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

第1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建立具体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過程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在企业教学過程中,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参与過程中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完成质量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另外,通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来衡量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第2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第3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35-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旨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炭工业为主体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计划”,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计划”文件精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组。目前学校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依托我校与煤炭企业合作紧密的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三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顺利实施。

一、“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参与“1+2+1”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卓越计划”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科层次采取“3+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行业标准,确定了我校“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思维与意识。

2.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能力:熟悉所学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具有管理计划、预算、任务组织、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

4.职业素质与个人能力: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企业管理与创业能力:具有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决策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

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煤炭行业专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顶层设计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本科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分为1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2年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累计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1年。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单独组班单独授课。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基础标准、已有的行业专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制订学科领域、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单独组班、相对独立培养的方式。

2.坚持“四个不断线”。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暑期专业实训不断线,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实习不断线,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设计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竞赛活动不断线。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方式进行。

4.企业全程参与。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5.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

在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的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作勤,贺玉海,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2011,(4):39-42.

[2]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4.

第4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对策

项目来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深化及实践”(项目编号:2012282)

中国分类号:C961

2011年教育部以教高[2011]1号文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1],并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批准了近200所高校为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提升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研究轻技能”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几乎所有大学的顶层设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养“工程师”,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师规格”几乎消失[2]。

2.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在学历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在考核指标上,通常重视考核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论文等学术指标,而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标,很少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3.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瞄准的是企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下到企业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培养重点。

4.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难度较大

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主要是创造利润,虽然高校和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联盟,但是,离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

5.缺乏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高校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激励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使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动、盲目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缺乏动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取的是项目制,学校以申报方式获得项目立项,以项目结题方式完成,而项目实施过程难以监管。教育部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卓越计划实施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卓越计划的认识,确保卓越计划规范顺利推进和高质量的完成,确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

卓越计划是国家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施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加快更新设备设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企业要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达到互利双赢,为学生在企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物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优质服务,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政府要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奖励。

3.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

高校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关键。要改变高校师资单一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定新政策,在师资引进上,不唯博士学历、不唯职称,重要考察企业工程工作经历、工程技术水平能力、工程创造的价值等实际工程技术水平;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等学术指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应用指标为主。二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素质和能力。三要聘请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任务。

4.强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是为企业服务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工程设计、应用、创新等工程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要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新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二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工程实验、工程实习、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真刀真枪”做设计,“顶岗实习”做实习,“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能力;三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卓越计划实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

第5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双师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5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华北科技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前身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学院坚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安全生产输送专业人才,攻克科技难题。基于长期坚持的“自立立人、兴安安国”的办学传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行业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学校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煤矿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水害预防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拿大凯普澜诺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遵循“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以学生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和体验的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现已经面向企业建立了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活动,成效显著。学校拥有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电工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黄成玉(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

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基础良好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3. 结合安全行业背景优势,选定特色专业为试点专业

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以服务行业为原则,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均为部级特色本科专业。这三个试点专业在低年级采取学科基础课程的统一平台,高年级再分流,以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瑞赛长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弹性学分制度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当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

二、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组(即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校企协作组,在各个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及时参加试点的各个院系,依托企业是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

主要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素质培养。每年召开卓越班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一下步方案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2. 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

学校分别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专业负责人、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实施、监控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卓越计划”工作顺利进行。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招生方式及规模

从2012级开始招生。根据学生本人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综合考虑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组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每个专业30名学生,共计90名学生。以后在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年在其他可行的工科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学制及学籍管理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阶段累计不少于1年,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对卓越班的学生实现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建立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学年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和转出机制。可从校内相应专业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班,将不适应的学生转出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3. 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设计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特别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在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导师除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过程。

4.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参照本校各个试点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研讨,制订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

一是整合课程体系,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讲授学时。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科学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工程认知、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原来在学校教室里开设的专业,可以转变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开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社会普适价值的把握,以及对工程链、企业文化的感性理解;在大学高年级开始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且都在企业中完成。同时,利用本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产学合作国际化。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教师采取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四、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试点班辅导员三个部分组成。

1. 校内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主要由各试点专业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共同推荐产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备较好的工程经历,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长期参与企业科技开发、流程改造和科技服务,近三年内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横向课题。专任教师的考核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与人事处、相关学院共同进行。专任教师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作为“双导师”之一为学生指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并监控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2. 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由各个学院、工程教育中心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核,学校聘任委员会通过即可聘任,聘任年限4年。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管理经验,必须具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不得超过60岁。兼职教师需要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工作;聘期内主讲不少于2门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每届与校内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不少于4名学生;为所指导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训练方案、提供实践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兼职教师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考核。

3. 试点班辅导员

试点班辅导员由学工处、相应学院协商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审核的方式组成。担任试点班辅导员的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热爱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具备辅导员、班主任经历。试点班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安排专业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等。试点班辅导员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学工处共同考核。

五、结语

“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长期计划,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特色鲜明、行业特点明显的本科院校更应该尽早实施。华北科技学院属于转型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直是坚持走面向企业应用型、安全科技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本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和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为将来本校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开展“卓越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2] 刘文清,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5):1-4.

[3]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第6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后备工程师。我校(大连工业大学)以工科优势、专业特色突出、产学研合作密切等优势条件已于2011年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之列,生物工程(发酵)、材料成型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两个硕士专业获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按照教育部和省里有关要求,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切实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此培养计划的实践模式。

一、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遴选主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以“需(需要)、特(特色)、强(实力)”为原则,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类”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学校很早就与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希望纺织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轻纺和食品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此次试点专业选择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四个专业与方向,即“生物工程(啤酒)”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实践证明,这种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的遴选原则,以及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

二、以“具体需求式”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

从2011年起,我校以“雨生班”、“华录班”及“百威班”等培养模式来实施“卓越计划”。以上培养模式在体现工程教育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又各有优势。“雨生班”主要是招收我校电子商务、机械自动化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整体设计上实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生产,而电商的学生则负责网络销售,从而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雨生集团为此模式的全新演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华录班”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以“日中韩模具比赛”为契机,实现以赛带学、以学促赛的良性循环,并切实利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提升自身价值的机会;“百威班”采取典型的“3+1”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一起为学生设计适合“卓越计划”培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参加“百威班”的学生第七学期开始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参与开发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第八学期就要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模式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卓越计划”通过这几个具体实际的工作模式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供需平台,为学生的就业铺就了先期道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为“卓越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如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卓越计划”的运行,为适时调整机制、模式、重大改革提供决策力量,并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建立工作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学籍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这些组织的建立形成了多方联动、校院企共管的“卓越计划”运行模式,保证了每个实践环节的衔接和有效运行。

2.制度保障。为配合“卓越计划”,我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大连工业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大连工业大学对工科教师评聘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使整个计划既有章可循,又约束和激励了师生的学习工作态度,保证“卓越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3.经费保障。我校在资金方面一直给予“卓越计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证,设立了专项资金保证其顺利实施。学校还设立专项工作量津贴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同时提高了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教学酬金。

4.基地保障。我校目前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加上一直合作良好的华录、华润、金城造纸、辽渔集团等校外基地,保证了学生真实操练的平台资源。

5.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卓越计划”并非纸上谈兵,也为了突出体现“卓越”的内涵,我校在此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这种专门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打造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落实“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我校已与多家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如大连工业大学—大连雨生集团、大连工业大学—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连工业大学—华录模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力争打造部级、省级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校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现在已有3个首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和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五、校企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将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企业教师的遴选。遴选的企业教师,依侧重不同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同时为其配备校内年轻教师作为助教,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目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在工程教育方面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为后续创新培养模式积累师资。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创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尝试。今后我校还将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工程素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第7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⑴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⑵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⑶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⑷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2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⑵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⑶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3结束语

第8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卓越计划 教师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 构建原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6月25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在南京正式启动。金陵科技学院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南京建设世界软件名城的战略部署,试点专业需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

对照“卓越计划” 的总体目标,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是最关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教师的督促和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各高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在诸多的管理模式中,教师评价体系是各高校教师岗位聘任、教师晋升、教师考评、人才引进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追求,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①

1 现行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合理的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通过调查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发现各院校基本没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制度。没有一系列的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各院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②再者各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

1.2 缺失评价和激励工程教育教师的制度

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院校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仍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且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面临着不少困惑。如果学校在收入上向着“双师型”教师倾斜,则会导致出现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如果在职称晋升时具有行业背景、企业背景的教师优先,却导致评价效率低下;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如果学校优先考虑有两年以上(可累计)企业(或社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实验、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验教学设备的设计工作,使用效果好等等,但实施起来都较困难,从而对工程教育的教师激励不够。上述措施都有其可取性,缺乏整体观,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激励制度缺失,从而阻碍了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1.3 评价主体片面,企业未列入评价主体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对教师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在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已采取现代企业广泛采用的360 度评价法(即全方位评价法)。通过不同的渠道,按照不同的权重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及院系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专家、同事、学生和教师本人等。但在众多的评价主体中,企业没有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而“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并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所以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企业参与实施“卓越计划”院校的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已势在必行。

1.4 “卓越计划”特色没有体现

目前参与“卓越计划”的大多数高校对实施“卓越计划”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没有强化,缺乏教育经验。而且实施“卓越计划”的院校对工程教育教师管理、评价、考核、培养等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延用普通工科院校的模式,最为突出的,一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过低,甚至没有这一评价指标;二是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缺少对教师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指标的评价。

2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层面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内驱力。自我正常的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的学校要与教师共同协商,使得教师的自我评价取向一致,从而使得教师主动反省而不是被动接受评价,教师经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最终得到自我提高。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等因素,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其完结,以教师的学历、职称等为基本条件,重点发展性评价教师的自身发展能力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胜任能力,通过评价对教师提出改进的要求与新的发展目标。

(3)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卓越计划”旨在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流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所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使自己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4)企业对教师的评价。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教师如何才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则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研发等实际工作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则由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组来进行,以着实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在企业参与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企业对教师的评价方案,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上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在宏观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评价工作。

2.2 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普适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原则。目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出“卓越计划”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理念,反映不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卓越计划”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标准的普适性,也要体现出其差异性。

(2)适应性与超前性并存的原则。“卓越计划”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内容既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要有超前意识,在培养、进修、晋升等方面为工程教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引导和激励教师既要提升学历、职称、学术水平,更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预测到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变革中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在调整完善中实现教师的发展,促进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3)静态性与动态性并存的原则。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资格标准,如学历、职称、工作经历、业绩、成果等;二是动态的考核标准,不同的发展阶段工程教育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考核标准要注重参与“卓越计划”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解决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工程教育教师的认证应坚持资格标准静态性与考核标准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序地发展、合理地发展、健康地发展。

(4)系统性和导向性并存的原则。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由若干指标组成,且每一项指标均具有明确的权重。指标体系既能体现高等教育教师的通用能力,又能体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师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

(5)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在构建和实施时,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兼顾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的统一,重在促进教师以自身发展带动学校发展。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和支持教师的自我发展,从而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主动调控和完善自我,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在制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时要广泛征求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意见,参考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人事考核的标准,将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行结合,更加注重定性分析与系统方法的应用。既要重视结果性评价,又要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强调工作完成的质量和工作发展的过程,要将教师岗位胜任能力与素质的表现进行全面反映。先选取一定范围评价试点,然后根据反馈结果修订指标体系,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结合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的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分成三个层次: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 21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此体系只是教师评价的一个总的指标体系,所列指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指标内容需视参与“卓越计划”的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

4 结束语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长期的实践。金陵科技学院是首批“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信息技术学院承担了软件服务外包试点工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IT行业背景、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其与“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基本一致。目前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专兼职教师有39人,文中构建的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已在此范围内进行了试点,结果表明此教师评价体系比较合理,但仍存在诸多缺陷,说明教师评价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不断思考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评价的目标。

注释

第9篇: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我国高等教育自规模扩张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是从企业招聘普遍的反馈态度来看,工程技术人员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精神。机械行业应面向工程实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对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理工科院校中的机械类大专业,理应把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作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导向,为国家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体思路

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上,确定更加详细具体的机械类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之作为理工类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有清晰的总体思路。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目标与专业特色,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规范的指导下,同时结合学校和企业培养标准与评价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具体来说表现为三方面:(1)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2)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3)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当然这个培养目标是否最终完成要靠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并通过校企评价团队的最终考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培养目标的实现方法上以及评价体系上,要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相互补充、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的相互渗透,最终形成综合评价的机制,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重点与内容

(一)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重点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实施中应抓住以下工作重点:探寻机械类工程师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创新管理体制。尤其是探寻多元化培养,是整个机械卓越计划实施的重点,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究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的建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并面向市场需求,才能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供新鲜的活力。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内容

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直接影响着机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效果与成败。在机械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新课程体系的修订上,既要夯实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紧随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态势,也要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围绕市场和企业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课程体系以便使其具有时代性、能够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应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适当地增加或开设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掌握最新的分析手段与测试技术。另外,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更快地减少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更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我校曾在2003和2009年两次加大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力度,并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测量与控制技术、过程装备工程等课程体系融入到机械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群中。

2.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面对课本,很难将这些生硬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为抽象的机械模型。所以,如果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实践的研究过程,机械类课程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学生亲身参与机械的设计、改造与研究,有的甚至需要他们自己上网搜寻相关配件,为了找到合适的配件,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分析各种相似配件之间的差异,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得到的实践结果与吸收消化理论的程度绝对比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教师的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当然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最终是不可省略的,不可能完全实现机械课程的百分百课外实践,但是又想使学生参与其中,因此理论教学过程的改进也势在必行。比如说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并且在课件中增加学生身边的工程实例,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有趣丰满,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我校的金工实习在不断更新传统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实习环节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机器人系统和小型自动生产线等,并且在2004年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制作实验室,在2006年建立了机械创新制作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平台。目前高校普遍提出的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使其在“研中学”“做中学”,将一部分课程委托企业讲授,在企业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与骨干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试行“两参三联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机制,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对“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学生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即大一、大二、大三实在校内配备专业导师,大四时在企业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学习阶段可以安排一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前三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学科相关基础课程以及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四时学生在相关机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重点是实践,在实践性环节中强化学生在机械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现在,国际性竞争越来越剧烈,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个总趋势,这势必使人才竞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教育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比如国外原版教材和虚拟实验室,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与国际知名学会开展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到海外企业实习,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并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三、结语

我们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机械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大多数老师缺乏工程经验,亟待工程化培养;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缺乏,经费问题也会制约工程实践环节的开展;专业课教师在校内承担的教学任务重,难以顾及每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校企联合体制中,如何实现部分校内课程在企业讲授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卓越计划中很可能碰到的问题,最有力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良好的保障体系是机械卓越计划得以实施的前提。“卓越计划”质量体系离不开机构、制度、师资、经费、基地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在机构设置上,成立包括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小组、执行与评价团队在内的领导小组是必要的;在制度保障上,学校规章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并行,包括培养标准、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在师资保障上,保证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外聘教师的待遇能落到实处;还有培训基金、实践环节等经费支出的保障和学校资源、企业培训、网络虚拟资源等基地保障,任一环节的工作不完善,都会导致整个卓越计划难以为续。另外在校企培养方案实施中,还要进行建立必要的监督、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1).

[2] 胡皓,任鸟飞.工程应用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

[4]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5]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6]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