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

第1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词汇教学; 实践性;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05-02

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既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又适应了当前的人才需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不少高校对语言类课程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改革,但不是很完善。本文主要围绕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类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为将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该门课程针对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对词汇词义的描写和解释,目的是使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国际汉语教学的词汇体系,把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它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外国人一般都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次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外国学生掌握词汇词义,更重要的是会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词汇。因此,国际汉语词汇教学非常注重实用价值,注重对实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外国学生解决语言交际困难。所以,在这个专业词汇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明白这一点,要求学生去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词汇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象简明地进行词汇教学。

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的内容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语言要素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本体的汉语词汇教学,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从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两个方面说明。

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

国际汉语词汇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以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学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汉语词汇教学概说、汉语词汇构成、汉语词汇单位(离合词)、词汇的构造、熟语、文化词语、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特殊词语的教学,此外还有汉语词语偏误。特殊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虚词、外来词、 用法特殊的词语和容易混淆的词语。文化词语的教学主要包括数词、颜色词、象征词和人名、地名等。汉语词语偏误主要指词语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词形偏误。

2 增加汉语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汉语词汇学课程改革要分配好讲授理论知识的课时和教学实践训练的课时。国际汉语词汇学理论知识要转化为教学能力,归根结底要借助实践环节的训练。首先,我们制作课程教学大纲时,就要安排好实践学时,可实践的具体词汇项目内容如:离合词教学、熟语教学、文化词教学、虚词教学等。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叉进行效果更好。如教师讲完“离合词”内容后,安排一次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模拟留学生课堂讲解离合词的用法,同时老师可给出一些留学生常错的句子,让同学们分析其偏误。

三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

1 基于HSK语料的偏误分析训练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留学生汉语语料,比如我们讲到离合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偏误分析。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周末我要见面好朋友”。这句话的错误也很明显,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这个错误属于离合词的语法偏误,而且能说明理由,掌握离合词的用法。通过这样的偏误练习,学生们可以逐一地掌握重要的词汇项目。

2 教学案例赏析法

一些地方高校,留学生数量有限,加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对外汉语课堂的机会不多。学生常常不熟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不了解留学生学汉语的特点。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课堂的教学视频和学习教学案例的机会,让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更直观的体验。教学视频资料可以选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这是很好的课堂案例。教学案例可选朱勇老师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一书,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人对教学案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借鉴专家对案例的分析。另外,观看教学视频或学习教学案例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对案例进行点评,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经过思考和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3 模拟对外汉语课堂演练

模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国际汉语词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给出的内容可以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生词和课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也可以是模块训练,重点练习特殊词语的教学,如离合词、趋向动词、时间名词、方位词、非谓形容词等。老师可先布置作业,如:北语教材第三十五课《我来中国两个多月了》二(下),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离合词,并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正规的教案,制作PPT课件,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完成。下次上课时候学生上台讲课,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同学轮流进行课堂实战演练,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真正锻炼。

4 教案撰写

教学技巧的形成要靠不断探索、长期积累和充分准备。充分准备要从备课开始。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指导学生撰写教案就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撰写词汇教学教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语讲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一般情况下,虚词和特殊动词和形容词详讲,其它词语略讲。第二,讲解词语要准确,从课文出发讲解词语,用法不要拓展过多。第三,重视语用教学,多使用情境教学法,词汇例子要生活化。尤其在讲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时,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能理解所讲词汇的意思并能具体地运用。

5 课件制作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利用生动直观的手段,如实物、图片、动作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来设计相关语境、创造情景、提供例句等,以利于W习者对词汇规则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课件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表示事物的名词可以用图片说明(如果能准备实物更好)。第二,结合板书使用多媒体,不可忽略汉字书写。第三,词语释义文字不可太多,意思简单的词语可以不释义,通过图片说明,给出用法例句。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制作课件的实际能力,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纳入考试的内容。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学生在课堂演练中都熟练自如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6 课外实践

通过课外实践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校内外的外国留学生互学,对其进行课外辅导,为其就业积累经验,并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只具备词汇的教学能力也不能完成汉语教学工作,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想胜任这个工作,就一定要具备词汇教学的能力。为此,我们还可以搞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对外汉语教学问题辩论会,举办本科生和留学生的联谊活动,网络实践,论文研讨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网络实践”即面向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参考已有的成果,建设我们自己的汉语学习免费网站,通过网上沟通、BBS、网络课程辅导等形式,为汉语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网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

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词汇理论部分考核外,为更好地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词汇教学能力,课程考核时可以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分项制定词汇教学课程的实践考核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词的展示。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要学的生词展示,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生词的语音、语义有一个初步印象,这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方法如词语联想导入、歌曲导入等。 二是解释词义和用法。要根据具体词语采用恰当的方法解释词义,可以利用字形、语素释义、对比等方法。除了词义,还必须讲解词的用法,即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与词的搭配问题,有时也涉及组词成句的问题。三是词语练习:练习题目的设计,练习过程的操控等。词语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针对词语的语法功能、组合特点、使用对象、句中位置等方面设计练习;练习形式要多样;练习量要充足。

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实践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词汇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语言规律,从而面向外国人进行词汇教学。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教授汉语词汇的能力。另外,要想教好词汇,教师不仅需要我们本文谈到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词汇学知识和丰富的词汇教学实践,还要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理论,要对汉语语音、词汇、汉字、语法和文化教学有整体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好词汇,建立起词汇敏感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第2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刮起了一阵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风潮。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但相对于翻转课堂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将之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针对该问题,本文从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在分析现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出翻转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适用性并论证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该研究对于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包括来华留学生以及全球孔子学院的学生等。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阶段多采取听、说、读、写配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语法为主(每周8节),听、说、读为辅(每周各4节);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生词讲解、语法解析、课文精讲、练习巩固等四大步骤。由此可知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角,尤其是语法等核心课程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身份;其他辅助课程由于课型特征较易做到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主”,比如口语课的当堂对话操练等。然而由于这些练习形式都偏向于跟随教材设定机械执行,只是从形式上淡化了教师的讲解部分,未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的下降也导致了留学生旷课、迟到、课堂走神等现象的频频发生。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两方面着手:教师应精讲精练,合理布局;学生应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这一变革。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

(一)翻转课堂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帮助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按时上课的学生,开始使用软件录制Powerpoint的操作过程和教师解说的声音,并将之上传到网络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后逐步将课前观看视频与课上作业探讨结合的模式推广到全班学生。

因此,所谓翻转课堂指的就是“翻转”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环节。知识传授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堂时间则由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内化,由此带来师生角色、教学形式等的改变。

(二)微课概念

由翻转课堂概念可知,教学视频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又由于该教学视频起到的知识传授功能与课堂上的知识内化阶段紧密关联,它不同于以往人们熟知的公开课视频,它更强调一个知识点简明而准确的阐释。

翻转课堂中承担特殊作用的教学视频与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课程形态“微课(Micro-lecture)”具有共同特征。因此,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该微课理念的翻转课堂模式。

所谓微课就是教师用3到10分钟时间将一个知识点借由视频形式向学习者进行简洁而准确传达的现代教学手段,这一教学形式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手可得地观看学习。

四、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

1.翻转课堂的学科适用性

针对如何运用好翻转课堂,翟雪松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指出物理学导论、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类课程主要涉及专业基础性内容,入门相对简单,在学习方法上重理解和记忆,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前期微课视频等的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框架;同时这类课程具备的延展性特点又要求协作共同完成。而协作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之一。由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办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收视强、效果佳的教学视频基本上集中在数学、化学、语言等基础课程,由此可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优势。

2.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特点

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356.499名来华留学生;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基础阶段。

各个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向、重点各有差异,但语言培训是第一堂必修课程,尤其是商务汉语来华本科生,语言基础决定了其后期商务知识提升的有效度;对于长短期汉语言来华进修生而言,基础阶段汉语的习得效率也影响到他们是否将汉语纳入终身学习计划,并影响其是否在中国研读学历课程。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阶段教学有效度的提升对于我国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多与高校合作,而孔子学院的办学也建立在中外高校合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让人误将其视作高等教育。实则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其他学科,更偏向于中小学教育,准确地说是中小学语言教育。之所以多见于高校,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孔子学院学员和来华留学生的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

而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重点是课堂上汉语语言点的精讲解析和操练运用,语言点分条目式可拆分性的教学特殊性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极具契合度。将微课形式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用微课将汉语语言点进行分割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汉语语言点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呈现,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微课“碎片化”、“短时性”等固有特征。

因此,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上述特点不仅有利于微课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与翻转课堂适用于基础学科的特征不谋而合。

(二)小班教学特点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各个类型的课程基本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形式,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该特点是翻转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实施的最有利条件之一。小班教学有利于以最合理的小组数目和组员人数为基础的分组合作学习的充分实施,由此全方面开展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协作学习活动。

五、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的建构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主动完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搜集并分析资料、探索并发现问题、提出并验证假设、思考并研究联系。

该理论在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亦强调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和学习伙伴的协作力量。翻转课堂安排学生课前自学微课内容,同时要求其完成相应测试题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等环节正是基于该理论的意义建构主张;翻转课堂中的课前小组学习和课上分组讨论环节体现了该理论的协作学习原则;而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起到合理布局、适时指导等帮助作用,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进步。

(二)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最早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容量是有限的,一次性信息存储量为5到9条,一次性信息处理量为2到3条。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点教学具备可拆分的特征,有利于教师依照认知负荷理论,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开展最合理的信息量布局,并控制视频时长。同时该理论指出在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中,存在信息呈现方式等外部认知负荷的干扰,因此教学设计者应直接准确地展现知识点,减少形式对于内容的干扰,提高微课的有效性。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认知负荷等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明确翻转课堂与微课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析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高校环境中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指出了翻转课堂在该领域的极强实用性,由此为未来翻转课堂在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基金:2013年度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微课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量化评估体系”[项目编号:2013-k4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翟雪松,林莉兰.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04-10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司国东,赵玉,宋鸿陟.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移动阅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6):51-55.

[4]白迪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95-96.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6]张桂芬.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2):107-108.

[7]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8]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28-35.

[9]嵇康.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方式[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6):95-96.

第3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

第4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外汉语教学;学生主体性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首推者和倡导者是罗杰斯,其教育思想是在“患者中心治疗”基础上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它是一种反传统教学模式的具有革新和开创性质的教育观,在当时的教育界以及对后来的教育变革都产生了显著地影响。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内涵包括教育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等。他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真正的“自由的人”,推崇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产生有用的价值,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老师以“教”来服务于学生的“学”,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亟待发展、创新、改进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汉语老师将汉语和中华文化向世界推广,使命非凡,意义重大。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汉语老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法,教会母语非汉语者掌握和应用汉语的本体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能够了解中华文化。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在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之中,汉语教材的编写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的合理与否,内容编写的好与坏,是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合理性等都会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如果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应用到汉语教材的编写之中,使汉语教材带有更多的人性化关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那么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比如,在编写对话的时候,可以将对话的人物设置为在华留学生,对话内容可以是他们谈论学习汉语的感受,对汉语老师的印象,对中国人的感觉,对中国文化的感悟等等,尽量从他们作为外来者,在接触到新鲜事物,一个陌生国度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出发,也就是更贴近他们在华的实际生活。通过编写人性化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使汉语教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消除隔阂感和距离感,让他们能切实体会到自己在课文对话中的身影和所思所想,这样他们会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对话主题的主体性,感受到自我价值在课文中的实现。在编写课后练习题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传统固化的习题模式,要敢于创新突破,多编写一些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主观性、开放性和趣味性,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凭学生们主观思考得出来的。

2.在汉语课程设置上的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是学习者习得汉语的主要途径,是具体的教学科目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1)汉语语言知识课语言知识课包括汉字,词汇、语法、语音等内容。要遵循由简入繁和合理分配课时的原则,拿初级汉语班来说,教授汉语拼音时,先让学生开始从五个单元音的发音入手,再学习复合元音和辅音,对拼音的教学进度的安排要以学生的接受度作为考量的标准,需要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拼音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进度,合理分配课时,课程设置不要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同理,对汉字、词汇、语法的教学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在遵循字词、语法教学规律的同时,要尊重和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接受领悟的能力。(2)专项技能课专项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方向上的专项技能,使其具备在汉语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项的能力。举例来说,像听力课,口语课,报刊阅读课,经典赏析课、应用文写作课都属于专项技能课的范畴。这门课程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具体开设哪门课程以及课时数,由学生共同商讨决定,不强求学生研修哪门专项技能课,完全凭他们自己的主体意愿。比如学生们都不想上应用文写作课,感觉没兴趣或没必要,学校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停止开设这类课。因为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上是自由的人,学校和老师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主体选择,但又标明选择的后果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而且研修这类课所达到的水平、程度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在设置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听说的能力,而且一定要注重他们在听说训练的实践中能够增强彼此合作配合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这类课程的设置同样是要以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兴趣导向为标准。文化课的开设要看学生对哪类文化或哪一时间段的文化感兴趣,从而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来设置课程。这样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具体开设某一类文化课就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关怀,比如开设学生们都热衷的书法课。孔曼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性化的个人,即自我实现者,所以开展汉语实践课不仅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汉语和文化的魅力,而且要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习潜力的开拓。比如实践课中,设置问路的课程,要学生亲自到大街上向行人打听道路,鼓励学生在问路的过程中努力挖掘用汉语表达的潜力,消除对汉语难学的畏惧感,感受到学习汉语的价值和意义,学会中国话走遍全天下。设置交谈课,让学生们和中国学生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激发语言潜力,增强习得汉语的自信心;中国学生要积极配合他们,多多给予人性化的鼓励和暗示,在促进他们用汉语进行交际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自身习得汉语的潜力,自我个性和情感在汉语交际中的显现,自我价值在汉语交际环境下的充分实现。

3.在教师课前准备中的运用

课前准备就是教师在开课之前准备讲课内容,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增加教学满意度。课前教学准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熟悉教案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准备好充分的教具。上课前,教师要写好教案,反复熟悉教材,把教材知识的精髓理解领会透彻,上课时才会得心应手,认真琢磨怎样把汉语知识高效简捷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消化接受,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想想,怎样才能更轻松容易地习得汉语知识,怎样才能对教师感到满意认可,对教学充满兴趣与期待。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借鉴学习他人精当的教学设计和成功经验,每一步的教学环节都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环环相扣,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比如教师在阐明语法知识点之后,要多给他们思考,提问,发言的机会,并且让其自我总结,发现自己进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具,教具准备的是否充分也是衡量教师是不是悉心备课的标准之一,比如要讲到中国的名胜古迹,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中国地图,名胜古迹的图片,画册或者模型,做好精美的幻灯片或相关视频,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感受到名胜古迹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们对名胜古迹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增加对中国的感知认识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外汉语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是教与学的合体,那么,如何让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具体的汉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呢?那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贯彻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便更科学合理地促进汉语教学。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教学方法。(1)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情绪、情感状态,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的综合心理状态,良好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满意度。依据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习的满意度,汉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轻松、和谐、民主、尊重、积极、真诚的气氛,怎样营造这样的气氛呢,关键是依靠老师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儿”,教师是辅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和培养兴趣的为学生学习知识而服务的“配角儿”,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汉语课是属于你们的,放轻松,要积极主动,我来帮助你们学习汉语。”像这样,教师放下传统的师者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其亲和力来表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用和风细雨的,通晓易懂的语句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才是汉语学习的真正主导者,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不再受到固化呆滞的以教为主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束缚,这样心情放松了,气氛自然而然地就轻松、民主、活跃了。而且教师要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平等的互动,教师就某一知识点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比如在讲解“把字句”这个句式的时候,教师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单纯固话地讲授句式规律,而是要与学生积极地互动起来,鼓励学生说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把其未明白的地方讲解透彻,学生也会消除畏难情绪,不会因为难以理解这个句式而降低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的热度。(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方相处的心理和情感关系,和谐、融洽、平等、尊重、真诚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才符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怎样建立起这样的师生关系呢?要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要改变固有的师道尊严的角色,打消师生是“上下级”的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合作者、帮助者、辅导者和朋友,[7]]能够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尊重学生,讲究民主,对学生要有高度的关注、体谅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比如,教师要尊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学生们的风俗习惯,不谈领土、历史、人权、政治等敏感问题,避免师生之间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反过来,学生们同样要配合教师授课,体谅理解教师的辛苦,与教师平等交流沟通。师生的角色有时可以适当互换一下,教师变成听者,学生变为讲者,让学生尝试讲讲课,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一起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策略。具体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航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缺少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课堂就是一个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满意度欠缺的课堂,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再高,也不能保证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发展自我潜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科学综合的教学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它的许多教育思想的内涵都符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范畴。它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独立思维理解能力,让学生成为汉语课堂的主角儿,教学服务的对象,而教师只是组织者、督促者、引导者。其实,要想在汉语课堂中更多地闪烁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人本主义的关怀,教学方法必须融入和吸收人本主义的教育内涵和精神。对于上述四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某一方法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中始终贯穿着学生是中心的,学生主体性的主旋律,教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关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所思所想,多给一些激励和赞许,比如老师一个会意的微笑,真诚的赞许,激励的话语,对学生们说“你们真棒,好聪明”。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教师言语的启发或暗示下,知晓自己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如此的平易亲切,没有制约和压制感,教师的一切辛勤付出和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顺利习得汉语、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自我地位的认同度、学习满意度和效果都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跟着提高了。再说学生的学习方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倡导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努力调动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结语

第5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传播与教育战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03-02

1.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现状。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对于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国家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政策,可以说现在是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汉语教育的战略研究是对外汉语教育日常发展的行为,需要对外汉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帮助与进行,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现如今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专业人才较少,影响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行业的整体大环境发展,需要进行专业的知识人才培养。并积极探究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2现如今各国在教育事业上的独立性大大增强,而我国更是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扶持帮助政策,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逐渐认识到完善国际市场营的开发才是进行对外汉语再发展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获得效益的出发点。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发展,通过对于教育市场的营销手段活用,以及利用合理有效的调研与手段,来进行获利,并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扩张,带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汉语教育及孔子学院进行再发展。

1.3对外汉语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事业的活动,由国家为导向,向全世界提品与服务,而且与国际文化的大背景相绑定,二者存在着共同进步的关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对于每个国家的意图都是相通的,就是推动我国汉语文化的再发展,而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导致对外汉语事业存在问题,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跨出国门后,就决定了其在文化差异方面会对对外汉语的进行造成影响。每个国家的背景都有所不同,各国本身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容就会出现本质上的不同,而这种文化根基中的差异又能够直接影响客户对对外汉语产品的消费动机,对文化影响的轻视将直接导致对外汉语发展的阻碍。因此文化在对外汉语发展的总局势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对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妥善的处理有利于对外汉语产品在当地的顺利营销。

2.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传播的原则分析。

2.1独立自主原则,本适用于我国对外关系的外交政策,是指本国家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教育事业的事务)的权利,在交往上不受任何外来力量与势力的干涉。而自力更生原则,是指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来发展本国教育事业的。在教育事业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状况,因此这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原则也成为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原则理念。在对外汉语中,只有通过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在根本上掌握我国自有教育事业的命脉的稳定与发展,保证自己国家的教育事业的独立。自力更生原则,则体现为在对外汉语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坚持自己国家的文化与教育,保证对外汉语产品的一致性,并且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也实行我国自主独立自力更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原则。

2.2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外交友好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与保障,而外交友好的具体内容则表现为,我国在进一步扩大对外教育事业的关系,并在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外国教育事业的管理经验,我国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抵制西方的资本主义拜金主义,在环境友好的情况下与西方各国进行教育事业的交谈,在外交友好的态度下不断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的发展。

2.3在国内汉语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汉语教育者都会认识到,汉语教育的发展根基就是自身的客户源,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更是如此,客户对教育的意见与建议会大大影响到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进行,从客户的角度来讲,好用的产品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推进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国际客户源的挽留与保护,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客户心中想要的产品进行调查,体现出对客户的重视。另外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不同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地区进行客户划分,对不同消费水平的国际市场进行划分,不要用自己国家的教育标准来对待全球的客户,要做到在对外汉语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差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对不同消费人群实行相应的汉语教育手段,保护我国的客户源。

3.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传播的战略。

3.1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教育行业的学习与生活中,通过网络进行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因此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

3.2明确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大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与教育行业思想教育的力度。我国是注重教育的大国,而我国教育界发展的根本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在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将发展教育行业思想的全面素质作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创新的目标,利用不同的载体与工具,将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员工的专业水平,让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4.加强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几个措施。

4.1加强高职对外汉语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与个性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专业教学目的要像其他专业一样,在进行教学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要更注重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素质的培育与发展,联合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专业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社会主义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需要有着良好的专业素质,现如今社会对个性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影响,进而培养更多更好的全面性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而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学中的个性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这种个性的个人素质,并与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的专业人才素质相结合,造就专业性及其过硬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队伍,这种人才的需求符合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势头,也是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4.2注意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我国对外汉语学校中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在学校中要充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知识,锻炼更有用的汉语知识,有利于以后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但是这样的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现如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老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学生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老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育管理学习产生兴趣,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对外汉语教育管理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4.3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教学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的知识注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老师的讲解会不充分,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总是灌输知识,使学生们失去了学习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先从初步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知识与职业操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思想先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注意勾起学生们对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结束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期,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与发展优惠政策,所以对外汉语教育行业现今正处于黄金期,培养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人才有利于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战略的最优化。对外汉语教育的推行需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当前对外汉语教育行业形势的专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国外汉语学院学生的教学与培养,促进学生拥有过硬的汉语知识,应对不同国家对外汉语教育的管理方式,培养不同的对外汉语教育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斯里丹玛(M.M.P.G.Dilip Kumara Somadasa).跨文化背景下的斯里兰卡汉语教学现状分析[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杜刚,李亚光.国家实力与语言发展的历史演变――汉语发展迎来春天: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案例分析[J]. 高职论丛, 2008(02)

[3] 曾晓舸.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育的价值取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第6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教授的是汉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1、学科性质

确定一门学科的性质,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该学科所独具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内涵是语言,可见,其基本属性属于语言学范畴。再看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陪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能力、得体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范开泰,199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的语言知识。

汉语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言语技能。

所谓言语技能就是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3)言语交际技能。

在交际过程中,既要注意交际的正确性,也要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只注意到正确性却忽视了得体性,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4)相关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中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1、当今跨文化交际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自古就存在,只是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文仲先生认为,在当今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更为顺利地接触和交往。例如: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时下,就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网络汉语教学”来教授远在他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我有位同学在菲律宾担任汉语志愿者,今年刚刚回国,他在菲律宾的学生仍然通过互联网向他学习汉语。可见,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活跃,并使得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胡文仲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着重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交际的内容,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在胡文仲先生的作品中介绍了多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定义,这是因为众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为人们所不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采用了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胡文仲先生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研究还不能面面俱到,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那些与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研究和解决那些直接影响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的跨文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而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胡文仲先生认为,以下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1)一个民族的历史

(2)一个民族的传统

(3)宗教思想

(4)价值观念

(5)社会组织形式

(6)风俗习惯

(7)政治制度

(8)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

同时,在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注意“主导文化”。如比较中美文化时,主要注意对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将建立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外文化交际这块狭小的天地里,也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交际,而要开拓一种“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着重介绍了传播这一概念。其实传播与交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可以说传播是“信息传受的行为和过程”。传播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非语言交际则包含体势语言、空间处理、声音变化、目视行为及面部表情等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还介绍了甲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但在教授非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汉语时,也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交际活动。例如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正如在语言交际领域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例如:各个国家的体势语言也各有不同,以手势为例,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而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5、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操不同母语,持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又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无论他们学习的心态如何,要求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障碍与其说是语言障碍,不如说是文化障碍,而且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两门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都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宗旨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有紧密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人发展。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最终能运用汉语准确而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中也需要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探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有研究出版社,1994

[3]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殊性邢福义先生对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内部构成有很好的概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3]邢先生的概述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也指出了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师资培养上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的是针对外国人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在树立中国的形象。

(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确定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和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明确了该专业的教学目的,也就厘清了该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育,作为最具战略性与长远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观念进步的吁求。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民,这一目标具体分解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科学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既与大学教育的阶段特殊性有关,也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有关。我们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比较宽,涉及到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几个层面。那么,传统的中文系教学模式或外语教学模式会使学习者在众多课程中把握不住方向,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或对本专业产生置疑。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我们在该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效果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上多进行探索。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二语教师,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语言理性意识和语言教学能力以及教无国界的意识。教育思想直接决定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本科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汉语类综合课程要占一定的比例。1.汉语类综合课程汉语知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4]。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基础专业课外,还应开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参考教师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语用学、汉字学、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话训练课,增强语言课程实践环节。在学习普通语言学概论时,要有意识地把语言的普遍特征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基本特征入手探测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比如说,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要重点强化音义结合的符号,不断累积音义结合的材料,先为其口语表达提供建筑材料。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就需要处理好与异文化打交道的问题。语言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同时要有积极的语言文化传播意识。2.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文化传播课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华文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像中医、少林功夫、国画、书法、中国菜的烹调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应有所了解,最好能对其中的一两项有所专长。这样,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也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课和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课。不仅老师教,有特长的学生更可以成为同班同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来构建学生的文化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汉语的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进行新的语言学习时自然会在文化上产生碰撞,产生焦虑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结合跨文化交际案例向学生传递处理异文化的态度和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软技巧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后,笔者认为,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三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3.二语习得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师应了解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要了解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母语学习与二语学习的异同;要理解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切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要运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就要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兴趣,从外国学生听说读写的心理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教师理念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学习《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汉学在国外的发展》等教师基本素养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1.爱无国界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拿自己对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好恶态度来对待学习者。只要学习者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全身心地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师是国家第一线的外交官,不卑不亢、认真负责的形象本身也是在树立国家良好的形象。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要有爱无国界的意识。2.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变化的、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层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而已有知识和理念势必会不够用或者是跟不上变化,况且二语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中,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即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重合作型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是一个组织者、服务者、促进者、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引导”:引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学习目标,帮助学习者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便利,促进他们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各种交际任务等。在教学中,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树立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更需要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本身具有现代的观念。4.现代教学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根粉笔打天下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现代教学意识和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被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多媒体辅助教学意识。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或录像,用直观生动的口语材料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教学,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点。以上这些意识的树立是累积德行言语的途径,更是实现敦睦天下的条件,是一项渐进的长期的工程,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p#分页标题#e#

第8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 双语教育的政策依据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及文字的自由”,同时也规定“国家的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意见的传达提纲中指出:“推进双语教育,支持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逐步普及学前双语教育,建立健全适合藏区的教材、师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双语教育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双语教育师资基地建设,实施定期轮训制度,提高义务教育师资质量和双语教学能力。”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09]30号)中指出:“建立健全适合藏区的教材、师资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藏汉双语教学体系,依托省内外高校实施‘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双语’教育的力度,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力争在3~5年内,使少数民族师范类毕业生达到汉语等级标准,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能力,使更多合格的‘双语’师资充实到基层一线‘双语’教学岗位。”

二 双语教育的意义

1.实施双语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最佳途径

国际著名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教授和M.西格恩教授在其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中就指出:“就世界范围而言,双语教育对加强各民族相互理解是我们所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国家范围来看,这是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将比不能进行双语教育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国际上实施双语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教育机会的均等和语言交际水平的提高。在广大藏区进行“藏汉双语”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在日常教学中达到“藏汉兼通”的语言能力,提升将来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藏汉双语”教育,加强藏族及区内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理解与认同。

双语教育的成败将决定民族教育的成败,决定着藏族地区办学方向和学校功能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意义、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努力探寻适合藏区实际的藏汉双语教育的路径。

2.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发展双语教育是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交往的需要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应当作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

三 双语教育相关概念

1.双语含义

对“双语”含义的普遍理解为: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

在我国,除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外,同时使用其他国家通用语言交流的现象可称之为“双语”,如汉英双语、汉俄双语等;各民族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交流的现象称为少数民族“双语”,也是平常所理解的 “双语”。

2.双语教育的含义

双语教育是以民族政策为指导,结合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教育的实际,以目前存在的双语现象为条件,使国家族际语(汉语)和民族语有机结合,以双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为教育内容,并以双语教学为主体的民族教育形式。双语教育既包含教育的目的、学制制定、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对象、教师等,也包含教学手段、方法等,还包含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

双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特定的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我国学者称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

3.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中开设民族语文课和汉语文课,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语文和

汉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或者采用其中一种作为主要教学用语,另一种作为辅助教学用语的特殊教学活动。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学校层面,以教学为手段,落实双语教育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

掌握双语的人,也叫“双语人”“双文化的人”或“双语学生”。

四 甘南州“藏汉双语”教育的背景

1.甘肃基础教育“藏汉双语”教育规模总量

甘肃基础教育的双语教育主要为“藏汉双语”教育,而且主要集中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2009年甘南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225所,在校学生46697名,占全州学生总数的33.1%。其中以藏为主类35049名(占双语类学生总数的75.8%),以汉为主类学生11583名(24.2%)。其中小学206所,在校学生32162名(平均每个年级5360名),以藏为主类学生25404名(79%),以汉为主类学生6758名(21%);初中12所,在校学生6433名(平均每级2144名),以藏为主类学生3196名(49.68%),以汉为主类学生3237名(50.32%)。高中学校7所,在校学生8102名(平均每级2700名),以藏为主类学生6449名(79.5%),以汉为主类学生1588名(19.5%)。

2009年天祝县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29所(中学1所,小学26所,两个教学点),在校学生7423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6.8%,主要是以汉为主。其中小学生1025名,初中725名,高中541名。

以上数据说明:以后每年“藏汉双语”类高中毕业生约为2500名,以藏为主的约占80%,

2.双语教育师资

甘南全州有专任藏文教师1579名,藏文教师与以藏为主学生比1∶22.2。其中信息技术双语教师尚无一名专业毕业的教师。

3.双语教育模式

目前双语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1)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玛曲以及夏河等县所采取的一类模式,以藏语教授除汉语言以外的所有文化课,加授汉语文。(2)天祝、卓尼、舟曲、迭部的二类模式,以汉语教授藏语文以外的所有文化课,加授藏语文。

4.甘肃藏区“藏汉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选择“以藏为主”单一模式。

第二,学习双语学生缩减。

第三,双语师资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1)藏语言类专业教师相对过剩;(2)现有的双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3)从具体科目来看,小学汉语文、英语和计算机双语专业教师缺口最大;(4)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实效性不高。很少有针对教师双语语言表达方面的培训;(5)藏语教学网络信息资源缺乏。

五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双语教育的目标

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和要求都表明,两种语言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教育教学中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而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培养的关系。教育承担着多种功能,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文化功能;既有帮助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的功能;既有功利性的目标追求,又有超功利性的目标追求。

关于计算机课程双语的标准,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可以熟练应用1~2种藏文输入法处理计算机信息。

六 小学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的内容选择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跑道,围绕目标设置课程是课程论的基本思想。两种语言的比例问题一直是双语教育争论的焦点。

目前,一定要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特点、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双语水平来设计课程内容和课时比例,不能按师资和学生的语言结构来选择课程内容。总之,课程内容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并且兼顾藏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计算机处理藏文信息的现实需要,本着有机有利的原则,制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七 藏汉双语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及课程资源开发

教材是体现课程目标,实现培养目标和教与学的载体,要体现科学性、时代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双语教材要符合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适用教材的缺乏是大多数双语教育碰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双语教材的类型有用民族文字编写的民族语言教材、民族历史文化教材两种语言转换(翻译)的技能训练教材、用民族文字编写的语文学科以外的各科教材、用汉语编写的符合民族学生学习心理的汉语教材、藏汉双文教材(研究表明比较受喜欢)和公共通识教材等。小学信息技术藏汉双语教材应该是藏汉两种文字对照,通俗易懂,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教材。它既不能像数学物理那么偏重理论,也不像科普读物一样泛泛而谈。总体原则是,重应用、有体系、通俗易懂。

八 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的模式

两种语言授课是对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的,对具体一门课只能用一种语言授课,另一种至多是辅助教学用语,否则就会违背语言思维的规律。藏汉双语教学语言主要为:A型:藏语。B型:藏语为主,汉语为辅。C型:汉语。D型:汉语为主,藏语为辅。从有关研究来看,藏族大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态度喜欢B型或D型居多,喜欢单语教学语言的最低。双语教学的模式较多,现归纳如下:(1)汉语为主的模式;(2)藏语为主的模式;(3)口语辅助的模式;(4)先汉后藏的模式;(5)公共课程的模式;(6)部分课程的模式。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汉为主模式和以藏为主模式两种。以藏为主师资不具备,以汉为主学生学不懂。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九 信息技术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民汉兼通、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热爱民族教育、安心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队伍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乃至整个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合格的双语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能够满足教学的两种语言和文字能力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能够满足教学的学科专业基本素质。这两种基本素质中,缺乏其中一种都会对双语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坚持“自我培养”为主,依托高校完成师资培养任务。

甘肃藏区对藏汉双语人才(师资)的需求特点一是门类多而每类的需求量数量少。这个特点要求双语教育体系包含的专业面要宽,而每个专业的年培养量要少。二是藏区条件艰苦,要大力培养留得住的人才。藏族地区人才开发的重点必须落在培养土生土长的双语人才上。双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最基层的牧民子弟,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要学有所得,有利就业。

藏族中小学信息技术双语教师其实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教师,同时还应该是藏族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甚至是整个藏族地区信息技术普及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第9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语境”由此成为一个关键词。可以看出,语言学家对“语言能力”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关于语言本身的知识”到“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从乔姆斯基“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语句”的语言能力,到海姆斯“能否合适恰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再到“能否在不同的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的演化过程。“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涵盖了人内在的语言能力与外显的语言知识,而且涵盖了实际的、动态的语言运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部分。

第二语言(外语)语言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界

从1970年代起开始对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即中介语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早期中介语理论研究者(如Selinker,Corder等人)提出的语言能力与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基本上都属于那种“同质的”语言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针对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后天的、不完整的语言能力,后者所关注的则是母语使用者先天的、完整的语言能力。只是在“交际能力”的概念提出之后,人们对于语言能力的理解才开始丰富和深刻起来。1980年,卡奈尔(MichaelCanale)和斯维恩(MerrillSwain)对“交际能力”做出了系统的界定和分析。他们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四种不同的成分构成:语法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包含“对于词汇项目和词法、句法、句法语义与音系规则的知识”,与掌握该语言的语符相联系。“话语能力”指的是将句子连接在话语序列中并从中形成意义整体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法能力的补充。语法能力强调句子层面的规则,话语能力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结合反映出来对语言系统本身的使用情况。“社会语言能力”是对语言与话语的社会文化规则的知识,这种能力“要求对语言使用于其间的社会语境(参与者角色、共享信息和互动功能等)有所理解,因为只有在这种充分的语境之中我们才能对某个话语的得体性做出判断”。“策略能力”是“用来弥补这种(由于语言运用变数或者语言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交际失败而使用的言语、非言语交际策略”,亦即隐藏在我们通过“释义、迂回、重复、犹豫、回避、猜测以及语域语体转换”来做出修补,对付知识欠缺,维系交际进行那种能力之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与策略能力更多地与交际的功能方面相联系,是构成人语言交际能力的要素成分,它们的存在甚至先于语法能力的习得[5]。语法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之间综合互动,共同构建起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所有的研究之中,巴赫曼(LyleBachman)的观点最为典型。在他看来,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除了单一的“语言能力”而外,还应当包括语用能力和组织能力。1990年,他用下面的图表来说明这一能力的组织结构[6]: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一同构成“组织能力”,即约束我们使用语言形式(句子和语篇)的所有规则和系统。社会语言能力被分解成两个方面的“语用能力”:语言的功能方面(“言外能力”,即发送与接收意图意义的能力)与社会语言学方面(处理诸如礼貌、正式程度、隐喻、语域和语言与文化结合面的能力)。策略能力单独列出,作为交际语言能力中的一个独立协作因素。“第二语言(外语)语言能力”于是就应当包括三个大块(组织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和五个方面(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的成分要素,其中的策略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与语言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但又特立独行的能力要素。

对外汉语语言能力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有了六十年的历史。前三十年里,我们基本上是把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言语技能的训练作为培养目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交际性原则”的认识日益深刻,对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也有了相当的体认。结构、情境及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与理念应运而生,出现了刘珣编著的《实用汉语课本》和邱质朴编著的《说什么和怎么说?》这样一些吸收了国外功能法特色并产生了明显教学效果和影响的对外汉语教材。“结构+功能+文化”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中。新的世纪带来新的认识。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中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7]。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8]。欧洲理事会在欧盟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R),在其中明确地提出“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语言使用,包括语言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人,或者作为社会人完成的行动。在此过程中,他们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可包含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等几个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构成要素”[9]。该“框架”与加拿大所编制的《加拿大语言标准》(CLB)和美国颁布的《外语学习的目标:为21世纪做准备》与《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一道,对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对外汉语语言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发。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始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围的汉语国际推广,从而步入国际汉语教育的全新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加上国内外的两大推动力,直接促成了国际汉语教学的三大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面向的是“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对其运用汉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五个级别的描述,是衡量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10]。“国际汉语能力”的内涵在此基本上是汉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综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课程目标结构关系图”的形式对(国际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界定,即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策略”四个要素构成[11]。策略能力和文化意识得到了凸显,并分别被细化为情感、学习、交际、资源、跨学科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则“是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五大模块的标准之中包含了“文化与交际”,该标准要求“教师应了解语用学知识,并将有关知识应用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而且“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12]。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渐习得汉语语用方面的能力,倒不失为一个现实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