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艺术教育核心精选(九篇)

艺术教育核心

第1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如今再去审视那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任何一个民族,处于特定的时代,都应当有适应其历史发展的文艺坐标,精确的文艺坐标便是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观。《讲话》无疑给当时的文艺发展确立了时代坐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今天的坐标呢?

第一,关于艺术教育的培养对象和接受对象

我们常说的艺术教育对象,实际上包括两个板块:一是艺术的培养对象,二是艺术的欣赏对象。一个是规训主体,一个是接受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对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漂移”,如艺术的培养对象原本是如《讲话》中所说的“文化的军队”,这批人都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或者是在革命斗争的熏陶与逐渐感染下成长起来的,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但是,新的形势下,往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艺术的熏陶,进而有更好的条件学习艺术,就难免产生文化军队与老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造就大部分艺术培养对象越来越脱离大众,脱离生活,这从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离老百姓越来越远能够看见端倪,即使是唱红歌的活动,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都是包含着革命热情的红歌。

艺术的接受主体也逐渐脱离大众,成为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方式,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制、重组,大多县市级的文艺团体逐渐消失,解放初期老百姓经常光顾的电影院、戏院、文化馆,要么拆毁改造,另作他用,要么长期闲置、形同虚设,硕果仅存的文艺团体大多位于省会城市;其二是大多数文化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往往让艺术变得更加“阳春白雪”,比如“投入巨资,豪华装修”的电影院,意味着普通工薪阶层望而生畏的电影票价。

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浓烈深沉的情感表达、深入厚重的历史陈述、丰富多变的视觉呈现、唯美诗化的舞台意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视听、涤荡灵魂的历史大课,发挥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视角,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陕北农民观看《复兴之路》的成本有多大?这位农民首先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得知演出的消息;其次,还要从陕北乘坐火车赶到北京,找个旅馆住下;然后,用200元钱买一张座位最靠后的票;当然,尽管有声、光、电营造的视听盛宴,也不能保证他一定能够看懂。这些全部测算下来,一个陕北农民观看《复兴之路》的成本可能是他种粮一年的全部收入。

针对艺术教育的对象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的观点非常精辟,他认为首先要确立“艺术观”,“任何艺术创作及其理论研究,都不能不涉及一个问题,即支配它的艺术观是什么?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艺术,也不论是绘画艺术,还是雕塑艺术、电影艺术,当艺术家进入创作前的准备阶段和从事艺术创作时,都要受到一定艺术观的影响、支配和制约,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特征,也终究表现为艺术家的艺术观。”

“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主要由‘艺术是什么’‘为谁而创作’‘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的对象服务’三部分内容构成,其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讲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的现状,系统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世界观与文艺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给出了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回答,给出了文艺应该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些理论创建不仅仅在当时,更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点拨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孕育了一批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力作,创造了中国文艺的一个伟大时代。”

第二,关于艺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讲话》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讲话》还进一步分析了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不同阶级的功利主义,实际上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以及功利主义的种种解释,都是艺术教育的理念问题。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并最终提高国民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党和国家甚至将其提高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转第页)

(接第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讲话》说开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持什么样的理念?

第2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51-0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腐朽思想,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状况令人堪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高职艺术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个性、敏感、活跃的特征。许多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冷漠;受成长因素的影响,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德育观念上知道勤俭但是很难控制自己;受社会影响,相当一部分艺术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功利性较强,存在道德层面知行脱节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治领域、文化自信问题、文化领域的文化自觉问题等,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重大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艺术生,会因此而产生迷茫。目前,高职艺术生德育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外因,即社会环境、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树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应对新媒体对高职艺术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但是在其他方面略逊一筹,比如是非曲折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我学习的规律,很有可能走很多的弯路,造成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所以,在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教育十分关键,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二)营造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学习氛围,强化审美型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选择艺术专业大多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强,这就要结合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统筹规划,要注重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营造富于艺术氛围、依托新媒体创新艺术滋养模式,比如利用微博,微信、飞信、贴吧、开展多种艺术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新媒体环境下和谐育人氛围。

(三)塑造德艺双馨的高职艺术人才,加强政治型价值观的合理引导。

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生活。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反思自己,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到向艺术一线社会延伸。首先应该创建符合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多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艺术实践和公益演出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政治形式的教育讲座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质,不断的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四)加强对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对新媒体的警惕性较低,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不良信息和腐朽思想观不能准确筛选,在不同侧面造成价值观紊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等。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掌握新媒体带给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引导新媒体往有益于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发展轨道上来。提升艺术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能够在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下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于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10,(11).

[2]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3]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第3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鲁总司令”的文艺队伍对革命事业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同样需要“鲁总司令”的文艺队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鲁总司令”队伍最强大的后备军,必须担当起其它专业学生无法取代的历史重任。在此历史和时代使命的召唤下,艺术类院校的教育者必须思考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艺术类大学生的头脑,并引导他们的行为。2012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明确提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以及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的三个“倡导”为艺术院校的教育者指明了方向。经过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思考,成员们认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兼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忠党爱国、敬业为民、崇德尚艺”是其基本内容。在明确内容任务后,如何培育和践行成为了关键。内化和外化作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对范畴,对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外化是目的和落脚点。关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主要指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输入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使其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在此不做详细分析。本文将重点围绕“外化”范畴,探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一系列问题。

一、关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理论的科学阐释

外化(Externalization)就智力发展而言是指“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运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①据此,把外化理解为人的智力由内部到外部,由精神到物质的动作的转化。由此看出,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范畴,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基础。第一,唯物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基本依据。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坚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克服其错误意识。第二,辩证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过程依据。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其内在根据是矛盾。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而言,将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也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应充分认识此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的曲折的,需要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第三,认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理论的认识依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以实践为目的,是从认识到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第四,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提供了社会依据。“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阐述,也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成功依赖于社会活动,需要在一切社会关系寻求正能量,以促使受教育者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实践。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外化范畴,结合这两点,对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作了科学界定,是指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让艺术类大学生把已经认定的“忠党爱国、敬业为民、崇德尚艺”等内容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转化为行为,在反复实践中养成行为习惯,并用这些行为习惯来指导和明确既定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性、人本性、曲折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复杂性。自我性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本性也即以人为本,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价值、需要、权利;曲折性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学生不断解决已有认识和现实的矛盾,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性强调核心价值观外化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人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需要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给予高度重视,做到不断创新方法,塑造良好环境。

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通过课题组的调研看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广播宣传,艺术类大学生基本上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准确、全面的理性认知,即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效果基本达成。然而,在西方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实中也有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着急功近利、不诚信、不上进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入党积极,但缺乏政治意识;注重个人感受,忽视集体利益;考试时通过旁门左道追求高分;“不求高分只求及格”的心态也有存在的土壤等等。总而言之,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外化过程中与既定轨迹出现了严重偏差,知行不一乃至于脱节问题严重,需要教育者探求成因。

(一)内因: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程度不够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对象,也是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事实上的行为主体。整个外化过程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去行动,并逐步将行动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再次明确所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正确性,从而达成更高层次的认识。然而,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他们的个性、智力、爱好、经历各不相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自觉行动。研究表明,艺术类大学生更愿追求个性,我行我素,遵从已有的内心感知,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感知。此外,也有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在该坚持正确观点的关键时刻却放弃自我,选择从众,被众人行为所影响。

(二)外因: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水平不够

虽然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阶段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但是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完成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然而,现实中艺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还存在着教育者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备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模式的实现。第一,教育者的能力不足以满足外化任务的需要。从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动机端正,善于从理论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独特性,却有很多教育者不能正确认识和消化,鲜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对艺术界的人物、事件、作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现有艺术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教学时只能按照原有的认识去讲解核心价值观,在关键点的讲解上牵强附会,不能通达学生的心灵。与此伴生的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去甚远,也必然不能在外化阶段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第二,制度的不完备不能保证外化任务的完成。客观来讲,绝大多数艺术高校都具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很多高校的现有制度不系统不完善,难以保证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外化,建立科学化、平等化、奖惩分明的制度迫在眉睫。让制度引导并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是核心价值观外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有效路径

通过学界已有的分析,可以对内化与外化作简单界定。内化是解决“我要这么做”的问题,分为盲从、认同和信奉阶段;外化是解决“我已经或者正在这么做”的问题,分为明确问题阶段,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或动的阶段,养成并遵循相应行为习惯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认为不仅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因为外化过程是直接检验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一)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内化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即艺术类大学生运用所得到的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以逐步完成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可见,在此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是主体。虽然不能否认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校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实际影响,会使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受阻,进而使其原有改造世界的美好设想出现残缺。但是,只有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才是决定实践成功乃至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这具有深刻的哲理基础。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能动作用。艺术类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主动规划学习和工作生涯,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作出清晰的判断。我国著名分析学家高清海教授认为:“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创造性活动”。③这些都论证了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意识也即自觉能动性程度的高低,才是决定艺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其中,加强自我修养,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相结合是有效方法。

(二)开展多样高效的艺术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已是至理名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化也离不开实践活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体现“我已经或者正在这么做”,之后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原有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识。当前,很多高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大连艺术学院就是个例子。学院“树立了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根本内容的基本观点,树立了艺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根本途径的基本观点,树立了艺术实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要求的基本观点”。④大连艺术学院当前开展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大连艺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渠道,即实践活动。当前,课题组主要成员作为大连艺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积极探讨核心价值观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目前,课堂内不仅有教育者的理论讲授,更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形式的“专业+课程”展示模式,允许学生用歌声、舞姿、画笔、语言、动漫、微电影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践行。课堂外,教育者也在用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等多个途径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要注重完善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其中的奖惩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三)优化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校内外环境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中每个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都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要想使全体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国家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环境。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这也优化了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校外环境。对艺术院校而言,要想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输出的效果,还需要优化校内环境的建设,物质环境上追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艺术”,让学生徜徉艺术的世界;精神环境上追求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实践和行为习惯。

(四)搭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的全媒体网络平台

第4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要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整合,就须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既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又是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它是评价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依据。

确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首先要统筹考虑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其次,要保证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相对独立。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各有相对独立性。虽然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尽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利于课堂教学地吸收和实践,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集体性、社会性、娱乐性和表现性,它自由随意,难以在操作上具有系统性,也难以体现循序渐进的程序性,它可以从不同方面展现学生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之中自由发挥、自主创造。例如学生举办艺术节或音乐会,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和艺术达到统一,达到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发展作用。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职业院校进行艺术教育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和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教学计划,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符合现代艺术教育的实际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在艺术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性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首要的,而认知性和技能性学习经验是为表现学生情感服务的,是第二位的。例如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而不仅仅是展现作品中高超的创作技巧。因此,在教育部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校要修定相应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需求,做到“目标明确、学法灵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一体,既相对稳定又富于变化,相辅相成,相互照应。另外,职业院校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精神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用创新的理论和理念武装指导学生,用创新的舆论和氛围引导熏陶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性实践塑造锻炼学生,用创新的成果和作品鼓舞激励学生。” [1]最后,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艺术教学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课程内容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因此,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如何设置课程,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紧紧围绕岗位职业技能的需要进行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提倡的四个支柱: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做事应是课程模式的基点。职业教育课程包括艺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艺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门课程,理应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情况,针对职教生不同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艺术教育的侧重点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艺术课程。我们应从职教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艺术课程可以给职教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与职教生在其它课程学习所得有何不同,哪些艺术课程能够为职教生的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仔细作以甄别确定。

四、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与专业技能、学术性学科相比,艺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十分不完善。艺术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是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与督导的主要手段之一,应是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经常性工作。能否对艺术课程教学工作做出全面、科学和准确地评价,不仅直接决定艺术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实现艺术教学的目标,还直接影响艺术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职业院校若想有效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艺术教学考核评价制度,随之形成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艺术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指挥棒”,应有利于艺术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教育观往往认为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检查,重点在期末给学生打个分数就行,但这个分数很难完全体现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应有倾向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的评价,要把静态的教学评价结果与动态的教学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如此,还要对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学校应对教师执行课程计划与确定教学目标、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师生的表现、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的设计、学生作业和活动过程等等做出明确的考核规定,从而规范师生的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师生创造进行艺术教学和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条件。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保障应能促进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进行,利于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以前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放任自流及质量没有控制的局面。

五、保证足量的教学资源

一般来讲,艺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业教学条件。这种条件主要包括师资和物质条件两方面。事实上,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因为缺少艺术师资而没有开设艺术课程,一些必需的课外活动也放任学生随意安排。另外,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也达不到要求,不但艺术教学设备、场地达不到要求,而且几乎没有艺术课程的教材。由此可见,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师资、教材、场地都很匮乏。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职业院校必须引进足量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所学校教学的总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必须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每个职业院校都应保证有一至二位专业艺术教师,让他们主动带领大家进行艺术教育科研,建立以老带新师资循环培养体制。

第5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 1993 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第6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 1 )美育与艺术教育。

( 2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第7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艺术学研究生;教学策略

一、艺术学研究生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艺术类的研究生主要的年龄构成主要为“95”后、个别专业为“00后”的学生群体。研究生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偏多,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偏重,而家庭所给予学生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相对较为优裕。从外部发展的环境来看,在经济调整、新的发展理念下,经济从高速调整转变为中高速发展,处于优化和转换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对艺术类的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影响,艺术类研究生择业、就业的外部压力增加,外部的环境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移动媒介和传统媒介共同发生作用,加之艺术学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学生与网络共存的模式已经成为常态,作为“网络一代”的艺术学研究生,在思想上具有了新的特点和表现。

一部分青年学生群体,被称之为“佛系青年”、具有着“佛系心态”,表现出了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困境,体现为家庭发展预期降低、学生抗压能力变差、缺乏长远人生发展规划、拼搏与冲击能力不足等现象。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缺乏“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作品,缺乏“针砭时弊”的思考与探索,缺失了深度哲理辩思的能力;使得部分艺术创作作品走向了情感的宣泄、欲望的满足、世俗情感的表达、娱乐化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就更应当适应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有效性,注意把握和提升学生思想引领的吸引力。时代语境中,要求艺术学研究生教学应当坚持从新时代青年学生新群体的实际特点出发,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工作。通过学习和指导,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自立精神,警惕佛系心态、增加竞争意识,抵制安乐意识、保持奋斗心态。艺术学研究生,更应保持大格局、具有家国意识、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艺术情怀。

二、艺术学研究生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在艺术学研究生思政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将课程内容与课堂形式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课堂教育要注重牢牢把握艺术学人文精神实质,课程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传递精神内核、提升教学魅力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注重铸魂育人与以文化人的教育理论模式,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导入社会核心价值、拓展艺术的创造特点等多种途径,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和课堂任务。

在思政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实践,与课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相匹配。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不仅是感知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凝练文化气息、创作文化作品、传递文化价值、渲染文化氛围的精神场域。大学文化育人,应当在其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格局和视野,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文化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大学人文素养的艺术作品,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

在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亦要注重在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和图像手段的应用。如在四川大学的思政教育实践中,探索形成的“8秒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移动媒介成为课堂表现的主要手段,更适应于大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在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在专业特点中,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的形式、讲出深厚的情感,创作震撼心灵的作品。近年来,艺术学门类的研究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注重通过作品响应“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通过艺术表达,展示文化魅力、塑造民族形象、挖掘文化资源、展示国家形象。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证、文化的体认和现實感知的教育。

三、艺术学研究生思政课程发展与变革

艺术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应当注重育人体系与教学团队协作机制探究。在基层团体的建设中,发挥党、团支部优势,在以党带团的过程中,以团建的平台带动学生社团的引领和建设,以党的力量凝聚学生这一思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党建为核心,大学生党建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大学生党的思想建设以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为核心”。有树立学生榜样的意识,注重发挥党员同学的先进性,和党员先锋带头的作用,提升党员学生的质量,发挥学生的支部优势,通过党、团组织,提升研究生的凝聚力和优势,以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艺术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应当注重教学效果的推广和应用。课堂理论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体现在“全程育人”的教学思想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理论联系艺术思想、也要通过艺术思想指导艺术实践,通过艺术作品,投身于社会的实践,更进一步的发挥艺术学的优势。在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脉络中,艺术的优秀传统、深厚的民族底蕴、深切的国家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传递。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当明确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明晰艺术思想、阐释艺术观念、发挥艺术价值。

第8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外国中小学;美国大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人文艺术素质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心理品质,除了要具有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养成审美的人文艺术精神。

1 国外中小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

我国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与国外已经有近一个世纪发展历史的通识教育相似。通识教育的构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大学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想,其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通识教育的提出与实践提要改变自19世纪以来教育只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人的全面教育,尤其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倾向。由于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历史比较长,研究充分,在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下面我们对各国开展的人文艺术素质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小孩从小学阶段就会接受启发式的人文艺术教育,并且国家从立法制度课程设置上加强对小孩的人文艺术教育。如美国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还通过了教育法令把艺术课程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使艺术课程获得了与数学、自然等其他核心学科的同等地位。法国通过了《艺术教育法》沏实加强艺术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新西兰明确强调中小学艺术是一门核心课程。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艺术课程是必修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下面以美术课程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脉络。

日本、美国和西欧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普通中学美术课的设置,把美术教育贯穿在青少年教育的全过程中。日本,中学学制为6年。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都把美术作必修课。美国,中学学制也是6年。初中三年均开设美术课。高中设有美术中学进行专业美术教育。德国,中学学制是6-9年。初中六年均开设了绘画必修课,高中立有专业性的艺术中学,学习音乐、美术专业。罗马尼亚,中学学制是8年。初中四年至高中前两年把美术作必修课,高中后两年分专业学习,设有艺术专业。英国,普通中学类型很多,各类中学均开设了美术课。如文法中学学习年限为5-7年,招收智力较高的学生,主要为大学培养合格的新生,前5年为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是必修课技术中学学习6~7年,前3年开设美术后4年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目现代中学学习5年,以完成义务教育为目的。给学生走向生活做准备,5年都开设工艺美术还有公学学习年限为5年,是贵族学校,培养统治者,绝大部分升入大学深造,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一半学生是公学毕业生,此种中学十分重视包括美术在内的人文学科。法国,中学学制为7年。初中四年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美术、音乐课,高中三年均开设有制图、艺术教育和工艺学等课程。

在一些新兴国家的教育改革中也把人文艺术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如墨西哥的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后墨西哥开始了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其中也把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墨西哥教育改革中,不仅把人文艺术素质课程作为小学的核心课程还把它贯穿了整个小学时期。

可见在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小孩从小就会启发式的人文艺术教育,加上国民整体的艺术传统和对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当他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具备相应的人文艺术素质。即使如此,在教育发达国家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仍在继续强调人文艺术教育。

2 国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

我们所讲的“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一词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英文GeneralEdu.cation(直译为“普通教育”)翻译过来的。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即有名的“红书”(TheRedbook),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的理念是广义的,它的载体(主要是课程)是狭义的,它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其实质是“全面发展的人”或“全人”的培养。

由于美国的大学以通识教育为原则,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的且的是训练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或者说大学本科主要是给学生基础性知识,为他们成为专门人才莫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本科教育阶段强调全面发展,其中人文艺术素质就是主要的加强方面之一。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规定学生要从文学与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科学和数学,外国文化等领域中的每一领域选一至二门课,共八门课程作为共同基础课。这些课程共占学生应学习课程总数的1,4。俄亥俄州立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朴学3大领域选修若干学分有的教授介绍说学生至少要选15个学分作为基础教育课。耶鲁等大学一、二年级并不分科,学生到三年级以后再选定自己的专业,确定主攻的学科。

2007年7月1日。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历史学家福斯特(DrewGilpinFaust)教授上任,作为哈佛大学371年来第一位女校长,她在艺术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哈佛大学在经过3年冗长的讨论基础上对现行的核心课程,即1970年代形成,已经有长达30年的时间,没有做过大幅度修改核心课程作了大规模修改,通过了的通识课程改革案。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德里克·博克说,此次精心设计的本科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加强西方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博雅教育(又译“自由教育”)。新课程中将包括“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质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美国和世界”8大方面的课程与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有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些新课程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并协助他们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而不是只集中在各自所主修的专业与学科上。

具体而言:“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批评的能力,即美学兴趣和解释的能力;“文化与信仰”旨在形成对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经验与数学推理”旨在教学生使用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概念与理论工具,比如统计学、概率论、数学、逻辑学以及决策理论;“道德推理”旨在教学生如何对道德与政治信仰的实践做出推理,以及如何思考和评价有关伦理问题的主张;“生命系统科学”旨在介绍与生命系统有关的概念、事实以及理论。物质世界科学“旨在介绍有关物质世界的关键概念、事实以及理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世界各社会”旨在考察一个或多个美国以外的社会;“美国和世界”旨在从当代、历史与分析的角度考察美国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经济的制度、实践与行为。在这8大课程中“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道德推理”、“世界各社会”都属于人文课程其中“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两门课程更是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教育子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明显增加,占全部课程的1/4。

3 国外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明确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要求,重新设计艺术教育评估标准和内容。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从国家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明确指导,英美法德等国都有关于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立法,这方面给我们以下启示:

(1)教育主管部门应突出加强对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指导,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政策指导范畴,从立法上要求,从体系上构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一般性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估和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提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突出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功能。

每年从哈佛等理工类名校走出的一流人才可以说不计其数,这与他们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3个方面。知识方面,应掌握必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同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这就要求我们革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完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法,探索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

虽然国外大学人文艺术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相对完善的人文艺术课程设置,和科学教学目标,并且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哈佛大学要求学生修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占到了学生总学分的25%,其课程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并且规定人文艺术课程只能小班授课每班人数原则不超过25人,同时课程设置随着时展不断革新。因此在我国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探索建立完善的人文艺术课程体系。

第9篇:艺术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2+1”项目;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13-02

我校立足自身实际,将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努力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各种素质培养之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一、机制到位,制定方案,促进体艺“2+1”项目活动顺利开展

为全面指导我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中层领导、体育、艺术老师和全体班主任为组员的体育、艺术“2+1”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到人,为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学校将体育、艺术“2+1”项目纳入了学校特色教育总体规划,制定了《淀山湖中心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实施原则、具体目标、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实施项目、保障措施等八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宣传发动,充分准备,打好体艺“2+1”项目活动坚实基础

方案确定后,学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宣传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使全体教职员工明确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重要性,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广泛支持。同时,学校还召开了体育、艺术专职教师会议,分配任务,落实具体工作。学校通过班主任向全体学生发放了“告家长书”,向全体家长和学生宣传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重大意义,介绍学校开展此项目活动的具体做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学生的配合,提高了全员参与意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获得老师、学生、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学校还强化了硬件建设,为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提供了完善的设施。

三、调查申报,确定项目,制定体艺“2+1”项目活动考核细则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兴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申报,学校设计了《体育、艺术“2+1”项目学生调查、申报表》。由学校体育、艺术老师组织对全体学生进行“已掌握项目”、“拟申报项目”的调查,并做好记录和统计工作,以便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的项目以及拟申报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优势,结合专任教师的专长,确定学校重点实施项目。项目确定后,学校要求各体育、艺术教师根据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项目等级标准和各类项目的具体考核细则,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领导小组审核后,制定并出台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每学期末,由考核小组按项目进行单项考核,并为单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体育、艺术“2+1”项目单项考核证书》,为全部合格的学生颁发《体育、艺术“2+1”项目考核达标证书》,并要求体育、艺术教师将考核结果进行汇总、统计,以便下学期取长补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四、内外结合,全面实施,保证体艺“2+1”项目活动有序开展

学校力求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来满足全校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班主任与学科老师协作、教师与家长协作,学校与社会协作,形成教育共同体,加强对学生学习的鼓励、指导和督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选项,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并达到考核要求。首先,将体育、艺术“2+1”项目融入到体艺课程学习中。其次,将体育、艺术“2+1”项目贯穿于课外文体活动中。第三,将体育、艺术“2+1”项目培植于校外培训机构中。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家长带领,自主选择参加一些校外体育、艺术培训机构。

五、精心培育,提升素养,全面提高学校体艺素质教育水平

1.校园显生机。近年来,通过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校园内到处呈现出学生们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都留有学生们快乐的足迹。操场上、轮滑跑道上,学生们挥汗如雨、激情呐喊,享受体育竞技之快乐;舞蹈房、音乐室,小演员莺歌燕舞、英姿飒爽,展现传统艺术之高雅;美术室、绘画房,学生们正襟而坐、器宇轩昂,感受书法美术之儒雅。

2.教师求进取。我校把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先导条件,一方面,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满足此项活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确保高质量地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实行“外部引进”,聘请专业的校外辅导老师来校负责专业队的训练,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