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

第1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控制 金融创新 发展

近年来,随着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的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经营及融资特点进行了许多金融创新,可谓百花齐放,形成了不少的自主品牌,如招行的“速易贷”、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兴业银行的“金芝麻”、哈尔滨银行的“乾道嘉”等。发展中小企业,在拓展和培养客户、改善信贷结构、提高综合定价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业务拓展中,所有对公资产信贷人员国内企业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的短板仍显突出。

如何在现有信用环境和现有信贷政策下,发展中小企业,寻求更多的业务机会,实现银企共赢,个人觉得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不错的选择。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结合企业自身资产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担保、结算、账户管理等服务,最终实现企业增信盘活资产,而银行则顺利实现各项金融服务。

由于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一核心企业,对上至原材料采购、配件供应,下至流通、销售这一整条供应链链条进行疏理,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服务能否实现价值增值,能否提高银行资本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能否有效降低由于企业经营不规范、信用缺失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核心价值客户的选择。

首先应优选行业,明确支持方向。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重庆产业发展方向,寻找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产业链完整的行业介入。按照重庆打造电子信息、重化工、汽摩、成套装备制造等在西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中西部最大的重化工基地,以及重点发展物流、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成长思路,招商银行重庆金科支行决策层应商请总行及各方专家,结合本行信贷政策、信贷文化和资产规模,对行业进行整体评价,选择一批适合本行支持的行业,作为未来几年重点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其次,行业中优选企业,寻找和培养核心价值客户。这部分企业由于经营效益显著,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话语权较强,沟通及合作意识不强,新晋银行不容易渗透,因此,客户的价值认同显得极为重要,一旦确定,利用招行品牌优势及招行人做业务的闯劲、扭劲,从上至下进行攻关,扩大合作深度和内涵,如通过加大信贷投入的方式,增强对企业的话语权,避免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银行。但要实现此点,必须要得到分行,甚至总行相关领导的支持,从规模、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下一步摸清企业整个链条运转,以及链条上N家企业的大小、经营特点、紧密程度等情况,为后续业务的开展,和企业的协调、配合等方面做好铺垫。

第三、厘清脉络,精准营销,培养一批健康稳定和成长性的中小客户。目前银行产品大同小异,根据客户需求,设计适用的产品更考验银行人员的智慧和专业性。在收益、风险基本匹配的前提下,针对每家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结算及管理者素质等特点,量身定做授信方案,并通过抵押、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来综合确定定价水平。由于招商银行重庆金科支行掌握了核心客户,因此可以对上游或下游企业订单或销货凭证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从而评价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决定本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并顺利解决流程控制类授信方案对“1”的要求。

第四、完善制度,优化流程,配备人员,保驾护航。随着供应链金融的迅猛发展,应收、预付、存货类等流程控制类融资业务越来越多,招行总行对此也下发了制度和操作办法。从近期情况看,以上业务上报较多,支行续做的愿望也比较强烈,分行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操作流程进行了疏理,但仍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的业务特点。这些体现在单位成本消耗较高,贷后管理难度较大,收益不明显的情况。如何在现有人员配备、专业知识水平下,发展壮大供应链金融,笔者认为必须从分行层面加以引导,明确介入方向,形成合力,主攻几个行业,做精做大,将有限的资源放在适合的行业,才能增加投入产出效益。

第五、注重贷后,关注核心企业发展和供应链企业的变化情况,防止因道德缺失而引发的操作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依赖于核心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信用,因此,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大多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为链条上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并根据紧密程度适当的提升该类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这个链条关系中,“1”和“N”是信用捆绑关系,一旦核心企业经营和信用出现风险隐患,必将漫延至整个链条,从而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在此情况下,银行定期对核心企业进行评估就显得极为重要,如将每年的信用评级作为评定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是否出现异常的重要一环予以固化和常态化。

第2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供应链金融源自金融创新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 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有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换言之,供应链金融,就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其间伴随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动,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顺畅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要求能够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供应链金融又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产业经济的发展已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尽管国内不少金融机构早就涉足供应链金融,但从总体上来看,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未得到应有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把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

继深发展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实践中来看,尽管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本类似,但各行从本行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推行供应链金融,并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如浦发银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兴业银行的“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融资供应链”、招商银行“电子供应链金融”等等。

在传统的贸易融资中,金融机构只针对单一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据此做出是否授信的决策,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适当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其更加关注的是申贷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贷款风险。这样,一些难以融资的中小企业,就可以凭借交易真实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从而满足其资金需求。

开展供应链金融还可以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收益。第一,商业银行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带来其表内业务或表外业务的收益,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向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财务顾问和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第二,尽管商业银行不是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但是核心企业的信用介入以及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收益。

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

事物都有两面性,供应链金融也莫能例外。供应链金融虽然在商业银行业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一个全新的融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1.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推行的效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仅局限于汽车、钢铁、能源、电信等有限几个行业,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中对核心企业的资信引入有时缺乏利益激励,而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也导致基于供应链的声誉效应和违约成本构造起来比较困难。这种状况不仅使得银行可选择开发的链条有限,而且也要审慎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同时,国内银行目前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也局限于国内贸易融资,对供应链中的国际贸易融资延伸和整合不足。面对跨国公司的大批国内供应商和分销商,也没有从系统的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错失了大量的业务机会。

2.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完整。理论上看,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包括政策、市场、法律风险在内的外生风险以及包括信用、信用传递以及操作风险在内的内生风险。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整体性、高技术含量的融资模式,必然需要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加以控制。从我国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营运的机构设置看,除了深圳发展银行以外,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风险控制的核心价值并未有效吸收。结果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营销的效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比如大多数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债项评级体系,没有特别的审批通道,没有专业化的操作平台,缺乏针对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的严格的管理办法等。

第3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像生物总是离不开环境,金融的运行和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功能发挥同样会大打折扣,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建设良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健康有效地发展与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还没有系统的阐释,但是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全面。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明确金融发展需要的环境,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在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的类似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其背景是讨论中国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并指出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由此系统地引入了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看是金融风险控制理念和手段的创新,是对金融产品与技术的一类创新,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因此,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框架划分成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参与主体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由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金融风险监管)和技术环境(供应链金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即为各类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三、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中小企业的现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为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1%,上缴税收占48.6%,出口总额占62%,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熟悉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会减少甚至不贷款给供应链内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必然产生。

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1DJY052)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链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与链上核心企业同程度的信用水平,可以形成融资的规模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制约难以融资的困难,增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

(二)增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柔性化;资金流可以在供应链内更有效运转,解决了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而不得不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障了中小企业生产性资金的连续,强化了中小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链上核心企业主动加强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信用,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支持与便利,最终使自身受益。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中小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贷前审核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的总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刺激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制度和技术环境进行改善,进而推动了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它们之间相互约束、共同演进。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只有制度,才能对金融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明确界定产权,才能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组织,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制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制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行为的选择及约束条件,并由此决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改变制度重塑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

我国没有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完善的法律,现有的规定也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法律合同和抵押制度是建立信贷人权利保护框架的核心内容。信贷合同对保护信贷人权利的重要性已被发达国家的信贷实践充分证明。而我国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刚刚起步,信贷合同流于形式,不规范,与国外同类合同比较,有很多必要的内容空缺。

在抵押制度方面,我们缺乏规范的、高效率的登记系统,可担保的资产范围有限,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也是混乱,以及没有明确合理的保障债权人在清偿过程中优先受偿的规则。

问题之二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由原先的合规监管转向了风险监管,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群导向、盈利模式及担保资产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各类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供应链金融技术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开发出不同的融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技术环境的欠缺,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异。

我国金融技术环境的现状是国有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

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证券市场等。

金融交易工具品种的缺乏使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利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使交易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也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信息流动带来了便利。然而,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

五、政府在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职能行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大小、供应链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与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的研究,完善结构授信安排等金融技术

现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供应链中,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与核心企业一起成为供应链的成员。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不断演进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经常变化,针对供应链融资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产业部门或同个产业部门,在秉承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研究,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和产业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具有市场的行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链内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安排,使资源尽量合理配置,为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及融资服务。

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构授信安排,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在了解到链内企业进行真实贸易的前提下,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组团授信安排;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完善与提高了金融技术的种类与安全性,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完善与供应链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相适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很少,因此政府在支持供应链金融和完善结构授信安排制度,有必要、有责任通过立法来规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为,减少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法律风险。

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可进一步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担保利益。

用法律手段来重塑中小企业信用,充分保护契约关系。在银行与企业的信用交易过程中,用法律来保证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对不能履行契约的当事人进行严厉制裁,使违约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可对潜在的违约者起到震慑的作用,防范违约之风蔓延。

2.相关政策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为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的产业制定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标准,以此来巩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增加政府的金融支持,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供应链融资中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为了解决链内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贷款,可以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建在县域内或乡镇,因此可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为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力量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贴身的产品与服务。

鼓励民营金融发展,鼓励金融竞争。成立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是信用担保公司,对那些融资困难但具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促进链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获得高额回报。

拓展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鼓励发行包含有链内核心企业信用的中小企业债券,从债券的发行上市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加强供应链融资风险监管

政府需促进供应链融资观念的形成,多为中小企业开展有关供应链融资方面产品及服务的推荐。

加强由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中介机构的建设,对供应链融资提供货物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政府需要督促链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强化供应链融资贷后的管理和风险监管。同时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公示,保证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要求。

建立起银行内部、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如开发同时面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电子化交易平台,并在其中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第4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一、山东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经济大省而言,长期以来山东金融业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金融业总体规模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2013年山东省GDP总量位居广东、江苏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但山东金融业的规模却排名全国二十多位;全年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约为6.5%,和沿海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从就业人数来看,山东省金融就业人员约占全省就业人员的2%,低于浙江、江苏等省份7%-10%的比例。从金融业结构来看,银行业比重过高,占山东全部金融资产的94%;银行融资比例达到80%以上,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业。最后,从金融机构实力来看,山东缺乏在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及金融中心,难以产生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二)物流业发展层次水平不高近年来,山东物流业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相对不足,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运作效率偏低。据报道,山东省物流业的企业约17000家,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层次偏低,主要业务为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而真正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或专业化物流企业还比较缺乏,专业化、集约化、定制化的综合服务有待扩展。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省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885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8%,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物流成本过高程,导致物流企业普遍盈利能力偏低。一些基础性的物流业务,如仓储、运输等,其利润率甚至下降到平均只有2%左右。这些状况,将不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充分开展。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纵观省内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局限于能源、港口、汽车、钢铁、船舶、家电等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的应收帐款类融资、存货融资、预付类融资等贸易性融资服务,因而供应链金融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果还很有限。同时,局限于现阶段金融业监管的要求以及银行自身综合实力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和深入还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例如,在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外,还包括一些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物流公司以及第三方管理公司。如摩根大通银行组建的Vastera公司,集实体供应链和金融于一体,可提供金融、运输、法律等一站式多方面业务;美国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实现物流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并充分利用其专业技术和信用度,拓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而当前省内这方面的供应链金融实践还很少见。

二、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直以来,山东经济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均GDP增长速度超时10%,人均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经济的强省和大省。如下图所示,2011年山东省GDP超过4.5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9.6%;2012年,山东省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同比增长9.8%,显示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2013年,山东实现生产总值约5.47亿元,同比增长9.6%,大大高于全国平均7.7%的增幅。经济的高速发展蕴涵着巨大资金潜能,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平台。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山东以形成“两区一圈一带”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四大区域战略板块实现全省覆盖、紧密衔接,促进东西板块齐发展,并形成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据报道,2013年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排“两区一圈一带”建设专项资金总投资超过340万元,涉及17地市74个项目。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山东经济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必将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重大的机遇。

(三)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中小型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山东省共有中小企业超过81万家,吸纳了75%左右的劳动力就业,对GDP、税收的贡献率分别超过60%和65%,且全省接近60%的专利技术均由中小企业完成。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占用的经济资源却只有20%,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据招商银行调研,2012年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高达4000亿元。当前政府实施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在现实仍有大量中小微企业较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小微企业信用级别低,融资抵押物和担保缺乏,风险大。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能较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级别低这一问题,因而存在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威胁———Threat分析

(一)信用体系和法律建设不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是基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企业间的信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征集系统建设、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仅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信用信息分散、难以得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因而,商业银行难以对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进行充分调查、准确分析和有效评估,势必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充分开展。而且,对于参与主体众多、融资过程复杂的供应链金融活动,其在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各参与方权利义务的界定、担保物权的界定与转移、影子银行的问题等方面,都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供应链金融的开展需要借助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的交换与传递,因而,信息技术创新成为供应链金融得以广泛开展的关键环节。[3]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有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提供有关交易商品、成交金额、支付方式、信用等级、物流运输、融资类别等信息,用来预测资金流,充当风险管理工具等。如JPMorganChaseVastera公司就是利用其先进的信息平台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为整条供应链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荷兰银行的MAXTRAD信息系统,买卖双方只需将所需数据输入该系统,数据则通过网络传到荷兰银行全球网络系统。一个透明高效的电子化平台既保证了交易信息的公开性和交易的安全性,又能节省时间和成本能,大大提高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而目前,全省金融信息技术水平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供应链金融活动的效率,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于整个供应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而整个供应链包含众多成员企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隐藏着各种潜在风险,如企业战略的调整、销售促进、季节性因素甚至自然灾害等等。综合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技术、政策、法律等外在风险,以及信用、操作等内在风险。因而,有效地预防、分析从而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供应链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由于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扩展到整个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势必导致风险也会相应的向上下游扩散。因而,一旦供应链上某一节点成员企业出现问题,很快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从而引发一连串的金融风险。

四、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良好法律环境加快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政府要发挥领导协调作用,组建央行、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统一、实时、高效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征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公信力。其次,加强相关法律环境的建设。美国是动产担保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将动产担保的主要功能定位在融通资金,为信用活动和融资服务提供了基本法律保证。因此,政府应针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特点,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行业管理、操作指南等做出相应规范,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保障,以促进供应链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建立信息收集和监控机制。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方应紧密合作,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形成互动的联合监管和控制机制。如核心企业提供与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记录;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企业物流信息;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建立资料收集、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质物监控等一系列制度,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应加强金融、保险、担保、法律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此以外,不断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也可以成为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一个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金融信息平台,形成以金融机构为主的资金流信息平台,以物流企业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社会资源为主的公共信息平台,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商流信息平台,实现以资金流为主导,“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统一整合、紧密结合,以及供应链各参与方的无缝对接,将金融服务导入整个供应链。同时,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如ERP系统平台、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的高效运作。

(四)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14年2月,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结合这一发展契机,首先应重点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强、服务水平高、有诚信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引导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其次,规范物流行业发展环境,降低物流成本。如设立物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范围;加快物流产业硬件设施建设,增设现代化的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推广开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航空、海洋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再次,多种方式引导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企业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山东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有效融合,促进山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

第5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转型升级

当前,从外部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从金融运行环境看,金融互联网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等“三化并进”等使得商业银行在原有的同业激烈竞争基础上,又丰富了异业竞争对手,从而对现行的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产生较大冲击。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很多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异业替代竞争中取得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要,制造业产业组织从纵向一体化转向为企业间的合作,即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某个产品生产的现象。这种外包动力,表现在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跨国企业在全球进行生产力布局,寻求最低的要素成本生产地或最近的客户所在地。这种生产系列过程和组织方式就称之为供应链。

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依托商流、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联系、汇聚,从创意设计到采购原材料,从制成中间产品到形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储运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重要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希望产品供应保障及时,同时利用自己的商业地位,通过对供应商推迟付款和向分销商转移库存实现自己的经济性。而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仅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信用进行高成本、低效率的融资,造成其资金链恶化,进而影响产品供给和销售,给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带来风险,最终成为核心企业完成目标的瓶颈。因此,国外的核心企业,从传统的自我为主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思维演进到以产业链整体利益为重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即以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实施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的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各个节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以稳定供应链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也就顺应了大中型企业的这种需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称之为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银行通过审查整个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系统性融资安排。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包括对上下游的信贷产品以及咨询、清收、信用调查、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非信贷类产品,也包括针对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提供的优化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融资。但目前阶段,基于中国仍整体处于中高速经济增长期,企业的投资扩张、市场扩张仍然强烈,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供应链融资。

二、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一)供应链金融是实践证明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供应链金融的这种双赢的特点,尤其是对于银行良好的客户开发、风险控制和存款拉动效果,使得银行纷纷介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已经从3—5年前的“蓝海”竞争变为现在的“红海”竞争。随着电子化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结合,除了传统的同业竞争外,平台类企业(淘宝、微信)、卖场类(苏宁、京东)也开始提供网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多参与者的进入,使得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又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应对目前形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易于客户开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银行传统客户众多,而这些客户之间本身就存在天然联系。依托供应链,银行可以从核心客户出发,发展其上下游客户,银行更易开展客户开发,且一旦客户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业务合作稳定后,客户对银行的粘性也会增强,对于银行来说其客户维护成本也较低。

第二,降低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客户的信用为依托,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担保的格局,从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移至供应链整体的风险,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的问题。

第三,有效拉动存款,提升低成本资金组织能力。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较好,其还款来源依托于贸易的自偿性,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结算资金,其存款拉动效果较好。

第四,有效提高综合回报,提升贷款定价能力。供应链金融服务于信用等级偏低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银行的定价谈判地位提高,相应的贷款定价也更高;同时,供应链金融产品种类多,服务手段丰富,如信用调查、信用担保等非融资产品也较全面,可以给银行带来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体系和一种业务模式,更重要的是一个工作方法和一种业务经营理念,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好手段。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种典型的产融结合模式,体现了产业、金融的完美融合,既是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又是金融对产业的服务。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开始为了追求更好的收益而开始选择原来不被看好的中小企业客户,而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是实践证明的一种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

第一,供应链金融的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切实服务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把企业当做是一个自然的生态集群,核心企业位于食物链条的顶端,辐射多个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典型特征就是批量化、小额、多个目标。这个生态集群中的所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是不孤立存在的,如果以传统的思路贷款,就断绝了其他的信息来源来贷款给单个公司,增加了信用风险。

第二,传统的金融产品不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保函、信用证等业务,需要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抵质押担保,而中小企业资金少、担保品少是常态,所以只能以产业链和产品为导向,弱化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方式要求,才能有效服务和支持中小企业。

第三,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从世界范围和国内银行经营历史看,的确存在较高的信贷风险,银行通过服务于整个行业,通过对于产业链的风险特征识别,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收集,来定位自己的贷款信息,减少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规避操作和流动性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冲击和影响

近两年来,一场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席卷了中国,其优势可以归结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搜索引擎、定位功能等为基础的先进信息科技手段,凭借着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基础及其交易数据,开展高效的用户金融服务需求和偏好分析,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便利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正凭借这些优势,直接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扩张。

(一)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提供“订单融资”和“信用贷款”;某著名电器销售商,在成立自己的小贷公司后,也逐步减少了与银行共享上游电器供应商及支付信息,转而通过自己的小贷公司融资,获取利差收入。这些大型供应链企业也从事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产生冲击。

(二)抢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客户和渠道

客户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利用其交易平台挖掘、吸引客户,拉近与客户的业务关系,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依托其IT优势,提供更多便捷的支付及融资渠道,从而弱化了商业银行物理渠道和网点优势。

(三)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中介角色弱化

互联网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商业银行独立承担了结算、清算、反洗钱等大量后台管理和运营成本,但在紧密贴近用户需求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挤压下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使得商业银行正逐渐退化为整体金融链条的OEM商,并被残酷的甩在价值链的末端。即便是具有庞大客户规模和传统渠道优势的国有银行,也只能延缓而无法阻碍这一趋势的发展。金融脱媒的不可逆转,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的生存法则,在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顺势突围,否则传统的物理渠道优势可能转变为转型的包袱。

(四)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的息差收入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平台收集的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进行参考和分析,完整反映出借款人的风险因素,给予借款人合理的融资定价。而在资金方面,互联网企业开始逐步作为资金提供方,充当资金掮客,获取存贷息差。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提供交易平台,寻找资金提供方,将资金贷方吸引过来,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加速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互联网目前在提供高附加值和大金额金融服务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因为目前这类产品还是典型的个性化产品,无法像小微贷款一样,运用IT技术进行标准化处理。此外,银行的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等业务优势无法被互联网金融撼动和替代,互联网金融颠覆现有的银行业还为时尚早。但是,银行业在目前形势下,应该顺势而为,学习和利用互联网企业思维、技术,走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道路,通过非物理渠道来批量获客,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方向

(一)顺应互联网金融模式,进军电商平台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数据和银行必定会紧密联合,相辅相成。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流控制息息相关,银行既可以操纵信息流为己所用,也可以将数据整合加工,还可以使银行的信息流公开化透明化,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交叉销售,有利于银行各项业务全面发展。

目前,多家上市银行拥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银行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搭建电商平台,获得更多真实交易数据,丰富完善金融服务平台,亲自打造资金、数据、平台三大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条件。

(二)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充分调动和整合多方互联网资源,打造开放式、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借助其提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产品组合与服务模式,实现经营模式、市场和产品的金融创新,并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实现银企双方“共赢”发展目标。

(三)提供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服务

由于银行经营的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是货币,而银行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信用,可以通过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优势为企业增信。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体系。银行的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服务在大型企业领域仍然有着互联网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供应链金融增值服务。

(四)搭建一站式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复杂,操作环节多,打造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规范业务操作和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多渠道、多方式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在线融资服务,对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式,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应转变服务方式,满足互联网金融新兴业务需求,不再局限于中介角色,转型推行一条龙服务,做数据、资金、平台的集大成者,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结算平台和融资平台。

(五)供应链金融产品向行业化、特色化发展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必定是精细化营销的市场,只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商业银行需要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根据一些行业特性和发展方向,逐步推出一些具有行业细分特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作为供应链金融基本产品的延伸和拓展,或者将具有推广价值的部分核心客户个性化方案提炼成标准化的产品。

(六)加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变化,供应链融资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银行需顺应形势主动加强产品创新,深化与物流企业、中小企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等的合作,实现在基础模式和高级模式上的创新。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媒介对各融资产品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客户了解各融资产品的主要服务群体和服务条件。

(七)提升供应链金融专业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未来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趋势是组织架构和审批制度向集中化、专业化发展。除逐步实现专业化审批外,可以尝试准事业部制或事业部制试点,建立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实行垂直管理、产品创新、专业审批、集中作业,这方面,个别股份制银行设立的产业金融事业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并在更多行业进行推广。

五、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探索

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自2004年开始在武汉等分行试点。2007年成功推出“融资共赢链”产品品牌,成为银行界第二家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业务的银行。截至2013年底,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量达38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7%。核心客户1019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3%;上下游客户4745户,较去年同期增长62%上下游客户开况良好。业务量、客户数等主要指标均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华夏银行着力于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四大优势:

(一)打造行业优势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必定是精细化营销的市场,只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华夏银行经过调研,首先将汽车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进行特色行业开发,在汽车行业推出了“汽车全链通”业务子品牌,推出了集合“供应商、整车厂、经销商、汽车金融公司、终端用户”五位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形成了华夏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制度体系。未来,在巩固传统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基础上,将汽车、建筑、港口、医疗、旅游、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业务优势。

(二)打造产品优势

在原有应收、预付、存货三大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快低风险资产占用的新产品研发,调整压缩存货类业务,转而着力发展应收类产品,打造保理业务特色银行。

(三)打造电子平台优势

在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2013年,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成功上线。在此基础上,华夏银行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功能。一是尽快提供客户通过网银渠道在线放款的功能;二是实现与部分客户多、业务量大、合作潜力大的核心客户、仓储监管机构系统的直接对接;三是多渠道(资金支付融资系统、B2B系统、信用卡商城系统)对接各类外部电商平台,解决银行目前只能看到资金流、物流,无法看到信息流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上线的同时,针对小微企业供应链特点,华夏银行也着力打造平台金融运营模式。以华夏银行自主研发的平台金融系统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市场和市场商圈管理方等平台客户的财务或销售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产品的网银化、营销的网络化、服务的在线化,同时实现了银行、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实时可视度,构筑了适应于多个行业“1+N”供应链客户无缝对接、信息实时共享等条件的电子作业平台,一举突破小企业金融服务“生、慢、散、难”等诸多瓶颈。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已经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市场商圈”三个领域成功应用,实现了电子国内保理、电子订单融资、未来提货权电子保兑仓、交易市场优先权处置、交易市场保值项下动产质押/买方融资、交易市场保兑仓等一系列电子化融资业务模式。

(四)打造团队优势

华夏银行在营销层,实现专业化团队、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考核;在管理层,全行设立总分行两级供应链金融管理中心专业管理;在风控层,实现从总行到分行的专业化审批,全面推动供应链业务规模化、专业化、电子化发展。

六、结论及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竞争加剧挑战、互联网金融对供应链金融的替代挑战等,这些挑战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机会,如果能够把握好此次机遇,重视客户体验,进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升级,按照互联网经济的双寡头竞争特点看,未来很可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内形成市场份额和品牌度均很高的领导品牌,从而改变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同质化红海竞争格局。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未来核心竞争力[J].卓越理财.2013(9)

[3]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商业银行需应对好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三大挑战[N].21世纪网数字报.2013.7.22

[4]孙立坚.中国金融发展如何才能做到为实体经济服务[J].中国发展.2012(6)

[5]罗锦莉.供应链金融:助银行业创新转型之路[J].金融科技时代.2013(3)

[6]杨凯生.互联网金融需要良好的文化支撑[J].中国金融.2014(4)

[7]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8]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9]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恶化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第6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供应链金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展模式开始快速兴起,并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它需要借助金融体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与供应链金融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循环经济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

(一)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传统经济是按照“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方式进行运行,而循环经济则是按照“资源—生产—消费—资源”的方式进行运行。其次是两种经济的主要特点不同。传统经济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后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传统经济由于“三高一低”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而循环经济“三低一高”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小。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现实必然性。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提高的限制性因素。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随着过度的开采会逐渐减少,最终会枯竭;而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由于其消耗的速度超过了再生的速度,也在不断减少。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都非常低下,将会带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因此迫切要求我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则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

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最早是从供应链管理中获得启示的。所谓供应链,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中心,由众多原材料供应企业、产品生产企业、产品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等众多经济主体共同组成的一个链条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又可以进行不同的定位,如从产品角度分析,它就是一条产品链,从信息流动的角度分析,它就是一条信息链,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分析,它就是一条资金链。在供应链所涉及的众多要素中,资金是最重要的。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资金的增值,因此资金的有效管理是维持供应链稳定运行的根本保证。而供应链金融就是对供应链上资金流的有效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以供应链为基础,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及时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融资难问题,并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同时,还能促进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用,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来求得生存越来越困难,想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就更加困难。于是各企业开始寻求抱团发展,以产业集群或供应链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供应链金融便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外,供应链金融已经非常流行,成为各商业银行一个十分重要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仍然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国内的供应链金融起步较晚,但发展也十分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各商业银行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开发了很多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始提供越来越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首先是预付款融资模式。它是采购商先从银行处融资支付给供货商,拿到供货商的提货单后将提货单质押给银行,以后分次付款和提货。通过预付款融资模式,银行直接为采购商提供贷款,缓解了采购商的资金压力。同时银行采用提货单作为质押也不存在风险,这种融资活动对于双方而言是互惠互利。其次是经营融资,是指经营企业将自己的存货交给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保管,然后从银行处获得贷款的金融活动。而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供货商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单转让给银行然后从银行处获得贷款的融资活动。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并且常常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极大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供应链金融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到废弃物再到资源的闭路发展模式,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是难以再次被自身进行转化利用的,即使能够自身进行转化利用,其利用成本也极高,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各企业需要相互合作并建立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有效的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因此,企业往往不是单独的,而是形成一个企业集群,相互之间进行生产要素整合,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结构。供应链金融是以相互间具有经济合作关系的企业群体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为基础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收益。而且供应链融资还主要是对于核心企业之间具有紧密经济合作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且它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活动,围绕着核心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金融服务。

从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并且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要求,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决定它可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互利共赢。本文侧重于研究供应链金融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特点来看,供应链金融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循环经济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于我国的二元金融体制和利率二元化,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规范、倒闭风险高、抵押财产较少等特点,单独从金融机构贷款非常困难,而资本市场不健全,从资本市场融资的金额少,机会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而供应链金融以整个供应链为考察对象,并且有大企业的支撑作用,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之间的信用产品,使得银行愿意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从而可以极大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且还可以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供应链金融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可以促进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并增强各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供应链金融要求众多企业围绕某一核心企业进行经济合作,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抱团和集聚,并且企业相互建立经济技术联系,形成供应链,也更容易从银行处获得贷款,从而解决融资难问题,在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各企业也会主动寻求经济合作,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供应链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供应链金融对中小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我国目前的供应链金融要求企业必须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经济合作才会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事实上,目前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相互形成经济合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大企业的经济合作,并获得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并不满足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要求,因而就得不到供应链金融的贷款服务。但实际上,最需要融资服务的恰恰是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的中小企业,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都非常充足,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不是很强,这也导致了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浪费。

其次就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虽然供应链金融要求各中小循环经济企业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但核心企业并不承担给中小循环经济企业担保的责任,银行只是以供货单或应收账款单为质押,为中小循环经济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中小循环经济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种质押品的价值和风险性也很难准确评估,并且中小循环经济企业倒闭的风险也大,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也较大。特别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出问题,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

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市场经济强调“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受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也存在失灵现象,因此也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而政府的干预不是对循环经济企业的行为进行规定,而只需要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政府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要完善和创新风险控制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从国外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来看,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是金融机构未来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一项业务。目前制约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较低,导致其风险较大。因此,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其风险控制水平。为此,商业银行应注意对循环经济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清除供应链上的不合格循环经济企业,保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要努力创新风险监控技术手段,提高对于循环经济企业的监控水平,以及风险预测水平,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同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来,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企业要增强自身实力,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和支持

目前,供应链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不够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够积极,其服务水平较差,另一方面是由于循环经济企业自身也存在问题,导致其吸引力不够。因此,循环经济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信用,才能赢得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和合作兴趣。循环经济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组织结构建设,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规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以赢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此外,各循环经济企业之间应努力加强合作,以及产业集聚,发挥集聚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

2.曹湛.低碳背景下浙江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16)

3.郝梅瑞.供应链:企业竞争力新要素[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6)

4.贾彦乐.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J].现代金融,2008(3)

第7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汽车产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20”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40

2014年6月12日―13日,由中国电子商务创新推进联盟主办的“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举办。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载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金翅膀”。2015年6月17日―18日,“第二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京举办,主题为:“打造信用网路,构建信任生态”。

而在国内,汽车产业作为供应链管理最为完善的行业之一,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产出和规模经济效益递增的产业,其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是目前在我国发展最快的融资模式之一,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综述

供应链金融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芝加哥,当时是被用于谷物行业来为发货人融资。[1]陈友军(2006)[2]指出汽车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福特信贷提出应以专业化和资源化来满足经销商的需求,为新车、二手车或租赁车提供库存融贷、抵押融资以及批售融资等汽车金融服务。

我国关于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研究是在20世纪最后10年才开始出现的,但是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一直到本世纪初,国内才逐渐展开了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3]由于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上游零部件制造商和下游经销商都具备一些中小企业的“先天局限性”特征,例如信息透明度较差、资金实力较为薄弱、道德风险高、信用级别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与生俱来的问题使得它们很难从金融机构方获得授信。[4]

梁雅乔(2011)[5]将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切入点,根据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针对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加工商展开应收账款融资以及下游经销商展开汽车质押融资进行了业务模式研究。彭磊、郑晗(2011)[6]根据融资主体的不同,把汽车产业供应链融资方案分为针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针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和针对下游经销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刘畅(2013)[7]主要以平安银行、交通银行为汽车产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深入分析为例,指出了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开展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企业间的单一竞争开始呈现出向整条供应链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汽车产业,随着国内对于汽车的消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早在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达世界第一,对于处于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上下游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可抵押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其融资之路显得步履维艰,所以对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融资研究逐渐成为汽车行业中关注的重点。而供应链金融的兴起,无疑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汽车厂商配套企业提供了一条新型的融资渠道,即通过把握汽车产业采购、生产、仓储、配送、销售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密切衔接,灵活地选择融资主体,提高汽车供应链竞争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产业链上的经销商、供应商与核心企业(国际性的汽车厂商)的关系紧密,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进入、退出有制度化的规定。出于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资金流状况非常关注,而这种利益共存的关系也成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作为以价值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表现形式的供应链金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中寻找出核心企业,并且以核心企业作为中心,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连成一个整体。一方面通过资金注入方式对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支持,另一方面解决供应链失衡的问题,这种模式正逐步被运用到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同时也成为各大金融机构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3汽车产业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从传统的10发展到20,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目前正在朝30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将无形的资金流转化为可视的在线数据,可以无缝嵌入核心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且同时与物流公司对接,从而实现线上链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企业、供应商企业、物流公司以及银行,把整个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且可以进行授权共享,银行在线提供电子银行服务,构建对企业客户全方位、全流程、多层次的线上服务体系。所以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更多则指的是利用网络渠道,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之上,对汽车供应链上融资的相关方(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以此来达到业务流程的可视化、数字化和系统化的目的,这对整个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都有着革新性的贡献。

4实践与展望

在实践领域中,2010年9月,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就提出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并且率先提出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其最早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客户,该公司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可以清楚地知道上下游企业在平安银行有多少授信额度、还有多少库存、销量流转如何等,对公司采购、排产、销售都有着极大的帮助。2012年浦发银行长春分行针对一汽大众供应链的特点,与其合作开展了以一汽大众为核心企业,以一汽大众全国范围内的4S店为授信主体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2012年2月中信银行推出了“电子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领域也包括汽车产业。2015年11月,光大银行正式推出了“汽车供应链金融线上融资系统”,该系统是为汽车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量身定制的。此外,还有兴业银行与福田汽车合作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等。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供应链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升级以及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催化,汽车供应链金融逐步受到商业银行的热捧,成为创新发展的专宠之地。信息科技的兴起、电子商务的成熟发展,为供应链金融的更新换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供应链金融先后经历了传统金融信贷、供应链金融线下“10”模式、供应链金融线上“20”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生态圈“30”模式的升级,而在交易成本的检验下,该演变过程是有效率的、降低成本的,其优势是符合“互联网+”大背景的。未来“20”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必将成为汽车产业融资的重要模式之一,以满足原本资金、技术力量较弱的中小汽车企业实现快速的融资需求,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对接,为企业打造一个“熟人间的生意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向高效、安全、低成本迈进。

参考文献:

[1]朱曦冉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1陈友军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上海汽车,2006(7):15-18

[3]王再祥汽车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6-23

[4].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48-50

[5]彭磊,郑晗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9):13-15

第8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9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机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2

1 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9%,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基础较差,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及法律法规等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其融资困境,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

我国“十三五”规划倡导的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普惠金融,正迎合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以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在物流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供应链管理日益成熟的今天,从供应链融资人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案成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2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

2.1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中,首先,一批商业银行率先开展供应链融资实践,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其次,核心企业(物产集团、商业集团、国贸集团、中国移动等)、物流企业(中储、中远物流等)、监管公司(浙江言信诚有限公司)、电商(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等主体也在相关领域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但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供应链融资应用不够广泛。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的大多是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钢铁、化工和石油等资产密集型行业。(2)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目前供应链融资仍停留在信贷层面,未能成为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手段和方案。(3)第三方供应链融资服务机构远未成“气候”。积极有效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需要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深度合作,而目前我国第三方机构在战略理念、资信水平、业务规模、推广力度方面,都不足于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开展。(4)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非常薄弱、国内金融行业的高壁垒性等限制了供应链融资的扩展空间。

2.2 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现对我国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首先,关于法律法规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尽快完善,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可以积极探索,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准则。其次,关于第三方机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可以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深度的专业化分工、配套的支撑企业、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可以为供应链融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关于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供应链融资产品是由银行推出的,主导者是银行,仍然不能实时全面了解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供应链融资很难触及到供应链日常经营活动,故只能停留在信贷层面。第四,关于供应链融资应用范畴不够广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供应链融资未能触及商业本质,未能发挥它的巨大的整合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金融机构仍然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因此被迫选择一些资产规模大的核心企业。

由上所述,我国供应链融资开展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深度和广度问题,导致未能发挥它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未能惠及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由于产业集群能为供应链融资的普及和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拟在产业集群背景下,探讨如何推动供应链融资的深度,并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视角,剖析供应链融资的运作机制和其实施路径。

3 供应链融资研究综述

随着供应链融资实践的开展,关于供应链融资理论也日趋丰富。研究内容涉及到供应链融资意义、现状、运作模式、供应链融资产品、风险管理与控制、绩效评价、融资外部环境等;研究视角有银行、中小企业、物流企业、政府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现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且与本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3.1 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理念

Richard(2004)提出如何在企业中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协调一致。GonzaloGuillen等(2006)提出将企业融资计划与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体。ManMohan S.Sodhi等(2009)提出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将自身生产和融资方式结合,可以完善资金融通机制,同时增加企业整体收益。

3.2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及控制

Barsky&Catanach(2005)认为在与供应链融资密切相关的商业融资中,应该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建立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王灵彬(2006)提出基于信息共享体制的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杨光(2007)针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提出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的融资渠道。弯红地(2008)指出银行与核心企业建立新型合作的关系,并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并达到供应链融资期望实现的效果。

3.3 供应链融资决策

Xu&Birge(2004)创建了在需求不确定和市场不完美情况下同时考虑生产运营和资金决策的模型。Ding Qing等(2007)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运营决策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Mickael Comelli等(2008)把企业的生产运营销售与基于固定资产和动产抵质押的融资结合起来,考察了基于资产融资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管理其现金、存货以及如何制定利率、贷款最高限额等信贷政策。陈祥锋和朱道立(2005)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约束供应链运营中所发挥的不同角色,分析了传统结构、结构和控制结构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金融和运营决策问题。陈建中,肖甲山(2008)探讨了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下的最优商业信用融资决策问题,并建立了利益共享模型以促使实现的成本节约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理分配。

4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机制

基于以上供应链融资相关研究成果,现针对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运作理念:将供应链融资作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的一种方案和手段,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打造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资金从供应方流向需求方这一资金流与供应链内的资金流、物流有效对接,使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经营活动相统一,供应链融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相融合,实现供应链财务最优化。

在此战略理念下,供应链融资相关主体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机制,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运作。产业集群内供应链融资涉及以下主体:供应链(资金需求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资金供应方)、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提供商流及物流信息),此外还依赖于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相关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为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开展,相关主体需要遵循以下运作机制。

4.1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供应链、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构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关主体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融资良好运作的基础保障。基于这一信息共享平台,资金供应方可以全面了解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并实时跟踪资金流向,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资金回收率,大大降低信贷风险;核心企业可以有效整合供应链内外的资金流,并实现供应链内资金流、商流、物流的有效对接。

4.2 利益分享机制

多方共赢是供应链融资的天然属性:对于中小企业,能增强其融资能力,降低其融资成本,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对于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能为其提供整体融资方案,盘活整条供应链的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对于金融机构,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而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并通过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可提供延伸服务,开创新的业务领域;对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可使其业务领域延伸至金融领域,开拓新的业务空间。最终,实现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一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统一,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但为了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开展,还需建立利益共享模型,促使相关收益或成本节约在相关主体间合理分配。

4.3 风险共担机制

供应链融资,基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两大优势:一是风险共担,将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承担风险,不再由银行独自承担;二是从整体上降低风险,在信息共享机制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可以实时跟踪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使供应链融资活动与供应链内企业的经营活动对接,将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前移至企业的交易、生产、采购甚至研发环节,由此动态监测、联手控制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信息共享机制是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基础,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是供应链融资持续运作的保障。同时,这三种机制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信息共享是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前提;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是信息共享的推动力;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是融为一体的,即各个主体获得的利益需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5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路径探讨

5.1 构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

在集群内,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创建由供应链、银行、物流企业等构成的长期稳定的融资战略联盟。

(1)确定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实现融资主体共赢;实现供应链内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优化;实现融资活动与经营活动的统一;实现集群内的自发式融资,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

(2)建立供应链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针对融资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相互了解,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评价指标需能较好地反映融资战略目标,侧重于对相关主体的战略理念、信息化水平、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不同的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

(3)主导者选择战略伙伴,形成融资战略联盟。

5.2 创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基础

供应链融资过程即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的运作过程,基于前面的供应链融资机制研究,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有效运作基础是:高度信任、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并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构建电子信息平台,促进供应链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融资效率和效果,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但考虑到信息共享的成本、风险等问题,需要明确各个融资方案开展过程中共享信息的内容、对象、形式、时间,并制定信息共享激励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需要创建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供应链层面、融资战略联盟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需要将融资相关信息与各主体日常业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2)优化供应链融资生态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社会诚信状况、中介服务体系等,供应链融资需要与融资生态环境相适应,同时通过优化改良可控融资生态环境,促进融资主体间的信任、风险防范和共担。

5.3 供应链融资方案合理设计及有效决策

(1)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基于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目标和机制,以企业的业务活动为主线,针对企业不同业务活动下的资金需求,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融资方案的设计内容包括:融资相关主体、融资主导者(一般是核心企业)、运作模式、实施条件、操作流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控制点及手段。

(2)供应链融资方案决策:构建定量化的供应链融资决策模型,决策内容与目标如下:第一,从多个可行融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其决策目标是确保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确定合理的融资利率、质押率、相关费用等,其决策目标是实现融资相关收益、成本、风险在战略联盟中的合理分配和分担。

基于决策目标,构建相应的决策变量和决策目标函数;对于第一个决策目标,需站在整个融资战略联盟角度建立决策模型,对于第二个决策目标,需对各个融资主体分别建立决策模型;确保融资决策与融资主体经营决策相统一;模型的求解过程即融资决策过程,融资决策过程即相关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模型求解不是一步到位的,需经过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博弈过程中,一旦决策主体利益有冲突时,主导者(由融资方式决定)需要进行协调,确保融资方案的最优化。

6 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