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精选(九篇)

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管理;战略伙伴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24-02

企业的竞争力要求随着时代变迁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时至今日,竞争力的要求表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上,企业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快速生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而作为采购供应部门在这种瞬息万变的需求环境中担任着保障供应的艰巨任务,使企业从资源约束中得以解脱。因而必须对采购管理投入力度,保这种供应的持续稳定性。

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可能脱离其他企业而独立存在,因而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建立起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资源来参与竞争。供应链管理成为实现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一链条上的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信息和资源共享,为达客户需求发挥各自的能力。这代表着竞争已从企业之间升级到了供应链之间,供应链的出现是集成管理思想的体现。由此可将供应链定义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采购、制造、销售的过程中通过对物流、信息、资金的控制来形成整体功能网络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涉及的不仅仅是所销产品的管理,还包括链条中的合作伙伴间关系管理,根据每个企业的特点和竞争力来进行环节分配和资源整合,实现双赢。对参与企业的意义在于降低了采购成本,缩短周转时间,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利润增长。

2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地位变化

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使得采购管理的理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逐渐上升到供应链管理的层次上。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模式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已经受到了企业的重视,由采购在供应中的决定性地位而使供应链的优化政策从采购开始。采购这项工作是贯穿于生产始终的,所占的成本比重较大,控制好成本就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利润。另外采购产品的耐用程度和消耗量都会影响生产质量,耐用的产品产出量大,自然可以保证利润。如果忽略对采购的管理,不提升采购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那么就使采购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助益白白流失了。

由此可以看出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作用,同时采购管理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的支持。加快供应链的管理改革势必从整体上提高采购的运作效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研究,可以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来对采购现状进行解读,增加采购的策略,使采购在供应链上的战略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策略

3.1 全面采购策略

全面采购策略是从25项次策略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可用3种提炼而出的策略予以说明,分别是:支持供应策略、确保供应策略以及环境变动策略。其中支持供应策略是指在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在供需发生变化时能够通过电话、网络等及时沟通,在产品更新换代的时候邀请供应商参加企业举行的讲座、培训等,使供应商供应的材料能够始终符合企业的水准要求;确保供应策略是指采购工作能够跟上企业对生产物料的需求,并保证这种供应是经济有效的,影响供应策略的因素包括议价方法的改变和供需状态的改变,要求采购者必须具备及时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环境变动策略中涉及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法律及企业利益等,采购工作要应对这些变化就必须具有预见能力,感知到环境因素会对工作产生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规避。

3.2 分层采购策略

分层采购战略的提出者是知名学者史培曼,这种战略的观点是企业内不同阶层会对采购有不同的任务。从公司的管理阶层出发,他们追求的是市场竞争力,这就对采购者的议价能力提出要求。提高了议价水平,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事业部阶层关注的则是特定事业的竞争力,他们的工作着力于进行供应商及产品价值分析,对各部门进行协调,采用系统策略来予以监管。再深入到部门阶层,就是绩效策略在发挥作用,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把握采购资源,控制采购费用,使采购满足单位的需求。

3.3 竞争导向策略

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的对抗会催生三种结果:采购者居主导、供应商居主导、两者势均力敌。由此发展出的三种竞争策略分别是:压榨策略、多角化策略和平衡策略。压榨策略是当供过于求时,供应商受到压力而不得不接受降价的现实,从而使得采购企业获取较大利润,但采购者不能凭借这种优势对供应商过度压榨,以免破坏长期供应关系;多角化策略是供应商实施的一种防御性的策略,凭借优势抬高供应价格,采购者就要做好信息收集,进行市场研究,找到价格更加合理的供应商或是替代材料;平衡策略是当两者力量持衡时,供需双方采用中庸的方式进行过度,协商价格和存货量,保证材料的持续供给。

4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实施方法

4.1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企业的物料需求较大,很多供应商都希望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对于企业来说,确定好关键材料后就要进行最适宜供应商的选择。企业可以将所有部门都调动起来,成立一个小组,涉及采购、研发、生产、质检等多个方面。此联合小组要将供应商的成本控制、生产运作、技术开发等信息都集中起来,依靠这些信息对供应商做出评价,看供应商是否符合企业制定的合作标准。假如供应商的各方面条件可以达到标准要求,那么就要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他们的长期合作意向进一步确定,从而确定好合作关系,保证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和高质量。

4.2 加强对采购物料的分类管理

长期合作关系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物料供应,因为企业在生产中用到的材料以千万计,如果每一种都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会消耗很多精力与时间。因而企业可以对物料进行分类,根据类别来确定是否需要建立合作关系。分类时要考虑材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供应市场是否存在风险,材料是否容易获得,材料来源是否可靠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力量对比等,以这些因素为依据进行材料分类,从而确定与哪些材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

4.3 培养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要将目光放长远,与优秀的材料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当然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高层的支持,并要建立在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供需双方要在良好沟通之下对自身进行结构改进和文化塑造,以适应对方的要求,减少合作的障碍。在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时候,必须分析对方的期望和需求,给出好的合作态度,并采取信息共享,利润共存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的把握,只有每个部分都健康持续地运行才能带来企业总体利润的增长。采购管理凭借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且加强采购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作为企业要扩展视野,广开言路,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静宇,李冰漪.流程、人和技术优化的艺术——业内人士谈供应链[J].中国储运,2011(8).

[2]胡斌,柴旻.“夯实施工企业‘十二五’发展之基”系列之八——怎样赢在供应链[J].施工企业管理,2011(19).

[3]张东梅.供应链环境下零售企业采购模式的优化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6).

[4]李志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要点与运行思考[A].第四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4).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于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基于纸张、传真的供应链难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目前虽然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MRPII、ERP、CRM、SCM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在线的电子联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形成了一些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不能充分支持和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势和系统特征。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e-SCM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当前,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结合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有一些杂志和学术会议设立了相关的专题。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如ERP与CRM的集成,接口与标准、EDI的战略应用及其对伙伴商务关系、权力平衡等的影响、电子商务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等,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e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已相当广泛。许多大公司已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如Cisco,Dell,GM, Ford等公司;另有一些公司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如i2,Manugistics, Agile Software等。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缺乏实用性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取得实效的主要障碍。从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用研究来看,介绍性内容多,电子商务局部应用研究多,如电子商务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等。而在电子商务中结合先进的管理模式,系统探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分析电子商务战略应用的关键切入点上,结合汽车行业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也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般建立在私有专用网络上,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自己的供应链建设,并且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而电子商务使供应链可以共享全球化网络,使中小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全球化供应链中。

从通讯的角度看,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使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变得切实可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可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区分为两大类:(1)区域性因素:包含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需求/分销三要素。(2)流动性因素: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基本六元素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见图2。

借助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矩阵的角度,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系统地认识和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切入点,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战略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工业按照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其行业的体系结构具有一个基本模式,即汽车工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该结构如图3所示。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汽车工业市场的全球化与制造的全球化,包括原有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技术转移、全球化的生产加工和材料采购、世界范围的分销渠道,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直接并强烈地驱动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注重客户对产品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范围,将客户、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等的相关资源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公司的扩展供应链,即全球网络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同步的控制,从而保证“增值”的实现。分散的、单一企业的MRPⅡ/ERP系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如上需求,成为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如图4)。此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汽车制造商为了实现全球的广域网络采购(iProcurement),要分离许多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厂,使它们成为供应商,从而减少低利润的企业,精简公司的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汽车部件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将组成一个有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几乎不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将供应商送来的汽车部件进行最后组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福特已经走在其他汽车公司的前面。通用汽车公司也有所动作,它已经将庞大的德尔福(Delphi)汽车部件生产系统公司分拆出去。

2.当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保密,认证体系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量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汽车制造商的CRM系统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已形成的“定制批量”定单触发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拉动其“批量生产”。CRM对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市场活动、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

3.原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汽车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信息流为:上游供应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汽车制造商的iProcurement,汽车制造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定位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即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仍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分销商和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Internet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与CRM集成一体化运行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5.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它无情打击低效率和浪费,自动攻击不合理的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网络经济中不存中间人和中间人的抽成(disintermediation)情况,中间人就是一种低效率,网络将使他们绝迹。现有汽车分销商所扮演的就是中间人角色,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分销商经销渠道逐步萎缩,其汽车销售功能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替代,信息收集、反馈、和处理由汽车制造商的CRM完成,物流配送功能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上述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水平下,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追求实现理想模式,而要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展开。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58-02

采购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波特在其价值链中指出了采购环节的战略重要性,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开端,是供应链中“上游控制”的主导力量。如果忽视了采购管理工作,轻则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重则使企业生产经营中断,甚至影响企业的走向和命运。因此,研究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策略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思想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和销售计划,在确保适当品质的条件下,从适当的供应商处,在适当的时期,以适当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1}。采购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需求管理、供应商与资源市场管理、采购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内容。传统的采购管理目标是以最优惠的条件得到事先预定的物品。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围绕着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采购需求管理、供应商与资源市场管理、采购业务流程管理进行系统优化和各个环节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供应链管理是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物流或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交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使松散联接着的独立企业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系统,其目标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成本、增加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者作为供应商。质量、交货期等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进行控制。总结起来其主要表现为:

1.供应商选择的不对称信息博弈过程。在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采购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几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果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而供应商之间为争取订单也在和其他的供应商竞争中隐瞒自己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

2.事后控制是采购方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采购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

3.供需关系是临时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增加了风险。

4.应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由于价值目标取向不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供需双方不能及时对已有的订货数量作出变更。因此采购方在客户需求减少时出现库存增加;客户需求增加时出现断货现象。供需双方对用户需求的响应不能同步进行,导致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缓。

三、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比较被动,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生产制造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订单产生制造订单,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对产品的质量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在供应链模式下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合作,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精细化生产、零库存生产的要求。其思想是在生产控制中采用基于订单流的准时化生产模式,使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流程朝着精细化生产努力,实现生产过程的“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期、零故障、零(无)纸文书、零废料、零事故、零人力资源浪费”管理。

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第一是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级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级节点企业都独立地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二是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第三是降低采购成本问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第四是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四、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策略

经济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节流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国际采购专家阿尔佰特丁・盖瑟尔在《采购与利润》一书中说道:“采购者应对生产总成本的一半负责。”采购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环节,在供应链模式下加强采购管理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企业的内部结构、流程、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此,在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应采取以下采购管理策略。

1.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JIT采购。经过严格评审的供应商作为企业外部的战略资源,可以有效地参与企业内部流程运作,并在商务条款、采购提前期、紧急采购、质量控制与保证方面与企业达成长期的协议,提高企业的柔性,使企业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采购流程是以客户需求订单驱动进行的,通过JIT采购,使采购流程得以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并有效降低采购流程的运作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流通速度。企业借助互联网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全面改造传统的采购模式,从需求计划、平衡利库、采购计划、合同管理、到货登记、物资验收、物资领用、统计分析等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把发生在工厂外部的业务环节,纳入到企业内部来进行监督控制,建立起一套决策透明、监督到位、责任明确、奖惩严明、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采购流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价值。

3.加强企业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在企业改善采购供应链管理、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跨职能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加快采购流程中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速度,减少部门间反复解释沟通和扯皮抱怨的情况。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对供应商实行质量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完善企业采购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采购管理也存在着“短板”现象,即企业采购业务流程执行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是由最差的环节所决定的,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必须对采购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在采购绩效评价方面,企业通过制定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的绩效评估,约束供应商采用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流程来运作,激励其进行持续的目标改进。

注释:

{1}蔡改成等著.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马士林,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湘潭 411201)

摘要: 正向链式传导模式的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供应链风险传导模式,它具有单向性、隐蔽性、成长性三个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正向链式传导模式的供应链风险传导机理,然后分析了它的来源,并以发生概率和影响性对它们进行了预测和分类,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关键词 : 供应链风险;正向链式;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59-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c0110)”,项目编号:B41231。

作者简介:柳卓超(1978-),男,湖南浏阳人,讲师,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从事市场营销、零售管理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0 引言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取得优势,必须保证的自身的供应链顺利运作。供应链网络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损俱损的关系,一旦供应链网络上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其它的企业,甚至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导致其瘫痪和破裂。而供应链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则构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在所有的供应链风险中,正向链式传导模式的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风险。

1 正向链式传导模式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含义、传导机理与特征

1.1 正向链式传导模式下的供应链风险含义 正向链式传导模式下的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风险由最初企业节点沿着固定方向向消费者传递,即风险由某一个或多个节点发出,通过风险助推剂将风险逐渐向核心板块、下一个节点进行传递并最终轮到消费者,一旦风险被扩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则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崩溃,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1.2 传导机理及其特征 传导机理即风险发出者(风险发出者是风险传导的基本动力,影响风险控制难易程度和风险损失大小)通过风险助推剂(风险的推动力或阻力)的加速作用下依附于某一风险传导载体(主要表现为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传递给风险接收者(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示,风险最初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封闭空间,企业1的风险在风险助推剂的推动下依附于风险载体并在一定的时间里传递给企业2。由于风险的传递方向和助推剂的不同,风险接收者面临的风险也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可以推出该模式的主要特征:①方向性,风险传递方向单一,风险由上游逐渐向下游传递;潜伏期长,短期很难看到风险的危害性;②成长性,风险分阶段依次传递,风险逐渐增强,由于风险扩散使风险存在空间扩大,一旦转为危机,危害面更广;③隐蔽性,风险刚开始时不易被察觉,当变得清晰时风险已经传到了整条供应链,难以避免。[1]

2 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从本质上讲,来源于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从供应链各环节的角度分析,包括供应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企业内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供应链风险的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供应链外部风险(如表1所示)、供应链内部风险(如表2所示)。

根据正向链式供应链风险的传导特征,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合作企业,即战略风险、伙伴关系风险、信息风险、供应风险、企业文化风险。

3 风险预测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力,可以把战略风险、伙伴关系风险、信息风险、供应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分为四种类型(如图2所示)。图中E0和P0分别为影响性与发生概率均衡点。风险Ⅰ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企业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发生概率和影响力;对风险Ⅱ和风险Ⅲ应进行监测,密切注意它的发展趋势;风险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

4 风险控制

根据源头控制的思想,正向链式传导模式的供应链风险控制应从战略风险、伙伴关系风险、信息风险、供应风险、企业文化风险五个方面来实施。

4.1 公司战略与供应链战略匹配 公司战略是以市场的角度出发的,其目的是给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赢利。供应链战略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定物料的获取和运输。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应保证公司战略与供应链战略匹配,确保公司的供应链能力可以支持其满足目标顾客群的需求。由于供应链反应能力的高低和潜在需求不确定性一致,所以随着潜在需求不确定性的增高,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也会增强,进而实现战略匹配。

4.2 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共享 过去由于信息技术的限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性很慢,客观上限制了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在供应链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有数据显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越公开,企业掌握的信息越多,供应链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就大。[2]

4.3 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无数事例证明,团队合作比单打独斗更容易成功,在供应链的发展中亦是如此,供应链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各供应链企业之间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此可有效降低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①提高顾满意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成员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可以更加及时、高效、准确地发现与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最终实现顾客忠诚。②提高产品质量。质量始终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一个“共同体”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共同努力,不仅减低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产品质量。③降低成本与风险。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通过采取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产业结构,可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大量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但是风险被平分给了各个企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3]

4.4 供应链文化整合 供应链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如果运用得当,可有效提升各供应链企业的凝聚力,减少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摩擦,增加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默契,实现各供应链企业的团结协作,因此实行供应链文化整合是必要的。供应链文化整合要特别注意一下两点:①加强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供应链节点企业应主动地进行企业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相互之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企业员工对不同文化的反应与适应能力;②尊重文化差异。允许不同企业在共同的大背景下,个体企业文化保持鲜明的特点与活力,对共同文化的认同与个体文化的尊重尽量兼顾。文化差异与文化宽容是供应链保持开放性与活力的必要条件。[4]

4.5 单一供应商与多源供应商选择相结合 单一供应商的可以减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但供应风险相对较高,而多源供应商则正好相反。因此,为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保证一定的供应绩效,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实行单一供应商与多源供应商选择相结合。对于那些订单数量少,供应商产品独特、无替代性,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情况下选择单一的供应商;而在那些能够引入竞争,降低成本,保证供货等情况下选择多源供应商,从而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降低供应链风险。

5 结束语

正向链式传导模式的供应链风险由于其传导方向的单一性,其风险源比较清晰而且主要来源于上游供应商。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从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及风险的控制都是围绕风险源来进行的。从2000年惠普公司由于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闪存来满足打印机生产的需求以及2008年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些供应链风险事件来看,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这些供应链风险是比较适用的。

参考文献:

[1]杨冀琴,漆晓宇.提高供应链运营水平 实现供应链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匹配[J].中国市场,2007.

[2]布林德利 著,刘秉镰 等译.供应链风险[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0:134.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利丰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流程,包括上述的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和信息流程,均有效地操作。”利丰研究中心在《供应链管理:利丰集团的实践经验》中指出:“从各种不同的论述和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1)供应链由客户(或消费者)需求开始,贯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中间或经过运输和仓储,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2)供应链的参与者包括企业和企业内的部门单位,供应链是这些单位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企业之间要密切企业内部的合作。(3)供应链的业务过程和操作,可以从工作流程(有研究称为商流,work flow)、实物流程(physical flow)、信息流程(information flow)和资金流程(funds flow)四个方面分析。供应链的信息流程带动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决定实物流程,实物流程反馈为资金流程。”这段话反映了利丰对供应链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纳入它们的战略议程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全球范围而言,香港的利丰集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对利丰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做了多个商业案例分析,《哈佛商业评论》称利丰的供应链管理为“香港风格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快捷、全球化和创业精神”。利丰贸易有限公司总裁乐裕民表示:在这个世界中,各采购国之间将没有边界,而利丰拥有在一个“平的世界”中管理供应链的独特模式。“在美国任何一家商城里,都会有30%~40%的商家是利丰的客户。消费者们基本不会注意到我们公司,但在各类服装以及家庭用品背后,却是我们在提供服务。”“供应链的演变与发展造就了现在的利丰模式。”正是依靠这种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利丰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确、更灵活,同时更低成本地为客户提品,并将来自供应链上的收益最大化。以笔者的观察,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积极拓展全球性的采购经销网络,对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的紧密合作,以争取“零售价里的软三元”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利丰管理层极为重视“零售价里的软三元”(The Soft $3):即一件商品在美国的零售价是4美元,其生产成本仅为1美元,要再减已经非常困难,但另外3美元则是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批发零售、信息和管理等,在这方面企业有很多机会节省获利。传统的市场智慧,是研究如何把这价值4美元的产品卖得更多,卖价更高。但最好的办法是向供应链上的3美元增值入手。只要售价不变,来自供应链上的收益,就可直接增加经济溢利,这就是冯氏兄弟(利丰集团掌门人)的经济哲学。因此,利丰积极拓展全球性的采购经销网络,通过不断改善供应链管理赚取这“软三元”。

1992年上市后,利丰贸易除积极在世界各地开设办事处外,同时相继展开一连串的横向收购,包括收购英之杰采购服务、太古贸易和金巴莉、Colby、Janco,等等。经过多年努力,利丰贸易的采购网络已扩展到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超过80家办事处。一个庞大的、运作有效的全球性采购网络,有利于利丰各产品小组为特定的客户制定最优化的产品供应链,以最低成本向顾客提供最快捷的优质服务。

为了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供应链,利丰非常重视供应链各节点上企业的紧密合作。利丰通过其庞大的全球采购网络,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商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建立了互信关系,利丰能为其网络中的生产商带来一定数量、价格合理的订单,生产商也愿意在预订产能、快速生产和各种生产细节上与利丰配合,并提供最高的生产弹性,以便利丰能为客户度身订造最优化的供应链。利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就是强调各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优化组合。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种行业和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十分困难,因此它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这样才能在供应链上取得一个位置。企业具有在核心业务上出色的竞争能力是伙伴们愿意合作的前提。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在供应链上扮演一个专门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这样,其他企业才无法轻易取而代之。同时,企业应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模式交给其他更专业的企业,使整条供应链发挥更大的效果。如果企业缺乏或者不理解自己的核心业务,或把资源分散到没有优势的业务上面,将难以在供应链上明确定位,亦会缺乏资源来不断强化其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其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便容易被其他企业取代。企业的核心业务由多项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不断维护和强化,以保持与竞争对手的距离。跨国界生产体现了各个企业依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分工的情况:将供应链分拆,让每个企业集中于其专长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或生产工序,通过有效率的运输,使生产活动得以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配置,联结成为一条有竞争力的供应链。

建立从采购、经销到零售的一条完整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架构,重视并不断强化各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丰的供应链管理从采购贸易扩大到零售环节,90年代收购英之杰在亚太区的市场推广及相关业务后,进一步扩大到经销领域,从而形成从采购、经销到零售的整条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管理中,利丰集团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利丰有限公司、利和经销集团以及包括利亚零售在内的利丰零售,分别处于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并以其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

处于供应链上游段落的上市公司―利丰贸易,主要业务是从中国内地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采购货品(主要是成衣和各种硬产品,如玩具),销售给欧美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客户。长期以来,利丰贸易一直专注其核心业务―贸易采购,包括接单、选择生产商和供货商、根据顾客(消费者/客户)需求设计和开发产品、制定生产计划、采购原材料、监控生产和保证质量等,而把非核心业务的生产、实际运输都外包给有能力的工厂和货运(见图1)。作为供应链上游段落和组织专家,利丰贸易凭借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客户服务、采购网络和管理能力),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商和供货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一条高度专业化、具经济效益的供应链,为客户提供最具成本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处于供应链中游段落的利和经销,主要专注于经销和批发业务,包括市场推广、品牌、品类管理、物流服务、销售渠道的拓展和管理等。与利丰贸易外国客户采购不同,利和经销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经销商,是品牌厂家与零售商的中间桥梁,主要负责推广生产商或品牌持有商(供货商)的产品,包括食品、家居用品及医疗药品等,其销售市场主要是亚太地区,客户遍及区域内的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小市场、家庭式商店、医院、诊所、药房、传统药店及牙科诊所等。在这段供应链里,利和经销的角色有三个不同的层次:销售、完整的市场服务(包括销售、进出口、处理订单、存货管理)、整段供应链的管理(从生产、采购到销售一条龙),可根据供货商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见图2)。

为了更好地提供这些服务,利和经销一直致力于其销售网络的拓展,为产品打开销售渠道。

处于供应链下游段落的利丰零售,旗下拥有利亚零售和利邦两家上市公司,主要经营三个连锁店集团――OK连锁便利店、利邦连锁服装店和玩具“反”斗城,其核心业务是紧贴消费市场,针对目标顾客的需要提品和服务,建立零售店的品牌形象,改善对顾客的销售服务,优化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和信息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提高效率。在这段供应链里,零售店以顾客为中心,针对顾客的需要提品和服务;同时,与供货商紧密合作,在各个流程相互配合,以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并降低成本,为整条供应链创造效益(见图3)。例如,OK便利店与供货商伙伴合作,通过网络将信息系统互相连通,共享信息,使供货商可以准确把握一线的销售情况,为生产和配送作出部署,提高补货速度,加快货品流转。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动式(牵引式)供应链运作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增值服务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不同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一种称为“推动式”(push),一种称为“拉动式”(pull)。“推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制造商为核心,制造商向供货商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产品生产出来后从分销商逐级推向用户。在这种运作模式中,分销商和零售商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各个企业之间集成度较低,通常采取提高安全库存量的方法来应付市场需求的变动。而“拉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其原动力产生于最终用户,由用户的需求拉动上游的生产行为,进而拉动整条供应链。在这种运作模式中,供应链的集成度高,信息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能够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利丰的供应链管理属于拉动式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利丰的客户主要是欧美市场的零售商,这些客户非常了解欧美消费市场的需求,知道如何销售产品和服务顾客,但他们也知道自行管理生产事宜并不合算,于是委托利丰,要求利丰帮助他们选择生产商和供货商,设计整个生产计划及流程,代为监督质量和生产时间,处理各种各样的琐碎事项,直至产品装运出口。利丰的供应链管理强调了真正的客户导向,它将客户分为大客户和中小客户,大客户由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提供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小客户也由专门的人员全程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利丰根据顾客的需求,从采购服务逐步发展起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并扮演简单商、增值商、贸易供货商、虚拟生产商等多种角色(见图3)。

(1)简单商。作为简单采购商,利丰会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选择合适的供货商,为客户提供设计、执行各项采购计划,但具体的合约则由客户和供货商直接签署,利丰从中收取佣金。

(2)增值商。作为增值商和贸易供货商,利丰除仍为客户执行采购和生产计划外,还会为客户提供一系列附加值服务,这些服务包括: 从事各项市场调查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主要市场潮流信息; 研究与开发原材料(布料、花边和其他服装配件等),为客户搜集最新的原材料信息; 根据市场最新的潮流趋势,设计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根据客户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和不同地区的供应能力进行配对,与客户共同选择最佳的采购国家与地区,执行无疆界的生产,实现产品全球化的增值; 监控采购、航运和配置原材料与配件到各个工厂; 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援助,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各个生产环节都能遵循客户的生产要求; 务求做到快速反应的生产,不单监控主要生产原料的供应,而且策略性地管理库存和适时适量地补充库存; 计划组装运输和航运送货服务;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及寻找新的供货商的环节中,并为境外买家客户度身设计网页。

(3)直接的贸易供货商和虚拟生产商。作为贸易供货商,利丰会与客户直接签约,为客户提供最终的产品,使客户无需自己与供货商打交道。在这一模式下,利丰收取的不是佣金而是产品的利润。贸易供货商的典型就是利丰旗下的金巴莉和莱特贸易公司所推行的虚拟生产模式。

拉动式系统要求快速的响应,否则消费者需求得不到实时的满足,或者消费者需求发生改变,生产的产品就变成过时的库存。因此,拉动式系统需要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率机制快速传递需求信息,并将信息快速反馈到生产和配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安达信咨询公司曾这样描述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企业传统上根据客户所在的产业、产品和流通渠道,把客户分成不同的客户群,对同一客户群内的客户提供同样的一种服务水平。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则根据客户的服务需求进行分类,并为每一群体提供度身定做的服务。”

利用流程管理和信息系统去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流程管理,包括工作流程(商流)、实物流程、资金流程和信息流程的管理,是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和信息流程的综合,并将这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其中,工作流程是主体,但需要实物、资金、信息等流程的密切配合。流程管理的水平,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最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和最优质服务的问题,关系到公司能否最大限度地赚取“软三元”的问题。因此,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极为重视流程管理的设计、执行、检讨和不断改善。以利丰零售旗下的OK便利店为例,1998年,面对香港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环境,该集团重整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行政总裁杨立彬的带领下,OK便利店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目标顾客需求重新设计店铺形象,确定销售商品组合,并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在物流配送系统管理方面,公司投资2 000万港元建立综合供应链网络,形成快捷、低成本的供货商直接配送系统和仓库配送系统。在信息流程管理方面,OK便利店先后建立综合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仓库管理系统(WMS)和电子销售点管理系统(e-POS),为公司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以改善销售计划。通过改善流程管理和信息系统去优化供应链的运作,OK便利点的营运开支占销售百分比,从1998年的26%下降到2000年的21%,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实物流程包括整个运输过程、仓库管理、包装分配等处理交付接收的流程,其优化目标就是运用现代信息系统缩短供应的前置时间,减少库存和积压产品,增强货物运输的准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成本的竞争力。为实现实物流程的优化,利和经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建设了支持业务的软硬件,包括先进的物流中心网络(如2001年开始运作的新加坡自动化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和管理知识,并向客户提供包括包装、上卷标、组合销售包等多种增值服务,形成了其在亚太区物流运输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流程是沟通的过程,亦是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信息流程除了协助整个流程的操作,也能让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随时随地掌握每个订单的实际情况。虽然客户和订单千变万化,但是程序一致。有效率的流程设计,使企业从上而下达到一体化的管理。利丰集团旗下各公司都非常重视收集、处理和利用市场信息。除统计销售数据外,市场人员在销售的同时还直接到销售点现场采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协调和组织专家,利丰拥有一套完整的IT系统,利用统一的IT信息系统,进行订单的输入、交货和收款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处理订单,确保一致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利丰虽然不是技术型企业,但却被《连线》(Wired)杂志列入世界前40名IT公司。正如利丰贸易总裁乐裕民所指出:“利丰利用IT技术进行大规模的业务经营,如果没有IT技术,我们肯定无法达到现在的规模”,“世界各地的办事处全部通过一个计算器系统相互联接,我们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精益;供应链;生产平准化;JIT采购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企业的概念,它是指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趋势愈加明显,供应链成员彼此之间各自为政的传统管理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首先,整条供应链职能部门因重复配置、等待虚耗而造成巨大的产能浪费。其次,下游消费者需求的信息无法快速准确的向上游传达,上游的供应商和制造商跟不上市场的节奏。另外,由于供应链各节点采取高库存的模式,资金被积压,成本虚增。这些影响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的因素,无疑会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最终被淘汰的,将会是整条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因此,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21世纪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站在整个供应链全局的供应链管理概念就这样呼之欲出。而丰田公司的精益模式的成功实践,一直都是供应链管理取之不尽的经验宝库。所谓“精益(Lean)”,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本文旨在参考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管理模式这一成功经验,详细讨论供应链管理的一些具体实施步骤。

一、精益化生产——生产平准化与生产同步化

(一)生产平准化的意义

生产平准化是与传统管理的大量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概念,即将长远的产量计划平均划分为短期的产量计划,从而减少流水线的生产批量,缩短生产周期。传统的生产方式,通常都预先设定一个过长的产量计划,在一次性采购全部加工材料后,各车间依次作业。这种生产方式有许多缺点:(1)生产周期过长,造成资金积压,资金流通周期过长。(2)生产计划排程不合理。由于各车间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不同工序无法同步执行,各车间的作业充实度不均,造成忙闲不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3)半制品堆积如山,占用大量库存。(4)由于库存堆积,半成品往往互相磕碰,破坏巳加工产品的质量。(5)当产生质量问题时,不良品或废品也必然成批出现,造成相当大的损失。通过减少流水线的生产批量,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时间,降低库存量,释放流动资金,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

在各项为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中,至关重要的,当属降低库存拥有量了。拥有大库存,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第一,企业必须为拥有库存而支付修建仓库的高额资金,还必须雇佣工人管理仓库,而与此同时,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得不为此付出过高的机会成本,丧失了改进工艺、给予股东分红、开发新产品的机会;第二,大量的库存产生了占用资金的利息、保管费、保险费、库存品的价值衰减等成本。不仅如此,一旦企业开发新产品,将面临库存品报废的风险。据统计,库存拥有成本通常超过库存总价值的25%,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占有率,无疑能够极大的减少供应链的成本。而追求零库存,正是丰田模式精益管理的显著特征。

(二)生产同步化

为了实现平准化的生产,缩短生产周期,除了减少生产批量,设立少量成品的缓冲库存来应对市场需求波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分工协作,从全局考虑,去除不必要的重复环节,实现各环节从依次作业、虚耗等待到各环节的生产同步化。对于无法直接进行同步化集结的环节集和环节集,我们可以采取后拉式看板系统来串联。所谓后拉式看板系统,是指在无法直接同步化集结的环节集与环节集之间设立半成品缓冲库存,下游环节集将生产需求信息(包括需求的时间、零部部件样式、数量等)写在看板上,上游环节集按看板信息生产,最后搬运工人将半成品从上游库存搬运至下游。与传统的前端生产者主导生产数量,预先制造入库、形成库存的做法不同,这种以后端需求为依据,按“逆向模式”设定的生产供应链能够根据顾客实际需求的数量及时生产(JIT生产),让车间的半成品的库存量降低到最小,同时也杜绝了多余生产造成的浪费。

(三)实施生产计划平准化的难点

上世纪50年代,丰田公司的生产计划平准化释放出了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实现了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提高自身企业的生产率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那么其他企业,特别是一些产品线过宽或者过深的企业,在推行平准化生产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对于那些产品品种过多的企业,我们可以由点而线、由线而面、一点一点逐渐放大。具体的来说,就是先针对利润大或者销售量贡献突出的产品进行平准化,在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之后,逐步推广到其他产品生产的流水线,最后合并各条流水线,进行混流的生产。另外,实现平准化生产还必须排除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干扰因素。

二、精益化采购——JTT采购与空搬运

(一)JIT采购

丰田企业在推行平准化生产的同时,还逐步将上游供应商、一级配套厂、二级配套厂整合进来,形成有机的供应链,以配合自己的平准化生产。上游企业常常因为下游的需求波动过大,难以合理配置其资源、设备、人员。而生产商通过自身生产计划的平准化,订单需求得以稳定。供应商只需采取隔离的策略,按照生产商需求的订单,为生产商单独提供一条专用流水线作业,并在生产商指定的时间,将指定的产品按指定的数量和质量送到指定的地点,这就是JIT采购。它不仅为生产商的平准化生产提供保障,供应商的这条流水线的管理也得以简化,资源也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可谓双赢。

JIT采购的优点,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生产商和供应商各自的有利影响外,最重要的是,能够清除供应商和生产之间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采购的看板系统,从而降低双方的成本。(1)由于在JIT采购中,一般供应方都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做出了质量保证,因此,可以做到“免检上线,越库操作,一步到位”,即生产商无需再对产品的质量实施检验,不再需要设立仓库和人员,也不再需要重复搬运,而是直接投入生产,既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同时也节省了库存等一系列成本。(2)由于生产商的平准化生产,生产批量少,采购批量也相应的减少,采购频率却增加了几倍,为了解决运输频率增加带来的运输费用上升问题,供应商通常是围绕生产商而建,从而保证了运费的节约。(3)由于采用了TQC全面质量控制系统,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可以有效避免因不良品向后流窜带来的“一人错误百人忙”的后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整个供应链的全局来看,前面环节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任何一个小零件的质量不过关,都可能导致最终成品的质量不过关,最终带来的整批整批产品全面回召返工的灾难。

(二)空搬运

在供应链的环节,可能出现很多搬运需要空箱子回收利用的情况。直接搬运空箱子自然降低了运输的效率,本田公司采用叠箱减容的方式,多采用可折叠的包装箱,从而减少搬运空间,提高运输效率。同样,必须回收重复利用的货架也适宜采用可快速组装折叠式。

三、精益化销售——为销售而设计与差异化延迟

(一)为销售而设计

当我们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视野去观察,不断地往前追溯,就会发现,设计部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源流部门,是决定精益企业命运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从设计环节就开始应用精益思想消除浪费环节,能够在相对可控的前提下避免浪费的发生。设计部门,应该充分的为整个精益系统的实践而进行设计,简单的说,也就是懂得为采购而设计,懂得为制造而设计,懂得为品保检验而设计,要懂得为销售渠道而设计,甚至,为将来的整个维修系统的需要而设计。而其中首当其冲应该为销售渠道而设计。

1.精确获取客户的潜在需求,避免产品滞销风险

如果企业设计出一款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就武断地直接投入市场,企业势必将会陷入无比被动的境地。因为企业往往无法在短时期内改头换面、设计出新的产品填补市场空缺。因此企业应该提前验证市场的需求,尽早的消除所有设计的缺陷。如今国内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事前审核、事前验证的能力,有些企业设计的产品只是设计师本人,或者产品的总负责人个人主观感觉不错。有些企业则召集销售商举办一个订货会,让他们按各自的判断挑选中意的、可能具备潜力的款式,然后以现金买断,各安其道,产品滞销的风险从此就被转嫁给了经销商。接着企业开始大量生产,盲目投放市场,听天由命。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大比例的死款,造成经销商库存积压不堪,纷纷倒闭,于是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增补新的经销商合作,经销商的阵亡前仆后继。

那么如何提前验证呢?可以派设计师本人在某些地区带着自己的产品试营销,观察顾客对自己设计的可接受程度,然后按照消费者的态度来精简设计。比如服装行业,顾客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目光驻留、触摸、试穿、购买四个级别。(1)顾客连看也不看一眼,那么这款设计上市后的死款率必然很高。(2)顾客只是看看,而不触摸,通常表明顾客对这款设计的颜色有所喜好,而不喜欢款式类型。(3)顾客触摸后不试穿,这代表顾客对面料有疑问。(4)顾客试穿却不购买,可能的原因有:价格太贵;设计与自身身材不符;难以搭配其他衣服。在经过了这个试营销阶段之后,设计师就可以有的放矢了。那些零目光驻留率的设计,基本可以直接放弃,而对于顾客仅仅大致看看的衣服,设计师则可以对其颜色加以利用,然后与顾客欢迎的面料款式整合起来,研发新的设计,那么新设计就可以大大的提高顾客的接受程度。

2.缩短设计研发时间,快速投放市场

设计周期越短,代表企业将市场当下的需求转化成企业供应的产品的反应速度越快。这项能力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因为产品的设计过时淘汰而滞销的风险,通过快速向市场推出顾客偏好度高的新产品来减少竞争性的销售损失,此外尽快将物流转化为资金流,也能提升企业的边际效益。

(二)差异化延迟的策略

所谓差异化是通用性的材料丧失其通用性(代用的弹性),转化为只能用作特殊用途的过程。而差异化延迟则是指尽量延迟制造时间,延长通用性原料代用性价值的时间。差异化延迟有以下意义:

1.规避产品滞销

由于消费者终端的需求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产品过早的生产出来,却不是消费者需要的,此时再想改变成其他的样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提高供应链对于需求满足的程度,供应链需要根据终端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做出反应。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延迟差异化的时间,当真的需求产生的时候才进行差异化,从而抵御产品滞销的风险。

2.减少通用性材料的安全库存量

如果过早的用尽通用性材料生产某一类或某几类特殊产品,那么,为了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又需要采购更多的通用性材料。所以,过早的差异化必然需要以大的通用性材料的安全库存前提。而延迟差异化则能够降低通用性材料的库存量。

3.减少被差异化的产品库存量以及库存时间

被差异化的产品种类琳琅满目,就拿油漆为例,混合后的油漆按颜色分,种类几乎是无限的,如果将每一种颜色预先调好一定数量,总量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库存负担。而假如采用差异化延迟,仅仅准备少量原色的库存,然后向顾客提供丰富的色卡样式作出选择,根据顾客的需求及时调配,则能省去大量的成品库存。

四、总结

企业在导入及应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精益思想的内涵,站在供应链全局的战略高度,在生产活动中推广平准化,实现同步化生产,在采购活动中采用JIT采购模式,动用空搬运的方法,在销售活动中注重精益化的设计,运用差异化延迟的策略,就能在相对可控的前提下避免浪费的发生,显著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从容应对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光明.供应链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质量管理

1 质量的涵义

在制造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制造企业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增值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中产生严峻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能够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是克劳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而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丧失。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丈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2 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从企业内部看,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也包括对产品的设想、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商、合作伙伴、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协调一致地开展。

所谓“质量链”管理体系,就是核心企业和各个供应商共同面对顾客服务,在统一标准和平台上保证质量。质量链管理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封闭界限,分析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

3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运营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畴内。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质量由odm/oem/ems厂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证;运输及销售过程的质量分别由运输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保证;而售后服务质量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

4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实施质量链管理的基础架构如下:(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分析管理机制、质量链消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形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消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系统中的顺畅、快速、连续、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消息流、设想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

5 “质量链”管理方案的实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与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质量链”管理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统的、按部就班的方法与工具。这种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找到形成产品和制造工艺中的缺陷,和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只如此,“质量链”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还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法和文化从处理问题模式提升到不断改善模式。“质量链”管理体系能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成功实施“质量链”管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生产柔性。

结束语: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地域与职能上,以及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与利益冲突,协同质量链管理不是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供应链。它涉及的范畴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质量链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人力、物资还是消息都围绕质量展开,质量链成员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共同进行生产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为顾客服务,共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合作力。

参考文献:

[1]顾立刚.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2]景平.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9(7).

[3]毛宁.基于scor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 B2B 供应链 电子商务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商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不只是单独企业间的竞争,而将是包括电子商中整个供应链间的竞争。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交易方式等均没有与国际接轨,加快供应链管理已成企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结合供应链管理,设计出一种基于B2B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框架(B2B-SCM)。

二、B2B-SCM框架

通过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将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集为一体,成为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本文提出的B2B-SCM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该B2B-SCM系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系统,系统的服务器和数据信息集中部署(通常考虑部署在制造商Intranet中),主要参与者包括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和物流商,通过访问该系统完成各自的业务功能,并实现相互间的协作活动。银行和认证中心(CA)等辅助参与者与本系统通过特定的网关、接口或协议实现交互和协作。整个系统的供应链流程如图2,其中:

销售商查询产品信息是指销售商通过网站查询或通过厂商的电子邮件获得厂商产品信息。

销售商提交订购信息是指销售商提供自己的订购信息,包括所需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等。

厂商确认是指厂商根据销售商订购信息进行谈价。

厂商与销售商协商签订合同是指厂商与销售商协商合同细节,并签订合同,该部分可能包括传统的手工合同。

自动/计划生成需求信息是指生产总调度根据市场需求或销售商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确定采购信息并通过网上,包括部件名称、规格、数量、交货时间及其它相关信息。

供应商查询需求信息是指供应商通过网站查询或通过厂商的电子邮件获得厂商采购信息。

供应商提交竞标信息是指供应商提供自己的竞标信息,包括所提供部件的名称、规格、数量、交货时间、交货方式及其它相关信息。

厂商评标是指厂商根据供应商竞标信息选择供应商。

厂商与供应商协商签订合同是指厂商与供应商协商合同细节,并签订合同,该部分可能包括传统的手工合同内容。

合同执行是指厂商与供应商均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查询并追踪合同的执行情况,包括发货情况、到货情况、付款情况、到款情况等。

三、主要子系统设计

根据供应链的流程,我们设计的子系统如下:

1.制造商子系统:主要完成与制造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部件订单信息、物流信息维护、资金信息维护等

2.销售商子系统:主要完成与销售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包括浏览制造商的产品、合同协商与维护等

3.供应商子系统:主要完成与供应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浏览制造商的部件表、在线签订合同;合同追踪等。

四、系统技术实现

1.开发平台:

本系统基于J2EE平台利用工具Eclipse、JBOSS应用服务器、MySQL数据库进行系统开发与实现。

2.安全策略

笔者选用了高效、安全、易用、勿须额外付费的页面安全控制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JAVA SERVLET和SESSION。对每一个JSP页面调用一个SERVLET来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我们对企业员工进行等级权限划分,并且采用了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机制进行授权,授权方式相当灵活。

五、实际应用

某汽车制造厂和其企业合作伙伴的电子商务系统中,采用了B2B-SCM框架和相应的技术进行了实现,并将这一电子商务系统运用于实践。实践证明,基于B2B-SCM框架的电子商务系统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六、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然后结合B2B和供应链管理提出了B2B-SCM框架。使用该系统架构实现了基于网络的供应链一体化,达到了高效率、便捷、直观的商务数据存取和管理,保持商务活动中相关企业之间高效率的交互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协作能力和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和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军董宝田: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海南许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J].JOURNAL OF COMMERCIAL COLLEGE,NO.4.2004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战略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027-02

1 战略管理的范式

我们主要对机械视角向柔性视角转变进行分析,根据对战略管理领域核心问题的研究,如战略的概念、战略和其他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战略管理和战略选择模型的研究,现在逐渐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柔性视角,另一种是机械视角。机械视角是以制度规则和战略模型作为基础,并把战略当作是有计划的态势。Farjoun是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化趋势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并且在战略选择和战略管理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管理的OESP,这里的O是指环境、E代表的是战略、S代表的是绩效、P代表的是柔性视角分析框架。下面我们将对战略管理中柔性视角和机械视角进行比较。

首先,机械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其环境特征表现为: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并且适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认识论基础为:牛顿力学结构的逻辑、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和经济学的规则。机械视角对战略三个核心问题的解释分别为:时间—离散的;变量作用方向—线性的、单向的;变量结构—分割的。机械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内涵为:一种计划或者是态势,一种静态的调整,对外部约束条件的反应,战略是受约束的。变量因果关系解释模型(SCP、SSP、RBV):静态的、简化的变量因果关系模型;线性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模型;以规则为基础、定义并且变量间很少联系。战略管理过程模型,其包含战略设计模型,SWOT分析,理性、统一、行动者模式,其表现为静态的、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战略选择,并且是一个给定的过程:战略形成与战略执行的一系列活动;战略形成和执行是分割的,战略变革的内外部活动是不联系的。

柔性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其表现出的环境特征为: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并适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发展的高级阶段;认识论基础为:自然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概念、柔性视角领域的新发展和机械视角的某些概念。柔性视角对战略三个核心问题的解释分别是:时间—连续的。强调序列、历史、演化的、与新概念创造的、不分时间先后的;变量作用方向—互为因果的,互相作用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变量结构—整合的,在结构水平与模型之间进行整合。柔性视角下的战略管理的战略内涵:目标和行动的彼此协调的、有计划的调整,其主要表现为:动态平衡的彼此协调,包括状态、轨迹和行动;通过影响外界环境面达到的一种适应;包括传统和新颖的诸多概念,强调多重适应于组织内外部的活动。变量因果关系解释模型OESP:历史相互演变、自我影响、路径过程模型、不完美适应;多重因果关系、相互演化关系,战略、环境、绩效;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刚性视角和柔性视角的新概念框架。战略管理过程模型—战略管理的柔性模型:连续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被创造与促进,强调学习与持续性;反馈、应急战略,强调在战略形成与执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战略决策行为;强调变量联系、整合过程、战略执行、组织、环境与子过程的联系组织内外部变革管理。

2 供应链战略管理

这里主要是对SSP分析框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究。SSP是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绩效(performance)的简称,将SSP分析框架应用到供应链的管理之中,充分地说明竞争优势出现在供应链成员的集群层面,而不是企业的个体层面,而这一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成为供应链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消费者所追求的不再是产品和服务的即时性,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专门的定制,并要求提供完美的服务方式,这就进一步导致了需求不确定性的提高。SSP分析框架具备牛顿力学认识论基础和机械视角的战略管理范式特征,所以SSP分析框架方法很难适应供应链管理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需求。

从时间序列的维度进行分析,SSP分析框架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供应链管理的决策循环进行分析与说明,在这里企业的资源、外部的环境、活动方式和供应链的组织结构都将被看作是一个给定的静态,是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才创造出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并且实现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SSP分析框架中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属于一种线性因果关系,很详细地说明了一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但是对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和相互关系则关注的较少。供应链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设计模型只是说明了变量作用方向的内容,而反馈关系则表现的相对模糊或者是缺失。

供应链战略作为SSP的分析框架的重点要素,它是以一种加强各个要素的方式被提出,而且被定义为一种在彼此支持的组织要素中的态势,一种比较稳定的构架。制定供应链战略决策的过程被当作是一个“黑箱”,而战略的执行和形成被看作是按照规定的计划执行,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结果。

3 供应链的柔性模型

3.1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战略性构成要素

首先,我们从三个维度对该模型中的战略性要素构成进行了解。①战略匹配维度。供应链战略的匹配角度在整个的供应链系统化整合中起关键作用,它可以连接其他企业的溢出资源优势来填补单个企业资源的制约或者是劣势,进而更好地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拥有资源的集聚优势。而且这种战略匹配还表现在供应链内部环境和战略之间、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外部环境之间、供应链价值网络和绩效之间、产品服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适应性;②战略关系维度。供应链价值网络,它是一种不可取代、很难模仿,并且可以持续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资源,是社会的关系网络和嵌入在网络当中各种实际的或者是潜在的资源总和,这是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所没有包含的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来源。供应链成员的资源集聚的效应,其主要是建立在网络关系资源的互补和扩散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的资源和活动所产生的间接利益是资源扩散的效益,并逐渐形成了网络关系协同效应,进而有效地减少了网络内部的监督和执行的成本,也使得供应链的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调控机制。③战略领导维度。具备高度的网络结构中心地位、广泛的关系网络和充分的信息反应能力的企业,一般都有着超常的市场绩效。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资源配置杠杆和供应链战略形成核心来自于领导型企业所拥有的核心地位,拥有了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的权利,就具备了竞争的先天优势。

3.2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内在作用机理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关键点在结构与战略、绩效和环境的有效结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技术的整合能力,使整个供应链战略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以有效的程式和内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上的交换;②交流能力。交流能力是供应链整合的黏稠剂,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是对供应链中程序、惯例、成员地位、计划方案、绩效评价的一致性;非正式交流是关注于供应链成员的社会性需求,致力于大力发展超越组织的边界和空间的网络化关系;③信息处理能力。一个成功的供应链必须具备速度、可视性和黏度;④决策能力,其主要包括补充决策能力和核心决策能力,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所做出的中心决策能够更加全面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控制,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柔性,而供应链成员企业所做出的补充决策有利于供应链整体柔性的提升。

在上文所展示的供应链柔性模型中,供应链组织、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外部环境、供应链价值网络和供应链绩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整个模型的核心是供应链价值网络模块的管理和运作。机械视角向柔性视角的模型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已经在更高水平、更广阔、更具有逻辑的层面上来进行考虑,动态和全面考虑的本质已经被完全的阐述出来。围绕着供应链价值网络模块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而且每一个变量都可以通过本身的状态和演化的路径来进行描述。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变量都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着其他的变量,并且作为一个因果关系过程的起点。这些变量不需要同样的速率演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包含其大小和影响的时刻。所以我们不需要同时去研究所有的变量,而是直接去理解模型的各个部分。该模型能够被用于探察特别的双向关系和更加复杂的因果关系。

4 结 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柔性模型为我们研究供应链战略管理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和战略管理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我们所提到的模型强调了战略协调、战略行动和战略适应,同时也强调了应更好地了解战略协调机制,供应链和相关的变量合作与冲突形式的多样性;供应链柔性模型更加准确地说明了不同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是怎样产生于该领域中重要变量和关系的更整合、更动态的作用关系。我们通过使用过程管理模式和网络关系模式,来更好地解释如创造竞争优势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外延被拓宽了很多;供应链柔性模型强调了战略管理过程的循环和逐渐趋于整体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战略分析和供应链管理分析框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周荛阳.基于物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商业时代,2010(6).

[2]张耕.组织间流程柔性评价方法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