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

第1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一词自从被提出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价值观、行为、理念、精神、感知、规范等多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对其进行界定,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定义能够为所有的学者接受,本文则认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企业文化本身是精神与价值观,能够被企业中全部人员所能接受并且以之为准则,企业文化是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不断研究,通常将企业文化分成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是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层面,是企业文化的表面层,包含企业环境、设施设备、企业产品、服务等;二是制度文化层,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行为约束,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包含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三是精神文化?樱?是企业员工认可与遵循的企业价值观与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含企业的愿景、优良传统、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独特个性、历史继承性、环境相融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热点。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导向作用,从价值观与企业经营哲学引导企业员工共同向同一目标努力;二是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行为规范与规章制度两个方面;三是凝聚作用,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够使员工忠诚度更高;四是激励作用,对于员工价值观的认同从精神上激励员工;五是辐射作用,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等,从内部能够提升员工的自豪感、责任心等,从外部可以提升公众信任度与企业竞争力。

二、制造型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制造型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比较短,但是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邮乐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制造型企业由于发展历史短企业文化积累不深厚,科学管理水平比较低等原因,造成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并对企业经营实践具有引导作用,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使命,即企业存在的意义;二是愿景,即企业的发展目标;三是核心价值观,即企业如何生存。三星作为制造型企业中的佼佼者,具有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三星使命为“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三星的经营理念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 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 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三星人的精神“与顾客同在 向世界挑战 创造出未来”,此外三星的企业文化还包含六大价值观、服务理念、人事管理原则等,并且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制造型企业经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下的发展,制造型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整体相对滞后,与世界先进企业的文化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很多企业并没有将企业文化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没有将其视为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缺少统一规划。很多的制造型企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追求与最终发展目标,为追求利润忽视了企业员工的基本利益与企业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的制造型企业只关注近期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杀鸡取卵不注重技术的创新。我国很多制造型企业处于主流价值观不清晰的处境,缺乏对企业自身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清楚认识与准确定位,并且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很少再有变化。

(二)企业文化与自身脱离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积累,成功的企业文化都要与自身发展、时代紧密相连。世界著名发动机制造厂商康明斯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以康明斯动力建设更美好的生活”,西门子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归纳为“顾客、创新、价值、员工、责任”,我国制造业中管理先驱海尔的企业文化主要为“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与自身结合紧密,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历史的传承,又能够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我国很多的制造型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了自身的特性,很多企业文化为“团结奋斗”、“求实”、“质量就是生命”等等口号,这些企业文化口号即没有自身鲜明的特性,也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造成企业文化与自身脱离常常是因为企业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管理者不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准帝而简练地提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手段简单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与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企业文化的建设手段包含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塑造故事、领导人榜样、文体活动、口号宣传、企业内刊、企业文化培训、权威宣讲、思想总结、网站建设等,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多种手段相结合。我国很多制造型企业由于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不到,导致了文化建设中手段单一。很多的制造型企业管理者将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手段,文体活动可以增进团体意识、沟通感情、提升企业活力,能够传播企业文化,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功能性不强。我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将口号宣超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设计一套简洁易于上口的口号,进行张贴并宣贯,这种方式能够让员工更容易记住,但是缺乏相配套其他文化建设手段,就显得企业文化不够完整,成不了系统的体系。

(四)企业文化落地能力差

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回答企业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从哪里来,解决的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到哪里去,解决的是企业文化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文化能够落地,发挥其导向、凝聚、约束等功能,我国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企业文化落地难,也正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企业文化落地难:一是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作用的足够认识,将企业文化看作简单的口号宣传;二是制造型企业中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于企业文化认可能力与理解能力不足,认为企业文化与自身无关;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抄袭其他企业,与自身结合少,企业员工不买账;四是缺乏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落地方法,企业文化被束之高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制造型企业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在我国,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管理基础相对比较弱、人员数量庞大、员工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一线员工的特点,正是由于制造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制造型企业应克服自身的难题,建设完善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聚集在一起,提升企业竞争力,要想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首先必须提高企业文化鸡舍与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领导者企业文化管理意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物力与财力支持,领导者作为决策者,只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凝集、导向、约束等重要功能,才能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含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含企业生存是为了谁,在企业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技?g、员工等,还有就是企业在对待员工、市场、客户等方面的价值观;三是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大多数制造型企业都简单地将文体活动、思想工作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我国有些大型的制造型企业开始采用先进的CI系统建设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针对外部做CI建设,还要从内部对企业的内涵进行提升与完善;四是企业文化要岁企业与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进,企业文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炼符合企业与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

(二)从自身出发找准定位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从自身出发又回到自身的过程,企业自身定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根基发生错误那么建设过程就会毫无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要找准自身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所处大环境及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外部文化及环境的影响,我国制造型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我国基本国情及文化的影响;二是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文化是对企业发展过程所积累的优良文化与传统的沉淀,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在企业出现之后,在企业生产发展、职工工作以及将往中,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淀,逐渐产生的,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三是企业员工特点,制造型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一线员工学历及学习能力都相对比较低,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必须考虑本身企业员工特点,如何能够使员工理解、认识与接受企业文化是其建设过程所必须要考虑员工特点,并且员工优良的作风、品德也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进喜精神”等等;四是企业管理风格,企业文化要与企业管理风格相匹配,正如富士康的封闭式管理与其“辛勤工作、负责任、有贡献就有所得”的企业文化相符,企业文化与管理风格是相辅相成的。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合理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专职的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很多制造型企业将企业文化看作是员工的思想工作建设或是文体活动等,由宣传等部门负责文化建设,造成企业文化建设不成功,为了成功建设企业文化,应建立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建立一支专职的队伍;二是设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流程,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包含梳理现有企业文化、在原文化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宣讲并固化企业文化、检查企业文化落实情况;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给予足够的物力、财力与政策支持,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四是建立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估体系,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进度、落地及与企业的符合程度进行考核评估,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多管齐下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

企业文化建设来源于企业最终也要回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工,先进的理念只有被广大员工认同,并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才会有生命力。企业文化的落地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和力量通过长期的累积而达成。一是宣贯企业文化,由于制造型企业的一线员工素质相对比较低,因此可通过会议精神讲解传达、工作场所张贴宣传标语、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多种手段,使员工对企业文化进行理解从产生认同感;二是建立相关制度,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利用规章制度进行固定,从行为上引导与约束企业员工遵守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工作流程当中,使员工自觉按照企业文化办事;三是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积极运用内网、内刊、简报、工作环境设置等方法宣传企业文化,,使员工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下,久而久之,使员工内心深处产生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第2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根基;企业文化;求同存异;企业行为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050-04

[基金项目]2011年重庆教育学院重大委托项目“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KY201108Z)

[作者简介]袁柏乔,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企业经济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肖啸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入库管理学科专家,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企业管理。(重庆400067)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群体文化,它着眼于企业的兴衰和职工的凝聚力,把无形的价值理念与有形的制度载体结合起来,并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表现出来,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激励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润物无声,入脑人心的教育熏陶,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愿景之中,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达到对员工思维和行为的塑造。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主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传导机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然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面临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问题,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影响企业发展的现实绩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来源确认与文化建设冲突处理,是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绩效的核心问题。本文致力于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构建企业文化指标体系内核,并指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对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文化指标体系内核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它以企业自身发展所特有的一种模式及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可遵循的准则去执行,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让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向微观转换,进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微见著的效果。而精神文明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以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进行现实化改进的。为确保企业文化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根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应构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结构应包含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大维度,下面四大维度充分显示了我国企业文化指标体系的内核构成。

(一)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目标一致性、企业科研能力整合和企业文化建设环境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目标一致性包含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性程度、资产负债率、利税增长值和市场占有率四个三级指标;企业科研能力整合包含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度、引入新产品技术成果率、科研合作开发速度和合作开发新产品技术比重四个三级指标…;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包含产业的政策合理度、面临的行业前景和产品市场状况有力度三个三级指标。

(二)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包含企业态度融合度、企业风格相似度和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态度融合度包含企业工作者对企业文化整合的支持度、企业工作者对工作环境改变适应度和企业工作者对生活环境改变适应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风格相似度包含领导艺术行为风格改变适应度和员工艺术形成行为风格可改变度两个指标;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包含企业知名度的影响度、企业对文化建设优势的宣传度、对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的兴趣度和对建设企业文化整体满意度四个三级指标。

(三)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包含企业制度与管理建设、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制度与管理建设包含员工行为规范一致性、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一致性、激励机制一致性和薪酬制度一致性四个三级指标;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包含组织结构的一致性和信息沟通度两个三级指标;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包含员工参与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机会和双方组织交流活动的频繁度两个三级指标。

(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精神一致性、企业哲学一致性和企业道德一致性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精神一致性包含企业精神境界一致性程度、企业价值观存在一致性的程度和企业凝聚力程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哲学一致性包含企业信条存在一致性的程度、企业宗旨存在一致性的程度和企业座右铭存在一致性的程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道德一致性包含在企业估计方针上的一致性和在产品质量保证度上的一致性两个三级指标。

三、企业文化塑造和培育的原则

企业文化塑造与培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坚持‘扬弃’、相互理解沟通、同步运作”原则。具体说来:

(一)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企业的主体,人是企业运行最基本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目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把企业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态度考虑在内,企业文化建没失败案例充分显示,这些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并没有完全考虑“人”这个因素的基本需要,造成“人”对文化建设的反感,从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绩效。

(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个性和特色发展

企业需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就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自己企业的现状作为依据制定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拥有强大的精神指引力,进而进发出强大的生命之力。

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发展关系,完善的企业文化建构,不仅仅是对企业自身内部文化差异的整合和建设,更是对外部合作企业文化的吸收和兼容。企业文化整合中,往往对合作企业文化知之甚少,有意无意忽略合作企业文化特点和需求,难以实现市场主体问的共赢。管理者应当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尊重合作企业文化。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建立起一种共同文化,不是将各种文化进行简单叠加,也不是选择其中某一种文化,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融合和升华,是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行为的新文化,是对多种不同文化进行建设重塑,进而实现创新的过程。

(三)坚持“扬弃”,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和精髓

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冲突很多,过多的文化冲突造成文化建设的风险偏大,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绩效。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扬弃”的原则,所谓扬弃,就是要去除糟粕,留取精华。对于多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必须留取对企业以后发展有利的部分,不断完善企业传统优秀文化组成。

(四)相互理解沟通,塑造企业文化整合氛围

企业文化构建和整合中,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员工必然忧心忡忡,这必然造成员工本能拒绝各方面的变化,最终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氛围,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沟通,处理好各种文化冲突和矛盾,形成整合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和谐文化,实现有效沟通。也就是说文化建设中,沟通必须既是双向互动的,又是深层次的。各方要在沟通中发挥主动导向性的作用;企业管理层的意愿及企业经营未来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员工,使员工心理上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感,从而获得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支持和理解。

(五)同步运作,以协同发展带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文化构建,但无论是哪个具体方面的文化构建,都应与企业发展目标同步进行,新构建的企业文化要为企业发展起导向作用,并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里的“同步运作”,包括同步设计、同步评估、同步注入、同步实施和同步完善。

四、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发展根基,就必须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化解企业文化冲突,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绩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上还缺乏必要的重视。因此,这就要求构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提高企业制度文化竞争力。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形成统一的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制度保证。其次,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形成员工行为规范一致性的制度保证,组织员工参与另一方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双方组织交流活动的频繁度和信息沟通度,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一致性。再次,加强企业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制度文化建设。行业文化建设之所以进展不顺,管理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仍存争议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在管理层之间形成严格的“在其位谋其政”文化氛围,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威望和信服力。通过召集高层管理会议,讨论、学习、培训未来企业的管理理念,达到统一经营思想、理念的目的,增强企业未来发展的统一性;高层管理的企业经营理念统一之后,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会顺利得多。最后,重视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聘请专业机构制定制度文化建设措施与计划,制度文化建设环节的缺失,往往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冲突埋下了隐患,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企业必须作出更好的文化补救措施,对各种企业文化作好详细比较,研究企业多种文化差异,确定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企业文化冲突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从而作出后续详尽的文化建设方案。

(二)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石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是影响企业发展最基本的影响因素,物质是基础,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状况,影响企业员工领导者的工作热情和信息度。首先,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目标一致性建设,表现在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性目标要强,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并购利税增长值,才能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企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其次,进行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科研能力建设。企业在科研过程中要相互理解和沟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这是企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要增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过程中相互引入技术和成果,增加合作开发新技术比重,提高新技术成果率,加快科研合作开发速度。最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建立一个合理的并购产业政策,对企业面临的行业前景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规划,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为灵魂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提高文化建设的绩效水平,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是根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是中心。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精神的一致性,提高企业精神境界一致性程度,形成一致性企业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水平。其次,要加强企业哲学的一致性程度,形成一致性的企业信条、企业宗旨和企业座右铭。最后,加强企业道德一致性,确立企业估计方针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保证度的一致性。企业应该建立人性化的文化环境,这样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拥有以企为家的感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企业集思广益,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企业中心原有文化的建设,一个多元文化的企业将多元文化看作是企业的财富,往往允许双方文化保持独立,特别是如果发生在服务于不同市场区域的企业之间,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是较好的选择。企业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停滞,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企业的各种理念,自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挖掘其深度,找到更加适合现阶段企业的管理理念,而这些理念必将成为企业在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利器。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使得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备了时效性,其最终目标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挖掘,走向越来越高的境地。

第3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摘要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本文重点思考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原则、关键点、难点和实施路径措施等,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施精益质量文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精益质量文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建议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在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开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进品质的精益管理理念已达成共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培育和发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是未来长期引导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机车、货车以及新产业等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等企业核心理念和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国际品牌,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用户认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精益质量文化概述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领导推动,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行为方式的管理理念;是支撑企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以最集约化的管理投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理念。结合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益管理得出的企业质量文化先进理念模型,如下图1。

图1精益质量文化示意图

(一)精益质量文化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推行精益管理为契机,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精益求精”愿景,紧扣精益管理,引领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六精”建设目标,部分子企业已完成精益管理全方位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部分企业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已完善,且具备充分条件下,将逐步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全集团建设。

其中“六精”具体包括:

(1)管理成本精: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科学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精确精减管理、管销成本;

(2)用人用料精:合理安排、统筹人员,减少闲散;用料开源节流,减少物料浪费。

(3)工时效能精:做好PDCA循环,而做到工时缩短的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

(4)技能品质精:精兵路线,亩提升技术力,生产优质、精致产品

(5)数据进度精:数据衔接(交接)目视化,进度预期可控化

(6)服务管理精:微笑服务,严格管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入手。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2.客观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施行和考核标准要有客观性。要有施行的基本要求和贯彻的具体办法,在制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施行和评价标准要客观地反映事实,必须具备客观公正。

3.科学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的有序开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

4.以客户为主原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客户比较单一。在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增加以客户为主的重要原则。在产品和服务中以客户为主的思维可将客户需求、产品质量、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以及企业整体的品牌提升一定的高度,对客户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得到客户认可,才能从订单、产品制造输出到客户整个链条业务端到端的打通。

5.集团企业全体参与持续改进原则。集团型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全体参与,共同构建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内其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管理等建设,在具体建设实施从管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维保服务等部分环节,要不断优化改进,做到不同的阶段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可持续原则。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关键点

(一)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本着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作为目标,健全建立符合战略、高效、持续提升、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进一步实施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坚决实施精益生产,推广精益制造文化

把精益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运用精益6S管理、QC活动和六西格玛工具和方法,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殊性,全面推进准时化生产、精益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成本七大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广精益质量文化做好准备。

(三)组建精益质量文化推广团队

精益质量文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进行指导和推广,使各层级的员工学习并持续改进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计划及内容,确保精益质量文化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良性循环

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一是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员工,让文化理念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同,充分激发员工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激励导向,奖惩分明,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文化观,激励导向正确,考核奖惩公平公正,才可以使精益质量文化理念得以全面贯通。

三、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

(一)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和关键点,对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模型建议,具体如下:

图3 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模型示意图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精益质量文化在进行全面精益管理情况下,从客户到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从生产设备到物料、到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加工环境、检查检验数据到交检交验交付过程、以及后期的产品质量维护及产品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过程的精益管理过程都应该纳入到精益质量文化当中,将精益质量文化的理念在企业整个企业文化传达过程中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并不断的持续提升改进,打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和持续改进的文化理念。

(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路径建议

创建良好的精益质量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品质品牌以及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和精益质量文化的初步认识,得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实现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建议如下:

1.优秀精益质量文化方案借鉴。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探讨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离散性行业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打造可持续性开展的战略方案。

2.形成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产品制造及特殊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质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型战略实施方案。并在企业内,行业内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施方案以得到最佳战略实施方案。

3.开展核心部门精益质量文化讲座。通过不断评估改进后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企业内核心部门进行宣传讲座,并在宣传讲座过程中收集可优化部分,不断改进实施方案,达到企业内宣传讲座和企业内人员全参与改进的目的。

4.优化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对开展讲座之后优化的实施方案,在部分范围内进行初步实施验证,通过验证过程中形成问题,形成可优化项,最终达到全企业,端到端全贯通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5.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集团内宣传。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在集团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并使全部人员得到认可,逐步实施。

6.对管理层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从领导层进行培训开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精益质量文化培训。期间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培训高效效果。

7.对基层人员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培训完成领导层管理层之后,大力培训基层人员,分阶段,分业务,分领域的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全方位培训,力争做到精益质量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理念当中。

8.开展全员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对各业务板块,各员工层级,全集团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全员行动,达到高效、高质、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理念宣贯全面铺开。

9.精益质量文化实施奖惩及管理机制贯穿。在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机制和实施奖惩方面要贯穿全过程,使实施有方法,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开展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开展全过程,才能得到全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10.逐步形成精益质量文化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外质量文化发展过程,在全员宣贯精益质量文化之后,要不断的加强全部员工精益质量文化意识,使意识变成行为,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实质性的提升。

11.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及目标。不断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和目标将使企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完成后,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益质量文化方案,使精益质量文化的实施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适合企业的可持续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并不断修正,避免发展方向走偏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是建设精益质量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不断的加大文化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大基础层级管理层的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精益质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自我行为,企业将会不断壮大,形成有底蕴,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企业。

参考文献:

[1] 赵璇.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6.

[2] 张斌.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企业文化,2015.

第4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不可避免的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为此,需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产品的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

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此,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发展,而网络信息系统也呈现多样化。此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多处风险,进而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找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风险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16):89-91,101.

[2]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供应商“绑架”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12):72-73,74.

第5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 指导 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 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 投资 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 管理 和决策、研究和开发、 市场 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 成本 、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 发展战略 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 经济 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 营销 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 环境 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 统计 。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 环境 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 管理 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 计算机 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 电子 商务 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第6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特征;问题;对策

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是展示企业形象、保持企业特色品质的内在精神,是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企业永不枯竭的财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的能够为全体职员认可、并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包括企业的立业精神、创新理念、道德规范、社会使命、行为规范、价值制度等。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服务、品牌等外在呈现的物质文化,还有企业价值观、制度、信念、职业道德等隐性的精神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必备要素。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1.人本性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文化最为核心的是人的文化,最为本质的内容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成就人。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体现最为基本的社会道德,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凝聚人,用人性化的制度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依靠全体人员的智慧发展企业,帮助全体员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过硬的产品、满意的服务回报社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2.独特性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生产经营特色,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未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有着自己企业深刻烙印的文化体系。每个企业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历史积淀,是由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目标制度、员工素质以及特殊的内外环境所决定,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逐步强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色企业文化。企业独特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凝聚人心、展现企业形象、形成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3.创新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传承,更有创新,创新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品不断丰富、设计不断翻新、技术不断进步,规模逐步扩大,竞争力不断提升。新时期,创新更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深切呼唤,也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优秀的企业都是在传承中不断突破,在学习中不断借鉴,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快的今天,每个企业都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更好地融合现代文明,融合时展,融合全球市场。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重视文化建设得到很多企业家的重视,很多企业采取一些强化文化建设的措施,为之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时也产生了“显著效应”。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并反过来对企业生产力提升、市场拓展、效益变化等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只是一时的轰动效应。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需要反思的问题。

1.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不能融合

文化建设应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应从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审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很多企业虽然成立了独立的组织机构,也有了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纲要。但是,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是只有规划,没有配套实施的计划、考核,不少规划都是停留在纸质档案里,即使实施也是一时的举动,缺乏长期稳定的跟进措施和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不能与其余发展战略形成统一体,二者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是一种鼓励的文化建设,也就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也就不能很好地将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管理中去,管理也就没有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就很难有旺盛的生命力。

2.文化理念不能成为企业的发展实践指导

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很多企业重视文化思想教育、文化宣传,也做了相关的教育活动,并印发了一定的宣传手册,还悬挂了不少标语。但是,很多都是“写在纸上”给人发,“挂在墙上”给人看,缺少行动上给人引,不能结合企业生产、销售、开发、经营等活动。作为有效的指导,不能以完善配套的制度加以落实,严格的考核加以监督,文化也就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表层文化的建设不能真正推动企业深层次文化发展进步。

3.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企业文化最为核心的就是人文,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贯彻人本理念。没有尊重员工的需求,不能满足他们的诉求,没有为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好舞台,无法形成激励员工成长进步、创新提升的激励机制,员工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挖掘,也就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

4.推动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承载体不够完善

创建能够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承载体是落实企业文化理念、发挥企业文化效能、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载体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需要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加入企业,才能鼓励更多的优质人才发挥价值和作用,才能不断激化企业的创造力,推动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在不少企业缺乏有效的承载体,也缺乏明显的创新性。

三、新时期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1.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可靠保障,是企业管理的内在灵魂,是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思想统领作用。企业要想快速实现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需要依靠企业文化不断打造知名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渗透力,进而不断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又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形成企业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发展的良性互动。观念和行动的关系最能概括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我国刚刚公布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很多企业都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计划制定本企业的“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文化部门也应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为企业发展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撑,确保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海尔是我国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中国少有的世界名牌,三十年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影响力的家电巨头。三个“十年计划”是海尔企业发展战略,也是建设海尔企业文化的三十年,也是海尔企业文化推动下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海尔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海尔企业发展战略从创业,成就中国第一名牌;到创新,走向世界,成就国际化企业;再到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是海尔三十年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特色文化体系,以观念创新为先点、以战略创新为方向、组织创新为保障、技术创新为手段、市场创新为目标,把海尔的目标与每一个海尔人的价值追求完美融合,每一个员工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2.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落地

文化落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建设作用、形成持久发展动力的保障。企业文化落地首先应该做到制度落实,完善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保障。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付诸实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得到固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培养员工良好的制度习惯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动态化实施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落实,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依靠广大员工的共同遵守和不断创造,最终形成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灵魂,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良性发展轨道。其次,需要依靠创新载体落实。狭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思想和精神,需要附着在具体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创新载体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将先进的思想融为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全体员工的行为,主导管理层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全体员工和管理人员以及高层决策人员是最为主要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文化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是企业文化落实根本保障。为此,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教育,促进企业管理人员不断解放思想,构建一流的企业文化管理团队,形成企业全体员工先进的价值观,真正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铸造企业的发展创造灵魂,形成一个企业良好的积极创造、勇于创新的氛围以及知荣辱、扬正气的文明风尚。

3.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

无论企业有什么经营特色,不管企业规模如何变化,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为核心的资源,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真正体现人的文化,尊重人的尊严,不断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和成就全体员工,将企业的发展与全体员工的自我价值和追求统一起来,不断增强员工的使命感、成就感。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发挥人才的价值,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为企业生发生机和活力。做好创新激励,依靠科学公平的奖惩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时展,重视文化引领,形成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依靠先进的精神凝聚人,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障决策层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晓娟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秀英.对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1,(22):45-46.

第7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保险;保险文化;建设;对策

一、保险文化的内涵

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在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保险业特点,演化而来的一种以文化为视角的崭新的科学管理思想。它是指保险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为保险行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业独特的价值观、行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业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习惯和行业的风俗习惯等。广义而言,指保险行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狭义而言,指保险行业的精神文化,即贯穿于保险经营和管理活动始终而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总和。中国保险业在2009年成绩显著,保费收入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保险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四万亿,在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势头。然而直至目前,保险行业声誉仍然欠佳,保险文化建设缺失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在新的一年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令保险真正回归保障避险、服务社会的原点,要将保险业的这些特质凸显并且发扬光大,必须通过全行业的文化建设来实现。

今天的保险已经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险行业文化不仅影响着保险人,还影响着数以万计的保户。保险覆盖面的提高,一定伴随着保险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保险业自身要不断加强保险文化的沉淀,不断从传统文化、社会大众中汲取文化精髓,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也要不断扩大保险文化的影响面,让保险产品本身蕴涵的爱、责任等文化元素广泛传播。加强文化建设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行业文化,将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理念转化为行业从业人员的思维习惯,可以有效解决行业发展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成为实现行业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体现和提升保险行业核心竞争力,行业文化是无形的,它体现在保险人的一举一动,体现在保险公司的服务细节。进一步加强保险文化建设能够凸显保险有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特殊价值,可以直接将“软实力”转换成为生产力和硬实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体现保险业在新起点新阶段的历史责任。当前,保险市场体系、经营主体、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从理念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去思考和做好保险工作,更好地保护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国内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各保险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均提出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如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人民保险,造福于民”为使命,并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提出了“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文化理念;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企业使命是: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家乐业;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1.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和企业人一切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和企业人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部分保险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文化”,它更关注的是企业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于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识、企业和员工的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等。部分企业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等等。保险企业的网站上,在“企业文化”栏目下,随处可见领导视察和员工文体活动成为栏目主要内容。

2.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一些保险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提炼提升技术,一些企业聘请的专家给出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也似雾里看花,令人难以捉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也很薄弱,很少企业有专职的企业文化部,有的把企业文化工作放在行政部门,有的放在党群部门,有的放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职能不清,无法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常抓不懈。

3.企业文化不能成为体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部分保险企业文化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独到的少,参照西方的多,融汇民族精神的少,口号形式的多,主体精神的少,能够在战略、策略和执行层面形成体系的少。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体系,直接造成了企业文化的“虚化”,无法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

4.随意性大和僵化并存。由于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理念轻行为,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随意性很大,企业文化手册可以变来变去,本该与企业同生死的核心价值观居然也变来变去。当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企业经营战略已经调整,或企业文化出现了病态时,企业没有及时对企业文化加以变革,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加强保险文化建设与提升行业形象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决定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保险企业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陶冶作用、创新作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和信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保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到保险业,就是要弘扬“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行业精神;就是要发扬保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就是要体现保险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使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保险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管理的重心放在人这个基础之上,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3.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特点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企业的愿景、价值观、目的和使命、目标等,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既要具有保险行业的鲜明特点,又要有每一企业自身的独特个性和特色,不同的保险企业,历经不同的历史,必然会积淀出不同的企业文化。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特点,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企业的前身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企业的使命承袭了老人保“人民保险,造福于民”的传统,将“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保险行业的特点,又突出了企业的特色。

4.建设企业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出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的文化,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氛围,才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从而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打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资源,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并坚持柔性管理的原则,即以制度为准绳,通过人文管理来落实制度,反过来让制度管理保障人文管理顺利进行,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形成企业的制度文化。

5.塑造个性鲜明的现代保险业形象。企业形象对于保险业来说,作用远远超过了本身的有形资产,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为此,保险企业要着力做好几项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企业国际化经营再上新台阶;大力开展企业文化范围;以整体改制上市和外部重组为契机,进一步构建符合保险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新机制,推进企业文化科技领先型企业的建设。

一是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方面要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独特的自我个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建立富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在营业网点设计上坚持有利展示本司文化、有利吸引客户、有利客户舒适、有利客户方便、有利经济效益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在企业管理、产品和服务上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保险企业经营管理逐步迈入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保险属金融服务行业,应根据各类客户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特色服务。从给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角度出发,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行为不断地争取客户。同时,建立客户投诉机制,做到“零障碍、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等。

三是做好公关和广告宣传工作,提高保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员工不断以高标准,高要求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向更远的方向迈进。

总之,保险业不应当仅仅是圈钱和盈利的行业,从本质上说,应当是一个传递爱心的事业,应当在动用社会资源防范风险、转移风险的同时,体现人类社会关爱互济的精神,体现仁爱感恩的普世价值。要将保险业的这些特质凸显并且发扬光大,必须通过全行业的文化建设来实现,要从文化建设入手,弘扬保险业的诚信文化、感恩文化,使行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净化行业竞争环境,提升行业社会形象。行业文化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保险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增福.论新时期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保险研究.2002(12)

[2]邢栋.关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企业研究.2008(7)

[3]陆勤.浅析新形势下的寿险行业文化建设.金融时报.2010-3-12

第8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 文化 品牌 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0 引言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为社会公用服务性企业的供电企业,不仅面临市场化运营中的生存和发展,还要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保障。开展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提升公司软实力,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和企业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它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培育、融会、凝聚而成的一种独具特点的、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它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形象、经营思想、企业目标、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企业风尚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这些价值观影响着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信念,促使大家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品牌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品牌建设,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理念,实现与政府、社会公众间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增强品牌建设服务公司核心业务的能力,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品牌建设中,结合深化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其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合力,提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对推进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化企业文化推进品牌建设

2.1 牢固品牌建设观念

通过企业文化,让品牌观念在员工思想上"扎根",深入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及《国家电网品牌战略规划》、《企业文化手册》,深刻了解品牌与"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的内涵,通过企业文化让品牌建设思想落地。紧扣主题,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开展广泛的研讨,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全方位塑造和传播以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

2.2 以行为塑造品牌

把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让品牌在员工行为和品格铸造上的落地,促进员工素质提升。开展“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传播“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展现公司员工认真履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严格遵守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把践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相结合,不断进取,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2.3 建立品牌建设长效机制

通过企业文化理念,建立起品牌建设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益化要求,开展制度标准建设,将品牌建设内容加入安全生产、运行管理、生产准备、基础管理、党群工作、宣传培训等标准及制度中,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贯彻国网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加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通过培训与讲解,提高制度的认知度,加大执行中的监督,促进品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营造品牌建设氛围

通过环境建设,来陶冶员工品质、塑造企业形象。认真实施统一的"国家电网"品牌战略,实现品牌形象宣传上路面、上墙面、上桌面,进班组、进站所、进现场;面向社会着力打造"国家电网"的文化品牌,建设优雅、和谐的企业环境。加强标准化变电站环境建设,对,围墙、大门、设备标识、办公场所、站内环境布置严格按照统一形象标识,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在电力设施上,悬挂标牌、标识,张贴宣传画。在办公基地,通过文化上墙、亮化工程等多种形式,大力塑造国网统一品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品牌建设营造活动载体

结合品牌内涵,开展"红歌"合唱比赛,培养员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举办拓展训练、爬山、长跑比赛,塑造员工坚忍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组织员工前往革命圣地和红色教育场馆参观学习,培养员工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全员观看廉洁教育片、参观监狱等形式,大力开展各种廉洁教育活动,培育"干事干净"的廉洁文化;通过开展技能比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QC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实践,并用各种活动激励员工形成了努力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追求,实现了文化理念的人格化、形象化,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品牌理念。

2.6 加强内质外形建设展示央企形象

通过企业文化的运作,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打造真正的企业品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爱心助教等活动,建立希望小学联系点,向灾区爱心捐助、捐资助学,树立有爱心、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深入小区、学校、工厂,通过咨询服务、发放电力知识宣传册等形式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普及群众用电常识。利用企业文化丛书、网站、营业场所,经常进行服务品牌的宣传,不断提高宣传的层次、深度和效果,营造浓厚的舆论与文化氛围,提高品牌的社会认知度。

2.7 丰富内涵展示特点

以企业精神、企业服务文化、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企业自己的气质、个性丰富服务品牌的内涵,并通过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功能传达给客户和社会,根据客户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和完善,更新发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品牌运作规划,让品牌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为客户提供有特色的服务,使客户感到更加亲切和生动,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2.8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和方法,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和高标准的服务体系,通过激励机制、监督体系等手段,使企业的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将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企业的价值观统一起来,推进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品牌的不断运作,能及时感受市场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可适时地完善自己,与时俱进,不断的丰富、创新,为企业增加活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制造业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始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之源、力量源泉。工会组织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认识: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企业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引领着企业发展方向,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证如所说,煤矿企业一两年不出事故,靠运气,两三年不出事故,靠管理、靠制度,如果长期不出事故,得靠文化。通过文化的引领作用,把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体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凡是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单位,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会有发展、有创新,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是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开展职工文化建设,可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振奋职工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是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具体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职工素质,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为职工全面发展,实现体面劳动,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全面把握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要有针对性,要找准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交叉点、契合点,以企业文化带动职工文化建设,以职工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注重以企业精神为基本点引导职工文化,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职工文化活动,引导职工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理念,将企业精神渗透到每一名职工的心中,努力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职工文化的创造来源于职工,要坚持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一切的文化创造形式、内容都要以适不适合职工的工作、生活为检验标准,从职工需要出发,抓好结合,开展活动。一要着力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要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向郭明义、吴斌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二要着力深化“创争”活动,为广大职工获取新知识、练就新技能、体现新作为提供舞台,为促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推进职工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提升。三要着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激励职工广泛参与到建功立业活动中来,切实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立功竞赛活动,搭建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不断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四要着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依托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活动室等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五要着力加强阵地建设。阵地建设包括职工书屋建设和职工培训学校建设,整合文化宫、俱乐部、培训中心和职工学校等内部资源,抓好各级各类人员和广大职工的业务学习培训。建设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特色职工文化,形成职工文化职工建,建好文化为职工的主体观和自觉观,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三、注重增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