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数字校园的特点精选(九篇)

数字校园的特点

第1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第2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等医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知识

1.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在1998年被美国总统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后逐渐在全世界上使用,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各国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相继提出“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等与之相关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就是利用时下流行的网络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在这里所指的信息指在教学工作中或者科研工作中能够应用到的所有关于校园活动的信息。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资源的分类和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能够改变传统意义上学校教学对教育带来的局限性,保证校园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校园建设中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学校建设成一个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教育中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这样就可以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1.2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针对以上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要想建设好数字化校园就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广泛推广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不仅仅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还包括管理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而且数字化应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这样才能够全面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字化校园。

1.3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主要有: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

首先,数字化校园具有网络化的特点。网络无处不在,很多人在网上工作、网上查阅资料等等,都需要通过网上操作才能完成,数字化校园在特点上呈现网络化。

其次,数字化校园具有智能化的特点。数字化校园是为了自动化管理校园教学,自动化就是智能化,数字化校园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智能化。

最后,数字化校园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数字化校园除了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校内教学的建设外,还能在校园以外的网络进行教学化建设。而且现在个性化已经成为一种标签。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在网上,也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想要的材料,可以说个性化为数字化校园的推广奠定基础。

2 现在高等医科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缺乏创新

数字化校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因为系统庞大,因此需要对整个建设进行详细的规划。但是在实际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首先,在过程中如果只建立一个个孤立的子系统,没有统一的方向的目标,各部门之间就没有相互的联系,这样就会形成信息系统的闭塞,最后数字化校园建设就会失去本身的意义。其次,很多人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办公文件在网络上的传送,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为大众提供一个学习平台,认识的局限性就会导致校园在数字化建设中存在偏差。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不仅仅要把整个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还要在此基础上保证校园数字化建设能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够为以后的校园建设提供指导,保证校园建设在整体规划上具有新意,还能够长久发展。

2.2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缺乏标准

建设数字化校园需要有目的性。但是在实际状况中,每一个部门都根据自身部门的特性,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虽然看似在建设中作出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会有很多建设对数字化校园的统一建设没有意义,有些建设虽然有意义但是与其他部门进行工作上的结合时,就会发现这些建设不兼容,因此,还需要进行重新的规划,不然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2.3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组织力度不强

在校园建设中数字化是一项长久且复杂的任务,一次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统一组织,或者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监督,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仅仅是需要一个能够对建设提供良好技术支持的部门,还需要有一个权威的高层领导对所有参与建设的部门进行统一的工作协调。

在校园的建设中,教育的信息化对学校的管理一及学校在改革中的体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会涉及到个部门在人员分配上的问题,以及各部门在职责上的利益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一个部门中,没有人员能够超越权力去管理和指挥其他的部门及人员,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有一个人能够有权利去干涉所有部门领导之间的决策,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协调学校部门的建设,从而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稳步进行。

2.4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流程改进不够

在学校中,管理不规范的想象普遍存在,这些管理流程上的不规范,导致了在校园建设上改进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和组织力度上的不够。对于像高校这样的大环境,因为组织结构上的复杂,无法对管理人员与管理层次进行全部的替换,因此只需要对在管理上流程上的核心进行改进,然后观察在改进后的流程上是否能够满足学校在建设中的要求。这种流程上的改进,只针对小范围的改进,要想更好的进行建设,就需要在管理上进行划分,然后进行小范围的改进,长期下去,就能够有效改进管理流程,这样才能够保证校园建设的长期发展。

3 高等医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信息时代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应用到数字化的信息。因此,在高校校园的建设和发展中也需要进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本文就针对高等医科院校的数字化建设提出建设的内容。

3.1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在校园中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实现对使用人员的统一管理。在认证平台上,使用者可以进行身份登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使用信息的混乱。进行认证的人员,在系统上会有一个专门的电子身份,这个身份能够在建设中实现统一安全的管理,这样可以保证网上信息传输的安全。

3.2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信息平台能够将来自四方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然后在平台上进行,使用者通过在认证平台上进行登录之后,就可以通过信息平台阅读信息和信息查询。在这个平台上的信息既可以是来自校内数据库中的信息还可以是校外数据库的信息。

3.3 建设数据中心平台

信息标准是学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推动校园建设的进行,对校园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标准就是在全校范围内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一般信息标准主要是是由数据标准管理、代码标准管理、初始化管理、系统管理组成,在建设信息标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标准的兼容性、扩展性、规范性、适用性等问题,这样才可以在建设好数据中心平台后,才能够与其他的外网进行连接。数据中心能够在校园内建设一个规范的安全性极高的应用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的使用者能够随意操作,通过数据集成工具将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从而选择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实现资源共享。

3.4 应用系统集成

现在国内应用较为普遍的应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VPN系统、网络认证系统、一卡通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教务系统。这些系统因为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在使用方式上也有所不用。因此针对这些系统需要采用不同的集成方式,才可以保证集成系统的长期稳定使用。在高等医科院校使用集成方式主要是数据集成、认证集成和系统集成。

3.5 邮件系统

邮件系统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校园建设在邮件系统中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管理信件和目录、接发邮件、HTML信件支持、用户自动以过滤器、用户个性化设置以及自动化处理等。

在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医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包括很多,除了上述介绍以外,还需要建设校园的基础设施、制定统一信息编码标准等等,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校园建设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u.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2]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

第3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传统校园环境的革新,将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及服务流程进行数字化、程序化,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环境,并利用校园网络化、数字化方式集成师生员工对科研、教学、管理以及生活的需求,满足各级管理者对业务数据和工作流程及时、安全、准确监测,为师生员工提供快捷、便利的校园管理服务。

一、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原则

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系统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各要素等部门间横向关系上考虑。

2.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在集成建设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规划应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

3.完善基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重视网络基础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门户平台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建设完成后,符合一定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应用系统可方便地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的集成。

4.突出应用: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灵魂,数字化校园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制定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可选择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应用系统和服务作为试点工程,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

5.特色发展: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应从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在把握高等教育和高校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要突出学校的特有属性,强调高等教育的特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应在不断发展中做到技术的先进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6.安全保密: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涉及数据收集和信息展现,这些应用与网络系统结构和系统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建立数字化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二、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步骤

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从用户端来看是采用统一门户方式,由“校园一卡通”和若干个管理子系统组成,利用具备储值功能“校园一卡通”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充值、消费功能,利用若干个管理系统加强对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人事管理、图书借阅、学生注册和离校等工作。可以说,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格,其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眼长远发展规划建设框架。建立起满足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为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实施以及后续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高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第二步,在基本框架基础上,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基础平台是多方面的,基本的要求是应建立一个符合国际、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能够用于规范化学校应用长期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应建立一个涵盖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和与之关联的其它业务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基础共享数据库;应建立一个立足于应用建设长期发展的应用系统及其软硬件平台和应用基础技术框架平台;应建立一个涵盖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化应用系统,能够对未来应用能够平滑无缝的集成;应建立一个面向最终用户(师生员工)的能够集成公共信息、个性化信息、应用模块功能,具有信息推送能力的应用信息门户。

第三步,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团队和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从校内机关院系抽调技术力量,无条件单位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和组织,建立起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利用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力量,建立配套应用的安全和运行保障体系。

第四步,积极推进校内基础资源数据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各个环节工作,完善、发展和应用学校基础建设数据,尽可能将业务工作具体化,业务流程程序化,业务内容数据化、数据信息全覆盖,为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内容

(一)系统集成的总体架构。数字化校园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数字化总体框架 图1

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管网、弱电及网络系统作为上层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师生”为核心,围绕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依托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应用系统,以形成学校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按学校内业务工作区分,校园内管理系统基本由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控等组成,具体的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可以用图2描述:

数字化体系结构 图2

其中,基施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工具,是数字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信息服务/决策支持,包括信息门户服务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是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决策终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需集成内容。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内容很多,从体系结构中可以看出,将各个体系的细分及落实。其中应用系统中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与办公系统,如,学工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党群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管理系统、新生注册系统、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管理系统、校友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网络教学实训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服务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校园邮件系统等;数字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资源检索系统、专业数据库制作与管理系统、论文提交与管理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设施,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网络安全与管理、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域名服务、目录服务、流媒体服务、电子身份认证服务等;硬件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系统、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有线电视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卡通”专网、电子公告及查询系统等。

(四)数字化校区安全建设。针对学校数字化集成建设的安全保密的要求和特点,对数字化的安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网络服务策略。对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视频监控、校园广播、车辆、人员、资产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多个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安全网络建设,主要实现能满足国家安全标准,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防范病毒的侵害等安全管理。

2.软件安全策略。软件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方式,身份认证采用负载均衡,数据存储采用双机热备,应用服务器采用集群。软件架构采用分布式设计(区别于集中一体化的设计),由围绕各自业务主题的系统、公共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共同组成、协同工作,系统之间采用接口调用的方式,灵活易修改,使得局部业务系统的更新不至于影响到整体,不同的业务类型,采用不同数据存储方法和访问结构。

3.安全管理策略。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制订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对密码进行规范管理,具有内部合法身份进行登录,服务器在机房中进行集中规范管理,采取身份认证形式进行安全登陆等。

四、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需注意问题

一个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各个应用系统有各自相对独立性,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关系。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各个应用又会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十分困难,校园网上数据的一致性和信息共享问题难以解决。有了总体规划,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总体规划中尤其要注意各种各样规范的建立,包括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第4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这些年来,我比较关注中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建设与应用,我的业务工作特点又使我格外注意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中音视频环境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问题。从一些地区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方案都将音视频环境作为数字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其中。但是我也看到,这些方案中,与网络环境建设、数字环境应用平台建设相比较,视频的建设、音视频功能的发挥,几乎都很笼统、很不具体;有的稍微具体了一些,但只是将音视频环境归人信息资源。例如,某高中的数字校园方案中就有这样的阐述:“以学校各类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特别是以采编播系统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的资源库与市资源库的整合,将形成新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库”。再如,一所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中就这样写道:“要建设校园电视平台,完善在线直播、音视频点播的相关功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基于本校学科教学应用的网络视频课程与教学资源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人们对数字校园缺乏全面的认识,觉得数字校园就是校园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另一个是对于音视频环境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中的作用缺乏全面的理解,认为音视频环境主要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对音视频环境建设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音视频环境是数字校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数字校园是以互联网、校园网和其他物化形态的教育教学空间为基础,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管理思想、数字化信息技术优势以及本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征的,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起的物化形态与智能形态相结合的、为有效地促进师生发展目标服务的校园环境。这里,“其他物化形态的环境”就包括音视频环境这个物化形态的环境。

试想,数字校园除了利用数字技术来搜索、加工、处理、传递各种信息之外,如果没有校园电视台、没有校园广播站、没有视音频点播系统、没有视频监控系统、没有包含大量音视频资源和由多种形式的素材构成的多媒体资源库,还有什么?如果没有物化形态的音视频信息技术环境,教育教学工作还能够那么生动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那么高、主体参与性还能那么突出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率和效果还会那么好吗?在数字技术为人们所格外强调的本世纪初期,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将重点几乎全部放到了计算机和网络上。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也逐渐明白了在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中,音视频环境仍然是数字校园建设推进的基础性建设之一。因为,数字校园离不开音视频环境的支持。

明确音视频环境的功能究竟有哪些

概括起来,数字校园中的音视频环境及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加强学校管理的音视频环境。这主要有校园的安全保障监控视频系统;学校安全事故的音频报警系统;学校的时间(上、下课铃声和静校铃声等)控制音频系统;带有视频扫描仪,能够实时向家长报告学生到、离校时间的考勤系统等。

2.用于宣传、教育的广播电视系统——学校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学校广播站与校园电视台不仅是一种宣传媒体,也是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和音视频技术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影视艺术创作,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极好环境。在采访、撰稿、录制和播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从在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节中获奖的(《电话里的妈妈》、《打着点滴讲课的教师》、《深山铃声》、《观察日食》、《奔跑的那些事》、《十七之夏》等优秀专题电视节目,从校园电视节目的优秀编剧、摄像、解说、配音、配乐和主持人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校园音视频媒介的主流性宣传教育渠道的功能和作用,也看到了其在校园音视频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蕴涵的主体性实践、体验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功能的实现。

3.用于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开发建设与应用——数字校园可以为每个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个性与共性特征相结合的交流和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课程、音视频教学资源、图片、教案和习题,也可开设实时的直播互动课程。学生可以搜索、浏览所需的课件和其他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点播系统,直接进入不同教师开设的直播互动课程之中,通过视频进行超越学校围墙和课堂的实时学习和交流。

在这个个性与共性特征相结合的交流和学习空间中,音视频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音视频(特别是视频)技术在呈现、加工和处理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具有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参与性强等技术特点和优势,所以,以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录像片,如教学资料片《赵州桥》;以音视频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如北京正在全力开发的囊括了中小学各个年段、各个学科的每一节课的“名师同步课程”录像课;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研究课、观摩课等,都是建立在音视频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即使是在以主题网页(如主题网页“声现象”)、学科网站(如“小学生作文网站”)、网络课程(如“初中物理网络课程”)方式出现的教学课件与课程中,音视频都是最重要的呈现方式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用于搭建家校互连互动的交流平台。在很多学校,我常看到不少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利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拍摄一些照片和视频资料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后再利用网络将这些资料放到自己的博客上面。家长如果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就可以浏览教师的博客。此外,教师和家长之间还可以通过实时交流与互动系统平台,通过音视频进行远距离的实时交流与讨论。这样做,可以使教师和家长都能够更及时、更直观、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和交流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情况,使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家长联起手来,共同对孩子进行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的教育。学校还可以将校园电视节目放到网上,使家长在家里也可以观看,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和新闻。有一所农村小学就将校园电视台与村办电视节目连到一起,在村办电视新闻设了学校新闻栏目,每到本村新闻播出时,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收看校园新闻。这样做,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承担的事业。

数字校园建设要为音视频技术的应用创设必需的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人文三个方面。

其一,在音视频的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必须跟上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音视频设备与技术的数字化进程。进人21世纪后,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字校园建设的时候,人们不可避免地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计算机、网络设备,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展了10年,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也搞了10年,我们如果还在继续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网络环境的建设之中,还在继续追求计算机与网络设备设置的“10年不落后”,还在继续忽视音视频硬件环境的建设,忽视加快音视频技术的数字化步伐,就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海量音视频资源的需求和进行实时音视频互动的需要。因此,必须将音视频硬件环境建设纳入数字校园建设的范畴,使基于模拟技术的音视频硬件环境,迅速提升到数字技术的水准。只有这样,数字校园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的全面有效发挥,才能得到强有力的环境与技术支持。

其二,在音视频的软件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应用平台建设,一种是应用资源建设。具体讲主要包括音视频资源的开发平台建设,体现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优势的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网络教学电视资源建设,能够通过音视频进行实时教与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的建设等。在上述软件环境中,我们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建设,其他方面的软件建设的差距则较大。因此,数字校园中软件环境的建设任重道远。

其三,在音视频环境建设中的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包括教师与家长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师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音视频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的原则、框架、结构、评价目标体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于数字校园的应用技能和方法。在数字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中,我们的问题是滞后和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计划保障。相当多的学校在建设数字校园的时候可以投入几百万元买设备,却合不得拿出十万八万用于师资培训,这是缺乏远见的表现。

人文环境建设应当走在软硬件环境建设的前面,不要等到软硬件环境具备之后才考虑人文环境建设的问题。

第5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使用者视角;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57-04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校园网络为基础、各类应用系统及信息门户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资金投入有限、教师信息化培训不足、应用推进水平较低等原因致使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及其鲜明的行业特色等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其评价不能照搬其他类型学校,尤其是综合性本科院校。因此,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征,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开放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述评

一直以来,数字化校园的评价研究都受到众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关注,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校园评价的内容(指标)、评价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研究应用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1、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的研究

这类研究专注于数字化校园评价内容及指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探讨评价的目的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原则,进而提出具体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安宝生等人从“描述系统状态”的角度提出数字化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刘军跃等人在借鉴国家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费军、石青等从影响高校信息化评价的因素分析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复旦大学张成洪等人探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综观这类研究成果,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组织机构和管理这六大要素作为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指标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可。

2、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对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进行构建的同时,不少学者更关注如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余丽华、张成洪、蔡海鹏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权重;吴亚丽等人基于模糊综合方法探讨了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梁培等人采用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

3、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应用

现有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主要基于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而开展。如王翀等人以国家信息化指标和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2002)为基础,结合华北电力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相关指标体系对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可以发现,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化校园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其目的是构建全面、精炼、实用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这类研究成果通过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推动了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的规范化。不过,这类评价适用于上级部门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外部评价和本校管理者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客观性评价。实际上,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师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利益相关方,往往在评价活动中缺席。另一方面,上述研究成果多以综合性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为评价对象,评价成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不适合评价数字化校园在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行业特色、拓展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数字化校园使用者的视角,立足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各类终端用户的需求,探讨数字化校园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以期从微观上考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效,作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 基于使用者视角的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涵义

第6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生态学;数字生态校园;生态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0-06

近年来,生态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响应,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生态校园”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名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开始呼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 研究背景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更涉及教育和资源管理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生态性和可持续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理念层面――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

认识到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领导者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长期性和教育行业固有的周期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提升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手段。如果只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面子工程”,仅仅注重有形的网络环境建设而忽视无形的软件、管理和服务,则数字校园必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际效用。

2 物质层面一网络宽带不足,设备性能不稳定

随着高校信息用户和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数字校园网络系统存在有线和无线接入点少,宽带不足,系统运行缓慢,关键网络设备质量不一、标准不一、性能不稳定,软件系统升级困难,无法适应业务拓展和模式变更需求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群体对便捷上网环境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3 信息资源层面――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信息服务

当前很多高校都购买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资源,但这些资源主要以文字资源的形式存在,资源类型少,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师生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数字校园系统内外部信息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共享,造成了整个教育信息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

4 管理层面――“三大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系统间数据不共享

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各部门相对独立的资源管理与应用方式使得校园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高校在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再加上技术、人员调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系统升级与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校信息化发展需求。

5 应用层面――缺乏对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忽视数字校园的教育教学功能

教育领域“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数字校园系统,但教育层面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对用户群体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很多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薄弱,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没有充分重视高校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操作复杂,交互性不强,导致系统的教育教学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

二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解析

教育信息生态学融合并发展了信息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理念,以“生态化”的视角来解决当前教育信息系统出现的相关问题,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教育信息生态学

教育信息生态学(Education Information Ecology)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规律及其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崭新分支学科。国内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而展开的,重点强调“系统”与“生态”理念,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促进人与教育信息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即“在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人、技术、价值和实践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将“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强调,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

2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内涵

生态校园是指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校园建筑与园林规划设计,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系。这里的“生态”主要强调的是校园环境的绿化以及利用“绿色科技”对校园进行绿化处理,形成生态科技园。

什么是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呢?笔者认为,数字校园的生态化是“绿色”、“生态”理念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来而构建的一个人与技术高度协调的数字生态系统。

本文提出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反对不遵循数字校园系统内部活动规律和破坏系统平衡的建设行为,强调以提高数字校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技术与信息环境协调发展的数字生态校园。

3 教育信息生态视域下的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阐释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生态系统,该系统不仅重视“技术”在教育信息环境构建中的独特作用,更关注教育信息环境下“人的生命发展”,如图1所示。

(1)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人,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对系统进行主观调控,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是该系统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按照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信息传递着、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在信息资源的生产、组织、传递、消费与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链关系。

(2)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信息活动

实践活动是信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系统核心价值的实现,是数字校园系统的核心要素。信息人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对社会信息系统输入的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与转换,增强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可分为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宏观生态环境即社会信息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是数字校园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微观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信息规范环境,是该系统需要特别关注的生态因子,可调控性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内外部生存与发展环境。一方面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一旦改变,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便会阻碍校园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低劣的人才会阻碍社会进步。

三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模型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人性化数字校园,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系统产出。本文根据树的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树状模型,重点突出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特征,如图2所示。

1 社会信息环境是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与外界交互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结构以适应信息时展要求,并且通过向社会输出人才、知识和文化等方式不断改变社会信息环境,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数字校园内外部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确保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输入与输出的总体平衡。作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成为该系统进化与发展的外部动力,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必须积极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提高自身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不断改变土壤环境使之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该系统本身就具备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应注重校本资源的生态积累,生产出更多的可用性养料,创造出肥沃的土壤,通过内外结合的形式,为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 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系统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根系”

网络基础设施是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都离不开这个物质载体的支撑,而信息资源则是数字校园系统建设的核心内涵。没有了信息化资源,高校数字校园便如空中楼阁,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成为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生态树的根系发达和稳固,才能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在数字校园生态树中,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的基本作用就是为这棵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只有通过构建开放性的技术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促进内外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根系,增强根部吸收面积,拓展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信息化生存与发展能力。

3 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主干”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是高校数字校园的骨骼系统,可以整合高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为不同层面的用户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集中体现了高校数字校园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不断提升数字校园生态树“主干”的支撑作用,将养料传递并按需配置到各个枝干,即通过系统整合平台,对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合理分配与调度,传输到各部门单位和各类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实现各类IT资源的按需分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生态树会分生出很多新的侧枝,这就要求系统整合平台要有统一标准化接口,以保证各类应用系统的后续接入,并做好整形修剪工作,确保生态树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4 信息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枝”

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类基本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核心价值实现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成效,决定着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

果枝即果树上能开花结果实的枝,这里指高校各类信息活动。信息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生态树吸收养料,促进果实早产、优质生长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的传递、吸收与转化活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开发等信息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关注数字校园系统的应用成效,提高信息活动质量。

5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实”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制高点。信息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用户群体思想层面的变化,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信息能力的提高。

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为用户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师生群体的信息化生存和发展能力,保证系统知识、文化和人才输出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6 系统思想和生态理念是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的“灵魂”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将对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系统和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数字校园系统,注重系统的生态效益,保证生态树的健康发展。

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对策

1 以人为本,重视数字校园系统规划和设计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生态因子(技术因子、人力因子、资源因子、文化因子等)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协调数字校园各子系统使其持续满足高校用户需求的过程,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要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好人、信息资源、教学实践、技术化环境等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从整体着眼,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用户需求,对数字校园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寻求最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整体效应,促进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在信息时代,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不能只是追踪式地建设,要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即数字校园建设要以“技术对抗技术”,建设符合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数字校园系统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种“一切皆服务”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具有五大基本特性:通用性、虚拟化、动态伸缩、规模大和按需服务,用于数字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整合高校分散的信息资源,实现IT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按需分配,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校园系统服务可以分为校园内部的“私有”云服务和校园外部的“租赁”云服务两大基本模式,用户只需利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终端设备接入云服务平台即可获取相应的服务,如图3所示。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用平台化和服务化的建设思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创造以人为本,惠及全民,让广大用户用得上、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环境,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动态积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系统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也是学校重要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十分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内涵”建设,每年都会购买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数字校园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静态一动态一生态”的发展进程,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再创造,如图4。

高校信息资源的生态化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促进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源的转换,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动态化信息资源,最大化信息资源的生命价值。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并动员高校师生贡献个人信息资源,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迁移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和共享。

4 加强教师种群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渗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灵魂。教师作为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充当着信息和技术“把关人”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的应用成效,对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产品(学生)质量有绝对影响。教师种群应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整合水平和能力,大力支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加快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培训,应通过数字校园远程教育平台来进行,积极采用先进的视频和通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建立专门的网络培训平台,形成一个长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研讨平台,便于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培训期间和培训后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之间的耦合

21世纪的高校教育载体有两个:实体校园和数字校园,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关系。为避免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的割裂或数字校园被束之高阁等现象的出现,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物联网”,对校园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可视化管控,提高物理校园内各类IT资源的利用率。在学习环境应用方面,智慧校园可以有效实现数字学习环境到智能学习环境的转变。在数字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富媒体技术和学习终端技术等可以主动识别学习情境、记录学习过程,按需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数字校园建设应紧跟时展趋势,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实现传统校园与数字校园之间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在更广泛的空间领域内实现高校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6 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促进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发展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运用开放生态系统思维视角,构建信息化教育开放系统,在开放性系统架构、开放性信息技术标准和开源代码的引领下,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长期满意的合作关系,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如图5所示。

在政府层面,通过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教育行业管理规范,可以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教育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互联,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规范和制度环境,促进信息标准和规范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带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在企业层面,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生产教育信息产品,有助于提高教育产品的效益和价值,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服务创新,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技术架构和信息技术标准有助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产业链,有助于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数字校园层面,随着高校管理软件市场的兴起,高校信息化投入不断向教育产品和服务倾斜,高校可以利用企业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来解决数字校园早起局部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促进异构的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加快实现高校教学与管理体制变革。

第7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1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最早来源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于1990年主持的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整合教师办公、校务管理、教学教研、后勤服务和生活娱乐等各项信息为一体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极大延展。数字化校园利用应用系统的密切协作,使各项信息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数字化校园由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平台、数据平台、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及全校的各类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等)等组成。其中,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平台保障网络信息利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数据平台促进了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有效传输和充分共享;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能将使用者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并连接到网络应用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多项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2 数字化校园的功能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在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是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全面优化。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获得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物质保障。

数字化校园能进一步促进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校现代化长效管理机制,进而能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中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

一是数字化的环境,指网络基础支撑系统,包括网络的硬件设施设备、支持和安全保障系统;

二是数字化的教学,指在网络条件下创设的虚拟的教学环境,教师可藉此完成备课、教学、实训、答疑和评估等各项教学活动;

三是数字化的管理,指依托网络来实现多项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四是数字化的科研,指借助网络构建一个可以整合与共享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五是数字化的生活,主要是指支持数字化的阅读、商务、娱乐等日常活动。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根据自身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整体规划、硬软并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校园网络平台改造升级的基础上,立足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大要素,通过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三大应用系统,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的信息化。

3.1 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

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已对数字化校园创建给予了高度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重建设轻应用,建设与应用、条件保障与教育理念的转变,项目建设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此,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项目建设与实际需求统一起来,大力做好应用促进与保障工作,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变革,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把现有模式渐变成符合数字化教育统一要求的新模式,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3.2 落实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提升项目功效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制定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明确阶段建设的内容,分步加以实施;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各个部门统筹安排,协作完成;需要结合每一阶段的建设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考核建设的应用性、经济性,以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内容和重点。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使信息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建设、实施等密切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注重采用技术成熟、稳定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同时要注重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3 注重教育资源引进和开发,加快软硬件条件的同步改善

学校的教育资源库软件系统在未来的信息化及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支撑,但目前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对教育资源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严重不足,如电子课件、图书及网上备课、教学、评估系统等的建设严重滞后。另外,多数学校对各项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开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临时从市场上购买一些教育光盘或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内容,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各学校还普遍存有重硬轻软的错误做法,软件建设投入不足,软件升级困难,软件拖了硬件的后腿,束缚了数字化校园整体效能的发挥。

为此,中职学校目前要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软件配置作为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结合学校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丰富学校管理、教学、实训、科研、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加强软件建设,加快教育资源的引进、开发与利用,增强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资源建设需要根据中职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充实和丰富。

3.4 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健全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发展、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保障建设与应用同步推进,要不断完善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需要出台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所涉及的投入和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朝着健康、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3.5 强化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信息的建设,有专人进行教育资源的分类、整理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多数教育参与者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计算机网络和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对病毒入侵、防毒防黄、恶意代码攻击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资源信息安全管理,妥善解决诸多信息安全问题。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涉及的理念、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为教育的明天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2001(5).

第8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摘要:以适应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建具有综合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应用系统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应用特点和功能扩展需求,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要素。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在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有关师生员工个人的财务信息,还是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等对公财务信息,都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将其纳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第9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网络社区;Web2.0;SNS

网络文化是产生于信息化高度发展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内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与社会网络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正日益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网络技术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与体现的手段、工具和基本构造方式,网络技术平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校园网络文化产生的技术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各高校开始建设MIS(管理信息系统)或OA(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之间没有横向的数据联系,不能进行数据共享,于是产生了“数据孤岛”问题。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将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并形成单点登录的统一门户,此类整合系统便是最早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概念: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

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遵照这个思路来建设本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而且系统建设初期的主要推手都是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因为网络技术部门在高校中属于服务型部门,在本世纪初网络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此类技术服务部门为了提高本部门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急迫的希望通过应用系统的普及使校园用户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这个过程也正好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技术创造并界定的一种亚文化。

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来看,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确立的功能特征。人要生存,必须要生产;要生产,又必须追求协调与效率;要达到协调与效率,就必须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就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数字化校园系统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过程高度协调、效率提高,这样的信息交流也就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

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活动”的数字化,由此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也相应的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资源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组织方式等。

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技术平台——网络社区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促使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并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被动性。参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活动的用户都是受工作要求,被动进入系统进行活动。系统中的活动步骤和环节亦是按事前的需求约定,不具有任何随意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人是第二位的,流程和制度是第一位,用户无法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封闭性。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就像进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封闭世界,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用户不能够与其他系统发生任何交流。每一个子系统产生的数据大多是本系统的专用数据,不具有标准性,无法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交流。

第三,严肃性与现实性。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严肃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是依附于现实世界存在的。

在这样被动、封闭、严肃而现实的系统中,并不能给予刚刚发芽的网络文化以充足的营养,还需要寻找另一片沃土,而这片沃土必定是由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所创造的。

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数字化校园系统营造出来的网络环境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宣泄与表达反抗欲望的重要渠道。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是大胆探索者和反叛者的乐园,这正是网络文化能够发展繁荣的源动力。

于是网络社区系统便应运而生,这正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片沃土。这类系统往往由学生自发建设与管理。网络社区系统中包括了BBS、博客、文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当前常见的网络服务与网络资源,相对于严肃而沉闷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网络社区里充斥着青年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创意,这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迅速发酵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平台和精神资源。

网络社区系统与生俱来就是为了弥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足,从技术上看,具有匿名性、公平性等特点,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特点,使得网络社区系统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正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主体。  三、两种技术平台的弊端

虽然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技术平台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发展,这些技术平台会逐渐暴露出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

第一,网络社区系统的匿名性是网络社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实行实名制,但却缺乏开放性与自主性。

第二,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虽然都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但却“公私分明”,毫无联系,用户在登录两种系统时,目的和心境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技术的分裂性并不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第三,随着Facebook、人人网等SNS社区文化席卷全球,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展现的舞台,更需要以自我为中心,以人际关系为半径,组成一个个虚拟社群,构筑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圈。于是“以用户为中心,由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理念开始影响Internet上应用系统的设计理念,而数字化校园系统完全是以管理者为中心,依据管理者的需求设置功能模块,普通用户无法自主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这种平台从设计理念上与当今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大相径庭。

四、新型校园网络文化技术平台的设想

为了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消除现有系统的弊端,新型校园网络文化技术平台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遵照“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理念。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系统会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强制”用户进入系统提供相关数据,无法与管理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下一代技术平台应该以用户为中心,相关数据是由用户之间的交流活动所产生的。如:选课数据是由学生、任课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三方交流产生;评选优秀学生是由班主任、同班的同学共同交流产生等等。

第二,以SNS为平台软件的基本架构。所谓SNS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然而,SNS的意义却远非一类网站或者网页技术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互联网正在从“人与机器”的时代迈向“人与人”的时代,集中体现了Web2.0的核心思想。

SNS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交往所产生的,完全符合SNS网络的特征。以学生为例,新生入校时系统里的“社会关系”为空,在报到的第一天,便会和所在学院、宿管中心、财务处、教务处、辅导员、班主任、同班同学、同寝室同学等各种客体产生“交往”,于是在系统中就会产生相应的种种“关系”,类似功能在传统系统中称之为“迎新系统”。学生毕业后,这个技术平台仍然充满活力,其中产生的新关系往往都是校友之间的联系,这在传统系统中称之为“校友系统”。

由此可见,以SNS做为平台软件的架构,在时间上可以涵盖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再到校友联系的全过程,与传统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相比,SNS架构此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

第三,融合数字化校园系统和网络社区系统的功能,使得校园用户的网络活动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之中。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单点登录(SSO)或是统一门户(Portal),而是将两者的功能特点互相交融。如:学生用户进入系统后,可以查看下一节课教师通过微博预先的上课内容,可以跟同一个科研小组的同学讨论上一次实验的体会,可以加载选课应用程序模板补选这学期的选修课,也可以发一条心情的微博,或是在电子游戏部落里交流游戏心得。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某门课程微博跟学生讨论一下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也可以加载成绩登录模块登录本堂课程的成绩,还可以在本专业系的教师群中交流前沿科技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