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戏曲艺术特点精选(九篇)

戏曲艺术特点

第1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舞台服装;造型艺术;作用;特点

前言

在戏曲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能使观众明确舞台上每个人物所代表的角色特点,还能帮助舞台演员快速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服装造型并不是对演员简单的扮相,而是通过服装造型艺术的包装使舞台、演员与艺术作品本身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整体,这三个方面也是相互促进的。研究舞台服装造型艺术应该主要从其对舞台表演的作用以及特点这两个方面作着手,来探析戏曲表演中的服装造型艺术的相关内容。

1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

1.1使角色特点得到更好的诠释

在戏曲的舞台表演中,服装造型艺术能在很大程度使角色的特点更加鲜明,使演员能更好地诠释角色的内涵,同时能创造很大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1]从某种角度来看,舞台演员的服装造型是舞台之上流动的点,通过这种色彩的流动使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演员身上,从而将观众带入表演作品的世界之中。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人物的角色特点非常鲜明,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演员的服装造型不能突出这种特点,会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摸不着头脑,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失去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意义。另外,舞台服装造型对戏曲演员来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戏曲演员的服装造型上,观众能对角色的身份、年龄以及职业等其他信息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能体现整部作品发生的年代、当时的生活状况等,用戏曲的专业名词来说就是“行头”。

1.2使舞台得到美化和提升

舞台服饰造型是舞台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戏曲服装造型将一些古代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风俗等都包含其中。戏曲服饰鲜明的色彩以及具有意义的图案都与其代表的人物特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无声的角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份等其他信息传递给观众,并展示了非常丰富的美感。戏曲服装和造型不受生活元素的束缚,相对完整地表达事物的本质,更注重的是对作品意境的表达,通过服饰与造型将演员饰演的人物与舞台的整体布置融为一体,从而使舞台得到美化和提升。在戏曲表演中,很多演员在服装造型上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盔帽、鞋靴、腰间会悬挂荷包配饰等,这些元素在舞台表演中不仅仅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甚至这些代表着不同角色所属的不同行当以及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观众如果看到戏曲演员的服装上有补丁,那也是精心设计的,与戏曲作品的本身含义是有联系的。舞台服装造型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使整个舞台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

1.3使舞台人物形体表现更具美感

从传统的戏曲作品来看,演员通过服装造型、一系列的动作等来配合诠释一部戏曲作品的内容,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服装造型与舞台演技是相辅相成的,与人物形象相符的服装能通过戏曲演员的展示更加熠熠发光,戏曲演员的演技能在服装造型的衬托下更加纯熟,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戏曲演员经过多年的舞台表演已经将表演的技巧与服装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在戏曲表演中除了一些语言方面的表演,其他肢体动作都需要借助服装造型来完成。比如一些戏曲作品中的水袖功,需要演员的服装在衣袖上做特殊的处理,使之能与演员的动作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水袖的表演效果。又如,戏曲表演中经常会用到的帽翅功,演员通过帽翅的甩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另外不同的人物特点其帽翅的类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表演都需要在演员的服装造型上下功夫,才能使之与演员的表演技术相搭配。

2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特点

2.1以传统戏曲服饰的样式作为基础的特点

戏曲表演中的戏曲服装和造型与其他形式舞台表演的服装和造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戏曲表演中的服饰看似与生活的距离比较远,并没有按照现代生活中服饰的样子照搬到舞台上,而是将古代生活中服饰的特点予以保留,作为戏曲服饰的基础。通过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艺术家根据作品本身的含义对戏曲服装造型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设计以及美化将古代戏曲服饰的特点表达得更加明显,并在其中根据角色的特点对其进行了融合,使之不仅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还突破了观众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刻板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服饰风格。另外,戏曲服装造型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展示的内容比较多样化,能被应用的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戏曲服装不受作品内容和具体朝代的影响,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朝代的不同而更换服装。

2.2戏曲服装造型具有夸张和美观的特点

戏曲服装造型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其服装的风格都比较夸张和美观,并没有将原来生活中的服饰特点直接展现在舞台上,而是根据戏曲作品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使之能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不同年代观众对戏曲的审美观。所以,可以理解成戏曲的服装造型来源于生活,但是却与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戏曲文化在我国有多年的历史,因此戏曲的服饰也经历过多年的发展,每一次戏曲的舞台表演都能感受到演员与戏曲服饰的完美结合,充分将戏曲服装的美感展示出来。

2.3逐渐加入了现代元素的特点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戏曲舞台服装造型仍然以传统的服饰作为基础,总体上还是体现出戏曲服饰的传承性。但是现代人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戏曲服饰已经无法完全吸引现代人的眼球。现代戏曲的风格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很多的戏曲已经出现现代版本。伴随着演出风格的改变,服饰造型方面也逐渐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其能更加迎合大部分观众对现代戏曲的审美。另外,戏曲服饰与现代服饰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多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服饰也逐渐加入了戏曲的元素。现代服饰与传统戏曲服饰元素的叠加使得现代戏曲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能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吸引到戏曲之中,从而使戏曲得到传承和发扬。[4]

3结语

戏曲表演之所以能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不仅因为其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舞台服装造型艺术为观众带来的视觉美感。因此,在戏曲表演中,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不可忽略,其对戏曲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戏曲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以及特点展开了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提高我国戏曲表演水平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巧稚.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44.

[2]…严卿月.浅析舞台化妆艺术与服装表现[J].艺术教育,2016(04):136-138.

[3]…董磊.中国戏曲服装的造型设计及写意性[J].戏剧之家,2016(05):36.

第2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二、戏曲电视剧追求“中和”之美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 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三)中和戏曲音乐的连贯与电视音乐的节奏

第3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戏曲导演;艺术特征;表现风格

戏剧导演的共性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具体表现为艺术构思和舞台艺术等的综合,但是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出更富有艺术特色的戏曲艺术。而戏曲导演在于充分借鉴创作剧本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创作,以便可以通过充分组织戏曲演员的台词、动作以及其他舞台表现手段。与此同时,戏曲导演艺术特征也包含有个性特征,这些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戏曲工作的发展。

一、是融合诗、乐、舞的综合艺术

戏曲实际上是一门综合艺术,其融合了诗歌、乐曲和舞蹈等诸多艺术形式,同时也表现为其演出时的具体形象特征,这些均建立在导演的创作构思上。实际上,戏曲导演本身需要具备扎实的演剧观念和美学知识,同时需要确保创作的明晰性、鲜明性和统一性等原则。

其一,在充分展现戏曲作品的基础上,完整的戏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导演的创作愿望和具体思路。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戏曲导演艺术具有和戏曲艺术二者之间具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前者侧重戏曲导演自身的意识强化,注重戏曲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哲学内涵。在《曹操与杨修》等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中,观者除了可以理解和认识戏曲导演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外,也可以和戏曲导演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其二,戏曲导演构思演出形象的体现在于凝练戏曲演出的“形象种子”。比如,戏剧《红灯照》索要体现的“干柴烈火”特色或者《十五贯》中的“兼任品质”特色等均是戏剧导演所要着重体现的“形象种子”。

其三,在确定戏剧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戏剧导演需要本着“写意”和美学原则来严格把握传神的幻觉感和程式的间离性二者之间所要维持的关系,并要借此来确定戏剧作品本身的体裁和风格,同时需要合理确定戏剧作品所要反应的美学原则、艺术特色、舞台使用原则和演剧观属性等内容。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式,戏曲导演实际上就完美融合了诗歌、乐曲和舞蹈三者的综合形象,以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戏曲演出。由此可知,戏曲导演所具有的诗、乐、舞三者的综合就是采用程式性歌舞动作来凸显歌曲魅力的综合,也是充满诗情和美学原则的综合,这就是戏曲导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综合剧种、流派和行当艺术

除了受到戏曲剧本制约外,戏曲导演的创作艺术特色还会受到剧种、流派和行当三者的影响,下面就这三者对于戏曲导演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针对剧种对于戏曲导演的创作艺术而言,剧种剧本实际上是戏曲剧本的本体,其所使用的语言通常会带有比较显著的地域特色。这就要求戏曲导演必须要熟悉相应的剧种语言,尤其是要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去解读,否则势必会影响戏曲导演来解读剧本,影响其艺术构思,其主要在于剧种会对戏曲导演理解戏曲剧本及其艺术构思产生影响。比如,针对同一出戏,不同剧种的戏曲导演的构思会各不相同,其主要是不同剧种的导演在处理主要人物及人物间相互关系的时候会影响人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定位。例如,针对同一出戏曲《祝福》,郝彩凤和袁雪芬这两位戏曲导演所塑造的祥林嫂分别具有秦腔粗狂和越剧细腻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又如,针对同一出戏曲《红楼梦》,戏曲导演马兰的作品下就失去了徐玉兰这一角色所要体现的越剧特色;京剧言兴朋塑造的诸葛亮和豫剧导演马金凤塑造的诸葛亮之间也具有明显地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剧种的戏曲导演的审美特征各有不同,否则就会使所创作的剧目失去原有的特色。

剧种对戏曲导演二次创作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把握演员的表演动作上。虽然各个剧种的戏曲均主要具有“唱、念、做、打”这四种形态,但是各个剧种下的演员动作却各有不同。比如,“山膀”这个动作剧种和秦腔的要求各不相同,后者武生“山膀”的高度类似于京剧架子花脸“山膀”的高度。针对我国秦腔名家沈和的《黄鹤楼》戏曲后,发现其中的周瑜角色却塑造成了张飞的性格,这实际上就是秦腔本身具有豪放、粗犷的剧种特点所造成的,此时如果其他剧种流派的演员看到后可能会感觉戏剧本身演出有问题。此外,剧种对于戏曲导演的创作艺术影响还涉及到导演工作中的案头、排练场和艺术构思等各个环节中。假如从具体作品来看,剧种的个性特点就在于凸显人物的个性特点,尤其是要突出声腔,以便更好地凸显听觉形象,这实际上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戏剧创作的整体情况产生了影响,这就要求戏曲导演本身必须要熟悉剧种的特点,否则势必会对整体的戏曲创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针对流派对于戏曲导演的创作艺术而言,戏曲导演在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也会因流派因素而影响自身的创作艺术。从戏曲剧本的选择开始,流派问题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多方的重视,并且得到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戏曲导演首先需要考虑戏曲剧作剧本是不是适合有关的剧团使用,或者演员流派和创作主体之间是否相互吻合,接着需要在此基础上,需要充分考虑剧团及其演员在后续整体排练中的实际效果,以便全面增强角色个性、剧本特点和流派风格之间的契合度,以充分展现各个戏曲流派的艺术个性。实际上,戏曲的演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流派艺术风格的影响。例如,河南豫剧三团尤为擅长表演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现代戏,这也是这些剧团长期从事贴近质朴和生活艺术风格,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朝阳沟》等剧目的具体演出风格。

此外,在传统戏曲中,个人流派的风格会更加影响戏曲的演出风格。比如,针对同一戏曲《宋士杰》,京剧麒派、雷喜福和马派所要展现的特色和风格也各不相同。而从戏曲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出完整戏曲的风格主要通过导演来加以展现,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诗歌、乐曲和舞蹈三者的综合融合手段和演员的具体肢体和神情,以便全面增强创作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戏曲流派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以导演艺术为核心而得到发展的,同时这也预示着相应流派演出剧目、艺术家群和流派观众群等三者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针对行当对于戏曲导演的创作艺术而言,其是戏曲表演程式性在形象塑造上的具体反体现,这实际上也是戏曲导演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戏曲剧本本身所带有的行当倾向性特征会对戏曲导演艺术构思产生影响,这点要求戏曲导演要明确剧本的结构、题材、语言和戏曲角色之间的具体联系。其次,戏曲演员需要配合导演来共同塑造戏曲角色,以便借助人物形象的合理塑造来继续提升导演的创作能力。

三、组织程式性歌舞动作艺术

除了上述几个艺术特征之外,组织程式性歌舞动作艺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戏曲导演艺术特征。所谓的“程式性歌舞动作”主要是指赋予戏曲程式性特征的戏剧动作,其包含了戏曲角色的唱腔、念白、语言、音乐以及形体动作等内容。从表演的角度来讲,该艺术特征本身具有其特有的规律,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需要对有关的规定情境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充分凸显戏剧角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其二,要对类似的戏曲角色动作进行搜索,比如一个扮演过《闹龙宫》中孙悟空角色的戏曲演员在排练新的戏曲角色动作的时候,可以参考自己已经熟知的孙悟空中的各种动作。其三,要通过磨炼和体验来使戏曲演员逐步掌握有关的戏曲技能,从而全面提升戏曲导演创作的质量。

总之,戏曲导演艺术具有其特有的艺术共性和个性。为了确保戏曲创作的质量,戏曲导演必须要遵从艺术创作规律,综合选择流派、剧本、剧种三者在具体戏曲人物身上的契合点,同时要充分融合“诗歌、乐曲和舞蹈”,从而不断增强我国戏曲剧作的实际创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安葵.中国戏曲导演的作用[J].艺术百家,2013,(03).

第4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戏曲 表演 美学 写意 歌舞 程式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以“角儿的艺术”为特征的戏曲,又以其表演艺术为中心。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既受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决定与制约,又是整个戏曲美学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艺术支撑。

研究、探讨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于戏曲表演艺术,而且对于整个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实践参照作用。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写意化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纪境。”

写意化的核心,是直接作用于“意”,不是凭借实物的逼真外形去表现。写意化的美学特征,主要通过虚拟与夸张两大手法予以具体呈现。

虚拟是集中、提炼的结果,是排除了严格而细琐的物质性限定后的产物,为的是为清晰地表现本质特征,即“写”出“意”来。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车旗代车、以水旗代水、以火旗代火、以杯、壶代盛宴,以演员脚步代上下楼等等,都是戏曲表演以虚拟手法达到写意化目的的经典例证。

夸张是夸大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表演方法。例如戏曲表演中的“甩发”、“打出手”、“蹉步”、“倒僵尸”等等,都是夸张的成功例证。

写意化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写实化传统美学的主要区别之,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写意化表演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例如京剧《秋江》,既无船亦无水,全凭演员靠一只船桨,就营造出上船、下船、行船的意境;又如京剧《三岔口》,全凭演员的虚拟与夸张表演,就营造出黑夜摸打的意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歌舞化

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对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有一句十分准确的概括:“以歌舞演故事。”因此,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也自然以歌舞化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歌舞化”,指的是载歌载舞,这是戏曲表演艺术与话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中国戏曲表演的“歌”,即唱腔,它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音乐体制(板式变化体、曲牌联缀体、综合体)、演唱特点(行当唱腔、流派唱腔、剧种唱腔)、演唱风格、演唱韵味、发声方法等等。

中国戏曲表演的“舞”,即舞蹈,它也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京剧《天女散花》中天女的“水袖舞”、京剧《徐策跑城》中徐策的“跑城舞”等等,多半都是边舞边唱的,因此它们都是“载歌载舞”歌舞化的成功范例。

三、程式化

程式化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第5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戏曲艺术 传承 保护

戏曲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受到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经剧目与传统表演手段正在逐渐消失,如何保护与传承戏曲艺术,是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新媒体环境对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新媒体环境使戏曲的影响力增大。

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已经遍布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活、学习、交友各个领域。戏曲作为一门传承已久的艺术,受众群体多以中老年为主,极少有青少年对戏曲艺术感兴趣。要实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环境下优越的信息条件实现戏曲的传播与互动,打破传统戏曲舞台表演局限性,通过互联网络、电视转播等新媒体手段,使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广泛,影响力更大。

2、戏曲资源实与数字化整合,更科学的传承与保护。

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戏曲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数字化。通过对戏曲资源的有效整体与归纳,对戏曲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例如对戏曲的发展史,戏曲的优秀作品通过制作成数字资源,整理出可供大众在网络在线欣赏或者下载的服务,使大众对戏曲的接触形式更多样。同时,通过戏曲资源的数字化,给予了戏曲最科学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3、新媒体艺术使戏曲的发展空间更开阔

在许多观众眼中,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及剧情脱轨于现代生活。戏曲要发展,要创新,要在时代的变化中求变,就需要通过新媒体艺术的运用,将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戏曲结合起来,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同时也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通过对传统戏曲角色的运用,创作出的戏曲动画片,将有效的吸引一大批青少年关注,由此对青少年灌输戏曲艺术中服装造型、唱腔、伴奏的特点,有利于戏曲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传承与保护戏曲艺术

1、改变传播思想,发展创新戏曲传播途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戏曲要实现传承与保护,就要改变传统的传播理念,对戏曲传播的途径与模式进行创新转变。当前,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戏曲在新媒中的应用却是屈指可数的。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积累了许多丰富且富有深意的优秀题材。通过对新媒体网络化、现化代技术的应用,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实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通过戏曲网络传播,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例如:通过戏曲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将戏曲与动画创作融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外壳,打造出富有深度的民族文化精粹,创造出即好看同时又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优秀作品。还可通过建设戏曲网站,进行戏曲类手机软件开发,制作出满足戏曲爱好者的戏曲演唱、讲解等一系列戏曲文化成果。同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戏曲传播模式与戏曲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创新,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以多样化传播形式的创新,吸引青年人群对传统戏曲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2、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加强对戏曲艺术的保护

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戏曲的关注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戏曲形式在国际戏剧舞台上一度受到了热情追捧。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中国的戏曲艺术进行有意识的规范与保护,在注重戏曲传播的同时也要保护戏曲的版权,同时对戏曲表演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持。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为京剧艺术的传播以及京剧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观众通过CCTV青京赛成为戏曲迷,而戏曲演员因其在荧屏上的优秀表现,为更多观众所熟知。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戏曲的艺术价值。还可定期的举行戏曲研讨会,加强戏曲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活跃于国剧戏剧舞台上,使更多人感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3、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戏曲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中国戏曲的受众多以老年人为主,戏曲演员在剧目的表演上、表演的舞台灯光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受众对戏曲的审美习惯主要以演员的唱功为重点,因此我们常常说戏曲是“听戏”而不是“看戏”。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戏曲的表演与传播更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戏曲节目通过录制实现永久保护,同时在戏曲表演中能创造出更好的灯光、舞美等,使舞台效果提高。其次,一些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许多老艺术的作品实现了良好的保护,例如一些优秀的老艺术家演出的优秀作品,虽然艺术家已经故去多年,但他们的优秀作品与表演风采仍然通过新媒体技术完好的保存,时隔多年以后,人们仍然可以通地新媒体手段欣赏到老艺术家昔日的风采。

结语

当前,全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戏曲艺术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传承与发展创造的结晶,代表着我国丰富的历史底蕴,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美学精神。因此,需要我们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对戏曲传承与保护的不断研究探讨,对传统的戏曲文化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综合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戏曲导演存在的重要价值就是打造高质量和完整性的舞台表演。导演的艺术创作是基于剧本进行的二度创作,需要对演员的表演活动进行科学组织和优化,以便凸显出演员的行动及剧情的冲突,彰显独特性。要发挥戏曲导演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优势,就要明确戏曲导演的工作职能,发挥其在戏曲艺术当中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把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表现出来。

一、艺术形象完整性

戏曲艺术表演的形象综合了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所代表的是戏曲导演的独特构思,显现出明显的完整性特征。戏曲表演不单单要彰显戏曲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必须体现创作主体的个人意愿和导演的内在思想。在戏曲这门艺术的发展和实践当中,戏曲导演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体意识会影响到整个作品最终达成的效果,显现出很高的现实价值,表演活动中的深刻哲理必须通过戏曲导演来表现。就拿《曹操与杨修》这部京剧作品的导演艺术来说,这部作品整体质量很高,因为观众不仅仅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握剧情,还可以跟随导演思路,针对现实情况进行一定的思索,进而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与导演生成强烈共鸣。戏曲导演把在构思上展现鲜明形象作为重要追求,对艺术形象进行高度概括,使得艺术形象通过凝练多方面的要素而变得更加完整。另外,戏曲导演在从整体上对戏曲作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美学准则,突出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特征,有效把控传神与程式化的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表演风格与特色。总而言之,导演所创作出来的整个舞台表演是完整的形象呈现,要求导演依照写意性的美学准则进行剧情安排,同时在其中融合进情感,有效展现程式化歌舞的动作魅力。

二、艺术创作差异性

在对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看到整体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之外,还能够明显发现艺术创作会受到诸多要素的制约,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戏曲导演的艺术创作会受剧种因素的约束。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戏曲剧本属于剧种剧本,其语言主要是方言,带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导演在研究剧本的过程当中,必须了解语言,并立足地域背景,以便做好艺术构思工作。导演构思在极大程度上受剧种个性约束,假如戏曲没有变化,但是剧种发生变化的话,导演就要结合剧种个性进行构思优化和改进,其原因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会受到剧种相关要素的影响。当然戏曲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指导也能够体现出剧种会制约戏曲导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各个剧种的形态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动作展现形式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动作,在不同剧种中也要有导演的合理调整。二是戏曲导演艺术创作会受流派和行当制约。导演需要先对剧本进行判断,确定其是否可以用剧团演出形式完成表演,演员流派是否与角色相符,接下来需要在排练之中发挥出演员与剧团的优势,保证角色与剧本和流派风格相契合,展现流派艺术特色。另外,戏曲行当在塑造人物角色时有着表演程式性的差异,所以导演构思会受到剧本行当影响,要求导演了解行当与剧本的关联,并把行当特征作为出发点完成构思创作。

第7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第8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淮剧;旦角;表演;特性;戏曲;剧种;人物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9-02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中心与生命,没有表演艺术就只有纸上的戏曲剧本而没有真正的舞台上的戏曲艺术,这与西方戏剧形成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一点,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论述得十分明确而又精辟:“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剧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1]

作为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淮剧,同样以表演艺术为中心与生命,各行当均如此,旦角当然亦如此。

然而,淮剧旦角表演艺术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又以凸显艺术特性为重点。因为特性作为事物特有的性质,属于个性范畴,而一切艺术创造,重点也正在凸显艺术个性。

具体来说,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特性,应以戏曲特性、剧种特性、人物特性为重中之重。我们对此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戏曲特性

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第一大特性,是戏曲特性。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与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性区别,是艺术本质与艺术风格的写意性与写实性的区别。“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2]

在写意的美学原则影响下,淮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与所有中国戏曲的所有行当的表演艺术一样,都以虚拟化、夸张化、程式化、歌舞化为主要艺术特性。

从本质上而言,写意特性就是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与张扬。而民族特性又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的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血脉,是民族思想的坚实根基。因此,淮剧旦角表演艺术,要从这一思想高度来认知并体现写意特性的神髓,要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写意,而不是只为写意而写意。戏曲特性的实质就是民族特性。

二、剧种特性

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第二大特性,是剧种特性。

淮剧旦角表演,必须以淮剧本身的剧种特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淮剧作为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称‘淮海小戏’‘小戏’……(南派)就其声腔的构建而言,它是沿着【自由调】曲牌为主体加以延伸拓展,音乐语调又夹在江、浙一带某些吴语语系的漩涡之中,故南派淮剧的音调多有富丽雕饰、精工细密的格调。北派是江苏盐阜、清、淮、宝及里下河广阔地带淮剧赖以生存的土家风派。北派淮剧土俗意味浓郁,其声腔多半是在【淮调】【拉调】曲牌的传统音乐框架上作衍变,这就为此派淮剧的音调奠定了充满田园野态、自然飘逸的情趣。淮剧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拨子’。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多,传统戏有《打金枝》《孟丽君》《白虎堂》等。”[4]后来又编演大量现代戏,并创造出【十里好风光】等新曲调。

从本质上说,剧种特性就是地域特性,而地域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性愈鲜明,民族文化特性也就愈浓郁。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5]中国文学史与艺术史上成功的精品与经典作品,无一不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取胜,《诗经》的黄河文化、《楚辞》的荆楚文化、《红楼梦》的京味儿、《金瓶梅》的鲁味儿、老舍作品的京派文化、鲁迅作品的海派文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同样,所有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无一不以各自独有的地域文化特性为统领,例如川剧的川文化特性、晋剧的晋文化特性、豫剧的豫文化特性、闽剧的闽文化特性、湘剧的湘文化特性、桂剧的桂文化特性、滇剧的滇文化特性、吉剧的吉文化特性、越剧的越文化特性、赣剧的赣文化特性……如此等等,俯拾即是。

因此,淮剧旦角表演艺术,必须全力张扬淮剧的地域文化特性,凸显本剧种独有的艺术特性。

三、人物特性

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第三大特性,是人物特性。

淮剧旦角主要包括青衣、花旦两个行当。青衣扮演庄重的中青年女性人物,重唱功,又称“正旦”;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重做功与念白。此外,还有刀马旦、武旦等。有些剧种,又将花旦细分为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泼辣旦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行当分工,都不能形成类型化。淮剧旦角表演的“最高任务”,是在舞台上塑造出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演人不演行”,行当与各种功法(主要是唱、念、做、打“四功”与手、眼、身、法、步“五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衡量一个演员的艺术水准,主要看他创造舞台角色――人物形象的艺术能力。

在创造舞台人物形象时,重点是刻画人物独特的性格与特有的思想感情,做到倾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有人说,“戏曲表演重形式轻体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与误判。中国戏曲表演从来都十分重视情感体验,梅兰芳大师说:“有人说,我在揪赵高胡子的时候,脸上好像笑又好像哭,问我是怎么表演出来的。我在台上演戏,无法看见那时候自己脸上的表情,这可能是因为我心里交织着两种极端矛盾的感情,一方面想用装疯逃避这险恶的环境;同时,把父亲硬叫成‘儿子’也是极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似笑似哭的感情来。”[6]

当然,戏曲表演还要做到体验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不仅要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要创造出特定的外形予以表现,做到内部(心理)动作与外部(形体)动作的一体化。也就是说,要以人物情感统领各种舞台动作,将人物演活、演生动,演出特性来,演出彩儿来。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必须刻苦钻研角色,真正进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还要苦练基本功,以精湛的技艺和才艺作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凭借和智力支撑。

综上所述,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特性,以戏曲特性、剧种特性、人物特性三大特性为重中之重,而这三大特性又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三维互动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程砚秋.程砚秋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8.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3.

[3]赫尔岑.往事与沉思[A].赫尔岑论文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27.

[4]上海艺术研究所等.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86.

第9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戏曲舞蹈;表演;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01-01

一、戏曲舞蹈表演的特性

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由上古时期的乐,春秋时期的俳优,到百戏、唐参军、宋杂戏的漫长道路,逐步吸收融会了诗、歌、舞、杂技、武术、传奇故事、说唱、小说等各种艺术门类,直到元杂剧,戏曲才最终以独立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卓立于世界表演艺术的舞台上。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回过头看,我国的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它的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它们的发展过程常常是由歌而舞,再以歌舞述故事,最后才形成以舞蹈表演故事的戏曲艺术形式。

在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上,戏曲舞蹈还继承了传统舞蹈按阴柔、阳刚划分类型的舞蹈风格、传统舞蹈的划圆原理和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舞蹈的意向表现手法。严格来说,戏曲舞蹈是对传统舞蹈的一个历史性的总结和提炼。为我们的戏曲发展和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戏曲中的舞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创造了表现各种生活的表演技巧,凡是生活中有的,戏曲就有可能有,戏曲中的舞蹈就是要去表现它。因此,戏曲中的舞蹈的确是表现生活万态的舞蹈技巧的一大宝库。还创造了不少特技、绝活。这些瑰宝,自然而然会被舞蹈所吸收。中国舞蹈技、绝活的精妙,在世界舞蹈之林中怕也是独巨特色的,而这无疑也是得益于戏曲。戏曲舞蹈也为民间舞蹈提供了题材。

中国戏曲与中国舞蹈互为渊源,相互的影响。中国舞蹈加盟中国戏剧,参与铸造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表演体系——中国戏曲;戏曲的舞蹈又反过来极大的影响于中国舞蹈,参与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舞蹈个性的塑造。

二、对戏曲舞蹈动作的审视

对生活动作惟妙惟肖的摹仿,引起对生活动作实用功能之形象的联想、有助于塑造典型性格。戏曲舞蹈的特点,主要并不在衣帽服饰和道具的善于运用,又不在于抒情之擅长,而戏曲舞蹈与其他舞蹈有别者,在于其大量地运用了叙事与表意的舞蹈动作。戏曲舞蹈,其动作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其形成只不过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更富于节奏感和造型感。

生活动作和艺术动作比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生活动作的形成,从生理学的观点看,一切动作都是由于客观刺激引起人体的反应。而艺术动作以假当真,实是对生活行为、活动的仿制。第二个特点是,生活动作的功能在于实用。而艺术动作的主旨则在供人欣赏。台上饮宴,不能充饥,包公断案如神,并不使社会罪恶稍减。总之,艺术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又不产生经济价值和法律约束。“一个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能表现出这个动作在生活中的一种实用功能,一种含义,或一个目的,引起我们对生活的联想,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动作。” 故生活动作的功能是实用,艺术动作的功能是欣赏,但是欣赏功能是通过模仿,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戏曲是一种戏剧样式,和其他戏剧样式一样,有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有众多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主要是由人的行为、动作构成的。一个动作和几个动作包含的生活内容有限,不能完成上述任务。戏曲要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组合才能推动戏剧情节的进展,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例如剧中人是好的,我们就亲近他,模仿他:例如剧中人是坏的,我们在生活中就警惕这样的人,并警惕自己不要犯剧中同样的缺点。这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会带来较大的效果和利益,所以观众才认为典型形象是美的。因此,戏曲动作之美除了对生活动作惟妙惟肖之模仿,与天引起对生活动作实用功能之形象的联想,还需达到有助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就是美的戏剧和戏曲艺术动作必备的三个条件。

戏曲自诞生之日直到发展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其舞蹈表演也经历了从简单的肢体语言发展到复杂化、程式化舞蹈动作的过程。戏曲舞蹈表演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戏剧的表演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她以独特的魅力,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向世界展示着东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动人风采。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