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全文(5篇)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

第1篇: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关键词:海洋石油开发污水;红外分光光度法;石油类;质量控制

石油类物质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石油烃混合物,石油类污染物会对水体、土壤产生严重危害,同时,其中难以降解的致癌物质,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影响[1-3],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海洋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污染的输入、船舶运输、溢油等[4-6],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开展海洋中石油类的研究工作非常必要。其中,海水质量的测定数据是评价海洋环境的重要依据,对于石油类污染物的测定及质量控制研究,作为海洋环境评价的重要一环,可以全面保证海洋污水中石油类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意义[7-10]。国内外常用的测定石油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有红外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紫外红外光度法等[11-14]。本文采用针对海洋含油污水的测定方法《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分析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GB/T17923—2017),用四氯乙烯萃取含油污水中的油类物质,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萃取液在2930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1(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cm-1(芳香环中中C—H键的伸缩振动)处的吸光值,吸光值大小与油类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得到石油类的测定结果,并进行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准确度的测定,以期对海洋含油污水的测定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仪器和试剂

(1)仪器和设备:500mL棕色磨口玻璃采样瓶,OIL480型红外测油仪,50mL比色管,500mL活塞和盖子为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分液漏斗,25mL、100mL棕色容量瓶,40mL,G1型布氏漏斗,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2)试剂:纯水,四氯乙烯,盐酸溶液(1+1),无水硫酸钠。(3)标准溶液:采用生态环境部标准样品研究所有证标准物质,油标准使用液(1000mg/L):,批号:448803。

1.2四氯乙烯检验

四氯乙烯是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的萃取剂,四氯乙烯的品质直接决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每次实验测定前需对该次实验的四氯乙烯进行检验,否则不能进行实验测定。以干燥1cm空石英比色皿为参比,在2800~3100cm-1之间使用1cm石英比色皿测定四氯乙烯,2930,2960,3030cm-1处吸光度分别为0.07,0.00,0.00,参考《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8)中规定的“以干燥4cm空石英比色皿为参比,在2800~3100cm-1之间使用4cm石英比色皿测定四氯乙烯,2930,2960,3030cm-1处吸光度应分别不超过0.34,0.07,0”的要求,该批次四氯乙烯符合要求。

1.3标准曲线的测定

在6个25mL棕色容量瓶中,分别加入少量四氯乙烯,用移液管分别准确加入0,0.25,0.50,1.00,2.00,4.00mL的油标准使用液,用四氯乙烯定容至刻线并混合均匀。得到浓度分别为0,10.0,20.0,40.0,80.0,160mg/L的系列标准溶液。以四氯乙烯为参比溶液,使用1cm比色皿,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见表1。张亚尼:红外法测定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控制研究·111·DOI:10.19319/j.cnki.issn.1008-021x.2022.10.060经检验,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大于0.999,符合标准曲线测定的要求。标准曲线应现用现做,使用期最长不超过一周。

1.4校正系数的检验

校正系数检验是衡量红外测油仪的参数,若仪器出厂时设定了校正系数,可直接进行校正系数的检验。分别移取不同体积的四氯乙烯中石油类标准使用液,配制成浓度为20.0,5.00mg/L的校正液,每种浓度配制6个平行样,用红外测油仪测定其浓度,计算每个浓度的平均值、回收率,结果见表2。配制浓度为20.0或5.00mg/L的校正液,仪器测定值与配制值进行比较,若校正液测定值的回收率在90%~110%范围内,则校正系数可用。由表2可见,20.0和5.00mg/L校正液的回收率均为103%,校正系数可用。

2检出限和准确度

2.1检出限

根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168—2010)附录A中有关方法检出限的规定,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重复7次空白试验,并计算7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按下列公式计算方法检出限,以4倍检出限作为方法测定下限。MDL=t(n-1,0.99)×X式中:MDL———方法检出限;n———样品的平行测定次数;t———自由度为n-1,置信度为99%时的t分布(单侧)s———n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由表3可见,取样体积为300mL,萃取液体积为50mL,使用1cm石英比色皿时,实验室测定检出限为0.04mg/L,测定下限0.16mg/L。《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GB4914—2008)中,石油类最低(一级)限值为30mg/L,该检出限能够满足测定需求和未来环境管理的需求。

2.2准确度

2.2.1加标回收测试。采用对空白进行加标的方式进行加标回收测试实验。对蒸馏水进行空白加标,取300mL空白水样,当油标准使用液浓度为1000mg/L,加入体积1.00mL时,水样中油类加标浓度为3.33mg/L,测定结果见表4。由表4结果可知,实验室的空白加标的回收率为90.4%,满足加标控制中80%~120%的一般要求,实验结果准确可靠。2.2.2标准样品测试。使用生态环境部标准样品研究所批号为337203的有证标准样品(保证值30.7±2.3mg/L)验证方法准确度,用移液管准确移取5.00mL标准样品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乙烯做参比,用红外测油仪测定其浓度,结果见表5。由表5结果可知,标准样品的测定值在保证值范围内,准确度验证结果合格。由此可见,方法在测定石油类时准确有效。

3结论

第2篇: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设;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领军城市,近年来烟台市大力推进“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战略,蓝色经济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更强调生态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事关蓝区开发品质和长远发展,在各项工作中处于先导地位,要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足做好生态建设工作。

一、生态建设对于烟台蓝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环境生态建设,提升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关系到蓝区自身建设的质量,又能发挥全国海洋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于近海开发的不断加剧,导致了山东沿海的水质污染情况逐年严重,甚至多次发生赤潮的现象,许多优质鱼类资源锐减。烟台市莱州湾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已近灭绝。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烟台重点塑造“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东部,属于城市滨海地带,规划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西、北、南三个方位,由于有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的生态资源,所以定位为度假旅游岛的发展趋势。蓝区内各市县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为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向空间要发展要效益,以集约、高校、宜居宜游为空间发展方向。

(二)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搞好蓝色经济,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按照建设海洋生态的要求,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蓝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2009年开始,烟台就将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目标,成为走在节能调控机制探索前沿行列的城市,其摸索制定的“三控两转”方式,在国内有一定的领先意识,并且有很强的借鉴性。目前,烟台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2.5%,有23个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数据——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8.4%——这更能说明烟台生态建设成绩的可圈可点。烟台成为第一批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市50%以上的镇获省以上生态乡镇命名,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强生态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蓝色崛起的必然选择。这点在长岛的发展史上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初,在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后,长岛曾片面重视扩张产业规模,忽视了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埋下了发展的隐患。由于海上捕捞业的过度采捕,养殖业缺乏科学养殖方式,捕捞资源日趋衰减,长岛县的两大支柱产业严重受挫,主要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至全国海岛县的下游。近年来,长岛县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下定决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立足于海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体保护修复,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县城,恢复旅游和自然岸线25公里,建设了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近三年来进岛游客数量和旅游产业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通过抓生态建设放大生态优势,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又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海岛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岛的经验充分证明,蓝区要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质的突破,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生态蓝区的生态经济。

二、烟台市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

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既要准确分析烟台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更不能忽视在蓝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必须进一步坚定地加强生态建设,树立推动蓝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有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

1.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总体来看,烟台市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状态,近年来海洋污染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环境呈现良性的发展趋势。烟台市近岸海域90%以上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从海洋自然资源来看,烟台市得天独厚,有关部门对于其区域内的滩涂、浅海、港址、旅游等海洋自然资源的评价,均处在山东省前列。也正是因为烟台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进一步优化了海洋产业结构,并且使得生态建设得以持续发展,蓝色经济区也最终获得了高速、高效、高水准发展建设的环境基础。

2.蓝色产业框架良好。烟台市蓝色产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良好。现如今,烟台包括石油化工、海洋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力、临港电子工业等6大千亿元高端产业集群,以及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能源、造船等为主的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烟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杰瑞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说,蓝色产业遵循蓝色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突出了海洋产业结构布局高端化的特色,这些产业基础成为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支撑和动力。

3.海洋科研能力扎实。烟台市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家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涉海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2009年10月,由中集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落户烟台高新区,包括计算设计中心、海工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九个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多功能海工水池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3个实验室。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烟台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必将进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促进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升级。

(二)烟台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生态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压力巨大。随着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负担逐日提升,生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生态建设的难度随着大量生态资源消耗并加重生态系统负担而日渐增大。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虽然经济增长显著,但是,也最终导致生态资源被破坏性地消耗,而污染一经形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蓝色经济区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2.部分生态主体意识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蓝色经济区内有些政府部门实践中追求单一GDP增长、缺乏外部监督评价、缺少生态整体规划及具体实施办法等问题,降低了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蓝色经济区内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更有部分企业将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乱排乱放,超出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很多群众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之农村污染治理体系不健全,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生态环境的合作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对于蓝色经济区的生态保护,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涉及部门众多,而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较之陆地更加复杂,迫切需要一个统筹的合作机制加以保障。然而,依据“海洋不上陆,环保不下海”的惯例,环保涉及的各部门大多数是各自为政,没能实施统一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甚至会导致有利益时相互争取管理,没有利益时两单位相互推诿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有效的联合保护机制。

4.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代价太大。虽然目前蓝色经济区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由于蓝色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消耗大量生态资源。在蓝色经济区内的某些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蓝色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非常脆弱,亟需转变增长方式,走集约式发展之路。

三、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解放思想,打造经济与环境统筹发展创新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理念的转变。要实现蓝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环保观念。一是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要敬畏自然,对生态环境有坚定的维护理念,同时还能秉承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信念。二是要立足区域实际。拓宽政府宏观决策渠道并强化环境管理机制,摒弃短视行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一方面着眼于从微观层面抓好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又要从宏观层面搞好体制的整体推进;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谋划,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生态经济平衡试验区

积极改变海洋经济收益与生态资源损耗不成正比的现实,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一是要抑制过剩产能和重复建设。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二是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任务目标分解到蓝区内的各市(县),把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企业。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压缩落后产能市场空间。三是要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烟台海岸线条件优良,具有红色文化、开埠文化、仙境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以及渔家文化等,为旅游资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海洋保护,打造生态建设领先区

蓝色经济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道路。一是强化生态保护,对重要的海域、海湾、海岛加大保护力度,并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保护区;二是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排污监管和控制,实施陆源入海污染物浓度与总量的双控;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坚守高效生态底线,向清洁能源要效益,积极发展沿海区域的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项目,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要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坚持陆海统筹的原则,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纳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之中,逐步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监测预警体系。

(四)强化法治保障,打造政府职能转变先行区

提高政府生态建设法治意识,强化生态建设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永续发展。

1.整合机构。在蓝色经济区内,要建立一个能够对整个区域的环境有综合、协调以及监督的这样的部门,切实行使生态系统日臻完善之责。要全面落实环保部门对生态的建设职能,强化生态建设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与作用。

2.确立目标责任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相关责任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对违反职能规定、达不到相应责任要求的,或者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推诿行事、应付了事的部门或者具体的行为人,都不能姑息,要严惩不贷。

3.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政绩考核中,不能只是看经济实效,更应该看生态资源保护的实效。在客观评价政府职能的前提下,要制定有利于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考核体系,坚决杜绝破坏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观,以免影响永续发展。

4.提供法制保障。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和法制保障机制。蓝色经济区内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必须注重健全和完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立法、保障严格执法,从而使蓝区生态建设的政府职能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邓研华,王宗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州大学学报,2008(04).

第3篇: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一、区域性立法与执法联动的可行性

区域性联动执法与行政管理的可行性执法尺度与标准相比较成文法而言,更新的周期快,需要不断与现实情况接轨。若能很好地利用其特点,反倒可以作为解决各地法律适用冲突的工具。可以将区域性执法尺度联动视为“小立法”,通过“小立法”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利益,缩小尺度差异,弥补立法本身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区域行政管理要求各地区行政机关联动地进行管理。以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为例,我国目前城市环境管理主要措施是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因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的特殊性,各级地方政府仅保证在本辖区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对本地区环境造成影响是不够的。有些环境污染是由相邻区域各地方的数个行为共同造成的,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联动地进行行政管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模式可以引入区域行政管理,通过定期举行“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明确各方目标和任务的做法也是可行的。区域性合作立法的可行性通过区域性联动立法,明确各方利益、协商确定统一内容和标准,不但解决了法律冲突,同时也节省了立法资源。如果说立法联动是积极主动地预防适用法律的冲突,那么各地在对相同或相类似问题各自已有立法后,解决法律冲突,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方法。对于后者而言,遇到具体问题各方相持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利益的博弈。此时,各方所依据并坚守的是各自现有的法律、法规,而不会过多考虑他方利益。但是,多方若能在立法初期就充分交换意见、平衡利益,最终制定的法律相较于各自分别立法势必更易为各方接受,出现法律适用冲突的可能也会小得多。地区间开展合作立法并非全新的设想,某些地区早已有类似的尝试。东北辽吉黑三省政府就曾于2006年7月达成了立法协作框架协议,共同确定了开展立法协作的领域。省级政府立法协作、制定适用于某一区域的行政法规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尝试,但尚有不少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应通过修改《立法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使区域立法合作法制化,并明确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解决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机制等。如此,区域性合作立法引入海洋经济地方法规和管理规章的制定将更具可操作性。

二、对海洋经济立法与执法联动的具体构想

区域协调委员会还可以在纵向上建立省级、市级、区级协调委员会,从而真正将区域性联动从口号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遇到区域性海洋经济活动中需要协调的具体事项时,应由协调委员会协同各方的行政主管部门,就个案或个案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协调,促进达成区域共识,化解矛盾,保证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举办跨地区研讨会就专门问题举行的研讨会是各方充分交换意见、明确各方利益的平台。各省目前已有通过举办研讨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2007年,宁波市就曾召开“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这样的模式同样可以应用到联动立法、执法中去,在研讨会上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证和分析,各方代表在会上充分阐明自身需求,明确各方利益,并最终通过磋商确定统一立法理念和执法标准。由此从源头上解决法律冲突。当其他地区对相关事项已有立法,而本地区准备制定法律弥补立法空白时,也可以通过举行研讨会邀请已有相关实践的地方立法、执法机关,吸取经验,了解其他地区法律制定后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自己立法时避免出现相同的漏洞;而其他地区也可以利用此次研讨会的契机,修改和完善现有立法,这样从客观上也通过立法联动实现了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协调和统一。设立合作基金区域性联动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合作基金的方式进行。基金的使用范围包括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共同开发等方面。合作基金的设立是对于海洋污染治理费用分担的一种尝试,治理海洋污染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有时仅通过某地区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完全解决问题,其结果将是污染得不到彻底根治,最终仍会引起更大范围的损害。区域合作基金既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是根据个案专项设立。基金的收缴对象应采用“以政府为主、相关责任企业参与”的模式。通过协商,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自身情况、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严峻性、上下游经济活动的整体性等因素来确定各方主体的应缴数额。此外,设立专门的基金监督机构也必不可少。设置由各方主体共同组成的基金监督机构,监督基金的日常管理、防止基金的不当使用,维护基金设立的初衷,为区域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在共同开发问题上,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可能会出现有些地区有资源可供开发却无财力与技术支持,而其他地区有财力、技术而缺乏可供开发的资源。合作基金设立后,正可以起到统筹兼顾,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以达到区域经济总体向着更快、更好方向发展的目标。五、结语面对海洋经济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区域性立法与执法联动以其自身具有的优势,在解决地方法规与管理规章冲突、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海洋经济法治化中的区域性联动在当前条件下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应当引起学术界和我国关联地区政府的足够重视,尽快在实践中建立和运行起来。

作者:胡轶木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第4篇: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海洋产业互动模式;海洋产业集聚程度

1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不同时期的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有传统的海洋渔业、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30年来形成的一些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医药和食品工业、滨海旅游娱乐业等,同时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深海采矿业、海洋能利用、海洋信息产业等。据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65534亿元,同比增长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6.8%;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之比为5.1:42.2:52.7,第三产业发展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一个梯形状结构。图12015年全国生产总值构成图注:数据源于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大量入海排污口设置不合理,违反相关法律和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设置于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渔业水域等生态敏感区域。90%以上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较差,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要求。(2)新兴海洋产业虽有增长,但所占比重较低。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发展不足。(3)海洋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少,现有的专利数量不多,海洋专业人才占比较低,且地区分布不平衡。

2我国目前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口号的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21世纪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为了发展海洋经济,国家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产生巨大需求。只有借助于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对海洋进行有效的经济开发,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价值所在。

2.1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据《2010年全国海洋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海洋人才资源总量达2,010,708人,约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20%,占全国人才总量的2%。其中,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为1,373,039人,海洋管理人才为51,164人,海洋技能人才和工勤人才为586,505人,分别占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的68.3%、2.5%、29.2%。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江苏、辽宁、浙江等海洋经济强省,分别占全国海洋人才总量的16.5%、16.3%、12.9%、11.5%、10.6%,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广西、海南的海洋人才数量仅占全国海洋人才总量的3.2%和1.7%。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人才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分布比例依次为:2.3∶31∶66.7,主要分布在海洋第三产业。具体到单个涉海行业来看,海洋教育业吸引最多海洋人才,约占海洋人才总量的21%。从事海洋管理行业的海洋人才总量为180,614人,占现有海洋人才从业总量的9%。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海洋管理人才在海洋人才当中的比重较大,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显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2.2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1)海洋人才结构失衡。近年来由于新兴海洋产业崛起,国家对海洋技术的扶持,国内很多大学新增了与海洋技术有关的专业,专注培养海洋技术人才。相比之下,国家对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关注度不够,使得这类海洋人才紧缺,海洋人才结构失衡。(2)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均。我国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沿海海洋经济强省,例如辽宁、浙江、广东等,这些地区离海洋较近,海洋产业发达,吸引、培养了很多相关领域的海洋人才,中西部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涉海类产业不发达,本身也缺乏相关的资源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海洋人才高等教育落后。(3)人才的领域分布不均。海洋人才大都从事海洋教育业,多数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毕业后都选择留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一线地区亟需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这也使得大多数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更擅长理论方面的知识,实践能力需要提升。(4)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不完善。基础海洋教育以及海洋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强人意。在基础海洋教育方面,目前只有少数沿海城市在中小学开展相关海洋教育课程,这导致我国很多青少年对我国海域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海洋丰富的资源、相关的情况一无所知。在海洋职业教育方面,为了提升就业率,很多职业技术学校专注培养会计、计算机等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人才,却没有开设类似海洋经济管理这类的职业教育。

2.3培养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面临困境的解决措施

(1)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各高校内部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除了重视培养海洋技术人才之外,设立相关专业,加强对海洋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关注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人才支撑。(2)促进海洋管理人才的区域流动。海洋经济强省地区培养出来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可以去往其他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为该地区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与此同时,鼓励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前往一线地区从业。(3)健全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重视基础海洋教育,将基础海洋教育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当中,普及海洋知识,使青少年对此有一定了解;重视海洋职业教育,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以培养出合适的、高素质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4)建立完备的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可以参考目前我国其他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等级、范围,从事海洋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员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形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5)实施相关的“人才引进战略”。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人才供需缺口较大,可以尝试从海内外引进高端海洋经济管理人才,这些海内外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带来一些新思想、新方法,为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优质的资源。政府同时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使引进来的高端人才在薪酬待遇、安家补贴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6)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加快培养专业型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在培养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科研院校能够提供专业课程的学习,企业则为培养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在对海洋经济管理就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时,校企合作能够扶持发展相关类别的职业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海洋产业互动模式

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协作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对海洋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滨砂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业、教育等。

3.1广东省海洋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

本文以广东省海洋产业互动模式为例,探寻国家应该如何发展海洋产业互动模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2015年广东省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约占全省GDP的20.9%,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1.6:43.5:55。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海洋渔业产量每年几乎都保持增长态势,只是增长幅度较小,远不及海洋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幅度。由于广东人人口稠密,用水量大。因此,海水利用业将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随着海洋物种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挖掘,海洋生物医药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广东海岸线占全国的1/5以上,海域广阔,毗邻港澳、东南亚,腹地广阔,交通便利,因此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也比较发达,在海洋第三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广东产业集聚度呈弱分散趋势,即广东省海洋三产业的群集态势已经形成。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其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出现分散态势。从整体上来看,若能统筹、加强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将会使海洋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1)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如果能够通过海洋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在海洋渔业这一方面,能够采取更加先进的养殖方式;通过选育,也能帮助养殖更加优良的品种;与此同时,在采用先进养殖方式之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渔业产量上升、品种优良,又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若能提高灾害的观测技术,也能够有效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对渔业带来的损失。(2)对于第二产业来说,若技术足够先进,因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油气泄露导致的海洋污染事件也将有所减少,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先进的技术使该地区在海洋生物医药等其他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也能有更多的创新、申请更多的专利,取得更大的进展;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等技术的成熟,能够有效缓解该地区因人口稠密导致的水资源紧缺、电力超负荷现象;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能够拉动GDP的增长,因而又能够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3)对于第三产业来说,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发展好社会服务业,也能够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如果海域生态环境良好,也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度假参观,增加滨海旅游业带来的收入。

3.2针对我国建立海洋产业互动模式的对策建议

海洋三大产业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海洋产业互动模式,是完全有助于发展高效的海洋经济,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编制好海洋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积极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搞好规划,通过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促进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他们的模式,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指导各省市合理规划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从而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2)重视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人才的连续培养。教育、人才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它不仅将三次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能够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我国沿海东部省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它们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瓶颈,制约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见,技术人才是建立海洋产业互动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引起重视。(3)协调省际海洋三次产业发展。我国各省市的海洋三次产业发展重点虽存在差异,但是部分省市间的海洋三次产业规划存在着严重趋同的现象。海洋产业空间组织、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协调与重组,有助于实现沿海地带的互补共赢以及各省市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4)推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海洋产业,使其发挥新的活力。目前传统海洋产业在我国海洋产业体系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如何延缓其“衰老”过程,对我国海洋产业互动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由于陆地土地资源有限,我国人口总量却不断上升,海洋渔业的发展或许能够解决粮食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渔业由于效率低、对环境的破坏较大,逐渐丧失活力,如果能够为海洋渔业注入新鲜血液,从管理理念、养殖技术等方面对其加以改进,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该产业也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产业互动发展。(5)适当延长海洋产业链,提高与陆地产业的关联度。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口流入量日益增多,陆地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达。海洋相关产业可以借助金融业通过政府引导相关投资进入海洋产业,解决海洋互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借助交通运输业等陆地产业,延长产业链,可以促进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发展。(6)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三次产业,除了培育人才、发展技术是关键以外,还应该注意海洋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对近海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警告、督促整改,严惩其他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鼓励各涉海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合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对三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的发展、海水利用业、社会服务业等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8.

[2]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8.

[3]吕建华,索艳云,李月鹏等.海洋强国建设下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培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06):12-17.

[4]张娟娟.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商,2015:26-27.

[5]王诗成,大力构筑蓝色经济高端人才建设工程[J].理论学习,2010,(02):21-24.

[6]朱利国,吴凯昱,谢曼露等.中国沿海省份海洋产业集聚态势演进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5,(02):167-171.

[7]于会娟.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产业结构演化的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8-35.

第5篇: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关键词]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主要解决方案研究,这一课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越南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起着重大作用。

1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的解决方案

1.1投资与信贷

继续优先投资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的水产基础设备,比如海鲜开采、海岛上养殖的设备等。加大对于向工业化、集中生产方向建设海岛上水产养殖的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在繁殖生产海鲜特别珍稀种类和健康的种苗高科技技术,饵料生产,水产疾病,海带加工制品,海鲜制作功能性食品、药物,收获后保管技术等研究方面,不断增加投资资金。制定出吸引海岛上水产养殖外资、私营企业资金,尤其是公私合作(PPP)投资形式的激励政策,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优先配置基金并加以吸引外资、政府开发援助等资金,激励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海岛水产养殖业。为工业化现代化的海岛水产养殖业创造动力,提供技术设备。继续研究制定发展海岛水产养殖业的优惠贷款政策,例如给企业、合作社、渔民贷款投资发展海岛水产养殖业、海鲜开采物流服务加工、海岛养殖生产实施套期保险的政策。政府应当投资建设岛屿、海湾、海上集中养殖区域里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设施如电力系统、浮标系统、养殖区与海上交通线边界或其他区域的警报灯、主要网箱的锚系统、废水处理厂。

1.2水产养殖水面、土地的使用政策

继续实施发展海岛水产养殖业的激励政策。鼓励投资开发未经过使用的岛屿、海水面、土地来进行水产养殖。研究制定给各经济成分按商品生产方向租赁水面的政策,发展岛屿与海上水产养殖经济。根据渔业法推进对沿海水面的使用,并将其分给各地方各级政府管理。

1.3环保政策

实施支持水产养殖业中清洁养殖规程技术、节约水资源、环保技术、废物处理技术等研究与应用的激励政策;帮助改造、新建海上集中养殖区的废物处理系统;对海产养殖良好实践养殖模式的应用继续给予支持的政策。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建设废水、废物处理厂,研究先进的技术,从而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预防。

1.4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策

优先培训生物技术、高科技应用、海洋研究以及海洋、岛屿养殖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人员。给从事水产业的年轻工作人员、学生以及渔民孩子在国内外提供先进的海岛海鲜养殖技术的大学学习,帮助其进修本科学位或研究生学位。

2联结产业价值链、提升产品价值的方案

海岛水产养殖以及水产加工、包装、出口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包括筹备养殖系统、种苗、水环境管理、喂养管理、鱼药、饵料、伴随配套服务(金融保险、银行)、包装、国内外产品销售等环节的产业价值链。水产加工、包装和出口活动是给水产养殖者包括海岛海鲜养殖者提升产品价值和增加利润的最重要关键环节。实践证明生产以及其伴随服务的封闭能力对水产企业有着很大的作用。水产企业的生产过程越封闭,其原料自给自足能力和经营效率更强。反之,企业生产以及其伴随的服务之间的封闭性低、松散、单一,导致其必须依靠其他企业,因此就会造成被动生产情况,降低了生产效率和利润。由于对于海岛海鲜养殖的发展需求以及在销售市场上很难应对、具有严格的进口标准市场对其质量、信誉、打造品牌的要求日益提升,所以需要质量检验机构和金融组织参与海岛海鲜养殖活动,从而使越南海岛海鲜养殖业价值链的环节之间更加紧密。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并降低成本,政府应当出台鱼药、生物制品、饵料营养研究应用的方案,寻找可代替鱼粉、鱼油的生产饵料原材料并研制成本合理、食品系数低的饵料。同时开发、进口从水产提炼出来的功能性食品、药品的生产技术。对水产加工厂进行规划并加以监察,保证这些加工厂满足环保护标准;而新建的加工厂要按规定在生产原材料的工业区里建设,以降低生产费、废物处理费,减少环境污染。促进海鲜向多样化的种类、包装、易用方向进行研究、生产、加工,使得海鲜产品能够尽量满足销售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不断提升海岛海鲜养殖产品的价值,扩大国内外销售市场;大力推进越南岛屿海鲜养殖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并使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产业。积极实施上述方案以提升价值链的效率,同时恢复资源,设立海洋保护区,恢复一些典型生态系统,按照联结价值链中的环节方向去重组生产过程,建立未经过中间媒介的养殖者、饵料供应者、药品供应者、加工销售企业相联系的封闭型生产模式以减少生产费,提高产品价值,制定使得生产中各环节紧密联结的激励政策,采用有证书的养殖、捕捞活动,保护水产资源,尽量防止水产病害,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具有巨大潜能的越南海洋岛屿海鲜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分析并提出越南岛屿水产业向生态养殖趋向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对越南岛屿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得出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如下:为了实现将越南岛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注重将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生稳定和岛屿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上的目标相结合并和谐发展。我们做好岛上生活环境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我们将会有一个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环保过程离不开无疾病、使用生物养殖技术、尽量少用药物和化学品的水产养殖活动,这样的水产养殖活动会带来高产量和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稳定解决沿海居民就业问题。这对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总而言之,当我们将会实现越南岛屿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稳定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我们将会达到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若能找出办法将经济发展、环保和社会稳定发展三个方面的交叉部分扩大,那么越南岛屿水产业更能广泛地、可持续地发展。水产养殖以及生活中的生态技术有很多好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将其经济向生态环保趋向发展,水产养殖按照生态模式将会利用水产养殖区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营养,旨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环保、可持续发展而不影响子孙后代。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采取下面生态养殖模式:应用生态形式的混养、轮作聚集养殖和综合养殖等模式来减少环境污染。岛上水产养殖区域中的网箱内可以混养几种水产以充分利用水面空间、自然饲料,从而能降低环境污染。比如可以将石斑鱼、鲈鱼、军曹鱼、美红鱼、布氏鲳鲹等海鱼与太平洋生蚝、青蚌等滤食性类进行混养。因为滤食性(海菜,太平洋生蚝、青蚌)会吃海鱼吃剩下的饵料和鱼粪,从而能清洁环境。或者在养殖海鲜区域也可以种各种海藻类,因为海藻类也有清洁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功能。上面的岛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已经达到将水产养殖向环保、节约成本(少用环境处理和疾病防治的药物)、充分利用水产养殖区域中养殖动物的食物和营养的目标,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岛上居民的生活和福利的主要因素。所以该水产生态养殖模式已经达到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社会的目标。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该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是使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对于生产主体要增强培养岛屿养殖技术和环保意识。对于自然环境改善,要促使岛屿水产养殖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措施及管理办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实现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三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LeVanThanh.中国与越南水产养殖产品销售市场分析和比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