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信息化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信息化指导意见

第1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无线电技术作为深入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在两化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和《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促进信息化建设和无线通信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资源管理,保障两化融合频率需求

(一)规范频谱资源使用。频谱资源是国家稀缺战略资源,要坚持无线电频谱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管理原则,依据《省150MHz、400MHz频段专用对讲机频率分配方案》,科学制订全市150MHz、400MHz频率指配计划,大力引导集约共用,及时收回闲置频率,提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对信息化所需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支持力度。对于国家和省管频率,要提前谋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尽量满足用频单位需求;对于市管频率,要组织开展频率需求调研,制定频率使用和储备计划,全力保障好“信息”、“无线”建设的频率需求。

(三)强化对专用频率使用的管理。公安、民防、海关、海事、机场、铁路、海洋渔业、广播电视、卫生救护等专用频率使用单位,要与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联系,按照无线电台执照属地管理的要求,规范使用无线电频率,办理无线电台站设置手续,接受无线电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二、强化台站监管,确保无线业务有效运行

(一)加大对无线电传感网络、调度网络、监控网络、服务网络、定位网络等无线电系统建设的服务保障力度,重点保障公安集群通信系统、人民防空警报系统、民用航空导航系统、电力负荷遥控遥测系统、医疗服务数据传输系统、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气象预报系统、城市交通指挥系统、抢险救灾应急调度系统等专用通信网建设,组织好组网论证,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实施台站设置使用的全程有效管理,联合工商部门开展对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行为的监督检查,完善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管理制度,引导销售商规范经营,查处无证生产、无证销售、无证使用的无线电“三无”设备,从源头上净化电磁环境;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规范无线电管理许可行为,科学合理审批设置无线电台站;对全市无线电台站设置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整治违法行为。

(三)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新建、改建、扩建公众移动通信基站要科学合理、程序规范,在建设前期要主动向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征求意见,着力推进公众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和景观美化工作,有效避免基站间的相互干扰,提升城市形象;在建设后期要主动将基站技术参数报送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及时办理设台手续。

三、发挥平台优势,助推无线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无线通信产业方向性、前瞻性研究,引导、培育和鼓励无线通信产业的发展。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研发生产企业申报项目,市级审核事项要随到随办、特事特办,全力协助企业设备送检、型号核准进程;对已投资项目,要通过资源引导、技术支持、宣传推介等方式,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对论证引进项目,要主动宣传相关政策,帮助分析市场前景,介绍技术发展动态,尽力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引导各大科研院所和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电模块,帮助提高我市先进无线电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无线电管理服务平台优势,大力促进无线电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产、学、研融合,推进管理和服务领域的转型升级。跟踪掌握无线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务实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示范,促进各类无线智能终端、移动计算终端的普及使用。抓住国家在我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的契机,加大对无线电信息安全的保障力度、无线电信息技术的引导力度,发挥好无线电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全力推进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第三代和第四代公众移动通信网建设,积极引导电信企业拓展无线服务新领域,开发无线服务新业务;推广应用多种技术体制的宽带无线接入,统筹协调推进地区“无线城市”项目建设;协调电信运营商按时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扩展频段的清频,重视做好PHS系统的退网监管工作。

四、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

(一)全面推进市无线电监测机房、检测机房、网络机房和仪器设备室等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电磁频谱监管分中心的运行管理,完善全市无线电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做好新设固定监测站的选址和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技术设施效能,不断提升无线电技术监管水平。

(二)全面发挥市无线电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和无线电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无线电管理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类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培训,积极探索无线电管理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提升无线电管理综合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融合发展整体合力

(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无线电管制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已调整了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定期检查和交流贯彻落实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共同推进全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2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意见领袖;现代意见领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中西部发展相对不平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因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影响,受众信息理解和传递都受到一定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影响,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对少数民族受众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大众媒介的强势介入而降低。因此,优化少数民族媒介、凸显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正确引导舆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有积极意义。

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分类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传播学中“两级传播理论”的重要概念,由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他指出意见领袖在社会的任何部分、层面和人群当中都普遍存在。沃纳·塞佛林也提到“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职业的、社会的、群体的”。意见领袖区别于一般受众的特点,如思维活跃、在群体或社区中有较高的地位、社会交往面广,等等。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点,即“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能力(其人的知识)”和“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1]

根据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和罗杰斯《创新与普及》的观点,传统意见领袖的形成通常包括个人价值、信息源、知识水平、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因素。[2]在此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指那些在少数民族社区当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具备一定能力和独立的价值观体系,并能在某一领域内可以为其他受众给出指导意见的人。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意见领袖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传统意见领袖,第二类为现代意见领袖。

(一)少数民族传统意见领袖

传统意见领袖指在少数民族社区当中有着较高声望的代表人物,他们是社区内有威望的老人以及宗教领袖等,如伊斯兰教当中的阿訇、藏传佛教当中的活佛等。他们生活于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在传统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某一领域内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很多人都愿意请教这些人,因此他们具有改变他人看法和行为的力量。

作为传统意见领袖,一部分人是主动去了解信息,乐于为他人提供意见,具有心理成就感。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宗教信仰或地方习俗等因素而无意识形成,并不是主动去传递信息,因此少数民族传统社区当中的意见领袖也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二)少数民族现代意见领袖

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部分少数民族接受了自己社区以外的新信息和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社区和群体,他们具有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认同,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原有社区带来一些新观念和改变。因此,这类现代意见领袖相对于社区原有的传统意见领袖而言,有较明确的目的。

根据习性相近原则和教育程度原则,这类少数民族意见领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意见领袖。他们通常与社区内其他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其受教育程度又高于一般群体,此外,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其他社区成员更多元。这类意见领袖大多在网络等新媒介中发表观点、表达情感,或为其他少数民族受众设置议论事项。

(三)区别

传统和现代的意见领袖都服务于少数民族社区,但形成原因、传播手段等不同,比较而言,二者的区别在于:

就信息传播活动而言,传统意见领袖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口头传播承担传播信息的媒介,如宗教活动中的演讲和其他人际传播活动;而现代意见领袖则多存在于虚拟社区中,善于利用媒介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和建议。

就信息接收能动性而言,少数民族传统意见领袖的信息接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比如家族中的长辈是在某事需要做出裁决时才进行传播活动,一部分宗教界人士也是在他人需要解答疑问时才进行信息判断和传播;而现代意见领袖则是主动寻求信息,或者在某事发生后直接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等来影响他人。

就信息获取手段而言,注重于人际传播的传统意见领袖偏重于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现代意见领袖较容易使用新兴媒介高速获取信息,其传播速度远远优于传统意见领袖。

就消息反馈来说,传统意见领袖对于传播后的反馈速度滞后,而现代意见领袖则相对可以得到较快和较多的反馈,他所带来的是信息循环往复的沟通过程。

当然,传统意见领袖和现代意见领袖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传统意见领袖面对更多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受众,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有权威的影响力;而现代意见领袖则对具有较高学历的社会群体有较好的传播效果。两种意见领袖在不同的领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意见的传递和引导,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意见疏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众媒介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少数民族传播事业发展迅速,少数民族语言类电视、报纸增多,有关少数民族的信息量加大,少数民族网站数量增加等等。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较广,且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信仰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的传播和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

意见领袖可以集中群众的智慧,消除各个议论权的差异或者将差异最小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然后进行表达;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的观念。甚至在涉及少数民族社区的突发事件时,一些官方色彩较浓的传播会被认为是“宣传”而引起一部分受众的排斥,但在此时,较权威的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所传递观点带来的效果,往往超越一般宣传所起的作用。[3]

可以说,少数民族意见领袖首先影响着少数民族社区舆论。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这些突发事件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关注并造成极大影响。在突发事件面前,“舆论场”加速形成,很多“场内”的受众在面对多路意见时较为迷茫摇摆,为了寻找相同的意见方向而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时的舆论往往是由于“随众”形成,而不是自我判断得出。在舆论导向面前,需要大众媒介充分发挥作用,在涉及地方性、民族性很强的问题面前,更需要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引导。因此,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在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舆论方面有关键的作用。

民族地区问题关乎国家和谐稳定,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可以看做是“草根的意见领袖”,他们来自各个民族或者社区,代表不同的群体立场,明白群体内部需求和实际情况,所以既可以代表某群体发出意见,让社区群众明白他们的呼声可以通过正确的路径被传达出,又可以给出更加实际的建议,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对维护地区的稳定和谐、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较重要的影响。

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引导

在评估信息价值取向、促进意见形成和优化民族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的一个关键点。对于这些能够影响舆论的传统意见领袖又如何进行引导呢?

笔者认为,在提升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媒介素养的前提下,对社区传统意见领袖和社区现代意见领袖进行针对性引导,比危机面前的突击宣传更有意义。

(一)针对传统意见领袖

在少数民族社区中,传统意见领袖的意见传递较有威慑力。其中,宗教领袖为传统意见领袖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信息的传递往往结合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解释。对于大多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受众来说,宗教领袖的意见指导是一种可以引起内心共鸣的理念传递,其影响力往往超过大众媒介。

针对传统意见领袖,可以从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以科技和文化教育的提升促进信息理解的正确和传递,这也是将信息与民族信仰文化更好结合的保障。

文化是人类的知识遗产,也是人格的培养。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传统意见领袖的现代文化教育,是提升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这对传统意见领袖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解释信息、传递信息也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意见领袖理解本民族文化、信仰,并将文化、信仰和信息传递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本民族文化进步和地区发展服务。

从2007年起,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就开始举办“阿訇培训班”。培训期间,依托兰州大学师资队伍和开放进取的办学理念,对学员系统地进行《伊斯兰文化史》《阿拉伯哲学史》《古兰经学》《圣训学》《教育学》《网络与传媒》《中国文化史》《汉语写作》《古代汉语》《伊斯兰法学》《中国民族史》等课程培训,并由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就“我国的宗教现状与政策”“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特点”“世界伊斯兰教概况”及“伊斯兰如何面对分歧”等问题进行多次专题讲座。

虽然举办该培训班的初衷并不是完全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但其对宗教领袖这样的传统意见领袖的引导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在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引导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方式。

(二)针对现代意见领袖

现代意见领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依赖性,并试图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先进理念,从而促进民族社区发展。现代意见领袖是一个具有文化基础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引导,人文素质教育已不是关键,媒介特质和信息特质学习是引导现代意见领袖的一条路径。

对于媒介特质的学习,可以促进现代意见领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特征的理解;信息特质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使现代意见领袖更加清楚地辨别媒介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分析甄别,以便更加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

如网络知识被贝斯特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与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后者指使用计算机程序完成任务。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传播时,就要求少数民族意见领袖不仅能够理解网络的特性,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其特性辅助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面对其他媒介亦如此。

另外,作为现代意见领袖,有条件和能力接触越来越多的外来信息,因此,提升其思辨能力是引导的关键:这既可以使现代意见领袖在面对信息时有自觉的甄别能力,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关乎社区稳定和社区中的整体情绪。

结语

少数民族社区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引导和培养少数民族社区意见领袖,对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区分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当中的传统力量和现代群体,有针对性地寻找优化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知识结构、强化少数民族意见领袖文化素质、提升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媒介素养的路径,是引导少数民族意见领袖的可行办法。具体措施的实施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更需要我们在反复的实践中探讨。

参考文献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第3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人员 信息化 信息素养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目前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热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多次提出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将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为:认识不足、人员准备不足、信息化制度不完善、软件市场混乱、政府引导不足等。本文期望通过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内涵及结构,找出改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政策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素养研究综述

在信息化素养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对信息化素养的统一的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化素养,其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其后,Burnhein・Robert认为作为具备信息素养是指备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Lenox等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国内,王吉庆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陈维维、李艺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李艺等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个部分组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与时代要求而动态发展变化的多元化、有层次的综合性概念。

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理论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陈皓指出,经营管理层信息化素养的缺乏,导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被动进行的,效率较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要发挥领导的领导、组织作用。万建香也发现,企业管理者应该把“两化”融合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平台,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

诸多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的信息化素养会制约企业信息化进程。王晰巍等在研究吉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时指出,吉林省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没有摆在其应有的位置,企业管理者信息化意识不足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张戈等研究发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意识等对“两化”融合绩效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其中信息化意识属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范畴。

综上所述,研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问题,有利于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助于完成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三、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构成

对于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共分为六大部分49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42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素养的主要构成如下:

四、总结

本文中笔者针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减少主观障碍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为设计信息化素养提升方案奠定基础;这有利于形成信息化素养提升机制和评价模型,以便为完善相关政策和考核标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皓.论企业的信息化素养[J].科技与经济,2006(23):66-67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2008

第4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6)01-0116-0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最难就业季”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因此,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外,学习与社会接轨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学习内容。但是,作为公共课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目标,难以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真正的作用。如今,各个学科都在努力突破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改革。其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与课程的整合也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被认为是当前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将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整合,是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困境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对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其他类似公共课程的有效整合仍缺乏系统和细致地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实际的问卷调研,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整合策略,尝试改变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从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能力等特点选择职业的专门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利用心理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咨询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1]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教学层面和管理层面存在问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面临发展困境,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其预期的定位。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为对制作简历、面试礼仪和就业政策及法规的简单了解。[2]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和单一,学生自己很容易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因而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教学内容陈旧,很少加以改进,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未能符合学生、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较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就业指导教师一般是学院的书记或辅导员,他们往往没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由此可见专业化程度不容乐观。此外,通常就业指导教师的行政工作较为繁忙,很少有时间参加有关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并且与人才市场和企业联系较少。他们虽然在日常上课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准确预测。因此,当前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整体不高,致使他们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等方面难以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公共必修课之一。由于教师专业水平和精力有限,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通常采用同样的传统讲授法。然而,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讲授方法单一,缺乏生动直观性,使学生只能接受理论知识,而在实践应用时无从下手。同时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无法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特点,从而也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这一目标。

(四)对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对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系统统筹考虑。[3]可见,授课教师与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授课教师只是兼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混学分、拿成绩。加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少课堂互动,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被调动起来,对课程及其相关知识并不在意,使得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欠佳,并没有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所欠缺的职业素养的实质作用。

(五)课程设置不规范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设置不规范。部分高校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每学期4个学时,也有部分高校在大四才开设。课程开设较晚的高校因为时间的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方面指导的需求,而课程开设较早的高校往往也只是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概述,致使学生在真正求职时所用甚少。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时长短,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真正使课程具有实用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性质,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和优势,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需求,论证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以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解决当前课程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采用访谈法。笔者对四位河北高校就业指导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关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就信息技术对就业指导课程所带来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以河北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文理不同专业,涵盖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其中男生34人,女生46人,共发放问卷80份。主要了解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看法。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访谈和整理,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师生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较为不满意。在访谈过程中,一线教师大多反映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滞后、单一,且课程没有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简单的知识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明显缺乏师生互动,且由于教师少而学生多,个性化指导的实现很有难度。一旦课程结束,就业指导也就随之结束,不会产生持续性的指导和对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断修正。针对学生的问卷数据统计也反映出相同的问题。83%的学生认同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见图1),89%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满意(见图2)。在上课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认为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规划起到明显促进作用。2.师生对信息技术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持支持态度。针对授课现状,就业指导教师在努力寻求突破,以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使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时效性和应用性,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被一线教师所认可。教师希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其与社会真正接轨,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学生参与性更强,更希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关注。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更是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持有积极态度。3.就业指导课程可从多方面与信息技术整合。通过访谈了解到,一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有用武之地,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以及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对就业指导课程优化。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提出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生动性和实践性(见图3),教学方式应多样。如增加求职模拟训练、面对面咨询等环节,增强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见图4)。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较为认可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认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讨论与建议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指导的课程资源

传统课堂采用的教材内容固定,很少更新,时效性差,因而较难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方面应不断去糙取精,并发挥信息技术的检索与制作功能,在传统教学内容中融入与现实社会需求真正接轨的内容,如真实的人才市场与企业招聘要求、面试案例等,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满足社会需求,学有所用。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形式的知识点外,教师可利用网络,将节目或影视视频资源、时下流行的图片等素材作为案例,使课程更加直观生动,契合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非你莫属》、《杜拉拉升职记》、《何以笙箫默》等视频中有许多面试着装、言谈举止方面的技巧,符合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此外,信息技术不应只限制为搜索工具,它所应用的网络环境为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资源提供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开发,可以搭建就业指导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共享各高校的优质资源,从而使一成不变的教材成为灵活、时效性强的资源,同时也有助于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讲授的方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性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除了采用讲授法传授基础知识外,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促进师生讨论以及生生互动。例如,较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网站,或将网站以二维码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招聘类等实践性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若受到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通过网络弥补,学生可在课下通过表演、数字故事、动画演绎等不同方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对于制作简历等操作性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操作、美化、分享和评价。通过信息技术,突破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方式不拘泥于讲授,更易于优化教学过程,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网络平台的便捷,使个性化教学指导成为可能。通过网络的职业、性格等测评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模拟应聘、案例分析,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指导过程。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日益成熟的当下,可建立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跟踪学生的发展变化,提出更有针对性、持续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般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为制作个人简历或撰写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论文。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只能获得分数和学分,却不能获取简历制作是否合理规范、自身职业素养如何的反馈。从总体来看,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常常受到学生数量多、课程重视程度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客观题试卷完成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测试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出分数和反馈。对于过程性评价,通过主观题,如制作简历、看视频回答问题、录制小段模拟面试视频等多样化题型,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得以实现。在同伴互评实施中,教师要首先给出评价标准,然后学生随机互评主观题,并进行自评。评价标准可作为答案,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识记。通过评价他人作业,学生也可以实现自我反思。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更营造出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会因为课程的结束而消失,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指导。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背景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构建更为完整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从而更易于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束缚,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供的共享资源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学习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知识,还可以监控自身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培养自我监控和反思意识。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很好地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5]然而,信息技术与任何一门课程的整合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技术和专业方面不断进修,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应端正思想,认识到就业指导对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未来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深化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整合,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不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类似于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的其他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经过系统的开发,也将发挥课程设置的真正作用,优化教学效果,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2]王建.CAI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8):22-25.

[3]雷树俊.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136-137.

[4]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第5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据悉,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出租汽车137万辆,出租汽车经营企业8428户,个体经营业户126292户,从业人员261.8万 人,2019年完成客运量406亿人次。回顾发展历程,我国出租汽车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在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时期为解决群 众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些年出租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出租汽车打车难、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在一些城市较为突出,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特别是近两年,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进入出租汽车行业,初期的一些不规范发展,导致出租汽车行业新旧矛盾交织,利益关系碰撞,引发一系列行业和社会问题。

为此,《指导意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以人为本、统筹协调,鼓励创新、依法规范,统分结合、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分列二十个条目,对出租汽车发展定位、运力规模管理、经营权管理改革、经营行为规范、价格机制改革、公开透明监管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统设计,用增量带动存量改革,以此破 解出租汽车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难题。

此外,去年以来,一些互联网企业先后推出专车服务,对于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定位不清晰、主体责任不明确、接入非营运车辆、乘客安全和合法权益缺乏保障、与巡游出租汽车不公平竞争等突出问题。为规范专车等新业态发展,在《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中 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

科学定位,适度发展出租汽车

《指导意见》明确,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城市人民政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同时根据城市自身特点、交通需求、道路资源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等因素,适度发展出租汽车。在具体方式上,对出租汽车运营实行许可管理,对出租 汽车运力规模实行动态调整。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出租汽车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和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科学确定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及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并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每年评估市场供求关系并及时调整运力规模。

《指导意见》将专车等新业态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畴,将出租汽车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预约出租汽车,提出构建包括巡游出租汽车新老业态共存的多样服务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其中,巡游出租汽车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站点候客,也可提供预约运营服务;预约出租汽车不得巡游揽客, 只能通过预约方式提供运营服务。

经营权实行期限制,逐步取消有偿使用费

经营权是传统出租车汽车矛盾的焦点所在,部分城市出租汽车存在经营权期限不明、有偿使用、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指导意见》明确,出租汽车经营权实行期限制,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并不得变更经营主体,各地不得新出台经营权有偿使用政策。已实行经营权有偿使用的城市,要制定 科学合理的过渡方案,逐步取消有偿使用费。同时,完善经营权的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信誉为导向的经营权配置和管理制度,对出租汽车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服务质量问题、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严重违法经营行为、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以及经营权期限届满等情形,按有关规定收回经营权。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经营权不得炒卖和擅自转让。在出租汽车经营权有效期限内,需要便跟经营主体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变更许可手续。

保障乘客和驾驶员权益以互联网 提高服务水平

针对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出租汽车行业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巡游出租汽车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预约运营服务,减少车辆空驶,方便公众乘车。巡游出租汽车可按规定开展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进行服务质量信誉考 核,实现优胜劣汰。

为保障出租汽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巡游出租汽车经营管理,要求出租汽车企业、个体经营者依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或经营合同,明确驾驶员的劳动报酬、工作和休息时间、保险福利等事项。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引导个体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型公司等方式 实行有组织的管理,提供服务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公平竞争,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针对出租汽车份钱问题,《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出租汽车企业、行业协会与出租汽车驾驶员、工会组织平等协商,合理确定出租汽车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并根据经营成本、运价变化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承包费或定额任务的项目组成、测算方法。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 构建企业和驾驶员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经营模式。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机制

长期以来,巡游出租汽车运价一直低位运行,保障了公众低价享受个性化运输服务,但也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为此,《指导意见》明确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对巡游出租汽车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建立出租汽车运行动态调整机制,科 学制定、及时调整出出租汽车运价水平和结构。充分发挥运价调节出租汽车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指导意见》同时明确,要推动出租汽车燃油补贴制度改革,在保证驾驶员合理收益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取消或减免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费、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指导企业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机制等综合措施,逐步取消 出租汽车燃油补贴,促进出租汽车回归合理定位。

《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要改革监管方式,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监管能力。要求各地定期公布出租汽车经营权的经营主体、数量、取得方式及变更等信息,以及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等有关信息,并向社会及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质量测评等结果。建立出租汽车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不良 信用记录名单,作为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准入退出的重要依据。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针对非法运营问题,《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运营行为。建立和完善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条块联动的打击非法运营工作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加大非法运营惩处力度。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

网约车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实行许可管理

《管理办法》明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简称网约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 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是指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的企业法人。在《国务院对确需保留行政审批项目设计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务院令2019年第412号)的法律框架下,对网约车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实行许可管理。

对于网约车经营者,要求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税务登记证、出租汽车经营许可和向通信主管部门申请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服务所在地与注册地不一致的,应在服务所在地登记分支机构,并且在服务所在地具有固定经营场所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具备与 业务相适应的信息数据交互及处理能力,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大陆,将数据库接入交通运输部门监管平台。涉及经营电信业务的,还应当符合电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外商投资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还应符合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管理办法》要求网约车车辆应为7座及以下乘用车,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运,取得预约出租汽车类别的《道路运输证》,并明确了相关设施设备要求。具体车辆标准、车辆标识和营运年限,由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驾驶人若想成为网约车驾驶员、 应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驾驶经历,符合相关安全驾驶条件。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并经考核合格的,取得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类别的从业资格 证。

规范网约车经营行为,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管理办法》对网约车经营行为作出了全面规定,特别对网约车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明确要求。网约车经营者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接入车辆具备合法营运资质,不得接入除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之外的其他营运车辆或非营运车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不得巡游揽客,不得同时接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服务平台 提供运营服务。

为保障乘客合法权益,《管理办法》要求网约车经营者应当提供24小时不间断运营服务,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如实采集与记录驾驶员服务信息。网约车经营者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提供运营服务。在提供网约车服务后,应按相关规定,向乘客出具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网约车经营者应当依法纳 税,为乘客购买相关保险。不得违规采集、利用和泄露乘客个人敏感信息以及地理坐标、地理标志等国家敏感信息。网约车经营者要设立与经营规模相当的安全专项资金,落实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防范和抗风险能力。

对于运价管理,《管理办法》规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网约车经营者要合理确定运价结构和水平,实行明码标价。《管理办法》还对网约车经营者低价倾销和奖励、促销等行为作出规定,要求实行市场奖励、促销等行为应符合相关法规规定,并提前10日将方案向社会公告。

第6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党员骨干 意见领袖 功能作用

一、意见领袖基本概念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传播学研究先驱美国人拉扎斯菲尔德总结出来的。他提出了两级传播的假说,即:“意见通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其中“意见领袖”是指那些为人们提供某些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他们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示意图一)。“意见领袖”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人们发现“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职业的、社会的、群体的”。从目前应用研究的角度看,多侧重于营销、农业、教育、文学、体育等领域,本文所研究的意见领袖是指存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域,并且限定在县级城区基层。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群众意见领袖定义

传播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是有的只能先传达到其中一部分,而后再由这一部分人把讯息传递给他们周围的最普通的受众。有的讯息即使直接传达到普遍受众,但要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改变,还须由意见领袖对讯息作出解释、评价和在态势上作出导向或指点。所以说,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从而影响他人对某事的观念态度,进而影响其行为能力。同样,意见领袖也广泛存在基层组织中,是影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角色。本文讨论的群众意见领袖可以借助上文所提及的意见领袖概念来理解,是指存在于党的基层组织中能够对党员和群众的行为和观点产生影响的人,它既非基层选举产生,也并非上级任命,而是分布于基层组织中被党员和群众视为行为的仿效者和思想的引领者。他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见领袖相比,主要存在于特定的基层组织群体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作为基层组织的意见领袖身份的特殊性,它又不是普通群众,而是作为党组织与普通群众和广大党员的信息交流中介。

三、群众意见领袖的功能作用

群众意见领袖发生作用,是通过信息这一媒介、信息传播这种方式,对党员群众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即通过传播信息到影响思想观念再到影响具体行为的一个渐进过程,同时这个过程还是双向进行的;并且,信息获得、观念思想、能力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彼此孤立中断的,相反,它们是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示意图二)。

基于上述原理,群众意见领袖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以群众意见领袖与党员群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为元作用,进而引申出对社会舆论、政治参与、利益协调、基层组织建设的次作用。

1、推进信息良性双向互动

群众意见领袖一边连接党组织的最新信息,一边连接党员群众,是传播链条的中继和过滤环节,起着上下沟通的重要渠道作用。(1)党组织基层党员群众。群众意见领袖交际广泛,文化水平要高于普通党员群体平均文化水平,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属于基层社区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对党的政策信息了解早,理解得深。他们在积极吸收了党组织和大众传播的党的政策措施后,在与周围人相处中,可以积极迅速地进行二级传播;对于人们思想认识上关于政策信息的疑惑,能把对政策的理解和自己的体会进行融合,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解读给受众,在这种富有人情味、亲切的口语化交谈中,改变了传统的党的理论单向传播、直接灌输的方式,加深普通党员干部对政策的认识,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从而降低宣传成本,减少执行阻力。并且,因为群众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各个群体和阶层中,通过这种分散性、广泛性的特点,可以把党的方针、政策最大范围地传递到基层,最大程度的扩大党的政策的影响面。(2)基层党员群众党组织。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不可否认,民意与民意机关之间联系的渠道还不够畅通,联系的平台和形式还比较单一,特别是因为民意到达“民意代表”和“民意机关”的传递渠道方向是单向的,即一般是由上级党组织领导或代表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而且调查和了解民意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局限。群众意见领袖作为各类人群、各种思想、各种信息的天然集聚点、交汇处、中转站,作为党组织了解民意的重要补充渠道,可以广泛了解收集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向各级党组织进行反映,掌握基层舆论思想动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实现民意的直接表达。

2、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近年来,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公民表现出极大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从阶层分布来看,占有绝对比重的基层党员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方式和有效性,与所占人口比例严重不对称,尤其是对与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更是不高,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占很大比重。群众意见领袖作为沟通政府与公民的一座重要桥梁,一方面,可以及时把民众对政治改革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转达给民众;在这一利益表达和协调过程中,不仅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利,也加强了对党员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引导。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增强社会自治功能,逐渐生成健全的公民社会。

另外,对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内容――制定政策,群众意见领袖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直接他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另一方面,他可以收集整理群众信息后,以党员骨干身份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接受、反馈和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使得民意信息能有效进入立法程序和政府决策咨询程序,确保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加强社会舆论正确引导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一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社会事物所发表的带有倾向性的议论、意见和看法,它对有关事态的发展能产生影响。社会舆论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社会舆论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负向的社会舆论是片面、极端、虚妄的与民意相反的意见。群众意见领袖在引导负向社会舆论向健康理性方向发展,化解各种舆论危机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1)在政策宣传方面。群众意见领袖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结合基层党员群众的普遍关切,联系各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开展“面对面、多层次、分类别”的基层群众流,增加宣传教育的现实性、可信度和亲切感,进一步引导基层党员群众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面对社会丑恶现象时,能代表党和政府,以群众语言对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进行舆论谴责,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有助于培养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2)在处置和突发性事件方面。社会舆论可以利用不确定的事实、传言、谣言等将社会情绪推高,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状态的冲突事件,同时也可以成功利用事实真相或者未来处置某问题的公平措施,来平服处于亢奋状态的社会情绪,为妥善处置创造条件,所以,占领舆论高地就成为处置的关键所在。群众意见领袖因为身处群众,能全面深入接触群众心理,用具体可信、新鲜活泼的事实和言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第一时间披露事实真相,并且有计划地设置议程,在发生事件的现场,利用自己的个人权威,采取积极态度对事件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将现场的法治宣传与信息同步进行,对群众情绪加以引导、疏通,解疑释惑,明理顺气,阻止现场民众的情绪交叉感染,持续发酵,从而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在一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群众意见领袖能利用自己的信息网络,一方面,对于群众反映的各类突况、特殊舆情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及时上报,第一时间掌握、及时化解社会不稳定舆情。另一方面,在第一时间向群众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引导群众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在抑制谣言传播方面。在各种谣言兴起的时候,群众意见领袖能立足对民情民意的深入了解,以“非官方”的表达,准确、反复、及时地权威信息,使“正信息”在量上压过“负信息”,进而使那些谣言“传播者”在信息压力之下产生趋同心理,趋同于准确、权威的信息,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同时,将民意逐步引向党和政府设置的议程,从而降低事件的模糊性,澄清事实真相,达到较好的辟谣效果。

4、协调阶层各方利益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产生各种利益冲突。群众意见领袖能了解到所在阶层、职业、百姓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还能知晓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不同态度、情绪及社会心理,认真倾听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打捞“沉没的声音”,在与当地及上级党组织的有效沟通后,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纠纷的综合平台和有效形式,采取平等交流、相互沟通和民主协商的方法和途径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表达和平等博弈,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平缓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5、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1)能够提高党员群众政治素养。群众意见领袖的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而后以微型传播(如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因此,通过群众意见领袖对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进行正面解读后,这种影响和施教方式,可以实现动态的教育,完善对党员的日常培训教育机制。(2)能够集聚优秀分子。群众意见领袖通过循循善诱、典型示范、潜移默化等软性方式间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吸引、影响更广泛的党员群众,使基层的优秀分子聚集在党的旗帜下,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同时,通过政治鉴别和组织考察,也可以把各方面条件具备的优秀群众意见领袖纳入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储备库,打造基层干部培养链。(3)能够密切党群关系。群众意见领袖通过告知消息、表达观点、解释缘由、公开劝服,对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方向性指点和引导作用看,其指导性信息是非指令性和无约束性的,可以减少行政命令色彩,遏止各种极端化行为,降低党群直接对话的成本,进一步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以上是群众意见领袖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群众意见领袖也有消极作用,因为身份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差异性,在一些特定环境和事件中,容易受到负面情绪交叉感染,在上下左右的彼此信息交流中,其发表的言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甚至有时也会走向党和政府的对立面。所以,群众意见领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加以正确对待和科学培育。

综上,群众意见领袖的作用,虽然被分开论述,但是它们一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诸种作用交织、融合在一起,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参考文献:

[1]孙庚.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05月

[2]费雅君. 对建立健全共产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思考.攀登.2006年01期

[3]赖金彪. 创建党建工作新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4]阳荔.关于我党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新闻采编.今日科苑.2008年18期

第7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个体工商户条例》公布。《条例》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一是取消了暂行条例规定的一些不适当限制,为个体工商户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如取消了对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人数的限制,取消了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的身份限制,放宽了经营范围,取消了个体工商户管理费。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扶持、服务措施,如明确规定登记机关办理个体工商户年度验照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条例》在规范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方面也作出明确规定。《条例》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三、金融体制改革

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别为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为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的过度积累,《指导意见》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不得低于4%。二是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指标体系,在我国现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提升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有效性。三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状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进一步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性。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卫生部召开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2011年重点改革任务工作部署会。会议指出,2011年是完成三年医改任务的攻坚之年,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关键一年,试点城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会议强调,要把握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一是要完善规划调整机制,优化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二是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治理机制。四是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五是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六是实行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七是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五、地方改革

吉林省出台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吉林省从今年开始实施新一轮为期三年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吉林省对于初创企业,实行2年筹备期制度;对初创小型企业,由注册地政府按注册资本金的30―50%给予补助。新创办的年营业收入12万元以内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3年内地方税收实缴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部级和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免收。同时,吉林省还将减轻建筑业中小企业的税负,对符合条件的外向型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政策。

江苏省下发意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规范性文件自起有效期一般不超过5年。此外,政府规章实施满1年,应开展执行情况检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的政府规章实施满3年、规范性文件满2年,应依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第8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同志们:

按照中央和水利部党组的部署,20xx年9月底以来,我局集中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走大水文发展之路,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为载体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部第三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局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项任务,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水利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精神,全面总结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号召广大干部职工珍惜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扎实的工作作风,清晰的工作思路、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水文、水利信息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天,部第三指导检查组组长陈自强司长以及其他三位同志到会指导,会上陈司长还要作重要指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指导检查组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代表水文局党委,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一、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水文局党委始终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以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局党委把认真学习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针对我局党员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层次对广大党员进行培训。局党委主要负责对中层以上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各支部主要负责普通党员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采取了个人自学、中心组(扩大)学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集中培训坚持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大家逐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20xx年10月22-23日和10月31日,分别举办了两期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班。第一期学习班以理论培训为主,旨在通过专家的系统讲解,从理论层面提升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让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理论学习来深入思考工作中哪些做法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哪些是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期学习班以交流讨论为主,旨在检验前一阶段理论学习的效果。15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学习体会,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实践层面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这一形式,学习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部第三指导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在强化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培训的同时,各支部也分别对党员集中进行了培训。

据统计,我局共举办各个层次的学习班、培训班12个,参加学习培训的党员干部达440多人次。广大党员不仅通读了中央规定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学习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还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等,使党员干部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为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务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局党委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

一是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主题确定实践载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部党组提出的“做好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主题,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解放思想,走大水文发展之路,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切入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实践载体进行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深化了对实践载体的认识;紧紧围绕“大水文”发展思路,谈认识、找问题、理思路、提措施,强化了实践特色。

二是分层面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我为科学发展献计策,我为水文、水利信息化做贡献”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高标准、严要求,以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引导和带动党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青年中开展了“与祖国共成长,把青春献水文”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团支部邀请“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水利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我局监测处副处长张建新同志与青年职工座谈交流,使青年职工受到深刻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推动水文和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离退休干部党员中开展了“科学发展在身边”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在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学习、积极参 与活动以及充分听取他们意见的同时,组织离退休职工参观了奥运会场馆,使他们亲身了解并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以“争创文明处室”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20xx年1月19日,我局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3个文明处室、25名先进工作者和26名优秀职工,在全局营造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3、坚持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习实践活动

局党委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以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了抓好解放思想讨论这一重点环节,局党委确定解放思想讨论的主题为“做好水文、水利信息化工作,为民生水利提供有力支撑”,制定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方案,印发了《关于做好解放思想讨论等有关工作的通知》。20xx年11月上旬至中旬,以支部为主要组织形式,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解放思想讨论。在讨论中,大家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如何提高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服务民生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践行“大水文”发展思路、如何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如何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改进干部作风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了讨论,努力在把握全局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紧紧围绕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水文、水利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等开展讨论,努力在查找问题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建言献策开展讨论,努力在建言献策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11月17日,局党委举办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情况交流汇报会,各党支部负责人汇报了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情况。据统计,我局各支部共举办解放思想讨论活动4次,参与讨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达150多人,建言献策256条。通过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使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开阔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使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

4、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广大党员全程参加

局党委始终突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勇做表率。局党委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主要领导带头学习调研,带头解放思想,主持研究起草、修改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主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查找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按照分工认真抓好分管处室和所在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在开展调研活动中,局领导班子克服了业务工作繁忙等不利因素,亲自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提前向有关单位发放调研提纲和调查问卷。从10月下旬开始,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长江委、太湖局、江西、广东、广西、湖北、上海、安徽等省水利、水文部门开展调研,形成了质量较高的6个调研报告。11月17日,举办了调研成果交流会,各调研组分别交流了调研情况和取得的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既抓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又深刻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为做好学习实践活动下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广大党员全程参加。党员全程参加是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党委和各支部对在职党员坚持考勤制度和学习登记制度,凡缺席者必须补课;对离退休职工中的党员,身体条件允许的要求参加集中学习,行动不便的要求送书上门、进行自学。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党员全程参加活动。据统计,在我局现有105名党员中,除1名党员因被派到国际组织工作而没有参加集中活动外,其他党员均全程参加了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即使对这名在境外工作的党员,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始终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向他通报情况、发送有关材料,他本人也通过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页进行学习,并及时了解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

5、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吸收群众广泛参与

贯彻群众路线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之一,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吸收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一是充分发挥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我局现有非中共党员中层干部21名,约占我局中层干部的1/3,其中5名处级干部还是部门主要负责人,另有4名为民主党派人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把这些同志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求他们全程参与。局党委还专门召开了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些非中共党员中层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积极参与局党委组织的各种活动,而且还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积极献计献策,有的同志还参与了调研工作。

二是充分吸收群众全程参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局党委把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吸收群众参与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征求职工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各种形式的征求意见座谈会15个,参与人员253人次。前后3次向部机关司局及在京直属单位、全国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部门有关单位发放了征求意见函和调查问卷。通过以上方式,共征求到意见和建议323条。

三是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唯一标准。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形成后,局党委及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全文公布,征求各部门和职工的意见。在组织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时,我们通过互联网向全国水文、水利信息化部门78个单位发放了评议表,51个单位反馈了评议意见,我局83名职工参与了评议,共收到修改意见和建议67条。局党委充分吸收评议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评议结果表明:认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或“较深”的比例为98.5%;认为查找的问题“准”或“较准”的比例为96.3%;认为原因分析“透”或“较透” 的比例为95.5%;认为发展思路“清”或“较清”的比例为97.8%;认为工作措施“可行”或“较可行”的比例为98.5%。为了检验和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效果,2月下旬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满意度测评。局党委制定并印发了测评工作方案,向部机关司局及部分在京直属单位、全国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部门等共104个单位发放了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74个单位反馈了测评意见,回收率71.2%;向我局内包括宣武区政协委员、中层以上干部、民主党派代表、工青妇组织代表、职工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等在内的83人发放了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收回83份,回收率100%。同时,共收到对我局进一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和建议74条。测评结果表明:88.5%的参评单位和个人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表示“满意”,11.5%表示“比较满意”,没有“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测评意见。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局党委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习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一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信息。活动期间,我局积极主动地向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部指导检查组报送有关信息和材料,及时报告活动开展情况,并自觉接受指导检查组的工作指导和检查。据统计,在我局有23篇学习动态被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所采用,并在水利部网要闻栏目、水利部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和《简报》上刊发。

二是充分利用水文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宣传功能。我们在中国水文信息网上开辟了“水文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的专题网页,设置了7个内容丰富的栏目,刊发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同时,充分利用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上级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动态和安排等。

三是编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为配合学习实践活动,我局编印了《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截至目前,共编发《简报》29期。

四是汇编学习实践活动有关成果。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我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领导干部学习交流材料、调研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及整改落实方案分别汇编成册,并印发各部门,供大家学习参考和贯彻落实。

7、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局党委就明确提出: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和发展措施,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水文事业和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只有这样,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不走过场,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各个阶段、各个重点环节的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准备工作。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局党委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全体同志和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水文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在部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制定了《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10月16日,召开了水文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认真进行思想发动,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认真抓好各阶段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认真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时间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活动实施方案,使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推进。为了统筹各方面的工作,局党委对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提前谋划,早作准备,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国庆节休息时间完成所有准备工作,为整个活动的如期开展赢得了时间。根据汛后业务工作比较繁重的特点,我们及早了解各部门业务工作安排情况,提前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工作计划,并进行公告,让大家合理安排时间。为了真正吃透中央和部党组的有关要求,我局加强与部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和指导检查组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主动请示汇报、接受指导,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20xx年1月下旬,我局对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回头看”。针对“回头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局党委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中央和部党组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20xx年11月14日,鄂竟平副部长到水文局进行调研,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局进一步查找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局党委及时传达学习鄂竟平副部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部领导的要求认真贯彻到学习实践活动中。2月19日,刘宁副部长在审阅了我局整改落实方案后对我局学习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之,在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在部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我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做到了规定动作标准、自选动作有特色,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在水利部召开的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二、突出“大水文”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1、提高了思想认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基本要求的理解,提高了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形成了科学发展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在涉及水文、水利信息化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大家普遍认识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支撑;必须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走大水文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水利融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3、明确了科学发展思路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深入探讨了“大水文”发展思路及其内涵,全局上下形成了共识。水文要发展,必须走“大水文”之路。“大水文”发展思路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植根于水利,把更好地为水利服务作为水文发展的立足点;必须坚持面向全社会,把为经济社会提供全面服务作为水文发展的切入点;必须坚持现代化方向,把全面提高水文支撑能力作为水文发展的着力点;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把水文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水文发展的突破点。

今后一个时期,水文工作要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思路,强化全国水文行业管理,大力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防灾减灾工作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开放式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推动水文全方位地面向经济社会;二是从侧重水文局部建设向注重提高水文整体现代化水平转变,增强水文建设的整体效益;三是从单一服务向多领域并举的服务转变,深化水文为各项水利工作的精细服务,强化水文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服务,优化水文为经济建设的专业服务,细化水文为社会公众的生活服务;四是从偏重提供实时原始数据向注重提供深加工水文成果转变,提高水文信息的科技含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水利信息化工作必须全面、快速、持续地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支撑水利可持续发展,促进实现水利现代化,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局部片面发展的水利信息化战术向全面整体发展水利信息化战略转变;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业务应用主导转变;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向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转变;四是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五是从重系统建设轻安全保障向系统应用与安全保障并重转变。

4、初步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

局党委依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按照“四明确一公开”(即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对整改落实作出公开承诺)的要求,制定了涉及12个大方面、66项内容的《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并公开印发,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按照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从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今年1月下旬,针对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该所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针对职工通信费偏低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切实为职工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和实事,受到大家好评。总之,通过前一段的工作,一些涉及事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整改;今年年底前,还将有一批问题将得到整改;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列出了大体的时间表,将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继续推进,直至彻底解决。

5、促进了当前各项工作

“解放思想,走大水文发展之路,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是我局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局党委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充分运用于当前各项工作。为切实解决水文工作不适应“大水文”的问题,我局及时将践行“大水文”发展思路作为今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的主题,以更加有力措施推动水文事业科学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针对影响和制约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要实现“五个转变”。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将推进“五个转变”作为今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的主题,进一步把整改思路贯彻到今后的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同时,我们积极运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正在进行的《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全国水文科技发展纲要》、《全国旱情监测站网规划》、《全国饮水安全应急监测规划》、《全国水文实验站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中,使这些重要规划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6、促进了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局领导深入内蒙古通辽、赤峰等基层水文单位和我局职工家庭,看望慰问基层职工和困难职工,向他们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切实关心群众冷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以“争创文明处室”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褒扬先进,促进了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近期,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再传捷报,分别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和中央国家机关“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陈自强司长为首的部第三指导检查组认真履行职责,深入指导,扎实工作,为我局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成效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指导检查组成立后,立即来我局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在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阶段和重要环节,他们都亲临我局,参与了我局所有重大活动,并全方位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特别是陈司长、崔主席两位组长对我局的材料仔细审阅、认真把关,并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指导检查组的同志态度谦逊、作风踏实、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可以说,没有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水文局学习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部第三指导检查组近半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精心指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继续对水文局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同志们,水文局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中央和部党组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方式还较为单一,创新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有些问题虽然有了解决思路,但由于受现行体制机制的制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三是年末岁初业务工作比较繁忙,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学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学习实践活动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关键还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发展措施等成果用于指导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水文、水利信息化事业科学发展,重点是把整改落实方案中提出的整改项目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局党委提出如下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近期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中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当前水利中心任务和水文、水利信息化中心工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要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的长效学习机制、领导决策机制、干部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要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整改落实力度。整改落实方案已经印发各部门。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关系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文、水利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在水文、水利信息化部门的深入贯彻落实。要把整改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本人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局党委对整改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和具体负责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整改落实项目的第一责任人,要在负责局领导的领导下,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所承担的整改落实任务,进一步细化整改落实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处室要积极协助,主动配合,认真履行好职责范围内的整改落实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整改落实方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利发展的新变化以及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实践的新发展,针对整改落实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实事求是地完善整改落实方案,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更加符合工作实际。

四是健全督查制度,切实把整改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整改备案制度,对需要整改的问题逐项整改、逐项销号。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各牵头部门要定期向局党委报告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要建立公示监督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公布解决问题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全程跟踪检查解决问题的进度、质量和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整改落实工作的全面完成。

第9篇:信息化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珠中江区域;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尤其是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加之往届未就业的待业大学生也在参与到就业市场竞争之中,从而导致本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49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会达到761万。2014年6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以后依旧有61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甚至有超过10名大学生毕业生因就业不力,而被迫选择了“啃老”。2015年7月,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4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以后全职受雇的比例仅为80.1%,相对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下降了3个百分点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人数占比高达8.1%。总体来看,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环境不理想、就业渠道不通畅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本研究报告主要从高校职业指导的视角,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新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职业指导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预期,形成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这也是本研究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所在。

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职业指导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作,其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引领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观,帮扶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紧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培育职业爱好,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从而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报告内容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高校职业指导研究,包括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是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研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和实践研究

1.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关于高校职业指导,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来讲,高校职业指导是指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创业,帮助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并积极为用人单位推荐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和帮扶行为的统称。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假说支撑,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主要阐释与高校职业指导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锚理论。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当时具有“职业指导之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对于未就业的年轻人高度关注,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即波士顿地方就业局,从而开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研究先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比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进行测定分析,从而科学界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和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专业特长,精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职业锚理论是于1978年由美国卡耐基大学E.H.施恩教授,在继承和发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校商学院44名MBA毕业生的动态跟踪研究得出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假说。E.H.施恩教授在该校商学院44名MBA毕业生的配合下,经过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尤其是综合应用问卷调查、访谈、公司调查以及人才测评等多种方式,系统形成了职业锚理论。在E.H.施恩教授看来,所谓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比如大学生在必须进行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某种极其重要的东西或者价值观,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中心。从内容来讲,E.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锚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自主型职业锚、创业型职业锚、管理能力型职业锚以及安全型职业锚,很值得我国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时利用与借鉴。

2.职业指导的存在的问题

广东珠中江区域有职业院校7所,其在经过10余年的改革发展之后,逐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发展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根据笔者的走访,大部分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面对形势的突然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情况不断增多,职业指导工作从理念到课程、方式,从体制到人T,从整体到局部有许多需要重新思考、构建和提高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指导课程时效性不足。在实地调研和走访中,我们发现相对于个人的认知和广大大学生的客观需求,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职业指导课程缺乏时效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众所周知,高校职业指导的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追求则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从而达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创业。然而,具体到职业学院而言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职业指导等同了就业指导,也许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提供了一些就业政策解读、求职面试技巧以及就业信息服务等,但是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帮助严重不足。笔者于2015年5月对某职业院校2015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通过不记名形式对5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通过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有超过8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自己的客观需要,完全满足的比例仅为4%,由此可见目前之一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时效性上还存在很大的短板。通过对职业指导未能满足自身客观需要的毕业生进行挖掘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造成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客观需要的原因中,主要包括职业指导内容不适用、个性化指导不足、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教材落后和师资短缺等几个方面,其占比分别为60.1%、58.0%、41.2%、34.5%和52.9%。由此可见,在今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中,职业院校的管理层和职业指导机构及员工,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时效性,切实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

二是职业指导方式与对象单一。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高校职业指导唯有坚持方式方法灵活创新,指导对象覆盖面广并从大一新生开始,才可以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生要规划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然而,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无论是指导方式还是指导对象均显得很单一、机械,缺乏创新和适应性调整。不可否认,2014年以来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同时,逐步引入了案例教学和讲座辅导,甚至还开展有不少就业咨询活动和校园招聘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均带有灌输式、填鸭式和一刀切的弊病。比如,职业指导教师更多地采取照本宣科与理论说教,联系实际的个性化和模拟化的案例教学不足;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职业指导缺乏实践性;思想教育多,职业测评严重不足;一般性教育多,个性化心理测试和就业咨询滞后等。另外,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对象更多地集中在毕业生,而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则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竟,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生要规划,绝不是依靠简单的一两次讲座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就可万事大吉。

三是职业信息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的职业信息指导息息相关,唯有高校的职业信息具有针对性、学生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以及信息方式及时化,才可以提升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然而,从有关资料查询得知,目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向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时,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姓名、专业等基本信息,而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职业素养和求职意愿等信息重视不够。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指导中心在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时,也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比如2015年5-6月份某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更多的侧重用人单位、人数和专业要求,而对广大毕业生关注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信息与提示不足。其次,关于大学生职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在对某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得知,主要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教师、家人、朋友等几种。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在遇到职业问题时,超过85.4%的第一选择是家长和辅导员,仅有5.6%的选择就业指导中心,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及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离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还有不少的差距。最后,职业信息方式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大部分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时俱进,及时引入了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就业信息,但是在操作中往往是全面撒网,将就业信息普发,缺乏对就业信息的分类和整合,并有针对性地发送给有关毕业生。

(二)优化对策研究

1.构建科学实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坚持学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引领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归回到“院系本位”,强化团学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撑协作,从而构建科学实用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力为学生提供涵盖思想教育、职业素质、人物访谈、技能培育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接地气,才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职业院校的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合理分工学校职业指导中心与各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将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界定在提供意见指导、编制教学大纲、统筹师资力量和严格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各教学院系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通过组建由辅导员、总支书记以及职业指导教师构成的团队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其次,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教学院系的大力参与,更需要学团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协调下,在学团部门的支持下,在各教学院系的积极参与下,可依托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及校企联谊等活动,从而提升职业指导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教务部门也要从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支持职业指导;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就业创业励志模范,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后勤部门要从创业园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撑帮助。

2.丰富与拓展职业指导方法与途径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丰富、拓展和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与途径,通过组建新型职业咨询机构,依托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以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就业技能、经验分享、创业感悟等职业指导服务。在具体操作中,职业院校可借鉴国外的职业指导组织模式,紧密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适时组建由专职职业指导师尤其是中高级职业指导师构成的新型职业咨询机构,并采取工作室模式向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乃至定制化的职业咨询服务。应当指出,新组建的新型职业咨询机构,是介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是现有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有益补充,具有显著的咨询、教育与服务功能。比如,其咨询功能集中体现在引领学生克服盲目跟风的就业理念,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技能测试与评估,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求职意见等。其次,要积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切实做到职业指导与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团活动的有机统一、深度融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意素质和能力。最后,要组建_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拓展活动,比如职业训练营、职业素质拓展比赛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思考、自我培育和自我提高。比如,可整合各种资源围绕职业指导开设“名人、名师讲坛”,定期邀请学术专家、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和职业培训师来校讲学,分享就业创业技能,启迪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认知和智慧。

3.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着力围绕职业信息内容进行丰富,拓宽职业信息获取途径与渠道,完善和丰富职业信息模式并高效利用新媒体职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职业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首先,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和职业指导师,要着力丰富职业信息内容,切实提高职业信息的针对性。比如,在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方面,要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查询及访谈,围绕用人单位的简介、岗位需求数量、职业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挖掘,并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供求职参考。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不仅提供学生的性别、专业等基本信息,更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人格特点、心理特征、职业技能等信息进行挖掘,并及时提供给用人单位,从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其次,职业院校要及时拓宽职业信息获取渠道。在操作中,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企业,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业院校可以围绕学校的机电类学生就业,到珠三角等地的机电企业进行调研,搭建起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服务学生的就业创业,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与网络被动的获取职业信息。

4.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为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某种意义而言,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归根到底就要着力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强化对现有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格把好职业指导培训节点和重点,集中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岗位轮训、转岗培训、外派培训等环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大力开展新鲜血液的引进和选拔工作,着力通过待遇引人、环境育人和事业留人的人才选拔机制。职业院校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对外引进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不仅可以缩短企业内部培训时间,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有利于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吐故纳新。

四、研究的结论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猿盅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引领职业指导课程逐步归回到“院系本位”,强化团学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和后勤部门的支撑协作,从而构建科学实用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力为学生提供涵盖思想教育、职业素质、人物访谈、技能培育与社会实践等内容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新形势下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丰富、拓展和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与途径,通过组建新型职业咨询机构,依托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以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就业技能、经验分享、创业感悟等职业指导服务。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加快职业信息的科学针对性进程,着力围绕职业信息内容进行丰富,拓宽职业信息获取途径与渠道,完善和丰富职业信息模式并高效利用新媒体职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化、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职业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为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胜.职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