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母婴安全行动精选(九篇)

母婴安全行动

第1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摘要】 从婴儿紊乱适应不良的依恋行为指征、母爱情感交流受损维度、父母无助或惧怕行为表现特征等方面综述了紊乱型婴儿的依恋特性、内部工作模式及研究进展。临床干预应着眼于营建开放、广泛的情感体验空间,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辨识婴儿的依恋需要、发展婴儿的平衡自我,以及与父母间的新型互动模式,对于紊乱型婴儿依恋的矫治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紊乱型依恋; 内部工作模式; 行为指征; 母爱情感交流受损 ; 情感体验空间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fants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characteristics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fants,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views of behavior indices of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infant attachment, dimensions of disrupted maternal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helpless/fearful profile of parental behavior. Clinical interventions will focus on constructing an openaffective experience space and building a secure relationship of treatments. Discriminating infant attachment needs,developing selfbalance and building a new interaction model with parents are important for modification practice of infant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Key words】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Indices of behavior; Disrupted maternal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ffective experience space

儿童精神病学家Bowlby在1969年曾指出:依恋是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纽带关系的倾向,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他首先提出“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的概念,用以探察依恋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内部工作模式指的是个体的认知/情感图式或指自我与密切关联者的表征,它会影响个体期望、情绪、防御及亲密关系中的有关行为。它一旦建立,就会在潜意识下发挥作用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并对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长期影响[1,2]。这一见解为研究依恋构建了理论框架,并为Bartholomew等人后继对成人依恋的研究和依恋风格的划分奠定了基础。儿童临床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Ainsworth始创了“陌生人情境法”,将母婴依恋划分为回避、安全和矛盾3种类型,首开婴幼儿依恋及其干预的临床研究之先河。她的学生Main 和Bartholomew等人在后继的研究中发现了紊乱型依恋,并成为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1]。LyonsRuth等人[3]新近从亲子互动关系入手,提出了紊乱型婴儿与母亲情感交流受损的维度、紊乱型的2个亚型及父母无助或惧怕行为的表现特征,为临床心理学的诊断和心理治疗与干预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和思路。

1 紊乱适应不良婴儿的依恋行为指征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Main和Solomom提出了紊乱适应不良型婴儿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的行为指征[3]。即:①依次出现的矛盾行为模式,表现为婴儿在强烈的依恋行为后紧随出现回避、冷淡或茫然等矛盾行为;②同时呈现的矛盾行为,婴儿强烈的躲避行为与强烈的寻求接触行为相伴发生;③无定向的/错误定向的/不全的和中断性的运动和表情,如与婴儿不安表情相伴的动作是远离母亲、而不是朝向母亲;④刻板与不对称的运动、不适宜的动作和异常举止,如婴儿仅在父母在场时才表现出的无明显诱因性的绊跌行为;⑤婴儿表现出冷淡、僵硬及缓慢的“水下”动作和表情;⑥直接与父母相关联的惧怕指征,表现为耸肩动作和面部的惧怕表情;⑦紊乱及适应不良的直接指征,表现为无定向漫游、混淆或茫然的表情或快速多变的感情。以上研究发现不仅为诊断紊乱适应不良婴儿的依恋行为提供了参照依据,而且提示了父母婴儿互动与婴儿紊乱型依恋存在内在关联。

2 母爱情感交流受损的维度

紊乱型婴儿的依恋特性与母爱情感交流受损密切关联。LyonsRuth等人[3]在研究中指出母爱情感交流受损具体表现为5个维度的10个方面[2],即:①情感交流失误维度,包括母亲提供的矛盾线索,以及对婴儿的不恰当反应或无反应2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母亲口头上亲近婴儿但行为上却疏远他(她);当婴儿发怒、烦恼时,母亲在一旁微笑或无动于衷。②紊乱维度,包括因婴儿引发的母亲受惊吓的表情、动作和非适应性混乱行为2个方面(母亲表现出与环境毫不相干的突发性情感缺失或神情恍惚)。③消极干扰维度,包括言语性消极干涉和躯体性干涉行为2个方面。如母亲取笑婴儿、拉扯婴儿的手腕、龇牙咧嘴地逼近婴儿面部并做出袭击性手势等。④角色混淆维度,包括角色颠倒、感性化和自我参照性陈述3个方面。如母亲想从婴儿那儿获得再保证,或用秘而不宣的、暧昧的暗示性语调与婴儿交谈,如问婴儿“你想我吗”,紧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噢,他不想见我”等。⑤退缩反应维度,从身体和言语上拉大与婴儿间的距离,用僵硬的手臂远远地抱着婴儿或在分离后不向婴儿致意。

Brontfman与 LyonsRuth于1993年根据以上母爱情感交流受损维度进行编码,将紊乱型婴儿进一步划分为紊乱安全型和紊乱不安全型两个亚型。在行为上,前者具有紊乱接近的特点,而后者表现为紊乱回避/拒绝。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父母不良养育行为与婴儿紊乱型依恋的形成密切关联。

3 父母无助或惧怕行为的表现特征

内部工作模式是婴儿与父母交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不良的亲子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整合入婴儿的个性结构,与之有关的紊乱型依恋策略会构成学前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心理病理学上的高危因素[3],甚至出现不良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4]。因此,紊乱型依恋中常见的父母无助或惧怕的内在工作模式会逐渐积淀,影响婴儿成年后的心理状态。父母无助或惧怕行为的特征表现为9个方面:①延迟反应或忽略线索,如在婴儿持续哭喊下才去搂抱婴儿;②退缩或疏远,如疏远婴儿、围绕婴儿兜圈子而不去抱他(她)或将婴儿面部朝外式地搂抱婴儿;③草率反应,对待婴儿就像对待棘手问题一样,匆匆拥抱后快速离开;④引导婴儿从自我移向玩具,借用玩具抚慰婴儿;⑤在需要加强依恋时出现紧张犹豫;⑥母婴之间缺乏身体接触(除非婴儿提出要求);⑦扮演撤退型父母的角色,要么缺乏父母的权威感、要么缺乏与婴儿之间协作的主动性、要么缺乏对婴儿的指导和保护;⑧采用看似微妙的惧怕,屈从或安慰婴儿。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感或干涉。

4 紊乱型依恋干预的研究

在上述对紊乱型依恋成因、亲子不良互动诊断依据和矫治思路研究的基础上引发了下述对于紊乱型婴儿依恋的干预治疗性探索。如Marrin 等人[5]提出的安全环路矫治项目(circle of security project)及Meins有关“将心比心”的研究等[6]。这些干预的立足点在于营建开放、广泛的情感体验空间,从与婴儿的情感交流中分辨其依恋的需要、发展婴儿的平衡自我及与父母间的新型互动模式,以便对紊乱型婴儿进行及时矫治。从紊乱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来看,父母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要么高度惧怕束手无策、要么迁怒于婴儿、要么干脆放弃了履行照看人的角色等。这种不良养育方式并非在一日之间形成,它往往可追溯至父母对婴儿养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所导致的婴儿心灵创伤。在这种养育模式下,婴儿的依恋行为趋向于紊乱无序,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崩溃和修复环路的缺失。如果这种养育模式延续到学前中期,随着儿童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父母的惧怕无能和对照看人义务的缺失等将使家庭内的角色颠倒,局面将由儿童控制,并表现为回避矛盾型、恐吓冲动型及强分离型等病态依恋模式。此时,矫治的重点应放在转变父母高危照看人的角色上。

Marrin提出的安全环路矫治项目是采用团体训练、父母教育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积极反思个人的依恋史经验对养育儿童的影响,增进父母对儿童探索活动及寻求慰籍的信号的敏感性并能做出适宜反应,提高父母对互动中自身及子女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反思能力。有关的训练活动围绕营建安全环路展开,如学习理论、设定安全基地的目标、发展父母对儿童情感需要的敏感性和移情能力、采用有效的反思性对话和培养有效的应对技能修复不良的亲子关系等,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而Meins“将心比心”的干预侧重点则在于从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来研究依恋的安全性,强调母亲对于婴儿心理状态的敏感性在预测安全依恋中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婴儿身体和情感需要的反应敏感性方面。Meins于2000年发现,母亲对婴儿恰当的心理评价和对其目标指向活动的反应与婴儿后期的安全依恋显著相关。母亲的“将心比心”可以促进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言语及心理的发展,同时也为安全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营建和紊乱型依恋的矫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参考文献

[1]Bee H. The developing child[M]. Allyn and Bacon: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2000.329334.

[2]Bartholomew K, Phillip R. Shaver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do they converge?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2545.

[3]LyonsRuth K. Disorganized infant attachment and profiles of parenting[J]. Infant Mental Health J, 2004,25(4): 318335.

[4]陈琳.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J].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 (3): 267275.

第2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关键词:0〖FGS〗~〖FGN〗15岁婴儿;依恋;婚姻关系

一、引言

出生是个体遇到的第一次“人生变故”:胎儿在母体中处于安逸的成长环境中,子宫中的温度恒定,营养供给充足,这一切的活动都不需要他的努力;当胎儿离开子宫的一刹那,他是非常吃惊的,温度极不适宜,营养供给的纽带也被切断,甚至连呼吸都需要靠自己。婴儿因此产生了各种需要,他们特别地依恋母亲,母亲对婴儿的抚养,不仅仅关系着婴儿生理需要的满足情况,还关系着婴儿安全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0〖FGS〗~〖FGN〗15岁婴儿依恋的满足情况对个体的婚姻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婴儿阶段依恋发展的特点出生后的一年半是个体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他们的需要主要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0〖FGS〗~〖FGN〗15岁,婴儿还没有获得行动能力,他们躺在床上,等待母亲的抚养,他们的依恋是被动满足的,唯一的主动权就是大声地啼哭,以此引起母亲的注意。因此,可以把0〖FGS〗~〖FGN〗15岁婴儿的依恋称之为被动接受的依恋阶段。

1矛盾依恋

0〖FGS〗~〖FGN〗15岁婴儿的需要全部依靠母亲来满足,但是母亲并不能够做到每次都及时地满足婴儿的需要,于是婴儿就大声的啼哭,以这种手段督促母亲,从而需要获得满足。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婴儿的安全感长期处于未满足的状态,在潜意识中就会形成对母亲的矛盾情感,爱和恨交织在一起:母亲满足了婴儿的需要,婴儿在生理方面和情感方面都体验到了愉悦,因此,母亲是他快乐的源泉;但是,婴儿获得满足的手段是不断的大声啼哭,他获得和食物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母亲对他的冷淡让他感到了烦恼,甚至是愤怒,所以母亲也带给他痛苦。婴儿的依恋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会形成矛盾性格,可以称之为矛盾依恋。

2被拒绝的依恋

有些母亲对婴儿的态度非常的冷漠,甚至是反感孩子,她们拒绝抚养婴儿。母亲的拒绝导致婴儿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婴儿于是产生了孤独感,她们害怕亲密的行为。被拒绝的婴儿很少哭闹,很容易被满足,隐藏了自己的需要,目的是减少依恋被拒绝带来的心理痛苦。

三、依恋的满足情况对个体婚姻关系的影响0〖FGS〗~〖FGN〗15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萌芽阶段,婴儿如何处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母亲能否满足婴儿的依恋需求等,都会对个体的婚姻关系产生影响。

1矛盾依恋―占有对方

个体在0〖FGS〗~〖FGN〗15岁婴儿时期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依恋。在婚姻关系中,他们表现出对配偶的强烈占有欲望。亲密接触是他们能够感觉到爱的唯一途径,不能够容忍对方的忽视,要求对方时刻的关心自己。他们会经常地生气,与配偶吵架,以此获得关爱,这和婴儿以大声啼哭的方式获得母亲抚养的方式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他们无法信任配偶,经常有不安全感和被遗弃感,这是0〖FGS〗~〖FGN〗15岁的婴儿在潜意识中形成的对母亲的矛盾情感在成年后的反应。

2被拒绝的依恋―回避对方

此类型的个体在0〖FGS〗~〖FGN〗15岁婴儿期就害怕亲密行为,产生了孤独感,在成年之后这种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事实上,他们有正常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恋爱开始的阶段,他们能够表达对伴侣的热情,随着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确立婚姻关系后,他们开始表现出退缩和冷漠,因为亲近关系会唤醒他们的恐惧和痛苦。他们的独立性高,忍耐力强,往往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婚姻关系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

四、总结

0〖FGS〗~〖FGN〗15岁是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准备时期,此时的婴儿虽然不具备记忆、推理等高级心理活动的能力,但是,生活信息能够存储潜在其意识中。母亲要及时有效地满足0〖FGS〗~〖FGN〗15岁婴儿的安全和生理需要,以免影响成年后的婚恋关系。

参考文献:

第3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关键词]婴儿依恋类型 成人恋爱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53-02

一、依恋概念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在本质上都植于依恋。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提出的依恋理论将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无分化阶段(出生至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的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第二,低分化阶段(3-6个月)。婴儿继续探索环境,开始识别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对熟悉的人表现为更敏感。但此时的儿童虽然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第三,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左右至2岁半)。从这个时候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就很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时,陌生人出现孩子会显得谨慎、恐惧。第四,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左右)。随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幼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他们已经理解父母离去的原因,这样的分离焦虑会降低了。亲子之间的合作性加强,而不是跟在父母后面或拉住他们。

三、婴儿依恋类型

A型为焦虑-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

B型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恼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会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为焦虑-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D型混乱型。这种类型的婴儿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在与父母重逢时,会有一系列混乱、矛盾的行为,有的在父母抱起她时,她还看着别的地方;有的是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很沮丧;还有一些在平静后突然又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的。

四、婴儿依恋在跨文化研究中的进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依恋的跨文化研究成为依恋研究的一个热点,它从不同文化特点的角度充实和丰富了依恋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如表1显示:在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的不同教育环境中,A、B和C 的类型分布各不相同:并且在依恋行为上,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婴儿也有明显不同的行为。在西方文化中,儿童1岁时,母亲就开始强调独立和自主,她们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依恋情感,也鼓励自主探索,因而美国和德国的依恋类型和行为差异不像别的文化那么大。

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中的婴幼儿在四种依恋类型的分布比例上是不同的,这可能反映了育儿方式的文化差异。例如,德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回避型依恋,因为德国父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不喜欢过多的身体接触,很少让陌生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大量的日本孩子表现出抗拒性依恋,日本母亲更强调社会规范,不像美国父母那样更鼓励孩子的探索。而在以色列,儿童是被放在一个统一的养育院进行照顾的,父母参与照顾的程度是非常低的,使得不同类型的依恋分布相差不大。在中国,由于存在独生子女的政策,在抚养儿童方面也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有研究表明,中国婴儿的依恋行为和西方是不同的。中国的父母并不鼓励儿童过分与父母亲近,不鼓励儿童的情绪表达。

五、早期依恋对成人恋爱关系的影响

(一)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简称SS)

20世纪60年代,Ainsworth首创这种测验来研究婴儿的依恋,它是在一系列标准事件过程中实施的综合测量方法。发展心理学家Ainsworth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她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二)成人依恋访谈(AAI,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1985年Nancy Kaplan和Mary Main设计的“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是测量青少年和成人依恋表征的主要研究方法。AAI是一种半结构化的访谈,要求参与者对童年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及这些经验在个体发展及个性形成中的影响作出描述和评价。

(三)Hazan与Shaver对成人后恋爱关系的研究

并非巧合的是,成人的恋爱关系也很类似于婴儿的依恋关系。Hazan和Shaver要求成年被试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哪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

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和Shaver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百分之六十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百分之二十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段)、另有约百分之二十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段)。

儿童时期的依恋类型与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建立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如果你童年时没能建立安全的依恋,成年后就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也有研究者数据表明,有30%的年轻女性在三年内改变了自己的亲密关系类型。

如表2显示,安全型表现出来的是,照顾者对其的需求通常能迅速满足他的需求,所以他在生活学习中能够独立地寻求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回避型个体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出于保护自己,不愿意过多地受到别人的关注,与照顾者的关系不亲近或者是自力更生。矛盾型个体自我概念较强烈,通常会显现出消极的情绪,这可能是由于照看者的行为不一致造成的。

总而言之,早期依恋对个体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安全型依恋能够拥有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安全依恋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因此,从娃娃抓起,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让他们对社会信任。

六、依恋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的解释――依恋的内部活动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

(一)依恋的后期发展

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婴儿从早期健康而安全的依恋关系中获得爱、安全感、信任和温暖,为今后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由不敏感父母带大的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相比,由敏感父母带大的安全型依恋儿童更可能发展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知道,无论自己表现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父母都能接受,所以他们会直接、公开地表现自己的情绪,也会对他人的情绪作出回应;回避型依恋的儿童有自己的情绪表现被拒绝的经历,尤其是对于消极情绪,母亲给予最少的回应,因此,为了避免被遗忘或是被断然拒绝,儿童形成一种隐藏任何苦恼痕迹的策略,并且对积极的情绪也要克制,因为积极情绪常常意味着孩子想要与他人交往,而他人可能并不愿意回应。反抗型依恋的儿童明白,他们的情绪表现得到的反应不一致,所以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因此,他们形成了夸大表现的策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1]

研究表明,在1-1岁半期间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到2岁时会有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更复杂和更有创造性的象征性游戏。而方向混乱型依恋的婴儿到了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早期的依恋模式及依恋质量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因此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二)依恋对后期发展产生影响的解释――依恋的内部活动模型

为什么早期的依恋类型会对儿童的后期发展产生非常稳定而深远的影响呢?鲍尔贝和布雷斯顿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解释。[2]他们认为,婴儿在与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第一种内部工作模型,这是一种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际的期望。如果婴儿得到敏感而恰当的照顾,他们会认为他人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积极工作模型。此外,婴儿还会发展出一种针对自我的工作模型,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婴儿在需要时候能吸引他人关注和寻求他人安慰的能力。

总之,这种亲子关系的内化会成为人格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内在工作模式或期待中的依恋形象。

【参考文献】

第4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最近,国内婴儿失窃案件频频发生,这使那些正在体会宝宝幸福降临的父母在体味喜悦的同时,不免掺杂着一丝隐忧。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的出生本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过近年来,婴儿失窃及抱错事件在一些医院时有发生,让家长们十分担心和焦虑,害怕万一自己的宝宝在医院里也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也使医院的安全性备受质疑。银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江)婴儿安全系统可以帮助医院和新生儿父母解除后顾之忧。

婴儿安全系统保障母婴权益

一项调查表明,56%的婴儿被盗事件是发生在母婴病房内。在国外有些医院已经开始利用先进科技来防止婴儿被盗。位于无锡市广瑞路588号的无锡锡山人民医院采用了银江婴儿安全系统以保障母婴权益。

无锡锡山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妇产科作为无锡锡山人民医院特色重点专科,在无锡乃至苏南地区享有一定盛誉。近年来,无锡锡山人民医院加大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进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包括西门子多层螺旋CT、DSA、C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及进口胃肠机、三维超声成像仪、进口动脉硬化检测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它还拥有国内一流的层流手术室和一流的信息化系统。2009年,无锡锡山人民医院推行 “感动服务”的全新理念,全面实施感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满意为目标”是医院多年来的工作宗旨,先后开展了服务明星评比、患者满意病区“流动红旗”竞赛活动等,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无锡锡山人民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省文明医院”、“无锡市十佳医院”、“无锡市市民满意医院”、“无锡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9年,无锡锡山人民医院与银江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产科病房引入了银江婴儿安全系统。通过两个多月的使用,婴儿安全系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银江婴儿安全系统是基于银江物联网技术平台,针对医院婴儿护理而专门设计。通过在婴儿身上佩戴可发送RF信号且对人体无害的电子标签,同时在医院内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安装信号接收装置,系统可以有效对医院新生婴儿提供安全保护。信号接收装置可以随时接收婴儿电子标签所发出的射频信号,并据此信号判断标签所处的状态,从而对婴儿所在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由此对企图盗窃婴儿的行为及时发出报警提示,在配合门禁控制系统后更有效防止盗窃婴儿事件的发生。银江婴儿安全系统以技术防范手段取代了落后的人防手段,充分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和管理档次,防止婴儿被人从医院内盗走,有效保护婴儿安全,保障各方权益。

婴儿安全系统的功能

应用婴儿安全系统后,无锡锡山人民医院在婴儿护理方面得到了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提供主动防护――安全保护

银江婴儿安全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就是戴在宝宝身上的小腕带,它是一个小巧的射频发射器和接收器。每个婴儿电子腕带都会定时向系统发出信号,使得系统可以及时了解每个标签的工作状态,为所有婴儿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护。任何未经合理方式试图取下或破坏标签的行为,都会使它迅速反应,向系统其它组成部分发送出报警信号,从而可以防止病房里出现偷盗宝宝的现象。

2. 实施全面实时监控――高效、集中

安装在护士工作站里的监控软件根据接收到的标签发射信号主动定期检测所有系统组件是否运行正常,防止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失效。因此系统也具有防止电子腕带脱落及恶意拆除的能力,电子腕带一旦从婴儿身上脱落会立即报警。这便于护士有效并且集中管理婴儿。

3. 电子门控的应用――措施有力

通过在病区安装电子门控系统,当婴儿出现在出口探测区域,出口探测器接收到标签信息后,控制主机立即控制相应出口门禁使其出口关闭,切断被窃婴儿的出口通道。

4. 人性化设计――考虑周全

新生婴儿的皮肤非常娇嫩,而且抵抗能力不高。银江婴儿安全系统的电子标签及腕带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无毒无害无过敏反应,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呵护婴儿娇嫩的皮肤。同时电子腕带采用防破坏设计,标签腕带内置导电材料形成回路从而有效防止破坏,一旦腕带被非法破坏或其他原因导致回路断路,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信息。

5. 身份识别――提高效率

为婴儿在治疗及护理活动中提供高效的身份核对功能,利用扫描设施可以准确读取婴儿的身份信息,保证婴儿接受正确治疗,同时婴儿条码与母亲条码腕带标签自动匹配,具有强大的母婴身份核对功能。这样既节省了护士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医疗隐患。

应用婴儿安全系统,提升医院形象

婴儿安全系统在无锡锡山人民医院应用后,获得了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一致认可。

无锡锡山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虞志艳指出:“我们使用婴儿安全系统几个月,发现家长们用了以后比较放心,对我们也比较信任。从护理安全的角度来看,婴儿安全系统杜绝了安全隐患。这个系统操作简单,我们科护士一学就会,接受比较快。”

第5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根据《阜平县卫生局关于转发”世界母乳喂养周”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院认真组织开展了宣传活动。并开展了爱婴医院自查完善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先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开展宣传周活动

我院十分重视这次宣传活动,把这次活动作为巩固爱婴医院行动成果,提高母婴保健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今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开展了宣传活动,还将此次活动与爱婴医院工作相结合,广泛普及母乳喂养知识,有力加强了爱婴医院管理。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我院以”世界母乳喂养周”为契机,采取流动宣传车广播,发放宣传单,一对一讲解等方式进行了宣传:一是组织产科和公共卫生科4名医护人员于8月5日在镇政府门前举行世界“母乳喂养周”宣传活动,对街道往返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的技巧。共咨询3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余份,受到很好的社会效应。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知晓率。

三、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巩固爱婴医院成果

第6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婴儿出生后的保健

在美国社区,婴儿出生后,父母可为孩子选择自己的儿科医生。父母除了定期为孩子预约儿保检查外,其间还可随时电话咨询一些育儿的问题。如果婴儿不喜欢自己的儿科医生,比如见面就哭,那么父母就会及时为宝宝重新选择儿科医生。

当婴儿进行第一次儿保检查时,儿科医生会免费赠送给父母一本由美国儿科学会编纂的育儿手册《照顾你的婴儿和小小孩》(出生到5岁)。

婴儿的庆生仪式

在美国,宝宝出生前,父母的朋友和同事会为他们举办仪式,欢迎宝宝的降临。

当宝宝过1岁生日时,父母会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请他们携子女前来祝贺。而且主人会提供场地与设施,让前来祝贺的婴幼儿和父母进行自由、快乐的亲子活动。

活动结束前,主人还会向来宾宣读贺词、展示礼品,并代表小宝宝与小伙伴交换礼物。这一活动结束以后,宝宝的父母会给每位赠送礼品的家庭写信,信中代表宝宝来表达感谢,并从宝宝角度说明所赠礼品对宝宝身心健康成长的意义。

婴儿的亲子活动

美国的父母十分重视婴幼儿的亲子活动。在华盛顿多元人文博物馆里,随处可见各年龄段婴幼儿及其父母的身影,他们一起享受文化的熏陶。在航天博物馆,则可看到数以百计的儿童家庭参观火星探测器演示,进行亲子问答。

婴幼儿的活动场所

在美国,各大商场不仅设置儿童乐园,还开辟社区学生作品展示区,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在医院、书店、照相馆、儿童用品店、体育用品店等儿童经常光顾的社区商业与服务网点,几乎都放置了婴幼儿常用的“智慧珠玩具架”等玩具、书籍。而且,社区定期举办各年龄段、各专业类别的亲子活动或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这些信息由物业办公室每季度统一发放告示或通知。

另外,美国的社区都建有儿童游戏场,甚至设有流动儿童游戏大篷车,在社区中定期巡回提供服务。同时,各类儿童用品商家所举办的亲子活动,父母也可以通过网上预先报名。

亲子虚拟社区

在美国,0~3岁的婴幼儿家庭,都会从虚拟社区回归到社区亲子活动。由父母网友自行组织的家庭亲子聚会,十分受欢迎。以“亲亲宝贝”网站为例,每天的在线会员大概为60%~100%,互动性很强。

相关链接

美国重视婴幼儿的安全问题

第7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A:世卫组织建议,在婴儿最初6个月内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2岁或更长时间内,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要补充其他的食物。有一些措施帮助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 在婴儿出生的头一个小时里就开始母乳喂养;

* “根据需要”进行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也就是不管白天或是晚上,婴儿一旦有需要就要进行喂养;

* 不使用奶瓶或安慰奶嘴。

Q2.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有什么益处?

A:母乳是新生儿及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乳可提供婴儿健康发育所需的所有营养,帮助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降低儿童肥胖和一些成年期慢性病。

母乳是安全的,并含有可帮助婴儿抵抗婴幼儿常见病的抗体,预防腹泻病和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而且,母乳喂养及时方便、成本低。

Q3.母乳喂养对母亲有什么益处

A:母乳喂养也使母亲受益。纯母乳喂养产生自然(尽管不是绝对安全的)避孕效果(生产后的头六个月内具有98%的保护作用),降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并有助于妇女更快恢复到孕前体重,降低肥胖发生。

Q4.母乳喂养对儿童带来哪些长期的益处?

A:除了以上提及的直接益处之外,母乳喂养有益于儿童的终身健康。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儿童,在成年之后往往血压及胆固醇水平较低,超重、肥胖及2型糖尿病发生率较低。有证据显示,获得母乳喂养的人群其智力测试的成绩会更好。

Q5.为什么不用婴儿配方粉?

A:婴儿配方粉不含母乳中存在的抗体。如果婴儿配方粉的制备不当,就会因使用了不安全的水和未经消毒的设备或者由于粉状配方粉可能存在的细菌而具有一定危险。为增加配方粉使用时间而过度稀释,可导致营养不良。此外,经常性母乳喂养可保持母乳的持续时间。但使用配方粉而又缺乏供应时,要返回到母乳喂养方式则可能不太可行,因为母乳产出量减少了。

Q6.艾滋病毒感染的母亲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A: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的母亲可在孕期、生产时以及通过母乳喂养使婴儿获得感染。对母亲或者对受到艾滋病毒暴露的婴儿实施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干预,可降低通过母乳喂养传播艾滋病毒的风险。母乳喂养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干预加在一起,可在保持婴儿不被感染艾滋病毒的同时,大大提高其生存机会。世卫组织建议,当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时,应当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并且遵循世卫组织在母乳喂养和补充喂养方面的指导意见。

Q7.《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1981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该守则要求:

* 所有配方粉的标签和信息都要标明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使用代用品的健康风险;

* 不得促销母乳代用品;

* 不给孕妇、母亲及其家庭提供免费的代用品的样品;

* 不向卫生工作者或卫生机构分发免费或补贴性代用品。

Q8.为什么需要帮助和支持母乳喂养的母亲?

A:母乳喂养需要学习,许多妇女在喂养之初遇到很多困难。疼痛,担心母乳不足维持婴儿的需要等。这都是很常见的。支持母乳喂养的卫生机构,可由经过培训的母乳喂养咨询员向初为人母的产妇提供咨询,来提高母乳喂养率。为了向母亲及新生儿提供支持并改进关怀程度,在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行动支持下,目前在152个国家建立了超过两万所“爱婴医院”。

Q9.如何帮助职业妇女进行母乳喂养?

A:由于没有进行母乳喂养、挤奶和存放母奶的充分条件(时间或地点),许多母亲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就完全或者部分放弃了母乳喂养。母亲们需要在工作地点或者近处有一个安全、清洁并且私密的地方继续进行母乳喂养。能够带来帮助的就是在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带薪产假、兼职工作、育儿室、用以进行挤奶和存放母奶的设施以及哺乳时间。

Q10.6个月之后,如何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步添加新食品?

A:为满足6个月婴儿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对他们继续母乳喂养时应添加辅食。对婴儿的辅食可专门准备,也可从家庭饮食中调制。世卫组织提示:

* 在开始添加辅食时,不应停止母乳喂养;

* 应使用汤匙或杯子而不是瓶子来给婴儿喂辅食;

* 辅食应该是清洁、安全并可从当地获得的;

第8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 母婴是否同睡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育儿观点和家庭文化背景。

* 了解不同的育儿观点,有助于父母作出适当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宝宝睡觉爱闹,程玲和她老公一夜三番五次起床,折腾得筋疲力尽。穷途末路,程玲就把小讨厌放在大床上和自己一起睡。不料,省事不省心,老公发言了,“这不安全,不卫生,孩子的独立要从小培养,你不知道?亏你还受过高等教育。”程玲气急败坏:“好吧,晚上孩子归你一个人管!”

婆婆倒是站在程玲这边,冷言道:“哼,你还不是我搂着抱着睡大的?”宝宝他爸哭笑不得:“什么年代了,还来这套又老又旧的……”

程玲家的矛盾一点也不奇怪,就连世界各地的育儿专家们,对母婴同睡也分为支持的和反对的两大派,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这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育儿观点和家庭文化背景。

了解不同的育儿观点,有助于年轻父母作出适当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不同的专家观点

第一种:以孩子要求为中心

妈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让孩子知道妈妈始终在他的身边,让他产生安全感。提倡母婴同睡是为了满足婴儿的身心要求。夜间育儿的关键不是婴儿该睡在哪儿,而是妈妈对宝宝的夜间要求应该如何反应,以及父母对家庭的最佳睡眠安排有多大的灵活性。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提倡母婴同睡。

第二种:以家长指导为主

即使母亲和宝宝都乐意同睡一张床,即使宝宝在大人床上睡得很好,从长远来看,母婴同睡对大人孩子都不利。研究表明,夜间同屋同床睡时,一个人的惊醒或行动往往会吵醒其他人,孩子大人都一样。宝宝单独睡,是他从完全依赖妈妈逐步走向独立,变为自主个体的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对儿童早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的态度

(1)选择母婴同睡的理由

一些妈妈说,她们选择母婴同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妈妈是大自然为新生儿准备的最佳“生存环境”,这其实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母婴同睡,能使妈妈在身体、感情上和宝宝更亲近,方便喂奶,减轻妈妈夜间育儿的麻烦和孩子的恐惧。

其他的理由:

住房紧张,母婴同睡出于无奈;

图方便,不知不觉自然形成的;

习惯把家庭的床当作全家的活动中心,一起读书、玩游戏、聊天,结果就是母亲孩子睡在一起了。

(2)选择母婴分床睡的理由

研究发现,母婴分床分房睡通常是一些美国父母的选择。

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的社会文化提倡婴儿和家长分床睡。父母都会准备一个育婴室,里面放一个摇篮床,很多美国父母从未想到母婴同睡。

1990年,美国某地进行了一次家庭睡眠安排的调查,303位有2~3岁幼儿的家长参加了这项调查。其中,44%的幼儿从未在家长的床上睡过,55%的孩子偶尔在家长的床上睡过。只有11%的家长采用母婴同睡的方法,14%的家长说,每星期会有几天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

但是,非白人家庭和单身母亲常常和孩子同睡。

美国父母的理由:

婴儿在夜间发出声音影响了自己的睡眠;

影响了夫妻之间的亲密而不希望母婴同睡;

担心母婴同睡有可能使婴儿窒息,或宠坏孩子,使孩子不能独立。

研究者发现,世界上其它国家母婴同睡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一项跨国调查表明:59%的日本孩子每星期和家长同睡至少3次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也开始选择“母婴同睡”的睡眠方法,因为亲密育儿、回归自然的观念不断被年轻父母所接受。

科学家赞同母婴同睡的理由

人类学家认为,母婴同睡有益于婴儿的健康,因为研究表明,保持感觉灵敏的群居的睡眠环境,是适合人类进化的睡眠环境,而婴儿独自睡眠体现不了这样的有益环境。

喂奶更方便。专家研究了35对母子后发现,和妈妈同睡的婴儿,吃奶时间更长,是独自睡眠的婴儿的3倍。人奶比其它哺乳动物奶汁的脂肪和蛋白质要低,所以,给婴儿喂奶的次数需要频繁一些,经常喂奶还能使妈妈的泌乳激素和其它有关的激素保持较高的水平。

使婴儿睡眠时保持仰卧。和妈妈一起睡的婴儿,更可能保持仰卧和侧卧,而不是俯卧,这样的睡眠姿势有利于降低婴儿猝死症的发生。

更好的生理作用。研究发现,当幼小的猴子和它的母亲分离3小时后,便出现了体温降低、心律失常、睡眠不好、细胞免疫降低和免疫球蛋白血清减少的现象。这些母子分离的副作用在人类婴儿身上可能会表现得更强烈,因为人类婴儿出生时的神经系统更加不完备。另一项研究表明,放在暖箱里的新生儿的体温比和妈妈贴肤而睡的新生儿的体温低1.5度。

安静睡眠的时间更长。母婴同睡的新生儿比睡在婴儿室的新生儿的安静睡眠的时间更长。

科学家对早产儿作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在其身边放一个有呼吸节奏的长毛玩具熊。结果发现,和会呼吸的玩具熊一起睡眠的婴儿睡得更安静,更有规律。因此得出结论:对这些脆弱的婴儿,会呼吸的玩具熊有助于他们的神经发育。

你打算选择哪一种方法?

安排孩子的睡眠方式,父母通常会受上述两种育儿观的影响,不少父母还会在这两种观点之间来回动摇。很多时候,因为各自家庭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或者脾气性格和对孩子期望的不同,父母常常会发生意见不一、相互指责的情况。其实,这才是对孩子成长最不利的。

第9篇:母婴安全行动范文

纯母乳喂养是喂养小婴儿的最好方法,是指小婴儿仅吃母乳,不再额外补充食物或水(除外药品和维生素)。

告诉母亲,纯母乳喂养能给小婴儿最好的营养和最好的保护,有益于小婴儿的生长发育。帮助母亲解决在纯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动员和鼓励母亲尽可能对小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评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并确定小婴儿有无喂养问题、喂养方式和喂养次数,确定小婴儿的年龄别体重;第二部分,若有母乳喂养问题或低年龄别体重,继续评估母乳喂养。

询问喂养和确定年龄别体重

检查有无喂养问题或低体重

问:有无喂养困难?

重视母亲提及的任何喂养困难,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母亲提及的母乳喂养困难可能有小婴儿喂养次数过频或不足、母乳不足、疼痛、扁平或内陷、婴儿不想吸等。若母亲说小婴儿不能吃奶,评估母乳喂养或观察母亲用小杯子喂养婴儿,以确定她所说是什么意思。一个不能吃奶的小婴儿可能有严重的感染或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应该紧急转诊。

问:小婴儿是母乳喂养吗?若是,24小时喂几次?

建议不论白天或黑夜,只要孩子想吃,就给孩子喂母乳。24小时内母乳喂养次数≥8次。

问:小婴儿还喂其他食物或饮料吗?若是,24小时喂几次?

小婴儿应纯母乳喂养。询问是否还给小婴儿喂乳品、果汁、菜水、稀粥、米糊或水,并询问喂食的次数和量,了解小婴儿是以母乳为主还是以其他食物为主。

问:用什么喂小婴儿?

若给小婴儿喂其他食物或饮料,明确告诉母亲是用小杯喂而不是用奶瓶喂。

称量患儿并确定年龄/体重 使用年龄/体重曲线图确定小婴儿是否为低年龄别体重。小婴儿年龄一般用周表示,而年龄/体重曲线一般是用月表示的。低年龄/体重的小婴儿有些是低出生体重,有些是出生后体重未增。

评估母乳喂养

首先确定是否需要评估小婴儿的母乳喂养,有以下几种情况不必评估。

若小婴儿为纯母乳喂养并无喂养困难,且不是低年龄别体重。

若小婴儿是人工喂养。

若小婴儿有严重的其他疾病需要紧急转诊。

出现以上情况时,根据已经得到的信息对喂养进行分类。

若母亲的答案或小婴儿的体重表明有喂养问题,根据下面表1的步骤观察评估母乳喂养。

低年龄别体重通常是由低出生体重所致,低出生体重的小婴儿特别容易出现母乳喂养问题。

问:小婴儿在1个小时内喂过母乳吗?

若喂过母乳,请母亲等一下,并告诉何时可以再喂。在等待过程中,完成对小婴儿免疫接种和维生素A、D补充情况的评估,同时也可以开始给予小婴儿必要的治疗,如给予治疗局部感染的抗生素或对轻度脱水的小婴儿给予ORS。若未喂过母乳,让母亲给小婴儿喂母乳,观察母乳喂养≥4分钟。

小婴儿能含接吗?

含接好的4个体征为下巴触及(或很近)、嘴张大、下嘴唇向前伸出、口上乳晕较口下乳晕露出来的多。

含接不好的体征为下巴未触及,或嘴未张大,下唇直接向前伸出,或下唇向里缩回,或口下乳晕较口上乳晕多(或相等)。

若病重的小婴儿不能将含入口中吸吮,为完全不含接。

若小婴儿含接不好,可能导致疼痛或损伤,若小婴儿吸吮不好,可能引起肿胀;婴儿喂母乳后,可能不满足,会频繁需要喂或需要喂很长时间;小婴儿可能吃到的乳汁太少,出现体重不增,或母亲乳汁会出现干竭。只要能使含接改善,以上问题都会解决。

表1 母乳喂养评估步骤

1.若小婴儿有任何喂养困难,或母乳喂养24小时

2.小婴儿在1小时内喂过母乳吗?

3.若没喂过,请母亲给小婴儿喂母乳并观察喂乳过程4分钟。

若已喂过,等到婴儿想吃乳时再观察。

①小婴儿能含接吗? 完全不含接;含接不好;含接好

②小婴儿吸吮有力吗(慢而深的吸吮,有时有停顿)?

完全不吸吮吸吮无力吸吮有力

(注:若鼻塞影响喂养,清理鼻道。)

③观察有无口腔溃疡或白斑(鹅口疮)。

小婴儿吸吮有效吗(慢而深的吸吮,有时停一下)?

若小婴儿吸吮深而缓慢并时有停顿,表明吸吮有效,可看到吞咽或听到吞咽声。小婴儿吃饱后会自动释放,看上去比较安静,不再吸吮。

若小婴儿吸吮快而浅,说明吸吮无效,可见小婴儿下巴往里缩,看不到吞咽或听不到吞咽声。喂奶结束后,小婴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或连续吃的时间很长。

完全不吸吮的婴儿不能吸吮乳汁并吞咽下去,因此,完全不能母乳喂养。

若小婴儿鼻腔堵塞,妨碍母乳喂养,清洁婴儿的鼻腔后再检查能否有效地吸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