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精选(九篇)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

第1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十三五”规划在审议期间,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删去了其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内容,这一消息一经,准备在战略新兴板上市的企业顿时“懵了”,战略新兴板被按“暂停”的消息使得市场对此议论纷纷,那么,删除战略新兴板意味着什么?这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暂停”有利于制度完善

战略新兴板“暂停”的消息目前颇受争议,有人说暂停并不代表废除,战略新兴板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被设立。那么,删除战略新兴板意味着推迟还是取消?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社会还没有达成共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经济》记者表示,大家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在大家对某事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去做这件事情,那这件事情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至于这个问题能不能达成共识,什么时候达成共识就不得而知了。”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则保持乐观的态度,“政府的公信力就体现在不会朝令夕改,战略新兴板仍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战略新兴板之所以被暂缓推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层对市场信心的不足。在当前市场低迷不振、震荡下行的格局下,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很有可能导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再度‘大失血’,形成对市场的冲击”。在以“稳”为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是最大的利好。

从整体方向而言,正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应该能够弥补一些问题、漏洞,让更多具有生命力的产业进入资本市场,这样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但是,宋清辉认为漏洞的弥补很可能又会造成新的漏洞产生,因此战略新兴板需要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制订更完善的规则。“在这段被暂缓的时间里,留给战略新兴板规则制订者更多时间进行考核、调研、分析,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够保证让战略新兴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纳斯达克’。”

战略新兴板的“暂停”有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人持消极的态度。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就告诉《经济》记者,“战略新兴板暂停的消息出来以后,大家对这个消息大多是持支持的态度。那就说明大家对其本身还是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目前看来,战略新兴板是否取消还不确定,但短期内不会推出是肯定的。“创业板经过了十年多时间的酝酿和准备才能够推出,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而战略新兴板实际上从正式地在公开场合提出到现在也就不到两年的时间,现在推出显得有点着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告诉《经济》记者,实际上进入2016年以后,注册制没有明确推出时间,战略新兴板还在强劲地向前推进,这对年后股市的进一步下跌是有直接作用的。

资本市场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环境来选择是否推出。李永森认为,从市场的情况来看,从2014年年末股市的开始暴涨到2015年股市后来的暴跌,客观上市场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对于开设并接纳注册制包括接纳战略新兴板,市场还需要做相应的准备,并且在推出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建立投资者保护的措施和机制,因为改革可能形成利空因素对二级市场造成负面的冲击。

从长远来看,按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来讲,战略新兴板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有点急于求成。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战略新兴板推出后的正面效应,很少有相关部门去谈论它的负面效应,更不要说提前准备一些应对负面影响的方案和措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新兴板的前期准备还不够充分。

战略新兴板推出后的正面效应确实存在,但是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推出战略新兴板的话必然会有一些负面效应。李永森就表示,战略新兴板在客观上会起到增加股票市场供应的作用,所以它会对市场形成短期的利空因素。“从长期来看,战略新兴板的大方向和目标都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做好基础的工作,比如市场能不能经受住这种冲击;市场出现不稳定的时候应该怎么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都是在整个方案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

用注册制的思维来定位

很多人有疑问,既然目前要“暂停”战略新兴板,那之前是出于什么目的建设战略新兴板的呢?注册制的推出又对战略新兴板有什么意义?

2010年9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当初战略新兴板是写入国务院文件的,即《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一方面说明它的设立已获得高层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战略新兴板对于搞活中国金融市场,增加证券交易所内部层次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宋清辉表示,战略新兴板的设立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推动,这次暂缓,说明监管层对战略新兴板定位有了新变化。

当时制定战略新兴板主要是立足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申万宏源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对《经济》记者表示,在中小板、创业板之外,上交所希望有一个板块可以方便那些不适合在其他板块上市的产业上市,“另外有一些中概股的回归也需要有这样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战略新兴板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讲,场内市场有细分的必要,需要做市场的定位和资源的整合。在沪深两市的分工上,上交所目前的定位还停留在十年前,已经不适应现在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经济》记者表示,战略新兴产业会使得上交所的资源不至于闲置,也会和深交所形成互补。“战略新兴板相当于为具备相当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给新兴战略有导向性的企业提供一个更大的融资平台。”

从交易所来讲,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的层次相对来讲比较丰富,而上交所的A股只有主板,内部层次单一,存在明显的短板。在两个交易所存在适度竞争的情况下,上交所就比较积极推出战略新兴板的上市渠道。

从提升A股市场包容性的角度,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也有着正面效应,李永森表示,战略新兴板对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等都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尽管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对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就逻辑关系来讲,战略新兴板在各种规则的制定都是基于注册制的要求来推出的,还一度被认为是注册制推出后的试验田,所以注册制延后也导致战略新兴板往后延。

战略新兴板在上交所设计时就强调了,它将会按照注册的模块去推进,董登新告诉记者,“战略新兴板的设计实际上在IPO的标准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就需要有注册制作为它的制度前提,因为只有在注册制下,才能把亏损企业或者是轻资产企业推向市场,再由投资者决定企业有没有资格IPO,所以即便没有注册制,战略新兴板也应该用注册制的思维来定位它的IPO标准”。

A股优质壳资源有望受追捧

战略新兴板“暂停”对资本市场必然会构成一定的影响,对一些领域也会有利好。

战略新兴板的暂缓或会对新三板形成一定的利好,宋清辉表示,战略新兴板的暂缓不但能让新三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市场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监管层的认可。“此外,战略新兴板的暂缓对壳资源企业也是一种利好,如果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短时无望,A股壳资源的投资价值就又回来了。”

战略新兴板不管以后会不会推出,至少短期内是不会推出的。

战略新兴板推出会增加市场股票的共鸣,李永森认为,短期战略新兴板如果推出会对整个市场产生一定的利空影响,而战略新兴板的暂缓使得利空影响消除后,显然就是利好的因素了。

他还表示,战略新兴板当时在设计定位上是高于创业板又不低于主板的,这样和创业板、主板就有一个错位发展,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保持了一定的竞争性。“如果战略新兴板现在推出就会对创业板和主板形成一定的冲击,所以暂时不推出战略新兴板对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就可能形成利好因素。”

目前看来,战略新兴板的暂缓对新三板是否有利好因素还是存在争议的。

“利好或利空都是从心理上去判断的,实际上板块的设立与否和利好、利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赵锡军就认为,增加一个板块或减少一个板块对经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建立一个证券市场就是为投资者提供交易的平台。投资者买股票的根本就是为这些企业或投资项目找到一个资金来源,投资的项目好,就能够带来回报,至于利好与利空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新三板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股票市场,而是一个产权市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也认为,战略新兴板的“暂停”对新三板是不是有利好影响还看不出来,因为它们是两个概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战略新兴板的是否推出并不会对新三板产生大的影响。

战略新兴板“暂停”最大意义在于,大家意识到了战略新兴板的问题,就是制度设计难以支持其实现定位及功能,程晓明对战略新兴板的“暂停”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国家确实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创业板、战兴板、新三板其实定位都是一样的,都是二板,为中国创新战略服务”。

在他看来,创业板、战兴板、新三板这些板块要真正成为中国的二板,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体现3点,也是注册制的核心:第一,大幅扩容,这样才能真正降门槛;第二,真正的上市条件是持续上市,能不退市,用退市倒逼上市;第三,退市标准就是股价,对科技企业而言,为了股价准确,必须采用做市商制度,来引导市场对高科技公司合理定价。

等待企业可转向新三板

推出战略新兴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跟国际资本市场看齐,所以,当要开设战略新兴板的消息公布后,大量企业开始做准备,特别是本来打算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开始把目标转向国内资本市场。而现在战略新兴板被“暂停”,这些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战略新兴板被“暂停”给欲登陆该板块的企业带来较大的时间成本。宋清辉认为,有一部分准备登陆战略新兴板的企业,当下不得不转投新三板或者创业板,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原来注册制和战新板预示企业发行上市门槛,降低,机会增多,有些准备在主板、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的企业纷纷转向战略新兴板等待上市发行。战略新兴板暂缓后,企业只能各自想各自的上市渠道。李永森对记者称,“比如通过并购重组等渠道借壳上市,这样股票市场就会收到另外一个资金量比较大的壳资源,其价值也被市场挖掘,这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目前看来,战略新兴板是暂缓还是取消还不确定,但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置,那些亟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私有化的中概股企业、新三板希望转板的企业,除了排队IPO,“借壳上市”就成为了优质公司进入或回归A股市场的重要通道。

另外,有一些中资概念的回归股,可能只能在新三板等待,董登新告诉记者,战略新兴板的暂缓对中概股会有影响,特别是对他们的积极性会有打击。“同时对上交所也是不利的,因为上交所作为一个大主板,过去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传统企业,而近十年来,大多数企业都上市了,上交所可供上市的资源也大幅减少,如果不能拓展上交所市场的定位,就会和深交所的资源短缺形成反差。”

宋清辉则认为,战略新兴板被删除的消息对于红筹回归的企业可能会形成较小的伤害,“因为红筹股回归的路径有很多种,他们不可能把‘宝’全押在战略新兴板上,战略新兴板或许只是作为一个上市备选方案之一,一般都不作为重点方案”。

第2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6-0107-04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相关产业具有一系列的拉动效应,并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和战略意义。目前,在各地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应有的份额,发挥积极活跃的作用。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但光靠大企业不是万能的,需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共荣,相互配套。大企业需要的配套工程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和服务都需要外部提供。这些都可以由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来承担,使中小企业成为与大企业生产关联、市场关联、技术关联的专业化配套企业。这样既能使大企业集中精力进行主要产品、技术的开发与生产,又能发挥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分工协作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据测算,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全国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中,中小企业比例超过了70%。2010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82.6%。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最富创新能力、最有发展潜力的一支企业队伍。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和开路先锋、科技成果的实验场地、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自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创新活动进一步活跃,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可积极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满足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中小企业被称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截止到2011年12月,国家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1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

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而且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近两年,物价普遍上涨。生产成本迅速提高,市场需求不足,进而造成资金短缺,令企业生存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将会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政策上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积极提高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让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独特优势,注重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既可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能极大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极大贡献。

三、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选择

(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金渠道,促进社会资金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是制约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战略性新兴企业中融资最困难的是中小企业。美国经济学家伯格和尤戴尔(Berger&Udell,1998)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在企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基本因素会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差异化的融资安排。

1.引导初创期企业运用天使融资、民间资本市场等融资模式。中小企业最难筹集的是创业资金。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由于资产规模小、自身信用等级低、缺少抵质押物、缺乏业务记录和财务审计,企业信息基本上是封闭的。由于外源性融资的约束条件紧,它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和非正规资本市场融资。初创期中小企业除通过取得政府“天使资金”无偿资助外,更要注重从天使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等市场主体获得融资。

2.引导成长期企业运用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等融资方式。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资金需求猛增。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竞争力的增强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加,信息透明度逐步提高,使得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约束变得较为宽松,企业开始较多地依赖外源性融资,如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1)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优势和作用。风险投资基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呈现出的高风险、高收益性以及资金需求大且需求期限长等特性。同时,随着基金的投资,风险投资商还能提供企业迫切需要的管理资源、市场经验和其他专业经营策略和技能。与银行贷款相比,风险投资更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2)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①积极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它们逐渐了解了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积累了大量专业信息;另一方面,它们的组织机构较为紧凑有效,成本低。②各大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③优化政府服务,建构信息平台,推进银行与企业间的和谐融资。④应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⑤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培育机制,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定期公布信用评价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名单,引导信贷资金投向。

3.引导成熟阶段并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国内市场及境外市场直接融资。在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企业不断增值,逐渐具备进入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资产规模和信息条件。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手段,将进一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扩大再生产,推动有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形成竞争优势。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因此会逐步发展成为大企业。资本市场在创新机制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从广阔的管理视角提升全面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机制。持续创新是中小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实力影响,还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开展全面的创新管理,全方位地运用各种创新要素。这时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确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发展目标和路径。

郑刚等(2009)提出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实施框架,认为从创新要素特征分布看,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广义包括组织、决策、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是处于成长期中小企业最关键的四大创新,其中技术与市场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创新要素。

1.寻求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来看,科技创新的驱动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新兴产业技术实用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是高技术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产业组织形态及其特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和创新活跃期。中小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通常非常活跃,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国际的成功经验看,在新兴产业的兴起阶段,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小型科技企业持续的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上,即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品商业化,既可以是全新技术的全新产品商业化,也可以是技术发现后的现有产品改进。随着新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工艺创新将取代产品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流。工艺创新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方法的创新。中小企业通过工艺创新的空间很大。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吸纳和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同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新产品,关注工艺改造、关注研发投入回报率的提高,有效降低创新的风险。

2.寻求市场创新,提升传统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许多传统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为特征,进行的是典型的OEM模式,主要围绕市场订单开展生产活动。企业大多通过参加广交会及各种展销会,进行多渠道的市场开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应当围绕客户和市场需求,重视积累市场竞争的经验,并为自有品牌的建设和推广作好准备,从OEM过渡到ODM,最终建立自身的品牌,形成对市场信息的更快捕捉能力、对资源要素的更优配置能力、对技术人才的更强吸附能力,有效应对外部市场危机的冲击。同时,更应注意国际国内市场两手抓,建立自身完整的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

(三)发挥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不同技术优势的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资源互补,知识创新得以在企业间迅速交流和传递,并且有利于分散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与风险。

1.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单靠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在速度、层次上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产学研合作,借助合力,共同开发核心技术,完善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涌现和快速成长。这需要围绕产业价值链,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仅仅满足于契约式的“点对点”合作,而是要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发项目、共同培养人才,走向一体化合作模式。

2.发挥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性。它也需要完备的产业链支撑,以产业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也要靠企业集群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来完成。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共享产业、市场要素,形成专业化分工、完整的产业配套及社会化服务,可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3.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为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支撑。努力培育和规范各种科技型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用于公共技术创新,并开展面向科技型性中小企业的专题服务行动。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市场选择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模式,融合两方面的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先导产业。特别是后进国家或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则更需要政府扶持。各级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化的软环境。加快转变政府思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问题,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联盟,推进合作创新机制

战略联盟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优势,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而建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联盟与合作已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特征。中小企业可从技术联盟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改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并降低经营风险。

在建立联盟时要同时注重横向和纵向两种联盟。横向的联盟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联盟,主要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纵向的联盟是在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政府可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这样不仅使资金使用的效率更高,同时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五)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做纽带进入国际市场,一旦与大企业合作,便容易形成综合优势。可以通过构建与大企业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发能力,增加国际化经验,扩展视野,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3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69,China)

第4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一、鼓励、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创造性地开展登记服务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能,营造优质、快捷的市场准入环境。特别是对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指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2、鼓励投资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商标专用权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工业产权出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开展项目合作,支持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组建新兴产业实体,促进智力成果转化为资本和生产力。

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1、积极培育、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专业配套企业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联合中小企业,提高行业集聚度。支持优势企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整体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区外、海外设立原料供应基地、营销网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及专业性较强业务剥离,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以“小老板创业工程”、“红盾帮扶工程”为依托,继续推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扶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积极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方式拓展市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加盟经营、连锁经营等形式拓展市场。

4、继续强化股权出资、债权出资、股权出质、投资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登记服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优先推动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支持企业借壳上市或开拓境外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5、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新特点的研究,在登记过程中遇到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汇报请示,不能简单予以否定。

6、完善行业调研分析制度。围绕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对新兴产业企业登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落实市场登记信息和形势分析月通报制度,加强调研,及时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为我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投资者投资创业提供依据。

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战略引导

1、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创立自主品牌。深化品牌指导,建立完善驰(著)名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机制。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申报驰(著)名商标。

第5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央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或者“战役”,而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长期积极探索、并为之努力奋斗。要从战略层面上全局性地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国情找准切入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摆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种矛盾带来的现实压力呼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

例如,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人均油气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家庭汽车增长速度很快,我国发展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内生动力就强于其它国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洁净煤的研究利用需要更多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缺水,海水淡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期,正确处理发展与污染治理关系尤为重要,期待在先进的节能环保创业上有重要突破;空天和海洋技术是新世纪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发展需要开拓的空间;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处理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就业问题,能显著带动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值得特别重视。

因此,各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过程中,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兼顾,权衡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机遇,切忌仅为追求政绩和短期效益而盲目上马,避免产能过剩。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利用本土市场带动核心技术

发展。

我国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但是如果把市场容量看作是资源,我国则有着巨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市场无法换来先进国家的核心技术,但市场对于培育我国的核心技术却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推行至今,我们开放接纳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但是要留给新兴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以足够的市场空间。

如果市场资源全被国外企业与产品占领,那么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就会缺乏市场考验,失去发展空间,在全球新兴产业中我们仍然只是充当低端加工的角色。很多先进国家的国有大企业掌控了国内大量新兴产业应用的市场,在发挥市场优势和市场龙头方面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应以此为使命。我国应该继续合理利用巨大的市场容量来驱动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利用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来支持上游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提高我国相关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

第三,在发展战略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至关重要。

第6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贡献有所增强,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突出。

一、亭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一)我区根据自身优势确立重点发展产业

根据国务院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明确了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大新兴产业作为当前培育和发展的重点。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我们江苏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重点,《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口径上看,全省和全国实际是一致的。省里新增加的海洋工程装备、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三大产业隶属于全国的七大产业之中,其中海洋工程隶属于高端装备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电网隶属于新能源产业。根据盐城自身特点,盐城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四个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三个先导产业,形成“4+3”新兴产业总体布局,既保证与国家、省的衔接,也突出盐城重点发展的行业。而我们亭湖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就是节能环保产业。2014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的节能环保行业开票销售同比增幅44.8%,高于全区46.5个百分点。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是盐城“十二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面临沿海大开发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机械、纺织、汽配三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产能,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走企业自身发展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重点扶持。我区通过政策扶持、要素倾斜,帮助一批规模型、科技型、成长型重点企业裂变式发展。切实加强指导协调,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纺织等行业筛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品牌,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推动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跨越。进一步完善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聚合财税、人才、发展空间等各类要素,优先保障、重点倾斜。有效利用现有投融资平台,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进风投、创投等方式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就需要更主要的依靠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处理好市场基础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缺乏自主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不少企业虽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自主创新,存在依赖性,只重视引进,却忽视对技术的消化和再次创新,很难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今年以来,我区节能环报行业的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国内需求还明显不足。使得我区的产品极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培育,扩大市场规模也十分重要。

(三)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我区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政策,银企合作平台尚未搭建好,难以切实解决重点行业应急资金缺口,没能为有产品、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企业及项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今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

(一)完善新兴产业规划。要根据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补充完善,更好地发挥规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要突出亭湖区的区域特点,把区位、资源和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点,搞好区域布局,引导产业市场合理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

(二)加快高新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强化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深化科技合作,实现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鼓励科技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

第7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回首逝去的20年,中兴通讯从280万元注册起家,年销售额不足35万元的小加工厂,到年合同销售额340亿元的中国通信制造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国本土最大的无线设备提供商;从来料加工开始,到拥有无线、网络、终端全系列通信产品;从国内农村市场起步,到产品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中兴通讯公告称,2004年公司整体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元,其中海外实现合同销售额136亿元(折合1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5%。展望未来的若干个20年,中兴必然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期望和惊奇。正如中兴一贯地推进其国际化战略,在研发、市场、管理、人才等方面全面创新,取得良好的业绩、个性化的服务回报社会,也是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客户的期望。因此,20年,对立志成为世界级卓越企业的中兴来说,仅仅是个好的开端,未来的路仍很漫长。

中兴通讯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具技术含量的公司之一,中兴通讯一方面巩固中国本土市场;另一方面,也开始开拓其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拓展的重点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突破,出口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中兴通讯作为内地惟一的通信制造企业成功入选全球最为著名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05年全球IT百强榜”。1985年中兴成立于深圳。1995年开始进行国际化探索之路。1997年,中兴通讯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中兴通讯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元。中兴通讯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开拓者、中国综合性的电信设备及服务提供商,拥有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手机)三大产品系列,在向全球用户提供多种通信网综合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专业化、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逐步涉足国际电信运营业务。

一、中兴战略转型

20年,中兴从加工贸易起步,并历经规模数量扩张后,开始进入以全球化战略为核心的效益增长新阶段。依靠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品牌优势,中兴在国际市场上,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效益均成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兴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变革密不可分。20年来,中兴经历过七次战略转型:

1、从来料加工到程控交换机的惊险之跳,踏上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之路。

从1985年中兴成立之始到1992年,公司一直艰难创业。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优先发展通信业的政策,利用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进口程控交换机。在此背景下,中兴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转型,即从开展来料加工电子小产品业务开始,逐步发展,进而转为生产我国急需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的能力。相继研制出ZX- 60程控空分交换机、ZX500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ZX500A农话端局交换机,特别是中兴ZX500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被认定为国内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第一台数字程控交化机。中兴自此踏上了自主研发的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之路。

2、从一般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由农村市场转向城市市场。

第二次战略转型大致发生在90年代中期,当时中兴显现良性发展,并驶入快车道。以300万元注册成立的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首创“国有民营”的新机制,企业研发能力稳步提升。1995年3月,中兴研制出万门机,并由一家生产中小容量的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一家生产万门以上大容量交换机的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同时,万门交换机的推出也满足了诸如中兴的国产主流厂商由农村市场转向城市市场。中兴在成功研制“94年度部级新产品”ZXJ2000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发出终局容量为17 万线的ZXJ10 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ZXJ10 是当时国内自行研制的三大主力机型之一,被专家认定为国内当时能与国际一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

3、中兴正式推出多元化战略,并形成“三大转变”的思想。

第三次战略转型是在1996年。随着中兴快速发展壮大,中兴不得不面临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取舍矛盾,即继续研发程控交换机,或产品多元化之路。当时,中兴的总裁候为贵提出“三大转变”,即产品结构突破单一的交换设备,向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与同是做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华为相比较,华为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高风险换取高利润。而中兴却是遍地撒种子的多元化方法,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来降低风险,结果中兴也从单一的交换机产品发展到涉及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等5个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

4、中兴通过上市,来筹集资本,从而化解“资本短板”的风险。

自中兴创业以来,为了市场和技术的升级,中兴不断提出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其中资金问题一直困绕着中兴。为了解决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也为了化解其中的种种风险,于1997年,通过股份制改造,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期间,中兴于1997年7月和2001年3月两次在股市融资20多亿元,从而为中兴在3G、数据和光通信等领域的研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后盾。

5、从固话通信向移动通信转型,三大战略实质为一大战略。

2000年前后,中兴也在进行其第五次战略转型。在国内传统固定电话网络设备投资增速趋缓、电信重组的情况下,中兴正式确定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光通信三大战略领域。但结果移动通信明显见效,尤以CDMA和PHS为代表,而数据通信和光通信收效不大。故中兴把战略重点已经从固话通信向移动通信转变。

6、确立了三大核心战略领域:手机、国际化、3G。

2002年,电信行业形势极不稳定,其中小灵通不再火爆;传统的交换与接入市场逐步萎缩、价格不断下降;光通信和数据通信还不成气候;手机业务有回升的迹象,但前景不明朗;GSM国内格局已定,短期也不能有突破;3G业务前景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中兴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于2002年确立手机、国际化、3G三大战略领域。2004年中兴通讯仍将把战略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确保国际业务、手机终端、3G 三大战略领域的发展。

7、中兴推行国际化战略,打造成全球性综合电信设备制造商,塑造成世界级卓越企业。

进入2005年,中兴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世界级卓越企业。因此,中兴新的战略转型又在酝酿中,其目标是定位为全球性的综合电信设备制造商。

二、中兴转型成功之道

中兴正是通过以上七次运用得当的战略转型,使中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甚至在全球通信设备厂商全面进入负增长的时候,中兴的销售不降反升,升幅达20%。有人称之为“中兴的春天”。但我们要透过现象本身,去深度认知和领悟中兴这个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企业,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中兴多年来一直坚持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掌握核心技术,同时以技术和市场相结合,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提升运营管理,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包括人才、技术、市场等在内的全面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企业持续、稳健成长的典范。具体我们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剖析中兴的成功之道:

1、确立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

中兴通讯很早就意识到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中兴把美国高通这类经营知识产权的公司作为自己的标杆,坚持不懈地追求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到2002年中兴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同企业经营战略紧密配合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从而,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也成为了中兴的核心资产之一。这正如中兴董事长侯为贵所说: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坚持自主创新是为了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反之,即使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但就其竞争则无后发优势可言。

中兴的技术实力来自于它多年坚持的自主研发的道路,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兴创立以来,就确立了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道路。其在国内外设立了10多个研发机构,并且每年研发投入均保持在销售收入的10%左右。近三年来,每年的研发投入均在10亿元以上。强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带给我们如今的中兴通讯,也渐渐走入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系统公司总裁钱伯斯的眼中,并将其视为12个全球对手、6个亚洲对手之一,可见一斑。作为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和联通CDMA唯一一家国内设备提供商,中兴通讯现已开发出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手机)三大系列共70多种产品。在无线产品领域,中兴通讯已形成CDMA、GSM、PHS等全网解决方案,成为国产无线设备“第一品牌”,实行了由传统的固定通信向移动通信转变;在网络产品领域,中兴通讯具有业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并加入全球软交换设备供应商“第一军团”;在手机领域,中兴通讯拥有核心软件、硬件电路、核心芯片、整机设计集成等全套自主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提供GSM、CDMA、PHS三大系列产品的手机生产企业。

同时,中兴开始涉足国际通信专利和标准的角逐。目前,中兴通讯已全面加入包括ITU、3GPP、3GPP2、CDG等国际权威组织在内的30 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并在ITU获得了光通信、信息安全、NGN等多项相关国际标准编辑者席位。目前,中兴通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软交换、数字集群等前沿技术领域,已成功与世界水平保持同步,部分技术和产品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如中兴通讯全球首创的基于CDMA技术的GOTA数字集群系统,令全球数字集群市场感受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因此,确立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造就了中兴的全球竞争力,实现中兴的可持续发展。

2、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是我国企业的共识。“走出去”一直是中兴通讯的战略选择。早在1994年,中兴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探索之路;1995年,中兴通讯首次参加日内瓦国际电信展,成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通信制造企业;1996年,开拓国际市场被列为中兴发展的三大重点战略之一;到2001年,中兴才正式地将国际化战略为其主要战略之一。当时中兴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国内市场基本稳定,并开始全面启动海外市场。在此之前,中兴对海外市场采取“广种薄收”,直到2002年初,中兴成立专门的国际化部门—第一营销部,任命丁明峰作为其总经理,中兴海外市场才进入“精耕细作”阶段。2004年,中兴才开始大规模的推进海外市场阶段。同年,中兴制定了到2008年发展战略,以及愿景中曾提到,中兴将有50%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海外市场成为中兴三大核心战略之一。

中兴将2005年定为“国际年”。2005年,正好也是中兴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第10个年头。通过一系列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中兴通讯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站住脚跟的同时,已开始进军发达国家市场,与全球150多家运营商建立了业务关系。WCDMA、cdma2000、NGN、GoTa等高端产品也已相继在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商用。针对海外市场的拓展,中兴把亚非这些发展中国家作为主战场,而且是对巴基斯坦电信市场的抢占,确立了中兴在巴基斯坦中“三足鼎立,中兴第一”的大好局面,拉开了中兴海外本土化的序幕。紧接着,中兴又开辟了印度、俄罗斯作为其第二战场。虽然至今并未打开美国市场,中兴却通过采取其最拿手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通过局部落后市场突破,挺进了欧洲发达国家市场。截至目前,中兴通讯的产品已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进军海外的领军企业。2004年国际市场合同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69.5%。国际市场使中兴通讯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通信设备企业之一。因此,国际市场是中兴的战略市场。

3、追求卓越的运营管理战略

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才能应对有可能因为企业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市场反应速度下降,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而带来的双重挑战。中兴的自主研发,导致了其产品线齐全的“原始森林”,但中兴是否能够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与强劲的竞争对手中赢得客户的芳心,这就必须实现惊心动魄的“最后一跳”。这一跳需要中兴深入到其运营商的竞争中去。中兴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优势,并致力于不断满足以运营商为客户的需求。

在与联通CDMA合作项目上,中兴,作为联通唯一的国产设备提供商,获得联通CDMA采购的20%份额。为了追求卓越的运营绩效,中兴深通市场竞争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被认为是联通的一份子。中兴与联通之间的合作也逐步上升到一种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的参与到联通这个运营商客户的业务创新中去。中兴为联通提供的全程贴身服务,极力满足联通公司的竞争需求,帮助联通创造一系列的中国或世界之最。同时还为其量身定制一系列具有增值服务的解决方案。

4、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第8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 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对于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起到重大引领带动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金融体制与产业政策的融合己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环节,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力度不够、金融支持方式及方法的缺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束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分析

新兴产业(emerging industries)这一概念源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幼稚产业理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该理论的创始人为美国经济学家汉米尔顿,他指出当一个新兴产业处于初创时期,国家政策应当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倾斜。波特(1997)从企业战略制定角度指出,新兴产业的形成得益于经济和社会变化对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可行性商业机会。对于该类产业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综合审视,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曾指出产业关联度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因此其发展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综合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三大风险:第一,技术风险,在我国由于核心技术的不成熟加之发展模式的缺失,导致该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风险难以评估和确定;第二,市场风险,由于成长周期和消费习惯所导致的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间的非同步性,使得该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三,投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特点,其本身所存在的技术和市场性风险加之体制机制转换等原因,造成较高的投入与较低的收益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的投资风险。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研究较早,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Greenwood(1990)提出了金融的发展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与支持作用。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谈儒勇(1993)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金融中介机构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顾海峰(2011)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支持的体系和框架,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此外,国内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了金融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渠道狭窄

现有金融机构局限于成熟的传统产业运作,没有以此为契机调整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模式、培育优质客户。首先,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品种缺乏、主要通过调低贷款利率来降低其生产成本,而其他金融工具利用则相对不足。其次,由于金融资金的投入方向主要取决于风险与盈利间的权衡,因此银行贷款多青睐盈利水平高的大型企业,而那些市场还未形成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其发展的起步阶段, 由于天然缺乏市场信任难以得到贷款。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往往需要通过有形物质的抵押或担保来实现,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在发展早期阶段由于缺乏有形担保物,因此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可见融资渠道狭窄导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不利于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瓶颈突出

制度经济学强调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会使得人们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逃避和转嫁风险。针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由于融资主体与金融机构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具体可分为三方面:一是由于该产业具有潜在风险性,金融机构对具体项目一般难以深入准确地了解,导致银企间合作受限;二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历史样本数据少,与我国金融机构现有评级和授信体系重点考核企业历史经营指标的方式不相适应;三是监管部门尚未出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确意见,导致现有监管框架内“相机行事”,金融机构的相关支持措施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

(三)配套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而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因此契合其风险特征和需求的服务渠道缺乏,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第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金融政策实施媒介单一,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落后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第二,资本市场的高门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直接融资困境,同时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规模限制以及与主板市场的转换通道不够畅通,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第三,相关人才缺失以及中介机构的专业性有待培养,我国金融业缺乏既掌握现代资本市场运作也精通技术发展趋势并能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管理和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模式

第9篇: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一、培育国际顶级品牌的必然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必须抢占先机,掌握行业生产的核心技术,把控行业关键产品的定价权,保证行业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而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国际著名的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品牌是一个被消费者高度认可的产品代表符号,包括企业和产品的属性、价值、个性、利益、特质等,由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商标构成,是生产者对消费者产品特征、质量、信誉等的保证和承诺。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已被赋予更丰富、更广泛的内涵,如思想情感、文化理念、道德诚信等。品牌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标识商品上,代表着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著名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商品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在这个层面上,品牌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产品的竞争,也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是一种全方位的竞争,包括了产品技术、服务、文化的竞争。因此,一个企业要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出行业内的顶级品牌。一个国家的行业要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就必须打造出行业的国际顶级品牌。中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着眼于未来,实施品牌战略,培植新兴产业的国际顶级品牌。

现阶段,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机电产品、家电、纺织服装、轻工及部分服务业等,拥有较好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基础,易于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出国际品牌,而信息技术、生命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少,核心技术缺乏,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要立足将来,从节能环保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入手,选准有潜力的企业,全力培植出此类行业的国际著名品牌。

二、培育国际顶级品牌的路径

培植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产业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竞争,最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就是要刻意培植品牌诞生,用心维护品牌声誉,有效利用品牌价值。品牌战略是一个行动过程,是一种战略行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5—10年中,建议实施如下三个措施。

(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遴选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质的企业,培植国际顶级品牌的依托企业

国家发改委和相关行业协会应在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遴选出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质的企业,有针对性地重点培植若干世界顶级品牌的依托企业。

顶级企业创造出顶级品牌,没有国际顶级的企业也就不可能有国际顶级的品牌。目前,中国还少有国际顶级企业。据2011年7月《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排名第407位)、联想集团(第449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462位)首次上榜,而电子及电子设备、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计算机软件、建筑和农业机械、互联网服务、制药等行业仍然没有公司上榜。因此,属于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企业却并不多。

现在,国际上属于战略性、前沿性行业的企业和品牌,电信及电子行业的有日本的SONY,美国的AT&T,芬兰的NOKIA,瑞典的ERISSION;计算机行业中有美国的MICROSOFT、IBM、INTEL、惠普;汽车行业有美国的通用电气、福特,德国的奔驰,日本的TOKYO;生物制药有德国的SCHERING(先灵)、Sibiono(赛百诺)、Bayer(拜耳、德国),美国的Allele(绿阳)、P&G(宝洁)、Wyeth(惠氏)、Aetna(安泰)、Johnson(强生、美国)、Lilly(礼来、美国),英国的AstraZeneca(阿斯利康),瑞士的Roche(罗氏)、Novartis(诺华)等。显然,这些国际顶级品牌中鲜见有中国的企业和品牌。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遴选和培育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质的企业。

对现有国内企业实力的比对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备国际竞争潜质的企业有:

新能源汽车: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广州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股份公司等。

先进计算机:联想集团、方正集团等。

生物制药:上海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哈药集团、南京医药、华北制药集团、江苏扬子江药业、太极集团等。

高端装备制造:中国一拖集团(洛阳、大马力农机)、时风集团(潍坊、大马力农机)、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航空)、上海飞机工业集团(航空)、沈阳机床集团(精密数控机床)、大连机床集团(精密数控机床)、沈阳机车车辆厂(高速铁路)、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铁路)、唐山机车辆厂(高速铁路)、武昌车辆厂(高速铁路)等。

新能源、新材料:无锡尚德电力控股公司(太阳能电池)、华锐风电科技集团(酒泉、风电整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电整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保定、光伏)、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新余、太阳能电池硅片)、保利协鑫能源公司(上海、多晶硅)、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可再生能源燃气发电机组)、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聊城、新能源客车)、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风电、并网光伏电站)、新奥集团(生物质能、光伏)、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宿迁、浮法玻璃及在线镀膜玻璃)等。

(二)扶持依托企业掌握行业内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内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掌握了一个行业关键产品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掌控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先机、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品牌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政府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扩张性技术研发引进政策,促成依托企业迅速掌握行业内重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

政府可设立“战略性新兴行业核心技术研发专项基金”,对于需要急于攻克的关键技术,可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汇集国际国内一流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要通过政策宽松、资金充裕、合作形式灵活的技术攻关政策,引进技术造诣高深,在某一专业或领域是开拓人、奠基人的国际著名科学家,或对某项技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可,其成果处于本行业或本领域前沿的国际著名专家,或主持过国际大型制造科研或工程项目,拥有重大制造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或专有技术的知名专家加盟战略性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

要建设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基地,引导依托企业自主开发、或者联合开发、或者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开发行业内重要产品的最新技术,重点攻关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的尖端技术,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创造,通过广泛开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要通过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机构群。

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利技术贸易,如购买技术资料和图纸、购买专利技术使用权,有组织、有步骤地指导依托企业做好引进技术的准备工作,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制造技术基础条件,集中现有技术、资金、设施和力量,重点消化和研究引进的新技术,不断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启动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战略工程”,立体打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顶级品牌

品牌战略就是选择、培育、宣传和保护某一品牌,使之逐步享有盛誉,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来促进品牌和企业本身发展壮大的过程。品牌战略是一个企业行为,但中国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品牌战略要上升为一种由若干企业具体实施、政府宏观领导和把控的政府行为。

政府要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托企业建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引进和培养国际市场营销人才,或引进在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中担任营销策划或经营管理高层职务的人才,进行战略性新兴行业关键产品的品牌策划、品牌包装、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

对于已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要立足扩大原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提高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扩大品牌的经济效应,将其培养成行业内国际顶级品牌;对尚无国际影响的企业则要致力于新品牌的创立,通过关键技术的掌握、产品质量的保证、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营销网络的建设,逐步形成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极高的知名度、极高的信誉度、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成为行业内的国际顶级品牌。

无论是过去还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都是一个被消费者高度认可的概念,也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尽管在发掘、培育、开发上表现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市场运行机制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政府在品牌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可或缺,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监控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顶级品牌,应该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相信由政府引导和组织的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品牌战略”的实施一定会卓有成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