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

第1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54-02

一、前言

“改革”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一直是改革发展的两个“抓手”。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实践,契合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也为创新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但是,改革是一个过程,酒店管理专业在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中,面临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困境,因此,如何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成为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就如何深化改革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困境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形态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僵化未能实质性转变、教与学缺乏良性互动等,改革所面临的困境依旧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僵化问题依旧,“重教学、轻实践”现象依然存在。酒店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能力,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备涉外高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的技术技能,能适应现代国际酒店发展需要的智慧服务、管理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和专业教学上必须要与酒店岗位需求相结合,教学环境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灌溉式教学的影子并未摆脱。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就是要转变教学手段单一的窘境。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形比较突出,传统灌溉式教学仍在沿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处于隔离状态。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中,由于学生并未接触过酒店真实的运营情境,对酒店的设备、设施和工作流程、标准没有实际的经历和感受,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花一定的课时量进行理论知识的补给和真实情境的介绍,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枯燥,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其丧失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缺乏广泛的基础,教师参与的热情不高。改革是一个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过程,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缺乏广泛的基础,特别是广大的教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以至于改革出现“冷待遇”的情形。因此,从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来看,改革的基础面不足,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局面,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酒店管理专业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全面部署,科学谋划,为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因此,在笔者看来,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1)要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变单一、僵化的教学现状;(2)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环境;(3)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在基础。

1.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构建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应依托于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构建,转变单一、僵化的教学现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开展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增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在讲解核心知识点“主题宴会设计”模块时,传统教学组织是讲解主题宴会设计的原则、目标、流程和标准,再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和经典案例来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宴会设计作品不能贴合酒店运营实际,可执行性不强。若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先将主题宴会设计需要的资料库、经典案例和电子教程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再以小组形式任务,使得小组成员在课余和课堂上团队协作,搜集资料,询问专家,共同制作出视频作品,并邀请企业专家现场点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环境。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在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中缺乏广泛的师生基础,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欠佳。为此,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环境,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坚持以改革发展为契机,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通过综合评价、过程化考核,提高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实际成效。其次,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考核评价方式,通过过程化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依托评价考核的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与调整,进而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再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同时,应加入学生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转变了传统单一的考核形式,而且有助于减轻教师过程化考核的工作量。

3.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相对比较滞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出现“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专业在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诸多的改革困境,对改革形成了直接的阻力;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教学创新的着力点,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中,一是要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为教学模式改革夯实基础;二是狠抓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深化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范晓东.关于酒店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J].科学导报,2014,(21).

[2]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

[3]王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青年时代,2014,(02).

[4]崔鸿涛.高职实训教学“三结合”模式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

[5]黄芝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选择研究[J].科教导刊,2014,(11).

On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the Reform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SHI Ya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Changsha,Hunan 410151,China)

第2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1“新工科”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新工科”的基本内涵

我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工科在校生数量占到了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1/3以上。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工科毕业生要占到全世界工科毕业生的30%~40%,远超其他任何国家。从20世纪50苏联,到后来学习美国、西欧,到现在提出建设“新工科”,中国的工程教育走过了一个较为艰辛的过程。可以说,优质的工程教育,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针对传统工程教育的理念滞后、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适应和培养模式固化等问题,“新工科”应运而生,更加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信、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2]。“新工科”强调的是工科的“新生”和“新型”,“新生”就是要建设战略性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工科”专业,“新型”就是要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赋予其新的专业内涵。“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并加强建设、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探索符合工程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新培养模式[3]。“新工科”绝不是简单地开设新专业,必须突破5大瓶颈,即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打通本研隔断、消除校企隔阂,必须关注教师和学生2个主体,着力培养工程创新和适应变化2个能力,融通线上和线下2个空间,协调校内和校外2个平台,打造工程教育的“贯通体”“交叉体”和“共同体”[4]。

1.2“新工科”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最为标志性的事件和成果就是前文提到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复旦共识”明确了“新工科”新范式的定义,也就是“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天大行动”则提出了“六问”: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北京指南”提出了“五个更加”的理念: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更加注重分类发展[5]。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特征:一是工程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多学科和跨界领导力的培养;三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四是人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五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对产品、系统和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六是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6]。作为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实验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和创造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工科”的总体理念和要求的背景下,必须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改革,使学生具备多维度、综合性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现有高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和改革动向

2.1教学内容方面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教学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依然较为陈旧,偏离工程实际,与学科发展前沿有所脱节。如一些核心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缺乏时代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明显偏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固定的学科进行设计,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研究传统典型案例较多,但缺乏对新理念、新领域、新技术的解析,也未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这样的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脱离工程实际、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现有的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轻视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对理论知识要求较多而对实践训练要求较少,缺乏系统性、专业化的指导;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和刻板,大多是给定实验流程、实验材料,学生只需要机械地操作,缺少主动思考,创造性偏弱,达不到启发性教育的效果;教师投入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乏开发创新实验项目,研制实验设备及实验器材的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7]。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2.3管理体制方面

管理体制涉及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质量的评价、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校企协同平台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从教学过程的监管来看,目前还非常不严格,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师生交流方式,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较为薄弱,对于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并不重视;从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来看,部分重要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添置,实验室共享化的程度也较低,部分实验室对本科生和外专业学生几乎不开放,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亟待加强;校企协同平台亟待完善,部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牌子多、内容空”的阶段,未能出台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对企业的需求感知能力较弱,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也不够健全,教师的积极性偏低。

2.4“新工科”背景下国内高校改革的新动向

由于“新工科”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国内高校纷纷行动,推进实验教学方面的相关改革。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高地”,天津大学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与4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新工科实验班、师资培训基地、人工智能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创新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托其工科与工程教育的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核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师生交流;宁夏回族自治区针对当前区内高校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开展了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计划;北方民族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市场调研及案例分组讨论环节等。总体上来看,虽然国内高校已经根据“新工科”的趋势,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但是依然无法完全适应新工科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策略探索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要对高校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重点是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定位,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强化指导性、体现时代性、提高有效性、增强协同性。

3.1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更好适应“新工科”背景的总体要求

高校实验教学工作应该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围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尤其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宏观上的规划,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良体制机制;二是要以培养“新工科”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发挥高校特色学科、高端师资、优质资源的协同效应和集聚优势,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格局。

3.2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新工科”背景的时代性

前文已经指出了现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不足,按照“新工科”的要求,笔者认为重点是围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科技前沿进行改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应反映学科前沿与技术进步,体现行业标准与企业需求,培养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注重文理知识的互相渗透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学科内部贯穿文理渗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能掌握理工科的研究方法,又能培养文科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三是课程内容的设计,需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

3.3不断推进教学体系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新工科”背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95后”“00后”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接受程度不高,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探索建立更加开放性的考核模式,不设标准答案,加强对学生实践经历、动手能力的过程考察;采用“敏捷教学”等形式,发挥其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特点,通过教学资源配置由面向大中规模向面向中小规模的转变,应对新时代教学目标多元化和人才需求个性化等需求[8]。(2)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对实验教学进行时间上有效延伸和空间上的有效拓展。(3)实施“翻转课堂”。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翻转式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讨论与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4)加强校企协同。通过建立从理论、实践到探索学习的教育链条,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交叉螺旋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开展系统分析和应用设计的能力,有目的地融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综合设计体验,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综合品质和工程能力[4]。

3.4继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持续增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协同性

良好的体制机制对于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应该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教学评价、校企协同等方面。(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把好“源头关”,招聘理论和实践能力俱佳的优秀师资;二是把好“培养关”,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和要求实验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9]。(2)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一是要扩大实验资源尤其是高水平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同时要与时俱进地配置、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二是要把握多学科交叉的重大项目研究、高水平师资团队引进等契机,加快建立多学科交叉实验平台。(3)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根据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评价机制,出台符合实验教学教师工作实际的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4)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单位等之间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实验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耦合”[10]。

第3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各高校发展历史与背景不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突出。笔者通过对省内外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研发现,高校目前基本教育规模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多数高校近几年都经历了转制或合并,建立了以综合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使得目前人才数量储备明显不足,层次有待提高。如在教学科研人员中,部分教师只能进行一般课程开设和知识的传授,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在管理人员中,部分管理者只能进行一般的日常工作运转,缺乏现代管理思想、管理能力及较高的整体素质。这种人力资源结构比例上的失调妨碍了学校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限制了学校发展。

(二)教职工缺乏积极性

作为事业编制单位,用人理念和用人机制较为陈旧,岗位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如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工作运转、岗位责任等界定不明,教育教学工作运行整体效率低下,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岗位认同度低,工作能力提高缓慢,妨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偏重于教师科研水平,教师授课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升反降,影响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运行过多依赖于政府,缺少自

高校具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组织性质,运行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投入,学校应该怎么运行和发展过多听从于政府,以迎合政府需求和官员意志,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缺少应有的自。现行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和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人事管理。

(二)人事改革受制于上层体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全社会统筹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实行,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待遇仍然固化在单位内部,加之户籍、档案等制度改革滞后,真正意义上的人员退出机制事实上还难以建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受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行体制和政策的制约,教职工和学校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用人终身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目标仍未实现,许多人在评上职称或提升职务后就安于现状,缺乏工作上的开拓与创新,影响了高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规范性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高校的制度难免经历逐步健全与完善的过程。体现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集中表现在岗位设置不合理,人才引进制度不健全,聘任工作流程不规范,分配方案不合理等方面,致使人事管理工作不到位,教职工权利救济渠道不通畅,人事争议频发。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激励性

高校一般将教职工分为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岗位两大类进行考核。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内容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年度评优评先存在轮流坐庄,考核变成了填表签字手续,不能正确考评出绩效高低;教师考核评价对师德方面的考核比重相对较小,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奖励不及时,教学事故惩罚不到位,造成考核结果使用不够,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人事管理改革方向及建议

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人事管理理念,强化岗位管理,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方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高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去行政化,简政放权

1.政府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是处理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减少政府干预,为高校简政放权。上级单位仅发挥服务、咨询、调查职能,将机构设置、专业设置、招生、人才引进等职责由高校自主决策。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实行人员编制备案管理,也就是学校可以在法定原则和编制标准确定的合理区间,自主确定用人规模或编制数额,报政府部门备案。

2.学校层面。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应当实现校、院二级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使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在人事管理工作中,高校人事部门应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由事务性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根据“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由院系承担教师引进及聘任工作,组织对引进人员学术水平、学科背景的考察,而人事部门严把入口审批关,最后由各院系与人事部门共同承担引进的责任与风险。

(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

《纲要》明确提出“要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应当把聘用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教职工与学校通过签订聘用合同,保证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使教职工把自己与学校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保证了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教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为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人员配置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高校人事部门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需要对专业技术岗、管理岗、行政岗和工勤岗等不同类型的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工作岗位说明书和岗位任职资格。通过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确定岗位工资等,通过公开竞聘,将适合的人聘任到合适的岗位,确保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三)精细管理,分层考核

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推进高校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没有分类就没有管理,在分类基础上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与岗位职责的内在统一,才能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高校办学特点,仍将各类人员的精细分类和科学管理分为两大模块,即管理人员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结合岗位管理根据岗位职责,按照不同考核标准,严格考核。

1.推行管理人员职员制。

近年来,高校纷纷将职员制度纳入人事改革,初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员制度,普遍实行的职员制是“三等十级制”,侧重以行政职务对应职员等级。深化职员制度改革,要在理顺与各类专业技术系列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职员成长规律,畅通职员职业发展通道和空间,规范任职和考核评价标准。

2.专业技术岗位分类管理。

施行教职员岗位聘用制是规范高校专业技术岗位管理的突破口,一些高校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率先按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将教师职称分为教学型职称和科研型职称等类型,如中南大学在改革中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社会服务岗四类,充分体现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获得了教师的普遍认可。

(四)优化分配,激发活力

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分配体制的改革。创新高校薪酬分配方式,要结合岗位聘任制,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研究设计出能激发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管理制度,实施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薪资分配办法,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制定奖励制度方面,要把握人才的高层次需求,使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倾斜,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如对重大办学成果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科研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拔尖人才在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畅通诉求,加强监督

在推进人事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维护教职工的知情权,及时公布新制定的人事规范,建立健全教职工权益保障制度和诉求表达渠道,保证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权益在学校的政策制定中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教代会对人事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如学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干部选拔与聘用、岗位聘任与考核、职称评审、奖励与处分等制度的建立,一定要通过教代会的审议通过,充分实现教职工的民主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及监督权,真正尊重教职工的民利,建立起高校和谐的人事管理关系,预防和减少人事争议。

四、总结

第4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高校教育具有其特殊性质,主要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先进的人才,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尤其是高校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关的专家学者阐述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多重性质,其中包括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目前,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地改革。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档案的统一管理和信息的集中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因此,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提出一些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

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阐述,高校人事档案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其中包括基础的学生档案、在校工人档案和在职教师档案,但是对这三个种类的管理模式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又分为集中管理、分散管理、混合管理[1]。集中管理模式又可称之为纳入管理,主要是将人事档案各种有效的信息进行集中的统一处理。剩下的两种类型又被称之为非纳入管理,相比较纳入管理模式较为复杂,不同类别的管理模式在每个高校都具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在校员工档案主要是由组织部门管理模式;基础学生档案主要是由人事部门管理模式;在职教师档案主要是由教务处部门管理模式。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每个地区,每个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就会出现不尽相同的结果,这说明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体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两种特质。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在具体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中,部分高校将原本从属于教务处管理部门、学生会管理部门、人事部管理部门的在职教师档案转交给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主要实现了本校档案集中处理的档案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来的非纳入管理模式变成了纳入管理模式,将其它的两种管理模式全部变更为集中的管理模式[2]。根据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出现的情况,专家学者表现出了不同的评价倾向,有的持赞成态度,有的则坚决反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人事管理档案归纳于高校档案的综合管理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第二,该纳入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管理的规模较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那些发展速度较慢的高校而言未必适合。第三,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应该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制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

三、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根据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出现的不同情况,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哪一种改革方式,我们都应该以理性的思维和批判性的眼光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集中管理的支持者认为,相比较分散管理和混合管理模式而言,集中管理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校园资源,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并且有利于管理设备的维护。人事档案和其它相关档案的共享信息,将人事档案归入管理之后,经过简单的操作和重新组织,可以更加有效的从相关的档案资料库中寻找到合适的资料。

2、分散管理模式的评价

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有的人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一定要实行集中管理,应该将分散管理模式彻底淘汰,当然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首先,分散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历史,并且它的存在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只要相关部门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分散管理模式也可以进行综合管理,并且效果比集中管理更好。其次,分散管理模式的管理者需要更高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对各种突况进行集中的处理。最后,分散管理模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依旧存在,主要是因为集中管理模式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分散管理还是集中管理都应该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

四、结语

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教育事业已经成为现今发展尤为重要的因素,人才输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管理制度也在随着产生改变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总而言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今,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高校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当前高校人事制度的变革,高校在对待人事档案工作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管理体系要尽量完善,同时需要培养一批能力极强的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促进高校的稳步发展。高校的领导人和决策者一定要充分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仔细比较每个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实行可行的、科学的、创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高校的各个部分都要积极的配合和协作,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我们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宋绍梅.创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24.

[2] 叶文玲.剖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4.13.92-93.

第5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课堂教学 改革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59-03

一、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现状

高等学校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一些学校内部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改革步伐并不大,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枯燥

课堂讲授内容是教科书的复制品,教师在课堂上死板地、一成不变地向学生罗列着分门别类的书本知识;从而使得知识口径偏窄、拓展与延伸性不强、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缺乏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培养学生分析、思维、探究等能力的内容,致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传统

教学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机械讲授为主导,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满堂灌,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方法。这种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匮乏、思维僵化,学习方式机械、简单。如此教学方法,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地提高。

(三)教学评价片面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偏重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的考核,而缺乏对其综合能力的测定,从而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近考试前进行突击式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以授课计划、教科书、教案、教学日志、记分册等是否齐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内容为关注点,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及教学方法运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及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和探究的价值评价。

二、影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教育观念层面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滞留在领导和教师头脑里的固有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致使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教育观念的陈旧,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受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导致教学手段自觉不自觉地还在沿袭着以往、落后、单一的方式。

(二)教师层面

教师层面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影响深刻。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在思想上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教师难以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二是教师对改革课堂教学的态度不积极。认为搞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到头来,虽然投入的精力很多,却难以见到丰硕的成果,因而对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态度不积极,领导抓一抓,就做一做,而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三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欠缺。一些教师对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课堂上往往只能顾及到知识目标的完成,而对于师生互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渗透等目标的完成,却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也就难以承担起完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

(三)学生层面

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如果课堂上学生主体“缺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言堂。造成学生主体“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上厌倦学习;二是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面对繁多而深奥的大学课程,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三是有自律性差,一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闲暇之余显得无所事事,不是在寝室睡觉、闲聊,就是上网玩游戏,对教师布置的预习、复习及自学内容置之度外。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就只能做个旁观者。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影响教师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四)课程内容层面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许多课程都压缩了学时,但课程内容却未减少。面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这一矛盾,许多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时间紧,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就让他们感到满足了,根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质疑、思考、探究等活动。由此可见,课时不足与课程内容繁多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五)制度、激励机制层面

在许多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里,很难看到对不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如何处罚,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如何奖励这样的条款。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没有约束。此外,目前各高校无论是评先、评优,还是评定职称的条款中,所能量化打分的标准,就是看发表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著作、论文的数量,而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估却难以量化打分。这就从客观上导致评定结果倾向于那些在科研工作占优势的教师,而热心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在切身利益方面却无法得到认可。在没有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不配套的情况下,教师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将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六)课堂教学改革自身层面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有效的准备策略、课上有效的实施策略及课后有效的评价策略。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具有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效果难以预测和评估等特点,使得教师即使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一段时间内却难以见到实效的可以量化的成果。另外,由于高校教学研究期刊较少,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教研困难,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推进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转变教学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从外部输入,整合、提升、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理论学习,积极营造课堂教学改革的氛围,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只有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本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作用,促使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普遍性、常态化,向纵深发展。

(二)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依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目标应该是:一要改变过予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二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繁、偏、旧等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三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维、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及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改革目标,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二是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三是拓展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归纳、探究、思维等综合能力。

(三)合理构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所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因此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否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不同渠道,广泛搜集信息资料,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切忌死把教材,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拓展、延伸及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构建出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分析、归纳、探究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着力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因此教师要依据每堂课构建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和研究品质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组织学生讨论,实施参与式教学。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及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查阅资料,实施探究式学习;通过以问题、质疑、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为路径,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通过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一些研究性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高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些去思考、质疑、探究的机会。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思维、发言、质疑。课堂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自学内容学会有选择性、创造性地学习,锻炼他们在大量知识信息面前的提炼、捕捉和敏锐感受的能力。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走访、调研、考察、实践、操作、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六)转移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

依据新的课堂教学观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应着重从以“教师”为主,转移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来。应该以通过观察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度、情感体验、探究和思维的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思考、得出结论等行为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关注点。对于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构建及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培养的价值有多大。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和探究的价值有多大。这种“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将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因此,转移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第6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一、以教育试验引领教育理念的更新

2010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试点工作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二是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大胆试验。

张掖市在实施13项教育改革项目中,制定了符合上述原则并结合实际的五项原则和改革路线图。这无疑会改变过去以统一认识、统一部署、同步推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观念,启示和引导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更自觉地从多元的视角观察、思考、处理教育问题,培养和树立新的教育改革意识:通过试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意识;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出发点的意识;调动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增内在动力的意识………等。从而使改革更切合当地(校)的实际、更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教育试验推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张掖市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充分吸纳了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大调研的成果,梳理出了全市和各县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在反复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13项改革试验项目,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试验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基本框架和改革路径。方案提出的“坚持专家引领,提升试点项目工作效能”,“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本土专家,使试点工作自然地成为本土专家涌现和成长的过程”,“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集聚改革思路……”等理念,为县区(学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积极开展试验拓展了思路,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临泽县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定,力争通过四年时间的改革,形成校园核心价值引导体系,校园核心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质量提升管理体系,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育人“四大”体系,完成十四项具体任务的总体目标。精心选取课改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明显、特色亮点突出、办学水平在同等校园项领先的23个学校先行试点,着力突破32项素质教育综合改革重难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县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稳步实施。《甘州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和省级一类幼儿园——第三幼儿园和第四幼儿园为改革研究基地,分别成立幼儿教育管理咨询中心,托管部分乡镇新建幼儿园,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新办幼儿园达到优良教育水准,明显缩小全区幼儿教育发展差距。山丹县提出,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与任免挂钩、教师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职称聘评挂钩新机制。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确定,依托本校和市特教中心,构建全市筛查、指导、培训、咨询、辅导一体化的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支持系统。肃南县、高台县、民乐县以及张掖中学、张掖市幼儿园等学校(园)的改革项目都明显体现了,以项目引领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取向。

三、以教育试验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

张掖市教育改革试点内容包括,素质教育4项、教育均衡发展3项、推进学前教育2项、师资培训1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1项、学校特色培育1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1项。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直面张掖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如,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缺乏后劲,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制约因素多;城市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差距明显;教师素质与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不相适应;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特色优势不明显的;现行办学体制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相适应;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困难重重等诸多问题。张掖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这些问题,难点是这些问题,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也在这些方面。深化张掖教育改革,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些问题,盯住目标不动摇、把住关键不松劲、破解矛盾不放手,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促进发展。

四、以教育试验加快师资队伍专业成长

有专家说,任何教育改革必须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基本条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为所有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搭建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解决了他们参与改革探索缺乏目标、缺乏指导、缺乏氛围和缺乏动力的困惑,使他们可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13项改革试点项目,无论“构建中小学高效课堂模式试点”,还是“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试点”;无论“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试点”,还是“工学结合、合作办学模式创新试点”……等等,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只有调动全市一万多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汇成张掖教育势不可挡的改革大潮。

张掖市提出“到2015年,培养一支由名师3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400名、教学能手500名、教学新秀1000名组成的梯级名优教师队伍”的目标,13项改革试点项目就是最有效的试验场、最有力的助推器。

五、以教育试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第7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英语教学法》 课程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两个“课标”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也因其肩负着培养、训练合格中小学英语师资的重任而备受关注。然而,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改革未能与英语基础教育改革有效的衔接。高师院校的封闭性使得师范生职前教育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职前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理论贫乏问题,理论贫困是英语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1],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转换缓慢等。“英语教法课是培养合格中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和训练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主阵地”。[2]面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来指导英语教学法的教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何种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如何优化英语教学法课程结构,使当代英语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法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由来已久,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英语专业课相比,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则直接担负着培养未来合格英语教师的重任。教学法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且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特别是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从2001年新《课标》问世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文章和2001年以后流行的英语教学法教材来看,同时涉及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标》的文章较少,而且存在着对英语教法课程改革分析尚不全面的问题。根据中国知网,笔者查阅了2001年以来发表的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章,具体情况分析参见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部分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教师对英语基础教育界课程改革的认识尚不到位,未能将新课改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文章中结合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论述甚少也就不难理解。从表2可以看出,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最未得到关注的是课程评价问题(72%)。其次为课程建设、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问题。由此可见,关于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改革存在封闭性,脱离基础英语教育改革;二是对教学法课程应改革的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2-26]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英语教学法课的教学观念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甚至教学法教师忽视该课程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英语教学法课程所占学时较少,一般情况下,教法课程在大部分师范院校开设一学期,约为专业课程总学时的2%左右,教学法课程的学时严重不足;其次,有些专业课教师也常常把教学法课与其他专业课割裂开来,未看到教学法课程与相关专业课在培养英语师资上的一致性,因而造成了英语教学法课程成为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孤军奋战”的局面,其结果是捉襟见肘,不堪重负,效果不佳。目前,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课时少,开课时间短,讲、练等教学活动无法充分展开也就成为必然。[24]

2.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法教材是连接未来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与新课改的桥梁。然而面对新的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形势,笔者通过已出版的10种英语教学法教材的比较发现,这些教材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后,大多都未再次作出修订,很多实例、对中学英语教材的分析、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分析等(张正东,1999;杭宝桐,2000),均不能更好地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其次,对目前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任务型教学理论、探究式、合作式教学理论等尚未被编入教材。另外,教材内容理论偏多,而案例较少,未从师范生角度充分考虑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等。由此可见,当前英语教学法教材的内容与英语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着脱节现象。教学法教材已无法更好地体现时展的需求,教学法教材改革已势在必行。

笔者对目前已出版且部分高师院校采用的10种英语教学法教材(李庭芗,1983;胡春洞,1990;应云天,1997;陈学斌,1999;张正东,1999;杭宝桐,2000;王蔷,2000;何光铿,2001;张庆宗,2004;王宝印,2008)[28-37]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部分内容陈旧,部分实例过时;2)课程资源匮乏,缺少配套资料,无法向教师提供参考;3)新《课标》出台后,教材未得到及时更新与修订,导致教材缺乏时代性,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脱节;4)缺乏充分详细的课例分析,对学生的指导不够;5)绝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未完全体现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6)对新课改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论述。因此,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重点还应包括教材改革。

3.课程与师资建设。

对英语教学法核心地位的忽视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建设。首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供参考的教学法教学大纲,教法教师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凭自身的感觉进行教学。其次,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再次,教学法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很多教学法教师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对教学法及其课程体系等不够熟悉。同时,部分院校的教学法教材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再者,有些教学法教师长期置身于高校,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接触较少,导致教学中实践不足,理论有余;另一方面,有些教法教师受聘于中学,虽有较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学经验,但教学法理论素养欠缺。最后,高师院校间缺乏专供教学法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造成教法教师自我封闭严重。

4.教学方法。

我国英语教育专家陈冠英教授指出:我国外语教师培养大多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的培养相对滞后。[38]目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的教学大多局限于原有的单一教材和重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一言堂”传授过多,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思维受到限制,他们的学习兴趣、潜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与培养,因此,导致了该课程“费时多,收效低”。 “教法课在师范院校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致使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24]

5.教学实践与技能训练。

实践是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落脚点。实践环节组织不力,势必导致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降低。然而,目前虽然各高师院校均已确立了各自的见习、实习制度与基地,对师范生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内试讲,但很多学生在上岗之后依然难以很快适应教学工作,综合技能不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传统试讲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并未有效地结合,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其次,由于高校扩招,原有的实习基地已不能容纳更多的实习生,因此,有些院校采用学生自行联系见习、实习的办法,但又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管体系和实习质量检测体系,故而难以保证其教育实习的质量。再次,对师范生自始至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统筹安排,以及相对科学又可供操作的量化管理体系。因此,师范生的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及其实践是否落到实处,就难以保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广泛、深入地展开。在此背景下,如何改革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课程,实现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衔接,使在校的英语师范生具备系统全面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这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尤其是英语教学法课程,因其特殊性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教法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应树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两个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把学语言与用语言做事联系起来,既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更体现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因而,我们的英语教法课程更应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型”做好前期铺垫工作,以便我们的师范生能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去迎接新岗位的挑战。[39]高师院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教学法的核心地位和它在培养师资上的意义,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教法课的重要性和与其他专业课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上的统一性。此外,还需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大对学生信息的输入,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

2.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材内容的革新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面对基础英语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必须加大对教学法教材内容改革的力度。为此,首先,教学法教师需要“走出去”,向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取经”,加强交流与合作,基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共同改编或重新编写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符合地方教育实际的英语教学法教材。其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大量的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所学语言内容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关,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一致时,他们的语言学习才有意义,他们的学习动机才更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更浓,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最佳”。[40]作为教学法教师,我们要把两个《课标》作为重点内容给学生进行学习,还要紧跟形势,扩大该课程的信息量,及时向学生介绍和推荐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最新动态和最新文献,并鼓励学生提高认识,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可将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要期刊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作为该课程的补充教材,拓展学生的间接经验,提高他们的英语教学法理论修养。另外,还可向学生介绍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如现行英语教材的分析、说课、评课的技巧与方法,英语素质教育新教案的写法等。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完整性。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紧密相连。同时,“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胡春洞,1990)。英语教学实践需靠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但理论应随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展开,这必然对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学习和研究本学科的人真正受到训练,英语教学法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除以教学法课为主之外,还应辅以相关的技能训练课,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以往的做法是仅靠教学法课外试讲、见习、实习来训练师范生,使得教学法课不堪重负,且训练效果不佳。新课改对未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应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除了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之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在不同阶段开设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实践课程,如英文板书与设计、教学简笔画、英文歌曲演唱、英语教师口语、英语课件制作、教具制作与电教设备使用、英语教师实用工作文体写作等,并且尽量将这些课程进行量化考核,成绩纳入毕业综合考评;另一方面,教法课应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与相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从师范新生入学起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为他们搞好教育实习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宗旨,以技能为核心,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教学空间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各抒己见,实现双边或多边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师范生实践教法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在模拟课堂操练的过程中,我们可精选“全国中学英语优质课”、“全国英语特级教师经典观摩课”、“专家点评优质课”等符合新课程改革思路的课堂教学录像、光盘等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经典课,从理性到感性、从理论到实践,为培训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为其科学地驾驭教材、教法架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面向部分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从重传授向重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重教师单向的信息输出向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强调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和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40]因此,教学法课应采用教师课内精讲理论、示范、演示、讨论、学生表演等形式,课外则通过课堂教学实录的观摩、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来优化、丰富教学法的课堂教学。

5.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教学能力形成的量化管理,确保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为了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学法课程的相关辅助课程如板书与板书设计、教学简笔画、英文歌曲等应当从新生入校后分学期逐步完成,同时制定相关标准,采用过关、达标的形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量化管理。其次,选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试讲指导老师,将传统试讲与微格教学训练紧密结合,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严格把关,使试讲不走过场,以真正提高试讲的质量。再次,加大投入,拓宽教育实习基地,完善实习、见习的监管体系和学生返校后的实习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最后,“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师范生除了搞好校内外学习外,还需走出课堂,深入中小学听一线英语教师讲课、说课、评课,同时也可就近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开展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特点、难点、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为在校师范生指点迷津,加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与提升。

四、结语

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为高等师范英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一不把课程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担负直接培养未来中小学外语师资重任的《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更应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率先做出改革,广大教学法教师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思考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1]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5):62-63.

[2]罗晓杰.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3]王屯兵.论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4]杨捷.师专《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5]肖燕.师专“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探讨.池州师专学报,2001.04.

[6]张子光.英语教学法课改的思路及实践经验[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

[7]王淑芳.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8]刘夏芬.加强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提高师范毕业生素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1).

[9]符吉祥.试论构建“英语教学法”课程教材体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10]冯展极.师专《英语教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3).

[11]董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2]虞洁.新《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常熟师专学报,2004,(3).

[13]温满玉.求新务实 与时俱进――“专升本”中学英语教学法课改革专题研究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

[14]胡一宁.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15]苏秋萍.基于建构主义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6]荆莉.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刍议[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17]朱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英语教法课”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18]周晓琳.任务型教学与高师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台州学院学报,2008,(1).

[19 ]陈欣.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0 ]李红梅.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四年不断线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21]王红莉.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2]陈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四年不断线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23]冯展极.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4]马云多.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另一种思路[J].高教论坛,2009,(12).

[25]袁燕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师英语教学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6]董永民.英语教学法课程如何培养教师职业能力[J].运城学院学报,2009,(1).

[27]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0.

[28]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9]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0]应云天.外语教学法(新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1]陈学斌.实用教学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张正东.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3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4]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何光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6]张庆宗.英语教学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7]王宝印.循环式素质英语教学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38]陈冠英.第二语言教师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9]新课程改革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法学习引发的思索.德育教育网.http://60.190.77.234/2011/art_view.asp?cat_id=20.

[40]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0学时,但是该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知识面广,包括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事故调查认定程序、各领域的安全专门问题等内容,根据历年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师很难在较少学时的情况下把知识点完全讲通、讲透。

2.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目前多数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前沿,所列举的案例时间普遍较久,例如某教材的矿山主要事故及预防等内容的统计数据和所列举案例竟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与当今行业的新发展、新情况和新变化相脱节。

3.教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大多数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听教师讲述,缺乏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环节。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沉闷枯燥的课堂学习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记忆轻应用

《安全工程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多以识记内容为主[2],缺少实际应用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往往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只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诵,考试结束后,所学知识就遗忘殆尽。

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高职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贴近生?a实际,具有实用性,因此,教师必须慎重考虑[3]。要选对教材,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打破传统的对教材从头讲到尾的教学顺序,将教材内容全部分解,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重新排序,并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更新,提炼出重点掌握的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专题模块”和“实践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主要讲授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安全工程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伤亡事故的基本概念、伤亡事故致因理论和危险源辨识,以及控制和评价;“专题模块”主要讲授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电气伤害、起重运输、压力容器、火灾爆炸等专题领域的安全问题,包括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研究和预防对策,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与专题相关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实践拓展模块”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提高部分,主要进行实践拓展性训练和指导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模块的内容,力求贴近生产实际,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学时分配,如“专题模块”的部分核心知识和技能适当增加学时,而“基础模块”的部分理论和原理适当减少学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改进教学方法

依据该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和尝试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开放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填鸭式、满堂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课堂。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呈现交通安全事故案例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的合理运用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使学生得到真实直观的感受。而在进行触电事故预防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启发式讨论,集思广益,让大家找资料,想办法解决触电事故难题,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变换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第9篇: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课改 培训 教研 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局面: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一批教学有特色的年轻教师正在逐步成长,课堂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是从教研活动反馈情况和下乡调研与教师交流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够高。从县域情况看,教师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表现在:一是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临时改科的;有近三分之一接受新理念、新教法较慢的老教师;适应新教材且执教水平较好的青年教师甚少;一些教学能力强、有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毕业班教学,这种结构特点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二是研究型、反思型和教学有潜力的教师缺乏。由于工作压力大、研究能力差等原因,除县教研室组织和开展的教研活动外,大多数教师平时忙于应付教学日常事务,缺少研究和反思,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2、对教材把握和处理力度不够。一是大部分教师迫于教学成绩压力,不敢放手进行开放式教学。新课改中教师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也倾注了大量的激情和精力,但光有爱心和激情不一定就能增长知识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日的单元测试,不少教师新课程理念被淡化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新型课堂无法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三是新教材的综合性强,教师终身学习有待加强。往往是语文知识、历史与时事知识、社会常识等相结合,需要良好的综合知识作支撑,综合能力不强的教师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是不容易的。

3、教学改革缺乏相应理论支撑。课程改革点燃了教师的创造之火,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亮点频现。但这些表现都只是外在的,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明显暴露一个致命缺陷: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不能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许多老师谈起新课程可能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大打折扣;有些老师虽然对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也是邯郸学步、浅尝辄止,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课例并不多;有些学校不惜气力推出的“示范观摩课”,也明显带有模仿、“做秀”的痕迹。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对新课程理论学习的不足,使得对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课堂教学多样化,但有效性缺失。现实课堂上,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推崇新教法、淡化教学目标的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回,教学的主题没有凸现,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争议的、错误的现象,教师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必要的应变机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因此淹没在一场热热闹闹的“一锅粥”中。再如,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分组讨论”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组讨论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拿来讨论,讨论的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小组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有效性缺失。

5、教学评价多元化待落实。一段时间以来,学科教学评价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科评价的多元化也渐渐浮出水面。但也不可否认,受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重学生的知识性评价,轻学生行为养成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两重两轻”的现象。比如考试评价,不可否认,这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多数学校在如何评价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往往赋予考试过多的权重,其他评价方式则被挤到“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弱化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其他如观察、 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也流于形式。

针对课改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下面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开展多层次课改培训。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要着重开展新理念培训、新教材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应通过课改报告、骨干教师谈新教材实施情况和教学心得汇报、新课程课例观摩研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新理念,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同时充分利用暑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重难点突破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学注意问题和备课辅助资料的提供等方面,和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这一主要任务上,重心下移、实事求是、务实求真。通过一年一次的初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公开观摩课活动,为教师提供示范课例,取长补短,借鉴吸收,共同提高。同时,结合每年的听课评课活动、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改革研讨会和联片教研等活动,通过“听―评―研―说―议”的方式,交流研讨,修正完善,分享智慧,促进教师执教新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3、加大新课改评估力度。通过一年一度的初中课堂教学大赛,要求抽查教师必须按新课改理念授课,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课堂执教水平。组织大规模的课堂模式展示会,鼓励大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推出一些执教新教材有潜力、有特色的新人,以点带面促进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升。

4、完善多元化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改革是课改的难点,作为教研工作者,要着重从考试的命题导向和作业改革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在试题的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要逐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