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绿色低碳技术评估精选(九篇)

绿色低碳技术评估

第1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国民经济理论与政策、可持续发展、公共经济。

主要著作:《可持续发展评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摘要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人类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选择的绿色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体系和国民经济综合评价制度还不能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环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中,设计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确立综合评估方法,研制低碳经济评估的可视化平台。

关键词 绿色发展 低碳经济 评估体系

绿色发展呼唤低碳经济评估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能源,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打破了原来的碳平衡。高碳排放深度危及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和加强合作,以寻求缓解气候变化,发展各种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由此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①,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迅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召开国际会议等。大多数国家亦积极行动,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低碳经济实践。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导向标,并成为涉及能源使用、产业调整、技术革新、环境治理、公众意识提高、国家间博弈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可以预见,其亦将逐步成为规制世界发展的新规则。2011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世界《绿色经济报告》,并出版《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综合报告》②,号召各国政府重视制定并实施绿色发展规划,引领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发展的阵痛,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要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使经济从单纯的数量追求过渡到品质追求的发展模式。

为顺应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二五”规划强调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将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措施,采取强有力的国内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党的十更是将“美丽中国”写进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规划、决定、承诺及其落实无不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责任担当,表明政府正在积极调整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以适应国际发展新规则。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以此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国政府从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来推动绿色发展、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把握国际谈判主动权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重要价值

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尚未进行有效、系统地评估,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低碳经济的多维评估研究还比较分散,维度划分随意性较大;第二,宏观核算落后,致使统计指标范围狭窄,分解水平不足,指标可获得性不高;第三,数据基础薄弱不仅使得现代数量分析技术犹如空中楼阁,而且不利于符合问题性质的数量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导致评估方法可操行性不佳。因此,亟需就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涉及的各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一个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体系,并以可视化平台为媒介,优化功能模块划分,实现输出结果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

第一,推进学科交叉,形成协同创新。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科技、制度等领域,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大系统。低碳经济的多维评估体系及可视化平台需要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离不开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协调配合。因此,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研究需要多领域学者的合作,可有效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

第二,发展能源环境核算,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国际比较的工具与语言,是经济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支撑系统。能源核算和环境生态核算是当今世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大任务。低碳经济评估体系需要能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的统计指标,从而推进能源与生态环境核算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三,完善国民经济分析系统,优化低碳经济政策体系。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明确界定其内涵、范畴,也需要分析其政策工具和体系。低碳经济政策,按内容可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能源政策等;按时间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设计低碳政策,包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不仅是为了短期经济均衡、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和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丰富国民经济分析系统,不仅有利于单个政策的合理实施,而且有利于多个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第四,提升国民经济统计能力,服务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经济要求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和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不谋而合。低碳经济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对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的现状和关系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也可以对地方节能减排工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保障可持续发展。

第五,改革国民经济综合评价体系,支撑宏观经济决策。低碳经济评估结果为国际组织、政府决策部门、企业单位以及普通大众等广大用户所需要,可以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谈判、国家能源安全的监测、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节能技术推广计划、商业决策、清洁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等领域。各类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实施的规范化及实施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和计量。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潜力及存在的不足做出定量评价,为计量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的实施。

第六,支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多维评估体系可定量分析我国经济规模、能源利用结构与效率、碳吸收区建设状况等与低碳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因素,全面衡量我国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状况,对于指导我国低碳经济建设、构建低碳社会、有计划地扩大碳吸收区规模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各个相关因素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寻找节能减排突破口,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支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系统设计

我国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注重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文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追求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拓展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应用领域。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系统构建中国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设计科学的可视化平台,以实现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可视化结果输出等,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清晰界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第二,系统构建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第三,确立低碳经济评估方法。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低碳经济核心要素是建立综合评估体系的维度选择依据,且涉及到低碳经济发展最本质的方面。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包括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低碳政策和低碳社会等方面。具体而言,第一,低碳能源是与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各种能源,包括传统化石燃料以及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核能等清洁能源,主要涉及能源系统生产、转换、消费、排放和循环使用全过程总量变动、能源消费结构变动、能源使用效率变动等。第二,低碳产业既涵盖传统产业的低碳化,也包含新兴低能耗低污染行业,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工业、服务、消费等领域诸多产业。低碳产业是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为基础的低碳实体经济,是低碳经济大厦的基石。低碳工业以低碳能源产业为基础,引领低碳建筑、低碳制造业、低碳交通业等整个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主要强调植树造林、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第三,低碳消费从非生产角度探讨一国国民实际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分析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讨论不同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下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差异。第四,低碳技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能够从不同角度推动低碳化的进程。一般所说的低碳技术主要是指针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重点能耗部门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主导技术,既包括对现有技术的应用,也包括远期可能应用的技术。第五,低碳环境是以环境优化经济为目标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环境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是各种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温室气体影响的指标;二是环境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方面。第六,低碳政策涉及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革新等方面,它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制度层面的多重保证,其中重点关注包含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低碳经济政策。第七,低碳社会,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创建低碳生活,主要从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居住面积、基尼系数、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城市化率和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率等方面讨论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框架等三个方面:

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为保障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与实用性,我们必须遵循四个原则。第一,系统性。低碳经济是涉及能源、产业、消费、技术、环境、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指标时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选取的评估指标应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所选指标应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强、重复性小的特点,避免指标体系过于繁杂。第二,目标性。低碳经济评估指标应当紧扣“低碳”特征,即选取的指标应当体现低碳理念,突出低碳经济特色,防止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区域竞争力等评估指标体系雷同。第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应该具有可测量或可间接计量的特性,即选取的指标应该可以在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者可以通过现有数据资料经过计算或推导得出。定性指标也应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之量化,或经过一定统计调查获知。同时,不同省区各指标值统计口径应一致。第四,动态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其评估指标体系也应根据实际相应变动,既要注重指标选取的动态调整,又要注重指标权重的动态变化。

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较多,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DFSR)、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采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PSR),以及常用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层级模型。其中,DFSR模型强调指标间的逻辑性,尤其突出了环境受到胁迫与环境退化和破坏之间的因果关系;PSR模型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施以“压力”,影响到环境的质量和自然资源的数量(“状态”),社会通过环境政策、一般经济政策和部门政策,以及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社会响应”);层级模型则基于经济低碳化发展目标,以不同维度核心内容作为准则层,以具体现实中各类数据作为指标层,自上而下完成指标体系设计。

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评估体系构建与可视化平台设计有很大关系,层级模型自上而下的特性更利于平台系统的实现。因此,我们选择层级模型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构建评估体系的目标并不单一,一是对中国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估,二是对中国低碳经济监测预警分析,三是对中国低碳经济政策效应评价,四是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应用领域不同决定不同的决策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可包含二层,一层以低碳经济核心内容作为不同维度代表,包括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低碳政策和低碳社会;二层以规模、结构、效率作为不同主题代表。规模主题反映各类维度的总量水平;结构主题反映各类维度的内部要素构成;效率主题反映各类维度的质量变化。第三层为指标层。由于反映不同维度、不同主题的指标不唯一,用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集表示,这种设置同时满足不同决策目标的变动需求。

低碳经济综合评估方法。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崭新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对一个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结构和层次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就要求人们探索和开创一种新的评估方法。由于评估指标体系是由多项指标确定的,且各项指标的属性不同、重要程度不同,存在着不可公度性,因此,必须确立科学合适的评估方法定量化描述与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低碳经济评估的相对性。低碳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含动态性,因此其评估过程需进行相对性分析。首先,评估指标的相对性是指伴随低碳经济的系统变化,不断修正和补充评估指标,增加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次,评估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低碳经济发展中某些指标应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会设置发展规划、目标以改善低碳经济发展条件。再次,指标权重的相对性是指各个指标相对于低碳经济不同应用目标而言,权重会有所变化;或应用不同区域时也会有所变动。最后,评估结果的相对性是指评估结果不是绝对客观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低碳经济指标的标准值。以低碳经济评估体系评估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需要借助一定目标值来判定其发展阶段、实现程度、绩效优劣等。首先,设定原则。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共同发展目标,因此,标准值的选择需借鉴国外经验,同时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特征作出适当变动。其次,设定标准值。借助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信息署和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提供的各类环境、能源、经济数据,比较各国差异,同时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及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确定现阶段每个具体指标的目标值。

第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估方法。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应用。我们必须比较研究已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确立合适的方法,以适用不同决策应用。首先,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涉及三大类:常规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多元统计方法。这三类方法的应用,其具体处理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具体方法,如常规数学方法中的比重法、阈值法;模糊数学方法中的主观模糊评价、客观模糊评价等;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其次,研究低碳经济的评估步骤。第一,选取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第二,选定所用的无量纲化和合成公式;第三,确定指标的有关阈值和参数,如适度值、不允许值、满意值等等;第四,确定每个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第五,将各指标值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评估值;第六,据评估值的大小,研究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对权重的处理是重点,常用的主观赋权法主要有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可视化平台

设计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的目的不仅在于运用计算机技术程序化地计算低碳经济评估指数,更在于使低碳经济数据的分析结果显性化以及可视化,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直观监测和表达,为政策分析、经济决策与发展评估提供依据。因此,需要从经济分析、计算应用的角度综合研究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的结构、技术和应用。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的可视化平台框架。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以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成果为基础,对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指标评估和综合指数排序,形成数据计算和图形分析的结果报告,以显性化地描述和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架构的方式设计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的框架,实现数据访问层、业务模型层和表示层的分离,使系统按照不同的职责组织成有序的层次分工,降低系统间的依赖,为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的动态开发和优化设计提供基础。第一,数据层。主要负责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这些原始数据的存储、管理,并能向模型层提供组织良好的数据。第二,模型层。主要由模型和算法等组成,因此是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本层首先需要对数据层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的预处理,然后利用得到的数据运用模型、算法进行计算,为最上层的表示层提供表示信息的来源。第三,表示层。主要功能是对于模型层的单纯数据输出以更友好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柱状图、饼形图等示意图和用户自定义内容的表格。本层的全部重点在于如何将数据更好地呈现出来,数据的处理对于本层是透明的。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系统设计。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框架研究为系统分析与设计指明了方向,即从低碳经济评估的功能需求和技术实现的角度,研究和设计可视化平台的操作功能、模块结构和系统架构。第一,明晰操作功能。运用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法,对用户使用可视化平台进行数据录入、模型管理、数据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操作进行建模和分析,形成详细的需求分析说明和系统行为说明,并建立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ER)表示的逻辑模型。第二,设计模块结构。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事件驱动过程链(EPC)或IDEF建模设计可视化系统的子系统结构与分层的模块结构,依据“耦合小,内聚大”的原则设计每个模块的功能和联系。第三,建立系统架构。定义和优化可视化平台各个模块的层次结构和数据结构,运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系统(UML)的逻辑视图、进程视图、实现视图、部署视图等,建立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的结构。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算法分析与设计。低碳经济的评估模型和算法,并非一成不变地计算低碳经济的各项技术指标,而是通过科学选取模型要素、灵活配置模型属性,对特定区域或环境条件下的低碳经济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首先,应该分析层次分析算法(AHP)、指标综合合成算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低碳经济估体系的模型管理算法,形成优势互补的评估模型。其次,根据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四级层级结构和相关指标设定,结合数据挖掘等技术,研究适合我国经济模式和区域特点的综合评价算法。最后,运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

低碳经济评估体系可视化平台应用测试。通过对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框架和算法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低碳经济评估可视化平台原型系统,在低碳经济规划实施过程中分析和跟踪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方案比选、分值计算和结果分析。可视化平台的应用测试需要满足三方面要求,首先,检查和测试平台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其次,针对系统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进行案例分析和测评,验证分析结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对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设计的方案和建议,达到持续改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AZD031)

注释

UK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

第2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最直接的感觉,同时也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原因,于是要满足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绿色建筑。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量也随之越来越多,而因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证实,由于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耗能巨大,其中电能的消耗就占据了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三,而建筑资源的获得也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建筑垃圾对环境也会有危害。于是,建筑物的建造所带来的对环保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基本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这类建筑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我国建筑业也需要考虑到越来越少的资源和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慢慢引入我国[1]。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陆续了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标准、规定和法规,大大促进了绿色意识。虽然我国对于建筑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重视比较晚,但是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方面了,而且也拟定了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

2 绿色建筑技术

2.1 节能技术

建筑布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方法。建筑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确定了地点和规模之后,合理的建筑布局相对来说对建筑影响很大了。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345)

作者简介:靳鹏伟,男,1981年生,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与教学。E-mail:

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在冬季散热相对来说也会降低。但是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在夏季的时候散热就非常必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就需要相应的增大体形系数,这样更有利于节能。所以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用来合理的布局。

2.2 建筑隔热保温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不好,即导热性能怎么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大小。在寒冷的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就需要有很好的保温功能,在墙体的外层加一层保温的材料效果很好,并且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就既要考虑夏天的时候的散热效果,又要考虑冬天的时候的保温效果,这两者有时会发生对立矛盾。现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幕墙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从节能方面,玻璃幕墙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增加白天辐射量,相对提高室温,并且可以增加室内采光节约能源,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来说,造价还是不低,相比较而言难以作为决定。而且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所以在夏天的话,太阳辐射就是对空调系统的一种大量能耗,透明围护结构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从整体来说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不是透明围护结构差,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使用量。

2.3 太阳能利用技术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年日照时数大于两千五百小时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地区还高达三千小时。我国研发太阳能技术是有很好的平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太阳能的范围将会更广。

2.4 节水技术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水资源匮乏。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采用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水价杠杆调节等方式,降低用水量[3]。推广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的雨水视情况结合实际收集或可以结合路面施工采用可渗透材料使雨水能浸透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注意节水以及对地下水的保护。

2.5 节电技术

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并且自身还会散发热量,在有需要降温的场所,照明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能耗。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照明新技术能够减少照明的耗电。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能消耗,还可以错开用电高峰期。节电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满足所需照明要求的情况下,节能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

3 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对建筑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相关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工作下,很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对绿色建筑在能耗上、环境保护程度上的评价结果,为后来者提供材料。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较为成熟评价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的CASBEE、中国台湾的EEWH、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芬兰的Promis E、瑞典的Eco-effect、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GreenCalc、德国的DGNB、法国的Escale,丹麦的BEAT等,还有绿色建筑挑战2000(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2000简称GBC2000),是由加拿大组织的,并有将近20个国家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大会。绿色建筑挑战大会的宗旨是成立一套能够针对全球所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各国家可以交换建筑信息使各自的项目案例能够进行对比及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这些评价体系具有典型性、应用及影响范围较广,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评估体系也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很多都是建筑业相关组织自己规定出来的。相比之下,欧盟各国政府在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制定建筑的评价体系上,各国官方政府的都积极参加。为了推动这些标准体系的采纳,政府会有积极措施来奖励那些参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估的企业,并且会对那些不参与环保建筑计划甚至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进行惩罚。所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2001年9月出台的,由建设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编制而成,该手册的推行受到社会行业人士得广泛好评和热切关注,到2002年又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因而第二版评估手册诞生了,2003年再一次进行修订完善,第三版评估手册再次出台,该版对社会影响颇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好评与认可,它是中国首部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5]。它包含生态住宅性能的方方面面,体现设计指导与性能评估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由能源与环境、环境规划设计、水环境与材料资源等五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细化指标与实施措施,结构清晰,有利于指标的修改与改进。该评估手册采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理念来评价指标,技术措施定性指标有利于绿色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评价。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评价体系由必备指标审核、规划设计期间评判与运营管理期间评分标准组成:必备指标审核是指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以及是否适合绿色建筑要求进行审查评定,若其中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就没资格参评生态住宅;运营管理阶段与规划设计都是以五大指标评价为基础的,每部分大指标100分,即规划设计阶段与运营管理阶段都各是500分,总分共1000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我国以其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加以借鉴,提出并制定了国家和多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引导和规范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使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得到适应,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6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和衡量的工具与标尺[6]。依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特点制定,明确说明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并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我国应当鼓励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推动节能减排。以教育为核心,推进文化内涵发展。要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有许多要涉及的方面。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大产业,由于其范围大、能耗高、领域广、涉及其他行业的内容多,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急切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体的节能计划实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的评价标准开始的时间虽然比较迟,但是总结了多个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出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决心,同时由政府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建筑绿色实施,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蔡瑾.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J].大陆桥视野,2009,05:78-79.

[2] 李薇娜.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6):23.

[3] 牛,杨杰.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1 (10):185-187.

[4] 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9).

第3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1.对绿色低碳经济重视不够

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低碳绿色环保重视不足,在绿色环保等固定资产和设备升级等方面,往往是被动整改,而不是主动作为。绿色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内的综合利益,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2.未充分认识“碳资产”和“碳金融”

传统的财务管理未将绿色低碳权纳入“碳资产”和“碳金融”管理范畴,一般都将其视为企业的费用进行管理。

二、引入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做法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公司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环节,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以分管科技、生产、财务、安全环保的领导和下属分子公司一把手为主要成员的绿色低碳发展小组。通过对矿山企业进行全面对标分析,分别诊断出了技术、工艺装备和财务管理等三大类、15项重大关键制约环节。一是,技术发展方面。诊断出了绿色低碳矿山发展7项重大关键制约环节,如可动态监测矿山开采和智慧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应用的数字化矿山技术等。二是,工艺装备方面。诊断出了以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为主要内容的5项重大工艺装备差距等。三是,财务管理方面。梳理出了以经济评价、投资决策和绿色低碳资产为主要内容的3项重大关键制约环节。公司针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制约关键环节,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

1.树立资产观念

财务上的资产定义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换句话说,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就被称为资产。绿色低碳权无论是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企业拥有或控制,还是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均满足资产定义。在公司范围内,重点针对管理层,全面宣贯绿色低碳权是资产,不是费用的观念。特别是国家财政部会计政策委员会于2016年9月了《碳排放权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会计意义上的“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管理,进一步在公司高层内部达成了绿色低碳权是资产,而不是费用的共识。绿色低碳“资产”属性的确认,为碳债券、碳质押、碳保险等各种碳金融产品设计给出了依据,也提供了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权估值标准,有助于解决绿色评判标准缺失这一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更提升了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对企业碳资产价值的认可度,激发社会各方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

2.引入绿色低碳评价指标

由于之前将绿色低碳视为企业费用,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方面均按照“项目收益率和项目收益动态回收期”为评判依据。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历史欠账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发展面临生存风险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司经过全面对标和分析,在以往效益评价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对行业发展最低要求、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和国际先进水平四个维度全面引入绿色低碳评价因素。其中对于行业发展最低要求方面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项目,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一票决定权”,取消了“项目收益”评价指标。对于公司绿色低碳处于对标行业平均水平的项目,评价权重上升为主要指标,但同时也要考虑项目收益率等指标。

3.制定绿色低碳评价考核

针对传统的财务管理评价经营层仅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问题,公司全面引入绿色低碳评价标准。即调整评价体系,分为短期和长期评价体系,短期评价(年度评价)和长期评价(3-5年为一周期)权重分别按照40%和60%设置。长短期评价标准中均引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行业中的水平,按行业最低要求、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区间划分,针对不同区间给予一票否决和加减分管理。通过引入绿色低碳评价标准,大幅提升了各级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对于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快速解决了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绿色低碳发展短板问题;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更加重视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工艺装备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也促进了资源高效、绿色环保开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加强业财融合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财务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只有财务全程参与,才有可能辅助业务决策。如在低碳筹资方面,财务全程参与后,理解了业务实质就可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在低碳投资方面,从项目规划开始,财务就融入其中,做好财务风险规避和收益评估等工作。通过综合衡量,将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效益可观的低碳项目纳入投资规划等。

第4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关键词:镇江;碳平台;碳峰值;碳考核;碳评估;碳资产管理;低碳城市

我国提出城市低碳化发展概念较晚,从政府层面来说,直到2010年才开始提出低碳化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在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二批国家低碳化试点城市中,镇江市榜上有名。镇江市从一开始就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四碳”为核心的低碳城市管理体系,并开展了政府、企业、公众全民参与的低碳化城市建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镇江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城市主题日参加气候大会的低碳化城市参会,其发展的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因此,探析镇江市低碳化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城市低碳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镇江低碳化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之处

镇江为江苏省所辖地级市,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和部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范围,地理位置便利,环境资源优越,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首创以碳平台为基础,碳峰值、碳考核、碳评估和碳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碳管理体系,结合“低碳城市建设九大行动”,还青山绿水于经济发展中。其中,碳平台是前提,通过碳考核、碳评估和碳资产管理的手段,以最终达到碳峰值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 碳平台

在2013年,镇江市整合政府的多部门数据,在全国创新性的搭建了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该平台是“四碳”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管理、服务、交易、查询5个交易功能进行聚合,可以使观测者直观全面的监查到全市碳排放的相关数据,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引导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提升低碳管理运作中的信息化和技术化水平。

通过云平台可对镇江市区的48家重点二氧化碳排放污染企业进行在线监控,将碳排放数据从数字化变为可视化,在地图上直接显示,对于不同的被监管区域使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数据含义,如碳排放总量、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量、废弃物碳排放量等,其系统运行图包括区域碳排放信息图、主干道碳排放信息图以及企业碳排放信息图,同时通过云平台中智能的碳排放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直接给出分析结果。

(二)碳考核

从2014年开始,镇江以县域为单位,实施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双控考核机制,这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也是一次首创。指定目标任务时,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定量方式,而且根据不同地区历史上的排放量和实际的减排能力,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差异化的评价内容,建立了逐级评级指标,同时,将碳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体系中,将绿色发展与当地的政府的政绩相挂钩。这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不作为行为,同时完善了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可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碳评估

2014年镇江市政府公布了《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标志着镇江市的碳评估机制已经正式进入执行阶段。2014年5月丹徒区热电联产项目、镇江新区10万吨/年生物柴油示范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扩建项目就是最早进行项目评估的企业。镇江市政府委托了南京擎天科技公司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具体依照《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合规合法的进行了相应的评估工作。虽然国内的其他城市也进行了相应碳项目评估标准的指定,但是真正进入到实施阶段,镇江还是第一家,开全国之先河。

所谓的碳评估就是利用第三方碳评估机构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项目的碳排放进行审查,评估时所依据的不单单是碳排放量一个标准,而是包含资源利用、经济贡献、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准则和8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根据每个指标权重的不同,得出其加权平均数。其中,创新性的提出“单位税收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就业人数”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指数,提高了项目评估的时效性。对于评估的标准,以该项目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万吨作为分水岭。如果小于1万吨,只需填写《碳评估备案登记表》;如果大于等于1万吨,还要主管部门进行审核。评估的结果分为三种:绿灯项目可以通过,红灯项目不予通过,介于中间的黄灯项目则需要进行整改,达到要求后方能通过。此评估结果是项目获得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意开工的必要前提条件。碳评估的作用就在于从源头上切断了高污染高排放量项目的投产,截止到2015年底,碳评估体系已经对166个固定资产项目实施了有效的评估,达到了治本的成效。

第5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 认证 对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发达国家很多民间组织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发出了关注商品环境行为,使用对环境相对友好的产品,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倡议。1979年,世界上第一块环境认证标志诞生,德国的“蓝天使”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成功的认证组织。从1979年到1994年,环境标识逐渐衍化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品的一个杀手锏。

一、食品“碳排放”标准的缘由

根据欧盟委员会资料,人类的饮食消耗了23%的地球资源,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而导致酸雨的气体则占31%,在食物链的生态循环中,农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让人们 选择更为绿色的饮食习惯,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实际而艰难的问题。

2009年8月,欧盟发起旨在为食品做出绿色认证的标签。环保专家将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做估测,那些低于规定数值的食品公司,将有资格为自己的食品贴上绿色认证标签。

去年的pas2050标准(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将成为认证的依据,评估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产品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都在监测范围内,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

二、食品“碳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1. 参考数据不易取得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碳排量是衡量这些污染的标准,同时,你排放的碳记录下了你的一切行为,就像是足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得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丹尼尔•尼恩伯格所认为,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准,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采集工作依然存在困难,只能做到粗放型的估计。

2. 容易被绿色营销行为所利用

当前,越来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危机,同时,众多号称“环保”的科技和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冒出。许多企业看到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支持环境保护行动以及购买相关产品,便利用人们的绿色消费心理,大肆进行绿色营销。例如,号称节能的电子产品其实含有危险物质。又如英国石油公司的发言人说公司将在2005到2015年期间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投资80亿美元。而事实上在改善环境方面几乎没有作为。绿色和平组织称,2008年英国石油总投资基金的93%,相当于200亿美元被使用于化石燃料,而只有1.3%是用于太阳能技术。根据最近一项调查,五分之四的英国人都知道许多公司都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而谎称自己公司的行为对环境有益。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担忧,“绿色标签”食品很可能根本不环保,整个认证体系到时将沦为众多企业“漂绿”的工具,消费者购买的也不过是一个绿色概念。

3. 容易造成各国绿色壁垒

目前,在关税壁垒及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的非关税壁垒被各国广泛使用,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抑制其他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保护伞。给食品帖上绿色标签行为的初衷我们不可否认,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碳排放”标准将有可能被各国,尤其是被发达国家所利用,成为堂而皇之的保护手段。

4. 受影响企业广泛

关于“碳排放”的计算和评估,涉及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所以,“碳排放”标准不但涉及生产企业,同时,还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挑战。

三、应对策略

1. 政府的应对策略

(1)积极参与绿色认证,完善认证体系。1994年环境标识在中国诞生,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家联合成立,现在其成员已经扩大到11个部委。历经7年,从国际贸易中的对策研究,到如今已经在我国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中国在政府干预下,中国环境认证走过了发达国家二十年要走的 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2)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签标准的制定

(3)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辅助企业搜集、研究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了解最新贸易政策,引导企业规避绿色壁垒,保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4)积极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绿色产品”作为消费者的终极需求,把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被禁止使用有害物质的替代产品,引导企业建立绿色产业链条和绿色生产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2. 企业应对之策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企业要明确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主动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著名企业的实物标准组织生产,适应技术标准的发展潮流,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符合较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2)认真落实绿色认证制度。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实力不是特别强的企业,绿色认证制度要么不参与,参与的也有一些是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质量很难保证,走出去的产品也容易碰壁。所以,企业要把绿色观念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把握好这条企业的生命线。

(3)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认证与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第6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根据欧盟委员会资料,人类的饮食消耗了23%的地球资源,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而导致酸雨的气体则占31%,在食物链的生态循环中,农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让人们选择更为绿色的饮食习惯,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实际而艰难的问题。

2009年8月,欧盟发起旨在为食品做出绿色认证的标签。环保专家将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做估测,那些低于规定数值的食品公司,将有资格为自己的食品贴上绿色认证标签。

去年的PAS2050标准(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将成为认证的依据,评估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产品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都在监测范围内,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

二、食品“碳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1.参考数据不易取得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碳排量是衡量这些污染的标准,同时,你排放的碳记录下了你的一切行为,就像是足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得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丹尼尔•尼恩伯格所认为,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准,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采集工作依然存在困难,只能做到粗放型的估计。

2.容易被绿色营销行为所利用

当前,越来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危机,同时,众多号称“环保”的科技和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冒出。许多企业看到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支持环境保护行动以及购买相关产品,便利用人们的绿色消费心理,大肆进行绿色营销。例如,号称节能的电子产品其实含有危险物质。又如英国石油公司的发言人说公司将在2005到2015年期间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投资80亿美元。而事实上在改善环境方面几乎没有作为。绿色和平组织称,2008年英国石油总投资基金的93%,相当于200亿美元被使用于化石燃料,而只有1.3%是用于太阳能技术。根据最近一项调查,五分之四的英国人都知道许多公司都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而谎称自己公司的行为对环境有益。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担忧,“绿色标签”食品很可能根本不环保,整个认证体系到时将沦为众多企业“漂绿”的工具,消费者购买的也不过是一个绿色概念。

3.容易造成各国绿色壁垒

目前,在关税壁垒及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的非关税壁垒被各国广泛使用,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抑制其他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保护伞。给食品帖上绿色标签行为的初衷我们不可否认,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碳排放”标准将有可能被各国,尤其是被发达国家所利用,成为堂而皇之的保护手段。

4.受影响企业广泛

关于“碳排放”的计算和评估,涉及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所以,“碳排放”标准不但涉及生产企业,同时,还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挑战。

三、应对策略

1.政府的应对策略

(1)积极参与绿色认证,完善认证体系。1994年环境标识在中国诞生,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家联合成立,现在其成员已经扩大到11个部委。历经7年,从国际贸易中的对策研究,到如今已经在我国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中国在政府干预下,中国环境认证走过了发达国家二十年要走的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2)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签标准的制定

(3)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辅助企业搜集、研究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了解最新贸易政策,引导企业规避绿色壁垒,保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4)积极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绿色产品”作为消费者的终极需求,把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被禁止使用有害物质的替代产品,引导企业建立绿色产业链条和绿色生产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2.企业应对之策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企业要明确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主动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著名企业的实物标准组织生产,适应技术标准的发展潮流,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符合较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2)认真落实绿色认证制度。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实力不是特别强的企业,绿色认证制度要么不参与,参与的也有一些是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质量很难保证,走出去的产品也容易碰壁。所以,企业要把绿色观念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把握好这条企业的生命线。

(3)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认证与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

第7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一、食品“碳排放”标准的缘由

根据欧盟委员会资料,人类的饮食消耗了23%的地球资源,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而导致酸雨的气体则占31%,在食物链的生态循环中,农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让人们选择更为绿色的饮食习惯,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实际而艰难的问题。

2009年8月,欧盟发起旨在为食品做出绿色认证的标签。环保专家将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做估测,那些低于规定数值的食品公司,将有资格为自己的食品贴上绿色认证标签。

去年的PAS2050标准(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将成为认证的依据,评估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产品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都在监测范围内,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

二、食品“碳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1.参考数据不易取得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碳排量是衡量这些污染的标准,同时,你排放的碳记录下了你的一切行为,就像是足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得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丹尼尔•尼恩伯格所认为,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准,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采集工作依然存在困难,只能做到粗放型的估计。

2.容易被绿色营销行为所利用

当前,越来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危机,同时,众多号称“环保”的科技和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冒出。许多企业看到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支持环境保护行动以及购买相关产品,便利用人们的绿色消费心理,大肆进行绿色营销。例如,号称节能的电子产品其实含有危险物质。又如英国石油公司的发言人说公司将在2005到2015年期间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投资80亿美元。而事实上在改善环境方面几乎没有作为。绿色和平组织称,2008年英国石油总投资基金的93%,相当于200亿美元被使用于化石燃料,而只有1.3%是用于太阳能技术。根据最近一项调查,五分之四的英国人都知道许多公司都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而谎称自己公司的行为对环境有益。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担忧,“绿色标签”食品很可能根本不环保,整个认证体系到时将沦为众多企业“漂绿”的工具,消费者购买的也不过是一个绿色概念。

3.容易造成各国绿色壁垒

目前,在关税壁垒及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的非关税壁垒被各国广泛使用,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抑制其他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保护伞。给食品帖上绿色标签行为的初衷我们不可否认,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碳排放”标准将有可能被各国,尤其是被发达国家所利用,成为堂而皇之的保护手段。

4.受影响企业广泛

关于“碳排放”的计算和评估,涉及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所以,“碳排放”标准不但涉及生产企业,同时,还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挑战。

三、应对策略

1.政府的应对策略

(1)积极参与绿色认证,完善认证体系。1994年环境标识在中国诞生,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家联合成立,现在其成员已经扩大到11个部委。历经7年,从国际贸易中的对策研究,到如今已经在我国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中国在政府干预下,中国环境认证走过了发达国家二十年要走的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2)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签标准的制定

(3)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辅助企业搜集、研究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了解最新贸易政策,引导企业规避绿色壁垒,保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4)积极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绿色产品”作为消费者的终极需求,把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被禁止使用有害物质的替代产品,引导企业建立绿色产业链条和绿色生产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2.企业应对之策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企业要明确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主动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著名企业的实物标准组织生产,适应技术标准的发展潮流,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符合较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第8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IT行业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无烟工业”,不会污染环境。事实却并非如此, IT设备对环境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航空业。据国际信息技术调研机构估计,人类因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增排的二氧化碳量占到人类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左右,为了维持全球电脑的正常运行,人类每年会向大气层增加排放大约3500万吨废气。

“绿色”运营的意义

不久前,Avaya公司了一项“在线节能计算器”,以帮助企业估算通过弹性办公可以节省多少能源。用户登录网址之后,提供相关参数,便可以得到能源节约的数据。节能计算器可根据弹性办公人数、在家办公的天数以及员工上班距离等数据,来确定这家企业每年能节省多少千瓦电、少产生多少吨碳气体,以及节省多少升汽油或柴油。计算结果包括因缩短办公场所取暖和照明时长以及减少员工上下班交通工具的使用所节省的能源。

由于IT系统应用的普及,其带来的能源损耗也在不断加大,而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正在帮助这些企业和机构实现绿色运营,同时满足其关键业务需求。Avaya公司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采用统一通信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效率和灵活性。

帮助企业和机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减少企业通信所需的电子设备数量。例如,中国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应用统一通信系统,使得其20多个分支机构已不再使用独立的PBX,从而合并了通信基础设施。现在该企业将核心通信系统集中到总部,通过一个IP语音通信网络向所有分支机构提供Avaya统一通信功能。此举帮助企业减少了管理和维护需求,降低了设备功耗,同时实现了更快、更一致的服务,提高了协作效率和业务连续性。

其实在国外,通过新系统的应用来降低能源消耗已经变得很普遍。挪威电信服务提供商Ventelo过去几年采用了多种不同的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客户需求。在这样的通信环境下,不仅硬件密集,而且由于集成不同通信技术的能力有限,导致关键客户服务和工作流程大多要借助纸质文件来完成。现在,Avaya联络中心应用软件帮助Ventelo减少了硬件数量,实现了客户通信和信息的集中化,并实现了一个几乎无纸的一体化环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Ventelo公司市场部经理Arne Horvei表示:“自采用Avaya解决方案并合理使用通信技术以后,我们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Avaya正在帮助我们继续努力,成为一家更加环保的公司。”

保护环境不光是大型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中小企业在环保上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累计占全球企业总量的99%。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Mindwave Research公司是一家只有21个人的市场调查公司,在2008年部署了最新的统一通信系统以后,公司半数以上的员工可以全天在家办公,公司所需办公资源减少了将近70%。Mindwave Research公司IT经理Jason Snook估计,公司每个月因租金和能耗的降低可节省费用1万美元以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很多像Avaya这样的科技公司,正在通过绿色科技方面的创新帮助客户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Avaya公司向记者表示,其在绿色IT方面的理念是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帮企业降低成本,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地球生存环境。

其实在产品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出现很多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技术研发变革,这些技术可以对已有的设备进行有效的替代处理,从而合理地管理能源消耗。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通过部署最新的远程办公、移动办公等统一通信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IT的误区

说到“绿色”IT,存在很多误解。很多公司对“绿色”IT知之甚少,或者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 所以他们在是否应该走上“绿色”之路这个问题上,仍然犹豫不决。“绿色”IT有助于降低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毫无疑问,“绿色”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消除人们的误解。

“绿色”IT很昂贵?

大多数人对“绿色”IT的第一个误解是过于昂贵。确实,大多数环保措施都需要先期投资,就像办公室装宽带或者建会议室需要投资一样。不过,更应该着眼的是这些投资将带来的好处。

“绿色”IT只是昙花一现?

很多企业都认为,当前的环保运动只不过是又一场狂热运动,是一阵新的流行风潮,如同风行一时的时髦事物一样,下一季就会销声匿迹。事实并非如此。“绿色”IT来了不会再走。它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支出,还有助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确实,让大量企业走上“绿色”之路尚需时日,不过,我们也看到,有些政府机构和大型私营公司言行一致,正在兑现环保承诺。

“绿色”IT很复杂?

此外,也有很多用户认为,绿色IT必须进行耗资巨大的评估,必须废弃所有旧的IT系统,用新系统取而代之,而且必须终其一生支付维护费用。这种误解极度背离了事实。其实,走上“绿色”之路比很多企业想象的简单得多。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明确如何以环保方式开展业务。整个公司,包括各级人员在内,需要统一思路,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与提供环保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的IT供应商密切合作,可以让“绿色”转变更加顺利。

有很多公司在全力以赴地建立更环保的工作环境。也有些公司犹豫不决,不敢充分投入。结果是,“绿色”转变工作缺乏可持续性。实际上,一点点调整都可能对保护环境大有帮助,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绿色”IT不适合中国?

也许很多中国企业用户都会认为,“绿色”IT是欧洲和北美企业的事,其实不然。亚太地区很多公司在实施“绿色”IT计划,以最大限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降低成本。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亚洲,如果亚洲公司加入到“绿色”运动中来,那么一定会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等亚洲国家在推动“绿色”IT进程方面已经走在领先行列。

走上“绿色”之路

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想让IT系统更加环保,但是不知道怎么做。Avaya公司亚太区应用与软件销售副总裁陈俊生认为,进行绿色改造的第一步是制订一个“绿色”IT行动计划。这一步是必需的,因为在这一阶段确定了用户的预期和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对于能得到什么结果以及何时得到这样的结果,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第9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范文

关键词 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施工;建筑垃圾低碳处理:低碳建材;低碳装修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8-0082―02

“低碳”概念来自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因而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之前老百姓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1 建筑上层的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指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准开工,不了解节能知识的项目就会被淘汰。政府可以专门设立检测站(建筑低碳审批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进行评估。凡不符合建筑节能低碳标准的项目,不允许开工建设;未按照建筑节能低碳标准和规范进行工程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的单位,将依法受到处罚。从源头彻底杜绝高碳建筑。目前我国建筑的低碳管理刚刚起步,低碳管理的监管系统还不健全,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建立低碳审批的标准,在实践中摸索可行的策略。

2 建筑现场的低碳施工

低碳施工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无噪声、无震动、无扬尘、无拥堵的“四无”变化,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利用新技术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2.1 加强制度创新,规范权力运行是低碳施工的保障

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从制度创新着手,主动建立及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如《创建优质工程管理办法》、《项目工程节能降耗奖罚措施》、《文明环保施工条例》、《现场施工建筑垃圾堆放、处理办法》、《建设工程施工渣土运输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在施工阶段的低碳审批环节中是要经过部门审批的。用制度来规范施工行为。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对施工的噪音是否扰民,对施工渣土运输是否产生二次污染等进行管理。

2.2 奖动技术创新,推行科学创效是低碳施工的棱心

施工企业在“技术创新、科学创效”思路的引导下,大力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借助科技发展来减少能耗,储备工作经验,形成“低碳施工”的新管理体系和技术,同时对那些技术专家和技术拔尖人才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津贴、晋升职称,以此激励技术人员快速成长。企业高层应决策拨足科研经费,对技术等级高、节能减排作用大和有利于提升公司技术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梳理,组成课题组,共同研究,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全国十佳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于建友发明的瓷砖镶贴模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40%,减少材料损耗20%。这就是技术创新的力量,即符合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又为企业创造了利润。

2.3 提倡安全创新,严守安全第一是低碳施工的关键

实践表明,凡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全民重视安全生产的时期,伤亡事故率就下降,反之则上升。

1)安全创新需要强大的经济、物质条件的支持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政府和企业在制定政策时对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应倾斜,特别是在安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方面要舍得投入。据说。已有私营老板开发出群塔施工的防碰撞装置远销至香港。有消息称,上海林正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在京宣布,拟在5年内投资5~6亿元人民币,集结国内外专家、学者研制开发新的安全防护用品,建设我国安全防护产品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

2)安全创新需要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策的天平应向勇于创新、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鼓励技术要素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正确对待科技创新中发生的缺点、错误、容许改进提高。

3)安全创新需要识别和分析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点,筛选出攻关的方向或课题,根据建筑业近几年发生三级以上重大事故的分析和部检发现的重点隐患,可以发现:围墙坍塌、塔吊倒塌、施工坍塌、施工用电、脚手架和模板工程是目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主隐患。应结合企业实际选择出攻关课题。

2.4 打造绿色工程、力拓品牌创新墨低碳施工的体现

绿色及品牌建筑工程是指建筑物符合资源利用率高、生态负荷大、室内环境质量好、建筑寿命强等特点。

3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

发展低碳建材产业对我国建材行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当然也有不少困难和挑战。

目前,我国提倡以“三新”推动“一高一低一迎”,也就是说: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推动提高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促进节能住宅的产业化发展,迎接低碳建筑时代的到来。我国在低碳建材的使用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例如河南推出的利用密肋壁板结构代替传统的粘土砖墙结构,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省了能源、提高了施工效率;世博会中国馆的红色墙体就是铝合金所做的,考虑了材料的综合利用。英国馆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日本馆的屋顶都是纸张制作,在世博会结束后拆下运回日本来印制课本,阿联酋馆被整体拆卸运回国,重建为一个文化中心并长期使用,行走在世博园里,每一座建筑都在告诉你什么才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上海世博园就是世界低碳建材技术的发展范本。

但是我国目前判断低碳建材尚无量化标准可循,随着低碳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建材企业也都在努力开发低碳产品。现在。走进各大建材卖场,各种低碳建材产品琳琅满目,低碳地板、低碳壁纸、低碳型材……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被冠以了低碳的称号。突出产品的低碳性能成为了推广产品的最佳手段。低碳一词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道具。但是。低碳会不会成为建材企业推广产品的噱头?这些所谓的低碳产品中,究竟有多少“伪低碳”藏身其中?

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没有与低碳相关的量化标准,因此,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指出,应尽快建立低碳建材的检测认证体系,制定具体的数据指标,量化低碳建材标准,并逐渐在全国建材领域推广国家低碳建材产品及企业等级评估、技术交流、培训、检测等工作,让消费者在判断低碳建材时有章可循。

4 建筑垃圾的低硪处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其中建筑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t-600t。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超过数亿吨,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 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1 利用建筑垃圾建造假山美景

北京通州台湖镇的北神昔日垃圾场如今就成了一座青翠的小山,人们在此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这一实例指明了一条新的建筑垃圾筒处理方法。

4.2 变废为宝生产绿色砌体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其中,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具有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5 建筑房屋的低碳装修

在低碳生活受到推崇的同时,低碳装修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首先在室内设计上力求低碳,合理的家装设计还能减少装修材料的使用,如减少1kg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kg;少用0.1m3装修用木材,就能减排二氧化碳64.3kg。

2)其次在材料的选择上力求低碳,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中都含有种类不同,数量不等的各种污染物。其中大多数是具有挥发性的,可造成较为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选择装修材料的时候尽量避免甲醛含量过高的材料,例如木地板虽然其所使用的原材料。天然生成且生长过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应该算是比较环保的低碳材料,但由于其制作和运输过程中仍然会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包括圣象、大自然、安信、北美枫情等木地板生产企业在大量使用木材的同时,也开始种植自己的速生林,以弥补对资源造成的损害。

3)再次设备的选择上力求低碳,如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得到广泛的推广,成为21世纪建筑节能市场的一大亮点。感应龙头的使用也能有效地提高使用者对水的利用率,在便利了使用者的同时,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高品质的陶瓷卫浴产品虽然价格贵些,但其使用寿命却远远高于普通洁具,所以其使用成本更低,更有利于低碳生活的推广等等。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完善,为改善今天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冯琦编辑的低碳城市(2010版)(上海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樊纲编著,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著,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2009

[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著,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6]李百战主编,绿色建筑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陈莉,汪青松,赵凤著,绿色建筑评估与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