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

第1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物质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但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因素,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利益的膨胀。不少青少年学生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他们还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德育工作核心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代替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也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在培养目标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国家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让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等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以课堂为主要形式,用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观点和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因此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是政治教师按照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任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情感、意志,陶冶道德情感;确立坚定信念,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付诸实践行动,形成道德行为。做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

第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要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十一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任何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课教学改革都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一、加强政治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等精神风貌,它决定素质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道德品质的总和。故人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政治教师只有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学实效。起到塑造学生“灵魂”实效主义。

二、推行教改,实施开放式教学,确立使用学习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开放式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思想政治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体现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独特的教育功能。例如创设总是情景、彩多媒体教学、运用对比、图表、选取典型事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第2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表征

1.德育的灵魂———政治方向教育。

建国之初,就向青年学生提出“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为谁服务”本质上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1950年7月11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上讲话,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方向问题。青年学生首先要解决好“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1](p210)即“必须先解决方向问题”。[1](p13)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1](p6)他反复阐明青年“要确定为新中国服务的方向”。[1](p22)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更明确地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p206)1965年3月,他在罗马尼亚对我国的留学生说:“说政治是灵魂,你们一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站稳立场。”[1](p229~230)这表明德育的灵魂,就是要求学生明确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2.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

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应该特别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要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勤劳朴素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国家建设人才。”[1](p153)1963年10月,他再次指出:“政治思想教育要加强。今后学校青年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p226)这些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学校教师,都要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要把育人工作做好。

3.德育的基本途径———生产劳动教育。

认为,广大青年学生只有经过生产劳动教育,才能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1](p211)才能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教育中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思想残余影响。

他指出,要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就要参加生产劳动,在向劳动人民学习生产知识的同时,学习他们淳朴的思想感情、语言和作风,从他们身上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p212)“高等学校中也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学生毕业后一般地应该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今后应该对此定出一些制度,逐步实施。”[1](p155)并且指示“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上述教育方针,在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彻底地稳步地加以改进”。[1](p156)

4.德育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教育。

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能否造就一支思想红、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对此,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强调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1953年12月,他在《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师范学校须认真执行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加强对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的领导,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1](p94)二是强调教师自身加强自我改造的重要性。1957年,强调指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应该在过去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使教师们掌握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1](p153)他们只有“继续努力,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加强自己的劳动观点,逐步地与工农打成一片”,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p153)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德育的定位泛政治化。

我们实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但当我们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道德教育时,许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是什么,他们对德育的理解大多出于政治的或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于是高校的德育就出现了泛政治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政治方面的教育要求多,而对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教育者习惯于从政治高度而不是从教育本体出发进行思想教育。这种现象实质上忽视了对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分析,并没有把国家需要同个体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把德育内涵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因素,德育成了解释、宣传国家政治、政策的工具。实践表明,德育政治化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政治第一”倾向的出现,从而使德育本身缺乏特色,很难收到良好效果。

2.德育模式严重滞后。

我国高校现有的德育模式仅把学生当作德育灌输的客体而非作为德育主体看待,把德育要求仅仅视为社会的道德要求而非看成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模式的弊端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缺乏对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具体运用。表现为重视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理论灌输,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进行书本教育。忽视道德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失去凭依,使道德教育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2](p10~11)

3.德育内容滞后,实施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政治立场趋于中立化,价值观念趋于实惠化,理想目标趋于实际化,道德观念趋于自我化。而德育的内容仍是以价值取向为主的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妥善解决。[3](p31)德育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还是说教与灌输,而不是道德实践,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道德学习主体性,简单地用规范的理论宣讲取代情感的培养。这种强制的、填鸭式的德育教学方法,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要么表面接受而内心不认同甚至质疑,要么以明显的对抗来应对。而对德育的评价主要还是以片面的考试制度来实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使德育越来越远离精神教化功能,日益异化为一项没有精神意义的过程,致使德育低效或失效。

4.德育地位的弱化。

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实际上是塑造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而当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众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德育“首位”的定位只是空洞的口号,一些高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即存在着对德育作用认识不到位、德育地位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换言之,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着德育地位弱化现象。由于智育是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表现因素,高校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为社会培养劳动力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制约了高校德育效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导致越过道德底线、人性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5.为师之德日益堪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重要性越发被社会公众认同,人们更加重视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日趋淡化学校的育人功能。高校部分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重视教书而不注重育人,有的甚至只顾埋头钻研学问,不顾及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培养。个别教师甚至师德观念畸变,敬业精神丧失、师德沦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用德育观解决高校德育困境的技术路径构建

德育观既是当前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也是破解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2006年,淮阴工学院决定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确定为校训,并“用恩来德育思想育人”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构建德育的实践路径:

1.办学理念深入贯彻的德育观。

办学理念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在办学实践中,淮阴工学院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全校师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作为故乡的一所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特有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德育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形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形成全校共同价值评判和理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目前,“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已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五个坚持”中,特别强调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五个强化”中,专门提出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的“五大工程”中,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教育教学着力渗透的德育观。

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也是弘扬恩来德育观的主要渠道。学校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内容,讲述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称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学风建设紧紧围绕的德育观。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也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全校上下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处编印下发了“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邀请亲属、研究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与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开展“班”评选命名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与“感动淮工校园十佳学生”、“十佳三好学生标兵”等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彰显的德育观。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内容。学校还通过举办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结合起来。1995年学校在老校区教学楼群中间建造了“怀恩亭”;1998年在老校区图书馆内敬立了铜像。近几年来,在新校区又建设了翔宇广场等纪念景点。通过环境的熏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第3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第4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 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第5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渐行渐远。门庭若市的“培优班”,越减越重的大书包,追名逐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滑下来了。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如果我们人人都是道德模范,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就不会那么令人瞩目、感动不已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政治教师如何使学生成长为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有用的机器?那就要求政治教师肩负起应有的使命:将“德”字镌刻在学生的心头。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入脑入心。

一、 挖掘利用高中政治课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政治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过分重视考试而忽视了它这方面的教育功能。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政治课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以《经济生活》为例。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就教导我们在生活与消费中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在认清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告诫学生要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正确的金钱观会使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要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可以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白芳礼老人或者刘盛兰老人的事迹,结合视频让学生纷纷谈感想。通过一番心灵的碰撞激荡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中“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我们明确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懂得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但社会地位平等,劳动观荣。教师要借此教育学生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平等观,为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积聚力量。

(三)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通过第二单元中“企业经营与发展”和第四单元中“市场秩序”的学习,明确诚实守信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重要意义。企业能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启发学生做人也要讲诚信,这是人与人交往必备的前提,只有互相讲诚信,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在此给学生讲述“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接力送薪的故事。以诚信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四)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学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结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我国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增强对公权力的监督,维护纳税人利益,同时树立一旦成为纳税人就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购物或用餐后该不该向商家索要发票”的讨论,明确发票的经济意义: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否索要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消费者索要发票,就间接地为国家税收做了贡献,同时,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的凭证。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给学生播放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有些厂家为了自身眼前利益,向河流排放污水,导致庄稼毁坏,鱼类死亡的惨象,还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危及人身生命安全的有毒奶粉和大头娃娃事件,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如果将来从商,立志做一个守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的有良心的企业家,绝不做坑蒙拐骗,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失去道德良知的黑心企业家。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雾霾天气,还我们蓝天白云净水,从自我做起,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实现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政治课教材,不仅仅是蕴含丰富知识的材料,它还是活生生的德育素材。只要你用心挖掘,善于利用,正确驾驭课堂,就会体验到立德树人的成就感。

二、积极利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借势发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借助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发表国旗下的演讲,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利用周末学生在校时间组织专家报告会,听取朱彦夫等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或者利用周末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红,事后要求学生写出800字的听后感或观后感并在班会上交流。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学生学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学生树立并且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主题班会,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三、利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走向街头、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配合我市创建“卫生城市”,争创“文明城市”等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第6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 政治教学 德育教育

一、思想政治课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课加强德育教育是由当代高中生道德的特征决定的。在当代,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高中生的道德主流。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膨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表现出道德的庸俗化。

当代高中生道德的特征还表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动态的个体,从小就接受家庭传统美德的熏陶,受到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感染,因此,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把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延续下来,体现出道德的连续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道德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在人们的道德上过分强调索取,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泛滥;多元文化的撞击以及信息网络的出现等,都会使道德明显带有这一阶段性特征。而高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或者还没有把这种评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因此,肯定会受这种道德的阶段性特征的影响,从而表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鉴于当代高中生道德特征表现,应该对当代高中生加强道德教育,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加强德育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2.加强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加强德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任何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课教学改革都注定是失败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的策略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根据当前高中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情况,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把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规律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对比、图表,选取典型事例等,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加强德育的目的。

第7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摘要】德育成效是当前我国学校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学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径以及内容上都显示出众多特点,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国外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美国、日本、韩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从国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概括地说,它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 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

从人类教育史来看,学校教育形式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一切学科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课堂师授为基本形式。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美国称学校德育课程为“公民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的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

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渗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

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国外一些学校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

1.3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

第8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一、实施以德治班的重要性

1.传统德育的弊病是以德治班顺利时行的障碍

传统德育有以下几点的弊病,第一,在德育内容上偏重于理论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与教学工作相离,与社会需要相背离。同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德育是德育部门的事情。

第二,传统德育具有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它把公私完全对立起来,强行推行一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道德标准、做人看而不是为自身发展的德育,不但使学生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第三,传统德育头脚倒置的教学顺序。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要求越来越低,由于中学受"应式教育"的影响,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而对基础道德要求越来越低。进入大学,就像进入自由自在的"人间天堂"。

第四,传统德育在教育方法上毫不讲究教育学规律。不是由浅入深的,不讲可接受性、循序渐进,激励性和实践性原则,一味鼓吹"灌输",不讲究德育要内化。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进行道德教育,不注意根据个别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只注意开会、听报告而不注意个别谈心、面对面的思想沟通。

以上四点弊病严重阻碍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以德治班"顺利进行的障碍。

2.以德治班是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而以德治班正是重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新时期的"五爱"和"四有"新人,是符合《公民道午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实质。

基于上面二点来看,要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和提高公民的素质,就迫切需要调整和构建与当今时代相适合的"以德治班"的班级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重要保证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学生在高中三年,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团干部职责》、《文明班级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理意见》、《国旗法》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真正实行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着手,主要包含 以下几方面:

(1)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距度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当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地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在情感关系的教育,这样效果就会截然相反。比如,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情绪往往比较高涨,容易满足,班主任应该及时跟学生分析具体情况,并提出下一个目标以做到"胜不骄",而当学生遇到挫折,遭到挫败时,犯错误时,情绪往往比较低落,班主任更应该及时与学生交谈,找出失败或犯错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达到"败不绥"的效果。根据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师生的情感关系,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共舞。

(2)地位关系。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学生依附、适应教师。也就是学生处在从属于教师的地位上,但是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心理距度拉近,达到学生的德育内化教育。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在于靠科学民主管理班级。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的管理。具体做法:(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选举制和聘任制。即通过全班同学选举产生主要班团委会,并规定的任用期限,最后由班团委聘用其它班团干部。一般选出的班团干部应该是班集体的中坚和支柱,是集体的代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或是思想作风正派、心理状态佳、学习态度端正、办事能力强、责任心强并能搞好群众关系的积极分子。(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行使,每二周在班级上公布情况,经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及格"等级的班团干要自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的素质进一步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由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级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务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讠志 。(5)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班级活动,并从中给学生予指导。(6)评先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管理班级,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素质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的。人是通过活动和效往,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设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与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1)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课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于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论坛、优差生对话会、成立各科学习兴趣小组、开展《谈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2)纪律创新活动。在学习纪律制度的同时,开展一些创新活动。如把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风考纪》等制度转化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或观看一些有关遵纪守法的影视资料,还可以请失足青年"以案释法"报告会,每位学生写心得体会,在班上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将认识内化为信念,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3)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每周一个下午去农场的生产劳动,这样可以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也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劳动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还有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的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如高一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4)参加集体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需要,制定各个年级的道德品质主题教育。高一年级以军训及巩固军训成果为主,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爱国主义教育和自治自理教育;高二年级以道德情操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三年级的立志成才、理想前途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刻苦钻研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根据学校道德品质主题教育进行开展一系列的班级集体活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经过学生精心策划和排练,同学们穿着借来的衣服,拿着戏剧的道具表演起来。这样在历史短剧中,一件件历史事件再现于舞台:虎门销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游击、渡江作战……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真是百年风云涌舞台,极国豪情冲云霄。还有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课题的创建文明班级的集体活动。

5.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是以德治班的可靠保障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所以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孩子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父母不仅是幼童的第一任德育教师,而且一个人在青少年期间,父母也是最有权威的德育教师。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社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合力,促进道德教育的深化。因此,班主任工作中的以德治班要得以实现,就要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来保障,相反,就难以实现以德治班。

三、以德治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德治班并不排除纪律制度和法律的教育,同时要注意依法治班的运用,促以德治班得以实现。

2.要学校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靠组织和制度保证以德治班的顺利实施。

3.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性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道德教育,达成师生沟通、共舞。

4.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如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德行魅力,学识魅力,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功效,如利用幽默风趣,提高批评的效果,开启学生的智慧,多讲赞扬话,少说批评话等。

5、德育工作不单是学校德育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教师的事情。

参考文献:

《中国德育》2001年第2期和第12期;

吴翠龄、余文森、邱永渠编著《公共教育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第9篇: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范文

    一、  提高教师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增强德育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标准。这就指挥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政治课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功能。在教改新形势下,有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作出了片面的理解。认为只要自己的学生能够准确地、全面的回答出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试题,甚至有所突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却收效甚微,这不是政治课教改的本意。

    作为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一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位政治课教师的心。治课教师是政治课的执教者,是增强政治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其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因此,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对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政治课教学文件的学习。努力排除“应试教育”和社会不良影响带来的困难和困惑。自尊、自信、自强,立足政治课这个岗位,教书育人。正如列宁所说“只有自己坚定,才能使人坚定”。要加强政治理论修养,不断增强自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和情感,做到以德育德、以情育情。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学习、讨论、比较、研究中去领悟革命理论和做人的道理。要根据教材中每个部分的德育目标,选择科学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二、  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德育动因

    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认识基础等都是影响政治课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但不太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有时容易冲动,不能始终一贯的控制自己,做事缺少毅力。有的学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初中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感。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要求独立的倾向大大发展起来。随着他们兴趣爱好的广泛发展和活动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一个一个的友伴群就出现了。在友伴群内部会形成不成文的规范,如不准“出卖”朋友的“秘密”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作为政治课教师首先应当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动因有多大,兴趣有多少,对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观点的认同程度有多强。然后联系教材,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德育动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

    三、  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

    初中的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德育的功能。例如在初三的政治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的祖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成就,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三峡大坝的成功截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等等,都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劳动是基础”这一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光荣职责,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不劳    而获可耻”的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用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事实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初三政治课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确的人才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政治课的这些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政治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四、  联系实际,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

    初中学生隋感的社会内容日益增加,对英雄模范人物能激起强烈的爱,对国家民族的兴衰能够激起内心强烈的关注。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例如: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通过对王伟这一英雄人物事迹的宣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对中国申奥成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申奥成功是一个开头,为能够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为此还要做很多的事,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通过联系三峡大坝的成功截流,“神舟一至六号”的成功发射,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因此政治课老师不仅要乐于联系实际,而且要善于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既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又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社会热点、难点。还要敢于联系社会的阴暗面。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相互比较,相互斗争中提高识别能力,增强抵抗力。

    五、  坚持家校联系,巩固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