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海洋经济专业全文(5篇)

海洋经济专业

第1篇: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如所示。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第2篇: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一)核心:职业文化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

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

职业文化内容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第3篇: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1.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事海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已达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是,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2.宁波市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目前,宁波市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宁波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2.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51%,其中差和较差的占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省的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更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而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现有学科中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4.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23%和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28%和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5.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704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281人,两院院士17位(不含外聘);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宁波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思路与对策

1.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

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淀,文化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1)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宁波发展。(3)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海洋文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1)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还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待遇上的政策倾斜。在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2)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3)建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4)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第4篇: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科技创新

当前,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既要面对加速发展的重任,又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偏重的产业结构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大气污染防治为核心任务,着力解决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硬任务,这些都是河北发展中要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因此,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整体的竞争力成为紧迫的任务。充分发挥沿海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其在河北经济规模中的占比,对调整以及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但能够提升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的布局。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点。近些年,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河北努力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新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新动力。河北省拥有487km的海岸线,沿海地区宜渔浅海滩涂总面积1000多万亩,能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航运业和沿海地区工程项目以及海滨旅游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河北拥有4个大型综合性港口,2018年,河北省港口货物吞吐量11.56亿吨,增速居全国第二位。河北境内长芦盐场是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还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河北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包含全面,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国内和国际的游客吸引力。同时,海洋旅游资源的组合具有明显优势,区位分布合理,方便游客最大程度的享受这些资源。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原因,河北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程度还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2018年,河北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548亿元,在全国海洋经济整体中占比仅为3.1%,远低于广东、山东、天津等省市。全国相比,河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从主要海洋工业各部分来看,除海盐、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外,其他海洋产业的排名则相对靠后。

(二)海洋资源状况先天不足

目前,河北省的油气资源储量在环渤海地区处于第一位,海盐资源在全国处于第二位;港口资源及滨海旅游与其他地区相比,除质量占据一定优势以外,其他海洋资源状况先天优势则较差。主要是因为河北省在沿海地区中海岸线相对较短,全国占比仅为2.71%,管辖海域面积很小,全国占比仅为0.2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8,每人仅为240.6m3;滨海湿地资源相对较少,仅占全国的4.31%,这些资源在沿海省市中均处在第9位,位列11个沿海省市的倒数第3位。海洋资源总量整体较少,且河北省海岸线系数排在全国的末尾,这些对于河北海洋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限制。

(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首先,河北省海域的利用率和沿岸的海滩利用率都不高,沿海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其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且生产效率不高,例如,河北省生产海盐盐田开采总面积较大,但是生产效率不高,生产能力较差,海洋渔业的捕捞主要还停留在近海附近,远海捕捞技术不足,发展缓慢。再次,部分资源开发过度,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破坏了渔业资源生产繁殖周期,个别常见的鱼类资源已经无法见到,海洋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

(四)海洋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河北省所拥有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研人员远低于北京、天津等地区。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海洋专业人才较少,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学历上与北京和天津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其中,河北海洋专业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人数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后。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上,河北省高校开设海洋专业的较少,本硕学位点数不多,海洋专业的博士点更是一个也没有,而与河北相邻的山东省,本硕博专业点加在一起近百个,博士点的数量已经高于河北省本硕博专业点的总和。由此可见,海洋专业人才的后备储量不足,海洋科技人才的短缺,也是限制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对河北省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

海洋经济取得高质量发展,是海洋经济由量的增长到质的变化的一个突破,这主要依赖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海洋社会福利分配得到明显的改善。要提升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加快发展技术高、潜力大、消耗少且污染小的海洋新兴产业。因此,着力构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发展河北海洋经济的关键,这既是河北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客观需要,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从市场供需的角度分析,构建海洋产业结构时要首先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这也是河北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市场需求不足会导致产业的衰落,即使这个产业当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和市场地位。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是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这个主导产业应该是在自身产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产业。河北内环京、津两大城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京津冀三地的紧密联系,因此京津的需求对河北至关重要。做为离北京最近的省份,河北省很多消费品的主要客户都在北京市场,海洋产品也不例外。首都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市场规模巨大,对于消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比一般地区要高得多,北京对于高质量海洋产品的需求,正是对河北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就要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支撑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提升资源分配效率,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尽早从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将海洋经济的增长由单纯量的增长提高转向质的提升和变化,提高海洋产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科技创新成果是河北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物理支撑,依托海洋资源的第二产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是重点,不断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是方向。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支撑科技化的特征,因此,海洋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优势,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可以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之首,河北省显然能够运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借助京津的创新力量,快速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贯穿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产业持久发展的关键。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的时候,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和生产的清洁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海洋经济发展要努力做大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环境的平衡协调,要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大力修复和治理已被破坏的海洋区域。河北省海洋经济规模仍然偏小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前,包括辽宁、山东等河北省周围的沿海省份正在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试图从深度开发海洋中寻找新发展机遇,河北所面临的海洋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大,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则可以使河北省有能力面对竞争,实现自身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政府宏观调控为引导

第5篇: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一)海洋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舟山海洋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海洋经济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0.0%,高出GDP增速1.5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9.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海洋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职业教育结构要与之相适应,要以海洋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即适当淘汰一些不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一些海洋经济发展的专业,以使自身的专业结构与海洋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班级数量)情况变化对比。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为海洋经济服务

自2013年舟山群岛新区的成立,海洋产业群初步形成,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到2020年海洋产业群将全面崛起,最终形成“海洋强省”的建设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到2020年海洋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将达到5万人次左右。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与专业类型日趋紧迫,这样就对与海洋经济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提出需求,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各种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主动为其服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匹配情况。由此可见,第二产业GDP生产总值和相对应的专业教育专业百分比明显失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第二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以缓解区域内人才的压力。

二、职业教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以及师资队伍

根据《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技能劳动者将达到13.5万,其中高技能人才将达到2.8万;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将达到20.7万,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而目前舟山市技能劳动者仅13.2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9万,缺口极大。虽然我市近几年加快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其中2011年培养技能人才1.5万名(高技能人才0.19万名),2012年培养技能人才1.3万名(高技能人才0.22万名),2013年培养技能人才1.9万名(高技能人才0.41万名)完成了省、市预定目标,但每年的递增速度与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市目前培养技能人才、尤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节奏,远远达不到人才规划的要求。

(二)学校专业布局的现状

全市现有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6所。中职学校中部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职校1所;有部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8个;目前在校学生9131人,其中涉及海洋经济相关专业的8715名,包括驾驶轮机类专业1918名,临港工业类专业(含船舶修造和机电制造专业)2239名,文化旅游类专业4558名,占在校生总数的95.5%。

三、职业教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海洋经济发展不相符合

目前职业学校,虽然设置了一些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全日制专业,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化工、物流服务与管理、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旅游服务与贸易、船舶设备安装检修维护等专业技术人才。符合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专业,例如:外轮、船舶电气技术、港行通讯自动化等专业却近乎于零。对职业学校部分教师做问卷调查时,问题其一“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是否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查结果:42.5%教师认为满足情况一般,33.5%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24%的教师则选择不知道;问题其二“学校是否设置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调查结果:仅只有22.8%教师选择“有”。

(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已有一段时间,但学校及大多数教师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主导地位。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有效与企业接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仍然被广泛采用。面临着海洋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职业学校必须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形成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招生困难,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从教育体系讲,我国已建立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对比明显。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不愿当工人的“白领情结”,因此许多需要就业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发展潜力,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而不是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与海洋经济相关职业教育招生情况统计。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合理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注重学校的人才与企业资源、信息和场所相互共享的双赢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用人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方向,以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力度仍然不大,深度不够。从问卷调查显示:54.5%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力度一般,15.6%认为校企合作力度很大,29.9%认为校企合作力度比较小。此外我们还看到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单一的合作形式,其实也降低了职业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机遇。

四、制约职业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政府、社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是促成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的重要前提,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推动和缺一不可;如果政府、社会和职业学校三方没有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的话,这将制约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总是觉得人才的培养是普高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略职业教育的力量,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能依赖高等教育。虽然一些学生选择了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但是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还是倾向选择当前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可见,沿海地区的人们对海洋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他们不认同、不喜欢和不选择海洋职业教育。因此,这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而制约了职业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不够

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就是互惠互利,最终双赢。但是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来看,由于职业学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加上其它客观原因的限制,校企合作中例如:企业员工到学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优秀的企业员工受聘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共同申报、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等方面是少之甚少。

(三)教育机制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普遍在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是很明确,经常产生为了争夺生源,没有完全兼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专业调查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开设一些缺乏长远规划的专业,一方面制约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专业滞后时无法及时调转方向,使学校本身陷入教学败笔,而无力继续发展。

五、职业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部门要积极做好职业教育的引导,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充分认识,了解就业前景。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大力推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给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由政府出面搭建校企合作优势平台。职业教育可以联合当地的优势企业,集中产业资源校企合作,形成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分类,注意不同岗位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融会贯通,增强综合知识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

(二)合理推进普高与职高的招生比例,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入学率

在考虑生源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具有职业教育基础的学生继续深造的衔接政策。分类别分层次,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扩大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招生规模,让他们既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又有过硬的职业技能。

(三)贯彻“科教兴海”,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从战略上重视职业教育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根据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科研建设等方面向职业教育财政倾斜,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让其更快地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四)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相配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根本。根据地理位置分布特色形成的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将对机械化、自动化专业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性、实践性、地方性和社会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类型,必须调整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