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精选(九篇)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

第1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比重,其教学水平关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成形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养成。高校校园文化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加强互动对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教育与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进行校园文件建设中,应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高校校园基本特色及实际情况,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先进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原则。高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学环节应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其次,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软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部气质,对校园文化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软环境培养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其实质作用。再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社会主流文化及正确观念,摒弃陈旧腐朽观念。校园文化有先M与落后之别。先进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教育部有明确规定,高校应以爱国、集体、社会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加强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不断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及传统文化,力争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应作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应结合当前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力争实现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养成。

首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确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主要的思想动力及精神追求对学生成长及成才具有关键的作用,其将激励与指导大学生向着自己目标而奋进,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及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熏陶与滋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应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及公民意识,以便其在毕业后更好适应社会大环境,对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并为大学生基本观念及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但是,当前时展速度迅速,各类思想及观念变化日新月异,各类思想及观念不断渗入大学校园,对学生成长造成极大的困扰,其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预期的危害。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内涵将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养成。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政治理论说教,缺乏文化内涵,内容空洞,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融入和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校园文化层面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树立政治信仰,实现价值观塑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现文化自信,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借鉴和融合,最终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策略

1、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高校文化建设

前面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思想理念,以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为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正确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定期在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宣讲活动,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认识社会现状,促使大学生养成正确观念。

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协调

目前,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并加入各类思政观点,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连接纽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如在思政活动中,加入热点事件并组织讨论,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适当加入学生生活事项。通过持续的活动组织,学生的意识及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人员队伍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高校内部应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意识,借助校内党政机关共同建立高效队伍,以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反映了大学生思想倾向,高校可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历史、文化等特点,结合时代需要,继承和发展校园文化优良传统,形成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教育必须推行与加强的主要课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其作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宋向华,张学书.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3.S4.

[2] 王焕斌,查玉喜,史志远.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4.

[3] 金文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6.

[4] 任晓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32.

[5] 陈鑫.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12.5.

第2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对教育哲学的漠视,是一种狭隘的缺乏哲学素养的错误教育观。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来说极其重要,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发展教师的理论思维。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教师的教育应以多元博学的思想知识为基础,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王国维认为,教师要重视旨在探讨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人文教育,要培养人格独立的人文旨趣。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师是与时俱进、富含时代特色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石中英语)。相反,不具备起码哲学素养的教师就把握不了工作核心,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容易陷到“事务主义”里边去。而且自己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实际上,任何领域成功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与技术,他们会寻求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发展教师的理论思维

第3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以及目标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因而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等积极作用。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途径包括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实现两者良性互动以及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两者有效对接。

http://

关键词 :优秀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76-05

作者简介:赵丽娟(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因此,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无论对于企业人才储备还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文化及其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

企业文化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层(器物层),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如企业名称、标志、物质环境、产品特色、技术工艺品设备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层,主要包括一般工作和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以及企业风俗;最内层是精神层(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企业宗旨等。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辐射功能。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用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分别存在于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仍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而言:

1.从价值取向来看,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内以员工为中心,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充分调动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对外则以客户为中心,坚持“顾客就是上帝”,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千方百计地了解顾客需求,竭尽全力地满足顾客愿望。

同样,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高职学生的精神关怀,尊重他们的特殊利益、愿望和需要,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引领高职学生主动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行业、企业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完善人格和合理行为模式。

2.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朝着共同的企业目标而努力。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是企业以文化手段对员工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树立员工“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的过程,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运用启发、动员、教育、激励、批评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进行科学引导,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承担社会、历史使命,凝聚力量,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3.从发挥作用的过程上看,两者都包括知、情、意、信、行的培养

企业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即精神层、物质层、制度-行为层,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管理模式:依托物质的、精神的或制度—行为的企业文化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形的或无形的渗透,引起员工主体主动认知和反思,推动员工思想、态度和情感的转变,并最终落实于符合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上。因此,企业文化包含了对员工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的培养。

同样,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下,高职学生内在知、情、意、信、行等各要素不断成熟、均衡发展的过程。

4.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势头。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行业和企业输送一线实用型人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然与社会特别是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优秀企业价值观可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绝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企业利益观、经营观、劳动观、市场观、进取观、成功观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应该是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在企业利益方面,能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在经营观方面,坚持诚信为本,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劳动观方面,使企业员工付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市场观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确对待市场竞争与合作;在进取观方面,积极追求进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等。

这些优秀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职业价值倾向,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劳动观方面,“以人为本”的劳动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将劳动的过程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道德意识、道德规则、道德行为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企业家的道德素质、良好的企业—员工关系、协调的企业—政府关系、诚信经营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等六个方面。

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企业家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高职学生自觉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诚信经营的企业道德理念与高职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而良好的“企业—员工—政府—社会”道德伦理关系,则可以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企业—国家—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三)企业勇于创新的理念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勇于创新的理念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和制度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营销和广告创新等丰富内容,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企业勇于创新理念必然包括持续学习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加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鼓励自主创新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激发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自主创新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企业创新理念最终要落脚于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动之上。同样,这些企业创新理念能够以口号的形式激励高职学生不断创新,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发扬怀疑精神和首创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动力。

(四)企业合作共赢的理念可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企业合作共赢理念既是企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关系两个方面。就企业内部而言,倡导适度竞争的和谐理念,培养员工合作共赢理念,打造团结一心的企业团队;对外公共关系,表现在与其他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积极主动开展双赢、多赢式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企业实力。

企业合作共赢理念落实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学习上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在班级管理中,合作共赢理念可培养高职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在生活中,合作共赢理念可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为日后尽快融入工作团队之中做好准备。

(五)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优秀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本管理。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适合人性要求,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调动人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反,人本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培育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和团结共进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仅享有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报酬的满足感,而且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获得尊重的自我实现感。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五个层次。

将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情感管理和教育可培养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情感,为将来适应并胜任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民主式管理和自主管理可培养高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前预演职业行为,在自主管理中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能够培育高职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成长的文化氛围,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三、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途径

(一)为我所用: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1.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优秀企业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如优秀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道德观、勇于创新理念、合作共赢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内容,均可以引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通过口头讲授、图片展示、播放视频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乐于接受的状态下,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使高职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优秀企业文化。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该正面应对部分企业文化中功利性、狭隘性的内容,对企业文化内容进行过滤和选择,提升企业文化的价值和品质,以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2.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择业、就业指导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实现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指导。在择业指导方面,要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从而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在就业指导方面,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用人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其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3.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建设,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班集体是高职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借鉴企业物质文化标识、用品和环境建设理念,设计班级个性化的班服、班徽等物质标识和教室文化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借鉴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精神理念,广泛开展多种班级活动,如学习兴趣小组、专业技能比赛、班级圆桌会议等,通过活动使班级形成健康向上又独具特色的班级风格,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借鉴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设计和科学管理制度,对班级管理及每一位成员进行量化考评,举行班级竞赛和班级内部成员评比,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品德行为、素质拓展等内容列入考评体系,考评结果直接与班级和每一位成员评优评先相关,以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校企合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

1.加强“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文化和专业技术理论素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同样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参加企业培训,认真学习各种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企业理念,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增强自觉将企业文化引入理论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部分专业课、企业文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请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为学校师生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从中渗透企业文化。

2.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极好时机。带领高职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结合的能力,以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在企业岗位上进行实践操作,使高职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认识到企业团队协作理念、合作共赢理念、科学制度化管理等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按照企业相关要求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员工的职业言行在无形之中向高职学生传递着本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效果要比课堂枯燥的理论讲授好得多。

3.开展校企文化活动互动

校企合作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搭建了向高职学生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例如,由企业牵头主办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大赛,能够很好的宣传“强化技能、勇于创新、竞争合作”的企业文化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举办企业—校园开放日,让学生更为直观并深入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人才观,以明确技能学习和素质拓展的努力方向。

(三)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1.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能够通过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例如,学校主体建筑设计表现鲜明的职业特征,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设计校园文化墙和文化橱窗,展示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各知名企业风采、成就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的画像、个人奋斗史、经典言论等,以此激励在校高职学生向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努力;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实验实训室,集教学、实验、实训于一体,模拟企业车间环境和设备布置,以发挥其教学、实训、生产等多种功能;在教室侧重张贴有关职业技能的标语,在教学楼门口及楼道布置有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标语,在实验室、实训室集中展示企业规范的相关内容,以发挥标语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精神力量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精神、信念、品格等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集合。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使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企业要求结合起来,能够成为广大师生广泛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例如,结合高职自身办学个性从优秀企业文化之中提炼校训,既能传递学校特有的理念、精神、品格,又能彰显校企共同发展的理念,突出学校的职业特征,从而形成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运用企业组织管理文化加强学校领导作风建设,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运用企业科学制度文化加强师德教育活动,致力于良好教风的形成,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运用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企业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

3.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学生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生社团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一方面,借鉴和引用企业非正式组织管理理论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规划、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社团明确工作内容、范围和目标,从而引导社团健康发展,为学校营造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协作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团结互助的社团活动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社团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文化背景开展社团活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仿真校园招聘、校园创业实战演习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传递当代社会、行业、企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理念,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要将企业互助共赢的团队理念注入学生社团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分工合作共赢的快乐,在凝聚团队力量的同时提高自我修养和团队意识。

http://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5.

[2]谢健,奚从清.现代企业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5-39,77,108,147-149.

第4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关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4 [本刊网址]http:∥

当今时代,人们无时无刻处于各种媒介信息包围中,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认知和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推动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和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媒介素养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在我国的现状

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目的是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日益盛行,并被官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并自此得以长足发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抵制、抗拒媒介到解读、批判媒介再到接纳、运用媒介的认识过程。除西方发达国家以外,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有较高的认可度。

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7年,我国学者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国。自此,我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也面世。理论研究的同时,媒介素养就也步入实践,针对大学生、中小学生、政府官员等群体的实践逐渐开展起来,教材、网站等教育资源建设也日渐丰富,相关教育实践项目的试点也逐渐深入。但因为还处于初始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实践仍有不足,一是总体还处于自发状态,政府重视支持还不够力;二是教育实施主体单一,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学者教师团队是主要力量,社会各界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三是由于受前两点局限,受教育者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及开展教育实践的地区不平衡。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准确选择,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成为有创造性的传播者的教育。

(二)二者的内在联系

1.从背景和内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全民性、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二者都是针对全体社会受众,表明其全民性;二者都要在道德层面形成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舶来品,需进行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因此,二者都具有创新性。

2.从教育目的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要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经历批判、接受、理解、参与等模式变迁,有文化保护、思想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其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3.从教育方式来看,二者都强调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实践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发展的实践进行,避免理论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媒介素养教育刚引入我国的头十年,“我国基本上是无社会实践状态下地介绍西方理论、传播西方观念、解读西方做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并采用培训、试点或课程学习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4.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的素质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思想保证。

三、媒介素养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涵盖其领域、功能和形态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的迅速变化和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增加了人们判断与选择的难度,不断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复制、传承功能向超越、创新功能发展,激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主导式、交往式和网络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这些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媒介素养教育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能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抵御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和消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的需要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其中,媒介环境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许多困难,要扩大媒介的正能量,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从外部环境来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措施和政策,需要媒介和媒体从业者加强自律、提升媒介道德标准;从内部条件来说,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即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则是其中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强势推行其社会观念,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支配,淡化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和解读能力,加强本土文化认同。

(四)媒介素养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包括思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等,媒介素养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一)结合前提:政府力量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学界研究呼吁到政府号召的过程,终将媒介素养纳入正规的学校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大多处于学界自发的阶段,虽已有学校开展了相应课程,但数量和影响不够大。因此,需要争取上层的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形成体制内的规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出台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和规范,加强师资培训。

(二)实施主体:师资力量的壮大

目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主要源于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者,他们专业素质较强,但力量单一,如何有效的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经验。因此,需要壮大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一线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课程构建: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在课程构建中,可以围绕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和媒介法律法规知识。

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一是媒介中自主生活的能力,提高人们在媒介生活中自主解决困难;二是通过媒介认知社会和他人,强化人际交往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则是指心理、品德和思想方面的课程安排,帮助人们在媒介活动过程中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情绪的稳定和正常化,同时也包括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教育。

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包括客观性的媒体知识教育和主观性接收和媒介信息的教育。

媒介法律法规知识,在法制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特别是现代各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在媒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5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所谓素质,原指事物的本来性质。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人的素质是由人的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决定的。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作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的思想道德素质,即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品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着的人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后天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养成并不断提高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必需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标准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一)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正因为这样,他们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二)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的,有机地统一。它既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又要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且在二者的共同发展中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克服、融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各种矛盾,从而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淡薄,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加之其授课方式的个别化(以个别课或小组课为主要形式)、自学方式的单一化(一般是独处一室练琴、练声或独自练笔、练功等),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更加追求个性化,因而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而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这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但另一方面则易产生我行我素,不注意自我约束,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具体表现为:缺乏全局、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差;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甚至逃避,集体荣誉感不强;生活、学习上独往独来,自由主义严重;追求个人“实惠”、“名利”,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等等。

(三)纪律性不强。遵纪守法既是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要求,也是衡量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杠杆。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须具有严格纪律性,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校规校纪。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纪律是建立在理想、信念的基础上的,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必然用纪律自觉地约束自己。艺术类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淡薄,加之其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较普遍地存在着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驰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其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时有发生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长此以往,无疑将对其思想道德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三、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艺术类大学生所存在的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有效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努力:

(一)改革“两课”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两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三义”、“三观”、“三德”教育,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讲,“两课”教学的得失,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而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两课”教学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两课”的认识、兴趣及其学习效果,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其一,尽可能做到一门课程选派多名教学经验丰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专任教师穿插担任教学任务,并适当聘请校外有关专家或典型人物进行专题讲座、讲课,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其二,根据“两课”各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开课进程,做到大学期间“两课”教学不断线,并切实保证各科教学内容及课时的全面完成,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并逐步提高;第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把邓小平理论贯穿到“两课”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他们在理想、道德、纪律等方面得到系统而有效的培养与教育。第四,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用历史事实,典型事例和现实的新鲜内容去阐明“两课”理论;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使“两课”教学既内涵深刻,又形象生动,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导向性。既可以极大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两课”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又可以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从教育职能看,社会主义教育都应具有“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作为劳动手段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即所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艺术类教学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道德风貌等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师更易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与此同时,学生较长时间师从专业教师学习,一般意义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更和谐的师徒关系,加之学生对知识渊博、专业和学识水平高的教师强烈的钦敬感、崇拜感和顺从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引导和解决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广大艺术类专业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作为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作用的发挥。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楷模。学生对教师是要听其言,察其行的,如果教师不讲政治,不讲“师德”,不讲纪律,工作讲报酬,接受学生有目的的“馈赠”或校外兼课、兼职过重,都将损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迷惘、混乱和言行上的失范乃至错误,最终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

(三)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经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环境”。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即要依靠教育,又要依靠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在教育基础上的管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直接手段,管理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教育,同样是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服务。就艺术类专业办学而言,由于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且缺乏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如果只抓教育,不对广大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就不可能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预期目的,甚至会造成失误。

为此,我们必须强化管理。不仅要在思想上统一规范,在行为上也要加以约束,甚至采取强制措施。而要实现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干部队伍主要由作风踏实,素质高的专职人员组成,辅之以责任心强的班主任群体。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水平,而且要有较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次,管理工作要做到“三不”。即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浮在表面。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入手,组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目的性强,学生喜闻乐见且积极参与的活动,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其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第四,坚持“严”字当头。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严抓严管、决不姑息,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四)高度重视对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中强调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而要靠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但更需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前苏联霍姆斯基说:“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的不断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如前所述艺术类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其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决不会低于其他大学生。笔者以为,关键是加强其自觉性的培养。而自觉性的养成,又有赖于对学生的“自律”和“自省”教育。所谓自律,就是自觉约束、控制自己;自省,即指自觉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第6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方向、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课程,也是加强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和认同,激发树立爱党爱国伟大情怀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军校教学活动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军校教育面临着课程教学改革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军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以人文本”科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政治思想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观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我国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和社会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深入发展,提高军队学员的思想素质,加强军校学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教育方法,打造高素质高觉悟的学员队伍对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对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时代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技术为军校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资料,丰富知识体系,完善思想政治结构。网络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加深了学生对大千世界各种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潮流的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破狭隘、死板的传统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网络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特别是随着校园网、思政教育网等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多元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军校现阶段的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技术有效推动了各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网络文化。大学生由于思想还不成熟,生活阅历匮乏,缺少坚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对西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糟粕的价值判断能力较低,容易动摇文化信仰,在西方文化中迷失自我,形成西方思想文化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出现质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及党的思想,阻碍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思想危害。另外,在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大部分学生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或多或少地发生偏差,形成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主义,价值取向过于利益化、物质化,一切向“钱”看。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色情、暴力等网络元素容易扭曲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主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他们思想政治觉悟低下,人生理想缺失,危害思想健康。

三、网络时代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策略

1.提高正确识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网络教育,培养军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网络是军校学员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提高信息选择、识别和评估的能力,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确保学生思想先进、科学的有效保障。笔者认为,军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学的力度,使学生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道德是非的辨别标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坚定对党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教师也要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机械式”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思想理论、道德素养等的意识与思考,实施互动式、讨论式与交流式的开放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对思想、信息价值的判别能力与感悟能力。

2.优化教师素质,打造校园网络平台。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有互联网技术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他们政治觉悟的有效途径。因此,网络时代的军校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打造广阔的校园网络平台。第一,提高军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理念,确保教师思想观念的先进性、科学性,积极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党的路线、方针、决议;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注重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技术与能力。教师应当掌握基本的网络计算机操作技巧,适应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开发网络思想政治交流平台,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站,拓宽学员思想政治问题的交流渠道,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四、结语

第7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关键词:阅读名著;中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21-02

在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全部都会运用到名著。古人在治学当中就是以先贤的名著与理论为基础,背诵大量的名著才能考取功名,而在现代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课文还是课外的扩展阅读都引进了大量的国内外名著。名著的阅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操,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视。在现当代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综合声音、图像、视频,等等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然而大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让现当代的语文教师忽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名著阅读的重视正在逐步下降。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如沈从文、老舍等都对于古典名著了如指掌,因此对于阅读名著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降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种多样的读物与阅读方式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充斥在如今的中学生身边,不论是手机、掌上游戏机还是IPAD,等等,都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并且如今大量漫画、网络小说与奇幻魔幻小说的出现,让中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时候面临了更多的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意愿,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量漫画、网络读物甚至不良读物的阅读,让中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极大的不认同,认为模式化的语文学习并不能够体现文学的魅力,甚至与语文教师产生分歧,进一步导致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从而抵制学习语文。

二、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1.语文素养的内容及其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以语文文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表现,语文素养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等。同时,语文素养也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与核心思想。语文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对于文字、词语、语法、句子与段落的教学,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2.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接触与学习语文,因此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阅读是获取知识与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了语文学习中交流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单单靠教材内所提供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引入名著的阅读。首先,通过阅读名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学习到一些语法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以及大量的文学知识,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同时,阅读名著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名著通常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撰写,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文学艺术明珠,其中通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与美轮美奂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名著当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当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谦逊礼貌的传统美德,发扬尊师敬教、爱国为民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中的诗文。在名著当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名著,其中都会流传这大量优美而又富有意义的诗文,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与《西游记》这四大名著当中,就有着大量的优美诗文与语句,这些诗文是学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重要前提,更是让学生喜爱上阅读名著的关键。

2.帮助学生掌握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名著作为全人类文学的精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髓是十分纯粹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而组成名著的重要部分便是其中的情节,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红楼梦》等名著,其中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因此在阅读名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化素养。

3.指导学生领悟名著中的思想观念。在所有的名著当中,都是蕴含着积极向上与正确完善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不论是通过赞扬美德还是批判罪恶来表明其核心思想,名著当中的核心思想都是符合人类社会正确观念的。因此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名著当中的思想观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四、结束语

名著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当中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华与思想观念正是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与影响。因此,通过阅读名著的方式能够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淑萍.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潘家明.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J].文学教育(下),2007,(2).

第8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

更新教育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好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行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当教师的心灵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之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才能驶入成功的港湾。所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受到适当的教育,使人人都能成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观念之一。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数学学习是思维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2.技能操作素质。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3.心理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抓好。成功者不骄傲,失败者不气馁,上课答问题不紧张.考试不怯场,遇到较难问题不灰心丧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创新是时代和国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新是现代人的根本特征。创造能力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见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如下两点:一是注重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操作力等,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好基础。二是充分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新苗。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导致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第9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悄然兴起。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观(即: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是通过执政行政理念的导向、党纪国法制度的制约、言论行动行为的落实的过程,作用于中国共产党人廉洁勤政的思维方法、行动方式、物质生活、精神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推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廉政素养,自觉规范行政行为,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深层资源。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包含着廉政精神、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建设。精神、制度、行为都有其内在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廉政文化是促进廉政建设的无形因素和精神动力,它表明了一切先进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

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行为表现和政治素养。它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要务,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水平上。人的行为表现,是人的文化素养素质的表现:人的行为的变化表现,是人的文化素养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变化过程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素养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升华变化过程的表现,这种文化素养素质越好,积淀越深厚,素质发生的升华变化也就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越能体现。

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个人修养和素养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人,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修养和素养的人。这是因为,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具有廉政文化。我们平时讲这个人有文化,是指他的文化造诣;这个人很有文化,就是指具有文化功底的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但是,不一定具有文化功底的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就是文化素养很好、很高的人。因为廉政文化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有廉政意识,经不起诱惑的人,是意志的薄弱者,动摇者,是明知故犯者。如果这样的人,一旦攀上高位,他的私欲就会膨胀,贪欲就像开了闸口,一发而不可收,会断送他的前程。如果他的职务升迁越高,私欲膨胀就会越明显,贪欲也就会越大,其涉及影响范围就会越广,社会反省也就会越大,其危害也就越大。因此,职务升迁越高的人,就更要注重廉政文化的修养和素养。时刻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着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如稍加放松,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就会有空子钻,在一念之差下,完全可以颠倒价值观、处事观、改变人生观。所以,这是一辈子的改造。改造的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修养的过程也是改造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时刻刻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与时俱进是永远的,一辈子的改造是一种向上升华的改造。

三、正确处理廉与贪、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注重自律文化的素养

廉洁勤政和治理腐败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两个方面。廉与贪,都属道德品质范畴;他们所反映出的文化是截然相反的,前者是正能量,后者是负能量。两者相矛盾而依存,相斗争而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体。但是,事物的最终发展,是以廉治贪、以廉胜贪。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具有无私无畏的人,是廉洁自律的人。反之,是不高尚的人,不能廉洁自律的人,甚至是私欲膨胀的人,腐败堕落的人。廉与贪,在不同的人群层次上,反映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职务和职位越高,尤其是关键岗位上的人,他们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影响就越小。因此,我们既要建设廉政文化中治理腐败的他律文化,又要建设廉政文化中廉洁勤政的自律文化。源头治理与专项治理、法律法规、措施规定,由此而推行的行为规范权力监督机制(权力监督制衡机制)都是廉政他律的要求所在。遵纪手法、洁身自好、两袖清风,由此而推行的宣传教育舆论机制(舆论监督制衡机制)都是廉洁自律的要求所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宣传廉洁自律的先进人物事迹,塑造廉政理念的人格化典型,开展廉政书画展,开展廉政论文评选活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等。这种倡导廉政行为,宣传廉政行为,规范廉政行为,都是自律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正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内容。

自律是金。自我控制和自我节制是自律起的作用,能否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节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个人的廉政文化底蕴。注重自律文化的个人素养,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每个执政者的必然要求。廉政文化底蕴越深,越能遏制产生心术不正的思想动机和苗子;越能激发为民执政的工作热情和胸怀,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越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和方向,形成廉政文化教育新机制和创新理论新成果。

四、加强廉政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廉政文化观

廉政文化虽然是他律文化和自律文化的要求所在,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廉政思想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廉政思想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加强廉政思想建设,才能丰富廉政文化,才能提高中国共产党人廉政文化的修养和素养,在思想意识上自觉形成一道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

同时,廉政文化又是加强廉政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廉政思想建设中,要以廉政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网站,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娱乐活动,进而营造优良的廉政文化环境,促织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形成具有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观,鄙弃一切不廉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正确对待和处理执政党和执政者、集体和个人、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长、壮大和发展中,从夺取政权到巩固和建设政权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产生的。随着伟大斗争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丰富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政文化修养和素养必将大大提高;廉洁自律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廉政思想建设必将造就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而载入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中国共产党人更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