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创意产业的特征精选(九篇)

创意产业的特征

第1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资源型 创意型 制造型

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同,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正确认识广西文化产业现状,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对策,确立广西文化产业在全国的有利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本文中采用冯子标教授的分类方法,即依照文化产业所包含的产业内容将其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博业、民俗文化产业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即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广播电视业、报业、广告业等;制造型文化产业,即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及经营部门。

一、资源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资源型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性,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广西具有独特、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资源,具有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我区近几年来在这一文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于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构建如下的发展模式(见图1)。

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1.以广西特有的区域文化资源为基础,辅之于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不断丰富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旅游业、文博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业等3个文化行业。

2.以旅游业为基础,形成旅游(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朝拜、健身疗养、生态田园、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带动文博业(民族生态博物馆类、自然科学博物馆类、历史文化博物馆类)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业(壮族民俗、苗族民俗、侗族民俗)的产业化发展。

3.面向市场,以企业和文物博览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利益联合,发展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构造特色文化旅游内容和旅游线路,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倾向。

4.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品牌战略。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品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形成品牌链,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益。

5.政府和企业联动,共同打造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政府以做好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为主导,企业以开发文化资源的价值为主体。

图1 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二、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创意型文化产业以知识创造为基础,包括动漫业、音像业、游戏业、广告业等。这一类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这种特征决定了人才和人力资本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和产品差异化与文化资源有关,但它的消费有的具有地域消费特征,有的则不具有地域消费特征,这是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必须关注的方面。对于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广西的具体特征,建议构建如下的发展模式(见图2)。

本质上看,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特征,但其文化内容可以有地域文化特征。因而,这一模式不具有广西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一般性,相对于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模式要求结合广西浓厚的区域特性和知识型人才现状来理解其特色。

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1.本发展模式要求广西的创意型文化产业要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结合广西特色文化资源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型人才为背景,形成以文艺创作、文学研究、民俗民风研究、艺术创造和创意理念互动的知识基础,区内外人才资源互补,为广西技术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为广西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以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与创作人才的市场联系为手段,以市场导向为目标,一体化联合发展广西的创意文化产业。以文化企业和文化营销公司为发展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的中心,可以促进企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同时也可以市场机制打破广西文化单位的事业性倾向,为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主力军。

3.文化营销公司是联系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一般来说,文化营销公司与市场联系广泛,市场目标明确,市场信息丰富,营销手段专业化,是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有力中介。

4.政府要为广西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为此,政府必须在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目标下,为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知识型人才的成长和知识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图2 广西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

三、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制造型文化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与经营部门,如旅游纪念品制造、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娱乐用品制造业和工艺美术用品制造业等。

广西本身的文化产品制造业不发达,相关的企业多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基础薄弱。另外,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也不在制造型文化产业上,因此,此类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广西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果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其发展模式上,应该采用产业开发的“产业循环式发展模式”或“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因为这一类文化产业属于制造业,不具有所谓的广西特色文化特征,因而遵循制造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见图3)。

第2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创意集群 创意产业园区

一、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它通过创意活动将设计、制造、商业、文化和艺术等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创造社会财富,拓宽就业领域,是发达国家和城市政府倡导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产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对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我国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他们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才干,形成知识产权,并通过经济组织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创造高文化附加值,并整体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的产业”。其特点如下:(1)价值链特征:高投入、高增长、高风险。即前期高投入,后期高收益,但这两个阶段能否衔接却高度不确定,遂存在高风险。(2)产业组织特征:“前端开放”与“后端收紧”。创意产业既依赖于个人创意又依赖于数字化传播。巨大的数字化传播能力和分散的个性化创意不相称和不直接衔接这一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在前端要依赖于大量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工作室,要“放开”;在后端要依赖于少数大企业组织,要“收紧”。(3)产业的地理特征:产业集聚和网络互动环境。波特认为,关联产业中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地理性集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它恰恰具有这种地理集聚性,因此,从理论上说,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

二、创意集群的相关理论

从创意产业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因而,集群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意集群是创意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它为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1.创意集群的优势原理

创意产业较强的创新聚集效应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集群化发展,而且通过企业聚集,形成较完整的创意产业链,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一些互补性企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以及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

2.创意集群的特点

(1)作为创意集群的核心要素,创意人群、艺术家的文化艺术性创造活动构成创意集群的基本要素和先决条件。根据定义可知,创意产业的基本价值链是“创作―直接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再创作―衍生产品的制作与传播”。这一链条的特点是,成本大量集中在原创、制作和初期推广阶段,收益集中于多渠道大规模传播与衍生产品市场化阶段。即前期高投入,后期高收益,但这两个阶段能否衔接却高度不确定,遂存在高风险。

(2)融合工作与休闲及消费的舒适、富于刺激的居住环境,以及创意社区构成了创意集群的环境条件。

(3)依托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商业性大都市,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多元化文化环境。

(4)需要有大学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学习)机构提供技术和人力的支持。

(5)需求将生产与行销体系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联,具有全球性信息获取与产品发行能力。

3.发达国家创意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他们的创意集群模式和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国际经验,这将对我国创意集群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是发展创意集群的有效途径。创意产业园区,是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一体、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新型经济园区,它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

(2)集群应采取各种政策手段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入驻。

(3)集群应该吸引和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深入介入并设立各种基金以鼓励面向市场和产业的研究课题。

(4)集群要形成各种专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的创意集群已初现端倪,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各地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也初具规模,但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未来发展中还是要掌握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对特色创意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第3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广告创意;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1960年的美国,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是在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的,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了6.68亿人次。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互联网界的神话,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受众进行沟通的主要平台。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也成为广告创意行业快速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互联网+使广告创意主体多元化成为可能

通过互联网,一方面可以与网民进行精准的沟通,了解网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可以获取普通网民对产品的设想与期待。随着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的猪八戒等威客网站、中国征集网等信息资讯类网站的发展,“问计于民”的广告创意征集活动成为了一股涌动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我们不仅看到国内外知名企业面向网民征集产品设计创意、产品宣传口号,我们还看到国内的城市面向网民征求精神文明口号、城市形象口号,就连很多享誉国内外的大型赛事都在以崭新的姿态通过互联网征求宣传推广创意。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极具诱惑的奖金回报使得大量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网民对于有奖创意征集活动热衷推崇、蜂拥而至。

二、广告创意主体的多元化表现

1.地域分布多元化

由于网络平台的无限延展性特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广告创意行为的主体地域分布非常广泛,有些征集活动的参与主体甚至超越了国界。在多家征集主体的总结稿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这样一句话“收到了来自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30多个省、市、地区等海内外作品”。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使广告创意能够凸显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从而为主办方在不同地域的宣传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案。

2.年龄结构多元化

互联网的介入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从几岁的孩童到近百岁的老人都能够通过网络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参与网络信息的互动传播。从很多广告创意征集活动的最后总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除了占网民多数的年轻群体外,儿童、老人也积极的参与广告创意征集中来。不同的年龄层次具有不同的特点,儿童富有极强的想象力、青壮年兼备理性与激情、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说创意主体年龄的多元化为宣传口号或者策划方案的确立提供了更广泛、更强大的支持。

3.文化背景多元化

互联网平台具有开放性,只要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的人都会加入到网络大军中来。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地域分布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另外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通过对猪八戒、中国征集网会员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些广告创意的主力军当中学历层次呈现多样化,其中多数的会员是大学本科学历,也有少部分的会员是高中学历,同时也存在大批硕士、博士高学历的会员。另外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是学理工科出身,有的是学人文教育出身,有的是艺术设计出身,还有的是自学成材。互联网时代广告创意的主体具有不同层次的学历,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背景,但是他们都喜欢广告、喜欢创意、喜欢挑战,他们凭借着对广告的热爱而在创意征集大军中奋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收获着创意的快乐。

4.职业经历多元化

多元的职业经历往往带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多元的职业经历也使得创意主体对同一事物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为企业的广告宣传推广有了针对性,他们的思考角度也使得企业对自身的认识更为全面。在很多广告创意的征集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公务员、大学教师、在校大中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广告公司专业人员、自由创意人、农民等群体的精彩创意。他们的每一句口号、每一个视觉表达都代表着自身职业对事物的认识,都体现着自身职业与事物的适应度。比如旅游系统工作的职工,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推广宣传有更为真切的体会;银行系统的职员对银行服务理念的提炼会显得更为深刻。

5.收入水平多元化

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网民的消费能力,因为消费能力的差异网民在产品认知、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些不同的表现会直接体现在创意作品当中,体现着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对同一产品不同的期待和设想。“物美价廉”是工薪阶层对产品的期待,“富贵雍容”是高收入人群对产品的畅想,不同的期待造就了不同的宣传口号和表达方式。在某汽配基地广告语征集活动中“汽车用品哪里找?省钱就到西国贸”成为了“物美价廉”的最好表达;金海湾花园的“锦绣西江畔,辉煌金海湾”成为了“富贵雍容”的代表作品。

三、广告创意主体多元化的意义

广告创意主体的多元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征带来的更广泛的创意平台。广告创意主体多元化对企业产品的推广、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创作中加深了解

广告创意的主体通过网络得到相关的征集信息之后,绝大多数主体会主动地搜集与征集方相关联的信息,并且会对创作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创意主体会对一个产品、一个城市由陌生到认知再到熟悉,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征集方的知名度,而且不断的加深了对征集方的了解。通过举办网络有奖创意征集活动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产品以及城市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

2.在参与中体验快乐

作为广告创意的主体同样在参与征集活动中体现着参与和奉献的快乐。每当自己创作出了精彩的口号、设计出了精美的标志、编辑出了幽默的短信,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和欣赏,如获至宝般的玩味。如能获得入选采用的结果更让这份创作的快乐得到了无限放大。

3.在评审中拓展思路

在很多广告创意征集中,作为主办方都会收到很多来自各地、各具特色的创意作品,尤其是在主题宣传口号的征集活动中,主办方收到的作品基本都会数以万计。风格不同的大量作品在评审的过程中给评委及主办方拓展了思路,从而选择或者集体创作了更为符合征集要求的作品。

4.在宣传中贴近受众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征集,主办方会得到听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参与者的不同声音,了解他们对主办方形象的真实期待,从而在今后的宣传中能够选择贴近受众、符合受众心理、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作品。通过很多征集活动最后的获得采用奖的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宣传作品对受众的贴近和尊重。例如“今天你环保了吗?”的环境意识项目、“我的田园,我的北宅”的北宅休闲、“冰雪 青春 未来”的世界大冬会都以简单易懂、贴近受众的口号传递出了项目的特征,给受众以亲切感和融合力。

第4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品创新 市场拉动战略 技术驱动战略

在企业产品创新中,有两种战略形式可供企业选择:即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和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这两种战略形式的出发点看似绝然不同,实际上企业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

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认为:企业应该了解当前顾客的需要,按照当前顾客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发产品,即产品创新活动应完全以当前市场上的顾客需求为准绳,设计和开发当前顾客实际需要的产品。为达到此目的,企业新产品开发部门应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当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创新来设计和开发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当前需求。理想的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会产生一个已经准备前来购买的顾客群,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使顾客方便地买到该产品。

产品创新市场拉动战略的逻辑是“需求中心论”。“需求中心论”来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经济学的凯恩斯定律(keynes law of market)。与上世纪初著名的萨伊定律(say’s law of market)供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完全相反,该定律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自己的供给。就企业的产品创新战略来说,“需求中心论”内涵在于:产品创新的关键是顾客的需求分析,如果新产品完全是按当前顾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就会自动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顾客群。简而言之,按照“需求中心论”的思想,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的逻辑就是“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

大多数学者发现,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Narver and Slater(1990)以一家美国公司的113个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采用MKTOR量表来度量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证实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资本回报率之间呈现正相关;Jaworski and Kohli(1993)则以美国的102家公司的222个战略业务单位为样本,采用MARKOR量表来度量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其结果也是市场拉动性与整体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此后,Deshpande(1993)、Pelham and Wilson(1997)、Laughlin(2002)、KARA、Kaynaka and Karab(2004)等学者分别以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企业为样本,一次又一次证实: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在研究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的同时,许多学者就市场拉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的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多数学者认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性可以促进企业增强创新努力,加快产品创新速度,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企业的效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在市场拉动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的逻辑链条中关键核心是创新。Han、Kim and Srivastava(1998)和Baker and Sinkula(1999)更是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市场拉动性—产品创新—企业绩效这一连锁关系的存在。

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

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认为: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地去迎合当前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顾客是缺乏远见的,对自己未来需要什么产品,顾客本人也是不太清楚。即使顾客认识到未来的需求趋势,但市场需求由一种趋势到现实也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新技术来主动进行产品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需求进行积极引导。换句话说,通过技术创新人为的生产出一种“需要”,主动地创造出一个市场。

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的逻辑是“技术推进论”。而“技术推进论”来源于凡纳瓦布什(Fanwala bush)的技术推进思想。凡纳瓦布什认为:只要企业产品创新中所涉及到的特定技术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科技含量,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产品一旦投放到市场中,便会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如果说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是“市场变,我也变,我变随着市场变”的话,那么,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就是“市场不变我也变,我变引领着市场变。”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彼得圣吉(Senge 1990)和哈默(Hamel 1994)先后指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由于对当前顾客需求的强烈关注,企业往往被动地被顾客牵着鼻子走,从而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当前的产品和当前的顾客上。营销学教授鲍森(Paulson 1996)也指出,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将直接导致企业的近视行为,许多管理上非常好的公司之所以在产品创新上落后,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听信于顾客,把大量精力集中在顾客想要的产品上。

上述观点也印证了格雷厄尔和威尔斯(Glazer Weiss 1993)所做的一项实证研究: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战略与企业的业绩呈现出负相关。他举例说:“宝洁(P&G)公司目前的挑战源于它对当前顾客需求过于细腻的观察与研究,以致在产品创新上走的太慢”。日本的索尼公司是产品创新的技术驱动战略的实践者,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曾毫不掩饰地说:“我们不应只是满足市场,而应是积极创造市场。”索尼的典型口号是“科技创造需求。”还有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IBM公司也是产品创新技术驱动战略的实践者。

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与技术驱动战略融合

市场拉动战略与技术驱动战略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绝对二分法。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这两种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效果。著名的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2000年与库玛等人发表的《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企业产品创新应源于市场,但企业绝对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

本文认为,企业产品创新的方法就是试图使市场拉动战略和技术驱动战略得到有机融合。

(一) 进行前卫用户研究

前卫用户研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埃里克冯希波尔(Eric Von Hippel 1998)首先开发的一种新产品创新方法。前卫用户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用户:他们提出强烈的需求,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需求就会在市场普遍出现;前卫用户不愿企业慢慢开发,他们经常要求企业提前开发新产品;前卫用户不同于新产品的早期采用者即最初购买创新产品的人,前卫用户面对的是市场上不存在的产品需求。例如飞利浦个人护理产品分公司为其剃须刀产品选择的“前卫用户”是:他必须对任何剃须的不适感特别敏锐,比如他必须具有柔嫩的皮肤;它应该能代表后来相对满意的客户群体;它应该对剃须刀具有专门的辨别能力,并擅长表述其感觉。

对于任何产品几乎总存在一些比其他人更早地感受到需求的个人,这种需求在几年后同用户最紧密相关。同产品创新相关的大量需求信息存在于前卫用户中,而这种需求信息总是半隐半现。企业产品创新部门通过和前卫用户密切接触,可以提早几年的时间就把握住顾客的这种需求。这提早几年的时间完全可以给企业的新产品创新部门以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该产品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使企业的创新产品既符合技术发展的长期趋势,又可提高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耦合程度。在通讯领域中几项成功的前卫用户研究已经确证了前卫用户研究在企业产品创新中的有用性。

(二) 实施产品概念测试

产品概念测试就是将企业初步设定好的一个产品概念或几个可以替代的产品概念展示在一群特定的目标顾客面前,以便获得目标顾客对它的反映。在进行产品概念测试时,通常用文字来表达或用图片来描述产品概念。按照摩尔(Moore 1993)的说法: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很难预测顾客对创新产品的市场反应。产品概念测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该方法是从市场中抽出足量的参入对象做样本对产品概念进行检测,以便及早发现一些在技术上看似不错的产品创意,能否在潜在市场上取得商业成功。

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由三部分组成:顾客观点即顾客从自身的角度对新产品提出有关要求,比如产品式样、产品包装、产品规格、产品颜色、产品价格等;利益点即说明新产品能为目标顾客提供哪些具体的好处,比如便利性、节时性、安全性、耐用性、适用性等;支持点即解释企业怎样从技术上解决顾客观点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比如技术可行性、技术路径、技术参数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测试,企业就可以把产品创新的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战略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新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又保证了新产品的市场可接受性。

(三) 采用产品联合分析

产品联合分析(Product Conjoint Analysis)就是假定创新的产品具有某些特征,并按此特征对产品进行模拟,然后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些虚拟产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每一特征以及特征水平的重要程度做出量化评价。正如托尔和哈肯斯(Tull&Hawkins 1987)所说:“联合分析假定分析的产品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特征所组成的;消费者的抉择过程是理性地考虑这些特征而进行的。”通过联合分析产品创新人员不仅可以知道哪些属性增加了创新产品的价值,而且还可以知道这些属性必须达到何种绩效。

产品联合分析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确定产品特征与特征水平,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必须是显著影响顾客购买意向;二是产品模拟,联合分析将产品的所有特征与特征水平通盘考虑,并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将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进行组合,生成一系列虚拟产品;三是受访者评价,通过打分、排序等方法调查受访者对虚拟产品的喜好、购买的可能性;四是计算特征效用,从收集的信息中分离出消费者对每一特征以及特征水平的偏好值,这些偏好值也就是此特征的“效用”;五是市场预测,利用效用值来预测消费者将如何在不同产品中进行选择,从而决定产品创新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方法,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方案就完全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

(四) 利用质量功能展开图

第5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物流;物流金融;产品;营销组合;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finance service is the creativ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and finance. As a component of logistics finance service marketing mix, logistics finance is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used by provider to satisfy customer demand. The product theory of marketing is necessary for efficient logistics finance operation, also required is intact understanding of logistics finance, analyse of influential, mastery of the methodogy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manage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e; product; marketing mix; financial services

1物流金融服务

1.1物流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等)而开展的金融服务,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集成,随着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提法也逐渐为学者和从业人员接受。金融服务范围广泛,包括银行业务、保险、证券交易、资产管理、信用卡、外汇、贸易金融、风险投资等并且金融服务产品期限各异、复杂性不同,客户对金融服务产品的认识理解程度不一。金融服务具有服务的无形性、同步性、异质性、易逝性等共同特征并拥有信托责任性、消费持续性、消费偶然性、风险性等金融服务独特性质[1]。物流金融服务作为金融服务的一个分支,主要为企业客户服务,除了具有以上金融服务的特征,还有依托物流业务、与客户关系的双重性的显著特征。

1.2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内容

营销组合是营销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在进行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以后,营销组合是企业针对目标市场开展营销活动时管理人员可以控制的营销工具,通常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决策,即

4-Ps,传统上营销组合的目标集中在如何吸引新客户,现在客户保持问题也是其关注重点[2]。产品是营销组合的组成部分,是营销活动的基石,具体内容包括产品范围、特征、品牌、质量、包装、保证、条款与条件。客户通过消费产品获得需要的满足,对许多组织来说,产品是客户与组织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产品是建构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为企业带来收益,产品的战略层面考虑主要有产品组合、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营销组合范畴的产品决策主要考虑产品开发、产品线、产品的特质、品牌建设等。

物流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结算、保险及相关信息服务,融资产品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的各种信贷,典型的有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等各种资产支持借贷;结算服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代收货款等中间业务;保险服务主要是货物运输保险、信用保险等;信息服务包括金融咨询、产品相关信息、供应链可视性信息服务等。我国近几年物流金融研究与实践涉及的金融产品主要有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货运保险,具体名称繁多,融通仓、物流银行、物资银行、物流金融、金融物流等等;物流金融行业的领先者——UPS资本提供的主要金融产品有:资产支持借贷、商业抵押贷款、长期商业贷款、设备租赁、循环限额信贷、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国际买方信贷(设备和存货贷款)、信用证、货到收款增强服务、信用保险、货运保险、柔性打包保险、商业信用卡等[3]。

2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概念

在有形产品领域由于包含了物质特征,产品的构成比较容易搞清楚,但是对物流金融服务而言情况就不是那么清楚,因为金融产品拥有效用特征和服务特征。效用特征是关于产品被购买的首要需要,如养老金可以在退休后提供收入。服务特征与延伸的营销组合7-Ps的流程要素多少有些相似,在养老金的例子中,服务特征可能包括通过呼叫中心获得全天候的信息和支持、通过互联网缴款等,有时这两种特征的界限会变得比较模糊。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当第三方中介加入产品提供商的分销过程时服务特征所起的作用,此时通过为第三方中介提供一些帮助性、反应性的服务特征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提供联系提供商和中介的信息技术系统。因此在提到物流金融服务的产品、产品管理和产品开发时必须确保同时考虑了效用特征和服务特征[4]。

物流金融服务的客户主要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六类[5]:

——资金划转、支付需要,如活期存款账户、ATM、付款卡等;

——资金收益的需要,如储蓄账户、单位信托、债券等;

——延期付款或提前消费的需要,如贷款、信用卡、抵押贷款等;

——风险管理的需要,如保险;

——信息需要,如产品信息、股价信息等;

——对咨询或专长的需要,如税务计划、投资计划、IPO建议、并购建议等。

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组织要集中力量开发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理解客户的需要与偏好,寻找使其产品服务更富吸引力并说服客户购买的有效方法。

营销学中的产品是围绕核心层的一系列层次构成的完整产品,如图1所示[6],产品包括四个层次:

(1)核心层:核心层代表产品提供的基本需求,如存货融资的核心产品是提供贷款。在核心层次,市场上所有组织基本上相同,所有的活期存款账户都提供资金划转,所有信用卡都提供延迟支付的机会,所有的单位信托都提供投资机会。

(2)有形产品:第二层通常称为有形产品,在这一层组织通过添加特定的特征、设备、品牌等使产品容易识别。不同组织的产品在这一层会有一些差别,尽管在客户眼里并不明显,这也意味在这一层使产品与众不同是很困难的。

(3)扩大产品:第三层称作扩大产品,通常指组织赋予产品使之与竞争者相区分的特征,如提供给铂金信用卡持有者的积分奖励等特殊客户服务。在这一层组织试图通过提供竞争者没有提供的、对客户有吸引力的特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鉴于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特征的易抄袭性,差别性的塑造在这一层也是很困难的。

(4)潜在产品:最后一层是潜在产品,指那些非常新颖或尚未可得的、但有潜在可能添加到产品中使之与众不同的特征。

基于这种关于产品的思维,营销经理必须理解产品提供的核心利益和客户的需求,识别客户期望的产品可以提供的有形元素,识别能够作为差异化产品基础的扩大产品特征,监控能够提供潜在未来特征的一些进展。

3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策略影响因素

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组织寻求开发出能够满足部分或所有客户群的部分或所有物流金融服务需求,一些采取市场专业化战略,组织集中力量服务一部分客户;一些组织采取产品专业化战略,集中于满足一部分需求;还有一少部分组织,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试图服务大部分客户和大部分需求。为了满足选定客户的选定需求需要一定范围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大类别的产品线数目称为产品范围,每一个产品类别或产品线包括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这种产品的数量决定产品线的长度。既有产品线管理和产品范围管理构成产品管理的内容。影响产品管理过程的因素包括[7]:

(1)客户:客户需要、要求和期望是影响产品管理的主要因素。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营销经理必须关注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了解客户运作的环境以识别可能的金融需要。

(2)竞争者:对竞争者的经常性的监测是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因为竞争者的产品范围和产品特征的改变可能意味着竞争模式的变化,同时模仿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容易,监测竞争者在做什么是新产品构想的一个主要来源。

(3)外部环境:营销管理人员必须清楚环境变化趋势以便识别新的机会和威胁,一些重大的技术进步、政治变动、经济波动都会对产品管理产生影响。技术对金融组织的运作具有重要影响,从客户数据库到业务部门职员的支持,到通过自动取款机和网上银行服务。

(4)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决定组织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为了做出好的产品决策,管理人员必须清楚了解组织的资源,组织的优势、缺点以确定应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对策。

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流程,营销经理必须对这些了如指掌并考虑面对变化应采取的措施。

4物流金融服务现有产品线管理

现有产品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产品属性决策,第二是产品线管理,特别是产品改良和产品线长度改进。

产品属性包括特征、品牌名称、质量等,用来创造一个有形或扩大产品。普通服务产品需要通过添加不同特征以开发出有形或扩大产品形式,提供构成特定产品一部分的特征是差异化服务的一种方法。质量被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一种产品特征,这里是指一个产品完成预定任务的能力,物流金融服务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客户可以从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质量是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实际绩效,过程质量是关于服务交付的方式,如组织员工服务客户的举止,解决客户问题的反应速度等。

产品属性确定之后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产品改良和产品发展,产品改良是对产品属性作变动使其在市场上更有吸引力;产品发展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创造新的变种,典型的情况是产品线延伸或产品扩散。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改良致力于改善现有产品的绩效,这可能意味着使服务更易于使用、改善服务质量或改善交付系统。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客户期望的增高,产品改良对于寻求保持或扩张客户基础的组织越来越重要。显而易见,如果对处在生命周期的成熟或衰退阶段的一个产品增加支出是要冒风险的,同时,试图开发全新产品也是如此,因此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非常有吸引力。产品线延伸或产品扩散包括为现有产品线添加新服务,是在组织比较熟悉的市场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一种形式,风险相对较低,但必须考虑市场容量和客户需求[8]。

物流金融服务产品范围包括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信息服务等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各自包括若干个产品项目,提供商应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及自身因素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国内组织物流金融服务组合核心要素多为资产业务中的存货融资和保险业务中的货运保险,而像UPS资本这样的金融提供商产品范围广泛,如UPS资本的解决方案按照客户企业的需要分为六类:小企业贷款、货到收款增强服务、保险解决方案、商业金融、信用卡服务、全球供应链金融,每一类又分别包括若干产品项目,如保险解决方案包括柔性打包保险、货运保险、信用保险、小企业保险等,商业金融包括资产支持信贷、设备租赁等。

5物流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发

开发新产品是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确保产品范围与时俱进、创新性并满足变化的客户需要。物流金融服务对国内企业是新鲜事物,新产品开发更具特殊意义。新产品包括以下类型:全新产品;新产品线;现有产品改良等。全新产品,对市场和组织来说都是新的,全新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潜力但需要更多的投入和使用各种新技术,风险较大。政府是物流金融服务行业全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来源,对产品政策的许多方面施加影响。新产品线,对市场不是全新产品但对组织是全新产品,有时也被叫做“我也是”(me too)产品。因为市场上已经有类似产品,收益潜力可能较低,但进入一个组织比较熟悉的市场难度更低、风险较小。在物流金融服务行业新产品线形式是常用的新产品开发方式,尤其是金融管制的变化减少了组织经营范围的限制。

无论采用哪一种新产品开发形式,运作一个结构化的规范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是必要的,如图2所示,新产品开发过程有八个步骤[9]:

(1)新产品战略。新产品战略以企业战略和营销战略为指导,识别新产品要满足的战略需求,并做好技术与营销、新产品优势的水平和性质、期望的协同水平、风险接受等要素的平衡工作。一个清晰的战略对确保参与各方理解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和组织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2)创意产生。创意可能来自于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内部来源有专业化的新产品团队、雇员反馈和建议;外部来源有客户反馈、市场研究、专业新产品开发机构、供应商、模仿竞争者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新产品创意,在投放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中,许多创新是基于新技术开发出来的。对于以物流企业为主导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早期的新产品创意更多来自于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物流业务客户在运作中产生相关金融需求又难以从社会上金融机构现有产品中获得满足。模仿竞争者也是一个有效的创意来源。

(3)创意筛选。创意产生阶段形成的许多创意必须仔细筛选检查,筛选检查应考虑的问题有:创意是否与组织的战略和能力相符合,创意对目标细分市场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创意在成本与利润方面是否可行等。筛选过程经常要经过几个阶段,起初按照单一指标对所有创意进行筛选,去除那些明显不具吸引力的创意;然后对余下的创意从运作、财务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审查。

(4)概念开发与测试。通过筛选的创意转化为更加清晰具体的产品概念,测试这些概念首先要考虑企业能力和满足客户期望等方面,从创意开发出概念要求考虑创意的内容和形式。从组织内部来说,开发团队需要知晓哪些概念与组织当前设施设备相一致,是否需要新的投入,哪一种方案对客户更有吸引力等。

(5)商业分析。经过测试的概念需要转化为组织的业务建议,描述概念的吸引力和成功的概率,考虑人力资源、客户反应、营销和技术研究等要求,估计成本和销售以及预测利润等。

(6)产品开发与测试。这是开发出产品样品的阶段,开发出产品后评估功能特性实现情况,进行潜在客户测试评估产品整体印象。

(7)试销。试销是对客户的小范围营销,此前的创意、概念和产品测试都是一种人工环境下的测试,重点在产品方面,营销组合其他要素及竞争者的可能反应并不在测试范围之内。本阶段,要在产品说服力、广告、销售促进、分销商激励、公共关系等产品投放市场相关活动上测试产品的吸引力。试销的缺点是等于在提醒竞争对手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物流金融服务行业的相当部分新产品是以模仿的方式引入的,减少这种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的预告是很重要的。由于许多物流金融服务的不可分离性,试销可以采用有限的促销来全面介绍新产品,从而限制产品的初始需求和受关注度,这样就有时间进行产品测试,准备正式投放市场。

(8)投放市场。市场测试达到要求即可以选择正式投放市场的时机、投放的地点以及支持投放的具体营销策略。

有效的新产品开发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竞争地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下活动对新产品开发的成功至关重要:保持与外部环境的经常性接触以识别市场特征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鼓励接受创新创意的组织文化;运用柔性管理方法以激励新产品开发过程;识别那些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负具体责任的人;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确保总公司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与投入;确保与组织内外的有效沟通;选择一个与组织本身相称的产品;开发销售优势;确保产品质量;运用市场知识和客户理解[10]。

6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淘汰

产品通常也是有寿命的,当一种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和组织的目标时要考虑进行改良或淘汰,淘汰又可以分为完全淘汰和部分淘汰。可以改良一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或将现有产品从客户那里收回,或停止发展新客户并继续维持对现有客户的服务,或淘汰产品中那些不重要的要素和合并相似或重复产品。

7物流金融服务品牌建设

品牌创造在物质产品营销领域获得长足发展,现在在金融领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品牌提供了一种在竞争市场上创造清晰形象的手段。品牌并不仅仅是创造一个难忘的名字,有效的品牌建设致力于建立客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沟通质量信息的手段,使产品区别于竞争者,促进客户忠诚。对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来说,强有力的品牌也是开发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的有力武器。在物流金融服务部门,客户心目中组织的形象是可以获得的最重要的一种品牌,许多金融产品通过供应商的名字被识别,具体产品品牌开发时很典型的是结合企业和产品的名字。在品牌创造时企业名称异常重要是因为在市场上相对而言较高程度的认可以及利用企业整体声誉的潜力。国内物流金融服务品牌有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交通银行的“融资快线”等。UPS资本的品牌建设更是借助UPS的品牌效应,把UPS的企业名称和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名称相结合,彰显UPS卓越的物流与供应链能力对金融业务的支撑、促进。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T. Ennew, Nigel Wait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2007:51-64.

[2]Peter Mudie, Angela Pirrie. Services Marketing Management[M]. Third Edition. Elsevier, Oxford, 2006:47-63.

[3]UPS Capital. Corporate Fact Sheet[EB/OL]. Atlanta: UPS Capital./upscapital.com/about/factsheet.html.

[4]Christine T. Ennew, Nigel Wait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7:188.

[5]Christine T. Ennew, Nigel Wait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7:189.

[6] 徐晟. 金融企业营销理论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7-49.

[7] 蒂娜·哈里森(英). 物流金融服务营销[M]. 柯江华,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3-64.

[8]Christine T. Ennew, Nigel Wait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7:199-202.

第6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创意产业文化信息技术关系

当今,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广泛和更加紧密,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首先提出产业划分的四分法,即把信息业从服务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人们所说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21世纪,“创意产业”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认识到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就其产业规模,还是其无所不在的巨大影响,创意产业都俨然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了包含创意产业的“新三大产业”。

何为创意产业?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又叫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等”。创意在数码艺术设计、网络游戏、娱乐等领域有着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的财富源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代名词。但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产业。笔者认为,文化、艺术是创意产业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前沿和高端;创意产业是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产生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形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二者的关系,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谈到创意产业, 令很多人颇有几分新鲜,也有部分人知道, 但是却说不清楚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所以首先有必要明确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1.创意产业的概念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并在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根据其定义,“创意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13项产业。实际上,这13 大创意产业门类中,就首先包括了一些时下给社会生活以重要影响的新兴产业,如: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艺术、软件设计、手机增值等;其次还包括沿用过去分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等门类, 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化, 变为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和艺术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的丁俊杰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新经济、全球化、科学与艺术、技术与文化等新条件下,在广义文化范畴内, 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 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 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且提供了广泛就业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个概念表明,“创意产业”并不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观念和类别的简单传承, 而是适应新经济环境而出现的创新概念, 是对新兴产业形态的总结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为,“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这种理解指出了时代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创意产业的作用。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创意成果为核心,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可以发挥着合纵连横作用的新兴产业形态。它是在全球化消费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以创意为原材料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 强调文艺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实践。创意产业中既含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内容,也有传统三大产中一般服务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内容,更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产业,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前沿和高端。创意产业属于开拓艺术型、智力型、知识型、娱乐型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它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以此推动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创新。

2.创意产业的特征

透过创意产业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创意产业是以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有学者认为,“文化+智力(创意)+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文化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的经济化和产业化,但这种经济化和产业化并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成的,有其自身内在生成和成长的规律性。

创意产业形成的财富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上; 其产品占有不具有排他性。创意产业的价值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得以体现。创意产业具有高渗透性,组织模式比较灵活,且具有文化的互相借鉴融合性。同时,创意产业因其以文化、艺术等为表现方式,因此亦是省能源、省资源的绿色产业。另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之上的。因此,创意产业也是一个风险和成功并存的产业。

二、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关系

综观时下创意产业中发展迅速的广告传媒、动漫、游戏、影视、娱乐等产业,无不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创意产业核心、本质的东西就是创意和创造力。而它们只有依赖信息技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1.信息技术催生了创意产业的出现

“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创意产业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信息技术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深度和方向。著名学者约翰.哈特里特别注意当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创意产业的兴起的影响。他认为,“创意产业着力描述创意艺术(个人才能)与文化产业(质量因数)的结合。它是近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新媒体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语境下,在概念和实践中供交互式城市消费者运用的概念。”在他看来,“创意产业”的概念本身不是工业的产物,而是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从近期来看,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来自于技术和世界经济新近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出现。

2.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相互促进

由于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使得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空前扩张,创意产业得以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实现了对文化产业的超越;进一步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意的应用更为广泛,创意或独创性不再是艺术家或艺术创作的独特品质,由此促进了强调以个人创造力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众所周知的“超女”,它是传统文化元素――音乐,经过人的智力开发――精心策划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短信互动平台成就了大众的参与,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创意产业的价值。还有曾于2005年风靡全中国的“韩剧”、有日本特色的动漫产业等等都是信息技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意产业。信息技术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创意产业来实现。有创意才有生命力。信息技术只有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效应,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在2006年9月的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成都)报告会中,华旗资讯公司副总裁祁燕曾提到,奥美公司为其设计的 “爱国者”标识――“AIGO”,这四个字的价格是1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一个字母是25万人民币。这个创意的含金量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标识投向市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奥美公司是一个创意公司。据悉,可口可乐,迪斯尼都是它设计的。为什么奥美公司设计的标识就能提升企业的品质和价值呢?因为他们用了“圆”这个元素。“爱国者”标识是三个半圆。另外,还有奔驰车是一个圆,宝马车是两个圆,丰田车是三个圆,奥迪车是四个圆,奥运会是五个圆。而这些标志都能给广大消费者以很好的视觉,且为相关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在这里创意产业的价值充分得到体现。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相结合而带来的巨大效应。

总之,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在相互渗透中融合,在互相依赖中共同升级。创意产业只有依赖信息技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信息技术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于创意产业。

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关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引入“创意产业”的时间相对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言较短,还是一个新事物,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决策部门对创意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地位和作用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二者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无法准确把握创意产业在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完善中的战略定位。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关系,可以加深人们对创意产业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另外,随着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技术之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公众更好的视觉、听觉的精神娱乐享受成为了艺术的更高追求。当代影视业、网络游戏、出版业、广告业、设计业,还有动漫业等,无一不是依靠信息技术而进行不断的创新。技术这个关键因素对于创意产业而言,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并且对整个创意经济而言,具有巨大的“裂变效应”。所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有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

总之,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以创意为动力,来带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结束语

在当今世界, 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以创意产业为核心推动力的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NP的70%,加拿大GDP的60%。”目前,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的关系,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促进创意产业的繁荣,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霞等:发展我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省略gov.省略(中国政务信息网)

[3]丁俊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一)[J].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9):100

[4]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10

[5]高颖:200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展望[J].科技智囊,2006(3):68

[6]John Hartley. Creative Industrie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5)

[7] (信息技术与创意产业(成都)报告会:2006-9-16)

第7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脉络 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

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要性”。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要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

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从知识产权的角

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要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要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要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

(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

要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要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含义,最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的就是艺术产业,这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理解。在西方,将商业广播、电视、电影列入文化产业则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而这一时期,我国这些行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进入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和ICT产业部门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艺术、或媒体本身,而是与数字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新经济技术和组织优势改变了产业与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文化消费逐步摆脱了以来中央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现场消费模式,互动、趋同、网络成为产业的关键。同时,与传统的艺术产业相比,由于创意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其产品大多数是工业规模生产的,这一点也是创意产业与狭义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创意产业很少是国家层面的,而往往是全球化的或者地方化的。创意产品已成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最重要出口产品,2007年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仅次于航空业和食品业。1998年,英国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相关的产品。1996年英国的摇滚音乐家对英国国际收支作出的贡献已超过了钢铁工业。而在格拉斯哥等欧洲文化之都的创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化风格。总之,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原来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生发和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回顾中所分析的,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经济学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三)从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

这一点只是针对一些国家来讲的,因为在美国,只有极少数部门是国有化的,文化产业最初就是商业化经营模式。其文化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已高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全球第一。正是美国商业式的文化在全球的流行与风靡,迫使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文化部门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改革。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前,欧洲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包含着一

条十分明显的轨迹:一方面,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由精神活动转变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文化产业由国有部门到私人部门的逐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文化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以及各文化团体接受国家资助占其自身收入比例等指标上。例如,德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有三种模式:由国家直接投资,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市民业余进修学院等;由集体企业经营,如文化协会、文化联合会、文化基金会等;由私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如私营文化公司、音乐制作公司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也紧随其后。90年代以前,我国的剧团、电影院、出版和报刊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经营,并从行政角度进行强制性管理,其产品属于一种国家订货。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引进境外图书、影视作品的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而国家也因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化部门做了商业化调整,众多的文化组织、团体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同时,一些文化组织、社团,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等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制作手段、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管理也更加科学。虽然此时的文化产品依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但其从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其已经商业化了。

三、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

以上讨论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一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创意”一词的含义。首先“创意(creativity)”包含着“创新(innovation)”、“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的含义,如“时尚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家将创新经济理论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与创新经济学之中的“创新”有何异同,一般的组织创新是否也适用于艺术组织等问题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托斯强调“创意是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中心,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的作用于创新在其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相同”。舒马克(Tschmuck)认为“现有的创新经济理论几乎不能解释创意”。这些都反映了在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当中,“创意”仅仅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在这里,“创意”用来作为创意产业和其他部门创新的划分标准。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就直接将创意与创新等同起来,认为只是中文翻译的不同形式。

(一)创新经济理论回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罗默(P.Romer)在1986年的《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一文中也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索洛(R.Solow)用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则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知识的流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原料是知识。而后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大发展时代,创新也被总结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二)“创意”与“创新”

从以上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创意(creativity)”一词并不常用,但其意义却与“创新(innovation)”具有基本相同,指一种带来新事物的能力,只是“创意”所创造的新事物常常是艺术文化方面的创新,而不是众多学者所指的包括在所有其它经济部门当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所以从广义上讲,“创意”应该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分支。这种理解既满足文化经济学中认为创意就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也满足一般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理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形式的内容上的创新,如果创意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话,那么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创新。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于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且制造业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又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以能够极大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创新一直受到较多人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将RND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而忽略了其他创新来源与创新形式。而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恰恰是一个可以和技术创新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但可以对文化产业本身(文化艺术创意),也会对ICT等高技术产业(数字技术创意),以及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冯子标等著的《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第8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一)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以实际应用为原则

美国商标专利局于2005年11月颁布的《可专利性暂行审查指南》规定,专利申请在整体应存在实际应用性,必须能产生“有用、具体和确实的结果”,美国法院也将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性作为可专利性的标准。美国2000年10月通过的《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第4条规定:“如果商业方法仅仅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系统或因特网,则该发明应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美国以实用性作为商业方法具有可专利性的判断原则,而仅将已有商业方法简单地通过计算机程序予以执行的情形被确定为不具备创造性,因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美国就可认定一项商业方法发明具有创造性:(1)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2)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有创造性;(3)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商业方案部分具有创造性。因此,判断一项商业方法是否具备创造性时,不必要求其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必须具备创造性,技术的创造性降到了次要地位,成为商业方法的附属品[2]220。

(二)欧盟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以技术特征为主导

欧洲专利局于2001年11月颁布的审查指南规定,在一件涉及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中,如果商业方法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但其他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则认为权利要求缺乏创造性。欧洲议会于2003年9月24日通过的《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的可专利性指令》指出,技术贡献是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具有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如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的独特贡献丧失技术特征,该发明就不具有创造性。可见,欧洲专利局在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过程中注重的是技术特征而不是商业方法本身,不承认商业方法的特征贡献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贡献。如果一项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发明申请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不具有创造性,那么无论其商业方法部分是否为非显而易见的,该项发明申请都不认为符合创造性要求。因而,在欧洲,基于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才可认定一项商业方法具备创造性:(1)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2)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有创造性[3]26。

(三)日本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技术特征和商业方法并重

日本专利法也要求商业方法专利必须具备技术性。日本特许厅于2001年4月颁布的《不具有专利性的商业方法发明范例》明确了“一项使用计算机的商业方法发明应以整体的包括涉及到商业安排分的创造性进行判断”。这意味着日本对于商业方法发明创造性的判断采取全面性的标准,商业方法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从整体上对发明作出判断,不应当分别就商业安排和自动技术方面进行鉴定。对商业方法本身以及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都要考察其创造性,如果商业安排本身不具有创造性,也不能认为一项商业方法发明方案整体具有创造性[3]27。显然,日本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更为严格:不具有创造性的商业安排和不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简单组合当然不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商业安排和不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组合也不具有创造性;只有当一项专利申请的商业安排部分与所运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该商业方法发明才具备创造性[4]29。

二、对三种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模式的利益分析

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采用了不同的审查模式。在美国,对于一项商业方法发明方案,其中的商业方案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二者之一是非显而易见的,便符合专利的创造性条件。商业方法所使用的技术的创造性对于该商业方法的整体创造性的判断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性只要在实际应用中能产生“具体的、有用的、有形的”结果,就可以成为专利保护的标的。因此,美国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并不必然要求技术的创造性,实用性成为专利条件审查的重点。欧洲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坚持贯彻专利制度中的技术性要素,注重与商业方法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是否具有创造性,而非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对于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集中在技术部分,而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不起主导作用。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是商业方法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日本对于商业方法的专利创造性的审查注重的是全面性,制定了更加细致的政策,基于整体方案的角度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创造性。美国以实际应用观念作为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基础,不以技术特征的创造性作为专利授权的基本条件,对商业方法采取了较宽松的创造性审查方式。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特定效果,即使不是技术特征的创造性应用,仍可在美国获得专利权。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使用技术特征概念作为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基础。欧洲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重点考察与商业方案相结合的技术特征是否具有创造性,而非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是商业方法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日本为防止动摇专利制度的根基实施了严格的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标准,制定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政策,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技术特征的创造性。三种不同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其差异取决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范围的宽松或限制。美、欧、日三方在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审查的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地区)利益的考量。美国不仅是金融产业强国,也是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大国,出于对金融利益和知识产权利益的考虑,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态度最为积极,对商业方法类专利的审查限制也最少,通过降低商业方法的创造性专利审查条件,以尽可能多的对银行、保险、证等商业方法授予专利权,从而促进其金融业及信息产业的利益获取。而日本、欧洲迫于美国的压力,尽管也将商业方法纳入专利权保护的范围,但出于对本国产业利益的保护,对商业方法类专利授权的创造性条件相较于美国更严格[5]19。

三、我国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原则

金融产品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核心在于创造性要求的审查角度,上文虽然介绍的是三种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方法专利的不同审查模式,但金融产品属于商业方法的一种,因而,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也存在上文所述的三种可能,即,创造性的审查是专注于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中的商业方法部分,还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抑或是其整体方案。

(一)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技术必须具有创造性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的集合,而技术手段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2008年修订的专利《审查指南》规定,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仅仅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则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但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在其内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非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25条而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因此,依据我国相关专利法律的规定,金融产品是将金融商业方案与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是具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方法,我国金融产品商业方法发明的可专利性必须具有技术性特征。所以在审查金融产品专利的创造性时,其重点应在与商业方法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的创造性上。目前,我国专利局在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确定了以下两项原则:(1)如果要求保护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均为公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之处仅在于非技术性的商业方案规则,则该申请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来完成一种商业方法的运作,不应授予专利;(2)如果要求保护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公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之处除了非技术性的商业方案之外,仅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惯用技术的简单叠加或者拼凑,此种方案同样不应授予专利。可见,我国专利局在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的专利审查实践中也会侧重于技术方面的要求,金融产品发明方案在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技术方面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才可能授予专利权[5]47。因而,我国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应以技术性特征为导向,创造性审查应要求其中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备创造性。即使商业方案具有创造性,但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则认为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方案缺乏创造性。

(二)商业方案也要具有创造性

我国专利局在目前的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还认为:如果要求保护的专利申请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商业规则,还确实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并且由此在解决的问题和获得的效果方面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所做出的贡献是技术性的,此种专利申请应当授予专利权[6]47。可见,我国专利局在目前的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中,会遵循类似于日本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全面性专利审查模式,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创造性。当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产业的商业方法创新能力也较弱。因此,我国作为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相关发明并不领先的国家,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采取较严格的审查标准,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在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多为国外企业提出的现状下,可以保护我国的相关产业,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7]56。因而,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进行创造性判断时,既要求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的创造性的技术特征,也要求商业方案也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如果构成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方案的商业方案与计算机技术方案部分均具有创造性,那么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才具备创造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商业方案的创造性可采取整体判断的方式

对于金融产品商业方法,虽然发明人或专利权人想要保护的是该商业方案本身,但专利仅能保护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果的技术内容。发明人在构思了一种商业方案后,应尽可能构思达成此方案的所有可能技术,并将所有相关技术与该商业方案的组合寻求专利保护[8]132。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是具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方案规则,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是商业方案与技术方案的统一体,是从事金融商业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方案,在选择、排列和搭配上类似于组合发明。所以,对于电子商务商业方法的创造性审查也可以类推适用组合发明的审查方式,即从专利申请整体上进行考察。我国台湾地区的商业方法专利审查基准也强调技术特征属性,明确了技术手段为借助计算机硬件资源达到某种商业目的或功能的具体实施方法,同时也强调发明人应将相关技术与商业方案进行组合以寻求专利的保护[6]54。我国《专利审查指南》规定:如果发明仅是某些公知产品或者方法连结在一起,各自仍以常规的方式工作,而且总的技术效果是各组合部分效果之总和,各组合的技术特征无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则仅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或拼凑,这种拼凑的发明不具备创造性。如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现有技术方案组合到一起产生了新的技术效果,则为组合发明。对于组合发明而言,即使构成发明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有某些或者全部为现有的技术方案,但现有的技术方案通过选择、排列、组合之后达到一定的创造高度,那么,将这些现有技术方案组合成一个新的技术方案并非同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简单推理、想象出来,也就达到了创造性的要求。因而,如果构成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或技术方案对于现有的商业规则或技术方案而言并不存在显著进步性和创造性,但不具有创造性的商业规则或技术方案二者相结合而得出一个具有非显而易见性的新方案,即并非将现有的商业规则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简单拼凑、推导,而是将它们进行巧妙、适当地组合、融合,从而得出具备创造性的整体方案,那么该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也满足创造性条件。

四、结束语

第9篇:创意产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羌族民族文化;动漫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49-03

一、中国旅游市场暨旅游纪念品现状

(一)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随着近几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国家近几年大力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积极维护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些良好的市场条件为今后中国的旅游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快和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市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这些措施对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全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的确,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多样的地理生态环境、多民族和谐共生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2004年,几十个国家相继与中国签订旅游合作协定,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中国旅游纪念品现状

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既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礼品,亦是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虽然中国的旅游市场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大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特别是不重视自身旅游产品的开发。我们走遍全国的旅游景点不难发现,在当地旅游小商品市场无法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其实我们也不用去买,因为在自家不远的地方也能买到同样的产品。其内在的原因是,在目前各地旅游市场大多数纪念品都存在同质化现象,有的只是在相同产品上面换了当地旅游景点的名称或者标识。这无疑破坏了旅游纪念品所起到的城市名片作用,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形象,也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2.在中低端旅游纪念品市场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量伪劣产品、假冒产品大量充斥着整个旅游纪念品市场,却没有有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违法行为。另外,大多购买者将产品购回后因无任何经济何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不久以后便被抛弃,这不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是购买者的一种金钱浪费。

3.旅游纪念品市场不规范,漫天要价现象严重,造成交易的不平等,扰乱了旅游市场的正常次序。

4.全国各地大部分的旅游纪念品都是某个产品的翻版或复制品,说明目前中国旅游纪念品知识产权意识较弱,也说明旅游纪念品市场缺少必要的引导。

二、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 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历史悠久、民族特征明显、文化种类繁多。由于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脉重重,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保留了很多民族文化。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一)旅游经济背景下的羌族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羌族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的生存状态受到全国关注,旅游经济作为首要扶持产业,也促使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供不应求。

(二)没有旅游产品的积淀,只能从外地购入

由于没有先前自身旅游产品开发积淀,大量旅游纪念品只能从外地购入。通常做法是在其他地区生产的产品上面直接置换为当地旅游景点的名称或者标识,在购回后便可进行销售。其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其实就是其他地区产品的翻版或复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需求,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三)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不重视

目前羌族地区创新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只是凤毛麟角,由于价格昂贵使绝大多数旅游者望而却步。

(四)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引导和规范

由于没有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较低从业门槛和高经济回报使其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成分复杂,市场竞争十分混乱。

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创意产品开发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重要出路

调查显示,中国每年由14―30岁的青少年所完成的卡通相关消费总额超过13亿元,在14―17岁的京、沪、穗青少年中,有56%的人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卡通或卡通形象购买过相关产品。据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759.94亿元。如果将动漫创意产品设计应用于旅游纪念品开发,将具有巨大的和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通过动漫产品(影视动画、漫画)的开发,可以塑造具有羌族特点的动漫形象既民族形象代言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取得巨大的经济回报。美国迪斯尼塑造的经典的动画形象“米老鼠”是我们借鉴的典范,其在动漫衍生产品既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创造了销售奇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人的形象代言人;另外,我国创作的动画影片《阿凡提的故事》让全国人民至今难忘。其经典故事和英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了维吾尔族民族文化,其动漫形象也成为了维吾尔族的形象代表,也成为该民族的形象名片,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以上事实证明,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能博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有利于打造旅游名片,有利于获取巨大的经济回报。

因此,通过动漫创新产品的开发,势必对旅游纪念品市场注入更多活力,也将极大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通过动漫形象进行旅游纪念品开发是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生产销售最主要的手段。创作具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产品,然后将影视产品和动画衍生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进而将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是推进旅游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四、羌族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纪念品市场准确进行定位

随着国家的经济改革深入和发展,人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文化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费者在产品需求上从简单的功能需求向产品的创意设计进行转变。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只能适用于高端人群。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较为剧烈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在全民旅游意识空前高涨的大历史背景下,中低端消费人群强大的购买能力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具有创意设计的旅游纪念品不能完全只依托于高端人群,我们应该准确定位在中低端消费人群,设计、开发适合于这部分人群消费的旅游纪念品。另外,提高工艺加工技术,降低制作成本,制定合理的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的销售价格。

(二)羌族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要点

1.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

以羌族动漫形象进行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成功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把握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特征和传统审美特征,把握一定的产品装饰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纪念价值。

在全世界大发展、大交流时代,人们竞相瞻仰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区风格迥异的传统文化,使其文化渊源成为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之所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很多成功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来看,拥有着文明史底蕴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旅游纪念品折射出文化的魅力。旅游纪念品的民族文化特征越突出,文化内涵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越受人们的青睐。

(1)在动漫人物的造型设计方面把握羌族独有形象特征

在动漫造型设计上不要只顾及产品的大众性,而放弃民族文化元素在造型上的运用,因为民族的既是世界的。我们在造型设计时要充分体现羌民族的文化元素,要符合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

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其人体基本特征为来源于西域胡人血统,体型高壮,中间偏狭长;腿型多为中腿及长腿型;头较高面较狭,五官明显高挺,眼睛颜色较淡,大眼睛,鼻狭而高为其特征,稍微的小卷发;有高原的黑肤。在进行人物造型设计时要紧紧抓住该民族人体特征,使其人物造型具有一定指向性;在人物造型风格选择上,由于羌民族动漫创作更适于表现历史英雄故事和人物传奇、民间爱情故事和族源传说,应该以半写实型和可爱型为主;另外,紧紧抓住角色的人体特征和性格特点、强化角色的身份要素、表现出角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

(2)服饰及图案设计方面对羌族民族元素进行凝练、集中、概括的设计

服饰及图案设计是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主要的工作,更能体现出民族文化传统,使作品更具民族性和独特性,更具一定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在造型设计时要想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强化角色的身份要素、表现出角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就必须对服饰和图案进行凝练、集中、概括的设计。把握其民族特有的图案特征,充分对其民族特有色彩进行运用和搭配,对特有民族图案进行概括设计,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强化羌族图案标识性。通常的做法是将羌族族花“羊角花”图案和以羊角为创意的图形和色彩进行设计与运用。另外,创意设计具有一定羌族民族特色的饰品时,保留原民族配饰基本造型特征,兼顾佩戴实用性与装饰性,把握其产品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以及与各类服装极易搭配需求进行设计。

因此,在进行动漫造型的着装和饰品设计时,其设计原则不但保留传统元素的审美特征前提下对原有图案和色彩进行新的设计,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和造型元素进行设计,以此让羌族服饰和图案焕发新的活力和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

(3)建筑工艺品设计方面要做到纪念性、实用性、装饰性相结合

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从原始社会避风避雨的洞穴到奴隶社会宏伟壮观的宗庙,从封建社会豪华精巧的宫殿到现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建筑始终是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好的物质空间载体和文化特征。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建筑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遗留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研究价值,其产品的唯一性更加凸显。建筑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忠于现实生活,但是完全原本照搬现实建筑并不是艺术,也不具有商业价值。在进行建筑类旅游产品设计时,要对相关建筑类产品经过艺术提炼与再提炼,既符合产品的展示特征和审美需求,又能满足民族文化研究需求。设计原则上注重纪念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同时,运用民族图案使产品具有一定指向性,也能加强工艺品的装饰性。

2.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

无论是传统文化风格纪念品、地方特色风格纪念品、还是旅游景点风格纪念品,都贵在创意。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注重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创新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设计时应该突出旅游景点主题,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的正宗性,运用本地区特有资源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在产品的形象造型、服饰与图案设计、建筑工艺品设计等方面,在把握羌族人体特征、民族图案特征、民族服饰特征条件下进行深入研究,创作出具有一定审美效果,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造型生动,具备一定的视觉感染力的产品。在以羌族人物形象开发旅游纪念品时,还可利用广大群众对可爱动物喜爱的本性,以羌族神兽――羊为拟人化人物形象进行创新设计并推向市场。这种独特动漫创意产品会在观众和产品购买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打造,而目前羌族地区正需求的也是这样的创新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之,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予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以扶持,为旅游纪念品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立法,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旅游商品时不能闭门造车,加强对旅游纪念品国内外市场的调研,了解国内不同年龄、阶层旅游者的消费观。从羌族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元素,创作具有羌族民族文化动漫产品,进而将以动漫形象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在进行动漫人物工艺品的设计、配饰设计、建筑工艺品设计等方面注重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元素,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创新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打造旅游地区良好形象和树立品牌效益的基础,是推动羌族旅游纪念品市场良性发展的基本要素。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iang race national culture animation creative products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tourism souvenirs

CHEN Ji-guang,LIANG Li

(Mianyang Art Institute,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Mianyang 621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