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

第1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名词修饰语 排序规则 认知学

一、前言

英语句子中可以修饰名词的有形容词、名词或名词所有格、动词不定式、分词及其短语、动名词及其短语、代词、数词、介词短语等,用于说明该名词代表的事物的特征[1]。为了清楚界定某个名词代表的事物的特征,一个名词中心词可以有多个修饰成分。例如,承担此任务的形容词就可分别用于:表示人们观点、表示形状、表示年龄和时代、表示颜色、表示国籍和地区、表示材料等。多个名词修饰语同时修饰一个名词,就有修饰语排序问题。关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的排序,一般语法书籍都有讲解,如《朗文英语语法》描述为:品质尺寸新旧样式颜色产地过去分词,但仅限于指出应该如何排序,没有对排序规则作出解释。目前大多数语法书籍都是这样罗列语法规则的,这使英语语法的教与学都成了非常枯燥的工作:规则陈列式的讲授与囫囵吞枣式的机械记忆降低了英语语法学习的效率,使英语语法在英语习得中未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即使有人总结了排序规律,采用巧妙的方式来帮助记忆规则,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前的英语语法的研究范式仍由描写性语法占据统治地位。

英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盲从拉丁文法、规定性语法(重视的是语言的使用规范,即只有符合该语言外壳的才是规范的英语)、描写性语法[2],研究对象从语言表象、浅、易的语言外壳逐渐推进到深层次的语言内核。描写性语法注重语言的静态的形式化描写,重视语言的共时使用规律的研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一语言现象只要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表达习惯,就是合理的[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角度来研究人类语法形式的形成过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提出了解释性语法的概念。解释性语法侧重语法现象的语义和语用分析,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是并存的,语言使用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与人类心理发生关系[3]。人类语言是认知的外部表现形式,人类的认知规律必然由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无论语法单位多么复杂,它都是一个“事先包装好了的组合体”,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说成是“习惯”或“自动化”,即人的认知在语言中的自动体现。语法现象就是语言使用者已经彻底掌握了的,可全凭自己的思维能运用自如的,各语言单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外壳结构[4]。解释性语法使探讨人类共同语法的视角从物化的语言表象转向人的认知和思维,从对语法现象的归纳总结转移到发现反映人类语言发展共同规律、制约语法现象的深层机理,从而建立起更为全面、合理的语法理论模型――以认知为基础的语法学。

人类思维和认知总的来说是相通的,人类总的认知模式是一样的,共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人类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存在共性。研究人的认知在语法中的体现,同时为语法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对于语法的教与学意义深远[3]。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名词修饰语的排序,是把名词修饰语排序这种语法结构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起来,寻求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语法结构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从解析人类的认知规律入手,找到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与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运用人的认知和思维对语法现象进行解释的目的,使以往的语法规则陈列式教学升华到语法现象的解释性教学。通过解释规则,便于理解规则,更重要的是利于应用规则。

二、认知规则

人类的认知包括三个过程: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实践检验,由此构成了人类总的认知框架:人类的认知总是从实践开始,从实践中获取感性认知,然后这种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获取更多的认知。感性认知获得的是关于事物表象的、外在的一些性质的认识,能首先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认识,事物的这些外在性质经过人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逐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性质,这就是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认知的这三个过程受制于一个总的认知原则:定性分析应优先于定量分析[3],即人类对事物的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总的、宏观的认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是通过简单的、直接的对现象的观察得到的观点,认识的层次比较低,难度也小。定性分析优先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实际上也是从现象再到本质的过程。

刘冰泉等将总的认知框架具体化,总结出十个细节化的认知规则,即人类对事物性质的认知顺序总是先简单后复杂,先低级后高级,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先外后内,先直接后间接,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先总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后具体的、特殊的[3]。其中先易后难和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是认知规则的两大代表类型,最易感知、最易理解的事物性质最先进入人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认知的规则在包括名词修饰语的排序规则在内的语法中反映出来。

三、事物性质(特征)分类及认知的顺序

事物的性质(特征)总体上可分为外在性质和内在性质。

外在性质包括:大小(长短、高矮等)、形状(样式)、颜色、新旧等。外在性质往往是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从信息量来比较,有关事物的颜色、形状方面的信息要比有关事物的大小、新旧方面的信息要多得多;从认知的难易程度来比较,认知事物的大小、新旧、形状、颜色的难度依次增加。

内在性质包括:质地(材质)、产地、用途等。质地(材质)有时可以通过感知(看、摸)就可以了解,有时需要查询才能了解;而产地等内在性质则必须经过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用途这一内在性质则属于实践检验阶段。

名词修饰语排序的语法规则,往往符合先外后内、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和先易后难这几个认知规则。

四、名词修饰语排序语法规则的认知学分析

本文引用例句主要来自《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5],后文不再一一注明。

1.大小+形状

a small round table

smallround体现的是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样是桌子的外在性质,判断一张桌子的大小比判断它的形状要容易得多,同时也体现了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

2.大小(长短、高低、形状)+颜色;年龄(新旧)+颜色

a tall white building

a new pink blouse

tallwhite和newpink的排列顺序体现的是从信息量少到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有关事物的颜色方面的信息要比有关事物的高矮、新旧方面的信息要多得多。

3.多个同类名词修饰语――读音短的在前,读音长的在后

a red,blue,and white flag

the shy evasive untrustworthy smile

这两个例子中,修饰中心名词的几个修饰语是属于对事物同一类型性质进行界定的形容词,从形式上看,redbluewhite和shyevasiveuntrustworthy的排列顺序是,同类形容词――读音短的在前,读音长的在后,体现的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这些单词的拼写和拼读的难易程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省力到不省力。这些形容词往往属于同一类,例如red,blue,white同属于表示颜色的形容词,shy,evasive,untrustworthy同属于表示特性的形容词。

4.大小、形状、年龄、颜色+国籍(地区、出处)

a beautiful large green Chinese carpet

beautiful属于定性分析,beautifullargegreenChinese的顺序首先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即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宏观在先的原则;如前所述,largegreen的排列顺序体现的是信息量少到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Chinese这一从属关系则需要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因为地毯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必须经过人的认真的询问才能知道。

5.定性+材料(物质)形容词或名词

a useful oblong tin box

useful属于定性分析,因为一个事物是否有用,是不能用数字来表达的;oblong是表示形状的名词,应该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usefuloblong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原则;tin是表示材质的名词,从useful到oblong再到tin的排列顺序体现了人的另一认知规则,即从事物的外在性质到内在性质的认知。

6.其它词+用途、类别形容词、名词或现在分词

a plastic garden chair

plasticgarden的排序体现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椅子是不是由塑料做的,可以通过肉眼或经过触摸就可以知道,而椅子是不是一把花园椅(用途),则要通过人的综合分析(如:研究它的形状)或是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的。

7.其它词+用作形容词的名词

the clear blue morning sky

clear属于定性范畴,clearblue的排列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blue,morning同属于定量分析,但判定一个物体的颜色要比判定时间容易得多,所以bluemorning的排序体现了认知由易而难的过程。

8.其它词、国籍(出处)+颜色等

the delicious French red wine

delicious属于定性分析,所以定性分析必须优先,体现了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宏观在先的原则;French这一从属关系则需要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red wine则属于事物的内在本质,该酒的种类是红酒,不是白酒,也不是红色的酒。

9.出处+过去分词

a Chinese made coat

Chinesemade的排列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10.现在分词+出处

a fast-running Chinese sports car

fast-runningChinesesports的排序体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实践检验的认知过程。fast-running属于感性认知,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能感觉得到的;Chinese这一从属关系需要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sports(是指车的最终用途)属于实践阶段,这也是认知的最后的一个阶段。

11.动名词紧放在名词之前

audio-visual teaching aids

audio-visualteaching的排序体现了从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到具体的、特殊的认知过程。audio-visual属于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认知,属于定性分析,teaching指的是辅助设备的最终用途,属于实践检验阶段的问题。

五、结语

英语名词修饰语的排序规则在语法书籍里,它只是一个结果,发掘这个结果的过程被抽去了,但它仍然可以反映制约产生的是此结果而非彼结果的内在规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就是重现发掘过程,这个重现过程有助于理解仅以结果形式出现的语法规则。我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进行了认知学分析,排序规则是符合认知规则的,可以用认知规则很好地解释英语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的语法现象,对语法教与学的实践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北京工业学院外语教研室编.科技英语基础语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284-287.

[2]黄和斌.英语语法的宏观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6-103.

[3]刘冰泉,况新华等.英语名词短语形容词修饰语排序的认知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11-13.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7.

第2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修饰语;比较;文化差异

Abstract:English-Chinesetwolanguageshavegeneralityofacertainintensityonthewordorder,andthisisthefoundationforourcarryingonthecontrastonthewordorderbetweenEnglishandChinese.AboutEnglishandChinesetherearethegeneralityandthediversityonthemodifierorderofthenoun.Thiscanprovidethewindowfornotonlyofferingtheevidenceforresearchoftypologyofhumanlanguage,butexplainingthecognitivemechanismthatmankindownincommon,especiallythehumancognitivechoicesandprioritiesreflectedoninlanguageandinformationhandlingcapacityandmechanism.

Keywords:themodifier;comparison;culturaldifferences

引语

英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languageuniversal)的基础之上。而语言共性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形式共性(formaluniversal),如范畴特征、语序、疑问形式、否定形式等;一为功能共性(functionaluniversal),如达意功能、语篇功能等(丁金国,1996)。从语言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分析型(analytic)和综合型(synthetic)之分。分析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较固定,而综合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灵活。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序总体上较为固定,没有曲折变化,其词语组合成句依靠语序和虚词;英语是综合型为主,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语序既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前置和后置以及多项修饰语的排序分析两方面对英汉名词修饰语的语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相异性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成因。

1前置修饰语与后置修饰语。

按照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可以将修饰语分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r)。前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修饰成分;后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后的修饰成分。英语名词修饰语在词组中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位置则相对比较固定,这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

1.1英语名词修饰语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而且两者均是非标记性的。前置修饰语主要由代词、数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充当;后置修饰语则主要由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限定性关系从句,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以及较长的形容词短语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英语出现了明显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switch-to-the-front-positiontendency),即后置修饰语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前置修饰语。这种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将做后置修饰语的介词短语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二,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三,将整个句子直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张法科,1996)。此外,英语名词修饰语与其中心词存在被分隔的现象,即分隔修饰。例如:

1)There''''snoreporttousofanyaccident.(report及其修饰语ofanyaccident为tous间隔开。)

2)ImusttrytomakeaslogicalasurveyasIcanofthisprojectwhichIhaveundertaken.(章振邦,1999)。(asurvey及其修饰语ofthisprojectwhichIhaveundertaken为asIcan间隔开。)

1.2多数学者认为汉语名词修饰语均是前置修饰语。如汪康、肖研(1981)认为现代汉语中凡是定语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面。沈家煊(1996)就指出汉语一律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王武兴(2003)进而提出汉语里定语的位置一般是放在名词之前,即使几个定语连用或使用很长的词组作定语,也是要放在前面。尽管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汉语名词修饰语主要是前置修饰语,后置修饰语也是存在的。汉语的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语之前。在文学作品中少数句子的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或者在中心语之后单独成句,那多半属于一种出于修辞需要的异位语序(熊文华,1996)。例如:

3)(雪)又在我们的玻璃上札札地绘了格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鲁彦《雪》)。

又如:

4)她(祥林嫂)一手提着个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鲁迅《祝福》)。

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名词修饰语和英语一样,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所不同的是汉语名词的后置修饰语出现较少,是标记性的。

1.3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的差异可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民族的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概念结构跟语言结构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或称“象似性”(沈家煊1996)。外部空间是立体三维的,人的感觉系统面对的是大量的信息冲击,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也是有选择性的,总是集中在最突出的信息上,而把其它信息当作次要的背景信息处理。当人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把另一个物体当作其参照物。被注意的对象称作“目标”(figure),参照物称作“背景”(ground)。对于一个已知的场景,“目标”和“背景”的确定是自由选择的,关键在于注意力集中于哪一个物体上。由于语言是一维的,在反映三维的外部空间时就有反映次序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目标”是被突出的物体,成为焦点信息,但是焦点信息的位置只有两个选择项:前或后,因为人对空间的感知顺序只有两种方式:由“目标”到“背景”或者由“背景”到“目标”。这两种感知方式在影视制作中都有所应用。刘宁生(1995)对曹禺剧本《北京人》的舞台布景说明文字的调查研究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感知空间关系是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倾向。沈家煊(1996)调查研究了萧伯纳剧作Pygmalion的场景描写,发现英语和汉语一样具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感知倾向。名词修饰语总是以中心语为“目标”,以修饰语作为“背景”,这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一致的。根据上述,英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都应当是以前置修饰语为主,这和前面我们所作的描述是有出入的,但是考虑到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日益显著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样的结论也是合理的。

2多项修饰语的语序

多项修饰语是英语名词修饰语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另一个共性。多项修饰语又可以分为单层多项和多层多项。单层多项修饰语是由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两个以上的修饰语构成,而且各个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例如:abunchofred,white,yellowroses,又如:就长、宽、高的方面而言,每个尺寸也都符合设计要求的。根据英语的习惯,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各个修饰语的语序一般由词语的长短以及其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确定。汉语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只受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的制约(熊文华,1996)。多层多项修饰语是由两个以上属于不同逻辑范畴的修饰语构成的,各个修饰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我们讨论比较的重点。

2.1英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在带有多种修饰语的情况下,英语名词词组的词序一般是:限定词+描绘形容词+类别词+名词中心词+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如:

5)aninterestingstorybookinEnglishwhichwaswrittenbyafamousChinesewriter.

英语名词词组修饰语的这种排列使人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能够基本掌握。但是,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名词修饰语时,有时修饰语之间回出现用连词(and,but或or),有时用逗号。

2.2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是严格的,也是有规律的。许多学者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描写这种语序规律。熊文华(1996)认为递加式多项定语的“顺序通常为:限定性(表时空、数量、属有和范围的)定语先于描写性(表示形状、特征、质料、方式和用途)的定语;带“的”定语先于不带“的”的定语;在带“的”的多项定语中,表领属词语居先,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次之,短语在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在不带“的”的多项定语之中,表领属的词语居先,数量词语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黄伯荣与廖序东(1997:83-84)认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中心语的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并以此为出发点描写了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读作“先于”,下同)。陆丙甫(1988)从定语的语义类型角度把多项定语的顺序归纳为:时间〉形体〉颜色〉质料和功能。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人类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选择及先后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机制提供了认识的窗口。如上文所提到的汉语前置修饰语占多数而偏长修饰语后置客观存在语言事实和英语中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就体现出的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心理学家曾指出人脑的短时记忆的限度是7+/—2个语快,人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大脑在进行同步的“组块”,就是把几个相关的词组成一个语块以作为记忆和理解的单位而一个易于记忆的了解界的架子应该是7+/—2个语块。(鲁川:2001))。将重要修饰成分后置则反映了人在处理和表达是将未知的、欲突出的新信息放在句尾焦点位置的机制策略。故此对不同语言名词修饰语位置和先后次序的研究和比较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词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4]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陆丙甫.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汪康、肖研.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

[8]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农业院校;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39-02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及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

1.我校分级、分类教学的具体操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黑龙江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农垦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全校共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学院招收学术型、专业性、农业推广硕士,并设有两个博士点。学校每年在全国22个省(市、区)招生,本科生招生人数近几年一直稳定在3800人左右,研究生600人左右。根据每年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以及研究生比例,2013级学生入校后即根据学生们的英语入学成绩及所在院系,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类教学。

2.分级教学。自1992年以来我校就坚持英语的分级教学,从最初的预备级、A级、B级,演变为现在的A级、B级两大类,通过多年的分级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卓有成效。针对2013级学生,我们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出最为出色的、英语成绩最好的546名学生组成了10个A级教学班。分级结果如下:

3.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我们将相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合并式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拔尖人才类、文科类和理工+其他类。拔尖类为分级教学产生的10个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各个专业,文科类包括经管+会计+人文三个学院共计6个教学班,理工+其他类为我校其他学院的学生,共计30个教学班。

4.教材的选用。我校大学英语改革以前(2012年)一直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使用同样一套教材,已然不符合分级、分类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考量,以及学生们的分级、分类情况和学生们的不同水平、特点,我们为不同层级的学生们选用了不同的教材。安排如下:

二、拔尖人才大学英语的培养计划

1.培养政策。我校A层次学生,即拔尖人才(根据分级的实际情况,A级学生的英语最低分为105分)在入校以后即可参加本年度12月份的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者即可申请免修其他的英语课程,四级通过者成绩录入70分,六级通过者成绩录入85分,过级的学生可选修英语类选修课,以尽早达到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2.培养目标。我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等级。一级目标: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全体A级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六级,以及有考研意向的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过国家线。二级目标:基于我校以农为主的特点,而且学生们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多与农业先关,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大农类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以英语作为基础文本。三级目标: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人文素养。

3.课程内容设置。拔尖人才的培养从第一学期一直延续至第八学期。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是学生们的通识必修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为《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3册,《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3册。通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仍是帮助学生们从听、说、读、写、译几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学期仍为通识必修课,学生们统一使用韩宝成教授为总主编,我校教师自己编写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农林类第一册》,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农林类的相关话题、知识是一门十分必要的必修内容。从第二学期开始至第八学期英语教师为全校学生开设各类英语选修课。主要包括应试类:实用英语四级,实用英语六级,考研英语;文化赏析类:英文电影赏析,跨文化交际和英文作品赏析等。部分选修课设置了一定的选课限制,通过四级的学生可优先选择有限制要求的课程。

4.课程评估。对于拔尖人才的课程评估我们采取的是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平时管理+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平时管理占40%,期中考核占20%,最终的期末考试占40%。这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加大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没有一味地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增加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相对减轻了学生们备考的负担,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实际的英语能力,无论是应试方面还是日常的运用。

三、培养结果

通过第一个学期的培养,A级学生们的一次性平均四级过级率达到了32.23%,远高于我校的平均水平,教学效果初见成效。具体明细如表1。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的过级率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达到了44.92%。具体明细如表2。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英语类的选修课的设置问题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可选性上,即英语选修课的资源过于贫乏,目前为止能够固定每个学期为学生们开放的英语类的选修课只有五门左右,这就导致了拔尖人才,尤其是较早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没有课可选,间接地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了至少四个学期甚至更久的空档期,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2.解决措施。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1)通识必修部分改为三个学期,第四学期转为选修课学期,即第四学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农林类第一册》大农类课程改为选修课。(2)要求每位教师开设一门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选修课,从2014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为学生开设,内部竞争,择优选择,尽可能增加英语类选修课的门数。

五、总结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英语已然进入了社会化考试的新纪元,基于我校生源的实际水平,今后我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必然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大学英语的教学有出现边缘化的趋势,这就更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做到与时俱进,更加大胆地加快、加大改革的力度,找到最适合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4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必修 选修

在普通高中英语标准课程设计思路中,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在必修课程修习结束即学习完英语1—5后,即进入顺序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想达到课标八级目标要求,必须完成英语6—8的学习,这样才能为参加高考、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打下语言基础。英语6—8是一个过渡衔接,一方面承接必修内容,做一个全面回顾与延伸,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英语9—11的学习做好知识技能的铺垫,为学生的更进一步深层次学习研究英语创设条件。那么如何学习利用英语6—8,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

完成顺序选修的学习必须在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语言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选修6—8 无论是在模块篇幅还是容量上,相比较必修都有极大的提升,这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极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词汇量剧增,阅读话题拓宽,操作性更加灵活,如何才能在有限时间利用好教材,为教学服务,最终达到目标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学者面前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教材使用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将顺序选修和必修混为一体,没有注意到选修与必修的要求差别,没有意识到教材处理的变通,只是一味地强调单词多难操作,课文长难讲解,信息大无头绪…… 于是随意删减、走马观花、避实就虚,根本就没有去挖掘教材内涵,没有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更谈不上科学的使用教材,失去了选修学习的宗旨和意义。其实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绝妙之处,真正会让我们体会英语,体会英语的学习。

必修1—5我们已经系统地学完了《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应掌握的所有语法项目。选修中语法的再次出现是为了加强和延伸,承袭知识的滚动出现这一编辑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正确应用和操作。有些语法现象不止一次会在教材中呈现,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一语法现象的进一步诠释。在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状语从句一共在五册教科书中出现了八次。

必修2中有三个模块讲解练习状语从句(时间、结果、原因),必修4学习条件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必修5在Module 5中系统复习状语从句,可以说这一语法现象贯穿了整个必修英语学习,是到总结的时候了!但有经验的老师不可能到这个时候才完全讲解,估计已经讲解了很多遍,要求学生练习不计其数。必修结束后,教材6两个模块再见状语从句,选修7 Module 4又是Adverbial Clauses of Time; 而在选修8 Module 4又一次总结复习这一语法Review of Adverbials and Review of Adverbial Clauses。 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状语从句的重要,我们还需要不断的重复总结,加深拓宽,以满足学习应用和交际的需要。啰嗦吗?

选修教材中话题的选择也是经过编者的精心思考,在承接必修教材中热点话题、兴趣话题的同时,注重更高层次对于英语语言内在本身的引进,让学生感悟真正的英语文化和中英文化习俗之间的差异,拓宽知识视野,加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熟悉话题课本进行了必要的延伸细化,比如Music。 Book 2 Module 3 Music 受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限制,十页的内容有关音乐词汇认知(乐器、音乐种类等)不仅介绍了三位西方古典音乐巨匠Haydn, Mozart 和Beethoven的生平简历,且在cultural corner中认识了中国当代音乐家叶小刚,古今中外,简洁全面。

通过文章介绍音乐对该话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在Book 6 Module 4 再次接触Music无论是词汇还是阅读量均明显增加,十四页的内容显然对学生要求也在提高。这一模块主要通过认识中国民乐,借助对一位中国琵琶演奏家刘芳访谈完成阅读任务和语法要求,而在其他部分不仅再次延续对中国民乐形式欣赏演绎,更主要介绍西方音乐表现形式(音乐剧、街头音乐、格莱美音乐奖),丰富多样,以期引起年轻一代学生的认可和共鸣,采用熟悉话题加深完善对知识文化的渗透学习。

再看Book 7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话题就更加具体,直接让学生了解诞生在美洲的音乐形式,除了众所周知的blues, jazz,还有陌生的gospel music, soul music, 更有学生熟知感兴趣的hip hop等日渐流行的音乐形式,香港音乐,改变音乐世界的美国人等诱人的题目,从其前生后世的渲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完全徜徉在音乐海洋中陶醉流连。进入选修学习阶段,Book 6 Module 2 Fantasy Literature中Reading And Vocabulary中The Cat That Vanished很多人觉得深、偏、难,恰似“当头一棒”让人无法招架,似乎选修刚开始就给人了一个下马威。

其实只要教师好好挖掘,潜心体会,就极有可能会将编者的用意传递给学生。文学作品,尤其是最风靡、最亲近学生的魔幻文学,怎能不让学生心动?只是原汁原味的英语叙述方式和写作思路会和学生有距离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几个英语单词和句型,懂得一些语法,而是要交际应用、借鉴欣赏,学习英语文化,感悟英语语言的内在美,了解更多的我们所不知的知识和风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阅读困难更加能让我们感受英语学习的差距和不足,领悟真正英语的魅力所在,体会在英语学习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激励学生更好地感知掌握,更好地扩大视野,产生必要的求知欲和兴趣,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第5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修订工作组:这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深刻总结十年实施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听取广大英语学科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修订中,我们主要遵循了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方向,适应发展需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对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设计以及内容与要求的满意率都达到95%以上。所以,这次修订工作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保持实验稿的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着重解决的是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突出课程价值,强调能力培养。《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关注对学生的品行、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根据这个规定,这次修订进一步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是适当调整要求,促进均衡发展。这次修订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中等发展水平为基准,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

四是加强教学指导,增加实际案例。在调研中,很多教师特别希望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指导。这次修订充分采纳了这个意见,突出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了修订,细化内容要求,加强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提供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小学阶段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范围和要求,以及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标准。

《江苏教育研究》:刚才提到,这次修订在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上和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保持了一致,同时也对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回应。我们想知道,这次修订着重解决了哪些问题?修订的重点主要有哪些?

修订工作组:这次英语课标修订的重点是很明确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阐述了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同时,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得到了渗透。

二是充分体现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一些课程基本理念也适用于其他学科,修订稿解决了这个问题,修订后的课程理念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凸显了英语学科的特点。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对比着看看,这里就不一条条说了。

三是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是一种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建议中从八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

四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体现英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修订后的英语课程的设计延用了实验稿的设计思路,也就是采用分级的方式进行设计。修订后的英语课程目标体现出更加清晰的三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课程总目标提出目标的总体框架结构,指出:要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分级目标是在总目标的框架下按级别从五个方面整体描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分级标准是对总目标和分级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根据总目标的五个组成部分,对语言技能按五个级别描述具体的标准,而对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则按照二级和五级两个出口级别,也就是小学毕业和初中毕业,进行标准的描述。另外,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所以,这次修订还在文字和图表上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区分与衔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形成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江苏教育研究》:看得出来,这四个重点有这次课标修订共同关注的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更多的还是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重点明确之后,你们对实验稿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修订?为什么要做这些修订?

修订工作组:新课改实施十年来,英语课程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学历水平也逐年提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小学英语课程规模的继续扩大,小学英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补充师资的数量和提高师资的水平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就成为这次修订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次修订,主要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容量的控制:

第一个方面是对课程内容和容量的调整。这次修订在二级和五级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标准中,分别明确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譬如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这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了更科学地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例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把二级目标描述中“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概念。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比如删除了五级文化意识标准中的“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把原来的“了解英语国家中的个人隐私习俗”调整为“了解英语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修改后明显缩减了课程容量,也降低了课程难度。

第6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致谢是论文或专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通过致谢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感谢,由此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社会身份。口笔语中的致谢研究由来已久,如Hyland(2003,2004)提出回顾、感谢和宣称三语步模式。马蓉和王新国(2005)发现,许多中国学生对致谢部分的表达没有把握,该部分写作主要通过模仿他人论文来完成。赵明炜和姜亚军(2010)分析了中国学生硕博论文中五种表达方式在各个语步中的分布情况及高频词汇等。李丽华和陈新仁(2010)从功能角度(包括致谢对象、感谢原因等)对学位论文英文致谢进行了研究。 

但是现阶段关于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研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少有研究分析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英文致谢是否存在差异。由于硕士和博士专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两个群体在英文致谢中的异同点值得探讨。其次,此前研究多数将句式进行简单罗列或列举出高频单词,而未把高频句式与单词有机结合起来,归纳出常用的表达方式,即词块。词块,又称预制语块,是指由单词或其他成分组成的连续或非连续序列,不受语法分析的限制,整体存储和使用(Wray,2002)。词块在写作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如戚焱(2005)指出词块有利于提高写作的流利性、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以及学生的篇章组织能力。因此,总结出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常用词块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写作时的负担,同时可以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2.研究问题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60篇中国硕博论文中英文致谢部分,拟从词块类型(二词、三词、四词词块)和功能(感谢主体、感谢行为、感谢对象、感谢内容和连接词块)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硕博学位论文英文致谢中的词块,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中所使用的高频词块数量及类型有无异同?原因为何? 

2)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中所使用的每一功能的高频词块有何异同?原因为何? 

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词块。语料中的高频词块界定为二词词块出现5次,三词词块4次,四词词块3次。 

3.结果与讨论 

3.1硕博论文致谢部分词块类型对比分析 

经分析,硕士语料中的词块总数远小于博士语料。前者为57,后者为95,前者比后者少了约40%。 

从各类型词块数量上讲,两者也不尽相同。硕士语料中三种词块比例相当。而博士语料中三种词块使用数量相差相对较大。两语料中,四词词块均使用最多,且占总数比例相当,但数量上硕士语料比博士语料少了约46%。两语料对比,三词和二词词块的比例相差较大。值得注意的是,硕士语料中较多使用三词词块,而博士语料中二词词块的数目相对较多。 

两语料在词块数量及类型上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除篇幅原因外,还可能因为博士生在表达过程中更注重长短交替的语言变化,硕士生由于学习年限较低,在此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 

3.2硕博论文致谢部分词块功能对比分析 

经分析,硕士语料中感谢内容、感谢行为和感谢对象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而其他两类功能词块数量较少。但博士语料中各功能词块所占比例差距很大。 

从每一词块功能来看,硕士语料中的3个感谢主体均包含在博士语料的8个中。两份语料中的感谢行为词块在各自词块总数中所占比例几乎相同,而数目差距主要由修饰语造成。就感谢对象而言,硕士语料中数量偏高同样是由修饰语及后置定语引起。感谢内容上的差异在两份语料中最为明显,其原因同样是修饰语以及表达的多样性。两份语料中出现的连接词块都很少,这是因为论文致谢部分格式较为单一,学生基本按照每段感谢一个人或一类人的模式写作。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比中国硕博论文英文致谢中的词块,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词块使用总量差距很大,硕士论文总数远小于博士论文。这说明硕士阶段的学生对致谢部分的表达方式仍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各功能词块使用水平参差不齐,引起差距的主要原因为修饰语的使用。此外,博士论文语言相对丰富,硕士生要在语言多样性方面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初步对比分析了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词块,发现硕博语料中存在的差距,对硕士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写作提出了相应建议。不可避免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所选语料样本较小,语料体裁单一等。以后的研究可扩大语料范围,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究,以帮助硕博学生更好地进行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李丽华,陈新仁.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2010(2):35-42. 

第7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言偏离;零度偏离理论;修辞学;列日学派

一、前言

二十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零符号”的概念,此后中外语言学界对“零度”理论不断进行探究,逐渐发现了该理论的深层内涵,推动了零度偏离理论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语言中的偏离现象从未停止过关注,偏离理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然而学界对偏离现象对比研究的关注不够多,本文选取以下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对比研究论文展示和分析近年来语言偏离对比研究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并根据分析后得到的启发,对该领域的对比研究进行浅层探讨。

二、语言偏离对比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冯琳等:英汉广告语言偏离现象对比研究——以大连品牌的广告语与英语国家的广告语为例

本文以零度偏离为理论研究基础,以大连品牌的广告语和英语国家的广告语为研究预料,对比分析了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方面的语言偏离现象,找出它们在语言偏离方面的相似点和差异,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使大连品牌的广告语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章首先介绍了零度偏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指出了零度偏离观念的普遍性,并通过介绍正偏离和负偏离引出了在广告语的撰写中通过使用语言的正偏离手段为广告增添色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接着作者具体通过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等四个方面对大连品牌的广告语与英语国家广告语的偏离现象进行了对比。

在语音偏离的对比中,作者主要对比了大连广告和英语广告中的押韵和谐音现象,并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英语头韵多尾韵少,汉语尾韵多头韵少;二者都广泛体现了语音偏离中的谐音现象。但作者并未对押韵所体现的偏离理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缺少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对于词汇偏离,作者从造新词和掺杂外来语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但“造新词”并未在大连广告语中有所体现。语法偏离中,作者通过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结构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由于汉语本身的语法特点,改变词性的偏离未在大连广告语中大量出现。语义偏离的分析中,作者列举了二者对辞格的使用以及在语义色彩方面的体现,通过褒贬错位实现词语附加义的正偏离,达到正面效果,起到扩大广告宣传吸引注意力的作用。

2、李晗蕾:中西零度偏离理论比较研究

本文从零度偏离的重新发现、理论本源、体系和方法、研究意义等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中西零度偏离理论的异同。

作者指出,零度理论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从二十世纪初就有“零符号”的概念提出。二十世纪后期,比利时列日学派的新修辞学对零度理论作了重新发现,它继承了古典修辞学的传统,把偏离作为操作概念运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级,其中最主要的偏离操作是词汇层面的修辞格。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言学界在零度偏离领域也有了新的探索。与西方修辞学相比,中国修辞学的零度概念更宏观,零度不仅指语言的零度,也指与语言应用有关的四个世界的零度。偏离和语言零度、物理零度、文化零度、心理零度都有关系。这些偏离概念的重新发现是中国偏离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尽管中国的零度偏离理论较晚于西方,二者共同的学术本源即为大陆结构主义。

作者分别选取了中国零度偏离理论的代表作: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和西方零度偏离理论的代表作:列日学派的《普通修辞学》,通过分析比较,从目标和范围、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方法论原则四个方面具体对中西零度偏离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理论目标是建立“零度-偏离模式”,从表达效果出发建立表达模式系统;但后者的理论目标则是建立“诗语模式”,用语言学程序描写诗学语言,建立一个辞格系统。前者的目标基于语言本质,结合了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

后者基于诗学语言,目标过于理想化。但不排除随着语言学家对零度和偏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修辞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能够越来越接近后者的理想化目标。

三、浅谈语言偏离对比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无论是理论对比方面,现象对比分析方面,还是学科比较方面,关于语言偏离的对比研究都寥寥可数。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偏离现象、语言的超常规使用都有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对于偏离的分类,偏离的语用功能,偏离的研究价值都有不少新的建树。然而鲜有中外偏离理论、偏离现象的对比研究。

关于语言偏离的研究,在概念界定(超常规和偏离)、语音偏离、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等方面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笔者认为,这些偏离研究中的弱势领域都可以尝试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切入进行深层发现。

例如语音偏离,在《英汉广告语言偏离现象对比研究——以大连品牌的广告语与英语国家的广告语为例》一文中,作者在文章的语音偏离部分作有如下分析:“英语广告中,撰写人有时会使用押韵这种修辞方法,分为头韵和尾韵,使广告词更富有节奏感”所举实例为女士泳装广告语:“flah,dash,classic splash!”(押尾韵),作者分析“尾韵[?]可以使人联想到东西落入水中或人跳入水中时发出的声音”。然而在中文广告的例子“海鲜美食好,当属三山岛”中,除了作者缺少的深层解释说明外,读者也感到疑惑:此例中的语音零度何在?偏离又何在?如果仅仅是押韵,何以作为一种语音偏离的现象?尚且不论作者所举此例恰当与否,实际上不少人在分析语音偏离的时候都简单地将大部分甚至所有押韵(抑或谐音)当做语音偏离去分析。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偏离研究的精神:没有零度,何来偏离。在上例英语广告中,尾韵的零度为国际音标的标准发音,而广告中却采取了该音与物体入水声音的相似点,便使其发音更接近水声而对原标准音的发声作了一定偏离——如果我们能够进行丰富的对比研究,将中外语言偏离现象的偏离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相信更易实现新的研究突破。

总之,语言偏离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深入,我们应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视角,加大研究力度,同时促进语言偏离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琳等.英汉广告语言偏离现象对比研究——以大连品牌的广告语与英语国家的广告语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7).

[2]宗守云.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修辞学偏离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6(2).

[3]李晗蕾.中西零度偏离理论比较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日)加藤阿幸,薛蕙.中国当代修辞学的“零度?偏离”和列日学派的修辞学理论比较——以王希杰修辞学理论为中心.

第8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使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不仅应以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还应尽可能的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2003)何安平(2001)指出,教材的科学评价是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方法往往使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一、教材的宏观对比分析

(一)整体分析

人教版和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模块方式分册编写,其整体结构包括目录、教学模块、单元配套练习和附录四个部分。但教学单元包含的数目不同,人教版每册共有5个教学模块,而外研版每册共有6个教学模块和1个复习模块。这两个版本教材的编写都采用了多元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即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综合考虑词汇、语法、功能―意念、话题、任务等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相互建立联系。(程晓堂,2006)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以版块形式设计教学活动,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相互交叉,将语言知识与功能―意念相融合,将话题与任务等相结合,如: Reading and Vocabulary, Everyday English and Function, Topic and Task 等。这种任务与话题、语言知识等的结合的设计思路,适应了任务教学活动的潮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杨黎霞,2008)

(二)版块分析

人教版的板块设置较为固定,设置了Warming Up, Using Language, Reading for Fun等9个版块;而外研版有Introduction,Cultural Corner, Task等11个版块,这些版块根据需要合理组合,没有固定的编排。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设有关于学习策略和单元知识点总结的版块,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人教版中,分别是Learning Tips和Summing Up,而在外研版中,分别是Learning to Learn和Module File。学习策略以显性的方式渗透于语言教学,有利于教师实施关于学习策略的培训,进而有利于学生优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调控策略的培养,更体现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版块布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此外,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有些版块的设计较新颖。人教版教材在紧扣模块话题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设置Reading for Fun版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杨行胜, 陈晓梅 2011)外研版教材设有Cultural Corner特色版块,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文化意识和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

二、教材的微观对比分析

(一)题材内容

这两种教材每个模块都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信息量大,都注重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在人教版教材中,Unit1至Unit5的话题分别是:友谊、英语发展、旅游日记、地震以及英雄曼德拉;其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分别是:喜爱日记、热爱英语、热爱大自然和运动、同情灾区人民以及钦佩英雄。在外研版教材中,Module1至Module6的话题分别是:新生所见所感、新老师教学风格、首次火车出游经历、社区调查、介绍金属氧化反应的实验课以及因特网和电信;其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分别是:热爱英语学习、了解国外学校、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客观辩证地看待网络发展。

1.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选材都弥漫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如人教版的骑行之旅和外研版的因特网和电信都体现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外研版选材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生活性。Module 1和Module 2直接联系高一新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友谊。3.外研版教材更注重学科的整合,具有跨学科性质。Module 5将化学实验融入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调动其学习热情。

(二)词汇呈现

这两版教材均附有词汇表在后。外研版教材仅简单地将生词罗列出来,而人教版的词汇表编写设置别具匠心,用黑体标识重点词汇,用三角形标识课标词汇,这样便于学生区分词汇,有重点的学习,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此外,这两本教材在单元教学中也有呈现词汇,但呈现方式有异。人教版教材将重点短语与词汇在文章和练习中以黑体呈现,便于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掌握和复习重点词汇和短语。外研版教材以词汇框的形式再现词汇,并将词汇与语言技能融为一体。

三、分析结论与教学建议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采用多元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以模块的方式分册编写。教学单元以话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外研版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科整合意识更强。人教版教材单词呈现更具特色,便于学生区别重点单词,在语境中复习单词。外研版以词汇框的形式再现已学过的相关词汇,衔接性强。此外,外研版还设有Pronunciation 版块,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基础,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罗毅,2011)。

笔者建议教师: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整合教材内容,灵活使用。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调整教学顺序,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充分挖掘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人教版教材设有Learning Tip板块,外研版教材也设有Learning to Learn板块,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策略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人教版和外研版都有单元总结Summing Up或者Module File,教师可以利用该板块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肯定自我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③注重教材的跨学科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敏感性。人教版教材和外研版教材都加强了跨学科学习,将学习的重心由单科知识机械记忆转为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四、结语

两种版本的教材在诸多方面都各有千秋。教师不应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而应有效地结合双方之长,扩充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琳等. 英语(必修1)(供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程晓堂. 基础英语新课程英语教材评析――兼评外研社《英语》(新课标)初高中英语教材[J].基础英语教育,2006(5).

[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课程教材编写组. 英语(必修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罗毅.英语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第9篇:英语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双语标识 西安 世园会 公共场所

一 、概述:

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在20世纪初即已确立,到了20世纪后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而即将到来的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更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之后,世界对中国形象的又一次检验。那么,西安语言环境的纯净与规范性便刻不容缓。而在此之中,西安世园会会区、各大旅游景点,街道等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的治理和整顿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走在西安的各大景区和街道中,错误的双语标识随处可见。

二、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通过对西安地域内双语标识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公共场所双语标识所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双语标识规范化的相关建议,期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为西安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作积极准备,进一步提升西安在对外交流中的国际形象。

(二) 透过西安看全国,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不规范标识,提出适合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完善意见。

(三) 概括总结出近几年来英语汉化进程中既得的经验与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公式化,加速英语汉化的进程,进而提升汉语在世界语林中的影响力,最大程度上保留本民族的文化风格。

三、当前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标识语的国际化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都存在着一些翻译质量不高的标识语。

社会用语正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微妙的变化,诸多新词和新表达方式都在涌现,有中国特色的公示语也必然会出现,因此中英双语公示语的发展必然要求公示语翻译行业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化政策,并且这个行业标准必然需要跟国际接轨,最终达成全球一体化标准。公示语的翻译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中国国内翻译领域的广泛关注,但到目前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公示语翻译领域仍无法提供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那么,深入分析公示语翻译的应用型功能从而达到把握翻译标准的目标,正是整个研究的重点。

目前,英语汉化,在很多人的理念里,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于是直到Selinker等人提出“过渡语言假设”(Interlanguage Hypothesis)才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规律性的存在。

那么,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会把具有英语汉化现象的双语标识作为一类整理总结出来,形成一个研究体系帮助这方面课题内容的研究,也以此作为我们此次作品的升华。

四、主要研究内容:

我们此次调查活动将以西安世园会为切入点,以现有其它各地市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运用调查问卷、现场采访、图片照片、参考文献资料等调查方式,对当前西安乃至全国的双语标识的翻译现状、中国元素在中外文化交融过程中的流失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对可能的完善、修改措施进行探讨。鉴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已先后成立“公共场所标识语翻译专家委员会”,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相信以后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城市承办各类国际赛事、会议,有鉴于此,本文亦将对由政府主导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此类机构的可行性进行探究。

我们此次调查活动将分为实地调查、汇总完善、作品升华、汇报研究成果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立项结束后,我们团队将分为2-3个小组,利用周末和假期分赴西安各大

旅游景区、飞机场、火车站、街道等各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调查。而对于2011年西安即将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区则是我们此次活动的主要探究对象。我们会采用包括调查问卷、图片照片、现场采访外国友人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在内的调查方式对西安地域内所存在的欠规范的双语标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汇总。

第二阶段:

针对通过调查发现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将与指导老师一道,同时结合以请教在华外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等方式,进行集中修改完善,对于那些影响较大较坏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有关部门作为修改参考。以期在世园会召开之前总结出一套大概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翻译模式。

第三阶段:

整理出来具有英语汉化现象的双语标识,并且对其进行归纳探讨,请教指导老师和相关英语专家分析它的正确性、可行性以及这些英语标识是否有将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严防英语标识闭门造车现象。并借鉴国际英语中的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先进方法,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讨论总结出英语汉化现象的积极意义。

第四阶段:

在短短几年内,中国已先后获得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市园会等重要国际盛会的资格,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城市能有机会举办此类国际盛会。为此,我们将在此阶段对由政府主导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共场所标识语翻译专家委员会”等此类机构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最终结合以第一、二、三阶段的研究成果议论文的形式进行汇报。

参考文献:

[1]. 上海同济大学“第二届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与会论文。

[2]. 颜志强. 世界英语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David Crystal.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英语:全球通用语[M]⑵.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P25,P83)

[4]. 英语统治这个世界. 省略/manage/detail.asp?id=1285, 财经文摘网站,2005,09,02。

[5]. 世界现状:作为全球化语言的英语.省略/home/colum/2005xhz/xhyl/20052250273.html

中国广播网,2005,03,01。

[6]. 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03)。

[7]. 李少华,王万平. 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教学[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