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校企合作实践精选(九篇)

校企合作实践

第1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校生实习;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一、职校树立校企合作的意义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劳动力总量的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未来职校的就业问题必然更加严重。职校生的质量或者说是社会实践能力必将成为衡量其是否被录用的重要标准。这样,作为职业学校对职校生的实践模式,也必将成为职业学校人才是否被社会接受的关键因素。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校企合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已经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生死存亡的课题。本人认为,建立长期稳定的企业合作伙伴,制订一套切实可行而又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并结合各个专业实际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应成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当前职校实习工作的主要问题

笔者发现,目前职业学校普遍采用两种实习模式:一是学校大致制订一个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开出实习鉴定,作为职校生的实习结果评定。另一种方式是,学校在最后的学期里给学生留有一个月或半年不等的时间,作为实习时间,学校有要求但没有行之有效的督导,从而使实习工作流于形式。这两种模式目前存在着严重的诟病。

1.从学校看

第一,教学观念偏差,理论重于实践。职校是把课堂教学当作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而把实践实习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因此,当课堂教学和实践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职校生本身就没有工作经验,而实习单位往往需求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所以对于刚毕业或者未毕业的职校生来说,一般都被看作一种包袱,或者被认为是一种累赘,所以,大多数企业都不太欢迎。最后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实习就随便找一个有关系的单位,打一段工,甚至有的学生利用一些不正当的关系,开具一张实习鉴定,而根本就没有参加实习工作。

第二,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尤其是第一种模式,仅仅凭借一张并不能说明问题的表格,而缺少相应的严格的管理和质量监控,这也使得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参观游览。

第三,管理模式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对第二种模式,时间短而集中,而且多数职业学校也是在这个时间进行实习的,所以,实习的学生更加多上加多,这与企业的生产流程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批量的学生参加实习工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企业需要人时,学校却不能提供,这自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也影响职校生的实习效果。

2.从企业看

首先,由于大部分企业实行岗位责任制,由于工艺技术相对保密等因素,使许多企业对职校生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热情,有的干脆拒绝。另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是一项工作任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是作为一项业务工作来经营。职校生到企业实习,职业学校要向企业缴纳一定的实习费用,再加上学生的交通、住宿补贴等,加起来费用还是蛮高的,这对职校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职校在学生实习方面的积极性无法提高。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完善制度,校企合作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笔者认为应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走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实习实践新模式。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实习工作是学校一方受益;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双方兼顾,双方受益,这样才能深入持久地把实习实践进行下去。因此,寻找与企业共赢的契合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建立起与企业间紧密的、稳定的联系,并想方设法发挥出人力资源的准入作用,使企业心甘情愿地介入教学实践环节。

2.创新模式,强化合作

(1)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服务中心

产学合作教育中心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整个学校学生实习的服务工作。一是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分析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生,按专业对口和就业意向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实习;二是积极地向企业单位推荐学校的学生,为他们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要跟踪指导,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对学生在企业中的生活、工作、权利和义务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等等。

(2)成立股份制办学实体

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新形式,具体办法是:在职校内建立办学实体,类似于股份制,职校作为办学主体,以无形资产占有恒定股份,同时,企业以资金或实物入股,共同组成董事会,共同管理学校,学校和企业变成了以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践实习工作就在股东的企业中进行。这样,教师和企业中的师傅共同磋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现场教学的办法,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设备的可操作性,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实习工作成为上岗前的演练。

综上所述,我国职校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建优良的教学实习基地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目前职校生就业难的关键举措。校企合作的未来是一个校企共赢的局面,在这种教学实习实践模式下,职校深入发展,大胆创新,必能探索出一条带有各地职校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参考文献:

[1]马超,范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姜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过程导向式及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

第2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全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等各方面优势,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类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职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校企合作种类繁多,归结起来主要模式有:

1.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如我校与十堰市先锋模具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招收150名学生,冠名“先锋模具班”,学制三年,为该企业培养中高级模具人才。该班采取“双元制”教学,课程按企业汽车模具设计制作的要求设置,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上课;学生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岗就业;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过程,设置先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我校机械学科老师到企业协助改进模具制造工艺,优化模具制造过程。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即顶岗实习,实施方式有三种:①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一部分到企业顶岗实习操作实习,按学期或按月轮换;②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全日顶班上岗,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进行技能提升训练;③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课和教学性实习课,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使技能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转变了学生的生产观念,增强了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还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将来就职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奠定了基础。

3.引企入校模式

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在校内办厂,直接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如我校引进十堰市捷茂工贸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利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校内办厂,分别从事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业务。生产原材料、流动资金、设备、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企业负责;厂房、部分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校负责。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实习,实现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研发,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学校通过 “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引企入校企业年产值合计达4000万元。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固然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良好的办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政府主导和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校企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上,大部分属于自发的、短期的、不规范的较低层次的合作,还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上。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正式法律制度保障,政府也没有专门负责和监督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这些都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政府和职业学校的事,企业参与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人才,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这样用现成的毕业生,可以摊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如果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缺乏操作经验,生产中会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还存在安全管理的问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参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只愿意让学生参观,不愿让学生动手,怕影响生产和经营,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3.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不够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对企业人才需求认识不深,而且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严重脱节,盲目培养大众化的技能人才,毕业生的岗位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到企业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操作,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难以按照教学计划按时执行,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实了的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年来各地各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要全面取得实效,形成一种教育制度,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变成企业和学校的自觉行为。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1.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导力量,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好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就是在联邦政府主导下实施的校企合作教育,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培养的学生广受企业的欢迎。政府要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法制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同时将用工准入制度法制化。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从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学校的职责、经费来源、税费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用工准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我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推进。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工会等部门组成,让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学校代表参加,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检验校企合作的效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估、激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政府部门、企业、职业学校等单位涌现出的校企合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

2.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更应承担起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学生也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掌握熟练和过硬的技能。企业在做好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要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共同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在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可利用职业学校的场地投资建厂,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国家也应恢复职业学校校办工厂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企业还可以给予职业学校设备和技术等支持,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企业也应积极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现代师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按照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现代技能人才。

3.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要由原来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技能型教学体系转变,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广泛推行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

第3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30-02

随着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一本位的回归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全面推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年来,借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东风,我院遵循“满足需求、贴近专业、稳定基地、全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产学合作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浙江省制造业的特征是块状经济明显,各地围绕特定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产业形态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对分散在全省各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实习的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院机械工程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利用遍布全省的校友资源、校友企业,先后设立了“产学合作滨江工作站”、“产学合作衢州工作站”、“产学合作绍兴工作站”、“产学合作台州工作站”、“产学合作富阳工作站”、“产学合作桐庐工作站”、“产学合作临安工作站”,并制定了“产学合作区域工作站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工作站挂靠在当地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成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建立了一个窗口,使学生在对企业的选择上不再盲目,顶岗实习真正有了依托;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和学生,更放心地接纳我校毕业生;三是为院校提供了一个“哨所”,学校能够借此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大量开发实习基地,从而获得更多的顶岗实习岗位,解决多个专业大批量学生的顶岗实习难题。三年来,依托院校15个产学合作工作站,利用教师下企业调研、学生下企业实习、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途径,不断加强了与本省企业的合作,我院在原有的1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106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8家合作企业。其中,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机公司、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台州新立模塑有限公司等更是成为我院的紧密型合作伙伴,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机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联动,四方受益。

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的核心就是要密切校企合作,为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开辟新的教学实践途径,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搭建桥梁。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7~8月,我院机制0511班、数控0511班96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2008年5~8月、2009年5~8月、2010年5~8月,我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8级共1542名学生下企业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学生顶岗实结提纲和考核标准,完善和充实了学生《实习手册》内容,加强了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组建了由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四方参与的产学研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指导下的校院二级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产学合作办公室;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实行校企双元的“双导师制”——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定期指导、辅导;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实习成绩。三年来,我们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边完善,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采用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学生下厂实习与单一企业安置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并总结出了“企业学院”、“区域集中、企业分散”、“企业集中、岗位轮换”、“半工半读”等主要实践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模式的全面运行,促进了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第4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互补、双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HGJXHB1111004)

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实践教学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接轨社会,接轨生产单位是高职教学必需面对的环节,只有接轨生产企业,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才能真正的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建立“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新时期学校和企业无缝连接必走的途径。

1.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通过“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企业的在发展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政策,强化校企合作才能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带动企业发展

“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便是沟通教学研究单位和生产服务单位的桥梁,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技术,为企业建立了发展的平台,院校师资、实验室、实训场所、材料设备可以与企业互补,减轻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的负担,减轻企业发展的重负,高职学院的壮大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1.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的适应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顶岗实训、半工半读,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必要的实习条件及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生在师傅带领及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把在实践中体验与理论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有偿的生产劳动得到的报酬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求学的经济压力。

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建设

2.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建设

2.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制订

3.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3.1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建设

3.1.1建立“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

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建立“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由此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领导、组织、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办法,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委员会要分工明确,要有运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

3.1.2建立“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机制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主要指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与方法,主要包括:咨询模式、培训模式、实训模式、服务模式等;之后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学校和企业在第三方地方政府的监督下签订合作协议(合同),对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各自的利益进行明确规定,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参与实践生产等方面问题进行详细规定;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制订资金、设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合作顺利进行;另外从长期合作的角度出发,还应建立校企合作评估反馈机制,定期全面总结及时反馈,从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便合作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进行下去。

3.2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结合专业的特点从“互补、双赢”的角度出发,利用学校的师资、技术、设备、场所,在校内建设企业研发和生产机构。依托企业的场地、设备、实践经验、社会影响力等,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通过校中建厂、厂中建校,对内扩大专业办学的视野,加快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使专业教学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减轻学院专业实训场所建设的资金负担,扩充学生实训内容;对外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开发工程项目的能力,提高员工素质,减轻资金和人力不足的压力,促使学院和企业相得益处。

3.3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制订

3.3.1确立园林技术专业办学模式

通过对我院园林技术专业多年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提炼,确定园林技术专业以“专业办产业、生产中育人”为专业办学模式。校内办产业、校外建基地,接轨行业,构筑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与行业无缝连接,增大实践技能培训力度,为专业教学奠定基础。

3.3.2明确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三学段、渐进式”工学结合为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教学更适合行业的发展。其内涵是:将学制三年细化为六个学期,将六个学期按照渐进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规律归纳为技能训练、生产实训、顶岗实训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5学期以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岗位专项技能轮训。第三阶段,6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化”要求及企业人才订单的要求,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岗位胜任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的顶岗实训与就业无缝接轨。

3.3.3建立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依据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制订了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

第5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能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具有电子信息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的特色方向分别是LED显示控制技术方向与新能源光伏技术方向。该专业的职业面向定位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电子信息产品服务企业、电子显示产品应用与服务企业、光伏产品应用与服务企业、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企业等。

二、实训中心的布局与功能

专业实训室包括:电子工艺实训室、SMT生产实训中心、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电路制图制板实训室、AltiumDesigner认证中心等。专业方向特色实训室包括:LED应用实训室、LED照明控制系统实训室、新能源应用实训室等。创新实训室包括:学生创新实训室、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其中,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实训室是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成果之一。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与设计流程,实训室配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电路设计与制板软件AltiumDesignerSummer09,依据合作协议,由企业负责对实训室的软件进行及时的免费升级与技术支持。合作企业对实训中心的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与技术考核,2010年4月,实训中心五名教师通过了Altium认证讲师的考核,并获得了由Altium软件原厂颁发的合格证书。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的高职课程——电子产品制图制板,被确定为2010年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承担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无线电调试员(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并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任务,也是实施高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专业实训室之一。实训室现有该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3名。在该实训室完成的职业资格鉴定学生人数约300人,教师10多人。此外,专业方向特色实训室中的LED应用实训室、LED照明控制系统实训室都是在与省内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紧密合作下建成的。企业为实训室建设中的功能定位、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及现场教学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目前,实训室开设的高职课程有LED显示控制系统、LED系统装接与维护、LED照明控制系统等。新能源应用实训室也是与省内相关知名企业合作的成果,能完成光伏技术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目前,实训室开设的高职课程有光伏技术概论、光伏供电技术、光伏系统装接与维护等。同时,实训中心建成的企业创新研发基地,是校企紧密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与技术攻关的场地。由实训中心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已完成多项横向课题的研发。校企合作实训中心,除校内实训中心外,一般还包括校外实训中心。作为校内实训中心的有效补充,校外实训中心弥补了人员、场地的不足,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校外实训中心。

三、实训中心的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校企合作实训中心时,除了先进的仪器、生产设备和实训场地,更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所谓双师素质,是指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实训中心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遵循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与技能并重、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重的原则。通过访问工程师、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一线工作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学习生产性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注重建设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对课程建设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以来,在师资建设方面,实训中心先后派出教师,参加了包括电子、机电、数控等方向的省高职骨干教师海外师资培训班,以及高职部级骨干示范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先后邀请多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及教学名师来校讲学,就高职课程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对实训中心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省教育厅的访问工程师制度下企业锻炼、参与相关的高职国培省培项目、以及职业资格鉴定方面的考评员资格培训学习,工程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实训中心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人员比例已达100%。

四、教材建设、技能大赛与社会服务

实训中心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配套的实训教材与实训讲义。目前已有电子显示技术、LED系统装接与维护、太阳能光伏技术等实训讲义与实训教材的编写。同时,实训中心还承担了近年来包括部级电子竞赛、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等多种类型与层次的电子竞赛,主要参与了机器人项目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为更大限度地利用实训中心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节约社会建设资源,实训中心除了承担校内学生的技能实训外,还面向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多方位服务。目前提供面向校内外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无线电调试员(高级工)、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服务。

五、结语

第6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需求分析

(一)校外实践教学专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企业,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在聘用一些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生,那么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然而,在校企合作教学中,高校要想开展校外实践教学,那么必然就会对于企业的设备部分资源产生一定的需求量,在古老的校企合作当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经济负担一般来讲都是有高校一方面负责的,然而,从根本上来讲,这样的一笔金额不是一笔小数目,因此高校在向学校支付实践教学费用的时候,大多数都没有按照原本的金额去支付,这个时候,如果实践教学企业在支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甚至最基本的利益要求都没有达到,然而,就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支付这样的费用又有着一定的负担,这样的情况最直接的就是导致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只是走马观花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校外实践教学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益需求,那么在为高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学校安排校企合作教学的时候,是不可能出全力的。

(二)校外实践教学专业的情感效益所谓情感效益,大多数都是源自于企业的领导者,企业的日常经营因为受到领导人员的影响,因此在校企的合作当中,领导者自身的情感关键以及价值观念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校企的基本合作关系,甚至都会有因为高校中的校企合作管理人员与企业的领导者交情甚密,为高校这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出相对的实践教育的支持,积极的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从而校外实习企业对身在企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的学生进行格外的照顾。如上所说,这仅仅是诸多情况中的一种,譬如说,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因为缺乏责任心,万事都只会为自身你的企业着想,一切以利益为主,对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并不是非常的中意,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生们得不到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导致的校企合作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学校的效果不良。

二、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需求分析

(一)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成为高校的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的学生,那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要努力的学习在校期间的专业只是,充分的掌握所需要实践的专业以及理论辩论方法,然而,由于收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管理教学的时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说,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些管理模拟教学,然而很有可能受到学校的限制,导致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低下,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是水平的提升。就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讲,太多的高校中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不是非常齐全,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管理联系,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如果没有参与过真实的经营管理决策,那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没有明确的定位。

(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几率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情况来讲,高校毕业后的学生就业起来还是非常的困难,因此高校的毕业生在面临着一些就业机会都是非常珍惜的,所以说,在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在日后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譬如,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应该通过这一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职能,遇到一些竞争力的东西,应该努力争取,培养出良好的上进心,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还要在企业好好表现,尽可能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从而获得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良好印象。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可以在日后毕业的时候帮助自己更早一步获得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第7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Abstract: It can achieve win-win to develop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 & Research, which can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ability to the community, but also to promot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the lesson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situation are analyzed,andto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practices of Production-education & Researc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are explored.

关键词: 产学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双赢

Key words: production-education & research;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personnel training;university-industry win-win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47-03

0 引言

应用型高校办学要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走向,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而不是照搬、模仿其他高校的办学。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可成为地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校企合作教训与深度合作机遇,从实践中总结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1 校企合作教训与深度合作机遇

应用型高校多年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环节(比如专业开设、培养计划制订、企业家进课堂、指导毕业设计等)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主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学校主体获益(包括学生实习实践、就业以及教师实践等),往往忽略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参与程度低等现象,比如历年签订了为数不少的实习基地,但真正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的为数并不多,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应用型“3+1”卓越人才培养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专业与需求对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更加深入,校企合作更加多元化。经过多年的摸索,应用型高校办学逐步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希望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经济新常态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招工难用工成本高成为常态,企业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产品技术升级,企业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企业转型发展,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虽然有技术开发等部门,但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实验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技术部门进行日常技术开发与生产,企业需要借助社会,尤其是高校的智力支持,否则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可见,校企双方有深入合作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校企双方的需求,也就是双方的兴趣点,转变单方面思维为双赢思维,建立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深化校企合作。

2 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探讨

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的工科学院,多年产学研合作实践办学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积累校企产学研合作实践经验。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主要做法与探索如下:

2.1 产学研合作方选择

合作方选择应遵循目标共识、优势互补与信誉原则。目标共识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在目标上达成共识,尽管行业企业、高校的领域不同,但校企合作双方也有目标相同的地方,需要达成共识,以使产学研合作能为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选择合作方前需了解合作方是否具备自身缺乏的资源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企业优势在于生产、资金、市场信息等,而高校优势在于人才智力、试验设备及科技信息等;良好信誉原则保证合作双方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合作方选择还可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2.2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生产、教育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优化企业技术开发行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也拓宽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交流,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参与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企业专家和工程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既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产学研深入合作要建立实现校企双赢、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建立校企层面及执行层面沟通与运行机制,校企层面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高校面临学生实习安全、企业聘任导师资格等问题;企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生产安全等问题。

实践中学院与十多家企业建立比较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比如:上海名古屋刀具公司、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沿浦集团、上海康茂胜自动控制公司、上海高罗输送设备公司等。

2.3 聘请企业专家进入学院教学委员会

为将产学研合作的思想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环节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进入学院教学委员会,参与专业调整与设置、培养计划修订、课程体系讨论、讲座、授课等人才培养环节,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比如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聘请模具行业协会以及骨干材料成型相关企业专家进入专业教学委员会。

2.4 产学研基地

产学研基地建设通过企业与高校签订契约,可以项目合同形式,以高校为技术依托,高校提供技术研发和试验设备,企业提供资金和生产设备,通过企业将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学院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试验研发物理气象沉积(PVD)技术,将具有更高硬度、更强结合力和更均匀的薄膜运用于工具、刀具、模具以及有高耐磨要求的零部件,研究制备的各类PVD涂层,可以大幅度提高刀具、模具与摩擦磨损件的使用寿命。该中心已与上海名古屋刀具公司、上海高罗输送设备公司、上海紫江集团著名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也给产学研合作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学院还与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沿浦集团建立产学研基地。

2.5 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工作室

校企联合实验室是高校与企业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结合企业与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合作共建的非实体性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设置研究方向、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运行经费,研发人员汇集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人才,开展应用技术试验开发。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西门子校企工作室、机械工程故障诊断技术开发联合实验室、康茂胜自动控制校企联合实验室等。

2.6 联合申报项目

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申请政府导向的科研课题,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政府资助项目,比如近年学院获得上海市联盟计划项目二十多项。另外企业联合学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市、区级小巨人企业等。

2.7 人员双向交流

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上海市教委与学校支持教师带薪到企业实践,鼓励企业优秀人才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优先引进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近2年学院聘请80人次企业兼职专家授课、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实践等活动,到企业实践(包括开展横向课题)教师近30人。

2.8 企业工程实训

学校加强校内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已经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积极吸纳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实训,制定实训方案,聘任企业指导教师。学生企业工程实训螺旋式进行,通过机械工程认知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其发展,对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感性认识,促进后续培养环节的目的性。机械工程生产实训,通过跟踪典型零部件的生产流程,学习典型零部件产品的制造过程与制造设备,学习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在生产过程应用,学习产品开发过程的试验装备和试验方法,培养工程意识。

2.9 顶岗实习

学院2011级、2012级多名同学到西门子、上海航空发动机、上海龙达塑料、上海鼎龙机械、上海沿浦等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要完成岗位工作,按企业员工要求,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岗位能力训练,提高敬业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形成创新源动力。学生得到磨练,能够面对困难,积极上进。

2.10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企业选派指导毕业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实行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和答辩。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强调结合工程实际,真题真做。学院毕业设计课题来自校企联合指导的占40%。

2.11 设立企业冠名竞赛、奖学金

学院与上海亚虹公司合作,举办每年一次的“亚虹”杯设计大赛,以企业需求为竞赛导向,通过竞赛,夯实大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工程师综合素质。

上海亚虹公司在学院设立“亚虹”奖助学金,上海博莱特公司设立“博莱特”奖学金,校友设立“校友励志奖”,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共赢,校企双方要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间双向流动互聘机制,校企双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扩大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焦玉步.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荷兰、瑞士和意大利三国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8-33.

[2]陈跃泉.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6):43-47.

[3]余建星.卓越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24-27.

[4]曾萍.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28-32,49.

第8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课 题: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Y201415)、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164)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行教学考核,注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文化理念的融合,达成双赢,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一、校企合作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1.教学体制以企业的发展为依托

科技进步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协助,教学体制要以企业的发展为依托。校企合作要求学习和岗位协调,夯实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

为适应我国高教课程开发模式,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直接到高校招聘人才,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校企合作中开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能够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学校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3.课程改革的突破源于校企共同努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与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全面带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企共同努力,引导教学方法的设置和改革,力求达到满足校企共同需求的目标。

二、校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校内研究现状

学生完成规定的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后,推荐到公司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院和风电公司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校外研究现状

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自发地与企业联合办学。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尺。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1.以课程体系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依据

要以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依据,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调整,保证校企合作整体规范化。安排实践环节,设计不同的课题,以便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2.以工作和学习为突破点

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和建设以工作和学习为突破点,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课程结构设计为解决问题的形式。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典范,对进行教学改革,适应企业的需求,合理开发课程体系。

3.适当设置课程教学改革

对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要把企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根据实习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课程的内容。

4.鼓励专业教师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工作是课程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根据学校专业特长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材改编或者教材整合,鼓励专业教师在编写教材方面下工夫,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四、校企合作改革的目标

课程教学和教材改革是校企合作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内容上,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同时在校企合作的监督下,增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对校企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五、校企合作解决的关键问题

合理地引入企业课程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满足高校与社会进步的需求,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关键性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并将解决方案应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中。

六、小结

第9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摘 要:本文针对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结合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探讨了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实践 多赢

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通过对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现状的调研,发现目前校企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对与企合作的意愿比较强烈,而企业却缺乏动力;合作横向不广、纵向不深,校企合作普遍停留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就业推荐等简单合作上;合作形式热烈,实质冷清,甚至合而不作、流于形式。

一、制约校企合作的因素

首先,学校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主动意识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协商合作形式,致使校企联系不紧密。

其次,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脱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校企合作不能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致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低。

再次,在低层次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更多的是承担培训任务,而不能享有稳定效益,致使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二、深化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院汽修专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具体做法与大家探讨。

1.战略咨询,加强领导

笔者学校成立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汽修专业教育专家、汽修行业专家、汽修企业专家担任委员,研讨汽修行业用人需求、岗位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工作项目一致、教学要求与岗位标准一致,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成立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由行业领导、学校领导、企业领导共同组成,签订校企合作相关协议,明确各方权责,确保校企合作制度化、稳定化、长期化,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2.校企专家双向兼职

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攻关,不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汽修专业课教师,重点参与开发项目课程、制定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习、传播企业文化和提供用人信息等。

3.校企员工双向培训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及时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提升企业员工技能的全面性,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在企业技术能手的指导下,实地参与顶岗锻炼,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笔者所在学院规定,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一年内必须有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顶岗培训,期间按企业要求管理,由企业对其考核。

4.校企共建“厂中校、校中厂”

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生资源、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资源,共建“厂中校”,安排学生到汽车维修企业顶岗实习。目前,笔者学院已与润华集团、鸿发集团、金万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资源,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共建“校中厂”,对外开展汽车维修服务。学院与SK集团合作成立“天润汽车服务中心”,把企业引进学校,师生可以参与实际维修项目,有效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

5.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学校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的生产计划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对接,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理论教学交替。例如汽车美容课班级分为二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企业顶岗实习1个月,然后两组轮换,实现了“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理论实践不冲突”。

6.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实施订单培养,组建“冠名班”,培养方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把企业的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理念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学生按照计划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冠名企业安置就业。

三、汽修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几点体会

1.“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学校的师资、学生、实训基地要主动走出去,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资源、企业文化也要积极引进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教学内容是重点,培养质量是关键

教学内容必须适应企业工作需求,培养质量必须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3.校企合作必须多赢

校企合作必须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提高学校培养质量;不能损害学生利益,不能影响企业经营计划,不能扰乱学校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