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高中数学内容总结精选(九篇)

高中数学内容总结

第1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之日起,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等一些教育部门就开始着手编制新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与此同时,教育部也抽取我国部分省市地区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湖北省武汉市也是实验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市区的初级中学基本上都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九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笔者对目前初中生对数学新教材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2 调查方法

2.1 问卷的编制

笔者根据教材的几个方面:教材结构、呈现形式、知识内容难度、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等编制了一份问卷,共11道选择题.

2.2 调查对象

以武汉市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具体的,于2006年5月从武汉市中学中分层抽取省重点中学1所、普通中学1所,再进行整群取样,从每所学校中抽取初二各2个班(共涉及4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4%.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问卷采用克郎巴哈α信度系数法来计算问卷的信度,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对于问卷的效度则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分析法来分析问卷的内容效度,剔除那些相关系数不显著的项目,保证了问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按5级量表对A、B、C、D、E选项分别赋值5、4、3、2、1,并利用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程度

利用SPSS13.0算得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23,标准差为0.85,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为[3.11,3.35],由此可见学生对新教材总体的平均满意度为一般.再对不同满意度的人数进行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有42.7%的学生认为新教材一般,有39.7%的学生对新教材满意,但还有17.6%的学生对新教材不满意.

3.2 影响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2.1 不同学校、性别、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以看出,P值为0.130大于0.05,说明在5%的检验水平下(以下显著性水平均为0.05),优等生与后进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同样对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统计数据见表4,表5.

由方差分析可知其P值分别为0.131、0.181均大于0.05,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学生对新教材的总体满意度因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3.2.2 教材内部因素与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问卷的第1题到第6题是关于教材6个方面:教材结构、呈现形式、知识内容难度、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的问题,其均值与标准差如表6所示.

再将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的先进行Stepwise逐步回归考察哪些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结果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再采用Enter法作回归,得到相关系数R为0.748,R2为0.56,说明这六个方面可以解释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56%变差,至于剩下的44%变差的解释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由方差分析表7.

可以看出F等于25.705,P等于0小于0.05,说明利用回归对总变差的解释是有显著效果的.由回归系数表8.

可得回归方程为:教材总体满意度=0.186+0.189×教材结构+0.340×呈现形式+0.105×知识内容难度+0.268×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0.067×习题数量-0.080×习题难度,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教材内部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并且只有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对总体满意度无显著影响.

表6中新教材六个方面的均值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新教材的表现,而表8中标准化回归系数则反映了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即重要性,将两者结合可构造出一个策略矩阵如图1:

由策略矩阵可以看到学生对新教材的呈现形式评价表现最好,同时重要性最高,说明这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与优点;教材的例题与习题表现不错,比较新颖,联系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重要性较高;教材的结构也较好,且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另外教材的习题数量比较合适,并且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一定影响;而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但表现不是很好偏简单,这一方面需要改进;教材习题的难度还可以,但不是很重要,所以这方面可以保持不变.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

(1)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一般,不同学校学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优等生与后进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2)教材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都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由强到弱,其中教材结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另外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反映最好,同时对总体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性最高;教材的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结构、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反映也不错,但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反映不是很好偏简单,进一步分析得到教材知识内容与考试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知识内容比教材知识内容难,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难度看法的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可适当加大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另一方面加快考试命题改革的步伐,使考试的知识内容难度与教材知识内容难度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新福林.小学数学新教材“统计与概率”的实验效果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

[3] 崔克忍,高文军.对初中生数学形象思维中直感能力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

第2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执行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单纯的理论传授很容易使课堂陷入沉默,使学生无法在45分钟内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通过建立讨论小组,实时讨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与操作能力,使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有趣.例如,在讲“概率”时,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这需要小组人员分工合作来完成相关数据的计算统计工作,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相关规律.以常见的抛硬币题目为例,我们都知道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存在的误差也就越小,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也将无限趋近于百分之五十.在同时进行两枚或以上硬币的抛出实验时,为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常常需要进行一百甚至更多次数的硬币抛投.这时就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由其中一人进行硬币抛投,另一人负责记录每次抛出硬币的正反面,再由其他人进行制表、填表、概率计算总结相关工作.小组合作,能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实验操作中,从而使他们在合作中提升执行能力.通过执行相关操作来提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的适当引导是激发学生“执行力”、创造力的必须环节.相较于教材上的练习题,高中数学考试中的题目难度更大,对学生理解能力、计算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这使得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适当引导,从而使学生能从更高层面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在课程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前进行针对性提问来实现课时进度的调节与重难点内容的强化,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有关专题内容的启发式提问.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不能单靠“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这一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也不能出现在每个问题之上.必须在学生初步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学习.这是确保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教师合理掌控教学进度的需要.

三、定期总结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高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函数知识,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好后续内容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由于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间的难度差异较大,学生在接触函数内容时会出现学习困难、理解不到位、不会做题等现象,从而导致其在这一阶段的考试时很难得到满意的分数.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总结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习题练习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总结考试中学生的易错题和易错点,帮助学生认清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积极面对失败,及时弥补学习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做题和考试后能对出现错误的问题、理解不清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学习,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不懂的问题建立错题本或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加大同类习题的练习量来实现漏洞的补足.查缺补漏的反思过程,是提升学生“执行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重点的有效手段,而这一阶段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3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一、新课改赋予数学课堂总结的新内涵

课堂总结又称课堂结课或结尾,是课堂教学任务的终结环节,是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总结是一项饱含“技术因素”的课堂教学环节。该环节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概括提升,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及系统性。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倡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课堂总结不能只局限于概括所学知识,还要把学生引导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第三是它应用的极端广泛性。[1]所以说,数学课堂总结应该是一项融 “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于一体的课堂教学环节。

二、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总结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利于新课改下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效果。另外,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同时一些情感型的总结方式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体现数学的人文特性。

课堂总结推动新课改下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思维侧重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总结,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概括,又倾向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方法的掌握及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课堂总结时,教师总结性的话语需要体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准确鲜明地展示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课堂总结环节要求教师求新、求变。这样的趋势下更加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内容,深人钻研教材,搞清楚所教授内容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等。这些诸多要求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框架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总结对于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新作用。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各个部分或要素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各个部分既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部分的作用、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各个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影响和制约;反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教学也要受到其内部成分的影响和制约。[3]课堂教学的引入设计得巧妙,引人入胜,固然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结课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课堂总结在单元与单元,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起着重要纽带作用。采用恰当的总结方式,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能够提出下节课或下一单元将要解决的问题,将新旧知识建立起的联系,使本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与指导,以期望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总结的方式

(一)传统课堂总结方式的拓展与改进

1.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总结方式,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进行总结归纳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予以帮助与补充。归纳总结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点回顾,可通过列表比较式、结构图示式、改编口诀式等多种方式,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课堂结构予以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概括环节,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体现和培养。

例如,列表式归纳法。若新授知识与旧知识的表达形式非常接近,知识结构非常类似,为防止混淆,总结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准确辨别新、旧知识的特征。分清它们的异同,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4]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这样小结:“我们前几天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又初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现在来看看这个新朋友和我们的老朋友加法运算规律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表格:

第4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

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

第5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量表 中医诊断 疗效评价

量表学方法是指应用量表解决社会、心理、医学等领域中需要定量化研究的方法。量表学方法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心理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如用于人口调查、经济普查、企业管理分析,及用于心理研究的记忆量表、抑郁量表等。在现代医学领域,量表的使用越来越多,如用于评价生存质量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近10多年来,中医研究领域也逐步开始探索运用量表学方法,如对证候客观化的研究以及疗效评价研究等,但存在使用不当或被错误运用等问题。笔者试对中医研究中量表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1 中医研究中使用量表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诊断的对象是主观的症状及定量较困难的体征,因此,对诊断标准的把握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等,都面临如何使其客观化、准确化的难题。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借鉴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中运用较多的量表方法,以使诊断和疗效判断量化表述[1]。这种研究方法确实适合中医的实际情况,且在中医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越来越多运用量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研究生的课题)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存在不少量表使用不当或被错误使用的问题。

1.1 量表设计随意在有些申报的研究课题中,设计中提到量表方法,但大多数并未提供设计量表的具体思路;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课题的量表,无论格式,或内容结构、问题设计、评分赋值等都较混乱,甚至不合理,不具可行性。这都说明研究者对量表的设计与制作较随意,主要表现在:(1)内容结构不完善。有的观察研究,从始至终竟然换了几个格式或内容不相同的观察量表;有的观察项目内容欠推敲,模糊不清,或重复设问,或遗漏重要信息,或有阳性指标却忽略阴性指标,或未考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对量表结构顺序的考虑、编排存在不足等。(2)条目设计和评分赋值较混乱。条目设计和评分赋值是量表编制的技术关键,常见的问题是患者自评量表的条目难理解,或有歧义性,或观察量表内容含糊,易致不一致的判断结果等。这其中既有条目的语言表述不当,也有条目分解不合理等原因。评分赋值中常见的问题是评分等级不一,或不协调、不对称,或对等级判断的解释混乱,解释内容不能反映等级差别,甚至有的等级的解释内容与问题脱节,表述内容与问题含义不一致等。

1.2 信度、效度评价及总结、统计欠缺制定量表的要求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问题,通常需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但这个环节在很多中医研究课题中,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在研究生论文或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很多都不提信度、效度检验,或没有信度、效度检验的数据结果,或检验方法不准确。常见的问题还包括研究样本量少,研究结果难以重复,以及上述各种表格设计的错误等,这是导致信度不高及效度低的重要原因。

量表总结是研究工作的收尾。在对量表进行总结时,应对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核对。但这项工作,很多研究者不重视,有的怕麻烦,干脆交给熟悉统计的其他无关人员去整理总结。这样就容易导致数据脱落、混乱,或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或信息取舍错误,或选择的统计方法不恰当等。常见的问题还包括总结的结果与量表内容不一致,符合研究结果的就取,不符合的就弃,甚至有的随意修改量表数据,使总结的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情况。

统计问题也不少,主要是选用统计方法不正确。中医量表指标多为定性或半定量描述,且经常既有定性(不能分级)指标,又有半定量(可以分级)的指标,因此,统计处理时选择方法很重要,有的尽管是同一个问题,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处理。常见问题是简单模仿或套用别人的统计方法,或输入计算机后,用软件方法,但又不能对软件处理的结果进行准确客观解释,或对软件不熟悉,随意使用,对数据随意取舍等。

2 中医研究中使用量表的对策

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开展,量表学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问题也更多地暴露出来,由此提示中医科研人员必须重视量表学研究,尽量完善量表,使之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为中医临床及相关科研服务。

要用好量表学方法,首先,要保证量表内容的全面和完整。在中医研究领域,量表主要用于诊断和疗效评价。诊断方面,要考虑诊断的阳性指标,兼顾阴性指标;要有证候的指标,有时还需兼顾疾病的指标,这些内容在量表里都不能遗漏。又如疗效评价,既要考虑能反映疗效变化的指标,同时还应注意治疗效应发挥的特点,以及是否有疗效之外的效应(包括副作用等)。这些都是内容方面的要求。内容设计很重要,内容错漏的失误常常是难以弥补的。其次,要按量表学的要求和方法编制量表。包括条目设计和信度、效度检验等。设计条目时,对条目的表述应尽量应用通俗的语言,避免语言的歧义或模糊难懂,以及避免问题重复或遗漏,并且应该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以保证信度和效度。

在使用量表时,要学会使用统计方法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使用该量表进行本项研究的可靠程度,即评价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若同一套测试(量表)在对同一测试对象(即受试者本身无变化)进行数次测试中,受试者分数忽高忽低,说明该测试缺乏信度,通常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系数越大,则信度越高。信度系数可以用重测法、交替形式法或对半法计算,对中医的很多研究,重测和对半法都可以选用。

测试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即一套测试(量表)是否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及要测量的内容,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编制效度和经验效度,当然也可以计算相关系数,或用差异显著性检验来判断。影响中医研究效度的因素包括:量表内容、量表的表述、测试过程及量表资料总结与分析,因此,提高效度是一个综合、全面的问题,需严谨的科研思维来保证其效度。

第6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

第7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中数学教学与高校教学衔接;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概率统计知识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概率统计内容进入高中课堂。从整体上讲,高中数学的改革比较具有先进性,而大学数学相对而言具有滞后性,并且高校和高中的数学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将数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因此造成了高校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上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现象,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一、大学概率统计教学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通过对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大学概率与高中概率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一些内容在高中教学中要求较低,比如对概率的概念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等方面,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比较严密的公理化定义,容易让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大学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学数学统计教学内容反映到高中,更多的是偏向于计算技巧的训练,而大学教学在涉及统计教学内容时,比较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挖掘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高中教材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比较侧重于实际运用,对相关的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对大学生的统计部分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没有影响,两者之间的衔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方式 1.课程内容的衔接 大学数学概率统计教学内容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其显著特点是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学生在高中初步、直观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而大学将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合理地编制教材,并且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以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衔接.2.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高中的学习密度和作业量大,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态度都会使学习出现僵局,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例如,让学生了解大学所学习的概率统计知识中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以及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等,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更好理解,从而实现了大学概率统计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比如高中在古典概型问题的讲解时比较细,题目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大学时就不需要在古典概型上花太多的时间,以有效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例题:储蓄卡的密码一般由6位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可以是0,1,2,…,9十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假设一个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储蓄卡的密码,问他到自动取款机上随机试一次密码就能取到钱的概率是多少?在该例题的解析中,可以运用高中数学中所学的基本事件的特点以及结合高等数学中古典概型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的两个特征,随机试一个密码,相当于作一次随机试验.所有的六位密码(基本事件)共有1000000种.3.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均以讲解法为主,但高中教学要对概率统计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总结题型,归纳方法方式,提高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网络化.大一应承接高中教学对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增加练习课次数和题量训练量,先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使刚入学的学生度过适应期.例如在概率统计内容的概念学习中,可以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在例题“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中,在公证部门监督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后两位数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中,该种类型的例题就可以通过高中数学中系统抽样的方式和高等数学中间隔距离相等的抽取相结合,对例题进行解答.4.增设数理统计试验 数学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随机试验,许多规律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大学概率统计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在计算标准差、相关系数、平方和分解等问题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概括、总结能力,巩固和加深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5.高考命题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 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数学高考命题紧密联系高等数学知识内容,已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要做好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的衔接工作,就必须把高考命题作为重要考虑内容,实现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主要方式为在高考命题中直接出现高等数学符号、概念,或以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作为依托融于初等数学知识中.此类题目的设计要基于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基础上,又要涉及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知识,其解决方法还是高中数学知识,较易突破.在高考命题中融入高等数学内容,能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以便于实现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不断充实教育理论知识,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寻求实现两者之间更好衔接的方法和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慧.对高中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衔接的思考――以财经院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3(6):45-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67-69.

第8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 小学数学 策略 弊端

虽然教学改革已经实施很长时间,并且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从目前小学教学的效果来看,尚不理想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此,本论文为了全面性的提升小学教学效果,将导学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希望从总体上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特点

导学式教学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导学式教学方法中,强调了学生的主置,从总体上为了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而不断的将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和多元化,进一步的巩固教学效果。在实施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以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了解学生为根本,在符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而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这对于教学的实施有积极影响。

二、将导学式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中的意义

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它是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强调学生自主性以及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生的想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法,从而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导学式教学效果的意义。

第一,导学式教学方法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教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及自由权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它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意义,充分彰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置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第二,导学式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广泛的接触知识,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教师采取导学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主动权和主动意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第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达到从总体上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的目的。

第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开发学生的潜力,这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出学生的主置。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着重性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汲取知识的意识,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第五,提高教学效果并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将导学式教学策略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从总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无论从课堂教学效率还是从教师以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讲,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带来量的改变,质的提升。因此,将导学式教学策略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必然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长远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学是最为主要的内容,并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一定要强化对数学教学的重视,要不断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从以下内容针对本论文所提出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第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好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真正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并且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景当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相对应的教学情景模式,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表述和内容的概括。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通过自主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体验真正的教学过程。这必然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性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从整体上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第四,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性的练习。在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内容进行反复的复习,通过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自身掌握知识的能力,对其进行简单性的应用,不断的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通过课堂总结,巩固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课堂总结的实施,对学生掌握整节课的内容和对知识的分类总结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教师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分析,能够梳理好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思路和流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通过引发思考,引导探究,深化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的素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形式具体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知识的掌握能力。在进行课堂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类别和类别的规律,难易程度的区分,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加深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针对其教学方法和在教学中所彰显出来的具体含义和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描述,彰显出了导学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主置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因此,将导学式教学策略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为一体,必然能够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9篇:高中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固然重要,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课未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总结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教学给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挚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课”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先观察每组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再采用合理、简便的方法来求。”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进行高度概括,钧立提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悬念式结尾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知识后,在进行课的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除数的个位上的数是1、2、3 的,通常用‘四会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除数个位上的数是7、8、9 的一般用‘五人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如果除数个位上的数是4、5、6 的,用什么方法来试商比较简便见?”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间提出问题,币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延伸式结尾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例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 年里有3 个平年,1 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多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四、探求式结尾

探求式结尾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的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五、渗透式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