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海洋资源的现状精选(九篇)

海洋资源的现状

第1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DSR模型;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南海石油安全;评估;预测

中图分类号:K9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海洋资源日益成为发展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围绕着海洋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构建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指标,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状况、成因以及维护措施等,也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与海洋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及本文贡献

国外关于中国海洋资源安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谈海洋安全问题的时候直接或间接提到海洋资源及其安全,体现了从分析一般的海洋资源及其安全的影响因素,到逐渐关注南海资源和领土争端中各博弈方的政治军事的研究趋势,总体上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影响南海海洋安全的主要因素,如以D.Rosenberg,C.Chung为代表的学者指出更高容量的航运交通、保护专属经济区内的资源、海盗、恐怖主义威胁等是影响海洋安全的几个因素[1]。二是指出海洋及其资源的存在使不同区域包括东亚区域的海上安全有不同的特征。如A.Patalano指出东亚海洋及其资源有别于其他区域系统,使其影响了该区域的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2];三是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其中以Zhao Hong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了南中国海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现状和问题,以及东盟国家的竞争或合作反映等[3]。以R.Castro为代表的学者则探讨了南海资源和领土的争端,从政治的视角提出了策略,如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个分化东盟成员国,在东盟和美国之间设置障碍等[4]。

国内关于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主要有关于中国矿产资源安全的定量评价,如严筱等对重要矿产资源[5]、高丽等对稀土资源安全的评价[6]、张佳东等对镍资源安全进行的评价[7]等。对石油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的文献较丰富,其中,李铭等运用层次分析法[8]、李凤升等采取主成分分析法[9]、程一琳运用序关系分析法[10]、刘伟强等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1]等。部分学者关注对石油安全有影响的运输安全问题,如王小洁运用云模型的分析工具评价我国石油海洋运输安全[12];孙永波等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石油运输安全进行评价[13];王强等对石油进口来源地风险做了评价[14]等。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资源、海洋安全等方面,关于海洋鹇宰试窗踩的研究多为分析解决安全问题的对策,侧重政治、法律等手段;国内学者虽然在评价资源安全或石油安全方面有不少研究,也采用了诸如PSR、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但是海洋资源安全评价的研究不多见,结合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特性进行定量分析更有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

本文的贡献在于,理论上补充和完善了海洋安全理论,体现在结合海洋战略资源的流动性、共享性、高复杂性等特性,基于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收益安全的视角,考量资源与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关系,构建了DSR模型的指标测度体系;实证上的贡献体现在,以中国南海的石油安全为例,测度我国南海石油安全的水平、动态发展情况,并进行预测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这些研究对在实际工作中维护南海海域石油资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及其DSR模型

2.1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二分性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与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安全,既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所有的安全,也表现为资源开发、收益的安全,是使一国或地区能够及时、稳定、经济地获取各种海洋战略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的同时,也能保证后代人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种状态和过程。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二分性指的是海洋战略资源既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所有权的安全,也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开发、收益的安全,是二者的统一。

(1)海洋战略资源安全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所有权的安全。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各国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资源,海洋由于空间和战略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远超陆地,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海洋资源所有的诉求,从而导致海洋争端频频出现,如吴士存就曾指出“南海战略资源的争夺是南海争端的直接诱因”[15]。海洋争端大多是围绕战略资源发生的所有权争端,是与海洋领土有关的诉求。

(2)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同时还表现为各国对资源的开采、使用、收益和保护的安全。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是海洋战略资源的所有的安全和资源开发收益的安全二者的统一,前者涉及领土、、军事的传统安全,后者主要是经济等非传统安全。后者决定了后者的出现,前者保障了前者的获得。

在当前的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流的背景下,海洋战略资源安全越发表现为对资源开发、利用和收益的安全,并且更侧重各国的战略资源合作来影响和作用于战略资源所有权的安全。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这种特性,使人们会采用经济、技术等非传统安全手段,使一国或地区,能够实现:①提高开采技术,解决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及时、稳定、经济地供应各种海洋战略资源;②保护海洋环境,维持资源的良好健康状态;③避免过度开采战略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海洋战略资源的目的;④与沿海国家合作开发利用战略资源,共同受益。

2.2 DSR模型及其运用思路

DSR模型即“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适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

DSR模型包括D(Drive force,驱动力)、S(State,状态)、 R(Response,响应)三部分,并通过权重来分配三部分的影响力。驱动力指对整个资源安全系统产生压力或动力的因素;状态指的是驱动力影响下的资源安全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经济、社会等造成的各种影响,包括良性的和不利的影响;响应指的是针对这些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和政策手段等,D、S、R三部分互相影响,最后综合而成所要评价的资源对象的情况。

DSR模型的构建思想体现为,将资源安全问题视同为在多种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与环境的关系被描述为一条循环因果关系链,关系链上的每个环节分别是影响资源的各类环境及其各种构成要素等,各个环节互相作用和影响,使资源安全这一复合系统能够发挥作用。

DSR模型的构建思想可作为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评价参考。如前所述,海洋鹇宰试窗踩在当前全球追求和平的大趋势下,其开发收益的安全体现的是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的综合关系,体现为在多种环境的影响下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收益、保护等的情况,是围绕着是什么对海洋战略资源安全产生动力或压力的驱动力(原因),这些原因影响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改变了各种环境储量、质量等状态,带来了什么变化(影响),而这些影响和变化反过来影响社会活动或经济活动,从而政府部门对此做出了补救反应(对策),不断的循环反复,构成了“驱动―状态―响应”关系。因此,采用DSR模型,运用其构建思路,结合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特性,对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可以进行评估和预测。

3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度指数的测度体系构建

3.1 DSR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战略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具有高风险性、高复杂性等特征,所以本文的测度体系里除了考虑一般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外,还考虑了高技术性(选取海洋研发、海洋人才因素)、高风险性(选取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因素)、高复杂性(选取海缘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因素)以及共享性(选取了国际海洋资源合作和交流因素)。

3.1.1 驱动力D层的因素构成分析

驱动力包括:(1)海洋资源自身系统驱动力。海洋资源的数量是影响其安全的最直接因素,一般而言,海洋战略资源的丰裕度越高则资源的供给安全度更高。(2)社会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海洋资源价格等都会对资源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3)海洋战略资源的高复杂性,会影响资源进出口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海域的地缘性也使地缘政治经济会成为重要的因素,沿海相关国家与本国关系如何等都会对资源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海缘政治经济驱动力成为影响安全的一个因素。(4)海洋资源环境驱动力。海洋资源环境情况的健康或污染等也会对海洋战略资源安全产生好或坏的影响。

3.1.2 状态S层的因素构成分析

状态层的因素包含有:(1)海洋战略资源国内国际供给状态。反映了资源本身的供给水平,是状态的重要因素。海洋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率越低意味着可利用的海洋资源就越少,安全度则低。(2)海上运输通道状态。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具有比陆地运输更高的风险性,海上通道的安全成为影响海洋战略资源的前提和保障。(3)国内政治状态。反映了本国国内的政治稳定程度,这是使得海洋资源的供给获得政治上的保障的重要因素。

3.1.3 响应R层的因素构成分析

响应是针对驱动力导致的状态进行的调整和应对,包含有:(1)海洋战略资源的高技术性使海洋技术研发成为重要的响应因素。如果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海洋战略资源的可替代性增强,则海洋战略资源的安全度有较大的提高。(2)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战略资源的高技术性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3)海洋治理、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监控以及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可以保证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生产污水、泥浆等倾倒如海水,如果没有经过处理,会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如果监管有力到位,海洋战略资源的安全度会上升。(4)海洋资源合作与交流。海洋战略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决定了海洋战略资源有各方合作和交流的基础,在海洋战略资源上借助各种平台进行各种沟通,也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利益维系,促进安全度的提升。

DSR模型各个层次的因素构成如图1所示:

3.2 指标构成

在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每个因素中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海洋资源安全的测度体系。最终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本国与沿海国家/区外大国的政治、经济“等级评分法”在参照政治关系等级、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评分以及参考王礼茂[16]的5等级评分法的基础上,设计10等级评分表(表2),分数等级越高,说明安全度越高。

因此,海洋资源安全指数公式为:

其中:C是海洋资源安全指数总值,Wi代表D、W、R的权重,其中i=1,2,3,D代表驱动力指标,S代表状态指标,R代表响应指标。

4 南海石油安全度的测度

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现状中,南海海域的安全问题最为复杂,而这片海域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区域,最直接的原因是这里的油气等战略资源丰富,围绕着油气资源发生了关于、领土的所有权安全和资源开发、利用和收益等的安全问题,本部分以南海石油资源为例,从海洋战略资源开发收益安全的角度,评估和预测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情况。

4.1 模型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根据前述海洋战略资源安全DSR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结合南海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各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公布的时间滞后性,本文选取了2005年~2013年的指标数值来进行安全指数的测度。各个指标数据来源为:石油自给率、中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石油进口率数据来自中经产业数据库;中国面临的外部政治风险、中国内部稳定度数据来自PRG集团的各国政治风险指标;中国与东盟经济、政治关系、中国与美国经济、政治关系采用等级评分法;中国人均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世界人均GDP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库,按照当年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换算成人民币;石油价格变动率、石油生产集中度数据来自于BP能源统计;南海通道容量数据来自于田春荣2005年~201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17];南海通道安全数据来自于国际海事组织历年《海盗报告》;中国与相关国家资源合作关系、中国与相关国家沟通与交流数据来自于2005年~2014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其余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2014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4.2 中国南海石油安全度的测度结果评价

采用熵值法获得各项指标的权重后,对已经标准化的各指标数值分别乘以权重,最终得到各层次安全指标值如图2:

4.2.1 中国南海石油安全度的综合值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测度结果,2005年~2013年近十年时间里,南海石油资源安全度的总值2005年为0.0356,2010年达到0.1018,2013年为0.0956,虽然安全度不高,但是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以2011年为峰顶,此后有所下降,总体来说,可以把安全情况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2011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虽存在各种困难,但安全度逐步增长。最初中国不重视南海海域石油的开发,到2002年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DOC)的签订,2003年后2007年前这段时间,南海石油资源的开发较少,2007年后我国大力加强海洋科技的研发、海洋环境的监控等,南海石油安全度不断上升。从图2可知,2005年到2011年,中国南海石油安全度是逐年上升的,7年间安全度增长了3倍多,而且这一阶段虽然遇到一些海洋权益问题,特别是2009年前后围绕着南海岛屿等纠纷增加,但是南海石油安全度是上升的,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

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2013年,这一阶段,南海石油安全度的综合值有所下降,南海石油安全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如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石油进口率仍在上升,而南海石油开采量虽有所增长,但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此外石油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在这一阶段放缓,南海海洋区开发污染物排放也增大,而海缘国家政治问题在这一时期也较为突出。但这一阶段中,响应因素继续发挥着作用,并在2013年呈现出上升的状况,这主要与我国政府加大了海洋研发、海洋人才培养和海缘国家的合作交流有较大关系,因此虽然在D、S、R三因素的影响下南海石油安全综合值有所下降,但由于响应因素的拉升作用,且响应因素的权重在各因素中最大,拉动作用更显著,所以安全总值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能回升。

4.2.2 响应因素测度结果分析

哪虾J油安全度构成的三个要素来看,响应的变化趋势和综合安全值类似,可见安全值的变化大体由响应拉动。

(1)南海的海洋技术研发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从响应的构成指标可以看出,2005年~2013年间,海洋科研投入经费增长了近35倍;南海沿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近10年也是获得较大的增长,围绕着南海进行的科技研发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2)加强了海洋人才培养。从海洋人才看,2005年~2013年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其中南海沿海科研机构的高级职称人数有2005年的516人增加到了3705人,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由2005年2099人增加到了4566人,此外,为了海洋研究而培养的各类海洋科技后备力量,如全国海洋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的学生由2005年的1006人到2013年增长了近四倍。

(3)南海治理监控力度加大。从海洋治理来看,我国加大了沿海地区海洋污染工程项目的建设,南海沿海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的数量近些年有所增加,2013年有404个项目完成竣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也由05年的1424万吨到2013年的10倍左右的增加,说明我国对南海沿海海域的环境治理不断加大重视度。在海洋保护方面,南海海域建设了各种自然保护区,2005年合计6069平方千米面积,到了2013年扩大为30013平方千米。

(4)加强了中国与南海沿海诸国的海洋合作与交流。南海海域的资源纠纷以及海洋资源的共享性等特性,决定了中国应该与南海沿海诸国加强海洋合作,2005年以来,我国和沿南海东盟国家开展了不少的海洋交流与合作,特别是2009年后加大了合作力度,采用签订协议、召开论坛和研讨会、实施合作项目等各种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年~2015)实施后,此类的合作更是增加。

4.2.3 驱动力因素测度结果分析

2005年~2013年间,驱动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的缓解,应该说,在解决石油排污方面的效果比较显著。

(1)从石油系统自身的情况来看,其构成指标的石油保障度和石油自给率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从石油保障度看,南海石油剩余可采量供国内石油消费使用的比例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国内石油消费量上升非常快,我国目前已经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石油的需求非常巨大,虽然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由于南海石油开采水平目前尚未达到深海开采的能力而无法满足需求。此外,石油自给率缓慢上升,国内的石油产量很大程度上是由陆地或者其他海洋石油提供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南海深海石油开采的紧迫性。

(2)社会发展驱动压力较大。中国的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得非常快,近几年已超过50%,这说明中国的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此外,石油价格除了2009年有较大下降、2013年有所下降外,大部分年度石油价格增加,这对中国这样石油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非常不利。

(3)南海海洋环境驱动力方面,南海海域污染情况转好,如南海海区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的污水2005年为8828亿立方米,但是2008年即下降到1.06亿立方米,此后时多时少,但都基本维持在1万立方米左右。另一方面,遭遇自然灾害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已有所下降,2005年的经济损失最高,超过264亿元,此后逐年下降,2012年下降到25亿元,2013年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看,南海海洋环境驱动方面呈现正的效应。

(4)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南海海缘政治经济驱动的压力先降后升。

①从南海的海缘政治经济情况来看,东盟国家多年来积极开采南海石油,与中国在南海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上有争端,特别是菲律宾甚至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庭。此外,域外大国如美国因为南海丰富的战略资源以及自身的战略诉求也参与进来,南海海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总体上看,虽然在某些年份,如2008、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稳定性下降,2012年因为中菲南海冲突导致外部冲突指标值上升,但2005年~2013年间,在世界外部冲突层出不穷情况下,中国却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的内在政治性,这使得中国虽然面临着不少冲突的威胁,但外部冲突性有下降的趋势。

②从中国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与东盟整体的经济关系是良性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后,双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政治上中国与东盟早在2003年就已经签订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多年来双方建立起多个部长级会议机制,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合作平台,彼此间政治关系也越加密切。所以中国与东盟只是部分国家在南海海域有资源等争端问题,并不影响中国与东盟整体的合作。

③2005年~2009年间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良好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动,南海石油安全呈现上升态势。2009年后,南海石油安全的威胁问题频频发生,其中政治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以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为标志性事件,南海问题出现了转折,变得复杂化[18],但这时期带来的压力尚未抵消掉其他因素特别是资源环境压力的缓解带来的“升”力,因此2011年驱动力因素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年后,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有所激化,代表性事件为中菲黄岩岛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海军护卫舰对峙的事件以及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启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规定的仲裁程序。因此,2012年后由于石油系统自身压力、资源环境的压力、社会发展的压力以及海缘政治的压力,导致2012年~2013年驱动力因素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出现下降的现象。

4.2.4 状态因素测度结果分析

(1)状态因素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国内石油开发的情况和收益的增加。如2008年南海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到2.9亿吨,2013年增加到3.7亿吨;石油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16亿人民币,比2005年增加了3倍多;从油井数看,2005年到2013年是增加的,但南海沿海区域的原油产量相对是下降的,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海沿海原油产量由2005年的1500万吨左右下降到了2013年的1345万吨,这主要是因为浅海海域的原油经过多年开采,潜力已经不大所造成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新石油油田的探测、南海深海石油开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2)南海石油运输的比重显示长期高达80%以上,这易使中国石油运输受到极大的限制,容易带来安全上的问题,所幸2011年开始,南海通道的比重逐年下降,2013年下降到了75%左右,减轻了石油运输的风险。与此同时,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和南海海域发生的海盗劫掠数下降不少,如马六甲海峡的海盗劫掠数由2005年的12起降到了2013年的1起。

5 南海石油安全度的预测结果

采用GM(1,1)模型对南海石油安全度进行预测,预测时长为7年,即到2020年。但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精确度、后验差以及小误差概率后发现不符合模型检验要求,故采用新陈代谢(1,1)模型进行新陈代谢转换。对安全值、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原模型进行新陈代谢转换后,模型C与P均在范围内,且-a都很小,接近0,所以模型通过检验,可以作为预测模型。使用软件GTMS计算得出,南海石油安全度及其驱动力、状态和响应因素的预测结果如表4:

5.1 预测结果分析

到2020年,南海石油安全度继续上升,而驱动力、状态和响应等因素也呈现这样的趋势,只是上升的速度快慢有区别而已。其中D、S、R三因素里,起初是响应力的影响更大,但是2017年之后,驱动力的影响上升,超过响应因素。在三因素的合力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南海石油安全度整体趋于上升,其数值会比2013年增加2倍。

5.2 驱动力因素

(1)社会发展驱动力指标中可预计未来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压力依旧存在,2014年该指标已经超过60%。南海石油系统自身驱动力方面,未来石油自给率仍在下降,2014年为41%,石油保障率仍未有明显提高;

(2)虽然2014、2015年南海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量仍在增加,但是油气区及邻近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①,未来会对安全度带来正的影响。

(3)从海缘政治经济指标来看,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激化。经济关系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自贸区成立后, 2015年11月22日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越加紧密。政治上,2013年中国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并签订了《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上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这种合作的态势也使南海石油争端问题和东盟的菲律宾等个别国家和东盟整体区分开,将推动南海石油安全。此外,虽然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使得美国频频在参与南海问题,但中美之间庞大的贸易投资、美国国内的反对以及当前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大趋势都将使双方矛盾不会有太大的激化。

5.3 状态因素

第2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东;海洋生态文明;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46 -03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党的十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2015年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海洋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资源不断枯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洋,我国在中共十报告中也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濒临南海,海域辽阔,海陆架宽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2004年广东省政府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建设海洋强省,此后广东省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015年广东省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1%,海洋经济全国领先。但是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海域污染、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客观描述、分析目前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发现海洋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完善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学者陈瑞清(2007)认为,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从狭义角度来看,余谋昌(2006)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种文明,它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社会文明,其中,物质文明是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它们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用新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积极谋求发展的同时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二)海洋生态文明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马彩华(2010)借助生态文明的概念用于海洋领域,提出海洋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开发和利用海洋,实现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的社会文明形态。学者刘健(2014)提出“六因子论”, 他认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相互作用,实现人类、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人海和谐,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一方面要保护海洋系统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海洋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保护海洋,解决人与海洋的矛盾,治理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生态社会生活水平,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二、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根据前文对海洋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界定,对于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研究,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海洋经济现状

据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9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3%。首先,从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来看,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经济数据,201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2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0.9%,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次,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10:42:48调整为2015年的1.5:43.5:55,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1.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2015年广东省在春、夏、秋、冬季对全海域水质进行监测,包括盐度、PH值、油类、悬浮物、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无机氮、铜、铅、锌、镉、汞等,依据《海洋水质标准》2015年广东省海域春、夏、秋和冬四季,第一类水质占近岸海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9.1%、67.2%、79.2%和87.5%,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年均值为4%,比2014年有所增加。广东省绝大多数海域水质属于清洁或较清洁海域,劣四类海域主要分布在湛江港、汕头港和珠江口的局部海域,其中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等。

2.海洋生态多样性

海洋生态状况的检测主要是开展对海洋生态多样性的检测,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广东省对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珠江口及大亚湾等重点海域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表明:(1)浮游植物类,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① 为3.6等级为较好,珠江口海域平均值为2.23等级为中,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2.01等级为中;(2)浮游动物类,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2等级为中,珠江口海域平均值为3.95等级为较好,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2.9等级为中;(3)大型底栖动物类,珠江口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6等级为较差,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1.92等级为较差。

(三)海洋资源现状

1.海洋生物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动物828种。鱼类、虾类、蟹类等的数量占据全国前列,2015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532亿元,同比增长7.8%。此外,广东省大多数海域地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海洋珍稀物种分布最多。2015年广东省对主要珊瑚分布区普查,共记录了石珊瑚8科18属35种,鱼类10种,其他无脊椎动物14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目击海豚2416头;江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豚约300头;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截止2015年共孵化6f多只小海龟。

2.港口资源

广东省拥有众多港口资源,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五大港口,分别是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珠江港和汕头港,它们为广东省交通运输、贸易往来等提供了便利。2013年广东港口全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5.6亿吨,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1.08%,从主要港口来看,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2亿吨,同比增长4.7%;深圳港货物吞吐量2.34亿吨,同比增长2.6%;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8亿吨,同比增长5.3%;珠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0023万吨,同比增长29%;汕头港货物吞吐量5038万吨,同比增长10%。

3.滨海旅游资源

广东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空气质量状况优良,海岸线曲折,总长达4300千米,大大小小的岛屿约有1000多个,此外广东省各地滨海风情习俗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据统计,广东省共有可开发滨海沙滩170多处,沙滩总长约570公里,近年来,全省各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形成一批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阳江大角湾、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汕头南澳岛等被评为国家4A景区。

(四)海洋文化建设现状

1.海洋文化宣传

海洋文化宣传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及海洋国防等海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活动,举办海洋知识竞赛和海洋主题演讲活动,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海洋意识。2015年5月,惠州开展“美丽海洋,魅力惠州”海洋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对海洋生态、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展示,引导公众认识和关注海洋。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启动,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等共400多人参加,活动期间组织增殖放流等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爱海洋。

2.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实施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建设海洋博物馆、海洋馆、海洋公园等。目前广东省形成了以深圳海洋馆、珠海广东文化公园、湛江霞山观海长廊、广东海洋大学水生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公共设施,2016年7月,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国家海洋局列为首批国家海洋廉政文化示范点。

3.科教投入

广东省在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增设一批涉海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部级重点学科、本科重点专业,加强对海洋相关重点学科的建设,这为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人才保证。在资金扶持上,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提出科技专项资金向海洋倾斜的政策。

(五)海洋管理现状

1.组织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

2009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海洋和渔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综合管理、协调和指导海洋的开发和管理,承担海洋经济运行、海洋环境监测以及处理突发涉海类公共事件等工作。根据职责,省海洋与渔业局设立办公室、海洋综合开发协调处、资源环境管理处、渔业与远洋捕捞处、水质量安全监督处等9个机构。

在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包括综合性法律法规、海洋性法规和渔业性法规等。近年来,广东省颁布一系列涉海法规,包括渔业管理、休闲渔业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砂开采管理、人工鱼礁管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等条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政府与时俱进地对相关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例如,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2014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在深圳湾部分海域设置禁渔区的通告, 2015《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渔业类)》(2015年修订版),同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6年公布广东省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治理与保护的具体实践

广东省及各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近海海域生态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包括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人工鱼礁建设、海域海岸带修复和建设海洋类保护区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确定沿海各市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7项;投入8亿元资金建成人工鱼礁区40个,礁区面积2.4万公顷,在粤东、粤西等多个海区开展海洋经济物种增殖放流活动;2015年共投建成海洋与渔业类保护区101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2015年,湛江、汕尾、潮州等沿海城市投入7亿元开展港湾整治;2020年,广东省计划全省沿海红树林面积达到3万公顷以上。

三、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广东省作为先行省也在积极地贯彻和执行,在海洋环境治理、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海洋开发的规模和强度也不断加大,尤其是早期海洋野蛮开发造成许多生态破坏遗留问题,广东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海洋作为众多流域和陆源污染物的总汇,陆源排污量日趋增加,这主要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2015年广东省入海污染源中,市政排污口污水水质超标高达51%,排污河污水水质超标率超过40%,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271.39万吨,部分海域尤其是珠江口海域污染严重。目前污染治理方式仍以末端治理为主,缺乏对陆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被动局面。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比重低,说明目前广东省海洋经济仍然是粗放型的,耗能大、产品附加值小的传统产业仍占据重要的比重,尚未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违背。此外,海洋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粤西地区,高校、研究所类等机构较少,难以为新兴的海洋产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海洋文化建设薄弱

海洋文化建设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广东省在海洋文化建设进程上比较缓慢,这主要表现为公众海洋意识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首先,长期以来从社会到个人多重视陆域发展,海洋观念较为薄弱,政府对社会公众关于海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不足。其次,广东省对外缺乏对本土海洋文化品牌的宣传,在现阶段省政府宣传部门缺乏与文化传媒企业的合作,政府应当利用传媒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开发一些具有广东省本土特色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提升广东省海洋品牌知名度。

(四)海洋管理混乱

首先,在管理规章制度上,大多是针对某一海洋功能区或区域制定的专项规章制度,制度冗杂、互相冲突,此外政府推出的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和执行标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各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缺位和越位等问题。最后,在具体实践上,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缺少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缺乏公众参与,使得执行进程缓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在未来应继续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问题为突破点, 以规章制度为准则,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海和谐,努力建设美丽富饶的“海洋广东”,强力支撑广东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07):4-5.

[2]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20-21.

[3]马彩华,赵志远等.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172-177.

[4]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02):29-32.

[5]厉丞@,张朝晖.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3):87-95.

[6]傅英,龚耘.中国海洋文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1,(27):194-195.

[7]王琪,张川.海洋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变革取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6):13-17.

第3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 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陆地资源过度开采日益枯竭,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资源。《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1 个基本组成部分,是1 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 ] 。它拥有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海洋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国发展的主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我国是海洋大国, 海岸线长18 000km ,海域面积3. 0 ×106km2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 3[2 ] ,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资源远未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我国南海及黄、东海都与相邻国家之间存在疆界划分和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之争问题。因而,应用高新技术,准确快速查明我国海域情况,主动保护海洋环境安全[3 ] ,既是维护我国海域合法权益、保护海域环境的需要,也是科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腾飞的需要。走海洋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并实现21 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出路[4 ] 。

作为建立数字海洋的三大支撑技术gps , gis 和rs ,在海洋空间数据处理中各具特点,又密切相关[5 ] 。gps 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 gis 具有较好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rs 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628 ] 。3s 集成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了多功能综合技术系统,实现了海量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和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和定量化,即gps 和rs 向gis 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 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3s 技术为海洋资源的规划管理与评价、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防灾、地下水防污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观测手段、描述和思维工具。当前,3s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林业、水利、农业、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9210 ] ,但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总体水平还较低,主要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资源调查方面,近几年扩展到海岸线测量[11 ] 、海域勘界[12 ]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各种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等科学研究领域[13 ] 。

1  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 1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以来,我国的海洋开发飞速发展。1980 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 亿元,1990 年达482 亿元,1994年猛增到1 400 亿元,2000 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达4 133亿元,2004 年近1. 3 万亿元[14 ] 。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规模较小,仍以港口、渔业等近海单项传统产业的开发为主。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少全局的、长远的兼顾,特别是缺少对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我国对近海矿产资源的研究程度亦相对较低,对远海及整体资源尚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尤其是以高新技术、资金密集、见效快、创汇多为特点的新型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滨海砂矿业及海洋服务业等产业) 发展缓慢。海洋娱乐区、倾废区等功能区规划不尽合理,管理滞后。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开发战略[15 ] 。

1. 2 海洋环境及生态现状

1. 2. 1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许多海区、港湾的污染均超过国际限制标准。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n , p 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2004 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 69 ×105km2 ,较上年增加约2. 7 ×104km2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 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约20km2 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14 ] 。

1. 2. 2 海洋的自然和生态破坏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围海筑坝、河流建闸、大面积挖沙采石、乱挖珊瑚礁等) 已严重影响并破坏了我国海洋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范围的海岸侵蚀或淤积,湿地及红树林面积减少[16 ] ,破坏了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 海珍品濒于绝迹, 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2004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14 ] 。

1. 2. 3 海域污损事件频发、环境灾害群现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大。2001 年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7 起,累计面积达1. 5 ×104km2 [17 ] ,对海洋环境、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

引入,全球气候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2004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 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 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4 ] 。

1. 3 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21 世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强化以下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目标、政策和法规;要提高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要建立我国海洋倾废区,规划近海海域环境容量,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按照合理、系统和科学的原则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要加强对各种海洋资源储量、分布的勘测勘探,调查了解各种资源量及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而重中之重是要倡导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振兴海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原位实时地监测海洋环境,通过强大的地理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的支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模拟,及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资源,预报灾情与突发事件。

2  3s 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多年来,国内外海洋工作者在海洋地理、海洋化学、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测绘等基础性学科上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制定了一批大型的、多学科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topex/ poseidon 海洋地形试验、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 、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 toga) 等。通过系统地研究海洋,不断发现其内在规律,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海洋空间,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已在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在信息量激增的21世纪,要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海量的信息。而20 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gis 技术功能强大,用于对空间环境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并且利用gis 的统计制图功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环境专题内容、环境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以满足环境保护实际需要。3s、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尖端技术,它们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借助3s ,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现代化海洋实时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更新、信息共享,并通过图形方式对管理与决策前景进行动态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和气候的监测、海洋防灾减灾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

2. 1 3s 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陆地上70 %的农业生产资料,80 %以上的工业原料、95 %以上的能源来自矿产资源。由于我国仍处于矿产消耗强度趋快的时期,要满足近期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发展保持后劲,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仍是地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海洋中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它们的分布、规模、储量评价、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及可行性等,无疑依赖于快速、高效、准确的探查技术。

根据海洋资源数据库中的物探、化探资料及gps和rs 提供的信息,应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探索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为海洋管理、海岸带和海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投资的盲目性。3s 技术可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量值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评价,例如,确定资源量及其变化幅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预测各类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探索解决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可能途径,评价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案等。

2. 2 3s 与海洋环境保护

利用3s 建立海洋环境和灾害信息库、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和灾害预报系统,能够为环境监测、管理、规划及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保护海洋环境及海上航行、生产安全服务。

2. 2. 1 环境监测

遥感技术在海洋调查中显示出大范围、多时像、高分辨率的特点,rs 在河口泥沙规律研究、海水海温监测、渔场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厄尔尼诺效应、赤潮等的监测也收到较好的效果[18 ] 。

2. 2. 2 环境管理

gis 等技术能对各种海洋环境、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大气质量、海洋水资源、污染物排放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更新,并能有效地进行环境统计分析,进而进行环境总体规划;可动态展示污染源位置、类型、负荷及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2. 2. 3 环保应急反应

对于重大环境事件,环境保护部门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并能针对事件的特性做出迅速反应和决策,如水质污染、油船泄露等。

2. 2. 4 环境规划

污水排海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由于涉及潮汛等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进行近海水域模拟分析,是目前的难点和热点。而gis 的空间分析能力可较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应用gis 进行近岸海流模拟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近海岸带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另外,gis 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动态地对重点海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趋势预报,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为国家和地方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2. 5 环境评价

我国目前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如南海大陆架石油开发等,应用gis 等技术可以对其进行勘探、选址及建成前后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研究,并实现其动态、连续、准确的监测、评价与环境影响规划方案的制定。

2. 2.6 与海洋精细渔业

海洋精细渔业指将3s、计算机、通讯、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渔业、生态学、沉积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对鱼群、水质、底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鱼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灾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计划,并在gps 和gis 集成系统支持下发展信息化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精细渔业具有新型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综合应用了3s 等空间信息技术,将促进人类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海洋精细渔业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海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海洋资源、环境领域中亟待应用3s 技术的重大课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 世纪议程》和“数字城市”工程均包括3s 方面的内容[19220 ] 。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数字海洋”、“数字港湾”等名称已被相应地提出,建立了一些行业性、地区性地理信息系统(如渔业gis、黄河口gis) 。我国各有关部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国沿海66 个海洋站、200 多个验潮站和3 个海洋资料浮标网的长期观测[21 ] ,加之陆地/ 气象/ 国土卫星资料及航片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运用gis 技术建立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总体上讲,3s 应用范围窄程度低,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2 ] 。在海洋领域利用gis ,首先要建立开放式的、具有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然后利用优良的gis 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以满足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海洋综合管理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和气候监测、防灾减灾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现状,结合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尽快发挥3s 的优势,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3. 1 数字海底系统

海底地形信息对于海岸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gps 技术与海底测深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但费用高且无法经常测量,对大面积水域也难以得到连续的全景水深信息。gis 与rs图像处理系统结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s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且大多数gis 已拥有独立模块进行图像处理。以gis 为平台, 利用各种海底探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建立数字海底数据库,应用自动成图技术,集成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相关参数组成的数字海底系统。数字海底系统是多学科海底数据和海洋地质模型支撑的信息化海底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海底地学专业模型技术、地学数据技术、与数字地球间的集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海底领域与数字地球接轨,促进海底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治理。

与3s 具有紧密联系的海洋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原位实时探测技术、海底电视观测系统及水下可视化定点采样技术、先进的海底矿产资源现场测试技术是国外正在发展的高新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在大洋矿产资源探查与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上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大洋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潜力和开采方法的正确判断。尽快开发大洋矿产资源探查技术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3. 2 海岸带系统

海岸带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全世界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 %~90 %归宿于海岸带,全世界60 %的人口和2/ 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研究成为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 的核心计划之一,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海平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对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高对于未来变化的认识和预测能力。河口- 近海系统位处沿海经济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占我国陆域国土13 %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2 %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 %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赋予海岸带沉重的环境压力。

海岸带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在海岸带功能区划、海域划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等信息管理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23 ] 。通过rs 与gis 技术集成方法,结合海岸带综合管理所需的元数据(metadata) 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和已有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海岸带信息系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具有巨大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它将帮助研究者从海岸带环境场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的角度来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研究,进而开展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

3. 3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3. 3. 1 海水入浸实时监测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且海水入侵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面积大、海拔低,海平面单位高度的上涨会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晚,应运用3s 动态、实时监测海水入浸,分析、预报灾情,提供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3. 3. 2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

东部沿海地区为海洋灾害多发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海流、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24 ] 。因此,如何准确预报重大灾害,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已构成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以飞机和卫星平台相结合的遥感成像技术实时地获取灾害蔓延范围信息,用gps测定灾区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gis 中已存储的灾区地形、交通等信息,即可对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并能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救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方案。

3. 3. 3 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海水养殖业趋向于高密度大面积的产业化、工厂化养殖,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近海营养盐过剩,赤潮频发,严重危害着海洋生态平衡。因此,运用3s 建立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海洋生态变化监测系统,对合理管理海域、分析环境变化和预测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3. 4 海洋工程安全立体监测与预报

近海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依赖于海洋工程构筑物,工程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甚至决定开发工作的成败。海洋工程安全性既取决于工程结构本身状况,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荷载,如风、浪、冰、地震荷载等。建立对海洋工程构筑物状况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4  结语

海洋资源与环境是3s 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3s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3s 所提供的巨大市场将在国民经济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3s 理论的日益完善,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实现,测绘工作者、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都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遥感的普及提高创造条件,最终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科学的建议。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21 世纪议程[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 125-130.

[ 2 ] 郭芳. 蓝色的宝库———21 世纪的海洋开发[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 5-20.

[ 3 ] 张珞平, 洪华生, 陈伟琪, 等. 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 ]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 43 ( sup. ) : 254-257.

[ 4 ] 张德贤, 陈中慧, 戴桂林, 等.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j ]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 31 (1) : 143-148.

[5 ] 刘志丽, 马建文, 陈嘻, 等. 利用3s 技术综合研究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11 年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j ] . 遥感学报, 2003 , 2 :146-152.

[6 ] 刘惠明, 伊爱国, 苏志尧. 3s 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 . 生态科学, 2002 , 1 : 82-85.

[7 ] 刘震, 李树揩.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研究[j ] . 遥感学报, 1997 , 2 : 23-26.

[ 8 ] 李德仁. 论rs、gis、gps 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 ] . 遥感学报, 1997 , 1 (1) : 64-68.

[ 9 ] 闫志刚, 盛业华, 左金霞. 3s 技术及其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 . 测绘通报, 2001 , s1 : 17-20.

[10 ] 王伟武, 王人潮, 朱利中. 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j ] . 浙江大学学报, 2002 , 28 (5) : 578-584.

[ 11 ] 于永海, 苗丰民, 王玉广, 等. 基于3s 技术的海岸线测量与管理应用研究[j ]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 19 (6) : 24-27.

[ 12 ] 黄发明, 蔡峰, 孙书贤. 3s 技术在海域中的应用[j ] . 海洋测绘,2003 , 23 (2) : 20-23.

[13 ] 蒋兴伟. 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j ] . 中国航天,2001 , 9 : 13-17.

[14 ] 国家海洋局. 2004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n ] . 光明日报,2005-02-05.

[15 ] 戴桂林, 王雪. 我国海洋资源产权界定问题探索[j ]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 1 : 15-18.

[16 ] 谷东起, 赵晓涛, 夏东兴. 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 ] . 海洋学报, 2003 , 25 (1) : 78-85.

[17 ] 徐质斌, 牛福增. 海洋经济学[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 73-84.

[ 18 ] 黄敬峰. 论遥感技术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 ] .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9 : 14 (1) : 65-70.

[ 19 ] 陈述彭.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 11-12 , 220.

[20 ] 马蔼乃. 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m] .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0 : 3032324.

[21 ] 许富祥. 海洋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 ] . 海洋预报, 1998 , 15(3) : 45-50.

[ 22 ] 谷东起, 赵晓涛, 夏东兴, 等. 基于3s 技术的朝阳港泻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 ] . 海洋学报, 2005 , 27 (2) : 91-97.

第4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整合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也在不断的拓展,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大面积海洋资源的国家,海洋已经成为其除了山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同时由于21世纪的现代型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从滨海旅游转向海上旅游,逐渐从海岸走向深海,他们需要更能显示自身个性、能够挑战自我的特色旅游产品以及相关的体验性旅游项目,而海洋自身一方面所具有的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更具吸引力的是来自海洋文化所孕育的建筑、科技、民俗、宗教等人文因素,这些使海洋具备开放性、挑战性、包容性等特点而引起现代旅游者的竞相追逐,成为旅游新的聚焦点。

虽然中国的海洋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温度带,也具备不同纬度的海洋旅游基础资源,但是和世界上其他海洋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质量是不对等的,所以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要充分彰显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内涵深厚、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这在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提升海洋旅游文化的一个新走向。

2.海洋旅游文化相关概念

2.1旅游文化的含义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1]。

旅游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它是由不同质态的文化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应的包括三大类: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同上]。

2.2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3]。也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所以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3海洋旅游文化的解析

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一般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为依托,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2]。

海洋旅游文化自身具有的兼容和开放性,使得不同领域的文化通过相互交流传播不同的信息,并且在各个领域内融合。同时,海洋旅游文化也是在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东西方文化、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相互碰撞中得到升华,重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性,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3.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况

3.1 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自然资源状况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开放海滨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广西南部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渔业资源蕴藏量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是关系最大的海岛,岛上火山景观、海蚀景观、植被景观、沙滩景观等丰富奇特,形成海洋文化例题而多层面的海洋资源载体,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4]。

3.2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文化资源概况

3.2.1鲜明的南珠文化

北海市的合浦县盛产珍珠,是南珠的故乡,是海水珍珠的原产地。南珠以珠质细腻凝重,玉润星圆,瑰丽多彩而久负盛名,为群珠之冠,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美誉。合浦珍珠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亮点[5]。

3.2.2独特的“家”民俗风情

“家”人是北海市渔民的一分支,集居在北海外沙以及营盘、南康、山口、沙田沿海一带,20世纪50年代,合浦县政府曾上报“族”为少数民族,后因人数不足而未被批准。据史书记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其为“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由于地理和职业条件,他们在民居、性格、语言、服饰和婚嫁住行等方面,都有许多与其他渔民、陆地居民不同的传统习俗。他们有着独特的水上民居与风俗,如水上民居、家棚、家口艇,以及哭嫁、叹家姐、咸水歌等“家”习俗[6]。

4.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1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海洋旅游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主题特色不鲜明

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的结合起来突出北海的主题特色。广西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将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没有将民族风情和北海的海洋特色融合,无法突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北海的开发还是沿用了其他海滨城市的发展模式,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严重的同质化,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4.1.2缺乏区域合作,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北海市是环北部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主要成员,其海洋旅游的经营还是各自为政,规模小,档次低,使整个北海市的旅游呈现散落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特色。

另外,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中,北海市没有借助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和毗邻的湛江、海口以及越南下龙市等城市的联合发展、友好竞争,而只是作为旅游者出游的一个中转站点,是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被动的边缘地带。

4.1.3海洋旅游文化产品质量低,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北海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利用还处在观光旅游阶段,各种文化资源还是散乱状态,没有对资源进行分类和整合,无法发挥出海洋旅游文化产品的最大限度的优势。同时,在经营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盲目的模仿,没有开发出北海的文化特色,也没有把地方文化融合到旅游产品中,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自然会降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4.1.4淡旺季明显,整体开发没有连贯性

北海市虽然处在南亚热带,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但是其主要的旅游季节集中在上半年,10月份过后,北海市的整个旅游状态开始下降,游客锐减。一方面是因为北海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温带的气候特征,有冬夏之分,进入冬季后,海水温度降低,很多海洋活动停止;另一方面,北海市没有开发出相应的冬季海洋旅游项目,无法在整年内形成连贯的旅游活动。这些导致大部分的海洋旅游资源和相关人员的空置状态,也进一步影响了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整体的开发进程。

4.2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对策

4.2.1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海洋旅游文化联盟

要在发展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不只是在旅游上,也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借鉴海南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思路,在综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文化品牌。另外要加强与环北部湾各大城市的联系,争取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借助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壮大自己的海洋旅游,增强经济效益。

继续完善北海-越南海上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力争开辟连接东盟发达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航线,争取设立北海海上出入境一类口岸[5]。

4.2.2对海洋旅游资源加大文化因素的投入

北海海洋旅游资源景区主要包括北海银滩、涠洲岛、山口红树林、北海海洋文化公园等。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重加大投入文化因素,不但要用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还要展现出里面的文化底蕴。

北海涠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岛上火山景观、海蚀景观、植被景观、沙滩景观、人文景观丰富奇特,形成了海洋文化立体而多层面的海洋资源载体,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岛风貌。

目前,新推出的火山探险游项目备受游客青睐,新开发的潜水观光活动可使游客观赏海底珊瑚等海洋动植物资源。同时也为了使游客对来涠洲岛旅游有更深刻的认识,北海市应将有关火山岛的形成、岛上植被的特点等知识编成小册子,以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4.2.3加大对南珠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南珠文化富于北海市地域文化特色,是对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所以在对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南珠文化。对南珠的产地北海白龙珍珠古城遗址进行修复,建设珍珠养殖的观赏基地,能让游客更真切的体会到育珠、采珠、制珠等过程中蕴含的南珠文化神韵,增设相应的采珠的参与性活动,提高游客的积极性,举办“南珠”节,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南珠文化,使其成为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的主打品牌。

4.2.4搜集“家”渔民的风土民俗,挖掘独特的文化风情

“家”是独具北海特色的一个渔民分支,要充分挖掘出“家”与陆地居民不同的传统习俗,不论是在性格、语言,还是在服饰和婚嫁等。一方面要对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尊重和保护,尽量还原“家”生活的原始状态,保持其自身具有的原生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开展“家”风情旅游项目,让游客和“民”一起下海捕鱼,体验独特的生活状态,参与到“家”的民俗活动中,真切地感受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形成的不同文化。

4.2.5对具有海洋文化的历史遗迹进行资源整合

北海市的珠江路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里曾经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主要经营各种海货遗迹渔民用品,蕴含了古老的地方传统与殖民地时期文化碰撞的历史,极具地域文化特征。北海市应该加强对老街的整顿和保护,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能够再现当时的历史文化,让游客体会南国海派休闲文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的资源整合,使这段历史有一个连贯性的轨迹,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一个历史完整的海洋旅游文化背景。

5.结束语

随着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海洋旅游成为新世纪的又一旅游热点,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无限延伸。广西北海市海洋旅游文化以其温和的亚热带气候、文化底蕴深厚的南珠文化、独特的“家”民俗风情以及广西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海洋旅游文化,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在未来的开发进程中,不但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还要不断地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为北海市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8-9.

[2]李隆华.海洋旅游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3.

[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7-8.

[4]蓝文陆.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J].吉林农业,2010(10):172.

[5]蒋礼荣.北海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5(1):85-87.

[6]张金忠,宋欣茹.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125-128.

[7]梅淑月,武艳艳.烟台海洋旅游文化的发掘与推广[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01-104.

第5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随着人们对海洋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陆地资源开发的局限性日趋显现,海洋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客观有效的度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评价其经济效益,成为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本文结合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海洋经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经济评价;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82-03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做大的产业集群,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从目前人们多样化、多元化的旅行需求来看,旅游资源不仅局限于陆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还应保护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海洋旅游资源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率开发需要设计多个方面,不仅要保证其最根本的生态效益,还要求在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针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多层次经济评价至关重要.

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高品质、快速化发展的基础.在以往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旅游系统产业学理论、生态景观理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理论基础,但随着海洋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这些理论已经不足有支撑和构建其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必须因素其他相关学科或延伸学科的理论进行吸收和贯通,比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海洋旅游经济学等交叉学科.

在旅游系统理论中,环城游憩带理论雷普尔旅游系统观使其代表性理论[1].北大教授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他认为在大城市郊区200公里半径以内均可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游憩的休闲空间,且十分适合短假期或周末出游.雷普儿的旅游系统模型同样建立在旅游空间结构上,与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其更考虑旅行成本因素在旅游系统中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海洋科学理论是有力支持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它强调空间异质性、尺度性与生态整体性[2].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而言,首先应尊重海洋景观的固有资源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自然性、异质性的开发,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认为加工造成的生态质量退化.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理论基础,其一方面在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进行理论阐述、另一方面对海洋生态资源的旅游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之间博弈均衡.

2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温州是浙江南部的海滨城市,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几乎与温州市陆地面积相当.在温州市的县区地理位置分布中,全市11个县区中9个为沿海县区,其中还包括一个海岛建制县——洞头县.洞头县有100多个岛屿组成,具有丰富的海洋植物、海洋动物资源,各种海洋文化景观、海洋自然景观、海洋人文景观遍布在这些岛屿上,这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从海岸线的长度来看,全市岛屿海岸线长度达567.9公里,总共437个沿海岛礁,据统计,其中约有42个岛屿与大陆滨海区具有旅游开发价值[3].在较为成熟的海洋旅游资源中,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麓列岛、国家4A景区洞头百岛、世界古航标·中国诗之岛江心屿、苍南渔寮大沙滩、鹿城七都岛、乐清沙门岛等,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总体来说,温州市海洋旅游资源中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发展较为平稳的资源中,有3个部级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部级森林公园、9处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并且超半数以上分布在距海50公里的沿海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虽然具备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但总体开发程度、层次性不够,多数景区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一方面造成知名旅游景区品牌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为破坏.比如洞头岛、西门岛、南麓岛、大鱼湾等资源基本处于培育与成长之中,开放层析较低,没有系统的规划.其次,海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海洋特色、地方品牌的旅游商品,尚未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旅游项目,没有发挥出温州市海洋海岛旅游的特色与优势.再次,海滨旅游基础支撑力不足,缺乏海洋旅游开发投入,以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制度,造成开发模式多为粗放型,长期来看容易造成资源破坏.此外,基础设置建设落后,资源整合不到位,严重缺乏海洋旅游专用码头、游艇等设施,接待客容量及接待能力有限.

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定量评价

3.1 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行业对资源评价研究的深入,海洋生态资源评价模式已由传统的单因子模式转变为多因子模式,更多的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旅游因素、生态因素等考量进来,形成系列化的指标评价模型[4].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中的诸多因具有异质性和不同的经济意义,使其你具备一般可比性,这就需要对这些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才能确定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权重,进而计算综合评价分值[5].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量纲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阙值法,也叫临界值法,是借助最大值、最小值、满意值等特殊指标与实际值相比而得到评价值的方法,正指标计算函数为:

其中xij,opt为该指标在所有时间取值中的最优值.

(2)标准化方法,在存在多个变量时,为是各变量指标存在可比性,先对不同组数据标准化,进而通过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指标的综合评价值[6].通常来说,标准化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标准化计算函数为:

(3)比重法,即指标的实际值在指标总之中的比重,其计算函数为: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涉及到很多非量化指标,而在经济评价值中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常用的量化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FUZZY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等几种[7].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指标评价中,较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经济评价中一些无法完全量化的因子,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将这些无量化的因子赋以相应权重来表示其在综合指标中的重要性与地位.

(1)德尔菲法,也称专家咨询法,是利用行业专家的意见来确定指标因子的最终权重.德尔菲法通常需要集中多名专家的意见,并且要求专家给予较为专业的评价,并且还要根据专家的领域地位给予专家评论结果相应的权重,然后通过整理并不断的修改和反馈,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

(2)层次分析法.对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评价而言,层次分析法能够有效、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各因子的权重,并且其能够灵活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使得层次分析法在其经济评价中较为适宜,能够系统性、可靠性的识别问题,提高评价的简便性与准确性.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为: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3 综合指标合成

在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与量化处理之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多指标进行合成.一般而言,多指标合成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乘法合成法等.线性加权和函数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f(x)表示综合评价分值,wi表示评价指标i的权重,xi表示评价指标i的无量纲化值,n表示所有指标个数.

乘法合成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x;j表示逆指标,m表示逆指标的数量.

结合我国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特点,以及上文的权重确定、无量纲化分析、综合指标合成等分析研究,最终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步骤为:确定评价指标集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确定评价的评语集D和其分值确定模糊评价矩阵对目标层X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归一化与评价.

4 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建议

4.1 开发原则

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必须坚定的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在不遭受认为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其目前的资源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在开发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可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保护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等.

4.2 战略取向

前文分析可知,温州市具有广阔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并且这些丰富的资源多处于开发或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后续的开发应建立在现状的基础上,并且合理规划,在政策引导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博弈均衡.结合温州市目前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各部分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结果,所采取的战略取向有:(1)由近至远的开发战略;(2)城乡互动的开发战略;(3)差异化开发战略;(4)面向市场的开发战略;(5)环境循环发展战略.

4.3 温州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战略

从政府层面,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实现社会参与的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从市场层面上看,重视城乡部门在温州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城乡统筹、上下一体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赢的整体市场运作机制.此外,还要建立产业开发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市场互享、利益互增的跨区域联合网络,以及建立自然、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系统.

参考文献:

(1)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贾欣,莎娜.海洋生态损失过程中的群体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4(8).

(3)胡念望.温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4)李晓通,张予云,张成胜.资源生态化开发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策的人类学思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1).

(5)齐俊婷.海洋开发活动的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第6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第7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预测;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1-0057-05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然而,近年来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却使得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衰退明显,如何权衡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为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现状[1-2]、海洋生态环境评价[3],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4]。与国外研究有所区别的是,国内的研究重点包括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5-6]、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7]、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8]、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研究以及重要资源的安全问题探讨等内容。就海洋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而言,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涉及海洋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指标、评价信息系统研究、评价模型管理系统研究、海洋相关产业的安全评价,在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及预测等方面,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海洋范围广、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及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方法不多,大多采用线性或者指数模型等回归统计方法进行评价和预测。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传统的数学模型很难对其进行充分表述。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对山东省2013―2020年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模拟预测,系统分析影响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以期对我国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调控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经114°47.5′―122°42.3′,北纬34°22.9′―38°24.01′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4%。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3024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6,居全国第二位。全省近海海域17万平方公里,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海洋物种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为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后续发展。

二、研究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指标体系

鉴于海洋经济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顺利开展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及预测的前提。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及预测是为了实现海洋开发活动的生态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域的环境质量。因此,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9-10]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时序性、阶段性、可操作性及相对独立性等原则,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山东省海域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一般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借助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相对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列举的29个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山东省沿海经济开发活动状况。在权重的计算上,为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客观性较强的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的综合权重(见表1)。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根据预期的研究目的和设计的指标体系,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3年《山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域使用管理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山东统计信息网,部分较难获得的数据由笔者根据资料整理而得。

由于选取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而BP神经网络sigmoid函数的取值及最终输出范围是[0,1],因此首先需要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指标因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选取的指标划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中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表明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越好,如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指标;逆向指标值越大,表明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越差,如单位海域疏浚物倾倒量、年均赤潮发生次数等指标;适中指标是越接近某一个规定的值越好的指标,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值越接近国家宏观调控规定的参考值越好。将部分指标设定为适中指标,摒弃了现有研究单纯的正、负指标分类的传统观点,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价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对于正向指标,公式为:

对于逆向指标,公式为:

对于适中指标,公式为:

式中,为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为指标的原始数值;、为评价区内指标的最大、最小值;为被评价的年份。以年份数据作为样本,总样本数为13,指标数为29,即=1,2,...,29;=1,2,...,13。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如表2所示。

(三)研究方法

1.指标评价

定量u估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对29个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各准则层系统状态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总目标层进行评价,由此构建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指数():

式(4)中,为第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为第个指标对应的综合权重;为指标的数量。

2.评价预测

BP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其高度的仿真功能能有效修正误差,避免传统主观评价对结果的影响。另外,BP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运算能更好地进行数理回归,便于厘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模拟预测比传统方法有较高的优越性。BP神经网络通常由输入层、隐层、输出层3层构成,假设神经网络有个输入层、个输出层和个隐层,则神经网络的输入表示为:

神经网络的输出层表示为:

BP神经网络激发函数一般采用对数sigmoid函数:,输出层误差计算模型为:

式(6)中:代表相互两层神经元之间的权重,式(7)中,为期望输出值。

对于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等级标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可的结论。本文在确定等级标准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1-12]:(1)绝对确定法,指借鉴采用已有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指标值;(2)相对确定法,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环境背景和全国平均值等综合确定;(3)替代法,指对那些较为重要但缺乏相关数据的指标,暂用近似或类似指标值替代;(4)专家咨询法,对部分没有参考标准的指标,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综合判定。具体操作上,本文将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为4个等级,即影响程度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和影响极大,其描述及对应分值如表 3。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海洋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及预测

2013―2020年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预测模拟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自2000年以来,随着海洋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海洋生态环境状况逐年恶化,生态环境效应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3640上升到2012年的0.5146,沿海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势呈现从一般转为较大,表明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逐年加剧,这也与2000―2012年间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强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征。

(二)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子系统

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压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自2000年以来,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呈现递减趋势,表明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海洋生态环境效应带来的胁迫作用日益强烈,其中沿海人口密度的膨胀、海洋产业发展、沿海经济开发活动等方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加之生境失衡、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及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的扩大等胁迫因素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

状态子系统可以反映山东省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00―2012年,状态子系统的评价值呈现递减趋势,表明海洋经济开发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海洋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造成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状态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年均赤潮发生次数、生物多样性及海水浴场健康指数。

响应子系统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海洋经济活动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因而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弥补,改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状况。2000~2012年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的响应子系统呈现稳步好转的态势,对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子系统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环保投入比重、海洋科技投入情况及出台的海洋政策文件等。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构建了海洋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评价,同时运用BP神经网络对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山东省海洋经济活动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由一般转为较大且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呈现恶化的态势,但上升速度较为缓慢。且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不容乐观,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2.随着海洋生态问题的逐渐凸显,各种响应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响应子系统综合情况逐渐好转,但海洋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发展态势严峻,加之状态对于响应措施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海域质量仍呈逐年退化趋势。

为促进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向好的趋势发展,建议如下:

1.立足于山东省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功能逐步构建外来人口的调控机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

2.注重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由劳动主导型经济向智力主导型经济、工业生产型经济向服务生产型经济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涉海就业。

3.积极推进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海洋生态建设、新能源开发、绿色生产等方面的科技攻关,鼓励海洋技术创新。

4.加快海洋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统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Kildow J T, Mcllgorm A. 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es[J].Marine Policy, 2010(34):367-374.

?ngel Borja, Mike Elliott.Marine monitoring during an economic crisis: The cure is worse than the disease[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3(68):1-3.

?ngel Borja, Suzanne B. Bricker, Daniel M. Dauer, et al.Overview of integrative tools and methods in assess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systems worldwide[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8(56):1519-1537.

Stojanovica T A, Farmerb C J Q.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oceans & coasts and concepts of sustainability[J].Marine Policy,2013(42):157-165.

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3):75-77.

狄乾斌,张洁,吴佳璐.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辽宁省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2):256-264.

陈尚,张朝晖,马艳,等.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6(11):1127-1133.

杨建强,朱永贵,宋文鹏,等.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生态学报,2014(1):105-114.

陈金良.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18-23.

罗先香,朱永贵,张龙军,等.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14(1):182-189.

第8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调查;措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这就要求国民海洋意识教育能够同步乃至超前进行。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起祖国的命运,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希望,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

所谓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由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包括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保护等方面的总看法①。结合当前社会形态来看,在国际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周边稳定的任务及其紧迫;在国内,海洋开发热潮持续升温,涉海行业、部门、单位和个人日益增多,用海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统筹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海洋意识教育提出了更新的现实课题和更高的目标要求,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大学生对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的认识。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状况

早在1998年国际海洋年,就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大样本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疆土;能答对中国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的占68.6%;了解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划界范围的占74.1%;近半数的被调查者错误认为沿海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上空才享有专属权利②。另外,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调查反映,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除陆地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被调查者仅占27.8%,而对于我国的8个海上邻国几乎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过要求这一事实,仅有0.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③。最近,为了解90后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状况,笔者于2013年5月份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某海洋大学非涉海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研对象涉及文学、经管、法学、理学、工程、外语、信息、艺术等八个学院四个年级的男女学生300人。由于涉海类专业的特殊性和不可比性,笔者选取的调研对象是海洋大学的非涉海专业的学生,受学校各种环境的影响,其海洋意识状况理论上不会比其他高校更差,管中窥豹,调查结果基本能折射出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状况。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海洋意识明显不足。有72.3%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海洋意识淡薄,20.8%的则认为一般,仅5%的被调查者认为具有较强海洋意识;有95.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被调查者对海洋基本常识缺乏了解。在海洋基本知识测试答题中,能全部答对20题的仅占3%,52.3%的学生不及格。大学生海洋认识水平不高,大都一知半解,例如,了解《联合国海洋公约》的只占30.7%,答题结果显示学生们在海洋地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法律等方面获得的教育普遍薄弱。本次调查尽管是一个小样本调查,但也能透射出一些基本信息。如果将其与上述机构调查结果作一个比较,反映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大学生们的海洋意识状况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情况依然令人担忧。

二、影响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因素分析

1.传统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

回顾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2000多年以前,就形成了“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思想。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中国,海洋的阻隔作用远远大于联结作用,统治者认为国防的重心在陆而不在海,“皆舍海而注意于陆”。治国的思想是大陆思想。在此背景下,民众的心理是安土乐业,逐步形成重农轻商、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甚至疏离海洋,明清以来的“禁海”政策,就是中国海洋意识遭受严重禁锢的例证。时至今天,这些传统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的公民,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高校海洋观念凝结着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反映出来。

2.高校专门从事海洋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国内专门从事海洋教育的师资人数非常少,他们大多从事公共课教学,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教育的内容通常只局限在一般常识性介绍,专业教育不足,也很难上升到意识形态层次,所以,这种教育的效果很难保证。从笔者在某海洋大学调查结果来看,只有17%的学生觉得海洋意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由于高校对于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拓展渠道培训和引进师资,而缺乏足够的重视又进一步影响了师资稳定,这就导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建设不足。

3.海洋意识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不足

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意识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极低,关于海洋方面的教育课程出现了弱化倾向,既不系统也不全面。除了涉海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海洋知识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海洋知识涉猎非常少。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的全国32所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有开设海洋环境教育的通识课④。这种教育的缺失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局面。以笔者调研的某海洋大学为例,课程设置中关于海洋意识教育类课程数量非常少。在调研的八个非涉海学院中,除了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开设一门《海洋综合管理》,经济类专业开设一门《海洋经济学》,法学院开设海事法和海商法等少量涉海法律外,其他学院没有开设海洋教育类相关课程。本次调查还显示68%的学生没有选修过海洋类课程,93%的被调查认为有必要开设海洋类选修。

4.海洋意识教育课外实践活动较少

一方面,高校关于海洋方面的社团组织少。另一方面,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鲜有高校会举行海洋劳技作品现场操作赛,参观海洋博物馆,举行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知识讲座,进行海洋地理模型、挂图制作等活动。以笔者调研的海洋大学为例,该校属于沿海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开展海洋活动是具备了相关条件的,但调研发现,75%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学校里关于海洋方面的社会实践。该校曾于2011年暑假时,由校团委发起组织了第五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洁净大海,人人有责”环保项目,在活动进行中,当地社区居民热情配合,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看来,开展这类活动极其有效,只是需要一个让学生和公众都能参与的平台。

三、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措施

1.树立海洋教育新观念

教育者要通过了解国际海洋局势动态发展,以国家对待海洋问题的态度、立场为指导来使自己树立有高层次的筹划和指导海洋事业全局的海洋战略意识,建立“大海洋,大目标”的观念,从整体去运筹和实现中国海上大业的宏伟蓝图⑤。教育者的思想觉悟的提高,也就会影响学生的海洋意识,从而带领学生树立海洋认知新观念。当下,海洋领土意识、海疆海防意识、海洋财富观、海洋可持续发展观等是海洋教育新观念的核心构成部分。以海洋财富观教育为例,通过开设海洋经济和管理课程,使学生了解到海洋财富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海洋动植物、矿产、能源、海底、海面、岛礁及空间资源,由此,也衍生出了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⑥。同时了解海洋经济活动、海洋资源、海洋未来产业、海洋区划、海岸带经济与海岛经济、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另外,在校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参观渔场、码头、港口、临海工业区、海上钻井平台等,使学生亲身感受海洋经济的价值,培养海洋财富理念。

2.重视海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各高校要把海洋意识教育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对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特别是在师资建设方面,更要有前瞻性的计划。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是在院校教育上,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要把握住院校教育这个关口,促进海洋意识教育。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要扩大和完善已有的师资队伍,做到定岗定编,并定期进行师资力量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依托一些专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填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空缺。

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没有理论作为支柱,实践是很难进行的。深入研究海洋意识教育理论是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基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要立足当代海洋意识发展的现状,依托各级科研部门和院校,研究出适应于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理论。可以把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鼓励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这对完善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理论体系、提高教育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所以,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教授内容。首先,课程教授应与海洋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在课堂上可结合国内外海洋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多让学生了解、关注并且知道我国在海洋科研和实践方面的进展,也就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其次,课程教授与新闻热点相结合。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与当时的新闻热点相结合,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开展讨论。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权纠纷不断,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但是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容易偏激,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讨论新闻热点,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学生理国。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海洋意识强烈,但对国情缺乏了解,借此,可以通过海洋地理、历史及法律知识的学习,转变学生粗浅模糊的海洋认知。

4.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和渠道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在校园媒体上投放海洋信息报道,增加传媒对海洋时事、海洋科研、探险活动等专题报道,还应参照学生们的喜好,集思广益,拓宽他们接受海洋教育的渠道。学校的图书馆内放置可供免费取阅的海洋杂志,定期地举办一些有关海洋知识讲座、画展、摄影展览、演讲比赛等。在校外活动开展方面,定期地举办一些有关海洋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呼吁各种基金组织踊跃参加捐助活动,设立奖学金奖励那些参加海洋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体。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与当地海军部队建立“共建单位”,坚持“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靠上前学”的原则,邀请海洋问题专家到学校讲学、组织大学生到海军部队参观学习,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爱海热情。

引文注释

① 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海洋出版社,2007.

② 转引自牟方君.提升全民海洋意识途径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2-13.

③ 转引自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38.

④ 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0-55.

⑤ 马九轩.关于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2).

第9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技需求;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41 ― 03

一、辽宁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辽宁海洋渔业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面向渤海与黄海,海域面积广阔,据统计,海域面积已达到15万平方千米。随着渔业的兴起,辽宁省近年来不断将强对渔业捕捞的强度,大面积而且不分种类的对海洋中的鱼类进行捕捞,不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过度捕捞导致渔类减少,自身阻碍了辽宁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辽宁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渔业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渔业的重要物质基础。〔1〕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沿海地区受益于政策优惠,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涌入沿海地区,随之带来的就是一系列副作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村的农业废水大量排入海洋,水质恶化,海洋鱼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沿岸的滩涂浅海被大量占用,鱼类生存空间被挤压,对辽宁海洋渔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如今,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俨然成为社会共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水产品也不例外。目前,辽宁省渔业资源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质遭到污染,而且渔民滥用药物情况存在,导致鱼类产品的安全性保障需要加强。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支撑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3〕辽宁省近年来对海洋渔业方面的科研投入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而且政策扶持方面也明显不足,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阻碍了辽宁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辽宁海洋空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辽宁省已建设成以大连港、营口港为核心,以锦州港、丹东港以及葫芦岛港作为辅助的海上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与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的港口互联互通,而且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港口建设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1.港口质量建设存在欠缺。目前,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港口进出。海上煤炭和石油的运输量分别占其总量的30%和45%。〔4〕然而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港口的建O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扩大港口数量这一层面,而是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加强港口管理,以求提升港口总体质量这一层面,这样不仅能够在世界竞争的浪潮中脱引而出,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港口自身的优势。

2.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港口建设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处于初级阶段,辽宁省亦是如此。由于陈旧落后的设备,再加上港口建设技术比较低下,在建设港口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没有妥当的后期处理技术,这些废料会被丢弃到周围海域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辽宁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全省主要分布有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砂矿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也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已探明的砂矿资源中,金刚石的产量名列全国前列。但是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辽宁省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出台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也造成了粗放式开采方式的滥用,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对海洋环境形成了威胁。

2.勘探开采技术落后。辽宁省目前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技术研发尚存在不足,对矿产资源的勘探范围与规模还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现在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较小,政府的资金投入也不够,因此,增强勘探力度对辽宁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四)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已经形成了以大连市为首的旅游城市,丹东、锦州的旅游项目也正在兴起,构成了辽宁东部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带。在滨海旅游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项目创新不足。当前辽宁省的旅游业主要是满足于底层级的海洋旅游需求,集中于水上游乐、观光探险等项目,旅游业的种类与活动都比较单一,传统旅游项目居多,创新性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辽宁海洋旅游项目无法满足高层级的海洋旅游需求。

2.旅游业高端管理人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海洋旅游业的服务质量,而目前辽宁海洋旅游业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好,才能保证辽宁省的海洋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合理发展方向进发。

二、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层面的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只有科技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也是如此。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例如针对辽宁海洋渔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等问题,〔5〕科技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综上所述,辽宁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科技方面存在的不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转化方面还不成熟

辽宁省在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技术装备这一方面,在科研机构研发出成果之后,并不能及时的转化到海洋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在加上政府对科研机构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进程也相当缓慢,如此一来,更是拖慢了科学技术在转化方面的进度,不能形成实际的生产线和产业规模,从而抑制了辽宁省的海洋经济的发展。

2.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尚存在欠缺

辽宁省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与多边合作都也不是十分紧密,造成了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闲置与浪费的情况严重,不能发挥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远洋海域以及深海海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科技难题。如此一来,辽宁省在参与竞争大型海洋开发研究项目中,就会丧失竞争力,失去竞争的机会,影响到辽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2)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的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辽宁省出台的海洋政策并不能十分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进度,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从政策的整体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改变。归纳而言,辽宁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辽宁省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整体的政策指导思想,正因为如此,在落实到具体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劳动力缺乏。而且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够也影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海洋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非法开采都缺乏法律法规的规制,导致海洋资源的非法开发利用现象严重。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这是阻碍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导致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浪费现象不时发生,而且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到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 辽宁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

(一)海洋渔业资源的科技需求

1.海水养殖技术的科技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发展势头非常强盛,研发速度很快,特别是以海水养殖技术为重点项目的开发引人注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辽宁省的海水养殖技术要依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养殖病害的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还要加强对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基因转移的研究,然后有效运用于海洋生物资源中,改良海洋生物遗传基因,培育优良品种,以求提升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2.海洋声学技术的科技需求

海洋声学技术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技术不仅使用方法简便快捷,探测鱼群准确度高,探测的鱼群范围也相当广泛,具有可靠度高的特点,并且通过海洋声学技术,能够对海洋中的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聚集时的密度情况进行精确地测量,为渔民的渔类捕捞提供了可靠地支持,从而促进辽宁省的海洋渔业发展。

(二)海洋空间资源的科技需求

1.港口建设的科技需求

随着船舶业的不断发展,海洋强国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对港口的建设,建设拥有先进技术的装置配备的优质港口,提升港口的质量层次,是每一个海洋国家的追求。而辽宁省紧追世界发展的潮流,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辽宁省在研究沿海深水海道以及海岸、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终将会转化到实际的运用中来。

2.海上城市建设的科技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人口拥挤,交通堵塞,所以许多沿海国家开始慢慢实施海上移民策略,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设海上城市已经成为可能。现在辽宁省海上城市的建设方法主要是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为主,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未来将有更多形式的海上城市的建造方法。

(三)海洋矿产资源的科技需求

1.海洋传感技术的科技需求

目前,海洋传感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海底矿藏勘探、海洋潮汐检测以及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等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海洋传感技术对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海洋传感技术应该更多地向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靠拢,充分发挥该技术的最大化效益。

2.海洋油气资源的科技需求

油气资源在海洋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所以重视研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从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到油气资源的开采全过程,都需要科技的支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将趋向于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在海洋四维地震勘探技术、海洋遥测地震探测技术、海洋数字漂浮电缆技术、多频海底探测技术、深海钻探技术、海底探测数据自动传输技术、深潜和遥控运载器技术、深水钻井技术、采矿系统组合技术、水下自航式海洋^测平台技术等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6〕

(四)滨海旅游资源的科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