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第1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领导干部;政绩提升;政绩评价;政绩观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一、政绩即从政成绩

所谓政绩,就是从政的成绩。对领导干部来讲,就是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是组织和群众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是领导能力的整体展示,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党对领导干部政绩观提出的要求,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无论从党的性质、宗旨的要求来说,还是从自己肩负的使命、责任来说,都必须有所作为,做出成绩、创造政绩。政绩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同志的这一要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领导干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受到了广大人民有爱戴和拥护,但不可否认,也有些领导干部为了树立自己的所谓“政绩”,哗众取宠,讨好上级,捞取政治资本。不惜牺牲人民群众利益。这样的“政绩”,这种弄虚作假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毫无益处,而且最终也会毁了自己。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推进,政绩在干部升迁去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何衡量政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二、影响领导干部提升政绩的重要因素

领导干部政绩观衡量存在的误区。长期以来,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将经济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导致了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政绩”片面地理解为一些经济数据和经济指标。因此,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人民群众的反对,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在现实中领导干部政绩衡量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数据。“为官一任,造富一方”,首先就应该把经济搞上去。在一个很长时间里,经济增长(GDP)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最主要的标准,对一任领导干部有着强烈的导向性,从积极意义上讲,使领导干部专注经济的发展;从消极意义上讲,竭力追求这些指标,就会产生了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人们主观意愿的冲突,经济发展有了积累和新任务的过程,但一任领导有任期,短期要取得政绩不免出现政绩急躁症,主要表现有: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显绩、轻潜绩,甚至搞形象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的官本意识融入政绩观中。“政绩工程”是长官意识的产物,是自上而下“压”出来的劣产品,“逼”出来的畸形儿。上级好大喜功,下级惟命是从;上级脱离实际,下级掩盖实情:上面以高指标压之,下面以“假、大、空”应之。如此恶循环,陷入一级骗一级的怪圈。因此,有些领导干部在经济指标的驱使下,为了获得政绩,在数字上做文章、渗水分,所谓“官造数字、数字出官”就是其典型写照。

重政绩轻实绩,考核缺乏原则性。“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艄工一道河”,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乱集资、乱摊派、乱举债,盲目上工程,上项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寅吃卯粮,亏空很大,出现“卖完资源又卖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有的为了眼前的发展和短期的高速度,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超量挥霍资源,竭泽而鱼。政绩考核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往往是上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干部考核标准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的大部分中心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在转,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绩漂浮和私有化。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政绩有“显绩”和“潜绩”之分,既有露出水面的耀眼部分,也有潜在水下的基础部分。失去基础的支撑,所谓政绩,就是漂浮不定的,甚至为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有些领导干部问题就出在这里,工作不踏实,不深入,只重视浮在表面的外观性成果。忽视基础性工作。有人十分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显著成绩,却不重视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为了自己怀时的“政绩”,不惜牺牲大局的长远利益。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视为个人财富,视为个人利益的最大追求和最后归宿。

三、建立和完善政绩衡量体系提升政绩

科学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就是要完善政绩考核。考核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选拔作用和管理监督工作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政绩,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政绩,干部就会相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政绩。干部政绩考核要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上,“群众心中有杆秤”,我们的任何决策,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领导干部有没有政绩,政绩大小,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把创造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政绩的根本尺度。

发扬民主,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对干部政绩最权威最准确的评价,应当是社会公论。邓小平同志说过:“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绩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从根本上讲,是由相关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政绩衡量、干部升迁还是上级说了算,群众没有发言权、社会公论不具权威性,那就必然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观念上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高兴”,形成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恶习。因此,领导干部政绩观念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的导向。衡量干部政绩,要充分发挥民主,让社会公论而不是长官意识成为衡量政绩的权威依据。

注重实绩、创造政绩、造福于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干部创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造福于民,说到底,就是通过政绩实践代表人民利益的要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领导干部是否坚持这样的标准,是否做到这一点,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深切,当然更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在衡量干部政绩时,要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基础上,注重实绩考核。要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反映、少一些神秘色彩,真正使人民群众融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衡量体系中去。

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在整个指导体系设置上,在反映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把经济指标放在整个指标体系和突出位置。但是,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仅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考核指标也必须是全面的。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有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衡量经济情况不能不看GDP,它反映经济活动总规模,是重要的综合经济指标,但仅仅看GDP又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坚决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数字是反映政绩的重要形式,考核干部政绩,不能不看数字,但数字不能代表一切,很多情况是无法用数字反映的,不能仅仅依靠数字看待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既要有确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同时,最重要的是关注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发展了。

总而言之,干部政绩的考核就是主要看干部是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挥棒。是不是以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出发点。是否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否以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否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是不是以人为本,把人民最切身、最紧迫、最现实的利益解决好,是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发展上,放在民生上,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这才是干部政绩应有的考核标准。

四、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升政绩

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观。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要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党要巩固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充分显示优越性,中华民族要振兴,一切都离不开发展这个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临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咬定发展不放松。作为领导干部“第一责任”,就是谋划“第一要务”,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加快发展上。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领导干部创政绩,就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既要抓在短期能见成效的工程,又要抓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的基础工作,既抓看得见,能直接产生业绩的项目,又要一时难以显现,但能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的工作;既要抓体制改革,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求真务实作风观。领导的价值取向在于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求真务实作风,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义务。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当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为人民创政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人民创政绩,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能否长期执政,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关键在于能否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以史为镜,可以鉴今。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失掉民心却是共同的,根本的。“”剧变的深刻教训获救我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求真务实作风,以有成效的工作创造出群众满意的政绩,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2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关于两者间关系的诸多观点中,笔者较倾向于美国学者拉尔夫·德·贝茨的观点:“凯恩斯与新政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一方立于另一方的基础之上。”[1]

一、凯恩斯理论没有直接指导“新政”

(1)从时间上看,凯恩斯理论是新政理论依据的说法站不住脚。虽说早在1936年《通论》发表前的20世纪20年代,凯恩斯就开始对传统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持怀疑态度,并先后于1923年和1930年发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开始显露“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但这些看法均未能脱离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窠臼。至于1933年发表的《繁荣之道》着重强调政府的财政政策对摆脱经济萧条的积极作用,使经济理论更接近于《通论》的主旨,显现出凯恩斯理论的一些端倪,但是却始终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一直到1936年《通论》的出版,他明确提出“有效需求”问题,将以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失业和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主张做了系统的叙述,从而最终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笔者认为,一个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不可能被像罗斯福这样务实的政治家作为重大改革的理论基础的。况且新政开始实行的1933年,凯恩斯的理论体系还未成型。由此可见,就理论的成型和新政开始的时间来看,凯恩斯理论应该不会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依据。

(2)从“新政”的实施过程上看,相关措施的制定并非事前计划好的,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罗斯福曾一再表示:自己“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2]。他所信奉的是“如果失败了,就试行另一种”[3]。因此作为应时而作的措施,新政的内容既不系统,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有关赤字开支政策的问题,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曾痛骂胡佛政府的联邦赤字达到16亿美元是挥霍浪费。而当他就任总统后,“新政”庞大的资金需求迫使他不得不一再提高赤字指数,1936年达到40亿美元。不过从罗斯福内心讲他始终希望能保持预算平衡,每当经济有所好转,他就迫不及待地削减政府开支。1933年3月,他提出了“紧缩政府开支”的法案,以期能有效控制政府财政赤字。但此后的一系列法令,如1933年5月通过的《联邦紧急救济法》和《全国产业复兴法》政府分别拨款30亿美元和33亿美元用于救济失业者和公共工程计划,这些措施又明显与之前的紧缩开支政策背道而驰。而到1935年和1937年罗斯福政府又相继开始削减公共工程和救济开支,减少财政赤字。直到1938年因为收缩赤字缩减“新政”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大衰退,罗斯福才最终放弃平衡预算的保守思想。而削减赤字导致经济衰退早已在凯恩斯的预料之中,要知道,扩大政府赤字开支以恢复经济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就如经济学家小施莱辛格所说:“不能说罗斯福政府增加开支是由于凯恩斯的原因。赤字是环境造成的,不是理论引导的。”[4]由此可见,“新政”的实施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新政”一开始就是以凯恩斯理论作为指导,也就用不着在措施制定上摇摆不定了。

(3)从罗斯福的态度上看,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不以为然。1934年5月,凯恩斯在美国拜会了罗斯福,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这次会谈中凯恩斯试图说服罗斯福放手实行财政赤字,但根据各种资料显示,这次会谈并不成功。罗斯福说凯恩斯“留下了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他是个数学家,不是政治经济学家”[5],凯恩斯则认为总统对经济学所知不多。直到1938年凯恩斯理论正式形成后,罗斯福仍未阅读过凯恩斯的著作,对其理论也仅限于身边一些智囊团成员的介绍。1938年,缩减开支导致经济大衰退,此时凯恩斯写了一封长信劝说罗斯福采用其经济理论,总统仍不为所动,仅让助手代为回复了一封客套的短信。可以看出,罗斯福对凯恩斯理论始终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也就绝无将其理论作为施政准绳的可能。

(4)从政策的源头看,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传统的延伸。人们通常认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是一个前无来者的新鲜事物,实际政府干预经济是美国的传统。美国的1787年宪法就明确规定,政府有权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干预经济的权力。尤其是在一战期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组织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尝试,政府和国会采取了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一系列措施。此间成立了不少管理部门经济的组织,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并且总统直接任命充当运输、军需、劳工等部门的顾问委员会成员”[6],这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对于后来的罗斯福反危机措施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新政”是某种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产物,还不如说“新政”是美国经济政策自身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第3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苏波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通信业快速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进ICT技术发展,大力推动两化融合,通过推进企业能源管控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推进ICT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等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有效推动了节能降耗,对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作用显著。他强调,为进一步推进ICT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实施绿色IT战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制订“绿色IT推进计划”,加强行业指导;发展低耗能CPU、节能电源、高能效计算机,统筹部署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绿色节能通信网络中心建设,推动老旧高耗能设备退网,实施通信行业合同能源管理,支持通信基站节能改造,实施通信营运企业、设备制造企业自愿减排,签署节能自愿协议。

二是实施“数字能源”计划。组织开发高耗能行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能源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应用,继续支持重点耗能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实行企业数字能源分级管理,推进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区域试点,建立地区、行业、重点企业三位一体的工业能耗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实现能源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

三是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降耗。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实施电子炉窑改造工程,支持专业机构开展企业能效诊断服务,主要标杆指标和标杆企业,推进能效对标达标。推动建立一批电子工业节能技术中心,节能技术和产品设备指导目录,支持太阳能光伏、CLED等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实施“0.5W”待机功耗项目,强制推行0.5W待机功耗,开展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生态设计试点。

第4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第5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摘 要] 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开放教学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1 数字化学习

1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在数字化下,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这次全市乡镇统计站业务骨干培训班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举办的,这也是近几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层次较高的一次培训班。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这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全市广大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全市依法统计工作的水平。昨天,大家听了省统计局有关领导同志的讲座,接下来,市统计局的同志还要给大家做一些讲课和辅导。我想,既然是培训班,就要求我们大家有一种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态度;讲课的同志也不同于一般会议上讲话,要针对统计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与途径跟大家进行交流、探讨、研究。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向同志们通报一下当前全市政治经济形势;二是谈一谈我对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三是同大家分析一下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关于加强对统计工作领导的问题。

一、通报一下全市的政治经济形势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苦干快干,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的实际,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确立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四个关键问题,狠抓六项战略重点,用好三大杀手锏,促进了全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3年,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一个高于,二个过千亿”。一个高于,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个过千亿是gdp和限额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圆满实现。2004年,根据上年发展的情况和面临的任务,确立了“三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即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比上年发展得更快更好,确保全市超常规跨越式目标的实现。经过努力,这些目标也全部实现。全市gdp实现1246亿元,固定资产投入825亿,招商引资引进市外资金538亿,其中境外资金10.2亿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2.6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水平,确实是比上年发展得更快更好,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5年,根据新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一个高于,六个新突破”的奋斗目标,一个高于就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然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六个新突破是:招商引资、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农民增收、城市建设和管理、发展服务业要有新突破。从今年上半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应该说非常有把握。1-6月份,gdp实现了729.4亿元,增长了1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6.5亿元,增长75.4%,比去年略有回落。因为今年的宏观调控,我们这个增幅已经是在全省名列前茅了。财政总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29.1%。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各项工作抓的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许多主要指标增幅在前三位,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首先要有大的投入,投入更是硬道理。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如果上不去,我们全年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就没有保证。同时,大家也看到,××的城市建设变化很大。前几年,市财政用在城建方面的投入一般是每年在1个亿左右,2003年我们投入了5个亿,2004年投入了20个亿,今年中心市区投入要达到30个亿。城市是招商引资的平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我们城市建设的加快也给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去年以来,××市按照国家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国家严格控制土地、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信贷等方面作出的明确规定,不断创新思路、寻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沿海开发”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沿海开发”就是对寿光北部、寒亭北部、昌邑北部和海化开发区实施综合开发,建设滨海项目区。为什么要搞沿海开发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整合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资源,按照新的资源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集约开发,形成新的区域经济隆起带。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市委市政府决心举全市之力,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成立了一个正县级的沿海经济开发办公室,确立了“四区、两点、一轴线”的开发战略。“四区”是寿光北部的羊口、海化、寒亭北部、昌邑北部这四个区,“两点”就是寿光的侯镇、昌邑的柳疃,“一轴线”就是北海路。北海路直通港口,建设高等级的公路50公里,半个小时从市区可以直达北港。

沿海开发是有战略意义的。一方面现在国家继长三角、珠三角发展之后,现在的重点就转移到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上,要实施环渤海的大开发。我市有113公里的海岸线,北部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搞沿海开发不仅对××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山东也有战略意义。前一段时间,总理在天津视察工作时,专门对环渤海的开发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指示,国家要给予重点的支持。所以,我们要顺应国家这个大战略部署,搭上这班车,把北部沿海大量的非耕地充分利用起来,解决一些项目因为土地紧张问题落不了地的问题。从海洋资源的利用来讲,我们北部有大量的可以利用的海洋资源,特别是我们年产1000万吨原盐,北部地下有58亿立方米的卤水,这对发展海洋化工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的纯碱产量、溴素产量不仅在全国甚至在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北部,未来的希望在北部,搞好沿海开发功在当今,利及千秋。我们现在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动力机械、纺织服装、海洋化工、食品加工、造纸包装、轻工电子都可以在北部找到发展空间。我们20平方公里起步的建设已经开始,年度将形成框架。市里的有关领导同志分别到国内外、省内外去参观学习,借鉴人家建设的经验,把我们的项目新区建设好,把我们的北部沿海开发好。市委市政府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很足、决心很大,不远的将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二、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我分管统计工作将近三年时间,主要是从宏观上、大的方面来把关。最近一段时间,我对统计工作作了一些思考,有一些想法和认识同大家交流一下。一个是统计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到底应该怎么干?怎么样能干好?我们在座的是从事统计工作多年的一些同志,有一些可能是新手,多数可能是上学学的是统计,工作干的是统计,在这方面有好多体会,我们一块探讨一下。

第一点,就是统计工作注定了要同数字打交道,每天我们接触到的就是数字,那么,统计数字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我们整天在这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当中,应该怎么样去开展工作,我想我们统计工作的数字不同于一般的零零星星的数字,我们统计工作的数字应该具备这么几方面的功能:一是描绘的功能,二是分析的功能,三是评价的功能,四是预测的功能。

所谓描绘,像画画嘛,这是方的,这是圆的,这是红的,这是绿的,大量的数字上来后,是一个直观的东西,先给你一个大的概念,这是数字的描绘功能。第二个功能就是要进行分析,我们就要分析数字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全面性,以及数字所说明的一些问题。例如:在gdp构成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是多少?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怎么样?来源如何?科学性怎么样?我们都要进行一些分析。第三步就是要评价。我们去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是;第一产业14.5%,第二产业54.8%,第三产业30.7%,这是一个大的数字。我们说这三次产业的比例不够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过高,第三产业偏低,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给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四是要预测。我们明年应该怎么样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第一产业需要再回落,第二产业要稳定,第三产业要增长,产业结构才能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才能健康、快速、持续。统计数字有了这几项功能,死数字就变成了活数字。单一的、支离破碎的数字就变成了一组既非常直观,内涵又非常丰富的数字体系。我们统计工作者怎么样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首先要把数字搞准,使这些枯燥的数字变成富有生命力的数字,形成一个富有丰富内涵、能够辅助我们不断科学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指导我们宏观调控,作出重大正确决策的数字体系。

第二点,从我们统计部门的性质来讲,我们常说统计部门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经济综合部门,二是信息主体部门,三是决策咨询部门。这三句话足以说明统计部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综合经济部门,我觉得这个表述还不是很全面,它不光包括经济,还包括社会。说统计是综合经济部门,虽然它不是直接抓经济,但是通过它反映我们整个经济的运行态势、运行质量、运行的效率,要看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搞得怎么样,经济发展快与慢只能用大量的数字来说明。我前面说到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多少、财政收入是多少、增长速度是多少等等是综合地反映经济的,还要分析经济发展的态势,还要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作出预测。统计部门不光是经济综合部门,而且现在许多社会问题也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数字来反映的。比如劳动就业,我们有多少剩余劳动力,我们每年就业多少,失业率是多少,就业率是多少,我们的困难群体有多少。如:我们全国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6000万人停留在温饱线上,还有8亿农民在农村等等,这些数字它不光是一个经济数字,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数字,是对社会状况的综合反映。甚至我们的社会治安问题,公安的破案率、检察院对一些案件的处理的比例、法院审判案件的数量也要通过数字来表示。所以说统计部门是一个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的综合部门,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晴雨表。二是信息主体部门。当今全社会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量的信息都是来自一些原始数据和一些零星、不完整的东西,只有在我们这个地方经过分析、处理、整合、筛选,最后出来的信息才是有用的。我们说是给领导提供信息,提供的就是这样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原始数据、原始材料。信息主体部门就说明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应该来源于统计部门,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和最具有权威性的部门就是统计部门,所以,这才是信息的主体。三是决策的咨询部门。党委政府之所以有权威性,原因之一就是对重大事项有决策权。我们要求决策要有科学性、可行性、正确性,那么,既应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之上?我想统计部门作为决策的咨询部门,就起了一个给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这么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建设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政府担负着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决策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及时,确实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依靠准确、科学的依据,才能够作出科学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所以,今年以来,市政府正在着力建设“三个体系”,并将其作为200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工作的总的目标和抓手。所谓“三个体系”,一是决策目标体系,二是执行责任体系,三是考核监督体系。下一步各级政府也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在这三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决策目标体系。“十一五”计划正在制定,我们gdp要增长多少,财政收入要增长多少,社会就业要增加多少等等,这一些不是哪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过去有的地方一想要创先进,就说gdp要达到多少,增长多少个百分点,一想我们这个地方工业要上去,工业要达到多少,可你这个决策有没有依据?你凭什么说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如果是情况不明决心大,就属于盲目决策。盲目决策的危害非常之大,各级党委政府都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资源,盲目决策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甚至导致腐败,影响党和政府的威望,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今天在座的绝大部分来自基层,是乡镇的统计骨干。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是我们政权的基石。基层干部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往往经验的东西、感性的东西大于理性的东西。我国加入了wto后,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全球经济更加趋于一体化。在这开放的时代、信息的时代,在这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有预见性,要有前瞻性,要有系统性,这样才能够把工作做好。所以从统计部门这三个职能来讲,大家要很好的考虑一下,应该感到我们责任重大。再就是基层统计工作是我们全部统计工作的基石,这个地方如果出现偏差,出现虚假,那么到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基本上就没有参考价值了。我们常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说下面错一尺,上面就会错一丈。这次培训班办到乡镇是有针对性的,培训班是统计部门提议,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并积极支持的。我昨天确定来这里讲之前,就跟市委、市政府两个主要领导同志讲了,他们要求我一定要好好讲一下。两位主要领导同志对统计工作都非常重视,多次提出要求,多次作出批示。市统计局是直通车,只要挂号,主要领导同志就听取他们的汇报。市局的主要领导同志在这里,我经常说你们一些问题需要向主要领导同志汇报的,你们可以直接向主要领导同志汇报。统计工作无小事。今年5月份,我们发现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很快,但第三产业增幅出现下滑,尤其是我们跟济宁、淄博这些比较相近的城市比较一下,发现与他们的差距比较大,此事引起了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要求分析研究一下,找出第三产业出现下滑的原因,然后制定措施。我们集中了一段时间,召集了20多个部门一块分析,找出了原因:一是统计口径不一样;二是我们的第三产业发展确实滞后;三是存在瞒报、漏报的问题。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统计工作就是要当好参谋,及时提供决策的依据。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们统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三、统计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统计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统计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基层的统计力量更显得薄弱。据了解,我们现在12个县市区,只有7个县市区通过人事部门批准,设立了乡镇统计站,还有几个县市区没有行动。希望你们县市区统计局的同志回去以后跟你们县市区政府汇报一下,你乡镇没有统计站,各项工作很难搞好。特别是乡镇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手少,而且不专一,本来一个乡镇搞统计的就一两个人,多的也就是两三个人,这些人又往往包村、包片、包中心,真正用于统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并且县、乡统计工作经费比较缺乏。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总的来讲是好的,市委市政府对统计工作也是满意的,市统计局的工作经常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扬,我们绝大部分县、乡镇统计站统计人员素质也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业务不熟练、精力不集中、不安心工作的倾向,总的来说也有些参差不齐。所以从总体上看,市、县、乡这三级统计力量还比较薄弱。

二是统计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统计工作本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在面上比较好的情况下,个别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虚报、瞒报、迟报、漏报、拒报统计数字。为什么虚报?我觉得虚报是一种领导行为。统计局的权力很大,市统计局负责对县市区年终考核排名,主要是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再加上点评的分数,就是考核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统计局也是一个综合的考核部门。正因如此,我们基层有的同志,特别是党政领导同志,就开始干扰统计工作,要求统计工作者某项指标必须给达到什么数,必须要增长多少,等等,这种情况有。虚报危害性非常之大,为此我们也处理了一些人,并且处理得非常严肃,连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乡镇长等等都进行了处理,但是我们对作具体工作的统计人员处理得比较轻,或者干脆没有处理。为什么呢?因为统计人员虚报没有什么动机呀。再就是瞒报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是民营、私营企业,多报了对他没有好处,多报了以后他要多纳税,所以干脆就瞒报、少报,有的是两本帐,有的甚至连帐也没有,叫你查都没法查,这种情况也存在。虚报和瞒报的危害都很大,你没有反映真实情况。我们说,统计工作最重要的是数字要实、要准,数字实是统计工作的关键和生命。如果数字不实,那么统计工作就没有用了。作为统计人员就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搞准数字,这是我们统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的天职。大家知道,朱镕基同志担任总理的时候一般不题词,唯独给中国会计学院题了四个字,“不做假帐”,给国家统计局也题了四个字,“不出假数”。如果假帐、假数多了,我们对好多问题的分析就会走入误区,甚至大大地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所以说弄虚作假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统计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当你虚假程度超过了极限的时候,党委、政府就会威信扫地,甚至要,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是统计执法的难度大。统计局执法,依据统计法和有关条例,但是统计执法是比较难的。如果我们触犯了刑法,就要受到制裁,违反了统计法以后,重者还能得到处理,轻者往往是不了了之。不光我们执法部门追查得不认真,而且干部群众也不像对待其他违法违纪人员那样深恶痛绝,觉着弄了个假数字,不是个什么大事。并且现在一些企业的老板、会计人员也比较精了,应付执法检查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况且我们现在的执法手段还比较落后。市统计局要加大对面上检查的力度,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发现问题就要处理,甚至要处罚,主要是以儆效尤。个别地方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明我们统计工作整体有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必须要给我们敲响警钟,决不能让它“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啊。一个小的地方,可能就因为个别的基层领导同志出于自身或者某种利益的考虑,要求统计人员要报一些虚假的数字,我们的统计人员又没有坚持原则,光考虑服从领导了,报了虚假数字,结果导致大家都非常被动,希望在这个方面不要再出什么问题。坚持依法统计,就是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依法保障统计数据质量。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统的路子。这就要求广大统计人员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法》为武器,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提高统计执法水平,规范统计活动,严厉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敢于同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统计人员的光荣职责。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统计执法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增强统计执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全面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要把统计执法贯穿于统计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统计执法检查不能仅起“消防车”的作用,既要重视事前的防范,又要重视过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整改,实现从统计报表的布置、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数据的上报的全程监控,防止和杜绝各种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使统计法制工作对统计业务工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是我们的统计的方式、方法、制度需要改革。改革创新是统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个方面,我们在这些年虽然在统计方法、制度上做了一些调整,从总体上与这种大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过分依赖全面调查,亟待改革。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统计工作应该以抽样调查作为主体,用概率来推算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我们现在还是搞全面调查,费时、费力、费钱,工作量大,致使我们现有的工作力量难以应付。下一步,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逐步地向抽样调查来过渡,以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市统计局要进一步加大统计改革力度,以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减轻基层统计负担为标准,以推广应用抽样调查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这些科技手段,来改进我们的统计工作,减轻统计人员的劳动量,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各级政府要重视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统计信息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企业网上直报工作。凡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贸易业和餐饮服务业都要创造条件,利用现代机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相衔接,实行资料共享,逐步实现与当地统计部门的联网直报,以减少统计数据在采集、汇总、上报等环节受到的干扰,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四、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本来今天这个会议想让分管的县市区长参加,考虑到近期的会议较多,工作比较忙,就没有让他们来参加。各县市区统计局长回去要把我今天的这个讲话,向你们的县市区长作一次汇报。

第一点,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统计作为国家进行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要为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各级领导同志要把统计工作摆上一个重要的议程,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支持、理解、爱护统计干部,要尽量地满足他们搞好统计工作的人、财、物需要。7月4日,××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政发[2005]39号),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规范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县市区一定要将这个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市统计局要搞好督查落实。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全市乡镇统计站业务骨干培训班,激发起乡镇统计人员对统计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基层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各级领导同志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力支持统计部门摸实情,讲真话,报实数;支持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的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维护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努力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点,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各级领导同志都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中央把科学的发展观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确实很快,但有些地方、有的领导同志的政绩观存在问题,急功近利,光看眼前,不管长远;光管发展,不管环境;光要数字,不管实际,引发了一些问题。工作做好了,又不出问题,这才是本事。搞攀比浮夸,就要掩盖矛盾和问题,你经济发展上去了,若社会矛盾重重,今天上访,明天闹事,整个社会就不和谐。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搞了些高能耗的东西,大气污染,资源浪费,调回头来看,那你不是功臣,而是罪人。大家可能也看了很多材料,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呼吁,我们现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了。为什么一些高能耗的项目不准上,甚至上了的也要下马,要关停并转,就是我们现在万元gdp能耗是人家发达国家的3—11倍。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两句话一联系,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按人均资源计算,在世界排在100位之后。人均资源匮乏,在资源消耗上是人家的3—11倍,我们的资源消耗所创造的效益就是非常低的。看一看我们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实在是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一些地方因污染问题发生一些,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讲,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政绩观。

第三,我们要努力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在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准确反映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对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监督,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统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综合部门、信息主体部门、决策咨询部门的作用。统计工作是一项服务工作。为党政、为社会、为发展、为决策服务,说到家,服务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统计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除了纵向的市、县、乡要搞好服务外,横向的部门之间的统计服务也要跟上。统计部门作为统计工作的牵头部门,有责任、有权力来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统计工作。我们党委政府有这么多部门,每一个部门都管一摊子事,可能在那个方面你是主管部门,是牵头部门,大家都来服从你,支持你;在这个事上我是主管部门,你要服从我。各部门在一个平面上,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下一步还要通过一些制度建设和完善,真正使统计工作能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最后一点,就是加强统计干部队伍的建设。我们今天参加会议的同志都是骨干,全市的统计工作搞得好不好,统计部门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就在你们。统计部门的地位是很高的,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是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市委市政府寄予很大的希望。这就需要统计部门的同志要认清形势,看到自己所担负的任务,要耐得住清苦,要不断地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虽然目前部门之间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但相信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各级政府都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部门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会逐步缩小,直至解决。

第7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城市市政管理;方法;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市政管理方法

1.1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市政管理方法之一,主要指政府借助经济手段,遵循一定的规律来维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民利益之间的平衡。经济方法的运用最终要以引起的社会效果为考察对象,所以,市政管理部门在运用经济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市政管理效果及市民经济承受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存在利益冲突,城市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为了进一步处理好国家、集体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与系统的正常运行,市政管理部门需要运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才能够实现利益平衡,才能够间接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及系统的正常运行。物价及税收是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经济活动,这两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市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两种经济工具,使市政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能够鼓励城市居民积极配合市政管理工作,主动参与到市政管理工作中来。

1.2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市政管理方法中最为传统也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利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监督与管理。行政方法经常被认为是政府主要职能之一,因为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不可抗拒性,政府运用行政方法下达行政命令,就意味着该行政命令具有强制性。正因为这种强制性,行政方法才被视为政府部门特有的权利特征,其代表了政府的意愿,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行政方法是政府部门一种命令的下达与执行,这就使得行政方法的使用需要经过上下级的传达过程,这种纵向的管理方式不需要在命令的宣传上花费太多时间,具有传播速度快、效果显著、有令即达的特征。城市居民需要严格遵循政府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确保该行政命令的执行,由此可见,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与实效性。市政管理部门在使用行政方法的时候,要能够确保行政职权与职责的统一,要能够明确各部门的行政权限及管辖范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以确保市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保

1.3咨询方法

最近几年,随着管理理念的创新,咨询方法在市政管理工作中逐步发展起来。咨询方法就是市政管理部门以采纳各咨询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社会群众的意见为基础,充分研究、认真分析各种意见,最终使政府部门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合乎民意,能够使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随着我国社会机构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咨询机构的数目与质量都与日俱增,更多的专业咨询人员参与到市政管理工作中来,为市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多的意见。咨询方法有利于确保市政管理工作符合民意,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二、电子治理

2.1电子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市政府的角色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政府的工作模式以政府为中心,而电子治理则不然,其将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②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③对促进政务和信息公开有重要意义,可大大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因为政府本身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制定者,又拥有大量的公共信息,对公众而言,它处于信息强势地位。④电子治理推行对现代民主社会的形成有较大作用。科学技术包含着民主的成分,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利于中国的民主与法治。

2.2实行电子治理的面临挑战

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占有重要地位,其比例最大为28.8%。中国网民年增长率为53.3%,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学生。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青少年中学生虽然是网民的主体,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其绝对不是现实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但却会成为未来网络消费的主体。城乡及城市网民之间的差距,都会存在不足。其次信息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并且信息失真和各类信息泛滥问题。如何保障电子治理信息安全及真实性,是实行电子治理所应面对的难题。

另外,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电子治理的实施不具有普适性,但那些有优势条件的城市可先发展, 再带动乡村信息化, 最终实现社会电子行政、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等融合一体。可喜的是很多城市都提出“数字城市”建设,可见,未来的城市一定是在电子平台上高速互动的“数字城市”。

三、现代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一些部门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这样使得在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两个方面方面城市市政管理数字化取得了较大进步。

3.1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建立了办公局域网、OA系统等,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对外的公众形象。城市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3.1.1缺乏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兼顾的战略发展规划

市政管理部门出台的规划中缺乏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即使出台的规划也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彼此之间很难协调。最终使数字化统一平台不能较发挥其作用。

3.1.2数字化发展平台的体制机制僵化

从体制这个角度看,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的现象。并且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的系统很多方面不统一,也不能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不能共享。要整合这些数据,需要付出比建设更大的代价。

3.1.3市政管理数字化队伍建设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要求

目前市政管理数字化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较低,有些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人才少, 而很多从事市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数字化知识的储备。这就导致其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平台安全建设的需要。

3.2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其体制建设,从而使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要想搞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市政管理数字化规划,这是市政管理数字化规划的必经之路。规划就要规划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涵盖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水务公用事业等领域相关基础数据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体系。在此基础上,要规划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市政管理部门要进行统一筹划,解决一系列问题,实现各系统相互兼容。其次合理的制度化分权下地方政府也获得较大的主动性,能够根据当地情况执行中央政策并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推动体制创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市政管理部门最常用的管理方法就是经济方法、行政方法与咨询方法。市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要能够充分发挥这三个方法的作用,想做好城市市政管理工作,还应采取电子治理手段,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城市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正在发展,采取一定的途径会使其发展的更好。另外加强市政管理力度,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完善市政管理的执法工作, 进一步做好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钱松.面向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D].复旦大学,2012.

第8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刻不容缓 一毛不拔 广告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95-02

作者简介:高胜强(1957―),江苏海门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组曾开过一堂有关广告的综合性学习课,评课期间再次谈及两则广告:“咳不容缓”与“一毛不拔”。有同事认为前者是违法广告,因为它用了错字;后者是成功的,因为它较好地运用了双关手法。

“一毛不拔”曾是某牙刷的广告,它一语双关,形象含蓄地交代了产品的性能,令人回味无穷,确是一则成功的广告。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语文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如“要拿稳啊”(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表指“手里要拿稳”,握住担架;实指“心里也要拿稳”,坚定信念。“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教材《吃墨水》)“墨水”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其比喻义:学问、知识。这些句子用的都是双关修辞:语义双关。

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一毛不拔’是一则成功的广告”这个结论很难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商品不断升级换代的今天,个把月换一支牙刷,牙刷拔掉“一毛”又有何妨?而且,从卫生与健康的角度来说,经常地更换牙刷更有必要。“一毛不拔”绝非好牙刷的首要标准。

除了语义双关,广告创作也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如“洁士灭蚊,默默无蚊”(洁士灭蚊液),这则广告运用的双关手法可谓天衣无缝。

“咳不容缓”是一则止咳药广告,它并没有用错字。目前,确有少数广告存在着使用错别字的现象,如“永保青春”(某化妆品广告)中将“葆”误作“保”。但“咳不容缓”不属此类,而是有意为之,是对广告创作中修辞方法的一种自觉运用,把它定性为“使用错别字”实在有失公允。

“咳不容缓”运用的修辞方法跟谐音有关,但不同于“默默无蚊”,因为“咳”不具备谐音双关的一语双关、言在此(闻)而意在彼(蚊)的特点。“咳”就是“咳”,意义上与“刻” 毫无关连。从修辞学角度而言,它运用的是析字的方法。

跟双关一样,析字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化方法,运用这种富有创意的方法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强表现力。析字种类不少,有化形式析字,即对字的结构进行增损离合,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而产生另外的意思,如“童养媳是不准打八刀的。”(周立波《暴风骤雨》)“八刀”两字合并是“分”,“打八刀”就是离婚的意思。有衍义式析字,即通过代换、牵连、演化等手段演变字义,如“……你就再不是小林,而是――而是巨大的森林啦。”(杨沫《青春之歌》)“小林”指林道静,这里利用同形又同音的关系把两个不同的“林”联系了起来。有谐音式析字,即单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替代本字,产生趣味,如谜语“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皮,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咳不容缓”便属谐音析字,广告创作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并不鲜见,有一则鞋广告 “无鞋可及”,便套用了成语“无懈可击”的读音,并寓意鞋的品质优良,平凡中见功夫, 算得上是析字中的佳作。

但此类广告却招致了不少非议,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非议,据说这种广告对广大的中小学生产生了误导:他们在记住广告的同时,久而久之把“刻不容缓”写为“咳不容缓”了,以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修正)》第11条作了如此规定:“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类似“咳不容缓”的广告面对的并非一致反对。据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一293班广告语研究小组(指导教师邓志刚)对113人的问卷调查表明,对“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的看法,认为有创意的46人,占40.7%;无所谓的34人,占30.1%;误导青少年的31人,占27.4%;其他的2人,占1.8%。

从理论上说,有“一毛不拔”就有“咳不容缓”,能用双关为什么就不能用析字(含谐音析字)呢?诚如雅礼中学广告语研究小组的调查者所言:“利用字的谐音来改动成语作广告,只要用得好、用得妙,会使广告词更具吸引力,(利用耳熟能详的成语)又何尝不可呢?”

从本质上讲,商人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只要是能给他带来经济效益的促销手段,他都有可能会使用;法规更重视社会效益,一切促销手段的使用必须以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为前提;而如何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是商人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时,经济才得以健康发展,社会也因此而进步。

至于“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对广大的中小学生究竟产生了多大程度的误导,实事求是地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说,运用析字的手段创作广告词是一种极富创意的方法。目前,不仅大量的成语被化用,一般词语也被化用;不仅广告创作中使用了析字,其他方面也运用到这种方法:有书名,如“E网情深”(朱永新著作名),有店名,如“丝情发意”(美发店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当然,析字式广告的使用也有个度的问题,适度就新颖,过了度就会滥,滥了就会让人生厌。要教育从业人员不要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更不能趋之若鹜,否则就会走到事情的另一端。另外,它确实有可能对少数中小学生产生误导,这就需要加以规范,如规定给谐音字加注引号,规定此类广告必须具备真实合理性等。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方法有可能引起误导而搞“一票否决”,须知,因噎废食的做法无助于广告业的发展。而且,运用析字的手段(包括双关)创作的广告词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使用成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将其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积极化。

第9篇: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这次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十分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今年“两会”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38号)精神,总结一年来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情况,动员和部署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确保2010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刚才,我们传达学习了38号文件,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中平同志和延安市市长陈强同志作了热情的致辞,少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陕西省文化厅乐可锡同志作了经验介绍,很受启发。这里,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向多年来为农村电影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电影部门和广大电影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电影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次会议上,试点地区的电影部门将介绍试点工作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赵实同志将对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作具体部署,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还要提出工作要求。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

去年以来,广电总局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进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的直接领导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会同试点地区党委政府认真开展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和广电总局等部门成立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同时,在调研的基础上,广电总局会同、文化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浙江、广东、河南、江西、陕西、湖南、吉林、宁夏8个省(区)的16个市进行试点。去年4月下旬,广电总局又在浙江台州召开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部署试点工作。会议之后,各试点地区都成立了省(区)、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着手实施。

二是培育市场新主体取得进展。各试点地区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要求,抓紧组建以省或市级电影公司为龙头、县电影公司和民营企业参股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与乡镇布点组建的放映队,初步形成了农村数字电影经营新格局。目前,16个试点市已组建15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2100多支新型数字放映队,可覆盖157个县、2100多个乡(镇)、39000多个村。各院线公司均是股份制形式,人员精干、设备先进、机制灵活,已成为繁荣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的生力军。同时,为保障农村放映影片供应,广电总局批准成立股份制的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承担全国农村数字公益版权影片的集中采购、发行工作。目前公司已向农村数字院线公司发行公益版权影片383部、1658部次、47万多场(其中故事片1308部次35万多场;科教片350部次、12万多场)。

三是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的新机制。试点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公共服务体系。去年,各级政府用于数字设备资助和场次补贴等项目的试点经费投入达1.26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7381万元,地方配套5299万元),集中招标采购数字放映设备2161套,改善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基础条件。同时,实施先放后补政策,按每村每月放映一场、每场补贴100元标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向完成放映指标的放映队进行补贴,有效调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群众看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是构建数字化的传输放映平台。广电总局积极推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研发。在试点地区大力推广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已批准建立卫星接收站15个。确定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作为农村数字电影服务平台,承担电影节目数字化集成、压缩等技术服务,提供优质的影片节目源,该中心现已完成数字转制压缩、适应农村放映的电影408部。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培训。广电总局下发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点地区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等文件,各试点省(区)、市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对试点工作实施、农村数字院线公司的准入审批、配套资金的使用管理、数字放映设备的管理以及农村公益版权影片的使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公示和考核制度,加强监管,确保政府投入的资金真正用在解决农村群众看电影上。同时,广电总局举办“流动放映业务骨干培训班”,已培训试点地区电影主管部门、数字院线公司负责人和业务骨干130多人,各地也都组织了本地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的岗前培训。

一年多来,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在加强领导、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公共服务机制、构建数字化传输放映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在新形势下经济体制、组织形式、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再加上农村电影事业基础相对薄弱,要让农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的任务十分紧迫、十分艰巨,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电影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办《通知》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经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和广电总局的共同努力,日前国办转发了四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这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以国办文件形式专门部署农村电影工作,在改革开放以来尚属首次,这必将在我国农村电影发展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通知》精神,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从实际出发、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1、贯彻落实好《通知》,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注农村电影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加快农村文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农村电影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年工作要点》、《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给予直接指导,要求把农村每个村每个月看一场电影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决定性进展,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一月看一场电影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次国办《通知》,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工作的新认识、新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思路、总体部署,为我们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通知》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

2、贯彻落实好《通知》,是构建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电影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广播电视、音像放映等文化娱乐方式在农村的发展,电影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电影在农村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农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仍然十分强烈。总理在视察长影集团时指出,电影的特殊效果、特殊功能是别的艺术形式代替不了的,电影消亡不了。近年来,农村电影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电影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活、队伍不稳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放映空白区,与中央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现状,《通知》在总结前一阶段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面临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好《通知》,必将有力扭转我国农村电影发展滞后的局面,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真正使电影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3、贯彻落实好《通知》,是遵循电影发展规律、促进农村电影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电影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必须以有力的政府扶持为保障。在这方面,《通知》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们搞好农村电影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集中表现在:一是明确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职责,提出要把农村电影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并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二是明确对农村电影的投入保障,提出国家继续为中西部地区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流动放映设备,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电影放映给予一定场次补贴;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经费,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给予部分补贴;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民族语译制设备予以资助。三是明确了农村电影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等。这些,都必将有力促进农村电影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一定要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为契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进一步开创农村电影工作的新局面。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农村电影工作

国办《通知》对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组织领导,都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实现农村电影全面繁荣发展。当前,要围绕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要求,把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创新政府投入机制。公益性事业必须由财政提供资金给予保证。“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各地要抓紧落实放映计划和预算计划,确保农村电影经费的落实,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长,建立持续投入、持续增长的机制。但搞好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服务,既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更要改进投入方式、创新投入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决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政府投入,是为了“办事”,而不是为了“养人”。按照《通知》要求,政府投入主要用于资助流动放映设备、流动放映车和提供场次补贴。对于政府资助的设备,要通过公开招标经营等方式,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由省级或市(地)级电影主管部门招标或委托招标给农村数字院线公司经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于政府提供的场次补贴,要本着对国有、集体、民营、个体一视同仁的原则,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无论是设备资助还是场次补贴,都不搞终身制,都要采取监督检查、社会公示特别是村民公示等办法,建立健全公益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切实把政府的投入与放映场次、服务质量挂起钩来。各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年检,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服务不好,群众投诉多、意见大的,重新进行招标。

二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这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加快农村电影发展的中心环节。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国有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面向市场、面向农民群众,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放宽准入限制,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在经营上公平竞争,大力发展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加快形成适应农村电影发展需要、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电影经营新格局。试点经验证明,院线制符合电影发展规律,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全国数字化放映试点地区建立的15个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已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生力军。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打破行政垄断、区域分割,培育壮大更多、更强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实现跨地区经营、规模化发展。

三是积极推广数字化放映。科技是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放映是电影的一场深刻技术变革。与16毫米胶片放映相比,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携带方便,放映质量高,发行周期短,运营成本低,特别适合在农村流动放映,是当前让农民群众看到电影、看好电影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化放映事关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的如期实现,事关农村电影发展全局。目前,在全国推广数字化放映的技术已经具备、条件已经成熟,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每年可提供200部影片的数字化转制服务,总局正在推动研发单位开展放映设备小型化、轻型化的技术攻关。各地要准确把握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数字化放映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推广数字化放映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电影发展水平。要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扩大覆盖、形成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各地要以推广数字化放映为契机,促进思想观念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

四是加快建立完善片源保障机制。农村题材故事影片、农村科教片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村影片发行放映周期过长,是制约农村电影放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做好农村电影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影片抓起。要在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电影需求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现实题材故事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创作生产。要在创作上给予引导,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广大电影工作者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深入农村、深入生活、深入农民群众,为广大农民拍摄具有时代特色、农村气息、健康向上、风格多样的优秀故事影片。要从各个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科教影片生产,充分发挥电影在构建和谐、维护稳定、改革发展、科技兴农、卫生防疫、法制教育、移风易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广电总局对国产优秀故事片、科教片的生产给予适当补贴,每年将资助20部农村题材故事片、30部农村实用科教片的生产。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公益性放映影片的发行工作。广电总局将加大对农村放映影片公益版权的收购力度,每年选定不低于60部的农村题材故事片和不低于30部的科教片,委托指定单位集中购买公益放映版权后,向全国农村发行。对面向农村发行放映的胶片转数字以及版权购买、拷贝缩制等,总局也将给予适当补贴,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搞活农村电影的发行放映。

四、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农村电影工作各项任务

做好农村电影工作,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抓好落实。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还面临不少新课题。从整体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但对于现阶段的农村电影放映,由于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必须以加大财政投入作保证,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具体运作上采取市场的方式提供服务。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既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都需要我们深入调查、深入研究。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村电影发展很不平衡,做好农村电影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不能搞一刀切。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深入实践中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找到新办法。要坚持以典型引路,认真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并加以提高完善,逐步推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多种形式的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新路子。

二要加强组织协调。各地都要按照《通知》要求,尽快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明确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广电、发展改革、财政、文化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电影工作协调机制。各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抓紧制定完善规划,争取资金,落实政策,形成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合力。特别是要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赢得工作主动权,打开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