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发育生物学原理精选(九篇)

发育生物学原理

第1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生物力学; 积极作用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成果,应加深对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积极利用运动生物力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发挥运动生物力学的积极作用,推动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满足体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历程、开展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及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质量,保证了体育教学的开展效果。

2 运动生物力学发展概述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是以体育动作为核心, 运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力学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运动动作规律, 并根据影响人体运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寻求人体运动技术的合理性和更佳化, 以及训练手段的有效性, 为发展运动能力提供理论依据。近几十年来, 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较快, 新材料和计算机的运用使生物力学的测试手段向自动化、准确化和快速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学科间加强了渗透和协作, 使生物力学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在人体结构的研究、测试方法和手段、测试数据处理的速度与准确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图像采集与分析技术由于近期的不断突破, 已经逐步趋于完善, 这为运动生物力学走向体育实践, 实现运动训练的可视化和快速反馈作好了准备。美国科罗拉多州奥林匹克中心生物力学实验室为美国国家田径队进行现场图像采集与图像分析, 帮助运动员增强运动本体感受并改进技术, 效果良好。我国自年成立运动生物力学分会至今, 科研活动已经开展了余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分析

从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情况来看,开展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明确运动原理有着重要作用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来看,运动生物力学对运动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运动原理的研究效果,促进了运动原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明确运动原理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积极推动运用生物力学研究全面深入开展,满足体育研究的实际需要。

3.2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推动了运动学本质的研究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运动规律和运动学本质进行了探讨,可以作为运动学本质的典型研究手段。为此,我们要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作用有足够的重视,应正确理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推动运动学本质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使运动学本质研究取得积极效果,促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3.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提高了运动学的整体研究质量

从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来看,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运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保证运动学的研究取得积极效果,能够对运动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作用,积极开展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提高运动学的整体研究质量。

4 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的积极作用分析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来看,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运动生物力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未来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体育教学开展的整体效果,充分满足了体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的积极作用,推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4.2 运动生物力学对促进体育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用了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学在深度、广度和专业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体育教学发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促进作用有足够的重视,应采取必要手段,提高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水平。

4.3 运动生物力学对改变体育教学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运动生物力学以后,体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发生了改变,体育教学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学发展整体效果更理想。所以,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积极推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开展,保证体育教学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应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璐;;网球发球动作技术原理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2] 李小华;;缓冲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8期

[3] 李小华;;田径运动中摆动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4] 唐刚;人体典型运动生物力学仿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第2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遵循;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为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实践综合确定的,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反映。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指物理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要科学合理。科学性原则是物理教学的根本原则,它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二是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2)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物理教学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

(3)坚持艺术性的原则。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实质上是教师创造性的应用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把科学性和教育性巧妙结合的方式和手段。那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讲究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还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

(4)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物理教学过程中三者从理念上是可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教学之中,艺术性表现在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方面。

(5)激发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

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正如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对于兴趣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上的巨大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科学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说“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贯彻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兴趣就是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表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通过各种环节,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选择,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好奇转变为喜爱,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

努力创设物理环境。要让中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也只有在物理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到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物理环境,使学生通过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的实例来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注重突出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物理。首先,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这一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其次,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

第3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7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因他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均有各自特殊的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对于中学物理教学,除应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外,还应依据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的认识,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发挥周围物理环境的作用来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认为,物理教学中的教学原则不应照搬教育学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或只加一些实例、说明,应该把教育学原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不管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与表达,还是实验或练习题的内容、数据等,都应当是正确无误的。教学的科学性,最重要的是要把概念、规律讲正确、讲清楚,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当然,这不是说要一次就把某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而是要求不论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不应有科学性的错误。教学的科学性还要求教师正确的应用术语。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用语要正确,表达要确切。当然,强调术语的科学性,并不是要求在上课时教师满口都是科学名词,像背书一样。我们应尽可能把课讲得通俗易懂,这与教学的科学性并不矛盾。当然,在使教学通俗化时,又要避免庸俗化,注意科学性。

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充分并恰当地发掘教学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性渗透在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中。所谓的教育性包括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政治方面的影响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和人身观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途径是:把物理知识的教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阐述物理知识内在的辩证关系,使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品德教育诸如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就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动力。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对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在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探索科学的乐趣。应当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物理知识的魅力去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有很强的求知欲,热爱本门学科,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

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客观事物、现象形象化,便于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晰和明确的印象,积累了大量的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和数据,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就为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认识物理现象,还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乃至形成理论,都离不开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获取物理知识的源泉。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环境,正是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的一个模拟和缩影。不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就会把本来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僵死的,无用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就不成其为物理教学。考虑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努力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和实验的地位。

四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运用这些物理知识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常常听到学生讲:老师讲的知识能听懂,就是不会运用。对中学生来说,学会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启发和引导的。引导不能只靠教师讲,更主要的是靠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练。只有通过学生的思考和练习,才有可能逐步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第4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物理方法教育;原则;能力培养;实施方法

过程和方法的重要地位在新课程中已显而易见。而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没有现成的模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反思和总结,归纳出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就物理科学教育方法的实施进行初探。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时,尤其应该重视方法教育,不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介绍物理方法。开展物理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开展物理方法教育的原则

1、物理方法教育应遵循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的形成过程,当教材内容确有进行方法教育的必要时才进行物理方法教育,而不应为了方法教育而进行方法教育,反对脱离教材而空谈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就应注重其形成过程和在形成过程中新涉及到的物理方法的介绍。在讲蒸发和哪些因素有关,蒸发可以致冷等结论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通过实验和观察,再归纳出物理结论这一方法。

2、物理方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就是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两个方面来挖掘教材的方法教育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难、过高。

我对物理方法的掌握程度用字母A、B、C、D四个等级来划分。层次A、B、C、D的含义如下:

A:了解物理知识和某种物理方法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

B:将物理知识的讲解和物理方法的介绍联系起来,将物理方法穿插于物理知识中;

C:能应用物理方法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D:能将物理方法用于新的情境中或能提出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物理方法教育应注意融合性原则

所谓融合性就是要把物理方法的教育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使物理方法的学习促进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教育的实施方法

1、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方法介绍和剖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了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方法,有了数学公式的准确表述,物理才能成为一门定量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物理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学好物理知识,就必须掌握好物理方法。比如初二物理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但这些内容因在考试中很少涉及到,所以常被师生忽视。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将这些认识的程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它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对研究物理学的“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授受检验”这一基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仪器,熟练操作,又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及规格,制定实验步骤,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做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解决。如初三教材中“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可先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精心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实验时应测定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应选用什么器材来测”、“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移到哪个位置?”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确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步骤。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训练

物理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物理习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确定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如:用25N的水平压力将重10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静止不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当压力增加为40N时,摩擦力多大?

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主要是物理情景不清楚,不能从“静止不动”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进行受力分析,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站在科学方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4、在复习中进行物理方法的总结、归类

在对章内容进行小结的同时,也要对该章所用到的物理方法进行讨论和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物理学各章既是独立的又是联系的;既有知识上的联系,又有物理方法上的联系。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较紧密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其中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5、对学生中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方法引导

学生时代是思维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学生接触了一些物理方法之后,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常会“迸出火花”。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方法引导。这不但是对该同学的肯定,而且对其它同学又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激励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另一方面加强他们对物理方法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科学这驾马车的两只轮子,前人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也大大推进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学生对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激发他们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素质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教育思想;应用;生活化情境

长期以来,我国物理教学一直受到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影

响,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物理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相

分离,成为以理性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的唯理性活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规律的机器。这样的物理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不能真正理解和形成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生产生活

中的应用,勇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并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应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新课标中处处闪现着生活教育理论的光芒。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给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依据中国教育现状,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基础上,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

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能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培养具有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生活教育思想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高中物理教学应具有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认为学习就

是实践。物理学作为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科学,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是现代技术的理论基础。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应具有实践性。

2.高中物理教学应具有科学性

“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这是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思想中一直强调的问题,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依然适用,高中物理肩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物理教学的科学性是文中应有之意。

3.高中物理教学应具有前进性

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近代物理一直处在推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风头浪尖,高中物理课程应能体现时代性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时代性人才,其教学的前进性自然不言而喻。

4.高中物理教学应具有终身性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终身教育主张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终身性也是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要求,“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高中物理教学应具有探究性

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探究教育,认为“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也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起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创设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学一般是指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知识交流过程,教学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情境思维而创设的情感氛围,是课程教学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使用在教学的开头部分,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是饱含物理生活情境的,通过生活化熟悉的物理情境把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将物理教学赋予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高中物理教学真正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创设高中物理课程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融于现实生活中,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之便于为学生所理解和应用。良好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应该具备生活性、问题性和真实性特征。贴近现实生活,但不是日常生活情境的简单映射,而是经过加工和净化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学生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能应用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能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之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创设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发挥教学有效性,还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说的是教学要从学生熟悉、倍感亲切的现实生活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情境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以生活性原则选取情境材料需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应能最真实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只有现实的情境问题才最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才能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受力、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探索和尝试解决。其次是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应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学习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

的有机结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问题性原则

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围绕着一定的问题进行,是教学的出

发点,这些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如在进行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教参中的故事就可作为引入教学的问题情境:在刘、关、张兄弟三人饮酒后,张飞借着酒劲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语毕,张飞抓紧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使出了最大的力气,连头发都抓掉了一大把,却依然未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最后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关羽稍作思考,找来一根绳子,将绳子的一端绕过树杈,拽在手里,另一端拴在自己的腰上,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身体慢慢离开地面了,关羽获胜。接着教师提问,关羽的力气确实比张飞大吗。学生摇头,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关羽能提起自己而张飞不能

呢。在学生的茫然中教师乘机引入新课,提出在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答案即可知晓,为学生解决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3.科学性原则

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情境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生活经验本就有许多假象,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要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提炼,确保情境材料的逻辑性、可靠性和严谨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创设的情境具有有序性,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同时还要注意科学性的把握度,避免出现学术性太强和超出学生知识能力范围的问题。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性原则要求情境创设的问题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是多元的,使学生的思维处在开放的时空中。情境本身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能让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基础上延

伸、拓展。从而引申出新的问题,不断深化知识结构,提高和发展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1.1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比如“宇宙航行”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我国目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和“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的航天成果.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科技发展历史和科技创新成果,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理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物理科学也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基础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常常在新课程中得以体现.通过物理学发展史可知,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实践是促进人们认识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认识不是思维的产物,而是物质的产物.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哲学思想的教育,可以教给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3品格意志教育一个学生的良好品格意志的形成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其中促进良好品格意志形成的重要阵地则是物理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勇于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作风.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结构紧密,体系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物理教学由诸多教学形式组成,其中实验教学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实验、严格操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以及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1.4创新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史.物理学不仅是实施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丰富有趣,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更多地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2德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原则与途径

2.1德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体现出的原则(1)适度原则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德育的依附性,在教学中确有需要进行德育时才加以引入.针对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应点到为止.坚决不能脱离实际需要空谈德育教育,坚决避免搞形式主义、牵强附会以及大贴政治标签等教学行为.避免将物理课变成德育课,不能失去物理课存在的本质意义.(2)求是原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实际、生理及心理特征,掌握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德育教材进行选择,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出现要求过高、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3)重点原则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教材都可以用来进行德育教育,为了使德育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应遵照重点性原则,在教育中应该对一个观点进行主要突出,不求面面俱到,必须突出一个重点,让观点鲜明,坚持不懈,以求取得良好的效果.(4)探究原则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德育知识,可以进行变换角度或者对其进行拓宽、延伸,努力做到老话新谈.

2.2德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途径(1)做好计划.为了避免物理课堂中德育教育的盲目性、片面性、随意性,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思想以及教材内容,对德育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使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能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2)紧扣教材.在物理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要渗透进教学当中,这期间应注意科学性,渗透的内容必须要正确,采用的数据以及材料要准确.在中学物理教材内容中,有些章节里关于德育的因素较集中和突出,在教学时可适当的集中部分时间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3)用活方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但是课外实验、物理竞赛、参观访问等活动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不错选择.对这些活动进行精心的策划与组织,就能同时收获德育教育以及知识教育两项成果.优化德育环境是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某些内容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电脑、录像以及图表等手段,当条件允许时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行校内外结合.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对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视.

第7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一、问题提出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思考研究

⒈概念界定

创造教育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造就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门创造学分支学科。站在教育岗位上来说,就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⒉培养创造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⑴学生主体性原则 ;⑵首创性原则;⑶求异性原则;⑷多样性原则。

⒊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创设情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步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操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依靠以上三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依赖第二部分的研究分析中的原则和策略,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表现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四、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创造教育的教育观。

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创造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创造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二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三是创造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四是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因此,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整个创造教育观的实质和灵魂所在。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这些基本思想,才能真正树立起创造教育的教育观,也才能以此指导创造教育的实践。

2.构建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造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曾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就构建了“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师生关系和谐为基础,以培养质疑品质为关键,以教师创新示范为前提,以小组交流为主要方法,以更新教学手段为有力保证,以及时反馈鼓励为有力措施,进行教学。

3.探索创造教育的方法

进行创造教育,既要有一定的模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因为只有具体的方法才能实现模式所规定的目标。目前,国内外正在探索或运用的创造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普遍推行的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第二种是美国使用最广泛、我国正在推行的CPS教育,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它运用创造学原理培训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第三种是超前教育,超前学习(Over-step Learning)。第四种是右脑开发训练。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理解,消化掌握,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些更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方法,以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张德锈编著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好杰,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文化时报, 2007.09.04

3.杨兴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贯穿思维培养》. 时代教育 , 2007年 第23期

第8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02-01

近年来,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逐步在完善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的根本任务都是为尽快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头脑的开拓型人才。但必须要全体教师的适时引导、严格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我国的教育发展同步发展。不过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还得靠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自然的实施素质教育,用自己的优良作风长期的潜移默化。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1 渗透性原则。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采用渗透的方法,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理论价值与素质教育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适度的进行渗透。

1.2 示范性原则。素质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环境、气氛和风气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其中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最有效。因此,教师必须养心修身。事实上,教师也只有在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渗透。其实,既使学生的心灵、头脑是一块无字碑,这块碑上要刻上什么,也并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只有当教师用纯洁、美好的思想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平等的信任关系时,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3 转化性原则。物理教师要善于把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学生的品格结构,把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

1.4 持久性原则。因为素质教育的功能需要教育的信息经过长时间的量的积累后,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又因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可能遗忘,但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品格等都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因此,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每一堂课中。

2 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能性

从物理学本身的特点看,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每一项成就都建立在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教学。如:熏陶学生用科学研究,帮助学生揭露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对他们深刻认识物理现象,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可见,无论从培养学生的目标,还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从学习物理学的需要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而从面向少数优生的应试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3.1 对学生分析且进行分类,就实际情况而定,以下是差生存在的几种类型

(1)暂时困难型这类学生一般占差生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水平,物理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2)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3)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

3.2 转化差生的措施:由于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差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差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1)对暂时性困难的差生这类差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其物理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由于这类差生较多,因此,教师在课外应增加对这类学生的感情投资,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使其及时赶上全班同学,如果错失时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欠帐”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困难继续加重。

(2)对能力不足型的差生这类差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但意志力较强,学习勤奋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对这类学生不能视为包袱,对他们要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补救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与技能障碍,其中包括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方面的障碍,以及通过补实验或设计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课外物理实验,让这类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掌握物理习题解题技巧,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如及时补习好学习物理知识必备的数学知识,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听课时注意理解重点和难点。

(3)对动力不足型的差生,这类差生相对较多,几乎占差生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学习动力不足情况复杂,但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原因居首要位置,对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主要是充分与家长配合,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激励起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第9篇: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渗透德育

新课改下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种任务,如何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浅谈如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物理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物理教师进行德育要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不知不觉中完成,即“润物细无声”,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课堂教学中进行无声的德育渗透,避免口号式的说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持之以恒原则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物理中渗透德育也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合作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物理中的德育也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物理中德育应与其它学科中的德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与学校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5、对话原则

实现道德教育的互动,就必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达到视界融合的方式。实施“对话”式道德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介入学生当中。“对话”式道德教育强调对话情境中教师的“倾听”而非教师的独白。

6、情、理、法并用原则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法是学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同时,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德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物理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师德,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增强育人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自身的德育水平,乐观上进、敬业爱岗;将传授物理知识与德育二合为一,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同时增加德育艺术技巧,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科学园地、课外活动小科技制作、物理电脑小报、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2、改进教法,灵活渗透德育

1)用新的说法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火药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的,但它们却被侵略者利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获得和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