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制造企业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制造企业盈利模式

第1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盈余管理;方式及方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那么企业的财务决策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使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需要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控制好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因素。一方面,要严格杜绝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避免企业造成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控制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越高,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处在好的状态,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要通过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

一、企业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种操作会计收益的方法,是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盈余报表的操作行为,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外部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符合企业管理者的利益。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基础上的。企业盈余管理可以实现会计收益的可操作性,企业大多数是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企业的委托者委托经营者管理企业,因此,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即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者,二者的目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会通过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会,影响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2.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企业实行的新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但是企业的会计准则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可操性,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平衡了各个利益主体,因此为了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最大利益会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留一定的操作空间,企业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合法操作,这就形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条件。

3.企业会计准则的的制定模式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虽然会计准则的制定依据是具有明确规定的,但是企业在选择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时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的。目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则导向式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企业会计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判断,对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上进行把控,因此,会通过主管的判断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另一种是规则导向式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制定模式的依据主要是一些具有明确规定的准则和规范,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操作构造交易,这样企业会计准则仍然是符合相关规定的,这也变相为企业操作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会计信息的系统内部中,主要是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会影响到企业的会计收益信息,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降低。

1.企业盈余管理的内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的可操作范围内,通过有目的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进行的更改行为。这种行为是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对会计政策和制定模式的选择,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运作时无法发挥指挥的作用,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首先,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降低违约的风险。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越高,那么企业的安全系数越低,企业的资金预留额的限制也就越高,因此企业会进行盈余管理,通过盈余管理使盈利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样可以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

其次,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股东的利益。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受益者是董事会人员和经理人,因此,二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操作会计信息,使其对外显示的会计信息数据有利于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的净利润进行操作的,企业的净利润是企业对外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有效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是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债权人决策的标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代表着股东的利益,因此企业的股东会为企业的股票进行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很难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因为盈余管理是属于在法律和规定范围进行的行为,是在灰色地带进行的操作,严重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第2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的保证,盈利模式是企业持续性地创造利润的手段。本文主要从财务的视角对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使企业财务活动与盈利模式相匹配。

【关键词】盈利模式;财务战略;财务杠杆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盈利模式即企业如何获得盈利。传统的盈利模式是以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为目标。然而,随着无利润区被人们所认识,需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一、盈利模式的定义

盈利模式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于

1939年提出来的,熊彼特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斯莱沃斯基于1998在《发现利润区》中提出:盈利模式主要关注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等四纬度等四个战略要素,这四个战略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支撑起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如价值获取决定了对客户的选择,而业务范围又决定了价值获取;战略控制是如何把业务范围锁定在利润区内。有研究证实:企业的盈利水平首先与业务活动有关,其次是与行业相关。可见,盈利模式既是一个战略管理问题,又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与纯粹的商业模式不同,纯粹的商业模式是以商业运作为中心的,而盈利模式是以盈利为中心的,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商业活动的构造来实现企业持续盈利。

二、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盈利模式的核心是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目标客户是谁,二是向目标客户提供什么价值,三是通过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提供这些价值,四是如何保持这些优势。(1)利润源——目标客户。利润源指的是企业的目标市场,即本企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群体,他们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不管企业的实力有多么的强,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差异,把消费者划分为若干个范围,然后决定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服务。确定目标市场的目的是锁定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的特定客户。目标市场确定之后,企业还需要确定:为了满足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企业应该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2)利润点——客户价值。利润点是企业向目标客户提供的可以获得利润的产品和服务,它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载体。客户价值是一个商业交换概念,意思是企业的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决定的。也就是说,客户价值是站在用户角度上而言的,即客户价值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认同并愿意支付的价值。如果用户愿意支付的价值超过企业提品或服务所花费的成本,那么客户便为企业创造了盈利。实现客户价值的手段有两个:一是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化,即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二是实施低成本策略,即在不降低客户价值的情况下,降低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成本。(3)利润杠杆——价值链活动。利润杠杆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以及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利润杠杆反映的是企业的一部分投入。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管理理论,价值链上的相关活动可以分为五类基本活动和四类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发货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这五种活动与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的联系最为紧密,并且直接面对客户,可以实现价值的增值,属于增值性活动;辅助活动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开发等,这四项辅助不直接面向客户,不创造价值增值,然而却又是基本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削减辅助活动,以降低成本,增加客户价值。需要强调的是,价值链不仅仅只指上述活动,它还指企业还必须与供应商、客户的协作,才能构成出一个关于价值链的系统。(4)利润屏障——核心竞争力。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它与利润杠杆同样表现为企业投入,但利润杠杆是撬动“奶酪”为我所有,利润屏障是保护“奶酪”不为他人所动。根据斯莱沃斯基的研究结论,不同的利润战略控制方式对防范竞争者“掠夺”本企业利润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企业利润能力的有效性指数如下:成本劣势为1;具有平均成本水平为2;品牌、版权为6;良好的客户关系为7;行业领导地位为8;控制价值链为9;建立行业标准为10。这表明不同的战略控制手段对企业利润能力的保护程度是不同的。(5)利润通道——获得利润的方式。利润通道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方式和途径,即是对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利润屏蔽等获取要素整合的方式。利润通道在企业价值链中起着节点的作用,它反映了信息、产品、服务、资金的配合及其流向。(6)利润组织——商业活动。利润组织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组织形式,企业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将有价值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加以固化,在组织内部确认利润,这也是企业赢利模式稳定性的保证。

三、财务战略对盈利模式的驱动

(1)盈利模式与财务战略的关系。一般认为,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聚集于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盈利模式和企业战略关注的都是与企业长远发展相关的方向性问题。战略规划以“本企业应该是什么”为逻辑起点。企业战略理论是企业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而产生的,它着重考虑的是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应当如何对长期目标、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进行调整。很明显,盈利模式以企业战略为起点,它是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保证。波特提出的企业竞争力“五力模型”就是对企业战略与盈利模式关系的很好的注解。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由此可以再次看出,盈利模式的原理源于竞争战略,其主要思想是企业通过采取灵活的经营模式,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建立塌获取长期利润的壁垒。不管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既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经营和财务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直观体现是财务业绩,这一特性决定了财务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企业财务业绩是由客户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获利能力是由其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表现所决定的。所以,企业的盈利模式必然是与企业战略(包括财务战略)相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战略就是确定公司长期的绩效目标,是对企业长期盈利模式的选择;反过来讲,盈利模式是企业战略在经营方面的体现,其成功与否是由企业在财务业绩上的表现来衡量的。(2)财务绩效对盈利模式的驱动。任何企业必须有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战略目标,即本文前面所述述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赢利模式是对企业战略目标在经营方面的细化,它将战略的描述细化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财务绩效指标引导出关键的成功因素。按照财务理论,利润杠杆反映的是企业的一部分投入对企业盈利水平及其风险水平的度量。由于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或服务以及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会有一部具有固定成本性质的资本投入和资产投入,如企业利息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了强烈的杠杆效应。如果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营业利润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地增加企业营业风险,同样道理,如果企业实现高负债融资战略,则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财务绩效,但同时也必然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利润杠杆的存在,说明盈利模式在利用利润杠杆提高财务绩效的同时,不能不考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实施“轻资产”盈利模式的财务原因。

参 考 文 献

第3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 动机 审计质量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 and Wahlen,1999)。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有两种实现方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前者单纯通过操纵会计数字改变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变更会计政策以及变更会计估计等;后者则为通过进行真实的经济活动影响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降价促销、过度生产以及削减必要的研发支出或者期间费用等。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很早就被学术界所认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只有一些比较散碎的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趣明显加强,涌现出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普遍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有显著相关关系(Roychowdhury,2006;Amy Y. Zang,2007;Gunny,2010;Cohen,2010)。在国内,目前专门探讨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的文献还没有,国外已有研究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我国制造业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验证实证会计的“三大假设”,拓展盈余管理的研究广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企业定义为“一组契约的联结”(a nexus of contracts)实证会计理论的创始人Watts和Zimmerman(1986)以契约观赋予了会计数据新的内涵:“那些有关于产权和契约理论的文献认为,会计数据常被用于各种契约(债务契约、薪酬契约和企业内外部各种章程),这些契约往往包括对企业的各种限制,正是由于这些契约是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进而产生了对计算和报告会计数字的需要。”更进一步,基于契约观,他们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薪酬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围绕着这“三大假设”,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ealy,1985;Jones,1991;Deangelo,1994;Sweeney,1994),这些研究结论均表明,“三大假设”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的方向和强度都是有显著影响,下面,本文从“三大假设”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研究假设:

(1)债务契约。经典的理论表明,公司的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企业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只能够取得固定的回报率,其看重的乃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和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成本的无风险性。而企业股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常会强迫管理者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却往往忽视了这些项目的高风险。所以债权人在将资金借给企业的同时,通常会与企业订立一些限制性契约,当企业违反这些契约的时候,债权人对企业进行加息或者提前收回本金等惩罚。实证会计理论认为,那些处于债务违约边缘或者违约可能性很大的公司,通常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债权人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宗文龙等(2009)发现,在我国2007年新会计准则首次允许企业资本化研发费用以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Roychowdhury(2006)研究证明,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中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强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2)薪酬契约。根据理论和激励理论,在两权分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股东在无法直接观察管理者是否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企业盈余信息,与管理者签订薪酬契约,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Jensen and Meckling,1976)。以盈余信息为基础的薪酬契约,使企业管理者是否领取薪酬以及领取多少薪酬取决于企业年末的利润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产生为了获取更高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86)也指出,由于公司高管报酬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设定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为了提高个人效用,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企业当期报告利润水平。可以预计,当期企业会计利润比较低的管理者,相较于企业会计利润高的管理者而言,其具有更加强烈的动机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高报告利润,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由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营业业绩越差的上市公司,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3)政治成本。企业的会计利润,通常被相关部门认为是企业垄断市场的“证据”,进而对企业进行反垄断惩罚,为了避免被惩罚,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进行盈余管理调减报告利润的动机。政治成本动机通常是和企业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越大,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越强,越容易受到政府监管部门和外界的关注,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就会越大。国外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也都证明了政治成本动机的存在(Han等,1998;Monem,2003)。我国学者高燕(2008)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财务报表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越小。宗文龙等(2009)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将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降低当期盈余。申慧慧(2010)发现,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Gunny(2010)针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活动强度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三年期间,沪深两市交易所所有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2年至2004年的年度数据,是因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选择在此之间期间的样本数据,可以排除这些事件的影响。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是典型的实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具有很好的研究代表性,并且可以排除行业的影响。另外,本文所选数据均选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所用统计软件为STATA10.0版。总共获取初始样本4161个,为了保证回归结果可靠,按照如下标准对初始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所有不是制造业类的上市公司,关于行业的分类标准,参照的是我国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剔除所有在2000年至2004年年度期间新上市的公司,许多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导致随后年度经营业绩的下降(张宗益等,2003;徐浩萍等,2009;陈胜蓝,2010),选取滞后两年的数据可以较好地排除掉这种影响;剔除研究期间任意一年证券名称前被冠以“ST”或者“*ST”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企业Roe绝对值超过100%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以上样本筛选程序后,最后共获得1149个研究样本,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从已有的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来看,Roychowdhury(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将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具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销售手段,企业管理者利用降价促销、赊销等方式刺激当期的销售量,在销售的边界利润增长率为正的情况下,销售量的增长会使得当期利润上升,但是当期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同步上升,反而会下降;第二种手段为生产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扩大当期的产品生产量,降低每个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当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幅度超过边际成本上升的幅度时,扩大产量就可以导致当期利润的上升,同时企业的营业成本和存货的价值也会上升;第三种手段为经营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削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各项必要的费用支出(如研发支出、职工培训费以及职工福利等),达到激增当期利润的目的,在当期利润上升的同时,企业当期的期间费用会下降。对应于三种手段,Roychowdhury(2006)构建了三个计量模型以估计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大小:

式(3)

以上三式:下标i代表特定企业,t代表第t期。变量CFO代表企业经营创造的现金流量,选用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数值替代。SALES代表企业的销售量,选用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数值替代。?驻SALES为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A代表总资产,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项目数值替代。PROD为企业当期企业生产产品的总成本,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变化量之和替代。EXP代表企业可以操纵的费用,因为我国财务报表中没有具体披露研发费用,所以用利润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数值之和替代。选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样本数据代入上面三个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估计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所生产产品的总成本以及所发生的期间费用。各个模型经回归后的残差分别代表了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所导致的非正常经营现金流量R_CFO,非正常总成本R_POD以及非正常期间费用R_EXP。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期企业会呈现出以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较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即R_CFO0;较低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即R_EXP

为了研究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相关的动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各个假设,构建如下总体估计模型:RM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5)

在具体进行OLS回归分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估计误差,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三个分指标在合成总体指标时,可能会出现正负相抵现象,影响最后结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参照总体估计模型,对三个分指标同样进行OLS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NEGR_CFO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6)

R_PROD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7)

NEGR_EXP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8)

在式(5)至式(8)四个估计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指标或者合成指标,解释变量中的Lev、Roe和Size分别代表与本文研究假设相关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控制变量Bigfour为虚拟变量,当企业聘用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变量取1,否则取0,在模型中加入此控制变量是为了排除外部监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显示,当审计企业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企业管理者更有可能采取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Gunny,2010;Cohen,2010),所以预计其系数的符号为正。控制变量DA代表企业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强度,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的关系,既有可能是相互替代,也有可能是相互补充(Roychowdhury,2006;Amy Y. Zang,2007),所以,不能够预计其符号。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意义和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至2004年,无论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变量还是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在平均值上均接近于0,这不足为奇,因为本文本来就是用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值替代两类盈余活动管理强度,关键是观察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到,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无论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都远远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很有可能是企业管理者为了逃避各种监管而选择了更加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所致,真实盈余管理各项替代变量的标准差也是大部分高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表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的分布情况都比较正常。聘请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只占全部样本的5.5%左右,这一方面可能是“四大”的审计收费过高所致,漆江娜等(2004)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溢价幅度达到30%左右;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所致(刘峰等,2002)。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之间大部分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管理者可能同时采用三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替代变量RM与债务契约替代变量Lev、薪酬契约替代变量Roe、政治成本替代变量Size、外部审计质量替代变量Bigfour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替代变量DA均成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Lev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受到债务契约限制越大的企业越倾向进行真实盈余管理。RM与Roe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当期业绩越差的企业,其管理者越倾向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报告利润,进而增加其薪酬。RM与Size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各种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越不倾向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RM与两个控制变量Bigfour和DA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原本的猜想是相反的,但是注意到Bigfour与Size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认为这有可能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越愿意聘请国际“四大”审计,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越弱,这种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所致。而RM与DA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是两种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也有可能是没有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DA与代表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了审计质量高的外部审计的确对企业的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支持了蔡春等(2005)的研究结论。从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确可以看到各个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但是这种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在没有排除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所得出的,所以不符合所提出的3个假设的前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以,必须做进一步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表5)显示,在控制了企业当期外部审计质量和非正常应计利润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的OLS回归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三个假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207),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动机越强,支持提出的第一个假设。企业的营业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137),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会计利润,增长薪酬的动机越强烈,支持提出的第二个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与真实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48),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各方的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弱,支持提出的第三个假设。更进一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强度与外部独立审计质量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7),与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结果相反,也说明了在控制了其他影响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因素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越高,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利润目标,选择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越强。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文的回归结果中,衡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强度大小的非正常应计利润DA与RM呈现出异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为1.033),说明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整体审计质量不高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所致。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相比,两个分指标NEGR_CFO和R_PROD的回归结果也都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做出了很好的验证,但是可操控费用指标NEGR_EXP却不支持本文的假设,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被解释变量的构建与已有研究不同所致,Roychowdhury、Amy Y. Zang、Gunny与Cohen等学者均是使用企业SG&A与研发支出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包含总体费用和研发支出,只能选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变量,所以导致结果不理想。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将薪酬契约的替代变量换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Roa),将非正常应计利润的估计模型换为Kothar(2005)所提出的进一步修正Jones模型(在原有的修正Jones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Roa)估计出DAroa,代入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式(4)至式(8)中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结论不变。

四、结论

本文以2002年至2004年在沪深两市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制造业类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为研究基础,并考虑了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和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后,详细考察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结果发现:为了减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提高薪酬,企业的营业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避免引起各方的关注,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为了逃避高质量的审计,企业管理者使用不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明显受到“三大假设”的影响。了解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和控制这种行为,将有关监管部门及其稀缺的资源投入到有强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上,同时,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应当对此类上市公司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3]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4]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5]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第4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一、价值链分析

目前,我国家电零售企业扮演的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家电大卖场”的角色,即零售商提供一个场所,以低价为卖点招徕消费者光顾,所有的家电厂商就如同在菜市场卖菜的小商贩一样,交给零售商进场费、管理费、促销费等“苛捐杂税”,并且将总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返点。供应商是否有利润,零售商并不关心,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与传统的家电产业链中的多级分销商不同,专业家电销售商与制造商及消费者的关系更为紧密,甚至可以说获得制造商与消费者的支持是在此行业中生存下去的关键。家电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已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而不再是纯粹的交易关系。因此,随着传统家电产业链向专业家电产业链的转变,家电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关系日益密切。

我国家电零售业常见的“类金融”模式就是通过吸纳众多供货商的资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该模式为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利息费用。供应商资金是我国零售商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零售商可以占用供应商较大数量的资金,零售商一般存在规模扩张的强烈欲望,同时产生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其多元化投资多投资于资金需求较大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华润创业、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集团、南京中商等都在经营零售业务同时,进军房地产领域,借用其零售产业的大量浮存现金,满足同公司下属的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

二、盈利模式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盈利模式是企业通过自身和相关利益者资源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实现价值创造,价值获得和利益分配的组织机制和商业架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探求生意的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即对企业的所有经营要素进行价值识别或管理,从所有经营要素中找到盈利机会。前者将盈利模式视为一种商业架构,后者将其视为一种盈利的方法。实际上,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其核心都是强调:盈利模式是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利润的企业要素的组合方式。目前,国外零售商一般采取的是“吃差价”盈利模式,即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提高销售规模,逼迫供应商降低采购价格,获取采购价与零售价差价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该模式下,零售商提高零售价格的空间会因商品越来越丰富、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随着零售企业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迫使厂商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零售商在将好处部分转移给消费者(比如降低零售价,或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增加自己的利润。因此,国外零售商提高毛利率不是抬高零售价格的结果,而是压低进货价格的结果。国内零售商盈利模式则是在兼顾“吃差价”的基础上,通过天天低价与现金交易的销售模式取悦消费者以巩固其对销售终端的控制权,同时通过扩大规模来压低采购价格,并依靠延期支付货款、获取通道费等不同类型的返利来弥补销售业务的亏损,即所谓的“吃供应商” 的盈利模式。笔者认为,零售企业的利润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赚取进销差价阶段。零售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由于零售商在零售环节为厂商承担了销售职能,厂商转让的价值,称为让渡利润;二是在零售环节为顾客创造了新价值,顾客转让的价值,可称为追加利润。零售环节包括采购、配送和销售等基本活动,涉及厂商、零售商和顾客三个主体,发生一买一卖两次交易行为,其模式形成的核心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的分配,表现为零售商的购销差价水平,采购价格水平取决于零售商和厂商的博弈,销售价格水平取决于零售商和顾客的博弈,因此购销差价的“差额”是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谁在博弈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形成以谁为中心的零售业盈利模式。

第二阶段,从厂家或供货商处赚取利润。零售商收取的费用多种多样,用“苛捐杂税”这个形容再适合不过,如店庆费、入场费、广告费、促销费及管理费等。 按正常运作模式,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仅有10%,公司净利润普遍在1%-2%。现在有些连锁卖场之所以开的红红火火,大部分因素是它们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按照国际先进发达的连锁业正常的盈利模式来运作,而是通过很多掠夺性的、非正常性的手段来取得利润,这部分的利润远远高于正常的10%的毛利润。资料显示,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其他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主营业务增值率。国美电器2004年,其他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增长率的3.51倍。而苏宁电器2005年,其他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增长率的2.02倍。所谓的“其他业务”有:促销收入、进场费用、货品上架费、空调安装管理费、展台费、广告费等。

第三阶段,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将客户服务看做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通过提供专业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各种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甚至推出自有品牌。该阶段企业要努力把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凭借家电企业的终端优势,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信息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决策系统,分析消费数据和消费习惯,并将研究结果直接反馈到上游的生产和定单环节,实现“以销定产”,使得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三、我国家电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理性选择

从零售盈利模式分析,笔者认为家电零售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扩大购销差价,降低经营成本和收取渠道费用。利润的三个来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盈利模式。

1.扩大购销差价。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零售设施的进一步饱和,零售商提高零售价格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随着零售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有能力迫使厂商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在将好处部分转移给顾客的同时(或是降低零售价,或是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或商品),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利润。作为家电商业渠道的主力军,家电零售商们在不断扩张增强实力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把家电销售从单纯地卖商品过渡到“卖服务”、“卖品牌”、“卖文化”上面,把低级肤浅的价格竞争提升到更高层次,与国际知名的家电连锁业态接轨,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这场激烈的渠道争夺战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2.收取渠道费用。2006年11月15日,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和工商总局出台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方法》开始正式实施。该《办法》详细规定了零售商收取促销服务费的条件、程序、不得收取的费用项目,并明确规定零售商与供应商约定的支付期限最长不超过收货后60天等。因此我国的家电零售商应当严格按照合作标准来规范厂商合作,共同保障厂商合作利益,逐步改变通过向家电供货商收取渠道费来增加利润的模式。家电零售商应尽力而为,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现有的ERP系统完美的结合,与供货商进行行业间B2B的对接,双方数据库的对接可以围绕客户需求分析、终端商业设计、产品展示演示、产品零售技术等“一体化”实现全程合作。

目前,以收取渠道费用为主的“吃供应商”模式是我国零售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为我国零售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模式是否适应新的形势则有待商榷。首先,随着国外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快速扩张,在国内零供关系不断与国际通用做法相接轨的过程中,国内目前的零供关系模式会逐渐被打破,也即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以及由此导致的零售商规模扩张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其次,由于“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使得零售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获得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经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这在零售商外部融资面临较大困难时,可以借此来缓解规模扩张和资金瓶颈之间的矛盾,但会引发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紧张。站在整个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3.降低供应链的经营成本。一直以来,我国家电零售企业倾向于向厂商转嫁成本,自身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厂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因此未来的盈利模式还必须转移至优化渠道价值链,降低费用,使渠道总利润增加,顾客、零售商和厂商三方共享价值链优化带来的利润。优化价值链的核心是降低三方,特别是零售商和厂商双方的费用成本,回到零售商通过主营业务盈利的模式上来。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家电零售商要优化流程,向内部管理要效率,将企业理念、经营观测、服务规范上升为标准化的文字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环节、经营过程、管理制度成为一种可继承和可监督技能,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商品管理、库存管理和门店运营,比如电子商务可以保证低缺货率,不会因为商品远距离进货而失去顾客。

第5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盈利预测 因子分析 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71-03

一、引言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也较强,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益可能性较大的部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市场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如何利用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这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财务和盈利情况。

本文拟从企业自身的财务数据出发,试图建立一个证券市场上中国制造业盈利情况的评估方法,以此来评价中国制造业的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情况。选取的方法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各种评价指标实行客观赋权,构建新的评价系统多元统计模型。

公司类型以选沪市盈利最好的制造业前100名和后100名2005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法做盈利预测建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考虑到评估的科学与合理性本文选取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成长能力等17个指标全作为研究的参考财务指标(如表1),选取公司为沪市100个盈利最好的制造业公司和100个盈利最差的制造业公司,年份为2005年的,应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因子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是通过多个指标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将每个指标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寻求变量的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维数,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所研究的复杂问题。

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将原始观测变量记为X=(X1,X2,∧Xn),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向量记为Y=(Y1,Y2,…Yn),要寻找的公因子为f=(f1,f2,…fn)(q<n)为不可观测变量,且其均值向量E(F)=0,协方差矩阵为cov(F)=I。则模型为

写成矩阵形式为:X=AF+E,是为因子模型,F称为公共因子,E称为特殊因子。

得到因子后,首先观察他们在那些变量上的载荷较大,在那些变量上载荷教小,再根据载荷打的变量本身的内容说明因子得含义。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将每个公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进而用变量的观测值来估计每个公因子的值,数学模型为:

Fi=bi1X1+bi2X2+…+binXn(i=1,2…m)

式中Fi为第i个因子得分。

因子分析的步骤:第一步:确定分析变量,收集数据。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第三步:计算所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第四步:提取公共因子。采用某种方法计算初始载荷矩阵,对主成分方法而言,就是通过资料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五步:因子旋转。需要通过坐标变换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公共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第六步:计算公共因子得分。第七步:一提取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结合各因子得分,建立盈利预测模型。

(二)实证研究

首先进行KMO和巴特利球度检验,结果数据若表明该指标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再进行因子分析。然后再计算指标的共同度,经计算得如果原有所有指标的共同度均为1,则提取若干个公共因子后的再生共同度都较大,就说明各个指标的信息丢失较少,可以提取若干个公共因子对原指标能较好地描述。通过资料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再按照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一般认为要达到80%以上,原有指标的信息丢失较少。

利用沪市盈利为前100名制造业公司做因子分析得到综合因子特征值与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矩阵。

根据表2数据结果可知,用第一主因子可解释原来17个变量的35%的信息量,用前4个因子可以解释原来17个变量的78%的信息量。用前5个主因子可以解释原来17个变量的86%的信息量。由因子分析的原理可知,这些主因子变量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即他们所携带的信息量没有相互重叠。因此本文选取前5个公共因子进行分析。

由表3可见,因子1上有显著负载的指标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根据这些经济指标,因子1被识别为盈利能力;因子2上有显著负载的指标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根据这些变量的经济意义,因子2被识别为偿债能力因子;因子3上有显著负载的指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销售现金/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净收益,根据这些变量的经济意义,因子3被识别为现金能力因子;因子4有显著负载的指标是存货流动资产周转和总资产周转率,根据这些变量的经济意义,因子4被识别为营运能力因子。因子5有显著负载的指标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增长率,根据这些变量的经济意义,因子5被识别为成长能力因子。

根据表3得到因子模型为:

为了能做比较,对后100名公司选取与前100名公司相同的因子做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得分矩阵。

通过对比表4和表3可以发现,盈利较差的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上面得分都较少,即他们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差。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

通过对比表4和表3可以发现,盈利在前100名的企业,其成长能力与经营效率均较高,反映出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好,其中应收账款控制较好,应收账款和存货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比例较小,发展潜力大,但其盈利与每股能力相对前两个因子偏低,这无疑与制造行业景气度下降有关,但同时也说明这些企业盈利水平不理想,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其利润,也可通过产品毛利率的稳中有升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来增加其利润。

盈利较后的企业,其盈利及每股能力、成长能力、经营效率总体水平偏低,反映这些企业在盈利方面缺乏有效策略,市场开拓能力差,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在有效组织企业运作,提高运作效率方面亟待提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企业资本结构方面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状况。盈利较差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普遍要高于盈利较好的企业。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公司的发展和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企业自然负债的增加,从而逐步提高了资产负债率;其次,从整体上看制造业的负债结构在向短期负债倾斜,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上市公司前几年的股本过度膨胀,业绩无法跟上股本扩张的速度,导致负债所占的比例较低,同时企业为了扩大规模、提高业绩,必然会引起企业短期负债的增加,这样便导致了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的比例过重;而盈利较差的公司在运作过程中,融资、投资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使得公司经营净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公司不得不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以解决临时的财务困难。

第二,从流动管理方面来分析,流动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盈利较差的企业的现金能力也普遍低于盈利较好的企业。且自有资金比重相当较低,再有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偏高,流动资金得不到长期和稳定的保障,使企业疲于借债和还债,这样就会出现旧债未清又欠新债,流动资金紧缺的局面也就难以得到改善。还存在存货积压状况。关于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采购管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企业不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也不严格参考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生产工艺的需要而盲目进行采购,造成“供不适需”的现象,使得大量材料物资积压在库,占用资金;另一方面是营销管理落后。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产品销售上缺乏主动性和服务意识、销售机制不灵活、产销衔接不紧密、销售网络建立不合理、信息反馈不及时,延缓了产品销售,增加了库存。

三、促进我国制造业财务管理获取盈利合理化的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制造行业提出如下财务管理获取盈利的建议:第一,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首先,树立正确的负债结构意识,优化资本结构。要从以短期负债为主转向以长期负债为主,及时偿还短期债务,降低流动负债比例。上市公司在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时,不仅要考虑融资成本,还要考虑融资风险。其次提高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提高了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合理的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负债融资股权融资。第二,增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意识,完善资金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监控机制,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对流动资金的循环过程要设立全方位的监控机制,将流动资金循环过程的资金状况和市场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便作出有效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资金运作的平衡工作。其次,加强存货管理,预防和解决存货积压。对存货的有效管理关键在于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进行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善于分析研究企业的市场环境,制定有利于促进销售增长的信用政策,扩大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企业应注重产品的开发。在保证产销平衡的原则下,根据销售计划安排生产,销售计划指标要做到期末结存的产品数量不能超过产成品库存数额;或者先有定单后有生产,现款现货,做到以销定产。再次,合理分配流动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研究同行业流动资金分配比例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适当的利用供应商信用政策中的期限政策,以力求在不影响本公司商业信用的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最后,流动资金的每次循环表现为货币资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具体形态,企业对各种形态的资金占用均要严格管理。企业针对实际情况,应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并定期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赵敏.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J].华东经济管理,2004(6)

2.于帆.公共关系对现代企业设计管理的促进[J].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聂雪艳.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业,2007(6)

4.(美)斯亚德攀安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J].中信出版社,2002(2)

5.程诺.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与财务解读――基于三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分析[D].财务会计,2009

6.David F,Hawkins.商业模型[M].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翁晓龙,王中艳,空军雷达学院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翁枫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第6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企业;盈利模式;模式“错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从探索阶段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在这30年中不断发展创新,为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网上购物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起到了导向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较去年同期的3.04亿增长6.6%,网民使用比例为63.2%。[1]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生态企业不同于互联网公司链重构生态企业价值。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在往这方面转型,从最早以经营简单网页为主的新浪、博客等公司到目前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淘宝、唯品会等,都为人们网络浏览时事和网络购物带来诸多便利。然而,一个运营成功的互联网生态企业必然离不开正确的盈利模式,能够及时改变盈利模式的互联网生态企业就存在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不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企业将会面临 “速死”。

二、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着重运用博客这一“速生”、“速死”企业案例,分析导致该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以及在盈利模式选择上的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做出相应的改善。

(二)探索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企业及其对应盈利模式的研究,筛选出最适应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进行“错位”分析,得出适应该企业的最优盈利方案,为互联网生态企业提供实用建议。

三、盈利模式理论分析

(一)盈利模式概念

盈利模式,既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是指按照利益相关者所占份额,将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目标利润做出相应比例的划分。

盈利模式是对企业经营要素进行价值识别和管理,即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以及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还有观点认为,它是一种组织机制和业务结构,是通过整合营销经验和利益相关者资源来实现的。

(二)盈利模式种类

目前,我国网络生态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有6类:在线广告、移动增值服务、网上商品交易、网络游戏运营、注册会员费和服务功能。大多“速死”的互联网生态企业在其没有充分考虑盈利模式的选择下而投入资本,导致其不能持续经营。本文将对“速死”企业进行盈利模式的“错位”分析,为互联网生态企业在盈利模式的选择上提供借鉴。

(三)盈利模式构建

盈利模式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从客户那里赚取收入。建立利润模型的关键是分析模型是否能给客户带来相应的利润,进而提高企业的声誉,并从客户的利润中获取相应的利润。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满足客户需求而展开的,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顾客是价值最大化者”。所谓顾客的需求,就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由于企业是为客户服务的目的,而顾客满足需求的东西是有选择的,那么,企业必须创造一个“价值优势”的产品,即更实用、更好的功能,更能满足顾客或产品对消费者的兴趣,使顾客在购物心理时有选择的倾向,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盈利模式不妨看成一个大系统,它由不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组成。一般盈利模式包括利润点、利润目标、利润来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壁垒五个部分。这五个要素在整个盈利模式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下图所示。[2]

四、实证研究

本文以博客为例,阐述其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中所运用的盈利模式,简单探究其衰败的原因,并运用盈利模式“错位”分析,总结出适合博客的最优盈利模式。

(一)博客简介

博客,仅音译,英文名为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也被称为博客或部落馆等,是一种通常发表的个人或图片的网站。博客文章通常按时间顺序排列。许多博客会聚焦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以图片或文字或视频的形式表达出来,并给浏览者提供评论或相互交流的平台。还有些博客则是个人日记,是博主发表个人观点、评论时事的一种良好渠道。常见的博客表达方式有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这些方式的组合也使博客网页变得丰富多彩。比较著名的有新浪、网易等博客。

(二)博客原有盈利模式分析

1.博客的发展现状

我国博客在发展之初十分迅速,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随着各大网站的逐步推出,博客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新闻博客和财经博客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些博客大多是由个人创造的,在传递各类新闻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平台。

然而相较于发展迅猛的微博,博客的发展显得十分缓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博客手机客户端的功能不齐全,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客的发展。

2.原有盈利模式

(1)在线广告

通过对博客的各种盈利模式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门户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仍然是广告,广告既是最直接的盈利方式也是最广泛的盈利方式。近几年,惠普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广告主开始在博客中国网站网络广告,这意味着博客开始吸引广告主的目光。[3]然而,仅仅依靠广告并不能使博客长久的运营下去,不及时地转变盈利模式,将会使用户失去对博客的依赖。

(2)无线增值服务

无线增值业务主要指移动博客或手机博客,包括手机域名绑定、功能分类、移动等。韩国的赛我网,借助 “细分移动博 客”这一业务,成为了韩国最大的社区网站和全球极少数的盈利博客网站。[4]国内的很多网站也开始效仿,博客将无线服务与移动服务连接起来,使无数手机用户可以随时浏览网页。

(3)个性化增值服务

在国外,普遍存在著对注册用户收取费用的博客盈利模式,如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六度分割有限公司(SixApart,Ltd)拥有100多万的付费博客用户。[5]国内博客也曾考虑过这一盈利模式,客观来说,这一模式的实施将会是博客盈利的又一大趋势。

以上的三种盈利模式中,博客最传统的盈利模式是――广告,但由于使用用户的数量并 不多,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因素,使得博客在广告、移动增值服务等方面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

(三)博客盈利模式“错位”分析

1.新的盈利模式

(1)商品网络在线交易

商品网络在线交易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交易模式,也是广大消费者比较喜欢的交易方式。博客想要发展并从中获利,必须充分利用商品网络在线交易平台,将博客与电子商务连接起来,推出更多引人注目的版块,培养、建立新用户群体。这些用户群体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深度,而且在激发市场潜力的同时,从而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

(2)网络游戏运营

网络游戏运营将会是博客发展中的一大亮点,营销者可以在博客网站页面增加游戏选项,让用户在不用下载游戏的同时能够自行选择想要玩的游戏。当然,游戏本身的设置不能占用手机太大内存。这样,既可以留住使用博客多年的老用户又可以吸引热爱游戏的年轻人。

商品在线交易和网络游戏运营是对于博客发展现状分析出的两种较适合的新的盈利模式。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博客的传统模盈利式――广告。只有将这几种盈利模式相结合,观察其在博客运营中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才有可能使博客“起死回生”。

2.建议

(1)与电子商务融合

博客营销的未来发展将与其创造的价值紧密相连。博客和电子商务网站的融合,使人们在做博主的同时也可以在其页面上开店,将自己想要卖的东西展示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的融合完全可能产生全新的营销策略,增加博客的点击量和浏览量。

(2)独特的营销模式

所谓的独特是指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产品。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步入“个性化时代”,在博客上制定相适应的个性化营销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博客网站可以提供各种收费性的营销平台来吸引客户。

(3)内容丰富有针对性

博客网站的内容应该选取当下比较流行的话题不定期的更新。无论博客是企业的还是个人的,其共同点是:只有在内容上有新意,有创新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博客营销的核心就是立于消费者的角度,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设计出新颖的功能来留住消费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客将继续增加点击率,博客营销将变得更加明显

五、结语

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生态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一夜崛起,而后又在短时间内“灭亡”。如何选取一个适合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会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博客这一互联网生态企业的新旧盈利模式分析,总结出博客原有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用“错位”分析重新定位博客,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否盈利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态企业成熟与否的标志。从战略上看,互联网生态企业与传统企业差别不大,主要目标是盈利,盈利能力也是互联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生态企业在将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转化为收入的同时,应不断发掘互联网的潜在价值,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优势,才有可能屹立于迅猛的发展潮流中而不倒。

参考文献:

[1]高婷婷.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2:1.

[2]应楠殊.国内网络公司的盈利模式及其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36-37.

[3]尹世杰.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1):6-8.

[4]聂永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有效需求不足及对策 [J].上海综合经济,2002(2):22-24.

第7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通讯企业;盈利能力;措施

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给通讯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才技术、发展模式、管理创新能力、营销模式等方面的相对落后给通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的挑战,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无法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市场规则、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因此,企业只有改变以往的盈利方法和理念,才能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升盈利水平。

一、行业背景

首先,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社会需求逐步多样化和层次化,这使得通讯企业面临更高的服务质量要求。因此,通讯企业只有迅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其次,电信市场是中国通讯行业的核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打破了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三家企业在各个业务方面形成激烈竞争,市场规模和价格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大,因此如何争取优质的客户是提高利润的重要问题,除了运营商,像华为、中兴等制造商之间也面临同样的局面。再次,通讯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缺乏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最后,通讯行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通讯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只有根据现实的要求、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和降低运营的成本,才能在挑战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措施

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一是开源,即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和营销网络,创造更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二是节流,即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提高获利能力。总之,通过两大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升通讯企业的盈利能力,以下将进行详细论述。

(一)开源角度

1.实行蓝海战略,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空间

战略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核心,是指导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只有制定正确的战略,才能引领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前进。企业的战略选择主要是关于目标市场的选择,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才能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上所述,通讯行业面临的竞争逐步加剧,因此企业要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蓝海,避免红海的激烈竞争。为此,通讯企业应不断地对市场和行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企业的价值曲线,找出最优的方案,开发其他企业未涉足的市场空间,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未来的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尤其是3G网络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通讯企业应该紧跟时展的要求,不断开拓自己的市场。例如,智能手机成为手机发展的趋势,中兴为了快速地进入智能机市场,宁愿牺牲短期的盈利也要把规模做大:2011年中兴手机全年销量达到1200万部,超越LG,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选择好的市场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2.加大研发支出,不断开发新产品

好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传统的通讯行业只关注客户的基本需求,提供较单一的、无差别的产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对于产品的要求逐步多样化。因此,通讯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设置专门的研发基金并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另外,企业应该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性能和质量是客户最为关注的产品品质,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管理,提升产品的盈利能力。

3.重视客户管理,提升客户盈利能力

客户对于企业来说是利润的来源,但是不同的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不同的,只有优质和忠诚度高的顾客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提升顾客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是现代通讯企业应该关注的焦点。通讯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客户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为此,通讯企业可以使用判别分析法,对现有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潜在客户进行识别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判别分析法是指抽取客户数据库中客户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住址等)、消费习惯与缴费习惯,根据测试目的选择相关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进而把客户分为不同的等级并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识别管理,提高顾客价值。

4.扩大营销渠道

营销网络和渠道建设关系到企业产品能否顺利实现交换、完成价值转换。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社会和合作三种方式扩展自己的营销渠道,避免单一的营销渠道。通讯行业涉及众多的企业,运营商、制造商和零售商应该加强合作,建立合作联盟,实现共赢;另外,除了传统的模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互联网渠道,如中兴通过和京东、淘宝等电商的合作来实行多渠道营销。总之,营销渠道是通讯企业与新老客户保持互动的载体,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讯行业要不断地拓展自身的营销渠道,提升盈利能力。

5.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增加顾客的价值。服务已经不是单纯的营销手段,更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表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客户对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满意度及顾客的效用,通过增加顾客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海尔的“服务到永远”的理念为海尔集团赢得了大量的客户和良好的口碑,为海尔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6.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价值体现,是企业无形的资源,良好的品牌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因此,通讯企业应该重视文化价值,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提升,在全体员工中宣传企业的文化,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培养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7.重视人力资源建设

通讯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通讯企业要想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市场,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就要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建设和引进。因此,通讯企业要制订有力的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和吸引人才的经济和非经济的薪酬策略,为员工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通过合理的奖酬制度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

(二)节流角度

1.转变管理模式,实行精确化管理

管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企业运营的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讯企业应该转变原来的管理模式,实施精细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而六西格玛是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已成功运用于韩国电信、通用电气等国际知名企业。由于通讯企业的特征,尤其是电信企业具有全程全网运营的特征及面临庞大的、多层次的客户群体,所以精细化管理是该行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六西格玛不仅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更是企业管理者重整管理系统的思想来源。到目前为止,六西格玛的应用在中国的电信行业已成燎原之势,但是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无法与国外的成功企业相比。因此,我国企业在应用该工具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以绩效考核为导向,探寻适合我国企业的新模式;通过对不同项目的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改善;通过重点关注财务、市场和运维三方面,由上而下、有重点地、分层次地推进,最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进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支出

竞争的加剧使得通讯企业无法获得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企业只有控制不断增加的可变成本和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率,才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讯企业过去粗放的成本管理策略已经不适合现代的发展要求。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很多通讯企业推行了精细化管理,如作业成本法、成本定额法,旨在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为此,通讯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全面的成本责任体系。成本管理不再是单个财务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全体员工的责任。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和集中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成本的性质调整成本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的义务和权利,避免出现主体不明的状况;另外,转变成本管理的分散化模式,向集中化转变,将成本管控的决策权向公司上层集中,实现成本统一的调配,提高利用效率。第二,注重整体价值链的成本优化。任何企业都处于整体价值链的一个节点上,企业内部也是一个整体的价值链,因此通讯企业降低成本不能只局限于单个方面,而应从整体上降低成本,进而打破资源配置各自为政、资金支付链条长的局面,实现整体成本结构的优化。第三,要严控各种费用的支出。通过规范各个层次的成本支付权限,推进集中支付,减少资金出口,避免资金随意支付的状况;另外,为了控制基层单位的支付,可以通过限额支付来控制基层单位的资金支出,避免成本管理的混乱。总之,成本优势是通讯企业获得盈利的关键,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成本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论

持续的盈利能力是通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通讯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征采取综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英,沈灵敏.判别分析在电信客户分类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1(11).

[2]易婷.论电信企业营销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11(14).

[3]邓冰.六西格玛——支撑中国电信精确化管理的新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9(05).

第8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大卖场; 盈利模式; 产业链绩效

一、引言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大陆,把大卖场模式也带入了中国。大卖场模式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价格定位上,采取了严格按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的方法,大卖场一般的价格政策和价格形象是:最优的品质、最优的价格。以自己加工的商品为第二利润源;合理组织供应商和商品配送以获取第三利润源;出租场地给商品品质相关联和互补的供应商,以降低经营成本。大卖场凭借其庞大的体积、一站式的购物环境、精细的产品分类、超低的价格以及旺盛的人气,无论是从营业面积、商品数量、销售额抑或影响力而言,都成为零售业态中的重要力量。家乐福最早将大卖场概念引进中国,开创了全新的大卖场商业模式。后来的国美、苏宁等大卖场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这一模式。但是一些大卖场兼并联盟,垄断销售终端,逼生产商降价让利,操控市场价格,有可能使制造企业变成卖场的厂房。大卖场和生产商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行业显现,比如格力电器退出大卖场,卡夫与世纪联华,以及康师傅与家乐福的矛盾等。这凸显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关系、绩效情况、整合与优化的动力机制等因素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的生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型大卖场贱买贵卖、通道费、租金、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等不同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的绩效之间也有较强的关联,但对于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联程度,学界一直缺乏有效的度量方法和尝试。这种缺乏容易造成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探讨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究竟如何或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产业链绩效,成为我们认识二者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产业链绩效提升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然而,传统分析理论一般仅重视从生产者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链绩效,提出诸如资金投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创新研发因素、企业流动性因素(市场势力因素)、工资水平、金融环境、分工因素、所有制因素等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框架。这种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产业链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跃升,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大卖场所具有的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双重属性,既可以引导生产,又可以促进消费,成为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经济绩效的重要战略因素。因此,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流通方面的因素,从本研究来看,主要是零售方面的因素;二是制造方面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拟从这两个方面搭建研究框架。

在此框架下,通过研究发现,大卖场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绩效相互关联的作用机理并非是简单的直接关联,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是由大卖场和零售产业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比如大卖场盈利模式、零售规模、零售绩效和大卖场分工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二、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表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是由分工深化、顾客价值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其提升产业链绩效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效率,顾客价值创新催生更好的服务满足和产业链报酬递增,零售服务创新与信息化交易平台网络建设导致交易费用降低等方面。而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测量:

一是零售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大型大卖场的盈利能力是反映其纵向约束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大型大卖场对制造业产业链实施更强的纵向约束和控制,从而有更大空间提供更多的零售服务以改善产业链绩效(Lariviere and Padmanabhan,1997;Desai,2000;徐从才、丁宁,2008)。在现实中,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商业毛利率、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大卖场的盈利能力。

二是大卖场的产业组织与规模。零售产业集中度与规模情况也是影响零售市场势力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大卖场议价能力的重要指针。零售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的上升可以有效促进大型大卖场集中资本,从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降低流通成本,从而有利于产业链整体成本降低,产业链绩效提升(Bloom,2000;Rao,A.and H. Mahi,2003)。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政府管制,大卖场一家独大,会形成市场优势地位,会导致部分大卖场滥用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制造商利润受到挤压,零供危机凸显,从而降低产业链条整体优化能力,限制了产业链绩效的提升。

三是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卖场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促进了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市场扩张,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收益,同时降低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扩大了零售企业盈利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对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节约也促使整个产业链的绩效提升和成本节约,并通过迂回生产链条,促进采购、物流、销售、管理、财务、信息、售后等专业化功能细分,实现产业链绩效的优化。

四是零售的服务创新角度。大型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顾客导向的价值链延伸、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标准化平台的构建等服务和价值创新,对于促使大型零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节约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产业形态上,大卖场服务创新主要表现为经营业态的创新。在零售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环境中,在分工深化、信息技术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大型大卖场在业态选择上广泛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实现效益提升和市场扩大,进一步提升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并促进产业链绩效的优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连锁经营程度角度测量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三、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一)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包括零售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一个表现;同时,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显著提高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和纵向约束能力,促进大卖场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从而提升产业链的绩效;更进一步,大型零售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大卖场盈利模式,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生产者服务,通过提升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二)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升是大卖场市场势力提高的集中体现,市场势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卖场壮大资本规模,形成技术和人员等要素优势,并重新组合服务价值链形势,促进顾客价值链延伸,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虽然也会存在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造成产业链绩效损失的情况,但此处不妨假设在大卖场市场势力管制合理的情况下,大卖场规模扩大的积极效应。

(三)大型大卖场分工优势越明显,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越大

大型大卖场分工深化沿着三条路径提升产业链绩效:一是促进分工深化,促进大卖场自身销售迂回链条效率提升,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二是通过提供生产者服务,包括物流、信息、研发等服务和引导,促进制造商通过服务外包,将自身资源集中于企业价值链核心环节,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链绩效;三是通过大卖场与制造商之间的分工融合,刺激市场中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制造商服务外移,进而提升制造商和大卖场各自的专业化效率,产生积极的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大型大卖场分工迂回特征,其分工深化程度与制造商分工深化程度及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程度如果不匹配,有可能导致产业链绩效的下降。

(四)连锁经营程度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连锁经营的程度是衡量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指标,因为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大卖场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综合效应,优化盈利模式,提升市场势力,并进一步实施区域市场扩张,迂回提升产业链绩效。连锁经营也是大卖场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主要由连锁经营门店数、连锁经营面积、统一配送和自有配送额等指标衡量,其规模和比重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产销间的紧密衔接,建立统一的销售运转平台,从而使大型大卖场通过连锁经营的服务创新与标准化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整个产业链绩效。

(五)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越明显。由于大卖场的社会分工程度、连锁经营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各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和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发挥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效果的差异。这其中,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它涉及到产品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各种市场法律法规的执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较为深入,大型大卖场的分工专业化与连锁经营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市场化较高的区域,法制契约的执行程度和政府对于市场的管制较为规范,也有利于减少行业不规范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从大卖场视角研究制造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绩效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对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影响产业链绩效的具体研究则不多见。本文研究了一个综合零售与制造因素的产业链绩效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大卖场因素和制造业因素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其中,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能力提升对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显著。同时可以借助提升为制造商提供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但是,限于数据的缺乏,本文没有对细分行业及外资进入对产业链绩效影响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和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从政策含义来看,正是由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分工深化、零售规模与组织化程度、零售效率和零售业态先进性等因素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迫切需要利用零售盈利模式转型、分工深化,通过规模化与组织化提升效率和业态先进性等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Lariviere,Martin,A.,and V.Padmanabhan,Slotting Allowances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Marketing Science,1997,19(2):112-128.

[2] Desai,P.,Multiple Messages to Retain Retailers:Signaling New Product Demand[J].Marketing Science,2000,

19(4):81-89.

[3] 徐从才,丁宁.服务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与绩效――基于大型大卖场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8):77-86.

[4] Bloom,Paul N.,and Perry,Vanessa. G.,Retailer power and supplier welfare:The Case of Wal-Mart[J].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2):379-396.

[5] Rao,A. and H. Mahi,The Price of Launching a New Product:Empirical Evidence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Slotting Allowances[J].Marketing Science,2003,

22(2):46-68.

第9篇:制造企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合理并购;盈余管理;对策分析

1理论基础

1.1并购的目的和动机

1.1.1宏观上的并购动因第一,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出现“大鱼吃小鱼”的企业并购现象。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实现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能够适应国家社会生产力发挥的需要,从而出现改善我国所有制结构性质的企业并购。1.1.2微观上的并购动因第一,通过并购的形式,企业能够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同时也能够合理分散企业风险。第二,企业通过并购,能够快速使用被并购优秀的人才、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同时提高整体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第三,目前,市场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进而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四,上市融资的目的。目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条件进行的严格的限制,特别是企业的资产等方面,因此并购就成为很多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的手段之一。通过并购,并购企业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同时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从而获得额外收益。第五,并购是亏损上市公司避免退市和失去配股权的手段。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退市和配股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资格和配股权,亏损企业大多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

1.2企业盈余管理主要目的和动机

1.2.1企业的利润和高管的薪酬高管的薪酬似乎与企业的利润呈反比,但高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意味着高管会获得更高的业绩评价,高管的薪酬也就越高。因此,高管会努力提高企业的利润,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报酬。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实现其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1.2.2融资和配股的需要资金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大多数企业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都需要满足自身资金的需要。融资和配股是上市公司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不管是融资还是配股的过程中都需要考核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融资和配股的目的,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粉饰企业不良的业绩。1.2.3企业的上市和股票价格企业在进行上市时以及成为上市公司以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企业的利润即将不能或者不能满足证监会的要求,就会面临着特别处理和退市的危险。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利润。当企业的利润下降影响到上市资格和股票价格时,上市公司一般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利润。1.2.4契约成本和税收筹划企业为了实现较高的利润,就必须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和相关税费。目前,很多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的契约成本,实现企业的税收筹划,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公司治理对并购中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2.1研究变量

2.1.1因变量本文采用操控性应计利润DA作为因变量。计算公式为:DA=TAit/Ai,t-1-NDAit其中总体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如果DA>0,则说明企业有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DA<0,说明企业有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的行为。2.1.2自变量本文将影响并购中盈余管理的一些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主要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shr1、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hr2to10、是否为国家持股Gov、董事会开会次数Dtm、董事会规模Bn、独立董事比例Indr、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Dual、监事会规模Supervise、企业高管持股比例Ggcgb。2.1.3控制变量①公司规模(Lnsize),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用来控制公司规模对并购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②公司资产负债率(Lev),该变量主要是用来控制公司风险对并购中盈余管理的影响。③公司收益率(Roa),该变量用公司利润水平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控制。④审计意见类型(Audit),该变量主要是用来控制审计意见对并购企业中盈余管理的影响。⑤行业虚拟变量(Indus),该变量主要用来控制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在不同行业中的差异。⑥年度虚拟变量(Year),该变量主要是对并购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年度差异进行控制。

2.2多元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squared)约为0.16,F统计量为12.617远大于临界值,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3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中的盈余管理成正比;这说明第一大股东对企业并购的盈余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企业重大的影响作用。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影响越大。②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第二至第十股东持股比例没有对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起到显著性的影响。由于第一大股东在持股比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造成了其他股东无法与其抗衡,从而使其他股东对并购中的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较小。③企业高管持股比例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的检验,这说明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有的比例还比较低,还没有对企业的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④国家持股系数为正,这说明国有股的持股比例越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越多。由于国有股属于国家持有,管理人员无法对国有股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在国有持股的上市公司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发生盈余管理的行为较多。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呈负相关。这说明董事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越分散,企业在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越小。⑥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系数为负,效果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说明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二为一。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统一对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效果还有进一步验证。⑦独立董事比例系数为正,但效果不显著。这说明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影响甚微。⑧董事会召开次数与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呈正相关。上市公司通过召开董事会,对企业在并购中的相关决策进行讨论和沟通。由于大股东在董事会中的影响力较强,造成董事会召开的次数越多,大股东对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就越多。⑨监事会规模对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较小。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监事会在并购中的监管职能没有有效发挥。

3对策建议

3.1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首先,通过合理有效的改革,降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趋于合理。其次,合理引进投资者,促进股东的多元化,建立所有者对经营者有效的监督机制。再次,降低我国国有股的持股比例,积极利用市场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3.2强化董事会的权力和职能

首先,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权利,让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职能。其次,实现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进而实现董事会的独立性。再次,扩大董事会的规模,降低了大股东操纵的可能性,有利于经营决策的合理制定和实施。最后,合理召开董事会,提高董事会的执行效率。

3.3加强监事会的职能建设

首先,完善监事的选聘制度,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其次,对监事会成员放权,并实施有效的激励,保证其能够在企业经营的各项活动中实行有效的监督。

3.4建立健全而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营者的持有股份并没有对企业在并购中的盈余管理产生太大的影响。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上市公司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激励不够,没有将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有效结合。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不够,造成经营者容易面临风险而追求自身利益,从而对企业并购中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因此,健全激励制度,能够有效降低经营者的盈余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黄新建,段克润.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7(6).

[2]罗声明.上市公司并购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事业财会,2007(4):31-34.

[3]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当代财经,2007(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