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精选(九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1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592;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337-01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兴的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的农村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项目,可以为人们观光农业旅游、体验农村生活、丰富农业知识等提供场所,它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良好去处,也在满足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农民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还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观光、休闲和度假的空间。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观光旅游投资少、效益大,通过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富有新疆特色,农产品也多样化。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办发〔2010〕21号文件的出台,明确提出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发展产业,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对新疆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新疆休闲观光农业的策略。

1 新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经营实体快速增长,典型示范点多样

截至2013年底,自治区休闲观光各类组织共有4 227家,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4个,示范点11个,入选“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遗产”2个,入选“中国美丽田园”4个,自治区共有9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95个示范点。发展类型多样,有以新疆吐鲁番皇家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观光类型,以库尔勒市普惠胡杨林旅游度假村为代表的农园采摘型,以水西沟方家庄村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等。

1.2 经营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农业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自治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实力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3年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营业收入21.4亿元,比2012年增长16.3%,旅游接待12 082万人次,提供农民就业逾4.55万人,直接受惠农户5.37万户。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餐饮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行业,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1]。

1.3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对农村接待能力的要求,人流量的加大带动了农村观光道路、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也被带入农村的发展模式中,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以95家自治区休闲农业示范点来看,规划合理,建筑布局合理,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融,成为亮丽的风景[2]。

1.4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空间

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其配套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促进了农牧民的就业增收。有专家研究表明,休闲观光农业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2.1 创新发展理念

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国有大部分省区和地区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应该说目前农村旅游竞争非常激烈,这对于自治区的发展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自治区必须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自治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烈的竞争优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克服困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提高旅游资源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品位。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加大招商力度,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积极协调道路、水利、电利、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经营机制,推行“公司+个户”的发展模式,吸引农户参与,壮大休闲观光农业规模[3]。

2.2 政府主导,改善投资环境

政府是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主导,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政府应该从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动自治区产业各方面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应制定科学完整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保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开发设计要考虑土地资源等各方面的利益,政府在规划产业项目用地、资源供给方面应给予极大的支持,积极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开发商,发挥资源最大的商业价值。自治区政府应加强交通、通讯、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向旅游者提供完备的信息支持,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业发展。

2.3 推进精品示范点建设,带动观光休闲农业集群发展

观光农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旅游产品的高附加值、高含量以及服务水平高质量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果没有特色,全部一致,大同小异,那就不能说具备竞争力。因此,自治区必须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质量,对现有的精品示范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新的观光线路,让游客有完美的体验。创造品牌的文化价值,推动地区旅游文化建设。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案例,带动全区旅游借鉴,推动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2.4 注重因地制宜开发

观光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调整品种结构,培育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发展[4]。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农业田园景观、农耕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兴趣爱好者的需求,形成多样新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局面。

3 结语

农业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的农村产业,它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良好去处,也在满足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农民收入。新疆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创新发展理念,改善投资环境,着重精品示范点建设,注重因地制宜开发,才能不断提高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郭存德.我国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95-96.

[2] 沈发明,张全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J].河南农业,2010(14):24.

第2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28-01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以庄园和城堡为主体的农业旅游资源。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一个个农场、林地、村庄改建成一座座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旅游农业成为消费时尚。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繁闹中生活的市民日益向往安静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和美丽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农业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首先在沿海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和著名景区的周边地带发展[1]。

1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以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绿色购物、品农家酒菜、赏农家风景、体验农家生活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据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连云港市现有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多类经营主体92个,从业人数130 676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9 141人),带动农户20 997户,年利润总额58 919万元,资产总额1 018 191万元,经营面积13 059.6 hm2。

1.1 区位优势明显

一是绝大部分的休闲农业园区(农庄、农家乐)处于城市周边或城乡结合部,有的由于城市的扩张,已成为城中村,具有交通快捷、便利的优势,是人们周末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二是连云港市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许多休闲农业园区就在景区边缘,在经济、服务功能、人气上很容易受到景点的辐射,为园区业主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1.2 机制形式灵活

目前,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是民间资本,经营形式一般为个人独资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园区业主既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优势、经济实力和当地资源特点,灵活确定经营项目,又可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随时变更经营项目,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在用工上更加灵活,根据季节、客流量的多少吸纳园区周边的农民工就业。这些从业人员随喊随到,来去自由,离土不离乡,既能创收,又不耽搁农时,为园区降低了经营成本。

1.3 发展迅速

休闲观光农业适应社会需要及市场需求,符合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标准,且具有投资规模灵活、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从一推出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业项目近百个,逐步形成为一大产业,特别是连云港市的赣榆县,个别经营主体已把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休闲、特色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上升到一条龙服务,具有一定的规模档次。

2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的论证,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多数休闲园区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区域特色不明显,标准化程度低。园区业主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跟风现象严重,在小范围内有着过强的竞争,很难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能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综合型休闲点较少,知名度不高,缺少吸引力。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造成资源闲置,资金利用率低,影响业主的经济收入。

3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3.1 适时制定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中长期规划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农业产业之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路子,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2011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园艺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的宣传推介力度;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园艺业转型升级调研的通知》,2012年将休闲观光农业列入省财政补贴发展项目。休闲观光农业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连云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交通便利,地处苏北鲁南,民风民情多姿多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充分认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3.2 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协会的服务能力

依托协会协调维护会员权益并协助解决困难;进行行业星级评优;开展资金互助服务;国内外合作招商交流;项目环评、贷款信用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成果鉴定资格评审;项目投资及贷款,并提供行业规划指导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3.3 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在景区内建立多个农家乐,并给予优惠政策。争取有关休闲观光农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切实改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借助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小城镇建设、农村能源和农村文化、环保等项目资金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涉农培训项目资金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针对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3.4 加强指导与扶持力度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已经过几年的运作发展,但终究还是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当地丰富的旅游业相比,仍明显处于劣势。要突破市场瓶颈,赢得客源,关键是做好规划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搞好科学规划,根据各县区自有资源,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重复发展。二是规范管理,对辖区内的休闲观光农业点要如实登记备案、审核,以便管理部门的检查指导及日后政策上的倾斜。三是争取尽快出台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可享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关特惠政策[3]。

3.5 打造有特色的精品

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要立足于新、奇、特、优,打造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精品,休闲农业根植的基地是农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特色。对连云港市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更没有竞争力。为此,连云港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精品示范点,给予人才、技术、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其尽快转型升级,使其达到具有一般旅游景点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总之,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挖掘了农业在塑造良好乡村风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潜在作用;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了现代农业的内涵,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途径,开辟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渠道[4]。相信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共同指导下会发展得更好,会越来越成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 参考文献

[1] 陈宗元.观光农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 吴金桃.我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福建农业,2009(6):6-7,13.

第3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第4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念,并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90年代迅速兴起,逐渐发展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热门的话题。休闲农业和一般农场在收入来源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要想获取列润,就需要通过一些宣传手段吸引游客来观光,从而提供一些服务性项目。而一般的农场则更倾向于销售农产品或提供一些加工制品。保定市作为河北省人口总数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2009年保定市政府提出“对接京津”发展策略,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教育规划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充分利用好京津休闲农业发展的连带效果,促进保定市整体经济和农业的飞速进步。

1.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和宏观控制

目前保定市的农业厅与旅游局联合成立了工作指导小组,针对乡村农家乐型旅游产业的管理,但在休闲农业经营的管理却处于零散状态,形成了无人管理的局面,无论是市农业厅还是旅游局都没有设立负责休闲农业的部门,对于扩展和壮大该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缺乏一定的规划和策略,同时也缺乏了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宏观控制,导致投资者对市场资源的开发形成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缺少专业的组织指导

保定市没有设立专业性的休闲农业有关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旅游与乡村休闲经营体系的扩大,休闲农业还处于逐渐成长的阶段,需要以规范的专业性组织做后盾,在发展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控制和指导,才能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加成熟。

1.3 规模小、收益低、品牌效应不高

保定市只有少数具有规模性的乡村旅游村庄,例如保定生态农业园、顺平万顷桃园农庄以及保定昌利农业观光园等,其他一些都是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战,这些休闲农业点规模较小、缺乏品牌效应,不当的经营管理模式会阻碍该产业的长远发展。

1.4欠缺规划性建设理念

从目前来看,保定市的农业旅游没有一定的规划,领导层虽然意识到休闲农业产业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落实管理机构。由于对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一些旅游项目重复的建设,使得休闲旅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造成休闲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混乱,非但没有达到推动当地经济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农业旅游格局。

2.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益、加快农业转型的新途径。有利于农产品更好的投入经营,同时也满足了城市旅游者的休闲需求,更能达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管理,积极推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政府的宏观控制体现在积极引导、统筹规划、资金扶持与制定政策四个方面。

2.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稳定又长期的发展,就要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规范的发展策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开发与保护资源相结合、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合理运用、因地制宜,并能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同时在空间的布局上要科学配置,避免因重复建设浪费了资源,保定市农业旅游建设应从根本问题出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以提高保定市该产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2.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实现休闲农业的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范的休闲旅游发展道路。规模性的园区、规范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休闲服务都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者大都是以体验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为目的,这种休闲方式并非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是对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的一种亲身体验,因此对于农村的宾馆的建设,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里的标房环境,应打造出用品整洁、饮食卫生、设施安全且又富有农村特色的住处,既提供给旅游者周到的接待,又能然他们体验到家庭式的农村淳朴生活。休闲农业作为一项服务性的旅游产业更应着眼于提高农业资源的档次,有利于保定市休闲旅游的产业的日益进步。

2.4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丰富产品服务

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设计出更多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首先,要让旅客亲身参与和体验,加强生态项目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其次,提供给旅游者更多的绿色消费,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以环保、健康、绿色为标准;再次,重视对休闲旅游农村文化内涵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让观光者在旅游中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最后,要将休闲农业旅游由单纯的观光拓展为集娱乐、度假、休闲、观光、学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

2.5促进宣传和营销手段

为加大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应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目前,保定市存在很多经营分散的小规模的休闲农庄,缺乏一定的品牌实力,营销手段单一,使得产业的整体发展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当地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负责统筹各企业的经营以及农业文化的特色宣传工作。可利用节假日举行农业展览、科普知识比赛等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来观光的旅游者。

3.结语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更使得农民的收入获得很大的提高,保定市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当地农村特色,加强农村旅游的经营管理,通过借鉴京津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吸收更多来自京津的旅游者来保定消费,因此,保定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政府部门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来规划发展路线,同时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以及资金支持等作用,为保定市未来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全市特色休闲旅游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06)

参考文献:

第5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乌鲁木齐;休闲农业;现状;对策

1乌鲁木齐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乌鲁木齐市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市民更渴望回归自然和放松的休闲生活。乌鲁木齐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各种民族风俗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俗,是发展休闲农业中的亮点。因此乌鲁木齐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90年代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开始初步发展,经过10年发展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社会经济的大好形势之下,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时尚风尚,处于加速发展、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从“十二五”规划以来,休闲农业的网点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128个增长到2015年的1049个,增长了6.20倍,2011~2012增长最明显,增加了537个(见表1)。吸纳了4350个就业人口,年接待人次达到了187万人,自2010年以来,休闲农业营业收入逐年增长,由2010年的2032.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0440万元,增长了8.01倍,2010~2011年涨幅最大增加了5164.4万元(见表2)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2乌鲁木齐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引导不足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而忽略了农民的根本利益,造成开发过程中合作方式和资金筹建等矛盾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在休闲农业企业的土地、税收、资金贷款等方面缺乏相对的优惠扶持,目前乌鲁木齐还没有把“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上升到制度层面,对休闲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较小。主要资金投入方式为农牧民自筹,由于农民大多贫穷落后,农牧民价值物较少,借贷投入困难,休闲农业网点提档升级受资金制约严重。建立科学的融资体系,有效解决资金筹措问题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

2.2规划布局不合理,区域缺乏差异性

休闲农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休闲农庄大都随意布局,大分散小聚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经营模式单调,装饰简单,设施简陋,卫生服务条件较差。没有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不够了解客户需求,一味的跟风盲目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因地制宜,使得不同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大多以餐饮业为主,少数有采摘、自助烧烤等。缺乏其他娱乐项目,如、KTV、住宿等,没有突出地域特色,缺乏竞争力。

2.3农牧结合较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

乌鲁木齐是一个农牧业共同发展的地区,但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种养结合,收购饲料大多依赖市场,增加了成本。而在牧场动物粪污处理方面也没有形成循环经济,不仅污染了牧场环境,同时浪费了农田养料。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乌鲁木齐地区跨度大,而休闲农业多布局在近郊区,大多依赖私家车,限制部分客源。卫生设施不完善,城郊地区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严重,上下水体系不完善,导致生产生活用水随意倾倒。绿化不足,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观赏性和美观性。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如停车场、人造观赏景观、文化体育设施等。

2.4缺乏技术管理人才,卫生服务质量低下

关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与科学论证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服务创新水平不高,服务项目多依赖于自然景观资源。以“农家乐”为主要发展形式,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从业人员多为农牧民,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服务质量不到位。没有健全完善的卫生服务设施,也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和定期消毒,埋下了隐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技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5功能拓展初起步,品牌标准待提升

都市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休闲农业以小型单独经营为主,缺乏大型企业经营主体,服务水平不高,盈利能力较弱,缺乏行业管理规范。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企业,更没有形成品牌体系,标准化、规模化不足。农牧产业链的价值潜力空间有待挖掘。

3乌鲁木齐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乌鲁木齐市政府应成立现代休闲农业规划小组,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市政府应加大对周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为经营者提供专项低利率或者零利率的贷款资金,在经营过程中采取降税、免税的政策等。3.2合理规划布局乌鲁木齐市政府在规划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自然、人文和农业的特点,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刻贯彻落实“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理念。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区位条件、地理特点、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环境条件,对未来做出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并引导经营者进行合理的开发。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具有各式各样的自然资源和田园景观,融合农作物的播种、农耕、收获等要素,拓展休闲农业的采摘体验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休闲农庄附近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停车场,人造观赏景观,文化体育设施等。在建设的过程中,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掠夺性经营,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3.4突出特色营造独特文化氛围

乌鲁木齐市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人文特色鲜明。休闲农业应该重视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特色,增强文化内涵。农业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留新疆本土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例如,在农庄食谱中主打和宣传新疆特色美食;在建设房屋的理念中,将民族特色融入到院落设计、环境绿化中,使得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体验到民族风俗,以此提高竞争力。

3.5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提高管理者水平时,应当从素质和能力方面出发,加强人才培训。在提高服务人员水平时,应当开展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纳入全市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

3.6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经济背景下,应当突破传统宣传方式,如: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拓宽宣传渠道。从而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在新媒体宣传方式下,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管理,谨防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信息。商家也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宣传休闲农业。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阜康市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217-219.

[2]刘昭云.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3):16597-16599.

[3]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07-108.

[4]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5]蒲彦伦,韩旭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天水麦积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02):217-220.

[6]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39-42.

[7]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09):53-56.

[8]童小芹.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1.

[9]罗燕梅.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0]刘艳艳.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6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7-02

休闲农业的特点在于满足人们对自然田野生活的向往性;对自然环境发展和保护认知的教育性;以及对动态生物生态活动和静态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目的则在于提供社会、经济、教育、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美学等功能[1]。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而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举办的“荔枝节”上,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随后逐渐地在全国各省市得到发展。直到2005年10月党中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才被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离城市较近、交通便利的县、镇、村开展起来。如今,休闲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规模不断扩大、项目逐渐增多、功能越来越宽泛的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 山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城镇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对休闲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些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的休闲农业在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的带领下,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农村风情风貌和地域文化特征,围绕城市周边,重点支持农业高科技示范、特色农产品营销、创意精品农业等辐射面大、带动农户能力强的休闲观光项目,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评定工作,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截至2012年11月,全省现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500余家、小型休闲农庄5 000余家,吸纳农民就业20万余人,年接待人数500万人。全省评选出农业旅游点104家,其中部级示范点有23家,省级示范点有44家,省级旅游点37家;评选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共有9家,其中部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7个;评选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7个,其中部级示范点5个、省级示范点22个。国家评定的五星级示范企业1个,四星级示范企业1个,三星级示范点2个。在2012年农业部举办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上,山西省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最佳组织奖。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山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山西省休闲农业的旅游、观光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一是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开发。如清徐县以葡萄产业为特色开发出一批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景点,葡峰山庄、浩瀚农庄、葡萄乐园等。二是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发展以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发旅游景区成为周边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由资源型企业投资休闲观光农业。如由一批煤焦铁转型企业投资建设的山西大禾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戎子酒庄生态观光文化园区、尖草坪区众城高科农艺园、杏花村酒文化园区等。四是依托现有农业种养基地建设观光采摘项目。如古交市彩虹蔬菜观光采摘园和温家山华阴杏观光采摘园等。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瓜果采摘、休闲垂钓等。五是挖掘独特的农家风情文化内涵,建设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如汾阳市贾家庄生态园。

3 山西省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整体结构不合理,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山西省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分布于全省的11个县市中。各市之间的景点结构不合理,分布情况不均,整体缺乏规划,而且很多的项目还存在一定的雷同,经营模式也较为粗放,与国内类型相同的其他景点相比,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力不够。尤其是那些散乱分布在乡间的农家乐,由于其是由企业或农民自己开发出来的,对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条件未进行充分地考虑,导致了接待游客的量很少,不能实现真正的盈利,阻碍了其产业的发展。

3.2 农业休闲活动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是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魂”,对于休闲农业来说,更是如此。山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特色明显的农业,如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均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山西省在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规划时并未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未能将其内在的文化充分地挖掘出来,致使广大游客来乡村旅游时不能体会到几千年来乡村土地上所蕴含的民风习俗等,反而形成了乡村文化发展层次低、内涵不足等印象,其重游的欲望不大,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3 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

总体而言,在经营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所占的比例不高。由于气温和气候的缘故,休闲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休闲农业的旺季在春、秋2个季节,夏、冬2个季节为淡季。对于山西省的休闲农业来说,多数还停留在传统自然的经营层面上,一般都是春天看花,秋天收果,而对于夏、冬2个季节的经营就忽略了,不能促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在休闲农业的经营过程中不能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从而对资源造成了浪费。

3.4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中小型农业休闲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山西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在宣传策略方面,其促销方式表现为重点不突出、覆盖面狭窄、辐射度不大、持续时间不长等;在宣传手段方面,也不能对一些现代传媒(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的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游客只了解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农业休闲旅游点,如清徐的葡峰山庄、太原的森林公园等,对其他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情况则知之甚少。

4 山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增加经济效益

科学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可作为依据对发展进行科学的指导。首先在对规划进行制定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饱和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其次要对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市场客源及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对区位的功能定位进行明确,并制定出各个地区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树立其各个地区的旅游品牌,构建其当地的主导产业,以促使经济效益的增加[2]。

4.2 重视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增强农业休闲活动文化内涵

山西省休闲农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休闲农业项目,由于缺乏文化内涵,深层次开发不够,模式单一,容易模仿复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容易误导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3]。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当地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赋予其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促使其附加值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提高休闲农业科技水平、突出休闲农业活动文化创意

为了增加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能力,应使其含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创意。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上要十分重视,以促使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地对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激发。并且要对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要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人文景观的质朴与原始性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特质。此外,还应加强对乡村休闲农业的宣传,为其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4-5]。

5 参考文献

[1] 李亚楠.山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61-63.

[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体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 28(4):640-645.

[3] 沈和江.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形态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66-167.

第7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大陆的休闲农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存作者简介:张胜利(1978—),男,汉族,湖南溆浦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周清明(1958—),男,湖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与组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宏观调控与指导

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缺乏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照搬或单纯模仿某种模式,盲目追求高投入、高规格、高消费,使地方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开发仓促上马,重复建设、雷同建设和低档次建设时有发生,造成了后续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困难,从而使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表现为发展后劲不足,很难深入开发。

2.缺乏有效管理与服务

目前,中国大陆有些地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城市化、人工化痕迹明显,卫生状况较差,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部分地区投资者缺乏先进科学的理念,从业管理人员也没有必要的培训,导致其服务程序不规范,加之没有必要的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拉客、宰客等不良经营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为满足和迎合游客消费需求,乱捕滥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等现象。

3.缺乏一定规模与特色

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农业项目大多规模较小,活动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另外,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民俗文化特色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优势不明显,有的休闲农业“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特别是对挖掘农村旅游资源和当地民俗风情、餐饮特色还不够深入,尤其对农村特有的节庆活动、农耕劳作等游客参与性的项目内容缺乏深度开发。

二、中国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管理体制和机制正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中国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注重积极引导和扶持

中国台湾当局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与扶持,自1980年开始,中国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先后近20次制定或修订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人力、资金、技术和政策上均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同时保证了休闲农业依法从事生产运作,避免无序开发。“农委会”、“观光局”和“经建会”等机构经常为休闲农业发展骨干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台湾大学和屏东技术学院等高校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相关课程,积极帮助农民转型。另外,中国台湾还成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行业协会,推动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发展休闲农业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3]。

2.注重突出主题和内涵

中国台湾以当地自然风光、山水景色、文化底蕴为依托,紧扣休闲主题,明确景区定位,创新运作机制,重视产业集群效应,实施“一乡一农渔园区计划”,重视分工合作,充分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感受文化的特色,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旅游业相结合,体现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农委会”专门规划了产业发展和农业园区建设布局,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性保护措施,实现开发和保护并重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造了生态旅游品牌,实现了休闲农业的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4]。

3.注重创新管理和服务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场所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其他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5]。整个过程注重提炼休闲文化,积极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如中国台湾的农场均采用企业化经营管理理念,专门建设了相关网站,农场也都配备了专业解说人员,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另外,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还经常举办活动交流经验,使休闲农业逐步走向精致专业化。

三、启示

目前,中国大陆正处在农业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大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认清现状,把握方向,是推动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

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组织管理,加快农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外部农业生态环境,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积极引导休闲农业按照科技化、高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休闲农业功能的内涵和空间;另外,政府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的指导原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规章制度、业务技能、服务内容和态度等的培训,同时成立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逐步使中国大陆休闲农业走向专业化,进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套的多赢局面。

2.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是推动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休闲农业发展要立足现有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深度挖掘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资源,围绕高、新、特、优、奇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等特色休闲品牌,培育特色优势鲜明、规模化示范效应明显的休闲农业实验基地,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质量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更加明显。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构建休闲农业—原辅料加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推进特色休闲农业加工产业连片辐射集群发展。

3.打造特色,加强合作,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农业主管部门应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有识台商来大陆指导和投资创业,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另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一种结合观光、旅游、度假和体验的多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避免农民利益受侵害,农业生产受影响,农村风貌遭破坏,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健全制度,政策扶持,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

第8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 统筹与定位 政府政策

1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加,道路与交通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开始飞速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规范经营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需求也在提高。进入21世纪,旅游景点增多,农庄规模增大,休闲功能拓宽,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100个,和359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其中包括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休闲度假村(26个)、古镇新村(39个)、农家乐(18个)和自然景区(28个)。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统筹与定位 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休闲农庄特色不够明显,经营项目大体雷同;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农庄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较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缺少配套政策,导致信贷,用地,建设等方面不予明确;进而导致休闲农业不能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大庆市肇源县的莲花湖,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小,并且提供的休闲项目单一,不同农家乐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由于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每个休闲农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景观。

2.2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政府很难对休闲农庄的经营思路、定位和服务等做到统一管理,不同休闲农庄之间常会因为缺乏有效地交流沟通,不能发挥集群优势。旅游区的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安全、卫生方面仍不规范。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庄数量已达到150多万,可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数量却不到总数量的1.3%,农庄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更缺乏管理经验。服务型人员文化水平低,也因缺少必要的上岗培训,导致服务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整体来说,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型人员,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2.3 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客户满意度低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庄规模小,农业区多是建几个农村风格的小屋子,缺少配套的公共设施,不但简陋,而且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单一,大都是餐饮食宿、垂钓采摘、打牌娱乐等项目,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农庄较少,文化内涵偏低。部分农庄不注意环境保护,农庄附近环境较差,生态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小,缺乏吸引力。根据长沙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有关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分别从旅游购物、娱乐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和顾客感知到的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出发,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738分,说明满意度较好;而在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休闲农业中,其总体满意度得分却为3.506分,低于平均满意度水平。在所有客户满意度得分中,食宿安全和服务的得分最低。更说明了休闲农庄的设施简陋,旅游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4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项基金去扶持,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并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没有像其他企业的管理一样严格,从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到农庄规模,用地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首先,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文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其次,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同时带动农业的生产、地方的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再次,要认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地方经济,还促进了地方文化、农业文化、农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最后,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政府以及国家主管部门才会积极地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3.2 做好统筹,找准定位 统筹是发展的龙头,定位是发展的方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筹规划。做好统筹就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的发展,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二是根据地方农业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乡村文化,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地方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内涵。三是坚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

3.3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 休闲农业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型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宣传休闲农业文化,从项目建设、人员上岗、餐饮卫生、安全设施、休闲娱乐等各方面做到遵章办事,根据规范,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再次要充分发地方农业、土地租用、农业文化、道路交通等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做到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最后,休闲农业内部还可对员工实行奖惩制度,适当的奖惩制度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3.4 拓宽融资,完善设施 休闲农业是一个地方性的产业,代表了地方的农业特色和乡村文化,并且对实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拓宽融资渠道。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保障。首先,作为政府,政府可以加大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其次,地方农业部门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对休闲农业进行丰富内容的开发。休闲农业的开发还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的供应、食宿卫生、安全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一定要达到国家的建设标准,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安全、协调的发展。

3.5 加大宣传,促进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为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宣传农业文化,因此,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以达到目的。地方部门可以利用媒体资源对其休闲农业进行宣传。节假日期间,组织观光旅游、农产品展销会、农业生产的体验等活动,以吸引游客眼球。休闲农业的开发还可与附近的景点一起,提供更丰富的旅游资源,地方部门还可与第三方合作,扩大休闲农业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和学习农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江军民,王鸿正.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4,04:89-91.

[2]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66-71.

[3]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38-45.

[4]何忠伟,曹.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2014,01:78-81.

第9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实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激发农村社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与手段。科学客观评价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水平,对于区域休闲农业开发的类型、规模和布局,政策、市场、资金及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避免盲目开发、无序扩张带来的不良竞争与生态破坏,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基于此,研究从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评价视角,构建环境健康评价体系,探讨中国沿海六大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状况,结果发现:  

 (1>城市群间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整体水平较低,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的“非均衡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产业经济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对样本城市间环境健康指数差异贡献程度存在由大到小的分布特征;环境健康指数核密度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地节点状等级分布特征,空间形态呈现“斑块状、分散型”与“圈层状、连续型”分布差异特征,空间趋势存在南北方向上,由长三角为中心向两侧递减,东西方向上,中偏西部均衡变化,偏东部明显下降变化的特征。  

 (2>城市群内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与影响各城市群环境健康水平的指标要素存在较大差异:环境健康指数在海峡西岸、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和长三角之间呈现递减趋势;山东半岛、珠三角和辽中南城市群受产业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山东半岛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珠三角和辽中南人文社会因素优势突出;长三角、京津冀和海峡两岸城市群受人文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其中,长三角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京津冀产业经济环境优势明显;环境健康指数核密度在空间上表现出网络状空间分布结构,“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空间形态及南北方向上,自北向南增长,东西方向上,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特征。  

(3)研究基于环境健康指数聚类分析与实际状况,将61座样本城市划分为健康积极开发、较健康适宜开发、亚健康适度开发、非健康整合开发等4种类型。健康积极开发型为北京、湖州、广州等18座城市,较健康适宜开发型为常州、沈阳、珠海等20座城市,亚健康适度开发型为舟山、莆田、东营等14座城市,非健康整合开发型为铁岭、辽阳、盘锦等9座城市。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今后沿海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与认识:①完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服务与保障机制,为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提供有效开发平台。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星级评定、产品创新制度,乡村旅游全员培训制度,耕地规划和保护制度,乡村旅游合作社制度等建设,以充分激发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市场、企业、政府、个人等主体的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和巩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能力。②统筹协调是降低地区间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水平差异,实现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整体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全国或城市群间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修编,明确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与特色,提升创造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差异性。同时,积极发挥地区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优质资金、技术、品牌、营销等资源合理流动以及充分实现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和区域协调发展。③借助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国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展览会、海峡两岸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渠道,逐步提高中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国际视野和水准。通过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先进国家交流与学习,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向国际展示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特色与成果,推动中国休闲农业旅游创新,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④明确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的评价意义,充分保持各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指数高值区需进一步发挥已有竞争优势,实现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再突破,低值区需进一步认识地区休闲农业开发的不足。通过区间或区内资源优化与整合,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互动与良胜循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