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戏曲的艺术特点精选(九篇)

戏曲的艺术特点

第1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打击乐中国戏曲艺术特点创新

一、关于作曲家的概述

吉恩科辛斯基,打击乐艺术家,是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大学的打击乐器教授。其在作曲方面拥有非凡才能而闻名,现场动态表演和富有创意的节目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欢欣鼓舞。他的作品在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演出,每年演出数百场,他的地标性著作《TWO》目前在六十多个大学课程中使用。作为作曲家,他的作品已被用于电影,美术馆和芭蕾舞团,其作品的特点是将古典风格与全球的流行或传统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组合。打击乐二重奏《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艺术特点分析

《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艺术特点主要由乐曲结构布局特点及所使用的音色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作品乐曲结构布局特点

《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这部作品在乐曲的结构布局安排上是极具特色的。此曲的前奏所占时常将近全曲的三分之一,且并非是带有旋律或是特殊节奏的乐段。手持三个不同音高的Talas(碟形金属片),于定音鼓之上转动,之后让Talas在鼓面上自然地停止。就如同我们在桌面上转硬币一样。这样的开场不免让听众一头雾水,甚至有些犯困,就如同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没有内容却有无尽的航拍风景一般。但正是这样的结构布局为之后的突变做足了铺垫,再细细回想这段前奏,如同置身林中,总觉得意味深长,就如同观赏一部电影一样,不仅仅在听觉,更有了视觉上的感受。在听众尚且沉浸于这样的音乐氛围时,突然风格一转,杀声四起。两位演奏者所使用的打击乐器转为小堂鼓,同时敲击出整齐划一又密集的鼓点。听众原先还认为这首曲目是以烘托意境为主,不曾料到却是一场打戏。突然由平心静气的状态,变为紧张兴奋。这一部分所占的演奏时间特别长,但是并不枯燥。在乐曲节奏密度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两位演奏者甚至在严丝合缝的音符中加入武打动作,使用鼓棒模仿刀枪剑戟相互拼杀,双方你来我往,舞台效果可见一斑。鼓棒碰撞的声响也让乐曲内容更加丰富,画龙点睛式的动作安排让全曲升华。度过了节奏上的“紧锣密鼓”,再在中间不规律地安排一些缓冲小节,并由缓冲小节之间间隔逐渐减少来将全曲过渡至尾声。最后的尾声与前奏相互呼应,但并非还是烘托气氛的手法,而是由之前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所组合而成,使用琴锤在Talas上演奏出前奏旋律的清晰版本,渐渐地降低音量,逐渐走远,让听众不停地玩味。

(二)作品音色特点

Talas的音色是清脆的,如同钢片琴一般的声音,而曲目的开头却使用了定音鼓作为扩音器,用转动的方式引出Talas的泛音,这是极富有创意的。演奏出的音色带有静寂、淡然的禅意,使本来并非具有中国音乐风格音色的Talas发出了有着意味的声响。同时,作为扩音器的定音鼓发出微弱的共鸣,如同交响乐中定音鼓的弱奏一般。通常这样的弱奏会放在沉重的音乐气氛之处,使音乐音响效果更为立体。这样两种音色交相辉映,相互缠绕、碰撞,产生了一种混合了中西多种风格的音响效果。风格转换部分所使用的乐器正好相反,使用的是中国的小堂鼓。一般演奏小堂鼓在音色上的辨析是自然而然地,因为各类中国音乐风格的曲目中多多少少会使用小堂鼓。但是,所安排地节奏多是相同的,或是内含的节奏律动是相同的。中国音乐风格的律动加上中国鼓,自然有浓浓的民族特点。在这首曲目中,这个部分所演奏的节奏却并不是简单中国音乐的风格,而是融合了流行及南美拉丁风格的融合节奏。在密集的鼓点铺垫中,设置特殊的重音来达到这样的效果。鼓皮使用的是可调节的鼓皮,在较为紧绷的鼓皮上演奏出上述融合节奏,意外地改变了原先小堂鼓的音响效果,音色上变为了一种带有现代感的传统音响。最后部分使用较硬的琴锤来演奏Talas,这样的演奏法本身并没有特殊之处。但是所演奏的节奏是同上述融合节奏相似的风格。同时,Talas并非在原有的支架之上演奏,而是放置于定音鼓上来敲击,此时所发出的音色就是一种复合形式的敲击音。Talas所发出的每一下的敲击声,同时带有金属制物品碰撞定音鼓的声音,扩音、和声、铺垫的功能同时产生。这样所形成的音色使得只是用来首尾呼应的尾声,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该曲的特色和亮点。

三、《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技法创新探讨

《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的演奏技法创新主要探讨Talas的转动演奏法及特殊敲击演奏法这两种特殊演奏法。

(一)Talas转动演奏法

传统演奏Talas都是置于乐器架之上,成体系地排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演奏,多为类似于交响乐中时常使用的三角铁,点缀旋律。而该曲中Talas所承担的角色基本属于主角,主旋律落在Talas之上。所以在演奏技法上有所创新。前奏中就有创新之处,也就是转动Talas使其发出传统演奏法难以实现的泛音。这样的演奏方式并没有看上去的简单,在保证Talas确实发声的前提下,兼顾定音鼓同时发声。这就对Talas的转动力度及频率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演奏者在台下无数次练习之后,到台上依然需要小心谨慎地做出练习时开始转动地姿势,Talas与定音鼓鼓面摆放至最恰当地角度,双手同时使用手腕发力,带动小臂至大臂,向着相反方向转动Talas。适当地力度使转动的Talas保持在鼓面上运动约10秒左右,充分保证了音响效果的确实性。

(二)Talas特殊敲击演奏法

在尾声处使用硬琴锤敲击Talas这样的演奏技法并没有创新的成分,但是于定音鼓鼓面之上的演奏却会对传统演奏法形成挑战。因为定音鼓鼓面较大,正常定音鼓鼓槌在连续敲击鼓面时,如果技术欠佳,会造成“反皮”的情况。演奏所产生的音色也就花了,不能达到演奏要求。“反皮”的原因在于定音鼓鼓面较大较软,密集连续的敲击会使一些敲击点击中鼓面波动突起处,则发出并不集中的音响。正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如若使用传统演奏Talas的方式敲击置于定音鼓鼓面上的金属圆盘,很大几率会使Talas在鼓面上弹起,这样就演变成了需要一直追逐着Talas演奏,从音色音响的需求及现场的观看体验来说都是不理想的。所以,在尾声使用琴锤时需要握在琴锤的前三分之一处,作为手部的延伸来使用。同时,不能使用以传统打击乐演奏法手腕发力这一原则,而是手指发力,用手指的寸劲,“点”击定音鼓鼓面上的Talas。这也是由于Talas的演奏面较小,需要使用精准灵巧的演奏法。

第2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特点;审视

作者简介:王舒,鞍山市演艺集团戏曲剧院,辽宁鞍山,114000

中国戏曲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它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内容,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表演者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来做出不同的表演,充分展现出戏曲中人物的各种形象,展现戏曲的魅力,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国戏曲综合性的表演特点与审视

中国戏曲综合唱念打坐舞蹈杂技于一体,演员在实际的表演中要具有非常高的表演功底。比如说演员的形体基本功,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如果这些功夫不到家,那么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走路的姿态、舞蹈的形态等都会影响到表演的效果。基本功不扎实,舞台表演时人物的动作就没有办法去模仿和演绎,表演起来则会非常吃力难受,而整个舞蹈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又比如说演员的唱功,戏曲表演要求演员的唱功要非常到位,熟悉曲谱旋律、节奏快慢、音质等。中国戏曲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起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如果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这些表演艺术运用自如,则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实际中,戏曲表演中的动作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又不同于生活,这样演员就必须运用戏曲表演的方式来演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将动作、道白、语调、道具、脸谱等充分结合,通过艺术加工,充分的融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中,赋予人物更多的生命力,让观众能够更多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让人物更加鲜活,将戏曲的艺术美展示给观众。因此,中国戏曲综合性的表演特点需要演员具备非常高超的综合表演艺术的能力,才能够有效的将人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才能够将戏曲的魅力完美的展现出来。实践中,演员的这些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表演实践中不断的去琢磨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并将表演技巧恰当的运用到人物表现中,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表演的效果。

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的特点与审视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除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外,它的人物表现程式化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戏曲表演主要是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现生活,让生活富有艺术性,体会戏曲表演的特色。如戏曲人常说的: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而戏曲本身是中国特色艺术瑰宝,是人们长期生活的总结,扎根于人们生活,具有非常丰富的群众基础。如此看来,程式化后的戏曲形式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只有正确掌握表演技巧并准确发挥的演员,才能够将戏曲的魅力表现出来。戏曲的表演要贴近生活,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才能够得到传承。我国的戏曲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分为: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秦腔、黄梅戏等等。所以,演员的戏曲表演离不开生活实践,要通过戏曲故事表演来展现生活的各方面,通过程式化的方式,将不同风格的戏曲通过唱念打坐等的技巧表现出来。戏曲表演艺术除了是演员根据曲本进行表演以外,更多的要体现演员的活性。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根据程式化的方式,将戏曲表演艺术施展得淋漓尽致外,还要向观众释放出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热情,不仅让自己本身融入到戏曲人物中,更需要表演者将自身对戏曲表演的热情充分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贴近生活,最终实现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丰富戏曲的表演方式和戏曲文化,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

三、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特点与审视

任何的舞台表演都需要表演者将动作表演和内心情感相结合,否则艺术将失去生命,这对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也不例外。实践中,戏曲表演者如何把握人物的情感,如何向观众传统人物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要求表演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表演技能以为,还要善于体验生活,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因为虽然说所有的舞台表演都必须结合表演者的内心情感,但是戏曲表演又不同于一般的舞台表演,戏曲表演中,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单纯从传达戏曲内容表演讲,这些专业的表演方式已经足够,但是如何有效的将表演者自身的内心情感融入到这些表演方式中,实现动作的表演和内心情感的完美结合,严格控制表演的节奏,使得戏曲表演更具活性。可以说戏曲是有灵魂的,而戏曲表演方式与表演者内心情感相结合,两者融合的境界越高,则戏曲表演的愈完美。同时,表演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戏曲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表演出来,获得观众的共鸣,能够有效的提高戏曲表演的艺术性。结语中国戏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其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而戏曲表演艺术则是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将生活化的故事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需要表演者在不断生活工作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表演技能,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感悟,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感情与表演技能完美的结合,促进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邱少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探微[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

[2]张晓玲.试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走上银幕的尴尬与解脱[D].重庆大学,2010.

第3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戏曲;民族声乐;艺术情缘;戏歌综合;审美特征;演唱技巧;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08-01

一、民间歌舞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的渊源

民间歌舞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随着历史的演变,歌舞的形式和艺术体系也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最终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成的戏剧形式,进而演变成了传统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虽然发源于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艺术形式,但是它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最显著的就是声腔系统的音乐腔调,这些音乐腔调经过兼容其他地区的声腔特点逐渐发展而成。在剧中人物情节特点划分上,也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另外在表演方法上,也是利用实际动作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表演中的唱念做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戏曲决定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声乐体系个特色,只有充分地将它们糅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其固有的艺术魅力。而与此同时,戏曲也不断地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发展。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京剧又称“皮黄”,是我国的“国剧”,京剧在演唱的时候十分讲究腔调的吐字和旁白,最终使其极具舞台特色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变换的板式丰富了整个舞台的效果;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最有名的豫剧唱家有常香玉和崔兰田等人,其显著特点是字正腔圆,并且具有一定的口语化特征。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戏曲――诉说不尽的艺术情缘

民间声乐歌舞给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生存的土壤,而同时又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最有说服力的是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结合的《白毛女》,如果当时的《白毛女》不与中国戏曲相结合,那么它很有可能达不到今天的艺术效果。正是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得民族声乐和戏曲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由此可以得知,想要使传统戏曲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而每一个时代戏曲大师的出现都必定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就要对戏曲的艺术和内涵进行发扬和继承,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固有的特色。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它们的相互交融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发展,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精神。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中,韵味这个词代表着更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和艺术境界,通过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能够引起更大的反响和共鸣。而在我国的诗歌戏曲等艺术领域,韵味能够赋予剧本和舞台更多艺术气息,使其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对音韵的把握,可以更深层次地提高戏曲本身的固有特色。另外,戏曲中的咬字能够从侧面体现其特有的声调方式,为了区别同声韵的单音字义,每个字本身又有高低、抑扬不同的声调。这种声调、韵的特点,使语言本身产生了非常富有音乐性与美的特质。

三、从演唱技巧看“戏歌综合"的审美特征

“戏歌综合”是一种将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唱法,通过这种艺术性的结合既能体现民族歌剧的亲切自然,又能融入戏曲的独特韵味,完美的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特色艺术进行体现,具有更强的审美特征。运腔和韵味无论是在民族声乐中还是在戏曲中都具有较强的张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声音深刻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与思想变化。通过戏与歌的完美结合,可以有机地将民族底蕴发扬光大,从而增加两者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戏歌综合”所要表现的就是更深层次的美学特征以及更高层次的音乐品味。

参考文献:

[1]李桂梅.试论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方法上的关系[D].西安音乐学院,2010.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宁珏婧.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第4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摘要戏曲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悠远灿烂文化的体现。戏曲艺术流传之广泛,种类之繁多,历史发展之悠久,是其它艺术所难企及的。究其原因在于戏曲艺术源于并发展于民间音乐、民间说唱等形式,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并且其创作与传承均体现了民间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各自独特的音乐、曲调色彩,以及人物塑造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戏曲 民间音乐 民歌 方言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戏曲,可谓历史渊源。从原始社会的歌舞萌芽开始,历经汉代、南北朝、唐代、宋金代、元代……的发展演变与流传,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总体来说,戏曲源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以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代表地方百姓心声、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的生活之中,体现人民群众的美学观点,反映社会、抒发美好情感,且代表剧目相互融合、版本各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此外,它自身的艺术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源于并且存在于它的复杂多样的创造性之中,其精湛的作品、简洁实效的真实艺术价值,均体现着各个时代的戏曲艺术特色,也让我们无不为之倾倒和被千百年来戏曲音乐文化的积淀所征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一 人民大众是戏曲发展的沃土

戏曲发展的成熟与规模,使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之一。戏曲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质的艺术形式,它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服装、舞台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要素于一体。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也使得戏曲成为最为广泛的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老百姓对自己喜爱和熟悉的本地戏曲艺术来说,可谓各个都是行家。他们对戏曲的音调可以随口哼来,而且惟妙惟肖、津津乐道。他们不仅对戏剧故事非常熟悉,并且对戏中的角色、行头是不是靓丽,角色功夫如何,均可以评头论足,且有较高的鉴赏水平。

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历史的变革,老百姓对戏曲的热爱是痴心不改,因为那是他们的生计、食量,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的空间。无论环境与生活的变化如何,戏曲总是在他们心中,并伴随他们左右。如:参与各种集市、庙会、宗教活动等等,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戏曲活动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开始活跃起来。每当农闲或逢年过节,农村演戏往往通宵达旦,观众人山人海。这样的戏曲传播,走街串巷,足迹遍布十里八村。也正是因为人民大众这块沃土,才使得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可见,在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大众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1 喜闻乐见之群众性

人民大众不仅是戏曲的创造者,也是传承、发展戏曲的媒介。因为,戏曲是在民间、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孕育而生,并与之相伴相随。也正是有了人民大众对戏曲的热衷传唱,那些简单的曲调才得以经过广泛的民间艺人的传唱、演绎、变化,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唱段,并得到更广泛流传。戏曲艺术得以发展和传承。特别是历代的民间艺人们,他们在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传播、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已被历史所肯定。

戏曲曲调来源自民间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同时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心声;其流行的曲调,也多是简单易学的,并以地方方言、习俗、服饰、等等进行表演而深得民众的喜爱。首先,戏曲与专业的音乐作品相比,其任何一段唱腔,任何一首曲调,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一首首民间曲调。从这个人传到那个人,从此地传到彼地,祖祖辈辈传下来,也就有了诸多的发展变化,这中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人的创作、丰富与润色。所以,尽管民间音乐朴实无华,但却异常生动活泼,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语言使我们为之倾倒。其次,专业的戏曲艺术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他们的创作汇集了无数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智慧。同时,他们只有熟悉群众的生活才能表达出人民的生活愿望,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2 大众之审美性

戏曲的艺术形式、音乐、曲调、语言、艺术形象、舞台设计、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内容的审美,来源从大众的审美角度。首先,戏曲的音乐来自民间音乐,均是大众化的音调演变而来;其次,戏曲中的故事内容是表现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而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人民大众创造,通过对传说中的典型人物的刻画来表达民众共同的思想与情感。如:《铡美案》描写的是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等等。《白蛇传》直接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不被命运的摆布所屈服的抗争精神,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笔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其审美更应是体现生活和代表生活的人民大众的审美性,戏曲恰恰体现出这一点。

3 人物塑造之百姓心声

从我们非常熟悉的如传统剧目《铡美案》中人物秦香莲的塑造,到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幻想人物白蛇的塑造,既体现了人民群众追求正义的呼声和对邪恶的对抗,又充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戏曲中的每一个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和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特征。人民群众把自己热爱的戏曲舞台当作公平舆论和生活的平台,这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戏曲已经成为构建群众思想精神的依托,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并赋予戏曲生命力。

二 戏曲的地域特性

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几千年,孕育了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戏曲艺术也正是由于民族的众多、生活的地域不同、地理人文的各异、语言习俗、文化背景的不同,由此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戏曲音乐,也称为剧种。地方剧种的音调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与风土人情,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其流传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原因所在。

1 地方方言

地方戏曲曲调基本来源于当地的和民歌小调。由于受方言的影响,戏曲语言就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戏曲的音调和唱腔。因为音调是以方言的音调为基础的,并且演员基本都是用方言演唱的,方言的语音、语调的特点,对戏曲风格以及演唱风格的形成均带来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各地的方言在字音、语调上的显著差异,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调式和旋律,以至某种特有的节奏型。如: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二人台和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在音调、语言方面独具特色。在同一地区同时存在多种不同声腔的剧种,比如在河北地区除了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几大剧种外,还有皮影戏、二人台等。另外,各种地方戏用方言演唱也是出于人们对“乡音”的一种亲切感。如:川剧中的四川方言等,一听就知道是川剧。这些让人倍感亲切、容易理解的地方戏,因此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 地方民歌与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源于民歌和民间说唱。民歌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间说唱是以民歌为基础,属于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于乡村田间地头和城镇地摊茶社,是地道的民间艺术形式。二者的特点均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各民族文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是戏曲音乐的源泉,是戏曲音乐曲调的主要来源。例如,安徽黄梅戏的曲调最初来源于黄梅一带的采茶调;四川川剧的音乐多来源于当地的山歌、劳动号子、船歌等。各种类型的民歌音调被运用到戏曲中以后,就是融合了各地语言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唱腔、门派等等。但是其民间音乐的特征,如:独特的调式、韵味、说唱语言等特点,仍然被保持在里面。当我们听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时,就能够感受到那种地区风俗与人情,并从中感受到浓郁而强烈的乡土气息,这就是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戏曲的口传性

戏曲艺术、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一样,都具有口头创作与流传的特性。民间音乐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艺人、业余歌手的亲口传唱,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此地传到彼地,从上一辈传到下一辈。因此,戏曲艺术的口传性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 流传与变异

首先,相同的音调不同的方言,使原有曲调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如,河南梆子,由于语言(方言)的特点,分为东路梆子和西路梆子即豫东调和豫西调,区域的划分也显示了传承的变异。其次,民间艺人的演唱水平、生活阅历、从艺时间、艺术修养和创作个性的不同,演绎出来的作品特性必然也不同,这也是形成变异与地域特点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受到创作者、表演者情绪、精神、创作灵感的影响,使得他们带来即兴发挥的变异。可见,戏曲传承中的自由性、随意性、即兴性,是其创作的源泉,也是民间音乐发展和提高的动力,是形成众多风格各异艺术流派的基础。

2 再创造

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创作往往没有特定的模式,并且不受某些条件和内容的限制,完全是即兴创作。其演唱是对构思的再创造和即兴发挥,常常是感觉多于理论,从自身出发进行理解和创造,充分体现了再创造的特点。

戏曲的剧本创作是表演者演唱或演奏的依据。这种创作属于专业性质,区别于民间戏曲与民间音乐。这种创作是依据民间曲调进行创作或是发展旧的曲调,其创作的曲调具有固定和延续性,并且很少重复出现。这一点与民间戏曲创作不同。那么,戏曲的再创造的载体是民间艺人,尤以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最为突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们自行设计创造出最具有自己特点的唱腔,具有发挥自己优势、扬长避短的特点,使他们的表演跨越了时代的领域,具有一种超现实性。并且,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使原有的艺术形式、人物形象得到完善和更新,从而推动了戏曲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丰富戏曲艺术的内涵。

四 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与发展

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博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戏曲种类,这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无数民间艺人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一结果展示出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民间艺术的特征。这也是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的一个集中体现。

首先,戏曲艺术的丰富内涵与特性,突出的体现在戏曲与戏剧的种类与数量和名目繁多的各类唱腔上。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梆子腔系统――陕西的“秦腔”,山东的“高调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再有高腔系统――赣剧的“弋阳腔”,徽剧的“青阳腔”,浙江的“高腔”等等,还有很多。

其次,各大戏曲的流派之多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是其内涵的体现和代表。国剧――京剧流派分支很多,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均产生名角与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梅派”、尚小云“尚派”、谭鑫培“谭派”、周信芳“麒派”等等。

再者,戏曲中又以“唱、念、做、打”与“歌、舞、戏”的结合为主要特点,使得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演绎与变化,同一剧中和流派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一些变化。如:流传在河北与东北地区的评剧,由于地域的不同,在沈阳、天津、河北形成了各自的独特之处,在演出的剧目上更是有很大的区别。

总之,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相伴相随,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艺术的沃土滋润丰富发展了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在戏剧的剧种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在剧本的剧情、角色的塑造、人物的唱腔、音乐的曲调、舞台表演等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全方位的整合,突出了各大剧种的独有特色与自身特色的演绎,使其戏曲艺术得到了良好的互动与促进,丰富和完善了戏曲文化宝库。

参考文献:

[1]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第5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每当谈及艺术教育,人们习惯性地想起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并以此为框架绘制艺术教育的蓝图,往往忽视原本组成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戏曲艺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化多彩纷呈、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 300余种,剧目更是浩如烟海,数以万计。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音乐和美术,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有其自己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又有相同之处,并且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互为依存,蝉联发展。无论是在上古时代,为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还是封建时代乐教思想的产生,无一不是为了丰富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现如今,当我们思考高校艺术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旧的教育方式时,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作用和地位这一问题已不能再回避。戏曲艺术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全面培养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艺术教育改革这一命题,来定位戏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第6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第7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摘要: 戏曲舞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其圆融,平和,协调,含蓄的动势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本文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产生发展入手,通过对戏曲舞蹈发镇趋向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关键词:戏曲舞蹈 传统舞蹈 发展趋向

一、中国戏曲舞蹈产生

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戏曲艺术的兴起,取代了舞蹈在人们艺术生活中的位置, 传统舞蹈艺术开始走向衰落,戏曲舞蹈逐渐代替了歌舞艺术,并形成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逐渐使人们的欣赏情趣开始发生变化,对欣赏传统舞蹈艺术的兴趣减少了,传统舞蹈开始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初,舞蹈和戏曲窜演,舞蹈在其中仅仅起到开场或表演一些和剧情无关的插舞,但随着戏曲艺术不断成熟,表现手段的完备,舞蹈被融入进戏曲表演,形成综合性表演艺术--戏曲舞蹈。虽然戏曲舞蹈在戏剧的框架中被进行了新的整合,但作为表演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亦是多方面的。

二、中国戏曲舞蹈发展趋向

1.戏曲舞蹈的功能化发展趋向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而最早为戏曲定义的就是王国维了,他在著作《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点名了戏曲是综合并运用歌舞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把舞蹈的动作组织融入在戏剧表演中,使进入戏曲的舞蹈在功能上被大大加强和丰富化了。这种功能包括:抒情、叙事、塑造人物性格的功能。依靠演员的表演完成所有剧情发展,人物命运展现,性格特征塑造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情感。如:昆曲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以婀娜轻盈,载歌载舞的形式,将饮酒大醉,怅然回宫的贵妃描摹的淋漓尽致,这种歌舞并重的戏曲舞蹈以抒情表意的功能来塑造生动的人物与性格方面,揭示了人生千姿百态的生命状态和戏剧景观。

舞蹈在戏曲中功能化的推进,使中国古代舞蹈突破原有的局限性,而进入更高的表现艺术的领域,将中国舞蹈的发展推向进步。

2.戏曲舞蹈程式化的走向与发展

凡艺术皆有程式,不同艺术手段,不同艺术方法和不同观点在创作表现上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程式。清代戏曲的高度发展,就表现于戏曲程式化的形成与完善。受此影响,戏曲舞蹈的发展也逐渐向程式化的方向追求。

戏曲舞蹈的程式化,是指戏曲舞蹈的手、眼、手法、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创造的一切方面。各种不同的人物类型、性格特征和复杂的人物内心思想感情都要通过相应的、特定的舞蹈形式来表现与刻画,于是产生了种种富于舞蹈美的戏曲艺术,它强调了外在节奏组成的一定程式,但是这种程式化绝不意味着僵化,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的运用。如:《徐策跑城》里表演一个世代老臣,看到20年前惨遭杀害的忠良后裔重振威风,将这件大事奏告朝廷,以谋解决矛盾。表演者徒步上朝,用(高拔子)散板的板式和善于表现袍带特长的舞蹈身段交织在一起,踉跄踏步。此戏运用特定的舞蹈形式表现与刻画戏曲演员,很好的塑造出鲜明个性的人物角色。

戏曲舞蹈程式化的走向与发展,使戏曲艺术在技术上的格律逐渐规范化,约束了生活的随意性,使生活中的琐碎精炼化,那些处于生活中的松散造型美化了,写实的动态被虚拟化,极具象征意义的动态被创造出来了。随着戏曲成熟的戏曲舞蹈,创造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品格,为今后的古典艺术做出较好的铺垫。

3、戏曲舞蹈舞台艺术化的发展

戏曲融入舞蹈,形成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带给群众不一样的视觉观,这种“质”的变迁,使走上舞台的舞蹈在表现功能上大大强化,造就了舞蹈新的面孔与样式,这对于中国古代舞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跃。

戏曲舞蹈作为反映生活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在舞台这个有限的空间和一次演出的有限时间内依靠分场的结构体制和虚拟的表现手法,在舞台上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形象的作出对生活的广泛概括。戏曲舞蹈的艺术化也集中表现了戏曲舞蹈在审美上的意识提升,使得戏曲舞蹈在生活动作原形中得以美化,也使得进入戏曲的舞蹈得以更好的提升。在技术方面渐渐规范化,使得技艺性大大地拉开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此外,戏曲舞蹈艺术化的发展使得舞蹈的表演空间从广场、厅堂逐渐转入到“舞台”的空间,它不仅仅使舞蹈由一平面的空间转变成立体的空间,而是由一个近距离的空间转入到观者和演员分离的远距离的空间,这样的一个转变更好的达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的、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如《群英会》通过演员的虚拟动作,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地转入另一个环境。“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也只是需要一个圆场,就可以表现出来,以一个绕场的动作就表示了换地方。此戏在有限的舞台空间,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观,使这种远距离的观看加上舞台的场景布置,给予大家另一种美的享受。

戏曲舞蹈舞台艺术化的高度发展,在中国的舞蹈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戏曲舞台艺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亦而孕育着舞蹈舞台艺术的成熟。

三、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一些舞蹈的传统。例如袖舞,不但形象优美,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而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就不仅是善舞美姿,更重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这是戏曲在继承传统舞蹈上的重要发展。在戏曲舞蹈中,除了吸收前代的传统古典歌舞外,还大量吸收民间歌舞丰富的表现手段。对动物形象的模拟也是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借鉴。为了能更生动、更优美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模拟动物的形象以创造更丰富的舞蹈语汇。如:戏曲舞蹈的动作名称很多都是由动物的神形而来的。戏曲舞蹈 “打”中对传统道具舞蹈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有很多的,梅兰芳大师在《贵妃醉酒》中的扇子舞就是在传统扇舞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我国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它的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它们的发展过程常常是由歌而舞,再以歌舞唱述故事,最后才形成以舞蹈表演故事的戏曲艺术形式。而且我国的歌舞向戏曲发展包括了从歌到舞,再以歌舞唱述故事,最后成为装扮各种人物演故事的发展过程。

中国舞蹈已经逐渐融合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戏曲舞蹈的内容丰富已经倍受关注。如果说戏曲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瑰宝,那么戏曲舞蹈则是这件瑰宝的上的那最夺目的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刘娅.浅谈古典舞蹈与戏曲舞蹈的联系[J].湘潮(下半月).2011,05期.

[2]江雅丽.论戏曲舞蹈对古典舞形成与发展的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3]何鸣翎.戏曲舞蹈表演艺术[J].神州(下旬刊)..2012,12.

[4]江爱伍.戏曲舞蹈与程式动作[J].大舞台.2011,3.

第8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世界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种已经绝迹于世,唯中国戏曲艺术依然焕发生机。中国戏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它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它集文学、音乐、美术、服装、哲学于一体。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先秦的祭祀活动,而后经宋元发展成型,明清到达顶峰,以至于到近现代随着社会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剧种不断兼收并蓄相互学习,剧种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艺术现可查已存剧种300余种,其中京剧、昆曲、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各地又有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地方戏曲剧种,他们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建设有独自特点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高校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它具有继承创新、吸收兼并等特点;它承担着引导校园成员健康发展的重担,但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着实堪忧。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创新,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戏曲艺术的复兴,是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现在不断有年轻的大学生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他们对经典戏曲开始有了热情,他们不断去感悟从戏曲艺术中流露出的思想境界、艺术品位、思想含量、人文意识。

2 戏曲艺术在工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作用

每一所高校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其共性,也有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及办学历史等原因,有其的特性。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当某所高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它的滋养下而发展成长。将戏曲艺术融入工科高校,促进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它符合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1)丰富校园人文精神。由于学科建设特点,理工科院校人文资源相当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单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文化品位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戏曲作为一种文人文化艺术,它一直富含古代文人所赋予的文学精神,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科场失意的仕子,官场落魄的政客,常常寄情于梨园,他们豢养家班、编写剧本,他们编写的剧本拥有极高的文化水平,这些剧目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感等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

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美的丰富性,戏曲演员在表演上遵循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五重表演技法。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既是千军万马,一桌二椅表现环境。戏曲艺术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绘、思想感情的表达,它以语言的形式来表演生活,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为戏曲艺术的抽象、写意、程式化的表演耐人寻味,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3)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戏曲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它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揉纳于其中,强调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宣扬教化功能。我国古代戏曲家李渔所著《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它里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文以载道、助成教化。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它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本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荒诞、离奇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色情、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传播到高校校园。

戏曲通过在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 湖北理工学院在戏曲艺术进校园工作中的做法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为了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北理工学院在近几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加了“国粹生香”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校团委主办、艺术学院协办。就组织几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次活动,笔者感悟良多,下面就其主要几点与读者共议之。

(1)突出特色,小型多样。抓住戏曲艺术中心,不定期开展活动,就活动类型来说有讲座、文化沙龙、演出等形式;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周期里,共组织活动8次,近3500余名学生与民族艺术零距离接触。活动内容不仅仅有京剧还有昆曲、湖北大鼓、汉剧与阳新采茶戏,这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高雅性、多样性还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土性。

(2)合理安排,内容创新。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业老师与学校戏曲爱好者共同主讲,为了能够调动现场气氛,讲座融合了现场化妆、实时表演、服装道具展示的形式,将戏曲的幕后工作搬到了台前,使得讲座与表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讲座的感染力。现场气氛高涨,无一人中途退场。

第9篇: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