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发育生物学概述精选(九篇)

发育生物学概述

第1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减数分裂的概念在高中生物学知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中有关生物繁殖及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的基础。该概念属于遗传的细胞基础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知识结构上,学生此时一方面已学习了与减数分裂概念有一定联系的有丝分裂概念,另一方面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也将为学生随后掌握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知识奠定基础。然而,在不同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存在一些容易让学生混淆的名称和表述。例如,减数第一(二)次分裂、减数分裂第一(二)次或第一(二)次减数分裂,并对此产生分歧。有的教师认为前二个名称和表述是正确的,而“第一(二)次减数分裂”则是错误的。甚至出现了“一次减数分裂要经历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这样存在明显数学逻辑错误的表述。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减数分裂概念涉及的相关名称和表述进行讨论,以便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减数分裂的实质,更深刻地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1 不同教材中“减数分裂”概念的名称和表述 

对国内出版的多种版本高中生物和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中,有关“减数分裂”概念的表述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表述存在较大的差异(表1)。 

从整体上看,以上的国内外生物学教材中,均从发生的位置、时期、染色体与细胞数目的变化,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表述,均体现了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及实质。即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然而不同教材在对减数分裂的名称及减数分裂概念表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1 “减数分裂”的概念名称 

从表1可见,从整体上看,国内高中所使用的各版本生物教材中,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2个连续的阶段按次序进行命名,将其概念名称表述为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而国外高中或国内外高校所使用的各版本生物学教材中则是使用了罗马数字(Ⅰ和Ⅱ)对减数分裂的两个连续的阶段进行划分,即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期对减数分裂的名称进行表述。 

1.2 “减数分裂”的概念表述 

由表1可知,国内高中生物学教材着重在细胞中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的次数上,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表述。国外高中及国内大学生物学教材则是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在两次连续的阶段发生的变化。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由于教材的编写者考虑到高中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的有限性,因此在对减数分裂概念的表述上相对与高校教材来说较为精简与浅显,以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与国内高中生物学教材相比,国外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呈现单倍体、二倍体知识的顺序先于减数分裂,因此使用其来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阐述。而高校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减数分裂概念时,面向的是大学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对高中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材中在对表述减数分裂概念时,采用了大量的生物专业术语,如同源染色体、单倍体及联会等,对其分裂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2 生物教学中减数分裂概念表述的适切性辨析 

2.1 概念表述的适切性辨析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概念通常包含三个要素:概念名词(或概念术语)、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其中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本质;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所谓概念表述的适切性是指概念表述与概念内涵、事实本质等各种相关因素的协调统一程度,并具备合适性与共知性。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生物学术语向学生传递生物学知识,然而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习得来源于教材,因此教材在对生物学概念的表述中应注重概念内涵的阐述。因此,认为一个合理的概念表述应该具备有科学性。只有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生物学事实、本质规律及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结构体系。 

《英汉细胞与分子生物词典》将“分裂”一词定义为:细胞通过生化合成和代谢变化而增大体积并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减数分裂”的命名是符合这一定义的。同时,减数分裂具有分裂的特征:经过了染色体的复制、分离、胞质的分裂最终形成了子细胞的一系列过程。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复制与分离保持了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维持了遗传稳定性;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增强了生物遗传的变异性,由此可以看出染色体的行为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遗传的细胞基础部分的要求是: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因此,笔者认为,在表述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时,应该把重点放于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以及其分裂的结果上,如表1中《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概念和实验)》中对减数分裂的表述。 

另外从语义学角度考虑,使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对减数分裂进行表述,能很明确地表明减数分裂所经历的为两个阶段。而在国内高中的生物学教材中,用名词(减数分裂)与序数词(第一次或第二次)组合来表述减数分裂,由于名词与序数词的语序存在不同组合,则对学生学习减数分裂概念产生了干扰,人为“制造”了学习难度。同时,由于不同组合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减数分裂第一(二)次”,还是“第一(二)次减数分裂”都容易产生歧义:既可以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减数分裂中相继发生的两个阶段,也可以理解为两次独立的减数分裂过程的相继发生。 

2.2 概念表述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切性辨析  考虑到学生的感性认识、思维加工方式、学科知识的前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材中生物学概念的表述是否合理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与运用。高中阶段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与辨析的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并不完善。同时,生物学中的概念较为抽象,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强,关系复杂。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或正学习新概念时,已经学习的相关概念或是从字面上理解概念的表述就有可能造成认知差异,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因此,在尊重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高中生物学教材在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时,其表述应注重与其他相关概念相区分,即具有区分性。与此同时,在概念的表述中,应该尽量突出该概念内涵中的特有性质,弱化其他属性,以增强生物学概念的可读性。 

由表1可见,国内中学生物学教材侧重在细胞中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的次数上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阐释,其实质是在逆向思维上,从减数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上,引导学生反推出减数分裂的过程。而国外中学及国内大学的生物学教材对其表述则是从正向思维上先描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而推导出其分裂的结果,并着重强调了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在两次连续的阶段中发生的变化,同时运用“二倍体”与“单倍体”对染色体在经历两次连续分裂前后的数目变化进行阐述。国内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对减数分裂概念的表述并没有凸显出染色体分别在两次连续的分裂阶段中的行为变化,从而使得学生在理解其概念时难以分辨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从逆向思维上引导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学习的难度。高校教材虽然在对减数分裂概念表述时较为具体、详尽,但文字较多,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不适用于高中教学。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有国内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减数分裂的名称和表述并不准确,并容易导致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混乱,人为增加教学难度。笔者认为,应当废除易于混淆的用名称与序数词组合表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名称,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第二次、第一次减数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等;并且将减数分裂的过程概括为“一次减数分裂经历一次复制,两个阶段,两次分离”,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在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中,分别发生二次分离(同源染色体间和姊妹染色单体间),从而形成含有单倍染色体的生殖细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2011(01):3-5. 

第2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验;中学生;核心概念;教学模式

本文以下简单的概述了情感教育体验,并且将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将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陈述,最后,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综合阐述。

一、关于情感教育体验简述

所谓情感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其本质离不开“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体验而体现于人们大脑的一种普遍反映活动方式。关于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各类情感而使得学生们全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情感以外,还要给予学生们体验情感的机会,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感教育下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关于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分析

生物教学核心概念是指生物教学内容中关于概念性的知识,其包括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相关理论等知识,这些内容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整个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出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需要把握生物教学的核心概念,并且采取相关有效教学方法将这些重要内容传授于学生们,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教学内容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成绩。

三、试析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生物教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其核心概念内容进行深刻领悟是实践的关键基础。根据目前生物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学教师仍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要求学生们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内容,而没有采用其他有效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们记忆,以至于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过于死板,并且其认知能力也被局限,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受到了限制。因此,应用情感教学体验来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掌握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生物科学的精神,从而有效的将所有学生们培养成符合21世纪的全能性人才。

四、关于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

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重视,因此,教学教师在选择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结合提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模式的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并且注重学生们的体验以及能力的培养,严格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而鼓励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式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另外,教学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使得学生们能够掌握到最新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动态,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1.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们之间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同时,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们小组间的表现而进行评价、鼓励的教学模式。这一中国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还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敏锐度。

2.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需要教学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学习,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策略,从而使得学生们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教学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主完成任务的信心。

3.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教师来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学习的,学生们应用探究方法来主动获取生物教学知识内容,并且可以亲身来体验实践活动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稳固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使得生物情感教育体验与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完美结合。

五、试析在中学生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模式中融入情感教育体验

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组织教学、课堂评价,例如:学生们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方式主动预习了教学内容,然后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们之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式体验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最后,教学教师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且将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出、分析,从而使得学生们不有效的掌握了生物教学中内容,因此,生物学科教学活动中,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开展生物学科核心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方法来对生物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其次,在教学课堂上,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式探讨,最后,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来稳固生物学科的教学理念,从而有效的将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活动中,因此,通过情感教育体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而且还有效的改善了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2]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

第3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10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而像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较为抽象且对学生认知能力要求较高的主题,则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由此可见中学阶段生物学的科学主题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实现互补。但是在现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关性较小,关注的程度不一,很难和初、高中相关学科主题相衔接。本文根据科学主题的内涵,结合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和初、高中生物课程主题的特点,提炼出了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的6个科学主题:同一性、多样性、适应性、能量、进化、稳态。这6个核心概念的关系是:同一性、能量和稳态是基础,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结构和生命活动基础,能量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稳态维持着所有的生命系统。在此基础上,适应性和进化表明,生物体的生活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适应,并在适应中不断进化,从而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2将小学阶段科学主题表述为核心概念的原则

在对众多生物学事实、现象、机理整合的基础上,提炼出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的6个学科主题后,需要使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内涵,并将其表述为核心概念。刘恩山指出:“用陈述句或以命题的方式来描述概念的内涵。除了使用概念名词的方式,还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张颖之等提出:“为了更加明确地描述出学生希望了解的内容,研究者们采用了这样一种完整的陈述句形式来表述核心概念,在表述中尽可能少地使用术语。采用这种表述方式更易于确认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容及其意义,也更易于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温·哈伦提出了选择科学大概念遵循的4个标准。胡玉华指出:“生物学核心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概念对中学生来说是核心概念,对专家来说可能是一般概念。不同学段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生物学核心概念实际上是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的关于生命本质的正确认识或看法。”基于上述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笔者选择下面两条原则表述了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主题的内涵———核心概念。第一,选择能够表现生命科学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通过若干个核心概念相互组合,构成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结构的骨架,反映出生命科学的基本面貌。第二,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6~12岁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特点是思维开始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理性,变得更倾向于聆听他人的想法,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儿童能够操纵所思考的物体,就能进行逻辑思考。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要求具有很强的体验性,以便让儿童能够发展、修正或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核心概念在表述上照顾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多数是具体的、宏观的概念,少有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

3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学科核心概念的表述

3.1同一性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组成、结构基础和生命活动特性。这里使用了同一性,而不是统一性。从哲学的观点看:同一性和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同一”是与“差异”相对立的范畴;“统一”是与“对立”相对立的范畴。统一性在初中以上使用,小学阶段使用同一性。同一性强调的是生物具有共同的属性,是指生物体在物质组成上都具有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在结构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在生命活动上具有生长、发育、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特性。

3.2多样性

生物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生物的类群、种类、结构和生命活动过程等都是多种多样的。生命现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几乎无限的多样性,它存在于生物界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中。在有性繁殖的种群中,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这种不同,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遗传上的独特性,也是性别、年龄、免疫系统以及在开放的记忆程序中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同所致,这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竞争与共生现象的原因,从而促成了自然选择。无论在自然界的什么地方都会看到独特性,独特性就意味着多样性。任何生物性过程和现象都和多样性有关。

3.3适应性

强调生物结构、功能和环境相互关系,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的结构是为了适应相应的环境而形成的。生物界没有无功能的结构和无结构的功能。生物体由于结构不同各有不同的性能。生物体具有和结构相适应的功能,生物体的结构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物体结构可以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中实现自我组织,从而适应环境,因而生物器官会出现用进废退的情况。

3.4能量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共同使用的一个概念,能量构成了任何相互作用的系统的基础,是连接不同学科的纽带。生命科学领域有其自己的特色;生命能量的来源是太阳能;生命活动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能量的转化;生命体内的能量流动驱动其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使其得以存在繁衍。

3.5进化

进化是生命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生物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可逆过程。生物变异和遗传是进化的基础,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料,通过遗传保存和积累了某些变异。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导致遗传系统和表型发生一系列不可逆转改变的过程形成了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不仅表现在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生物体的构造不断趋于复杂和完善。

3.6稳态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又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所固有的属性,一切事物都是稳定和不稳定的辨证统一。许多系统最后都会停留在稳定状态下。稳定状态应该有两种情况:稳定和稳态。稳定一般是物理学上的称谓,是指系统抵抗了外来的或内部的干扰力,在短时期内没有变化,具有抗干扰性保持自身原状的性质。在稳定状态下,所有的力都是平衡的。生命系统中的稳定性非常少见,因为生命系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生命科学领域存在着稳态,也叫动态平衡。这是一般化学和生物学上的称谓,指系统表面是稳定的,而内部却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

4结语

第4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体育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体育理论工作者不太讲究逻辑性。着重从概念的角度来谈逻辑知识在体育理论中的应用,如定义和划分、限制和概括等,并通过大量案例来指出体育理论工作者在概念方面所犯的逻辑错误,如定义过宽或过窄、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特征界定不当、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子项相容、失去或过度限制、概括失当、目的和功能不分等。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理论也水涨船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我们应该承认,尽管体育理论从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和重要标志就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太讲究逻辑。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的形式结构”或称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思维的规律”则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本文将专门就“概念”这一思维形式在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后我们将陆续研究“判断”、“推理”和“逻辑规律”在体育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所谓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事物范围的反映。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主要是定义(包括特征界定);而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则包括划分、限制和概括等。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是运用概念来界定思维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 所谓“属”,是指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即与它最近的属概念。

比如要对“体育”这个概念下定义,就必须先找到它的邻近属概念——“实践”。要注意的是,种概念上面可以有很多属概念,如“体育”的属概念可以有“文化(广义的)”、“活动”、“客观存在”等等,但它们都不是人的“邻近”属概念。

所谓“种差”,是指必须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只有该事物有而它事物没有的本质属性。如“体育”与其他实践的差别就在于“主客体一致”。

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成为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定义项。于是,我们可以把“体育”定义为“人作为主体改造自身身体的实践”。

定义的规则有4条:1) 不能使用比喻。错误为“以比喻代定义”;2) 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错误为“定义过宽(或过窄)”;3) 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错误为“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4)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即给正概念下定义不能用否定句或负概念。

由上述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出发,我们发现在体育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特有属性例如:“健身操”被定义为:是一项大众健美运动项目。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形式简洁、易于掌握,对于提高训练者的心肺功能、运动技巧和塑造健美形体有着特殊效果。(引自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145页)

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指出“健身操”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如果说“健美运动项目”是“健身操”的邻近属概念,那么“健身操”与其他“健美运动项目”的种差是什么?文章没有指出。而后面那段话只不过是讲了健身操的形式与功能,不是它的本质属性。

1.2定义过宽或过窄定义项的外延须同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过宽或过窄都是不恰当的。

例如: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必然会导致定义过窄,因为有很多体育行为并不属于教育范畴,例如竞技与健身。如果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人的活动”则必然会导致定义过宽,因为人的活动除了实践外,还有认识。显然,体育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再比如,将“健身”定义为“为了促进人体健康,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为方式”(同上,18页)就是“定义过宽”。根据我们的常识,生活中能促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

1.3同语反复例如:将“娱乐体育”定义为“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将“社会体育”定义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01页)就是非常明显的“同语反复”。

还是在卢元镇的《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73页中讲到体育人才的“自然流动”和“非自然流动”时说:“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机制内部的紊乱(这句话不通)。”这两个定义实际上都是“同语反复”。

我们不妨用作者的这种定义方式给“及格” 和“不及格”下定义:“及格”就是在考试中成绩正常的、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不及格” 就是在考试中成绩不正常的、不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不太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我们知道判定及格还是不及格只有一个标准,即60分:“及格”就是60分以上的分数;“不及格”就是不到60分的分数,其他的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是“自然流动”和“不自然流动”也只有在给出标准或依据后才能判定,不然就只能是作者毫无根据的主观判定。事实上,没有任何理论和事实证明“海外兵团”以及专业运动员进入普通学校等现象就一定是“非自然流动”。

2如何界定事物特征

界定事物的特征,一般要先交代比较对象,有了参照,方可凸显其特异之处。

例如,将运动竞赛的特征界定为“竞赛目的的综合性、竞赛对抗的激烈性、影响因素的庞杂性和随机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李建中《体育基本理论教程》2004年版 141页)就令人费解。书中作者并未指出比较对象。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竞赛”,那么上述四个特点并非运动竞赛所特有;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目的的综合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庞杂性”也并不突出。

同一本书中将体育娱乐的特征界定为“方法的多样性”、“目的的多向性”和“经营的社会性” (同上,第161-162页),同样很值得商榷,这三条也并非体育娱乐所特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体育”,同级别的种概念有“体育教育”、“体育竞技”、“体育健身”等。显然,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娱乐”,同级别的子概念有“智力娱乐”、“艺术娱乐”等,而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

同一本书中还将游戏的特点界定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虚构和假想成分,是一种非功利性活动”和“具有多样性和竞争性” (同上,第 168-169页)也不很准确。单单相对于“玩耍”,可以说游戏具有上述第一和第三条,只相对于“竞技体育”可以说具备上述第二条。从作者下文的阐述开看,比较对象是指“传统体育手段”这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如“体操”、“舞蹈”和“武术”等,如此作比,上述特征界定更不准确。

再举另外一本书中的例子。将中国体育改革的特征界定为“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和“长期性”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97页),令人迷惑。从作者下文的阐述来看,作者的比较对象是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我们不解的是,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何尝不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呢?同一本书中,将体育群体的特征界定为“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体育群体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以及“体育群体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同上,第171-172页)。体育群体的属概念是群体,此处的比较对象显然是其他各类群体,而其他各类群体也“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也有许多经常“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再者,前三条特征砮嗦且不准确,合为一条“以体育为共同的活动平台”似乎更好。

3如何划分概念的外延

划分的作用在于明确概念的外延。划分的规则要求如下:

1) 每次划分须按同一标准进行。错误为“划分标准不一”;

2) 划分后所得的子项不得相容。错误为“子项相容”;

3) 划分必须按属种包含层次进行。错误为“越级划分”;

4) 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错误为“不完全划分”或“多出子项划分”。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在划分方面常犯的逻辑错误有:

3.1划分标准不一多年来,对于“体育”的划分一直存在许多混乱,原因主要在于分类标准不够统一。目前常用的三分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也确实有分类标准不够统一(分别按功能、场所和参与者划分)的逻辑缺陷。当然,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这种划分,而且也一直按照这种划分来开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因此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这一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一划分格局必将会被打破,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更加理性更加合乎逻辑。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中“社会体育”概念的划分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也显然是标准不一的(既有职业标准,又有区域标准);同一本书中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手段的价值、外交手段的价值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分类标准也是模糊和混乱的。从作者的进一步表述来看,似乎是先划分为国内和国际,然后再将国内部分按新的标准划分比较妥当。(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43页)

3.2越级划分如,有人将运动竞赛划分为运动会、单项比赛、友谊赛、表演赛、慈善赛、选拔赛、联赛等,就是存在“越级划分”的问题,而且标准混乱。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二次或多次划分,几次划分之间的标准是不同的(可按目的、规模、组织方式及运转周期等等的标准),这样层次就比较清晰了。

3.3子项相容比如,将健身指导员的工作划分为“从事教学活动、指导锻炼、传授技能、业务咨询、组织管理等” (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24页),其中前三项是互有交叉的,并非完全排斥的关系,不能并列。

4如何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

限制是通过增加属概念的内涵,缩小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它所包含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时,一定要注意限制的限度。例如,对于一台“电子计算机”,我们说它是“机器”,表达就不够准确,这是限制不够或失去限制;再如,我们说《水浒传》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那就是言过其实,这是限制过度或多余限制。

所谓概括,则是与限制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通过减少种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概括时,也一定要注意概括的限度。概括超过一定限度,种概念和属概念的距离太远,就会大而失当,以偏概全。比如,把“足球”概括为属于“球类”就可以了,如果概括为“物质”就是过头了。

在体育理论界,失去限制、多余限制和概括失当的问题均有存在。

4.1失去限制比如,将竞技体育的特征之一界定为“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33页),就是缺乏限制的例子。非竞技体育比赛甚至是游戏也有规则及仲裁手段,所以如果不对规则和裁判手段加以限制,则是不准确的。可以加上类似“成文的”、“非常严格的”之类的限制词。

4.2多余限制同一本书,同一个标题下,作者将竞技体育的另外一个特征界定为“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 (同上,134页),其中,“既定”和“某种”都是多余的限制,不起任何作用。组织竞技体育当然有目标,目标在赛前都是确定了的,再提“既定”即为多余;竞技体育宣扬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有利于赞助商的消费主义观念以及奥林匹克主义等体育价值理念,这些观念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肯定是“一些”或者是“某种”,所以,没有必要再提“某种”,这儿添加类似“有利于赞助商或组织者或体育自身发展”的限制加以突出似乎是有必要的。

4.3概括失当例如,将体育界定为“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增进健康的一种活动”就属此类。再比如,《中国体育社会学》将社会团体的功能概括为下面五条:参政议政、作为政府的助手、经济参与、维护成员权益和成员发展(同上,62页),其中,前三条仅仅是某些社会团体的功能,不能概括为所有社会团体的功能。

5概念举例:功能和目的

“功能”和“目的”虽然不在逻辑学范围内,但我们意在通过对这组概念的举例,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与“概念” 相关的逻辑知识。

功能是指事物的功效和能力,也即事物所具有的作用,它取决于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而目的则完全是主观的,是指使用该事物的人借助该事物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同一事物的目的可能截然相反。由于能力不够或者操作不当,致使事物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甚至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可见,功能和目的并非全同。

遗憾的是,我们在从事体育理论研究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大致有五个: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和虚拟功能,而运用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目的大致有: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和扩大教学规模等。但我们很多的文章常常将此两者混淆。

再比如,体育可以说具有“强筋骨”的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增进健康,有的为了健美,有的为了夺牌等等,而后者如果追求过度也可能会损害健康。所以,不能把增进健康界定为体育的功能之一,然而把此目的当成功能的不在少数。

最后,笔者对那些在文中被提及的专家学者们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恶意或偏见,纯粹是为了学术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钟天朗.运动竞赛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饶发玖,等.逻辑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扬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L.S.斯泰宾(L.Susan Stebbing) 吕叔湘,李广荣,译.有效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中心,2007.

[6] 周西宽,等.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关键字:初中数学 概念 教学

我国数学教育界历来都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正确认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第一,在概念教学中过分重视定义的叙述,对定义是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不厌其烦的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并且要求学生熟读定义,熟记定义。这种教学往往是费时费力,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因而实际效果欠佳。

第二,在概念教学中,不注意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注重概念的应用。导致学生不能从知识结构的总体上去把握数学中的观念、定理、公式、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混沌”无序状态,无法形成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发现、分析数学问题,不能理解和领悟结论的实质。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为了克服目前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1.把概念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和方法都是反映数学对象和概念间关系的,学生只有建立起了正确明晰的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这就决定了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概念。而我们常说的复习课更是离不开概念,通过复习达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一个个的数学知识点就是靠概念“串联”在一起的,复习时只要把本单元所涉及的概念串联起来就能“再现出”教材的上述知识结构。所以从数学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看,数学概念教学始终与课堂教学并存。

另外,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来看,概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和活动过程是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基础。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起始阶段和基本出发点,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可见,概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关系到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数学概念的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全程之中去。

2.注重数学概念的过程教学

我们一直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过程教学,只有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从源头上强化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研究表明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概括。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称为概念形成;另一种是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方式称为概念同化。可以说概念形成主要依赖的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而概念同化主要依赖的是学生对经验的概括和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无论是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概括”。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在对具体事例或原已掌握知识的分析过程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摒弃非本质特征。

(2)表述。对某类具有相同关键特征的事物进行命名,根据实际选择一种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陈述定义。

(3)识别。在给出概念表述以后,教师应该区分学生对新概念是否真正理解了。为此,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该概念外延之内或之外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别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从而真正理解概念。

(4)运用。对已经获得的概念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进行运用。所谓在知觉水平上运用就是指当遇到这类事物的特征时,能立即把他看作是一类事物的具体例子;而在思维水平上进行运用则指新的概念或命题被类属于包摄水平较高的原有概念或命题中,或一类已知事物的一个新的不太明显的代表被识别出来。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要注意知觉水平上的运用,还要注意在思维水平上的运用。

3.从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用到的具体数学分支学科,具体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其实并不很多。学校里学过的一大堆数学知识很多似乎都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通过在校学习时所受到的数学训练,那种铭刻于头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却能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成为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果仅仅将数学概念作为一般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以及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意义,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价值。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某一侧面之外的显示形式,是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起点。数学概念的发展亦得益于数学思想方法,如无理数概念的出现。同时,数学概念的积累与演变也能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因此,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最终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当学生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掌握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时,才能较好的形成数学能力,并受益终生。

第6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反映的是教材知识内容的有机组合与排列,它包含了对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评价生物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材中,知识结构是外显的,而能力培养结构是内隐的,那么这种内隐 的能力培养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其中前四种能力培养是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高中学生的抽 象逻辑思维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这个规定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六种能力反映在教材中并不是同一层次,有的是基本能力,有的是具体能力,有的是综合能力。我们运用 层次结构论与认知结构论对这六种能力进行分析,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教材的能力培养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对教材中科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运用和评价,所以认识、理解、运用和评 价概念的能力就是教材中能力培养结构的基本要素。具体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四种能力构成。 这四种基本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统一进行。其中思维力的培养是核心。

第二层次 由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基本要素组合形成第二层次的具体能力。也就是对由一个基本概念为中心 的部分概念组合的生物知识子系统的认识、理解、运用与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

1.观察、分析生物现象与生物结构特征的能力;

2.阅读、理解生物课文与资料的能力;

3.应用生物理论于实践的能力;

4.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包括实验与课外活动);

5.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这一层次能力结构越齐全,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本领就越大。

第三层次 在第二层次基础上,形成了对生物知识整体的分析、概括、评价的能力。包括:

1.建立生物知识体系的能力;

2.总结和运用生物科学规律的能力;

3.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

4.参加生物科学研究的能力;

5.解决有关生物方面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是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也是多种具体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材能力培养结构模式如图,从图中看出上述三层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可截然分开。没 有第一层结构就不可能有第二层,第三层;而第二、第三层结构的发展也促进第一层基本能力的提高。从图中 还可看出思维能力是构建各层能力的核心。所以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对生物概念的表述,还是对生物知识体系的 组合,都要反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的编写应以教材能力培养结构为依据

生物教材是课文、作业、图像三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课文系统

根据前面叙述的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课文系统应从三个方面来反映这种结构。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教材的能力培养仍然以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高中生思维虽然 以抽象思维为主,但学习生物学还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所以,课文的文字语言应生动、形象,应改变现行 教材说明式文字过多,而缺乏生动的描述性文字的现象。但高中教育又不同于初中教育,应当以培养思维力为 主。因此课文的表述应富有启发性与研究性。现行教材概念过多,记忆性东西过多,而启疑太少。如《新陈代 谢概述》一节内容,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近二十个,这只能加大学生记忆负担,造成学生的机械记忆,很难体 现基本能力的培养。所以新教材应分散难点,避免概念与定义的大量堆积。对知识的成因、规律表述时,少用 直叙式,而多采用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课文和子系统 部分概念的系统组合,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是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 、排列应依据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二层次来编写。新教材课文子系统编排应体现“手脑结合”,“手眼结合 ”,“实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的原则。改变现教材的概念――说明;或事实― ―概念――说明的单一编写模式。应采用事实(现象或生活实际)――问题――讨论――概念――应用;实验 ――现象――分析――结论;问题――自学――概念;观察――问题――分析――结论等编写模式。

3.课文系统 由课文子系统构成。课文系统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①整体性。指教材课文系统编排应根据教材能力培养整体结构进行。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在课文系统中应 有层次的、完整的体现。②实验性。生物学科是一门很强的实验性学科, 这一点在整个课文中应有体现。每一个概念或定义的出 现,都应尽可能在课文中包含着它的实验或现象发生过程的简单介绍。这样编排可使学生懂得“重视观察与实 验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③方法性。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忽视了对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而高中生物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研究能力。新教材的课文编写应体现“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的原则,反映出生物 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层次。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问题――假说――实验――分析――结论。不同类型的研 究内容有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如对生物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研究;对某生物现象与本质的研究等等。对这些不 同层次的研究方法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图像系统

图像系统也从三方面来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1.图像的数量与类型 参照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图像系统,建议我国新教材应加大图像量。图像与课文之 比应是1∶1.5,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彩图、黑白图、简图、照片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

2.图像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图像的作用与初中的不同,不仅仅是印证课文中的说明,或仅限于使学生识 别图的各部分名称和理解某些生物发生发展过程,而应是把识图与培养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与实 验等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如在《新陈代谢概述》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概念可用模式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 图解来归纳出两者的特点与区别。再如新教材应有介绍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或研究装置的图像内容。这些都有 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3.图像系统 横向表现在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的有机结合。图像与课文结合模式有多种,如文字说明― ―图像验证;图像展示问题――文字指导学生回答;还有图――文字――图――文字的边观察、边提示的连续 结合模式。图像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如现行教材彩图十四、十五因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使该图的使用价 值不大。图像系统应渗透到作业系统中,可根据图来提问题。竖向表现在教材中的图像配合与配套上。如彩图 与黑白图的配套;真实照片与模式图的配套;单个图与连续图的配套,局部图与整体图的配套等。

第7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语言能力;方法

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中最重要的智能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基础研究对象,阐述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并且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部分考生根本不知道文字表述式试题在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这样,答非所问的情况就大量的出现了。

其次是部分文字表述式试题需要考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组织具有逻辑性、条理性的答案,但学生的回答常常辞不达意、语言嗦,不能切中题目要点。

第三,学生不能根据题意在概括以前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条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在这一点上,学生对生物原理掌握生硬、死板,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最后,学生不善于用图解、图、表格等不同的形式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原因是有些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差,不能以图代文或以表代文来表述,这也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缺少此类题目的解题指导和专项训练有关。

二、提高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发挥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楚,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读音要正确。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的,而教学中的读音错误势必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生物学名词术语多,有的名词具有特定的读音,有的名词比较生僻,难以辨识:如缬氨酸中的“缬xie”(斜)读成“结jie”;液泡中的“泡”(炮)读成“抛” 唾液淀粉酶中的“唾tuo”(拓)读成“剁duo”等。

(2)措词要准确而不模糊。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知识点的描述是严谨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必须正确引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切不可胡言乱语。如 “人进行呼吸作用时吸进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句话表达不够科学,因为人吸进的气体是外界空气,而呼出的气体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3)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化。生物学具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每一专业术语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不要滥用习惯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并且要着意纠正平时习惯性的说法,以防前学科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效应。如“家鸽除了嘴和脚,全身都是毛”这句话中的“嘴”“脚”“毛”3个词的使用都是不规范的,应分别用“喙”“足”“羽毛”来代替。

(4)防止语言有目的论或拟人化的倾向。在生物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观点,必须正确。因此要自始至终地贯穿生物学基本观点,绝对不能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现象作目的论或拟人化的解释。如“开花是为了传粉,传粉是为了结果”“运动引起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鸟类都不敢飞来了”等等,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用目的论观点来唯心地解释动植物现象。

2.注重从教材中汲取语言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可以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生物学专业术语,还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一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在阅读、熟记教材知识点后,自己用专业术语复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要求学生注意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原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知识应准确牢记,精确把握。在高考中对这些知识的考查,学生最好用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回答。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多种类型的问题,如提问生物学概念、原理、形态、生理功能、比较概念间的区别联系等,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有氧呼吸的概念、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生物进化的原因等。在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不要照本宣科,学生在回答时,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度,对于某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在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本表述的科学性之后,可通过复述强化记忆,规范表述方式。还可以由学生来回顾、归纳整堂课的内容,向全班同学阐述。在个别学生回答、复述、回顾小结之后,还要请有不同看法者提出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培养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习题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最主要工具,选择题和判断更正题提供了关于概念或原理正误并存的表述,让学生在选择、判断中学会科学准确的表述方法;填空题对规范书写方式作用最大,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问答题,更能反映较高层次学习结果,比较适合于检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述能力,为学生表达生物学语言提供极好的训练机会。学生是否真正准确理解了教材内容,通过答题就能看出,例:学生由于概念掌握不准,常把叶绿体写成叶绿素、细胞质基质理解为细胞液;由于别字的原因,把线粒体写作细粒体、丙酮写成丙铜。

总之,使用规范化生物学语言的能力与培养,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而且,在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它还使学生获得生物交流机会,发展学生的生物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增国.要注重生物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J] .生物学教学,2001(9):11.

第8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一、教师要整体把握知识系统,通过分步推进,不断培养学生的类化和概括能力

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特征,而学生年级越低,大脑中原有知识的结构性越差,系统性不强,所以随着知识的增长,要求他们加快提高对知识的分类、概括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例如:高中物理中几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每种运动都是用位置、位移、时刻、时间、速度、加速度这些基本物理量来描述,这样的认识就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从机械运动的描述开始,不断地从匀速直线运动到机械振动的学习,进行运动分类,再寻找它们的共性,类化、概括成机械运动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分类和概括的水平,提高类化和概括的能力。

在对机械运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实验,用表格、图像、公式(解析式)以及文字来进行描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如: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学生通过对实际运动(实验)的数据采集,得到一系列数据,经过分析,把这些数据放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根据表格,通过描点,把数据转化成图像,再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各要素的物理意义(坐标轴、线、斜率、面积各自代表的物理意义)。并通过提炼,概括出图像的这种运动的解析式(物理公式),之后再进一步研究这种运动形式,得到一些规律。这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科学探究过程。而验证性实验则是通过分析物理公式的实际意义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实验原理,进一步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列表、图象描述来验证规律。通过对不同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不断概括出表格、图像、公式(解析式)、文字等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为电学的学习提供迁移的基础。

二、通过环境创设等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还是主动,求知欲多强,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效率。我们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且努力地学习。如何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仅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艺术。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要充分发挥实验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为学习者创设实践的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去学习、研究、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恰当发挥真实、模拟、言语等媒体手段的优点,适时地使用“体验”“探究”“合作”“整合”“讲授”等教学方式,通过价值体现、目标制定和达成、赏封称号、奖惩、民主参与、榜样示范、情感投入等激励策略,来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通过媒体冲击和问题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知欲,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同学合作、科学探究、教师、媒体帮助和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维活动过程建立学科概念、掌握学科知识,这些都是可取的教学手段。

如在单摆模型的研究中,在仿真物理实验室中,可以将单摆拉离平衡位置一定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在平衡位置处给摆球一个水平速度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仿真实验显示矢量的方法定性研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也可定量(输出数值)或定性研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这些物理量的变化,或者对每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进行图像直观。还可以通过测量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数据,应用计算机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得到周期随摆长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如果使摆球带电,并置于重力场和电场(或磁场)中,就可以研究单摆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规律等等。通过这些变异使简谐运动模型与物理学的不同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得到沟通、交叉、迁移和整合。

此外,我们可让学生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大量物理实验数据、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遵循学生技能形成规律培训学生的技能

学生的技能形成也有规律,需要教师按照技能形成规律逐步培养,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分析、概括、联想、类化等能力。

第9篇:发育生物学概述范文

摘要: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在其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结合教学实践,着重阐述了实施其设计模式的具体要求。Abstract:Multi-intelligencetheoryisintroduced。Basicteachingmodesofhighschoolchemistryareputforward。Requirementsonusingthesemodesareexpounded。Keywords:multipleintelligences;highschoolchemistry;teachingdesign1、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教学观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智能的表现也有差异。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包涵的智能主要有:语言智能:主要指能否对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进行正确而简捷的表述。空间智能:主要指学生在认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以及在化学实验中对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自然观察智能: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智能不仅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与理解。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模仿能力。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音乐/节奏智能:化学学科中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是指对声音的敏感力。例如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中,一会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着火燃烧的现象。人际关系智能: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潜能。[1]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也就是说不论是何种课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2]2、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在多元智能理论下,通常认为作为课的教学设计,都应符合下述设计模式:设计体现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目标群;对学生原有智能水平以及强项与预期学习目标差距,设计能消除目标差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策略;根据选定的教学策略,设计合适的方法和媒体;预期反馈信息,设计相应采取的对策;设计能体现本课学习目标”智能展示”评价。[3]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上述设计模式。2.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65%左右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一方面是构成现代社会普通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学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因此,元素化合物课成了化学课的课型中最重要的一类课。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属于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却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长久。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符合下面三个要求:2.1.1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叙述性材料为主,故显得知识点分散,记忆量大。应及时对知识进行向比较、纵向联系,将之联线结网:(1)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中心,合理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例如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宜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应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的学习。(2)要抓住性质重点。物质的存在、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直接相关。而事物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3)帮助学生明了物质之间相互衍变的关系。各主族元素的学习若不构建好各主族元素单质与其主要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网,有机化学的学习若不抓住”醇—醛—酸—酯”之间的衍变关系,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仍是无序的。应该将这些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2.1.2以实验为基础创设学习情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果离开实验、模型或其他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学生是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的。他们只能是死记硬背,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容易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现象”,导致知识杂乱、混淆。如果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为此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功能: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第二,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2.1.2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必要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主题。因为只有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最终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5]2.2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都是抽象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比较难理解,但对它们的学习又十分重要。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反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有关概念学习的理论认为概念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概念名称;概念属性(关键特征):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概念例证:同类事物的正例和反例;概念定义: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以上四部分构成了概念整体。在概念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对概念的分析。根据学习心理理论,概念的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指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中,通过辨别、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属性。由于概念是通过大量处于下位的具体例证概括抽象形成的,因此这是一种上位学习。”概念同化”指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的概念,这是一种下位学习。[6]它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上位结构,并且上位结构越巩固清晰,新的下位概念就越容易被同化。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概念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学习所要求的学习条件和心理过程不同。[7]概念形成要求有足够的正、反例证,通过辨别、发现和抽象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同化则要求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材料的有关概念,学生要在辨别新概念与原有上位概念的异同中产生新概念,并将新概念存入更新了的概念网络。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当学习者具备较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认知能力时,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更多地被采用;而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缺少必要的相关知识时,概念的学习则更多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根据上述概念学习的理论以及大量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化学概念(或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符合下述设计要求:概念(理论)教学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化学事实(实验、标本、模型或数据图表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重视概念建立过程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的语言,抽象化学事实与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分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要通过正反例证的分析以及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条件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要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及时通过概念的运用,巩固概念。并在后续学习中发展概念。在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不应该停留在”结论加习题”的层面上,应提倡过程教学,因为建立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分析、推理、抽象和归纳,还能从中体会并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否则,尽管学生也能解答习题,但化学教学给予学生的,不是如何”学化学”,而是”考化学”而已。2.3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知识教学设计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是两类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两者又有许多相近之处: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都是以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为基础的,都必须遵循和反映客观的化学事实;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书写都是中学化学要培养的重要化学基本技能,属于课程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它们的教学都具有明显的技能教学特征,因此教学设计应多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正是这些共同点的存在,研究者往往把这两部分在表面看似不相干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放在一起进行讨论。[8]高中化学计算类型繁多,化学用语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但都可纳入技能教学的范畴。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符合下面几个要求:2.3.1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开展范例教学技能学习最宜采用范例教学的方式,而”举例说明”是范例教学最通用的方法。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若离开了具体的实例,只是由教师将枯燥的方法、规范和步骤进行罗列,则不管教师表达如何清晰,学生也是不得要领的。因此,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以”范例教学”为中心。开展范例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举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及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举例必须精练、典型;第三,所举实例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的安排,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尽量使呈现序与学生认知序产生”共振”。2.3.2通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化学计算与化化学用语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过程和方法”,通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这是针对当前一些教学上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目前较为普遍的通病是在分析例题时重步骤、规范而轻原理、过程,对于在背后支撑这些具体步骤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例如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等等,往往只在讲步骤前作为原则提一提,讲解例题时并没有认真分析,概念和原理成了游离于教学主体内容以外的东西。事实上,它们应该成为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教学的主线。虽然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都有明显的技能学习的特征,但这种技能是一种以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为特征的心智技能,不能把它等同于以动作模仿为特征的技能。那种只重视具体方法步骤的教学是建立在培养技能模仿层面上的,虽然这么做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但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体会化学的思想,也不利于学生解决与之相关的稍为复杂的化学问题。以上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具体要求。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加以落实、执行,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努力才会更理性、更有成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参考文献:[1]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2):9-1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查有梁.课堂模式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4):43.[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10-211.[5]解守宗.中学化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07-109.[6]高文,钟启泉.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110-112.[7]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化学教育,1982,(5).[8]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