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第1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社会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中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学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使得分数、学历、文凭、证书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不惜借助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

(2)考场管理松懈

考试管理不严,给作弊者有机可乘也是最终导致考试作弊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因素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好;二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后者。有些教师监考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一些监考教师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或经不住学生哀求,姑息纵容了作弊行为。

(3)考试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法,使得学校对于考试作弊者的惩处无法可依。国家现有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过于简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许多学校也不敢出台过于严厉的处罚规定,这无疑会助长一些试图考试作弊者的侥幸心理,并使其铤而走险。

2.内因

(1)思想道德观减弱、诚信意识的缺乏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以攫取分数为荣。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

(2)虚荣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思想驱使

有些大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评优.就可以为当上学生干部、入党、评奖学金等创造条件,因此高分心切,而产生了弄虚作假的念头,还有一些学生。怀有侥幸心理。尽管知道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但少数学生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作弊能够成功。

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深挖思想根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正直、守信是大学生应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品德,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正确地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高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考试纪律和考试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教育,向同学们讲明利害关系和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放入学生档案,在毕业生找工作时学校除了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的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还要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个人信用的评估报告。

2.改革应试教育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依据,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过分计较考分的高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彻底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采用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能力的培养,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特别是增加选修课的范围。要杜绝学生作弊,必须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爱好、兴趣和能力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和考试时间。考试通过了就有学分,未通过虽没有学分,但可重新学,重新考,获得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考试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没有学位和毕业前考试未通过不能毕业,也就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去作弊。

3.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笔试轻实践,把学生推向了“应试教育”的狭窄境地,难以充分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家长和学校要转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树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衡量观念,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正确对待考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重真才实学”的用人机制,形成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用人最重要的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现在一张考卷定乾坤和分数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现状。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校考试应该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测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应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多样,应能调动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单一的卷面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建立完整、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表现其能力提供多元的途径。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笔试、口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技能。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严格监考制度

第2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考试 制度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1]我国的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专业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制定能充分体现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协调与和谐的专业培养目标。而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鉴定学生知识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所以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改革对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很有必要。

一、当前高校考试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单一,过分追求笔试形式

高校里大部分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论文形式,极少用开卷、口试、实际操作等适合于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考试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或者出现抄袭情况,不利于全面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范围过窄且固定

受传统闭卷考试的影响,教师的命题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注重书本上知识和教师上课所讲内容的考查,轻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2]。这样的考试还会导致学生平时上课更加无积极性和动力,浪费了大学里学习的宝贵时光。这样的考试模式无法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3.忽视考试后的评价分析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考试结束后教师把学生的成绩评阅出来后连同试卷分析表交到教务处就算了事,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简单分析一下,并没有认真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对试卷进行客观分析。对学生而言,更是只关心考后成绩,也没有对考试进行自我总结,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点,找出不足。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不利于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考试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未对整个考试管理工作进行监测和分析反馈,影响了教学管理水平质的提高。

4.考试管理制度不严谨,学生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考试方式单一和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努力,一到考试前就抱着侥幸心理,希望通过考试作弊来蒙混过关。同时,在很多高校,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到评奖学金、评优,也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在客观上激励了学生的作弊动机。另一方面,考试管理和组织不严谨,监考老师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给学生作弊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高校学生作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

二、考试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1.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可以多采用开卷、口试、实际操作、小组团队合作等考试形式。各种各样的考试形式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也有局限性。例如,大多数高校采用的笔试闭卷考试,能够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却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考试作弊现象。高校在确定考试形式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具体的考试内容,发挥不同考试方式的优势[3]。

2.丰富考试内容,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考试内容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应该多补充一些当今热点和前沿信息。考试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单一题型外,还应加大分析题、论述题、综合题等题型的分量,给学生更大的发挥和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

3.加强考试后分析反馈机制

考试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要求教师做好考后的分析、反馈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也能通过考后认真的试卷分析工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促进高校素质教育。

4.加强考风、考纪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考前动员和诚信教育,在考前高校要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规范考生的考试行为。其次,要建立一支稳定、训练有素的考试管理队伍。选派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责任心、正义感的教师担任监考人员及考试工作人员。及时召开教师考试培训会,提高考试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领悟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考试制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完善改革考试制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77-78.

第3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比较准确地反映从社会观点看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某项经济活动的代价,从而促使人们比较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就在于想通过付出很少的成本来获取较大的收益。首先分析成本――收益理论,厂商的生产行为取决于成本与收益,如果一种商品成本高,收益小,厂商是不会主动去生产该种商品的,但如果成本小,收益却很大,在这种商品利益的诱惑下,厂商们就会纷纷地从事该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收益理论恰好反映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先不考虑风险等其他因素,仅从作弊行为本身的期望值进行研究,考试作弊就是成本――收益理论的生动再现。考试作弊就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少花时间和精力,少付出脑力和体力劳动成本,而在考试的过程中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从而获得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得到的及格的或优异的成绩。如果将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看作成本,将获得的成绩看作收益,假设努力(成本)与成绩(收益)成正比例的对应关系,那么考试作弊的情况与不作弊的情况的成本-收益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作弊可能产生的收益是相当大的,当然这种收益越大,利润越大,对于作弊者的诱惑也越大。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机会成本分析

有了作弊动机的诱因,那么真的能如愿以偿的通过作弊获得好的成绩吗?我们再来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前、作弊中、作弊后的机会成本。

(一)考试作弊前的的机会成本

考试作弊前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在考试的时候可以作弊成功。通常的作弊手段有:预先抄写小纸条;在手机或智能机器上输入答案;在考试之前求同学帮助作弊的游说等等。显然做这些工作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而其他的同学把这些时间和精力拿来复书,而作弊的同学也同样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如果把这些用于作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考前认真复习,多温习一些知识点,就会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没有这样做,就会失去正确、有效使用这些时间和精力的机会,这就是大学生考试作弊前的机会成本。

(二)考试作弊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考试作弊中的机会成本也可叫损失成本。在考试过程中,最可宝贵的是平静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但是,当有作弊的打算时,马上就开始心神不宁,根本就没有心思认真做题,从而失去一个平静的心态。接下来开始偷偷观察监考老师的动向,准备实施作弊。当开始实施作弊时,或许手在抖,心跳在加速,血往上涌这时还需要不时的盯住监考老师,怕被发现,再有就是或许你费了半天劲,但由于老时间监考太严作弊不成功。另外,如果向其他同学求助,不管成功与否,求助信息一发出就已经欠了这个同学的人情,并将这名同学也拖入了紧张、害怕、不义的境地,也许还连带帮助你作弊的同学也别抓住。可见,作弊使你损失了考试最需要的东西,同时还欠人情,这就是考试作弊中的机会成本。事实也证明,作弊的人几乎都没有挽救自己不及格的命运,几乎都没有得到过高分。

(三)考试作弊后的机会成本

考试作弊后的机会成本可以说是风险成本和道德和名誉成本。作弊是有风险的,假如被抓的概率是50%,那么,作弊将有一半的可能性会使作弊人陷入如下的境地:(1)该门课程判为零分,并不准正常补考只能重修。(2)受到记过处分,并被记入档案成为一生污点,影响个人前途。(3)在学校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与一切荣誉、奖励无缘,你将被取消一切资格,包括评先、评优、获得助学金、奖学金、入党、竞选班级和学生会干部等。这几点直接使作弊者在作弊后受到经济损失,同时作弊者还有道德和名誉成本。如果作弊被抓住,会通告出去,会使得作弊者名誉扫地,使得老师痛心,同学憎恨,如果不小心让父母知道了,是父母也蒙羞了。即使你侥幸没有被发现,也存在道德上的不安,心灵受到侮辱,心灵上从此有了污点,并且几乎无法被擦去。

三、治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方法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人。诚信是我们做人的美德,是当代大学生立德修身之本,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就是缺乏诚信。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作弊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教师以良好的道德标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经常举办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让大学生从心底认识到诚实守信这一美德。诱发考试作弊心理学研究发现,应激和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不及格的后果存在错误的认识,考试不及格就认为失败,而且一次不及格就认为永远不及格,好像背负的极大的负担,前途也一片黯淡。所以要塑造大学生的完美的人格,乐观、城实、积极,这样从主观意识上就能消除作弊行为。

(二)加强考试改革,实行创新型考试

现代大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要有良好的考试制度和合理的考核办法,能做到消除考试作弊。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增加开卷考试的科目,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运用和掌握实行闭卷考试,而把其他的要求活学活用,发散性思维的内容作为开卷考试的内容。大致的考核为50%的核心知识实行闭卷考试,50%的创新和发散性思维的内容为开卷考试,这样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卷考核的具体方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平时作业,占考核成绩的30%,一部分为论文的写作占考核成绩的70%。为了防止抄袭,平时作业和论文实行定分制,即改论文或作业定为x分,如果有n个人雷同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得到x/n分,这样就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创新性的考核方式使教、学、考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加强师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教考分离

教师在大学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每一个方面,而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仿其行。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大学习方法的培养、启迪,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思索、研究问题,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再此基础上,学校要进行改革,变革政策,如:通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由选择教师等方式,将教师教学效果与职称评定等挂钩,促使教师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改变以前那种只注重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的教学管理模式,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大学生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第4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1.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误。期末考试期间,不少高校自习室出现严重的“占位”现象,教室里可谓座无虚席,甚至图书馆、教学楼的走廊里也呈现一派浓厚的“备考”氛围,实则是临时抱佛脚、走马观花地记答案。考试结束后,部分学生把学过的书或卖或丢处理,作为发泄。还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就是为了获得高分,争得更多的荣誉,以期毕业找工作时增加一些筹码,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为了“考试而考试”,把高分作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已经有失偏颇。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此目的不惜用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那就大大背离了考试的初衷。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考试无非是为了获取学分,获得文凭和学位,使得他们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不少学生把考试看作一种负担。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奴隶”,更谈不上通过考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国家这些规定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不要单纯以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长期以来,一次性期末闭卷考试仍是多数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采用的主要方式,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大,似乎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传统考试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缺失”。很多高校在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相当大的比重,且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主观题及发散型思维的东西少。而对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考察比例则相对较少或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考前突击赶考现象。仅仅靠期末的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期末的试卷限于篇幅和题目设置又不可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更不能深层次考察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因此这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有失公正和全面,也不易衡量教学效果。而“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考试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是当前高校考试制度中的通病。这种考试形式存在很多弊端,阻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3.考试内容片面、死板。现行的考试很多以任课教师自主命题为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全面把握。而且考前教师就教材划定范围、设定重点的现象也较普遍。因此学生只要拥有一份教师的讲课笔记或教学课件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考试制度看似无可厚非,实际上很值得认真思考。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课上听讲并理解老师的讲解,课后复习巩固的过程,这一点对专业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考试内容都在笔记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受到影响,只求抄下老师讲义上或课件上的内容,而忽视了老师对知识的分析和引导,这与大学教育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来说,真可谓是舍本逐末。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平时不听课、不记笔记,把希望寄托在考前抄其他同学的笔记,进而突击背诵,再等而下之者则忙于做小条,以期考场中作弊,以求过关。此外,不合理的考试题型和不全面的考试内容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现状。考试越来越倾向于固定的书本知识,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头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非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且,一些科目,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多年不变,这给部分大学生靠突击过关提供了机会。很多学生认为平时不上课没关系,但最后的一堂课一定要去,因为这节课上老师一般会划期末考试的重点,透露考试的题型。这又暴露出老师划范围的做法,看似为学生着想,减轻其负担,实则弊端不少。考前划不划重点,关系学生考试的成绩高低,进而涉及老师的切身利益。因为每学期或学年学生要评教,要给任课教师打分,评教结果会影响教师的工资和职称晋升等问题。教师迫于无奈缩小范围,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范围,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形成复制性思维而非发散性思维,从而抑制了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4.考试违纪现象普遍。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和片面,也有意志上的薄弱和偏执。考生有的因为对自身专业缺乏兴趣,平时将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只求在考场上“临场发挥”,蒙混过关。有的看到身边同学在考场上“左右逢源”,禁不住诱惑,也加入作弊行列。有的则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了拿到奖学金或为了获得推免研究生的资格及解决就业问题,希望通过舞弊取得更高分。考试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真实、公正、准确。但是,在高校这个原则正受到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风的严峻考验。特别是现行考试制度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考试违纪、违规现象严重,有学生自身原因,但现行考试制度合理与否,考试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以及学校、学院各职能部门对加强考试管理的重视程度与配合力度恰当与否也值得思考。

二、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势在必行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有就业岗位,学生却就不了业,这种现象给高校办学敲响了警钟。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实践的基本技能。有专家认为,考试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如果不及时改革,人才培养则很难跟上时代步伐,这样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呼唤考试制度改革。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不仅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需要,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真正落实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

1.为考试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社会为主体:转变观念,为考试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在对人才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的检验与吸纳的标准和体系上,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过分看重大学的档次,学历的高低,乃至于学习成绩的优劣,向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上转变。尤其是对英语、计算机能力的考核,不要仅仅局限于以等级证书,要切实考查其实践能力。此外,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监督作用,抵制弄虚作假现象,包括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伪造证书等,从而还考试一个本来的“面目”。

2.考试制度改革中的着力点。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深入改革,在考试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考试目的,这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以“人”为本,着重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和谐推进的目的。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这是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一方面,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例如闭卷、开卷、口试、操作实践及网上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内容是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应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紧扣时代脉搏,命题突出能力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命题要体现开放性,既做到“因材施教”又做到“因材施考”。加强试后管理是改革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完善考试后的试卷分析,相关部门领导、教师、学生代表应开展考后研讨会,对各课程的考核结果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可以获得教与学的效果反馈信息,还可获得考试本身的质量信息,对于改革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相长有重要作用。二是及时、公正地处理违规、违纪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作弊考生的处理要严明、及时到位,以儆效尤。

3.使学生成为诚信考试的受益者。以学生为主体:端正态度,自我负责,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学生应秉着主人翁的精神,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考试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补充,而非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要清晰定位大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所以学生还要以自我负责的态度看待考试,主动适应变化。同时,杜绝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真抓实干,踏实为学,诚信为人,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结语

第5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摘要:学业成绩考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高等学校学生作弊现象日趋严重,表现为学生对作弊严重性认识不足,作弊手段多样,作弊动机复杂等。大学阶段学生成长特性的制约、教学管理细节的不完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原因。深入剖析学生作弊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是减少学生作弊的关键。培育良好校风和学风、加强诚信教育,规范考试管理、改进考核形式、完善考核机制,创新思路、深化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等不失为减少学生作弊,培育合格人才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高等教育;考试;作弊

一、高校学生作弊现象概述

学生学业考核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评价,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量化分析,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尺。因此,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课程考核中的作弊现象日趋严重。利用网络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夹带与考试相关资料,偷看他人答案,利用通讯工具接收、传递答案,甚至替考等作弊方式在课程考查、考试过程中屡见不鲜。为了准确掌握学生作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笔者完成对独立学院1300名本科生关于考试作弊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作弊严重性认识模糊、态度不端正,作弊手段多样,作弊动机复杂。有20.77%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严重;学生作弊比例高达20.62%,其中2.31%的学生经常作弊;作弊动机多为通过考试、评奖评优等;学生作弊的原因中,社会风气、家庭影响、个人因素等在问卷中均有所体现。

二、学生作弊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高等教育中学生作弊不再是个别现象,已经成为所有高等院校要面对的共性问题,了解学生作弊症候,探究学生作弊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阶段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他们的心理活动存在起伏性与自我矛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谋求个性与趋同心理共生的特性。大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缺乏恒久的毅力,加之此阶段的教学、管理和学习模式较中等教育阶段存在很大差别,更加需要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这就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发挥主体性,仍旧依赖教师的主导,不会主动学习。因此,对教师考前划范围有着强烈的期盼和依赖。另外,在问卷中发现,有11%的学生在对待其他学生作弊成功时会感到自己吃亏,下次也要尝试作弊,将他人作弊的错误行为变成放纵自己作弊的理由,这种盲目的“趋同”如不加引导和控制,势必在学生中引发恶性循环。

2.教学管理环节不完善。

随着独立学院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虽然近年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而且能够共享母体大学的师资和设备资源,但师资和配套教学设施的补充相较于学生的增长幅度还略显不足。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紧张,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在考试前一周结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复习,导致作弊现象滋生。另外,在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对学生作弊的态度和惩处力度不尽相同,一些作弊学生并未得到相应的处罚,从而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致使不作弊的学生敢于尝试作弊,作弊的学生更加习以为常。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高校文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浸濡,作为高校中的独立个体――学生,自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商品、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刺激下,一些学生过早地将精力投向社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急功近利,他们认为知识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财富,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大学阶段努力的目标,转而一味追求社交能力、创业能力等,殊不知“学习”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个人能力,缺乏学识势必成为阻碍个人进步的顽石。

三、考试作弊的管理举措

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场域,针对学生作弊的现象,高等学校既要加强教学管理,深化考试机制改革又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做到管理与引导、规范与关爱并举,以规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解决学生作弊问题,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1.培育良好校风、学风,加强诚信教育。

校风是学生、教师在校园中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文化品格的体现;学风则主要针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学习中体现出的动机、态度和纪律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具备强有力的文化规导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因此,培育良好的校风与学风至关重要。另外,学生作弊本身就是一个诚信问题,是学生诚信失范的典型表现,破坏公平竞争的同时,危及个体人格塑造。高校任课教师、教务部、团委等个人和机构联动,共同致力于学生诚信教育及学风、校风培育,这对于学生考风考纪的建设至关重要。教务部将考核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规则通过报刊、网站、电子屏幕、宣传栏等途径传达到学生;辅导员向学生讲解考试中学生作弊案例,引起学生对考试纪律的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加强学生自律意识;团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为重点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学生中树立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自发、自觉地拒绝作弊。

2.加强考试管理,改进考核形式,完善考核机制。

监考工作是影响学生作弊现象多寡的重要外部因素。监考教师的责任意识是维护考试秩序,创造公平、阳光考试环境的直接因素。因此,教务部要加强监考教师培训,并配合督导小组的督查、监管,为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另外,学生作弊的另一诱因是因为考核内容中有相当大比例的课本内容,偏重记忆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准备的作弊材料“有的放矢”。学校要拓宽考核形式,加强学生推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的考察,采取笔试、口试、操作、实验、设计等不同形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多样考核方式的实行,降低学生的作弊效用,有利于打破学生学习只为期末考试的观念,使学生主动放弃作弊。

3.创新思路,深化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首先,加强学生作弊干预机制,做好学生作弊的预防工作。实行学生期末考试准考证方案,学生凭借准考证参加考试。准考证是打乱学生学号顺序、随机生成的包含学生考试科目、座位号等详细信息的新序列。准考证的使用有利于学生核对各科目考试信息,另外,考前发放准考证,学生方能确定具体考试位置,避免了学生有准备协同作弊的可能。其次,实行助教制度,进行学生课程辅导以及考试心理疏导。助教是独立学院聘请母体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辅助教学人员。他们跟随任课教师听课,掌握课程进度,总结重点和难点,利用自习课辅导学生。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之余,和学生探讨学习方法,解答关于考试、考研、就业等问题,缓解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助教是学生与教师联系的纽带,收集学生对课堂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向任课教师反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普遍需求,及时调整、优化授课模式,达到理想授课效果。学生能够将知识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个人能力,自然就消除了考试作弊的想法。

完全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是不现实的,但学校应从大学生成长规律、完善考试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等内部和外部因素着手,采取适当的干预机制和管理方法,遏制作弊现象蔓延,减少作弊发生的几率,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脚踏实地完成学业之余,实现个体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宝瑞,高等教育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4.

第6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出版上市公司 管理层 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控制策略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是委托理论的基本假设,人较之委托人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无法有效地观测和监督人行为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存在事后机会主义的倾向。而为了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运行的交易成本,委托人要求人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委托人考核人经营业绩,履行薪酬契约的核心指标。而为了掩盖自身的寻租行为,谋取个人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不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而纵观我国出版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皆属国有股占绝对控制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深层次变革。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抑制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滥用和流失,将是决定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国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分析

(一)政绩考核动机

出版类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这特殊的产权制度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大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委派,管理层是在享有一定政治级别的前提下,承担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因而,作为衡量人经营能力的公司业绩,不仅与管理层货币薪酬的“显性激励”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对管理层政治升迁的“隐性激励”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官本位思想以及现有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加看重个人的政治升迁问题,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考量会更加侧重于对其政治升迁的影响。为了实现政治升迁的目标或者维持现有的政治级别,在业绩指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二)资产侵占动机

资产侵占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其手段主要包括:贪污收入款项;盗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等。资产侵占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资产侵占的动机主要源自于其个人的财务压力。具体来说,这些财务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履职期间会享有较为丰厚的职位福利,如:免费的公车和住宅使用权以及一定额度的工作接待费用的报销权。这部分职务福利会使得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拥有较高的生活标准,在非工作时间以及退休离职之后,为了维持这种较高的生活标准就会给来沉重的金钱压力。另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所身处的社会圈子,会给其接触一些不良癖好的提供便利机会,主要包括:包养情妇、巨额和吸食等。而一旦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沾染了包养情妇、巨额以及吸食等不良生活癖好之后,就会对这些不良癖好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需要大量的非法收入来不断维持这些不良的生活癖好。

(三)筹集资金动机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5年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的本质就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企业的价值判断交还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者进行自身的投资决策,从而实现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换言之,在实施注册制之后,由于证券监管机构仅对股票发行公司做形式审查,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将大大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企业供给量,在资金池一定的前提下,所有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筹集压力。具体而言,在互联网经济以及电子化消费习惯的冲击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运营模式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需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效融合。而在此过程中,出版类上市公司会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募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战略性资金,而一旦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出版类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因此,出于外部资金的竞争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存压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将存在着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通过虚假的财务信息,筹集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四)规避ST监管动机

201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健全完善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和退市力度不断强化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类上市公司存在着被资本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即存在着退市的风险。而在企业退市之前,根据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相关情况,企业会被处以相应的ST预警处理,而一旦ST预警处理得以实施,企业的外部形象将面临巨大冲击,企业的发展潜力将受到巨大质疑,企业的品牌商誉将会遭受巨大损失,从而会进一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融资行为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这种由于被ST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下,会进步提高企业退市的可能性。因此,出于对ST负面因素的考虑,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通过对企业利润和资产状况的人为操纵,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从而规避监管部门的ST预警处理。

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控制策略

(一)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

与出版类上市公司相对应的审计制度主要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市场机制之一。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都已作出了基本的规定,但是相关规定仍然比较模糊,法律条款之间冲突较多,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与公司管理层进行合谋,共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需要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合谋行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重组,通过合并重组的路径减少事务所的恶性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进一步,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需要打破现有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审计机关从政府部门中抽离出来,构建独立的政府审计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所引发的监管独立性的缺失,从而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

由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可说是一种具有高度隐秘性的犯罪行为,不通过相关当事人的揭发检举,不易被外界所知晓。而在审计师素质和审计经费无法满足充分审计的前提下,审计机构就无法有效的侦破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因此,构建相应的揭发检举制度可以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从而有效的威慑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而从目前我国所构建的检举制度来看,揭发检举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奖励金额偏低、奖励范围过小、奖励兑现时间较长、奖励程序繁琐、奖励过程容易泄密、检举人保护措施缺失等。因此,为了提高揭发检举制度对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抑制效果,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揭发检举制度。首先,需要提高奖励金额的额度,激发检举人揭露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其次,建立检举人保护制度,对于实名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予特别规范,防止相关信息的泄露。进一步,简化相关奖励程序,缩短奖励兑现的时间。

(三)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

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收益主要包括:年度奖金、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贪污受贿所得。其中,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企业能够事前控制的部分,金额也基本确定,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而贪污受贿所得具有突发偶然性,又由于舞弊手段的隐蔽性,企业对这部分舞弊收益进行控制则较为困难。因此,本文提出建立高管廉政制度,将舞弊收益部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作为控制对象,通过延长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舞弊收益的发生期,以此降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具体措施如下:年度奖金方面,出版类上市公司可以建立高管廉政账户,在颁发年度奖金之前,要求公司管理层将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按一定比例(5%或者10%)存入到廉政账户。年度奖金颁发之后,首先需要将其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年度奖金、以前年度的基本工资以及相应的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期权方面,从激励计划实施到行权这段期间,管理层需要将年度奖金按一定比例存入到廉政账户,且在股票期权行权之后,通过激励计划所获取的收益同样需要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行权收益、年度奖金以及相应的银行利息。通过廉政账户制度,管理层存入到廉政账户的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以及行权收益可以视为其诚实努力工作的保证金。在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决策时,管理层就会将这部分资金纳入舞弊成本之中,从而有效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四、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行业下的出版类上市公司同样需要借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目标。而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对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的效率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在考虑现有制度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本文对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即:政绩考核动机、资产侵占动机、筹集资金动机和规避ST监管动机。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和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希望通过制度层面的策略构建,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在保证出版类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兼谈我国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完善[J].审计研究,2006,(6).

[2]王兵,尤广辉,宋戈.审计师声誉机制研究: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

第7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存在弊端;改革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方式和理念,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如何才能够解决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所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就此对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一、面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高中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教材要进行改革。对于一些优秀教师,其教学成果丰硕。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整体成绩的时候,来衡量教学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的改革。其实,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为了我国教育更加久远的发展,是从近年来无数的研究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是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现实问题反思中得来的,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提出来的,是为了我国今后的繁荣富强而改变的,其核心就是为了我国民族的振兴。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来说,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主动性等方面显得不足。很多教师把高中教育的改革误认为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学习成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尽管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的评价要从多元化着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即便是原来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需要进行变革,改变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尤其要增强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加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其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说大多数高中教育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但是无论高中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有多完美,在高中教师的心中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高考的分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坚决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内容研究不到位的问题,可以采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模拟训练,比如说,在高中人教版教学中,对于选修系列3~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是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以组成1个模块。只有进行了专题模拟工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所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更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内容,尽快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调整。

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结论以及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行为与思想并行,既要有教师的指导以及讲授,还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要设立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进行情景模拟工作,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调查研究、阅读理解、撰写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于高中教学新课程的目标来说,将学习形式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统计学,对于统计学的教育要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其学习思想以及方法,了解统计学的意义以及作用。在进行导数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导数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导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变化率,体会其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大幅度地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在课程改革的能力以及教学目标上下大工夫。不仅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还要落实新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第8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我国高校现行录取基本方式是按照考生高考分数进行录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唯分数论”的录取方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进行多元录取制度改革。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传统录取方式的弊端和多元录取的意义,结合我国现行高校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实行多元录取的意义及可采用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

高校;多元录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75-02

1 我国高校传统录取方式及其存在的弊端

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建立,其间历经了5次比较重大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框架。虽然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一直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仍旧受到诸多的责难。特别是在高考招生录取方式上,除少数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和接受保送生等特殊类型考生外,基本模式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年度招生计划,然后分解到各省市计划部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在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前提下,依据考生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以学校、专业为单位,按照考生高考总分,从高分到低分,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这种录取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唯分数论”录取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现行的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唯分数论”录取方式的弊端逐渐凸显:

(1)现行录取方式对考生而言,极大地限制了考生对高校的自主选择权。考生在基本条件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高考分数成为其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唯一决定因素。考生无法依靠除高考分数以外的其他诸如综合素质能力强、某些学科具有优势等有利因素选择心仪的高校。

(2)现行录取方式影响高校自的发挥。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均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自主决定是否采用统一的入学考试,不能自主决定采取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等等,从而使学校难以选拔出符合自己办学宗旨、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不利于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与自主管理。

(3)现行录取方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这就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而在教学中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 多元录取的涵义及实施意义

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具体来讲就是:普通高校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注重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突出、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我国现行录取方式已不适应《纲要》的要求,亟待完善和改进,多元录取方式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程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意义如下:

(1)高校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顺应了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多元录取方式打破了“唯分数录取”的传统方式,全面考核、综合测评、按需录取等因素是多元录取的核心内容所在,全面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和人才选拔的多元化。

(2)多元录取将为高校自主办学提供更大的空间。在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系统更趋复杂多样,系统分化导致了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而各类型、层次高校基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用现行单一的考试形式和录取标准来选拔从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众多专业的学生无疑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从落实高校招生自、顺利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多元录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多元录取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采取多元录取方式,实质上就是打破了“唯分数录取”的现状,高考录取由“独木桥”变为“立交桥”。多元录取的方式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发展等方面,中学可以以此为平台,不再一味地“考什么,教什么”,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不断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途径。

3 我国高校多元录取可采用的模式

目前,多元录取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催生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国情,综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高校多元录取大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将分类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高校可根据本校选拔人才标准来对应相应层次、类型、内容的考试,把此类考试的成绩作为高校录取考生的依据。

(2)将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招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查评价,除了分数这一重要评价手段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高校可以设定较低的考试分数门槛,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以此作为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

(3)加强自主招生力度。高校可在制度健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本校选拔所需人才的选拔制度,形成相应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按照“学生申请―高校测试―高校认定―录取信息公示”这样的环节来综合选拔符合要求的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与高校间的双向选择力度。

(4)实行推荐录取。部分在中学阶段有突出表现或在某一领域成绩突出的学生,经中学推荐,高校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录取被推荐学生。这种录取方式让更多的学习成绩不太拔尖但有个性特长或突出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家干.制度创新是高考改革的键[J].中国教育报,2007,(11):17-18.

[2]李松林.国外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6):9-14.

[3]张学峰.高校招生改革的理性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4):43.

[4]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8):20-21.

[5]戴家干.制度创新是关键――从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看高考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11-14.

第9篇: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高校考试管理 考风考纪 建设对策

1.引言

考试自古有之,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考风考纪是考试的风气和纪律,是一所高校学风、教风、校风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加强考风考纪建设,是促进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的需要[1];是增强诚信意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是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需要。

2.高校考风考纪现状

目前高校考风考纪建设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作弊现象普遍化、作弊形式多样化、考试占座现象严重、对作弊恶果欠缺认识、对待学习及考试态度消极、贿赂教师及替考现象日趋严重、制度执行不严,不以作弊为耻,作弊之风兴盛,使社会、学习风气受到严重侵蚀[2]。

3.考风考纪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管理制度重制定、轻执行,或可操作性差,形同虚设。

第二,考试制度不合理,多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题型不合理,缺乏对平时表现的考核。

第三,考试管理存在漏洞,考前缺乏引导,考中监、巡考不利,考后缺少总结与质量监控。

第四,对考风考纪建设认识不足,执行不畅,宣传教育不到位,教风学风建设滞后。

第五,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第六,学生诚信意识缺失,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上投机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七,社会环境、学校诚信建设、任课教师、生源质量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

4.考风考纪建设对策研究

4.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意识。

第一,落实制度依据,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引导,依法治考。高校要以严谨的、严肃的态度针对各个环节制定有关制度,做到制度有依据、考试管理无漏洞,加强考试工作的规范和引导。

第二,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制度宣传,惩前毖后,确保质量。明确各级考试组织、成员的权利责任关系,使考试运行呈现有序状态,对师生加大制度宣传力度,确保考试质量。

4.2加强考试管理,时刻保持考风建设意识。

第一,加强考试组织与动员,推动两级考试管理体系建设,落实考试任务。考前召开考试工作会议,促进全校了解考试工作动态,动员全校参与考试管理。考试管理的重心在学院,规范学院在考试管理中的行为,完善二级考试管理体系,促使考试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建立健全三级巡视制度,落实考风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从严治考。学校、教务处、学院成立考风建设督导组,约束考试行为,严格执行考试制度,保证考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鼓励学院间互派同级巡视人员。

第三,加强监考教师选聘与培训,建立考核机制。监考教师是把好考风的第一关,要认真选拔监考教师,探索建立专职监考队伍;重视考前培训,严格实行培训上岗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监督和考核;注重监考方法,做到科学监考[3]。

第四,规范考试流程,转变考试评价理念,培养综合素质。要对考试各个环节逐一分析,抓重点、攻难点,使考试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重新认识考试意义,重新定位考试功能,对考试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重视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核。

第五,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缓解学业压力,保障试卷安全。采取多种方法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试题库,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加大试卷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试卷保密工作制度。

第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水平。考试工作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考前封闭考场,科学编排考场座位,随机、跨学院安排监考教师,加强对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科学管理。

第七,多渠道控制作弊源头,以技术手段加强监督,以高代价遏制违纪。克服传统监考的局限性,加大技防设备建设力度,利用多种方法增加考试违纪成本,打消学生作弊念头。

第八,完善考试总结与违纪通报机制。及时总结考试情况,对出现的各类考试作弊行为进行通报,警示学生。

4.3发挥考试效能,树立联动意识。

第一,以考试促教风学风建设,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考试不仅是一种检测手段,更是改革的契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深入进行试卷分析,促进教风严谨。试卷分析是考试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试卷和学生成绩加以分析,充分发挥考试应有的测量和反馈作用,教与学与时俱进、长效提高。

第三,积极采取激励措施,促进教风学风向上。无论何种考试,师生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加强引导,找到一个契合点,采取激励措施,使得师生目标一致,利益相同,培养教师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第四,将考试与教、学紧密结合,形成教、学、考联动机制。考试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密切相关,不可割裂,将三者有机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三者联动机制,能够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让大家对考试有准确的认知,进而形成合力,营造更好的教风、学风与考风。

4.4加强统筹协调,树立全局意识。

加强考风考纪建设需要全校各部门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基础,统一认识,通力协作。

第一,加大考试硬件建设力度,净化考试环境,驱除不良考风。

第二,加大考试经费投入,监考人员的责任和压力很大,适当提供监考补助,充分调动监考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推动网络考试模式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探索建立课程网络考试平台,实现标准化、客观化与规范化考试[2]。

第四,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

第五,做好考试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5.结语

考风考纪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考风考纪建设规律,探索新体制和机制,除规范考试管理外,还需通过诚信环境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重视诚信教育等多渠道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内外兼治,持之以恒,才能推动考风建设的根本转变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学运,等.新建本科院校加强考风建设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125-128.

[2]孙天罡,等.浅析上机考试在期末考核中的优势与实际应用[J].考试周刊,2014(38):4-5.

[3]陶辉兵.论监考人员的选聘与管理对高校考风建设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66-68.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