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第1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所谓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应急管理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事前进行的有效预防和事中处置以及事后恢复,尽可能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这三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测工作,在获得其征兆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下,还有很多自然灾害是不能事前预测、监测到的,无法避免其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控制灾害的扩大,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对于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进行应急管理,在短时间内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员、救灾物资和资金,在灾害发生前就需要进行储备,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救灾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准备,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几方面的储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应急抢险离不开救灾人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灾害的应对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应急抢险,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比如为应对洪涝灾害除了救灾专业人员外还需要医护人员,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护和防治灾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时就要作好人力资源准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中,要进行物资储备。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为应对自然灾害,在资金方面要在平时就作好准备工作,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救灾资金在短时间内就必须筹措到,以保障资金的供给。因此,平时在资金方面要作好储备工作,确保救灾资金的来源,以保障救灾资金的及时到位。

4.完善自然灾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这种征兆可能会被人们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获得,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则应当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应对,控制灾害,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以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就应当对自然灾害进行积极迅速的应急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在自然灾害尚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对于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作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避免其发生,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另外,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当积极进行恢复和重建。当自然灾害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总之,应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作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当然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时应加强科学的减灾工程,从源头上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伟: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J].时代经贸,2006,4(9):50

[2]国家突法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灾害[J].中国减灾,2001(3):30.

[4]自然灾害有几种形式?[J].防灾博览 2002(1):30

[5]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3

第2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1.1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树立农业自然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1.2.2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1.2.3农业部门上下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3编制依据

制定本预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农业局负责处置的较大农业自然灾害出发事件,或者需要县农业局参与处置的重大、特别中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2.1组织机构

县农业局成立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防灾减灾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农情站、财务股、农技中心、水产站、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等站(室、股、中心)及农机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

2.2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职责

安排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旱作农业节水等防灾减灾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和动物防疫工作;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饲草、兽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

2.3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2.3.1办公室: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根据灾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慰问团、工作组、专家组等到实地察视灾情;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新闻宣传及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2.3.2农情站:与气象、水利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负责协调涉及其他部门有关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负责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上报。

2.3.3财务股:协调和落实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争取、落实农业和农业系统抗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2.3.4种子站:组织救灾备荒种子的储备、调剂和调拨。

2.3.5农技中心:收集、反映种植业灾情,组织、指导灾后种植业恢复生产和结构调整。

2.3.6植保站:指导种植业进行灾后病虫害防治。

2.3.7畜牧中心:收集和反映畜禽受灾情况;督导各乡(镇)畜牧部门组织饲料及畜禽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负责指导灾后动物防疫工作,督导受灾区域落实免疫、消毒、检疫等防疫措施,协调疫苗、消毒剂等应急防疫物资供应。

2.3.8水产站:收集、反映渔业灾情;组织饲料及水产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负责指导灾后水产防疫工作,督导受灾地区落实免疫、消毒、检疫等防疫措施,协调疫苗、消毒剂等应急防疫物资供应;组织检查岸堤、渔船等的安全状况;协助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灾区渔民转移工作。

2.3.9农机局:督导各乡(镇)及时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参与抗旱、排涝、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

包括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3.2信息采集

3.2.1采集途径。与气象、水利等单位建立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定期、不定期的进行会商;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通畅的农业自然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3.2.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渔业受灾面积,农作物、畜禽、水产品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损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3信息报送

3.3.1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农业局上报汇总后,向县人民政府应急委员会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3.2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

3.3.3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详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4灾情信息

协助县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县农业局要认真核实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需对外的,交由县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3.5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3.5.1收到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3.5.2易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当接到热带气旋可能受影响的信息。

3.5.3干旱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5.4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3.6预防控制

3.6.1组织、思想准备。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3.6.2工程准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养殖鱼塘、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并配合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造,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3预案准备。根据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修订完善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

3.6.4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饲草(料)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督导农机管理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机设备、配件及救灾用油的贮备和供应。

3.6.5适时防控

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协助当地政府及时组织人员、设备转移。

县农业部门建议本级政府并协助当地气象部门适时实施人工降雨和防雹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热风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在主汛期(6—8月),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四级启动应急响应。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抢救和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4.1一级应急响应

4.1.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5%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1.2一级响应行动

(1)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会商,局内各成员参加,部署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主动提出救灾意见和措施。及时向重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商县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必要时动用市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督导灾区对水生动物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4.2二级应急响应

4.2.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15万亩。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2.2二级响应行动

(1)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局内各成员单位。

(2)加强灾情调度,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商县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及时动用县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督导灾区对水生动物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病严重时,按《*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4.3三级应急响应

4.3.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5%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10万亩。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3.2三级响应行动

(1)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作出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局内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商县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救灾备荒种子。

(5)督导灾区对水生动物疫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病发生时,可根据规定启动《*市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6)监督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4.4四级应急响应

4.4.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四级响应:

(1)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受灾县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0%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6万亩。

(2)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四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4.2四级响应行动

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工作安排。加强灾情调度和农业救灾、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将情况按规定程序上报市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局内各成员单位。

4.5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县农业局宣布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加强与县水利局沟通,及时调动机电排灌设备和农业机械,进行堵口复堤、农田排涝,疏浚渠道、渔塘淤泥,抢整、修复损毁农田和各类农业基础设施。

5.1.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各类应时农作物。

5.2协调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区域间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积极与银行、信用社协商,落实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所需贷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农业损失、农业设施装备财产损失的保险赔付。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兴国县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6.2物资保障

在自然灾害易发期,县、乡农资部门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6.3信息保障

各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6.4职责保障

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完善内部责任制,保证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6.5宣传保障

各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组织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7附则

7.1名词术语

7.1.1本预案所称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不包含林业。

7.1.2本预案中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是指干旱(含高温热害、干热风)、洪涝(含因暴雨造成的洪水、渍涝、泥石流、滑坡等)、低温冻害(含冷害、霜冻、冰冻、雪灾、寒露风等)和风雹(含台风、寒潮大风、龙卷风、沙尘暴等风灾及冰雹)等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7.2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兴国县农业局负责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召集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及有关人员进行评审、修改,报县政府办公室备案。

7.3预案解释

第3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这次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面积广,后果严重。从现象上看,灾害发生的重点在我国的中东部,而实际上涉及全国各地。据新华网报道,截至1月31日18时,自1月10日以来,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了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由于输电线路结冰严重,这些地区的电力设备损毁严重,给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由于电力中断,导致了我国南北大动脉京广线一度受阻;因灾害造成了60人死亡,2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7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38亿元。雨雪天气何时停止、道路何时畅通、农副产品何时流通、家庭外出人员何时安全到家,后果如何,几乎涉及每个家庭,而且成为每个外出和不外出的人共同关心的焦点。这些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既是普通老百姓的家事,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国事。这些特点,既给新闻报道工作增加了难度,也是对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考验。

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使我们想起了我国刚刚实施的一项法律。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一法律还规定,国家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各级新闻部门应依据国家的这一法律规定,切实负起责任,并根据各媒体的实际,迅速建立起新闻应急预案,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建立新闻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建立新闻应急预案的必要性,体现在要适应担负历史的重任,适应突发事件增多的现实,还要适应法治的需要。

总书记2008年1月22日在北京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这一历史使命说明,今后宣传任务之重,宣传战役之多、要求之高,必将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与此相适应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细化各种行动计划,努力开创新闻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事件明显增加,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困难之大,也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据新华网提供的统计数字,2007年我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均超历史。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3亿人次受灾,其中,造成2000多人死亡和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29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0千公顷,绝收面积10227千公顷;倒塌房屋145万间;因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2517亿元。

这次雨雪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给全国生产、交通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损失和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新闻媒体有一套应急机制,建立各种应急方案,及时拟定报道计划、组织人力、调配时间和版面、建立各地的网络等,在最短的时间拉得出,能战斗,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形势,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各项宣传任务。

自然灾害和各种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给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制度55件、有关文件111件。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我国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大河报》,2008年2月4日B11版)。这项法律执行还不到两个月,我国就出现了这场雨雪冰冻灾害,这也是检验我们执行这项法律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提醒我们新闻行业应当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定自己的突发事件应对办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该法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新闻媒体应当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并根据不同事件的性质、重要程度,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新闻应急预案构想

新闻应急预案应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和假日报道应急预案。

首先应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重要程度、紧急程度的不同,建立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的新闻应急方案。

一级方案。影响全国多区域、交通命脉、生产和生活大局、时间较长的特大突发事件。

二级方案。影响全国局部区域、交通、生产和生活的重大突发事件。

三级方案。影响全国的重大新闻事件、某个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

重大活动一级方案。重大活动:包括重要会议、领导视察、影响全国的重大新闻活动等。

重大活动二级方案。持续时间长的战役性新闻报道。

重大活动三级方案。围绕中心工作的阶段性新闻报道。

假日报道应急预案包括一级方案:春节、十一国庆节的七天“大长假”报道;二级方案: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节的“小长假”报道;三级方案:双休日报道。

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为了将各方案落到实处,还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与上述方案相适应的指挥系统、采访计划、人员配备、行动计划、时间或版面调配等配套措施。要使各级新闻媒体的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了解、熟悉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提高对新闻应急预案的执行能力和协调能力。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检查落实每一个环节的效果,真正建立起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闻队伍。

第4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县境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应急工作。主要灾种包括:洪涝、地震、干旱、冰雪灾、火灾等。

二、启动条件和程序

(一)条件。当我县内发生了较大的洪涝、地震、干旱、冰雪灾、火灾时。

(二)程序。

1、接到县政府或主管部门向总指挥、副总指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报预警预报或灾情评估情况,提出启动建议。

2、县社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根据预警预报或灾害评估情况,召开有关部门会议,发出启动命令,确定启动规模,落实救灾责任。

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各工作组接到启动命令后,迅速开展工作,紧密配合,全力以赴完成救灾工作任务。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机构设置

1、救灾应急总指挥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2、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社务指导股)

3、救灾应急工作组

⑴灾情搜集评估组

⑵救灾物资保障组

⑶救灾宣传报道组

(二)主要职责

1、救灾应急总指挥部:实施对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动、整合全省救灾力量和资源,决定采取救灾应急措施。

2、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掌握和上报灾害信息;传达救灾应急总指挥部的工作指令;根据需要组建工作组;协调指导救灾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召开会议,研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

3、工作组职责

⑴灾情搜集评估组:负责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负责对灾害损失造成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

⑵救灾物资保障组:负责灾区、灾民生活所需的紧急救援物资的调运,制定应急救灾物资、款项分配方案以及应急救灾款物的接收、使用、下拨管理工作。

⑶救灾宣传报导组:负责救灾工作的宣传和新闻报道。

四、救灾准备

(一)制定工作预案。本预案是县社在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工作的基本预案。各股室要按照职责分工和预案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救灾应急工作预案,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救灾应急工作有序进行。

(二)人员准备。各股室要指定专人负责救灾应急工作,面对突况,提高抢险救灾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物资准备。根据县政府的要求或灾区的实际情况,储备一定的应急救灾物资和款项。

五、其他事宜

第5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在电力应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电力事故的发生原因、性质、实际规模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在处理过程中应体现基本情况清楚、职责分工明确、指挥决策统一、信息渠道通畅、重视灾后恢复几方面的指标要求。电力事故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突发事故发生的状态下,发挥着应急纲领和指南的作用。因此,在编制电力事故应急预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遗漏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应急措施要量化具体、行之有效,责任的边界要明确清楚。对于通过评审的应急预案要定期进行实践性演练,根据演练结果发现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常情况下,电力突发事件可分为红橙蓝黄四个不同的等级,分别是特别重点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比较重大突发事件和一般突发事件。电力指挥中心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对突发事件等级做出迅速的判断,启动相应等级的电力事故应急预案,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保障事故抢救的顺利进行。在电力突发事故的救援过程,应做好人员救助、电网抢修和医疗救助三方面的相应,控制电力事故的发展。电力运行应急恢复完成后,需立即组织人员评估损失,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制定相应的改建措施,修订应急预案中存在的缺陷,以提高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效性。

电力应急体系的预评估是借助相应理论和方法评价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指对应急管理实施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善后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具体包括电力生产环境、电网设备及电力机具的防护、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预评估是电力应急体系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结合科学准确的评价,才能发现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应急体系在初期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与电网实际建设情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周边电力资源,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配置,从而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效率,获取最可靠、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在应急体系建设完成后,一定要经过反复的演练和细节的具体量化,确保应急管理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在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过程中,确保人员、设备、制度等各应急阶段的全面评估,不断完善应急体系中不足之处,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电力应急体系评估阶段宜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量化相关指标数据,更好的衡量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应急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指明方向。灾害预评估属于电力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中的决策评估部分。对于自然灾害的评估是全面反映灾害,确定防灾、减灾目标,优化抗灾、救灾措施,评价减灾效益,制定减灾、救灾策略的基础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灾害预评估是以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注重研究对象的整体化和层次化、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以及信息利用多元化,将灾害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等理论作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电力灾害损失预评估的内容,建立电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以适应电力企业突发事件顺势评估的客观需求。灾害预评估作为灾害评估时间维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具体分为短期预评估和中长期跟踪评估。其中中长期风险跟踪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或潜在危险事件的危险程度进行预测性评价。

一般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可以核算出灾害期望损失,并以此为依据评价灾害风险水平、评价电力应急体系效益、分析灾害的可防止性,进而提出防灾、救灾的最优方案。电力应急体系规划建设中的预评估主要是在灾害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电力事故所造成的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价值判断,以评估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电力事故评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模型系统、指标系统、规则系统。预评估理论可作用于电力应急体系防灾、救灾的决策系统,通过防灾、救灾措施系统反馈给承灾系统,从而构成一个环节完整的信息反馈路径,形成电力灾害评估与防灾、救灾相结合的网路系统,指导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电力应急体系功能构建过程中对灾害损失的预评估需要结合电力应急体系实际情况,针对已经发生的电力事故,评价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损失。

完善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减少突发事件对电力生产的损失。电力应急体系的规划建设作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需要从电力应急体系的本质出发,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指标和电力事故预评估指标。在今后对电力应急体系和电力事故损失进行评价时,将各项指标运用其中,以提高电力应急体系的综合能力和安全收益。

作者:刘晓东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供电分公司

第6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自然灾害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妥善地组织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全面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通信保障应急和通信恢复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减轻灾害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甘肃省电信传输局网络应急恢复总体预案》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肃行政区域内,下述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事件;地震、火山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事件;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五、灾害通信恢复分级

根据自然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通信恢复的实际需要,分为一般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特大自然灾害通信恢复。

(一)一般自然灾害通信恢复: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的,受灾人口为全县总人口20%以下,农作物受灾面积为全县当季播种面积的30%以下,转移安置人口为全县总人口1%以下。居住房屋倒塌在100间以下(自然间)。

(二)重大自然灾害通信恢复: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的,受灾人口超过全县总人口的20%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全县当季播种面积的30%以上;转移安置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以上,居住房屋倒塌在100—500间以下(自然间)。人员伤亡严重,在国内或国际造成一定影响;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三)特大自然灾害通信恢复: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以下一种或几种后果的,受灾人口超过全县总人口的40%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全县当季播种面积的50%以上;转移安置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3%以上,居住房屋倒塌在500间以上(自然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国内或国际造成一定影响;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

六、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甘肃省电信传输局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的通信应急保障工作。成员组织有:运行维护部、财务部、综合部、人力资源部、局工会、车辆管理中心、相关分局等部门。

(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的通信应急抢通工作,宣布启动和结束应急预案。

2、协调有关部门听取全省受灾地区通信恢复情况汇报。

3、组织会商,分析、评估灾情,研究落实通信恢复方案。

4、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开展通信恢复工作。

5、决定其他有关重大事项。

(三)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运行维护部:牵头制订本预案,并组织演练和实施,组织协调全省通信恢复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通信恢复抢险,对主要干线进行调度,配置资源。指导做好灾后恢复和恢复重建。分析灾情统计数据及对通信产生的主要影响。组织、指导应急通信恢复器材和材料的调拨。救灾储备建设和救灾捐赠。

2、综合部:负责通信恢复情况报道和汇总、汇报。

3、财务部:按照相关要求提供经费保障。

4、人力资源部:负责抗灾救险人员的调派。

5、局工会:负责与相关捐助组织联络,并统计传输局捐助情况。

6、车辆管理中心:负责全省抗灾救险通信恢复中车辆的及时调派。

7、受灾地区所在的分局:及时开展自救,报告灾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灾害恢复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四)领导分工

一般灾害救助工作由运行维护部牵头负责,受灾地区维护单位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给予支持。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由传输局分管副局长指挥,视情成立若干工作组,明确主要职责和相关人员,开展自然灾害通行恢复工作。

七、应急准备

(一) 各维护单位要切实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重点地区,要严密监测并及时报告,落实防范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各维护单位要掌握本维护单位维护光缆电路路由等情况,制订应急调度预案,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恢复县以上光缆通信。有计划地组织基础设施恢复和抢救等工作的模拟演练。

(二)落实应急救灾资金,备足各类应急通信保障材料。备好应急通信设备及应急 交通工具,以便灾害来临时紧急调用。

六、应急反应

灾情发生后,受灾地区维护单位应当迅速做出反应,统一指挥辖区内的通信恢复工作,按程序启动本级通信恢复应急预案。受灾地区维护单位在灾害发生1小时内,向传输局运维部报告灾情;传输局运维部等有关部门在灾害发生2小时内,及时向省公司运维部上报灾情核实情况和抢险救灾情况。受灾地区维护单位按照灾害发生情况,每天早上8点钟以前向运行维护部等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实行零报告制度,待灾情稳定后,在两天时间内,将灾情核实完毕,上报省公司和相关部门。同时,财务部安排应急款、运行维护部调拨其它为受灾地区抢险队伍赶赴灾区进行抢险。。

七、附则

(一)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通信恢复工作中作出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在自然灾害通信恢复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7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城市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应急管理

0 引言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产业关联度高、价值高度集中,城市灾害脆弱性也相对比较突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突发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城市电力、通讯、供水中断,交通受阻,城市进水受淹,居民房屋财产受损,影响了城市正常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例如2007年济南市“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2011年6月武汉暴雨洪涝灾害、2011年盈江“3.10”地震等多次灾害均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设施损毁等灾害。然而,大多数城市防灾减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针对城市灾害特点的应急救援和指挥协调体系尚未普遍建立,因此,针对当前城市灾害日益加剧的形势,有必要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突发性城市灾害的应对能力。

1 我国城市突发自然灾害特点

1.1 城市灾害形势复杂

1.1.1 突发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近几年影响我国城市突发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低温冷冻、强降雪、地震、大雾等灾害。其中地震、暴雨洪涝灾害对我国城市影响较大,大雾造成城市交通困难。

1.1.2 致灾因素交叉影响:城市自然灾害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既与当前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当地城市地理、经济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城市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紧密相关。

1.1.3 城市灾害连锁反应:现代城市就像一个大系统,不同工程之间互相影响和牵制。当自然灾害对某一环节造成重大毁坏时,因连锁效应引发的次生灾害不可忽视。一般在较大的地震中,次生灾害比直接损害更严重。

1.1.4 城市灾害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灾害导致经济损失大。我国平均每年受灾人数达3.7亿人次,每年直接损失平均为1500-2000亿元人民币。我国有高达23个省会城市以及2/3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地震烈度超过Ⅶ度,面临形势十分严峻。

1.1.5 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并呈增长趋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而城市减灾建设相对缓慢。由于放大和连锁效应使得自然灾害损失逐渐上升。数据显示,依1990年不变价格,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持续增大,上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90年代为1500亿元,本世纪超过2000亿元。

1.2 城市灾害应对困难

1.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社会基础条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公共设施发展未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未能适应经济迅速增长的需求。

1.2.2 城市系统灾害脆弱性较高:由于城市产业链复杂,相关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相互影响,灾害一旦发生,其具有触发、联动、蔓延、扩散效应,灾害直接损失逐渐放大,灾害间接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脆弱性较高。

1.2.3 城市救灾工作开展难度大: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社会经济运转对电力、交通、通讯条件高度依赖,一旦发生灾害,难以快速建立替代系统。同时作为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医院等机构受损,造成社会系统紊乱,救灾指挥系统难以有效运行,灾区支持系统相对较弱,救灾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2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 城市应急管理状况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主要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为原则,以城市部门职能划分为根据,针对不同的灾害,建立对应的应急管理机制。从2003年8月至今,我国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积极筹建应急指挥系统及连动系统。国内目前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传统职能分工型: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应急系统包括各级行政单元,有省级、地市级、县级专用系统,组建垂直分系统,如刑侦、交通、火灾、公共卫生、三防等,部分基层社区也有一定的应急手段。②联动型:由政府领导,建立一个联动中心,集中110、119、120、122及负责人电话等减灾及应急工作统一办理。③办公厅(室)型:办公厅(室)统一处理重大事件信息及应急事务,或者建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各类灾害事件的应急协调;④公安型:一般省市应急工作由公安部门办理,省市负责人只处理重大事件。

2.2 “一案三制”建设状况 城市自然灾害管理机制是保证救灾应急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各地加强了自然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围绕“一案三制”不断完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目前,各县级以上城市和部分乡镇普遍建立了突发事件应对应急预案,就应急管理领导体制、管理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为灾害应对做好了制度和机制准备,总体上形成了国家法律为主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分级分类的灾害应急预案和灾害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8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管理;问题;思考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类矛盾和问题及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这些难预测、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造成无法预料的灾难性后果,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3年我国的“非典”公共卫生事件和当前正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肆虐的“寨卡病毒”公共卫生事件等,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突发事件管理是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执政党必须思考的,它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高度,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健全应对管理机制,掌握应对管理知识,提高应对管理能力。

一、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概述

1.突发事件概念。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事件的分类:一般来讲,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冰雹、高温、台风、暴雨、风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我国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易发生自然灾害,有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特点,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和2016年的洪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如2015年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爆炸案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三鹿毒奶粉事件等。(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大规模等。如2014年昆明火车站事件和各地发生的等。

3.突发事件的级别: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范围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预警标识按Ⅰ、Ⅱ、Ⅲ、Ⅳ级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如果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件级别的不同决定了采取的预防和处置措施不同。

4.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概念。它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事件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系列管理行为。管理目的是为提高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见能力、事中处置能力及事后恢复能力。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公权介入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应对管理中要考虑一些事实要素,即要清楚认识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可供管理者利用的时间、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事态发展后果很难预料。突发事件管理是特殊类型的管理,具有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应对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快速反应,进行重大决策。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框架脆弱,立法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先后制定了《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具有较强独立性和专业性,部门管理色彩较浓,配套规定不完善,部门法直接衔接不够紧密,难以适应形势需要。(2)综合协调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我国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职能发挥有限,处理不同突发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一旦多种突发事件并发或是需要调配各方资源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可能应对措施就会执行不到位,应对效率不高;(3)突发事件应对网络松散。我国具有传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保证,但目前的社会组织以及民众普遍缺乏较强的危机意识和较高的应对技能,易造成突发事件发生后无法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应对的局面。高效的突发事件应对管理须有完善的应对网络,整体上要形成纵向垂直、横向沟通交流协调、信息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组织机构完备及指挥协调高效的全国性突发事件应对网络系统。要有完备的应对预案和高效的核心处置机构以及志愿者组织、国际援助等资源。(4)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制度统一规划不够,资源亟待整合。一些职能部门有专门的信息系统,但相互间沟通不够,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信息资源整合不够。日常动态下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渠道分散,难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对紧急状态下的舆论宣传还不能完全及时有效应对,舆论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亟待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早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当今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形式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巨大冲击。(5)专家咨询队伍薄弱。应对突发事件中专家作用非常必要,如在抗击“非典”和汶川大地震救援和天津港爆炸事故处置中咨询组织和专家就充分发挥了作用。但现实中对专家的作用发挥重视程度不够,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造成惨重的后果就是处置中没有咨询专家,处置方法有问题。我国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仍不健全,专家参与带有随意性,缺乏完备的制度规范,对于哪些决策须有专家参与、在哪些环节参与、以什么方式和途讲斡氲任侍獾墓娑ú幌福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取决于决策机关及领导意愿,带有明显随意性。

三、加强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思考

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有不同,如自然灾害应急应以国家救和保护性措施为中心,辅之以限制性措施;社会冲突应急以国家限制性措施为中心。因此,突发事件管理体系设置及国家机关应急职权的行使,须与突发事件种类相适应,分类制度是体系建设的首要基础。加强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建设,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法制、体制机制,即做好“一案三制”工作。

1.加强预案建设。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预案体系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六大类构成,应急预案需根据种类的不同由相关部门事先制定。

2.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据统计,现有相关法律36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件。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总章程。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立法要做好“立、改、废”工作,使法律规范统一、协调、有效发挥功能。

3.加强体制建设,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从应急指挥机构、社会动员体系、领导责任制度、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目标。重视发展和完善突发事件咨询组织,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做到科学决策、科学执行、科学服务,遵循科学规律应对突发事件。要把建立专家库和专家队伍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发展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咨询组织,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不同部门的专家库,既要有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还要有社会心理学家等,经常开展咨询活动,实现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突发事件的应对要遵循相关原则,《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确定了“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六大工作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强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

4.加强机制建设。应急管理机制是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面对突发事件运用有效运转的机理性制度,它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分级负责与呼应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志愿者机制、奖惩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等。概括讲,就是从机制方面做好预防、处置、法律责任追究等环节的工作,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先进行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如组建机构和救援队伍、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经费保障、物资储备、通讯保障、宣传教育等,关键是加强“人、财、物”等管理和制度建设。

在培养危机意识和提高应对能力方面,我们强调从孩子抓起,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重视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的实效性是有目共睹的,如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叶志平,他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演练。汶川大地震袭来时,全校2200余名师生无一伤亡。强烈的安全意识、坚固的楼房和长期训练是桑枣中学师生得以保全的真正原因。对全民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演练,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哲学、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社会学、自然灾害防范、医疗卫生防疫、舆论传播学、现代科技、领导管理学和心理学等,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如情绪控制、快速疏散、语言表达、分析预测、调查研究、快速决策、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媒体公关、自我心理调适、公文写作、电脑网络使用等技能,以此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资料: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第9篇: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气象应急;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天气过程都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广播通讯、城市生活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今天,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总量越来越大,每年达20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1%~3%。面对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作为气象部门在准确预报天气的同时,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如何为突发事件提供气象应急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气象工作者值得思考和重视问题。

1 气象应急工作现状

我国气象应急工作起步于2005年,首先由中国气象局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气象应急工作。随后,各省气象局也都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气象应急工作组织,初步形成了气象部门管理工作组织机构。2006年,中国气象局召开全国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气象应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随后的两年间,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和行业特点,中国气象局和各省气象局在组织编制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和气象灾害情况,先后出台防汛抗旱气象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泄漏气象应急预案、森林火灾气象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气象应急预案、核事故气象服务应急预案、道路运输气象服务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气象应急预案等。同时,也为重大社会活动编制气象应急预案,如奥运气象应急服务预案、世博会应急气象预案等。到目前,全国气象部门共制定了应急预案200余件,应急预案涉及的内容丰富,具有气象部门特点的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形成。

2 气象应急工作案例和服务效益

气象应急工作是近年随着社会需求而产生发展的,气象应急在防御气象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1 2008年1月11~2月3日

春节前夕,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来自西北、东北、西南三股不同方向的冷暖气流向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不断逼近,先后四次暴雪天接踵而来。湖北、湖南出现百年一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江西出现59a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天气,贵州有49d持续冻雨日子突破历史记录,安徽持续降雪24d,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一次。这场暴雪天气,最终影响到了全国20个省(区、市)超过1亿人口范围,对电力、铁路和民航和农业影响巨大。在电力方面,中国最新最先进的一条输电线路、三峡电力大动脉湖北宜昌至上海的500千伏直流流输电线路安徽霍山张冲段的4座线塔被雨雪压垮。贵州电网被迫启动应急预案,全省进入大面积停电红色预警状态。 4次暴雪的连续袭击,还造成高速铁路、公路、民航受阻,旅客大量滞留,生活和生产物资运输中断,公路险情不断。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还给我国南方各省的农业、林业等蒙受巨大损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农作物受灾面积1180万hm2,绝收170hm2;森林受损面积近1730万hm2;倒塌房屋35.4万间。在这场与雪灾的应急救灾工作中,气象部门率先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三级响应命令,要求气象工作者全天24h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科学预报每次过程,精心开展应急气象服务。在持续20多天的应急服务中,仅湖北省气象局就为省委、省政府、省应急办、省春运办等党政机关以及交通厅、安监局、铁路局、公安厅等有关部门以及电力和交通相关单位提供《重大气象信息专报》4期、《专题气象服务材料》2期、《应急气象服务》44期、《春运专题气象服务》22期、《两会专题气象服务》12期和汇报材料30余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23次、重要天气消息6次、天气警报3次、交通及电力预报22期、沪蓉西沿线灾害性天气警报23期、华中天然气沿线灾害性天气警报26期、铁路沿线最新天气警报27期、上报灾情快报18期,为湖北各级政府、部门、社会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在2008年大年除夕,中央气象台解除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三级响应命令,各受灾省份的电力、交通等均逐渐恢复正常。

2.2 2011年9月5日~27日

湖北汉江流域发生了自1983年以来最大秋季洪水。为科学抗御汉江秋季大洪水,湖北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应急管理,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作为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部门,湖北气象部门积极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加密天气会商频次。9月5日,当汉江上游出现首雨时,湖北省气象局就及时了重要天气预警,提出要谨防汉江上游秋汛。在多轮降雨前,气象部门预警3次、雨情快报10次、暴雨预警9次;同时配合省水文部门,分析丹江口水库入库、泄洪流量和中下游河道水位。省委省政府根据气象、水文等部门的分析,及时组织应急会商27次,先后向长江防总提出调度建议8次,为长江防总递次加大丹江口水库泄洪量,腾容迎汛,调洪削峰,提供了参考依据。及时准确的气象、水文预警,为决策指挥、科学调度、布防巡查、主动防控,赢得了先机、提供了依据。

2.3 2012年6月11~12日、15日

罕见雾霾突现湖北东部,武汉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中,能见度很低,并且空气略感刺鼻。在雾霾突发的11日,市民曾一度议论纷纷,网络上出现化工厂氯气泄漏、企业大型锅炉爆炸、森林火灾等多种传言,引发部分市民恐慌,一时间,一些市民外出戴上了口罩。对于此次鄂东突发雾霾天气,湖北省气象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紧急召开专题会商,对雾霾天气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6月11日10时,率先向公众了大雾黄色预警,明确指出此次低能见度事件为雾霾天气现象。11日深夜,湖北省气象局向省领导汇报了雾霾天气监测实况和后期发展趋势。指出12日以后,吹向我省东部的东北气流逐渐转为偏南气流,受其影响,雾霾天气对我省的影响将逐渐减弱,13日将基本消失。12日上午,湖北省气象部门再次了1期雾霾影响分析《专题气象服务》和《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报送省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湖北省气象局组织两名气象专家应邀参加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在线访谈,详细讲解本次雾霾天气成因、雾和霾的主要区别以及天气发展趋势等,揭开雾霾天气的神秘面纱,回击网上各种不实传言,有效化解了社会和公众疑虑。15日雾霾再次发生时,武汉市全城秩序井然。

3 气象应急工作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应急服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气象应急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因气象应急工作历史不长且涉及部门诸多,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解决,才能发挥最大的应急服务效果。

3.1 气象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气象应急体系虽然已基础形成,但大部分气象应急管理机构大部分是挂靠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当应急事件发生时,临时启动应急,这种现象在地市级气象部门更为明显,而且建立的应急指挥机构设置和职责不统一,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影响了应急情况下的工作效率。

3.2 气象应急合作机制不够深入

在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情况下,气象应急工作必须与其他部门的应急工作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但目前,虽然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做出应急响应,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在防灾救灾工作中表现出效率不高、应急联动响应不到位的弱点。在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上还缺乏有机衔接;对气象灾害预报及对有关地方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度分析和针对性,气象应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受到制约。

3.3 气象应急预案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

气象应急预案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存在原则要求多、具体操作性措施不够,特别是启动标准笼统,处置职责不清等问题。预案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尤其是处置单位之间的预案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应急联动响应还不到位;应急预案宣传演练不够,特别缺乏各单位之间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3.4 气象灾害防御意识不强

目前对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工作投入不足,致使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内的公众和单位缺少对防灾减灾的认识,缺乏基本的防御避灾常识,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差,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有关气象应急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忧患意识薄弱,气象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4 加强气象应急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复杂多变,气象应急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气象应急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气象应急工作的作用值得思考。

4.1 要有科学的应急预案

气象应急应该有针对不同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预案,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按照预案迅速启动应急服务。事实证明,有科学的应急预案,应急服务才会取得理想的服务效果。例如,2008年的奥运气象应急服务、“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和百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服务均有科学周密的应急服务预案作保障,这些应急服务均取得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4.2 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应建立专门的气象应急工作机构,专门负责气象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应急服务等工作。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对象,要专门成立有针对性的应急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工,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做好部门内部和其它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

4.3 要有坚强的技术保障

要做好气象应急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应急业务系统来支撑,还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业务系统,要重点加强台风、暴雨、暴雪、大雾、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努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另外,加强灾害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天气监测与预报服务,要充分利用远程会商系统加强省地预报会商,实现联测联防。

4.4 要有丰富的应急服务产品

要针对不同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有针对性的应急气象服务产品,如:短时临近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水文预报、大雾预报和道路结冰预报等。在提供预报信息的同时,还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为决策指挥部门提供应急气象服务专题材料,如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春运气象服务专报、雨情快报、防汛专题服务材料、抗旱专题服务材料等。根据灾害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公众和行业、部门的影响,还要提供公众应急服务和专业、专项应急服务。

4.5 要切实加强部门联动

气象应急工作是政府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发挥更好的服务效益,气象应急工作要根据国防、地质、交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航空、体育、林业、安全监管、旅游、地震、海洋等有关部门的需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联动应急机制。各部门之间所形成的联动应急机制应包括应急工作互联互通机制、应急信息和数据交换机制、应急信息应用反馈机制、应急信息评估和通报机制等。各部门之间应滚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应急决策产品和应急指挥所需的科学数据,为突发事件的综合防御提供全方位的、准确及时的应急信息,从而高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于新文,对新形势下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