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信息化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信息化教学研究

第1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Key words】Inform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methods; Bilateral

0 引言

教学的信息化方式指的就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各方的信息资源,比如网络资源、学习软件所采取的授课方式。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技能也成为高校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胜任未来教师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素质之一。

伴随着现代教育与国际化的接轨,信息化教学把过去的资源库移植到信息库中,所产生的业绩斐然。可是这种教学方式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理解误差这一项就影响了教学信息化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深入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挖掘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对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更深层次探索。高校老师的业务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是随着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而适应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以动态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过程决定了教师要不断的自主学习,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业务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紧紧的围绕如何把信息技术的潜能和效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深入的挖掘此问题的内涵对广大的学者和老师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这可以更快捷的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稳步向前推进,教学效果产生明显的改善。

1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

教育信息化,是指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辅助现代的教学软件进行课堂的讲解,在课程的组织、教学的评价、授课内容的筛选、学生的反馈等方面都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教学。分析题目可知教学研究关键是看教学的效果,采取的信息化教学只是教育手段。当然,先进的教学手段,再配合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学生课前的预习,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是必然趋势。所以,在教育信息化中要做好教、学、评这三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1]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要实现人机交互。网络资源能够使得教学素材广泛而全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软件实现人机会话,充分的发挥教学设备的先进行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意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授课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认真的思考,努力的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学会应用自己的所学的文化解决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就是站在讲台上枯燥的讲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图文并茂,动态教学。老师的满堂灌是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感官的刺激相当微弱。老师靠几本教科书在课堂上传递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此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的演示就是很有力的证明。学生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来了解相应的内容,这是老师用语言无法描述的。

事实上,信息化教学就是体现在如何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完成课堂的授课,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突出了学习资源的全面性、学习素材的多样性。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优越性,抓住信息化的本质、认识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对学生的传道、受业和解惑的任务。

2 信息化教学的原因

信息化教学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老师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换句话说就是信息化社会中的老师既要具备获取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位的,教师也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教育教学的信息源。在专业课中,学生受教育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信息化、符号化的体现。在信息化程度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很鲜明的体现时展的特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发展成为先进的教学方法。[2]

当然,信息化教学并非是给学生呈现几张图片和几段视频就算完事,如何使信息化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让这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有效教学,创建符合教学要求的信息化情境,从而在教学效果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是我们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真正原因所在。

3 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本质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体现的是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所以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来处理各方面的教学问题。信息化教学就要关注如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应关注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和师生的教学交流,这样既有科学的教学手段又有人文的教学感化,从根本上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意义。此方法的实施让学习者学习的更轻松愉快,受业者不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3]

教育信息化所体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相互转化的本质规律,能够在课堂上随时变换教学的角色,而不是孤立的对待老师和学生。那种片面的认为老师就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就是配角的想法是错误的。信息化教学应该否定老师就是教学的焦点,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中心点而忽略了老师教学的重要性。正确的方式是学生和老师在对等的方式下进行教学安排,能够体现出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师生的独立自主性。

无论教育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所研究的?ο笠膊焕?外。从这个方面来说验证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看老师的授课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该教学方式对学生后续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不能局限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该方式能够发展人的高阶思维。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体现信息的多样化和知识增长的最大化,更应该追求学习环境的丰富性,促进知识的自主构建,这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4 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来完成。那种只注重教学的方式而没有体现出人的发展,或者只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却忽视了老师内心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一种师生共同发展思想,让信息化教学能够持续,高效的发展。[4]

师生交叉进行的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教学将两者融为一体,孤立的看待任何一方的想法是不全面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信息化教学还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其实效性评价应该是一个可变的过程,和传统的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避免以偏概全,坚持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在信息化教学方法上需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和老师的专业水平双重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信息化教学方法实时性、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和内容的广泛性的目标。

第2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29-02

1 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技术只有内化统一于整个教育体系,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的时候,其实际价值才能真正体现。”[1]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效果同样需要放到整个教学体系中来评价。

2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

本文分别设计了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侧重了解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现状,学生问卷则侧重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获取效果。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教师与学生深度访谈和课堂随堂听课观察等方法,探讨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济南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和外语专业学生。调查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调查问卷为20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0份,回收46份,有效调查问卷为46份,有效率为92%。

教师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职称、学历、教龄三个主导因素比例结构基本吻合学院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调查教师样本能够代表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从结果来看,总体上调查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持较积极态度。

90%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正向性和有效性”持认可和基本认可的态度。全部教师现已在教学中“习惯于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

在“备课积极增加社会情景因素,模拟工时场景”方面,只有30%的教师持认可态度,而60%的教师对此项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说明教师备课没有主动增加工时场景的意愿或缺少工时场景获取渠道。

对“积极学习,注重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持认可和不认可态度的各占40%,说明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或研讨等活动的机会不足,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的要求。

60%的教师对“积极思考改进信息化教学效果”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说明教师主动改进信息化教学的意愿不强,或缺少改进的激励措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比较集中,问卷所设计的5个问题中,有4个问题的教师认可百分比在60%。

具体而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信息化教学工时场景获取渠道较窄”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二者占比均为70%。这说明教师可能平时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或者公共课教师下企业机会较少,难以在教学课程中有效设置学生将来实际工作场景,造成课程设置情景化不足。

“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和“信息化教学培训机会少,难以满足提升信息化教学需要”,二者占比均为70%。从这两个问题来看,教师制作的信息化课程内容可能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吸引力,或信息化课程制作技术储备不足,课程设计的实景化不足,互动性不强。

学生信息化教学调查 本研究围绕上述三个主体指标设计了5个具体问题,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每一项设置认可、基本认可和不认可三个选项,每个选项分别赋5分、3分、1分,具体如表2、表3所示。

在具体调查的5个问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内容容易掌握”认可度较高,分值为4,得分最高。这说明动画+色彩的PPT授课模式直观性和形象化较强,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视觉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学生对工时场景有更多、更直接了解”,分值2.3043,得分最低,说明课程设计中仍缺乏情景化教学内容。这从学生角度印证了调查教师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3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建议措施

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深入研究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理论 《地平线报告》认为,开放在线课程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3]。信息化教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较为广泛系统,业已形成“自我导向学习理论”[4]、“交互式学习理论”[5]等著名理论,有力支撑了信息化教学发展。在此领域,需根据专业、学生和社会需求,相应开展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建立起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显著的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和课程建设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

逐步提升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水平 积极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研讨等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学习深造,掌握国内外信息化交流发展最新成果;积极创造教师接触实践、接触企业的机会,使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将来工作程序和工作实景,有效搭建起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认知框架;积极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升信息化教学双方主体的信息化认识,增强双方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正向性;积极创新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录像等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积极探索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统一课程学习知识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温习。

有效强化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保障 充分利用山东省“网络强省”建设重大机遇,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硬件保障能力和水平;有效建立与ChinaGrid、CERNET等一批科研教育骨干网和支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方便高校教师快捷获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措施,发挥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竞技大赛、教师网络云空间建设等活动载体的作用,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2.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

[3]金慧,刘迪,高玲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第3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卫军(1976—),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E-mail:wangwj@nwnu.省略。

一、引 言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的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社会信息系统是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网络则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如果说教学信息系统是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那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无疑是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各自为政,内容体系不协调、不衔接,甚至相互重叠,信息化教学能力价值取向严重偏向,资源配置缺乏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行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职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体化,需要通盘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以实现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要求,相应地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动态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学习、教学实践和协作教学等,直接的动力源泉更是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意和发展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向的过程。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结构看,寻求教师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归宿,而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发展是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能力结构看,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归宿,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是指向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发展,都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和学校的因素。[1][2][3][4]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的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其中,教师因素包括有能力、信心、态度、时间等;学校因素包括有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社会因素包括有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等。教师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的方式而伴随存在。[5]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张力的相互作用下,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意为出发点,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创造为终极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宏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一样。虽然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并没有直接参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但这些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发展的进程。宏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教师成长的动力。

1. 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教师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后,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则必须要主动实现其自身角色转型、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更要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方式已明显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教育教学信息源。严格意义上,从信息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自从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信息化、符号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只是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加彰显其发展的时代性。信息化社会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教师则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应该说,信息化社会呼唤教师专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能力,尤其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教育的发展需要。

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期待,要求教师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懂得一般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发展成为教师的信息化学科知识、信息化教学法知识和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逐步生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技术基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主体,信息化教学智慧是最高期待。信息化社会中,完整意义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四个方面①:信息化教学情意、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智慧。

2. 国家政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专门针对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方案,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信息技术与能力培训等,教师的信息化发展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支持与保障。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看,各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集中体现在相关通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国家层面的培训项目支持等。各国都在加强开展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教师的相关能力要求也在动态地调整。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又颁布了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已历经四次修订,新加坡的Master Plan(简称MP项目)规划也是经历了三次修订,并于2009年年初公布了最新的MP3规划。各个国家都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调整着自己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能力发展项目,这是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因此也需要动态发展,动态的变化并非是难以确定,而是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通用的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既是对教师相应能力的规范,也是对教师相关能力发展项目的引导。我国也早在2004年12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也相继开展了针对中小学教师相关能力的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当然也更应该适应时代变化,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从国家政策保障的层面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相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明确要求,动态调整教师相关能力标准的规范,又要重视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考核与认证。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国家政策层面应该更加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费投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绝非是依靠单一的相关能力培训就能解决的,培训仅仅是其能力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促进环节而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终身化,尤其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教学应用实践策略,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家也应该从相关政策上鼓励、支持,并有效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保障、政策激励方面,还是在经费投入方面,都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3. 教育改革的引导

为了适应信息化对教育以及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各国也相继推行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应该说,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引导。我国在基础教育的相关改革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也直接引导了对教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世界范围内的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经历了一些阶段性的演变。最初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培训。相应地,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就自然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作为衡量评价的指标。目前,我国也有大量研究学者认为,技术培训的模式已经转向了整合的模式。虽然“整合”的概念提法已广泛普及,也很流行,但就本文研究的观念与认识,一直并不太提倡使用“整合”一词,使用“融合”一词会更加符合本文研究的意愿。①正是由于这种培训模式的转向,大量有关教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重点关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而且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或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明显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也已经明确体现出了这样的转变,2009年新加坡公布的最新MP3规划中,也看到这种变化趋势。基于以上一些动态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应该将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发展方面。

我国存在教师教育的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现象,在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和新加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标准的价值取向变化,强调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①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教师有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相应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更应该把研究的目光及时转向如何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方面。

4. 学校组织的支持

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的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

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驾驭和引导责任,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准备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校长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发挥。二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能力发展的氛围,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而不应仅仅重视针对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评价引导。因此,许多国家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时,把学科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的同时,也将校长和相关负责人纳入到培训的对象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完成。因此,学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既要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建设,也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力度。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条件。我国在政府层面也相继投入建设了大量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如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设备配备模式等。

在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性促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鼓励,甚至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培训,或专门针对本校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是在国家层面或者是学校层面,对于教师的相关能力培训给予时间保障和经费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有责任引导、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开展教师间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包括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教学研究等。学校既可以组织教师面向本校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对话。既可以是教师间的协作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共享。

5. 教师成长的动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终内驱力则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态度、时间保证、知识的准备等,都是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直接促进力量。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的发展,是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这种情意是教师态度和自信心生成的直接促进因素。只有教师本人愿意,并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地理性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联,从外部看,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内部看,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一部分,它已经渗透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各方面。教师成长的动力,还包括直接来自于教师自主学习,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既是自主的,也是终身的。只有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也有兴趣,并愿意为此作出努力,这种能力才会有更大的促进。否则,其他一切外部因素知识发展的环境条件,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

三、中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方法论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要有其促进发展的方法论,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策略的中观层面。它主要表现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等方面。

1. 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传授走向了协作,实现了从阶段性教师培训到终身能力发展的观念转变。应该说,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都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环节,是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台阶或锚点,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要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紧密衔接。

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也就是对未来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是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的。如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能力发展方面侧重点不一样。职前教师主要以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模仿为主,虽然也有一些教学实践环节,如教学实习等,但总体上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在职教师主要以知识、技能在新情景中的动态应用实践为主,当然也包括一些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但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实践为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体系,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体系并不规范,甚至在内容安排和教学策略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国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亟待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有必要与职前教师的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多元化培训策略。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主要体现为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和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就培训层次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能力框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照。可以分别采取教学技术的扫盲与普及培训、技术知识深化应用培训、知识技能的创造教学应用等方式,而不应出现单一的理论讲座与技术知识的不搭界培训等问题。也可以重点就教师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发展项目。就培训方式而言,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则过多地依赖在职培训。

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偏低,培训方式又缺乏规范,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每次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可以相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如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教师研修等。院校培训优势明显,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等。教师不可能长期有闲暇时间参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闲暇时间,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情况,开展有侧重的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也可以参与一些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的、集中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这种培训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指导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研修,自主地、不定期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研究,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2. 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

世界各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的经验,几乎在开展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的同时,都相继开展了网络培训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如新加坡启动的fasttrack@school计划,即所谓的“学校快捷发展策略”,为组织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各种网络的便利;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即CEND),主要是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在教师培训方式方面,各国也都尝试着如何将面对面的培训与网络在线的方式有效结合。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渠道,包括网络媒介,获取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信息化社会中,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渠道已经多元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获取、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讨、协作教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来实现,实现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

3. 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技术知识,职前教师主要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获得,在职教师则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等方式获得离散的教学技术知识。教学技术知识需要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就需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职前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体验模仿,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强化对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转化。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得以及时转化的有效方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也体现在能力培训的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术学习,并将所学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有效结合,是教师培训的可行方式选择,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因此,技术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应用,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动态的教学实践应用又是对技术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是技术知识的深化与表现形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师信息化协作教学中,如教学观摩、教学交流研讨等。[6]同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发展中,也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转化的重要环节。

4. 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

在信息化社会,需要教师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终身性,就需要教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协作交流,既包括教师同行间的协作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既要能够实现面对面的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发展虚拟的、或远距离的、或跨时空的教师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的能力,后者集中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方面。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有效共享集体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中观层面的发展策略中,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教学实践是重要的关键性环节。相比较而言,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则更显灵活、开放与非正式。但也正是基于此,发挥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非正式环节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的结合,给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以生命活力。

四、微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微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动力。微观层面的促进策略,集中体现在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职业发展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技术知识积累,促进有效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职前教师学历教育的系统化学习中,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在职教师的阶段性培训中,也需要学习并能够实践应用,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协作化教学中,同样需要交流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教师在重要环节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贯穿于始终的,自然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教师一贯的自主学习,才能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的离散知识更具系统化,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更具动态化、可持续、终身化。

2. 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

新西兰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分为关注、学习过程、过程的理解与应用、熟练与自信、应用于其他情景、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情景。①教师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技能,要实现在其他信息化教学情景中的应用转变,尤其是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要实现以教学实践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教学在新情景中的应用迁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绝非是简单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实践中有反思,反思中有智慧,这种教学实践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与生成。在形式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似乎仅仅是“躯体的”,但它显然是教师教学技术知识、技能在具体情景迁移应用中的体现,更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的“头脑”,②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知识的转化,是一种“理论化的实践”。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的“理论化实践”,实现了在“行动中反思”,并转向了“实践中理论”的生成。[7]因此,教师要以教学实践为主,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实现信息化教学融合与信息化教学交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创造。

3. 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是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协作化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协作交流、协作科研等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帕尔默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8]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既包括了教师同行间的协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等,也不仅仅是指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更应该突出信息化情景中的协作教学与对话交流等。

[参考文献]

[1] 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7~11.

[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省略.uk.

[3]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省略.uk.

[4] 赵昌木,徐继存.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16~22.

[5]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22.

[6] 史为林.教师校本培训和教师协作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17~19.

第4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前 言

正当我们踏入21世纪的门槛,回顾以往,瞬然发现,历史赋予中国音乐教育新的机遇。正如江主席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风险都不动摇,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展,而不可因循守旧,经济体制改革有突破,政治体制要继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与发展。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的人数有了突破性的增长。由此可见,国际互联网拉近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更方便、快捷地从INTERNET上查询信息、收集资料、进行知识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带来了便利。同时,对于进行音乐教育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一方面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带来了挑战。

一.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和功能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

1、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2、 信息显示的多样化;

3、 信息处理的数字化;

4、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5、 信息存储的光盘化;

6、 交互界面图形化。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功能:

1、 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的调控;

2、 有利于教学信息多样化显示;

3、 有利于学生进行协商讨论;

4、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5、 有利于学生获取广泛信息;

6、有利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本组成和教学应用特点

(一)多媒体综合教室

基本组成:

(1) 间易型:投影器、银幕、电视播放系统(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VCD)、音响系统(无线话筒、音响设备)、VGA-TV转换卡、计算机;

(2) 标准型:综合控制平台(机械式/智能式)、视频演示仪、大屏幕投影电视/背投电视(以简易型为基础);

(3) 多功能型:带平台的摄像枪、闭路电视系统、学生信息反馈控制器、根据需要可选择与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网相联(以标准型为基础);

(4) 学科专业型:以简易标准型为基础,再加学科专用设备(如配备多台电子琴、监听耳机、可视系统等构成的音乐学科专业多媒体综合教室)。

教学应用特点:

这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满足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要求,达到信息显示多样化的目的。便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优化教学过程。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操作设备,随心所欲地运用音响、录像、文字、投影、录音、动画等现代教学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 电子媒体阅览室

基本组成:

控制中心、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播放系统(录像机、VCD机、电视机)、音响系统、媒体资源中心,资源中心还可以与校园网、Internet互联网。

教学应用特点:

这是一种基于个别化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可自由选择媒体学习,通过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控制中心也可按照学习者的要求传输所需的媒体信息给学习者视听阅览,学习资源共享并能有效利用。

(三)多媒体网络教室

基本组成:

多媒体计算机、控制平台、网络服务器等。

教学应用特点:

这是一种基于协商学习的环境。通过网络系统能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学生终端机,以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能根据需要提取个别化学习资源,满足资源共享与个别化学习的要求;通过网络系统还能实现小组学习讨论。一些先进的网络系统还具有教学测试及信息反馈分析能力。

(四)双控闭路电视环境

基本组成:

双向控制主机、分控终端、对讲系统、摄像机、录音机、录像机、DVD、VCD、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信号调制系统(调制器、混合器)等。

教学应用特点:

这是一种基于开放性播放式的教学环境。课室和中心控制室都可以控制录像机工作的系统,教师可在教室内遥控录像机、DVD、VCD等播放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主控室可据课程安排授权各教室使用主控室内各种播放设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多种视频节目源,也可以控制节目的播放过程,便于教师与学生调控,同时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师范教学的电视内容和校长讲话等电视内容可覆盖所有或部分教室,各教室与主控室间通过对讲系统通话。

(五)校园网络教学环境

基本组成:

校园网络控制中心(教学电脑、录像机、DVD、VCD等)、主服务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备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演播室或多功能室厅、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系统主控台、教室终端、微格教室主控台、微格教室(大屏幕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网络视听教学机房、网络打印机等。

教学应用特点:这是一种基于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校园内所有计算机全部连成网络,建立强大的教学资源库,教师与学生在任何终端机都能索取资源信息进行教学与管理工作,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六) 远程教学环境

基本组成:

(1)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发射站、测控站、星体及地面接收网等;

(2)因特网络教学环境:主服务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适配器;

(3)多元化远程教育传输体系:卫星电视教育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

教学应用特点:

这是一种远程信息获取及远教育的教学环境。克服时空限制,资源共享,开放式学习,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化学习,交互功能逐渐增强。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音乐教学

(一)多媒体综合教室

在电子琴、钢琴的教学中,可利用带平台的摄像枪、闭路电视系统,对学生进行现场范奏,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范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监听耳机,对每一位或某一位的同学进行辅导。另外,多功能型音乐教室可实现观摩教学和异地教学。

(二) 电子媒体阅览室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学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在课外时间很少再进行有关理论或前沿音乐环境的更深一步的研究。现在,互联网带给了我们非常有利的课外学习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世界音乐现况的大巡游,为我们进一步扩展视野带来了机会。

(三)多媒体网络教室

由于有了多媒体计算机、控制平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条件,一部分音乐教学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例如,视唱练耳课中,教师可以安排一部分集体练习的时间,另外一部分时间则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一,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希望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练习。那么,他们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不同层次的网上练习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练习。反之,专业水平较次的学生希望能进行刚才课上内容的再次练习。那么,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网上练习题进行练习。

(四)双控闭路电视环境

双控闭路电视环境可用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播放式的教学环境,利用录音带、录像带、DVD、VCD等现有的软件、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五)校园网络教学环境

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音乐方面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必不可少。目前,国内很多音乐教师都要动手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但是由于计算机方面的技能还不是很娴熟,而且在制作课件时耗时挺多,这不多不少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安排。

利用校园网络,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制作成果,同时可以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交流,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教坛上增加新的“血液”提供了条件。

(六) 远程教学环境

远程教学环境为信息获取及远程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大量音乐教育的知识宝藏。对于要进行终生音乐教育,或音乐知识、技术的提高,远程音乐教育为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爱好者完了音乐学习梦。

结束语

第5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合理化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2]。为了顺应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校领导的支持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是推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然而,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仍然制约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发展,此外,学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忽略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软硬件设施后期的维护力度也不够,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引入信息化教学,但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闲置。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学资源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更改,但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改耗时耗力,反而拉低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小学师生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面仍然存在思想认识问题,教师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书后自带的光盘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形同虚设,教师们缺乏创新精神,不愿尝试新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使用存在困难

即使有些中小学教师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有限,只能够进行初步的图文检索与制作,比如ppt等,但对音频、视频、网页等的制作便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信息化教学,便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对策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具备长远目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广阔前景。只有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在未来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竞争中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不仅仅局限在成绩方面,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勇于向信息化教学迈进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二)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要想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首先,应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培训,提高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思想认识,认识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其次,要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这方面的培训,教师可以掌握相关学科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上的方法,只有学好理论之后,才能更好地把信息化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最后,要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三)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

信息化教学进程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建立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要予以足够重视,不能流于形式。针对信息化教学的考核,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此外,校方应加大检查力度。如在检查信息化教学活动时,不能只考虑教学课件等的美观和形式,还应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6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小学语文;有效整合

在小学教学课程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学科,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人文类的学科,培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能力、很好地与外界沟通。[1]语文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顺应时代的趋势,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将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有机结合,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意义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教师依靠课本及板书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如对于某一首诗歌意境进行分析,教师单纯靠口头表述很难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很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教师科学有效地将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主人翁”的教学地位,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内容,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释放学生的天性,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将语文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给学生们,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勇于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思路。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可以使学生更加简单明了地掌握教学内容、体会教学思想,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其更加牢固;再次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推进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资源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的基础,才能够通过信息技术高效地寻找教学资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开展信息化资源之前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为小学语文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为学生有效地拓宽知识渠道。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定期参加科学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要求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充分地挖掘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网络信息技术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科学有效地进行情景教学小学语文的学习,他不同于数学的抽象,但语文的灵活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写作目的,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人生经历、生活经验比较欠缺,或许不是因为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思考,而是通过传统的教师说教模式,学生的学习较为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3]教师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构建情景教学,教师将小学语文与情景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更直观的感受理解语文所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代入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展。例如,教师在讲解“江雪”的这一内容时,这一首诗言简意赅,情感丰富,主要表现诗人在遭受打击后有深感孤寂的情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诗人孤寂又无可奈何的感受,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为学生创设这首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这首诗的内容“一座座山峰,却不见飞鸟的踪影,一条条小路,没有行人的踪迹。茫茫白雪覆盖大地,一位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渔翁,在一个小船上独自垂钓。”学生通过这样直观的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高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信息技术融入小组合作教学中所谓小组合作教学就是教师科学有效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性、积极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使学生之间自由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也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小组合作教学中,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教师在讲解“走,我们去植树”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节约用水”的具体做法,以及怎样从自身做起,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研究,教师借用信息资源充分用数据、统计图、视频的形式,向学生详细介绍我国环境的具体情况,包括森林树木逐年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等,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料,然后根据学习主题,使学生充分探讨植树及节约用水的意义。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搜索节约用水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学生们共同分享,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的意义达到更高的层次。

(四)采用信息化技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参与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度,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以平等的态度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所有的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发言,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并鼓励他们别出心裁,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地尝试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转变为“主人翁”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身的才华。教师在讲解“动手做做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手工制作,如折纸、卷纸、废旧物品改造等,学生通过观察教学视频,认真分析手工制作步骤,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内容向学生传递的实践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技术推动了小学语文发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合理有机理地整合,可以改变传统单一又枯燥的课堂氛围,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积极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直观的画面来理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在教师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真正达到信息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向荣.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

[2]王倩.借信息技术促学生思维——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3).

[3]路晓宁.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

第7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测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47-0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传统的教学设计已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运而生[1]。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第五十九条提到“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2]。

目前,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工程测量教学计划分为理论教学、课间实践教学和综合实习三部分,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3],信息化手段利用较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的教学实际需要,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院《工程测量》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限。计算机软件使用方面,《工程测量》课程组的教师全部都接受过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并都有相应的证书,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PT等)的使用率比较高,对课件的制作以及这些办公软件的下载、安装、卸载等应用都比较熟练。

互联网应用方面,《工程测量》课程组教师都能熟练地应用网络交流工具,多数教师能熟练地从网上搜索所需要的课程教学资源,但是不能灵活充分地将《工程测量》的教学资源运用于网络供学生课堂或课后学习。但对网页制作、图像处理、音频视频编辑等软件不太熟练甚至不会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限。

《工程测量》课程组教师都以独立备课为主,多媒体课件也是独立制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地共享,加重了教师备课的压力以及教学资源的多余浪费。对于信息化教学学校没有很好的激励政策,造成了教师在观念上轻视了对《工程测量》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

2.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缺乏。在教学硬件方面,一方面由于我校是市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有限,音频视频拍摄仪器数量有限,课程组教师只能花钱找专业录频商家为课程录制视频,但由于经费有限,视频录制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特征了解不够全面,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认识较少,所以不太注重视频、动画、网页等的制作,教学硬件设施利用率较低。软件方面主要是购买一些教学软件,自主开发软件较少。

3.教学设计以传统的教学设计为主,信息化手段利用率低。目前,我院《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设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设计为主,即理论内容合班授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实践内容分组授课,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传达和表达。

二、信息化教学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针对目前我院《工程测量》课程信息化教学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措施,以使我院《工程测量》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实施信息化教学,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教学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从单一学科的教学者转换成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网络学习指导者和学习环境构建者。教师的职能不只是越来越少地传授,而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激励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5]。

首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摆正态度。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次,认识不深刻,缺乏经验,应让教师真正地明白信息化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养成备课、授课、课后咨询答疑、作业测试批改等网络化的习惯。教师要熟悉《工程测量》课程在资源库和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组织信息资源,以学为中心,把研究型学习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创设情境和条件。最后,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自主开发一些和课程相关的软件。例如,在控制测量内业计算中,如果全部采用手算会加大计算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出错。

2.建设网络资源库,实现无纸化考核。实施信息化教学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而网络课程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我院《工程测量》精品课程网站已建成投入使用,为该课程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通过课堂学习后,将知识点进行评价与总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6]。知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而信息化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网络上检测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同学们需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指定的账号和密码登陆到网络课程中查看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业并在指定时间前提交给老师。老师需在指定时间内上网完成作业的批阅,同时将学生的作业成绩通过网络的形式反馈给各位同学。这样老师就省去了大量批阅纸质作业的时间和精力,既可以节省纸张,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如果对自己的答题成绩不满意,可以要求重做,这样既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相互间产生竞争。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情境,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究式发现学习。学生如有疑问还可通过邮件、QQ等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交流突破时空限制,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加师生感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让师生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最终导致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的诞生[4]。我院《工程测量》课程是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将对以后能否胜任施工员和测量员等工作岗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势在必行,对《工程测量》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逐步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靖婷婷.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陈向阳,李张苗.CDIO理念下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2013,(12).

[4]高洁,等.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27.

第8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

1引言

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建的再多再好,教师不去更好的使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将流于形式。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心。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它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和手段,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核心。国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改造不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特征与优势。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学习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更加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作用。

2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一种国际上主流的学习方式,它将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主张学生信马由缰自我探究,强调通过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目标,形成新知识。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学习探究,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国内外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学习时间,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等信息化教学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重大变革[2]。这场教学变革既强调贯穿课程始终的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等线上学习,也强调课堂面对面学习等教师亲授的线下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2]”,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认知行为与方式,实施课上与课下混合、线上与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混合的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认知过程。

3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他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3]。“Intel未来教育计划”总结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被称为“典型模式”,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王文槿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作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和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3]。

4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校公共课,开课范围覆盖电子信息类几乎所有专业。该课程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技术、因特网互联接入技术、网络安全与故障处理等,涵盖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必学课程。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较为难懂,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模型的复杂和抽象,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加入,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形象,但如何在理论课的框架下科学安排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信息化环境,系统组织学生自主协同学习,这就需要研究针对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4.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主题,教学者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是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教学内容目标、线上学习目标、线下教学目标等。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分,只有持续有效的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经验。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认可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教学目标分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能力目标分析,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能力。

4.2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完成的手段与方法,是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包括目标、内容、操作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描述[4]。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紧密相连,以问题引导学习任务,以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全过程,因此学习任务设计关系到教学过程的优劣。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对问题导向和问题支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任务的走向和完成程度。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手段,理论的抽象性让信息化理论课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变得非常重要。一般的理论信息化课堂学习任务分为四类:概念学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设计出不同虚拟学习环境,让理论变的具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真实性、复杂多样性、协作性、学习活动信息化。

4.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析,学习者兴趣、情感、态度分析等。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的特征,才能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平台能够将学习者特征实时传递给教师,这使得教师可以全程掌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论课是较为单调和枯燥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会随着理论的深入而减弱,实时监控学习者特征,能使教师围绕当前学习者特征,设计问题导向,调整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4.4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形成有效认知的必要条件。建构主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才能产生有效认知行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学习情境应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驱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设计学习情境不能凭空幻想,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要面向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课的学习工作场景很难在生活中实现,也无法应用于生活中,这就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各类信息的集合,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三维等形式,可根据需要营造立体多维的虚拟工作学习场景,实现无法在生活中实现的工具和场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和四层模型学习难度大,将其模拟成七层和四层居民楼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学习资源在线实现,学生可自主模拟数据传输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深度挖掘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场景和资源,是理论课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的重要原则。

4.5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决定课堂发展走向,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全程监控和直接参与。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设计、互动、监控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参加活动,适时生成学习过程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并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可设计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式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案例实践活动等。这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研讨开始,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质证、练习,充分理解知识点之后,分组进行案例实践和分享学习。因此,一堂理论课学习活动既是整体又相互独立,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单独设计与实施。通过学习活动的指引,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协作学习到独立实践,完成知识学习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应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赫.陈晓慧.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8-60.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大赛发展历程回顾与评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22-23.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

第9篇:信息化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信息化教学 现状 对策

【基金项目】2011-2012年度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英语教改课题一般项目: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成果(编号:201104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28-02

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高职英语行业化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通过对常州5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以及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和高职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

一、调查内容、对象和方法

1.调查内容

基于本调查的目的,笔者把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调点: (1)常州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2)英语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3)学生对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评价。

2.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在校学生。它们分别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选择这五所院校,除了笔者调查的便利之外,还考虑到它们各自的办学特色,希望调查的结果能从总体上尽可能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这5所院校在职英语教师人数为139,共随机发放60份,收回60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2份无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100%,有效率为97%;在发放的340份学生问卷中,共收回313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2%,有效率为96%。调查问卷的过程和结果是可靠的。

二、调查结果

1.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根据国内外文献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信息素养一般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构成(转引自马晓燕, 杨善江2010:32)。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动态,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敏感性,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培养高尚的信息道德,并切实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请见图1:

2.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实施状况

此方面内容包括以下3点: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情况以及网络课程的开设情况。具体信息如图2所示:

3.高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及效果评价

主要从高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兴趣程度以及满意程度两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详见图3和图4:

三、结果分析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

从问卷调查中获知,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评价不高,认为不具备信息敏感性的教师占到82.8%,而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知识的教师仅占12%;在信息实践能力方面, 49%的教师信息实践能力弱,42.4%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制作合格的PPT,但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不足10%;同样,信息道德的培养也不容乐观,89.4%的教师不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

2.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并开设了英语网络课程,图书馆数据库也已实现了全面开放,可见教学资源正逐步走向信息化。但不少教师也反映由于缺少足够的指导性和技术性支持,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10.4%;对于已开设的网络课程,普遍存在着设计与开发水平不高,内容更新慢,学生网上学习时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远远不够,而且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也缺乏恰当的跟踪、监控和全面评价。

3.高职学生对实现英语信息化教学有着较为强烈的要求,但对目前的实施效果评价不高。

很多学生(62.2%)对英语信息化教学很感兴趣,希望能激发学习自主性,提高信息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需求。但对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85.2%的高职学生都表示“不满意”或认为“效果一般”。

可见,困扰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低效”问题依然存在,必须针对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展开相应的对策研究。

四、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1.准确定位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它既不同于“纯”信息化教学,否定一切传统教学方式;也不应仍然用旧观念进行信息化教学,复制和移植“填鸭”、“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会话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信息化软建设的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工作队伍,负责全面实施和推广信息化工作。同时,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比如将信息化素养纳入对教师的年终考评,开展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轮训),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等,切实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3.结合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

针对当前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水平不高,缺乏互动以及评价系统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开发网络在线英语课堂、天空教室、在线听力教室以及图书馆数据库等方面的资源,给广大师生提供多渠道实践信息化教学的机会;并通过对学生作业在线评价、在线答疑、教师邮件系统、讨论论坛等方式将教学评价体系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对于广大师生都是一种新的考验,在教学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不断探索、交流,共同为培养信息时代的高级技工人才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