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科技环保知识精选(九篇)

科技环保知识

第1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项目基金: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十五’以来我省主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状况分析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黔科合体R字[2008]2014号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为了深入地挖掘“十五”以来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资源,研究影响贵州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状况的因素,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研究,选取并建立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状况影响因素评价的指标体系,从科技开放程度、教育水平、财政科技拨款、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和人力资本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量化指标,对“十五”以来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的拨款金额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项目拨款金额受各因素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各量化指标与贵州科技计划项目拨款金额的影响程度。

一、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主要从科技开放程度、教育水平、财政科技拨款、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和人力资本等五个方面对贵州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科技开放程度。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信息化和全球化,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可能不借助于国外或其他地区的资源来发展自身的科技和经济。实践表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区域间的科技合作对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何选择科技开放程度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影响因素之一的重要原因。

科技开放主要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面向其他国家、地区或城市,通过国际间或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技术贸易和直接利用外资等形式,开展跨国界、跨地区、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活动,实现科技、人才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最终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开放的主体和客体可以是国际间不同国家、地区或城市,也可以是国内的地区或城市。

“十五”以来,贵州各级政府特别注重对外开放程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与国外以及其他省(市、自治区)和高等院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对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鉴于科研开发自身的特点,开放式的研究环境往往比封闭式的研究环境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说明科技开放程度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影响,本文用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代替科技开放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其原因是高技术产品是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要素的结合体,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科技开放程度。

(二)教育水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而教育水平高低是决定科技人才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本文选择教育水平作为贵州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影响因素的重要原因。

在影响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可以说是最为重要与基础性的,教育既能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而且也能直接影响甚至是直接决定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捷足先登,关键原因就是有发达的教育事业作支撑。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好与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来衡量,所以教育水平影响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本文选取贵州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作为教育水平影响科技计划项目的量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阐明贵州教育水平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影响。

(三)财政科技拨款。财政科技拨款是指贵州各级政府对科技领域计划性资金投入量,对贵州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科技拨款作为贵州科学技术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贵州财政科技拨款体现了贵州各级政府对科学技术研究资助的力度。本文研究中采用财政科技拨款作为量化指标,对贵州科技计划项目进行实证分析,阐明其对贵州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影响。

(四)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政府为保护知识产权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走过了发达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逾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我国在严格履行自身所承担的保护知识产权国际义务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的调整和完善,使其有利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和利益。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指导,提高贵州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出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鼓励贵州科技人员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所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影响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能促进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并最终达到促进贵州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用贵州专利授权量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量化指标,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进行实证分析。

(五)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而科技人员正是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从而具有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并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人力资本是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人员是最为关键,也是科技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进一步研究,本文选取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作为人力资本的量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二、建立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影响因素模型βε

为了能定量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拨款金额能很好地体现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质量。本文采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拨款金额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一)建立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拨款金额的影响因素模型。前面的研究表明,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进一步进行定量研究,在建立分析模型时,我们先假设科技计划项目拨款金额与各影响因素具有线性关系,因此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们的研究进行验证: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y代表由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拨款额;βi为模型的待估系数;x1代表对外开放程度;x2代表教育水平;x3代表财政科技拨款; x4代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x5代表人力资本状况;ε为随机误差项。

(二)贵州科技计划立项拨款额的影响因素指标。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开放程度、教育水平、财政科技拨款、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和人力资本等方面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拨款金额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界定。(表1)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本文主要对2001~2007年贵州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部网站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06、2007、2008)、《贵州统计年鉴》(2006、2007、2008)、贵州省科技厅科技的科技计划数据库(2001~2007)。被分析数据的时间序列为2001~2007年,数据见表2。(表2)

(四)统计结果分析。考虑到被分析数据量纲不一致,首先对表2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量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结果表明:复相关系数为0.996、决定系数为0.974,都接近于1表明Y与x1、x2、x3、x4、x5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密切。(表3)

通过对表3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回归系数在95%β系数置信区间下,表明回归系数是有效的。建立的回归模型为:

Y=2.84E-015+1.25x1-10.983x2+8.083x3+1.699x4+2.349x5

经检验,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并对结论分析如下:

1、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回归系数为正,表明贵州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拨款额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体现了贵州科技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这也加深了科技领域研究的交流,能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增强科研领域的创新性,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所以,贵州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科技环境,这会更加促进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

2、贵州省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亿元)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教育投资的扩大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经费总额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这可能由时滞性原因造成的,由于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造成教育经费投入量与应有教育水平不一致。

3、贵州省财政科技拨款回归系数为正,表明贵州省财政科技拨款的大小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有促进作用。贵州财政科技拨款是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财政科技拨款越高,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拨款额就越高,增加了更多科技活动人员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提升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

4、专利申请授权量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经费总额的增加,这是因为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使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具有安全性保障,从而能增加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同时可以增加项目数,达到增加科研项目拨款金额,这也提升了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和数量。

5、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能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拨款金额。因为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研究的主体,是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体。贵州“十五”以来,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人才缺乏,所以应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贵州科技人才数量。这将促进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从而增加科技计划项目的拨款总额。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教育水平和财政科技拨款对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影响最大,其次是科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科技开放程度的影响程度最小。同时,由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与贵州财政教育支出负相关,科技开放程度、财政科技拨款、科技人力资源与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四个因素正相关。

(二)建议。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拨款金额与开放程度、教育水平、政府资金资助、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人力资源不是简单的多元线性关系,提高贵州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质量,可以通过改善立项环境。首先,提高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评估长期和短期效益,增加科技人才的培养渠道,改善教育水平的时滞效应;其次,开放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贵州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法制化建设,提高相关部门对科技研究的开放和知识保护环境的重视;最后,合理建立科技财政拨款增长机制,建立贵州科技活动人员的再培训机制。

(作者单位:贵州省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评估规范[S].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6.

第2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先后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也增添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就幼师化学教学而言,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笔者根据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的融入

环境保护知识涉及环境、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污染及防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环境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非常多,分析发现幼师化学教材涉及化学方面的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表现最为突出,每章节中都可以进行渗透,如卤素部分:氯气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方法等;氧族元素部分: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污染及其危害、臭氧层的破坏及保护等;讲授硫和氮时,渗透酸雨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等;讲授水时,讲解水污染状况、水资源的状况及其保护等;讲授金属部分时,渗透重金属污染、人体营养元素等;在有机化学中,渗透有机溶剂的挥发性污染、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将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

二、化学实验与基本环境保护技能的培养

所谓环境保护技能,是指人类进行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方面,对中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基本技能的教育,包含保护生活环境、形成清洁环境的习惯,如:生活垃圾、废品的正确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护环境卫生、美化周围环境等。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环境监测技能,如:空气中飘尘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雨水的采集及其pH值的测定、离子交换法处理硬水、土壤酸碱性的测定等。

作为化学学科,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环境保护技能教育,结合点很多。(1)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清洁习惯,如:如何嗅气体气味,药品的正确取用、适量取用,制取气体时如何对多余的气体进行处理,实验中废液、废渣的处理,仪器的正确清洗,等等。(2)在学生实验中,适当补充有关环境保护监测的一些简单实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技能,学生才能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对幼师生来说,也给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中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化学科学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树立

化学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化学的新的教育目标,即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环境保护是一门科学,其中就蕴藏着相应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如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目前我国的中专教育中一般专业没有对环境保护进行单独设课,而化学与环境保护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应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教育以避免一种错误倾向:化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结合仅仅是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这种倾向相当普遍。从根本上来说,对中专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最重要的还是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态度的教育。

那么,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内涵是什么呢?对中等幼儿师范学生的培养目标怎样界定?

笔者认为,对幼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应着重落实以下三个目标:(1)使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意识。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紧密地联系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人类维护环境就是在维护自身的生存。(2)建立人类发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的思想意识――让学生不仅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词,而且知道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含义。(3)使学生建立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肩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

对幼师生环境保护态度的培养,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关心、维护自然环境的态度。(2)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从国情来看,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对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知之甚少,对国家的环境保护建设漠不关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听之任之、见之随之、忍之受之,甚至本身就在制造环境污染。因此要强化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培养。(3)强化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对幼儿环境教育必须尽职尽责的态度。

四、化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护参与动力的加强

开展各种活动,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结合化学学科,开展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如:结合教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造纸厂、酿酒厂、塑料厂和日用化工厂等,了解“三废”处理情况及综合利用情况等;带领学生到农村参观沼气池,了解兴建沼气池对改善环境卫生的作用等;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乡镇企业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调查;成立环境保护宣传小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举办“生活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绿色农业”、“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等专题讲座,等等。

第3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1.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近几年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应用前景,是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高校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保护,在转化为专利方面亟待加强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的速度。

2.国家政策法律情况

我国虽然颁布了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制度立法的时间较迟、发展缓慢,尤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保护措施更有待提高和加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主体,对学生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考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架构,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制度问题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效果的亏损,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高校向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转移所做的工作不够,高校的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向社会扩散,阻碍了扩散的速度和影响力;同时,全国各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以科研课题申报、数量作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不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导向。

二、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

根据高校的相关抽样调查,虽然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了解的人员占45%,但是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这种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大学生对专利保护的申请认识不足,高校对大学生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向来都是重视奖励,但是却忽视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2.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较高

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取得、交易、使用和诉讼等方面的活动给个人或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尤其是高校,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若对产权进行相关的处理,则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若要在我国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的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每个过程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另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审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专利的过高专利费用及过长申请时间抑制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3.知识产权权属不清

知识产权控制的核心是权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护。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及转化进程。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权利归属于雇主,这不仅使得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归属于雇主,而且发明创新成果专利的申请人也是雇主。虽然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发明人也能享受到专利效益的分配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都在强调专利是归属于高校单位所有,而没用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回应专利发明人。仅强调专利的归属权而不注重专利利益的分配权,其结果导致发明人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使得高校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远高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造成重大发明少、专利的技术层次和实施率、高校职务发明比率都较低的现象。

三、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

要想将大学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很好的转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资产评估体系。有了这种评估系统,才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加大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赞助的高校科研经费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经费是由政府赞助的,而且经费的额度也有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经费的额度已超过了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的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本质上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动力的保护,其结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使得科研成果的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层面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费和损失。高校作为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功能,有责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应加快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1)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针对老师涉及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成果科研管理来说,应将专利的转化环节纳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中。

(2)培养知识产权全过程的保护理念

在高校的科研过程中,学校的相关领导、项目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都应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一项科研从申请立项到完成计划直至转化到实际生产后,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因此,高校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

3.学生层面

(1)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侧重。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多,社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专业科技数据和知识产权数字化的保护进行教授;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多涉及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同时应将知识产权作为课程管理纳入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建立专门服务于学生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第4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工作部署。年初,市林业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20*年*市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方案》和《20*年*市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由常务副局长召开工作会议,在总结并推广各区、县(市)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对*年提高全系统职工科学素质工作做出了认真部署;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广泛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林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使其养成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知识宣传,号召林业人员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节约一滴水、少烧一根柴”活动,增强了林业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和对保护资源、节约能源的认识;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在林业职工中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开展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并建立了培训制度,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对基层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了林业职工的技术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并通过科普日、林业科技活动周、林业科普展览、科普大篷车、组织林业科技知识报告会等活动,向林业职工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四是加强指导,普及推广新技术。组织编写了《林业实用技术》、《林业科技知识》等技术资料,印发给各基层单位,并在一些地区建立实验基地和生态示范区,推广新技术在林业建设与养殖方面的应用。在各区、县(市)组织技术人员对林业养殖农户进行讲座和集中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农户养殖技术与科技水平;五是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科学素质。通过开展向先进地区派遣考察团等方式,开阔了林业干部的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使他们了解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对开展林业建设与科技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妇联启动“绿色家庭.节能减排”行动为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树立节能环保新理念,实现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新方式,8月6日,由市妇联与中国人寿*分公司联合开展的“绿色家庭.节能减排行动”在欧洲新城社区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将深入全市百个社区,全面普及节能减排知识,组织节能减排专家、家庭环保志愿者等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以及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和节能减排模范家庭、示范社区评选表彰活动。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妇联已通过开展“参与节能减排,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宣传活动、“拒塑行动”等专题活动,以及向社区家庭发放《致全市家庭的一封公开信》、环保布袋及宣传品等形式,为我市社区居民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养成环保节约的生活新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市环保局环保“大篷车”驶入一面坡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使“节能减排、共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能够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近日,市环保局宣教中心组织党员干部,来到尚志市一面坡镇开展了环保“大篷车”巡展活动,并组织表演了“节能减排、共建生态文明”文艺晚会,同时向观看演出的群众发放了600余本环保知识手册。他们还到一面坡镇中心小学校,为学生送去了500余册科普图书,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向一面坡镇5个村的20多位种植、养殖专业户代表宣传了生态文明知识。

我市“20*航天科普巡展”活动圆满结束“20*中国航天科普巡展”自8月5日起在我市首次展出以来,吸引了3000余人次的青少年前往参观。本次活动是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学联等单位联合在我市青少年中组织开展的暑期科普教育主题活动之一。“20*中国航天科普巡展”荟萃了载人航天、人造卫星、月球探测等40余件实物与模型,以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及科技实力,普及了航天科技知识,并培养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巡展期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也亲自到现场参观,并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15日,“20*中国航天科普巡展”活动落下了帷幕。

第5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新加坡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为充分了解新加坡创新能力特征,本文选取了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指数及全球竞争力等典型创新指标对新加坡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新加坡创新的主要特征及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典型创新指数;创新能力;指标评价;新加坡

毗邻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714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1],但其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等举措,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成了从资本驱动经济向创新驱动经济的结构调整[2],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201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24.58亿新元,世界排名第37,人均GDP高达7.3万新元(合计约5.3万美元),世界排名第7。同时,新加坡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各类创新指数排名均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内,排名靠前。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典型创新指数,对新加坡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若干启示建议。

一、典型创新指数新加坡创新能力分析

(一)《2016全球创新指数》:新加坡总体排名第六

《2016全球创新指数》由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国下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从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7个方面评价全球GDP总量近98%的128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表现。通过该报告不但可以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还可以根据具体指标分值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与劣势[3]。图1是2013年至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变化情况,从图1可看出,近年来新加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逐年稳步提升,2016年世界排名第6位,比2015年上升一位,领跑亚洲地区。

表1是2016年新加坡全球创新各指标情况,从表1可知,新加坡创新投入指标排名位居世界榜首,所有投入二级指标排名都位居世界前5位,其中制度、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指标排名第一。但是,新加坡创新产出指标位居世界第20位,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其中,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知识和技术产出指标名次较好,上升两位进入前十,但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排名落后,这说明新加坡应加强无形资产、创意产品和服务及网络创意方面的产出。

(二)《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新加坡总体排名第十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是反映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由图2和表2可知,《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新加坡综合排名第10位,与上年度相比上升2位,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中,创新资源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1位;知识创造排名第15位,比上年上升2位;企业创新排名第33位,创新绩效排名第5位,创新环境排名第1位,均与上年持平。由上可知,新加坡在营造创新环境和提高创新绩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而在企业创新方面排名较为落后,企业创新水平亟待提升。且从二级指标排名情况来看,新加坡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及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等方面优势尤为突出,而在综合技术自主率、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及万名研究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新加坡总体排名第二

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开始每年对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进行评判。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可知,新加坡已连续六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二,且从表3的具体指标看,新加坡在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方面成绩最为突出,名列世界第一,在法律和行政架构、基础设施、卫生和基础教育、劳动力市场效率及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名列第二,但在市场规模、商业环境完备性方面表现较为一般。从表3中可知新加坡二级指标创新的世界排名为第9名,从图3创新支柱指标排名可看出,新加坡在政府采购先进技术产品、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及产学合作研发方面位居世界前十名,而在创新能力、企业的研发投入及每百万人口PCT专利申请数方面位于前十名之外。从以上指标分析可知,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上政府投入大,营造了良好的金融与商品市场氛围,基础设施、医疗与教育发展良好,但其在创新产出方面表现一般,亟需高度重视。

(四)《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5》:新加坡总体排名第六

《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5》由美国商会全球知识产权中心,是对全球38个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统计分析。该报告可用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引领者衡量与比较一国的整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各国主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的状况(如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市场准入、执法和国际条约的参加与批准情况),进而明确各国知识产权环境存在的不足,以便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与法律完善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从图4可知,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情况良好,总体排名世界第6,是知识产权管理最为规范的国家之一,拥有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形成了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众多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公约和国际组织的成员。

二、新加坡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四个创新能力典型指数报告可看出,新加坡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列,总体来看,新加坡科技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新加坡创新投入指标、创新环境等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新加坡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投入力度非常之大。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科技局,并制定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每隔五年拨款给研发和创新领域,政府研发投入增长很快,特别是前三个五年规划,政府研发投入成倍增长。2016年出台了新一轮科技创新五年规划———《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政府科技创新投入190亿新元,较2011-2015年期间的161亿新元增长了近19%。

(二)新加坡科技创新产出和效益有待提高

据《全球创新指数2016》显示,新加坡在科技创新投入的资源方面已是连续六年全球第一,但产出指数则同去年一样,仍然排在第20名。在创新效率方面,新加坡已从2013年的121位上升至2016年的78位,这表明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的差距已逐渐缩小,但产出效率仍然不尽如人意。《国家创新指数2015》也显示,新加坡企业创新指标排名相对靠后,说明企业科技创新程度仍然不高,这是新加坡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新加坡拥有完善的科技金融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从《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等可以看出,新加坡商业成熟度、金融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效率等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充分说明作为全球金融四大中心之一的新加坡,发达的金融体系足以满足科技创新对金融的巨大需求,大批金融机构的入驻和各类基金的发展,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初创时期、成长阶段以及国际化阶段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政策保障[4]。此外,《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显示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充分说明了新加坡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比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扎实。

(四)新加坡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

《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人力资本和研究、高等教育与培训等指标均排行世界前列,充分反映新加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初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加坡坚持培养本地优秀人才与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双管齐下,高等教育与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新加坡还建立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平台,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程度的提升。2014年以来,新加坡成立由副总理牵头的未来技能委员会,相继实施持续教育与培训2020年总蓝图、创新学习2020计划等,支持培训机构开发有效结合网上与课堂学习的培训模式,推动终身学习、持续教育。

三、对我国的启示建议

(一)完善的政策措施与健全的机构设置是发展科技创新基础保障

从各典型创新指标可看出,新加坡在创新制度建立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设立的协调各类政府部门科技政策的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健全的机构设置和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新加坡科技的稳步提升,推动国内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我国的科技创新进展已经进入关键的跃升时期,为确保创新驱动型国家的建立,我国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设立各类科技创新促进机构,但存在部分领域政策缺失,部分机构之间职能划分不清、协调性较差等问题。为此,我国应从政府采购、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制定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国内科技创新。

(二)以促进企业创新为关键点全面提升国内创新能力

新加坡政府意识到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使得企业创新产出指标逐年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仍较有限,产学研合作较为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和能力较低,因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出台税收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激励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效力,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促进国内外资源交流

新加坡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成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卓越的经济基础条件吸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汇集了大量国际人力、物力资本,使本土企业可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效结合实施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并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应高度关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创新,鼓励跨国企业在我国开展研发合作,鼓励与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积累人力资本,进一步加快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全面推动科技金融体系构建助力科技创新

新加坡的科技金融体系完善,推出了“创新与能力券”等金融机制[6],有力保障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科技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成果不确定性高等特征,科技创新主体有着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我国应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汇入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威.新加坡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及启示[J].决策咨询,2012(3):13-15.

[2]周振江.基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新加坡科技创新经验分析[J].广东科技,2016(8):13-16.

[3]桂黄宝.基于GII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创新能力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43-153.

[4]钟鸣长.新加坡FinTech生态系统建设及其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6):30-38.

[5]陈强,左国存,李建昌.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39-145.

第6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环境 科技管理 协同创新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较之以往有大幅提高,但总体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这与我国的创新环境不完善有关。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优化创新环境的对策,不仅对提升创新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发挥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是提升创新能力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一系列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得以实施,我国的创新环境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有严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诸多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在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直接制定科技投资计划,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重立项、轻结项,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支出、轻绩效,没有完全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绩效不高。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自身筹集的研发资金投入对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影响,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增加1%将导致专利申请数量增加0.7%;而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资金对创新绩效缺乏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企业对于自筹资金能够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比较有效的配置,而对于比较容易获取的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资金并未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有效配置①。

科技创新主体错位。在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的主体错位,使得企业无法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1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已超过70%,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水平偏低以及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偏低导致的。这一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98%,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左右,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以及高层次研发人员比例来说,目前企业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主体。

教育体制和文化传统抑制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重视知识传承,轻视科技创新;重视标准化教育,轻视个性化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成为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工厂,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标准化知识型人才。在这种重视知识传承的标准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抹杀,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较强的趋同性,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对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促进科技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家的技术创新主要限于企业内的自主研发,两者之间的联系渠道不畅通,市场需求不能立即反馈到知识创新上,知识创新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如2011年,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仅仅为39.9亿元和242.9亿元,占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总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分别仅为3%和35%。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我国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仅为457件、417件。可见,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不利于提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不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对侵犯知识产权者处罚不严,起不到威慑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创新的激励动力不足。创新活动不仅涉及到技术进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的时候,创新主体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没有为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强大持久的激励。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外资高科技企业工资比国内高科技企业高1~2倍,导致20%的优秀人才从国内高科技企业流到外资高科技企业。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导致很难操作且很难评估实施绩效。

国际上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

通过研究和比较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总结规律性认识,从而为我国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参考。

美国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长期以来,美国对创新环境不断进行优化,推动了美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概括起来,美国优化创新环境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美国,对创新支持的资金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官方拨款之外,企业和民间基金会等非政府资金也是创新的重要支持资金。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间基金会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发展。据美国基金会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1980年美国民间基金会大约有2万多家,到2012年上升到9万家左右。这些基金会运作模式多样,管理方式非常灵活,对优化美国的创新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教育。美国特别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这些外来人口能够持续带来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有利于美国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例如1989年美国出台了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措施②。美国大学非常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多高校都设立本科生研究计划。另外,美国海军设立“青年研究员计划”,专门在一些大学和私人研究机构设立基金,奖励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创新③。

三是实施税收退免政策。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大学可以获得免税待遇;而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只要从事公益性研究活动也可以获得免税待遇。美国的国内税收法规定商业性公司和机构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经费增加值可以获得一定幅度的退税,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同样可以享受一定幅度的退税④。

四是注重保护知识产权。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应用和知识扩散,也是美国能够短期内在科技方面领先欧洲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国际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并修订了综合贸易法案,还主导了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的出台。近年来,美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将专利保护延伸到诸如基因组、商业流程等新的领域,将专利数据库作为支撑创新的有效手段等。

五是促进产学研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需要生产、教学和科研密切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通过了《斯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和创新法》、《拜尔―杜尔大学和小企业专利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法案,以推动产学研结合。近些年来,美国进一步意识到企业规模不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产学研结合和相互协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美国采取措施使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系的更加密切。

日本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面对激励的国际竞争,日本积极制定多项政策优化本国的创新环境,主要包括:一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设有手工课;组织小学生、初中生经常到野外上课,观察动植物;高中学生开始接触小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富有创造性、具备优秀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研究人员,例如,2009年京都大学启动了“白眉项目”的人才培养机制,向优秀年轻人才提供职位,帮助他们专心从事创新型研究。

二是注重产学研结合。日本政府认为,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人才;有利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日本鼓励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例如,2009年九州大学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在大学研究生院开办讲座等方式培养专业科技人才。

三是采取措施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日本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具体包括:简化发放签证和申请再次入境许可的手续,缩短申请永久居留权时要求达到的在日居住期限等;日本不断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提供住宿、心理咨询等生活方面的帮助,鼓励日本企业聘用外国留学生;在海外建立研究所利用全球人才。

韩国。20世纪90年代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口号,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为此,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重视科研经费投入和高效使用。在过去20多年,韩国不断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经费从1996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2%增长到2010年的3.74%。在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研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为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1999年颁布了《关于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设立、运作及育成的法律》,对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属于政府部门管理的研究机构从主管部门分离出来,划归相应的研究会管理。为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自1998年对国家研发计划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研发计划增减经费。

二是重视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建设。为了提升科技实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韩国政府非常重视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的建设。创建于1974年的大德科技园区目前汇集了韩国4所高等院校、70多家科研机构、2000余家高科技企业、几万名研发人才,已经成为韩国科技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除此之外,韩国政府还在光州、釜山、大邱、泉州、江陵等地区分别建设了类似的科研基地。到2010年,韩国政府创办的科研机构占全国研究机构的一半以上,这些研究机构对提高韩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⑤。

三是鼓励产学研三方协同合作。20世纪80年代,韩国认识到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为鼓励产学研的有效合作,韩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园区,通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效率。

优化我国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优化创新环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自己并汲取美、日、韩等国的先进经验,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创新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组织流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技攻关项目。重视对科技项目的结项验收,加大经济绩效在科技项目评价的分量,建立健全第三方对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对科技经费的管理办法,根据对科技项目的评估结果,特别是经济绩效的评估结果,对研发计划增减经费。

切实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使研发经费投入尽快增长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使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向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注入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实行减税免税政策。改革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股权和期权等收益分配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与企业进行研发合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员回国创业创新。

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活动中的能动因素,创新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增加创新型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比重,从中小学开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着力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创新型研究。

促进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积极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主体。把握创新规律,铺就创新通道,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要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促使市场需求信息和大学研发机构的研发信息之间的整合。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害的处罚力度;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和各类研究者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激励创新。不断改进当前的企业税收优惠措施,通过观察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来调整税收优惠幅度,使税收优惠能落到实处、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加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除了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实施税收优惠之外,也要对大学、科研机构和个人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在更大幅度、更多领域给予税收优惠。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注释】

①张艳辉,李宗伟,陈林:“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②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③宋克勤:“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④张孟军:“必须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讲实效、重人才的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第1期。

第7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环保概论与环保法”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有重大意义。针对“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教学方法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参与式教学、科研式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环保概论与环保法;教学改革;非环境专业

目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等院校关于环境教育的普及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大学生学到环境知识,增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并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保护环境[1],是“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及其产生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等问题[2]。这门课程能使学生获得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法律的基本知识,同时能引导学生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学习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高尚文明的素质教育。该课程与环境工程专业中“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法”等专业课程紧密相连,但对于非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因其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导致课程体系枯燥无味。因此,对面向非环境工程专业的“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一、非环境工程专业“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

“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材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近年来出版的相关教材内容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以纯理论知识为主,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设置这门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环保宣传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和国家公民,而并非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是由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跨度很大的综合性课程,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材为根本的教学难以跟上环境保护知识的发展[3],不能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

(二)非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出勤率较低

由于“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认为它是一门概念性的理论课程,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工作没有帮助的兴趣。另外,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于逻辑思维和理论知识的全面培养,并且“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没有安排实验课,导致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少,难以与现今的实际环境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法律纠纷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学习该门课程枯燥无味,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较低。

(三)以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一门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全院通识课程,“环保概论与环保法”由于受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限制,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和现有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在该门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一般多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讲授,没有将重点放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技术上,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全部是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完全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缺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非环境工程专业“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启发式教学法

在“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并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和生活中实际案例进行讲授,多讲解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和与环境相关的法律纠纷。同时,对当前正在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发生的环境污染特大事故和学校附近的污染事件,如合肥大湖名城创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巢湖治理与滨湖新区建设等事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汇报。在讲授清洁生产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结合清洁生产理论,分析社会实践中各大企业存在的清洁生产问题,增加学生对清洁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清洁生产报告的编制工作进行审核,引导学生完成清洁生产报告的撰写工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因此,在“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表1列举了在“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堂上每一章节教师所列举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关于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近期发生的各种重大污染事件。

(三)网络教学法

传统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按照逻辑体系和学科划分编写教科书的,且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网络资源成为教学内容必要的补充。它能动态反映当前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而教师运用这些网络信息和技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具有实效性。笔者在“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中采用网络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使用仿真软件及相关flash模型对理论知识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例如,大气中除尘设备的分类及原理知识比较枯燥,课堂中笔者采用机械式除尘、旋风式除尘和布袋式除尘设备的flash模型,让晦涩难懂的原理变得简单直观,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另外,笔者还利用动画介绍PM2.5对人体的危害,将其对人体各个部位可能产生的影响演示得淋漓尽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播放生态多样性消失的纪录片“阴影下的切尔诺贝利人”等影像资料,引发学生对世界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并鼓励学生更好地掌握“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相关知识。

(四)参与式教学法

“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大量实践经验证明,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更佳,值得所有一线教师尝试[5]。笔者在授课时要求学生每节课后积极准备环境素材并在课前5分钟进行汇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内容,设定一定的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其综合素质。如笔者讲授完“环境生态学”这一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课堂专题研讨,并选学生代表上台讲解他们家乡或学校周围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另外,笔者在讲授完“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理论知识,如概论、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噪声控制、环境保护法等内容后,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电子图书馆、超星图书馆及各类期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是加深巩固重要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自发地走出教室,进行室外学习,调查学校及周边地区和周边村庄的污染源情况,记录污染源的位置、污染源的规模、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和周边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学生通过参与调查,不仅积累了污染源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科研式教学法

科研式教学法能及时地将学科的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研成果、最新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教学的深度,拓展了专业的广度[6-7]。例如,笔者在讲述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内容时,将相应的科研项目“监测方法与分析”及最新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以学术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另外,笔者还在讲述水污染及其控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穿插了本人承担的部级项目“CWAO中Mo/LDHs纳米薄膜催化剂的构筑及催化氧化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向学生阐述国内外有机废水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的机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湿式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度,以及国内外水处理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三、非环境工程专业“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

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摸索,“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达到了“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参与式和科研式教学方法,并能从中获得环境保护领域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这2种教学方法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课堂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另外,问卷调查中学生还建议专题讲述的内容需进一步细化和筛选,以达到“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

资助项目:湘潭大学第8届教改项目———“环保概论与环保法”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许银 戴友芝 汪形艳 陈跃辉 单位:湘潭大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德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9-10.

[2]代莹,王伟,张敏,等.“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64-65.

[3]陆一新,赵康,景江,等.“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218-219.

[4]王伯铎,王小文,马俊杰,等.“清洁生产概论”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5(5):91-94.

[5]谢晓龙.参与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化工环保概论”课程的教学应用[J].高职教育,2013(7):257-259.

第8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实质是人类不断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使它适合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属性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人的能力的表现或延伸。同时,它还是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一、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目标

(一)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

康德在其目的论中明确提出:“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能够形成目的概念的存在者,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提出的人不依赖于他物而成为目的的思想,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是有启发意义的。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主体是人类自身,科学技术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解放人类而创造物质条件。

(二)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社会的发展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应与社会协调发展相平衡。现代科学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一方面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粮食供应短缺、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只有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关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三)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人类在自觉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四)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危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精神文明,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

二、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

(一)科学技术落后是自然生态破坏的内在机制

事实表明,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另外,科学技术落后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生产技术水平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高,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相对就少;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低,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自然就多。

(二)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第一,科学技术在认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就不可能很好地认识环境污染物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影响。没有近代生态学的诞生,就不能深刻认识生态破坏的危害。人们将环境问题提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应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科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活性炭技术等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广泛运用,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第三,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改造,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一,大力研究、引进、开发、推广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这包括:加强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开发符合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环境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加强全球环境问题研究和国际环境保护科技合作。第二,努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是环保行动的必然产物。发展环保产业,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

三、发展科学技术包涵的内容

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重建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观念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手段也突飞猛进。环境问题是人类掠夺性开发整个地球后发生的系统性病变。人类在创造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出了深重的环境灾难。自从科技成为人类心中神圣地位后,科技万能的思想和片面增长的观念忽视了科技、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样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日益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科学技术文明背后的价值观念日益在促成人之主体化、自然之客体化,直接导致人类形成了攫取和控制自然的权力。人们曾经认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从环境中攫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就是越好的技术,只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观的扭曲,把发展引上了歧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因此,在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和高度重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中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用绿色科技塑造传统产业

当前,社会进步与生态发展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所能采取的积极对策之一便是积极开发生态科技,主要包括加深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为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生态科学技术是跨学科的综合型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科技,有利于促进树立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意识,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在绿色经济时代,我们要摆脱落后境况和避免“环境殖民主义”的剥削,就必须自强不息,用绿色科技塑造传统产业,用绿色文化塑造传统市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由于各国对环境污染的问题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日益广泛地被采用,一些新兴的生态科学技术将代替传统技术,这些生态科技在开发时就改变了传统技术掠夺自然资源的技术目标,而以人与自然协调为目的。这些技术组成了有益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体系,这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这对矛盾。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知识经济绝不仅仅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进步,而且也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交往”的进步;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知识转化为信息化技术,成为经济性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而成为可交易的产品,在这种产品中,自然科学技术可能只是一种“载体”。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科学精神与科学理性的交汇,是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表征。可持续发展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将是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人文化。人类的行为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人是有理性、重感情的动物,决不会听任人的主观意志和环境的自然规律各行其是。”人类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实现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人类现实利益与理性智慧、科学态度与道德精神相结合,是整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环境科学理论、伦理学理论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发展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注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考虑直接现实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既要考虑人的物质利益,又要重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实现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

[2]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J].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延军平等著.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徐冠华.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新作用[J].载《中国科技论坛》.2001(5)

[5]黄鼎成,汪毅,康晓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第9篇:科技环保知识范文

一、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基础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来获得。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总书记曾对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关系作了明确的阐述。他强调,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知识产权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智力活动取得的创新成果,要取得知识产权,转化为财富,也是自主创新的目标之一。2006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知识产权被纳入发展目标,其中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从经济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途径。第一类是资源依赖型国家;第二类是基础技术依赖型国家;第三类是创新型国家。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道路我们走不通,因为我们的资源并不很丰富;技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我们也走不通,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输出给我们,所以我们只有走创新型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中心环节。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会议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方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力自主创新。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三、积极培育自主创新文化

2006年1月,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谈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关于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文化主要是从社会规范和思想观念层面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一)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自主创新文化环境

对知识产权究竟要如何认识,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对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国家普法教育中增加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在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要依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依靠科研骨干的刻苦攻关,将“大众意识”和“精英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当前我们要努力构建创新文化,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通过举办研讨会、知识竞赛以及制作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弘扬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也要从教育培养、竞争择业、评价使用、报酬待遇、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给创新人才以肯定、尊重和激励。

(二)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自主创新的法律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特别是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仍然相当薄弱,政府的普法工作任重道远。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执法部门应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不仅要通过各种会议强调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要根据行业特点,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尤其要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的作用,使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宣传贯彻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要继续推行行政和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盗版和假冒专利等知识产权侵权的违法行为时,要严格执法,依法公正、高效地调处知识产权纠纷。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素质,合理配置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率,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

(三)制定鼓励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政策,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增加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财税优惠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且要充分引导全社会的研发投入。以税收政策作为杠杆,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支持,鼓励银行制定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此外,政府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实施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借鉴发达国家高价购进低价销出的政策,加快用高科技产品取代传统产品,缩短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打破市场自然竞争的周期和规律,用经济手段对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落后企业进行强制性和快速淘汰,让高科技产品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市场占有率,从根本上建立起创新带动型发展模式。

(四)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营造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