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为教学教研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

历史学是综合性学科,广泛涉及各门学科知识,历史教师的知识贮量要丰富,博学广闻是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有鉴如此,本学年,我组教师利用教学之余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在阅读中提高理论水平,锤炼语言表达能力,增长古今见闻。同时针对我组课题《中学历史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我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通过学习,明确了教学方向与目标,掌握了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制订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在组织各年级教师开展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特点,在学期之初,制订教学教研计划及教学教研进度表。

加强各年级备课活动,完善备课的组织与管理,并加强备课组之间的联系。本学年,教研组按时召开全组备课组长及教师会议,具体落实各年级备课活动,要求各年级集体备课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四定”,即“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展、教学内容、练习、测试、评卷”。要求教师按学校要求规范地写好教案,以备讲课及教学检查之用;作业布置要适时适量,有针对性,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批改、检查和讲评。

按照教科所和教务处的要求,积极开展“先学后教、模块达标”活动,重视学案教学,力争使教学案一体化。各学科组根据自身实际,加强听评课活动,及时总结和反思,并形成各组特色。高一年级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抓基础,重落实,严要求,顺利完成模块一的教学任务。高二年级组在抓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能力,精讲精练,对三个模块知识适当串联,及时复习,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相应学校号召,做好走班的筹备工作。高三年级在顺利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下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适时适量把教学内容提前,做到未雨绸缪。紧扣一轮复习要求,认真研究新课标、教学大纲和近五年的高考题,加强重点和热点知识的学习,注重双基,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强化教学检查,督促备课落实。在学校的组织下,本学年对全组教师进行了两次抽样检查,检查教案、作业及听评课情况,通过检查,反馈出备课组集体备课落实得很好,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集体备课活动,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按照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各类测验,各备课组长亲自把关,编写并审查试题,力求高质量、高成效。按照市教研室要求,认真编写寒假作业,全组教师多方面搜集信息,认真校对,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

第2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字 历史意识 创新 高中历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步步加深,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的考试压力,更多教师选择以“高考”为指挥棒,忽视了在历史教育中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意识的概述

历史意识是历史范畴内一种思想形态,瞿林东曾经提到:“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胡昌智也说:“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丁怀超则认为,历史意识应该有三重含义:“一是要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争取不重犯历史的错误;二是把历史趋势与现实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使我们对未来既有谨慎的乐观,又有深沉的忧患;三是通过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可以明是非,别善恶,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

总而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它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作积淀,需要通过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对“历史”的定义是:“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是发展着的事件,也是一门可供研究的学科,它也需要站在整体的历史层面上对历史进行全面地审视。因此在历史的学习中需要渗透发展意识、科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教育,同时历史意识也和创新意识、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第一,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

首先历史课本的选材很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在选材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以及结论的开放性程度,避免内容太难或者出现争议太大的结论。

其次,教材编排的重心变化。传统教材重心在于历史事件的详细陈诉,陈诉方式也较传统,使学生无法融入到历史中去,很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更别提学习了。经改革后的课本则主要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参与历史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后,教学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得以拓展,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与现代的联结,而活动课的开设则为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及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意识,也使高中历史教育内容更加的全面。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有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高考要考的重难点,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历史更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更应该掌握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第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重素质教育。

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有着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生,他们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总能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他们善于思考,对历史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这些素质也是学习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通过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使学生以科学的、全面的、发展地、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历史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历史事件中,让学生领会到历史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历史影视资料,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历史原貌,这不仅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应对考试打下了基础。

三、结束语

历史之所以能使人明智就在于它能使我们更清楚我们的过去,并从中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以及把握历史发展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使我们能更好地走现在的路。而历史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在历史教学中则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教育,还有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中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琦.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第3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堂;艺术;结尾;画龙点睛

历史课堂的完美结尾,不仅可以使教授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还可以使整堂课的教学结构更为严谨,甚至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深深陷入历史的无穷魅力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但若结尾是草草收场,不仅让整堂课功亏一篑,还会让历史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无趣,厌倦历史,从而消极学习,产生严重的后果。历史是一个民族精髓文化的体现,它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学生追根溯源的有力跳板,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佳途径,这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的。因此,历史教师需创造和预设余音袅袅、画卷书香的历史气息,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美感,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带着一种自豪、好奇的心理下课,这样就会让学生依依不舍,并且期待着下堂课的到来。历史课的结束形式是缤纷多彩的,但是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形式结课,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保持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文化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要遵守五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无论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采用哪种形式,其论据和论点都必须是科学、合理的,绝对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还要正确、客观地阐述评价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要以坚持以唯物论的观点来讲授历史,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不能因为学生的猎奇心理,只讲新奇,甚至在原有的历史事件上添油加醋,擅自篡改,这样是极为危险的,也是不科学的。

2.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原则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助力。由于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异样的个性色彩,同样兴趣也具有相应的鲜明个性色彩,正是因为这样,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多样性。缤纷多彩的,而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即使下课了也能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被动地去学习。

3.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原则

一个民族的历史绝不是一两堂课能讲完的,一味地、全面地讲授,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吃力,随之产生厌倦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突出教材中的重难点极为重要。重点是历史教材中最为关键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了重难点,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迎刃而解;难点则是历史教材中相对复杂、抽象、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就解决。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哪种形式的结尾都应该让学生引起注意,突出课堂讲授中的重难点。

4.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带领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这不是一种简洁的重复,而是另外形式的升华,因此,课堂结尾环节绝对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高中历史课堂结尾不仅要呈现多样化,还要在结尾的同时揭示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形成一个有线条串接的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然而,教师除了要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智力外,还要注意历史教学所蕴含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结尾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把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转变为能力。

5.量力性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尾形式虽然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结尾形式都适合课堂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尾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准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来决定用哪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若是一味地追求远离实际的猎奇艺术形式,不但学生接受不了,还会对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相对应的结尾形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多采用明确任务式、练习式和回应式等,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则应多采用迁移式和归纳串线式等。不同教材、不同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结尾的优化设计自然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选用结尾形式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三种方式的结尾艺术

1.课件式结尾

目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广泛运用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中。课件式结尾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尾形式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运用课件对整堂课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小结,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各大高校的排课表,我们知道高中历史课是不会安排在上午第一节课的,而经过几个小时的学习,学生的精力有所消耗,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学生情绪或者大脑疲惫的现象。若是所上的历史课内容平平,中间过程极为平庸,结尾也马马虎虎,这将会加剧学生疲惫的现象,但如果历史教师在做课堂结尾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不仅会提高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课件中展现的动态画面以及轻松音乐,不仅能帮助学生放松情绪、调节身心,还能促使学生回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帮助记忆。例如,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见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章第一节)一课中,在用课件总结时,我们不能大段大段地将“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思想呈现出来,这样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记忆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因为感觉内容文字太多,而选择放弃记忆,毕竟高中生的学习量是相当巨大的。我们可以用一些历史照片以及涉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影,来呈现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少量的时间放映《墨攻》中的某段电影片段,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毕竟书本上呈现的“百家争鸣”,远远没有眼睛看到的来得直接。在总结的同时,还可以配相应的音乐,营造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让学生感受到“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影响,在画面与音乐两者结合的同时,再呈现相应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施加背诵的任务量。

用课件式的结尾,不仅显得整个教学过程有结构性、层次性,最主要的是带着学生重新回顾了一遍所讲授的内容,还能更加明显地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习历史,记忆历史知识。

2.交流式结尾

学习历史不仅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从了解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学生学会同他人交流,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一件的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定是相同的,加强学生与其他拥有不同看法学生的学习交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给出史学家对历史的总结,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是极为不明智的行为。历史课堂的交流式结尾,不仅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及时消化课堂讲授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同上,第二章第七节)一章时,这一章与宋、明两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介绍宋、明两代历史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好奇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是简单式阐述能达到的。我们可以先通过让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总结本课中所讲授的内容,说出宋、明理学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对比记忆,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3.组合式结尾

组合式结尾是将多种结尾形式有机组合的结尾方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预设组合方法,也可以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组合式结尾相对其他结尾方式,不仅方式上更加丰富,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选择这种结尾方式时,一定要掌控好,否则容易画虎反成犬。

三、艺术结尾的几种方法

1.制造悬念

一堂历史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总结知识,然后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设置一个悬念,在学生最想猎奇的历史事件处戛然而止,这样就让学生带着一种遗憾、好奇的心理去期待下一节课,而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艺术结尾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比赛竞争

高中时期的学生特别好强、好胜,良好的竞争环境与鼓励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步,并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历史课堂剩余不多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提出基础、重点的知识,采用计分的模式,组织学生个人或分组抢答,每个月累计一次,然后给予那些表现好或者回答好的学生及小组适当的奖励,从而让整个班的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竞争中,而在学生参与抢答的游戏中,知识早已在无形之中就刻印在其脑海之中了。

3.游戏趣味

一堂历史课,应该尽量避免长篇的阐述,要达到少讲、精讲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虽然历史事件数不胜数,但是仍旧可以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对于一些可以以游戏模式来总结的课程,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例如,可以采用古代“击鼓鸣冤”的模式,来构建抢答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玩得开心、学得开心的效果。

4.列表归纳

在讲授的课堂内容中,可以尽量将文化类知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指图串讲

图片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所以可以用图片表现讲授内容的前提,尽量收集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化、生动化地总结所讲内容,还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6.讨论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拿出一定时间,提出一些难度相对适宜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小结,然后一一展现,让小组互相评价各自的总结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这样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还加剧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互动。

7.音乐总结

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容易产生疲劳的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调节,在结尾时,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放松下来,同时缓慢地展现所学内容的总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动画播放

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选择用课件上课的教师越来越多。在新知识讲授结束后,可以用与相关讲授内容有关的影视片段或者动画片段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接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艺术结尾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效率以及增加学习兴趣的手段,为了达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艺术结尾,但是不能为了艺术结尾而结尾,这样就本末倒置,也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使用艺术结尾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同时也要对历史了如指掌,只有自身具有艺术气质,对历史事件信手拈来,才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学生想要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阐述和总结,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各种各样的艺术结尾,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艺术结尾所驾驭。

参考文献:

[1]杨小峰.高中历史教学结尾艺术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

[2]李勇智.历史课结尾艺术举例[J].河南教育,2012(7).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高效课堂

新课程的有效改革和实施,使我国的教育呈现出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画面,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已成为教师的重点内容。新课程对初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努力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一、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决定着教学质量。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是主宰整个课堂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老师画出重点知识,学生课下背诵,往往学生对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在加深记忆的时候也很困难。因此,有一部分学生难以融入课堂中,逐渐地降低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学会灵活掌握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分析和理解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过去枯燥的教学,教师要建立师生之间互动的融洽关系,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知识,互相说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吸取对方的优点,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丰富化,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它是具有延伸性的,具有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轨迹。那么,我们更应该学好历史和了解历史。学生在学习时兴趣是首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如今,许多学生喜欢看一些历史小说、历史电影和电视剧,却很难融入老师的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并且将学生的这些兴趣发展为爱好,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电视、电影和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提供给学生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老师让学生观看当时开国大典的真实画面,结合实际课文中的知识点,了解中国是如何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从而能真正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引导学生热爱历史,享受学习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使学生能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爱好。又如,在学习“红军长征”中,老师让几个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课本中的知识来设计长征的路线,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体会和深化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件历史事件和每一个历史话题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三、巧妙指导,善于总结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我们的责任是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使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抓住教学方法的指导,正确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发展,鼓励学生善于找出问题,并且及时去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课堂上老师扮演着“导演”的引导性角色,而学生是课堂上的中心角色,老师尽可能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完成所学的知识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教师要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不断去带动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完全融入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也要适当地给学生总结一些规律,以便于学生记忆,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对比,中国近代三次革命的不同等。把一些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总结归纳起来,比如,1945年发生的事件有:苏、美、英雅尔塔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日本无条件投降、联合国成立等。通过有趣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加深印象。历史事件学生无法感受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备课中尽量采用情景教学,巧妙设计一些当时发生的场景,使学生能够真情地融入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逐渐地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课后总结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做一个总结,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个总结。老师可以借助最后15分钟总结一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头脑中呈现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一些重要的难点有自己的意见,老师指导学生找出答案。通过课堂上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养成用自己的话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总结出来,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逐渐提高历史水平。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教学策略,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究和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激趣增效。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一、要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这是培根的名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的重要性。中国人也一直很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如中国古代史上的《资治通鉴》。我们的领袖也是一直很重视历史的,同志对历史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对明朝的历史的研究了解尤其透彻。他不仅学习研究历史,而且在自己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大家都熟悉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总结了项羽的教训。他的《论十大关系》就总结了苏联的建设教训。同志在1996年的时候,,曾经专门邀了八位历史专家给他将授历史知识。邓小平同志总结中国的建设历史,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领袖们之所以拥有大智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化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懂得了学习历史很有价值,那是让我们更有知识,更有智慧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学生机械重复,死记硬背,随着要记要背内容一多,容易背前面的忘记后面的,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上,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相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播放相关的历史或考古纪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第6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 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2.2 通过学生反映层面的总结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所针对的对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直接有利的对象也是学生群体。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最直接方便的找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为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老师所提出的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非实名制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看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历史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再根据学生在调查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的信息整理,发现学生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最在意的问题,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反思讨论后,进行教学整改,从而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群体服务,并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相比较小学时期的心理幼稚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也都发育成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一方面切实的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成绩得到进步,在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2 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相比较传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帮助引导教师教学,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的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提高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得以提高。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落后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进行改革。反思性教学的提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中,此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所急切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还要再接再厉,为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时,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和错误做法,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失败。针对这一现状,理清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合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优势的必然之举。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主导地位缺失。部分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顾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的课堂语言减少,导致课堂氛围拘谨,教师的角色沦为放映师而不是点拨者。而有的教师则是在多媒体资料展示完毕后的课堂讨论时间对学生放任自流,不提出问题,不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总结,导致出现讨论内容偏离历史课主题的现象。其结果便是不仅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学生的主体地位亦被削弱,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了制作精美的画面上,却不用心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反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下降。

2.教学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笔者曾对学校的历史教师和学生进行过一次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作为评价他人教学水平或显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必备条件,每节课都尽量多用PPT或影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装点门面”;课件设计时忽视教学主题,盲目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对于媒体材料的应用停留在照搬照抄的层面,却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而许多学生则存在着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图书馆、教科书等其他资源的现象,在历史课程总复习时,部分学生甚至仅从网络下载并打印一份所谓的“历史复习终极版”,直接略过了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的步骤,严重脱离了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本质。

3.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弱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历史教师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课件的美观,不顾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文字资料、影音视频、图像图表等多媒体资料齐上阵,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学生对于繁多的资料应接不暇,难以把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材料的选择上,忽视了以史为据,注重实证的学科特点,部分与史实有偏离的影视材料亦被放映出来供学生观看。部分教师重视多媒体材料带来的直观印象,却忽视了对材料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学生一堂课下来虽觉课程新颖有趣却无法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这一点在公开课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值得我们历史教师注意。

二、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教师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科学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它毕竟只是一种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教学手段,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与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历史教师要通过学习并掌握教学理论(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产生、过程和规律)、传播理论(研究灵活的教育途径)、心理学(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等科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在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不致陷入与课堂教学目标脱离的困境。此外,历史教师还应真正掌握并做到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最好是自己能动手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不是对其他教师的课件实行“拿来主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时既能通过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信息材料进行深化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体现学科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要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等教学要素。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终身学习能力。下面就以笔者的实际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优化教学设计,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一课,包含了“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方面。笔者以“启发性教学”为教学设计理念,以“创设历史情境”为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为教学目标,对教材原有的叙述模式和例证资料进行调整和重构,设计了“回望抗战”、“体验抗战”、“感悟抗战”三个主题,并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中华民族为何选择抗战”、“中华民族如何抗战”、“中华民族抗战结果如何”三个板块。导课时以“日本某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解读”为材料,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关注和思考。讲解第一个板块时,通过“中日双方军事对比”、“日本兵口述史”、“江苏老兵口述史”、“南京大屠杀”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并激发学生思考:面对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这场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为何选择了奋起抗争?讲解第二个板块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未提到的史料,让学生在走进立体历史图像的过程中,从情感和知识两方面感受全民族抗战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讲解第三个板块时,通过史料呈现和解读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在开放的氛围中让学生理解和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尤其是突出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以来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特殊历史地位。笔者在设计这堂课时,始终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通过前期对有关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并结合教材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图片、影音、图表、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最后的教学环节则设计为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于设计得当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显性的知识,还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师生普遍反应良好。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真正探索出在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代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

[2]刘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6)

第8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1)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2)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6)整个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12节,兼任高一(1)班班主任工作。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由于多年没有下到高一教学了,对高一学生学情的掌握,着实费了一番工夫。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 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第9篇: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三个结合 历史作用 研究

一、充分认识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由来已久的观念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学校教育的大家庭里是小弟弟,无足轻重,历史成绩差一点无关紧要。不止一次的听人说,"历史有什么难教的,划划背过就行","是个人都可以教'等等,每每听到这样的议论,就感到很悲哀。

记得曾经看过一段文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把握自己国家的国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国情,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历史和国情教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到,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德育重要渠道。历史的作用在于:1 借鉴性。2 基础性。3 教育性。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在肩负培养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切实抓好高中历史教学

搞好高中历史教学,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历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自尊自强自爱。要把中学历史教学提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不能因为自己是所谓的小科目教师而自暴自弃,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培养"四有"人才的历史责任。"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次,要加强业务进修。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斟满"一桶水"。不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就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开掘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与专业有关联乃至其他学科的书籍和报刊上发表的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吸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2、 钻研历史课堂教学。

(1)不搞"两无"――无准备、无把握。

(2)克服"两满"――满堂灌输,满堂空话。

(3)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

(4)实现"两常"――常教常新。

3、发挥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课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把德育置于历史教学的首位。我们的做法是"一条主线,分期目标"。

"一条主线",就是"一爱四坚持","一爱"即爱国主义,当前突出国情教育;"四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主线要始终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分期目标"就是围绕主线按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的思想内容,确定各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第一学期主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理想前途教育;第二学期主要进行近代史教育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第四学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与教材内容结合,防止离开教材,空发议论、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教育;第二,与学生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朝着稳定的健康的目标发展;第三,与时事政治结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搞活第二课堂。

(1)参观教学。如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图片展览。利用教学资料图片,主要是将课外搜集到的历史图片,选择与教材有关联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强的部分举办图片展览。如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就组织学生绘制有关图片32副,举办了专题展览。

(3)演讲活动。如结合有关乡土历史,开展"人人学乡土历史,讲乡土历史"的演讲活动。

(4)知识竞赛。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纪念建国60周年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爱祖国、爱德州,我为德州添光彩"知识竞赛等。

(5)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读书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6)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出版。

(7)历史影评。建立校、班级历史影评小组,开展经常性活动,教师在评前作历史影片背景内容介绍,评后指导学生写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影评交流活动。

5、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建立年级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其内容主要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讨论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最佳教案,捕捉思想教育灵魂,探究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运用历史地图与插图;确定作业分量;统一复习考试要求与标准;分析考试质量,总结教学得失等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全年级的平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听课评课活动。听课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特点,都有可取之处。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可以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积极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范围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个体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每一个学年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群体研究,就是确定1个专题以后,由专人负责,人人参与,共同深入课堂试验,如当前的"如何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这一课题,作为群体的研究范围,人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