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精选(九篇)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

第1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2017年高考英语改革;分析;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国人对英语教育一直重视,而最新的2017高考改革出台后,社会讨论热点是改革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此改革为背景,从高中英语教师的视角来看高考英语改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二、高考改革及英语教学分析

1.高考英语改革目的

随着高考英语形式、内容等改革,教学理念也在变化。传统教学中,主要考核标准为成绩,忽视综合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旨在将该理念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英语教学现状

(1)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

老师把阅读课变成了语法课、翻译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培养。

(2)重内容理解,轻思维训练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很少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深层理解。

3.高中英语教师对改革的观点

(1)支持

①英语学习小班化,学习时间减少,减少英语教师的压力。

②学生无需花费大量金钱去各种英语补习班。

(2)反对

英语教学虽然太过注重笔试,但由书面化语言学习基础到了口语化环境,口语自会提高。

三、高考英语改革的影响

1.对学生

(1)一定程度减轻负担

虽使学生减少时间花费在英语上,但其他科目压力会增加。

(2)口语分数比例提高,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英语考试中口语比重加强,加强口语教学,增强英语的实际应用性。

2.对高中英语教师

(1)降低教学地位

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势必会影响到其学科地位,一方面,改革会使英语老师探索新的教学机制,全力投入到英语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另一面,学科地位决定教学工作量,从而影响收入,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调整英语教学体系

高中英语课程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改革后,如果学生第一次就达到预想等级,他是否需要继续上英语课?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该如何开展?改革正式启动后,英语教师就要思考上述等问题来调整英语教学体系。

第2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教学 学习动机 教学改革 影响因素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课程理念、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方法、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角色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那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体育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的变化施加了何种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习动机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活动的需要吗?究竟应当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关系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的长远发展,直接关系到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我们对鼎城区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的初期对鼎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结合鼎城区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鼎城区城区中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了鼎城区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九中学、景新中学和江南实验中学部分班组的1000名中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互联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广泛收集、深入地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课题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

1.2.2问卷调查法

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深入实地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程改革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发放调查表前,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首先进行调查表内容说明,使学生了解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调查方式;学生在填表时采取了匿名的方式,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真实性。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50份,男生417份,女生433份,回收率85%。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鼎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2.1.1鼎城区中学生体育动机现状

2.1.1.1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表1)显示:绝大多数(72%)学生认为体育可以增进健康,这可能是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62%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娱乐,占总人数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提高技能水平,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结交朋友,扩大交际面。相比之下选择治疗疾病和健美的人数则相对较少,说明中学生对于健美的理解略有偏差,对于疾病有忌讳,很在意。

表1 鼎城区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n=850)

2.1.1.2鼎城区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比较积极,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上体育课的,不太喜欢的只占6%,很不喜欢的只占2%。

表2 鼎城区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状况(n=850)

2.1.1.3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从表3可以看出,鼎城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较为一致,体育锻炼态度较为积极。

表3 鼎城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n=850)

2.1.1.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从表4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压力大,一到体育课学生就希望能够放松自己,如果上体育课时老师又安排学习内容,学生就会感到很反感,最后导致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很低。学校的场地和器材不足也是制约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大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育课程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不高。加上学校体育不是高考的科目(只是中考的内容,俗称“体育中考”,只有少数初高中生为了升学选择体育作为特长),故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极其有限。调查结果(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学生认为老师水平较低)还提示,新的体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大。

表4 影响鼎城区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n=850)

2.1.1.5鼎城区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由表5可知,羽毛球、游戏、乒乓球这三种体育活动深受中学生的喜爱,而篮、足、排这三大球类中学生们更偏爱篮球。足球对抗性太强学生的喜爱度就偏低,而排球则是因为在有的学校还没有普及,所以学生的了解较少。

表5 鼎城区城区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n=850)

2.2影响鼎城区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通过对鼎城区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和体育学习动机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们对鼎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分析。

2.2.1客观方面

应试教育干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新课标的指导性不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导向性;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程度不够,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体育课改所投入的财力不足,导致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缓慢;教师自身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2.2.2主观方面

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学习的关注程度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e 影响;中学生生理方面的变化影响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压力大,平时学生基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希望能够在体育课上放松自己,而不愿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3.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鼎城区城区中学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还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新课标的指导性不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导向性;(2)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程度还不够,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3)对体育课改所投入的财力不足,使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缓慢;(4)教师自身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广。建议:培养与激发鼎城区城区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鼎城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建设,提高鼎城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强鼎城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加大鼎城区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改革鼎城区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敏.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武汉市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2]蒋心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程新英.中学女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的研究及教学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5,(02):75-77.

[4]戴俊.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04):393-394.

第3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7-02

2010年秋天,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甘肃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场教育变革仍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有效的成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只有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新课程改革,并把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和理念切实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新课程改革才能按照它的初衷顺利进行,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一、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现状分析

认知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情感因素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行为因素则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三种构成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由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构成。其中,认知因素指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一事物的了解和评价。情感因素指教师本人对高中新课改这一事物的内心体验,即对新课程改革有关理念、要求等的情绪反应。行为因素指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做不做”、“怎样做”的指令。

要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并且真正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必须在情感上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还应该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付诸实践。

为了深入研究此课题,我们对甘肃省天水市5所高中的14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中25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对于“您认为当前学校实行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认为“有必要”的占97.2%,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对于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抱“非常必要,已经开始实施”态度的占31.2% ,抱“有困难,但应努力实施”态度的占59.3%,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持肯定态度。在问到题目“您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时,认为“帮助很大”和“有一定帮助”的占85.9%。对于“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只有17.1%的教师表示“作用一般”和“没有作用”。从以上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但是,对于题目“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您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7.3%的教师“正在实践中”。对于大多数教师自身来讲,他们表示对于新课改的一些模块没有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过,新课程改革以来,他们的课堂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综合问卷统计结果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上,大多数教师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然而在具体应用行为上,更多的教师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这说明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性。

二、影响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⑴态度结构方面的影响因素

如果态度是以个体自身的亲身经历、以其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那么,态度与行为可能会保持高度一致。与一般的、笼统的态度相比,具体的、特定的态度对行为更有预测性。如果教师能够具体表明自己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新课改的一些模块,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效果,则持积极态度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中能够保持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⑵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

如果态度所涉及到的对象、事物,与态度者本人的切身利益有着较高的关联,对其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那么人们对该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就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⑶社会限制或外界压力会影响个体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所在社会环境的限制。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新课程改革的很多要求实施的困难很大,老师的时间精力、学校的财力物力、学生本身的能力等都阻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如果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新的高考制度出台,那么,教师在对待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行为上就可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促进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许多教师反映,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需要设备和场地、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也比较缺乏等。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投资力度,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丰富课程资源,为教师们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可能的机会和必要准备。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变化,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提高教师们新课改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社会限制或外界压力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应试教育体制下,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尺就是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如果评价制度不配套改革,那么新课程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评价体制的限制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导致了教师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政府应当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制度环境,应当出台新的高考制度,为教师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配套的制度环境,学校应该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制,促进教师改革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三)加大新课改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

一般性的说服和宣传对教师新课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作用有限,更难引起教师行为的改变。对一些新课程改革搞比较成功的地区的案例应该大力宣传,积极学习推广,引导教师以事实为依据在情感上逐步认同新课程改革。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崇高的价值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层应该在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方面下大工夫,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让他们真正领悟到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对社会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从而落实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朱雪峰. 试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态度与行为

2.迈克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电邮出版社, 2006.98-102.

3.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社会出版社, 2002.147-152.

第4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一、转型领导理论的基本视角

转型领导理论最初是由Bass在1985年的《领导与超越期望之绩效》一书中所构建。转型领导是领导者为组织构建愿景,并通过沟通、激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获得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变革组织原有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追求卓越的组织利益的过程。研究者一般把该理论划分为构建愿景、魅力影响、鼓舞激励、激发才智和个性关怀五个维度:愿景是由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是促使组织成员工作的原动力。魅力影响是领导者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才智激发是领导者鼓励下属,对当前假设提出疑问,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用新方法革新性、创造性地重构问题、看待形势,强调采取行动前全面思考的重要性。激励鼓舞是指领导者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唤起下属更大的努力和归属感。个别关怀要求领导者对下属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帮助下属开发出最大潜能。

转型领导通过引导成员超越个人利益,使成员在分享愿景和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工作的意义,对组织产生高度承诺,从外在动机转为内发的道德层面的动机,愿意付出巨大努力创造出超越期望的绩效。学校转型领导是运用转型领导理论来转变其领导方式和风格,进而引领学校转型的领导。学校领导者能否变革其基本理念,转变学校运行机制,塑造教师的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满足其高层次需要,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转型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学校领导需求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旧有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扬弃,总体上要求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重视综合能力培养和以评价促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愿景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改变以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实现知识文化的“代际遗传”,而是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重视不够或错误认识,会表现出对改革进程缺乏前瞻眼光,直接导致改革决策能力不足。

(二)专注于权力性影响力,缺少团队互动

我国科层制教育领导体制下,学校领导者习惯于运用权力性影响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学习空间、教学习惯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教师如果能及时获得信息,会有一种自觉参与感,能够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国家将课程权力下发到学校后,学校领导者仅以权力影响力推行新课程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受损,不利于层级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参与意识自然会下降,无法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最终会导致新课程改革中的失真现象。

(三)学校领导的团队动机内化意识淡薄

以往“交易式”的领导方式下,学校领导者通过给与教师物质奖励、晋升等外在诱因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新课程改革具有长期性,只通过外在动机激发不足以提供改革的长期动力。学校领导必须使整个团队的外在动机转化为成员的内在动机,提供稳定的改革动力。现阶段,我国领导更倾向于交易性的领导方式,对教师的内源性动机的激励重视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领导者在新课改中缺乏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意识,与下属之间缺少信息互动,其自身魅力又不足以影响教师,迷恋通过行政权力、外在激励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借鉴转型领导理论转型学校领导。

三、促进学校领导转型的策略

(一)实施愿景领导,科学决策

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是“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革,经过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变革的方向正是领导的核心所在”。学校领导应具有变革的战略眼光,并形成对新课程目标的科学认识,结合学校和变革对象的实际情况引导改革团队发展新课程远景。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有重大影响的复杂问题,学校领导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实际和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的心理,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学校领导还要具有充分的战略视野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在长远时期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二)发挥魅力影响,增强团队互动

学校领导者应凭借自身魅力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通过对教师鼓舞激励、激发才智,给予教师个性化的关怀等手段,培养教师积极的新课改态度。新课改中学校领导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培养。品格因素是学校领导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改革主体的利益变动并引发矛盾,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才能更好的协调好这些关系。学校领导还应通过平等对话来突出教师主体的价值,互动中交流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阐述使教师取得对新课改应有的了解,弄清是非利弊,逐步充实或更新他们工作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最终形成由新认知支撑的新态度,进而促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氛围,增强凝聚力。

(三)构建组织愿景,激发团队内源性动机

动机内化是学校通过变革达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领导需要创造条件,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整个改革团队的改革动机,并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源性动机,形成推动组织发展的长远动力。“仅当被共享,愿景才是鲜活的”,学校领导者要同教师共同合作建立、发展新课程愿景,使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产生认同并愿意为之而奋斗。学校领导者要善于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学校领导通过为教师提供有意义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改工作,明确对他们的期望目标,向他们展示对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承诺,积极乐观的改革态度等方式,来充分激起教师的改革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借鉴转型领导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愿景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纪律规范的研究。应结合其它领导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依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校领导转型。

参考文献:

第5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考化学;高中化学;课程实施

高考化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分析其中的本质因素,对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的有效把握很有必要。

一、高考成绩的价值引导作用

高考成绩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挥和引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选择。高考成绩从外在直接体现着高中化学教育的成果和效果,而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段的学习达到化学能力各个因素的提升是高考成绩的内在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关系和多变的影响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及家长的力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整能够达到调整高考成绩的目的。所以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和家长一般都集中精力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外部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更好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学习,从而提升化学成绩。

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恰当地将内在的思考研究方法用在高中化学教学和实践之中的话,那么必然会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化学科目的高考成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考化学成绩影响的不仅仅是外部因素,还可以促进教育模式自身的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高中化学在高中学科中占据重要的一个位置,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中就要严格地遵守客观规律,遵循传统的高考成绩价值导向是必须的,但是与此同时海牙大胆创新、勇于突破,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能够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的发展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心,让学生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味地追求高考成绩的提升会局限高中化学教学的范畴,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殆尽。

要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重要客观事实,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思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并以此为依据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使得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升华。高中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将高考成绩指挥棒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化学试题的理论视角阐述

从宏观的角度地高中化学教育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高中化学教学是一种直接体现化学教学成果的形式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高中化学考试和高考成绩是对高中阶段化学教育成果的一种检验和分析,是通过试题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检测形式。高中化学试卷受到高考特殊性的影响一方面影响着化学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则影响着化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试卷检验中可以发现最知识掌握得精细程度,还能够根据试卷成句对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调整,在不断的调整和分析中创造出更好地学习成绩。

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高中生的化学成绩,我们发现影响高中生化学成绩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内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内在因素同时又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和束缚,所以对影响高中化学成绩的总体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因素来对高考成绩进行评估,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高中化学课程不断提升。

三、高中化学课程理念改革路径

高考化学成绩的获得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到成绩和分数的层面上,还要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承载的教学理念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避免对学生进行简单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的重现。

第一,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行动和教学模式,从而直接地也影响着教学的成果。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对化学教学理念进行变革,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理念的创新也对一线的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教师要有敢于做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勇气,要有进行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激情,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才有了提升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主体。

第二,要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在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提高化学成绩需要良好的教学活动作为依托,因为教学互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重要形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重现,化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在高中化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度地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认知冲突带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飞越,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质的提升。互动教学可以从多种模式进行开展,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相应的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化学实验和化学讨论的魅力;教师也可以促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实现积极的沟通交流和有效的思想碰撞,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加透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就进行良好的问题预设,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化学原理和化学知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在新课程标准在高校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高中化学课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改革,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对于那些化学基础较差、个体认知能力发展得不健全的学生来说,高中化学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培养。教师首先要端正他们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态度,让他们感觉到基础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到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技能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基础指导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

从高考成绩作为切入点来实施高中化学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教学变革路径。应该鼓励高中化学老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化学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一、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

1原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的影响。目前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引起某种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 ,其发展态势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 ,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却出现了在教学内容上盲目效颦、不求实效 ,不求特色 ,相互攀比 ,简单模仿等现象 ,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且长久以来竞技体育成分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 ,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的 “增强体质 ”的目的 ,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 ,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2单一、滞后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思想的出现 ,高校体育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经到来。然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 “三基 ”为教学目标 ,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了体育课程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小结评价 ”的机械性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练习。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淡漠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长期运动能力的培养,使不少学生讨厌这种缺少主体乐趣、枯燥乏味的“填鸭式 ”教学活动。其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都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

3体育课成绩考核制度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体育课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且多采用班级授课制 ,只有少量的学校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采用了“俱乐部 ”形式的授课方法。他们在同一教材,同一老师教导下其学习结果必然有很大差异。在成绩评价方面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理解及运用能力这些因素,以统一的标准实行“一刀切 ”方式 ,在一定的范围里存在着科学量化的不足。

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 ,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 ,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 ,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要树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 ,强化健康意识 ,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 ,从而使全社会树立健康体育意识 ,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生 ,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环境。

2.教学内容应增加健康教育和健身娱乐体育 ,要与学生兴趣和实践需要相结合 ,更新扩展理论教学内容注重教法的创新。⑴教学内容改革。原有教学内容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 ,并事先为体育教师预定了模式 ,从而限制了体育的娱乐性 ,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 ,而现在高校体育之所以不受欢迎 ,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缺乏娱乐性 ,因而它不能构成现代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 ,是缺乏生命力的。⑵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 ,确立以终生体育为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研究体育教学模式 ,实质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度的探讨,可以基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⑶改革体育考核制度 ,建立完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 ,考试是最直接、省时和有效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是学生体育方面受教育的水平和程度的反映,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及对考试的重视程度都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体育课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的任务,还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 ,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责任。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编写组:《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第7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体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种背景之下,关于高中体育教育,我国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标准中,重点围绕“健康第一”中心思想,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新的标准,新的教育改革,给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传统体育教育方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要求高中体育教育正视教学中的问题,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为目标,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于新课程改革,高中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误区。这些误区如果得不到更正,不但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荐,也会影响高中体育教学的效果。

一、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高中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

高中的学生要面对高考,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因此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都存在一定的质疑。甚至一些人开始要求取消体育课程,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时间去应对高考。从这方面的情况来看,高中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人们对于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很多教师的眼中,认为体育教育就是户外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帮助有限。这些观点之所以存在,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功利性学习方式有关,也与我国目前高中体育教育缺乏计划性和创新性有关。

(二)高中体育教学缺乏明确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原则性的概念和准则,但是对于具体学科的目标却没用进行具体的规定。这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多充分发挥的空间。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体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让体育课堂沦为学生的户外游戏。体育虽然作为必修课,但是并不参加高考,高考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考察过于简单。因此,这也就直接导致高中体育教师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动力和压力。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对于这种现象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重视。

(三)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缺乏必要了解

新课程无论对于学校和教师,都是一项重大改革。改革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和新要求,对于教育的未来也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是,通过调查来看,新课改虽然施行以来,仍然有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甚至一些教师对新课改存在很多认识误区。无论是缺乏了解还是认识误区,都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影响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高中体育课的重要地位

体育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新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学生仅有智商,但是却没有强健的体魄,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和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地位。高中的学生课业繁重,高考的压力重大,一部分人为认为体育课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这种观点有失科学。在体育课中,学生虽然没有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通过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仅放松了身心,更是锻炼了身体,为接下来的学习储存了动力。

(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要更加具体

高中体育教育不能沦为游戏,而是要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一,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具体设施情况。每个学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和教育设施情况不同,因此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定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可以设置动态的教学目标。学校的具体教学目标设定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在把握原则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三)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为了使得新课程改革能够受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应组织高中体育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其一、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尤其涉及到体育教育方面的信息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学习。在学习过后,教师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同时探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改革方案。其二、组织教师去外地进行学习。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施行的情况不同,发展的水平也不同。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北京、山东等新课程改革的前行地区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教师们在先进的地区感受新课程的效果,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有意识的改革。通过这两方面的培训,高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更加深入了解,开展实际工作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利在千秋。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学科地位一直受不到重视,这也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难点所在。对于课程改革,既需要教师发挥自我能动性,积极创新,也需要学校对于体育学科给予必要的重视,认识体育学科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也要积极地给予帮助。高中体育教学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高中体育教学工作将会撰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万银.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绩效工资 改革 难点 措施

公立医院实行工资绩效改革能够平衡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单位的内部管理,但国家要求实施的医院绩效工资改革在医院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会造成最终减少医务人员收入的结果,从而会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造成影响。国家对医院实行工资的绩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面对新医改的最终目标和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结果的偏差问题,怎样用好医院工资绩效改革这把双刃剑就成为医院在实行新医改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难点

医院绩效工资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用得不好,则会造成负面影响。

医院以往的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是以为医院创造的收益作为主要标准来进行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的经济效益与医院的经济效益挂钩,就难免使医院的工作人员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社会效益,从而造成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对医院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则通过季度、半年、或者年度的考核将作为奖金的工资按照考核结果发放给工作人员。这种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因为医院的实际情况,反而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收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热情,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另外,由于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的评估体系有偏差,会使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产生了偏差,绩效工资的发放有失公允,医务人员的绩效和报酬不成配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这就给绩效工资考核的实际考核过程造成了难题,如果考核不好,就会失去考核的公平性,造成人情冷漠,从而使绩效工资考核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二、医院该如何进行绩效工资的改革

(一)建立和完善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时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作出的一种反馈,医院的绩效工资分配是建立在绩效考核制度上的。在进行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时,需先建立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多部门的人员组成绩效考核管理组,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绩效的因素,制定严谨的考核指标,并努力确保考核的各项指标准确真实,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做好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工作。

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的时候,考核的指标应根据不同科室岗位的不同特点,制定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如根据医院的不同科室,从财务指标、病人评价指标、内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指标、学习和成长指标四个方面一一对应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辅科室和行政管理科室,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考核,对业绩突出贡献大的员工进行奖励,更侧重于社会更需要的科室,使关键岗位的医务人员更乐于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的分配平衡,激励员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

(二)提高对绩效工资改革的全面认识

新医改的实行在实际操作中,会对员工的个人利益造成影响,使员工对新医改的实行缺乏热情。因此,在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时,必须提高员工对绩效工资管理新体系的全面认识,使其意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院的管理层应认识到改革对医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动力。基层人员也提高自己对新的工资管理制度的认识,认真研究绩效考核体系,依照绩效考核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积极参加绩效工资的改革,在对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还能实现自身的利益。

(三)行使自主分配权

新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并非是对任何医院都适用的,因而,在面对新医改时,有的医院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保留医院对于收入的分配权力。而在实施以往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时,为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可以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做好成本控制,明晰各科室主任对其科室收入和支出的责任,使绩效工资的考核制更加完善,从而从成本控制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缓解医院社会效益上的问题。

(四)改革要符合医院特色

医院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医院的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因而,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具体的实施方案,分步骤的一步一步完成,把握好“医改”的宗旨,最终通过改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既实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又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发展。另外,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医院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加强卫生部对于医院“三好一满意”的考核,提高员工对于“三好一满意”考核的认识,也能很好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从而促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促进医院健康良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医院绩效工资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才能摆脱绩效工资改革的困境,走出一条适合医院的绩效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曦.浅谈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J].中国医疗前沿,2011(11):42-43

第9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5-02

一、“走班制”基本内涵

1.“走班制”的含义。“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具体指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形成自我认知,根据原有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课程,与选择相同课程的不同班级或年级的学生走进同一间教室共同学习。

2.“走班制”的特点。①“走班制”关注学生兴趣,凸显素质教育理念,“走班制”鼓励学生自主选课,关注学生兴趣,注重个性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管理、交际等能力,是践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模式;同时也使教师的素质观念发生改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成就感发生改变;“走班制”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②学生修习课程的差异性及其流动性,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修习课程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会因为选择同一门课程走进同一间教室,体现了学生的流动性。

3.“走班制”的运行模式。查阅文献发现,教育实情不同,“走班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行的模式也不同。如“完全走班”、“对开走班”、“套餐走班”等。“走班制”源于美国,美国的“走班制”更为自然、流畅、成熟,属于“完全走班”。我国深圳、山东等省率先引进“走班制”,取得良好效益,只是形式多样,以上提及的都有涉及。虽然我国也有采取完“全走班”的学校,但较之美国仍存在差距,比如课程开设数量上美国较多,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极少数学校达到300以上;中学评价方式和高校录取机制,美国比我国完善且落实较好,真正做到综合评价学生发展。通过总结已实施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省实际,“套餐+补弱/升级选课”模式比较适宜我省实情(初期),具体运行如下。①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保留行政班由班主任负责,并作为必修课(语、数、外)授课班级,处理班级事务;教学班由导师负责,进行选修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班管理。为促进师生沟通,尤其是为了方便教师课后答疑,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班办公。至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会。②同年级选课为主,全年级选课为辅;套餐选课为主,补弱/升级选课为辅,同一年级学生全部打乱,学生从指定套餐中选课,学生选课半自由化。隔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果,可跨级进行补弱式或升级预修式选课。

二、我省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组织形式及教学的时空安排方式。河北高中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随着时展,班级授课制虽然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如不能很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是最大红利,推动教育发展仍然要靠改革,2014年高考改革为“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带来机遇。

三、“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解“走班制”引进河北高中的可行性,笔者采访了省会高中的两名特级教师和数名学生,从中了解我省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他们对高考改革和“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其可行性提供依据。

1.教师访谈分析。①有关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开设情况的访谈分析。访谈了解到河北省高中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关于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选修课程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开设,只开设部分选修模块且由市里决定科目,主要在高二期间,学生不能自由选择;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开设非常好,但开设科目不多,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有的学校属于假开,老师们都愿意并鼓励编写和开设校本课程。②有关对高考改革和学生自主选课的访谈分析,关于高考改革,老师们对新高考改革方案既有期望又有担忧。张老师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此次高考改革将导致对学科重视程度的转移,更加关注语、数、外,另外,必然也会侧重学业水平考试。崔老师认为它确实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均衡、减负,利于素质教育发展,但考虑家长、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偏科与应试教育。张老师认为自主选课体现学生主体,赞同学生自主选课。崔老师也认为学生自选课程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又明确指出,课程的安排要听从于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目前学校在高考压力下,难以实施。③对“走班制”态度的访谈分析,“走班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问及影响“走班制”的影响因素(师生家长态度/校长重视程度/高考制约/教师教室、课程资源等),贵校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走班制”是否可行时,张老师认为,“走班制”是好,但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在河北高中实施难度大,个别实验行推广较难,总之,目前不可行;崔老师认为高考压力大,目前学校硬件条件还是有些欠缺,但对实施还是赞同的。考虑“走班制”对河北教育的意义,大家都认为是一场重大的变革,能够促进河北教育发展,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考虑河北教育比较落后,认为改革任重而道远。

2.学生访谈分析。在不同学校随机访谈了数名学生来了解情况,把“走班制”含义分解为几个问题进行采访,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学生们都喜欢根据兴趣自主选课,也喜欢多开设学习科目满足兴趣需要。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采访中很难下定论,我们应该从教育角度考虑,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关于高考改革后的科目开设情况,大都比较赞同,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有利有弊,但并不能很好地权衡其利弊。通过分析,老师们对“走班制”还比较肯定,学生也认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考虑到实施“走班制”的影响因素,老师们还是有些担忧和顾虑,尤其是访谈中老师们不止一次或有形无形地提到高考制约,而今年高考改革无疑是良好的机遇。可见“走班制”引进河北高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困难。

3.“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的机遇。①社会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和期待,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深入人心,从和老师们的交谈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大家都希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主体性被尊重,而“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践行这些理念。相信既然人们已广泛认同理念,也会逐渐认同践行理念的好方式――“走班制”。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带来契机,“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我国其他省份实施,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更有成效。据分析了解,高考对“走班制”的实施影响很大。而今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刘教民厅长就2014年的工作任务做了重要讲话,表示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广泛开展调研、出台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引导。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思路是,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外语实行一年多考;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招考。这一改革为“走班制”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前由于高考限制,学生必修科目很多,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自主选课。今年的高考改革方案突破了这一限制。③已实施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走班制”源于美国,成效卓著。我国许多地区也引进了“走班制”,在不断地摸索中排除困难已然取得良好成效。我省则一直处于观摩学习阶段,从中吸取教训,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有效引进“走班制”教学模式,避免一些弯路,以便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4.引进“走班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①师生态度的成功转变是关键,加强宣传和培训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师生对新课程理念已普遍认同,只是对“走班制”这一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模式认识不足,态度决定行为,师生的态度是影响“走班制”实施的重要因素。“走班制”教学对教师们适应新的时空、对象、教学内容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老师们对其实施存在困惑和接受困难。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有关“走班制”内涵、运行模式、对师生要求等内容的培训和宣传,除了基本培训外,也可组织教师代表到其他学校观摩学习。对于学生,突然获得的“自由”可能使以往的压抑过分释放,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伴随与之相应的散漫行为。长期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中成长的多数孩子,选择受教师和家长影响大,自主选择和管理能力较差,建议学校引进导师制,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自我选择和管理。对学生家长也要进行宣传和引导,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条件。②教学资源有限,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访谈了解到河北高中学校教学资源缺乏,落后的学校甚至硬件设施都不很完善。好的学校在课程资源上开发力度不够。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课程结构发生极大变化,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为“走班制”实施提供客观条件。但校本课程开发少。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学校方面应该鼓励教师专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开发具有社会、时代、地方特色的教材,强调校本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增加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以便提供多样化课程。课程选择权的有效落实,必然在于学校,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提供保证。③容易“走”成快慢班,注意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走班制”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典范,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但是管理不好容易“走”成快慢班。对此定要避免教师分级,此外建立合理、公平、促发展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当然我们也对高考改革评价和高校录取机制寄予一定期望,学校评价应该做好与高考改革方案和高校录取机制的衔接,建立与“走班制”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当然要避免“走”成快慢班,也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理念灌输和心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