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第1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导入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38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难度、深度、广度与初中相比大大加深,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一些题目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零碎的线索中推导得出答案,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难题,一方面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抓紧一切时间给学生讲更多的内容,为高考复习做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讲课最终是为了学生,学生只有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笔者看来,地理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合理有序的课堂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感受学到知识的乐趣,这样才能改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态度,自觉改善其学习方法。

课堂导入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给学生留出课堂缓冲的时间,让他们从课间嘈杂的环境中迅速进入上课模式,另外“温故知新式”的导入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帮助学生在复习以前所学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对新内容的学习之中,避免了因为知识点不熟悉、知识链断裂,给学习新内容带来不必要麻烦情况的发生。通过合理的课堂导入步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之中,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导入效果,本论文试从导入策略展开具体讨论。

一、言语信息型导入法

所谓的言语信息型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之上将准备好的材料文字或图片展示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寻找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问题解决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自觉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言语信息导入法更容易将学生代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地图导入

地图是地理课堂上最常用的道具,也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对地理成绩有很大的影响。运用地图导入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地理课堂的距离,使学生在逐渐参与到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时差问题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展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并向他们提问,当中最东端黑龙江省的渔民已经起床,开始在黑龙江上下网捕鱼的时候,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却依然繁星满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经度的差别,然后我会趁机引出时差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经度与时差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之上讲完时差的计算方法与相关知识后,最后我会通过数经度差,和学生一起计算课堂开始时提到的两个地区之间究竟差了几个小时,学生通过读图既明白了概念,最后又当堂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时事热点导入

时事热点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高中生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在信息如此发达,随时可以接收到新鲜信息的当今社会,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老师。若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时事热点,利用这种形式导入新课不仅省去了准备道具的步骤,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为是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所以更想得出答案,揭开心中的谜团,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各种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报道层出不穷,教师可以从这一新闻热点入手,给学生普及“厄尔尼诺”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出对气候知识的讲述,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起到了无形中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跟自己生活有关的知识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在就时事热点形式进行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材料的选取,一定要与地理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要做好监督,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的场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动作技能型导入法

所谓的“动作技能型导入法”,就是在课堂上让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在课堂上被普遍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着重提出强调的理念,运用动作技能型导入法这一举措,能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第2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程 探究性活动 教学研究

百度百科对于自主探究学习给出的解释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学习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究性活动的教学被大量应用于高中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活动”一个突出的设计特点是设问较多,很多重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都不是以理论形式直接给出,而是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地理学规律与原理。

以人教版本地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三章后的“问题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为例,“问题探究”活动先展示背景知识,此部分没有提问;接着是“知识拓展”,展示了两则材料,共提了4个问题;接下来是“任务执行”,提了2个问题。这一“问题探究”活动设计得非常巧妙,创造不同的情景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具体而言,如材料1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淡水年特使谈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资源”,该材料介绍了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资源情况,之后,提出问题:“(1)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2)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措施有什么局限性?”在学生读完教材,弄清问题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指导学生完成这一探究活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自主性的探究活动。面对上面介绍到的一个发散性极强并且趣味性较浓的“问题探究”活动,地理教师最适宜采取个性化、自主性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学生一起讨论、猜测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征,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喜欢与同龄人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特征,所以,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充分的、深度的探究研讨。学生从个体或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仅是零散的经验,尚处在感性阶段,学生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和概括。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通过集体研究、探讨深化认识,使之上升到理性思维水平;同时源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认识和独特性感受,需要通过交流讨论丰富完善和发展提升,完成内化。比如,当学生提出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条建议是“把北极的冰川用大轮船运过来”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怎样才能保证在运冰川的过程中冰不融化呢?”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充分的、深度的探究研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

教师应该及时提供敏感且适度的指导。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表达,在倾听中诊断学生的思维,分析产生这些想法和得出结论的依据的合理性;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胆质疑,以揭示矛盾和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通过师生间、生生间持续的互动交流不断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反思,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与结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从探究活动中挖掘出更丰富的内涵,演化出深层次的意义。这对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挑战:必须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状态,必须根据学生的问题迅即做出反应,悉心聆听学生的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迅速作出判断和应对。

在探究性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启发与引导。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学过程要呈现给学生稍微带有难度、学生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必须有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资料,教师可以用带有启发性的话语、图片、文字材料,或者是启示意义的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生研究性学习发展个性

新教材的高中地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地理能力得到发展。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以下体会:

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产生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步入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伊拉克战争的原因、台风韦伯对沿海地区的影响、郑州市街道名称的特点,假如我是郑州市长等等,均可联系时事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城市交通运输”一节时,我布置学生调查新郑市的交通设施及交通状况,结果分组调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对课堂内容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二,教师循序渐进地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但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受条件限制,自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反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就会是研究难以继续,久而久之则影响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分析数据,适时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

第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是我们教改实验的又一重要目标。

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竞争与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第二,给学生选题的自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第4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师 课堂教学行为 林西县一中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新n标的出台,我国地理新课改已经逐步迈向了深化阶段。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定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进课堂,地理教师虽然在极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要领和模式,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作为依托,即使地理教师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教师本身并没有从课堂教学行为上取得实质性的转变。因此,地理课堂中仍存在地理新课改要求和传统的教学行为冲突的现状,如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老师提问时经常出现冷场的局面;师生交流较以前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是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现状;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轻忽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机械读书的情况[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实践主体共同发出的行为。查阅了大量图书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成果,许多学者在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及了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但对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专门化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2]。

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最早研究教学行为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克雷茨,由于当时处于起步期,未能引起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直到1960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伴随着“过程―结果法”的出现及运用,人们对教学行为的研究才进入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教学效能感”理论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翻开了新篇章,这一时期针对教学效能感涉及到一般和个人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注重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同时对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其中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H.H.)、戴维德(David H.Hargreaves)等人也对教师行为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研究[3]。自1990年以来,国外的教育学家才又重新开始对教学行为的专门研究,但国外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比国内更早、种类更多、更深入具体。

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早期没有出现直接针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索。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引进教学行为研究,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入手展开多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但由于我国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引进较晚、历时较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具体,至今仍没有关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全面而具体的理论,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仍然为我们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我国在教学行为研究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理论成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在《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一文中提出了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十个能力[4];华东师范大学闫龙博士再次对地理教学行为进行细化分类等[5]。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今后的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是一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本文调查对象是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从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别是高一6班、高一7班、高二3班和高二4班。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学生的年级、最近一次的地理考试成绩等,第二部分是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涉及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后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新课导入、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板图板画等;课堂管理行为包括课堂纪律、小组讨论的气氛等方面;课后行为包括教师下课是否布置相关作业、批改作业是否认真等方面的内容。2016年3月,向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19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82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三、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

根据我国当前对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模式,将其分为课前行为、课堂行为和课后行为三大类[6]。本文将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主要从地理课堂语言的运用、板书板画、多媒体或地理教具的使用、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内容呈现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地理课堂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包括地理专业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语言行为方面表现较为规范。60%以上的同学表示地理教师能够规范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进行内容讲授,但偶尔会出现重复性语言的情况,40%以上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教学,但不同教师所运用的肢体语言方式不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讲解已经成为衡量一名地理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适当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例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暗示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

2.板书板画行为

板书板画作为衡量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动摇,它是对地理教师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提炼,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教学内容。板书板画行为是传统地理教学手段之一,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5%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字迹工整,板画清晰,能够明确表达教学内容,甚至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板书板画清晰度达到了100%的情况。除此之外,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发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进行书写、绘制板书板画时,更注重对于黑板结构的分区运用,课堂结束时,黑板上则会呈现出思维导D、知识框架联系在一起的板书,这样不仅为了学生的方便,也是将地理知识进行细化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龄的长短和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板书板画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工整、思路清晰的板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媒体运用行为

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性[7],但调查数据显示,高一年级57%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高二年级甚至达到了69%的比例。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该校在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培训方面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趋于专业化。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教师们表示运用PPT课件教学过于浪费时间,往往延迟课程的进度,没有传统的板书、板画言简意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更多的是采用直接性的语言告知,并非采用音像资料等。教师们只在非重点章节或者公开课时会进行多媒体教学,但学生们表示,丰富多彩的图文视频资料更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知识记忆。因此,在学习方式上,40%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2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而对于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这一类型仅占到12%的比重。这说明一方面,学生对地理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仍有极大的兴趣和期望;另一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对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成了明显的依赖性,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期间反而会觉得不自在、学不到知识、效率不高的情况,显然增加了学生的惰性。

4.课堂提问行为

教师一直把课堂提问作为自己与学生沟通和相互交流的直接方式。在对于地理教师课堂提问特点这一调查中发现,从提问是否与生活相关、是否仅就教材和学习内容提问、是否生动有趣等五个方面来看,所占比例各不相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课堂提问方式越来越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26%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兴趣;但仍有5%以下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难度过大或太容易。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只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提问,这些在教材上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并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关注的学生群体稍有偏颇,提问对象以学习成绩进行划线分类,主要以中上游成绩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或者后进生则被忽略,这就导致了被忽略的学生认为老师放弃了自己,不敢主动回答问题。问卷调查显示56%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出现无人主动回答或者冷场的局面,这不符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精神。

5.组织课堂讨论行为

有效组织、指导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基础。据调查数据显示,71%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地理教师经常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并对讨论作出指导。两个年级中,15%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总是进行讨论指导;48%以上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经常对课堂讨论进行指导,但也有24%的同学认为教师只是有时进行指导;而10%以内的学生反映教师很少进行指导。这说明地理教师的课堂讨论的指导对象存在覆盖不全面的现象,其课堂指导讨论行为还有待完善。新课改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互教互学,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很少主动邀请教师参与到自己的讨论中或者要求教师对其讨论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反而要在课堂讨论中占据主动地位,走下讲台主动参与指导,不仅可以与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分享彼此的感悟、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观点,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也易在教师的指导中达成共识,求得新的发现。

6.重点难点呈现行为

课堂重点难点呈现方面,56%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2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会指出教学重难点,两个年级中没有人反映教师从未指出过教学重点、难点。从这一情况来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清晰,但如果每节课都向学生们指出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偏颇的思想。通过访谈了解到,一名学生说到:“只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说的重点和难点就够了,其他的知识考试不会考到,没必要去浪费时间。”这完全违背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先进理念。在新课导入方面,50%以上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仅是用直接性的语言告知,很少会采用图文资料、音频影像、经典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导入新课,枯燥乏味的导入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下来,会使学生认为地理乏味枯燥,丧失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7.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行为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展是否顺畅。调查统计发现,两个年级超过67%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属于民主型;而在高一年级中,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地理老师对班级管理属于专制型。除此之外,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60%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会采取批评、劝诫、说服、引导的方式,这说明教师开始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用语言来鼓励、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动脑筋、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不是传统的挖苦、讽刺。特别是在课堂管理行为中,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而是更多的体现民主型管理,赋予学生更多自主、独立的权利。教师开始“脱下权威的外衣”、“摘下有色眼镜”,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把自己的心交给每一位学生,带给学生亲近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当今的地理课堂上,师生关系越来越向着新课改期待的方向发展。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师在规范运用地理语言、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清晰的板书板画、积极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等方面,都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理念。但存在多媒体使用不广泛、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时效性,课堂讨论粗糙、课堂内容呈现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口语、文本、体态等主要信息传播方式与学生交流,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8]。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口语、板书和体态等方面。首先,地理教师通过名家讲堂模仿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语言朗诵训练,提升自己的课堂讲解能力;第二,地理教师通过板书设计专项练习,经常性的书法训练,提高课堂文字表达能力;第三,结合课堂观察、评价,同伴评价、录像,以及平时身体语言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地理教师身体语言表达能力。

2.精心设计讨论行为,实施有效讨论

每位地理教师都会将课堂讨论行为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课堂讨论往往不尽人意。首先,精选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地理教学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譬如黄赤交角变大,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其次,精心设计讨论的组织形式,通常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的分组搭配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困生的进步。第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状况的激烈程度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学生讨论的问题方向正确[9]。最后,准确把握课堂讨论行为的终时节点。讨论行为要以一定的持续时间为依托,准确把握行为的结束时机是促进地理课堂讨论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3.改善课堂提问行为,实施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手段[10],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切忌形式化。首先,课堂发问要针对当堂课程教学内容,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点来发问。其次,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思考价值和意义,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第三,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水平不同,问题的难度也要有梯度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和主体性。最后,教师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既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也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与明确努力的方向。[11]

4.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各种课堂管理方法,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11]。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特殊能力。首先,认真钻研教材,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次,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人数、年龄、性别、心理特点、个体差别等,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制定符合学生特点、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组织有效的地理教学。第三,加强课堂组织管理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地理课堂管理技巧。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杨晓霞.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3] 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4]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77(5).

[5] 闫龙.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渠娅楠.地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研究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7] 李家清,张胜前.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3(Z1).

[8] 谢燕.略论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及其养成途径[J].读与写杂志,2010(7).

[9] 刘云.中学地理师生语言互动教学行为优化研究――以盘龙区汇承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0]刘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榈难芯坑敕治[J].地理教学,2013,133(20).

第5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质量 兴趣 总结归纳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08

高中地理相对于高中教学中的其他学科,虽然学习难度大,掌握内容多,但和其他学科相比,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课程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博得高中生的热爱。高中地理教学逻辑与想象并存,课程生动,偏爱想象和逻辑的同学都能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热爱点;高中地理层次广,领域大,牵涉有历史、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上面的一些精彩内容,学习时容易找到和其他学科的共通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入研究,把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特点,通过总结完善提高,提炼出一套适合高中生的地理授课的教学办法,对于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中地理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对天文、气象、地理、气候、海洋等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理解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形成的结果,能够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解释,能够应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还需要对该知识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进行一些扩展学习,而传统的地理授课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大家质疑。

2 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现状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现状,简单一句话说,就是迷茫两不知的状况。传统理科教学注重理解,平时联系和课时作业均为加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理解的题目。文科教学注重记忆,课堂教育通过激发引导性讲解,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记忆,课时作业也多为偏重加深记忆为主,理解层面的总结题目很少,也很少有发挥学习想象空间的知识。而地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科,被归为文综类,教学模式注重记忆,而地理需要记忆内容众多,覆盖面广,而且很多需要深层次理解,单靠记忆的学习模式很难真正帮到高中地理学习者,所以文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一般都觉得很难,有抓不到头脑的感觉,记忆很久总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直接影响到自己对该课程的总体掌握。另外,高中地理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的知识理论,这些理论和物理教学中那些多层次的数字公式差不多。将这些难以理解的文字公式直接推给文科为主的文科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再加上这些知识不能得到亲身验证,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和私下的记忆来掌握,对于高中生来说,十分困难。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气候知识、海洋知识等不仅地域差异各不相同,而且规律性理论又需要进行深层次推敲,单靠记忆无法掌握,理解又非文科生特长,常常让文科生们叫苦不迭。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1 近几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发现

每一门功课都有其佼佼者,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尽管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学习耗时多,但有一些学生不仅对地理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课堂记忆理解部分均能够融会贯通,不仅靠记忆达到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前提下加深记忆,全面提高掌握水平,让自己的地理学习成果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笔者多年来从事地理教育过程中对这些孩子的留意观察,对地理学习方法的精髓感触颇多,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合适的方法才会有优秀的结果,针对不同的课程,要采用不同的办法。

善于学习地理的同学自身首先都对地理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兴趣归咎为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观察发现,学生表现出对某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往往跟学生在此门功课上的成绩表现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在此门功课上成绩优秀得到大家认可后,自然就会对此门功课表现出比别的同学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而真正决定这一切的是一个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和别的学科不同,有一些其它功课都十分优秀的学生,地理成绩却表现一般,就是因为地理学科跟别的学科在课程上有差异,一样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观察发现,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无疑对地图、地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即使是在课下,也会拿起世界地图,或者中国地图研究一番,这一对地域的兴趣和了解构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让他们在整理负责的地理系统中有章可循,有物可参。地理优秀的学生多半喜欢总结,笔者无意中看到过班上几个地理成绩不错同学的笔记,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通过自己在课本上做笔记、做标示的办法对地理上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有些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分类,有些则直接在书本上做出特殊标示,对整个框架进行区分分类。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喜欢对课本上理性强、有深度的知识进行探索和讨论。这些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对课本上和物理理论同等级的天文海洋理论时,经常在课下或者课间跟周围的同学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探讨,这是一种优秀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表现,也是真正适合地理学习的办法。相对于物理理论,地理上的这些理论一般只限制在点,而没有更广泛的探索和延伸,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思索探讨,则能够对地理理论及时掌握,并能顺应推广。

3.2 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第6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教学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除了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内容外,穿插设立了“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问题研究”栏目的设置正是新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具体实践,它固定设置在每一章的结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册共16章安排了16个“问题研究”,难易有别,类型不同。高中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课时有限、课程繁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该如何把握和处理好“问题研究”栏目,如何来操作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成绩及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问题研究”栏目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问题研究”栏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与众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闪光点、创新点,它与“活动”等栏目不仅是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地理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必要补充,又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案例。该栏目紧密配合围绕各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如: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通过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影响、治理措施”,使学生掌握探究地理事物的思路和方法。

“问题研究”栏目的设立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非常重要。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成绩,像压轴大戏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问题研究”栏目教学处理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每一章后面都跟了一个‘问题研究’,不讲好像不合适,讲又不知道讲多少?”这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看法和面临的困惑。教师在“问题研究”栏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面临以下一些问题、困难或者说障碍:

时间和进度的冲突。“高中地理课时少、课时紧、课时不足、课时有限”是地理教师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由于课时紧张、时间不足、特别是高一年级学生课程多而杂学习任务重,教学内容多任务重,“问题研究”栏目的处理费时又费力、效果难以及时显现。如何在不耽误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完成“问题研究”的教学呢?

成绩和能力的纠结。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评先评优评职称,教学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一项主要核心指标。有些教师只有追求眼前的成绩和利益,什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有心无力、难以兼顾。

文理分科的矛盾。许多学校高一下学期就已经进行文理分科,理科学生只追求学业水平考试能通过,文科班级只在乎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什么“问题研究”只好抛诸脑后。

初高中地理衔接的瓶颈。有些地区中考不考地理,初中地理课被边缘化成了所谓的“杂科”“副科”“边缘学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地理课可上可不上,成了自习课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面临极大的挑战。

生源参差不齐的现实。高中学校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管理,有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生源复杂,来自乡村的学生受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基础设施等影响,知识基础、地理能力和素养和城区学生有一定差距。

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的矛盾。安全问题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条红线,教师担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出现人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意外事故。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教学中该如何解决“问题研究”栏目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忽视“问题研究”栏目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不作要求不加以利用,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每一章节的教学就变得虎头蛇尾;第二,把“问题研究”栏目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讲不合适,讲又不知该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只好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第三,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准备,用心组织,真正体现课标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三、“问题研究”栏目的教学处理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空间思维、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地理理性思维、开放性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尤其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教材中“问题研究”栏目的功能及示范效应。如何准确把握、恰当处理好“问题研究”栏目呢?结合自己的课时和生源素质等情况,有侧重有选择地教学处理,适当地讲解。

(一)从教材的角度来看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课本是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学“材”,在教学实践中,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要创造性用好教材,高度认识到“问题研究”栏目的功效,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和优势,挖掘教材的深度、广度以及学生的潜力,充分有效地把教材知识激活。

第7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研究;兴趣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目前地理学在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各项关于人口问题的政策都要依赖地理学的数据分析,地理学中的人文科学研究地位就更加突出。高中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

步入高中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程,而且接触的是自然地理部分,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中考的压力等原因,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更多的是偏向理论知识的记忆,只要记住而不求理解,更不求深入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研究性教学相差太远,因此,要改变目前的僵硬的教学模式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困难重重。但是,如果不努力改变就更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各位老师一定要再接再厉,攻克难关,促进高中地理课堂的进步。对此,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探究习惯

高中地理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难理解,但是大自然的神秘也正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中学生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他们热情积极,热衷发现和思考,因此,在此阶段的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研究兴趣,为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课堂设计要精彩,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一门课程的开设能否成功,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地理是如此,高中地理更是如此。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客观性很强,因此,也比较好准备教具,比如实物的地球仪、地图等等,还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教具展现出地理的趣味性和神秘性,在第一堂课就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因此,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堂课,引起学生对于地理的好奇,在全班形成探究地理奥秘的风气。

其次,利用好课堂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方式。提问环节设计的好,对提高课堂质量非常重要。高中地理要做到研究性教学更应该充分利用提问环节。一方面老师要通过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对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另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养成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恒心。让学生把自己的题或者想法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找出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在高中阶段就让学生形成对地理学的兴趣,在全班乃至全校都形成研究性学习的风气对提高地理的学习成绩和地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走出课本局限,关注前沿发现

由于各种考试的压力,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仍然摆脱不了课本的束缚。当然课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记住不能束缚学生的视野,要充分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出课本的局限,关注前沿的地理发现。

我认为不能局限于课本,但是也不能完全丢弃课本。教材的存在是给学生划定了学习的范围,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完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教材上的内容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扎实地掌握了课本知识,才能有进一步的发现,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好高骛远,脱离课本。所以说教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完全抛开不顾。

另一方面课本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对于爱好地理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对于课外知识的补充一定要有针对性,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入。另外,课外知识的补充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定期组织学生看一些前沿发现的讲座报告,还可以组织班级同学订阅地理杂志,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发展前景。

三、回归生活,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生活是所有学科的来源和基础,地理也是如此,不管我们学习再多的知识,只有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有助于生活,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这样学习的知识也才有价值。因此,回归生活,发现身边的地理学是对地理价值本身的回归,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

首先,走进生活,走进研究。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比如我们平时跑步时为什么是逆时针,而南半球为什么是顺时针呢?这可不可以用我们的地理学知识解答呢,这与地球的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有关系吗?再比如,我们都知道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又有什么关系呢?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对于生活问题的发现,一方面可以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在观察生活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以后作出回答。这可以以留作业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分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并努力自己的找到答案,自己找不出答案的与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第8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比较法;应用研究

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逻辑思维,它是通过对事物或者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正确掌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全面而正确的认知。高中地理包含的知识面较广,不但包含了理性知识,而且也包含了感性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比较法,成为值得教育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地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1.地理教学中,除了比较法之外,还有类比法、借比法、横比法等等,而且很多地理逻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地理比较法才能进行,所以,地理比较法只有和其他的逻辑方法相结合,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对世界四大渔场地理位置的分析、比较,知道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纽芬兰渔场处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寒流经过处,最后,根据四个渔场的地理位置和洋流的关系,归纳总结洋流对渔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2.地理比较法和直观教学法的结合。高中地理的学习,除了教材之外,还有配套的地理图册和相关的地理图表等教学工具。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地理比较法的同时,也要使其和直观的教学工具相结合使用。首先地理图册等教学工具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示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而且直观的地理图册和图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其次与比较法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保证学生对地理比较法的运用

教师教学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新课改的要求也明确提出要学生通过比较,掌握地理现象的本质。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比较对象或者比较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比较法学习的能力。

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用地理比较法,一方面可以传授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逐步让学生掌握地理比较法,保证学生有效地利用比较法学习地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环境教育,策略

当前世界环境问题一直在加剧,人类生存活动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索取,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发展,使得局部区域环境受到影响,让整个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及发展。高中地理教材中也有和环境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要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及资源的意识。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

环境保护意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环境教学其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保障,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因此,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且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将教材内容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让学生树立并提高可持续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和环境有关,可以用来作为环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想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内容,能够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学素材,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有效挖掘书本中的教学素材,尽量让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并且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让他们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出环境教育的作用,实现其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独特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且设置提问,如:“漫画中说明了什么环境问题?一般其被称为什么效应?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等,通过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漫画,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可以逐渐体会到全球气候正确变暖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获得答案,知道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无节制的排放CO2导致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其他的气候变暖图片,还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后天》,加深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教师需要设置问题,如:“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有什么?气候变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什么?”等,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观看、学习及讨论,学生可以积极的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讨论及总结,学生会认识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中都选择一个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世界环保组织成员、热带丛林、伐木商以及土著居民,围绕怎样减少温室效应这个主体进行辩论比赛,学生要站在自己角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及发表意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认识气候变暖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加深记忆,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组、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其他方法传播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出当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向多样化发展,环境教育内容较多,这容易让教学目的出现多种性以及不定向性情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发挥出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整体优化,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相关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和幻灯片等。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更加深入、正确的理解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及意义。

(三)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学,在课外也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以及课外。教师要利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相关环境保护知识,以此为前提,组织相关的环境保护主题为方向的节日纪念活动。比如国际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会环保的生活。这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及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环境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唤醒周围人的环保自觉意识,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到环保知识和活动中,加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平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如节约用水、用电、做好垃圾分类、远离垃圾食品等,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清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

[2]程志红:浅谈中学地理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环境,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