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第1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 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 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第2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职业教育 就业

一、前言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就业的内涵,这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前提,对就业虽然很难做出准确的界定,但是综合和借鉴不同层面的理解,有几点是可以取得共识的:第一,就业不应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它涉及每个人的发展,要成为面向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主题;第二,就业不应仅仅停留在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所进行的技能培养上,而要着眼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第三,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层面的互动。[1]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以中学阶段后的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主要由三种办学机构提供,这三种办学机构分别是由政府出资开办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一些私立教育培训机构。澳大利亚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二战以后开始,在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经验来进行相应的改革。青年人较高的失业率以及边缘化就业是过去二十多年澳大利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澳大利亚在改革中增加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比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改革的背景

1. 澳大利亚产业结构的变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业和采矿业出口为主的国家,其矿产出口随着一些国家进口需求的减少而衰退,后工业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明显增强,特别是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促使国家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国家过渡,越来越侧重于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方向发展,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保证有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来保持和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

2. 青年人失业率的增加

澳大利亚大力发展中等教育使得中等学校的毕业生增加,但是由于中等教育学术性较强,脱离了社会的需要,使得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辍学现象严重。由于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水平较低,这些人在将来的职场中失业现象普遍。1 996 年,1 5~ 1 9 岁的青年失业率为1 9.8%,20~ 24 岁的失业率为1 1 .1%。在25~ 45岁的人当中,拥有学士学位的失业率为3.8%,而没有完成中等教育的失业率为1 0%。很显然,对政府而言,早期离校是导致青年人失业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亚劳动力市场要求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职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青年劳动者。[2]

3. 青年人边缘化就业

青年人除了较高的失业率外,边缘化就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青年人中既不全职学习也不全职就业的边缘化就业比例不断提高,其中,1 5~ 1 9 岁年龄阶段组处于这种状态的比例从1 990年的1 0%上升到1 996 年的1 8%。[3] 边缘化就业的青年由于没有稳定的全职工作,加上兼职工作报酬低,工作流动性大,常常处于失业的状态。这些青年人如果不参加进一步的职业教育培训,就业技能会越来越低,就业面会越来越窄,最后很有可能成为长期失业者。因此,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势在必行。

三、具体措施

澳大利亚《构建我们的未来———2004~ 201 0 年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明确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澳大利亚商务服务,使之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澳大利亚人服务,使之具有世界级的知识和技能;为澳大利亚社会服务,使之具有包容性并能够可持续发展。

1. 以新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调整旧的职业教育体制

澳大利亚政府注意到新的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时代,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仅占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而且一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 993 年,澳大利亚用于职业教育的全部投资约为25 亿澳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到1 997 年,投资金额达73 亿澳元。1 998 年又增加到85.45 亿澳元,比1 997 年增长了1 4.6%。其中,联邦政府投入约9 亿澳元,占1 0.5%;各级政府投入37.4 亿澳元,占43.7%。[4] 2002 年5月,联邦议会批准了联邦政府2002- 2003 年度预算,其中教育经费总计1 47 亿澳元,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而职业教育经费1 9 亿澳元,比2001 - 2002 年度增加5.8%。[5] 除了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外,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体制上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为了应对新的产业结构,联邦政府开始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调整职业教育的体制,不仅在国家层面建立以新的产业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组织管理机构———国家培训局,而且在国家、州或地区层面建立了产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体系,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了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以及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有机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始终以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中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制定培训政策,确定教学内容,充实教师队伍,使得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能力标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是以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为中心。

2. 建立国家培训框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进一步实行高质量的、统一的培训认证标准,在技能型人才跨州流动的基础上满足新兴工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新的国家培训框架(Nat ional Training Framework)体系,新的国家培训框架包括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国家质量培训框架与培训三部分。澳大利亚资格证书框架于2000 年在全国全面实施,这个系统改变了过去初等和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离状态,明确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澳大利亚资格证书框架涵盖了所有的教育类型和基础教育后所有的教育证书、文凭和学位,包括从高中教育证书到博士学位共1 2 个等级,每一级证书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又互相衔接。国家质量培训框架根据质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认证,正是通过国家质量培训框架,职业教育的学历在全国得到认可并且质量得到保证。培训包是一组结合了全国范围内被认可的标准、大纲及培训、评估和对技能进行认可的资格的集合,由行业开发,目的是满足一个行业或多个行业的培训需求。同时,在原有的国家培训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全国质量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成员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工商业、州政府、客户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并进一步实施更为统一的评估标准, 加强跨州的评审工作与审核培训工作,面向公众提供办学报告,使公众能够获取相关信息,更好地选择学校,促进就业率的增加。[6]

3. 建立新的学徒制,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计划于1 996 年得到了确立,霍华德政府将学徒制与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之为新学徒制。该制度于1 998 年1 月1 日开始实行,其实质是把实践工作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帮助学徒获得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培训协议要在相关的州或领地的培训当局注册。在这份协议下,雇主为自己的新学徒提供就业和培训,以使学生达到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 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等)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学徒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学习。[7] 新的学徒制提高了学校职业教育在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中的敏感性,成功地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者的优势互补,为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拓宽了道路。

四、改革的成效

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来看,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逐年增加。2000 年,有5.9%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在校中学生,6.0%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中学辍学者。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其中约有24.4%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开始职业教育培训学习之前已经完成了某种中等后教育,而28.0%的学生没有完成中等后教育甚至还未完成中等教育。1 991 ~ 2000年,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占所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学习者的77.4%。 2002 年,根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中心(Nat ional Cent er of Vocat ional Educat ionand Research)统计,大约有1 76 万人参加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占劳动力人口的1 3%,其中75.5%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接受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机构提供的培训,新学徒培训的招生数量由1 995 年的1 4 万增至2001 年的33 万人。2003 年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认为接受的培训部分或全部达到自身目标的学生占78%;认为职业教育培训与当前工作高度相关或基本相关的学生占74%;对整个培训质量满意的学生占82%。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在帮助青年人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重新就业、提高工作技能、为继续学习做准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

五、启示

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大力营造良好的职业认知氛围,为青年人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澳大利亚政府、行业和企业在政策保障、学校发展、经费保障、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保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职业教育培训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和支持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行业协会的培育力度,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行业主导、引领和支持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机制,为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坚实的保障。

2. 建立完整的学历与职业资格体系, 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

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之间有衔接关系,采取的学分制使各模块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在取得某级证书后,再学习几个模块,即可取得高一级证书。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各种学习结果之间的沟通和转换非常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有些人过分地强调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主张建立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各类教育之间难以沟通。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学历资格体系,提供各类职业教育之间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建立各类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各项升学和转学制度,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学生的继续升学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保证中国职业教育培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 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保证就业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澳大利亚建立的国家质量培训框架提供了一套可保证国家统一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注册培训机构的标准和州( 领地) 注册机构/ 课程认证机构的标准,对注册的培训机构、注册培训机构进行自我评估、授权认证机构,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注册培训机构及其所颁发的资格证书在全国获得承认。国家质量培训框架统一了澳大利亚各州培训机构的办学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澳大利亚专设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和国家职业培训局[9],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实施统一培训计划,制定统一技能鉴定标准;实行统一培训机构认可、统一的技能鉴定认可等。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监控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职业资格鉴定监督检查也不太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过程缺乏监督机制,导致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我国应建立由行业组织参与并管理的,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和证书授予为一体的职业资格体系。学校应在行业的支持和指导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的管理,根据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5-110.

[2] James Athanasou. Young People in Transition:FactorsInfluencing the Educational-Vocational Pathways of AustralianSchool-Leavers[M]. Sydney: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0:9-10.

[3] OECD. Thematic Review of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Education to Working Life,Background Report[EB/OL]. http://oecd.org/dataoecd/35/31/1908279.pdf 1997 -04 -12/2009-02-12.

[4] ANTA.Financial Data Statistics 1999 [R].Kensington:NCVER,1999.

[5] NCVER.Australian VET Statistics 2002:Finacial Data[EB/OL]. http://ncver.edu.au/publications/search.html.2006-03-21/2009-02-12.

[6] NCVER. A Glossary of Australian Vocation and TrainingTerms[R]. Adelaide:NCVER,2000:39-40.

[7] 刘建同,静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新学徒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2-63.

第3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4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通

作者简介:王洪生(1971-),男,江西广丰县人,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王珂(1973-),女,江西德兴县人,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59-03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尽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下,通过考大学的方式最后实现分配工作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在办学条件上无法和普通高校相比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无法摆脱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因此,导致高职教育的活力不足,缺乏生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承担技术服务、教育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任务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社会上只关注学历教育,但是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度不足,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职业培训,将两者紧密地融通起来,从而能够不断地提高职业培训的办学规模,使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得以体现。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M Tessaring对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提出了未来两者共同的发展的趋势。H Smith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联合的新模式,并且分析了澳大利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新模式。JJW Powell分析了欧洲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并且对比较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赵世强研究了成人高校职业培训发展问题,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确保成人高校的健康发展。刘钧杰深入地剖析了德国职业培训的先进做法,并且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培训的实施策略。杨文明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优势,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戴春禄提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职业培训扩展办学规模,增加服务面,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屠群锋辨证地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且提出了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从而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罗玲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李丰桐依据澳洲TAFE的办学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应该转变,面向社会进行职业培训,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吴丽旋认为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并且提出了“资源同享、联合培养”的职业培训模式。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职业培训已经得到了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但是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探索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联系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程来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彼此相互促进的。学历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水平,能够促进促进高职院校学术水平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为学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仅仅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是为社会提出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职业培训不断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必须依靠学历教育的先进成果,并且依靠完善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所必须具备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得到学历教育的紧密配合,如果没有学历教育的支持,职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以及培训场所上遇到较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职业培训的不全面性。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设施的改善,从而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从而能够使高职院校圆满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可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从而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重要性

第5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区别与联系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各种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以项目教学法,模块化教学为代表的职教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人心。由于其采用了模块化教学,集中上课培训的培养模式,有人误认为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职业培训。因此有些学校直接采用职业培训的模式进行技校教育改革。这是技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误区。那么技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在哪里,他们有没有共同点呢?

1什么是技校教育、职业培训

职业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分工及社会职业领域的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已经从其内涵形成自己独有的完整体系。现代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技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等范畴。中等技校所进行的教育是有学历的职业教育,它与职业培训同属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是培训某一产品、工种和岗位的生产知识和技能,而技校教育则是培养掌握某一工种群和某一职业群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教育,招收的是未就业的中专学生,有固定的学制和规定的课程,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师资力量、实习规模,固定的招生和毕业生安置程序,占据着国民教育系列的半壁江山。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职业、行业岗位技能培训,是一种职工的上岗和在职及再就业的职工培训。面对企业的新老职工、待岗职工,多就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规定技能进行短期的或长期的培训,只学与行业岗位相关的课程,学生学完规定课程,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发给相应的从业人员资格等级证书,持证上岗。可见这是一种非学历教育,是对职工的行业素质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二者同属于职业教育,有着好多共同点和不同点。探索二者之间的异同,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有益处的。

2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同点

技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均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健全与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入,技校教育在以更快的步伐向“更专”的方向发展,为职业技能开发事业作出贡献,职业培训也在充分利用劳动、人事部门的师资、项目开发、管理、试验设施设备的优势,与技校教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面,它们有以下共同点:

2.1培养目标相同

技校教育与职业培训都是探索职业岗位特点,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职业道德和实用技能的应岗人才。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只能学习现代企业上岗用得上的技能知识,培训内容有着鲜明的现时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技校教育,作为一种学历教育,学制2年至3年,学习的知识、技能较完备系统。它不但要培养人才的技能和应岗能力,而且还要培养人才的长远的研发能力,注重行业技能的前瞻性。围绕这种职业应岗的能力,还要培养人才具有解释、说明这种能力“所以然”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与这个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这个专业相配套的文化课的知识和技能。可见,中等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首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过硬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其次,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2都实行双证书制度

目前无论高职还是中职,都推崇职业技能鉴定,让学生在求学之余,获得一个或几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相近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劳动和人事部门主管职业培训的基地,也办起了中等技校,对新上岗的职工进行学历教育。本来,中职发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发从业人员技术资格证书,现在双方都出现了交叉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才市场,“双证制度’已经成为用人市场的必然要求。

2.3针对职业特点选编教材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

职业教育要与社会职业岗位用人才能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要根据各行各业的岗位特点来选编教材。这一点,两种教育的方向目标相同。不同的是,职业培训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等,而中职教育除了注重技能培养外,还注重专业基本理论的培养,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拓宽人才的使用面。因而,他们的培养计划和使用教材,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技校教育中开设有文化课。就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这一点来讲,目前,各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教材,虽能较准确地反映这个行业的用人技能要求的特点,而且还注重知识的更新,但还不太适合目前中职的教学,一是这些教材偏重于实用技能,而理论解释不透;二是这些教材的章节安排、内容条理,其教条性不太强。

3技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不同点

3.1培训的对象范围不同

技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后备劳动力,职业培训培训的主要是现实的劳动力。前者大部分属于全日制教学范畴,所需时限较长,而后者则是比较灵活,所需时限较短。

3.2教学内容不同

技校的教学内容与范围面较宽,并界于常规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设置的专业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而职业培训针对性比较强,专业化程度高,被培训者的职业角色趋向更加明朗化。前者一般要设置一定比例的文化课的教学,后者一般情况下,不专门设置文化课的教学,即使设置,也是必要的文化课补习。这是技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最大不同。

3.3管理的主体不同

即技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主管部门不同,技校教育一般由教育部门主管,而职业培训大多由劳动部门主管。

4结语

中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岗位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形式,二者各司其职,一个是学历教育,一个职业培训,是两条腿走路。二者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中职学历教育需要职业培训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并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的教材。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大型职业培训,也采用以技校为依托的办法,让技校成为劳动、人事等部门的挂牌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与技校教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驱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71-06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有民办高校70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23所,民办高职院校占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27%,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1]。民办高职院校是一种民办性质、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主要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对我国以传统公立大学为单一构成的高教领域的必要补充。民办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属于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2]。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是指民办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专科毕业证书。

近10年来,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公民终身学习、职业培训的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谓职业培训,是指对准备就业和已就业人员,以开发其职业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其他各类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规模很小,重视程度不够,这必然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顺势转型,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的发展路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短缺

在发展的最初几年,由于学生报考报到人数多,民办高职院校确实发展势头较好。但随着人口出生率和高考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民办高职院校逐渐面临招生难的问题。教育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多地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多年下降。如图1所示,从2008~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曲线图可明显看出,高考报名人数2010年同比下降了74万人,2012年同比下降了18万人[3]。虽然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下降趋势未改。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有912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人数较上年减少10万人[4]。

图1 2008~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二)办学资金紧张

在现有体制下,高等教育经费一直很紧张,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高校一样,存在着严重的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即使是在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样的民办高校,学费仍占很大比重。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收取学费的数额有所限制,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院校收取的学费只能满足学校的日常开支,要想有所节余积累,只能通过扩大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来实现[5]。总之,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仅通过学费很难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如果得不到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将会陷入发展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以破产倒闭而告终。

(三)教育教学与办学定位不符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二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业创新精神,走上社会能创办自己的企业。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但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际运行中只是把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稍作修改就实施,严重脱离企业实际。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设置与专业岗位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大实习实训和创业创新教学力度,实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缺乏专业设置自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几十年的实践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不够宽松,专业设置权、决策权、调整权都在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结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结果使教学脱离企业实际和社会实际需求。针对此,民办高职院校要努力扩大办学自,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岗位需求变化、地方行业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取向,建立以行业、学校、行家组成的专业设置机构,使专业设置真正实现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6]。民办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办学自不够大,不能自主设置社会紧缺的专业,导致有些市场急需的专业仅因为在目录上找不到而无法招生。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软肋”。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只能聘请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既缺乏相应的教学训练,又没有参与特定的实用技能培训,很难胜任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民办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应聘请有相应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执教,但聘请这样的教师成本较高,民办高职院校从办学成本的角度出发,只能聘请一些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和返聘一些退休高校教师,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断层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和社会衔接,就业出现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到学校的招生。

(六)校企合作不深入

虽然近几年来民办高职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形式大于内容,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只是想借助企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没有想或不知道如何为企业提供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学校只有主动融入到地方企业中去,开办“厂中校”、“校中厂”,才能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问题,解决学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从而为企业职业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可行性

纵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发展路径,主要还是依靠收取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来实现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具有资金积累速度慢的缺点。如果民办高职院校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够、入不敷出,学校就可能无法运营。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看法转变的今天,仅靠收取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辟蹊径,借助自身优势,拓展办学资金来源路径,而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另一条重要办学资金来源路径。民办高职院校只有依托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重发展,才能解决生源短缺、资金紧张以及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和校企合作等问题。

(一)稳步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

民办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学历教育的认可度逐渐减弱,导致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报到人数不到70%,给学校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民办高职院校要想解决生源不足问题,首先必须苦练内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为此,民办高职院校一是要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走入学校,让学校办进企业,产教融合,共融共荣,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知名度,稳步推进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大势所趋、大有作为。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大胆突破,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拓展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市场潜力巨大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教育蓝皮书》披露,2010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7600亿元,2012年约为9600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预计2013年将超万亿。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较大,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是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3%不到,未来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庞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7]。2014年4月3日,IT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内科技于纳斯达克上市,让更多的人看到职业培训是个金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民办高职院校具备开展职业培训的条件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了几十年,初步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开展职业培训需要依托的主要是两方面:第一,要有一个硬件设施良好的培训场所;第二,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两个条件民办高职院校都已具备。

3.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机制灵活的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项目相对灵活,可自主开展一些市场急需的培训项目。而这些培训项目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中还需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而民办高职院校兴趣办职业培训不需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4.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较大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公立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公立高等学校对开展职业培训的收入和支出管控严格,运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导致公立高校对开展职业培训兴趣不大。社会培训机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较弱,难以与民办高职院校开展竞争。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比较灵活,可以将学校的培训机构承包给个人经营,个人向学校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学校也可以独立自主经营,采取公司化运作,分项目管理的模式。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竞争不激烈,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操作性分析

现以民办高职院校――广东A职业学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设计方案为例,来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具体操作方法。

广东A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职院校,学院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周边企业林立,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良好,教学设施完备。学院设有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计算机系等多个系部,同时开发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先后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成人本科教育。学院近几年来录取学生报到率不到80%,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欠缴学费。而学院日常开支主要来源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学费,除去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要想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财力已经无法跟上,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院的发展。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提出在稳步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行发展。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制定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 广东A职业学院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

结构模型

(一)学历教育板块

学历教育板块的运作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着手。

1.办学定位

广东A职业学院结合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如下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应用型院校;办学层次定位:高职教育为主;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科结构定位: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广东省;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居省内前列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职院校;长远目标是建成全国有创新特色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定位:“十二五”期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万人左右。

2.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东A职业学院地处工业园区,周边企业林立,因此,学院依托工业园区,和园区内企业进行紧密对接,设置企业急需的专业,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双方共荣共赢,实现校企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A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办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是返聘的退休专家和教授,具有生产和管理一线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属于“中间小、两头大”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提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新进、没有社会工作经验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加速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来得了、干得好、留得下”的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4.校企合作

广东A职业学院近几年在校企合作上有所突破,跟周边一些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深度合作不够。一方面,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企业从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学院学生分阶段顶岗实习。为避免这一问题,学院开展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有益探索,采取学校和教师共同出资创办校办企业,解决学生的分阶段顶岗实习实训问题,以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和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在企业中办学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职业培训板块

职业培训板块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公司化运作、培训项目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

1.公司化运作

学校单独成立创业培训学院,负责职业培训、独立核算、公司化运作。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项目部、教务部、校企合作办。其中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教务部、校企合作办主要为项目部提供支持服务。项目部只负责对外招生,不涉及校内全日制学生的考证培训、继续教育。

2.培训项目设置

一是全日制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模式采用一年制全日制技能+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培训项目,其中三个月全日制学习,其余时间带薪顶岗实习。开设市场紧缺的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培训。该项目证书的获取渠道是通过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参加成人函授或远程教育的方式解决学生学历问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解决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问题[8]。实行滚动招生,每满30人即开班。学费收取办法:一是报到收费;二是对于家庭困难学员,先报到学习,参加工作后再分期付款。就业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全部安排就业。

二是企业职业培训。包括企业干部培训、员工培训、客户培训等。干部培训包括中、高层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培训、企业各体系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客户培训包括客户出国培训、客户子女暑期出国夏令营,培训结束后颁发广东A职业学院培训证书。

3.师资队伍建设

为便于管理,创业培训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独立进行。师资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大量聘用企业一线有经验、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同时整合学院其他系部教师兼任部分课程,核心课程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

4.校企合作

为提高创业培训学院的工作效率,创业培训学院单独成立校企合作办。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培训学员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问题。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承担企业新员工培训任务,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新员工培训场地、资金、师资等问题,又有利于校企深度融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政策导向分析及方案设计研究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实施离不开办学者转变观念,大胆开拓。一方面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主抓学历教育内涵建设,加大对师资和实训基地的投入,设置市场紧缺专业,采取“双证书”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地开辟职业培训之路。总体来说,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行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源短缺、办学资金紧张以及发展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3-08.

[2]王英.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TP职业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率[EB/OL].2013.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html/g/report/2013/report1.shtml.

[4]2013年全国18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减少 总数达912万[EB/OL].2013-04.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bmxx_6148/20130415/t20130415_931279.shtml.

[5]王云儿,周莹莹,叶晓莉,卢虹.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6):16.

[6]刘启亮.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8):12.

[7]2013中国教育产业创投发展时代峰会[EB/OL].2013-04.腾讯网站.http:///a/20130411/000317.htm.

[8]戴国宝.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5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Driven by Degre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DAI Guo-bao

(Commercial College, Macao City University, Macao China 999078, China)

第7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体系;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63-07

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为整个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而且要为非农产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输送劳动力,满足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来讲,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中普及率不高[1],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成本过高、收益回报周期过长,再加上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的需要,很少有农村家庭愿意投资于职业教育,因此将农村职业教育尽快纳入财政预算,并将其制度化和法律化,让农村劳动力不仅享有接受一定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而且使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其进入农业和非农领域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中普及力度不够

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只有36.9%,说明绝大多数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民工仍然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相比之下,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发达的德国,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培训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早在1869年政府就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1889年又颁布了《工业法典》,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企业学徒培训必须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正式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2]。而我国相关行业并没有对产业工人的上岗提出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的要求,这是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接受过基本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农村劳动者和市场的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们毕业后的工作和前途,然而目前不少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仍以单一农业,如农业种植养殖等农业技能培训为主,而对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农业信息化管理以及农业农村综合社会服务业等涉及到“大农产业”方面的劳动培训重视不够,对于涉及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更少。第二,为吸引和扩大生源,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农村职业学校普遍设置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外语、贸易等专业,而不考虑这类专业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不少学生花钱接受了职业培训,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第三,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办学特色。农村职业教育要向企业和社会直接输送劳动力,其培训内容应该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参与各项工作,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而目前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由于缺乏一定的劳动力市场调研、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合格师资,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和普通的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太大区别,文化理论课比重过大,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比重过小,失去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场地,还需要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实训操作场所,以及进入相关企业和工作岗位的实习机会,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分散于广大农村和县城,而且缺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实践实训场所严重不足,加之地理条件劣势,学生进入相关领域和岗位实践的机会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训操作需求。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偏低

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如表1所示,普通高等学校和专科学校的生师比最小,说明普通高校和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资源相对较为充足,普通中专的生师比稍大,而生师比最大的是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其中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生师比尤其大,说明我国整个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源明显不足。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师资质量不高。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任职资格都有严格规定,例如美国某州规定要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获得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虽然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8月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但却没有对职教教师的任职资格作出硬性规定,而且目前我国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农村职业学校少之又少。三是难以招到合适的教师且留不住优秀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实践培训类教师严重缺乏。因此,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理论教师和技术培训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甚至由缺乏实践经验的理论教师充当技术培训教师,致使农村职业学校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

表1 各类学校的生师比

第8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培训;瑞士;学徒制

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是瑞士一直以来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在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属同一层次,前者甚至更受人们的欢迎。另据有关资料显示,瑞士大约有2/3的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选择了职业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将从瑞士政府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举措、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取得的成就等方面进行介绍与分析,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瑞士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举措

(一)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法规

早在1930年,瑞士就颁布了《职业培训法》(Vocational Training Act),该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培训由联邦政府统一领导与管理。1963年,联邦政府正式出台了《职业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这部法律对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为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瑞士政府经多次修改,又分别于1978年和2004年颁布与修订了《职业教育与培训法》(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VPETA)。瑞士政府不断完善和修订职业教育与培训法律法规的目的在于:“对国际职业世界和劳动世界的显著变化予以积极的回应,并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提供服务。”[1]

《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第一次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放在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内,并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非传统高等学校形态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同级水平[2]。另外,该法明晰了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责任与义务,并且指明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应处于整个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之,不断完善的职教法规为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建立分工明确的职教管理机制

在瑞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分工明确、共同参与。瑞士没有全国性的教育部,但26个州均拥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独立管辖本区内的教育,州以下的市镇同样具有高度的自。联邦政府通过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Federal Office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OPET)对VET课程条例、VET课程质量、资金等进行战略管理,从而保证整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良性发展;各州的教育管理机构则具体负责法律的实施、执行与监督VET课程等;各企业、行业协会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但是,因为它们拥有更专业的行业知识、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也更清楚本专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各企业、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制订VET课程、确定行业资格标准、进行学徒培训等。具体而言,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运行体系是“三元制”模式,即联邦政府、各州以及企业、行业协会都参与其中,共同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具体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三)实行以学徒制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徒制是瑞士各行各业培养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完成义务教育后,大多数16~18岁的瑞士青年会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学徒培训。职业和学位(中级与高级)不同的学徒,学习期限不同,一般是2~4年不等。学徒每周在校学习1~2天,其余3~4天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企业是学徒获取知识的关键场所,占学徒整个学习时间的70%以上。以学徒制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瑞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给个人、企业、社会带来了实际收益。根据相关调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个体具有较高的教育收益,能够产出更多的教育利润[3]。此外,在瑞士,大约有99.7%的中小型企业愿意提供学徒培训,这是因为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双赢模式”。对于学徒来说,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掌握实用的技能,获得薪资,而且学徒期满后还可能得到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学徒所产生的生产力还可以弥补约2/3的培训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4]

(四)采取以企业、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关实训课程,确保学校教育能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紧密结合,学徒不仅能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在企业实训中学习行业技能。企业实训是瑞士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点,企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据有关调查,瑞士75%以上的学徒都在中小企业接受行业技能培训[5]。但是,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府对职业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小型企业培训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如培训规模较小、培训体系不完善等,因此学徒迫切需要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培训。瑞士的行业组织非常发达,许多行业组织都拥有自己的实训车间或专业化的培训中心,可以协助培训学徒,增强学徒的职业技能,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6],因此,瑞士政府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还与本国的行业组织加强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五)成立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培训机构

近年来,瑞士成立了大量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机构。这些机构的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要通过联邦职业与高级技能考试,此外,还应该与企业、行业等保持紧密合作,以确保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内容和相关市场情形。除了拥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外,政府还非常注重从小学起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小学阶段,就有大约95%的学生已经开始了解VET课程、学徒职位等信息;在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参加初级中等学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也就是进行职业准备教育,同时,初中教师也要参加一些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培训,以便把最新的市场信息传达给学生;初中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在校学习的经历以及专业职业指导中心给予的建议,选择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接受学徒制培养,如果学徒想继续深造的话,可以选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二、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成就

(一)职业教育参与率提高

在瑞士,至少有1/2的劳动力人口拥有职业教育证书,将近70%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后会选择职业教育。较高的职业教育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瑞士经济的发展。如表1所示,在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比例都超过40%。这既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有关,又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相关。瑞士2000~2007年不同教育层次人口收入调查结果表明,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收入高。因此,瑞士政府非常重视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二)青年失业率降低

近年来,瑞士青年(15~24岁)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这一数字最低的国家之一。如表2所示,笔者截取了OECD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析了2003、2006、2010年间这些国家的青年失业率。2003、2006、2010年间,瑞士的青年失业率分别为8.5%、7.7%、7.2%,呈下降的趋势;同一时期,OECD国家的青年平均失业率分别为13.8%、12.6%、16.7%。由此可见,瑞士的青年失业率远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得益于联邦政府、州政府、行业协会等各方共同努力,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合理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紧跟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得益于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瑞士青年离职率、失业率低,对企业的忠诚度高。

(三)全球竞争力指数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当前的经济竞争力水平与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首先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区分为基本因素(a1)、效率增进因素(a2)和创新与成熟因素(a3),这3个因素共由12个指标组成。然后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b1)、效率驱动阶段(b2)、创新驱动阶段(b3)。全球竞争力指数等于a1×b1+ a2×b2+ a3×b3。如表3所示,瑞士的GCI在2009-2012年间全球排名稳居第一位,并且其成熟的商业文化与优异的创新能力也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7]。GCI的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瑞士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瑞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的“土壤”。

三、思考

瑞士虽然国土面积相对狭小、自然资源也较为匮乏,但是,通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瑞士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职教参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失业率成为OECD最低的国家、全球竞争力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等。

尽管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一度成为其他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时效法的榜样,但是,瑞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全球经济衰退有可能对职业教育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提供学徒培训的中小企业造成影响——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不得不削减成本,减少学徒培训的名额;由于人口结构变化(主要是人口减少)引起的职业教育生源紧张问题;职教体制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各州资金投入的标准不清晰且不透明,职教体系内的“学术化”与“专业化”等。

注释:

①④资料来源于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witzerland.

②资料来源于瑞士联邦教育统计办公室。

③资料来源于OECD(2011)青年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5-21.

[2][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27-42.

[4]Kathrin Hoeckel,Simon Field and W. Norton Grubb. 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witzerland[R],2009.

[5]叶志攀,金佩华.瑞士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6):56-69.

第9篇: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体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①(Duales System)是一种由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德国教育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世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由来已久,但“双元制”这一名称在1964年才真正出现,在德国教育委员会颁布《对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鉴定》中的第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随后1969年颁布的《德国职业教育法》真正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德国的职业学校最早起源于宗教改革时期的星期日学校,在星期日学校中学员可以补习文化知识,后星期日学校发展成为补习学校。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补习学校演变成为行业补习学校。行业补习学校对师傅培训和企业培训形成了补充,并带有了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创办于1708年的“数学机器实科学校”和1747年在柏林开设的“经济・数学实科学校”成为面向平民的首批实科学校②,后发展成为地方工业学校和实训工场。随着生产的扩张,各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在上升,职业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数量和涉及门类都在急速扩张,特别是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中制造业的急速扩张,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体制性优势。

一、完备的法律框架

职业教育体系中各主体的协同运作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来加以规范。对职业教育体系实施立法,同时可以保障雇主、雇员、行会等各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权、影响力以及特有权益,因而可以增强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德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立法起步较早,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框架。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法规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时期:

(一)草创时期

早在1837年当时的萨克森即颁布了规定,要求15至18岁的青少年接受职业义务教育。1845年及1849年普鲁士并修订了《工商条例》,规定只有同业公会的成员才能够招收学徒,并对考核规则进行了细化。1869年普鲁士颁布了《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未满18岁的学徒需进入补习学校进行学习,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出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运作方式。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前后德国又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如《工商业管理条例》、《行业条例法》、《商业法》等,赋予未成年学徒以接受职业义务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学徒的基本文化素质。进一步强化并细化了行会、工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教育体系中的传统地位。《帝国学校义务教育法》。1937年10月29日德国颁布了《帝国学校义务教育法》,建立了完备细分的职业学校制度,规定了企业职业培训需要职业学校的教育作为补充。

(二)成形时期

联邦德国建立后,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如1953年出台了综合性的职业培训条例,1968年联邦政府通过了《联邦各州专科学校发展协议》。1969年8月14日,德国正式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法的形式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中职业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德国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全面制度化和法制化,确保了实践和理论并举、企业和国家共担责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框架基本上成形,对职业教育的合同签订、合同双方的义务权益、职业教育的形式与期限、职业教育的监督与控制、职业培训的考核等问题做了全面和原则性的规定,成为联邦范围内职业教育的统一的法律依据,因而也被称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法。随后《联邦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配套措施陆续出炉,如《培训教师资格条例》、《手工业条例》、《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这些措施弥补了《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不足,细化了职业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运作管理、培训种类、培训标准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规定了受训者在培训期间必须有获得津贴的权力,对受训者的休假、劳动时间等权益规定了细则,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一个更加周密的法律框架。1981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以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以满足培训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让职业教育成为年轻人成功进入社会提供跳板。

二、成熟的运行机制

(一)机制特征

德国的学校体系与中国不同。德国的小学为四年期,小学之上设有文理中学(Gymnasium)、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完全中学(Hauptschule)。小学毕业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成绩为依据对小学生毕业生进行了分流。文理中学的学生成绩较好、理论思维能力好,文理中学毕业后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未来主要进入大学等高校学习。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具有实践性,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毕业生相当于具有中国的初中毕业文凭,未来主要接受一般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成为产业工人或者从事售货员厨师等行业③。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形式,其中每年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学毕业生提供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的培训费用主要由企业自身筹集。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归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而国家也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投入了巨额资金。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由区政府或市政当局主办的职业学校原则上职业学校的人事成本由州政府承担,基础设施费用、修缮开销以及设备构成成本等办学经费由地方支付承担。私营的职业教育机构也可以得到国库的财政支持。总体而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资金来源有企业自筹、国家转移支付以及私人资助。国家转移支付除了包括国家对职业学校的直接拨款外,还包括国家通过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而构成的间接资助,即国家可以给予企业用于职业培训方面的资金以税收优惠,允许这部分资金可以从计税基数中提前扣除,如包括即时扣除款、固定扣除款、社会福利优惠款等。

职业教育合同在企业与申请者之间订立,企业对学生实施培训,受训者为其付出的劳动得到对应报酬,这是一种企业的经济活动,因而属于私法范畴。而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则属于政府管理的公法领域。属于私法领域的企业和个人行为,和属于政府管理的公法领域的职业教育法律和规章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被融合于一个体系内④。这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法律模式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了协调与统一⑤。

(二)运行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与德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文化氛围、社会社会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了符合国情、极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受训者的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各实践主体的深度参与为基础,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企业主体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相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处于主体地位,以企业主导的实践技能培训为主体,职业学校提供的理论教育作为补充。BBIG第一条规定,企业应该对受训者传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即由《职业教育大纲计划》规定的“职业操作能力”,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初体验的机会和个性化的培养,并保护受训者免受职业伤害。企业根据行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制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向和培训岗位数,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满足企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工作,由企业代表和学校老师共同制定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并监督其实施。职业学校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授课节奏,企业对职业学校的高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受训者一般情况下需先自己或者接受劳动部门的中介服务,选择在一家企业申请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资格,受录取并签订相关职业培训合同后,按照企业的规定,到企业相关的职业学校报到,这一模式被称为订单式培养。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下,受训者交替接受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即在企业培训1-2天后再到职业学校学习3-4天;或以周为单位实行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间的学习交替。也可将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即采取学校学习一年后再到企业学习两年的模式。原则上,双元制受训者有2/3 的时间留在企业接受培训,另外 1/3 的时间则是留给学校进行理论培训。

培训企业大多设有培训人员,大企业在企业内部设有培训车间或学习岛、模拟公司等培训场所,没有设置培训设施的中小企业或者对部分本企业不具有培训能力的职位可以让待训者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培训,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在培训期间,企业需支付给受训者培训津贴,一般培训津贴随受训者受训年数的增加而上升,到受训最后一年达到最高值。职业学校则没有为学生提供津贴的义务。

2.实践导向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体系设置、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安排、时间分配、教学方法、都体现出了“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这一特征。重视学生未来职业的应用型实践技能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兼顾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优势,将企业提供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提供理论培养相结合,让实训老师和理论老师共同执教,提供实践职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培训,体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性和技能型特征。培训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授场所,实现了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学生以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获取知识,以掌握进入开始职业生涯所必须的的基本能力。将学徒和学生两种身份相结合,使得受训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动的操作,有助于将实践职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培训相结合,有助于受训者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得受训者掌握较为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同时也可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职业和个人未来发展需求。

注重技能实训的职业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受训者接触到实际使用的生产设施,将生产和教育紧密结合,受训者在实践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流动产品,降低了企业提供职业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实践保持同步,防止教授课程内容陈旧、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培训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调整培训的内容,保持受训者的整体实践水准。

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受训者一方面掌握了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熟悉最新的工艺和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强,而且在企业实训中受训者对企业文化、工作规范、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要求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实践操作中的群体观念和协调能力,与无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培养人群相比具有很强的复合型能力优势,能够零培训上岗,因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凭持有者往往非常受企业的欢迎,70%以上的受训人员为培训企业留用,成为直接通向生产岗位的教育形式。

3.各方参与

经过历史的沿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最终形成的是由社会众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多层次管理体制。BMBF、州政府、劳工署、经济界、行业协会、各类公共部门相互结合、共同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立法在州,因而由属于州级事务,但企业培训作为经济事务其管辖权归属于联邦。因而双元制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两个法律管理主体融合于一体,需要两个法律管理主体的共同协作。各级政府、经济界、工会、行会之间架起了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合作桥梁,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的管理框架,可以既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又兼顾到企业和受训者的需求。例如在双元制的课程开发问题上,首先由BMBF下属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院制定课程标准,然后由州政府、行业协会、经济界代表等进行共同表决通过后,再由企业和职业学校按照共同标准制定相应的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继而招聘老师实施培训。

行会(Kammer)作为德国一个古老的经济管理组织,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行会主要起到一个自发的规范作用。除了管理培训的质量水平之外,行会还需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进行审查,防止没有学徒经验的人从事相关行业,造成行业供大于求,形成恶性竞争。现代德国行会的作用主要在于资格认定和争端仲裁等方面。德国有接近500个地方行会,主要对提供职业培训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和奖惩、对提供职业培训的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核、根据《职业教育大纲计划》对受训学员进行考核并发放证书。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由不同主体承担,这保证了培训的水准和考核的公平性。

表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特点

主体 企业 职业学校

受训者身份 学徒 学生

教学内容 实践技能培训 理论培养

授课人员 实训老师 理论老师

监管主体 联邦政府、行会 州政府

经费来源 企业+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拨款

指导文件 职业培训条例 理论教学大纲

考试形式 实践技能考试 专业知识考试

所属法律范畴 私法 公法

三、极强的更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市场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首先,随着德国国内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学毕业生数量随之下降,导致申请者数量下降,而且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层次不齐,整体水平下降,让德国没有能够申请到职业培训岗位的年轻人数量增加;其次,职业教育的岗位出现了供求不匹配的问题,许多职业教育岗位无法找到水平合适的申请者,出现了大量职业教育岗位空置的现象,许多企业后继无人;再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德国加大对外投资,德国国内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技术岗位如研发部门留在德国或转回德国,而低技术产业转向海外,使得德国国内制造业岗位下降,而服务业岗位数量上升,德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转移,导致了就业岗位性质和要求的改变。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积极进行改革。

为应对现代经济的高科技化需求,2004年BMBF对《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进行了修订,提出新的《职业培训条例》,对培训的形式进行了更新与结构调整,对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内容、职业侧重做了及时的调整,以增强双元制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实用性。2005年2月18日德国议会通过了对《职业教育法》进行的修订,这次修订强调了企业内和跨企业的职业教育的同等重要性,以降低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岗位的成本,并防止受训者在单个企业接受职业教育所造成的知识结构的狭隘性,更好地应对社会高科技化的发展需求。并强调了“企业及企业以外的公共事业机构、家政服务机构和自由职业者”提供的职业教育具有类似的重要性,以丰富职业教育的形式,为服务业产业提供职业教育提供合法性。这次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还提出为每位青年人提供同等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不能因为个人的能力、出身、经历、种族或地域限制而造成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帮助青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德国最终确立了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法律框架,并在新形式下,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不断做与时俱进的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四、结语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德国的经济崛起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实践型技术人才。这些工人具备了将在生产第一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这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劳动力支撑,德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双元制的进一步制度完善和规模扩张,德国现有的4000多个职业中约有350个职业已经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德国经济相辅相成、形成了正面激励和上升循环。而且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提供工作岗位,提供了个人上升空间,帮助大批底层人士成功实现了由社会底层向中产阶级的转换,有效地稳定了德国的社会结构。

但是在新形势下,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专业技术工人不再成为年轻人的理想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国际一体化的影响,倾向于接受大学教育,取得学术文凭,德国尊重有技术的产业技术工人的传统正在受到腐蚀。经济领域出现了有实践潜力的技术工人匮乏的现象,这对以制造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德国造成了威胁。通过制度设计,进一步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引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双元制这一传统制度的新活力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不变的挑战。

注释:

①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德国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初级教育、职业进修教育和职业改行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属于职业初级教育范畴,旨在帮助年轻人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的职业教育形式.

②杨金士.论不完的话题[J].技术教育研究,2011(1):4.

③学生如果在文理中学成绩特别差、或者在实科中学以及完全中学成绩特别好,可以调整个人对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选择;或者学生出于个人兴趣的原因,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在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间转换,以帮助青少年根据自身特点即时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才能、规划好职业生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受训者若取得了技师资格也可获得升入高校学习的资格。

④Streek.W.J.Hilbert u.a:Steuerung und Regulierung der beruflichen Bildung.Berlin,1987.

⑤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2002(3).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赴德职业教育培训团.感受“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3(6).

[2]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