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信息化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信息化课堂教学

第1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实践;技能;思维;应用;评价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那怎样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呢?

一、注重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更多去实践练习,才会更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尽可能的把表现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玩、去实践,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1.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有了问题,然后再动手去尝试,去探究。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知道对一个命令的一种操作,而是了解多种解法,进而能够比较出它们的优缺点。例如: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图标的方法有三种,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比如:你现在所使用的鼠标有几个按键?功能各是什么?存在什么缺陷?你能否设计出更好用的鼠标?

三、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四、加强实践应用,学有所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当场让学生操作。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应用与实践,尤其对于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实践应用。当学习完Word文字处理系统后,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份贺卡,使他们将所学的Word知识学习贯穿使用,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力,设计出封面精美、布局合理、吸引力强的祝贺语等,当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设计成果时,就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并经过同学间的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转变。在如今民主、开放、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瞬息万变,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和了解,并及时解决,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讲解完知识点后,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后,就坐在自己电脑前,等到下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不做任何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了而有些学生才刚起步,要求老师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勇于尝试,大胆突破。

【参考文献】

[1]孙启美.《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模式》

第2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整合了传统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文聚焦课堂,着重介绍了上海市闸北区近年来积极推行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取得的良好成效。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和核心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电子白板)整合了传统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够克服多媒体教学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局限,增进师生课堂教学的互动。上海市闸北区在2009年规划了28所电子白板项目实验校,通过几年的实践应用,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是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而电子白板能有效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需求。从最初的试点研究到逐步推广普及直至深化应用,一大批教育新装备进入中小幼课堂,为开展区域教育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闸北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基础建设搭平台

近年来,闸北区贯彻执行“一切为了应用”的战略目标,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求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注重基础建设搭平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9年,闸北区为28所试点学校制定了硬件配备、人员落实及项目推进三者并进模式,并于2010年为全区各中小学配备了80块电子白板,全面开展电子白板进课堂的应用研究。目前,我区一级幼儿园、全部中小学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其中共康中学、闸北八中、大宁国际小学实现了每个教室全配的格局。

经过对电子白板使用情况的调查,我区从2010年起,开始配备超短焦投影,同时采用固定黑板移动拉板的安装方式。选用超短焦投影,是基于投影对教师上课时的教学行为没有遮挡,效果良好;选用固定黑板移动拉板方式,是将电子白板与传统黑板有效整合,使教师上课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兼顾黑板与电子白板的使用,应用效果更为优异。

应用研究促发展

电子白板应用的试点研究是闸北区教育局2009年确立并开展的一项教育技术行动研究项目。该项目确定了首批应用研究实验校,同时要求各项目实验校做到队伍落实、计划落实,并在区域层面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展示活动。为了推进该项目的应用与发展,我区要求各项目校落实电子白板项目负责人;闸北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加强对项目研究队伍的管理,定期、定时、定点组织各学段项目校、项目组开展一系列有序、有规划的活动。组织培训、校际交流、教学研讨等各类举措,促进了该项研究的有序推进。

1.分层培训铺路

为帮助教师熟悉电子白板的使用,我区按学段组织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分为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同时拟定培训讲义方便教师学习。培训结束后,要求教师制作与本学科相关的电子白板课件,以此提高培训的成效。

考虑到教师初次学习,培训后在实践中可能仍会碰到一些问题,为加强相互间的交流,2010年9月,我区创建了电子白板技术交流群,各校教师用真实姓名加入该群,在群内可以随时进行在线交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借助电子白板QQ群,我区还创设了区域白板技术的网络学习圈,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更方便、更快捷。通过实施分层培训,帮助教师开展基于电子白板的教学,开启了电子白板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2.课例研磨架桥

相比电子白板技术的学习,如何将技术合理、巧妙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为此,我区组织各校按照学段定期进行电子白板的说课与评课活动,并记录每位教师的发言,便于日后开展进一步的学习。通过研磨电子白板教学课例,各校教师在观察与学习中学会模仿,在思考与交流中实现了教学创新。

除了区域内的校际交流学习外,2010年6月,闸北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组织全区项目实验校教师赴苏州进行实地学习、考察。考察小组观摩学习了两节课,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董良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及我区大宁国际小学徐勇老师的《鸡蛋承重》。通过以课例研磨架桥,各电子白板项目校教师在学习借鉴兄弟校电子白板教学中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

3.教学竞赛推动

从2010年至今,闸北区陆续组织了多项电子白板的教学竞赛。以竞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2010年12月18日,闸北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闸北区教育局教研室联合举办了首届闸北区中小学电子白板教学竞赛活动,并于2011年5月7日举办了“闸北区青年教师系列技能展示——电子白板应用整合技能竞赛”,一批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提高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推动了本区各学科教师在学技术中用技术,在用技术中体会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与辅助作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素养。

4.研讨讲座并进

自2009年以来,闸北区分别在共康中学、大宁国际小学等学校开展了全区电子白板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其中,2009年11月,在大宁国际小学进行了配合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50周年院庆服务月的“电子白板教学全区展示活动”。2010年4月,在共康中学召开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应用”的研讨活动。2010年6月,在和田路小学召开了“技术·创新·发展——交互式白板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该活动中,我们还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做了题为《电子交互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课堂的本质是交互,当前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当学生或教师面对计算机屏幕时如何加强对话和交流,如何从工具性的人机交互走向生成性的人际交互。一系列的研讨活动结合学习讲座,提高了全区教师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  5.课题引领深化

在组织培训、课例研磨、教学研讨、竞赛活动、开设讲座等各类活动开展的同时,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开展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研究,目前该课题已上报上海市电教馆立项。除了区级课题研究外,本区部分学校也纷纷以课题为抓手,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如大宁国际小学的《电子白板环境下课堂交互策略的优化研究》课题,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为研究学科,以课堂交互策略为研究视角,探索电子白板的环境给课堂交互主体以及交互行为带来的变革性影响。闸北区以课题引领,进一步深化并促进电子白板进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6.研究成果初显

两年多来,我区组织分学段开展的校际间教学交流与听课活动累计达92节,极大地推动了全区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化,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与素养。一些学校的电子白板使用率非常高,教师日常教学已离不开它。例如,大宁国际小学,两年来已积累了36节电子白板教学研究课例,并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教育学院五十周年院庆电子白板教学的全区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2010年3月,该校沈正亭老师执教的语文课《送小蚂蚁回家》参加全国第七届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优秀课例评选,荣获一等奖。此外,我区回民中学、共康中学、民办风范中学、闸北八中、彭浦幼儿园等单位的二十位教师也在各项教学课例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闸北区通过电子白板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突显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也为区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后的反思

两年多来,闸北区在多途径、多渠道的探索中进一步深化了电子白板的深度应用。在推进电子白板进课堂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了解本区教师对电子白板使用的反馈。通过调研与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基本是肯定的,对其认可度很高,这其中尤以幼儿园、小学教师使用力度最大,中学则以理科教师使用度高。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媒体,电子白板有着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有巨大的效应存在。因此,电子白板的使用不应、也不能完全取代或摒弃原有的教学工具,基于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仍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互。合理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法和策略等是打造互动、高效课堂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改革与提高不仅仅是教育设备的更新。教师不应“沉迷”于新技术的学习与提高,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应“驾驭”新技术,使新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因此,基于电子白板的教学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设备和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应关注“人”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价值观、教学习惯等都是影响电子白板使用的因素所在。

目前,广大师生对电子白板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然而,在短暂的新鲜感过后,广大教师又要面临漫长平淡期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促进电子白板的深度应用与合理应用,找寻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无缝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与努力的方向。随着电子白板在我区中小学的推进,我们期待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与反思中,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2]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3]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4]咸汝平,丁兴富,谢询.应用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

第3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第4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转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能够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对我国整个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并且要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实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力争让所学知识更加生活化。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育的主体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体验,而并非是关注所有人。所以,在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要将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体验,并且依据学生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不同体验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整性

信息技术教育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所涉及的日常生活范围也很广,信息技术教育是与人们整个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因此,这也体现了它自身完整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小学的课堂教学阶段,针对教学主体的小学生来讲,这门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完整性的体现更加明显,甚至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中所提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

(三)关注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生活与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更加密切,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单纯的强调让教学活动一味的重复日常生活,它的侧重点应该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此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净化与平衡。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应该更加关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小学生构建一个进步、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一)从教学的内容上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并且难懂的部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正在由抽象理论向具象表达过渡的阶段,他们往往会对感观的视觉、听觉、触觉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因此,也需要教师在传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强的知识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教学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这些知识可以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从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正是受这种背景的影响,导致教师在传授小学信息技术的时候,往往会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以及排名上,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情绪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主观情感体验的培养,使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受、理解、感悟,进而从真正的意义上掌握信息技术。例如,在讲画图软件这个课程时,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理论基础之后,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结合老师所教的画图软件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除此之外,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学生自身也会有一种满足感,近而提高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学方式中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将学生当作整个教学的主体,不能再将教师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程当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对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组织课堂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以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当中,让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利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适应今后的信息化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是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成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且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形式有效、真实地再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型化、直观化、动态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像“电影大片”般精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改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从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辅导者和督导者、信息化资源的挖掘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走上讲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2.享受学习过程

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以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支持学生主动“学”提供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由此而创设的信息化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生动、直观、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图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人体解剖结构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穿”人体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

3.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电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自主选择《解剖学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校园里,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如学习微课,或者用手机拍摄标本模型、教材中图表、图形及视频等,或者登录QQ群和微信平台,参与师生的交互讨论,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有效巩固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4.丰富信息来源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文本和动画等,创设了信息丰富、知识海量的教学情境,使得中职生能综合调动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又可以营造协作式教学氛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职《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构建信息化解剖学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师生交互式显微镜系统、解剖学数字化资源库等设施,为解剖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课程快速“上网”,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图片、动画视频、目标测试题和考核办法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相关网站链接上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平台通知、布置作业、开展讨论、解答问题等。

(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说过:“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当年中考或高考没考好的学生,没考好呢,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适合传统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之能适应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首先,创新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创新编写有利于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学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创新编写和编排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链接和要点提示,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启发性;二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直接呈现考点并在正文中加粗标注;三是按信息化需求编排,运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来代替传统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自行拍摄教材中的图形和图表等,随身携带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使解剖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剖学知识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中职生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或整理成《解剖学基础》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或自行录制微课等,使其集科学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室中的模型和标本,建立移动式的学习资源;第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媒体,建立解剖标本图库,从不同角度拍摄挂图、模型和标本等,形成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库;第四,在教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编制。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6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1 寻找生活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训,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创设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例如,在讲解“图片的处理”这节时,笔者事先用数码相机抓拍了各班学生跑步、活动、学习的照片,拍的时候故意把照片拍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放在各班的文件夹中。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到自己或同班的同学出现在屏幕上,并且不怎么美观,都笑开了。等他们笑完,笔者问:“你们想不想把自己或同学的照片处理得美丽些?”他们都说:“想。”“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像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这样他们就有解决问题的渴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掌握新知识。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作用。

2 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名词,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这时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讲解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把CPU比喻成人体的心脏,心脏由左心室和右心室组成,是人体的核心部件,而CPU也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把存储器比喻为工厂的仓库,是用来存储东西的地方,仓库的大小用面积来计算,面积越大,存储的东西就越多,而存储器的大小用字节来计算,字节越大,存储的容量就越大。运用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作比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CPU和存储器的概念。

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所教内容通俗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知识应用

信息技术的练多抽象而呆板,多为纯技术性的,学生对他们没有兴趣,只是机械地去练习,结果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掌握。而信息技术根植于社会生活与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活与实践,只有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合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如讲解到“数据处理与统计”这节内容时,正好期中考试刚考完,笔者就和初二各个班主任联系,拷贝了学生的原始成绩,以此作为练习数据,让学生帮助班主任完成计算总分、各门功课平均分,按总分从高到底排序,筛选出各门功课不及格的同学,计算出及格率、优秀率,分类汇总男女生的各门功课平均分等任务,完成后拷贝给班主任保存。学生因为是自己的数据而兴趣盎然,他们小组分工协作、合作探究,很顺利地就完成了任务,当然也就掌握了这节课应学的知识。

4 活用生活案例,进行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强则国强。为此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必要的信息素养,而培养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是落在信息技术教师身上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生思想道德等教育工作,而这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的做法就是活用生活案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第7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时代在快速发展进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传统教学方式落后于现今教育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开展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着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体现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综合层面的革新,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营造出快乐学习的教学氛围,体现出新课改发展的重要趋向。数学作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备着抽象的逻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传统教学模式会让初中生产生非形象思维理解的障碍。采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媒介,将会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年龄等因素的作用,初中生缺乏自控能力,难以进行自觉学习,其学习态度受到学科态度的影响。传统数学常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学习疲惫、效率低下。以信息技术为内核的多媒体技术平台,将会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兴趣点刺激,让学生大脑保持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是会在课堂学习时让学生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

譬如在教授“轴对称”时,笔者备课时搜集大量相关图片,其中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多样的几何图形、可爱的动植物图片等,将其整理并设计成多媒体课件。笔者在授课时,先播放有动听音乐背景的优美图片,在强烈的色彩比对下,带给学生强烈的五官刺激,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消除学习数学抽象知识的抵触情绪,在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带来学习的形象思维享受,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会带来显著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开辟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师的教

(一)课程内容具体化

由于初中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很多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知识框架,无法有效理解数学知识。选择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采用PPT课件将抽象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譬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知识时,用动画截图模式导入相似定义。学生操作Flas,切身感悟相关知识,以此强化学习质量。

(二)教学方式多元性

初中生具备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这也就要求教师授课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通过此种方式将静态数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动态图形,以此让学生产生感官上的刺激。开展课堂教学多元化授课,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重要途径,在此种交互式教学的引导下,营造快乐学习氛围,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师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常采用四个一教学方式,即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教师上一堂课耗费巨大精力,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选择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可以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方式也体现出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和时效特点,有效规避板书费时、板数不清、学生误解等问题。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显著提升教学的效果和乐趣。

(四)教学过程多变化

初中数学教学基于定义、定理的介绍和学习。这也就要求在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平台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探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当学生对基础概念有着相应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进行巩固性强化学习。采用多变式劳逸相宜的教学方式,在缓解教学压力的同时,也对教学效果起到优化促进的作用。

三、基于信息化技术转变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

教学活动是体现在教和学的两个方面,单纯以教师为主导或者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均不可取。推行新课改教学后,要提出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理念,要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知识认知的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现阶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既要关注授课方式的完善,也要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思维的把握,若以学生的角度分析,能够让学生领悟学习方式,达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变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新的变化。

(一)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

初中数学课以抽象知识为主,初中生思维以具象为主,数学知识对思维锻炼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但也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能够让课堂的数学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紧密相连,搭建形象生活和抽象知识间的联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能力,学生可以在形象直观材料的欣赏中,高效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化静态为动态,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教学体现出的是静态学习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多媒体技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秀教学辅助效果,通过多元化、立体式和形象化的课件处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获取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技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冲击,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呈现出静态教学特点,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考量初中生学习的实际心理以及客观特点,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科学、有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的同时,也会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唐秀花.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第8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何克抗教授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等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她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啊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啊凡提取1份,但啊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啊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啊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啊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拼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在8---10分钟时间,加上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教“比的意义”一课,电教室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我马上打开“天安门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听了一节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录像播放师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听过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本文参考文献:

第9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1-02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XU Rui

(Shenya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 Shenyang 110026,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promote teaching efficiency, improve its quality, now it is spread and appli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haracters and present state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 attempts to analys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how to better informatiz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optimization

1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性

2.1 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容量大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渠道增多,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扩大知识的容量,还增强感观刺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2 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具直接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教学信息,对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3 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展开,体现个别化教学

信息技术参与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呈现学习的学习内容,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的难易、进度,便于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4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便于协作式学习

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互相协同、竞争或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很有好处,对学生的认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技术辅助,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反之,信息素养的提高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双向的共同促进。

3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仍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束缚。许多老师还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工具。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还处在尝试阶段,多数只出现在公开课或观摩课当中,实践的形式大于效果。

3.2 部分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设备薄弱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学校达不到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所需的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室等设施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3.3 教学资源建设不能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有些学校在建设投资中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开发利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不完善、不系统、无序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劣。

3.4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匮乏,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融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感到无能为力。

4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信息化手段参与的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已经从已有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获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者,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怎么样让学生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力求完成的任务。

4.2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但设备的开通率和使用率还有待评估。有些形式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不能只靠教室中的一台教师机的支持,类似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教室才是首选。因此,学校内网络教室的多少、校园网开通与否决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办公设备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学资源获的获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要实现信息化堂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参与来优化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与管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正确理解教学资源库的内涵,充分了解教学资源的多种表现形式、存在形式。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学资源的采集要全面,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重视所收集的资源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其次,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一定要有规划,成体系。在教学资源库的设计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队伍,发挥各方面优势,注重整体上的协作与共享。资源库除了要有专职人员管理与维护外,还要注重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与建设,逐渐形成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资源库。

4.4 增强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素养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败。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更要掌握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能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同时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等。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先觉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反过来,信息化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4.5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结构上的变化。因此,开展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举措。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强调以问题或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教学过程,这必将导致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因此,要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专业教师、相关技术人员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以上是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的几点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要扬长避短,各取其长,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有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2]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