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文创产业市场现状精选(九篇)

文创产业市场现状

第1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块状经济”是“浙江现象”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破解“浙江现象”的一把钥匙。由“块状经济”的讨论,我们会进入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最精彩的部分,而这种讨论还有可能意味着对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挑战和创新。

一、“块状经济”现象“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而且已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的产生就是“块状经济”的集大成。当然,现在人们所突然注意到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珠三角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各类科技“园区”、“开发区”“工业小区”就是由此而来。意大利的人文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这个国家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意大利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中国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块状经济”。在这一点上,浙江和意大利很相像。现在浙江人干脆提出“工业学意大利,农业学荷兰”。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见《浙江经济》第9期,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快速成长的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这,或许就是“浙江现象”最大的奥妙所在。今年7月,我们去浙江考察,短短十天时间里,对其“块状经济”印象深刻且耳熟能详者就不下数十种。如,温洲鹿城区的鞋、服、眼镜、打火机;永嘉桥头钮扣;瓯海泵阀、阀门;柳市低压电器;仓南金乡标牌、包装;钱库印刷;湖前塑料纺织;宜山再生纺织;虹口电子元件;萧山轴承、冥币;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上虞崧厦制伞;嘉善木条;濮苑羊毛衫;分水制笔;绍兴柯桥的轻纺、化纤;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服装;余姚轻工模具;鄞县服装;奉化服饰、塑胶;慈溪鱼钩、长毛绒;嵊州领带;诸暨店口的铝塑复合管;大唐袜业;牌头蚊香;义乌小商品;东阳木雕;椒江精细化工;温岭摩托车配件;路桥日杂百货;玉环小农具;新昌胶囊;安吉转椅等等。

二、“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和倾向就是逐步走向集中。但是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是什么产业,集中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集中,为什么是此产业,而非彼产业,为什么集中在此地,而非彼地,这里的原因就值得深究。观察“块状经济”的起因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1、“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即经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企业、产业和市场呈现出“块状”分布。斯密在《国富论》里反复阐明,分工和专业化(产业)程度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但市场容量可以在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下超乎寻常的扩大,在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也会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多,产业越做越强,市场越做越大。大唐制袜被分解成8道工序,金乡徽章则有12道工序。这时,新的技术设备、工匠们的技艺、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都能够得以及时发现并被准确定价。特定产品、特定产业和特定市场又不断滋生出只有在这一特定空间里才具备的特定生产要素,这些特定要素的存在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根植在一块特定的土壤中。“块状经济”便由此而生。马克思对简单商品生产起源与进化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手工工场,完全可以依靠市场交换而存在,于是手工业主内部,分化出专业的包买商。在包买商支配之下,一些手工工场内部或各作坊之间开始了简单协作。那些效率较高,资本积累较快的手工业作坊主便率先引进先进动力和自动化机器生产,手工业作坊主再次分化成私营企业主、小店主、帮工、产业工人等各个阶层,乃至随着私营企业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商人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渐次独立出来。所不同的是,“块状经济”的原始积累,一般是通过在外经商、务工,如台州金华一带的许多老板都是80年代外出,从修鞋、理发、修废利旧、做豆腐、卖豆芽、开干洗店等不起眼的小生意起家。当然,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也不排除一些人靠假冒伪劣完成原始积累。按照科斯的企业观,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相反,因为信息流通快、竞争充分、资产通用程度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低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则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化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块(群)状集聚和市场的点状集聚。选择企业群集聚,而非以一体化为特征的企业内集聚,主要是由交易费用的高下来决定。2、经济学的分析,只能为我们给出必要条件。“块状经济”存在发展的充分条件需要要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因为市场扩张快慢、企业家的出现、交易费用高低以及企业集聚的形态等,主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地方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对认识中国的乡村工业十分有帮助。陈吉元、何梦笔主编的《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何梦笔等人对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中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中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分享知识,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长期的社会制度里可以培植市场,产生长期交流的信任与规则,可能会在社会上稳定知识的利用与创造,进而人们在得不到市场补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而相互得益。”(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组织》,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块状经济”是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金融源远流长,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的“盟兄弟”、“金兰会”等“抱团”组织十分流行,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成为日后“商圈”的雏形。至于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则更是普遍;浙江民众一般都具备出门闯世界的意识和本领。乐清人依托同乡、亲戚关系的裂变来进行市场拓展,形成了十分发达而成熟的制。这种人文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原始假定,而更接近于人类经济学中“差序格局”等概念。“块状经济”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内生性。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难以严格区分。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大多数情况下,“块状经济”中关键性的知识表现为熟练工之间的隐性知识,就如同面包师的发面技术,面点师的拉面技术一样。行业内老资格的工匠都有各自的秘诀、绝活,师徒之间使用特殊的隐语、行话、市语。我曾考察过一个生产祭祀用纸制“金元宝”的小企业群落。这些企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工匠们将一叠32开大小的锡片,用锤子敲成8开大小薄如蝉翼的锡箔,既不能敲“死”(粘在一起),也不能敲碎。老板告诉我,学成这样的技术需要三年才能出徒。三、“块状经济”的发展类型所谓“块状经济”只是一个统称,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块状经济”做出各种不同的分类。1、从主导产品的类型上看,分为传统产业延续型、新兴产业型。一般来讲,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较为普遍,但由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如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的运用,传统产业可以重新激发出活力;新兴产业多出现在大都市边上或航空中心附近,而且多数具备外资背景。2、从起源地和要素的来源上看,分为原生型和嵌入型。对原生地而言,前者也叫就地发展型,对于嵌入者而言,后者也叫异地发展型。北京的浙江村主要由乐清虹口镇的居民构成,兰州的义乌市场主要是浙江义乌人。对虹口和义乌而言这都是一种异地发型。3、从城乡关系看,分为城郊辐射型和村落独立型。因为城市政府的多头管理及地价因素,大城市郊区往往成为异地嵌入者的选择,但那些原生性的“块状经济”多为村落独立型。4、从区域范围看,分为县域集中型、镇域集中型和专业村庄型。县域集中型多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镇域集中型则沿交通干线以带状分布居多,专业村庄型属典型的“块状经济”。5、从发展主体看,分为能人发动型和政府推动型,或者也叫经济精英发动型和政治精英发动型。这种分野从浙南与苏南的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当然,两种型式也会相互转化,而且也有能人发动和政府推动紧密结合的情况。6、从市场导向看,分为出口导向型和内销导向型。随着外贸自的扩大,出口导向型的“块状经济”在浙江得到快速发展。如浙江的打火机、眼镜、领带、万向轮等等。但多数仍以跨区域的国内市场拓展为主。7、从运行机制上看,可分为市场循环型、技术创新推动型及来料加工型。前者最典型的当属义乌。绍兴的轻纺城、苏南的常熟服装招商城也属此类,其周围遍布成百上千家小纺织厂或服装加工厂;在“块状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竞争与创新获得优势,其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区内的技术创新推动;一些先发企业品牌做大之后,尝试发展“虚拟经济”,总公司只抓研发和销售,加工则采用来料、来样加工的方式,或者后发企业购买知名商标冠名权。这一方式多存在于落后地区“块状经济”的初始阶段。8、从地缘与产业的关系看,分为资源开发型、市场开发型。前者如青田石雕、东阳竹艺,都是就地取材,发展成一个自然垄断性的产业。而多数“块状经济”与当地自然资源关系不大,如海宁皮革加工,宜山再生晴龙。一些产业干脆是靠做市场做出来的。比如华东石材市场,在宜兴万石镇,但这个镇并没有石头资源,完全是当地人利用“万石”这个名字“做”出来的石头经济。9、从主导优势来看,分为交通枢纽型和技术人才集中型。前者有所谓“道口经济”的说法,而后者多存在于大都市郊区,有较好的人居条件。四、“块状经济”的基本特征1、地域的集中性。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厂商的扎堆现象,企业密集,相距较近。按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统计标准,构成“块状经济”的企业个数至少要10家以上,且销售总收入超1亿元。“集中”和“扎堆”,这也是集群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了的。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于可以不建库房,只有集中布局才会出现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这种生产力要素的集中状态也叫“范围经济”。2、要素的根植性。每个地方都蕴藏着一些潜在的生产力,机会恰当,便如枯木逢春。但特定生产要素一旦生成在某一特定地域,很难向四周扩散。“块状经济”离开的特定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就成活不了,它不像竹竿土里,而是像自然而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工厂的英文Plante也即植物的意思,LocalIndustrialCluster也有人翻译成“本土产业群”)。3、起源的自发性。在那些政府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不易产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极有可能产生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或者是在夹缝中偷生下来。“块状经济”完全是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起作用,通过自由竞争和民间力量,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乱中有致。不断的模仿跟进,不断的创新淘汰。没有“计划”,没有“战略”,歪打正着,但偶然中有必然。制度演进和诚信机制的建设都是按照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的组织秩序”来不断试错、不断矫正、不断完善的。4、企业的关联性。“块状经济”不是一麻袋马铃薯,而是有机关联,相互配套,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联而不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横向关联,如台州苏泊尔集团,向小企业下单,购买同类企业产品的优先供给权;也有纵向关联,如飞跃缝纫机有1700人,但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为他们配套的企业有100多家,20000多人。温州正泰、德力西也属此类。现在还有一些关联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参股甚至控股,进一步提高关联度,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是指企业,还有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行会、学校等。5、生产的专业性。由于专业市场发达,企业间高度依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小而全”、“大而全”,一切通过交易获得专业化生存。虽然产品成本低,产业进入门槛低,属劳动密集型,但知识和技术、艺术的要求很高,属于低技术行业的高技术;虽然产品比较单一,但专门信息、专门渠道和高等级的工匠及年富力强的技工的作用十分突出,技工与普通工收入差距较大。6、产品的差异性。企业群落中产品的差异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即使各同类企业间都是高中低档,错位发展。温州各皮鞋厂经过较长时间的竞争与整合其产品的定位差异十分清晰,分为西装皮鞋、休闲皮鞋、劳保及军用皮鞋等。差异就是创新,差异是制胜的法宝。差异打破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永康,世世代代的锁匠没有做出什么名堂,但做防盗门的商人们狠赚了一笔。在永康五金城卖茶杯,每家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绍兴轻纺城,很难看到花色相同的布料,流行的都是“礼拜产品”,即“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纷繁复杂的差异性使得其它地方难以拷贝,也难以竞争。7、发展的阶段性。“块状经济”一般都经过萌芽、发育、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更新。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创新,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工业小区,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市场体系,最后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营销网络。一般来讲,由于其低成本优势,都有快速扩张的特点。温州打火机刚开始自产自销,后来为日本韩国知名品牌代加工,再后来,自己创牌子,从而打败了日本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垄断了世界金属打火机市场。这一过程不过10左右的时间。因此,技术更新和产品的换代像赶潮一般,永康人将此现象称为“浪潮经济”。五、“块状经济”的优势对于加工工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克鲁格曼曾提出过报酬递增模型。“块状经济”完全适合于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所谓“集聚优势”的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块状经济”产生之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集聚优势”和外部效益,但人们很快便可以发现并自觉培育它。“块状经济”的优势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群落规模越大,信息通讯、交通运输、水电供给、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收益均衡点就越高,相同供给水平下的平均利用成本就越低。2、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又分别表现在内部专业市场建设和外部市场宣传拓广两个方面。群落集聚的企业越多,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的商品吐纳和信息汇聚的功能就越强,对外市场宣传传拓广相同成本花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3、群落的形成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对民营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带来助益。在信息(主要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信息)、技术、质量、价格、管理以及劳动力供给上,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价格,降低交易成本。4、能够形成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快捷的特点,又能集少成多、聚微成著形成产品规模优势和原料、设备供给的规模效益。关联企业布局集中,便于客户的结算、运输、劳务、安装和维修,品种、档次上选择余地大,透明度高,为购买者节约了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5、同类产业集聚能强化地方专业形象,有助于挖掘社会资本,形成新的地方文化。6、由于同业集聚,一旦某企业需要转产,很容易转让自己原有的专业化设备,从而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极大的减轻了集群内企业的退出成本。7、最为重要地是,同类产业集聚以后,由于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能进一步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一项技术管理创新在一个企业内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学习与模仿对群落整体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却成几何级数放大。尤其是隐性知识由于其收敛作用,虽然扩散上存在困难,但隐性知识的增长却如同掘井一般越掘越深。近距离交流和非正式接触对隐性知识形成极为关键,而专业人才如果离开一定的氛围和交流平台,便会很快出现专业技能的衰退甚至荒废。集群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的优势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三个方面。(1)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如产品特性、形式或技术工艺得到持续改进,由于近距离甚至面对面的竞争,这种改进便很快被得到模仿和推广;(2)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即,企业群体在某一产品领域内,为追求产品差异化和避开模仿竞争而在设计、生产和制造系列产品所展开的创新;(3)向技术关联领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即,一旦有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同类或相关企业内传播、溢出和渗透。(参见汪少华、王佳蕾《浙江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正是这些优势,浙江“块状经济”的相当部分已成长为出口创汇基地,并逐渐向高附加值和名牌战略推进。六:“块状经济”的理论意义“浙江现象”被吴敬琏称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受“浙江现象”启发,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重大观点,如高尚全提出“民本经济”,迟福林提出“人民市场经济”,董朝才提出“人民社会主义”。对浙江实践的深入研究,史晋川、金祥荣、陆立军、张仁寿等人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过渡经济学的“浙江学派”。“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是80年代从费孝通教授开始首倡的。当时,更多的是从实践的层面或者社会学角度来讲的。随着浙江经济实践的发展,“块状经济”将会给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源泉。经济学家对“块状经济”一般性的定义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有人也叫“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从浙江的验来看,“块状经济”中,户是基本的生产单元,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厂”与、“户”、“村”、“镇”相互渗透。“块状经济”使集团化和联合生产获得了新的形式,也使文化与经济获得了新的一体化形式。“块状经济”丰富了企业组织理论。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工业往往集群(Clusters)在不同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在这些地区有着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M.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特别地注意到了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M.波特认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成,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竞争的充分性和产业集聚程度所决定。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基于发展经济学家罗默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内生化,强调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和动态性,而不是指望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比较利益来促进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并解决资本积累过程中收益递减问题的关键是设计思想创新,产品创新;(2)知识的内生作用在于开发新技术,并且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3)人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人的知识水平)将决定经济增长率。假定我国城乡二元隔离状态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块状经济”将可能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它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须知,先进生产力并不等于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只要能解决问题,照样是先进生产力,而且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极重要的要素。传统产业,甚至于我们认为淘汰的产业照样能做出大市场。诸暨两个大集团“李字”和“黑猫神”,做的都是传统的盘香,而非电子蚊香,但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益。“块状经济”对传统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划”,“产业政策”,“要素布局”,“主导产业”等概念提出了挑战。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群落整体的竞争力,而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采取群落式的发展格局,是浙江民营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适应性制度安排,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鲜明特色。对此,经济学家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一些人也称“百姓经济”,“杂草经济”,“人本经济”。恪守“经济人”假定的经济学家往往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社会性。浙江温州等地区,在以往的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发展的依据和教条,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洲人市场意识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创造了所谓“零资源经济”。浙江省90年代公布的十大产销基地,只有一个在市区。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胡宏伟、吴小波在《温州悬念》第三章中对全国最大的再生晴龙市场的地理位置有一段非常直观的描述:早晨从县城灵溪出发,坐着中巴车在乡间路上颠簸了差不多2个小时后,眼前淌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登船,两岸山峦十分清丽,没有顶棚、狭长得像条龙舟的小船在弯弯的河道拐过来又拐过去。上岸,只见成串的农民“的士”——这是一种小型的柴油三卡,限定载客6人,实际常常达十几人,有的干脆蜘蛛般半个人吊在车外——极热情地揽客,嘭嘭作响的柴油发动机让你心跳得别扭。又是一条小河,又是一段对生意人来说无暇顾及的风光之旅。下午,当你觉得似乎有点饿过了头的时候,宜山镇也就到了。七、“块状经济”的实践意义这几年,浙江省出现了整体发展的好局面。浙南属于先发地区,浙北已初步完成了转型(“从苏南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由于“块状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金华、台州为代表的“浙中经济隆起带”。义乌甚至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延安”,其发展势头直追温州。也由于“块状经济”的自发性和人本性,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苏南也有很多特色经济乡镇,甚至苏南“块状经济”的历史比浙南还要悠久。如“丝绸之乡”、“服装之乡”、“羊毛衫之乡”、“小五金之乡”、“教具之乡”。但除个别例外,多数没有发展起来。浙江的“块状经济”都是当年“戴上红帽子”,“穿上防弹衣”才生存下来,这与苏南大不一样。韩国和台湾是两种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韩国是受国家扶持(类似于我国“抓大”)的特大型企业为主,而台湾经济的支撑则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韩国和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不同的表现,原因也在这里。不仅如此,较之韩国,台湾还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民主化进程,使全社会财富趋于平均,造就了台湾一批中产阶级,化解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块状经济”由于其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第三产业的连带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义乌市区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因为有近30万人在市区经商,近3000外国商人长年居住在这里。常熟在苏南的几个县级市中城市化进程大大走在了前面,也是因为“常熟招商城的存在。义乌和常熟,都是“以商兴市,以商促工”,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从“块状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会获得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反过来对经济实践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1、“集群战略”。确立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集群战略,正确认识企业大与小的关系。中小企业不仅产权明晰,而且杜绝了大企业的内部寻租,隐性收入和。中小企业,针头线脑,一旦成为集群,则有竞争优势。2、“区域营销”。“块状经济”所获得的区域营销优势十分明显。如“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五金城”等等。3、“非正式经济”。“非正式经济”并不是灰色经济,它与“非正式就业”一样,不在我们自上而下的“产业”、“就业”的归类中,属于不起眼的产业和“杂草经济”,往往难以进入“规划者”、“领导者”的视野,甚至不符合“政绩要求”。在这一点上,唐山和温州是一个很好的比较,一个是“规划经济”,一个是“百姓经济”。前者虽然拥有大而全的城市产业布局,但均未构成区域竞争优势。4、“地方小传统”。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小传统”,开发得当,就会变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成经济发展中宝贵的知识、技术和人文资源。5、“民间创新第一位”。不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总量拉动”上面,对落后地区而言,“民间创新,政府引导”是更加有效的途径。6、“要素粘性”。应当设法塑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粘性,要素与地区之间的粘性。7、“合作大于竞争”。首先,竞争应当是充分的,但竞争中的合作更为重要。温州打火机,靠温州人的小发明,联手打败日本和韩国,就是合作带来的好处。八、“块状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块状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尤其外资进来后,以往“块状经济”的一些优势正在丧失,如,外资也会利用廉价劳动力而获得成本优势。因此,如何认识规律,把握方法,扬长避短,从而继续促进“块状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1、发展“块状经济”,政府不是主角。工业小区和园区建设,应注意避免开发主体不明确和政企不分的痼疾。发展的趋势应是企业自己建,或开发商建。如正泰工业园,飞跃工业园,报喜鸟工业小区;我们的基层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本身就有问题,要防止“块状经济”变成“块块经济”。不仅要考虑“块”,更要考虑“带”、“圈”,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注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譬如,苏南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比浙南普遍要好,不必过分集中。浙江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过度集中的问题,如温州的地价过高,一些企业正在谋求外迁。2、注重综合投资环境建设。不仅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普遍的、基本的全民教育,还要有明确的私有产权保护,以最少的经济管制、最少的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来保证自由的企业、廉洁的政府和竞争的市场,以及诚信宽松的融资和税收环境。适当淡化GDP及财政收入等政绩指标意识,以地区小气候造就良好的经济生态系统,形成要素流动的“洼地”。3、“块状经济”对城市化是有促进的,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等。但农村工业存在“散、低、小”的特点,存在社区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应提早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防止淘汰和污染的项目向农村扩散转移,防止“逆城市化”。毕竟我国还是一个城市化滞后、城市供给极为短缺的国家。4、注重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当然,与其说龙头企业,还不如说是龙头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那些成功欲强,意志坚强,见识敏锐,敢于冒险,说话算数,而且有组织领导能力并取得创业成就的人就是企业家。温州“中国鞋都”的形成完全是由见多识广的商人们发动和催生。1987年前后,杭州武林门一把大火烧掉温州皮鞋5000多双,武汉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没收温州皮鞋20多万双,几乎全国各大商场都抵制温州鞋,这时,一批温州皮鞋经销商愤而回家乡兴办实业。奥康、红蜻蜓的老板都是那时回家举业并取得了成功。5、重视并扶持民间商会和中介组织,恢复商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正常职能。在市场经济各国,商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它的职能,首先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协调和政府的关系,其次是处理与大家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第三是自律,即由自治组织自我执行法律,对违反行规的行为加以惩治。义乌、永嘉各专业市场都有市场协会,温州的眼镜行会、烟具行会,在打击假冒伪劣、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当中日益发挥着政府难以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第2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动漫 产业链 文化业 天津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动漫产业正在迅速成长为又一大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动漫业作为一个消耗低、无环境污染的新兴产业,还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更改变着全球整体产业格局。

一、全球动漫产业格局与现状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的产业形式,它不仅包括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还包括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其表现形式也不仅限于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还有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之一,它形成于美国,一般认为世界动漫产业形成于20 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兴盛, 并于20 世纪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动漫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崛起

产业的地位与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息息相关,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但这种作用普遍存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断蔓延的时期,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正逢其时,其中动漫产业更被誉为“无烟的朝阳产业”,迅速发展为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它肩负着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国际文化贸易份额、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拓展就业领域、满足城镇居民文化新需求、发展绿色产业和降低能耗等等众多重大使命。

全球动漫产业逐渐形成并处于少数国家割据态势,世界三强美、日、韩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70% 以上,不仅如此,它们更通过完善的市场运作和衍生品开发模式,使得动漫产业的规模市场进一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庞大的动漫产业链。

许多国家也已经看到动漫产业发展的潜力,纷纷将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作为老牌的工业国家,英国依靠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创意产业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使得动漫产业更成为其第一大产业。新加坡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利用政策杠杆调控布局,加大力度推进动漫产业的崛起。此外,法国、荷兰、巴西等国家也在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势头都比较强劲。

(二)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尽管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下滑,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却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动漫产业以97%的增幅飞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美、日、韩等国动漫游戏产品一拥而入。中国动漫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为发展动漫这一新兴产业, 21 世纪初期中国动漫产业走上了由政府主导发展的模式道路,地方政府也随之不断地把动漫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数十个部级动画基地的建立、大批资金的不断涌入,各地动漫产业面对广阔的动漫市场正在纷纷制定着发展计划。北京着手实施打造国际一流的动漫产业中心的目标;上海、广州、福州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游戏、动画、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这一切都导致了国产动漫市场的上位。

二、天津市动漫产业现状及产业链问题探讨

(一)天津动漫产业现状及SWOT分析

天津市有很好的漫画历史与氛围,有多家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漫画工作室。九十年代中期,天津市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动漫游戏研发地。截至2008 年3 月底, 天津从事动画设计、漫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的企业有200 余家,其中, 核心动漫设计企业已达35家, 总从业人员达到5000 余人, 年营业额收入近亿元人民币,产品覆盖了大陆本土及港澳台地区、欧洲、北美、日本等多个国家。事实表明, 动漫产业已成为天津文化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全国动漫游戏市场的兴起,天津市动漫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而且天津市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娱乐体育业的投资力度。

本文运用SWOT 分析对天津动漫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定位,提出天津的发展战略和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一,优势为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人才培养和研发能力;较强的经济实力;国家地方政策扶持;第二,劣势为,核心人才缺乏;原创能力不足;观念意识落后;第三,机会为,注重自主品牌研发,并构建生产-营销网络;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国际市场覆盖能力的实力型动漫企业的崛起;第四,威胁为,国内外竞争存在;资金短缺;盗版猖撅;产业链不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天津动漫业的发展没有从产业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残存弊病,使得产业化运作困难重重,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的良性地循环受到威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天津动漫业的发展有赖于新的动漫产业链的构造和实施,天津应抓住这次机遇,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链发展之路。

(二)天津动漫业发展的产业链困境

通过对天津市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天津动漫产业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链的断裂是目前阻碍天津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成熟的动漫产业市场必须有一条完整紧密的产业价值链,这条产业链基本应包括很多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创意为核心、市场化为导向、动漫影片的制作是龙头、衍生品开发和营销是收入的保障。下面从产业链构成的几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天津市动漫产业链断裂的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产业链核心困境,即动漫原创能力不足,品牌知名度低。原创是天津市动漫产业的生命所在,事关天津市动漫产业成败。尽管天津市的动漫原创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但相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巨大的动漫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天津动画产量很少,距电视台规定的播出时间相差甚远,这些缺口全部由进口产品填补了。动漫缺少真正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意,有些所谓的原创实则只是简单的模仿。

其次,产业链市场化困境,即资金短缺。资金的缺乏一直也是天津市动漫产业得以发展的一大软肋。天津市动漫作品要想在“洋动漫”的夹攻中脱颖而出,必须要花大力气打造精品,但是这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天津市动漫产业链条呈现的“断裂”状态,使投资者收回投资渠道十分有限,仅能从投资的主体部分获得一点资金回流,而无法从后续的产业链条中分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因此,投资商的资金投入非常谨慎,导致资金来源短缺。

再次,产业链风险困境,即产权保护不力。动漫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版权交易过程,动漫企业通过对其自主动漫作品版权的开发、交易和运用,实现版权财产权的价值,并由此获得利润。动漫产品特别是原创动漫普遍制作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其投资风险可想而知。盗版的猖撅又会导致动漫厂商几年的努力徒劳无功。这导致大量的动漫企业不敢轻易的投入原创动漫市场。天津市的盗版现象也比较猖撅,一些人经不起经济诱惑而使用盗版品,损害投资者利益,极其不利于产业链资金的流动。

最后,产业链保障困境,即缺乏成熟营销网络。动漫并不仅仅是指任何一部动漫作品,而是一个从上游动漫影视制作到下游衍生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的产业价值链。国内动漫企业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缺乏一个很成熟的动漫产业营销网络体系,导致很多开发的动漫衍生品不能及时有效到达消费者手里,企业无法通过动漫衍生品的销售来获取应有的高额收益。

三、天津动漫产业链的打造

天津动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其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可供参考的和遵循的动漫产业盈利模式,很多动漫作品的盈利在中国很难实现。因此只有建立新型的动漫产业链,由此形成清晰的动漫盈利模式才能解决产业链断层问题,才能实现天津动漫产业的突围,创造本土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建立起促进良胜循环的新型动漫产业链。

(一)动漫产业链研究意义

动漫产业链是指动漫产业由高端到低端的一整套产业链条,由动漫作品的创作到衍生产品的开发直至进行再创作的循环过程,是动漫产业实现正常运转获取产业利润实现发展壮大的基本保障和根本途径。实质上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链的形成。动漫产业链可以看成是为满足动漫市场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而产业链接聚集的目的就是把动漫产业的上游创作开发、中游的生产制作、下游的市场开拓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汇集在一个集中区域,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链接聚集的溢出效应使整个行业都回归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天津动漫产业链模式的构建

结合天津市动漫产业的现状借鉴美日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本研究提出天津市动漫产业链模式如下。

图1 天津动漫产业链模式

打造成功的动漫产业链,首先,需要有成功的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其次,要依靠漫画杂志、电视媒体等载体,对作品和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最后,应选择成功的动漫形象进行加工制作,开发衍生产品,进一步提高动漫形象的知名度。在这条动漫产业链上,通过动画形象的树立形成价值转换,,在这之后上游A企业选择合适的B转移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C企业根据B企业动画形象的树立效果评价,改编动画片以利于价值转移收益。D企根据又根据C企业的市场需求和收益评价,进一步制作衍生产品,并将信息进一步传递给E企业,E企业将作品开发为游戏产品,扩大制作规模,培养用户市场,提高竞争实力。使其在价值链的基础上,提高价值增值能力。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价值链体系,扩大动漫企业的获利空间,加强动漫业的经济贡献程度。

四、天津市动漫产业现状及产业链问题探讨

由上述分析可知构建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对天津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策划和创作、动漫形象的树立、动画的改编、衍生品和游戏的开发等各阶段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本文就天津动漫产业链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加强与文化产业融合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突出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有利地位,因此大量的政府与社会资源必将向新兴产业倾斜,而发展动漫产业是天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和突破点,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有着巨大价值。天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以动漫产业带动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道路,从而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营造出有助于形成动漫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不仅如此,加强动漫产业与文化产业中其他领域的互动,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达到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二)加强与天津发展战略融合

在未来的5到10年的发展中, 天津动漫产业应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鼓励和发挥民间活力的良性发展模式,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进而提升天津动漫产业整体竞争力。另外,灵活的产业发展载体的构建有助于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结构科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的良好动漫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鼓励动漫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如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基金,使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参股、控股,使非公有资本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各类动漫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来。按照文化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文化领域引进外资有关政策,对外商投资各类动漫产品进行指导。鼓励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具备条件的动漫中小企业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范围,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境内上市融资。

(四)加强行业间合作

天津应充分发挥动漫类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保证动漫技术与人才的不断补充。动漫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与教育、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可以吸引培养和集中动漫人才,而动漫人才是创作动力的源泉,是产业链的核心。加强与教育业的合作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天津市高等院校创办动漫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专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通过培训现有动漫从业人员,对其知识体系进行重塑;再次,按照市场需求和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最后,培养和引导公众对动漫产品的创作兴趣和消费习惯, 进而加深国产动漫产品的影响力。

(五)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目前,天津的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均就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问题形成共识, 要想尽快缩小天津动漫产业与京、沪、深、杭等先进城市的差距, 必须开始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应立即出台政策性文件,制定并实施天津动漫产业发展战略,对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支持原创、产权保护、土地使用、吸引人才等关乎动漫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相信以政策导向为杠杆,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天津动漫产业产业要素的聚集及完整产业链的构建铺路。

(六)加强动漫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事实上天津动漫企业有能力开发出好的创意的衍生产品,但正是因为盗版的存在使得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巨额利润都被盗版商谋取,这也是导致产业链条无法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势在必行。保护知识产权是动漫产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应注重对动漫运营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走私、侵权和盗版动漫产品的行为进行;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动漫作品著作权登记,依法重点对动漫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2]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

[3]杨壮振,金融危机下的民族动漫产业及其结构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第3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摘要:茶叶资源整合及市场营销创新,不仅是我国茶企业在传统经营方式得以改变的基础前提,而且也是更好地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多元发展应对手段,为企业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做大做强提供更加科学及理智的选择。对于茶叶资源整合过程而言,其不仅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内部优化,综合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开展市场营销创新,通过深入研究市场趋向,从中寻找发展商机,选择更加适宜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实现企业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企业在运行质量得以持续优化的总体过程

关键词:创新策略;茶叶资源;整合;市场营销

作者:朱晓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前景看好,动力充足。伴随我国茶叶在内销量、出口量及生产量方面的不断提高,茶文化传播更加广阔和深入,一些地区通过对茶文化有效运用,发展与茶文化相关茶文化产业;伴随消费者茶叶消费信心的日益提升,而与之互衬的地位及声誉也得到日趋恢复;茶产业当中的优势企业开始凸显,其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诸多希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起到基础作用的乃为企业,而那些具有雄厚基础的龙头企业乃是对我国茶产业形成支撑的基石。因此,需对茶叶资源实施整合,就市场营销策略开展创新,以此获取茶产业的广阔发展。

1茶叶资源整合及市场营销创新的重要性

茶叶资源整合及市场营销创新,不仅是我国茶企业改变传统落后经营方式的新型方式,还是更好满足及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手段,为企业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做大做强提供更加科学及理智的选择。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还具有十分优越的茶叶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此种优势方面未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更甚者则出现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状况,相比于一些后起的茶叶生产国而言,不仅经济效益差、经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及生产技术落后,且在产品的声誉方面不高,茶产品知名品牌上还比较缺乏。伴随当今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企业在经营方面呈现出品牌化、规模化及集团化的综合发展趋势,另外,在具体的营销方式上,则开始逐渐迈向多元化、网络化及信息化等领域多角度且广泛性的变化之中,对于那些传统框架下家族式经营模式及组织体制,以及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单家独户小作坊形式的经营模式,在当今设备日趋变革的框架下,其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当今只有通过企业之间开展联合重组,或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有效整合那些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及在经营、生产规模不大的企业,通过运用那些龙头企业在企业信誉、营销技术、产品质量及品牌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将茶产业生产以及经营规模做强且做大,最终实现茶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我国传统形式的茶叶企业,向更加符合现代气息和发展需要的规模企业进行转化。针对茶叶龙头来讲,当今经营茶叶企业相比于国际企业及国内其它行业,则依然存在实力不强及规模不大状况。如若仅依靠对内部潜力进行挖掘,以此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则不仅具有较慢的发展速度,且还具有较高的代价。所以,茶企业要善于利用或借助外力,方可实现茶企业在发展速度方面的加快目的,以更加有效且快速的方式占据茶市场,从而促使自身能够获取更加有益的地位。对于市场营销创新而言,其乃是当今企业,对已经制定的将来的目标予以实现的基础构成,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所在,任何企业如若想要更好更快的占领市场,更加长久的立足于不败地位,则需始终坚持且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创新工作。

2茶叶资源整合的作用及策略分析

整合资源乃是企业实现成本降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扩张速度的作为有效方法,不仅可提升使用效率,还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落实资源整合,才能实现企业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能力的增强。依据当今我国茶产业资源运营实际状况,可在三方面整合茶叶资源,首先,整合生产茶叶的相关农户,促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原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其次,整合零售网点各个销售网络;最后,针对已经开展且落实的“产供销”一体化经济模式,但是却具有不大规模的企业,开展全方位、合理化的横向整合操作,对于整个各方而言,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那些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者而言,不仅可实现市场风险的降低,还可达到产品销路在稳定性方面的提升;另外,还可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进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经过对近些年来茶叶生产农户的数据统计及调查可知,当一些地方成为龙头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之后,产业在价格方面相比于当地市场价格,提升幅度高达6%,某些地方提升幅度则超过15%。针对那些零售企业及销售企业而言,通过整合之后,其在采购费用方面得到显著降低,在商品货源各项渠道上也得到稳固,另外,还对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实现企业在知名度的提升;针对龙头企业而言,通过茶叶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且还可实现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的快速扩大,更为重要的则是促进规模经营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提升。针对那些已经落实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然而却具有不大规模的企业来讲,利用产业的重组及整合,可实现企业在经营设施利用率上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对统一品牌的打造,对规模经济效益可实现共同享受。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相关龙头企业要对那些传统化观念予以克服,即克服工厂自己建,茶园自己承包及经营的观念。相关茶叶企业,可学习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在此方面的经营策略,概括为八字,即不求所有、只求占有。当运用此种理念之后,便大大提升企业资本的运行效率,此外,利用这些资本才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当前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改善困难,技术落后及设备陈旧等状况和问题。在企业之间开展资源的有效重组,充分用现有多种存量资源,以此实现资金不足方面较大幅度的缓解的问题。

3市场营销的创新作用及策略

茶产业开展市场营销创新,可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商机及开拓市场的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过去,一些企业市场营销关注不足,习惯性地将生产作为其经营生产中心,在研究领域过多地注重产品的多及生产方面,较少研究市场及营销。随着我国不断深入且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理念,可向市场为中心进行转变。当前在行业当中存在一个说法,即我国茶叶现已产大于销。茶叶作为我国传统“国饮”,乃是一种健康饮料,然而我国十几亿人,人均茶叶年销量仅为330g左右,在消费量方面低于印度,而与一些高消费国家差距更为明显;基于国内市场而言,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上海市于二十世纪初期在人均茶叶消费量方面不足200g,当今已增至900g。而在茶叶种类消费方面,以乌龙茶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其仅在福建及广东等地区消费,而在北方地区只有较少销量。但伴随近些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乌龙茶在北方地区消费量上得到大幅提升,还出现了价格攀升及供不应求状况。乌龙茶又被称作优青茶,此茶于最近二十多年销量持续增加,尤其是2008年以来,甚至出现“青茶热”现象。相反,作为北方主销茶类当中的茉莉花茶,其在2003年之前,销量还比较稳定,而后,则出现下滑状况,茶叶类别之间出现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为,两种茶叶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研究市场存在差异所致。企业要更加准确地完成市场定位,且对产品的保健功能进行宣传,形成品牌效应,并注重引导消费者,另外,在产品包装及质量方面不断改进,ICI对消费者在绿茶及乌龙茶相应需求给予了满足。针对茉莉花茶而言,其与绿茶一样,均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且也具有自身特色,然而,由于企业在宣传引导方面较为缺乏,在质量、包装及技术等方面,改进力度也不大,因此,最终将会导致失去消费人群的负面效果。近些年来,普洱茶在人均消费上得到较快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企业及普洱茶生产地区,在开拓市场方面加大了力度,且依据市场需求及行情创造了商机。又如开发茶液态饮料,其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因此,在近几年来的推广当中,其已经在液态饮料市场当中占据较大的份额。而这些茶叶行业,创新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乃是最好的策略。

一些消费者较常怀疑茶叶的质量等,至此可知,消费者存有消费心理,但是却担心其质量及安全。而一些老字号的茶叶企业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企,在近些年来,其销量增长快速,越能表明消费者在安全、质量及品牌方面更为注重。针对当前较多批发市场而言,总体呈现出经营低迷状况,就其致因,则为未获消费者信任。因此,企业对市场调研予以深化,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取消费者信任。当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需对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各项内容进行检查,并妥善处理。

4结语

茶叶资源整合过程,乃是企业间有效开展合作的整体性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对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以及对组合实施优化的相应过程,而对于市场营销创新而言,乃是利用市场需求,从中探索及发掘商机,然后选择准确目标市场,最终获取效益最佳化过程形式。然而,不管是资源整合也好,市场营销创新也罢,企业运行中,将其地位的选择,则体现出企业经营者实际认识程度。因此,茶叶产业发展需要融合二者有利因素,实现茶产业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海潇.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67-69.

[2]杨金凤.企业商务资源整合与“应急营销”策略创新——透视抗击“非典”中的国际市场开拓新思路[J].市场研究,2003(7):36-37.

第4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动漫业;知识产权;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68-02

当今世界, 文化创意产业以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和5%的增速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支柱”。美国经济学家已经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发展规模和程度,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近年来,日本政府调整国策,立法支持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和开发创意产品。重心由重视制造业向创造业转移,以影像、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不仅国内外市场占有额不断扩大,同时带动国内相关联的产业共同发展,而且在国际市场也获得良好声誉。

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预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优秀的创意产品不仅对社会文化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由此创造出巨大的文化财富和经济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 英国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 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对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13个行业。然而,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创意产业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合, 但是文化产业并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更强调创造性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创意对其它产业的融合渗透, 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 不仅包括消费性文化创意产品, 也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

二、日本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自日本实施“文化立国”的战略以来, 政府一直积极发展创意产业, 以动漫、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不仅使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本是亚洲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根据日本《数据内容白皮书2010》的统计, 目前全球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约为130兆日元, 其中美国约为44兆日元;欧盟约为49兆日元;亚洲、大洋洲地区约36万亿日元。亚洲国家中日本贡献最大, 约为13兆日元, 占亚洲地区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近年来, 日本的创意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02年日本创意生产总值为129, 861亿日元;到2003 年上升到130, 952 亿日元;2004年上升幅度更为明显,产值达到133, 362亿日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507万亿日元的2. 6%。预计到2020年为止,日本创意产业的国内外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0兆日元左右。

(一)动漫业。在日本创意各种各样的创意产业中, 动漫产业的地位最为显著,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 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 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 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 达到八成以上。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 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 59亿美元, 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二)游戏业。游戏产业作为日本创意产业的传统强项, 在20世纪末曾风靡一时, 目前由于美国、欧洲游戏市场的快速成长以及韩国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 日本游戏产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大企业之间的合并和合作让重新被编组的游戏公司更加活跃, 大大推动了日本游戏业的发展。现今, 日本网络游戏市场正呈现稳步成长阶段,2010年已达到1兆日元。

(三)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随着电脑、互联网及手机等数字化产品的普及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数字艺术产业, 其包括影像、音乐、游戏、动漫等类别, 并通过网络传送、光碟、手机传送以及数字播放等方式进行流通。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约5.7兆日元。

三、当今日本创意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亚洲市场的动向:近年来,伴随着显著的经济成长,亚洲市场的文化市场也在急剧扩大。2008年为止,除日本之外的整个亚洲文化市场规模,与前年相比增加了7.9%,为1396亿美元,超过了1117亿美元的日本(较前年相比减少了0.1%)。各国的状况:2009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比前年增加了43%,868亿元。而且,在同年的主要城市里还新增了142家电影院,其中上映了约80%的数字电影。亚洲各国还致力于动漫产业的制作。韩国设定了在2012年游戏产业出口额超过36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的业绩为10亿美元)。直至2012年为止,除了投资3.5亿美元之外,还积极出资支持电影等。而且,中国还重点支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的制作数目上就超过了日本。

(二)国际竞争激烈化:各国致力于振兴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的激化。

(三)数字网络化的发展:因数字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文化利用、流通急速扩大。围绕着软件平台的全球化竞争激化。

(四)网络上侵犯著作权的信息泛滥:严重的网络侵权行为阻碍了产业的成长,例如:手机铃声侵权状况(2008年):非法下载数量(4亿700万次)超过了正版下载量(3亿2900万)。

日本动漫插入各国字幕:在日本播出后24小时出现中文字幕、36个小时后出现英语版本等。

电视播放侵权状况(2008年):某一个播出6个星期的特定节目,盗版影像692件,总播放次数120万次以上。日本的人气节目全部能在播出后立刻收看。

把漫画扫描后,台词翻译成各种语言。人气作品在发行1个星期后流出。

使用非法游戏软件的装置泛滥,损失达到5千亿元以上。

(五)文化创意产业各个业界的现状

电影: 近年的电影各行收入在2000亿日元前后推移。2009年收入突破2000亿日元。电影观众也达到1亿6千万人~1亿7千万人。

电视节目:2008年以后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电视台经营状况恶化。2008年度5个民营电视台的纯收益都呈现负增长。2009年度以后预计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还将持续,制作费有大幅度削减的倾向。

动漫: 国内电视动画片的制作数量从2006年的顶端开始有下滑的倾向。2008年减少了11.7%。国内动画DVD的销售也从2006年以后呈减少倾向。2008年减少了13.5%,770亿日元。 世界倾向于3D化。

书籍:2009年的书籍、杂志销售比去年减少了4.1%、1兆9356亿日元。2008年度电子书籍市场相比前年增加了131%,464亿日元。其中86%是手机中的电子书。

游戏: 家用游戏国内市场规模从2008年开始比去年减少了7.5%,6580亿日元。2009年更呈减少的的趋势。

网游和手机游戏等新游戏市场在逐步扩大的同时,欧美软件公司呈追赶日本公司的趋势。

音乐:CD等的生产金额减少的倾向持续。2008年相对去年大幅减少了11%,2962亿日元。与此同时,付费音乐下载从2005年以后开始增加,2008年相比前年增加了20%,905亿日元。

四、具体的措施

(一)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才

培养制作人才/培养策划人才/创立海外留学制度、修改制作人教育课程等/挖掘年轻的创作者、完善新人奖励制度。

扩大引进外国的高级人才/修改法务省对专门人才的入境管理制度

(二)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潜在的利益和强化收益

制作活动、流通网的全球化/推进国际共同制作、大规模进军CG影像领域/对门户网站的构建的研讨(动漫、音乐)。

向海外进军提供必要的资金等/创建文化产业海外扩展的资金/政府间对话和打击盗版/充分利用亚洲文化产业峰会等、推进ACTA(防止假冒伪劣品、盗版流通条约)等。

加强国际商品交易会、发信力、信息收集体制/继续举办文化产业节、吸引更多的客人以及加强向海外进军/扩充海外信息收集基地。

(三)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和开拓新的市场

推进国内产业结构改革/加强登陆管理制度等、制定网络链接的政策/建立多元化权利处理系统。

开拓新的市场/完善书籍数字化的规定、使其国际化等/制定技术战略蓝图(3D、服务型机器人等)。

五、日本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宏观主导:日本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热心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又成为了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之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其中就需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和积极重视,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法制建设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制定一系列优惠财税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创意工作者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并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二)拓宽资金来源:资金投入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政府需要转变投融资观念,降低市场进入门槛,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提高企业、民间对创意产业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此外,政府要制定相关的辅助政策,在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创意产业适当的优惠和支持。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 保护知识产权是发展创意产业当务之急。首先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加强相关保护的人才培养,并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行为。

(四)积极培养创意人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相对匮乏, 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跟日本相比, 我国的创意教育相对落后, 学科体制较为僵化, 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因此, 我国应尽快创造新的培育机制, 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首先应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设立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完善成熟的管理培养机制, 积极培养创意产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欣.高长春.中日创意产叶发展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2]汪漫.英美日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解读及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

[3]陈继稳.日韩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启示[J].消费导刊,2008(8).

第5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继党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1月再次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广电总局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民族电影业继续保持突飞猛进的势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1.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影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电影业务标准的制定和提高了其商业化程度。自从2010年以来,电影市场几乎每月都有中国和外国票房大片,热门影片排期均衡,这也消除了过去电影市场有非常低迷的3月、4月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淡季旺季的现状。传统的非黄金时段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市场供需趋于平衡。平均每月的20多部国产电影,让很多原来空白的市场空间被填补和扩张。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纪录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十二生肖”、“一代宗师”等影片延续了2012年的辉煌,保持了我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元化,多品种,多类型的小型和中等预算的电影制作也取得了突破。纵观2012年整个电影市场,全国城市主流院线已经很难找到在体裁上还很有局限的贺岁档电影,众多电影人已经在创新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在类型电影叙事上也进行了探索。有大量的小型和中等预算的电影是基于本土文化,创新性和创造性,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观众很难再用灾难片,喜剧片,古装片,悬疑片这些现有的标签来定义的电影,相反,每部电影都融合了多种类型,并转达中国观众熟悉和认可的价值判断。据统计,2012年取得成功的电影中很多都是低成本的中小型电影,其中大部分是小型和中等预算的电影,如投资3000万的《桃姐》,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两位男女主角务求将戏中饰演的少爷与老家佣的角色演得更淋漓尽致,引起大家的共鸣。此片上映第一周在各地收近7千万人民币,创下了许鞍华个人作品的票房纪录。诸如此类电影层出不穷,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正在由一个大垄断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丰富,合理,成熟的产品架构。

2.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

2.1 国产电影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目前,依靠电影形成独特的品牌,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衍生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电影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在美国,电影衍生产品占电影总收入的70%,如迪斯尼,通过品牌发展的衍生产业,如主题公园,服装,玩具,食品和动画电影的影响,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又如《哈利·波特》的电影品牌价值已经超过了 100 亿美元,电影衍生品市场玩具和日常用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华纳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品牌理念,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象,并推出自己的LOGO印刷产品和产品形象,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国,对于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较弱,依靠品牌影响力的衍生品行业的发展,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

2.2 电影文化内涵的缺失

当下国产商业大片在追求的奇观化影像共性的同时,虽然票房的逐年攀升带动了中国国产片市场的稳步增长,但是,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电影的泡沫。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在迅速提高技术,画面、音效日益精美化的同时,却无法掩饰电影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正停步不前,甚至水准在下降。电影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被认为在日益堕落。有人说,近10年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大多数都和现实越来越远,失去其精神高度。还有人说,中国近几年的电影有较严重的景观化趋势,导演热衷于让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引导人们看电影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电影所表现的文化和精神,这是影业市场化之后中国电影面临的大危机。对精美声色的追求势必分散导演们注重影片内涵的精力,对庞大团队的指挥也削弱了导演们对影片叙事的掌控, 对影片荣誉的向往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土观众的期望, 他们更应该注重从本民族传统艺术及文化习俗中汲取营养, 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特色, 这样才能够拉近与本民族观众的心理距离, 才能换取观众的市场和口碑。

2.3 国产电影缺乏国际化开拓

从国际形势看,国内电影发行效率仍然不高,这表明电影发行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来看仍是不足,这也显示了国内的电影宣传和营销是不够的。除少数几部国产影片之外,大多数国内电影仍然面临严峻市场形势,仍然在为生存而挣扎,数以千百万票房的电影还是寥寥无几。截至目前,全球主要电影市场票房排行榜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电影的名字,在2007年,中国在全球电影市场份额达到了11.74%,在全球排名第10,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如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电影营销业务,培育和扩大电影观众市场,形成大电影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空间,构建大型综合性电影及媒体集团,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肯定会有促进作用。

3.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建议

3.1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

电影产品本身必须具备其内容质量,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把握的核心就是产品质量,电影产品品质的主要出发点第一是电影的故事,剧本必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其次,演员演技水平对电影诠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选择大明星,大导演的电影能起到一定的质量保证作用;第三是电影的制作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元素。目前电影制作技术已经日益成为电影业新的刺激手段,新技术运用到电影中,将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3.2 切实提高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

我们在鼓励电视剧本创作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创新的内容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赢得观众的好评;另一方面,对剧本的审核,也应放宽限制的内容,而不要盲目青睐老题材。

3.3 培养高科技电影人才

要培养和发展一批高科技的电影人才,而不是训练专业演员。现阶段,中国的电影业发展迅速,但高端人才仍处于稀缺的状况。解决这一情况不是靠一方之力,而是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电影公司等机构共同作用,来促进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

3.4 重视电影后产业开发。

从商业特许经营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全身是宝,从冠名权,授权经营的道具等,整个价值链都将可以获得无限的利润空间。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较弱,而在美国,电影衍生品市场玩具和日常用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2007电影《变形金刚》,正品玩具在中国价格上涨到几千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国内艺术电影衍生品市场永远是沉默的,目前90%以上的收入主要来自电影票房。为了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从各个方面来加快提升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市场机制;自主创新;中小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049-05

一、引言

市场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提供了企业参与市场活动的基本环境和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各项活动得以有序运行的基础。那么,作为企业典型活动类型之一的创新活动,也受到市场机制同样重要的影响吗?回答似乎是显然且肯定的,但迄今为止作者并没有找到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市场机制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的权威成果。经典的技术创新动力理论——“市场拉力说”更多地是从需求角度而非运行角度阐释市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也有不少国内外文献涉及到了这一命题,但要么仅就市场机制中某些部分(比如市场竞争)开展研究,要么仅进行了一些概念化的讨论,浅尝辄止而没有展开。各类媒体或调查机构也作了与该问题相关的一些宣传报道或调查研究,但因缺乏理论支撑和系统化研究工具的提升而不能形成理论成果。

本文以制造业中小企业为代表性研究对象,以市场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理为契入点,以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现状为依据,结合经济学理论开展思辨研究,希望能取得一些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成果。

二、概念界定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定义,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一般机制,以及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工资机制等具体机制,而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的三大核心机制。

关于自主创新(indigenous innovation),政策层面依据了尚勇提出的观点,即“自主创新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对以上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事实上一直存在着不尽一致的表述甚至较大的争议。本文重心不在于概念本身,故对此不作深入讨论,后面的分析均以上面给出的内涵为依据。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本文所指的中小制造企业涵盖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各类制造企业。

三、市场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市场机制能给企业创新主体带来什么?一些学者的研究已有了初步的答案。李垣等提出“首先,市场机制能使创新成功者凭借其创新产品,实现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创造价值的能力;第二,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激发竞争者之间学习创新、超越创新,有效促进了创造出来的知识的转移和扩散;第三,市场机制是明确的可交易的新技术的流通渠道,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复创新;第四,市场竞争带给企业不断的竞争压力,任何由创新成果创造的竞争优势,将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唯有不断地创新;第五,市场机制造就并甄别出一大批有活力有目标的企业家,领导着企业的自主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而对有缺陷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吴照云、余焕新的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的许多行业和领域,表面上看起来规章制度、红头文件一箩筐,如果因此就真的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生怕越雷池一步,就会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通过各种管道,轻轻松松越过了‘高压线’”。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支点没有能够引导企业努力行为的正确方向;企业努力行为方向的偏离是因为中国社会存在与市场经济规则相背离的、作用普遍、影响深远的潜规则。”

为厘清市场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影响或作用机理,本文从供求、价格和竞争三大方面探讨市场机制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驱动效应。

(一)价格机制与创新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目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参与者的利益,并导致他们采取利己的市场策略,引发相应的市场行为决策。

站在企业创新主体的角度,价格机制是否有效是企业做出创新决策的一项重要前提,原因如下:(1)创新是企业的谋利活动,企业必然要首先预测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那么,对相关价格信息的把握和对价格变动趋势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重大的突破性创新带来的新产品,由于缺乏可供类比的既有产品,价格信号的获取将更多地依赖现有价格机制的运行状态。(2)如果在企业所归属的市场中,商品价格的变动能够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创新企业则有可能根据对创新产品未来需求的预测和竞争者行为的预测对创新产品价格以及相关生产要素价格作出合理的预期,进而对创新收益、风险等决策要素加以判断,并作为创新行为实施的依据;反之,如果商品价格信息与供求关系脱节,创新企业就很难从供求的角度去研判未来的价格趋势(或者依据供求关系可能做出错误的研判),只能寻求其他更不可靠的预测途径,从而导致企业创新决策风险加大,企业选择观望、等待甚至放弃的可能性增加,最终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3)对于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一些市场或领域,不能通过价格杠杆去引导、调节供求关系,企业创新活动的收益不明确或者不显著,创新惰性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不确定性是创新活动最大的“敌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观点:有效的价格机制能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推动创新;不合理的甚至无效的价格机制增加创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不利于推动创新。因此,价格机制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重要因素。

(二)供求机制与创新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引发市场价格的波动,借助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帮助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选择合理的市场行为,从而达到调节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和规模的目的。

研究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企业创新主体甄别创新机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好的创意但没有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或者需求不足难以满足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创新产品有一定的前景,但已有众多竞争者在开展研发,将来的供给量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需求前景广阔,本企业具备独家研发优势,其他竞争者短期之内难以模仿和复制,未来创新产品的市场可能维持较长时期的供不应求状态……对以上林林总总的供求关系的分析结果,是企业进一步研判某创新机会价值的重要依据。所有这些分析有效的前提是供求机制必须正常发挥作用。讨论两种供求机制失灵的情形:其一,某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能灵活地变动甚至被固定化,意味着市场的扩张或者收缩将不能自发完成,创新产品替代老产品、新需求替代旧需求既难以实现,也不一定必要,既有企业安于现状,其他企业缺乏进入的冲动,创新当然难以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其二,某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化不能反应到价格及其波动中,比如供过于求但价格不跌甚至上涨,可能使企业对现有产品仍抱有幻想,不愿收缩和开发新产品;而供不应求但价格不涨甚至下跌,可能使企业对创新产品的盈利前景缺乏信心,也不愿开发新产品。

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而言,有效的供求机制是企业对创新产品未来所面临的市场态势作出合理估计的基础,因此本文认为,供求机制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重要因素。

(三)竞争机制与创新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或非价格的手段,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竞争机制要反映竞争与供求、价格、资源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般而言,竞争机制中的“竞争”包括了买者和卖者、卖者之间以及买者之间三个方面的竞争,本文仅就卖者(企业)之间的竞争探讨竞争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经济学教科书对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已有精辟论述,核心观点大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设备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便以性能更好、质量更高、价格合理、成本低廉的商品参与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的利润,推动技术进步;同时,迫使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地自觉接受培训和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也有助于推进科技进步。事实上,竞争机制给了众多后发企业、弱势企业、外部投资者更多的争取市场的机会,只要能推出创新性成果并被市场认可,就能为自己拓展出生存的空间。因此,创新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倡导。按照上述观点,缺乏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比如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是不利于创新的,这也基本形成了共识。

此处再讨论一种重要的情形——扭曲的竞争机制。大体上包括两种类型:过度竞争(或称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所谓过度竞争,根据日本学者小宫隆太郎的定义,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无法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状态长期地持续下去。过度竞争产生于那些“进入成本”远低于“退出成本”的产业。为维持生存,企业之间不得不频繁地以价格战、资源战、广告战等手段开展竞争。过度竞争不仅导致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各企业均无法获取可观的分工效益,而且引发大、中、小企业之间为争夺资源、原材料和市场开展的残酷的白刃战。其结果既浪费了有限社会资源,也抑制了企业采取集约化生产方式,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长期的过度竞争、难以为继的经营状况不仅会吞噬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会消磨掉企业的创新意志和斗志,这对各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2)不正当竞争,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破坏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失去透明度,使竞争对手的客户不合理流失,广大消费者及用户无法正确选择商品,也限制了其他经营者的交易自由等等。本文讨论不正当竞争,不针对个别行为,而是指向不正当竞争行为、手段扩散蔓延至整个行业或市场,形成某种“正常”竞争机制的现象。由于违法成本低、诉讼成本高、违法取证难、处理周期长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产生的大量执法盲区,再加之国内消费文化对不正当竞争的过分宽容,“关系哲学”的大行其道,助长了不正当竞争在不少行业和市场领域长期存在、屡禁不止,甚至呈星火燎原之势。不合理、不公平的竞争机制对自主创新活动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可能导致创新企业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承受更高的风险,克服更多的障碍,才能取得预期的创新成果;更可能导致创新成果被不法窃取、模仿或复制,预期的创新收益无法实现,创新的巨大投入难以回收,甚至陷入经营困境;在极端情况下,不正当竞争者违法经营活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例如假冒伪劣产品)会严重损害创新者的声誉和市场形象,给创新者带来生存危机。不正当竞争的威胁使许多有自主创新意愿的企业不敢轻易触动创新的按钮,作为一种正常合理的竞争手段竟然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不能不说是市场机制的悲哀!

综上所述,竞争机制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恐怕也是首要因素。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能激发创新,而扭曲的竞争机制或者缺乏竞争机制会阻碍创新。

通过三大核心市场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影响作用机理的深入剖析,本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市场机制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接下来,作者以中国现阶段市场机制运行状态下,中小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现实表现和所面临的困境为主题,探求完善市场机制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从实践层面得到进一步的启示。

四、现有市场机制下中小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困境

2007年国家统计局组织了我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4-2006年间,大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83.5%,中型企业为55.9%,小型企业为25.2%,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随企业规模由大到小依次递减。换句话说,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程度较低。分行业看,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是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传统制造业及非制造业工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因此,通过统计部门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内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较差。尽管该调查迄今已近6年,但从各地的宣传和大量媒体的报导中可以判断,此状况尚未得到明显的改观。

中小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既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亦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方面近年来有一些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和主流观点,此处不再赘述。本文关注的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背后,广大中小制造企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市场机制是否也存在某些缺陷,而这些缺陷确实影响了中小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以下以列举的方式,着重从信贷利率机制和竞争机制两个方面来阐述作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更难,这一持续了近10年的经济现象在最近一年引起了全社会和国家高层的广泛关注。贷款难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贷不了款,因为企业的资信或者可提供的抵押、担保达不到银行的最低要求,或者因为额度有限在与其他申请者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二是利率过高(相对于基准利率上浮太多,企业无法承受),因为企业的规模太小、经营风险较大、偿付能力不稳定,所以银行必然要求较高的风险补偿。事实上,对银行而言还存在一个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在相同条件下,把一笔贷款发放给一家大企业比发放给100家小企业效率更高。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贷款机构的放贷行为是理性的,是符合商业企业利益诉求的。那么,中小企业发展的诉求又怎么来保障呢?这就是机制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信贷利率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到对不同类型经济主体实施差异化扶持的必要,规则僵化、激励缺失的结果。最近,国务院出台金融财税‘‘国九条”,并设立150亿元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对中小企业固然是个好消息,但并没有触及信贷利率机制本身,难以引导更大规模的贷款资金和社会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所以,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的局面在较短时期内恐难有效改变。那么,为研发和技术换代升级等高风险的创新活动而申请贷款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要企业从本已捉襟见肘的经营现金流中挤出资金来支持自主创新活动,只能是一种奢望。本文认为,现有的信贷利率机制从资金供给上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中小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

相对而言,市场秩序的紊乱、扭曲的竞争机制对中小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作用更为显著。竞争的无序性和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商业活动中潜规则的盛行。正如吴照云、余焕新所指出,对此体会得深,运用得好,就能获得各种“照顾”甚至特权,不创新也能财源广进。这种社会氛围使刚性的制度变得富有弹性,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大行其道:企业制假售假、恶意编造财务数据和重大业务、串标围标、非法套取财政资金、内幕交易、欺骗投资者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中国当前的制度背景和潜规则盛行的环境下,交易成本的边际收益大于创新成本的边际收益,所以企业宁愿不务正业、通过大量的公关活动支付高额的交易成本去达到经营目标,也不愿投入资金通过创新来提升竞争力。第二,搭便车现象严重。搭便车是技术知识的外部性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但可以通过专利制度和行业规制等政策、法律手段和良好的商业文化、公序良俗等加以有效的约束。然而现阶段国内上述约束机制的不健全无法有效遏制搭便车行为的蔓延,进而导致大量的不正当竞争发生:恶意模仿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发明,侵害发明者或所有者的利益;利用虚假标识,损害合法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非法窃取他人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以低于成本水平的价格冲击市场等,其结果会使技术创新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对创新活动的期望价值降低,进而导致创新者减少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阻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序进行。事实上,在这一问题上,不少中小制造企业扮演的恰恰是不太光彩的侵权者的角色。有便车可搭,何必自己花钱冒风险去搞创新呢?第三,价格战、资源消耗战等低端竞争仍然被作为重要的手段在频繁的使用,尤其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行业和中小企业。这种血拼式的贴身肉搏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往往导致竞争企业违背经济规律地穷于应对,最终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造成大批企业倒闭,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有些企业为了避免陷入亏损的泥潭,被迫牺牲产品品质以降低成本,导致用户利益受损,企业信誉丧失,最终也将失去市场。恶性竞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无以为继,强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则有把企业拖死之虞。

在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其竞争地位处于明显的劣势。所有制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制造业中的大企业多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而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政策偏好使然。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制度缺陷才是更为本质的原因。拥有行业话语权的大企业左右着资源配置、价格体系、技术标准甚至游戏规则,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着主动;中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相对恶劣的市场环境中捕捉相对有限的发展机会。相对过剩的产业供给现状逼迫许多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在价值链的低端参与恶性竞争,甚至不惜剑走偏锋,以破坏市场规则的方式获得喘息甚至发展之机,也进一步加重了国内市场机制运行方面的顽固。以制假售假、窃取他人专利、冒用他人商标的生产经营行为为例,作为一类不合法的市场竞争手段,在不少中小制造企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其主要原因还是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不完善,主流的消费文化及其对应的公序良俗缺失,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力弱,给了这类企业生存的空间。与其付出高额的代价搞研发,还要承受失败的高风险,不如奉行低成本的拿来主义,坐享别人创新成果的外溢效应。所以,大企业还能凭借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大量的中小企业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要么在残酷的低端竞争角力中无暇顾及创新,要么在无序的市场规则中寻找所谓的发展捷径。

显然,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对改善中小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改变其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其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五、结束语

第7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 产业素质 机理

“十一五”期间,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旅游产业经济总量扩张较为明显,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107.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24.7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7.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15.9%,旅游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但是总体看来,北京旅游产业综合素质不高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诸如体制机制整合不足、产品创新不够,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战不断升级、人才瓶颈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北京旅游产业素质升级是培育首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亚洲商务、会展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国内对北京旅游产业素质升级问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少,而且对于产业素质的研究文献也不多见。国外对产业素质概念很少提及,更多地关注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及产业竞争力等相关问题。对区域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及相关政策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希望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产业素质的内涵

产业素质既反映微观经济的产品、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产业组织的质,也反映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质,还反映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刘增恒,1994)而区域产业素质则是指区域产业系统的性质或质量,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和发展的(黄燕,2003)。某一产业的素质可以看作是这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制度状况、管理水平以及获利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状况。

旅游产业素质则是指旅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制度状况、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以及获利能力等方面综合体现。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关键是旅游产业通过转型及结构优化,促使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由量到质的转变,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模式等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实现旅游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分析

旅游产业素质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会影响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探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并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机理进行分析,可以提升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政策制定奠定基础,为促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有用的参考。

(一)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推动因素

旅游需求和供给是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直接因素,其它因素最终都将通过旅游需求与供给这两个因素作用于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过程。在其他因素的推动下,旅游需求层次不断升级,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产业素质不断升级。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则是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核心要素,而诸如利益相关者、文化等人文环境因素是辅助因素。

技术进步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开发创新更多的旅游产品,改变旅游产品结构。最终会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而制度创新是通过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其组织形式等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交易费用,提供激励,最终推动旅游产业素质不断升级的。

(二)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

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产业素质升级的一般原理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系统描述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状况。

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与其他产业一样都来源于创新体系发展,其核心是制度与技术两大类型的创新,并且二者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制度创新体系提供系统渐进式变迁的激励结构(尤其是制度安排)以及组织惯例突变的内生机制。技术创新则提供了制度创新和产业系统状态激进式变迁的根本诱因、基础平台和动力生成机制,它是最基础性的推动力。

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体企业技术创新局部制度创新创新扩散群体技术创新产业制度变迁系统环境适应性改变产业产生、成长、成熟或衰亡旅游产业素质升级。(何维达、吴玉萍,2007)

(三)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主要路径

第8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营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但直到50年代营销研究才开始超越流通领域,与企业的整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其营销行为在理念、措施、途径、方法、体系等方面的更新、改进和完善。事实上,营销观念的创新和营销组合的创新是最大程度的创新,同时,后信息社会营销观念的创新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营销观念的创新

现代营销观念创新的路径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是以顾客价值为基础,其目的是尽量满足消费者利益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二是以社会价值为基础,其目的是让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义务或道德责任,从而把赢利目标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中,更多的研究者将精力集中于以顾客价值为基础的营销创新领域,在营销策略、营销技术和营销边界的扩展上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新理论、新技术。而以社会价值为基础的营销创新则提出了社会营销、绿色营销、道德营销等方式。在50年代和60年代,营销这一领域属于销售导向,重视个人推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营销进入顾客导向时代,这时重视的问题有市场细分化、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及营销组合等,营销成果则是依据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以及市场成长率之类的指标衡量。80年代中期至今,营销处于一个激烈变动的时期,众多新的营销概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包括社会营销、绿色营销、生态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网络营销、理念营销、整合营销、知识营销、文化营销等等。

(2)营销组合的创新

(3)后信息社会营销观念的创新

后信息社会,又称比特(bit)时代或数字化时代,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比特时代的来临使营销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营销创新又达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①动态营销观念

企业营销面临的永远是动荡不定的市场,现代企业必须抛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态营销思想,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动态营销观,做到既把握现在又驾驭未来。

②创造市场营销观念

传统的市场营销常常是以赢得既有市场、提高既有市场份额为目标,营销者盯着已经成熟的市场,采用各种策略手段,旨在从其他公司那里夺得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全球竞争和市场细分的加剧,企业必须树立创造市场的营销观,引导和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③绿色营销观念

后信息社会里,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不断扩大,企业必须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在维护全社会的整体及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去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自身利益。

④服务营销观念

由于企业间同类产品之间质量性能上的差异日趋减少,同质性日趋增加,一个企业利润的源泉更多的来自于企业提供的与该产品相配套的服务。服务营销中蕴涵着企业对顾客的亲情,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以企业的“感情投资”换取顾客的“货币投资”。

⑤知识营销观念

后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知识营销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企业利用新技术研发或改进的产品,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知识含量,能满足消费者的知识需要。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1.市场调研不足且缺乏真实性。进行市场调研是企业获取真实资料数据的最直接来源,是开展营销策划的最重要依据。但当前一些企业在开展市场调研时,调查力度不够,缺乏真实的实地调研资料数据,而又缺乏专家意见,因此导致企业在制定项目市场营销方案时,只是片面地以书面报告的资料作为制定依据,而忽视了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实际支付能力以及竞争者状况的分析。

2.目标市场的定位模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收入人群对于房地产产品的需求层次也是不断提高的,但是由于收入、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的整体消费群体之间对于房地产产品的需求层次还是存在差异的,即房地产产品需求是多层次的。而当前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却忽视这种需求多层次性的特点,只是盲目地进行高档产品的定位,大建高端住宅产品,从一方面既反映出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定位模糊,细分不明,另一方面,也表明目标市场的模糊定位将导致整体房地产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的问题难以解决。

3.市场营销渠道陈旧。目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渠道仍是以电视营销和平面广告为主,网络营销渐渐兴起和发展,整体看来大中规模的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渠道较多,经济效益更好,而一些小企业由于受到经济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限制,采取的营销渠道更少,收效更低,可能会促使企业进一步缩减营销投入。

4.价格营销策略单一。价格营销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包括定价和调价。当前多数房地产企业都是低价开盘,在销售过程中适时进行价格调节,但是调价的过程都缺乏合理的调节机制。

三、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当前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

1.产品策略。房地产营销活动的客体既包括房地产实体项目产品,也包括项目相关的服务。因此作为市场营销的核心策略与基础策略,产品策略要围绕项目产品和服务展开,即产品策略的重点在于实施差异化战略与打造房地产品牌(品牌战略)。差异化战略是要突出地产项目产品在实体形态特征、区位条件、相关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充分显示出项目的差异性,具体如在建筑风格、户型设计、建造质量、物业服务、地理区位、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来作为细分目标市场的依据之一,满足目标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就是要打造特色鲜明的企业形象。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逐步取代了价格竞争和产品竞争。品牌成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提升企业的附加值,并且促进企业的多元化、纵深化发展。凭借企业品牌优势,可以促进市场营销的开展,实现营销目标。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策略,其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因为价格直接关系到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综合成本与利润,即包括土地成本、开发费用、管理费用、各种税费、利息以及利润等在内。另外,产品价格也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支付行为,从而最终影响产品销售状况和利润目标的实现。因此价格策略的制定要兼具企业的成本利润核算及目标市场人群的实际支付能力,采取科学灵活的定价方法和手段。具体而言,价格策略包括两部分:第一,在确定初始售价时的定价策略;第二,由于供求状况、开发成本、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会不时发生变动,因而房地产企业必须对产品价格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即调价策略。初始的定价策略可以根据折扣优惠和产品差异来进行定价,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折扣来刺激购买行为,实现销售目标;而调价策略则是要综合考虑项目成本、通胀情况、供求状况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阶段进行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整。

3.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仅要求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及合理的销售价格,将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还要求房地产企业能够利用各种宣传和沟通手段,将房地产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而促销不外乎是合适的传递方法,它还能扩大房地产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的知名度。促销策略一般包括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两类。人员促销是企业销售人员直接联系消费者,与消费者进行接洽,透露当前产品与服务的相关信息。但进行人员促销时容易受到销售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并且人员促销所需要的成本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人员促销大多则是指利用各类广告、进行营业推广或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等手段,进行房地产产品和服务的促销。人员促销与非人员促销的组合应用,就构成了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促销策略。

四、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成熟,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及其组合营销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特点,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房地产企业必须要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策略才能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1.人文营销。当前社会文化对现代消费的影响力越来越

大,住房消费亦不例外。社会的进步要求居住环境包含文化的韵味,这就要求房地产产品和服务具备高尚的文化理念,而文化又是人文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进行房地产市场营销时,要充分打造项目产品和服务的人文特质,营造项目范围内的人文环境,提升房地产企业文化的人文内涵。

第9篇:文创产业市场现状范文

“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于日前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来自全国音乐院校北京艺术类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唱片公司、演艺公司、文化艺术出版社等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中国院赵塔里木副院长为论坛致词。他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文化体制的改革为表演团体、演出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剖析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对未来的演艺市场能够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的研究依据。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对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有一个清晰透彻的分析,为我国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该院李西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申建军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王平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白光耀副院长、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查振科博士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副院长都一一致词。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交流中,专家们就北京演艺市场特点、国有院团现状及管理模式、戏剧演艺市场、地方文化产业、唱片业现状及发展、当代艺术作品市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艺术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文化赞助比较、文化品牌、演出项目管理、大众艺术消费品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胡月明指出,在加强文化艺术市场发展完善的同时,要进行创新性的艺术市场研究,在大众娱乐文化艺术方面要重视歌迷的作用。文化部教育司科研处处长田军亭强调,举办此次高层论坛对北京乃至全国的音乐与艺术市场都起着推动作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信息策划部总监王洪波强调文化艺术市场的观众需求在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大剧院发展部负责人潘勇讲到,国家大剧院作为全国表演艺术的权威性演出场所,要在管理、运作、服务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品牌,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歌华集团创意产业中心负责人王昱东先生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及发展作了详细阐述。中国音乐传媒学会秘书长谢涛讲到,我国要在传媒领域有所突破和发展就要认真剖析演艺市场现状和特点,针对国情来制定服务于受众的系统化传媒策略。就我国唱片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方面,中国唱片总公司副总经理侯钧谈到,唱片占有主导性的地位,无论是电影、音乐演出还是电视剧等其他艺术欣赏形式,都可以通过制作唱片来增加其经济效益和影响度的扩大。因此,要进行专业化唱片制作的同时,展开广泛的市场调研,利用客观的数据分析来掌握演艺市场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