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第1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弄虚作假;采编;镜头

谈起新闻媒体,当前世界的一体化趋势使得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论世界哪个角落,现场直播可以让新闻事件在很短时间内传遍世界,比如世界各种领导人会议、国际赛事以及各个地区的大型活动,都可以迅速的被世界人们所了解,其中摄像记者是最重要的环节,摄像记者始终是处在第一线的新闻媒体工作者,我们通过电视、互联网所看到的新闻事件都是通过前线的摄像记者来收集的。由此可见摄像记者在新闻媒体传播中的意义所在[1]。

1摄像记者尊重新闻真实性

新闻媒体最忌讳的就是弄虚作假、口号空洞,但是当前的一些新闻媒体往往会为了吸引大众,增加其媒体点击率,而违背新闻的真实性。我们经常说最动人的就是真实,这个原则在新闻媒体业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标准。摄像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应该努力做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生态型,尽量减少修饰。另外新闻媒体更应该注重于新闻的编辑以及宣传真实性,只有从摄像记者到幕后工作人员都将新闻真实性提到第一战略位置上,不忽悠大众,努力做好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将最真实、最动人的大众新闻活动展现给人们[2]。

2摄像记者用心捕捉细节

在做到真时性的同时,摄像记者的认真专心、擅于捕捉细节来展现最优秀的新闻事件也对新闻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就像许多的文学作品一样,细节往往会是取胜的关键,新闻媒体也不例外。首先,我们的新闻媒体传播是直观的,有时候较少的镜头就可以比较全面的展现事件本身的内涵,尤其是一些用言语、动作难以修饰的细节;其次,不同于其他的手段,摄像记者可以用很多的细节来突出新闻事件,比如摄像位置的选取、亮度选取以及角度等因素。因此,擅于使用细节对新闻媒体事件进行处理是摄像记者专业素养中的一部分。

3摄像记者的艺术性创作

在开始进行电视摄像工作之前,需要对镜头对画面的表现效果进行有效掌控,比如:对摄像机的运动方式、运动的速度和机位的俯仰角进行有效掌控,对画面构图的光线和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及在进行后期制作处理的时候,要考虑到整体的构图收到镜头衔接的影响效果等等。1)选择镜头的角度。通常来说,镜头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对于水平角度,其包含有正﹑侧﹑背﹑斜四种方式,正面角度拍摄有利于呈现被拍对象的基本细节特征,有助于被拍对象与观众的交流;斜﹑侧角方拍摄则可以有效呈现被拍对象的立体特征配。对于垂直角度,其包含有平﹑俯﹑仰三种方式,平摄的拍摄角度符合我们日常生活视觉习惯,因此被拍对象的画面显得真实,仰摄的拍摄角度则可显现出对崇敬心情等等。2)选择镜头的运动方式。通常,镜头在摄像过程中常见的运动方式包含有拉、移、推、跟以及这四种的综合使用。被拍摄的运动主体,其丰富的运动姿态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的方式被充分表现,比如运动主体的频率、速度以及全程的运动过程;如要对运动主体的瞬时运动状态进行体现,比如一朵花在几秒钟内的瞬间开放过程,则可以通过电视特级影视效果方式或者特殊的拍摄拍摄进行体现[3]。3)客观的画面景别连接的选择。对于景别的选择是判断一个摄像记者对于整个拍摄创作思维水平和对事件叙事能力的体现,注重景别的变化,以对视觉造成足够的刺激效应,形成专门的视觉流的节奏,达到塑造一种空间的概念。比如在进行拍摄田径场中的百米赛跑时,适当采用远景近景切换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紧张氛围,一些特写和细节的拍摄描写,使得运动场上的竞争气氛越发火热,观众也能够受到强烈的感染,以达到较好的媒体宣传效果。

4摄像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真正的摄像工作并不是指简单的、机械式的拍摄工作,摄像记者更应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对新闻事件的选择以及拍摄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拍摄过程中更是要积极同编导等同事协同合作。在进行新闻事件的采集后,还有作品剪辑选取以及内容编辑等环节,以展现给观众最真实、完整的新闻画面。因此,作为有着自己主观性的新闻摄像人员,要时刻牢记新闻采编的原则以及核心理念,对整个新闻事件要有自己的理解,把握整个拍摄过程,任何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媒体团队的体现所在。

5小结

摄像记者在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应该更主动地协同摄像编导的意识去对新闻事件进行拍摄,严格尊重新闻真实性,用细节打动大众,以艺术来突出作品,以一个拥有优秀专业素养的新闻工作者的态度去拍摄,积极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注重作品创作精神为目标,创造出更优秀的摄像作品,进一步展示我国的新闻媒体业的活力以及魅力。

参考文献

[1]顾广超.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分析[J].活力,2014(20):56.

[2]陈强.关电视摄像中艺术摄像技巧在舞台节目中的应用[J].活力,2015(6):42.

第2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208-0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新闻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从某种程度讲,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单一化,使广大的电视新闻观众获得了更多发言权和创作权的机会。就传统电视新闻而言虽然同新媒体相比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传统电视新闻在交互性和及时性仍旧占据绝对优势,电视新闻不管是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权威性还是公信力方面都是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但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地对现有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优化调整,以实现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发展要求

1.1 进一步提高传播的便捷性,更好地满足电视新闻观众需求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都是采用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将时事新闻以固定的时间点传播于广大的观众。但实际情况下,电视新闻受众不可能全部都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及时观看到电视新闻,使得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受众自身所需要的材料无法获取。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通过网络渠道可以收看到电视新闻特定时间内所播放的所有内容,从播放内容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料。这就要求传统的电视新闻应更加注重电视新闻传播的便捷性,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

1.2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提升受众参

与度

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传播是单向的,这就使得电视新闻观众无法参与其中,观众对电视新闻某个事件所要表达的看法和建议无法通过互动的方式得以体现。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改传统单一的单向传播为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基于网络传播平台是开放的,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对电视新闻的一些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同时对热点新闻评论的内容可以得到其他热心观众的及时反馈,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程度提高,有助于电视新闻良好互动局面的形成。

1.3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传播实效性,提升信息传播速度

电视新闻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但传统的电视新闻的在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程序和环节较多,从电视新闻记者获得新闻线索,到现场进行采访、后期制作,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从一定程度上讲传统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是很乐观。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比如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如果有人遇到并第一时间将这些事件的相关信息传到互联网上,新媒体受众就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些事件。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注重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2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对策

2.1 借鉴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提高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

电视新闻播发的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发展的根基,更是获得更高收视率和关注度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深刻认识到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指的是电视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要及时,新闻信息内容要简明扼要。就电视新闻播发而言,电视新闻报道距离新闻信息所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信息对受众的价值性越高。反之则电视新闻播发的价值性就越低。目前,电视新闻直播形式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好体现,是吸引更多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关键手段。通常而言,社会中的一些事件发生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及时性和信息传递的质量是对电视新闻媒体综合实力最有效的检验标准。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充分地将电视新闻播发效率、传播途径同新闻制作工作有机地结合。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播报及时性,应从缩短新闻信息采集时间入手,通过多设置一些新闻采访点或借助网络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此外还需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创新电视新闻的播出手段,比如对于一些短平快式的新闻信息可借助网络渠道在网络媒体屏幕下方插入字幕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

2.2 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提升电视新闻权威性

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概括为:直观、形象以及传播速度快,能够真实地对客观事件进行反映。如果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性缺失,那么将失去播发的价值,更将会失去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滞。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除了要加强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创新及传播速度提升外,还要注重电视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在日常的电视新闻信息采集过程中应认真地对观众或者新闻记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经核查电视新闻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应坚持宁缺毋滥的思想。杜绝传递虚假信息,避免电视新闻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和权威性。此外,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除了要保证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外,还需对播报的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在播报某个新闻事件时,可在播报的同时穿插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能够更真实、更直观地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

2.3 充分尊重观众自主意识,提升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积极性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除了要注重电视新闻播发的方式和效率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如果电视新闻失去观众,那么电视新闻的播发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让观众参与电视新闻话题讨论的方法和途径。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本着充分尊重观众评价电视新闻信息权利和选择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利的思想,对现行的电视新闻播发方法和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改传统电视新闻单向性播发形式为多向性播发形式,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中。比如,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可采用中央三套《星光大道》这个栏目的播发手段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该栏目就是有效借助现代网络媒体手段,运用微博、贴吧以及手机短信的方式让观众支持自己所喜欢的选手,提升了场外观众参与该节目的积极性。

3 结论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了能够实现电视新闻媒体单位的良好发展,应对现有的电视新闻播发方式进行创新,注重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增强同观众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第3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教育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所有学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要以正确的思维引导人,以先进的理念鼓舞人。高校新闻传播提高针对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新闻传播的受众主体。高校都是思维处于创新阶段的年轻学生,对新事物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同时,高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在对特殊事件的认同上,容易产生激动的情绪。因此,高校新闻传播的内容,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界定。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学校要进行基本定位和战略部署,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目标。基于这一考虑,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想保证新闻传播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分析高校的受众群体,将受众群体作为重要的参考,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性,使新闻传播能够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以高校受众群体为参考,确定合理的新闻传播内容,是保证新闻传播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创新形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功能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校园建设。新闻传播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需要从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创新形式的目的是为了使新闻传播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要素。创新形式包括创新播出形式、管理模式等内容。例如高校要建立校园新闻网,建立精品栏目,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专题活动,利用手机移动网络,建立专题专栏。同时,在新闻传播的时间上,改变传统的固定时间的播送,变成实时新闻播报。利用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学生自有的媒体设备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实践。创新形式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加强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要实现全覆盖效果。高校利用学生组织,进行新闻宣传的组织活动。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教育体系,相对于过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这种形势下要想提升新闻传播的功能,发挥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就要结合高校的发展形势,积极创新新闻传播形式,满足高校的实际需要,为促进高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新闻传播对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提升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为一点对多点。但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新闻传播已经从受众群体的单纯接受,变为新闻传播的互动式体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更加注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宣泄,更加喜欢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意识的夸大。提倡高校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就是本着尊重学生主体的思想,加强新闻传播的正面教育意义。交互式新闻传播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新闻舆论的体验,在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校园的广播站、电视台、报纸要成为主流媒体的引领者,在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的参与下,由学校宣传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在交互式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尊重意见的发表,但是,避免消极思想的扩大。交互式的新闻传播实际上就是形成新闻传播的良性循环。新闻传播的关键要素就是注重与时代的结合。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的主题体现。新闻传播的能量和落脚点就是彰显信仰力量。我党信奉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社会的紧密结合。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新闻传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自己的中国梦过程,走群众路线实现了党对国家的重要承诺。走群众路线,是新时期政策制度返璞归真的表现,走群众路线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走群众路线更加需要新闻传媒的力量加以发扬。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将时代精神与自身发展结合是保证高校的运行走向正轨的必要手段。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形势,新媒体的到来,给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和新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传播要想发挥其促进作用,形成对高校发展的有力推动,就要积极提高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并改变新闻传播的发展思路,满足新闻传播需要,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闻传播质量。

四、把握高校环境与社会热点的衔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环境也是一个社会现实的浓缩。高校新闻传播要想做到有明确的针对性,就要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注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例如国家重要事件的专题性报道和分析,努力把社会焦点和国家重要事件联系起来,开展有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准确把握切入点,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宣传部门要注意与高校本身的结合。例如建国周年性纪念,要做好高校与祖国的同步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国际环境的焦点事件,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的伟大复兴实践和保卫祖国的理念教育。从新闻传播的作用来看,新闻传播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对新闻受众进行全面的影响。在这一趋势下,新闻传播只有把握高校环境,并实现与社会热点的衔接,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新闻传播必须认清自身职责,并有效把握新闻传播原则,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有力手段。

五、创造精品,创设新闻传播的核心思想

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办学宗旨和校风形成上,都要经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转折和变化。在新闻传播上,高校要注重创造新闻精品,在新闻传播中创设学校发展的核心思想。这样就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共同建设学校的思想理念。新闻传播的主旨就是扩大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而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核心发展动力的集中,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的真实含义。基于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新闻传播能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和提高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的实际发展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新闻传播的现实作用,还要树立创造精品,创设新闻传播核心思想的理念,保证新闻传播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结语

第4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第5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网络 新闻传播 个人自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媒介形态进入“数字式革命”,无疑会看到这一“数字式革命”,事实上已经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由此而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实际上已经开始超越“工业时代”新闻传播的媒介形态限制,而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数字化传播。

显然,这就意味着,与媒介形态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新闻传播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网络新闻传播已经以“数字式革命”的前卫姿态,在全世界范围的新闻传播世纪性巨大变革之中势必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走向。当然,如果仅仅是从新闻传播全球扩张的表象来看,也许不过是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形形的新闻网站,或者是众多现存的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也纷纷发行网络版,以便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大众传播需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全面兴起,数以亿计的网民在参与新闻传播的现实过程之中,已经挑战着以专业人士自居的为数不多的记者们的传播话语权,具体而言,也就是“网络时代”所出现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这一新闻传播事实,已经消解着“工业时代”才存在着的“无冕之王”所具有的传播权威地位。

“无冕之王(King maker)是形容新闻记者具有特殊地位和干预一切的权力的称谓。在“工业时代”的媒介形态的限制之中,毫无疑问地都表现为针对新闻传播过程之中的受众,其所独具的优势话语权。这一记者话语权的优势,不仅仅是单向性的居高临下,而且也是独占性的居高临下,正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之中存在着受众的被动接受,才促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之中记者跃居于“无冕之王”这一传播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工业时代”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传播者的记者与接收者的受众之间的彼此分离,导致了以记者为代表的职业化的专业人士的出现以及由此形成的传播行业,得以对新闻传播进行操控的大众传播现象。

这一“工业时代”产生的传播现象,究其原因,尽管可以说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工业时代”的媒介形态变化还不足以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提供具有可行性的传播手段与传播途径,也就说,正是因为媒介形态本身的限制,才出现了记者与新闻传播行业,使其具有了新闻传播的权威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重新审视“数字式革命”的革命性,也就不应局限于媒介形态变化本身,其之所以能够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也就在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前所未有的传播手段与传播途径促成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不仅能够使记者与受众的历史性分离转向现实性的台二位一,而且更是能够使人人在既是传播者的记者又是接收者的受众,这样的双重身份之中积极参与新闻传播。于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在消解“无冕之王”的优势话语权力的同时,使每一个人都第一次真正拥有了新闻传播的个人话语权利。

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会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不过,随着“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逐渐成为现实,网络新闻传播无疑面临着巨大的传播压力――这就是新闻传播的个人性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之间,如何才能保持相对一致?这就是说,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个人的主观倾向性,怎样才能确保网络新闻传播之中新闻本身的客观准确性。从包括网络新闻传播在内的新闻传播过程来看,任何具体的新闻在传播之中,都难免个人因素的主观影响,只不过,在“无冕之王”的记者那里,将会受到行业性的“守门人”监护,记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受到人为的层层限制;而对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网民来说,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则主要是受到以个人自律为主的自我节制。当然,这并不是说职业记者在新闻传播之中无需个人自律,而是要说网民记者在新闻传播之中必须实行个人自律,在职业记者与网民记者之间,个人自律的必要性,对于职业记者来说有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其毕竟会受到行业“守门人”的严格监护,而对于网民记者来说。却只能是最根本的,否则,也就自行取消了成为记者的个人资格,因为没有所谓的守门人来进行监护,一切都得由个人对自己负责。

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只有在网络时代才能够真正成为新闻传播现实,然而,这一现实具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它确保了人人都具有新闻传播的个人话语权利的实施,另一方面它对每一个网民提出了更高的个人自律的要求,从而实现个人权利与个人责任的对等。这就是说,没有个人权利也就没有个人责任,一旦享有个人权利就必须承担个人责任。因此,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只有从承担个人责任这一前提出发,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个人权利,以保证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倾向性与新闻的客观准确性趋向相对一致。由此可见,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个人自律对于网民来说是居于第一位的。

那么,在网络传播之中,这样的个人自律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立场上呢?一个基奉出发点就是对于新闻传播公平性的个人追求。事实上,随着进入网络时代,媒介形态变化所提供的传播手段与途径,至少在客观上保障了新闻传播话语权对于社会公众的普遍平等,这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的公平性必须体现在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并且实施新闻传播的个人话语权,在成为记者的过程之中不断促成记者与受众双重身份实现相对合一。这一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实现个人身份的相对合一,对于每一个网民来说,并非是同一过程,因为每一个网民都会对于记者与受众的双重身份有所个人的侧重,因而在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人传播景象,从而在众说纷纭之中,最终促成新闻传播的个人主观倾向性与新闻客观准确性的相对一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着新闻的真实性。

所以,无论是网络新闻传播之中,网民在实现记者与受众双重身份实现相对合一;还是网络新闻传播之中,个人主观倾向性与新闻客观准确性趋向相对一致,都需要遵行合理原则。

所谓合理原则,在这里首先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对网民所拥有的记者与受众这一双重身份,两者之间的相对合一在个人实现的过程中,既要适应新闻传播的现实环境与现实条件,力争实现取新闻传播话语权的个人最大化;同时也要依据新闻传播的个人需要与个人愿望,力争实现新闻传播空间的个人最大化,从而在这两个个人最大化之中,既不脱离现实影响,也不脱离个人理想,以达到两者合一的相对合理性高度。

其次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对新闻传播的个人主观倾向性与新闻的客观准确性,两者之间如何趋向相对一致,是以新闻话语权与新闻传播空间的个人最大化为基本前提,一方面要承认新闻传播中个人主观倾向性诉求的相对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确认新闻客观准确性要求的相对合理性,从而在考虑到新闻传播的个人主观因素的前提下来强调新闻本身的客观构成,以期在权衡彼此的相对合理性之中趋向两

者的相对一致。

由此可见,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无论是网民双重身份的相对合一,还是新闻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构成的相对一致,其判断基准都是来自相对合理性这一合理原则的。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与个人自律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基于合理原则立场之上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也要在与时俱进之中以合理原则为准绳。

也许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随着媒介形态变化,网络新闻传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前景,而最大的问题反而应是个人自律如何与网络新闻传播相适应。具体而言就是:网络新闻传播需要什么样的个人自律?

个人自律的基本特点就是非强制性,通常是以道德规范来作为个人自律的典范的,以至于一淡到个人自律就与道德规范直接联系起来,将道德规范视为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个人自律范畴。对于“工业时代”的新闻传播来说,记者的个人自律通常是以职业道德规范来进行自我约束的。如果考虑到这样的个人自律是基于“守门人”的监护之下,对于“网络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来说,以“工业时代”的职业道德来进行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网民进行新闻传播大多是非职业化的,并不是依靠新闻传播来作稻梁谋的,而是将网络新闻传播视为与个人自我实现相关的、个人权利与个人责任相对等的生命活动,简言之,网民是为了实施个人话语权而进行新闻传播的。

在这里,并非要否认网络新闻传播之中的个人自律是需要道德规范的,而是要超越所谓职业道德规范的狭隘视野,而以个人道德水准来作为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道德底线。由于个人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必须找到一个人人能够遵行的底线,那就是――你不应该说假话,即使你不能够说真话!

这既是人心向善的良心出发点,也是人心向上的良知立足点,这就构成了新闻传播之中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底线,不仅“工业时代”的记者应该有这样的良心与良知,而且“网络时代”的网民更应该有这样的良心与良知,从而展现出新闻传播所需要的道德底线来。

第6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闻再传性 可读性 必读性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内容和渠道更趋多元化。同时,随着受众阶层不断分化,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新闻理念的持续创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每个人都既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所有信息的接收者,可以说,人人都是报道者,“我传人人,人人传我”。新闻被多个媒体和受众再传播的现象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一个新闻再传性的问题。

新闻的再传性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多元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某一新闻后续进程的了解需求更加迫切,使新闻再传性在信息传播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信息传播平台多渠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根据新闻再传性的特点与传播本质,我们可把新闻再传性定义为:新闻被受众接受后再次传播的可能性。也就是新闻信息的再次可传播率。再传性是在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强调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新闻再传现象是伴随着新闻传播而产生的,是新闻传播的再继续。从传播内容上说,新闻再传性是新闻改革的要求,是新闻理念变化的结果,是新闻改革在可读性、必读性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传播过程上看,再传性符合“两级传播”理论规律,“两级传播”理论证明了新闻再传性的存在,但“两级传播”只注重传播过程,新闻再传性是个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决定新闻再传性大小的关键因素,但传播过程中的诸因素对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再传性现象的出现,将导致新闻的内容与潜在语义出现变化,从而使新闻再传性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新闻再传性的效果。

当前许多媒体在“百舸争流”中争当“主流媒体”,打造权威性,塑造公信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权威性、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我们觉得那就是媒体所做新闻内容的再传性。所以看媒体对个别新闻事件的选择是否具有再传性,对媒体新闻的权威性就是个说明和证实。也就是说,一家媒体所发的新闻、时评、观点等被引用、被转载、被再次传播,就说明这家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时评有价值,也就证明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文摘、转载、电视读报等都是再传性的表现,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是基于再传性的传播,网络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也都是由于再传性而引起的。

我们研究新闻的再传性就是要研究新闻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使更多的受众自觉成为“两级传播”中所说的“意见领袖”。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使新闻内容具有再次传播性。因此,理解新闻再传性的含义,笔者觉得应把握以下几点:

1.新闻再传是一种新闻信息再次共享、扩散的活动。也就是说受众(包括媒介、个人和组织)将自己从大众传播媒介获得的新闻,通过某种途径再传递给更多的人所共有的过程。

2.新闻再传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它一方面是大众媒介新闻首次传播的受众,另一方面它又是新闻再传的发起人、传播者。

3.新闻再传性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意见领袖”的形成,由新闻的受众变为新闻的再次传播者。

4.新闻再传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个传播过程。把新闻再传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去理解的时候,就要把它当做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活动。把新闻再传作为一种传播过程研究的时候,就要考察传播过程的诸因素如媒介、受众等对新闻再传性的影响。

5.新闻再传实际是内容传播的再延伸、再深化,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后续发展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新闻再传朝深度方向发展,从而使新闻再传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状

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两级传播和多级传播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思想观念通过新闻媒介直接传给舆论领袖(又叫意见领袖),再由舆论领袖传给其他社会成员,新闻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会受到社会基层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减弱。“由于这个过程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所以称为两级传播。其中第一级传播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第二级传播是从舆论领袖到全体大众。”①后来,施拉姆把两级传播修正为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N代表不确定的数,它或许是一,或许是二,或许是三、四、五、六等。N级传播论可以说是对两级传播论的完善和发展。②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再传性的传播过程也是按照两级传播、多级传播的规律进行的。

复旦大学教授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中写道:“受众是社会成员之一,他们收受新闻信息之后,由于一定的心理需求会向他人转述这些信息。”这样“受传者成了新闻信息再次传播的中介,他本人则成了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传播者。”③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新闻再传性的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新闻再传性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还没有人系统明确提出新闻再传性的概念,相关的研究也不是很多。王亚明曾提出党报新闻要“加大可传播性”,认为“看了就想告诉别人的新闻,才是好新闻”。④这是较早提出“可传播性”概念的文章。以“新闻再传性”作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搜索找不到相关的条目,综观笔者掌握的文献,还没有发现系统研究“新闻再传性”的文章。孔祥科曾提出“再传性”一词,认为新闻媒体的信息“不仅应当具有可读性、必读性,最好还能具备一些再传性”。⑤总体而言,上述研究反映了学者对新闻再传的现象已经有所注意,但是对新闻再传的原因、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仍然没有展开更透彻的研究。

新闻再传性促使新闻业务的变革

新闻再传性使新闻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在可读性、必读性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新闻再传导致新闻业务的变革,它将使新闻的后续传播变得更加重要,而且能够在新闻首传的基础上衍生新的新闻价值出来。所谓新闻首传就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的首次播发。新闻再传是基于新闻的首次传播而发生的。新闻再传是对首传新闻的筛选和扩散,是一种认同和共通的结果,首传新闻是再传新闻的信源。

新闻的首次传播通过的是大众媒介,是一种大众传播,而新闻再传则可以是大众传播,如转载、文摘、电视读报、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也可以是人际传播,如聊天、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新闻再传通过的载体既可以是大众媒体,也可以是小众媒体(也称为自媒体)等。因此,新闻再传就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新闻必读性、可读性的思考,由此带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新闻业务改革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认为,大众媒体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必读性、可读性和选读性。喻国明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对媒体提供内容的分析,是指媒体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构筑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而笔者这里所提出的“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是根据当代中国新闻理念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新闻改革现实提出来的,是符合新闻理念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另一个层次的概念。确切地说,笔者在这里分析的不是媒体内容的划分,而是新闻理念的演变和发展。

新闻再传性对新闻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变化对新闻提出的课题、任务和要求也在变化。对于新闻的功能,我们一开始主要强调的是宣传,这时提出增强可读性。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新闻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新闻的主要功能不是宣传而是传播信息,这时提出必读性,对选择新闻提出倾向性,这是随着新闻功能的多样性而提出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又提出再传性,对新闻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是在新闻改革的不同阶段关于新闻价值不断调整的情况下提出的,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新闻的不同要求。

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程度。可读性是新闻改革在新闻表达方面的体现。新闻的必读性反映的是读者对新闻的依赖程度。

新闻改革从可读性到必读性,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和价值提升过程。新闻做到了必读性,对读者产生了作用,然而读者本身又是能动的,一条新闻信息读者觉得对自己有用以后,还会再乐意告诉别人,这样新闻的必读性又向再传性发生转变。再传性使新闻在可读性、必读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了公共性和广泛有用性。

新闻的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三者之间是一种包容的关系,不是孤立和排斥的关系,其基本内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侧重面不同,根本的东西是利益的接近性,也都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可读性强调的是阅读兴趣的接近性,阅读的趣味性,变阅读为“悦读”,是对新闻表现形式上的要求。必读性强调的是内容和利益的接近性,更贴近读者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读者的职业、业务、兴趣等相联系。再传性是读者对新闻再次传播的可能性,是对媒体新闻内容权威性、公信力和有用性的认可,并在内容上从个人向群体转化,由单个个体的接受,再向群体传播,带有公正性,也更加满足了受众本位的意识。从可读性到必读性,再到再传性,这样对新闻的发现、表达和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新闻的再传性,这也是媒体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新闻再传性对新闻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中,我们先后提出过新闻的可读性和必读性,现在我们再提出“新闻的再传性”,使它作为新闻改革的延续,成为下一步新闻改革的方向,探寻新闻传播的较佳模式,为新闻改革服务。

今天,随着3G手机、IPV6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要是新闻的再传播,当然,现在一些大的网站也开始有自采新闻,中国新闻奖也设立了网络新闻的奖项,但网络上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从传统媒体转载过来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的出现,分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的再传播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时代对媒体传播的新闻是否具有再传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研究新闻再传播现象,把握新闻再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太多,垃圾信息太多,海量的信息让受众无所适从,受众希望媒体更加严格的选择,受众希望看到媒体的报道,不仅乐于阅读、收视、收听,而且会情不自禁地向周围的人、向熟悉的人再次进行传播。这是受众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责任。

从另一方面说,选择最具有传播性的信息,也是媒体实现权威性的途径。媒体提供的新闻应该是真实权威有用的,是可以引起再传播的,媒体报道中再传性的东西越多,媒体的公信力就越强。权威性基础上的公共有用性,是新闻具有再传性的核心,最有用的信息,才是最具有再传播性的。

总而言之,新闻再传向学界和业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其是如何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为新闻内容的再利用、再增值提供了新的渠道,从而使内容生产获得更多的效益,从这个角度展开,新闻再传为我们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提供了如何实现信息再利用,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等启示。

注 释:

①②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第154页。

③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2页。

第7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48-03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现场直播是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受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感受现场的气氛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对于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历程

世界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开端于爱德华•默罗《这里是伦敦》的第一次战地现场播报。1940年8月,爱德华•默罗站在伦敦一间民居屋顶上,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的语调:“你好,这里是伦敦……”――由此开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广播现场直播。追溯世界电视发展史,首次以现场直播的形式传播新闻的是“美国早期出现的纽约W2XAD电视台。1928年8月,美国奥尔巴尼在纽约召开大会时,该台就以直播方式报道了这次大会”。

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8年。1958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9周年国庆中,中央电视台对国庆庆祝活动进行的转播为开端,我国电视台的现场实况转播开始起步。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各省份都拥有电台、电视台以及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运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实力较强的省级电台、电视台走过了探索阶段,现场直播报道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广播电视直播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以1997年作为历史性的开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以中央电视台为例,1997年中央电视台直播了《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19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及《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等,直播新闻事件之多,直播时间之长,堪称中国电视新闻之最。“中国电视现场直播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新闻现场直播已经与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步”。广播新闻现场直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1997年6月30日到7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百年长梦今宵圆》对香港回归进行了大时段新闻直播。这是中央电台,也是中国广播史上罕见的规模大、时间长、横跨多区域、技术传输复杂、多兵种运作的宏大作品。”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报道以来,我国各地已经具备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直播新闻的能力,新闻现场直播的内容不仅播报重大仪式、会议,还越来越多地涉及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在各大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

引鉴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的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媒介本身的属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也与其媒介特征相关。尽管电视与广播在视听方面具有不同的差异,但两者都是电子媒介,具有传播的广泛性与信息的多元性特征,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大体上是一致的。

(1)感官系统的显现。电视和广播的差异在于,电视媒介“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而广播媒介运用的主要手段是声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音乐,在传递语言的多样性方面没有电视丰富。从传播符号来看,广播运用的主要是声音,电视运用的则是图像和声音。因此,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通过画面可以直观反映,可以画面拍摄,并配画面进行解说,追求现场画面与声音二者的有机结合,让观众切实直观地目睹新闻事件,而广播新闻现场直播靠声音语言报道,运用声音语言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2)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一般新闻和新闻现场直播也有一定的差别,两者的差别在于现场性与直播的时效性。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场景是记者在现场真切地感受到的采访环境,当地的环境与直播的环境同时显现,与电台、电视台直播间或其他模拟场景有显著区别。其次,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带来新闻的“三个同时性”,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这样使节目制作与播出、接收几乎“零时差”。

(3)具有其他一般新闻的特性。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具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同时,它兼具一般新闻所需具备的特征:真实性、接近性和广泛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内容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可制造假新闻。接近性是体现新闻价值要素之一,需要广电新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接收节目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现场气氛,播报方式需要与观众在心理上拉近距离。此外,大众传播媒介传递新闻具有广泛性。大众媒体通过高覆盖的新闻传播网络传递到千家万户,使新闻的传播广泛和普遍。

总之,广播新闻现场直播要求听觉语言的流畅表达,“先声夺人”,声音给人以身临现场的感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承担着听觉语言流畅表达和视觉语言审美风格的双重责任,同时还必须在尊重真实、接近受众的基础上同步记录一个从未发生、正在演进和不断变化的特定事实。

(1)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首先取决于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只有依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好的新闻作品。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要以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特征为出发点,注重视听的不同编辑新闻现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注重声音元素的采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则要注重视觉元素的表现,讲求“声情并茂”。因此,要注意这两种媒介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的进行事先的策划和事件过程中的采录。

(2)符合受众视听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还取决于受众的视听规律。广播媒介携带便利,往往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节目收听,而电视媒介则不便于携带,常常在室内观看,移动具有相应的局限性。依据受众的视听习惯,可以充分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各尽其用。广播媒介尽管只有声音语言,没有电视媒介的视听觉语言丰富,但编辑相对简单,制作相对容易;而电视媒介编辑、制作则相对复杂。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制作的效果不再是最重要的,第一时间信息是第一要务,发挥广播简单、便捷的优势,把电视作为后期节目制作的补充。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如2008年汶川地震,当地受灾情况复杂,通信受阻,广播在突发应急过程中发挥了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而电视信号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被受灾群众接收。

(3)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需要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题材,不仅可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选择影响时展的进程,具有典型记录价值的内容。我国的周年国庆庆典、每年的“两会”现场直播和国务院新闻会直播我国经济数据状况是对我国政治民主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同时,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关注突发事件,后续的新闻会报道等也逐渐成为电台、电视台选题的一部分。如2003年国内“SARS”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国外海地地震等突发事件,都是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广电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突发事件,不仅向受众传递了急需获知的信息,还对我国信息公开,加强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大灾面前众志成城,动员全国甚至全世界军民抗灾自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紧紧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开展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成为了题中之意。

(1)直播理念创新。从中央电视台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新闻报道(下表)来看,我国新闻现场直播的理念正逐步更新。在时效性方面,2001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28分钟后,比CNN晚23分钟播报;2003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8分钟后,比CNN晚3分钟播报,播报比2001年离事件发生提早了20分钟。在节目安排方面,2001年央视报道新闻是在《现在播报》栏目内播报,而2003年则打断正常节目,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显然我国媒体运用插入的手段,逐步开始具备报道突发新闻的意识。在节目内容方面,2003年的节目时长比2001年都要来得长,政府反应更快。由此可以反映出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的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节目的时效还是节目安排、时长,都需要以不断推进现场直播报道为出发点,不断缩短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全方位地展示新闻事件。

(2)报道风格创新。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采用了两种解说版本。这是央视首次在同一新闻现场直播中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是一种报道风格的创新。白岩松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描述现场,“我们今天用5个时间维度去关注这个开幕式。第一个是2000年,广州这座城市的建城历史是2224年,它将怎样浓缩在这个开幕式里面?第二个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举办开幕式,承载这个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岛,它被珠江水冲击200年形成的。第三个时间是20年……”;董卿和朱军则用传统宏大的叙述方式开展解说:“刚才为您转播的是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序曲――珠江巡游,稍后,我们将在广州海心岛为您现场直播开幕式的仪式和文艺演出的盛况。”“烟花灿烂,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的中国!礼花漫天,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喜悦的广州!”由此可见,同一新闻现场直播的解说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需注重报道风格的创新,借鉴多样的报道风格,以增加报道的个性化风格。

(3)直播技术创新。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已经逐步实现了网上视听、浏览的功能,新闻现场直播部分实现了网上实时更新阅听。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需在现阶段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现场直播的技术化水平。同时,运用各种技术载体作为辅助,打破单一的媒介播出方式。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综合的“媒介融合”现状。广电新闻现场直播不仅要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进行直播,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在网络等其他媒介上反映现场实况。随着2010年6月30日,我国首批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到2015年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原有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将融合推进。广电新闻现场直播与网络、电话等通信方式的互融将逐步显现。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也将不断地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炯宗.电视导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忱.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导演手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李汉如,成红珍.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及其特性[J].新闻前哨,2006(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一、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现状

(一)新闻没有新意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局限性,播出内容不多元化,部分地区的新闻播出内容是对于领导团队会议决策内容进行播出,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闻报道较少,没有实质性的新闻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民众的兴趣。新闻播出的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其中领导团队会议决策内容占据了一半的比例,并且部分广播电视台新闻播出的内容缺乏一定的新意,新闻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很好的吸引民众的关注。单调枯燥的新闻内容使民众对新闻播出不在期待,从而降低了关注度,不利于广播电视台新闻播出节目的发展。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新闻逐渐进入广大民众的视线,使民众在了解新闻时,更多的使用网络进行时事了解,而不是通过观看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播出[1]。

(二)报道内容过于单一

因时事新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部分广播电视台新闻播出内容大同小异,模式单一,没有新意,只是将新闻事件其中的时间、地点进行了更改,其他新闻要素没有进行更换,此种“换皮不换里”的新闻报道内容出现频率较高。从此种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播出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新意,这样不仅不利于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节目的发展,还会使其内容显得单调枯燥,很难吸引群众的目光,甚至还可能使民众产生厌恶心理,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传播收视率降低。同时,还不利于新闻记者的发展,使新闻记者很难有所创新,抑制新闻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三)用人体制不完善

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发展,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压力。现如今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台较为缺少先进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造成了现有新闻工作人员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导致人才流失较快,且专科人才较多,专业技能不高,新闻专业的对口人才较少。因此,造成了部分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使新闻撰写的内容质量并不高,导致了新闻播出内容的质量没有保障。另外,部分广播电视台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重视,没有相关完整的机制体系,导致人才流动的现象较为突出[2]。

二、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优化路径

(一)丰富内容种类,吸引民众关注度

对于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节目来说,衡量其节目质量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其节目的收视率,同样,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衡量其好坏的标准就是看总体播出节目的收视率。想要有效的提高节目收视率,就要从新闻传播节目内容的根本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其播出内容的质量,丰富播出内容的模式,使内容具有一定的新意。因此,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站在广大民众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民众提供具有实质性的新闻传播内容,使新闻节目显得更加具有新意和多样性。另外,还应该减少对于领导团队会议决策内容播出的时间,根据群众的关注重点来选择性的进行新闻播出,提高民众对于新闻的喜爱度,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

(二)使新闻传播具有地方特色,贴近民众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越来越喜爱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所需的新闻时事。所以广播电视台就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贴近群众生活,提高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竞争优势。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贴近民众的生活,解决民众难题,实事求是,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为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结合网络,提高竞争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广播电视台也应该跟上时展的脚步,结合网络,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具有定向性、时限性,所以,广播电视台应该利用网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创建新闻网站,弥补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时限性。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满足社会的大众对于新闻的需求。

第9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

一、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品牌传播的重要性

在电视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电视新闻节目必须高度重视品牌策略,特别是要大力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这在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的环境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地推动传播模式变革,整合品牌传播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各种品牌传播策略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能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影响力,比如可以对频道呼号进行有效的应用,再比如还可以对频道宣传片进行有效的应用,同时也可以采取节目预告宣传的方式进行传播,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传播模式创新,特别是将传统的传播策略与新兴的传播策略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传播模式更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对受众的影响将具有持续性。

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这主要是由于电视新闻节目实施整合品牌传播之后,可以将在播宣传与离播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打造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整合品牌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模式,能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进而能够持续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品牌传播的制约因素

尽管目前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在整合品牌传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节目在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念制约。从当前一些电视媒体特别是一些地方电视媒体来看,在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品牌传播理念投入创新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市场导向以及以人为本,在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没有从市场需求以及受众需求出发,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某地方台在实施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尽管也高度重视对品牌传播平台的整合,但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甚至让很多受众不能理解,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是模式制约。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电视媒体都高度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同时也高度重视品牌的打造,但在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的过程中,缺乏与其他传统媒体的合作,只是认识到了竞争,还没有认识到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因而品牌传播模式比较落后。再比如很多电视媒体还没有大力实施互联网+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战略,也没有实施走出去战略,对自身的展示不够到位。

三是人员制约。当前我国一些电视台还没有将人才兴台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因而在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的过程中,既缺少相应的品牌传播战略,同时也缺少有效的品牌传播计划,更缺乏能够有效执行的工作人员,这必然会制约电视新闻媒体更好地实施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品牌传播策略,这种现状电视媒体要引起高度重视,将人才作为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的重要基础。

三、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品牌传播的有效策略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尽管在实施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品牌传播策略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未来也必然会在整合品牌传播策略方面有所突破。现阶段,电视媒体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创新整合品牌传播理念。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要想更好的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品牌传播理念,否则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电视媒体之间以及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媒体要高度重视电视新闻节目的整合品牌传播理念创新,比如电视媒体要高度重视传播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整合传播,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平台,着力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地位和品牌形象。电视媒体要高度重视与其他媒体的合作,通过建立品牌传播竞合机制,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品牌传播策略,能够使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都受益。

二是优化整合品牌传播模式。电视新闻节目在实施整合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品牌传播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电视媒体要积极推动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品牌传播模式创新,当前比较有效的整合品牌模式包括利用其他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与受众建立互动关系、公关传播、事件传播、大型活动传播、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等等。对于这些整合品牌传播模式,电视媒体要从自身电视新闻节目品牌传播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走出去的模式,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要从自身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和特点出发,通过纪录片、新闻纪实的方式,参加全国乃至全球的电视新闻节目展览会,进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