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精选(九篇)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

第1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 钢琴教学 分析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上钢琴课的必要性

针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钢琴课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部分人认为,现在很多农村,甚至乡镇上的幼儿园其实都没有钢琴或数码钢琴,幼儿园在课堂上只是做做游戏、学习学习简单的英语、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学习跳舞、画画等,其实并没有学习钢琴或是唱几首歌。

还有部分人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89%的学生是来自农村,她们压根儿就没学过音乐及理论,更别说钢琴了。如果真要学,就算三年时间都用上,也只能学点基础的技能,还不如多学学其他的技能,所以他们仍然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钢琴。

最关键的是许多高职院校是民办,国家虽然鼓励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但对教育类专业的审批控制得却比较严格。所以许多学校实际上是没有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资格,而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之上。因此,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突出和显著的问题,那就是领导们认为一下要投入几十万元去建琴房、买钢琴,而国家对此却没有任何扶持,这看似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投入,所以领导们不得不慎之又慎。

但好在大部分人认为既然要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必要的实训设备就是需要的。他们认为针对许多幼儿园并不上音乐课或钢琴课的说法虽是事实,却也正是农村幼儿园教育落后的原因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的原因。

作为高职院校最主要的一个功能便是服务社会,而学前教育专业正是服务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

二、如何上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

既然确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确实有上钢琴课的必要性,那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才是作为我们钢琴教师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我发现一个现象,但凡是要让学生学习钢琴,许多教师都照搬音乐学院的一套理念,认为必须要学完从《拜厄》到《车尔尼849》,甚至《车尔尼299》的练习曲,然后还得学习《钢琴基础教程》上面的乐曲等等,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儿歌伴奏”。

那么是不是真要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完这些才能完成儿歌伴奏呢?这类学习是重在技能还是重在兴趣?我想只有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

长期以来,许多钢琴老师认为学钢琴打好基础是关键,因此重在让学生练习练习曲。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样的理念似乎有点不实事求是。高职教育只有三年时间,而真正在校的时间却只有两年。根据每个学校的开课计划不一样,有的学校开设了两年,有的学校开设一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学完那么多内容,无疑是拔苗助长,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她们要花上一年,两年的时间来练习练习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兴趣”。 诚如前面所言,她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压根儿就没学过音乐及理论,对音乐也不感兴趣。所以,这样的教学理念很容易使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学习过程时间长、强度大、见效慢等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认为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我们如何来做呢?

经过长期的教学我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经验:

第一:重在引导

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从根源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什么要学习钢琴是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实际教学中,我告诉我的学生说:学好钢琴就是为了将来在幼儿园等单位找到好的工作,这就是工作需要。我也给她们举了实际例子:“我的一位在2010年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好好的学习钢琴,但当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开始后悔,然后又开始想学钢琴,并且想过钢琴六级”。有了实实在在的例子,她们就认为确实有必要好好学,都开始勤奋的练习钢琴。

第二:告诉她们钢琴要学什么

学什么是解决学生的顾虑,并让她们有所期盼。

但老师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学什么?我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并不需要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我记得在我读大学期间,我的钢琴老师告诉我们一句话:“无论你们怎么练习,现在也不可能成为钢琴家,所以请多抽出一些时间来练习伴奏吧!”我想我老师说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同样它也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也同样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多练习伴奏,尤其是儿歌。因为她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就是小朋友。

第2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习心理 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12-02

通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研究,了解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受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方面因素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问题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现阶段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自我认知等五方面,总结概括起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自我认识不全面,对自我的评价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没有自信;二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的出路比较迷茫,不懂路在何方,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三是缺少消极情绪调节的方法,不懂得如何调节不良情绪,让自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课题组认为要改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状态,就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实验方案

为了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三个活动(认识自我、专业了解、归因训练),每个活动下面又有三到四个小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来帮助学生克服他们的消极学习心理(如表 1)。具体活动如下:

为了研究实验活动的效果,课题组选取了三所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每所学校进行的实验都有所不同。兴安师范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灵山职校实施活动二(专业了解);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二(专业了解)、三(归因培养)。

二、课题实验研究结果

(一)实验活动有一定成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三所学校分别进行实验后,对比发现,进行过实验活动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普遍要比未进行实验之前要好。任课老师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龙老师对笔者的反馈:艳清,你们班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哦,学生学习比较积极和活跃了。又比如李老师:侯老师,你班学生这几次上课状态比较好,跟打了鸡血似的。

(二)自我认识与专业了解非常重要。本次实验研究活动分三个地方实施,每个地方实施不同内容。兴安师范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 我是谁;灵山职校实施活动二:专业了解;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二(专业了解)、三(归因培养)。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对比发现,一起实施了活动一、二两个内容的效果要比单独实施活动一、活动二的效果要好。实施了活动一后,学生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全面认识了自己,不仅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了自信心,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实施了活动二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方向,对以后的学习更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学生通过幼儿园见习,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之与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指导自己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哪些方面应该完善。如果只是单独实施活动一,学生是变得积极乐观了,但由于专业认识不足,对学习还是缺少目标和动力;单独实施活动二后,学生对专业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由于自我认识的缺乏,没有自信心,缺少对学习的热情。所以,实验活动一、二要联合实施,效果才能更好。

(三)归因训练效果不佳。实验活动三,目的想通过一系列活动安排对学生认识归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归因,从而促进自己学习态度的改变。但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活动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没有因归因活动的实施而改变多少。在实施归因活动中,学生给予了老师配合,按要求完成了归因训练任务,但学习行为依旧如故,没有根据归因结果做出改变。因此可知,归因意识训练效果欠佳。究其原因,认为有如下几种:一是学生归因意识淡薄。学生思想意识中没有深刻意识到归因的重要性,对行为和行为结果改变的重要性,从而不认真按照归因结果进行改变;二是消极自我意识的深刻影响。对学生进行了自我认识训练,让学生能全面认识自己,增自信心。但总体而言,中职生的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学习就是差的,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样,消极认知削弱了积极性;三是存在畏难情绪,怕吃苦,从而不愿意去改变,去付出和努力。因此,要想归因训练取得成效,要加强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教育和意志的锻炼。

(四)实验活动效果容易反弹。在实施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实验活动可以取得一定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但是在实施实验活动时及活动后的半个月内,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还能够保持,时间一长,就松懈了下来,恢复原样。经反思,探出原因有二:一是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控制发展不完全,自我控制力差;二是给学生制定的目标太大,实现周期性长,困难大,目标能给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成功体验减少。因此认为,要想学生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必须把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的更容易执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和信心,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大目标。

三、实验结论

对于以上课题实验和实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改,每个实验组都实施自我认识和专业了解活动;多开展归因意识强化活动,加大加深对学生归因意识重要性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学生认识归因,树立正确归因态度,正确归因自己行为,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实行小步子化,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发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克服可从以下路径来进行: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前提,只有学生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

(二)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让学生明白自己学的什么,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从而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人的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必将使其学习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三)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获得驱动力。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态度,源自于对学习的消极体验。不能使人愉悦的事情,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小步子化地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获得学习的驱动力,从而愿意去学习。

(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同一问题,不同归因,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就会产生不同的后续行为反应。如,面对考试失败问题,如果学生归为任务难度、运气不好,那么学生不会做出努力,没有学习的动力,影响其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那么会增加学习的动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她会努力学习。归因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活动,决定其未来学业成败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克服学生消极学习心理,归因很重要。要刺激学生建立良好学习行为,必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归因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归因,以思想引导行为,改变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学习心理行为,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1]莫 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孟 勇.归因理论在高校教育教W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克服路径研究”(GXZZJG2015B177)。

第3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

职业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必须紧密联系。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在宏观的政策层面、机制层面为职业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还必须在微观层面,即在探索职业教育的类型规律及其教育功能方面,尤其是在其教学层面进行改革,实现理论创新以及建立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的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对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列出了六大类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职教师资问题。职教师资的问题不仅仅只是量上的不足,更主要问题是职教师资水平急待提高。提高职教师资水平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之关键,这为职业院校职教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德国经济的腾飞源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随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入,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的重点就是学习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提高职教师资培养水平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专业教学论研究。

一、专业教学论对职教师资培养的作用

(一)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第4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 就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5-03

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设置恰当与否,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目前,关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多。有的研究对新的社会形势下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体分析[1] [2] [3],有的研究谈到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而更多的研究则侧重于对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5] [6] [7] [8] [9]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人们对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

但是,地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更应该考虑到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对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展开了研究。有些学者对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10] [11],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2] [13]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本科层次,对于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的研究很少。

地理教育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小学、中学、中专、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但中学、中专、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在招收人才时,往往要求毕业生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一些小学虽然招收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但多数情况下,小学并不设置地理课程。因此,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地方院校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反思其培养模式,为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建议,为其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研究选取河南教育学院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向其了解毕业以来的就业轨迹以及在工作中的体会,尤其是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性。调查于2014年3月进行,除1名毕业生失去联系,1名毕业生前4年信息可知、最后1年失去联系外,其他毕业生笔者都通过本人或其同学获得了其就业信息。

(一)基本信息

该班为三年制专科班,共有39名学生,于2009年毕业,截止调查时,该班学生已经毕业近5年。全班学生中女性31名,男性8名,女性占绝对优势,这与女性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当前该班年龄最大的毕业生31岁,最小的26岁,多数在27、28岁。另外,该班全部为河南省内生源。

(二)职业构成分析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统计,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当前的职业构成见表1。

表1 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职业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班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小学、中学教师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包括专升本或研究生在读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自由职业(如办教育培训机构、做小生意、当家庭主妇、待业)等。其中,教师和公司职员是主要就业方向。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师共计16人,占总人数的41.03%,公司职员为10人,占25.64%。其他就业方向则比较分散,目前仍在进修的占12.82%,自由职业占10.26%,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占5.13%,2人目前失去联系,无法得知其就业情况。

2009年5月毕业前夕的就业期望调查显示,该班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有30人。将该班当前就业情况与2009年的就业期望调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根据调查得知,尽管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教育工作,但由于学历、专业、地域(多数招教考试仅限本地户口)等原因的限制,很多难以如愿。

另外,对职业构成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截至调查结束,虽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6人,但其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或和地理相关的教育工作的仅为6人,多数毕业生以非地理的教学工作为主,而在小学教学的毕业生则全部没有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以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为主。进修的5人中,学习地理相关专业的为4人。从事其他几类职业的毕业生当中,没有人所做的工作和地理相关。可以看出,当前从事和地理相关的工作的毕业生共计10人,仅占该班总人数的25.64%。

(三)就业地点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就业地点和籍贯间的关联性发现,除了2人不知去向,5人正在进修尚无法确定工作地点外,其余32人中,就业地点和籍贯一致的有22人,达到了68.75%。通过调查发现,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学历、能力等方面有较多的不自信,再加上人脉关系多在本地等原因,所以多数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发展。而当前16个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当中,有14个人的就业地点和籍贯具有一致性,中学、小学教师的就业地点和籍贯则达到了100%的一致,这可能和多数招教考试要求报考人员为本地生源有关。

就业地点和籍贯不一致的10人中,除1人外,其他都选择了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经调查了解到,就业地点的选择和其亲友关系网络有着很大联系,多数毕业生因为外地有亲友或者婚嫁等原因选择到他乡工作。

(四)就业轨迹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笔者对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五年来的就业轨迹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毕业五年来的就业轨迹

通过对表2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各项职业的从业人数虽然在五年间有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稳定。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为例,首次就业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8人,其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或和地理相关的教育工作的仅为5人,加上进修的6人(6人进修专业全部和地理相关),毕业第一年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共计11人。而如上面分析可知,当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6人,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共计10人。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总人数,还是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在五年间的变动都不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班的就业情况,笔者对个体就业轨迹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从事各项职业的人数总体并没有大的变化,但其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

39人中,有13人的就业轨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本从事教师职业、后来从事其他职业的为4人,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在于其原来从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为非在编性质,在稳定性、薪酬等方面都有较多不满意的地方。这4人中,有2人选择了更稳定或薪酬更高的职业,有2人则因为婚育原因,放弃教师职业成为家庭主妇。同时,也有一些人员从非在编人员或私营教育机构教师转变为公立学校在编教师,或者在进修结束后进入教育系统工作。13个就业轨迹发生变化的毕业生当中,有7人从事过3个或3个以上职业。全班39人中,有过创业经历的共5人,除1人继续经营外,其余4人均以失败告终,改为从事其他职业。经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虽然在毕业前有就业目标(以从事教师职业为主),但并非经过详细思考,而是出于专业学习的本能或盲目跟从其他学生的想法,对于目标是否现实,又该怎么实现,并无确切规划,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就业方向、定位上的盲目性。

39人中,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一直未发生改变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64.10%,其构成见表3。这种较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次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之大。在这25人中,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人员共计13人,在职业始终未曾改变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这也说明了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及其对于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力。

表3 毕业近五年来未曾改变职业的人数

二、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小结

(一)就业方向以教师和公司职员为主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职业仍然是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首选。但由于专业、学历层次、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能如愿。以河南教育学院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为例,最终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的为16人,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 / 2。除了教师外,旅游、保险、出版等相关行业的职员在职业构成中占了较大比例。此外,当前所做工作和大学期间所学的地理专业相关的仅为10人。

(二)就业地点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多数和籍贯高度一致

由于受到自信心、人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家乡就业,表现出就业地点和籍贯的一致性。尤其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其就业地点和籍贯更是高度一致。

而无论是留在家乡还是到外地工作,人际关系网络都起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倾向于选择亲友、熟人或婚嫁对象所在地。

(三)职业发展受首次就业方向高度影响

多数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规划,首次就业选择表现出随意性,而首次就业方向对于其职业发展轨迹的影响是很大的,上述分析中64.10%的毕业生五年来职业始终未曾发生改变可以反映这一点。

三、基于就业状况分析的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以地理教师作为唯一的就业选择;其次要增强就业信心和能力,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不同就业方向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性不同,这要求高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便适应这种广泛的就业岗位需要。

从培养目标上看,专科层次的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以从事地理教育工作作为主要就业方向,但也应增强其在其他就业领域的适应性。要将其培养成为既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又具备广域适应性的人才。

从事教育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熟练的教学技巧、广博的知识,而做公司职员或自主创业,则对于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继续注重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可能从事的地理教育工作或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进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培养,加强当前已有的外语、大学语文、高数、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水平。就业指导课程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可能的就业方向、薪酬、职业生涯发展等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又要让其了解各类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特性,在大学期间预先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在培养方法上,要重视教学实践课程、野外实习课程,其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实习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互助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使其具有更强的心理适应力和就业灵活性,为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 注 释 ]

[1]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

[2] 彭俊芳.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 张晶.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德州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

[4] 王爱辉,,龙海丽.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2.

[5] 王晓玲,王俊友,朱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地理教育,2013.

[6] 焦士兴,李静,张艳玲.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7] 张宏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特色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 周葆华,郭永昌.基于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 胡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 赵宏利,陈修文,张洁.广东省地理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11] 黎树式,温享燕.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

[12] 黄京鸿,孙婷,胡淑飞.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3] 孙中伟,尤丽敏,贺军亮.高校地理类专业就业需求、学生期望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差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

第5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29-04

一、研究背景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2年起江苏启动了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文件)公布了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简称“3+2”项目)12个,其中,参与的本科高校共有7所,与其对接的高职院校共有11所[1]。“3+2”试点项目,是江苏省探索高职与本科衔接的全新项目,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很好的实践性,对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2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通大学所开设“3+2”试点专业为“港口工程技术(港口航道工程)”,即3年高职阶段专业为港口工程技术(港口航道工程),2年本科阶段专业为交通工程专业。该专业招收80人,开设2个教学班。就招生情况来看,在实际录取结果来看,该专业录取分数较高,有不少考生的成绩甚至超过了本二分数线,录取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这也证明了“3+2”培养模式确实是一个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院又增开了“物流管理”、“交通运营管理”两个专业,与南通大学衔接的专业为“交通运输”专业。与2012年考生试探性报考的情况不同,2013年的针对“3+2”专业的考生咨询量明显增加、报考人数多,录取考生的分数较高。通过这两年的实践发现,“3+2”试点项目符合国家、社会、院校、考生等多方面需求,具有很好发展前景,将会成为一个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然而,由于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均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灵活出口,就学校现开设“3+2”试点专业以及其他院校试点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化是遵循常规专科专业框架等问题。

二、主要问题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3+2”分段培养模式下,学校的“3+2”分段培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与南通大学衔接的“交通运输”专业之间课程体系合理衔接的问题,即如何让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专业协同发展,如何制定分阶段专业培养目标,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如何组织高效的教学工作,如何合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专科的毕业机制、本科的准入机制、本科的毕业机制如何衔接等。

作为一个新兴的试点项目,高职、本科两个不同教育主体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对灵活的出口,因此两者衔接必然要涉及到四大环节,即培养目标的对接、专业设置的对接、人才素质结构的对接、课程体系的对接。其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任何教学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在课程体系衔接上,由于教育主体的不同,必然会出现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专业理论课程存在重复,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甚至出现“倒挂”现象等。

《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指出:“分段培养试点,既要分段培养,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学生学完中职或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但是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合作院校要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便于学生继续高一阶段教育的学习。”据此,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应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层次性以及内涵建设为出发点,从课程设置理念、课程结构设置、学分制管理、职业资格体系和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走访调研、考察学习、案例分析、实践论证等方法,深入研究,探索出一个适合于“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衔接体系。

三、研究现状

在20世纪中叶,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本科教育早已兴起。在德国,建立有完善的职业向导学术学位制度;在瑞士,作为一个少数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推行“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获取高职教育文凭后,可以继续享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澳大利亚推行的是TAFE职业技术教育形式[2]。这些国家在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都有着很好的衔接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我国关于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学校进行调整,部分专科办成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利用普通本科高校举办四年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借鉴台湾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经验,实行“3+2”发展模式,即依托本科院校举办招生对象为现有3年制大专层次高职毕业生,实行学制为2年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高职、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是实现高职、本科对口专业的有效衔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共同培养人才。

四、研究重点

一是研究政策、理论。从国家政策入手,通过对江苏省教育厅对“3+2”培养模式所提出的各种指导性文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江苏省教育厅对于通过高职本科衔接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研究的大方向和宏观目标。结合相关政策,学习研究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研究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衔接体系。着重研究目前较为成熟的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如德国的职业导向学士学位制度、瑞士的“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台湾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经验等。

三是研究和分析现有不同层次分阶段培养模式的衔接体系。现阶段,实施较久的分阶段培养模式有中高职对口单招的中高职衔接和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等,以及五年制大专、高职本科连贯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中的课程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实验实训实施、技能考核、学业考核、师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的研究和分析,总结这些体系的优缺点,为高职本科“3+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寻找可以借鉴的方案。

四是分别研究“3+2”试点专业在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实施的课程体系。对高职阶段,以“3+2”试点专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验实训实施、技能考核、学业考核、师资等一系列内容。对本科阶段,研究南通大学“3+2”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验实训实施、技能考核、学业考核、师资等一系列内容[3]。通过对相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比较,探索出两个不同教育层次在施教过程中的交集与差集,为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是研究高职专科阶段“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在“3+2”试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高职专科层面,研究高职专科层次如何进行基础性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应用)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开发研究出符合要求的课程体系,以达到“3+2”试点专业在高职阶段应该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应该有别于传统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技能培养目标要求更高一些,以适应本科阶段的理论和更高级别的技能学习。

六是研究本科阶段“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教育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本科教育是以“研究、工程(设计)”为主,主要培养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和设计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在“3+2”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层次层面,研究本科层次如何进行深层次专业知识教学、研究型教学、工程(设计)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等,研究合适课程体系,以达到“3+2”试点专业本科阶段应该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应该有别于传统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以培养具有系统的、深层次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七是研究高职与本科衔接时本科的“准入”机制。在“3+2”试点专业本科层次准入层面,要研究如何通过考核实现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向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选拔,筛选出适合于继续进行本科层面学习的学生。对于准入考核,应该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理论知识测试,而应该趋向于技能测试,通过技能测试并结合适当的专业理论测试,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进行高层次的培养。

八是研究高职与本科衔接专业在就业层面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就业层面,研究“3+2”试点专业现阶段用人单位对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探索和研究“3+2”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衔接体系。

九是研究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专业连贯的课程衔接体系并进行实践论证。通过对不同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对高职、本科“3+2”试点专业进行个例分析,对不同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验实训的实施、技能考核、学业考核、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分解、融合,构建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实践论证、修改,为今后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依据。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目标,有目的地细化分解研究任务,收集、汇编相关研究文献,编制问卷,撰写文献综述,做好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部分高考考生、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用人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咨询等方式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此分析试点专业的行业标准、社会认知度、就业期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就业形式等信息,为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衔接方案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搜集资料、案例的分类比较,总结现有较为成熟的高职本科衔接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3+2”试点专业的具体情况,通过比较,探索适合学校试点专业的高职本科衔接体系与方案。

个案研究分析法:通过对搜集资料、案例的研究分析,对现有不同教学层次衔接的理论、操作案例进行总结,并利用考察学习、问卷调查、组织研究对象访谈、与专家学者进行求教交流等方式,对国内外不同教学层次衔接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实践论证法:对之前的研究和分析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并构建出适合于本院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型,通过专家、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论证,对课程体系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综合分析法:对之前的研究、调研、实践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完善“3+2”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型。

六、研究方案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详见图1。

参考文献:

[1]苏宝莉,顾惠斌,杨长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3.

第6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初等教育 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8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urriculum of Primary Education

LIANG Qianqian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3)

Abstract Voc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to tra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teaching ability as the goal, stresse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building in primary vocational courses should follow the structure of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reflecting the real task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ject course as the carrier. In Job Task analysis for the way the field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tasks to be divided, to buil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imary education in line with professional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Key words job task;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imary education; project course

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目前我国地方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师资的重要来源之一。提高高职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除了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外,不可忽视其实践操作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能够紧紧围绕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实现学生的学做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1 构建高职初等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原则

1.1 突出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结构

由于以分科课程为主流的课程设置和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目前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讲解类型的课程居多,实践课程也基本按照理论知识的结构组织学生进行联系,导致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锻炼与培养存在欠缺。教师属于特殊的专业技能岗位,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毕业生将直接步入基础教育阶段,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水平。因此,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体现毕业生作为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职业能力结构。通常来说,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执教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不断更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学生应然的职业能力结构,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此结构为主要框架进行构建,而非理论知识架构;相应的,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由从前的“理解……”“识记……”“掌握……”转变为“能够……”,即强调学生通过课程获得的能力提升。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转变并非否定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而是将知识取向转变为能力取向,将课程组织的架构由知识结构转变为能力结构。

1.2 体现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开设初等教育专业,在定位上强调其技能性,突出其实践性,其课程设置应当凸显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前,能够具备基本的教学岗位操作技能。因此,专业课程应体现小学教育中的基本工作任务,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就能获得执行工作任务的机会,真正实现学做合一。

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如果不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基本无法掌握。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该课程目标在于使毕业生能够面向小学生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如果学生在该门课程中只学习小学语文中的字、词、句、段、篇及相关知识,而不通过实践,则无法将从课堂中学到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内化,真正在讲台上时就可能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因此,在课程中必须体现小学教育中基本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去学、去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1.3 以项目课程为载体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①是按照具体项目和“教、学、做”一体化构建的,由学生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和学结评价等环节组成的完整的工作过程。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职业教育要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由此,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拥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在项目课程中,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生涯和社会需求为背景,围绕着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活动和工作任务,将实际工作岗位中的真实业务流程在教学现场再现,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中工作任务的实际操作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内容较为庞杂,采用项目课程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内容统合在典型活动中,从而使工作任务在课程中的体现能够落到实处。

2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初等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1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内容包含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三个层面。明确的岗位定位是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前提;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职业能力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是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③在课程开发时,必须立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工作任务体系结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④经过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即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以新疆职业大学初等教育专业为例,学校聘请本市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岗位和任教不同课程的12名小学一线教师作为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专家座谈,划分小学教育中的9个主要工作领域,进一步分析出小学教师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每项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并根据划分出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内容进行整合,即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这一途径,实现了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解构过程,同时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围绕能够凸显职业能力的典型活动设计项目,通过任务教学模式设计,开发出适合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革新。

2.2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2.1 确定初等教育专业对应的工作领域、任务和职业能力

基于专家座谈所提供的内容,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主要可划分为9个领域,即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建设、品德与心理教育、教学评价设计与分析、学生事件处理、家校联系、教学研究以及团体活动设计与组织。9大领域中包含对应的工作任务。

以教学设计领域为例,其中包含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仪器设备的选用、课件制作、教具开发和作业设计11项工作任务。

根据教学设计领域对应的11项工作任务,结合地域特点和目前小学教育的现实需求,进一步确定各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2.2.2 根据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设计初等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首先,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基于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9个领域经过整合后被规划为我校初等教育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即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建设、品德与心理教育、教学评价设计与分析、教学研究以及团体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的设置建立在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职业能力对课程进行划分,打破了过去的课程按照知识分类方式进行设置的制约,避免这种学科课程为职业教育带来的弊端。随后编写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编排等进行详细说明。

其次,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在确定了专业课程设置后,结下了即编制课程标准,在其中确定编制课程的思路,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突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围绕此中心编制课程。每门课程在内容的确定时摒弃过去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组织的方式,根据对应的工作任务选择典型活动作为课程项目的参照点,确定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课程内容。

再次,设计和编制项目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方案是将课程编制的思路切实落实的关键步骤,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教学,能够在课堂中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学做合一。项目教学方案的设计围绕职业能力进行,依据任务分析结果和课程标准确定方案中的知识及开发相关教学资源,最终形成完善的项目教学方案。

注释

①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② 刘宝.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第7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

一、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地位和未来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的核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形式。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开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摆脱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体系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来的课程方案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工作过程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参照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旨在实现由知识重习向能力重心的迁移。

(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综合性的项目导向的课程模式发展。如备受世人瞩目的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加拿大“兼取能力本位”CBE模式;英国职业教育“‘三明治’课程”、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美国的“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课程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成为“热点”。我国职业教育专家蒋乃平先生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提出的“工作场景的课程开发”模式,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欢迎。进入21世纪以来,以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选择基于项目综合课程的课程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在课题研究方面,“八五”规划课题中即有“职教课程改革研究”内容;“九五”期间,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正式将课程模式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其他诸如1999年1212月完成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报告》、专注某一特定课程模式的考察报告(如《CBE理论与实践》)等,还有姜大源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相对于理论材料,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资源更为充裕,不仅学术期刊时有登载,而且有《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辟出专栏介绍全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方法论意义、结论意义,特别是姜大源先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足以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但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类型很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展望未来,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将成为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校企全面合作教学、“订单式”培养、“学做一体”、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开发,特别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研究方面将成果显著。目前,有一半左右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本文拟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符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突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方案,规范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一)积极践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该培养目标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是高技能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掌握必须的会计理论,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目前,职业能力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真正的就业竞争力。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岗位从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面。岗位从业能力是指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的结合,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为满足会计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去认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应以就业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使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代表了职业教育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开放教学理念。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材、围绕专业岗位能力组织教学;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实训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有效结合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在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当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行业背景、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文化、素质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当前较为适宜的“工学结合”形式是“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即会计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同时,辅以企业中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目前,较为有益的创新是“岗位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即按岗位工作任务、能力的要求组织岗位课程教学;按岗位环境进行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结合岗位技能鉴定进行课程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切实衔接。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根据所依托的区域经济、行业背景,结合会计专业特色,积极创新,形成办学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开发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课程模式会计专业的课程开发不能仅限于具体科目内容的增减,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发出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课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具体来讲,一方面,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

目标、社会所需会计人才的规格进行课程调整;另一方面,随着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上系统的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深入,将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提供规范的“航道”,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改革经验的推广,避免各自为战。

三、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路径分析

(一)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会计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专业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并组织相关学校和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会计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会计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如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如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毕业生综合素质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等)、未来人才需求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第三,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主要包括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职业岗位分析。第四,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主要包括珠算等级证、收银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计算机一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分析。第五,会计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定向培养、市场招聘、与学校联系、其他);能否满足需要;其中高职学生所占比例等。

(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分析要求是把会计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包括专门化方向)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且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工作项目(会计专业可以工作岗位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按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形式是“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任务分析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由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专家参加。其基本步骤包括:首先,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含所有专门化方向)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然后,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将每一工作项目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最后,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结构分析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要根据教学规律对工作项目进行筛选,依据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时,一定要破除原有的“知识储备”观念,大胆创新,编制出能更好地与工作体系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形成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组成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教学的原则。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并不要求一一对应,一般可先将能单独成为一门课程的任务挑选出来,然后再将其它工作任务整合。从任务转换到课程的工作主要由资深专业教师完成,行业技术专家可参与,并提供建议。目前,现实可行的做法是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课程,将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学科课程,基于岗位能力的要求,重新设计开发岗位课程:如出纳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财产物资核算与管理、往来账款核算与管理、资本核算与管理、财务成果核算与管理、纳税申报与核算、财务报告及分析等岗位课程。各岗位课程形成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体。

(四)课程内容分析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设置好后,要认真分析每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知识技能。分析时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的可能性对目标进行筛选,确定进行课程改革后,可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内容分析是将“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表述的职业能力落实在相应课程中,明确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建议学时数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其中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应重点说明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项目编排的思路与模式、课时数与学分数、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课程标准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期的学习结果,陈述的角度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五)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情景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学习领域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扩展。学习情景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课程的全部内容具体化,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学生是行动的主体。学习情景的设计,要让学生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在职业能力上达到一定要求,需要选取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会计专业可考虑以业务类型作为学习情景设计的载体。学习情境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关学习情景的名称、学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地点、教学媒体及工具、学生已有基础要求、教师执教能力要求等。

(六)课程的综合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最后,应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难题,解剖“麻雀”,进行理论探讨和攻关,提升理论总结归纳出具有应用意义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运作模式。

四、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实现师资建设由素质向能力的转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师”素质师资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前,应着手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三能力”积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专业课程开发能力、能力本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师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有组织地进行、并鼓励教师个人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应制定适宜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计划、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三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研究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从事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研编工学结合岗位教材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出的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教材。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能力本位能力的岗位教材。教材要紧密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要有相当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并且围绕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8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政事务;培训包;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83-03

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精神,于200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本文就是其中《财政事务》项目培训方案的部分研究内容。

一、培训方案的开发依据

(一)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

根据教育部对培训包项目的总体要求,各项目的开发工作,必须以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财政事务》培训方案以已开发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其次。根据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的师资现状及能力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二)以全国同类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情况为依据

总体调研的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财政事务》专业的学校非常少,从调研情况看。这个专业的招生已没有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教育部的专业设置目录中还保留这个专业,所以,部分学校以此专业为名,但课程的设置、培养的目标已不与此相适应。第二,中职学校的教师专业不固定。由于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专业的调整使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对他们专业培训的面要广,对知识的要求则不需要太深。第三,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须纳入培训的内容。第四,在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的老师数量不多,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各学校是否设置这个专业决定培训的需求。

(三)考虑本专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发展趋势和对教师要求的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设《财政事务专业》所适用的岗位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对教师的培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涉及的国家财政、财经法规政策性较强。必须使受训教师有一定的把握前沿动态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四新”的内容,并以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培训方案具有动态效果。

(四)按岗位任务导向设计培训内容

1.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是目前乡(镇)财政(农经)所实际工作中急需的人才,中职财政专业毕业生也能完全胜任乡(镇)财政(农经)所各岗位的工作要求。

2.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级干部、村级经济的发展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财政专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开辟以社区(村级)管理岗位为毕业生新的就业岗位群,

3.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行动导向,是与以往学科体系教学完全不同的。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按岗位行动导向设计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进一步明确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培训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培训目的

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指导。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通过培训,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

(二)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能力标准的不同要求,将中等职业教师分为上岗、提高、骨干3个层级进行培训。可将3个层级界定如下:(1)上岗层级教师界定,学历达标,已获得教师资格证。(2)提高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的合格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水平与能力,向骨干教师目标努力的教师。(3)骨干层级教师的界定,已经是本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基于《财政事务》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制定以下培训目标,原则上达到:

1.上岗层级专业教师

(1)初步了解财政事务专业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了解实际的职业及职业规章。使上岗层级专业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新从事财政事务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2)掌握基本教学技能。能在老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特定财政事务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能基本把握课堂的节奏,具备独立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3)了解基本教学方法,掌握一到两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能够应用基本的教学媒体。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比较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组织乡镇各项财政收入、读懂预(决)算说明、掌握企业纳税申报和税务会计基础。为获取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层级专业教师

(1)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教学的高层级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能够进行教学计划的具体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资料、媒体、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场所的分析应用。

(3)理解专业教学法的内涵。掌握各种专业教学方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财政事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教学改革方向,掌握先进的财政事务专业教学法,并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4)掌握职业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对具体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能够通过分析获取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通过培训(特别是社会实习),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熟悉如何与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下一步回校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5)培养较熟练的操作技能。经过培训为获得财政事务专业(税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打下良好基础,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大批财政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财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双师型”或“双师资格”教师,真正达到以骨干示范作用带动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如编写乡镇财政预(决)算书,对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部门预算、进行税务检查和税收筹划等。

3.骨干层级专业教师

(1)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理解职教师资

教学实践和职业工作实践的这种“双重”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财政事务方向教学的骨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将其培养成为本专业的学科头带人。

(2)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熟练地完成教学活动,善于把财政事务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环境,开拓学生在专业工作中学习的可能性;善于开发专业教学中的学习工作任务。并具备财政事务专业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工作分析方法,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系统地进行技术、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过程的分析、组织与评价。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熟练地掌握财政事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提升从事中职教育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知识更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掌握本专业前沿动态的变化,逐步成为专家级教师。能够统筹总领财政事务专业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5)培养高级别的操作技能。中职师资增加将提高所教专业与社会联系的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熟悉如何与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为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经验。

(四)培训内容

1.教育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是: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教育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专业教学法培训、职业教育心理学培训。每个模块有一个课程对应,分别是《财政事务专业教学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基础应用讲座》、《财政事务教学经验介绍》、《职业教育心理学基础》。其中基础类和职业道德类适合上岗、提高培训。其它类可适合所有培训。

2.专业类。有以下内容:模块一:职业发展与劳动组织分析培训,课程有《财政事务职业发展和岗位分析》(上岗、提高、骨干)。模块二:系列专业“四新”讲座培训,课程有《财政(税收)事务新规章介绍》(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新理论介绍与分析》(上岗、提高、骨干)、《财政(税收)事务热点研讨》(骨干)、《公共管理》(上岗、提高)、《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上岗、提高、骨干)、《社区工作实务》(上岗、提高)。模块三: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含技能)培训,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上岗、提高、骨干)、《政府采购》(上岗、提高)、《预算编制》(上岗、提高)、《部门预算》(上岗、提高)、《预算报表分析》(上岗)、《预(决)算编制》(提高、骨干)、《乡镇集体经济转型》(上岗、提高、骨干)、《财政政策调控》(提高、骨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上岗、提高)、《农村财务会计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社会保险实务》(上岗、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实务》(上岗、提高)、《纳税实务》(上岗、提高、骨干)、《纳税申报》(上岗、提高)、《税务》(上岗、提高)、《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上岗)、《税务会计》(上岗、提高、骨干)、《税务筹划》(提高、骨干)、《税务检查》(提高、骨干)、《税收政策咨询》(提高、骨干)、《金财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模块四:实践技能培训,《兰贝斯预算管理软件应用》(上岗、提高)、《网上纳税申报与交纳软件应用》(上岗、提高、骨干)、《用友公司会计软件系统应用》(上岗、提高、骨干)(建议为选修课)、《金税工程软件应用》(上岗、提高)、《乡镇财政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社区岗位实习》(上岗、提高)、《纳税业务实习》(上岗、提高)、《企业会计岗位实习》(上岗、提高、骨干)、《政府、企业考察与交流》(提高、骨干)。

(五)考核

培训考核应包含以下几部分:理论知识10%:专业实践技能20%;企业实践活动20%;教案与试讲20%;教学研究论文20%;平时作业与出勤10%。

(六)培训方法与方式

第9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 诚信教育

课 题: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成果(JW-23-511)。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诚信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主要依靠专职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队伍,忽视了专业课程教师的教育能动性,导致诚信教育往往浮于表面,教育内容多理论而联系具体实际少,教育时间有限,学生普遍存在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教育效果较弱。本文以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为例,对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作一探讨。

一、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在做好专业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是直接与社会接轨的人才培养平台,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从这里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职业生涯。诚实守信不仅是人的基本素质,更是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诚信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将诚信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立足专业教学,加强实践育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诚信行为,使学生全面了解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识,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强化诚信的道德意志,并外化为诚信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诚信人格和诚信世界观。

2.课程教学的需要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各个相关学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药物分析实验是学生强化实践训练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解决问题等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药品质量的特殊性决定了药物分析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和质量观念。

然而,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对待实验较为随便,实验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原始数据记录随意,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等。表面上好像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散漫,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责任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诚信教育,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技能。

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实施基础

1.重视教师自身的诚信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只有遵循诚信的原则,把诚信落实到教育行为上,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人师表,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能,直接与学生共同面对实验问题。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认真遵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因此,必须首先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使诚信教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内化为学生的求真务实、诚信为人。

2.提高教师开展诚信教育的自觉性

教师教书育人必须坚持育人为主,德育为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融合起来。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单是辅导员、思想政治老师的职责,更是每一个教师共同的义务。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的学习上,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精神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不仅要传授实验技能,更要重视实验教学的育人作用。药物分析实验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高职药学专业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充分理解教书育人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本学科的特点,自觉开展诚信教育。

三、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方法

1.树立诚信的实验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开展诚信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具体到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诚信教育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和训练二,将实事求是的思想意识贯穿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检查以提问或测试的形式进行,量化预习效果,避免部分学生蒙混过关。在讲解实验时,要求学生明确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穿插典型案例,例如“齐二药”事件,使学生时刻紧绷责任意识这根弦,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2.尊重原始数据,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不管是在生产还节还是在检验等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质量要求。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提醒学生,让学生明白今天进行的实验操作关系到日后工作中的产品质量,每个人要为自己做出的实验结果负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原始数据,实验结束后,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要由教师签字做好记录,当实验现象或数据与预期不相符合时,不能随意篡改、编造数据,而应该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必要时重做实验。这样既可防止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伪造实验数据,又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加强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3.培养质疑精神,完善评价体系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针对出现的不同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实验的评判不局限在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上,而要综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操作技能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实验中虽有失误但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并做出总结的学生要给予肯定。

医药行业涉及人的生命安危,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药学相关工作,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外,其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素养尤为重要。药物分析是一门核心课程,在实验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既能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又能促进专业教育的开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达到教学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