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电子政务的本质精选(九篇)

电子政务的本质

第1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一.一钻研违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在延续发展中不断向更高阶段进发,电子政务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不断立异,电子政务轨制规范不断完美,从中央到处所、从各级政府到不同行业的电子政务业务信息系统利用患上到进1步推动以及深化,电子政务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强化综合监督、推进政民互动等方面施展了首要作用。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发展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与问题,例如电子政务的统1计划以及顶层设计需加强,需要着力扭转兼顾不足、政出多门、扩散建设、低水平重复、投资挥霍等现象;政府对于公家的信息公然力度还需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不足;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环节还比较薄弱等问题。生态学是1门钻研生物以及人与环境互相瓜葛的学科,钻研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其目的是指点人与自然的调和发展。信息管理及相干学界将生态学理论与法子引入信息流动领域,逐步构成了信息生态学这个新的交叉学科,用来解析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种种现象以及问题,探究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机制以及原理,揭露其中潜伏的规律,并以此来指点现实工作,使信息生态系统施展优良的效用。将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其相干理论以及法子引入电子政务领域,能够为钻研电子政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及新的理论支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系统是以网络为基础缭绕电子政务流动构成的、以政府以及公家为主体、依照必定结构组成的系统,拥有层次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电子政务系统在系统的总体形成上、系统的特色上均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养分需求,在养分需求的指引下它们捕获食品或者成为其他物种的猎物,树立了生物间的食品链。与此类似,电子政务生态系统中,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公家之间、政府以及服务机构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信息流转为纽带树立了1种链式依存瓜葛,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从生态学角度对于电子政务主体之间最普通、基本的链式瓜葛进行钻研,能够将电子政务主体间的繁杂瓜葛进行简化以及抽象,从而在总体上掌控以及调和电子政务主体之间的繁杂瓜葛,增进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优化。

……….

一.二国内外钻研现状

总的来讲,国外的信息生态理论体系较为完全,学者们重视从技术的视角,对于信息生态的内涵以及特征、信息生态因子及互相瓜葛、信息生态的可延续发展进行钻研。最近几年来,国外开始重视网络生态方面的钻研,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以及不乱性等方面探究网络生态理论与实践问题,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具体利用钻研比较少。在电子政务信息生态的钻研方面,主要是从总体上探讨电子政务生态相干问题,钻研的系统性以及深度都不够,直接钻研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论文尚无呈现,并没有完全的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干钻研以及说法。一九九八年,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份钻研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影响的讲演——《TheEmerging Digital Economy》(显现中的数字经济)。该讲演将着眼点从“货泉”转向“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掌控数字经济,分析了信息技术在“高增长、高就业、低膨胀”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的作用,用大量无可辩驳的数字以及事实首次正面展示了信息对于经济的影响。整篇讲演尽管没有直接的提出“网络信息生态”,然而激起了学者们钻研“网络信息生态”问题的思路,为往后的钻研奠定了基础(一九九八)?。加拿大学者Brian Detlor对于互联网、互联网、万维网在内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刻钻研,分析了网络信息系统组织内部工作的能力,探讨了与网络信息生态相干的网络信息系统的价值、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使用等问题(一九九九)②。

……….

二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特色、作用

二.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

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电子政务的钻研在不断发展与深化,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内涵的说法有良多种,不同的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国内外的学者们从政府的流动、电子政务的施行进程、功能以及作用等多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的定义(如表二.一)。咱们认为电子政务的内涵包含:第1,电子政务以现代信息以及通讯技为手腕,这些技术主要利用在政府部门内部的各项工作,和政府与服务对于象之间的各类业务中。电子政务的施行离不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第2,电子政务的施行主体是政府机构,其核心在于“政务”,这是电子政务的目的以及本色,而“电子”只是手腕,“电子”技术方案的利用要服从于“政务”的请求。第3,电子政务的根本请求以及集中体现是:比传统政务更好的政务或者良政,是不是对于政务有所改善是评估电子政务胜利与否的根本标准。这具体可以通过政府的工作高效性、经济型,政府运作的透明性、民主性,政府与公家的沟通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测定与评估。

……….

二.二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特色

作为信息生态链以及网络信息生态链的1种表现情势,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在拥有关联性、动态性以及阶段性等基本特色以外,还拥有开放性、政府主导性与非营利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地域性等特色。开放性主要是指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存在于网络环境当中,互联网自身拥有的开放性令人们可以通过量种方式介入电子政务流动,获取快速获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中,企业以及社会公家的具体指向会跟着各自的需要产生变化,有需要的企业以及社会公家可以介入进来,没有需要的企业以及社会公家也能够退出。政府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政府在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进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部门是电子政务的施行主体,如果政府部门没有以现代信息以及网络技术为手腕,进行各种政务流动与行动,电子政务就不存在,也没法构成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主要是按政府机制而非市场机制构成的,政府的结构会在必定程度上影响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政府的电子政务计划与利用抉择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基本形态、信息人的交换方式等。其次,政府在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构成后也起主导作用。因为政务信息的专属性以及权威性,政府是主要的信息出产者,对于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中的其他信息人提供政府的管理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公共服务信息等等。政府部门产出的信息影响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上其他信息人的流动。非营利性主要是指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寻求,信息人在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上的流动不以赢利为目的。电子政务信息生

态链主要寻求社会价值,它重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生踊跃的社会效应,最大限度知足社会公家的需要,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

三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要素与结构模型........ 一七

三.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要素....... 一七

三.二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模型 ....... 二0

三.二.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 的基本结构....... 二0

三.二.二政府间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 二一

三.二.三政府与公家间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 二四

四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钻研 .......二五

四.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二五

四.一.一节点素质高下 .......二五

四.一.二节点组合瓜葛....... 二六

四.一.三节点调和互动程度....... 二六

四.一.四信息环境因素.......二六

四.二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准则....... 二七

四.三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的措施....... 二九

五总结 .......三四

五.一钻研结论....... 三四

五.二主要立异的地方....... 三四

五.三不足与瞻望....... 三五

四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钻研

四.一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节点素质主要是指节点的信息能力、经验以及信用。信息能力是节点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以及运用的能力,信息搜集、鉴别、分析、处理、传递等多方面的能力。节点经验是节点在屡次信息流动实践中患上到并累积起来的隐形知识或者技巧。节点信用是信息人在信息流动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取信的名誉。节点素质的高下是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好坏的条件,影响着节点的1系列信息流动。政府节点素质的高下,抉择其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服务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本身的工作效力以及公家满意度。政府节点的信息出产能力,抉择其产出信息数量的多少以及信息质量的优劣。如果政府节点素质不高,不仅不能产出量大质优的信息,更不能及时高效地对于信息进行以及处理,还会影响到其他节点的工作以及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运行。公家若信息意识太低、没法理解以及接受电子政务,常常不能踊跃介入电子政务流动,致使公家节点过少,公家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换不畅,这会影响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结构的不乱性。公家信息能力的高下影响着信息的接管率以及应用水平,信息能力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并有效应用信息,反之亦然。公家的道德水平会影响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安全秩序,有人应用互联网的隐秘性、匿名性,向相应的行政主管人员发送无用、无聊、虚假信息,增添电子政务系统负荷、挥霍有限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流动的有效性。服务商的技术水平抉择了电子政务平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公家之间的连接,还会影响信息流转的效力。

………

结论

本文结合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钻研成果,首先明确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再对于结构要素进行分析,构建结构模型,提出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优化的措施。本文钻研的主要结论有:

第1, 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是在电子政务流动与行动进程中,因为信息流转而构成的不同政务信息人之间的链式结构与依存瓜葛。电子政务信息生态链拥有开放性与特定性、政府主导性与非营利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地域性等特色。

第2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府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据统计,全球已经开通了5万多个政府网站。与此同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政府流程再造及其特质

米歇尔哈默(Michael Hammer)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概念。所谓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对业务流程进行本质上的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达到使质量、成本、服务、速度等绩效上的戏剧性改变。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GPR,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也可称为政府再造(Reinvention),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思想、经济学的市场机制原理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彻底的重新思考与重新设计,以使政府的行为成本、公共物品与支出、服务质量、效能与效率具有可量化的苛刻标准,最终达到政府行为与业务流程的戏剧性改变。因此,政府流程再造在本质上与业务流程再造同一,其基本理念仍是以业务流程为关注对象,并根据政府管理流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应用。

作为BPR在政府管理中的延伸,GPR在实质上体现在以下方面。从目标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政府管理中,GPR根本目标还是在于通过对于政府流程的梳理和重组,以提高政府组织绩效。而GPR的着眼点在于政府流程,把政府流程作为基本单位,以剖析政府组织的整体运作过程和管理模式,从而通过对于管理流程的优化和重新设计实现对政府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变和绩效的提高。事实上,与BPR一样,GPR是通过变革组织经营流程,使各个流程的价值增加最大化,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跃进提高的过程。该方法既适用于单独的流程,也适用于整个组织。

政府流程再造和电子政府的关系

电子政府建设起源于美国,1993年美国政府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在对传统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政府运作形态。电子政府与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见图1。

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框架,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的治理结构,从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大社会小政府”模式;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政府。 因此,电子政府的建设与政府流程再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

电子政务实施的理论基础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其目的是提高政府效率、节约政府行为成本、增强政府透明度、减少或避免政府行为失灵、满足顾客(企业、公众、其他社会团体等)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一个“数字政府、虚拟政府”。这是将现实政府的机制、功能和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整合和优化,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企业精神”的、以顾客为导向的和服务性的大社会小政府,并能具有无缝隙性。这就涉及到政府再造,即必须对国家资源进行统筹;必须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思考;必须对政府结构进行从新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府的构建。因此,在电子政务构建与实施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把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根本性改革,最终通过网络实现政府电子化。

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流程再造的依托

电子政务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本质上是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理念、政府治理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制定、政府行政成本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因此,电子政府是借助技术来实现的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构建与运作必须与政府再造相结合。

对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若干建议

注重电子政府建设中的观念再造

由于政府上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同时有很多问题亟须解决。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再造。应该说政府上网并不困难,所有技术的难题在其它应用方面都已解决,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小到政府员工和公众的素质与心态必须转变,大到政府的职能和行为模式要重新定位,这就需要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注重相关理念的培训以及强有力的宣传。

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

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是指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的框架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体制条件。从业务流程再造来看,要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简便、透明、高效”的要求。在此之前,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其次,要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再次,要制定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认真清理收费项目,改革收费管理制度。只有在上述四个领域进行改革,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建设同步进行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政府体制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我国政府的职能多是指令性而非指导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政府体制改革的紧要关头,电子政府的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的建设同步进行。政府流程方面,主要是政府的日常事务、政府的公务处理程序等必须先行整合和优化,与此同时开展电子政府的建设。从宏观上,可以将政府再造运动当作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政府信息技术策略,可以概括为“办公自动化”。可以预见,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的结合必将在不久显现出强势的比较优势。

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评标准

基于政府再造的电子政府构建势必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增强政府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行为成本。因此,必须有新的绩效考评标准与之相适应。所谓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效能。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绩效受政府管理方式的制约,如自由裁员权力过大、现有的约束标准不明确等,这些都是政府再造的内容,力求在电子政府建设中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

准确选择需要再造的政府业务流程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政府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有1/3没有成功,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一样,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取得成功的事情。更何况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有着众多成功的可资借鉴案例,而我国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却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参考。因此,政府流程再造选择的视点应在目前机能障碍深刻的流程基础上。一般而应从政府所面临的危机、问题出发,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能够承担的风险,优先选择简单的、易于获得成功的业务流程。否则,将会导致电子政府建设的失败。

有组织、人才、技术的保证

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至少需要两方面人员: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和再造队伍。指导委员会由政府部门高层领导组成,负责制定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战略,监督再造的进度,把握再造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政府机构应该尽快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并形成整体协调机制。再造队伍由实际推行再造的成员组成,如再造领导者,流程负责人和负责具体项目的小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职能业务,而且还要相当熟悉其他业务,并能顾全大局、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与同事友好合作,对政府的服务对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此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电子政府的应用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随着应用的深入更加明显地突现出来,也使得其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结合业务流程再造的理念,提出从政府最基本的流程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重组是解决这一问题和减少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且其作用会随着电子政务应用层次的提高而得到体现。

作为电子政府的一部分,政府流程再造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面临更深层次的政府再造问题。在电子政府的实践中,由于各国政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电子政务中应用政府流程再造情况各异、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彬.中国电子政府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3(5)

2.蔡东宏.影响我国电子政务进程的症结与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3(12)

3.黄志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2003(12)

第3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府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据统计,全球已经开通了5万多个政府网站。与此同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政府流程再造及其特质

米歇尔•哈默(michael hammer)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概念。所谓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对业务流程进行本质上的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达到使质量、成本、服务、速度等绩效上的戏剧性改变。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gpr,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也可称为政府再造(reinvention),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思想、经济学的市场机制原理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彻底的重新思考与重新设计,以使政府的行为成本、公共物品与支出、服务质量、效能与效率具有可量化的苛刻标准,最终达到政府行为与业务流程的戏剧性改变。因此,政府流程再造在本质上与业务流程再造同一,其基本理念仍是以业务流程为关注对象,并根据政府管理流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应用。

作为bpr在政府管理中的延伸,gpr在实质上体现在以下方面。从目标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政府管理中,gpr根本目标还是在于通过对于政府流程的梳理和重组,以提高政府组织绩效。而gpr的着眼点在于政府流程,把政府流程作为基本单位,以剖析政府组织的整体运作过程和管理模式,从而通过对于管理流程的优化和重新设计实现对政府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变和绩效的提高。事实上,与bpr一样,gpr是通过变革组织经营流程,使各个流程的价值增加最大化,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跃进提高的过程。该方法既适用于单独的流程,也适用于整个组织。

政府流程再造和电子政府的关系

电子政府建设起源于美国,1993年美国政府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在对传统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政府运作形态。电子政府与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见图1。

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框架,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的治理结构,从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大社会小政府”模式;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政府。 因此,电子政府的建设与政府流程再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

电子政务实施的理论基础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其目的是提高政府效率、节约政府行为成本、增强政府透明度、减少或避免政府行为失灵、满足顾客(企业、公众、其他社会团体等)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一个“数字政府、虚拟政府”。这是将现实政府的机制、功能和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整合和优化,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企业精神”的、以顾客为导向的和服务性的大社会小政府,并能具有无缝隙性。这就涉及到政府再造,即必须对国家资源进行统筹;必须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思考;必须对政府结构进行从新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府的构建。因此,在电子政务构建与实施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把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根本性改革,最终通过网络实现政府电子化。

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流程再造的依托

电子政务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本质上是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理念、政府治理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制定、政府行政成本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因此,电子政府是借助技术来实现的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构建与运作必须与政府再造相结合。

对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若干建议

注重电子政府建设中的观念再造

由于政府上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同时有很多问题亟须解决。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再造。应该说政府上网并不困难,所有技术的难题在其它应用方面都已解决,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小到政府员工和公众的素质与心态必须转变,大到政府的职能和行为模式要重新定位,这就需要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注重相关理念的培训以及强有力的宣传。

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

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是指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的框架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体制条件。从业务流程再造来看,要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简便、透明、高效”的要求。在此之前,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其次,要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再次,要制定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认真清理收费项目,改革收费管理制度。只有在上述四个领域进行改革,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建设同步进行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政府体制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我国政府的职能多是指令性而非指导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政府体制改革的紧要关头,电子政府的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的建设同步进行。政府流程方面,主要是政府的日常事务、政府的公务处理程序等必须先行整合和优化,与此同时开展电子政府的建设。从宏观上,可以将政府再造运动当作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政府信息技术策略,可以概括为“办公自动化”。可以预见,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的结合必将在不久显现出强势的比较优势。

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评标准

基于政府再造的电子政府构建势必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增强政府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行为成本。因此,必须有新的绩效考评标准与之相适应。所谓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效能。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绩效受政府管理方式的制约,如自由裁员权力过大、现有的约束标准不明确等,这些都是政府再造的内容,力求在电子政府建设中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

准确选择需要再造的政府业务流程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政府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有1/3没有成功,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一样,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取得成功的事情。更何况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有着众多成功的可资借鉴案例,而我国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却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参考。因此,政府流程再造选择的视点应在目前机能障碍深刻的流程基础上。一般而应从政府所面临的危机、问题出发,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能够承担的风险,优先选择简单的、易于获得成功的业务流程。否则,将会导致电子政府建设的失败。

有组织、人才、技术的保证

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至少需要两方面人员: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和再造队伍。指导委员会由政府部门高层领导组成,负责制定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战略,监督再造的进度,把握再造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政府机构应该尽快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并形成整体协调机制。再造队伍由实际推行再造的成员组成,如再造领导者,流程负责人和负责具体项目的小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职能业务,而且还要相当熟悉其他业务,并能顾全大局、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与同事友好合作,对政府的服务对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此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电子政府的应用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随着应用的深入更加明显地突现出来,也使得其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结合业务流程再造的理念,提出从政府最基本的流程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重组是解决这一问题和减少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且其作用会随着电子政务应用层次的提高而得到体现。

作为电子政府的一部分,政府流程再造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面临更深层次的政府再造问题。在电子政府的实践中,由于各国政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电子政务中应用政府流程再造情况各异、任重道远。

第4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区域信息化;信息化水平

1关于区域信息化的一般性阐释

1.1区域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改革的过程。而区域信息化是指人们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以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信息化联合建设。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说,区域信息化既是过程,又是目标。作为一个过程,它是区域信息化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它是信息化发达地区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变化的目标函数。

1.2区域信息化的测定

区域和地区含义有所不同,本文把区域和地区看成是同义词,区域信息化即地区信息化或包括地区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水平主要是指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及其环境的现状、质量等综合情况,一般通过信息化指数模型来表示。国外的测度模型主要有美国的m.uporat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hj3orko和n.j.menou提出的iup(信息利用潜力模型)等。国内的测度方法主要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上述测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可变权系数的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其指标体系如图1。

1.3区域信息化的结果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区域信息化的实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的目标,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向前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于对社会发展向前的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创造能力,都是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杠杆。

2区域信息化是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对于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张维迎在《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中定性分析了7类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程度、信息化水平、人口素质、网站已注册时间、地区影响力、地区开放度。而在(2003-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中,其课题组认为: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政府官员的国际性视野、科技推广与信息化进程、地区信息化需求、政府信息化投入等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姜奇平在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时,也将信息化归入沟通网、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直接产物,区域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1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创新,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政府,需要面对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挑战,电子政务正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而产生、发展的。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始终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回顾两者的发展历史,情况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提出的是电子政务的雏形——办公自动化;到1993年,信息化的建设进入推进阶段,区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此时,国家开始建设“三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而在21世纪之初,区域信息化在互联网、信息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电子政务也开始朝着“网络行政”、“智能行政”、“数字政府”发展。

2.2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它实质上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将原有的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在公众信息网上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政府信息服务,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电子政务系统,而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区域信息化能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电子政务是为了使市民更方便地获得服务和信息。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上的建设,对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电子政务更好地服务公众。总之,在信息化水平的衡量体系中,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

2.3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绩效

绩效,是指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绩效水平。200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对全球19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绩效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3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数据和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都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

在该指标体系中,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完备程度,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实现度,自然地对电子政务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把电子政务看成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区域信息化水平既影响电子政务的供给能力(提供什么质量、什么性质的电子政务),又影响电子政务的先进程度(决定当地政府能提供何种水平的电子政务),更影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评价高低(这直接决定电子政务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不同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整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正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阶段过渡。在不同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区域信息化的影响不同。根据基于可变权系数的我国信息化测度模型对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如表1。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将得分60分以上的归为第一类地区。在我国,该类地区为信息化发达地区,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将得分在50-450分的归为二类地区,共有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陕西6个省为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其余地区为第三类地区,为信息化不发达地区。结合电子政务的实现度,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不同。表现为:

3.1在信息化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区域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等电子政务项目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杆。两者的影响关系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实现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信息化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能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以及实现政府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等。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本身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人才、发展环境、信息资源建设等“软实力”项目对于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来实现其战略一“向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平等交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对照表1可以发现,京、沪、津三市在这几方面都有超前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中“软实力”的建设,既提高了本身信息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子政务实现度。

3.2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仍很明显,但也可由其他影响因素抵销信息化因素带来的正面效应

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够充分,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辽宁、陕西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发展水平却比较低,分析其得分情况,可以发现,辽宁、陕西两省的信息资源得分是7.36和633分,在同类地区中是得分较低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却正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各项目实现的程度。另外,陕西与其他省的信息化水平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如与广东省的差距是7.32个百分点,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差距却很大,这正说明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其他因素会超过信息化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在本文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作分析)。

3.3在信息化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建设有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电子政务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图2、图3、图4中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实现度均系200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2003_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电子政务,2004,(11))。由于资料匮乏,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数据是引用2002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李因果,李新春.基于可变权系数我国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06,(2)),由此可能产生一些评价误差。

第5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必要性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e-government assessment has draw a much attention in many countries. Man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consulting companies and scholars make a profound research for it and practice on it. On the base of necessity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fects in the practice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in our countries,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assessmen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ssessment system; combiningeconomic benefits with social benefits; introducing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agencies; strengthe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tuff cultivation so as to offerreferences to the perfection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government; assessment; necessity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本质、内涵、宗旨与我们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来自纳税人交纳的税费,同时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 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 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 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失败率相当高,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必须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在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赛迪网.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EB/OL].[2002-12-13].tech.ccidnet.com/art/5/20020618/17017_1.html.

第6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必要性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e-government assessment has draw a much attention in many countries. many research organizations, consulting companies and scholars make a profound research for it and practice on it. on the base of necessity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fects in the practice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in our countries,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assessmen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ssessment system; combiningeconomic benefits with social benefits; introducing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agencies; strengthe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tuff cultivation so as to offerreferences to the perfection of e-government assess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government; assessment; necessity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本质、内涵、宗旨与我们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来自纳税人交纳的税费,同时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 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 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 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失败率相当高,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必须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在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赛迪网.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eb/ol].[2002-12-13]..

第7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论文摘要]首先简述电子商务中软件质量风险的生成机制,然后研究政府应采取何种规制措施降低交易者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契约控制力不对称引起的质量风险,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电子商务扩大了软件的交易形态和交易范围,使软件交易比物质产品便捷和多样化,同时,由于交易流动性增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软件是典型的后验产品,使其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交易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进行规制。

一、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的生成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惩罚规制

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单纯依靠消费者搜集和鉴别信息去减少卖方在质量上的败德行为是很费成本的事情,政府进入规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从而增加卖方的约束性和减少交易中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存在着部分“虚拟”成分,使法律的执行成本很高,这个特点由于软件交易“边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在惩罚规制上有两种惩处方法可选择,一是实施高频率的检查规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从而相对减少查惩费用。由于网上交易约束性低,查处不容易和法律惩罚成本高,信誉低的公司比信誉高的公司更有积极性选择质量欺诈行为,因而,从维护市场与降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政府需要选择从严惩处的办法。

简短的结论: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网上在线服务,这种服务应限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不是替代市场“免疫”机制的作用。此外,为增加交易双方的约束力,减少质量欺诈行为,政府应实行在线的监控惩处机制和加大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C.夏皮罗,H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社,2000.

第8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来实践电子政务,从而以电子化、自动化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使其更科学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越来越紧迫的一项工作。本文从分析电子政务的科学内涵及战略地位出发,通过阐述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如何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着世界大多数国家正不遗余力地大力开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我们也着实感受到了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的紧迫性。国务院总理******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必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已成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战略地位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来的,在当时它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减少“橡皮图章”,加速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地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争合同、网上纳税等:二是为重塑美国政府系统,使之更富有效率,运作成本更低,并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随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多种多样的界定。这里主要采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个个人和团体,政府重新确立其职能,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支持: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的业务、办公程序电子化,而是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队政府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及行政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政府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政府唯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职能、尽快的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要。而以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为其根本目标的电子政务因此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如“金”字系列的政府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等,到目前为止,都己初见成效,并且实施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乌家培教授认为:构建网上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在当前信息社会有其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第二,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因此,政府上网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实施电子政务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总之,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重塑政务流程和范式,改革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达到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责任、透明、公正、廉洁、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目的。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己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顺利推进政府转型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盆间。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现代政府理念、职能、组织以及运行模rt等多方面迸发出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府管理仓‘新提供了机遇和技术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创新贺供了技术支持。当传统的科层体制受到普遍质疑时,人们开始r}向于民主行政的政府体制。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使得民主行政的概念能够得以贯彻。网上行政的新流程,正是政府与时俱进,面对各方面挑战的有力武器。电子政务的形成,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发展电子政务,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及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己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这就为我国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科学化的电子化政务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政府可以不必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从而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电子政务发展排名较前的为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可谓各有千秋,但我们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他们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共同处:首先,电子政务由国家投资、受国家控制来发展和提供服务。其次,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第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以缩小“数字鸿沟”为前提。第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要真正树立起“以公众为中心”和“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虽然这些都是别国的经验所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史,但我们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而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加翻政护含量,达到‘致务”与“电子”并重

    “电子”,亦即电子化,是指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小化。“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务专指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活动;而广义的政务活动泛指各类国家管理活动。要实践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就必须做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电子”不够,电子政务就无从谈起,“政务”含量不够,电子政务就如同虚设。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往往大多数国家都很容易做到“电子”达标而“政务”含量却不够,或者忽视了“政务”的含量,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创新的进程。因此,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注重好“政务”的含量,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办理的政务、公务,都坚持放到网上办理,真正形成无边界、无缝隙化的“服务型”、“高效型”政府。为此,有关部门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具体采取相关措施:如制定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时间表,以程序式的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调查民意,真正做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难、便民利民:梳理政务;重组业务,优化流程等等。这样,就可以既突破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技术性瓶颈,又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达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真正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

    (三)建设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

第9篇:电子政务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公众服务质量特征;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

引言

2000年以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日益成为了电子政务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orl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和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1]、TNS(Taylor Nelson Sofres)公司[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AP)[3]、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4]、爱森哲(Accenture)公司[5]在近三四年的跟踪测评过程中均发展出了一套各自的测评体系。在国内,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6]、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7]、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8]、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9]分别对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价。

一个以公众满意作为最大使命的政府必须要清晰地思考这些问题。而欲得到清晰的答案,只有依赖对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科学测量。同时公众满意是电子政务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对公众满意度进行了测评,才能了解公众的需求,从而确定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质量特征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相比较

(1)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例如工商登记、)大多数是唯一的,没有竞争者,或者被法律、法规限制为“独家经营”的,公众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如果公众选择了政府这种在线服务的方式,就只能在电子政务网站上完成所需的服务。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是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最大的区别,如果顾客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以在其他相似的网站上获得这种服务。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服务回收(service recovery)来为公众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2)服务对象的异质性。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政务是给任何人、适合社会群体提供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顾客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不同行业、地区、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的现象。在中国行政区域非常广阔,人口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中国在不同城市之间(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城市之间(如北京、上海、深圳与西部北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的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3)服务标准的公正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无法在短时间为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结果,但只要公众认为他接受的服务是公正的,结果是公开的,他仍会觉得满意。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标准要确定、一致。政府通过统一平台或跨平台结构提供服务,数字的一体化要求系统的各项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目前中国最需要建立的规范与标准主要有:应用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信息、政府信息与公共信息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电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公网域名的规范化标准化等。此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保证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结果和质量的一致性。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传统政务公众服务相比

1.适用性。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使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政府服务。 随时是指电子化公共服务打破时间的限制,没有休息日和假日,将政府部门的办公服务模式转化为7×24(7个工作日×24小时)。而传统公共服务则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限制。“服务不打烊”可以说是电子化服务最具优势的质量特性;随地是指公众不管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点击鼠标、键盘登录政府网站,就可获得相应的服务。

2.集成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有很强的集成性,它把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让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以有效地节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集成性地电子政务要求政府不同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进一步理清关系,建立快捷、顺畅的处理流程,让公众获得高效、全面的政府服务。

3.个性化。在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下,政府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服务只能是粗放性的,不可能按照公众个人的服务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政府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公众在电子政务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可以在多种服务项目和服务通道中自由选择。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基本内涵与理念

(一)顾客满意的含义

自1965年Cardozo[10]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2)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产品或服务表现的期望作一比较的认知过程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二)顾客容忍理论

顾客容忍理论(ZOT)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Parasuraman、Zeithaml 和Berry在1991年就发现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种是理想的服务(desired service),定义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第二种是适当的服务(adequate service)[11]。从此可以看出,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为一个区域。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内涵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 转贴于

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信访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4.满意形成过程:公众满意的形成经历了输入、服务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

公众的事前预期(即顾客容忍区)有两种水平的期望,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超出理想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低于适当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满意、不满意和愉悦。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就是将公众满意引入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测评中,通过测评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美国从2001年[12]开始将美国满意指数(ACSI)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

(一)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解决财政赤字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高效、回应和高质量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发起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总体签署了《设立顾客服务标准》的第12862号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新公共管理运动”顾客至上理念的确定和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促使美国满意指数(ACSI)应用到美国公共部门,并建立了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3]。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时,本文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自服务技术。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14]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指出顾客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都能影响顾客的行为,而顾客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分析电子政务顾客满意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因素。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 TAM)是Fred D. Davis[15]于1986年首次提出,包含具体的理论框架(frame)及测量方法(scale),用以解释并使用者对新系统(或新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等人把影响使用对系统接受程度的因素归纳为感知上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U)和感知上易操作(Perceived ease of use/EOU)二大层面。如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易用性和效用,无法弥补在网上交易存在非人员接触,需要学习等所带来的损失,那么顾客就会转向传统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的效用和易用性是顾客是否满意门户网站e-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自服务技术(Self Service Technology,简称SST) [16]也称作基于技术的自服务。自服务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没有人员的接触,顾客通过技术支持可以获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客户与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易更有效、更节约时间。实际上,网络是自服务技术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他们查询想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网络上在线执行业务。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结合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建立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以公众满意为中心将公众满意的前因后果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链条,共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感知使用能力、公众满意、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共13个变量。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相比,有以下特点:(1)企业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测量的是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较少设计公共产品和服务,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包括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这五个方面,因此感知质量从这五个层面来反映:(2)在前因变量中减少了感知价值。感知价值一般是指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所有利益的总和与顾客为此所付出价格的比值。因为政府通过其门户网站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在这个层面上顾客没有付出价格,因此无法体现感知价值。(3)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质,公众是否忠诚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所以原模型中的顾客忠诚由公众信任所代替了。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相比,有以下特征:考虑到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的是一种电子服务(electronic service ),公众客在享用电子服务时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故根据TPB 、TAM和SST在前因变量中增加了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和感知使用能力三个潜在变量。(1)感知易使用(Perceived Ease of Use)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易于操作交易流程,可以实现一步到位的服务。(2)感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指电子政务顾客在使用门户网站时感知是否获得了准确、最新、全面、适合自身偏好的信息服务。(3)感知使用能力(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感知外界是否具备了使用门户网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本组织(或本人)是否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来自行使用门户网站。

四、结论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理念能够强化政府部门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思想。本文建立的公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可以用于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的横向比较,并且可以明确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程度,了解薄弱环节,让政府部门以后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World Markets Research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Global E-Government Survey[R].http://www. Worldmarke tsanal- y sis.com.

[2]TNS公司站点:http://www.tnsglobal.com.

[3]Division for Public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n,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nchmarking E-government:a global perspective[R].2002,(5).

[4]European Commission,DG Information Society. Web-based Survey on Electronic Public Services: Summary Report[R].http://europa. eu.int/information_society/eeurope/news_library/index_en.htm.

[5]Accenture公司站点:http://www.accenture.com.

[6]http://www.ccwresearch.com.cn/important_events/pith/0912_01.asp.

[7]http://www.ccidconsulting.com/DisplayArticle?nArticleID=1145.

[8]http://eg1.cn/bank/ht/show.asp?id=884&bd=3.

[9]http://www.1st-eg.org/top/.

[10]Dardozo, Richard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65.Aug,244-249.

[11]Zeitham V., Berry L.L., Parasumman A.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expectations of services[J]. Journal of Academyof Marketing Science,1993,21(1):1-12.

[12]Genie N.L.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ment[M].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2001.

[13]Federal Consulting Group.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 and its Value in Measu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Washington DC, 2001(Apr.)

[14]Armitage, C. J., Conner, M. 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Psychology. 2001(40):47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