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科学范文

医学科学精选(九篇)

医学科学

第1篇:医学科学范文

一、中医男科学概念、研究范畴

1、中医男科学定义

中医男科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来认识和研究男性生理、病理、养生、优生特点以及男性特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护理保健规律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男性、研究的重点是男性特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男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医临床学科,其基本体系的构建和诞生,以王琦等主编的《中医男科学》出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为标志。近年来,该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向广度、深度发展。但因学科建立时间较短,故学科的命名、研究范畴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明确界定。

1中医男性医学的命名

中医男性医学的命名,目前有“中医男性学”、“中医男性病学”、“中医男性泌尿生殖病学”、“中医男科”,以及“中医男科学”等。

“中医男科学”这一命名有四个特点,一是符合中医临床学科的命名习惯,如中医女性医学命名为“中医妇科学”而不称为“中医女性学”或“中医女性病学”;二是有前人对男性医学命名的依据,如《男科证治全编》、《医学正印种子编·男科》、《傅青主男科》等,均以“男科”命名;三是这一命名能充分覆盖中医男性医学的学科内涵;四是与“中医妇科学”相对应,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将中医男性医学这一中医临床学科命名为“中医男科学”较符合学科实际。事实上,现已出版的大部分中医男性医学专著和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文章多采用这一命名。

2中医男科学的研究范畴

由于古代乃至本世纪80年代初,中医男性医学一直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仅散见于中医内科、外科、儿科等临床学科中,因此,中医男科学的研究范畴尚未进行界定。

基于男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男性,中医男科学研究的范畴应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三方面与男性有关的医学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中医男科文献及典籍的挖掘与整理、男性生理、病因与病机、诊断与辨证、治则与治法、治疗手段、药物与方剂、预防与护理、性事保健与养生优生等。临床实践包括障碍、不育症、疾病、阴囊疾病、与附睾疾病、精索疾病、精囊与输精管道疾病、前列腺疾病、男性绝育术后病、性事疾病房中病、男科杂病除上述外的男性特有疾病和男性性保健以及运用中医中药来研究生育与节育等,不宜将血尿、遗尿、多尿、尿浊、斑秃、早秃等非男性特有疾病列入男科临床研究范畴。性传播疾病虽非男性特有疾病,但因其为性传播,加之目前尚未建立较完整的中医性病学体系,所以,这类疾病多归属于男科临床研究的范畴。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中医药治疗男科疾病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如动物造模、运用现代检验手段检测有关生理指标等。开展中医男科实验研究工作,不仅能丰富和发展中医男科学理论的学术内涵,同时还能推动并指导临床研究的深入。

3中医男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男科学虽是一门独立的中医临床学科,但亦直接受中医理论的指导,并与内、外、儿、泌尿等科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密切联系,因而研究中医男科学不仅要掌握该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其他中医学科以及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男性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中医男科学与西医男性学有各自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亦不尽相同,如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补机制,必将推动男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中医男科学的优势和特点

现代中医男科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西医男性学相对而言。中医男科学与现代西医男性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同属男性,但各自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别,因而也就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特色。

(1)历史源远流长,著作众多

中医男科学虽于本世纪80年代才形成独立学科,但其发展却源远流长。自新疆1988年发现的3000年前“生殖岩画”,就记载了有关男科方面的内容。此后,在古代中医专著、房中医学专著中记载了大量的男科学内容,历代的医家对男科学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为现代中医男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明清两代涉及中医男科内容的中医典籍达百余种,有稽可考的男科医案有五百余则。这些著作对性生理、性保健、性养生等性医学内容的论述在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许多理论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古代蕴含丰富男科学内容的医籍宝藏无疑是现代中医男科学坚固扎实的理论基础,挖掘、整理这些宝贵遗产,将有助于男科学的发展。

(2)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注重整体调节

西医对男科病的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即重视局部治疗。而中医治疗男科病症,注重辨病辨证相互结合和整体调节,如免疫性不育,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抗抗体的产生而引起,但根据中医男科辨证,本病可表现为气滞血瘀、湿热蕴滞等不同证候,因而在治疗时除选用一些对免疫反映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外,还应结合证候的不同而辅以相应的治法,如清利湿热、化瘀通窍等,这种病症结合论治的方法就较单纯运用免疫抑制剂的方法优越。在调护上,中医男科的节欲、食疗、气功、针灸、按摩以及情致疗法等,皆从调整整体功能着手而兼顾局部。

(3)治疗手段丰富实用

中医男科学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为主,有大量的专方专药,如治疗不育的五子衍宗丸等至今仍广泛运用。性治疗药大都有整体调节的功效。行为治疗:如治疗的九浅一深法等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心理治疗:中医治疗十分重视调节情志,如疏肝解郁治疗阳痿等。此外,还有非药物治疗,有内治、外治,治疗方法达数十种之多,如药物外治、针灸、按摩、气功、拔罐、食疗、理疗、体疗、精神调治等。中医男科学多采用综合调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从情志、起居、劳逸、、饮食等方法以调摄为主的辅助治疗。中医男科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可单用一种,也可多种联合运用。其治疗方法欲药物符合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且因其疗效确切、稳定,低毒副作用,无创伤,少痛苦,且经济、方便,适合我国国情,故易被患者接受。

(4)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西医学对许多男科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较深入细致,诊断手段比较先进,但对某些疾病如障碍种的异常、病理性遗精、阳痿,不育症中的抗体阳性、密度过高、以及生殖器官疾病中的硬结症、前列腺炎等尚无特殊疗法,药物作用单一,且易产生副作用。而中医男科学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采用辨病育辨证论治结合的方法,或内治,或外治,或内外结合,往往能收到显著效果。

中医男科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呈现勃勃生机,关键在于具备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男科学的临床治疗范围已从最初重点诊治障碍、前列腺疾病和不育三大类疾病向其他男科疾病开拓,目前用中医诊治的男科病已近百种,收治病种的范围正不断扩大,治疗效果亦令人满意。

三、中医男科研究现状

中医男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以来,广大中医男科学者在整理、继承传统中医男科学诊治经验及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以创新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力,积极借鉴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过去的十年里,现代男科学正迅猛发展。在新世纪里,人们疾病谱、健康观的转变,既为中医男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有必要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探索中医男科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仅就近5年来中医男科的发展现状作一简要综述,并对中医男科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与提示。

一功能障碍ED

1、理论研究

近年来,在ED的病因病机方面,不少学者逐渐突破了在脏腑定位上以“肾”为中心,在病机病因上以“虚”为重点,在治疗上以“补肾壮阳”为主导的传统观念,开始从多角度,多方位考察ED病因病机。

王琦在论述“阳痿从肝论治”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血管性阳痿以“调和气血,充润宗筋”为治则的观点。动脉性阳痿以“瘀”为着重点,以活血药物为主,改善的供血,方以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静脉性阳痿注重“气”,其病机是气血不和、气的摄血功能失常,因其血液的运动需靠气的调节,也就是说静脉的关闭有赖于气的维系,治疗宜气血双顾。以当归补血汤加减补气调气为主。李曰庆认为,从病性上看,既有虚证、寒证,又有实证、热证,而且实证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此外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还要结合职业、年龄、体质等进行分析。秦国政通过对阳痿患者进行较大样本的临床资料调研发现:在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对于病因学来说,房劳损伤已不再是主要原因,情志之变则是主要病因学基础,不良生活习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病机学来说,实多虚少是病机转变的普遍规律,脏腑功能改变以肝肾为中心涉及其他脏腑;对于基本病理学来说,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肝郁肾虚血瘀,其中肝郁是主要病理特点,肾虚是主要病理趋势,血瘀是最终病理趋势,而且三者有机联系,互为因果,共同作用。因此疏肝解郁,活血通络,补肾振痿是其基本治则。

2、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岳玉英等对中药复方壮元丹(由人参、麦冬、蛇床子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填精补髓、益气壮阳、抗疲劳等功效)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给予1.5—3.0g/kg剂量的壮元丹能提高去势大鼠对外部刺激兴奋性,潜伏期明显缩短;并具有抗雌二醇,缓解阳虚证的作用;可提高机体的耐受力,抗疲劳;同时,壮元丹对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从而可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改善体液免疫功能。王琦等对疏肝益阳胶囊治疗障碍的机理进行了恒河猴动物实验,彩色超声多谱勒研究结果表明:疏肝益阳胶囊治疗雄性恒河猴障碍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善背动脉血循环,使原来扩大了的动静脉管腔缩小、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加快、静脉回流速度变慢而恢复其海绵体功能;实验观察证实疏肝益阳胶囊对功能障碍的雄猴功能、时插入和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提高雄猴的及时的与。治疗后角度可明显恢复。

贾金铭等对近年来增强的部分单体中药药效学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人参、刺五加,淫羊藿,蛇床子等20味植物药,鹿茸、蛤蚧、海马等17种动物类药,阳起石等4种矿物药类药。结果发现淫羊藿的水提物可明显地促进分泌同时发现有雄性激素样作用或雄激素增强作用。能使正常去势小鼠的前列腺、精囊、肛提肌重量增加;但对摘除两侧卵巢的大鼠,未显示有雄性激素样作用。淫羊藿的叶牙根部作用最强,果实次之,茎部最弱。蛤蚧:具有双相的性激素样作用。其乙醇提取物120mg(相当于蛤蚧0.105g)、40mg给正常雌鼠皮下注射32天后,交尾期均延长,间期缩短;对去势鼠,给药2l天后可再现交尾期,并使正常鼠子宫、卵巢重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对去势雄性鼠可使其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增加。蛤蚧尾部药效最强。

3、临床研究

器质性和混合性ED占全部患者的3/4以上,今后ED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器质性特别是血管性ED上,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就诊的中、老年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发现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ED关系密切。校正年龄因素后,在经过治疗的心血管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完全ED的患病率分别为39%、25%和28%。需要引起注意的是ED与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血管和或内皮功能失调,而后者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ED等疾病的早期病生理改变。ED可能是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最初的临床表现,ED逐渐被认为是一种血管疾患,西地那非的机理是使海绵体平滑肌松驰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即改善供血可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已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在整体调节的思想上,也可以在治疗内科疾患的同时有效改善血供。此外,抗精神病及降压药可引起药物性ED,中药在此方面也具有独特的整体调节优势。

4、治疗

4.1中成药目前许多临床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发出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但所用剂型仍以传统的丸、散、膏、丹及合剂为主,高新技术含量较差。同时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未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进行疗效观察,未做到方剂组成与证候合拍,加之诊疗标准不统一,虽然报道的有效率在60%—90%之间。但可信度不大,在研究领域上器质性阳痿血管性,神经性,内分泌性的临床报道较少。

王琦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对照方法观察,疏肝益阳胶囊治疗肝郁肾虚证及肝郁肾虚兼血瘀证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显示:疏肝益阳胶囊治疗肝郁肾虚证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为92.0%及65.7%,肝郁肾虚兼血瘀证为86.4%及63.2%,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组。

4.2辨证论治目前临床上各家对阳痿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为:徐福松将其分为6型即肝郁不疏证:治以疏肝解郁,方选沈氏达郁汤升麻、柴胡、川芎、香附、刺蒺藜、桑白皮、橘叶加减;心肾不交证,方选黄连清心饮生地、当归、人参、茯神、枣仁、远志、莲子肉、黄连合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加减;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方选二地鳖甲煎生熟地、枸杞子、金樱子、鳖甲、牡蛎、丹皮参、天花粉等脾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肾。阳痿用还少丹山药、楮实子、茯苓、五味子、巴戟天、石菖蒲、枸杞子、熟地等加减。下焦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方选萆薢饮加减萆薢、车前子、茯苓、石菖蒲、黄柏等。血脉瘀滞证:治以活血化瘀,方选活血散瘀汤当归尾、赤芍、桃仁、大黄、川芎、苏木、槟榔等加减。

4.3专病专方

1药物性ED:

药物性阳痿常由抗精神病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所致,王琦认为其病机是“药毒内蕴,肝郁血瘀”,治疗在疏理气血基础上,加羚羊粉凉血解毒,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者,加用茯苓、远志、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等安神定志之品,抗高血压药物所致者,加用葛根、水蛭、地龙、益母草等活血降压之品。

2糖尿病性ED:

洪寅认为糖尿病性ED病机“肾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为治则,方以左归丸为主,加入甘寒滋阴之生地黄、知母及温润扶阳之肉苁蓉、巴戟天。治疗27例用药2个月,有效率达85%。

二男性不育

1、理论研究

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肾精的盛衰决定着男子的生育能力,肾精亏虚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王琦认为现代男性不育症的病机为“肾虚挟湿热瘀毒虫”病性是“邪实居多,正虚为少”,病位上重点把握“肾、肝、脾”三脏。通过438例男性不育症的调研发现,实证最多54.11%,其次为虚证(21.0%),无证可辨(13.7%)及虚实夹杂证。在实证中瘀血阻络与湿热下注居前两位(21.69%和15.75%),虚证以肾阳不足和肾精亏虚为主7.76%及7.08%),虚实夹杂证以肾虚挟瘀、肾虚湿热居多(4.11%和3.89%),可看出瘀血阻络、湿热下注、湿热挟瘀、肾阳不足和肾精亏虚是男性不育最常见的五种证型(均大于7%)。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不育症实证和虚证夹杂证占据了证型中的大部分,单纯虚证仅有一小部分(21%)。在实证中瘀血阻络和湿热下注两种证型出现机率远高于其他证型,肾阳不足在肾虚中仅占15%左右,瘀血、肾虚、湿热三者构成不育症病变核心,它们单独为患或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三者约各占1/3比例,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药指导思想为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兼清湿热。

2、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补肾填精的各种药物具有以下作用:促进病理性膜结构改变主要是头部、中段线粒体及尾部;改变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蛋白质分子结构特征,使膜结构功能达到成熟状态;提高酶活性改善能量代谢,提高LDH-X酶活性,膜表面的F-WGA受体数量增加;促进DNA合成蛋白质合成;调节微量元素锌、硒、锰等。

王琦通过研究第一个国家治疗男性不育三类新药黄精赞育胶囊药理及作用机制发现:其能使未成熟大鼠附属性器官前列腺、贮精囊、提肛肌明显增长,重量增加,重量增加非常明显,又能明显提高成熟大白鼠血清睾酮含量,具有雄激素样作用;使棉酚负荷大鼠数及活力升高;有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生成能力的作用,从而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能使幼年大白鼠胸腺萎缩,降低大白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动物体重明显增加;显著增强小鼠体力和耐缺氧能力,使其负重疲劳游泳时间显著延长,表明抗疲劳和耐缺氧功效,长期服用可增强体质。治疗恒河猴生精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治疗作用机制为:1改善血供:改善血液流变功能,动、静脉管腔内径缩小,增加动脉血流量,降低静脉回流速度,以达到提高组织中的血流量;2促进生精细胞生长发育:使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细胞和生长发育活跃,细胞数大量增加。曲细精管横径变长、管腔内细胞层数增多,生精细胞增殖活跃,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增多,畸形数减少,密度增加、活力提高;3促进雄性激素睾酮的分泌:促进Leydig细胞生长发育、分泌睾酮增多,而睾酮增加促进生精细胞发育成熟,促进的生长;4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促进发育:机体内神经递质中DA恢复正常生理水平;间接调节生殖细胞生存的生理环境,以适应生长发育;5促进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功能增加;6作用于前列腺和精囊腺,使其腺腔扩大,功能旺盛。分泌物增多。

3、临床研究

在过去的十年里,生殖医学尤其是男性不育治疗领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以卵泡浆内注射ICSI技术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ART和先进的外科附睾及取精技术,彻底改变了男性不育的治疗观念,极大的扩展了治疗范围。严重的少、弱症、梗阻性无症、部分非梗阻性无症、不症均可得以治疗。男性不育治疗的主流正在一改应用药物而开始转向ART。ART的异军突起使得包括中药在内的各种治疗手段急待重新评价。人们不禁要问中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中药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功效、和局限性。ICSI技术是治疗重度不育严重少、弱、畸型,梗阻性无症,及非梗阻性无症的首选方法。而中药可显著提高数量、活力、改善畸形率及促进未成熟的发育成熟。因此在轻、中度少、弱精症,感染性、免疫性不育等方面中药仍有广阔空间。此外,如果将中药与ICSI结合,则可以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借助中药可提高质量及促进发育成熟未成熟向成熟转化的优势,可为ICSI提供优质的。其意义在于不仅可提高ICSI技术的受精率及妊娠率;而且减少传递遗传缺陷的风险。

4、治疗

目前男性不育的诊断采用辨病,辨因及辨证相结合,在诊断方法借助于现代医学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如:计算机自动分析,白转换,生殖免疫,生殖道感染,生殖内分泌的检测等以及采用WHO关于男性不育的诊断流程,使诊断更趋规范化。

4.1少、弱症

少弱症约占不育症总数的3/4,少精症多由肾气不足,气血两亏等,最终导致肾精不足所致。弱精症主要病机是肾阳虚弱,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弱症主要病因为生殖道感染、精浆异常,精索静脉曲张,免疫性疾病,特发性活力低下症,内分泌疾病。

中医对少、弱症的治疗,根据“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补肾生精,以调补肾阴肾阳,填补肾精或益气养血为治疗大法。主要方法有:1温补肾阳、温肾益精,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右归饮;2滋补肾阴,代表方:六味地黄丸;3补益肾精,代表方:五子衍宗丸。处方多为阴阳并补;4益气养血: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王琦以黄精赞育胶囊枸杞子、熟地黄等治疗少、弱症肾虚精亏夹湿热证,结果显示:轻、中、重度患者的妊娠率及显效率分别为36.2%,15.5%;15.7%,15.6%;0%,0%。

4.2不液化症

既往主要以阴虚火旺、热灼津液论治,以知柏地黄汤为主方,滋阴降火;亦有从阳不化气,精冷血凝论治,用金匮肾气丸之类。近来提出①“精凝”与血瘀之说,用水蛭、丹参、赤芍类活化纤溶系统及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药配伍。②中PH值>8.8时提示生殖道感染与清热利湿药天花粉、败酱草等抑制生殖道炎症,改善液化因素。③清热化痰药,促进酶的分解。邹汉茂[31]以化瘀祛湿法丹参、萆薢、泽兰、水蛭、虎杖等治疗86例;治愈46例,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5%。

4.3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占男性不育的15%~20%。治则治法为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常用方: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中药对Ⅱ度以内的精索静脉曲张有一定疗效。王均贵[32]以附神通赞育汤当归、生地黄、川芎、丹参、王不留行等加减治疗80例,并以药渣泡水,清洗外生殖器,结果显示:痊愈35例,有效3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

4.4免疫性不育

10%~20%的不育症与免疫因素有关,现代医学对免疫性不育者治疗方法有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洗涤和人工授精等,但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且由于副作用大,技术条件所限不能广泛发展。生殖系统感染、外伤、高温、化学损害均可破坏血睾屏障,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弭阳运用自拟益气补肾解毒汤:黄芪、白术、山药、当归、熟地黄、枸杞子、淫羊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等治疗免疫性不育症64例,结果痊愈血清AsAb转阴,女方受孕24例,占37.50%,总有效率90.63%。

4.5感染性不育

生殖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可影响的发生、运动、抑制附腺性分泌。生殖道炎,前列腺炎及与感染有关的不液化、免疫性不育已成为最常见的病因,约占不育症的30%~50%,戚广崇以清精冲剂萆薢、红藤、丹参、白花蛇舌草等对解脲支原体导致的不育,在解脲支原体转阴同时质量得到改善。

4.6高泌乳素血症性不育:

西药以溴隐亭治疗疗效差,中药治疗降低PRL水平,解除对性腺轴抑制,促进性腺激素的释放FSH、LH,提高血中性激素含量。代表方: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有调节激素作用,可使血清酮、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

4.7无症

中药对无症治疗报道虽多,因缺乏病因学分类,其疗效很难评估,对梗阻性无症感染因素引起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三棱、莪术、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而源性无症则疗效很差。

三前列腺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CP

1、理论研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湿热瘀结是本病主要病因,气滞血瘀贯穿本病始终,久治不愈则气虚血瘀。戴春福认为:热毒、瘀血、气虚是CP三大主因;热毒内蕴、瘀血内阻、正气亏虚为CP三大主要病理变化;随证加味是治疗CP之活法。其中热毒是主要因素,因热毒内蕴,煎熬血液成瘀,因热毒耗气致气虚;又因瘀血阻滞,影响脏器组织的营养供给,病变组织难以复康;气虚无力祛邪,气虚又加重瘀血内阻。热毒内蕴、瘀血内阻及气虚三大病理变化往往互为因果,使CP病情缠绵难愈。施治之法当抓住疾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及时消除之,疾病才能从根本上好转。根据以上三大病因病理拟定其相应的治疗大法为苦寒解毒、活血化瘀及益气扶正。王琦提出CP的病机特点是:瘀浊阻滞,“瘀”不仅指血瘀,还包涵瘀积不通,指前列腺导管常因管腔狭窄,结石阻塞,致使前列腺导管内分泌物,淤积不出,浊为秽浊之分泌物。其治疗中主张分期论治即根据CP不同病理发展阶段加以治疗使其更具针对性。初中期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祛瘀排浊,佐以温阳散寒之品以防湿遏伤阳,后期以祛瘀排浊为主,辅以清热解毒,佐以温通之品。

2、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蒋毅等综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作用机理为:1调节前列腺微量元素Zn水平,包括直接增加前列腺Zn内含量及使前列腺内含Zn金属颗粒增多;2调节前列腺液的PH值与药物渗透性;3调节免疫降低前列腺液中异常升高免疫球蛋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4抗病原微生物,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清热解毒利湿中药药理作用为抗菌,消炎,利尿,解热,镇静等。活血化瘀药物使腺管通畅,及腺体分泌排泄通畅,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贾玉森等[13]观察了前列腺炎栓(由黄连、赤芍、冰片等中药组成)对大鼠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影响,其结果显示:前列腺炎栓具有修复前列腺组织、恢复前列腺分泌功能的作用。毕焕洲[22]发现慢性前列腺炎并非单纯的感染性疾病,其更多的机理是因为感染而致的前列腺免疫功能、前列腺抗菌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前列腺内氧自由基水平异常;中药的治疗优势在于增大药物在前列腺内浓度而杀灭病原体的同时,还具有提高前列腺内锌离子浓度、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使前列腺内免疫球蛋白恢复正常的作用。

3、临床研究

慢性前列腺炎CP是中青年男性常见疾病的泌尿男科门诊疾病的25%,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且临床表现复杂,主观症状多种多样。其心身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虚、抑郁、躯体化等。随着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意识到CP属于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在CP的病因及治疗中均占重要比重。单纯心理治疗效果欠佳,将前列腺炎治疗由“清热利湿,化瘀排浊”的基础上增加“舒肝解郁”,以此指导组方进行中药的整体调节。可有效改善CP患者躯体及心理症状。

徐福松将前列腺炎分为热毒型、湿热型、瘀血型、肾虚型和中虚型5个证型。1热毒型: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常用药物有:银花藤、野、紫花地丁、连翘、半边莲、荔枝草、三菱、莪术、牡丹皮、碧玉散等。2湿热型;治疗宜清热导湿,方选萆薢分清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萆薢、茯苓、车前子、丹参、黄柏、苍术、川朴花、生薏仁、石菖蒲、碧玉散等。3瘀血型: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王不留行汤。王不留行、丹皮、丹参、皂角刺、桃仁、三棱、莪术、怀牛膝、炮山甲、苏木、红花、赤芍、川芎等。4肾虚型:治疗宜补肾摄精为主,方用菟丝子丸加减。常用药物:菟丝子、茯苓、怀山药、沙苑子、车前子、石斛、生地、熟地、续断、益智子、远志等。5中虚型:治疗宜益气补脾,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芡实、柴胡、升麻、煅龙骨、煅牡蛎、白术、陈皮、炙甘草等。

4、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呈现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中西医药及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状况。杨吉相以前康宁冲剂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精浊,湿热瘀阻证100例显效率68%,总有效率89%。贾玉森等以前列腺炎栓治疗非特异性前列腺炎湿热夹瘀证104例经直肠给药,结果表明:其近期治愈率为23.1%,总有效率84.6%。

前列腺增生BPH

1、理论研究

肾虚气化不利和瘀血内阻是BPH发生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气虚血瘀是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本虚标实是病机特点。治疗上采取攻补兼施方法,即补肾治疗同时,对活血化瘀,消癓散结也重视。

2、药效学及机理研究

贾金铭等通过动物实验对消癃通闭治疗BPH的机理做了深入研究:以放射配体实验研究发现,该中药对犬大脑皮层a1受体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3H—TDR进行了中药消癃通闭对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DNA合成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对小鼠前列腺的生长、DNA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发现,消癃通闭可延长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DNA合成期G2+M期,即抑制了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了前列腺上皮细胞的生长;用免疫组化染色对大鼠前列腺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研究发现;该药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组织bFGF的表达;进而抑制了前列腺上皮及间质细胞的生长。

3、临床研究

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临床观察发现中药不仅在功能上调整与恢复排尿功能,缓解膀胱刺激症状,使前列腺缩小,从而解除尿路梗阻,上述现象提示中药组方对逼尿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恢复失代偿期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增加收缩力及降低代偿期逼尿肌顺应性。选择中药组方进行长期观察前列腺体积减小和逼尿肌恢复情况可做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4、治疗

贾金铭等以消癃通闭胶囊治疗120例前列腺增生症总有效率达80%,综合疗效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残尿量,前列腺体积明显优于对照药舍尼通及保列治。

四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在我国约有1000~2000万患者。目前把男性更年期的症状命名为“中老年雄激素部分缺乏”。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补充睾酮的疗法。实践证明,睾酮治疗可以改善总的健康状态和情绪,能提高,增强肌力和骨质密度。目前较为理想的药物是口服十一酸睾酮安雄。但同时,补充睾酮可能加重潜伏的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医认为其病因为肝郁肾虚,阴阳气血失调。以补肾精,理冲任,调阴阳为治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四、展望

回顾中医男科的发展历程,就是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在新的世纪里中医男科仍应将创新视为生命力,从理论体系、方法学体系、临床体系等方面拓展新的空间。

1、理论与方法学体系

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最高层次,它社会实践并对其起着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积累,认识的延伸,理论也不断获得新的补充和完善。

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规定并影响着整个学科领域的发展。21世纪中医男科要生存和发展,理论创新是关键。它应该与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探索和研究当今社会环境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继承、移植、创新三者结合实现对传统的超越。从阳痿从“肾”论治,到从“肝”论治,再到“调和气血,充润宗筋”就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开放性。

当前应尽快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男科研究中,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如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其特色为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方法是中医男科的薄弱环节,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男科的研究中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循证医学对中医男科的作用为:1文献科学系统的整理:当今医学名家对中医男科疾病的诊治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仍偏重于个人经验的临床认识,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可使其上升为带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理性认识。2临床诊断标准化与疗效评定的规范化:当前在中医男科的临床研究中,突出的问题是临床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如目前在阳痿的诊断上存在着4个权威标准,即中药新药研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教材标准,各个标准内容不尽相同,很难对各种治疗手段的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当务之急应用循征医学方法建立统一客观的诊疗标准。3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在中医男科的临床研究中,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很少,缺少了科学的方法支持,使得临床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同时也妨碍了中医男科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对话。

2、基础研究

中医男科的基础研究包括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及药效学研究,单味药物的药理研究,主要疾病的病理生理、组织形态学变化研究等。基础研究的普及,使得中医男科的研究逐步进入到定性定量阶段,同时使视角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进入到器官,细胞、分子水平,为中医与西医沟通与对话架起了一座桥梁。

3、临床研究

理论研究的突破及基础研究的深入,全面带动了中医男科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医学新技术、新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中医男科凭借其可靠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当前中医男科的临床研究呈现以下趋势。1在诊疗模式上,形成了病为纲,病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中更多的采用西医男科诊断及分类方法。拓宽及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如男性不育中将其分为免疫性不育、感染性不育等。2辨证模式方面,辨证模式已不仅是一病几型,即有传统的脏腑辨证分类,病因分类、寒热虚实属性分类或上述兼顾分类等并按疾病自身特色进行灵活变化。3治疗思路方面,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上跳出了旧有的框架,思路及方法更加丰富。如过快的治疗由原来的“补肾固精”变为“安神定志”,并结合指导。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1临床研究方法学,大多未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2诊断和疗效标准不统一;如阳痿定义及诊断中医有4个权威标准,即中药新药研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教材标准,疗效标准也不统一,新药标准定为四级:近期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行业标准定为三级:即治愈、好转、无效。3辨证分型不统一,阳痿常见证候分类,新药标准列6型,行业标准列3型,教材标准列5型,不但证候分类不一,而且所列相同证候类型的辨证标准也不完全一致。

第2篇:医学科学范文

英文名称: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503X

国内刊号:11-2237/R

邮发代号:2-3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第3篇:医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对全科医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横向思维(以症状为主线)培养。全科医生担负着基层大量患者的分诊工作,需要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对各种疾病进行合理处置,而对急、危、重症患者则先救命再治病,故教学中应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以疾病的发展为主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热、心悸、胸痛、腹痛、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贯穿引起该症状的疾病,结合病史、症状,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出初步诊断,进行救治,再根据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疾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2)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了目前抗感染治疗中常用的“降阶梯”思维方式[3]。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目前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因素,病情可能进展至何种阶段,哪些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首优的问题。通过这种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全科医生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减少了误诊率,避免了延误患者病情,从而保证了居民健康。

3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

虽然三级医院急诊门诊病种丰富、病情复杂,但当今医疗大环境下,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少,且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下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全科医学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后,分析、总结并提出诊疗意见[4]。带教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科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讨论,得出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结合全科医学生执业环境进一步总结该疾病诊治过程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点,带着问题去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能力。

4联合互联网教学提高临床技能的培训

急诊工作量大,患者较多,带教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繁重的工作,因此讲解示教时间较少;而且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威胁生命的因素,教师无法像其它专科那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教;加之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常常感觉自己无法参与救治生命活动,导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急诊医学的兴趣减退。为了解决这一客观矛盾,我们急诊教研室开展了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互联网平台互动教学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联网平台互动学习弥补了教师讲解示范少这一缺点,为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5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除了承担社区临床综合救治工作,还承担了慢性病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这些工作均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患者发病急,危重症多,临床急救技术操作有一定危险性,家属对患者病情的转归往往不理解和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对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学生沟通技巧。此外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全科医学生应严格遵守医疗程序,杜绝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避免引发医疗纠纷。

总之,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针对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顺应全科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改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文静 陈安宝 关黎 韩瑞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参考文献

[1]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2]王晓龙.以急诊医学为依托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B):81-83.

[3]富学林.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J].提高临床急诊教学成效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第4篇:医学科学范文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讲授药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结合药理学这门课的特点,把与药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药物的作用及机制以及与临床相关的知识等讲解得非常清楚,学生普遍掌握不错。所以,以往都认为这样就达到了讲授课堂知识的目的。现在,随着认识的提高以及自己相关的社会实践,发现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医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他们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他们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很有意义。所以,结合药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社会实践,在一些章节适当穿插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抗高血压药物这一章节时,以往都是先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再讲一下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这些内容一讲完,抗高血压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还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告诉同学们:流行病学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很多患者在初得高血压症时并不在意这类病症。其实只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上适当的节制和调理,高血压就不会来“侵犯”。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中医专家告诉我们:首先脾气暴躁的人高血压发病率很高,这是因为肝火过旺会促进血压骤然升高。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事实表明,七情太过则会引发疾病,所以要心情舒畅。生活要规律:睡前泡脚、按时就寝、早晨缓慢起床、要午睡、晚餐易少,戒烟戒(限)酒,防寒保暖、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包括:要控制能量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限制盐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等等。再如,讲解降血糖药物时,以往也都是先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然后引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然后详细讲解每一种降血糖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内容一讲完,降血糖药这章的内容就结束了。

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讲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发现糖尿病?首先要鉴别易患人群。对下列人群应该进行常规血糖检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1)糖尿病一级亲属家族史;(2)肥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痛风患者;(3)或曾有妊娠糖尿病或有巨大胎儿生育史者;(4)年龄大于40岁,体力活动较少,缺乏锻炼或有明显生活水平改善者。其次告诉人们,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不鼓励作强烈运动。三要合理饮食:糖尿病人禁止吃甜食和多种水果,最好也不要饮酒;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多吃含糖低的蔬菜;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多吃南瓜、苦瓜、洋葱等对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等等。除了这两个章节之外,像调血脂药、镇静催眠药等章节都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医学科普知识。这些医学科普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好理解,仅需课堂上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了。时间虽短,但同学们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和了解医学科普知识的意识,以便将来当了医生可以去更好指导患者。也可能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和更多的人一起当志愿者给老百姓讲解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医学科普知识,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

2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医学科学范文

随着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断磨合,医学科研设计也逐渐成为现代中医科研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理、临床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科研设计(以下简称科研设计)的原则和精神与传统中医有相左之处,中医科研如果对其过分依赖,则不利于中医的长远发展。

1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的核心思路有冲突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精髓之所在,因此此三条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对中医来讲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科研设计的精神与中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不同的,现简要分析如下。

1.1整体性原则

有人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是靠患者的回答和医生的主观判断来诊病的,因此,科研中也经常采用一些主观性指标,如头痛、失眠、头晕、舌质、脉象等等。统计分析时,这些指标并非不能用,但由于其易受心理状态、暗示程度和感观误差的影响,波动比较大,在科研中应尽量少用[1]。但是,试问剥离了这些内容,中医的四诊合参还剩下哪些内容?中医的精髓还有哪些?中医讲究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各种外在的局部病理表现,来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还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单一的个体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全面而且特殊的,甚至是惟一的,医生根据这些信息做整体性分析和总结,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分析的是个体中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而且一次实验涉及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施中难以控制误差[2]。科研设计要求在实验中处理的因素是有限的,以便控制误差;而中医学要求考虑的信息越多越好,做出的判断越准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不同的。

1.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她要求医生对病人作出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找出病证的主要矛盾,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医生通过四诊合参等多种手段对病人作出诊断,他们之间的接触是面对面的;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随机和盲法是评价这个实验是否客观真实的重要标准,在双盲法和三盲法的前提下,医生连给谁开药治病都不知道,如何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

1.3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和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对于即使同一证型的病人,由于病情不同和个体差异的问题,尤其是开汤药和针灸处方的医生对病人依据不同病情对处方进行加减化裁是天经地义的。“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温病条辨》),像这类在现代医学看来是极其主观和不严谨的观点,却是中医精髓之所在。然而,科研设计的严谨和客观性至少要求同一组受试对象的干预手段是一致的,同一个受试对象在同一阶段也是一致的,然而与中医的基本原则又有着本质的冲突,这就要求中医既要保持本身的灵动性,又要兼顾严谨和客观性,鱼与熊掌能否兼得?这个问题至少至今无解。

2科研设计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法、方、药”4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中,针对一个病证作者阐述对该病病因学观点、诊治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并在治法的指导下给出一个基本方,最后根据常见的证型变化给出相应的加减。对于一套理论而言,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单纯就学术意义而言,“理、法”的重要性更甚于“方、药”。如提到《伤寒论》,人们会首先想到“汗法”、“和法”、“下法”这些基本大法,然后才会想到其中的“麻黄汤”、“小柴胡汤”、“大乘气汤”这些代表方,因为无论一个方子多么经典,它也只能代表“法”的一个方面,而并不能将其全部取代。然而在科研设计中,由于要求干预的手段是具体而且有限的,因此临床研究者往往只能设计“某某方治疗某某病”这类的课题,而且对于该方还不能太过加减,如此这样的限制会使得人们不自觉地重视“方、药”的研究而轻视“理、法”的探讨,不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3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拥有两种不同方向的医学理念

第6篇:医学科学范文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谱与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性疾病,居于我国疾病死亡谱的前列。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加之伤害已被公认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应地,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群体一预防~社区保健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预防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将在传染病、慢性病及伤害这三条战线上捍卫人类健康。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和社区,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预防医学尤显重要,因而加强医学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具有相应的临床预防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1认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学科,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而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与临床医学相比,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如工作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象侧重与健康人群,研究中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求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先决条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准确,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污染的经典事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与健康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信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教学内容充实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信息量大、可高度共享、迅速搜索、快速传播等特点,成为教师利用国内外广泛资源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交叉及渗透的重要方法。有益于教师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进一步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其方法是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预防医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食物中毒、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等,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对于在研究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该教学方法具有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特征,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第7篇:医学科学范文

以上的文字我只想表述中医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千百年的历史记录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实验室里的区区数据又怎么能让人信服?但是,随着近现代以来现代医学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我们并没有看到中西医和谐相融的情况,反而更多的看到其观念上的斗争,继而向下医术上的互诘、对“信众”的争夺。我在这里不想对中西医之争这种无结论的矛盾进行评判,无必要抬高中医贬低西医也无必要抬高西医贬低中医,只想为一直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稍作辩解,同时对何为科学进行一些思考。

自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也是自此为中西医之争埋下了种子。前辈医学家期待的中西医融合并没有出现,斗争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核心的问题就出现在唯科学论占据了大部分中国人民的思想,“科学”被当作标签推到了至高的位置。生活中方方面面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用“不科学”来解释,人们追求把所有的事都做“科学”了。纵观历史,现代中国人之所以对“科学”如此狂热,其根源就在近现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饱受欺凌而产生的屈辱感,进而现代工业又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这才导致了我们生活中无处不“科学”的局面。所以,抨击中医最好用的就是“不科学”三个字,因为“不科学”就等同于愚昧。

近现代反对中医的虽然只是少数,但其中也不乏名人,要研究的是其一脉相承的观念。他们依靠什么反中医?通过分析其中一些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中医的阴阳五行体系是一套玄而又玄的理论,而非客观的事物或者现象,无法界定和证明。正如何祚庥院士所言: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博大精深”,但很遗憾,可我们这些能读懂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工作者,就是读不懂玄而又玄的“阴阳五行”。多数人将“读不懂”归咎为中医理论太过抽象只能用比喻来形容,无法看见摸到。如《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一眼看上去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阳气”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中医理论中惯用的取象比类,但这绝不是中医多独有,在现代科学中也充斥着比类、比喻、隐喻。

黑格尔在论述语言与隐喻的关系时指出“每种语言本身就已包含无数隐喻。它们本义是涉及感性事物的,后来引申到精神事物上去……但是这种字用久了,就逐渐失去了隐喻的性质,用成习惯,引申义就变成了本义意义和意象在娴熟的运用中就不再划分开来,意象就不再使人想起一个具体的感性关照对象而直接想到它们的抽象意义”。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玛丽?海信(Mary Hesse)也提出了类似的著名论断“一切语言都是隐喻”。之所以人们认为科学的语言全是是在,只是因为已经建立起适合科学的语言体系,而中医的概念却超出了这个体系,所以产生了理解障碍。

要明确一个观点――理论并非对客观的真实描述,而是基于事实的主观总结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书中写道“事实上,古代人既不比我们更具有逻辑性,也不比我们更缺乏逻辑性。它们的预定观念与我们不同,这就是他们与我们的区别。”这正如一直在折磨哲学家们的“休谟问题”中的思考,我们之所以创造理论,是因为从理性上我们坚信“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于是凭借逻辑将现象联系起来,制造成为理论。但是这联系的恒常感是经验带给我们的,只能假设却永不能证明。现代科学的理论也是如此只是便捷解决问题的工具。认为某一理论永远正确或是荒谬也不过是感情上的需要,事实上我们无法做出评论超出我们经验的存在。

造成理论体系更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变革下引发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的变革,而思维方式则是心理层面内在的。正如库恩在研究力学体系时所发现的一般“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力学理论体系,在他们的历史时期都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他们对相同的观察事实的解释竟没有相似之处。”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明确的用范式这种动态结构批判了把知识增长看成直线似积累或不断推翻的增长观点。所以用“千年前的理论一定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来反对中医才是真正的缺乏对客观事物认知。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科学的,因为科学是舶来品。进而社会大众在被不断地熏陶下逐渐将这个观点奉为了事实。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简略而言,中国古代有算学(其代表作如《周髀算经》)、有天文学(其代表作如《仪象法式》)、有物理学(其代表作如《论衡》)等等。如果把这些全都否认,非要认定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那只能说问题出在人的观念上而不是科学上。简而言之,“科学”这个词在中国是被滥用的。Science的本意是指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我们现在却有意无意中将“科学”真理化,将其等同于合理,但代表的范畴并没有扩大,依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已知的学科。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我们用“不科学”来否定一件事物的同时,有时意义为不合理,有时意义为不符合学科知识,这就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暗含了将不符合学科知识等同于不合理。换言之当我们认为事物不符合现有学科知识时,无论其是否合理都会被认为“不科学”。所以中医之所以“不科学”从根本上来讲,并非其无效也并非其不合理,乃至并非其一定不符合现有科学知识体系,而是逻辑混乱导致“科学”一词的滥用。

第8篇:医学科学范文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少数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和维修分别从药械部门和后勤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医疗器械科,这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开始起步。而1993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成立,则是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南京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立于1990年(初期名称为“医疗器械工程专科分会”,2010年更名为“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地方医学工程分会之一。自2006年第4届委员会(2009年第5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带领南京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学工程人员,积极开展临床医学工程方面的教学、培训等活动,现已成为南京医学会50个专科分会中比较活跃的专科分会之一。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2次荣获先进专科分会,3次荣获受表扬专科分会,得到了学会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1发挥学会优势,促进区域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由于学会汇集了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因此,较单个医疗单位而言,学会在促进区域专业技术的发展方面更有优势。

1.1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会议是对一个学术组织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其综合实力的展示。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组织了3次区域性学术会议,组织区域内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大学教授作学术报告,专题报告达到40多个,同时,面向区域内各医疗单位征文,3次会议共收集论文160余篇,出版会议论文集3部,参会代表超过了400人,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1.2举办各类培训

1.2.1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具有师资力量强、项目主题广、举办形式多、培训经验丰富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功举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5场次,近800人次参加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即包括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如MR技术最新进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等,也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转变的研究等。同时,学会还帮助、指导区域内医疗单位举办部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多项。

1.2.2经常性学术活动经常性学术活动是南京医学会的传统项目,1998年起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先后被批准为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2场以上经常性学术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2~3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近5年来,共计近300人次参加了这项活动。

1.2.3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般由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讲课工作,因此,讲得比较深、比较透,一次专题讲座只针对某一项新技术、新设备或新材料,由于其专一而明确的主题,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学术会议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有效补充。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举办了超声新技术、现代手术室设备等专题讲座,拓宽了这些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视野。

1.2.4科技下乡为配合《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外出学习和培训的现状,同时结合南京医学会“健康科普社区行”品牌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组织专家赴周边的区县,免费为基层医疗单位送技术、送管理,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从医疗器械的计划、采购到日常的保养、管理等,对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活动深受区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的欢迎。

1.3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医学工程部门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相比,在课题的申请和成果的报奖方面,均处于劣势。通过学会这个平台,联合区域内多家医疗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则比较容易成功。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可开展的科研方向主要有:①新型医疗设备、器械和材料的研究;②大型医疗设备功能开发;③医用软件的开发;④医院网络及智能化大楼的工程设计及实现;⑤医疗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⑥新型医疗设备、器械、材料的临床验证。

1.4区域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责所在,院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内质控),可以由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配合使用科室来完成,而为了保证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区域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间质控),在没有成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委员会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学会这个学术组织来完成,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带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部门共同发展。

1.5承接政府委托工作一些政府委托的工作,可以由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来完成,如有关医疗器械方面的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涉及到医疗器械的医疗事故鉴定,区域医疗单位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状况和医学工程从业人员状况的调研、统计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同样可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第9篇:医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西医;科学哲学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术经数千年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医学体系,过去又被称作“汉医”、“传统医”、“国医”而以别于西医。据传说,上古时期的黄帝、神农氏等等就以中医为治疗百姓病痛的手段。有史可查以来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药酒和汤液,相传亚圣伊尹撰用《神农本草经》作《汤液经》三十二卷是流传最早的方剂书之一。秦汉时期更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更论述了多种病症的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更据《三国志》所载,汉名医华佗已经开始使用“麻沸散”为患者实施各种外科手术。而后历经魏晋、隋唐、宋明、乃至清朝,代代有国医圣手名垂医史,疗疾救苦活人无算。

以上的文字我只想表述中医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千百年的历史记录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实验室里的区区数据又怎么能让人信服?但是,随着近现代以来现代医学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我们并没有看到中西医和谐相融的情况,反而更多的看到其观念上的斗争,继而向下医术上的互诘、对“信众”的争夺。我在这里不想对中西医之争这种无结论的矛盾进行评判,无必要抬高中医贬低西医也无必要抬高西医贬低中医,只想为一直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稍作辩解,同时对何为科学进行一些思考。

自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也是自此为中西医之争埋下了种子。前辈医学家期待的中西医融合并没有出现,斗争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核心的问题就出现在唯科学论占据了大部分中国人民的思想,“科学”被当作标签推到了至高的位置。生活中方方面面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用“不科学”来解释,人们追求把所有的事都做“科学”了。纵观历史,现代中国人之所以对“科学”如此狂热,其根源就在近现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饱受欺凌而产生的屈辱感,进而现代工业又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这才导致了我们生活中无处不“科学”的局面。所以,抨击中医最好用的就是“不科学”三个字,因为“不科学”就等同于愚昧。

近现代反对中医的虽然只是少数,但其中也不乏名人,要研究的是其一脉相承的观念。他们依靠什么反中医?通过分析其中一些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中医的阴阳五行体系是一套玄而又玄的理论,而非客观的事物或者现象,无法界定和证明。正如何祚庥院士所言: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博大精深”,但很遗憾,可我们这些能读懂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工作者,就是读不懂玄而又玄的“阴阳五行”。多数人将“读不懂”归咎为中医理论太过抽象只能用比喻来形容,无法看见摸到。如《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一眼看上去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阳气”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中医理论中惯用的取象比类,但这绝不是中医多独有,在现代科学中也充斥着比类、比喻、隐喻。

黑格尔在论述语言与隐喻的关系时指出“每种语言本身就已包含无数隐喻。它们本义是涉及感性事物的,后来引申到精神事物上去……但是这种字用久了,就逐渐失去了隐喻的性质,用成习惯,引申义就变成了本义意义和意象在娴熟的运用中就不再划分开来,意象就不再使人想起一个具体的感性关照对象而直接想到它们的抽象意义”。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玛丽?海信(Mary Hesse)也提出了类似的著名论断“一切语言都是隐喻”。之所以人们认为科学的语言全是是在,只是因为已经建立起适合科学的语言体系,而中医的概念却超出了这个体系,所以产生了理解障碍。

要明确一个观点――理论并非对客观的真实描述,而是基于事实的主观总结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书中写道“事实上,古代人既不比我们更具有逻辑性,也不比我们更缺乏逻辑性。它们的预定观念与我们不同,这就是他们与我们的区别。”这正如一直在折磨哲学家们的“休谟问题”中的思考,我们之所以创造理论,是因为从理性上我们坚信“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于是凭借逻辑将现象联系起来,制造成为理论。但是这联系的恒常感是经验带给我们的,只能假设却永不能证明。现代科学的理论也是如此只是便捷解决问题的工具。认为某一理论永远正确或是荒谬也不过是感情上的需要,事实上我们无法做出评论超出我们经验的存在。

造成理论体系更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变革下引发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的变革,而思维方式则是心理层面内在的。正如库恩在研究力学体系时所发现的一般“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力学理论体系,在他们的历史时期都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他们对相同的观察事实的解释竟没有相似之处。”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明确的用范式这种动态结构批判了把知识增长看成直线似积累或不断的增长观点。所以用“千年前的理论一定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来反对中医才是真正的缺乏对客观事物认知。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科学的,因为科学是舶来品。进而社会大众在被不断地熏陶下逐渐将这个观点奉为了事实。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简略而言,中国古代有算学(其代表作如《周髀算经》)、有天文学(其代表作如《仪象法式》)、有物理学(其代表作如《论衡》)等等。如果把这些全都否认,非要认定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那只能说问题出在人的观念上而不是科学上。简而言之,“科学”这个词在中国是被滥用的。Science的本意是指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我们现在却有意无意中将“科学”真理化,将其等同于合理,但代表的范畴并没有扩大,依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已知的学科。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我们用“不科学”来否定一件事物的同时,有时意义为不合理,有时意义为不符合学科知识,这就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暗含了将不符合学科知识等同于不合理。换言之当我们认为事物不符合现有学科知识时,无论其是否合理都会被认为“不科学”。所以中医之所以“不科学”从根本上来讲,并非其无效也并非其不合理,乃至并非其一定不符合现有科学知识体系,而是逻辑混乱导致“科学”一词的滥用。

“科学”本身是什么?产品、技术、理论?不,这些都不是,不妨看看剥掉了这些“外衣”之后还剩下了什么?精神信念!科学之所以能破除愚昧和迷信并不因为技术和理论,而是因为其本质就是“求真”的精神和信念。正因为求真,才会衍生出问题;正因为求真,才会相信存在“真理”。五四时期的学者早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如任鸿隽早在1915年就对科学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剖析,他把科学精神概括为一句话――“求真理是已”;梁启超把科学定义为“教人求得有系统的真的知识的方法。”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认识自我,将自我和环境分开。哲学上对“真理”追求贯穿所有人一生。宗教学者向来被认为是与科学家对立的存在,但这是人为进行的阵营划分,若是从“求真”来看,无论科学家所研究的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还是宗教学者追求的超脱,都是基于三个哲学终极问题并隐含“求真”精神的外化。基于此,也该看到科学一词其实已经被提升到了哲学的范畴,而其本质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光辉。那怎中医无疑应属于“科学”的。

【参考文献】

[1]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