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饮食对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饮食对健康的意义

第1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湖北工程学院从未接受过运动营养、饮食健康方面知识专门教育的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选修健康教育课的6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另随机抽取未选修本门课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干预内容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教学实验班进行为期4个月,每周2学时,合计32学时的教学实验。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如下:健康概论(第1周),维持生命过程的营养素(第2周),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第3~4周),饮食、运动与肥胖(第5~7周),饮食、运动与癌症(第9~11周),饮食、运动与美容(第12周),大学生健康的运动与饮食护理(第13~16周)。采用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讨论、社会实践和视频教学相结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路边摊、餐馆、茶吧及超市等,让他们亲自观看、感受、体会,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常识,警惕食物中毒;此外,还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运动行为开展讨论,指导并帮助纠错。

1.2.2问卷调查法笔者在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青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YouthRiskBe-haviorSurveyQuestionnaire,YRBSQ)15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10)6部分内容基础上,结合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饮食、运动行为特点自行设计“大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健康饮食行为、非健康饮食行为、减肥相关行为、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运动损伤与急救处理行为。超重或肥胖的衡量依据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标准: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kg/m2矣BMI<24kg/m2为正常;24kg/m2矣BMI<28kg/m2为超重;BMI彡28kg/m2为肥胖7。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内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先后咨询、走访本专业的有关专家6位,经反复修改与完善,得到专家的认可后修订成稿。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计算相关系数r值为0.81,可信度较高。教学干预前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两次问卷调查:(1)干预前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2)干预后,用同一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调查,以了解课程结束之后的6个月即2013年1一6月大学生的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达100%。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1.9统计软件为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和/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改变情况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饮食行为与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均有所提高,特别是饮食有规律、经常吃早餐、吃蔬菜为250g/d、吃新鲜水果彡1个/d、吃豆类1~2次/周和喝牛奶1~2杯/d均提高比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间上述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和天天食用油炸食品、方便面、可乐等汽水、甜点的大学生比例(5.0%,8.3%,21.7%,21.7%)均低于对照组(20.0%,21.7%,38.3%,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非健康饮食行为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吃油炸食品由干预前的18.3%降到5.0%,喝可乐等汽水由干预前的38.3%降到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干预前后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比较如表4所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人数由干预前的36人(60.0%)降到24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5);与对照组(6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01,P<0.01)。从减肥行为来看,通过运动减肥的实验组大学生,从干预前的35.0%提高到干预后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的实验组报告率(61.7%)高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运动损伤人数较干预前均稍有下降,其中,肌肉挫伤由干预前的21.7%降到干预后的10.0%,干预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方面,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的人数由干预前的23.3%提高到干预后的63.6%;找队医或校医的人数由干预前的60.0%降至干预后的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方面的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较干预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饮食有规律报告率从干预前的76.7%提高到93.3%,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张雪莹等08的研究以及潘子儒等63的干预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说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切实有效。

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占全天食物总摄入量的30%。经常不吃早餐容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增加患消化道疾病和胆结石等疾病的风险。本次干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经常吃早餐的报告率明显增多,高于广西、青海、北京、湖北、湖南等地大学生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干预后大学生吃油炸食品、喝可乐等汽水之类的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明显下降,不良饮食行为得到改善。说明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实验组大学生已意识到油炸类、汽水可乐类等垃圾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合理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是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以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为物质基础,以体育锻炼为手段,用锻炼的消耗过程换取锻炼后的超量恢复过程,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还可保持体内能量的摄排平衡,控制体重07。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课的学习,通过运动辅以控制高能饮食减肥的人数明显增多,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结果。此外,依靠节食、催吐和吃减肥药(茶)等非健康减肥方法减肥的人数干预后有所减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锻炼次数与锻炼持续时间都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018。表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非常明显。

适度强度的运动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运动过度容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的防护及损伤的处理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主要是—些轻度的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和运动劳损。通过健康教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明显提升。所以,尽管大学生运动次数较干预前增多,但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没有增大。

第2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儒家;饮食;养生;四川;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33-02

谈及饮食养生,一般都会与道家的长寿养生联系起来。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也内蕴深厚的养生理念,其在饮食文化领域更是有诸多体现。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其言论著述中对饮食养生与饮食礼仪有颇多论述,孔孟本身也都是高寿之人,这应与他们健康、合理的饮食观点和饮食习惯分不开。

“仁爱”、“中庸”是儒家文化的两大精髓,它们对后世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仁爱”、“仁政”,“以民为本”,并将其延伸至饮食文化领域,将饮食与人类繁衍、政治安定相关联。儒家代表人物提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世儒家更将饮食由“人欲”上升为“天理”。这些都为饮食健康与饮食的养生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中庸”思想延伸至饮食领域,则要求饮食有度,要节制饮食,方能保持健康。

一、“仁”是儒家饮食养生观的内核

(一)以食为天,尊重饮食

孔子主张“仁爱”,在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中,将百姓比作“水”,统治者比作“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而饮食,乃是最基本的“人欲”,只有满足百姓的基本饮食需求,才能稳固统治。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让老有所养,是天下归心的前提。反之,《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及,“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后世儒家进而将饮食由人欲上升到“天理”层面,认为饮食是人欲,更是天理。在儒家心目中,饮食不仅是满足人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在儒家心目中,不管饮食是处于“人欲”还是“天理”地位,饮食养生、饮食健康都理所当然被置于了重要地位。

(二)重视饮食卫生与健康

儒家“仁爱”、“以人为本”的思想延伸到现代饮食文化中,就注重强调人们“食之健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儒家更注重饮食的卫生与健康,并提出了健康饮食的一系列标准,多与中医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为后世饮食健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孔子曾说:“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可见,孔子对食材的新鲜、健康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同时,儒家提出饮食应有利于调阴阳,和脏腑,“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儒家还强调饮食应与时令相合,方对人们健康有益。《周礼·天官·家宰》和《礼记·内则》均要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仪礼·士丧礼》指导百姓夏天用葵菜,冬天用豆董菜来调味;[1]顺应四时之变化规律而选择合适的食材,对预防疾病、养生健身有很大帮助。儒家还倡导对食物合理搭配,搭配合理的食物对人体的滋补功效能发挥到最佳。《周礼·天官·家宰》中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滁、羊宜黍、家宜樱、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范”,这些主食与肉食的搭配法,因其合理性、科学性而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竞相仿效的经典搭配[2]。这与中医学论证的“食养”、饮食合理搭配的思路基本一致。

(三)善享“饮食之乐”

孔子和孟子还对饮食者的饮食心境有过评述,认为饮食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必须是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方能对人体健康有益。没有快乐、平和的饮食心境,食美味珍馐也味同嚼蜡,反之,快乐的饮食心境下,平民饮食、粗茶淡饭胜过美味佳肴。孔子曾评述其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万章下》中也说,“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珍馐美味固然是人生的享受,粗茶淡饭,也有饮食之乐,安贫乐道是孔孟的生活准则,这是孔孟的平民饮食观,是对平民饮食养生的描述。

二、“中庸”是儒家饮食养生的尺度

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原则。《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至德”,即最高道德。“中”意谓适度,“庸”意谓用,中庸亦即标准的掌握要适中,适度、恰到好处就是其处事的尺度。儒家的中庸思想惠及饮食领域,为后世探讨饮食养生与健康提供了标准和借鉴。孔子在饮食的各个环节都贯穿进了其“中庸”思想,对饮食健康与养生也有指导意义。

把握尺度、追求适度的饮食观是有利于健康和养生的。《论语》云:“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认为,烹饪要恰到好处,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饮食时间不合适也不能吃;割取动物肉时部位要选择恰当、要合乎礼仪,否则不能吃等。儒家还倡导饮食有节制,主张饮食有量,“食无求饱”。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思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儒家注重修身节食,提醒人们注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问题。《论语·乡党》更指出,面对丰富、美味的肉食更须节制,以免进食过度而伤身,即“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些论述都说明“适度”、“中庸”是儒家饮食度量的重要标准。

三、“礼”制是儒家饮食养生的规范

儒家认为,饮食的最终目的不是养生、长寿,其饮食乃至养生的目的在于为学求道,“卫道”是其饮食养生的目标,而“守礼”是其饮食养生的前提。违背礼仪、违背道德的饮食行为是被儒家所摈弃的,因而礼仪渗透在儒家饮食观的各个层面。

儒家经典中,凡涉及饮食之处,均充满了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标准。如《论语·乡党》中云:“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其中指出,面对君主赐食,臣民要充分显示对君主的尊重以及对祖先的孝道与虔诚。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表现出儒家将孝道这一美德置于美食享乐之前,若无礼仪、道德限制,饮食无度、无限制,则养生、修身均不可得,可见,礼仪、道德是儒家美食养生的前提条件。

四、儒家饮食养生观对四川饮食文化发展的启示

四川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为其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四川成都于2010年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这是四川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饮食文化要塑造并维护其国际品牌形象,需在理念上下足功夫。回顾传统,儒家饮食养生理念无疑会给四川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四川饮食文化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儒家“人本”、“适度”、“节制”的饮食养生观,与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符合,适应了现代人们饮食要“满足温饱、健康营养、美味多样”的物质需求,顺应了人们探寻养生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儒家的饮食思想,对于促进四川现代饮食养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

一是“以人为本”,重视民众饮食温饱。儒家饮食观中始终贯穿“仁爱”思想,将饮食提升到治国从政的战略高度,现代人从中能够充分认识到饮食温饱在国家安定繁荣之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对粮食充足和食品安全的自觉意识。站在儒家饮食观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提出的“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部署要求的文化渊源及其现实意义。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四川既是国家的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以仁爱之心关注四川农业的发展,关注四川人民温饱和饮食安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二是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且将遗害于子孙后代,不利于人类的延续。究其原因,是人类对自身欲望无限放纵,对自然无限度索取,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人类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源。从饮食角度来看,首先要求人们饮食有度,节制饮食,并将人们的饮食行为与低碳环保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布局,从儒家饮食观看,养成节制有度、绿色低碳的健康饮食观与当前大政方针是高度一致的。就四川饮食文化而言,川菜和川酒是其两大支柱。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特色鲜明,影响范围广泛。而川菜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深刻融入儒家的“中庸”思想,注重饮食适度,杜绝浪费和奢侈。川酒更是在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国外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三是健全现代餐饮礼仪。儒家饮食礼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还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价值。儒家饮食注重德行、礼仪,这有利于提高现代人在饮食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饮食水平,养成规范有序、尊老敬贤的社会风气,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川菜、川酒支撑下的四川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重视饮食礼仪与之相匹配。源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酒以成礼”这一说法,更是对酒文化发达的四川餐饮礼仪提出了要求,酒可以成礼,饮酒无当更会破坏礼仪,因此,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可借鉴儒家饮食餐桌礼仪的合理成分,以完善饮食礼仪规范,建设现代文明的四川饮食文化,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自身力量。

第3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格检查;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率越来越高[1],引起了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卫生部规定高校新生入学健康体检是高校必须开展的工作。体检不仅可以掌握新生入学时的身体状况,规范学生健康档案,还能根据体检结果,较为详细地反映学生常见疾病及高校当前在学生健康方面应关注的问题。为了解某大学新生健康状况,现对2018级入学新生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江苏某高校2018级本科及研究生新生共9166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02,女性4564人;年龄14~56岁,平均年龄(21.88±3.71)岁。1.2方法按照苏教体艺[2018]8号《关于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的通知》[2]要求,由校医院对入学新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心率等内外科、五官科、胸透检查等,化验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谷丙转氨酶检测等。

1.3判断标准

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定义为高血压[3];心率>100次·min-1或<60次·min-1为心律失常[4];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为0~40U/L[5];根据我国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等级划分标准[6],BMI<18.5kg·m-2为低体质量,18.5kg·m-2≤BMI<24kg·m-2为体质量正常,24kg·m-2≤BMI<28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尿酸正常范围:男性208~428μmol/L,女性155~357μmol/L[7];肌酐正常范围:男性59~104μmol/L,女性45~84μmol/L[8]。1.4数据处理将数据资料录入Excel表格中,再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方法采用描述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该研究对江苏省某高校的9166名入学新生开展健康体检,其中男生4602人,占50.21%,女生4564名,占49.79%。平均年龄为(21.88±3.71)岁,不同性别间基础指标见表1。

2.2不同性别新生BMI分布比较

低体质量1835人,正常体质量5974人,超重1117人,肥胖240人,正常体质量的人数最多,且体质量正常男、女生人数接近,占总人数的65.18%。男、女生BMI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体质量、超重、肥胖组中男、女生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体质量组中男、女生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不同BMI新生血压情况比较

血压正常的新生8576人,患有高血压的新生590人。不同BMI组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2.4不同性别新生体检结果比较

新生患高血压590人,检出率为6.44%;谷丙转氨酶增高566人,检出率为6.17%;心律不齐44人,检出率为0.48%;尿酸异常3508人,检出率为38.27%;肌酐异常161人,检出率为1.76%。男生高血压、谷丙转氨酶升高、心律不齐、尿酸异常检出率高于女生(P<0.01),女生肌酐异常检出率高于男生,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某高校大学新生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入学新生中低体质量1835人,占20.02%;正常体质量5974人,占65.18%;超重1117人,占12.19%;肥胖240人,占2.62%。造成低体质量的原因: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锻炼、女生刻意追求苗条的身材、贫困学生为了节省而营养摄入不足等。导致超重或肥胖的原因:长期营养过剩,高油高脂饮食,缺乏锻炼,将会增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及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此外,尿酸异常、高血压、谷丙转氨酶增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27%、6.44%、6.17%,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引起高校重视,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以保证学生健康。

3.1尿酸异常研究发现,目前新生健康体检问题

最多的是尿酸异常。尿酸异常3508人,检出率为38.27%,其中,男生尿酸异常2531人,检出率为55.00%,女生尿酸异常977人,检出率为21.41%,男生的尿酸异常检出率是女生的2.57倍,这可能与男生喜欢饮酒、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脂肪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为性别、年龄、地区、遗传因素、体质指数、运动、疾病因素和膳食因素等[9],其中膳食因素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大学生挑食、厌食,营养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应在高校进行营养宣教并推荐食堂搭配营养餐[10]。预防高尿酸血症的饮食治疗原则有[11]: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每天饮水2000mL以增加尿酸的排泄;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多吃粗粮,选择性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定期检查。

3.2高血压不同BMI新生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即BMI对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影响。血压正常8576人,高血压590人,检出率为6.44%,男生高血压499人,检出率为10.84%,女生高血压91人,检出率为1.99%,男生高血压检出率是女生的5.45倍。原因可能与男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酒、高脂肪食物以及贪吃贪睡、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有关,而女生对外表比较重视,有意识控制体重,注意饮食且生活比较规律[12]。高血压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针对已患高血压学生,学校应定期随访和测量其血压水平,与其签订相关健康协议,嘱其积极治疗检查,随时与医院保持联系,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意外情况发生[13]。

3.3谷丙转氨酶增高

第4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营养科学;健康教育;饮食习惯;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53.2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588-02

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状态,甚至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探索适合他们的营养教育方式和内容,笔者对南京市2所中小学学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营养宣教干预,现将营养宣教的效果评价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南京市某实验中学初二年级、某小学五年级所有学生共311名(男生161名,女生150名)作为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营养宣教干预;同时在南京市另选1所中学和1所小学,选择初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所有学生共222名(男生128名,女生94名)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营养宣教。干预前对所有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干预活动后,使用同一问卷对所有学生进行再次调查。

1.2 方法

1.2.1 营养宣教 针对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由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师制定教学讲义。在学校医务室的组织下,在干预学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青春期营养与健康”,主要介绍青春期营养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主要内容;“肥胖的预防”,主要介绍肥胖的现状、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主要介绍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宣教期间发放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每次营养宣教时,要求班主任必须到场,以便维持教学秩序。

1.2.2 问卷调查 参照国内相关资料[1-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而成。问卷包括中学生问卷和小学生问卷2种,每种问卷都由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2个部分组成。答卷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3份,有效应答率为96.3%。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再用SAS 8.12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经χ2检验,营养宣教前后,干预组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中小学生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饮食行为 经过营养宣教,干预组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由91.5%上升到9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58);中学生每天吃早餐比例由82.0%上升到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2)。对照组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比例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学生食物的品种也有所改变,干预组学生饮奶的比例显著增加,每天吃鸡蛋的小学生比例也有显著增加。见表2。

2.3 卫生习惯 营养宣教前后,干预组小学生饭前洗手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小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剩饭菜情况 干预组小学生在营养教育后剩饭菜情况有所好转,而对照组小学生有更多的人偶尔剩饭菜。但干预组中学生与对照组中学生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饮水及其他 经过营养宣教,干预组学生日常饮用水主要是白开水的小学生由原先的58.9%上升到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P=0.01);中学生由64.6%上升到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0)。而对照组日常饮用水主要是白开水的小学生由58.6%下降到48.6%(χ2=2.19,P=0.14),中学生由51.7%上升到52.6%(χ2=0.02,P=0.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营养宣教前后,干预组中小学生吃零食的习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小学生在营养教育前后吃零食情况没有显著变化。

将不吃2种及2种以上常见食物的行为定义为偏食,营养宣教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小学生偏食比例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小学生偏食在营养教育前后变化不显著。

3 讨论

营养知识教育是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众所周知,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一个知识-态度-行为转变的过程,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不良饮食行为,到了成年期就难以纠正。因此,学习营养知识的最佳时期为中小学阶段,尤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为佳。目前南京市仅有部分小学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且其中的营养知识教育很少。Reinehr等[4]认为,学生的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年龄与在学校所受的营养知识教育。基线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普遍贫乏,所有问题回答正确率均没有达到50%;但经过为期3个月的营养教育后,干预组营养知识正确率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没有变化,仍然维持在基线水平。表明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营养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营养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营养宣教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还应该能让学生在日常的膳食行为中充分应用这些知识,并且改正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宣教,学生在每天饮用牛奶、吃鸡蛋以及饮水习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另外小学生的剩饭情况以及饭前洗手情况也有较大改善,但中学生变化不明显。提示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小学生改变不良习惯比中学生更为明显,这可能由于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并加以应用。然而对于其他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特别是偏食、挑食以及经常吃零食等改善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营养教育时间过短,营养教育方式较单一所造成的,如果采用形式更加多样的教育方式,如网络、影像等形式,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本次干预受条件限制,只进行了一般的讲座。

营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营养教育是改善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选择平衡膳食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从南京市来看,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整体水平偏低,营养教育的普及面不够广,建议社会相关部门应把营养教育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中,采用多种途径(如电视、报纸、社区宣传、讲座等)进行营养宣教,以达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李滢,翟凤英,常素英,等.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调查与分析.卫生研究,2002,31(6):454-456.

[2] 徐斌,李永进,马洪波,等.初中生营养知识及早餐行为的现状调查.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24(1):21-23.

[3] 汪思顺,王锦喻,卢启良,等.贵州省中小学生及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1):58.

第5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病人;膳食意识;临床营养;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膳食模式和饮食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多的是根据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选择食物,很少有人从营养角度考虑日常膳食,以至疾病谱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增多。病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以及疾病和药物的影响,以至口味改变、食欲不振,更影响了对食物的选择,对饮食要求的随意性很大,饮食行为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往往从个人口味而不是从营养价值来选择食物,出现了营养师科学配置的膳食却比不上医院外小食店的膳食受欢迎的情况。我们对本院普通饮食120例病人和治疗饮食的52例病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1、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的对象

2010年10―12月先后3次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普通饮食病人120例、治疗饮食病人52例。普通饮食组:男68人,女52人。年龄:15-8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3人,初中以下47人。来自主城区71人,各区县城镇及以下49人。治疗膳食组:优质低蛋白饮食11例,糖尿病饮食23例,低盐低脂饮食18例。

2、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的方法

经过反复讨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力求简单易懂,由配膳员逐个对病人进行调查,一般由自己填写,不会填写者由配膳员询问并代替填写。

二、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的结果

1、120例普通饮食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结果:了解什么是均衡营养46人,占38.3%;知道营养不足或过剩会不利疾病康复55人,占46.3%;知道所患疾病适合吃什么40人,占33.3%;选择食物的标准上,合胃口(好吃)112人占93.3%,价格101人占84.2%,方便93人占77.5%,对疾病有好处52人占43.3%,安全卫生41人,占34.2%;认为患病后需加强营养108人,占90%;常增加的食物是,肉汤类102人占85%,保健滋补品66人占55%,蔬菜水果类43人占35.8%;认为患病后要“忌口”68人,占56.7%;“忌口”食物,豆类及制品77人占64.2%,鱼类70人占58.3%,蛋类49人占40.8%,鸡鸭肉60人占50%,牛奶38人占31.2%。

2、46例治疗饮食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结果:了解所患疾病需控制饮食28人,占60.9%;知道控制饮食的具体方法13人,占28.3%;知道不控制饮食会加重病情16人,占34.8%;难于接受治疗饮食28人占60.9%;难于接受原因,难吃(口胃不合)31人占67.4%,吃不饱15人占32.6%,营养不够13人占28.3%,品种单调25人占54.3%;进食治疗膳后又另加食物22人,占47.8%;另加食物的品种,肉汤类18人占28.3%,小吃类13人占28.3%,保健滋补品16人占34.8%,蔬菜水果类15人占32.6%;出院后能坚持控制饮食12人,占26.1%。

三、病人膳食意识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

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病人的膳食意识中营养概念非常淡薄。只有不到40%的病人对营养知识有所了解。大多数人是以自己的饮食习惯来选择食物,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会考虑食物是否对自己的病有好处和是否卫生。有90%的病人认为患病后要加强营养,但盲目的增加肉类,盲目地追求保健滋补食品,认为只要吃得好就会健康。而对于豆类及制品、鱼、蛋、牛奶等食品却认为是“发物”,易上火。据近期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膳食不平衡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一些慢性病如: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近年来急剧增多,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8.8%,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6%,血脂异常为18.6%。因此提高人们对膳食与慢性病,饮食与健康的认识,科学的选择食物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2、对需膳食治疗及营养支持的病人缺少人性化管理。往往是医生开了治疗膳食医嘱,病人床前也挂了膳食标志牌,但病人并不知道治疗餐的含义,吃不吃治疗饮食对疾病有什么影响等。从调查显示虽然有60.9%的病人知道要控制饮食,但却只有28.3%的病人了解控制饮食的具体方法;只有34.8%的病人知道不控制饮食会加重病情,因对治疗膳的不了解,60.9%病人表示对治疗饮食而难于接受,47.8%的病人进食治疗膳后又另加食物。

3、目前临床营养工作大多偏重于病人的营养支持,而忽略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病人在医院住院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没有教会病人饮食自控技能的话(从调查显示只有26.1%的病人出院后能坚持控制饮食),营养支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起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我们知道,饮食对人的影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医院临床营养专业工作者,了解病人的膳食意识,可以启迪我们怎样去校正临床营养专业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四、加强病人膳食意识管理的对策性措施思考

由于饮食习惯、环境改变以及疾病和药物的影响,使病人口味改变、食欲不振,影响了病人对医院膳食的认同。作为营养专业工作者,如何根据病人的膳食意识,使病人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健康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好病人营养膳食宣教工作。从发达国家和香港各大医院营养工作看,他们既重视营养支持,同时又花了很大精力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针对各种疾病在各病房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帮助病人建立适合自己疾病的饮食习惯。由此看出营养宣教和营养支持一样重要,把对病人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科学的、适宜自身的饮食习惯是营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营养膳食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主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基础,宣传合理、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患者掌握合理、平衡膳食的基本内容与常见方法,掌握饮食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营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上,可采取举办营养知识讲座、发放营养保健知识宣传小册子、布置营养知识专栏橱窗、与同病种的病人交谈、为病人提供现场营养咨询及指导营养制作、开设营养门诊、提供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饮食指导等,从而使病人获得健康饮食知识,提高营养认知水平,建立适宜的健康饮食习惯。

2、提供多样化的适宜于病人健康需求的营养饮食服务。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现状及疾病的特点和疾病谱的变迁,“以病人为中心”重新设计医院新的饮食模式,制定出台暨符合营养治疗与保健要求,又适合个性化饮食需求的膳食食谱,规范各种菜肴主、配料比例及烹调用料用量的标准,做到食谱制定和菜肴供应之间科学化、规范化,在保证营养治疗原则的情况下,注重不同地方、不同口味的结合,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地方饮食习惯及有特殊饮食嗜好的要求,进而使病人能愉快的接受,提高治疗饮食的依从性。增加对营养工作的认同和理解,配合完成营养支持和治疗,提高治疗饮食的就餐率及营养治疗与支持效果。

3、加强医护人员及营养食堂人员临床营养知识与技能培训对临床医护人员,要普及临床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增强科学的营养意识,协同做好病人的营养卫生知识宣教,共同努力把临床营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供病人膳食营养工作的营养科要加强科室的自身建设,科室管理人员、营养师等有关人员要自觉进行营养学、食品卫生等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术培训与交流,对医院营养学科的发展趋势,现状和进展以及医院营养膳食种类、营养配膳原则等要有所把握和了解,从而有效地加强医院营养膳食、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营养食堂要提高烹调技术,多使用易保持食物营养成分及易消化的蒸、炖、煮、烩等烹调方法,使烹调出的菜肴既具有色、香、味、形,又符合营养要求。

综上所述,了解病人的膳食意识,重视病人膳食意识的管理,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科学的、适宜自身的饮食习惯是医院临床营养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也是我们营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病人也只有得到了康复要求的营养支持,才能增强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医疗缺陷的发生率;病人满意舒心康复快,学到防病治病的营养知识,这也就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同样,营养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就提高了医院的实力和知名度,进而也就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我们有责任让病人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科学的、合理的选择食物,消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生的基础,运用营养与食品卫生这门科学为病人提供一种新的、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应军,梁菀,马文芳.病人膳食满意度与医院膳食管理.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

[2]蒋志雄.住院患者的膳食营养管理.柳州医学,2007,20(4).

第6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对瑜伽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概述。瑜伽饮食是瑜伽体系重要的一部分,从瑜伽饮食与中国饮食的区别,瑜伽对食物的分类及瑜伽的饮食特点及瑜伽倡导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瑜伽饮食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关键词 瑜伽饮食 食物 素食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并在全世界流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瑜伽文化博大精深,瑜伽饮食在整个瑜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瑜伽热风靡各大小城市,很多瑜伽修炼者在练习瑜伽体式的同时,更重视瑜伽饮食,本文试从瑜伽饮食的特点及原则来研究瑜伽饮食的理念,深入了解瑜伽的思想和瑜伽饮食文化。

一、瑜伽概述

瑜伽这个词源于梵文,在梵文中是统一、祥和的词根,是指把一切都统一在一起的意思。广义的瑜伽是指自我与原始动因的统一与结合(自我指人这个主体,原始动因指宇宙乾坤、大自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等贬义的起因和运行规律)。狭义的瑜伽指对新的变化的控制。现义的瑜伽人们理解为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的一种健身术。

瑜伽在中国的起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的。瑜伽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从此中国瑜伽开始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在中国的瑜伽大师们看来,只要心中自然,纯净,行走坐卧,起居饮食,全可以是瑜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因为每个人都是宇宙深处的阿特曼,是梵,是幻化,是短促和永恒[1]!瑜伽在我国真正流行起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瑜伽大师柏言忠和其弟子张惠兰通过电视媒体和书籍介绍了瑜伽的练功方法后,瑜伽开始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张惠兰被喻为中国的“瑜伽之母”。瑜伽体系中包括法、唱诵、冥想、饮食等,饮食在瑜伽的整个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瑜伽的饮食特点

(一)瑜伽饮食与中国饮食的区别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差异,这形成了饮食上的风味各异,并且我国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也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中国烹饪讲究美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精湛的技术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精神享受。不仅如此,我国烹饪还很注重品味情趣,对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如“全家福”、“鸿门宴”等。

瑜伽提倡人们过健康、纯净的生活,饮食是人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瑜伽理论认为,人的生活习惯会直接改变人的饮食习惯,而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最终影响人的肉体和精神状态。瑜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一样都很健康,让人们健康、快乐地活着。因为有这样的理念,所以瑜伽理论主张食用自然、易消化、简单没有经过加工的完整的食物。瑜伽练习者都有一整套的饮食观,他们只选择对自己身体、心智、灵性有益的食物和进食方式。这些食物绝大多数是素食。这是几千年来研究瑜伽科学的人积累下来的经验。食品的种类、质量和进食方式直接影响人的肌体和精神状况,因此瑜伽推崇健康的素食,但不是勉强。肉类大多显酸性,肉类食品对比素食更难消化,过多摄入此类食品会导致体内毒素增多,身体免疫系统下降,只要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均衡的摄入人体真正需要的营养成分,吃素使身体更健康、心情更舒畅。

(二)瑜伽对食物的分类

在印度的传统瑜伽理论里,宇宙是受到三种力量所影响的,悦性力量、变性力量和惰性力量。悦性力量赋予万物生机和喜悦,变性力量赋予万物不定善变,惰性力量赋予万物慵懒怠惰与死亡。想要用食物增强生命力并转化成优质能量就必须远离惰性力量、变性力量,接近悦性力量。瑜伽把食物对应地分成三类,即悦性食物、变性食物和惰性食物[2]。

1.悦性食物

悦性食物指富有悦性力量的食物,色香味美,富于营养,很少选用香料和调料,烹饪方法简单,食用后极易消化,在体内不易堆积毒素,消化后在身上产生的能量使身体变得健康轻松和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同时产生博爱的胸怀,有益身心,让心灵处于平和与稳定[3]。

2.变性食物

变性食物指富有变性力量的食物,能够提供能量,有益身体但不益心灵的食物,食用后在身上产生的能量,会使人身心变得好动,若食用过多,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甚至产生不良情绪而失去镇静平和。

3.惰性食物

惰性食物指富有惰性力量的食物,食用后在身上产生的能量,使人嗜睡、昏沉、不安,身体易生倦怠、身心变得粗鲁,产生慵懒和不可遏止的欲望,缺乏生命力和开创力。

悦性食物最容易转换成悦性力量,变性食物容易转换成变性力量,惰性食物容易转换成惰性力量,因此食物的摄取将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体态、心理和灵性等状态,所以整体瑜伽的锻炼,除了练习瑜伽法健全身体机能外,尚须注意饮食的摄取。因此瑜伽理论建议选择食物时:应多吃悦性食物,少吃变性食物,不吃惰性食物。

三、瑜伽的饮食观

瑜伽的习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要练习法,还要有精神理念、生活起居、饮食方式等层面的配合。瑜伽理论主张食用简单自然的食物,即使是最有营养的食物,如果你身体无法接受,那么它对你而言就不是健康的食物。

过量饮食会使身体变胖和过重,过少进食则使营养不良身体变得虚弱,要平衡饮食身体才会变得更健康。身体不仅需要营养的数量,而且需要恰当比例供给体细胞营养质量,这样才会使其具有生命力。瑜伽提倡健康的饮食观有以下几点:

(一)保持食物营养的平衡性

瑜伽主张平衡的饮食,应选择富有营养的食物,因为食物的合理食用可以使能量和活力得到增强和保持。此外,食物营养的平衡还应注意酸碱度的适中,因此淀粉、蛋白质、脂肪三大酸性类食物我们应尽量少食,而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的食物,以求中和而达平衡。新鲜的水果、蔬菜含有各种丰富的维生素,能提供给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能帮助身体清除垃圾,排除身体毒素,而且经常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能帮助练习瑜伽的人们达到更好的效果,食用它们便于生命之气在身体中顺畅地流通。

(二)选择自然、新鲜而没有加工过的食物

瑜伽的内涵里本就有“平衡、自然”之意,除了饮食要均衡、多样性外,自然的饮食观也是瑜伽饮食的重要特点。许多人错误的认为,瑜伽饮食清淡、素净,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而且长期吃清淡的食物还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的后果。事实上,科学理论和医学研究证明,正确的瑜伽饮食习惯是十分健康的,它能保证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必需营养成分: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矿物质等。

瑜伽饮食尊重食物的原始状态,尽可能减少调味用料甚至无油的简易烹饪法,品尝这些食物的原貌与原味。瑜伽认为人吃东西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生命之气”,而自然的绿色食品本身已从大自然中获取了阳光、空气、水分中的生命之气,所以瑜伽食物首选自然食物。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瑜伽提倡素食,但你不必强迫自己马上停止吃肉食,瑜伽饮食并不是十分牵强的改变,你可以由原来每餐必须吃肉食减少到每天吃一次,然后尝试每两天吃一次到一周吃一次肉食,逐步减少食用肉食的次数。突然改变饮食则不符合规律,因此也很难坚持。此外,每次烹调食物都应以自己的食量为度,不要做过多的食物,因为吃剩的食物要重新加热,而重新加热的食物也是瑜伽食物中十分忌讳的,这会失去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甚至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大量的毒素,人们食用了这类食物身体会产生很多毒素。

(四)饮食应适量且多样

饮食不要吃得过饱,七分饱为宜,这样身体感觉轻松,有活力和精神饱满。吃下大量的食物远比吃少量食物容易多了,一个健康的胃大约只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当我们吃下太多食物,把胃拉扯得过大,又塞得满满的,会让消化过程受到很大的阻碍,就像加了太多煤炭,没有留些空气助燃,反而会阻碍燃烧。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我们对食物的摄入过程中,应注意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对于饮食的需求,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如果只在乎自己舌头的感受,人很容易有偏食的现象,从而有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或者因身体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而出现各类症状。

(五)瑜伽断食法

断食法是瑜伽修行者常常实行的。断食使人体内的器官得到休息,人的精力更加旺盛。远古时代,瑜伽修行者通过这种方式来净化身体和精神,从而达到最高知觉状态。断食法是另一种对抗和驱除身体疾病而达到自愈的方法。当人生病时没有胃口,其实就是消化系统做出的反应,如果能让消化系统得到暂时的消息,身体就会自行排毒。

断食不是绝食或挨饿,它有一定的步骤。比如从周六的早餐开始先减食后断食。减食期应以纤维多的蔬果汁为主,减少或不摄入以往的三餐食物,同时大量喝水,如果想增加排毒效果,喝加盐的柠檬水是更好的选择。可以在断食的第二天,用清水或加盐的柠檬水来代替一日三餐。下一周的周一是复食的日子。复食后不能马上回归正常食量,否则会让你前功尽弃,还容易伤害消化系统。最好先从柠檬水、少量香蕉、蔬菜、全麦面包等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其他食物以及增加食物的量[4]。

四、结论

从以上可知,饮食在瑜伽体系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练习瑜伽只有身体的运动而缺乏思想与食物选择,则是不完整的。瑜伽理论认为,我们食用的食物是有灵性的物质,不同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不同性质的能量,食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状态,如果没有正确的饮食观,就有可能对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

瑜伽饮食观认为只要合理搭配,瑜伽者就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瑜伽素食是瑜伽术整体观的一部分,信奉瑜伽的素食者除素食以外每天还需完成其他的强化身心健康的修习,即素食只是瑜伽人生活组成的一部分而已。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表明,吃素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多的益处。保证定期享受素食主义的生活,不但可以让肠胃得到清洁,排除体内毒素,也能体验到绿色食物带给我们的自然感受。如今,吃素已经被新素食主义者推崇为一种时尚,“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聪明、吃出文化”,这是他们追求的新目标。瑜伽吃素不仅仅是保护动物和仁慈的信仰,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贴近自然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 韩俊.瑜伽初级教程[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

[2] [印度]维亚萨著,[英]帕布帕德,嘉娜娃译.薄伽梵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门诊病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门诊健康教育方式,结合中医学调摄精神,合理适度的运动,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切断病邪途径等治未病的理论,开展门诊病人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理论 门诊 健康教育

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把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引入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门诊病人的特点

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病人停留时间短;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1]。

2 门诊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门诊病人的特点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通过候诊教育、口头讲解、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接诊教育、门诊咨询教育、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就诊患者的需求。

3 应用中医学理论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

3.1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健康。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3.2合理适度的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即可健康长寿[2]。

3.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说明疾病与饮食是有关系的,也是“治病必求其本”的体现。“药以却之,食以随之”,所吃食物是治疗疾病的,通常称之为“食疗”,使“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做出适当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3.4切断病邪途径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诸病源候论》[2]曰:“人感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外伤和虫兽伤等。

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到秦代时,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洗”的好习惯。如《礼记内侧》曰:“鸡初鸣,咸盥洗”;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元代《饮膳正要》云:“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

中医学从顺应自然、节制饮食、养阴护精、调畅情志等方面重视疾病防治的整体调节,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精辟的摄生康复之道,这些能有效地融于防治,促进健康,并提高患者、家属及相关群体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健康行为,使身体、心理、社会诸多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因此,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引入门诊健康教育中,可发挥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第8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糖尿病专科护士在课前根据患者个人资料计算出每例患者每日总热量及餐数,每餐主副食摄入量,三大营养素比例等,打印出营养食谱。③每次饮食实践课前1d,糖尿病专科护士集中讲解糖尿病饮食目的,如何进行食物交换份和怎样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膳食。让患者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计算当日的饮食热量、晚餐的饮食热量,并将答案交给糖尿病专科护士,由糖尿病专科护士予以审阅、修改、指正。打印资料要求在授课后交给患者阅读,责任护士督促患者阅读自习资料,随时答疑。④每次饮食实践课集中授课1h,邀请患者到食堂现场观看糖尿病餐的烹饪过程。由营养师与糖尿病餐的烹饪老师一起接待患者,糖尿病餐的烹饪老师现场烹饪,营养师在一旁用专业工具进行讲解,如用盐勺控制盐的入量、食物烹饪的先后顺序、高汤应用等。⑤饮食烹饪完成后,请患者共同品尝糖尿病餐,糖尿病专科护士逐一询问患者饮食味道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与患者心目中的认识一致(如糖尿病饮食传统意义上讲为清淡饮食,患者自我感觉是否真为清淡)。两组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每月电话随访1次,期间患者可以随时电话咨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评价方法在入组时及第3次随访时调查两组患者饮食知识和饮食行为情况并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①糖尿病患者饮食知识和行为量表参考相关文献[6]设计修改而成,其Cronbach′sα为0.76。量表分成3部分,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糖尿病饮食知识分量表(共20个条目,用以测量患者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采用是非题作答方式,答对得“5分”,答错“0分”,满分为100分)、饮食行为分量表(共20个条目,用以测量患者的饮食行为情况。采用1~5级评分,分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级,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满分为100分,>80分为饮食行为好,且总分越高饮食行为越好;60~80分为饮食行为中等;<60分为饮食行为差)。②生化指标检测:安排专职护士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重指数;测量血压;检测FPG、2hPG评价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12.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此次健康教育方式是小组模式,我们限制参加人数,一方面给患者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减轻专科护士上课辅导时的压力,以帮助患者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英国的糖尿病饮食教育主要为小班教育[7],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来完成,其特点是注重具体的细节问题,以小型化、个体化教育为主,一次授课最多不超过10人。其次,新的健康教育方法更注重个体化,在授课前,专科护士给患者打印1份营养食谱,这份食谱根据每例患者的资料量身定做。在上课时,让患者计算自己的热量,比传统的讲授知识更能抓住患者的注意力,让教与学及时的更好的得到反馈。研究表明,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更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8],与本研究结论一致。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饮食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常规健康教育只注重向患者灌输知识,以患者知识掌握的多少衡量健康教育的效果。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病程、对糖尿病饮食的理解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也有区别,将掌握的知识能否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差别也很大[9],对患者饮食行为的差异也很大。有研究表明,很多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知识,但在行为改变上做得并不到位,尤其是饮食、生活方式和心理方面[10]。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11]。

有研究显示,与实施单纯的理论讲述和讲解知识为主的健康教育,实施包括行为改变的教育可取得更大成效[12]。糖尿病的饮食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教育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教育大幅提高,但将掌握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更加重要。Cox等[13]通过对457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虽然75%的患者接受饮食知识教育,但是接受过教育的人中只有不到50%的患者能遵从饮食教育。就饮食教育而言,临床普遍使用的集中大讲课已不能很好满足患者饮食自我管理的需要,开展个体化、有针对性,结合患者接受能力的饮食教育对临床进一步深化糖尿病饮食教育有重要意义[14]。标准化饮食课程采用一听、二算、三看、四尝的方法,对糖尿病饮食无论从感观到理性都有认识。一听,听老师讲课,了解饮食课程;二算,算自己到底吃多少热量的饮食;三看,看糖尿病饮食怎么制作,怎么放油和盐;四尝,品尝糖尿病膳食味道,淡到什么程度才是标准。有了这4个标准,糖尿病患者就可以按照“模板”自发地进行饮食学习和模仿。这种教育方法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也不是被动地灌输,是真正把糖尿病知识转化为饮食行为,是理论联系实践。只有不断地改进饮食行为,才能培养患者的自护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最终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维持良好的代谢控制水平的目的[15]。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血糖控制指标的影响表1结果显示,标准化饮食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饮食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对血糖等代谢指标产生积极的影响。何健敏等[16]的饮食实践课,吴素琴等[17]的饮食示范餐教育,童立纺等[18]的饮食标准化治疗方案的研究均显示饮食治疗对血糖的改善产生相似的治疗效果。标准化饮食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指导,并将实际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在日常行动中,以提高患者的饮食行为。本研究中,通过标准化饮食健康教育,患者的饮食知识有大幅度提升,通过饮食实践课和课中练习、课后强化自习,患者的饮食行为发生明显改变,患者反映以前一直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清淡饮食,导致糖尿病餐的行为习惯很难保持,也不敢外出就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结果是饮食行为不能有效的保持,导致血糖波动。自从参加饮食实践课,患者与营养专家面对面交流饮食制作方法,明白原来糖尿病餐一样可以美味,许多饮食小窍门也让患者对饮食行为的保持有了信心,外出就餐也不再害怕,这些良好的就餐行为习惯也最终让他们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鉴于本次研究受研究时间和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只针对本院住院糖尿病患者开展饮食干预分析,对于门诊、社区等糖尿病患者未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教育效果观察和研究,饮食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认为,糖尿病的教育效果会随着时间阶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短期强化教育会对患者的糖尿病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升,行为改变也会非常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月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会有所降低,行为改变也会有所倒退[19]。本次饮食研究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随访只有3个月,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患者的饮食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与随访。

作者:陶静 胡鹏 徐蓉 曾

第9篇:饮食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欲望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对个人身心健康更加重视,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健康体检逐渐成为门诊工作的重要内容[1]。通过体检发现了许多健康隐患,如通过血生化及血压的测量等检查,发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他们普遍具备“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中的一项或几项。面对这些不同的高危群体,如何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其更多的了解掌握疾病的常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止发展成为器质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作用[2]。本次调查针对体检人群的健康体检表进行分析汇总,对其中的“三高”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探索健康体检在疾病预防中所起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2006年~2007年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3个单位职工,共1 000人,其中男682人,女318人,平均年龄(49.4±8.7)岁。

1.1.2 通过首次体检,筛查出“三高”人群的资料。将其中同时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646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提前通知体检人员在体检前3 d控制饮食,禁止进食动物脂肪,低盐少油,不饮酒,早晨空腹检查。对每一位体检人员进行血压测量,作心电图、腹部彩超、化验血三脂、血糖。

1.2.2 对“三高”人群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23人)与实验组(323人)。其中对照组的人员只进行首次体检和1年后的第二次体检。对两次体检结果进行比较,具体指标选取包括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糖五项。对实验组的人员首次体检后,采取干预措施,包括:体检后随访;发放健康处方;制定健康指导方案;一季度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干预生活行为,倡导合理膳食、运动调节、心理指导、戒烟限酒,1年后对实验组人群进行血糖、血脂的检查。

1.3 统计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照两次体检结果进行分析。

转贴于

2 结果

干预前后体检结果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体检结果(略)

*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指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3 讨论

有资料显示,不合理的饮食是造成高血脂的主要原因,是引发高血压、高血糖的部分原因。短期内改善饮食,即合理膳食加运动调节可以改善血脂代谢[3]。本次调查针对病因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体检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信息的传递。例如对实验组人群选择饮食、运动方面的健康知识进行宣教:①低脂饮食;②植物油饮食;③避免动物内脏饮食;④定量饮食;⑤戒烟限酒。⑥每天1 h慢跑等有氧运动;⑦心理指导。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个体化方案,结果显示,实验组人群血脂改变的效果明显。

健康体检的随访工作除完成健康知识的传递外,同时具有行为的监督作用。通过不定期的随访与定期的健康讲座,提高了人群的遵嘱率。促使人们改变饮食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育锻炼。在综合干预下,实验组人群对健康生活方式首先有知识方面的提高,其次增加了意识上的认同,但在行为的改变上还需要长时间的健康教育与监督。

综合的健康体检工作使得受检人群在生活方式上有所改变。通过合理饮食、持久且适当强度的运动量的锻炼,减轻了高脂血症,改善了血脂构成,纠正人体生理、生化代谢失调,在生理指标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血脂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高血压、高血糖的长远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在本次健康体检与随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人际传播效应,尽管只是对体检的部分人进行健康指导,他们的家属、邻居、同事、朋友不同程度上也得到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因而,健康体检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工程,将对宣传健康理念、树立科学健康观、培养科学生活方式起到积极的作用,对预防疾病、延缓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文娟.谈健康宣教在健康体检中的意义.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3):2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