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第1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较差,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目标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注重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历史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没有明确地指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2.历史教学内容不科学

历史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其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历史教师没有深入分析课本基础知识,未能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忽视了教材中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无法利用历史思维方法去分析、解释热点问题,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许多教师忽视了思维培养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仅仅布置大量的、有思维难度的习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教学方法不合适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问题的答案,没有具体地教授答题方法,致使学生思维懈怠,产生畏难的心理。面对众多的历史现象需要深入分析,才能了解其本质,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思维深度较浅,另外,一些学生仅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没有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致使思维僵化、单一,结论片面、残缺。

4.历史教学评价不科学

虽然历史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但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并且受高考的影响,历史考试试题题型比较固定,形式过于单一,致使学生的答题思路固定,出现教条化、公式化的现象。再加上,许多学校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问题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该使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情感语言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做到专题史与通史紧密结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完整性。另外,历史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历史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史料,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培养其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内驱力,只有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在激烈而持久的学习状态中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从高中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入手。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就要做到用历史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在授课时,我经常会选一些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焦点问题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时,能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的实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意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明白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

二、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所帮助。

三、利用历史材料发散思维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世界史都有大量的史料史实,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故事,如越王卧薪尝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等,可以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对材料进行讨论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惯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一切,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理解分析材料,从而发散到历史学的社会作用。

同时,要主张学生学会反面思考,即从教材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尝试站到对立面去重新认识史实,这一做法往往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有趣的事情发生。学生的观点由此也能得到提升,不再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善用历史。

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一个中心展开思考联想,而辐合思维恰巧相反,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对各种思考想象结果加以理解分析,最后得出最佳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思维的收合,避免学生天马行空,最终回不到现实。

四、通过课堂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五、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评判,并分清楚是非与真伪,进而掌握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而从历史资料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教师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看作一门人文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培养欣赏、质疑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并指导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去认知,并学会总结经验与教训。

总之,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这一形势下,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来说,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知识讲授的多少,不是老师的上课进度有多快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量有多大,而是通过教学和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住了多少知识,并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实现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的目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形成机械式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韩殿芳.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198.

[2]王永伟.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1):78.

第3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属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在做出相关的判断和决定时所采取的“想”,这个“想”就被称之为思维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这一学科特有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将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历史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内容的重点把握方面,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同时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不做任何思考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要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岳飞刺字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来发散思维,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展开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历史故事来讲,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大多是借助文字的考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运用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初中生相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轴向思维能力,但还不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些历史理论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运用归类总结的方法,然后再联合一定的训练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高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方面,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联系相关的训练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武则天受到大家的肯定,主要是原因是:A、唯一的一位女皇帝;B、提倡佛教;C、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终的答案为C,因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质疑教材上的知识,也可以质疑教师所教的知识。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质疑以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与学生形成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样既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一方面,它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牺牲,这是改批判的;另一方面,这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并且这次世界大战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舍弃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永俊.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3(18):84.

[2]张颖.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6):47.

第4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至今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格局,只是呈现多极化趋势,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能否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主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其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2、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世界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

3、是历史高考成败的关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并非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就有选拔考试——高考的必要,只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为适合形势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科目,如政治、语文等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那么,什么叫历史思维能力呢?

二、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界定

历史思维能力概念提出较早是在国外,例如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出现关于概念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研究并尝试作出解释,例如王雄在《历史的理解与理解历史》(《中教参》95,9)一文中给历史的理解(即历史思维)所下的定义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史实出发,认识、释解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这基本上指出了历史思维的本质特征,但尚不够全面。至今给历史思维能力所下的定义比较完整、全面、科学的应数白月桥,他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简言之,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出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是否说把历史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掌握历史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看备课时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例举三方面加以说明: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仅记住零星的历史知识,不叫掌握历史,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而是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那就应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发半个世纪的较量和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社会进步了,人类也发展了,历史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认识,应从它的各条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3、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生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是否说一节课问题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不是的。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很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跳起来摘桃子,能力强的能摘到大桃子,能力弱的也能摘到小桃子,让他们都有所获。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出来后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例如讲“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变为如下问题组: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又如在引导学生思考“三三制”的历史意义时,可做如下点拔、引导,1、它是否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2、它是否体现党派合作与民主协商的精神?3、它是否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原则?4、它是否体现精兵减政的政策?5、它是否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这样的点拔,学生回答问题就全面,思维也就严密。

课堂教学中除了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养成他们在读书,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然后才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正如宋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顿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样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正所谓“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疑,化有疑为无疑”。培养学生自己质疑可采。用设置悬念,制造矛盾,进行比较,仅复设问等方法

(三)精练精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巩固和反馈

第5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式思维;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8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高中历史教师应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教学中创新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式思维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为重点,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本外的知识很少涉及,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以知识记忆为重点,重点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辨别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无法培养创新意识。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大众创新的观念,学校和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运用创新式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创新式思维还能够提升大脑的协调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新式思维类别

创新式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它能够打破学生禁锢的思维方式,以活跃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三种类别。

(一)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以不同于寻常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常常能够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求异思维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由因查果的思路,而是以果为依据,寻求因,最终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正是体现了求异思维。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理解为求异思维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历史教学中作用巨大。逆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具有双面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非黑即白”的观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是指不同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以外的思维方式。历史是一门具有可知性的学科,其具有意象远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对比现代与历史,达到标新立异的教学效果,就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双向思维可以让学生全面、完整地看待历史事件,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将历史与地理、政治等学科构成全面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说明历史问题,能达到活跃课堂,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创新式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创新式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采取一定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创新式思维的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思想,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统领性作用,也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创新式思维,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创新式思维运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辨别,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与重要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素材,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高中历史学习更易培养学生的因果思考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可以全面分析和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历史知识,丰富课堂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学习提供素材和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学习关系中,教师处于管理者的地位,学生处于被管理的位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使得学生对教师往往有抵触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因不喜欢某一学科的教师,而不喜欢某一学科,导致该门课成绩不理想。运用创新式思维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应当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中设置游戏,比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

第6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72

1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还是属于初步形成阶段,还相对较弱。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身为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课因为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过程中的思维与其他课程稍有所区别。历史知识的学了要具备其他知识所必须具备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批判思维能力,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早在2003年,教育部便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2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笔者仅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和影像资料。

历史课中的史料内容如果仅是平淡的讲解,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生动的语言加上形象的画面则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性的画面。比如,笔者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非常生动的语气朗读列宁在1917年10月24日写给中央委员会的信:“同志们: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资产阶级通过科尔尼洛夫分子发起的攻击、维尔霍夫斯基的离职都说明不能等待了。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成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击败他们)……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有利。紧接着笔者再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加上肢体的动作,模仿《列宁在1918》的演讲,并在演讲的最后做出列宁向前伸手的经典造型,课堂效果非常好,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效。再比如,在讲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笔者则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影像材料向学生展示“两弹一星”、“神舟”系列的画面和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冲击,从画面上感觉令世界瞩目的精彩历史瞬间。

2.2 历史教学中历史抽象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有所建立,要比初中生高很多。但是,很多历史名词和理论毕竟是他们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因此要理解其中的意义,掌握这些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多个不同的名词或是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从而加以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这难度便会再次增加。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同样很多,笔者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归类总结,加上综合性的训练题将不同类别的内容再一次加以整合,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复杂化,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高中历史中的最基本的理论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与历史的发展相联系呢?笔者就是通过下面这样类型的习题进行科学整合的: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被当今的人肯定的,肯定她的主要原因是:①大力提倡佛教。②她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③在位时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是③。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是其他两个?原因比较简单,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根据就是生产力的标准和实践的标准。

2.3 历史教学中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书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要为他们质疑、求异提供必须的帮助,使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对他们正确地看待事件人物及事件有利,对他们理解并看待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或事也有利。

比如:在讲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时,笔者便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的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灾难,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流血牺牲,所有的惨烈,所有的目不忍睹、目不忍视、耳不忍闻都在这里可以找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教育了全世界人民,要爱好和平,珍惜和平岁月,要反对法西斯战争。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方式评价“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让学生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各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3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培养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历史教师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来安排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既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又要注意知识的广度,既要相对独立,又要普遍联系。讲国内的历史可以纵向联系不同的历史时间的相类似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横向对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在普遍联系中培养历史思维的特殊性,培养用历史的方式进行思维。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生拉硬扯。

参考文献:

[1]宋建亮.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戴静.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2012,(11).

第7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效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调动历史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学生历史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第8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锻炼、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第9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0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思考各种历史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资料、分析史料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历史学习方面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1. 用丰富生动的材料激发

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各种丰富生动的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史实大多数是以史料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如果想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尽量运用鲜明而生动的材料来尽可能真实地解释历史的本来面貌,让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枯燥,而是更主动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的时候,可以从其他课程中选取一些和历史有关、能够作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授两汉历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和动力,然后再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并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

教师在选用史料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丰富生动以外,引用史料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既要科学严谨也要注意文才,同时还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授三国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但是要注意区别演义文学加工的部分,同时也要避免讲晦涩难懂的词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

2. 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选择语

言文字类的历史材料以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具,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让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如果无法举行更加多的课外活动,教师则可以采用模型、地图展示等方法,还可以将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来展现文物照片、影视纪录片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秦王朝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等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秦朝的军事、经济实力。

教师在教授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用触类旁通的方法给学生展现一些美术、音乐等的作品,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在学习宋朝历史的时候给学生看《清明上河图》,能够让他们对宋朝人们的生活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对历史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让学生掌握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除了形象思维以外,逻辑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让他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基本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文字材料的限制,深入挖掘历史中的逻辑关系,找到各种材料深层次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儒家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纵向联系,通过对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的理论分析来研究儒家学派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儒家学说是如何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思想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儒家学说为切入点,联系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封建集权制度等内容,分析儒家思想对它们形成的影响。

为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严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两个不同的历史素材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到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雅典和斯巴达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有什么异同,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教师要注意指点学生寻找正确的参照系,同时也要注意更加全面地进行比较,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进行多角度比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深入了解历史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除了联系和比较以外,分析、综合、归纳等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联系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不要用笼统、空洞的话语来进行总结,而要用丰富的史实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将历史放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要透过现象挖掘到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而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史实;不仅要了解商鞅所颁布的各种经济政策,更要了解商鞅在军事和加强集权统治等方面所制定的策略,同时还要了解商鞅的成长背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情况下进行正确地归纳总结,以得到客观的历史结论。例如在学习垄断组织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美国、德国等国公司的某产品产量占据该国总产量多少等数据资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出垄断的特点,理解垄断是如何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然后再补充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垄断组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思维能力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史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重新组织材料,对不同观点进行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将从史料中得到的结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不能够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相反,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以材料为中心,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焚书坑儒”的内容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索一个问题:秦王朝为什么在焚书的时候并不销毁医药、种树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书籍?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王朝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从秦朝过渡到西汉初期中,询问学生在西汉初年是用哪一种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之后为什么经历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儒家思想还是会慢慢兴起?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活跃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掌握理性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渐渐养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好,促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快速而有效地学习历史,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红梅.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