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1、全球化促进了可持续发展。(1)全球化增强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全球化有利于增强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与协调;(3)全球化提高了环境容量;(4)全球化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经济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1)加剧资源负担;(2)全球化有可能扩散环境污染,引发生态安全问题;(3)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二、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则。从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出发,经济全球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全球化能否真正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到底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它是否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切实推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自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有序规范和成功运作,应当看作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目标的最终归宿。

2、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构建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对环境容量的占有应当同环境容量的培育相平衡。全球的环境容量是环境的缓冲力、抗逆力和自净力的总和。在实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始终保持对环境容量的持续培育,使其保持为一个常数,不随时间而减少。不允许环境污染的跨国转移。(2)经济全球化应促进全球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经济全球化中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就是发掘其生产价值,但是对于它的生态价值则十分容易被人们所忽略。(3)经济全球化必须维系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协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的充分协调作为一切行动的前提条件。(4)经济全球化应实现“经济成本外部化”与“经济效益外部化”的对等。二者之间的相等,恰好将其对自然的索取同对自然的回馈平衡起来,以确保应获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受损失。

3、可持续发展不能成为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借口。在人类维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以保护环境的名义,建立自己的环境标准,排斥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构筑“绿色贸易壁垒”,在这些国家看来,利用贸易手段达到保护本国和世界环境的目的、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而在出口国看来这些标准的确构成了阻止本国商品出口的贸易壁垒。

4、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1)实行国际协商和国际合作。在制定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划时,必须经过充分广泛的国际协商,最终达成国际公认的公平合理的协议。单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环境措施时,应该与有关国家进行协商和谈判,任何国家的单方意志都不能强加于他国。(2)明确负有协调责任的国际组织。负责协调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要充分发挥这些国际组织在研究、主持谈判、规则制定和争端解决中的主要作用,明确其权威,保持其公正性,防止任何国家左右这些组织的运行。(3)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际规则。统一的国际规则必须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利益,具有足够的公正性。同时要保证统一的国际规则不折不扣地实施,任何国家都不能超越于国际规则之上。(4)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在协调国际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争端。因此有必要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三、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1、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虽然经常会出现一些阻碍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反复,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是任何组织和国家都阻挡不了的,世界经济从总体上来说仍将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财富的绝对量都将进一步增加,从而为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与利益、合作与斗争并存。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扩大了世界的不平衡,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1/5最富有人口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南北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无疑会使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更加尖锐,而发达国家在缓解这一矛盾方面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又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国的生态安全与其他国家的生态安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第2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之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有类似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学者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四个方面,也可称为“生态、生活、生产、体制”的“三生一体”的范式。综合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或内涵:

(1)生态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復育与再生;考虑环境承载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态足跡”的衡量观念。发展的同时,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都获得休养生息。具体作法是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2)经济可持续: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产的质与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绿色GDP”、建立环境经济学的新思维。

(3)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而对待社会弱势族群的公平与正义、保存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可持续的主要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与范畴

可持续发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议题,但在推动或执行上,可以分为全球可持续、国家可持续、地方可持续与社区可持续等不同的层级:

(一)全球可持续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从国际的观点,整合各个国家、各区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earth charter),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新水平的合作来建立一种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签订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维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完整的国际协定而努力;因为全球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约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部分“社会和经济方面”特别列举了以下多项的内容: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穷;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签订《京都议定书》,显示各国对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暖化议题的重视,且愿具体执行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订的减量目标,2004年俄罗斯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使此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态环境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关怀,详细区分还可分为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两部分:生态保育系指自然生态的维护、保存、復原,进一步还希望“复育”成功。环境保护则系针对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悬浮微粒;化学性(毒性化学物质)、生物性(水质优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减量,使环境受到的影响力增加,达到地球可持续。

(三)社会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环境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为“经济与生态相悖”的现象。因为资本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1)无止境的累积与商品化;(2)生存竞争与利润极大化。因此,资本家对自然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会纳入其“生产成本”的计算之中,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污染与污染权的买卖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无关乎道德。当然,无可否认的,经济生产会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还是符合可持续(可持续)的精神,反之,若超过其限度,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3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摘要 全球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环境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环境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环发合作深入开展,各个国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全球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环境与社会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不稳定性在加大,而且世界贫富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不足;全球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CO2排放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突出,而且一些国家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世界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各国就业水平难以提高,各国教育水平非常不均衡,而且欠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低,居民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的发展阶段、条件和能力的不同必须予以正视;要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情,要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要为发展中国家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强有力支持。②加强各国政府在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重视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且更要优先考虑区域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③积极推动全球社会朝向均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以及不断改进和优化治理机制,而且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要积极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现象、使增长具有包容性、使生产和消费更可持续;要增强人们做出可持续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妇女、年轻人、失业者以及社会最弱势和最脆弱群体的权利等。

关键词 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32-08

第4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1.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巨大而持续的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国际贸易大幅收缩,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表现突出,保持较快的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2009年是自二战以来全球经济首次经历负增长的一年(见图1)。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加强了相互协调,这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挽救了人们的信心,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从而为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创造了条件。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大体上得到控制,世界经济也已经显露出各种复苏的迹象。但许多深层次问题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全球经济情况还比较脆弱和不稳定。

金融危机带来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近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最快,发达经济体也将出现增长,但幅度不会很大。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收缩。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美元本位体制下储备货币发行缺乏约束的质疑,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反思,也促使人们对现有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进行探索。

2.从长期基本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到2030年,全球经济规模将翻一番,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多地由发展中国家推动。

从长期基本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的增长。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预测,全球经济低迷不会持续太久,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将会逐步回归。2006年~2030年期间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全球实际GDP增长率有望达到年均3.5%。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发达国家(见表1)。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2006~2030 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1980~2005 年稍快一些,全球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多地由发展中国家推动。全球经济实际规模将增长一倍,全球经济产值将从2005 年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 年的72万亿美元(按照200年不变汇率和不变价格计),年均增长率约3%,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2.5%,发展中国家为4.2%。发展中国家总产值将增长两倍,其在全球经济产值中所占份额从23%提高至33%(见图2)。

3.到2030年,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

到2030年,金融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继续加强,新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意味着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参与到全球经济中。贸易的迅速扩大、国际移民的的迅速增加、更加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以及技术的吸收和扩散速度的加快,都标志着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0年~2004年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出口占总产出的份额已增长一倍,达到25%以上。据世行预测,到2030年出口在全球经济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将升至34%,服务贸易的比重会大幅增加。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其增长速度约增加3倍,到2030 年将达到27 万亿美元。全球贸易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不断扩大在全球化产品和服务产出中所占的份额,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达到45%左右,其中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见图3和图4)。

经济的全球化将带来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及一体化将产生全球的结构失衡、失业、不平等以及贫困等问题,快速的经济增长将导致对稀缺能源和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环境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4.全球收入大幅度提高,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可能会更加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从现在的4800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1000 美元,年均增长率将从从2.1% 提高到3.1%。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也将增加2倍。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产出的份额将从约全球经济的1/5增加到近1/3,它们的全球购买力份额将超过一半。

全球化经济强大的力量可能增加很多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由于潜在的增长趋势不高,以及政府发展基础比较脆弱,非洲可能最有可能成为落后的地区。

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可能也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些社会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处于落后甚至被边缘化的地位。由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需求有技术的劳动力,因此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继续加大。

5.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新能源将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实质是能源发现,由于能源替代了手工劳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实质是能源传输,通过降低能源传输成本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由于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加速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能源技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很有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

二、世界社会发展形势预测

1.世界人口将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人口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形势变化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到2030年,地球上的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65 亿增加到80亿,每年平均增加6千万,而这些人口增长有97%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但要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缓慢。在此期间,印度的人口增长快于中国,将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欧盟和日本的人口可能会减少,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是来源于移民。

全球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0多亿增加到2030 年的41亿,劳动力的增速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抚养比率可能会下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见表2)。

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06 年订正本》称,世界人口很可能在未来43年里增加25亿,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2050年的92亿。这一人口增量相当于1950年的世界人口总量,并且人口增量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的人口预计将从2007 年的54 亿增加到2050 年的79 亿。相比之下,较发达区域的人口预期将大致维持在12 亿。若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净人口数不是正数(预计2010 年后平均每年的移民数量为230 万人),则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将会下降。

2.人类预期寿命增加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到2030年,人类的预期寿命将从67.3岁增加到72.2岁。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将继续名列首位达到85.7岁。全球80岁以上的人数将是现在的3倍,其中亚洲人将占到60%。与此同时,非洲国家近几十年来由于艾滋病肆虐而不断下降的预期寿命将有所回升。女性的寿命仍然比男性长,不过相差的年数缩小到了4至6岁。世界各地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的生育率将全面降低。

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06 年订正本》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越来越多国家人口急速老化。从2005年到2050 年期间,世界人口增长中有一半是60 岁以上人口的增加,儿童人口将略微下降。在较发达区域,60 岁以上人口预计将加倍增长,而60 岁以下的人口很可能下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太突出。尽管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会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将从8%增加到20%。

3.全球性贫困人口减少,世界性的中产阶级出现 。

尽管世界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贫困人口却将大大减少。不过贫困人口的地区差异将非常明显,亚洲的贫困人口出现相对和绝对的减少,非洲的贫困人口的总量几乎没有变化,但所占的比重将明显上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30年消费低于每天1美元的贫困人口,将从目前的11亿减少到5.5亿;而消费低于每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将从目前的27亿减少到19亿以下。 ①

根据世界银行《2007 全球经济展望:应对下一波全球化浪潮》预测,到2030 年,全球中产阶级中发展中国家的人数,将从现在的4 亿增加到12 亿,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见表3)。中产阶级的政治偏好可能更倾向于支持进入国际市场,更需要政治的透明度、明确的公司治理、确定的契约合同以及财产权。

三、世界能源变化预测

1.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能源短缺和需求压力严峻。如果各国能采用新开发和已经成熟的能源技术,各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主要经济体之间史无先例的合作,以及各国公共和私有部门持续的努力和投资,世界能源有可能会进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以下简称IEA)《能源技术展望(2008)》认为如果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将在未来的20多年时间内快速增长。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燃油需求将增加45%。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量中,85%依然是化石燃料。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预测,从2006年到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继续增长,全球能源市场消费总量将增长44%。全球能源消费将从2006年的472千兆BTU增加到2015年的552千兆BTU,到2030年将达到678千兆BTU,能源短缺和需求压力日益严峻。

为保障世界能源进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必须改变全球能源供给方式与使用技术,其核心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创新对于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减轻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改善能源安全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可再生能源、核电、碳捕获和存储(CO2 Capture and Storage, 以下简称CCS)等技术在化石燃料工厂的综合应用将会从根本上达到去碳化发电。建筑、工业和交通行业的能效降低技术、洁净煤与CCS技术、天然气发电、核能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由于交通的生物燃料和氢能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实施,将大幅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见表4。

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存储(CCS)、无碳交通运输等技术需要各国政府制定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主要经济体之间史无先例的合作。

如果各国能将现有的先进技术如碳捕获和存储(CCS)等充分商业化应用,在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回复到当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需要在2050年前各国公共和私有部门额外增加巨额的投资。但据估计,这一巨额投资在2050年前带来的收益,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成本的降低,将远大于投资本身。

2.化石燃料仍将是全球能源主体,天然气和煤炭为燃料的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第一位。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发电能源,其中水电和风电将占主体,核能发电稳步增加。

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的预测,假定全球石油价格仍保持在相对高位,液体燃料和其他石油资源仍将是全球增长最慢的能源来源。从2006年到2030年,全球液体能源将年均缓慢增长0.9%。高昂的石油价格将使许多石油使用者,尤其是工业和发电部门,在可行的情况下从液体燃料和其他石油燃料转而使用其他燃料。

目前以天然气和煤炭为燃料的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第一位,超过全球电力供应的60%。到2030年,天然气和煤炭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发电燃料,比重将达64%。在没有政策或立法限制煤炭消费增长的情况下,美国、中国及印度将转而使用煤炭以替代其他高价燃料。从2006年到2030年,上述三国的煤炭消费增量将占全球煤炭消费增量的88%。

预计由于石油价格的高昂,人们越来越担心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环境的影响,加上全球大多数国家制定政策刺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这些因素将促进未来全球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源泉,年均增长率将达2.9%。水电和风电将占可再生能源的大部分。在预测期内,新增的、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3万亿千瓦时中,水电发电为1.8万亿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54%,风电发电为1.1万亿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3%。与水电不同的是,除了在有限的市场,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经济性方面无法与化石能源竞争。政府的相关政策与奖励措施成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建设的主要动力。

3.新增的能源需求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增长最快。

根据美国EIA《国际能源展望(2009)》预测,目前OECD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能源基础设施,占有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份额。但是,非OECD国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更快,全球能源消费格局有望在预测期内发生改变。2006年,全球51%的能源消费集中在OECD国家。但是,2030年OECD国家的消费份额将下降到41%。相比之下,非OECD国家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3%。中国和印度将成为非OECD国家中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成为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关键国家。1990年以来,中国与印度的能源需求显著增长。1990年,两国的能源消费占全球10%;1996年为19%。由于预测期内,两国的经济将持续强劲增长,到2030年,中国与印度的能源需求将增长近2倍,占全球总量的28%。相比之下,美国的能源消费份额在全球的比例将从2006年的21%下降到2030年的17%。

第5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2007年仍将保持继续较快增长。但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全球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世界经济形势与特点

1.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6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将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4.9%和4.7%上调为5.1%和4.9%,均上调了0.2个百分点。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来,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为世界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其进口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对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的影响、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以及SARS、海啸、飓风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同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此外,国际安全问题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将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来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迹象,却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从1988年至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得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地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10月初落至每桶60美元以下。2006年前八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年均价上涨21.1%和21.3%;然而2006年9月现货和期货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年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关注的是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热点问题

1.利率全面上升。2006年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者。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日益稳固,而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的上限。因此,欧洲央行连续五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25%。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9日宣布结束实行了五年之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于7月14日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25%,结束了零利率政策。

美国经济从2006年4月中旬到6月初仍保持较快扩张,但随后增速减缓,同时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通胀始终保持在温和可控的状态下和失业持续保持在低位是此轮美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因素,然而,在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目前美国利率调整已经达到前期确定的5%~5.5%的中性目标,在私人投资率持续过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低增长与通胀风险依旧,使美联储处于困难的决策阶段。过度紧缩有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也会使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房地产市场降温。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下跌。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其房地产业规模超过两万亿美元,占全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更趋明显。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使消费者贷款发放速度下降。在货币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以使房地产业许多已达到历史高水平的指标下降,挤出其泡沫成分。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社会财富巨大,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实际住房价格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而后者正是美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3.通胀水平依然较高。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逾期上升,是当前对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之一。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为2.6%和2.3%,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通胀预期上调较大。2006年和2007年美国通胀率预测分别从3.2%和2.5%上调为3.6%和2.9%;欧元区通胀率预测则分别从2.1%和2.2%上调为2.3%和2.4%。

近期,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特别是能源价格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核心CPI依然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许多国家物价呈上升趋势,从上游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开始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表明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影响已经逐步深化。同时,一些初级产品价格呈指数式上升,也成为推动价格开始向下游传导的重要因素。

第6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阻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环境运动。至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构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改善全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第二,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区域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的环境利益来发展自己。第三,共同性。各个社会单位共同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三、国际贸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最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察赋、环境承载力不同,只靠国内资源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使国家间通过进口别国的可持续资源来减少对本国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供应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的,若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则必须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最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能力。国际贸易使世界各国依存和影响程度增强,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技术和资金通过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首先,污染扩散。国际贸易会导致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产品甚至是危险废物在全世界转移和扩散污染。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海洋、大气等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经济的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因此,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最后,对交通运输网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必然条件,贸易活动不仅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物,而且交通建设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发展。

    四、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生态可持续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资树荣(2001)将可持续贸易定义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它通过商品、技术与服务的跨国交换,满足进口国消费与生产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贸易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国际贸易对环境的需求。”其深层的含义在于: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积极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环保水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减少贸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环境成本指产品从原材料到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仅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实施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秩序的合理有序。

    第二,自由贸易原则。可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调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和服务贸易,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给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机会。

    第三,公平贸易原则。公平贸易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资源,造成出口国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只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实现公平贸易。

    五、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策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牧关全世界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本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力,同时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的义务。最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第7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1、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态势

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连续5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平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创。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0.6%,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整体经济下降3.2%。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影响较小,维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结果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别是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金融危机使全球资产泡沫大幅度蒸发。这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7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的15.78万亿美元降至12.15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l 04万亿美元。危机充分暴露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协调机制作用滞后的矛盾。

3、凯恩斯主义的作用被夸大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严峻的、破坏性的影响,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全力刺激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信心。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政府赤字、通胀压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不足,凯恩斯主义的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但后遗症也是巨大的,是坚持凯恩斯主义,还是回归市场经济的功能,已成为当前各国宏观政策选择的难题。

4、世界经济再平衡充满矛盾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之中。这场危机带来的深刻创伤,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全球供给与需求。不是西方消费和东方生产的矛盾,而是西方操纵着金融体系,盘剥全球资产的矛盾。世界经济再平衡首先是要解决金融监管和规范运营的矛盾;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否迅速启动并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第三,是否能够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国际协调机制。而要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的重新塑造、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等问题,都将是各国关注的重点,在这些问题上的协调目前充满着矛盾。

关于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

受库存调整、政府超常规的政策刺激以及大规模流动性对消费和股市的支持,自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逐步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从低谷反弹并恢复增长。进入2010年以来,虽然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但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日趋明显。

展望2010年,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和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维持恢复性增长的总趋势。IMF在4月2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3%。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和跨国投资也将保持增长势头。WTO最新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将增长7.5%,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增长11%。UNCTAD的报告预测,随着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的不断改善,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温和反弹。

从当前态势来看,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美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好于预期。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市场分析机构已多次上调对经济增长的预测。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程度的差异很大。美国经济复苏较为稳健,欧洲和日本经济相对乏力,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坚实,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拉美地区的经济恢复也相当强劲,但欧洲受债务危机的确影响,复苏速度相对缓慢。第三,经济复苏中的风险进一步显现。随着经济复苏,潜在的通胀压力加大,债务问题日趋严重,发达国家财政收支善恶化及公共债务快速增长等,表明经济复苏的进程将是曲折的。第四,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矛盾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不能忽视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如何适时适度地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艰难选择,而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威胁。

1、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而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通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一个艰难抉择。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为抑制通胀预期,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已加息。但主要经济体仍继续保持低利率水平。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复苏,各国需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退出战略”,同时,要继续加强相互的政策协调。

2、就业水平全面恢复仍需较长时间

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去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8.8%。今年3月,美国失业率连续第3个月保持在9.7%;欧元区失业率为10%;日本的失业率上升至5%。据IMF预计,尽管许多发达国家20lO年的就业增长将转为正值,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持续至2011年,2011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将维持在9%左右。一旦各国政府退出刺激措施,私人需求能否成为抖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至关重要。因此,创造就业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关键性的政策挑战。

3、债务危机与财政赤字风险凸显

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债务危机的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日益上升。以希腊为重点的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正在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风险核心。经过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多个国家的债务已逼近甚至超越了警戒红,或被严重的公共债务问题所困扰。为此,审慎控制风险至关重要,要警惕发达国家的债务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全球经济。各国政府需要设计可靠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以遏制债务负

担加剧,防止信贷危机步入新阶段。

4、大国的博弈日益突出

除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之外,金砖四国的矛盾日益显现,争夺的焦点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权问题、新的世界秩序影响力问题尽管存在着大国博弈、但全球的协作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近10余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凭借着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以及日益开放的市场,新兴经济体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源,增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主要归因于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引领的亚洲经济体表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危机前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较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对较低的银行存贷比、果断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均决定了新兴经济体成为本轮全球经济重要动力。据IMF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印度经济将增长8.8%;巴西经济将增长5.5%;俄罗斯经济有望增长3.1%。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存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如何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把握科学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及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关键。

2、加强防范资产泡沫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给新兴市场的金融稳定也带来了挑战。亚太和拉美国家经济强劲增长、货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带动了大量投资涌入。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及热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泡沫问题,要妥善处理,否则也面临风险,一旦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上升、加息付诸实施,全球资本流动将有可能出现逆转,此前涌入新兴国家市场的大量资本将撤出并回流至发达国家市场,全球资产价格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资产价格有可能出现剧烈波动。对此,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及成败是决定此轮经济复苏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发展中国家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展开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贸易、增加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水平、平衡收入差距,解决生产和就业问题等,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8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就是研究这个物质系统的全部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这一流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分异。最后,还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任一区域内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是综合的,相关区域的发展也是彼此影响的。

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益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人地关系成为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线索,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和毁林等等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所有这些危机的产生都跟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资源有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人地关系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三大灵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均不可偏废,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2.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

由于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每一圈层又包容了相关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反客为主地排斥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内容。这些特点,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1教师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之后可适当小结:

以张家港市为例,从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球公转速度的渐变情况。

然后再明确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运动过程。可进一步指明这种持续变化具有同时性。例2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中“气温的日变化”的内容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线图结合下表进行讲授:

通过分析讲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地面获热地面储热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大气获热大气储热大气温度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明了这也是一个持续变化过程。例3在讲授“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有关大陆上等温线弯曲特点,通过图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七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个字来概括这一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可小结为:

上述三例的综合,不仅可使内在联系的知识活化,还强化了“持续”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各要素的影响等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分章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方式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通过第六章的教学,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第七章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与能源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学生讨论:

1.哪些能源的利用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的利用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2.世界能源的产、供、销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能源的产、供、销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为常规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临贫化甚至枯竭的危险,为了维持本国

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是

什么?

5.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6.能源消费构成与可持续发展。

7.“能源危机”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美、日等国是耗能大国,美国年能耗达7亿多吨;而世界上的一些贫困国家对环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对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日等国对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应持何种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会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突出讲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产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对农业的持续要重视气候条件中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还与科技投入和社会制度有关,与农业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有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更大,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两个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应结合本乡本土,看到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成就,师生共同探讨家乡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宜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业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等方面层层展开。例如结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据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的空间转移,邻近地区怎样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从我国国情着手,着重探讨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能源建设、工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科教兴国战略、体制转变等方面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的内容,宜分三步讲授:第一步,讲清工业“三废”的排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二步,消除工业“三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步,举例讲解“消除工业三废”,区域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人口构成、数量、素质、增长、分布、迁移、流动,同“可持续发展”都有关联。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理之外,还可举例讲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兴建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方式,不仅对移民进行了经济补偿,而且保证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如在三峡大坝附近兴办水泥厂,既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考虑了三峡工程的需要,并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工程投资。三峡工程的开发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总数为113.2万人),无疑是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引用张家港市“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成功经验。

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劲,才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可联系教学过程中讲过的实例。驾轻就熟地归纳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2.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

第一,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地球的一天》、《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等。

第二,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三,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9篇: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奉文基于新经济时代面对的各种挑战,论述了企业营销创新的必要性,着重从垒球营销观念、知识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战略性竞争观念及创造需求的观念五方面,论述了我国盘业营销剖新的思路。

世界经济是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市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人2i世纪的。对世界经济而言,世纪交替、千年更迭已不仅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新旧经济时代的划分标志。以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开端的我国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挑战,以富有远见的眼光制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营销战略,已历史地落到我们营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肩上。

一、新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企业营销必须推陈出新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是2(y世纪$a年代提出的,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融合,表现为资本、人才、劳务、商品、信息、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或整合,且规模不断扩大,直接的生产过程不仅在本土进行还要跨出国界。更准确地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使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紧密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体系。随着航空、电讯尤其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距离日益缩短。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但对各国企业来说,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住机遇,为国家的富强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就要认真分析竞争形势的变化,必须在营销管理方面深入创新。

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进人2(y世纪94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意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以土地资源为要素、以人的体力投人为动力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资源为要素、以电力为动力,以机械、化学等方法为工具的工业经济,而是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核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自2D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改进与提高传统的发展模式,日益引起经济资源供给贫乏,生存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面对着社会经济系统同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人们开始反省仅为现期状况下当代人的全面享受而着想的价值导向的可取性。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7年世环委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世环委会通过了全球X21世纪议程》,提出应‘“全球携手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19914年中国发表了《中国?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种种矛盾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只有恰到好处地精心协调,才能创造出一个持续增长的社会,才能构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中国。我国企业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走营销创新之路。

加人切爪〕的挑战。经过十几年的谈判,我国加人Wto在即,这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加人W’lr〕后,随着降低关税及逐步取捎配额与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国外商品必然涌入多国市场,对我国内工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加声W’hc)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国外一些大公司必然加快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国外金融机构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迅速进产中国金融市场。随着商品、资本等有形资产的大量涌入,价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必定以更快的速度涌向我国各个领域,匡外公司利用中国的原料、设备、劳动力生产国外品牌的商品赚取高额利润。因此我国加入暇叮D后,将面临更加激烈主市场竞争和强大的国外对手,为使我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参与新的国际分工,从而保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应有的地位,惟有以着销创新方能取胜。

二、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有销观念创新的思路

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工作创新的先导。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必须树立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营销欢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