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精选(九篇)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第1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①要从多视角、多层次细化角度进行研究;②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角度进行研究。按照这两个基本点,文中设计了一个包括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组成的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的景象。1前言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2体育科学的内涵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3《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4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4.1要从多视角、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4.2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5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5.1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5.2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5.3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5.4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5.5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生物自然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某些门类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边缘性分支学科。人是地球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级的生物体。人体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但也包含了许多低级运动形式,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体运动,因此,研究人体运动,必须充分利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借助力学、物理学、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力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和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体育科学引入力学、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来自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从而又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物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边缘、交叉学科。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运动生理学也必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运动神经生理学、运动消化生理学、运动血液循环学、运动气体交换学等。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中的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也将应运而生。体育生态学是在体育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体育运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体育运动效果的作用,进而为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服务。上述这些生物自然学科21世纪都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6结语体育科学自本世纪中期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仅半个世纪的时间,由于与许多相关的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生物自然学科等5人学科群组构成的、交叉、边缘分支学科层出不穷的学科门类。由于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已为提高体育运动技术,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预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到了21世纪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将会有更多的交叉、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由此而推,体育科学发展的前景是无可估量的。

第2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1 前言

    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 ,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 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 。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 同仁。

    2 体育科学的内涵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 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 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 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 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 8 )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 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 育概论. 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 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 中国体育 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 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 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 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 ,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3 《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

    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 82.12 )(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 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 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 、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 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 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 。

    4 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 ”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

    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 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 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

    4.1 要从多视角、 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 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 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 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

    4.2 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 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 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 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 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

    5 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

    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 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 、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 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 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

    5.1 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

    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 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 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 ”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

    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 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 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 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 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 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 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 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 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 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

    5.2 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 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 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 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 ,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 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 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 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

    5.3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 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 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 、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 ,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 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

    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 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 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 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

    5.4 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 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 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

    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 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 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 。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5.5 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

第3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高中时期;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来展开物理教学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但目前一些学校所开展的物理教学活动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难以准确掌握知识,并且难以做到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在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并鼓励学生研究和探索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使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创造条件。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分析

尽管学术界未对研究性学习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定义,但目前大多数人都认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此点出发,可以充分说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于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亲身体验知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领域改革背景下,值得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分析

综合以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述,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其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还能够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新课程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新要求的情况,将研究性学习科学、合理地引用到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此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准备

传统教育对我国教师的影响颇深,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老一辈教育者。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一板一眼的教授,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进入按部就班的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使学生不能够在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开发智力,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应用研究学习,这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主题,鼓励学生研究物理知识、探索物理知识。但要想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应用,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了解研究性学习,逐步改变教学观念,对当前教育有重新的认识,进而合理的展开教育工作。总之,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落实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二)合理规划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还需要合理规划设计物理知识研究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投入到物理知识研究中,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物理知识水平及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对于物理知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规划设计,要求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来规划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物理知识研究内容,进而在物理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积极参加物理知识的研究,如此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物理知识水平。例如,在进行《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几个关于感应电路方向的问题,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闭合电路实验,学会研究和分析问题,最终总结知识。闭合电路组合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增强学生能动性,促使每组学生共同努力进行闭合电路实验,并思考和研究相关知识。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物理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合理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同时提升研究课题的应用性,如此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可以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对于合理的进行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确定适合研究性课题。也就是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并且有教育性的研究性课题。

其二,合理展开研究学习活动。也就是从课堂教学和学习自主研究两方面合理展开教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应有所创新和改变,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使高中物理教学实现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能力、意识、素质等方面,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知识、探索知识、思考知识,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促使学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洪娟.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9(3):145-145

[2]郑上郭.浅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13,(10):132

第4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呼声的战咯问题和战略任务,它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以及高校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结果

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早已超过5000美元,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当中。经济与社会转型既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主观的认识过程,其中髙端人才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用是转型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国家发展总体上对人才的需求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催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形态和模式发生改变。一方面,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和驱动;另一方面,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也能引领和控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本文是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有改革研究与实践理论项目“国家的成果之一。路径。很显然,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将是很难完成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顺势顺时而提出。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髙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到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研究生教育,从而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希望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方面,而且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格外关注。人们希望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盼望能够在导师选择、实验设备、课程设置、图书资料等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条件,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来提升本单位的实力,这些都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提出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万人到2011年的67.1万人;学科门类也增加到13个,一级学科由1997年的89个增加到110个;专业学位种类也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已有博士专业学位5种,硕士专业学位39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此外导师队伍、经费投人、实验设备等方面也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巳经进人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式发展的阶段。

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本质通常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黑格尔说:“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2队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并由认识上的错误而导致实践上的失误。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认清对象,才能在实践中事半功倍、有所作为。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和明晰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才能明确我们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1.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关系的认识上

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即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方面,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虽然量变和质变有一个互相包含和互相影响的复杂存在方式,但当事物处在初始阶段和弱小阶段的时候,其主要任务就是量的扩张;而当事物渐趋成形之后,质变就会从事物的否定方面上升到事物的肯定方面,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基本上都聚集在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导师队伍、教学设施、经费投人等要素的量的突破上,是一种以量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处在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和形态之中。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p]。这种模式其客观的任务和主观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学生素质、专业结构、导师能力、教育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与产出等要素的质的突破上,是一种以质变为主要张力的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逻辑来看待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那么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用新理念、新形态和新模式取代旧理念、旧形态和旧模式,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独特属性,即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这种具有质的属性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量变和质变是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历的两个基本阶段。(D量变有量变的功能和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进行质变。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虽然重心往往落在关注量变上,但是,这种量变的发展逐渐塑造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模样,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强,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总体战略以及知识型、创新型、学习型国家的总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累计培养了约667.1万名研究生,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正是在量的扩张中内生了质的变化的需要和基础,使质变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目的。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外延式发展的成果既为这一改变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又作为一种度的关节点表明:研究生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量的扩张阶段是不能满足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当研究生教育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走向质的飞跃,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形态和模式必然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与更新,内涵式发展战略任务的提出和推进就是适应这一历史变化的逻辑结果。

2.对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理解表现在对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任务的认识上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不同的地方,即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从数量、规模和要素转向质量、结构和体系。它表现在: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机体中,不再单纯看招来多少研究生,评聘多少导师,而是看生师比是否合理;不再单纯看获得多少科研经费,拥有多少实验室,而是看创造了多少有价值的新成果、新发现,是否满足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再单纯看制定了多少管理规定、条例和制度,而是看能否把各要素、各规定和制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与强大的合力等等。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而提髙质量成为内涵式发展的主题词和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指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能力和素养,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统筹安排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加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髙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髙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科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在培养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职业资格衔接,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优化结构是指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形成老中青结合、专业团队结合、学校和社会结合、中外导师结合的导师队伍,趋向合理的生师比等;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类别,形成博士生阶段和硕士生阶段的合理对接,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理比例,兼顾热门专业和冷僻专业的社会需求等;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并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和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等14];优化管理和服务,包括加强日常管理,增加研究生人均经费投人、人均图书占有量、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等等。

提髙质量和优化结构共同表现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提高质量是核心,优化结构是保障。提高质量需要优化结构,优化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质量的提高;而优化结构推动质量的提高,提高质量本身可以显现结构的优化。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也成为我们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和方向。

三、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讲究方法与尊重规律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是手段、工具和途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很显然,任务和方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没有方法,任务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的。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髙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同样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需要找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船”或“桥”。

1.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显现科学理念,遵循科学规律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同样,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是把内涵式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把研究生作为主体,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需要紧紧抓住这一任务,始终围绕这一主体。方法要有针对性,既要通过顶层设计来显现教育方法的科学理念,又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科学规律指导下的科学方法。把科学方法贯穿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所有方面,诸如发展规模、分类培养、学科结构、区域布局、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管理体制、投人体制、导师队伍等等。

2.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应该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如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方法、导师指导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都需要借鉴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问题情景设计上给研究生足够的自由和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等;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技术上有所创新,如科学实验的方法、图书资料供给的方法等,要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即时水平;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管理上有所创新,大胆借鉴企业管理的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使用,在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上使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结构和体系;又如目标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活动来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6<

3.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深化改革的方针

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法上尝试导师制的培养机制、资助式的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协同创新;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的时代性、前沿性来优化结构;要全面改革培养模式,提髙创新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教#质量更接近实践的需要;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引导激励机制,使研究生由被动接受培养变成主动参与,由依赖学校变成自我实现;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应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4.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经济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供给仍然不足的矛盾。虽然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人数大幅度上升,但是人数多并不一定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如专业的不平衡、地区的不平衡、就业区域的不平衡、研究课题的不平衡等也使得研究生教育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缺失也造成研究生教育中滥竽充数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问题和引导问题,不仅仅是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在尊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的复杂问题。所以,要想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内涵式发展中质与量的关系、要素与结构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5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关键词: 积件系统 中学生物学 教育应用 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大多数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固化性强、开放性差及互动性不足等缺点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现代教学的发展。

1997年3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寻求适合中国教育特色与课程教学的CAI发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学软件――CAI积件的开发[1]。同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系统阐述了“积件”的概念: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拓展CAI资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2]。因此,积件即积件系统[3]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热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国有关积件系统的研究文献,期望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总结研究经验,为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件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及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有关积件系统的学术论文进行跨库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积件”,检索范围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专利、成果、学术辑刊”等10个数据库,发表时间为2006―2015年,结果共检索得到1282篇相关文献(截止2015年8月16日)。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筛选得出与积件系统密切相关(以积件系统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文献数量中的硕士论文篇数。

表2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年占比统计

首先,有关积件系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讨、技术开发、教育应用及研究反思等四个方向。其中有关积件系统理论探讨的文献总占比29%,内容包括积件系统的起源、定义、特点、组成、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开发软件简介等,均为期刊类文献,其间2006―2010年文献量大,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学者对纯理论的积件系统探讨已逐步成熟。积件系统技术开发的文献总占比21%,主要涉及积件库的建构、积件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应用、积件的存放与管理、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等,此类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有一定参考意义。积件系统教育应用(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研究)的文献总占比最大,为48%,且呈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将该领域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其中应用理论研究包含积件系统介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基础、开发软件的选择等,占31%,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积件制作、积件系统建构、教育实验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积件或积件系统建构及实践应用研究并不多。积件系统的研究反思是学者对当下积件系统理论及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仅占2%,却对积件系统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纯理论介绍向教育教学实际应用转变。但大部分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文献(理论类)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积件系统理论,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起源、特点和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有关实践研究的文献占比还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加,由此体现出学者对积件系统实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献量对比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的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表明积件系统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后,因开发难度较大,致使有实际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进一步对积件系统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在各学科中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且近四年均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表3 各学科积件系统教育应用文献数量统计

2.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结合文献统计及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2.1研究内容

积件系统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源的集合,包括五种类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目前积件库建设的重要对象,该资源库中的内容就是积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六种形式[4]。

(1)积件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积件开发软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处理能力强和兼容性高等优点成为最常使用的动画类积件开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视频处理软件有会声会影等。积件的存放平台可依托校园网,使师生能通过网络访问对积件素材进行下载、修改和上传等操作,以丰富积件库。而积件的组合可选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进行操作。

(2)积件的制作与整合

中学生物学积件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动手制作。目前,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中学生物学积件的主要来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频素材,对其进行分割、合并,获取积件;或将网络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课件、图片、动画、元件优化整合到一个Flash文档中,制作成积件,此方式只是简单地对已有资源进行分割整合。而教师动手制作则要求教师在确定积件开发的相关学科知识点后搜集素材、制定脚本进行原创式积件制作,该方式对教师软件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资源较少。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积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积件系统开发和建构的具体案例并不多。在积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分割、组合,没有较大规模的原创式制作,也没有对新建积件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检测其教学效果。所以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积件系统开发不完善,教师对开发软件不熟悉,致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研究步入瓶颈期。

3.发展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的策略

积件系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实践研究

积件系统从1997年发展至今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学生物学应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在平台选择的同时,结合实例介绍平台的使用步骤和积件的制作方法,将新建积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教学效果,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正做到积件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中学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3.2完善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积件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平台的选择,还要有规范的开发流程。本文结合当前各学科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设计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知识点筛选、积件制作、积件库建构、积件组合平台选择、积件系统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数据反馈、积件系统再修改等步骤(见图1)。

图1 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图

3.3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线教师对开发软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动过程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极为重要。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增设Flash、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培训课,并组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多交流,共同举办和参与积件制作竞赛等;对于在职教师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中进行专业培训、竞赛和交流等。

4.结语

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发应用不多。因此,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积件和积件系统的具体实践开发上,注重积件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吸纳跨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促进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刘晓雪,李远蓉.重新认识积件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陈迪.我国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反思[J].网络教育,2007(7):47-50.

[5]崔绪昌.浅谈积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8,33(8):30-31.

[6]徐莹.积件问题研究现状浅析[J].天中学刊,2012,27(5):139-140.

[7]王扬.师范生物教学中关于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7(49):99-100.

[8]赵玉柱.如何实现flash课件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8(6):48-49.

[9]刘甜.化学Flash课件的开发与积件库的建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袁倩.积件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6(9):56-58.

[11]林玲,蔡智慧.生理学CAI积件库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63-64.

第6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根据我国农业畜牧业的现有基础以及对动物生物技术的实际需求,国家应该集中各种力量,着重对生物技术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对一些利润高的技术产品进行重点投资,根据我国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现有基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势,预计农业生物技术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1.分子生物学技术

由于农业养殖日益呈现出规模化与集约化较高的特征,再加上人们对短期经济效益的集中追求,所以我国传统的畜禽品种资源将会遭遇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其群体数量将日益降低,品种资源的破坏形势会日益加深,根据这种现实情况,未来农业动物生物技术将在以下分子生物领域进行发展:对我国固定的优良品种或基因进行挖掘与定位;为畜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的分子监测技术;我国固有畜禽品种的起源与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保存动物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研究。

2.分子育种技术

我国农业中的畜禽育种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育种方法也逐渐由数量遗传法转向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所以分子育种技术的改进将是未来阶段我国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一个主攻方向,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将集中在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数量性状主基因的检测和定位技术、动物功能和抗病基因的诊断技术以及试剂盒的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实现其最大效益。

3.分子诊断技术

畜禽疫病是对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产品安全造成主要影响的关键因素,畜禽疾病的危害严重、流行面广,潜在危险性较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利用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病毒学的相关技术,对我国畜禽的重要疫病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是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主要包括:重要畜禽疫病的分子诊断、监测、重要畜禽疫病病原的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试剂盒的研发。

4.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动物是一种将胚胎工程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而研究出来的一种基因工程动物,这种技术是克隆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影响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能够促进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加快动物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濒危动物提供生存方式的有效方法。

二、结语

第7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高中物理教师对教育教研的认识和能力不足,以及对教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教研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很多物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上好课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所以不能忽视。高中物理教研活动包括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课堂知识的总结,好的教辅材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物理老师在选择教辅材料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收集相关材料,联系课堂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物理教学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课堂实验、分组实验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活知识和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既分工又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科研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领导只注重高考分数,要求教师花大部分时间为学生多讲知识,往往忽视了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转变观念,培养高中物理教师的探究精神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打造知识型、智慧型、研究型的新时代高中物理教师。转变教师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加强,而更应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学校应为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主体的新模式学校。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具有分配师资的能力,所以只要学校支持教育科研,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展教育科研。学校可以为物理教育科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为进行物理教育科研的教师腾出一些时间,使他们减少一些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教育科研中去,创造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物理教育科研成果,把研究出来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加完善,学生能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8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认真分析与研究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区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区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全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工作重点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重视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的关系,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各校生物教研组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重点围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创设条件,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点评、联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训活动,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学生物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专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

(3)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4)抓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构建思维教学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和有关省教研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有关学校其他生物研究课题的服务和指导,加强课题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工作。

(5)关注生物课程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学校积极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其提升示范与辐射能力。

(6)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教师发展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发挥区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名教师和校长学科基地等的作用,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7)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扩大经验或成果的影响力。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向生物专业期刊投稿或参加各项评比,将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成果显性化,扩大我区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力。

2、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构建区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动平台,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积极参与联校教研活动,开展“同题异构”和“主题研讨”等方式的教研活动。

(3)积极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一是适时开展学科教学调研,推进教研组建设。二是据“xx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和“xx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专题(课题)研究为教研组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创建有个性和特色的市、区先进教研组。

(4)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教师间差异,充分发挥这种差异的资源作用,了解教师发展中的需求,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3、改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在认真分析和总结17届生物学科高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方向,深度解读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并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高三复习教学研讨,重点是进一步明确考试说明之要求,探讨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认真做好高三调研测试的阅卷和分析工作,并参与做好对学校高三教学工作的调研。

(2)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重视对初高中生物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引导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和教育价值。

(3)各高中积极做好2018年省生物奥赛的备战工作,争取在获奖学生的质与量方面有所突破,为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三、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轮专题调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高中生物课题组研讨活动。

3、组织参加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无锡)

3、组织参加市课程基地专题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题研究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xx地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次研讨活动。

3、组织开展区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4、推荐我区教师论文参加xx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活动。

5、组织参加市青年教师论坛活动。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组织参加沿江七市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2、学科教学调研。

3、组织参加xx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4、高中生物课题组主题沙龙活动。

第9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马太效应 历史反思 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史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马太效应”的表现。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相对狭窄集中以及忽视职教真正主体的现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文献资料所限,形成人物研究狭窄集中而制度考量相对乏力的现象 

 “史论结合”是职教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职教史研究离不开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却对职业教育十分不利,如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现存的历史文献不足以完整展现其历史原貌,这是因为: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大量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因此,官方资料的片面性很容易就限制了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真认识。由于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多集中在墨子、鲁班等少数人身上,今人研究由于历史久远,文献史料不足,自然更是聚焦于此。如吴玉琦著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提到墨子、扁鹊和鲁班等人在技艺传授中的历史地位。在李蔺田主编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中也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扁鹊和墨子是当时职业教育的代表人物。而蕴涵在政治家施政策略中的职教思想的相关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如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该子就父学,弟从兄学,标志着家业父传型职业教育的出现。管仲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把齐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业聚居,且世代相承,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呈现职教名人过度聚焦而临近人物备受冷落的现象 

虽然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六经皆史”是中国学界近年来的普遍共识,但由于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职教史研究中存在严重“厚此薄彼”的现象。如近代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相对系统完善,而黄炎培同时代的其他探索者张骞、蔡元培等人的职业教育思想也都有相当的价值,相关研究虽也有人涉及,但与黄炎培研究相比则较为偏少且零散。客观来讲,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动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有较多论述,黄嘉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更有详尽的介绍。中华职业教育社亦出版有《黄炎培教育文选》,田正平编有《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书中收集有黄炎培一生中的重要文献著作。于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其他史学著作中基本上也都对黄炎培的生平活动及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如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著作中,都使用了较大篇幅对其进行研究表述。甚至有关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如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但凡涉及职业教育时,大多都会用一定篇幅来专门介绍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三)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有限,导致通史研究浮光掠影而专史研究系统不够的现象 

近年来,职教通史的研究相对系统扎实,职教专题史的研究也有所突破,陆续出现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史中具体专题内容的论文,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历史反思的意味,洋溢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如宁欣、李凤仙的《中国专科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变迁》专门研究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专科教育学习机构,朱晓斌的《中国古代职业技艺传授的历史变迁》主要研究古代技艺传授的历史过程,孙越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张新民的《论清末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特点》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史和学制史的专题研究。但职业教育的史学观照不仅在教育通史或教育学概论等书籍中无法回避、不容忽视,还应有更多的专著阐述,否则必然缺乏系统完整性以及广度和深度。如职业教育学校史、制度史、学制史、管理史、实训史、女子职业教育史、教学思想史、教材发展史、师资史、职业培训史等研究,在各种书籍论文中或略有涉及,在多数职业教育学书籍中大都以专门章节的形式论及,在中国教育史等一类的教科书和一般著述之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介绍,如毛礼锐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奇主编《职业教育概论》、周明星主编《职业教育学通论》等,仅仅是以描述史实的方式出现。 

(四)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出现代表人物扎堆研究而普通大众忽略不计的现象 

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是由研究资料的稀缺性和间接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抱残守缺造成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集体无意识地轻视或无视了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通大众的研究。“历史人物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对于各个教育发展时期普通人物关注得不够,缺乏“平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从研究的方法、思想以及模式上对教育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克服这种研究倾向”。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也从零散的资料整理,逐渐拓展到专项研究领域,开始步入系统有序的研究时期;但至今缺乏对普通大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处历史角色的翔实分析和仔细考证,致使无法更鲜活地展现他们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 

     二、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马太效应”具体表现的历史反思,笔者归纳出了职教史研究的一些创新方法,可望为未来职教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系统梳理各类文献中散落的职教素材,让更多的职教主体进入研究视野 

对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评价,或者说使用第一手材料的多寡和研究程度,直接决定着职教史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整体水平。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始终以儒学教育为主流,官办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和选拔官吏,职业教育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受到轻视,导致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相关记载更是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别类文献中。由于缺少对零散的别类文献的系统梳理,使得许多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或群体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从古代鲁班的终南山学艺,以及“班门弄斧”的流传等信息来看,古人对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述从未停止。“在当时,专门以技艺为业的有农家、兵家、方技家等,他们重视生产、劳动等应用型的教育”。 

(二)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通过比较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 

伴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职业教育研究者一度集体把研究重点投向对先进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引进,曾出现了一大批对国外职业教育著作的翻译与介绍。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在当时颇具影响,其中包括1979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1984年出版的《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等。较早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著作是郝新生、袁吉林、钱怀智于1987年主编的《比较职业教育》,它为国人打开了职业教育的异域之窗,对美国等国家职业教育情形有所介绍。随着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有效开展,更多国外职业教育史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输入,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史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在比较研究中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如吴式颖、阎国华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中第12章“中外近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比较”,采用中外不同文化角度去比较和研究历史,就给人一种审视历史的新视角,会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三)广泛运用辩证思维,恰当把握通史(广博)与专史(精深)、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职教史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教史研究应放到职业教育学乃至教育通史或教育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定位和审视。当然,不作为专题史来研究的话,通常便是以描述史实为主的形式出现,难免篇幅所限,语焉不详,必然会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却在更为广阔的史学视野中,对职业教育加以观照,更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要恰当把握职教史上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对前者的深入系统研究固然有助于把握住职业教育史发展的主流思想和重要线索,对后者观照审视则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职业教育史的本来面目。因此,职业教育人物的研究应两者兼顾,互为补充,这样才能真实展现职业教育的历史。如此一来研究视野便会更为宽广,知名人士中更多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过或多或少的专题论述,起到过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的人物都会引起重视,如古代的鲁班、扁鹊、墨子、管仲,近代的张之洞、严复、陈独秀、邹韬奋、陶行知、杨贤江等。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如何为普通大众接受并传承的,普通大众的民间智慧在职业教育中曾起到过怎样的作用等,都将为研究者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阈。 

(四)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