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细胞实验方案精选(九篇)

细胞实验方案

第1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FOLFOX方案;化疗;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数;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074-02

结直肠癌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2],间接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癌细胞转移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情况对肿瘤的进展、预后也有一定影响。化疗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其生活水平。但是化疗治疗的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若是免疫功能出现持续性降低,将增加肿瘤的复发率及转移率。现择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6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一步了解FOLFOX方案化疗对其免疫细胞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63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均通过病理检查得以确诊。结合国际TNM分期标准把结直肠癌患者予以分期:I期者3例,II期者10例,III期者32例,IV期者18例。包括35例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27~79岁之间,平均年龄(46.87±4.21)岁。同时择取同期体检的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32例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年龄均在25~77岁之间,平均年龄(44.87±3.96)岁。全部受检者均没有免疫系统疾病,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FOLFOX方案化疗:第1天,奥沙利铂,剂量为85 mg/m2 ,予以静脉滴注;亚叶酸钙,剂量为400 mg/m2 ,进行静脉滴注;氟尿嘧啶,剂量为400 mg/m2,进行静脉推注,氟尿嘧啶2.4 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2周1次,2次为1个疗程。

1.3 检测方法

取经肝素抗凝处理的新鲜外周血标本,剂量为100 μL,溶入单克隆抗体(抗CD16+56PE、抗CD8PE、抗CD4PE、抗CD3FITC),混合均匀,室温避光20 min染色。再加入1.5 mL红细胞裂解液,当混合均匀后室温、避光静置10 min,使红细胞破坏。以250×g的标准离心5 min,然后弃上清液。每管溶入2.0 mL(浓度为0.1%)叠氮钠的磷酸盐缓冲液[2],混合均匀,以100×g的标准离心5 min,弃上层清液。再加入1.0 mL PBS,混合均匀,2 h内上机检测。通过流式细胞仪Cell Quest 软件(型号为FACSCan)取得数据并分析。将FSC2H/SSC2H设定为淋巴细胞门,用IgG/FITC/IgGaPE明确FL1、FL2的非特异性结合水平[3]。同时,调整SSC、FSC的电压;FL22FL1%荧光补偿、FL12FL2%荧光补偿;FSC阈值。每管得到1万个细胞。

将对照组63例健康者的外周血细胞数的水平作为标准,评判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实施系统化处理,通过均数±、平均数(x±s)表示计量数据,运用χ2对试验所得计数数据进行检验,运用t对所得计量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经化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1周、2周、4周时的外周血CD4+、CD3+以及CD4+/CD8+、NK细胞数量、CD8+细胞比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外周血CD4+、CD3+以及CD4+/CD8+、NK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CD8+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结直肠癌不同分期患者的CD4+/CD8+细胞比值、NK细胞数量、CD4+细胞、CD3+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CD8+细胞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IV期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数量、CD4+/CD8+细胞比值、CD4+细胞、CD3+细胞明显低于I期、II期;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I期、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相对复杂[4-5],通常抗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但体液免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次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内CD4+/CD8+细胞比值、CD4+、CD3+均显著小于健康者,但是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者,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6]。由此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于健康者水平,其机制可能受到肿瘤发生、发展期间分泌过多的免疫抑制因子有一定关系。结直肠癌患者通过FOLFOX方案化疗前、化疗后1周、2周、4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可见该种方案在对肿瘤病灶转移治疗有效的情况下,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结直肠癌患者癌细胞的发展,从I期-IV期患者机体外周细胞免疫功能不断减少[7],I期、II期与III期、IV期患者之间明显差异性,说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与病理分期存在负相关性,患者病理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差。反之,患者免疫功能越差[8],说明肿瘤病理分期越晚、临床预后越差。所以。患者免疫功能能够间接说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数量显著性小于健康者,同时与病理分期有一定关联,病理分期越晚,外周血NK细胞数量越低,关键原因可能是因为消灭肿瘤细胞期间,耗费了大量的NK细胞,肿瘤细胞所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让NK活性减弱,NK 细胞将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再分布。该次研究充分验证了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减弱,也就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衰弱,致使肿瘤细胞脱离了免疫监视持续生长。所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等指标进行检测时,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状态,说明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辅助治疗重点在于提高NK 细胞、CD4+、CD3+数量,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吕伽林,刘海鹰,鲁伟群,等.全身热疗联合FOLFOX 7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近期疗效观察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28(6):412-414.

[2] 黄显实,梁丹,王娟,等.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3(18):67-68.

[3] 施红,顾惜春,朱玲,等.大剂量胸腺肽对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 T 细胞亚群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13(3):120-122.

[4] 米希茂.FO LFOX 4 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7(10):42-44.

[5] 肖秀英,于宝华,杨晓燕,等.FOLFOX 方案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细胞数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11,19(10):770-771.

[6] 马建仓,赵军,谢忠海,等.FOLFOX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1,25(12):353-354.

[7] 黄常新,李朝阳,姜贻乾,等.FOLFOX方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26(9):661-663.

第2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地榆升白片;晚期胃癌;化疗;EOF方案;骨髓抑制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074-02

Observation on Diyushengbai tablets to treat myelosuppress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of improved EOF regimen

HUI Shuang, ZHANG Chenghui, TONG Yunke, SHI Xiaoli

Oncology Three Ward, Central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 Nanyang 473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iyushengbai tablets on treating myelosuppress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of improved EOF regimen. Methods: Eighty cases of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0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EOF regimen plus Diyushengbai tablets and 40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EOF regimen only.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white blood cell count, the dose of rhG-CSF and the secondary infection rate associated with myelosuppression. Results: Grade Ⅲ and Ⅳ leukopenia occurred in 10 patients (2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ereas 18 patients(45%)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Diyushengbai tablet is an effective drug for treating myelosuppress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of improved EOF regimen and deserved to apply popularly in the clinic.

[Key words] Diyushengbai tablet;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hemotherapy; EOF regimen; Myelosuppression

我国胃癌患者确诊时大多为进展期或晚期,目前晚期胃癌规范化治疗多推荐以化疗为主的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国外资料报告较多的ECF方案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毒性大,耐受性差,用药疗程长;国内外学者将ECF方案改良为EOF,毒性下降,耐受性提高,但骨髓抑制仍较严重。我们观察化疗后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29.1%[1]。为减少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初治晚期胃癌患者采用改良EOF方案同时联合地榆升白片化疗,观察对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预防情况,结果显示地榆升白片防治骨髓抑制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入组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完成,共80例资料完整晚期胃癌患者,均衡有可比性。所有病例为初治,经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确诊为胃癌,且完善检查后行TNM分期列为晚期。试验入组条件:①胃镜活检病理学确诊的胃癌,分期为晚期的初治患者;②患者年龄大于18岁,小于75岁,KPS评分≥60分;③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④患者无同时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⑤入组本试验之前无骨髓抑制病史,且未接受任何刺激骨髓造血的治疗;⑥患者知情同意,能配合治疗及随访。实验排除标准:①严重难以控制的内科疾病及脏器功能衰竭,体力评分低于60分;②明确的精神病患者;③难以配合治疗及随访要求;④其他不符合全身化疗标准的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5.3(34~75)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54.6(35~75)岁;两组病例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化疗方案为EPI 50 mg/m2,1次/d,静推;OXA 130 mg/m2,1次/d,静滴,2 h;5-Fu 3.0 g/m2,iv,120 h,1次/d,1次/3周。其中试验组全疗程同时口服地榆升白片(成都地奥天府药业公司)4片,3次/d;对照组仅采用以上方案常规化疗;血常规WBC低于2.0×109/L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直到WBC高于10×109/L,及时处理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常规止吐化疗,期间做好宣教,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化疗至少2个疗程。

1.3 疗效及毒性评定标准

①观察血常规外周血象变化:按骨髓抑制分级标准[2]分为四度:0度:>4.0×109/L;Ⅰ度:(3.0~3.9)×109/L;Ⅱ度:(2.0~2.9)×109/L;Ⅲ度:(1.0~1.9)×109/L;Ⅳ度:<1.0×109/L。②观察rhG-CSF使用量。③白细胞减少继发感染发生情况继发感染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项目以百分率表示,组间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变化

两组化疗后血象均明显下降,实验组出现重度(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79,P<0.01),见表1。但随访化疗后1周外周血象主要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试验组化疗后14、21 d随访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Ⅲ+Ⅳ)%表示Ⅲ/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t=2.53,P<0.05

Note:(Ⅲ + Ⅳ)% said Ⅲ/Ⅳ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2.53, P<0.05

2.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

治疗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里亚金)用量人均(2.35±1.08)支;对照组人均为(5.32±1.76)支。两组比较,试验组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21,P<0.01)。

2.3 化疗相关感染

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病例试验组共出现3例,对照组8例,但是经过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死亡。

3 讨论

目前大多数化疗药物不具备靶向性,对增殖活跃的人体组织细胞无选择性普遍杀伤,如造血干细胞,黏膜上皮细胞、毛囊等均有很强的杀伤抑制作用[2],常用化疗方案的限制性毒性多为骨髓抑制,多年来试图应用各种化疗保护剂或拮抗剂,以期减少化疗对人体的毒副反应,降低化疗毒性,尤其是严重的毒副反应,改善化疗的耐受性,扩大化疗适应证,为部分特殊患者带来治疗机遇,因此保护骨髓是重要的化疗治疗对症措施,但未有突破性进展。

祖国医学对化疗药物有独特诠释:细胞毒药物为外邪寒毒,治疗后引起脾肾功能损害,脾肾主骨生髓和气血化生,脾亏肾虚是化学治疗引起骨髓造血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3],国内学者有试验证实地榆升白片可以改善骨髓造血环境,提高骨髓微循环能量血氧供应,有利于造血祖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成熟及向外周循环释放,减少化学治疗对骨髓造血组织的抑制,促进骨髓成熟血细胞向外周释放,有利于改善循环血细胞数量,减少粒细胞缺乏的相关并发症出现[4]。另有实验提示地榆有效成分地榆皂甙可以刺激骨髓粒单系CFU-GM集落数显著升高于对照组[5]。

本组试验结果中,试验组42例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共10例,发生率为23.8%;对照组38例中有18例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显著减少。白细胞减少继发感染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另外化疗后随访中观察到试验组骨髓抑制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好于对照组,随访中试验组体力评分生活治疗好于对照组。

本研究提示地榆升白片常规应用可防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且未观察到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造价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组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惠双,万里新.FOLFOX6方案与改良EO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Ⅱ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0,7(9):216-217.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

[3]洒荣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肿瘤,2003,12(6):324-326.

[4]黄国钧.宋浩亮.罗华菲等.升白片对小鼠骨髓造血机能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6):44-45.

[5]高瑞兰.地榆皂甙对正常人白细胞生成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报。1998,6(12):37.

第3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1.(2015年江苏卷,1)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都是水溶性物质

C.都含C、H、O、N这4种元素

D.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解题思路】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脂肪能被脂肪酶水解,蛋白质和核酸也能被相关酶水解成小分子物质,A项正确。脂肪不溶于水,B项错误。淀粉、脂肪只含C、H、O三种元素,核酸含C、H、O、N、P五种元素,C项错误。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蛋白质也能供能,核酸不能提供能量,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四种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有机物水解与能源物质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2.(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解题思路】DNA与ATP都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项正确。一个tRNA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项正确。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项正确。控制细菌的DNA在拟核和拟核外的质粒DNA上,细菌无线粒体,D项错误。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DNA、ATP的化学元素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和DNA在原核细胞中的存在部位以及RNA与反密码子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解题思路】从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相同时,培养瓶中有空气比有氮气时离子相对吸收量多,在培养瓶中都含空气时17℃比3℃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多,说明它的吸收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A项正确。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B项错误。氮气环境中没有氧气,无法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无氧呼吸供能不足,离子相对吸收量少,但仍消耗能量,C项错误。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与温度、气体的关系及主动运输的知识,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4.(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题思路】分泌蛋白(如抗体)的分泌属于胞吐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也属于胞吐作用。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是通过核孔进行的,不属于胞吐作用。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胞吐作用的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5.(2015年山东卷,4)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解题思路】种子萌发时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相对较高。气体通过生物膜属于自由扩散,因此细胞质基质比线粒体内氧气浓度高,而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而K+外流,因此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相比,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较小。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停止供应CO2后C5不能生成C3,因此C5相对含量增加而C3相对含量减少。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自由水与结合水、氧气与二氧化碳、钠离子与钾离子、C3和C5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比例变化,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6.(2015年北京卷,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解题思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都在核糖体上合成,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A项错误。真核细胞中,mRNA在细胞核内通过转录合成,B项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C项错误。淀粉是叶绿体基质中通过暗反应合成的,D项错误。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蛋白质、mRNA、淀粉、DNA等物质合成的知识,也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

7.(2015年福建卷,1)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解题思路】不同蛋白质可能由1至20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消化酶。各种蛋白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并且空间结构与其功能有关。蛋白质中只有酶具催化作用,其他蛋白质各有其自身作用。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空间结构、功能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

8.(2015年四川卷,1)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 )

A.Mg2+吸收 B.O2扩散

C.光能转换D.DNA复制

【解题思路】Mg2+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载体蛋白参与。光能转换与DNA复制均需要酶的参与。O2扩散属于自由扩散,与蛋白质无关。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酶作用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9.(2015年重庆卷,1)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

A.线粒体的功能

B.发育的全能性

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解题思路】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比,线粒体功能一样,都是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大于胰腺腺泡细胞。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不同。由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不会完全相同。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功能、蛋白质的种类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10.(2015年海南卷,1)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解题思路】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乙醇通过细胞膜属于自由扩散,氨基酸通过细胞膜需载体蛋白参与,蛋白质分子可以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功能与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11.(2015年海南卷,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有核糖体,无叶绿体

B.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解题思路】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也无细胞核;水绵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叶绿体;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但无叶绿体。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考查识记能力。

12.(2015年海南卷,10)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解题思路】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反之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两者浓度相等时,吸水量与失水量相等,水分进出达到平衡状态。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甲吸水、乙水分进出平衡、丙失水,所以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项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外蔗糖溶液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B项错误;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项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项正确。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13.(2015年上海卷,15)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数分钟后,用清水引流,重复多次,则在此过程中右图所示细胞中( )

A.区域①扩大,区域②紫色变浅

B.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加深

C.区域①扩大,区域②紫色不变

D.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变浅

【解题思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用清水引流多次后,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此,区域①缩小,同时由于吸收水分,区域②紫色变浅。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考查理解能力。

14.(2015年安徽卷,1)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 )

【解题思路】抗体是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肽链,再经过内质网的初加工,由小泡转移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才可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考查识记能力。

15.(2015年广东卷,1)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

A.液泡和核糖体

B.中心体和叶绿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内质网和线粒体

【解题思路】核糖体与中心体无膜结构,叶绿体与线粒体具双层膜,液泡、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具单层膜。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16.(2015年上海卷,2)原核生物都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膜和核膜

B.线粒体和核膜

C.细胞膜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核糖体

【解题思路】原核细胞有细胞膜、无核膜,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识记能力。

17.(2015年上海卷,6)下图显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D.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

【解题思路】图中物质P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物质Q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可能是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因此物质P不可能是氧气,物质Q可能是水分子也可能是其他分子。物质P出细胞需载体,而物质Q还可能是自由扩散,因此不确定是否一定需要载体。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理解与识图能力。

18.(2015年江苏卷,26)下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填序号)。

(2)若该细胞为人的浆细胞,细胞内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有(填序号),合成后通过运输到(填序号)中进一步加工。

(3)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性。

(4)若合成的蛋白质为丙酮酸脱氢酶,推测该酶将被转运到(填序号)发挥作用。

【解题思路】(1)图中的④⑤分别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2)分泌蛋白是由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内质网的功能之一是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然后通过囊泡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

(3)m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加工后经核孔到达细胞质,核孔对物质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

(4)丙酮酸脱氢酶是线粒体中用于有氧呼吸的酶,因此合成后到达线粒体。

【答案】(1)④⑤ (2)①② 囊泡 ③ (3)核孔 选择 (4)④

【评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知识,同时考查了核孔和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及识图分析能力。

专题二 细胞的代谢

1.(2015年海南卷,3)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解题思路】酒精发酵属于无氧呼吸,能产生少量的ATP。物质跨膜运输所需能量来自ATP。ATP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ATP的化学组成、合成与水解、作用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2.(2015年海南卷,4)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解题思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酶和淀粉酶能分别将蛋白质和淀粉水解。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纤维素酶不能将其水解。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酶的本质与酶的专一性特点,同时考查了植物细胞壁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考查理解能力。

3.(2015年江苏卷,21)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

【解题思路】滤纸层析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与叶绿素b。从图可知,在强光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减少,说明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处等干燥后多画几次,增加色素含量。

【答案】ABC

【评析】本题考查了叶绿体色素的种类,考查识图分析与理解能力。

4.(2015年福建卷,3)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解题思路】RuBP羧化酶催化的是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不需光照,但在光下也可进行。由题可知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则单位时间内其催化产生的14C3的量越多。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理解能力。

5.(2015年重庆卷,4)将下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和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解题思路】在黑暗条件下,只有呼吸作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胞外,因此①增大,同时消耗的氧气来自胞外,即④减小。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消耗较多氧气同时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①增大、③减小。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中各值不变。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②减小、④增大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6.(2015年海南卷,9)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解题思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光能,A项正确;从图可知,在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项正确;叶温为25℃时,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不同,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也就是净光合速率,C项正确;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即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相等,但大于0,D项错误。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考查理解与分析图表的能力。

7.(2015年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解题思路】140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补偿点,当光强大于140μmol・m-2・s-1时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A项错误;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时,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项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的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项正确。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表格信息的能力。

8.(2015年上海卷,14)下列细胞中,其无氧呼吸的过程会以乳酸为主要产物的是( )

A.密闭塑料袋中苹果的细胞

B.用于制作酒酿的酵母菌

C.剧烈奔跑时的马骨骼肌细胞

D.浇水过多的青菜根部细胞

【解题思路】剧烈奔跑时的马骨骼肌细胞要进行无氧呼吸,动物细胞内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而苹果细胞、酵母菌和青菜根部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无氧呼吸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9.(2015年浙江卷,30)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 1 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 1 分子 Pi (无机磷酸)。

请回答:

(1)磷除了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组分外,也是叶绿体内核酸和的组分。

(2)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

(3)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数量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上述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解题思路】(1)Pi在光合作用中,参与光合产物的构成,是ATP和NADPH的成分,也是叶绿体中核酸以及生物膜中磷脂的组成成分。(2)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因而属于吸能反应。(3)若蔗糖合成受阻,则同时产生的Pi数量减少,导致进入叶绿体中的Pi减少;若蔗糖输出受阻,则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由于光反应中可利用的Pi减少,导致光反应合成的ATP减少,因而也影响卡尔文循环。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也可参与淀粉的合成,以维持卡尔文循环的正常运行。

【答案】(1)磷脂 (2)吸能反应 (3)Pi 叶绿体基质 ATP 负反馈调节 淀粉合成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考查理解能力及获取并利用新信息的能力。

10.(2015年江苏卷,27)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释放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消耗的C5由经过一系列反应再生。

(3)由图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推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是其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另一方面是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的。

(4)栽培以后,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

【解题思路】(1)图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不同的品种,其他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因此图中曲线应在光照强度、CO2浓度都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数据。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氧气,因此曲线测得的是氧气的释放量。(2)在暗反应中,一分子CO2与一分子C5结合生成2分子C3,C3在光反应产物[H]和ATP作用下,经卡尔文循环又可再生成C5,同时另一个碳原子用于生成有机物。(3)从题中信息分析,叶绿素含量较高时有利于光反应进行,产生更多的[H]和ATP,另一方面,蛋白质含量较高,有更多的酶参与光合作用催化反应。(4)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而籽实中的有机物来自光合产物的转移,如果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那只能是光合产物运输到籽实的量较少。

【答案】(1)光照强度、CO2浓度 O2 (2)C3 C3 (3)[H]和ATP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4)P2光合作用能力强,但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产物少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物与暗反应过程以及光合产物的运输等知识,考查分析图表能力与理解运用能力。

11.(2015年重庆卷,10)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1)淀粉加碘液后呈蓝色,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而使其不呈蓝色或减弱。分析三组实验,红粒管与白粒管分别加提取液,则对照组应加等量的蒸馏水。为控制无关变量,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控制pH。从表中数据可知,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应是淀粉水解程度较低、显色较高的一组,即红粒管组。由于红粒小麦穗发芽率低,因此根据题中信息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相当于反应物淀粉量减少,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应缩短保温时间,因为时间太长两个实验组淀粉完全水解后,显色一样。(2)本组实验是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作用,因此两组的自变量是两种淀粉酶分别失活。根据实验结论,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发挥催化作用的应是α淀粉酶,一旦α淀粉酶失活,则对淀粉无催化作用,此组实验中淀粉不会水解,显色应深些。

【答案】(1)0.5mL蒸馏水 控制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评析】本题考查了酶的催化作用及实验分析,考查分析理解与运用能力。

12.(2015年山东卷,26)油菜果实发育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

(1)油菜果皮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细胞器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至种子。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跨(穿)膜运输方式是。

(2)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填色素名称)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和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3)图乙表示油菜种子中储存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可用染液检测;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有机物由转化而来。

【解题思路】(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即主动运输。(2)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据图甲可知,第24天呼吸速率为2,净光合速率为6.5,即总光合速率为8.5,同理第12天的总光合速率为9.5。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变,从而表现类胡萝卜素颜色。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与[H]减少。(3)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脂肪,脂肪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而开始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较高,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减少,说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由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为脂肪。

【答案】(1)叶绿体 主动运输 (2)小于 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H](或NADPH) ATP(注:两空可颠倒) (3)苏丹Ⅲ(或苏丹Ⅳ) 可溶性糖和淀粉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分析图表能力。

13.(2015年安徽卷,29)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

a.;b.。

【解题思路】(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反应物即O2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2)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根据可重复性原则,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答案】(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 CO2 O2 (2)a.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b.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评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与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图表能力。

14.(2015年北京卷,31)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式呈现。

(1)在开始检测后的200s内,拟南芥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同化CO2,而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叶片可通过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和热能。

(2)图中显示,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μmol・m-2・s-1范围内,在300s时CO2达到2.2μmol・m-2・s-1。由此得出,叶片的总(真正)光合速率大约是μmolCO2・m-2・s-1。(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3)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叶片的CO2释放,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提示在光下叶片可能存在一个与在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

(4)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吸产生的CO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于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利用技术进行探究。

【解题思路】在光反应中,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水。从图中纵坐标可知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0.2~0.6μmol・m-2・s-1范围内,在300s时处于黑暗,只有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叶片的CO2释放量逐渐减少。研究光合作用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常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1)水 细胞呼吸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0.2~0.6 释放量 2.4~2.8 (3)逐渐减少 (4)示踪元素(或同位素标记)

【评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及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图表能力。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

1.(2015年浙江卷,2)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G1、S、G2和M期长短不同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D.减数分裂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

【解题思路】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与数目不一定相同,细胞周期长短往往不同。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一般也不会相同。如果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对DNA的复制无影响,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子细胞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减数分裂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而一个四分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2.(2015年广东卷,6)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解题思路】加酶后酶只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对产物量无影响,A项正确。植物的茎受单侧光照射向光弯曲,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高,两者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项错误。菠菜属于高等植物,无中心体,C项错误。二倍体动物在有丝分裂后期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应有同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总数是四的倍数,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酶促反应的特点、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有丝分裂的特点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3.(2015年安徽卷,3)右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短

【解题思路】细胞板在末期出现,赤道板只代表一个位置,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乙细胞所处的时期是后期,着丝点分开后,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乙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的二倍,二者的DNA数目相同。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还不可以计算出细胞周期长短,只是计算出分裂期时间占细胞周期的比例。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分析识图能力。

4.(2015年江苏卷,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解题思路】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A项错误。癌细胞由于失去控制而无限增殖,B项正确。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对机体有利,因此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一定会使个体衰老死亡,C项错误。成年后仍需细胞增殖,如造血干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等,D项错误。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

5.(2015年山东卷,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解题思路】在胚胎细胞和其他细胞中都存在着各种基因,包括细胞凋亡的基因,A项正确。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表达,B项错误。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一种细胞增殖方式,高等动植物体内也存在无丝分裂,C项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发生改变,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及细胞凋亡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

6.(2015年北京卷,3)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下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B.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

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

D.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

【解题思路】从图可知,a、b峰中对应DNA相对含量分别为40与80,a峰和b峰之间DNA数量正在增加,说明细胞正进行DNA复制。在细胞分裂期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细胞应位于b峰,而末期的细胞应位于a峰处,所以C项错误。从两组对比可知,实验组的b峰值小,说明此抗癌药物对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与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及分析图表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7.(2015年天津卷,4)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解题思路】A图表示初级卵母细胞,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因此染色体无法移向两极,因此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仍含4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正常进行,因此A项错误而B项正确。这样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项错误。此卵细胞与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共6条染色体,其中有四条染色体来自母方,两条来自父方,D项错误。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异常分裂的知识。考查理解能力与分析图表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8.(2015年江苏卷,10)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题思路】分析甲、乙两图,二者的区别在于1号染色体的不同,二者的着丝点位置不同,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二者的基因排列顺序不相同,因此发生变异后减数分裂异常,也并不是甲通过交叉互换产生了乙,而染色体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能力。

9.(2015年海南卷,5)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解题思路】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是正常的细胞生命活动,A项正确;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B项正确;细胞凋亡可出现在个体发育全过程中,包括胚胎阶段,C项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项正确。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有关知识,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0.(2015年海南卷,6)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C.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

D.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解题思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A项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B项错误;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C项正确;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项正确。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知识,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1.(2015年江苏卷,6)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DNA含量相同

B.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能不同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解题思路】图中的卵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DNA含量是体细胞的一半,其他几种细胞中的DNA含量与体细胞相同,A项错误;图中几种体细胞所携带的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不同,B项错误;各种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项正确;不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D项错误。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化合物、物质跨膜方式等知识,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2.(2015年上海卷,节选)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细胞分裂的问题。

在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某个时期,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染色单体,随后一种叫动粒的蛋白质结构在着丝粒处以背对背的方式装配形成,并各自与细胞相应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结合。

(1)在以下细胞结构中准确挑选出相关结构并用单向箭头“”写出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翻译及运输路径: 。

细胞膜 核膜/核孔 染色体 内质网 核仁 线粒体 核糖体 溶酶体

(2)动粒与纺锤丝的结合,最可能发生在。

A.分裂期前期B.分裂期中期

C.分裂期后期D.分裂期末期

(3)就正常小鼠(2n=40)而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次级卵母细胞内的DNA分子数为个,含有中心体个。

【解题思路】(1)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内质网到达核膜,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组装成染色体。(2)根据题中信息“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染色单体,随后一种叫动粒的蛋白质结构在着丝粒处以背对背的方式装配形成”,因此最可能在分裂期前期动粒与纺锤丝结合。(3)正常情况下,次级卵母细胞中的DNA数与体细胞相同,即有40个DNA分子,含有2个中心体。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核膜/核孔染色体 (2)A (3)40 2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有关内容,考查理解运用能力。

13.(2015年福建卷,26)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 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

【解题思路】(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常用盐酸(或盐酸和酒精)做解离液,图示中箭头所指的是分裂中期图像。(2)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后期和末期细胞所占比值变小,说明此时期细胞数目相对变少。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与纺锤丝的牵拉有关,使用可可碱后,可能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染色体向两极移动。(3)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既然假设提出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那么可以通过用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然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再通过对比即可。

第4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开放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西南科技大学

abstractthe ope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in animal cell engineering experiment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ive teaching links such as experiment project design,project discussion,experiment operation,experiment report andexperiment summary were actualize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turned out fine. while,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bout this teaching mode were pointed ou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etter ope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animal cell engineering;opening 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mod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西南科技大学地处四川省绵阳市,是中国西部的一所重点建设学校。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共有7个专业,其中包括生物工程专业。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笔者在优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加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强化实验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且内容多是依附于各门课程的理论授课而开设,实验方法刻板,学生上实验只是被动应付、机械操作。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形式极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加大了对本科教育的实验建设投入,大大改善了本科生实验条件。2010年,生命学院抓住学校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契机,根据实际情况,申报了一个实验室建设项目“生物工程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并立项。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实验室软、硬条件的改善,同时也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2]。

1课程简介

《生物工程大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实验课,主要包括发酵工艺学、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3部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动物细胞工程的实验周期相对稍短一些,同学们对动物细胞工程兴趣会更浓一些,因此,在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上应率先进行开放教学模式摸索。

2教学形式

教学共分为5部分内容,包括实验方案设计、方案讨论、实验操作、实验论文报告、实验总结。

2.1实验方案设计

笔者在进行《动物细胞工程》理论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特别感兴趣。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在课程结束时,安排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方案设计——小鼠××细胞系的建立,该设计既是理论课程的一个结课报告,也是本实验的一个实验指导。为节省材料,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8个人,然后每个大组再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2个人。每个大组发放1只小白鼠,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自由选择目的细胞,包括肌肉细胞、肾脏细胞、肝脏细胞、肺细胞、骨髓干细胞等。这样在一个大组内就可做不同的细胞,便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节约了材料。

该次实验方案是一个完整的有关动物细胞系建立的具体方案,包括实验准备工作、培养基的配制、原代细胞培养、细胞的纯化与传代、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在方案中,要求学生详细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与过程及注意事项,这就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因为每组学生所做的细胞不同,采用的培养及纯化方法也不相同,所需要的材料也不相同,包括需要哪些药品、试剂怎样配制、需要多少吸管,甚至连废液缸都要考虑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性,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由老师准备好所有器材,自己只需要按照老师指定的步骤,将老师已准备好的试剂一一的加进去即可。

2.2方案讨论

方案设计好以后,教师进行修改,主要指出一些原则上的错误,让学生进行改进,然后进行交流。挑选一个比较典型的小组,向大家汇报,让同学来指出其设计上的不足,再在老师的指点下,比较自己的方案,这样在讨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更加清晰。最后,给大家播放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教学录像,详细介绍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让同学们事先有所了解。

2.3实验操作

大家的方案在讨论和看完录像后再一次进行修改,经老师修订同意后就可进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按大组领用所需的器材,自己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配制所需的试剂,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细胞生长的进度不同,同学们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来进行处理。为解决这个矛盾,实验室采取了全天开放、学生预约登记的形式,保证学生可以在预定的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2.4实验论文报告

该实验报告采用科技论文报告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技论文格式写出题目、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建议。前言部分要求学生简单介绍实验的原理与目的,由于动物细胞原代培养与细胞纯化的方法很多,多种方法大多可以使用,学生甚至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但要求必须写出选择此方法的依据。材料与方法部分要尽可能详细,以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的能力。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讨论为重点部分,要求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若结果与预期不符,应分析原因,列出改进措施。最后,要求学生对此次实验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5实验总结

课程结束后要对此次实验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情况进行分析。比如染菌严重等。分析其可能的染菌环节,及操作上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3教学效果

此次开放实验教学,总体来说还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与以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相比,该教学主要达到了以下目的[3-4]:

3.1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动物细胞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与实验操作有关的知识,而学生以前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讲解起来非常空洞。比如,在讲授原代细胞的制备方法中,会包括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2种方法,这2种方法有何优缺点,应怎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等,这类知识教师通常在课堂讲授时只讲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具体情况需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相互交流就得到深刻的认识。

另外,由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而方案的设计必须建立在踏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同时,必须理清楚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

3.2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训练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由于实验带教老师仅指出实验的名称,提供与本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试剂、动物等,其余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按步骤进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教师则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在实验中必须充分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已掌握的技能,完成整个实验,包括实验的设计、操作的步骤、仪器和材料的选择、结果的分析等。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了挑战性,试验结果不是预先知道的,学生必须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严密的实验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器材的清洗、包装、灭菌等工作,平时大家都不太重视,而通过实验,就有了切身体会,有的同学在做过滤除菌制备培养基时,由于无菌工作未作好,导致培养基染菌变浑浊而只能重做。由于各小组的实验材料和结果都不相同,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论文的格式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撰写论文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他们具有了论文的素材,就可以模仿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去完成,使学生获得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训练,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3.3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

由于学生频繁出入实验室,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增多,师生之间可广泛的进行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对教师行业的尊重。

3.4培养了责任心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实验分小组,做到任务到人,每个人对自己培养的细胞都爱护有加,这种负责任的心态是在做别的实验时看不到的。与以往实验不同,同学之间是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做比较,都格外努力。成功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做设计、做实验,获到了很好的结果,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失败的同学虽然有一些丧气,但在认真总结教训和向成功同学取经的基础上,在第2次实验中还是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协调进行,增进了同学的团结、互助、协调的精神。

3.5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中一些实验内容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在新实验开设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开放教学提高了师资队伍业务水平。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转变不仅对教学双方产生巨大影响,对提高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改革无疑会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发生质的飞跃。开放实验维护了学生的原创精神,能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可以说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4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实验人数剧增、延续时间较长,仪器设备接待能力明显不足。因为细胞培养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所以,大部分操作都在超净台上进行,这样就造成对超净台需求的矛盾。而且,因为同学们大多是新手,操作时非常小心、谨慎,这样也常常导致不能按照预定的时间结束实验,设备流动速度慢,同学们等待时间较长。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人流量大,导致无菌室有名无实,也由此使一些同学的实验材料被污染。

4.2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

设计性实验教学比单项实验教学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为了充分利用设备,缓解实验室设备紧张的压力,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采用了学生预约、全天开放的实验模式。为了做好实验,同学们无论中午、晚上,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教师必须随时在场给学生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做出更多的奉献。另外,由于学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教课老师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自己做一些预备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4.3加大了实验费用开支

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这比教师统一准备要消耗更多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从而加大了实验费用开支。而且由于大家所采用的实验材料不一致,虽然老师在审阅设计方案时,取消了一些耗费较大的项目,但是仍然需要准备各种实验相关试剂和材料,也造成了实验开支的大大增加。

5结语

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是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人才的实践基地。而要真正上好实验课并非易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6参考文献

[1] 常东胜,李涛,李静平.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7):810-811.

[2] 李江滨,黄迪南,侯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式实验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100-101.

第5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治疗

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的确立可规范降糖治疗、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从而提高T2DM血糖控制的达标率。研究显示,T2DM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能迅速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甚至改善残存的B细胞功能。但不同学术组织推荐的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各不相同。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及医患心理等因素,降糖治疗方案良莠不齐。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T2D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一步证实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与治疗方案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T2DM患者612例,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排除并发或伴发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感染、使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及患糖尿病急陛并发症的患者。其中男327例、女285例,年龄19~85岁,平均(55.61±10.50)岁,体重指数14.19~45.92kg/m2,平均(25.62±4.04)kg/m2,病程0~30年,平均(6.47±5.87)年。

研究方法与治疗分组: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治疗前均抽血测定空腹血糖、肝肾功能、HbA1c并进行口服75g葡萄糖或标准馒头餐(FPG>12mmol/L)C肽释放试验,分别于0、30min、60mm、120min、180min取血标本测定血糖、C肽(Ng/mL,放射免疫法,SN-6100型全自动放射免疫Y计数器)。若患者人院FPG>12mmol/L、HbA1c>9%者,选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方案;而FPG9~12mmol/L、HbA1c介于8%~9%,选用口服药物+基础胰岛素治疗;FPG≤9mmol/L、HbA1c≤8%者,选用口服改善抵抗为主的口服药物或促泌剂。与此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治疗。监测血糖,依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l~2周内使患者血糖控制达标。记录血糖达标12周后的治疗方案:治疗1组,以口服非促泌剂为主;治疗2组,口服药+基础胰岛素;治疗3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依据FPC、HhA1c,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别分为3组,并探讨各组与其治疗方案之间的相关性。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17.0;确定定性变量之间的联系用关于两种属性独立性的X2检验,并计算其列联系数Y;榆验水准(P)均为0.05,

结果

FPG水平分组:在612例患者中,FBG4.6~21.3mmolL,其中FPG>12mmol/L者约50%。按血糖分3组,即l组FPG≤9mmol/L,2组9mmol/L12mmol/L,FPG水平与治疗方案之间有关联性,见表l。

HbA1c水平分组:在612例患者中,HbA1c(4.3~18.7)%,其中HhA1c>9%者超过50%;按糖化分3组,即1组HbA1c≤8%,2组8%9%,HhA1c水平与治疗方案之间有关联性,见表2。

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组:按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分级标准I~Ⅲ级,分3组,即Ⅰ级(轻度异常)、Ⅱ级(中度异常)、Ⅲ级(重度异常)。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分级与治疗方案之问有关联性,见表3。

讨论

第6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46-01

《观察植物细胞》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除需要观察以外,教学目标包括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等。课堂学习采取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有效地达到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合作式观察探究的基本环节

(一)确定分工

(二)准备实验

实验前,教师向学生发放实验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和实验讨论提纲(包括实验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巧、注意事项等问题),但不向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和问题答案。

(三)合作观察

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在充分讨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补救措施和选取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分工协作,认真观察,共同完成实验,做好记录,并思考如何回答讨论提纲上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

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对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并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进行预设。同时对实验步骤、操作要领和观察价值等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五)作出结论

在小组各成员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组长归纳总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临时装片的注意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

(六)汇报评价

组内成员先就本组进行实验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共同推举一名发言人在全班做交流发言,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验效果确定优胜组,并给予鼓励表扬。

二、合作式观察探究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演示,扶学生上路

教师采用演示、视频播放等的形式,边演示边提问。学生在感知实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思考每个步骤操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利于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学习专题结合起来,从而缩小了探索的范围和探究的难度,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分组实验,引学生走路

在学生基本了解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后,再依据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初步设计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实验方案(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方案),交由学生探讨分析,指导学生具体实施实验操作。同时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验证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修订方案进而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

(三)自主探究,放学生远行

当学生完成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观察后,他们就基本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技能。教师接着提供黄瓜、土豆、大葱和青笋等作为实验材料,要求合作小组自主完成制作黄瓜等蔬菜的表层肉质细胞临时装片的探究实验,并就此观察和绘制显微镜下黄瓜等蔬菜表层肉质细胞结构图,再由小组和全班交流与评价实验的成果。

第7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关键词] FC方案;CHOP方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 R73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021-04

作为一种常见血液恶性肿瘤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主要发病特征表现为淋巴结、骨髓、外周血以及其他器官受到成熟小淋巴细胞的浸润,致使成熟B淋巴细胞发生克隆性恶性增殖[1-3]。近几年来,国外对氟达拉滨及其联合其他药物的抗肿瘤化疗方案与治疗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相比较传统化疗药物,氟达拉滨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该药物对疾病的缓解率更高,特别是当氟达拉滨联合使用环磷酰胺(FC方案)时,其治疗效果更佳[4-6]。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HOP方案(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长春新碱以及阿霉素)治疗CLL也具有良好效果,通常情况下,该方法是CLL治疗的首选化疗方案[7-9]。本文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7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2例接受FC方案治疗的CLL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接受CHOP方案治疗的48例CLL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历资料,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骨髓染色体、血常规、骨髓细胞学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根据《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沈悌、张之南著)[10]对其进行诊断确诊。在进行化疗前,所有患者均需进行疗前评估,如心、肝、肺、肾功能检查,腹部B超以及胸部X线或CT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检测等。其中52例患者接受FC方案(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即为实验组,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36~82岁,平均(61.6±4.1)岁。根据Rai分期标准分类[11],Ⅱ期12例,Ⅲ期26例,Ⅳ期14例。治疗前,该组患者淋巴细胞均超过10×109/L,且肝肾功能正常;48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长春新碱以及阿霉素)进行治疗,即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5~81岁,平均(61.3±4.2)岁。根据Rai分期标准进行分类,Ⅱ期11例,Ⅲ期24例,Ⅳ期13例。治疗前,该组患者淋巴细胞均超过10×109/L,且肝肾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Rai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FC方案(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即在第 1~5 天或第 1~3天,每天按照(25~30)mg/m2的标准给予氟达拉滨(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09,规格:50 mg),而在第1~3天,每天按照(200~300)mg/m2的标准给予环磷酰胺(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738,规格:50 mg)。每28~3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重复治疗4~6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CHOP方案(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长春新碱以及阿霉素)进行治疗,即第1天分别按照750 mg/m2的标准给予环磷酰胺(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738,规格:50 mg),按照50 mg/m2的标准给予阿霉素(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143,规格:50 mg),按照1.4 mg/m2的标准给予长春新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326,规格:1 mg),而在第1~5天,每天给予患者强的松100 mg(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5 mg)。在上述治疗药物中,其中强的松为口服,每天两次,其他药物均是静脉给药。每21~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重复治疗2~3个疗程。

1.2.3 基础治疗 整个化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服用止吐药(格拉司琼)(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244,规格:3 mg),使其尿液碱化,同时服用别嘌醇(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422,规格:100 mg),口服。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个/L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国药准字:S20013036,规格:75 mg,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个/L时,给予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的输注。血红蛋白低于60 g/L时,给予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悬液或红细胞悬液。一旦患者合并发生感染,则应该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等,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行血常规检查,每周2次,并对患者临床表现、体征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另外,对患者行胸部X线或CT以及B超、骨髓穿刺涂片等。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如严重感染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骨髓重度抑制且连续4周得不到有效恢复,不能耐受化疗以及病情发生恶化等患者,则应该终止化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12]

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且受累的肝、脾、淋巴结等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患者骨髓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

1.4 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抗肿瘤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13],其中Ⅰ级:血红蛋白≥95×109 g/L,白细胞[(1.5~1.9)×109个/L],血小板[(75~99)×109]个/L;Ⅱ级:血红蛋白(80~94)g/L,白细胞[(1.0~1.4)×109]/L,血小板[(50~74)×109]个/L;Ⅲ级:血红蛋白(65~79)g/L,白细胞[(0.5~0.9)×109]/L,血小板[(25~49)×109]个/L;Ⅳ级:血红蛋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缓解率为84.62%(完全缓解35例,部分缓解9例,总缓解44例),对照组治疗总缓解率为45.83%(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4例,总缓解22例),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046,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2.1 两组患者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髓抑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抗肿瘤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减少Ⅲ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Ⅲ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Ⅲ级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5.77%、9.62%、3.85%,而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减少Ⅲ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Ⅲ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Ⅲ级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8.33%、8.33%、4.1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 两组患者非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非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较轻,实验组中,肝功能异常3例,胆红素轻度增高2例,恶心、呕吐3例;对照组中,肝功能异常2例,胆红素轻度增高2例,恶心、呕吐2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缓慢,患者病情多呈隐形发展,其无症状状态最少数月,甚至有些患者数年内也没有任何表现,其平均生存时间大约在6.5年[14]。作为一种恶性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是由于产生大量不成熟的淋巴细胞聚集在骨髓内,使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血液的全身扩散作用,患者并发出现贫血症状,同时表现出血、器官浸润以及感染等。对于无症状患者、疾病早期或病情稳定患者而言,口服烷化剂的标准治疗方案不仅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反而可能使其生存期缩短。因此,对于病情稳定或疾病早期患者,其标准的治疗方法仍是以观察为主,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化疗的耐受程度来决定是否给予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联合给药或单药的方案。

氟达拉滨是由Henson与Montgomery最早于1969年合成,该药物是一种嘌呤类似物[15]。在此药物结构基础上,研究者对其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修饰与改造,大大增加了该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最终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并得到广泛使用。氟达拉滨主要是通过在细胞内转化为其活性形式F-Ara-ATP而发挥其生物活性作用,该活性形式的主要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通过渗入到肿瘤细胞RNA和DNA链,并阻止链的延伸,抑制RNA和DNA的合成;②抑制DNA引物酶(Pri-mase)、DNA多聚酶、核苷酸还原酶以及DNA螺旋酶,其中所包含的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研究人员对50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使用氟达拉滨和苯丁酸氮芥进行治疗,其结果显示,使用氟达拉滨治疗患者CR和PR明显高于苯丁酸氮芥治疗患者(20%和43% vs 3%和33%)[16]。另外,相比较苯丁酸氮芥患者而言,接受氟达拉滨治疗患者缓解期和无病存活时间也明显增加。在后来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缓解率明显高于苯丁酸氮芥治疗患者和COP方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治疗患者,然而各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17]。通过进一步体外实验研究发现,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能够协同抑制DNA修复酶[18]。近几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方案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在随后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可以发现,相比较单纯使用氟达拉滨,联合使用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缓解率达到94%,其缓解率更高[19]。在本研究中,氟达拉滨联合使用环磷酰胺其总缓解率达到84.62%,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联合使用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的轻微损害以及骨髓抑制等,其中骨髓抑制多会造成出血、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是表现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20]。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相比较CHOP治疗方案,FC治疗方案不良反应未发生明显增加,且没有患者因为化疗不良反应而死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因此,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且所有患者均能够耐受该治疗方案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仅短期疗效好,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病情的缓解率。另外,该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少,程度轻,患者均能耐受,并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其无病生存率。因此,该方案可以作为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在临床推广和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庆国.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12,25(5):720-722.

[2] Fink AM,Bottcher S,Ritgen M,et al. Prediction of poor outcome in CLL patients following first-line treatment with fludarabine,cyclophosphamide and rituximab[J]. Le-ukemia,2013,27(9):1949-1952.

[3] 刘红,江渝,陈幸华,等. 氟达拉滨联合化疗药物治疗14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分析[J]. 重庆医学,2013,34(5):708.

[4] Leporrier M,Chevret S,Cazin B,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fludarabine,CAP,and ChOP in 938 previously untreated stage B and C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patients[J]. Blood,2012,98(8):2319-2325.

[5] 吕书晴,杨建民,宋献民,等. 氟达拉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 中华肿瘤杂志,2014,29(9):710-712.

[6] 王欣,刘林,陈建斌,等.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 重庆医学,2008,38(10):1210-1212.

[7] Rai KR,Peterson BL,Appelbaum FR,et al. Fludarabine compared with chlorambucil as primary therapy for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 N Engl J Med,2011,343(24):1750-1757.

[8] 李学刚,钟淑萍,谢锋,等. 伴幼淋巴细胞增多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例并文献复习[J]. 白血病・淋巴瘤,2012, 21(10):620-622.

[9] Solh M,Rai KR,Peterson BL,et al. The impact of initial fludarabine therapy on transformation to Richter syndrome or prolymphocytic leukem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Analysis of an intergroup trial(CALGB 9011)[J]. Leuk Lymphoma,2013,54(2):252-254.

[10]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9.

[11] Hallek M,Fischer K,Fingerle-Rowson G,et al. Addition of rituximab to fludarabine and cyclophosphamid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A randomized,open-lable,phase 3 trial[J]. Lancet,2010,376(9747):1164-1174.

[12] 杨光忠,耿传营,陈文明. Bruton 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白血病・淋巴瘤,2013,22(8):504-506.

[13] 孙汉英,朱艳,周剑锋,等. 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 内科急危重杂志,2012,11 (3):116-118.

[14] 林武强,郑合勇,郑丽娟,等.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J]. 福建医药杂志,2010, 32(2):117-118.

[15] 刘欣,肖青,刘芬,等.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1例的疗效评估[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39(4):548-552.

[16] Olivera MI,Martínez MP,Conti MI,et al. Permanent reduction of mandibular size and bone stiffness induced in post-weaning rats by cyclophosphamide[J]. Arch Oral Biol,2009,54(1):6-11.

[17] Jaglowski SM,Alinari L,Lapalombella R,et al.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J]. Blood,2010,116(19):3705-3714.

[18] 郭晓B,陈瑜,季素芳,等. 以氟达拉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0(4):220-221,224.

[19] Catovsky D,Richards SMatutes E,et al. Assessment of fludarabine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the LRF CLL4 Trial):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13,370(9583):230-239.

第8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1)大蒜保护心脏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阅读该文后,想进行与此相关的实验探究,以下为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请予以完善。

①拟定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观察指标(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过程:

第一步:取九只小鼠,结扎部分冠状动脉后,随机分成三组,编号为A、B、C。

第二步:A组小鼠不做处理,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饲养三组小鼠。一段时间后,解剖观察小鼠心肌梗塞情况。

(3)由以上材料我们得到如下生活启示:食用大蒜的正确方法是()

①生吃 ②熟食 ③整瓣直接食用 ④切片或压碎后放置一段时间后食用 ⑤煮熟 ⑥烤熟

A.①③ B.②⑤

C.①④ D.②⑥

答案 (1)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产生硫化氢,降低胆固醇

(2)①探究大蒜对心肌梗塞的缓解效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②是否饲喂大蒜或蒜素半胱氨酸 心肌梗塞面积、心室肥大程度、心肌收缩力强度(答出两点即可) ③对照组 饲喂含一定量大蒜的饲料 饲喂等量的含一定量蒜素半胱氨酸的饲料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3)C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处理题干信息的能力,要理顺蒜素半胱氨酸、酵素和硫化物之间的关系,要明确蒜素半胱氨酸的作用;二是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实验课题并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1)从题干中可知大蒜的作用是抗氧化,清除各种自由基,且能产生硫化氢,降低胆固醇。(2)根据题干中“蒜素半胱氨酸能减轻心肌梗塞症状”的信息,可以拟定“探究大蒜对心肌梗塞的缓解效果”的课题。根据实验拟定的课题,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蒜素半胱氨酸或是否饲喂大蒜。因变量可以从题干中找出:心肌梗塞面积、心室肥大程度、心肌收缩力强度。实验过程第一步是分组。第二步是控制变量:一组不作任何处理,一组饲喂含大蒜的饲料,一组饲喂含有蒜素半胱氨酸的饲料。第三步要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一致,需要观察的实验结果是小鼠的心肌梗塞情况(心肌梗塞面积、心室肥大程度、心肌收缩力强度)。(3)由题干可知,食用大蒜的正确方法是生吃,可以切片或压碎后放置一段时间后食用。

2.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实验组:培养基 + L-天冬酰胺酶 +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实验组 ① 缺乏 缺乏 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该实验利用了酶的________特性;表中①应为________;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专一性 抑制 能合成L-天冬酰胺(有合成L-天冬酰胺的酶)

(2)免疫(拮抗) 酶被分解

(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和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培养基+ 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天冬酰胺会被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2)外源性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天冬酰胺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的话会被消化系统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从而丧失其功能。(3)作为人体肿瘤康复治疗的药物应即不损伤机体又达到疗效,即只专一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负面影响。3.(2016·洛阳市,考前练习四)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 ℃和0.5 ℃)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1)由图可知,与25 ℃相比,0.5 ℃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__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 ℃和0.5 ℃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 CO2 O2

(2)③a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b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解析 (1)依图可知,0.5 ℃条件下蓝莓的CO2生成速率较25 ℃条件下低,其原因是低温条件下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降低,导致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延长,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升高;检测呼吸速率时可通过检测CO2生成量或O2消耗量来实现。(2)本小题为实验分析和评价题,解题时要明确实验目的,看是否设计了变量,原理是否妥当,有无遵循单一变量等。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应从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设置平行重复实验等角度分析,即可选用成熟度相同的蓝莓果实进行实验,也可通过增设每个温度条件下的平行重复实验。

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其中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为________,图中C点周围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为探究该药物的作用部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②: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

Ⅰ.如果实验①________,实验②________,说明该药物只在突触部位有阻断作用。

Ⅱ.如果实验①________,实验②________,说明该药物只在神经纤维上有阻断作用。

Ⅲ.如果实验①________,实验②________,说明该药物既在突触部位有阻断作用,又在神经纤维上有阻断作用。

答案 (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Ⅰ.肌肉收缩 肌肉不收缩 Ⅱ.肌肉不收缩 肌肉收缩 Ⅲ.肌肉不收缩 肌肉不收缩

解析 (1)本小题考查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和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出B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C点周围虚线围成的部分为神经中枢。(2)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可由实验结论逆推而来,当药物只在突触部位有阻断作用时,即只有将药物放在突触部位(Z处),才能起到阻断作用,此时刺激Y点,肌肉不收缩。当药物只在神经纤维上有阻断作用时,即只有将药物放在神经纤维上(X点),才能起到阻断作用,此时刺激Y点,肌肉不收缩。当药物既在突触部位有阻断作用,又在神经纤维上有阻断作用时,无论将药物放在突触部位(Z处)还是神经纤维上(X点),都能起到阻断作用,即两种情况下刺激Y点,肌肉都不收缩。

5.(2016·广元市二诊)表是细胞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请分析回答:

类型 细胞或器官 产生的信

号分子 信号分子传

递的途径 受体细胞 细胞反应 A 垂体 激素a ① 甲状腺细胞 ② B 胰岛

B细胞 激素b 血液 多种细胞 促进血糖

的氧化分解 C 神经细胞 ③ 突触 肌肉细胞 肌肉收缩 (1)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在寒冷环境中,激素a分泌增加时,通过①的传送,细胞反应②表现为________。

(2)某班同学的同桌因花粉过敏而只好望花兴叹,这说明过敏反应具有________的特点。过敏反应是指________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3)若③能使神经元兴奋,则该神经元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激素b的分泌。此结论可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加以验证,请完善下列实验方案:

①用低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实验组,取适量滤液培养________;对照组,用不含________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同类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________的含量。

实验结果,实验组的激素b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答案 (1)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

(2)个体差异 已免疫的

(3)由正变负

(4)①胰岛A细胞 ②胰岛B细胞 滤液 ③激素b

解析 (1)人在寒冷环境中,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通过①体液的传送,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细胞反应②表现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抵御寒冷。(2)过敏反应具有个体差异性,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3)若③神经递质能使神经元兴奋,则该神经元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变负。(4)①该实验是为了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先在培养液中培养胰岛A细胞。②因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的血糖浓度应稍微升高,此时再用此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激素b(胰岛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6.(2016·广州市考前训练)科研人员为探究月季连续开花与非连续开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用纯合亲本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杂交1杂交2

P: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 P:非连续开花()×连续开花()

F1非连续开花 F1 非连续开花

请回答:

(1)科研人员依据实验结果推断:控制上述月季开花性状的基因不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理由是若该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则杂交________(填“l”或“2”)的F1应表现为________;这是由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基因主要通过________(填“母本”或“父本”)遗传给子代。

(2)有研究者提出假设:月季这一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①科研人员让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1。该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假设不成立,因为只要假设有________基因就表现为非连续开花,且非连续开花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即可。

②科研人员另换取纯合的连续开花与非连续开花月季进行杂交得F1,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3,该实验结果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设。若让F1植株间相互授粉获得的子代中,理论上连续开花植株占________。

答案 (1)1 连续开花 母本

第9篇:细胞实验方案范文

1.与酵母菌结构有关的相关知识及拓展

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对酵母菌呼吸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巧妙地设计题目。

【案例分析1】下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与蓝藻的最主要的区别_____。

(2)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_______(填序号)。

(3)当酵母菌细胞处于5%的蔗糖溶液中时,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由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将该渗透

系统分隔为外界溶液(5%的蔗糖溶液)与______两个区域。

(4)现有存放一段时间的酵母菌培养液,挑取部分酵母菌,将其放在含有台盼蓝染液的营养液中,发现部分酵母菌被染成蓝色,说明______。

(5)在运用基因工程培育生产干扰素工程菌时,往往选择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而不选择大肠杆菌,这是因为酵母菌细胞中具有_______(填结构名称),有利于对基因表达产物的加工。

(6)某同学为了探究“在体外环境条件中,温度对细胞呼吸酶催化效率的影响”。需要提取、分离并纯化酵母菌细胞内的相应酶。请你帮助该同学设计提取、分离纯化酵母菌内相应酶主要实验思路。

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酵母菌这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较少)。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以下题目:

【案例分析2.1】根据右图细胞呼吸的有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能进行右图中的哪些生理过程?

(2)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02的场所在哪里?

(3)右图中哪些生理过程产生能量?

(4)酵母细胞无氧呼吸为什么不能产生乳酸

(5)请你写出酵母细胞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进一步地,结合学生对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2.2】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表所示。判断正误:

(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

(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 )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 )a值约为0

3.酵母菌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案例分析3】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能正常生活?

(2)该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上图(a~d)所示。

A.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_____(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无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_____。(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B.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_代替。

C.在温度和pH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

D.瓶d在连接其他瓶前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这是为了_____。让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其他方法有?______。

(3)如何鉴定有无酒精产生?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进行繁殖,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案例分析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

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2)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组、_______组和_______组的结果。

(3)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

(4)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

(5)在整个实验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方法是____和____。

5.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