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精选(九篇)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

第1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我省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我省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较为狭隘,把人力资源规划简单理解为“被动填补人员空缺”的手段,将其简单等同于招聘填补计划,制定、实施真正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很少,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总体来说,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薄弱,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

2、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意识较低

传统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习惯于按照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来操作,实行统一的行政式管理,人事管理缺乏灵活性和自。把员工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工具,固定在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上,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模式,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理念,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没有形成系统、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人力资源规划不完整。

2.2 人力资源规划重点不突出

很多供电企业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涵盖了企业各层次、各专业在内的全体员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电力企业必须事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供应状况确定关键人才和稀缺人才,把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效率。

2.3 薪酬分配机制缺乏激励性

我省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缺陷阻碍着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制约供电企业长远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供电企业一般实行的是简单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绩效评价在薪酬体系中作用不大,不同职位类型、等级之间的薪酬标准、差距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差,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2.4 人力资源规划忽视个人需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经常出现忽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现象。供电企业必须将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这样员工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同时,职业发展通道也是预测内部人员流动的重要依据。

2.5 人力资源规划缺乏专业化

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规划方法的专业化。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间环节,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较晚,方法、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模型,应立足企业实际,在确保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人力资源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3、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整体思路

3.1 更新人才观念

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全面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全面更新人才观念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发展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用人机制的转换是一切改革创新的基础。当今社会,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因此,应及时更新人才观念,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构筑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2 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措施

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供电企业改革中,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现有模式加以提升,只有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3.2.1 改革新员工招聘办法

在招聘新员工时,应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标准,为今后的岗位任用和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生产一线全日制毕业生短缺,尤其是县区供电企业人才缺失的棘手问题,改革毕业生招聘办法,采取定向招聘,根据县级以下单位和生产一线单位的实际需要,在招聘毕业生时签订到县区或一线工作的协议,逐步改善县区和生产一线单位人员结构,解决人员不好配置的问题。

3.2.2 完善岗位竞聘和转岗离岗制度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机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使用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聘上岗原则,打破身份、级别的限制,广泛拓宽选人渠道,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完善竞聘方案,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待岗培训机制。

3.3 积极帮助员工制定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培训体系,大力提倡一岗多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工作。重点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对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的跟踪制度,细化培养流程,加强监督考核,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目前供电企业正积极稳步推进薪酬体制改革,加大对关键性管理人才和核心员工的激励力度,吸引、留住了人才,同时,员工岗位月薪随企业经济效益上下浮动,与其岗位职责和劳动贡献相关联,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适用于供电企业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的绩效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薪酬制度结合绩效考核的改革,是供电企业薪酬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支撑点。

3.5 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思路应符合企业特点

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科学、实际的设计思路,以切合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特点,体现供电企业技术密集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形成具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和方法。供电企业不能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单独的管理模块,为“规划”而规划,应从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高度出发,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导向,加强企业其他管理模块,实现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高效联动和有效支撑,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既要遵循人力资源规划的一般规律和通用的体系结构,又要结合供电企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规划突破口。

第2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公平;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与规划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的规划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效能。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发展的走向开始朝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深化改革与构建社会和谐并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

基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与科学规划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将大大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公平、建设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之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呈现出了发展滞后的局面难以满足农村的生产与发展需要,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然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展开将有助于构建起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一、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对于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观点中寻找到一些启示,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其实,新时期社会公平本质上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社会的运行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社会思想与发展理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平与正义,更需要在资源配置、社会机会分配、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公平与平等。与此同时,社会的公平与平等都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正义的内容,同时正义的表达与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资源与发展的公平。当然了,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与原则绝非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呈现出来的,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差别与差异基础之上的。新时期城乡基础社会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正是立足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差异,推动资源分配与发展的和谐发展而形成的。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发展也是与社会经济平等观和满足需要的平等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社会公平的内部构成而言,这一概念与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中社会制度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公平、发展机遇的公平以及百姓认可等多个维度。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研究更多地是立足于城乡发展现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基础建设走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的良性循环,进而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

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采用各种措施促进这一原则的实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一体化科学布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与实践任务,同时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城乡资源有机配置与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上不难发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并且成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布局、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发展。可见,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着一个指导原则与实践内容、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关系,同时二者共同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

三、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理念

1.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活动逐渐突破原有的传统区域限制,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机制,呈现出日益频繁、多元、紧密的交流现状,并且呼唤一体化的交流与发展环境。而传统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受到社会环境、思想理念与发展方向的影响,更加注重城市方面的内容,进而直接导致了城乡技术设施建设的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迫切要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在更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城乡平衡、统筹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某一区域或者城市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全局、统筹区域发展,从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整合与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就是将统筹规划的范围进行扩大与延伸,进而区域环境的改善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对于传统规划模式之下行政主体所具有的封闭规划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尤其是不同区域之间技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诸如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使得城市的资源可以借助于这些技术设施实现完善与共享,城市周边地域也可以得到一定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之下,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协调仅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已经难以满足客观环境的需要,需要从城乡发展的全局状况出发,立足于整体规划的理念。诸如:在进行城乡整体规划的进程中,为了解决一些大型供水、排水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的分割影响,解决同类设施内部缺乏协调问题,可统一规划垃圾处理与给水处理体系,进而减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实行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

2. 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

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就是要跨区域、跨部门、跨传统地进行协调发展策略,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积极强化市场规律与资源调配的贵了吧,实现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时在标准、时序、位置等诸多方面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的展开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固有特征与市场特性进行区域范围内公共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污等公共基础资源的市场化与专业化,建立跨越诸多行业的市场竞争体系与激励服务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协调与发展也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城市快速交通事业的发展,完善和打造完善轴线地区和核心圈层公路网络,推动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实现,加速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开发。而至于城乡之间所涉及到一些公共问题和财力投资的项目,整体的基础设施设计与规划需要立足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应以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区域轨道交通网)快速交通系统和区域供水为重点,进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

在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之下,城乡技术设施规划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执行机构、相关措施作为有力的保障,可以通过成立区域规划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发展协商与规划机制,进而建立起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共享机制,为城乡从技术设施的规划提供有力的协调规划环境。此外,为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顺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区域之内的发展状况进行行政区划的设计与调整,适度解决行政体制对于相关规划协调行为的影响。

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策略

1.确立农村基础设施先行的规划意识

在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实践过程中,要树立起农村基础设施现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这一点与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资本。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处于劣势地位,并且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故而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水平与农业生产力。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系统构成,不仅具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特征,同时在测算和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时应充分认识其特殊性。

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策略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新时期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用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传统的发展规划与策略进行集中调整、修改与修正,进而制定出符合目前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划策略。在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下,农业基础设施处于较为明显的落后局面,对其适当地倾斜与辅助是应当的。然而,在目前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也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故而需要照顾到目前的这一现状,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性特征出发,通过合理布局,可以优先发展城乡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极力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领域,让农民分享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的纽带。

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作为后盾,由于目前的基础建设财力投资相对薄弱,故而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在目前的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环境下,各级规划与建设单位需要创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主体,形成国家、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为整体的建设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另一方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需要对于投资范围和投资责任进行明确,以保证投资的力度与投资质量。诸如: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压缩投资周期,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提高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应当继续实施“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4.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础设施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与设计者需要将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纳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进程中,并且把农村的诸多信息化模块纳入到基础设施体系之中,诸如农村的“六小工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平台。为了充分兼顾社会公共的建设原则,可以在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区域合作的较大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城市与农村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策略,不仅要注重对于硬件投入,还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信息化技能培训、人才引入、信息化知识普及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最终提升基础设施效能。

5.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维护,还需要一个科学经营管理的过程,故而需要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增效。一方面,需要对于城乡基础设施中的竞争性、经营性城乡基础设施逐步按照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建立起一整套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非营利性城乡基础设施,需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公益管理现状,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实物管理为辅,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离不开很多小型基础设施的作用,针对于这些可以采用合作社、管理组等管理形式,实施科学的管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发挥应有的效能。

第3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为研究制定新时期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战略,按照《水法》的要求,从2002年4月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经过6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进入审查和报批阶段。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邀请各位院士、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代表,共同审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加快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的审批。

刚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就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意义、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要求讲了很好的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参加审查会的各位院士和专家、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为规划编制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简要谈几点意见。

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的系统性规划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涵盖全国、流域、行政区域三个层面,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特别是经济社会新发展、人民群众新期待、水资源条件新变化、水利工作新实践,对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各有关部门、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度重视,周密部署,通力协作,联合攻关,确保规划工作顺利开展,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为规划报告的审查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六年来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注重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理念。本次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紧密结合各流域、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水资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水资源综合管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问题。规划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转变用水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突出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夯实基础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组、技术工作组和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大量基础、勘查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和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相关资料。针对规划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需求关系及需水预测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预测研究、用水定额与节水潜力分析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等10大课题共30多项专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全国、七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和多项专题研究报告,为规划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注重专家参与,实行开放式规划。开展了跨部门、跨学科、多层次的协作,涉及270多家技术部门和单位,直接参加人员约1.3万余人。特别是注重发挥专家作用,组织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技术专家组,从规划任务书、技术大纲到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配置等各阶段,多次邀请水利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征求各方面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水资源规划理念和方法,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技术、新方法,在水资源调查评价、可持续用水模式、流域及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控制性指标、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以及重点领域和区域的水资源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规划成果,部分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四是注重统筹协调,上下通力配合。规划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口径,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经全国、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反复协调平衡、复核检验和综合集成,进行了多次技术协调和行政协调,最终形成了全国、流域、省级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体系。目前绝大多数意见已协调一致,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流域规划成果表示基本同意或原则同意。

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规划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集约开发、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力求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回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摸清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工作。通过本次规划,对全国、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水资源数量、开发利用状况、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质量及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对各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我国水资源基础信息平台,为水资源配置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报送国务院。该成果为全社会正确认识我国水资源情势、国家科学决策水资源重大问题、按照水资源条件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是提出了我国未来三十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规划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利用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不同用水模式情况下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及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研究提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强化节水模式,科学制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规划要求通过划定各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进一步对现有水源挖潜配套和适度开发新水源、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措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上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制订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及控制性指标。本次规划以水资源供需平衡成果为基础,坚持公平公正、统筹协调、高效利用、综合平衡的配置原则,对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不同流域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用水行业之间进行合理调配。规划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控制性指标,按照水资源可利用量实施总量控制,按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要求进行断面水量控制,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进行用水定额控制,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进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明确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及管理措施。本次规划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根据水资源配置成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科学安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出在水资源具有开发潜力、具备建设条件、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库调蓄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建设必要的跨流域和区域调水工程,置换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善重点经济区、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流域和区域的水源条件,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同时,研究提出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水价政策、水资源监测、调度机制等具有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为完善我国水资源配置体系,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是制定了重点领域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规划从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粮食安全、城乡饮水安全、城市供水安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和能源基地供水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障措施。

总之,这次全国水资源规划成果是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必将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全力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修改、完善、报批和落实工作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来之不易,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位院士、专家的咨询指导,凝聚了参加规划编制工作全体同志的心血和智慧。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的规划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天邀请的各位院士、专家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代表,一直十分关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很多专家长期从事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具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和代表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从规划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对水资源的宏观要求和我国水资源实际状况,是否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规律,规划的目标、方案和措施是否可行,以及规划理念、方法、手段的创新性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会后,要抓紧做好规划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规划成果的重要作用,加快落实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

一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完善和报批。这次审查会要形成专家审查意见,全国规划编制组和技术工作组要按照审查意见的要求以及各位专家和代表的发言记录,抓紧对规划报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及时提交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审议,在与相关部门协调的基础上,尽快将水资源综合规划报请国务院审批。

二要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要以本次规划成果为依据,加快研究制定流域和区域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的管理制度,促进科学用水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的用水效率和效益,确保到2030年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等规划目标。

三要加快论证实施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为尽快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必须加快论证和实施规划提出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加快东北、西南、西北、关中等一批区域性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一批水资源调配作用突出的重点水源工程。抓紧完成国务院已经批准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渭河等生态脆弱流域的综合治理,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艾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抓紧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水环境治理工程。

四要加快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指标、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目标、地下水资源保护目标,加快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要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取用水管理,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同志们!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推动规划成果尽早审批并付诸实施,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4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陕西省

近五年来,陕西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690.4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近5倍。但陕西省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国家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乡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要求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伐。省政府根据《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精神,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部署,2011年要完成全省83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年全省70%的县要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乡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托与保障,它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却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内容与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如何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意味着通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及相关的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则,参考《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需建设的内容,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有效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排,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有效参考对象。努力对不同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实现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基础。

3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涉及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需要调节不同空间层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贯彻以调整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建立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守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陕西省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点,使规划具有可行性。

2、城乡互动发展原则,既要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发展。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需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同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因此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有利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探讨市政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来研究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措施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 城乡水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 2.城乡供水规划(城乡给水水源规划、城乡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3.城乡排水规划(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乡能源信息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调查现状气、电、暖、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情况) 2.城乡电信网络规划(城乡电信设施规划、邮政设施规划及广播电视网络) 3.城乡电力规划(城乡用电量预测、城乡电网规划、新能源供电选择)4.城乡供热规划

(城乡供热方式选择、供热热源建设、供热设施规划)5.城乡燃气规划(城乡燃气发展目标、气源规划、燃气设施规划)

3、城乡安全防灾系统规划

1.城乡防洪规划(城乡防洪标准设定、防洪工程规划、水库治理等) 2.

城乡防震规划(城乡地震设防标准确定、应急抗震救灾系统规划等) 3.城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乡地质现状调查、基本对策规划) 4.城乡消防规划(

消防设施系统规划、消防指挥体系建设等) 5.城乡人防规划(人防设施建设规划、确立基本原则)

4、城乡生态环境系统规划

1.城乡生态规划原则2.城乡生态规划目标3.城乡生态功能区划

4.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第5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在知识条件下,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人力资源规划很简单,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有时再加点儿培训方面的东西。”、“老总还在拍脑袋定战略,我又怎么搞得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头来能兑现的也不过20% -30%”。以上便是许多中小企业HR们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看法。那么,究竟中小企业有没必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怎样才能制定出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让我们一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HR们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 -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经济、、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组织可持续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工作当中面临的,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中,他的生存价值是什么?他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源(技术、资本或管理)是什么?籍此才能真正找到保持竞争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弹性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组合,以便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达到满足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临时性人力需求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在评估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界定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预备性的支援人力规划,并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其目标是在企业面临生产或服务能力扩张性机遇时,尽可能快地为核心人员配备中层支援人员,以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

随着知识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无法预测,充满变数又商机无限。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

3.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6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一、充分认识搞好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关健是科学布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矿产资源规划工作。要把我们对矿产资源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当前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要在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矿产资源的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将是我省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将进一步增加,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是规划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规划的重要任务。随着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快速推进,以矿产资源为原料基础的石化、金属加工、机械、冶金、建材等行业将加快发展,整个制造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随着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十年左右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石料、黄沙和石灰石等建材矿产的需求和对城市基础地质工作都将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决定》是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举措。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地质工作的首先任务是要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当前,我国许多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很大,国际矿产品价格不断攀高,我国用于矿产资源进口的支出占外汇总支出的30%左右。没有矿产资源的保障,**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决定》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地质勘查规划,并通过年度计划、勘查项目、专项措施予以落实。要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必须做好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

(四)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切实解决上一轮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问题

上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一轮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县划分禁采区、限采区比较随意,规划出台不久就要求修编、调整。二是基础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对相关规划的背景内容了解和掌握不够。三是规划思路不清晰,规划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手段解决没有很好地研究。四是对规划编制单位缺乏了解,选择不够慎重。五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参与不够,以包代管。六是对各方面的意见听取不够,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掌握不全,造成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导向作用和矿政管理的龙头作用,就必须切实提高新一轮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二、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浙江省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统筹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二)重点任务

1、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期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有什么需求,我们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要编好新一轮规划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提供矿产资源保障的要求,加强前期调研,走访相关部门,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全面了解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及其要求。其次要了解矿产资源规划的宏观社会背景所发生的变化,**末浙江的城市化要达到60%,意味着3000多万人要在城市居住,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地质问题(包括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都要深入研究;城市化对矿产资源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城市”本质上就是矿产资源堆积的建筑森林,所以要充分了解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化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趋势。

2、理清市、县两级规划之间的衔接关系

第一轮规划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一轮要重点解决。要正确定位市、县两级矿产资源规划的职能,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各自的规划内容及规划重点。市级规划是承上启下的规划,要全面贯彻省级规划的基本原则,分解落实省级规划的目标任务,对县级规划提出指导意见,具体安排市辖区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县级规划要全面落实市级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并在空间上、时间上、数量上加以细化,是一个操作性强的规划。

3、设定有效的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要充分体现指导性与指令性相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将应当而且可以由市场调节的目标让位给市场。要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的指标体系,包括约束性、导向性和预期性三类指标。约束性指标主要体现在规划分区管理、矿山数量控制、矿山最低开采规模、优势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等方面。导向性指标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矿业权市场建设、矿地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基地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结构和矿产品结构调整、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预期性指标主要体现在矿产品需求总量、矿石开采总量、矿业产值及增长速度等经济指标上。约束性指标是刚性的,各级政府任期内必须完成,要通过年度目标责任制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当中;导向性指标要通过政府制订相应的政策,规范管理行为,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预期性指标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

4、研究建立更为有效的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机制

对甲类矿产,要依据上级矿产资源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重点突出开采准入条件的管理。对乙类矿产,要科学准确地预测规划期内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需求量,合理规划采矿权的数量及最低开采规模,并通过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予以落实。要重点加强采矿权数量管理,有效地调控本地区的开采总量。规划要在如何深化和完善采矿权市场,如何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形势,如何适时适量投放采矿权,如何实现矿产资源供求基本平衡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5、研究提出更为有效的规划分区方法和管理手段

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一般可分为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三类,有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增加待规划区。要从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和省矿产资源产业政策导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调查评价程度等方面,进一步研究规划分区的依据、原则和标准,合理设定规划分区。甲类矿产开采区的划定,重点考虑矿产资源储量、产业政策、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乙类矿产开采区的划定,要系统考虑市场需求、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城镇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产品运输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等因素。限采区要提出拟压缩的年度开采规模、拟关停转迁的矿山数量和矿山布局调整方案。禁采区一旦划定,要实行最严格管理措施,禁止开采,严格管理。新一轮规划要提出更为科学的分区方法和管理手段,每一个市县具体分区类型不要求齐全,但要全面覆盖;对不同的分区应明确不同的管理方式。要正确处好禁采矿种与禁采区、限采矿种与限采区的关系。

6、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

目前省厅正在起草《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代拟稿),省政府还将召开全省地质工作大会,具体部署加强地质工作。新一轮规划要配合做好上级矿产资源规划安排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研究提出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依据上级矿产资源规划,进一步明确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规划区块,加大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法维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7、创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新机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机制已初步建立。要认真实施“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以此为抓手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对在建矿山,要进一步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通过创建“绿色矿山”推动在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三)总体安排

在全面总结上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基础上,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衔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部署全省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总的安排是:今年完成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基本完成市级规划编制,县级规划完成试点任务。明年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全省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任务。

市级规划编制工作总的进度要求是:7月建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规划编制承担单位,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8-9月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规划基础研究,完成规划研究报告和规划大纲;10月完成规划草案;11月完成规划征求意见稿;12月通过专家评审并组织听证;明年1季度提交报批稿。

试点县规划编制工作总的进度要求是:6月建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7-8月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规划基础研究,完成规划研究报告和规划大纲;9月完成规划草案;10月完成规划征求意见稿;11月通过专家评审并组织听证;12月提交报批稿。

各市和试点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对规划的调查研究、初稿起草、征求意见、听证、评审和报批等在时间上作出详细安排。个别市如果认为市级矿产资源规划作用不大、不需要编制,或者认为只编制市本级就可以满足需要,可以作为试点,但应由当地市级政府向省政府书面申请,按批准意见执行。

在完成试点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基本完成市级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今年底或明年初召开全省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会议,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部署全省新一轮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对全省县级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报批作出具体安排。

三、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几点具体要求

(一)建立健全规划组织体系

一是要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领导担任,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的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经建立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提出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明确规划编制任务,落实规划编制经费,研究协调矿产资源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要优选规划编制承担单位。承担单位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或相当的研究机构、院校等);有与规划编制相适应的地质矿产、经济、规划等专业人才;有从事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经验,在第一轮规划编制中有良好的业绩和信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三是有条件的市可成立规划编制工作专家指导组,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切实加强规划基础研究

要全面搜集各类基础信息资料,开展实地调查,切实加强规划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相关规划研究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矿产资源需求预测与供应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对主要矿种、拟设定规划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划目标任务可行性论证;规划分区依据及其科学论证;政策措施研究等方面内容。

要切实做好上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认真总结上一轮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取得的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划内容提出调整意见,在新一轮规划中进行调整。

(三)开门编制规划

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使规划的相关信息和要素得到充分体现;要注重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矿产资源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避免规划之间内容矛盾的情况。

(四)突出规划重点,体现特色

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措施等规划内容必须切合实际,充分体现本地区的资源特点。规划内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矿种、重点地区、重点任务,避免面面俱到。

(五)妥善处理若干关系

第7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博乐市;土地利用;土地资产运作体系;规划

中图分类号: U412.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博乐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沿边开放城市。博乐市全市总面积7956平方公里,辖三镇两乡两个国营牧场和四个街道, 2010年底博乐市市域总人口26.37万人,市区总人口10.4万人,现状建成区总面积33.0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博乐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客观来看,博乐市现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工业经济规模较小,旅游业、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小。

二、当前博乐市土地利用及资产运作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博乐市土地市场发展起步晚,土地资产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博乐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作为土地资产运作的主体,受博乐市国土局的指导进行土地征用、存量土地收购等土地储备工作。2011年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共入库土地30公顷。2011年1月至10月,共出让62宗土地,总面积168.16公顷,总成交价3.82亿元。其中:挂牌出让55宗,土地面积136.89公顷,成交价款2.27亿元。拍卖7宗,土地面积31.27公顷,拍卖成交价1.55亿元。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水平得到提高。但从土地资产运作的角度来看,博乐市全局性的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尚未建立,对支撑土地管理工作所需的基础研究缺乏统筹和长远目标规划,也未对土地资产运行各环节进行系统性规划。此外,由于没有建立土地资产运作基础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对土地资产运作及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动态监管。

三、建立市土地资产运作体系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发展基础乃至社会问题焦点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博乐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充分体现土地资产价值,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已成为当前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土地资产的监管与运作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形成“从全局到微观、总体与分支相结合、前期研究与后期评估兼顾”的技术服务和研究体系,为国土局土地管理乃至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有效配置和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四、土地资产运作体系总体框架

土地资产运作的过程,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过程。按照土地资产运作流程,结合博乐市现阶段社会经济及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将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分阶段反映从土地资产潜力预判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土地资产显化的全过程,同时整合各项基础数据,建立贯穿“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收购储备、土地供应到最后的地籍登记”整个土地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业务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作业。因此确定博乐市土地资产运作体系的总体框架为:两个子系统、一个平台。

1、两个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实施计划体系。通过土地资产评价,掌握土地资产存量,预判土地资产经营潜力,据此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制定土地资产运营实施计划,进行土地资产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

2、一个平台:土地资产运作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土地资产运作“一张图”的信息平台,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的管理效率,为各项基础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五、建设时序及近期实施项目库

根据博乐市现阶段实际情况,建议近期重点开展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尽快着手建立土地资产运营信息系统平台,远期可结合土地市场发展及土地资产运营情况开展系列相关技术支撑研究。建议近期实施的项目库如下:

(1)博乐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编制博乐市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建立基本农田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

(2)博乐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

结合博乐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条件有效改善的总体目标,提出高产农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高产农田建设布局安排和建设时序,测算高产农田建设投资和效益,并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年度土地储备、供应计划

结合年度建设项目和资金筹措方案,提出年度储备地块的规模和具体范围,并提出相应实施计划。通过对存量土地潜力调查分析,从市场控制角度,对土地出让规模、出让时机、出让次序按照城市规划发展需求和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要求作出总体土地供应安排,合理统筹土地供应规模和土地类别,强化市场交易中政府为主的宏观引导调控作用。

(4)重要片区储备实施规划

通过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现状拆迁规模、周边基础设施的现状调查,结合土地价值分析和经济测算,提出片区储备实施运作方案,以及分宗地储备要点,并分解到年度储备计划中。

(5)土地整合规划

利用现有土地资料和规划成果,调查农村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潜力,拟定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整合,走规模化、合作化经营道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6)旅游地产规划与项目策划

依托博乐市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博乐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赛里木湖、怪石沟等知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入研究;编制旅游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并进行旅游地产项目总体策划与包装,打造旅游地产项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8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剧烈的企业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在市场化改革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促进企业组织开发、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挥并提升人力资源的潜能,是一个关乎企业战略成败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从一项事务性、辅的管理活动转变成为一个战略性、导向性的管理系统。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企业需要构建与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创新,特别是机制创新以激活人才队伍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人力资源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使命和价值观,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方向、方针与政策等。人力资源战略核心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管理和文化管理三大领域。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上对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它职能的基础。组织管理是在企业流程设计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岗位配置、人员配置(定编、定岗、定员)以及在新的企业发展阶段和新的经营环境下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和变革等,广义的组织管理还包括对企业基本制度的安排,即法人治理机制,其涉及到对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安排。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其涉及到对企业现有文化的分析和创建,构建一个包括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表象文化等多层次、相互影响的文化体系,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企业文化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和重塑等。总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下图):

1主要内容

1.1工作分析体系:核心是职位分析与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完善素质模型。

1.2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人力资源规划则包括员工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规划。根据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制定在未来3—5年内的公司人力资源平衡计划,保证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

1.3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绩效反馈与面谈帮助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实现组织与员工个人共同发展。

1.4薪酬和福利管理体系: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管理制度,使公司的薪酬和福利富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1.5培训开发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依据企业任职资格标准对各类人员所需要知识,技能的要求,设计课程,同时实施中,结合企业阶段战略和策略需要,解决企业真正的短板问题,使员工的个人潜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工作分析是平台,人力资源规划是方向,绩效管理是关键,薪酬福利是动力,培训开发及生涯规划是保证。

2具体实施

2.1工作分析体系

职位分析旨在客观准确的对职位相关要素进行描述,是针对职位的,通常包括该职位的主要工作职责、工作主要内容、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职权、在履行工作时与其他职位发生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环境等内容,这是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任何一个新入职者都可以通过职位分析来了解这个职位。工作分析的结果就是编制《岗位说明书》。

任职资格是对能胜任职位者所具备特征进行客观描述,是针对任职者的,通常包括任职者基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性格等)、工作经验要求、工作技能、任职前需要的培训以及可能的特殊要求(例如本地户籍要求)等内容。通过任职资格的描述,企业就可以把人和职位进行合理的匹配。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的建立的重点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在分析企业的发展要求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优秀与一般业绩人员的行为特点的对比提取企业需要的胜任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建立测评系统,开展潜能评价并将结果应用于以有效开发与利用核心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这为包括招聘、培训、考核等环节提供了基础。

2.2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第9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校管理

一、基础教育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其发展要求,对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与规划,对可能的人力资源进出途径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确定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2)研究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其变化;(3)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4)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分析;(5)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业务计划;(6)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分析与评价。[1]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没有合理的规划,学校领导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一问题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大多是公办学校,较大程度地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校领导的任免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学校管理也要遵循政府的各项政策。比如学校什么时候招聘教师,招什么样的教师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往往并不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进行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领导,很多不能算是优秀的管理者,只能说是规章的执行者。

(二)教师人力资源的使用不合理

目前,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的获得途径主要是招聘。招聘是指通过多种方法,把具有一定能力、技巧和其他特点的申请者吸引到企业组织空缺岗位上的过程,一般包括招募和筛选两部分。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与其他管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企业或学校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招聘人员的选择,薪酬和福利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聘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对于学校来说,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以及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不仅仅是普通的员工,还是扮演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和研究者等多种角色的社会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能否招聘到高素质的教师并人尽其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教师引进主要实行公开招聘制度,1999年6月国务院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但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在教师招聘与配置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存在歧视现象。这些歧视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为性别歧视、毕业院校歧视、外貌歧视等。目前的师范院校普遍女生比例较高,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也较高,所以一些学校管理者在招聘时往往对男性应聘者青睐有加,把男性应聘者当作稀有资源。另外,有些学校管理者更倾向于招聘“985”“211”等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

尤其是一些知名度和声誉较高的中小学,不仅对应聘者的学历有很高的要求,对其毕业院校也有硬性标准,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会错失人才。第二,招聘到的教师不能合理配置。学校存在这样的问题与没有好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无关系,很多中小学校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按照周期而不考虑供需情况进行招聘,就可能导致不能按照新进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安排工作。比如,有些学校招聘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学校并不缺少英语教师,就安排其去教历史。教师是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门职业,这样跨专业的安排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更会影响教师才能的发挥和发展。

(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绩效考评制度不完善

绩效考评是对个人或团队的任务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的正式系统。教师绩效考评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表现以及工作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3]教师绩效考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绩效考评可以对教师取得的成绩进行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使教师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加强学校绩效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绩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是实行绩效管理的方式之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对教师的考评可以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3)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绩效考评可以深入了解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并对学校未来所需教师状况进行合理规划,留住优秀的人才,解聘不合格的教师,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还十分不完善,主要问题是绩效考评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提高学生的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笔者认为,单纯地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好坏,有失公允。

(四)学校管理者不能切实满足教师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但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的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和满足,主要体现在:(1)教师的薪酬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物质上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教师相比于其他职业,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但是他们的薪酬不一定比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高。(2)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的培训。近年来,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它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要,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存在问题,比如一些学校把教师培训当作一种形式,认为教师现有的能力足够应对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培训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无法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二、基础教育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和对策。在学校人力资源规划方面:(1)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确定教师人力资源的要求;(2)研究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情况;(3)了解学校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4)对学校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分析;(5)制订学校总体人力资源规划以及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部门的人力资源计划;(6)执行人力资源规划,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和调整。[4]同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教师招聘与配置应该遵循一套合理的程序:(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确定招聘人员的要求;(2)组建招聘团队,制订招聘计划,在计划中对所需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加以说明,确定招聘的渠道和方法以及招聘时间等;(3)招聘信息;(4)对候选人进行筛选;(5)做出聘用决策,公开录用决定;(6)将录用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此外,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评价,不仅应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还应该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的自评、同事互评、上级对教师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最后,还应适当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多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满足他们专业发展以及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练武.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3):107-109.

[2]武丕才,耿立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张蕾,刘国毅.基础教育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及对策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