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第1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越来越深入。随着新课程在更为广大的试验区中的推广,人们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新课程标准向人们提供的是鲜活的新理念,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的历史教学为了适应这一新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变革,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重视高一历史教学的作用,加强历史情趣的培养

历史课在高中教学大纲中被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由于只有高一年级开设了必修课,所以实际上学生只能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学在高一就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很多学生只有比较低的兴趣层次。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学生变得更为主动积极,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

由于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愿意去学习,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学生为本,对授课的方法以及方式进行变革。

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多样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呈现方式。所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就是指在教授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的传授,必须要不断地将其中科学科技含量提高,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制作与使用电子课件以及多媒体教学时,不仅可以将历史情景再现出来,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所谓的教学内容科学化,是指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对历史结论进行记忆和储存,必须要重视形成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以及相关的分析文章,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以将学生批判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培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1.2对师生的互动方式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的想象彻底的改变掉,同时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将一个融洽、宽松的环境营造出来。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形象。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促进历史学科课程使用价值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历史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出来。比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考试形式,让学生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从而将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运用调动出来,让学生将历史基本依据寻找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教师可以将当今世界出现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分析方法的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世界发展形式有所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历史讲座的开设,或者开展历史性的纪念活动[5]。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历史学科氛围进行强化,从而感染学生,真正让他们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必须要明确再记得定位,不能将自己看做单纯的讲述者,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真正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重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培养自己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最终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形成,总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4 结语

历史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不仅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实践上的飞跃、理论上的充实以及观念上的更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叶亮,李泽昂,张颖.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3(8)

[2]崔继英,王传志,叶浩.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12(8)

[3]冯荣国,马超,杜建华.适应新课标高中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5(10)

第2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老师要对新教材有充分认识

旧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首位,主要让学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存在内容较多、观念陈旧等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目标。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新教材对课文的设计、编写体制和旧教材有很大差别,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纠正旧教材以老师为主的教学观,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对每篇课文的编写包含课前重点内容、正文、竖排的资料、相关知识链接、动脑筋、自我测评、材料阅读和思考几个学习栏目。这样明确的课程设计和编排可以突出本文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课本知识内容,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学本。

第二,改变以往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充分和老师同学进行问题探讨,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老师倡导的硬背式机械学习形式,让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有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第三,新课程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新课程在注重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课本内容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注重图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历史知识更直观地表现出。

二、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

叶圣陶曾说过:“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应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新课改下,要求老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老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传统教学观念是老师照本宣科,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记什么,学生对老师的知识机械地接收,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老师看来,只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能在考试过程中取得良好成绩就可以了,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束缚了学生思想,使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阐述人类发展历程和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基本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协调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老师要紧跟时展步伐,熟悉历史新课程,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带动学生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有着绝对的领导作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和活跃化。

(一)采用提问方法

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不讲解每天新讲的课程,而是采用提问方法让学生抢答,对于答对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颗棒棒糖,让学生拥有回答问题的动力。如老师在教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偏偏发生在俄国?革命胜利有何意义?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主动学习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二)采用小组式合作学习方法

采用小组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生活经历不一样,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通过各个同学的发言,让学生知道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提高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图片和教材实施教学的,但是历史本身就是记载人类实践活动的,那些恢弘的战场、屈辱的历史是难以用语言阐述的,只是通过记账图片或者教材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老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工作,明确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注重学科综合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找到相关视频,课上播放视频给学生看,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又可以向学生再现历史场景,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注重评价机制的作用

第3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做好对初中历史内容的总结和巩固

好的知识都是总结和积累出来的,学习知识也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没有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良好掌握就无法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温习,初中历史主要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大体描述,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延伸,学生扎实的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新授课时就能自然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高中历史知识很熟悉和亲切,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新改革的教育体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建构的知识体系可能并不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有的取舍得总结教学重点。比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后,可以对“一国两制”内涵和港澳实践的重大意义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真正的现实情况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借助历史图片和历史影像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成形象的历史现象消除了学生对久远历史的陌生感,多媒体技术能把失去的历史进行重现,调整了历史时空,通过亲身经历般的感受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量,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营造了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能使学生学习更加独立。采用纪录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观影欲望,通过观影学生能更直接地感知和触摸历史,而且很多的历史知识在纪录片播放时都能找到。给学生欣赏历史图片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搜集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放映给学生们看,学生更能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把讲台留给学生

如果某个学生对历史问题看法很独特,教师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学生通过把思维过程、思维策略介绍给其他学生能实现历史知识的共享,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学生在进行讲解时,老师要认真听学生讲的内容,引导其他学生把演讲学生漏讲或错讲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这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扬他们的个性。

二、结语

第4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学生这一主体来说,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等,其旨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程目标方面,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如何实现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笔者结合这一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准来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渗透。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首先针对“”事件、我国抗日系列的影片、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来启发学生的民族感,确定“铭记苦难,不断咀嚼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我国2012年就“”事件我国部分群众砸日货商店、打砸日本出厂的车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现象,制订正确纪念苦难、反思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最后,直入本节的教学内容学习主题:“宁战死不为亡国奴”“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正视历史,展望未来”等,围绕情感教学目标来逐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端正对历史的学习。

二、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课堂教学指出:“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激情和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性的教学不仅仅能够活化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于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也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有利于自我个性思维、自我内在力量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活动等来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将自己的不同见解或者不懂之处记录下来;其次,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最后,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自主收集信息的途径、学习和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充实展示自我。

三、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都依据教材,新课改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却不是唯一的。对此,倡导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来开发、挖掘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实用性的体验和感受。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笔者在此认知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充分挖掘、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借以来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历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历史知识范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实现素养和技能的双重培养。如,在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现在的生活和10年前的生活做比较,即:收秋:传统的人工工作――机器作业;联络:书信、BB机、固定电话――手机、网络等,让学生通过比较,真正地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高中历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倡导以生为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历史资源的整合等。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真正的促使自我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相吻合、统一。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师;挑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13-02

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的在地区展开并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倡导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明白学生不可能自行去改变,这就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材编写和课程编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课程理论和教学改革理论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问题。教师在新课改顺利推行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确实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以前的高中历史尽管被称为大学历史课程通史的“压缩饼干”,但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而现在的模块专题教学,完全改变了高中历史的旧日容颜。有专家预言:高中的新课标出台,是一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对高中历史则是一次极大地冲撞,如果能行得通,就会使高中历史教学步入新阶段,但如果搞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所以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尽快适应课程体系的变化,又要谨慎处理改革与应试的冲突,压力非常大。因此,随着课改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沉重,扮演的角色也更富有挑战性。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地区,各校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并主动学习相关教学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新课程理论详实而有说服力,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和教师行为的变化,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首先使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要实施以新理念为支点的新课程,其前提就是要让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历史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历史教师要倡导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

首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思想。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层次水平的高中生的听课反应,随时用爱来调控学生情绪变化。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溜号,教师要主动与他真诚交流,解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愁眉苦脸,教师要热情与他交朋友,成为学生能够倾诉衷肠的朋友…..只有与学生用心交往,才会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历史教学、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难题。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培育的殿堂。学生是有极大潜能发展的人,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可歌可泣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们知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高中生成为关心国家、热爱国家,有历史责任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最后,还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改变以往只是教师传授的教学观,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体验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出现,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结果的生成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的结晶。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果只是观念转变,但是实际教学行为却走以前的老路,也会阻碍历史教学的发展、阻碍学生历史能力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师一定要勇于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尽快改变违背新课程改革的陈旧的教学行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1.改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历史教师要尽快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走向多样化和科学化。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很多高中历史课堂仍然处于“传授一接受”的模式,造成教师讲得句句有理,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怏怏不乐;教师讲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多样化呈现就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则指在历史课堂上的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具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师生互动是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中完成的。教师要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构建的合作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学习者、推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高中历史教师传统的教学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的文学素养、表达的哲理思维、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己经普遍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总之,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广大历史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边破边立,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推进新课程的发展,这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等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不稳定的,一旦学生感到乏味,兴趣就会衰减。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起步教学是相当重要的,要在高一阶段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在高一年级,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当前教师只有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创新为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引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大刀阔斧地进行教材处理,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课本,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我校学生历史兴趣调查: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6.2%,对历史学习淡漠的占25.6%,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26.8%。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喜欢历史,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毕竟只是少数。学习目标不明确,当前学生主课繁重紧张,不少学生把学习历史当作应付学习和可有可无的豆芽课。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内在联系,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师要以一颗和蔼心对待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和历史小故事,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比如“新文化运动”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课时,可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历史课堂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了疑问,教师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给学生以辅导,真正把问题解决。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提问的方法和艺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师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营造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历史内容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有感而发,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灵魂的对话。比如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革命高潮的,这样对讲解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抗争史和亚、非、拉各国的屈辱史可以作详细的探究,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思维能力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结论。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历史课,把历史课堂教学当成一种艺术享受。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前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用顺口溜“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这样学生轻松就记住了,并且牢记在心。

四、重视总结

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法,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小结是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是一节课堂的灵魂所在。总结必须要突出重难点,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在小结中,要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为达到总结课文的目的,我经常布置些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和作业。

第7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1.关注课程功能转变,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传统历史教学以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强度和课业负担为代价,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为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被扼杀,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获取的途径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新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新课改理念大胆尝试,积累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2.关注教材结构变化,合理利用教材。首先,新课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体例的编排,还是教材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已经颁行的教材为例,内容以专题方式呈现,由诸多的模块构成,强调相同或相似的重大历史题材为中心,贯穿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史实。教材的知识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传统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一变化,这无疑是历史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次,初中历史教材已将史实大体讲完,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课关注较少,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容易造成知识的脱节。如何兼顾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无疑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大挑战。最后,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点,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研究这些新的变化,在教材研究上下足功夫,过好教材的知识关,同样也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二、实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改革历来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抛弃传统教学无疑是错误的。首先,传统教学固然有其弊端,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新课改依然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传统教学在这方面则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如果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则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同样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阅读教学法、图表法、讨论法等。教师应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和新课改的理念有机结合,以继承求创新,既不能无所适从,又不能走向极端。

三、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自学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2.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出现新问题,我们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一、对比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出两者的差异。

首先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本节课要理解掌握的内容:①.认真了解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②.探讨出推动及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③.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积极、消极作用。④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

再解读教材,发现有明显的缺陷:1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严重缺漏,其叙述显得支离破碎,违背客观精神,不利于学生对当时真实历史的了解;更不利于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2对于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教材小标题既提到三座大山,但在内容里面却只提到官僚资本的阻碍,考虑到许多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空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空缺令学生容易迷惑;更没有连续性。3教材最大的问题是, 对于第二个课标问题教材里就一点没有涉及,而这部分内容却是考纲要求的特别重要的内容,编者难道是有意留给老师及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 4该略的地方却长篇大论,显得有些本末倒置。⑸而考纲要求掌握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却只字不提,这很难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用好新教材的四个版本,充分研读后大胆取舍,根据课标要求重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

目前新课标的教材有多个版本,有“人民版”、“岳麓版”、“人教版”,不同版本的编写上存在相当的差异,各有侧重。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客观评价,并且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所以,对教材的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

三、教学实践过程。

了解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后,就该到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谋划,是努力探求学生感兴趣的教法。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能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表独立见解,使师生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思索的乐趣。

1.采用“新情景”的方法导入。

优秀的教学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整一节课的注意力。首先设法让学生对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工业发展感兴趣,进而才有了解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旧中国的工业到底能生产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查询,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所生产的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等,都是在旧中国!!而且还能找到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上课就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应该会对他们的传统认识来一次颠覆,并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2.运用翔实的材料和数据,介绍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必须让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基本概念,这个时期跨度非常大,从1912-1949年有38年的曲折发展过程,(甚至现在台湾现在还以民国纪年)。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概况?工业发展的数据无疑最有说服力的,先设法找到展示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数据。但现有教材仅提供了一战前后(1912-1919年)的数据,到哪里去找较客观全面的材料?我想到以前曾拜读过的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似乎经济史的论述很详尽。找来一查,里面果然有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思考过后,我又考虑下一个问题,如何简明地把这么多的数据展示给学生?总不能把这些繁杂的数据直接搬到课堂,学生不好掌握,时间上更不允许。我带着这些数据去找到政治老师,向这些“经济学家”讨教办法。通过分析,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一目了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当时工业发展时快时慢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第9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4]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

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著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2011年,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如何完善世界史学科体系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师院校,更是任务艰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很难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覆盖世界史的七个二级学科,但可以逐步朝这一方向努力。高中世界史的比例已接近60%,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作为为中学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至少应努力适应这一变革,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调整。具体而言,首先必须保证世界通史系列课程结构,逐步确立和完善外国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几门主要的专门史课程,以及与高中新课改直接相关的专题史,如世界改革史、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其次是建立一些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时展的世界史专题,如世界科技史、世界现代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国际关系史、恐怖主义研究等课程。此外,可开设周边国家史、亚洲史等课程,侧重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文化、边疆政策等内容。因此,无论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都应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对接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教学内容等同步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3.朱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