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

第1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量化管理指标的确立,有利于客观评价临床教学质量。有文献报道,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在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引入量化管理模式,实现实习全过程的考核量化管理,促进临床实习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医学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毕业实习是院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由学生向医生过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习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成为一名医生后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一个临床医生的道德水准、品格素养、工作作风、思维模式、都与临床实习密切相关 。

目前许多因素制约着临床毕业实习效果,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得不到规范系统的临床思维培养和技能训练;学生在每一科室轮转过程中,实习效果如何,临床思维和技能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仅限于在出科考试中体现,由于每次实习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 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等。

面对临床毕业实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实行量化管理模式(以内科学教研室为试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临床毕业实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临床毕业实习管理和评估体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120名,已经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轮转到内科进行为期3个月内科实习的学生,根据入科时间顺序,第一轮、第二轮为实验组,第三轮、第四轮为对照组各60名,入选前,学生性别、年龄、成绩无显著差异。

(二)方法

制定毕业实习生量化考评表,对学生在内科轮转期间每一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指标分解,在每一实习带教环节增加考核量化指标,规定分值,如实记录毕业实习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涉及到如下四项一级指标 :

1.平时成绩:包括七个二级指标,分管床位数、病历书写数量、 参加教学查房次数、参加学术讲座次数、参加病例讨论次数、各种临床技能操作种类、各种临床技能操作次数,依照完成各二级指标数量及种类,给出分值。

2.出科考试成绩:从

3.“多站式”考试:于内科临床毕业实习结束前进行,从

4.职业素养: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医德医风等,考查学生有无违规记录,0~9次共十个等级,并给出分值。

合计所有项目所得总分,学生达到一定分值才能毕业。观察通过临床毕业实习量化管理, 对研究对象所得分数进行比较, 进而积极探索、分析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影响。实习科室相同,带教老师资历相同。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按照旧的实习考核鉴定表要求的内容进行实习,学生本轮实习结束时,自行填写实习鉴定表,教师写评语,进行评分,学生实习期满接受考核后即完成本轮实习。实验组:实习前,对带教老师培训,告知带教老师实践评估体系标准,并要求按照量化管理评估体系标准进行带教实习,修订教学管理办法,明确带教老师职责,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和评估老师分别按照旧、新两种评分办法评分。

二、特色和创新点

(一)增加了临床技能培训

由原来的入科前培训一次,改为培训三次,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方案,筛选培训教师,在功能区,培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如实记录培训考核的成绩。

(二)增加了院级监督的力度

在以往的轮转、考核基础上强化了院级监督的力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同时建立医院、教务部、教研室三级管理制度,对临床毕业实习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包括学生轮转、培训内容、出科考试、书写病历、教学查房、典型病例讨论、出科考试、出勤情况等各环节予以监督指导,及时了解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教研室,要求教研室提出整改措施,上报教务部。

(三)革新毕业考核模式

以往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出科考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于实习结束前一周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实习考核方法由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病历书写、思想品德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占30%,临床技能考核占40%,病历书写占20%,思想品德占10%。我们改革实习考核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出科考试成绩、“多站式”考试、职业素养四方面成绩。

三、结果

学习结束后,对内蒙古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名成绩进行比较,各项成绩分析结果为:(1)平时成绩满分7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52分,实验组平均得分65分,比对照组提高25%。(2)出科考试成绩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6.5分,实验组平均得分8.5分,比对照组提高30.8%。(3)“多站式”考试成绩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7.2分,实验组平均得分8.9分,比对照组提高24%。(4)职业素养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6分,实验组平均得分9.5分,比对照组提高58.3%。60名实验组学生圆满完成毕业实习任务。

四、结论

1.通过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对毕业实习进行综合考核、将毕业实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操作,严格准确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科学制定学生实习成绩评价办法, 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行过程及考核成绩,兼顾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2.全方位、多侧面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医德医风、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等。各环节学生违规明显减少,体现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3.通过增加技能培训和量化管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4.进一步规范了毕业实习。

5.提高了教师的带教责任感,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意识增强,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

五、讨论

1.通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提高了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知道在临床毕业实习中具体要做什么。

3.量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公平客观地反映临床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实习时少看病人多背书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2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59.81%。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32.1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第3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钟菁,2010年毕业于赣南医学院,分配到全南县社迳卫生院。经过一年的历练,她已能娴熟地单独处理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得到了医院领导和百姓的充分信任。2011年被调到江口卫生院上班,那里只有三个人,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药剂师。对于有2000多村民的江口村,如何挑起这么多百姓健康的担子,当时的钟菁也确实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钟菁不仅知识全面,业务水平高,而且爱学习、勤快体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好医生,长期扎根江口,成为江口村民健康的忠实卫士。”快退休的药剂师陈敏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曾几次,村民们问她:“你一个外地的女孩子,跑到我们山沟里工作,何苦呢?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但她不这样认为,因为这里的百姓需要她,她和这里的病人已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钟菁已把江口当作实现其自身人生价值的地方。

像钟菁这样的赣南医学院毕业生还有很多很多。在赣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农民的心中,钟菁就是最美的乡村医生,是呵护他们生命健康的白衣使者,是一朵美丽绽放的铿锵玫瑰。

纵观赣南医学院历届双选会,到校招兵买马的单位从2007的100多家增至2013年的330余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从2007年的近千个增至2013年的6200多个。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逐年增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在成倍增加。学校品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其8个后期分流方向的毕业生,更是以专业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而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成为每年学校招聘会上的“香馍馍”,甚至在实习阶段便有众多单位前来“预订”抢聘。

临床实践能力强是几十年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一致评价。不少用人单位慕名而来,争相抢聘赣南医学院毕业生。而该院学生又是怎样通过五年的历练成为招聘会上的“香馍馍”的呢?盖因他们是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经过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模拟训练、毕业实习四道工序秘制而成。

第一道工序:学习兴趣在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萌发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3年实验技能大赛,学生报名踊跃,有的学生还自己买蟾蜍到机能实验室进行练习,未入选决赛的学生纷纷申请到比赛现场观摩。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医学知识萌发了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1999年,赣南医学院根据学科特点、教学手段、授课方式和实验教学仪器“四相近”原则,对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模式实施了全面改革,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从原来所依附的课程中分离出来,构建成相对独立的“医学实验学”系列课程,独立开设了“医学实验方法概论(包括医学实验研究基础理论)”“形态实验技术(包括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等)”“分析与检测实验技术(包括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机能实验技术(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包括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等)”5门课程,编写出版了系列实验教材,并组建了机能、显微、分析与检测和临床技能4个综合实验室,以后又与药学综合实验室等组建成4个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随着专业学科的发展,学校又设置了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室、法医学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等一批专业实验室。

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后,实现了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防止了学科间的重复,节省了学习时间。各实验课程除讲授医学实验研究和医学实验方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外,主要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技术操作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拓展型实验三种类型,开设了实验项目126项,其中形态实验技术32项,机能实验技术26项,分析与检测实验技术31项,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37项。基本技能性实验包括经典验证性、演示性和操作技能训练,旨在增强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综合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研究拓展型实验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近年来,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2007年,赣南医学院开始实行实验开放,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加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增强创新思维和科研素质。2012年,学校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两项三等奖,三项优秀奖。

一位刚做完“反射弧分析”实验的学生兴奋地对记者说:“做实验太有趣了!我不仅学会了蛙手术器械使用和脊蛙制备,而且深记了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明白了各部分对反射活动的作用,我真希望下次实验课快快到来!”

学生在一次次实验中掌握了医学知识,锻炼了实验技能。

第二道工序:学习动力在临床见习亲身体验中增强

“在医院见习就是与学校学习的效果不一样,直接面对病人,让我们不仅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更容易理解与记忆了。当我遇到不懂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我会询问老师,或向学哥、学姐请教,并抽时间复习学过的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一位见习学生这样说道。

一个见习生满怀信心地说:“通过这次见习,我知道了在以后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临床操作水平,为明年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经历了临床见习的学生,由于亲身体验了医疗过程,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感触,激发了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医学知识,胜似打了一剂强神针。

临床见习包括课间见习、分散见习和集中见习三类。学校升格本科后,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生毕业实习前安排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与集中见习交替进行,伴随专业课程安排课间见习。随着医药卫生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2002年学校对传统临床课间见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如在临床见习方面,将学生早期临床实践基本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进行;将分散见习,改为集中时间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将统一安排课间见习,改为学校统一指导、协助,并由学生自主参与联系的办法落实见习教学任务。通过这些有效改革,将加强管理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结合起来,拓宽见习教学渠道和领域,探索有效培养模式,确保见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基本框架为:第6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见习20天;第7学期结束前和第8学期,见习12天;要求自行联系在乡镇中心卫生院或城市社区医院进行。毕业实习前,与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交替进行,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三级医院集中见习,时间为4周,并由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派出专门带教老师赴赣州市人民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见习带教,确保见习质量。

第三道工序:临床技能在模拟训练中强化

2012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活动华东分赛区现场,当听到赣南医学院获得一等奖时,大家不敢相信,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赣南医学院团队。同年,这所学校又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2013年,学校再一次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一次次的获奖,让赣南医学院的名声远播,多年来学校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已取得初步成效。

学校依托临床技能实验中心,通过高端综合模拟人ECS、创伤急救模拟人、心肺复苏模拟人、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模拟人、心肺复苏模型、气管插管模型、综合穿刺模型、妇科检查模型、产科四步触诊模型、新型基础护理模型及腹腔镜、手术显微镜、裂隙灯显微镜、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等涉及内、外、妇、儿、诊断、急救等种类齐全的教学模型及设备,通过智能化心肺检查及腹部检查综合训练系统、心肺复苏训练室、综合穿刺训练室、动物手术实验室、模拟重症监护室,模拟手术室、临床技能考试中心(OSCE)等教学平台,对临床内、外、妇、产科的基本技能进行为期12周的强化训练,并与4周的临床集中见习交替安排,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的授课与考核均以《赣南医学院临床技能操作(第二版)》为标准,并接受临床技能考核专家组及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的监督。强化训练与集中见习结束后,考试成绩列为临床毕业实习的条件。

第四道工序:临床实践能力在毕业实习中升华

毕业实习作为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对四年理论学习的全面检验和深化,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职业素质、临床技能、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阶段。

为做好实习安排和管理,学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订并制定了内容详尽的实习计划和大纲,要求实习医院对实习生实行“四管”,即管思想、管业务、管纪律、管生活,并安排中级以上职称医师担任带教老师,规范教学查房、病案讨论、专题讲座、指导与考核临床技术操作等教学活动。为保证质量,学校一方面制定了科学的临床技能训练和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规定带教老师考核之后须在实习手册上评分、签字;另一方面,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管,每年中期安排一次实习巡回检查,检查组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临床医疗专家组成,检查时对实习生进行“三基”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列入毕业成绩管理。

第4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89-03

一、临床专科生就业现状

以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我院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共223人,其中临床社区方向191人,临床预防方向32人。截至今年九月份164名学生就业,其中72人考取专升本,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有23人,在医药企业的有32人,在事业单位29人,其他单位的8人,就业率为73.5%,95%的同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提高学历水平是临床专科毕业生面临的两个任务。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不同选择。已经就业的学生,有的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有的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参加成教临床专升本的学习。还有的暂缓就业,全力以赴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

二、临床专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自2004年我国第一批医学速度类本科、专科扩招起,医学生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下占了61%,目前多数医院偏重招收研究生或持有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证、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且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因此,接收临床专科生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只有乡镇医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自身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处于医疗“金字塔”底端的临床专科毕业生,在缺乏从业经验、学历水平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就业较为困难。

(二)招聘单位医疗条件有限,待遇普遍偏低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选择偏差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缺医少药,而城市和大医院竞争激烈。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使各大医院、医疗机构的自增加,加之可供选择的医学毕业生增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大部分的医院为了提升员工质量,把门槛都提到了硕士以上。除了一些县级医院还招收本科生外,只有乡镇的卫生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但是,乡镇卫生院生活环境一般较差,经济待遇不高、医院设备不齐全、自身发展前景和人才成长环境机制欠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即使有毕业生选择留在那里工作,一到两年后,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还是会选择离开,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再就业。乡镇医院医疗队伍人员流动比较大,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算培养出了自己的骨干队伍,到头来也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三)就业观念落后,错失就业机会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已趋于饱和,对临床医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需求几乎为零,但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依然集中在这些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边远山区在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对临床毕业生需求旺盛,但由于工作、生活和业务更新条件相对较差,很多临床专科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以海南本地的医学生为例,他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海南到外面的医院就业,在本省只考虑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医疗机构,即使有医院需要临床专科毕业生,往往招聘单位的“热脸”还是贴不到“毕业生”的冷屁股。

(四)各种民办医疗机构社会认可度低,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公立医院一直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渠道。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 “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内容,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新型的社区医疗、专科或特色民营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衍生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因此,这些民办医疗机构及衍生领域对于临床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毕业生对此类单位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工作不稳定,很少愿意去这些机构就业。

(五)高等学校就业引导不足,临床专科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对于临床专科生针对性不强,缺少寻找工作技巧方面的培训,对于如何搜集招聘信息、如何与招聘单位沟通、如何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如何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位等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按照以往的经验,临床实习还没结束,许多用人单位就一早来学校举行综合或者专场招聘会。很多实习生都在其他市县实习,有的路途遥远交通甚为不便,有的实习点管理严格难以批假,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参加招聘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能否就业主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很多临床专科毕业生理论基础不扎实,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强,致使自身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利。甚至有个别同学,即使找到工作,但与患者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最终丢掉工作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是根本

归根结底,要想解决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毕业生才能满足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大学三年是临床专科生集中学习的最好时间,基本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但是,临床专科的时间只有三年,其中两年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入医院实习。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重要的知识未能展开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再加上好多同学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更没有心思认真复习过去所学过的知识,也没有时间投入到临床的实习中,仅仅把精力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复习上。实习主要是各个科室的轮转,每个科室一个月左右的学习时间,实习生逐渐熟悉科室情况后,又马上转到另外一个科室,走马观花似的走一趟获得的只是感性认识,动手机会和参与手术的次数都是不足的。

国外培养一名医生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以美国为例,进入医科学习前需完成1学年生物学课程,2学年的化学课以及1学年物理学课程。所学课程学习都必须包括实验课。经过上述学习拿到学士学位者可以申请进入MD学位学习,学制4年,修满临床前课程及临床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若要成为合格医生,在取得MD学位后还需通过美国医科执业考试(USMLE),才具有行医资格,此时为通科医生。总共加起来需要将近10年时间。由此看来,从临床医学学科本身和医疗机构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来看,目前临床专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无法达到,这是造成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政策,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辅导,指导学生就业。高校的教育功能所发挥的空间只放在学校这个点上是很可惜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体系,与社会这个点连接起来拉起一条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一个面,那么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将变得更强,这个教育体系应该促使临床专科毕业生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密切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继续教育助推力提升他们的上升空间。2011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设立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规定,“3+2”模式为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以上政策的颁布不难推断出,未来城乡地区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会持续升高,况且临床专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就在乡镇一级,就业岗位的增加正好解决了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为实现全科医生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依托国家政策,输送合格人才

根据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海南医学院获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对2013级新生正式启动并顺利实施中。以海南医学院为例,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学府,承担着为海南本土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要求,为全面建设海南全科医生制度而努力。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加入培养全科医生制度的计划当中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争取获得试点高校资格,为本地区的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添砖加瓦。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职业辅导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中: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根据《意见》要求,“3+2”项目培养目标是:主要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兼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助理全科医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必须把成为全科医生的目标根植于每个同学的心中,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不是一个模糊的医生职业或身份,而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明确培养目标之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全科医生的目标进行,从教授知识到培养技能都要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和《全科助理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针对临床专科生的职业辅导,包括的内容有大学生健康就业观念的树立,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定位和计划,解决信息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困难,搜集就业信息、评估招聘单位的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塑造人才

按照“3+2”项目的要求,临床专科毕业生在接受三年的专科学习之后,再接受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并且通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海南医学院结合本省实际及其他相关政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把“3+2”项目改造成“3+3”模式,从普通高考招生,先接受3年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之所以把后来的两年教育延长为三年,主要是把普教专升本和成教专升本教育融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延长教育时间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这种改变的初衷主要是考虑到临床专科生对于提高学历的需求非常强烈,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跟专升本学习在时间上有所冲突,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选择上的两难境地,顾此则失彼。

为了解决提高学历水平和接受全科医生培训之间的矛盾,海南医学院创造性地把“3+2”模式调整为“3+3”模式,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教育计划、受教育者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3+3”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临床专科生实现五大证书目标:1.普招专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书;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4.普教专升本毕业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5.成人教育专升本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通过六年的学习,临床专科生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专科学历,同时还具备专业的全科医生技能,具有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就业能力被全面的提升。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思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塑造人才,以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学生干部一直是招聘单位重点考虑的对象,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想品质、领导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拥有较高的英语、计算机水平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也成为毕业生凸显自身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保健按摩师等证书,都能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的提升临床专科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临床专科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客观条件和自身原因,最重要还是高校的培养。临床专科毕业生必须通过提高就业能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就业能力关键要依靠高校的培养模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科生的就业能力,改变他们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为尽快建立我国全科医生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

第5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促使学生做好相关内容的预习。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临床医生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讨论,并注意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通过学生预先准备,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这种转换是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通过“临床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程记录等。使学生主动建立临床动态思维,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有1500张床位,病源丰富,可以满足本专业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目前本专业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我院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快速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思维培养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收集全部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实践的启发、引导,逐步建立用一种疾病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一元化疾病原则;用最新的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疾病;先器质性疾病,后功能性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性疾病,再考虑不可治疾病等临床诊断原则[3]。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运用临床思维的能力。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经历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如何进行课题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课题具体实施和总结等具体科研步骤。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逐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4]。

第6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出了新 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 全球性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承诺。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多 ,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12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是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尽快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等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 据调查,1985年九江地区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仅占医师总数的15%,全市每万农民 仅有医师1.09名。由于医学本科教育培养周期长,毕业以后学生难以"下得去",下去以 后也很难"留得住"。而医学专科教育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等特 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当成为面向城乡基层、有别于本科医学教育、具有一定 特色、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层次。

 面对广大农村对医师的迫切需求,学校党委全面分析本省本校实际情况,坚定了为农村 基层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决心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医专教育新模式做贡献。这 一意愿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赞赏和支持,1986年12月卫生部正式确定我校为全国医专联系点。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1988年1月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并强调指出办好医学专科教育对我国乃 至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人力问题都将提供有益的经验。

 二、破除"本科压缩版",探索医专教育新模式

 在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医学专科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培 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为"本科压缩版";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医学专科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它需要一往无前的 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10余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学专科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 成绩。

 ( 一)推出和完善以"两加强一优化"为特色的医专教改模式

 1 . 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 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制定了人才规格四点要求和业务具 体培养要求40条。

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 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科人才。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担负着为农 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师,以及为各级医院培养高级卫生辅助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培 养面向城乡基层医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制定其培养目标时,我们考虑到:①我国农村人 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农村为重点是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②迄今为止农村医 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③为县乡两级培养医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 可 能单靠本科教育来满足,应成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任务。而农村要实现初级卫生保 健,迫切需要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这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 2 . 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 (1)实施早期接触临床

 一年级新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采取早期见习、病案讨论、讲授医学入门和临床医学 导论 (ICM) 等形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增强学生从医的兴趣。 

( 2 )进行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 (基地教学)

 学生学完内基、外总后,深入到彭泽、都昌、武宁、修水四个县医院,边上课、边讨论 、边实践,进行为期6~12周的临床现场教学。

 ( 3 )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 1991年3月,我校借鉴美国医学院校职业技能实验室的经验,考虑到基层医院的设备条 件,在国内率先创建服务于培养目标、门类齐全、设备较先进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它包含 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技能室、手术技能室、妇产科技能室、眼耳鼻喉科技能室、检体诊断 技能室、护理技能室、临床检验诊断室、放射诊断室、心电诊断室、超声诊断室、手术闭路 电视电化教室等12个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条件。

 ( 4)引进标准化病人 (SP) 技术,强化诊断学基 本技能训练

 SP技术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医学院校广泛使用于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先进方法。从1991 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和引进SP技术,用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评估,SP技术的应用,经历了 三个阶段:即正常问诊与查体SP,重点问诊与查体SP,多站考试SP。经过8年的初步实践, 我校已在六届学生中使用SP教学,九届学生中使用SP评估。

 1992年,我校将《诊断学》正式改为《临床诊断学》,学时增至216学时。改革后的临 床诊断学涵盖了内、外、妇产、儿、神经、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诊断学内容,将原来分散于诸 学科的诊断学内容集中和系统化。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与本科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学生技能 训练的规范化。

 1995年,我校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率先开展了临床技能毕业综合多站考试。五年 的 成功实践表明了这种临床技能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 3 .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全方位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 1)设置《预防医学》课程,包括卫生统计、保护和促进健康、疾 病预防、医疗卫生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 ( 2)新生入学时进行预防战略教育,其目的在于要求学一入校就明 确自己是为促进人民健康而学习,明白自己将成为实施"三级预防"的主体。

 ( 3)提高全校教师的预防战略思想,把预防战略教育贯彻到整个教 育过程中,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观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形成了临床医学 专业的全方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 4)在毕业实习时,安排学生在县卫生防疫站实习预防医学三周。

 ( 5)毕业理论考试改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综合考试。

 4 . 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相应编写了教材

 在课程结构上实行"三·一"制,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临床课,一年临床实习。优化课 程结构的主要途径是:

 ( 1)精减

 普通基础课 (生物、物理、化学) ,与医学相关内容以讲座形式组织 教学。

 ( 2)融合

 医学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融合成为《人体结构学》、《生理学》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基础》融合为《人体功能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融 合为《病原生物学》,加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 ( 3)重组

 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纵向联系,组织若干课题的联组教学 。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压缩教学时数,又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 。

 ( 4)增设

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设《急救医学》、《常用护理技 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 5 . 更新

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坚持以精减与高中阶段重复以及繁琐的内容,突出与临床紧密 联系的内容,兼顾与医学进展相关的内容为指导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卫生学》 改革为《预防医学》,《诊断学》改革为《临床诊断学》。

 ( 二)深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 科医生"。1994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我校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分流30名学生,率先举办全 科医学教改试点班,继续探索医专教育改革。全科医疗是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全科医 生 属于初级保健医生,他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所有健康问题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 体化、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我们在全科医学教改中采取如下措施:

 1 .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精神医学》、《康复医学》等,把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 旧学科改为面向社区强调预防保健的课程,如《社区内科学》、《社区外科学》、《社区妇 幼保健》等。

 2 . 改革教学方法 入学后每隔一周安排一次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将基础学科的机能实验课改为以临床问题 为引导的小组讨论;选择和设计病案,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式教学。

 3 . 建立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社区人群健康检查和疾病筛 选,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等活动。

 4 .选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安排一个月全科医学实习和三个月选修。

 ( 三)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育改革

 根据国内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现状和我校10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在基础课和临 床 前期课 (如内基、外总) 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专科生的临床教育改革是我 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两加强一优化"成果的基础上,我校于1996年秋实施了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医学教 育改革新方案 (简称'96教改新方案) 。该方案的特点如下:

 1 . 在校三年学习分为两个一年半,分别在学校和医院进行

 在校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前期课程;在医院学习阶段, 主要完成临床各主干学科课程和毕业生产实习。

 2 . 在医学基础课教学期间,增加100学时的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跨学科的综合讨论和 机能学科的联组实验

 这种教学在基础各学科的教学中期和后期进行,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促使他 们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以及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

 3 . 在医院学习阶段,实行临床各种轮转

 上午参加查房、病案讨论、见习手术、心电图、化验、放射检查等临床活动,模拟住院 医师,并组织开展一些临床常见问题的小讲课。下午进行临床各学科的系统理论教学,教学 方法主要采用以病案为基础的临床学科教学。

 4 . 在毕业临床实习阶段,安排两个月时间由学生选修各临床学科实习

 该项改革首届试点班临床教学基地为附属医院,学生今年已毕业。第二届试点班将临床 教学基地定为修水县医院,使教学活动与农村基层社区卫生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 ( 四)改革招生制度和分配办法,逐步推行和完善"定向招生、定向 培养、定向分配"制度

 1986年我校为适应边远山区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采取招收老区班的形式,适当降低 分数线,毕业后回到所在乡卫生院工作。1987年开始,对九江市所属县 (区) 考生全部采取定向招生,毕业后除少数分配到部队、厂矿基层医院外,绝大多数回到所 在县乡工作。据调查,九江市所属10个县临床医学专业1987-1992年六届招 生共641人,毕业生仍在当地县乡医院工作的407人,占63.49%,其中乡级317人,占在县乡 工作人数的77.8%。不少已担任县乡医院领导职务,如首届教改班毕业生张景明,毕业后安 心在农村工作,不到三年就担任乡中心卫生院院长。经过10年的努力九江地区1998年每个乡 中心卫生院平均拥有医师9.4人 (1985年为3.2人) ,乡卫生院平均拥有 医师4.2人 (1985年仅0.6人) ,基本上能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 ( 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农村急需专业人才

 由于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宽窄 并存。我校1958年创办时只有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以来,我校主动适应卫生人力需求先后 开设了骨创伤、儿科、血防、检验、麻醉、影像、护理、药学等专业。近年来又根据医疗卫 生单位需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后期进行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业分流培训,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 三、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前途广阔

 处在世纪之交,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具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这是因为尽管由于社会的 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将逐步过渡到要求医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专科层次人才仍有广泛 的社会需求。

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承担为农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生和为 各级医院培养辅助卫生人才的双重使命

 就前者来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尤其老少边穷地区对专科毕业生还是迫切需要的。全国农村现有2 067个县医院 ,51 277个区 乡卫生院,10.2万个厂矿企业医疗机构,100余万所大中小学医务室以及部队团营卫生所都 需要专科层次的医生。尤其是卫生部明确提出逐步停办中专医士类专业,因此,以培养医生 为目标的医学专科教育临床医学类专业仍有较大量的社会需求。假如以本科医学教育取而代 之,一是短时期内从培养能力和规模上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本科生在农村基层工作还存在着 不适应、留不住的问题。

 (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急需护理、药剂、检验、放射 等高级辅助卫生人才

 这些岗位主要被中专生和无医科学历人员所占据。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在 临床实践工作中大量应用,中专生的知识和技能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急需培养和补充高 级辅助卫生人员。我国的医学专科教育应顺应趋势,主动承担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培 养高级辅助卫生人才,并且在专业设置和人才类型上办出特色。这正是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生 命力之所在。 高等护理专科教育10余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举办护理专科教育。但从全 国来看,现有护理队伍116.26万人(1996),90%以上为中专学历,医护比仅为1∶0.60。在 今后一个时期,培养大专护理人才应成为医学专科教育的重要任务。

( 三)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相当大量的是中专学历甚至无医学专 业学历,因此成人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任务比较繁重

 据卫生部1992年抽样调查,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医科学历者占33.76%,师级人员不 具 备专科以上学历者,高达73.06%。1996年全国仅西医士就有37.54万人,他们迫切需要提 高到大专学历。另据江西省卫生厅1996年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省现有卫技人员191 878人 ,其中本科学历占9.7%,专科学历14.18%,中专学历41.90%,无学历34.22%。

第7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继医学基础教育后,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一)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初级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毕业后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实行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一般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2~3年),培训对象参加本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学习有关医学理论和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成为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住院医师;第二阶段(2~3年),为专业定向培训,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定向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临床专科工作的各种技能,能担负住院总医师工作,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是对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全科住院医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支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主力军。培训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业务培训和全科医学理论等培训,一般四年为一个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为理论学习;第二阶段(33个月)为医院轮转:第三阶段(12个月)为社区实践。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后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经验,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培训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对医学教育这一特殊的、必要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各地区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没能按照各专业学科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统一的人才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由于培训体制的影响,缺少行业的权威性认定,评估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质量不统一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人事制度上,虽然设置了全科医师系列职称,但没有具体的细则,使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

(二)培训对象概念模糊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的缘故,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医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级医院,在选择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时还存在着盲目性。例如,一些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为主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住院医师,也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引起住院医师培训流于形式。

(三)实践环节不扎实

毕业后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临床能力培养的培训,部分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医院后,没有机会接受严格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例如,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无法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临床相关科室轮转培训,从事全科医疗的住院医师由于本单位人员不足,医疗工作无法脱身,难有机会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虽然卫生部制订了临床基地管理办法,但对基地的管理、评估没有制度化地进行,临床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管理不规范,带教指导医师缺少严格规范的培训也影响实践培训的质量。

(四)培训经费问题

毕业后医学教育均在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单位的最初4~5年里进行,一般医疗单位没有专项经费,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卫生院,经济压力更大,而政府又难以提供全部的培训经费。经费难以落实,给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许多内容需要到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更是矛盾的焦点。

三、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

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中,法制和行政手段是核心,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运行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具有强制和约束力量。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要运用法制和行政手段,以保证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培训的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使培训的每个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毕业后医学教育应该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明确界定培训对象,营造教育支持环境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参加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每个住院医师应有的权利,也是必须经过的教育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分别是对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住院医师和从事其他临床二级学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根据所从事的二级学科不同,分别进行严格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二级学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同时,必须建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例如,要建立全科医师专业设置和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的具体条例,使进入不同培训的住院医师有奋斗目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三)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科学研究,寻找适合我国医疗模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及相关学科整合的综合教育,因此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必须根据医学教育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加强科学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后医学教育不仅在医疗实践方面,而且在理论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才能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同时,要围绕培训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培训基地的标准与认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制定政策、计划和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基地的带教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熟悉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培训对象,完成培养计划。

(五)增加投入,保证经费

第8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0-02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临床医学院中内教研室的教师,笔者在亲历了临床博士生五年的培养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指导了十余名临床硕博士研究生后,觉得现行的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中医技能及临床经验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通过三年培养获得这方面经验和技能的机会较少,以致学生毕业时并未达到希望通过三年强化临床培养提高中医临床功力的学习目的。而我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的临床研究生所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技能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这种模式如果得以推广运用,可为今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现就其特点及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在研究生选拔上,热爱中医是前提,立足临床是核心

临床型中医研究生培养目的必须是将来能在临床第一线运用中医技术服务大众。在导师选择研究生时,必须强调学生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力,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与技能,而仅把三年的学位培养作为自己获取高一级职位或留在高一级城市工作的资本,缺乏主动钻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和临床技能的动力,也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身中医修养与中医临床能力。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将来担负中医临床工作培养人才,故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位培养的核心内容,离开了临床这一核心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三年的培养周期仅围绕导师的某一课题度过,或做实验,或做流行病学调查,而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到各个相关科室第一线进行临床管理与诊疗,那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后可能成为“只专不博”或空有其名的硕博士,其实际临床能力甚至不及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的本科生,而由于有硕士学位,这类学生毕业后又往往自视甚高,不肯担任住院级临床工作,不愿从临床第一线做起,猛补自己临床实践能力的不足,而成为类似于“鸡肋”的“人才”,这将影响中医的发展,也是临床中医人才培养的失败。

二、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学生广泛自学与导师言传身教相结合,着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我曾是一名上海中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博士研究生,感谢我的导师陈湘君教授,她为我设计了一种立足临床,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第一年,我即开始跟随导师门诊随诊,同时导师又推荐我跟随我院内科名家胡建华、姚培发等其他内、外科老中医学习,熟悉常见病及专科病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方法。第二年开始,我即赴西医单位专科病房与门诊学习,跟随西医风湿名家陈顺乐、顾越英教授学习专科的西医诊治方法及实验室技术。自第三年开始,我参与完成了上海5家三甲医院119例皮肌炎的中医证型及预后的家庭访问及统计,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自已中医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毕业课题设计,同时以此申报国家中管局课题获得成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同时,完成了两年的内科一级科室,包括急诊、心监、功能科室及风湿病专科病房的实习,实习时基本独挡一面地参与床位管理、门诊及科室一线值班等住院医师工作,通过两年的锻炼,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高年资住院医生水平。故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内科门诊及专科病房工作,顺利晋升主治医师。从我的培养历程来看,除了在导师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外,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期间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借阅了大量的中医著作及本专业西医著作,边学习边实践,将学科的中西医理论基础知识在临床中加以消化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辨能力。我觉得我的以自学与名家带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虽然我当时是五年制完成的临床博士生培养,时间相对于三年制的硕士生培养较宽裕,但如果现行的三年制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参照我的培养内容,将临床实践的时间扩大到两年,并希望能够尽量涵盖所有与专科相关的临床科室的轮转,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间,将理论课学习与课题设计与完成的内容穿插到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强调学生自学与广泛阅读相关专著的培养内容,这样,或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在临床技能培养中强调胆大心细、虚心求教,要学会沟通技巧

要培养出一个临床型研究生,不仅要着重培养其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并要适当培养其沟通技巧,既要能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更要勇于实践思考。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决断力、洞察力,这样才不会失去寻找蛛丝马迹的临床诊断依据的机会,又不会因为纠结于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耽误治疗时机。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自我利益或面子出发,这样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反过来也会提高诊治的正确性并促进诊治的依从性。

四、在毕业课题选题上,做到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学会临床病例总结技巧

临床研究生与一般临床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经历了科研思路的培训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对于临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应该学会带着科研的眼光去看,去钻研,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对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撰写也会主动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流于形式盲目书写。在临床病例总结中,寻找用药有效的规律,或临床现象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或撰写高水平的临床学位论文。在此方面的培养上,导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许多临床型研究生多是应届毕业生,既缺乏临床经验,又缺乏科研思路,加上刚开始临床,临务一多,很容易流于形式地完成一般住院医师的病史书写,就算完成临床实习,却又缺乏钻研精神及总结能力,而导师站在自己的高度可以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指明需要深入研究或总结的临床经验及临床现象,确定目标后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技术培训及临床病例收集。故培养导师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前提是导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研究生培养上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保证。

五、学位考核与平时工作相结合

临床研究生的学位考核目前仍是与以往的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考核形式相类似,只是多了临床技能考试部分。而我认为,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效果的考察应该与其临床工作水平相结合,而不是象本科生那样以几个时间节点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相反应在临床收治病人水平、门诊诊治病人水平的工作面上考量其能力,以能力的考核作为主要的学位考核内容,而学位论文的撰写只作为很小的一部分进行考核,并可进行中医医案撰写的评估来充实学位论文考核的不足,只有坚持临床考核为主,论文考核为辅,方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学位含金量。

以上几点关于培养模式的思考只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现写出来供各位中医教学同仁探讨,以期提高中医临床教育水平及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中医这一中国古文化奇芭永远生机盎然地服务于人民大众,而不要日益衰退终至泯灭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第9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教学;麻醉科;七年制

中图分类号:R6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92-03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制度是为培养高层次医学应用与研究人才而设立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如何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教学质量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医学培训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结合。为了达到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求,应在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训。我科通过临床带教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七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培养等有一定的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参考。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学生早期深入临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七年制医学生,不但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生的水平。医学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最终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七年制医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但进入硕士阶段时因为接触临床时间短,与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相比,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并且硕士阶段只有2年。因此,对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显得重要。

我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提倡早接触临床、多接触病人、提高讲习比、开展小班课教学等,从临床医学七年制2001级起,进行临床“全程见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即临床教学从总论部分结束后(内、外科学约第四周、各专科第二周)即安排上午见习,下午授课的方式,一直到该课程结束。通过全程见习安排,学生普遍认为掌握知识效果好,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与临床接触较多,有助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选择临床工作中常接触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克服了以往临床课教学见习方法的弊端;以往多采取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后期安排全天临床见习,这种见习方法的弊端在于见习时间过于集中,学生理论与见习脱节。全程见习对这种见习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内、外科学从各章节的绪论结束后,大约在第四周即安排见习,一直到内外科学结束,时间长达半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整合,理论课学时大幅度减少,而见习内容进行调整后,多安排了一些医疗操作技能、临床病例讨论和分析。每次见习每组人数少于10人,减少了对科室工作的干扰,有利于学生与带教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提高见习效果。制定了见习手册,记录和考评学生每次应该见习的内容和已经掌握的内容、见习效果等。

七年制医学生的麻醉学教学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五年制学生基本相同,都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参加一周的临床实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麻醉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另一部分是针对选择麻醉科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很可能选择麻醉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按照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由于受麻醉学自身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七年制医学生选择麻醉科作为专业方向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他们进入麻醉科以后,对他们的教学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训,外语学习。

2 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重点是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学训练和自学能力提高

麻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临床麻醉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病人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麻醉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麻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病人的临床问题;通过自学扩展知识面,以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我科采取麻醉实习教学的具体方法有: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麻醉工作的危险性时刻存在,秩序井然的工作程序、正规的技术操作、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避免麻醉事故、实现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在带教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麻醉规范性教育,如品使用常规,麻醉仪器和各种监护仪的操作规程,各种麻醉技术的规范性操作等。实习学生从术前访视、麻醉管理、病人术后PCA到术后随访,实行一带一,高难度操作实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②编写各种麻醉常规:学生们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突然接触到各种麻醉技术操作和品的使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此,我们认真编写了各种麻醉常规,各种麻醉方法的麻醉前准备及适应症、禁忌症、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物的常用浓度、使用方法等,起到了帮助实习生克服畏难情绪、迅速适应临床教学的作用。③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为使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室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内容包括术前访视病人、评价病情,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制定麻醉实施方案,并就围结麻醉手术期病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等提出自己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每周带教老师根据麻醉遇到的问题给麻醉实习组一个的专题,如麻醉前准备(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椎管麻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适应证、可能的意外和并发症等)、全麻病人的术中管理、全麻病人的术后复苏、术后疼痛治疗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杂志书刊、因特网等查询最新的医学信息,在工作中向老师咨询。可以分工合作,每个人重点针对每个问题查阅资料。每周抽时间进行讨论。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麻醉手术期间,病人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常由多种因素所致,处理必须针对病因。采用专题讲座和病历讨论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处理一些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通过自觉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习医师对病人手术期间生理机能全面调控的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基础性的,而现代医学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在临床工作中迅速得到应用,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中,要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 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学习

关健强等曾对麻醉医学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高;麻醉学专业毕业生遵纪守法、工作态度认真,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优良率在65%以上;但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使用能力优良率不足50%。因此,我科在临床教学别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的学习。

我们按照麻醉科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采取课题引导的培养方式进行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有: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有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技术辅助与支持,协助解决课题完成中的技术问题。导师须严格审定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指导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有必要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及导师进行充分的课题论证,明确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课题设计尽量严谨,切实可行,使研究生从中学习建立科研课题的基本概念和思路。②其次,我们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做到勤读书、勤思考、勤上网、勤实践,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学会运用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能力,实验技巧,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临床学科科研设备和条件的相对限制,研究生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基础学科的相关研究组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和设备条件,这样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的时间,又对现有的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充分利用,节约了研究生经费。

我科从2002年开始,坚持对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主要学习麻醉方面的专业英语,使学生对常用麻醉专业的英文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科室根据各位教师具体情况,安排英语功底较好的讲师(主治医师及以上教师)轮流主讲,鼓励自愿申请主讲;由英语水平较高的教授、副教授等教师进行评讲及答疑。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科室朝会(交班)后,在不影响临床麻醉工作的前提下,抽15~20分钟来学习医学英语。以Miller Anesthesia、Clinical Anesthesiology等本专业著名专著为教材,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麻醉学亚专业自选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临床麻醉、危重医学或疼痛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药物、新技术等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作为学习内容,每周更换一次学习内容,主讲教师在前一周末将下周要学习的内容抄写到黑板上。可由主讲教师全面讲解、翻译和领读;也可临时指定学生朗读和翻译,教师评讲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常见的语法现象、医学词根、词缀和医学单词的读音规则以及基本构词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医学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在麻醉科进行临床和科研培训期间,我们会要求学生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高:①阅读指定外文参考书;②阅读课题相关文献,在了解课题相关进展的同时提高外语的阅读能力;③适当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这种专业英语教学,可督使教师自觉学习本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逐步提高全科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医学英语方面的水平,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中文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几年来,在全科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特别是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下,效果良好,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

4 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

目前我科采用教学组评估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培训效果,基本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但其缺点是标准化程度不高,评价的客观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麻醉学理论和外语应用能力的考核办法也正在探索中,未来希望能找到对七年制医学生适用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均比较好的考核评估办法,使七年制学生通过麻醉科的培训,能够初步达到麻醉科第一年住院医师的标准,并具有足够的科研潜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认为,首先应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医学院校的学生考试制度,对我国现行的医师制度逐渐完善和统一,并进行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临床实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临床实际工作,对疾病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要改进临床教学方式和手段,除适当增加临床教学的时间外,还应缩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细致的指点。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及临床带教医生的教学水平。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改进我国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其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陈培刚.影响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56-57.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快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3-4.

[3]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S].2001.

[4] 郭立,曾诚,于小松,等.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轮评估总体报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